对物理公式做一些笔记

对物理公式做一些笔记

一、给物理公式作些注释(论文文献综述)

成金仙[1](1994)在《给物理公式作些注释》文中研究表明给物理公式作些注释成金仙(山西农业机械化学校平遥031100)物理定理、定律和一些重要物理量是整个物理学的框架,而物理公式又是这些定理、定律以及物理量的数学表示式或数学语言.通过物理公式可以定量地直观地再现定律的本质和各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基础理论...

冯引生,甘成斌,陈以方[2](1983)在《给物理公式作些注释》文中研究表明

张登玉,戴刚[3](1994)在《在电动力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听课兴趣》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总结作者在电动力学教学中的经验,探讨提高学生听课兴趣的方法。

袁猛,王金焕[4](1985)在《用等间距线(面)解释等厚干涉条纹的变化》文中研究说明

杨广军[5](2004)在《高中物理教材设计论》文中认为不论是在东方国家还是在西方社会,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都是增强学生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基础教育的根本定位只能是大众教育、素质教育、生活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每一次基础教育改革,最终必然要集中到课程改革的突破,而教材建设则在课程问题中占据核心地位。 教材观也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而层层递进,由“教材即知识”到“教材即范例”、“教材是中介”、“教材是话题”,“是师生双方共同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在此教材观的引导下,高中物理新教材的设计成为必须,目的是针对2003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打破现行教材的积弊,满足高中物理新课程发展的需要。 教材的设计与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的设计又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同时,教材和课程标准还可以互相检验对方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基于对高中物理新教材的强烈需求,本论文要完成三项任务:①梳理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高中物理教材的演变历程,从历史的发展变化中汲取教材发展的经验和智慧;多版本的全面对比中外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丰富我国高中物理教材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技巧。②提出、总结、完善高中物理教材设计理论。一方面为本文设计的新版高中物理教材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多家单位的研究、多版本高中物理教材设计的现实需要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③根据2003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我国基础教育高中物理课程发展的现实需求,设计较为完善的新版高中物理教材。 为此,本文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依次展开论述:①确定我国基础教育的新课程观,高中物理教育的性质定位和基础性解析;②分析高中物理教材改革动因,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高中物理教材的历史演进分析,2003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③中外典型高中物理教材的全面分析与对比研究,分析心理学、脑科学、学习理论、学习环境设计理论的新成果及对教材设计理论的启示;④总结教材设计理论,最后提出我国高中物理新教材的部分框架结构和样章样节设计构想。

王凯[6](2011)在《BIM与传统CAAD在室内方案设计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内建筑业信息化长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国内其它行业。许多事务所仍然停滞在手绘概念图、2D CAAD做方案,3D CAAD出效果图的阶段。改变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实现“质”的增长是“十二五”期间建筑业的当务之急。要实现这一蜕变,急切需要将最新的信息技术与新工艺、新材料等相结合,以推动和提升国内建筑业的核心竞争力。尽管BIM的概念在建筑业日渐为人所知,但在室内设计领域中BIM的应用仍然是凤毛麟角。研究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仍未有人就BIM与传统CAAD在室内方案设计中的对比做过详细研究。第一章绪论中研究者首先对研究的背景作简要介绍,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动态加以陈述。然后,基于背景和现状提出研究目的,分别对研究内容和意义做简要介绍。接下来对研究可能遇到的难点加以阐述。最后提出研究路线的设想。第二章对长三角地区的建筑业实施问卷调查,得到最新数据。明晰了建筑行业业者对CAAD的新观点。第三章首先对术语进行定义,然后根据调研结果提出案例研究评价依据,确立研究的软件和硬件平台并给出选择的依据,最后提出案例设计的具体评价方法。第四章研究者通过设计案例,进行BIM和传统CAAD在室内方案设计阶段中的对比研究,实现了平面图、顶面图、立面图、剖面图、3D模型、效果图、声环境分析、日照分析、热环境分析和光环境全程案例分析。第五章研究者对研究数据进行归类、总结。研究者通过平滑线散点图和卡尔·皮尔逊的相关系数公式研究数据的关联性,根据数据推导结果得出结论。

赵万祥[7](2014)在《进化与宽容 ——约翰·杜威的民主观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当代很多政治哲学家——其中最有独特性的是杜威——都对民主政治进行了详细论证。他们认为民主是西方社会政治的标志,是西方社会区别于他类社会制度的最典型的特征。但是,信奉并为民主制度优越性辩护的西方民主论者往往把民主政治的架构,判定为人类社会政治运转的应然形态,无视民主制度的进化特性,人为地剥夺了民主制度本身所具有的本土性。所以说,民主并非像诸多政治哲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西方社会政治场域中所独有的现象,而是一种不断发展进化的政治生存形式,具有相对的意义和价值。如果遵循西方民主论者的论证思路,美国民主是西方民主史顶峰的结论成了定论,美国民主自然演变成了世界范围内不同社会发展的共同追求,成了一种检视其他社会政治形态的存在价值的唯一标准。为何美国一味地输出自己的民主?为何无端指责其他国家的民主进程?这种政治傲慢的产生,都是美国在世界政治领域中不能宽容地、进化地看待民主本身的表现。基于厘清上述偏见与误解,并为民主的多元性存在事实找寻理性的辩护,有必要对杜威民主观进行溯源性探讨,因为杜威民主观所蕴藏的宽容与进化向度正好能纠正美国民主进程中的偏差。杜威民主观具有广阔发展空间,他没有静态地看待民主,而是以一种有别于其他专业政治哲学家的视角,避免就民主谈民主,从传统静态民主观的理论窠臼跳出,对民主进行生态化的阐释。其中进化与宽容自然而然成了杜威民主观的两大支柱,为杜威民主观的升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杜威民主观的产生尽管也延续了早期美国民主的思想资源,但是杜威民主观更具有质朴性,更是结合美国民主的现实实践活动,对传统乡镇自治民主形态进行总结与抽象,打上了超越性、成长性的深深烙印,充满了久远的象征意义,无限地启迪着未来民主的滋生与行进。杜威民主观的支撑点新颖,进化的特性贯穿于杜威的全部思想之中,而且是其整个政治思想体系的枢纽。他首先在哲学思维中充分信赖进化论,促进哲学从思辨的泥潭迈上面对实践的脚步,一种追求实效的哲学观深入人心,并且导致民主观的实践层面焕发出一种勃勃生机,探究、行动、践行等概念不仅成了哲学思考的焦点,而且成了民主观走入生活的代名词。人类政治社会的成长史同样反映出杜威民主观中另一翼宽容的重要性,矛盾斗争贯穿于全部政治发展史之中,但是因为宽容、妥协的存在才能确保社会成员之间相对的和谐与共处,而和平相处却是每种社会形态得以存续的必要条件。尽管许多政治哲学家将社会发展归结为斗争,归结为冲突与对立,但是激烈的冲突所导致的发展是有限度的,一旦超出它的限度必将导致社会的混乱乃至消亡。杜威民主观正是充分认识到宽容对民主社会发展的必要性、至上性,所以才处处关注宽容的,将宽容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要求,作为社会的维系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他看来,宽容是政治活动的必然要求,而冲突只是漫长政治发展史中的非“常态”。纵观西方民主发展史,杜威民主观具有独特地位,既可以成为自由主义民主的传承者,又可以成为社群主义民主的先驱;既可以称之为自由主义民主的批判者,又可以称之为共和主义民主的拥护者,杜威民主观的历史定位具有复杂性,原因在于杜威民主观具有进化特性,理论弹性确保杜威在民主历史上天然地拥有多重身份,一方面他立足于美国民主先驱的思想对传统民主的进行继承与超越,对民主的原则予以保留,但是随着社会形态的进化,他又发现自由主义民主所具有的局限,从理论角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对自由主义民主着眼于个人利益的极端保护予以批判,希望能在民主的发展序列中最大限度地增加基层民主的参与程度,确保民主最为广泛地实现,于是共和主义民主才能在西方民主论者编外的杜威社会民主观的启示下得以成长。另一方面,杜威通过对社会主义民主的得失观察,发现民主也可能被少数人所窃取与垄断,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态度从早期的积极支持转变后期对其的愤怒与极力反对,进而希望给社会民主增加道德的规定,将社群作为分析的变量,社群的核心又是以有道德、个性完善、遵守道德自律的公民为前提条件。于是,教育手段不再单一,而是成了培养具有民主意识、民主道德要求的新公民的必要手段,人们在社群中体验民主成果、享受民主生活,这种民主理想能否实现又转变为检验教育成效的试金石。首先,杜威的民主观赋予了进化以绝对的优先性。民主本身即要求人是自由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没有自主性的人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甚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主最终也无法得到实现。民主与人的关系归根结底取决于民主与人一样具有进化论所主张的那样拥有完全发展的特性。民主立足于进化,民主才会有发展,才会坚决否定所谓的绝对民主、民主顶峰之类傲慢称谓,才能为每一种社会、民族、多元形态争得自身的民主方式。所以说,民主只能是相对民主,每一种社会都有发展的权利与资格,有能力按照自身的本性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民主方式。其次,杜威的民主观特别重视宽容对民主运行的核心价值。在杜威看来,民主在产生之初就与宽容息息相关,没有对对方的宽容,就无所谓民主。宽容、特别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利益——共处——是生存的基础。因为共处是人类社会的本质性的要求,所以,社会的基本要求也如进化一样具有绝对的优先性,不允许因为其他利益的需要而损害社会的权利。之所以将宽容作为民主制度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原因在于民主的目标基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发展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人的道德素质的提升,宽容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内容,不论在日常生活还是政治生活中须臾不能缺少,只有如此社群内每一个体才能获得共赢。最后,杜威的民主观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当代政治哲学家对美国民主的批评。因为杜威的民主理论的根基尽管仍是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保护,但是在追求平等的理想进程中,对个人权利的过度膨胀予以约束。对于传统自由主义把个人原则直接扩展成为社会原则、进而可能会忽视人与人之间利益的差别性的批评,杜威的民主理论可以做出一定补充与修复,为当代民主引入社群变量,使民主从单独的个体主义窠臼中跳跃出来。杜威认为人人都有把自己的利益归于社会利益之下、并且把社会利益当作更关切自身的利益的社会情感,从而能够在追求更大的社会利益的同时很好地兼顾到个人的特殊利益,而不会造成对人与人之间利益的差别的忽视。总之,从杜威的独特而理想化的民主理论可以看出,不能静态地看待民主现实,必须将民主根植在进化与宽容的基点之上,让民主“动起来”,让民主在其无限成长的境遇中充满勃勃生机。对于当下的中国民主如何定位,促进政府与公民关系的良性互动,从而推进良好政府模式的构建同样具有相当程度的参考价值。

张立聪[8](2018)在《跛者不忘履 ——论沈从文1949年后的文学创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49年是沈从文的文学生命中带有转折性意义的一年。以这一年为界,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的文学生命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他1949年前的文学生命可谓精彩纷呈,绚烂之至。与之相比,他1949年后的文学生命则逊色太多。尽管如此,沈从文1949年后依然有些许佳作,这些文学创作至今仍值得多次阅读和品味。1949年后的沈从文写了五篇小说,八十七首诗歌,一百多篇散文(如果算上书信、日记,则不止这个数目)。但从总体上看来,这些作品的艺术质量平平,无论是“质”上还是“量”上都难以让人满意。在这些1949年后写就的作品里,散文创作的成就最高。沈从文在当代文学史上有意无意“被缺席”的情况,随着“潜在写作”这个概念的提出而有所改变。因此,我们不仅要认识作为现代文学作家的沈从文,也要认识在当代文学史上默默进行“潜在写作”的作家沈从文。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沈从文1949年后的文学创作并非完全是“潜在写作”,我们也要看到他在1949年后表现出向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艺主流靠拢的热情,即创作出大量颂歌式的政治抒情作品。他的这些政治抒情作品,在小说、诗歌、散文这三个文学创作领域均有体现。如今看来,作为作家的沈从文在后半生经历多次运动和“思想改造”之后,确曾表现出对文学的看法有所改变,对文学创作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坚守有所动摇的情形。幸运的是,从沈从文生前所写的最后一篇小说《来的是谁?》及其晚年所写的散文便可看出,沈从文最终还是回归故我。他保持住作家的精神独立与思想自由,继续着自他从事文学创作以来对文学的坚守,并且坚持在文学中表现出对美和善这两种永恒价值观的信仰,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

杨丽[9](2012)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教学理论批判及另一种发展的可能 ——怀特海有机哲学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无论是本质主义,还是反本质主义都很难拯救陷入困境的中国教学论,宇宙及教育世界的联系性、复杂性、多样性,迫切需要一种令人确信的、综合性的洞察力,一种能够把诸多知识碎片整合为某种一般的、内在一致的统一体的思维方式,一种追求心灵与身体、事实与价值、守恒与变化统一的认识论,怀特海的有机理解模式迎合的这种需要。本论文旨在说明有机教学理论或许是教学论发展的理想选择,能使中国教学论研究摆脱困境,走向充满生机之路。论文共分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为论文的第一和第二章,主要论述研究的源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概念界定、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研究思路与内容。第二部分内容为论文的第三、第四章。考察了西方哲学史上实体观的生成路径,从中我们感受到从唯实论与唯名论之争,到今天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对峙,这一对思想伙伴事实上难兄难弟,彼此荣辱与共存亡一体。在此的基础上,论述了本质主义认识论生成之基础的十七世纪实体哲学的主要内容及其方法论特征,并分析了实体哲学所存在的局限性:实体哲学没有明确提出“简单位置”和“实体-属性”的理论假设;实体哲学犯了“具体性误置的谬误”;宇宙中不存在不变的、孤立的和“具体”的实体;实体二元论对哲学发展具有灾难性;实体哲学以感性知觉为基础的认识论具有狭隘性;实体哲学在方法论上具有局限性;实体哲学给社会进步带来不利影响。第三部分为论文的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五章旨在通过考查说明与我国文化不很切合的实体思维方式在我国是存在的,实体理解模式从传入我国(1840年)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对我国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其影响共分六个时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特点是本质主义认识论至上。这六个时期是:实体理解模式开始传入,科学成为学校的必修课程(1840-1910);科学主义思想的占统治地位,教学实验实证研究方法受到推崇(1911-1948);“科学主义”一枝独秀,教学理论研究关注规律(1949-1965);教学理论和实践处于黑暗时期,实体理解模式被淹没(1966-1976);本质主义认识论至上,实体教学理论占支配地位(1977-1994);实体教学理论面临危机,反本质主义认识论兴起(1995-现在)。在此基础上,第六章专门探讨了本质主义知识观与认识论路线概况,分析了本质主义教学理论的追求与主张:在理论建构上,追求教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在研究内容上,以认识本质、规律等“确定性知识”为宗旨;在价值取向上,倾向科学主义;在研究方法上,以实验、观察等实证方法为主。同时,指出本质主义教学理论研究面临的三大困境:教学论研究对象与教学理论追求的背离、单向的科学研究方法与丰富的教学世界不对称、单纯的逻辑理解与经验的全面性相违背。第四部分为论文的第七章,论述了反本质主义对本质主义知识观和认识论的批判、反本质主义知识观和认识论的主要内容,阐释了反本质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在理论建构上,反对“宏大叙事”,追求微观研究;在对事物理解上,放弃本质、规律的探寻,追求“民主的真理观”;在价值取向上,放弃科学主义,追求生命的意义;在研究方法上,否实证研究,主张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方法。论述了人们对反本质主义及其教学理论八大方面的批判:“本质”是不可消解的;走向极端的反本质主义会导致不可知论和虚无主义;反本质主义否定有余建设不足,缺少方法论指导;在社会伦理方面可能会导致伦理道德的终结;反本质主义所强调的对事物的“描述”本身就包含了对本质的考察;只强调教育叙事研究等质性研究方法会陷入相对主义;教育世界中存在着确定性;反本质主义主张祛除教学目标的预设是不符合实际的。第五部分内容为论文的第八、第九章,介绍了不同于实体理解模式与“反本质主义”理解模式的、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有机理解模式,它旨在调和二者的,可能会使教学理论研究走出困境迎来新生。在阐释有机哲学的范畴体系、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时空观、宇宙观和规律观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有机哲学的知识观与认识论的路线概况:知识具有有机性和整体性,哲学要追求一般观念;“宏大叙事”对宇宙的阐释是近似的,体系要有开放性;“是其所是,在其所在”都是要认识的,守恒和变化都要坚守;“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是“认识”的三个阶段。论述了注重整体、强调联系、重视过程、不走极端、圆通融洽、超越门户之见的有机哲学方法论:理论支配方法,特殊的方法只适用于相关的理论;哲学要明晰自己的理论追求;思辨哲学体现了“合用的假设”的方法;有机哲学要明确哲学所诉诸的证据;处理证据的主要方式是描述归纳法。“活着,好好地活着,更好地活着”是有机哲学方法论的精神所在!第六部分为本论文的最后一章,提出以有机哲学为主要基础的有机教学理论,有助于摆脱我国教学理论研究在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教学理论之间进行选择的两难困境,中国教学论发展应走“有机”之路。并认为有机教学理论要在以下六方面做出努力:在教学理论建构上,追求开放的“宏大叙事”,强调理解的整体性;在对教学理论认识上,坚持五个追求,不断完善发展;在对事物理解上,“是其所是”与“在其所在”都要研究,重视事物的意义性;在价值取向上,追求事实与意义的统一,重视经验的全面性;在研究方法上,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并重,尊重世界的丰富性;在未来发展上,进行观念的冒险,不断扩大理解。中国教学论发展正在面临自己以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挑战,无论是本质主义,还是反本质主义都很难拯救陷入困境的中国教学论,宇宙及教育世界的联系性、复杂性、多样性,迫切需要一种令人确信的综合性的洞察力,一种能够把诸多知识碎片整合为某种一般的、内在一致的统一体的思维方式,怀特海的有机哲学迎合的这种需要。相信追求心灵与身体、事实与价值、守恒与变化统一的怀特海的“认识论”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会给中国教学论发展带来新的思维。中国教学论发展,既应有大胆的思辨,也应该有在逻辑和事实面前的谦卑,这应该是中国教学论发展的生存之道。

徐旭明[10](2010)在《在线手写数学公式识别的研究》文中提出摘要:手写数学公式识别系统,总体上分为字符分割和结构分析两个主要的步骤。其中,字符分割是公式识别的基础。分割的好坏直接决定识别的正确率,因此设计好的分割算法显的尤为重要。而结构分析是公式识别的关键,单个地识别出字符意义不大,只有对整个数学公式的理解才是正确识别的关键。在过去几年中,在模式识别的研究领域,对手写数学公式识别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对这一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和缺乏一个商业可行的系统,这些都表明,有这个领域仍然有许多的研究工作要做。在这篇论文中,将描述一个基于公式结构和二维语法的联机手写数学公式识别系统。一般来说,这种方法可以成功用于分析由复杂结构关系组成的对象。结构构建的一个重要的优点是没有将符号分割和结构分析作为两个独立的过程,允许系统在考虑整个公式结构上下文的情形下处理分割,以此更可靠地解决由公式所带来的歧义。我们探讨具有多项式复杂性的解析算法的开放性,并由这些语法产生许多新的语法规则,以便使系统对现实中的公式更有效。我们提出几个语法扩展支持一个真正的广泛的数学公式,并且在系统中实现了新的功能。我们目前的方法可以识别函数,极限,导数,二项式系数,复数等等。本文第一章介绍了在线手写体数学公式识别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相关的一些商业化的产品,介绍了本文主要所做的工作。第二章介绍了符号预处理的相关方法,以及基于OCR工具的符号检测,对用户手写的笔划进行分组,根据不同的分组得到一些候选符号,结合公式的二维结构和相关上下文信息,决定何种笔划组是正确的分组,从而最终得到有意义的符号,以此将用户输入的笔划分割成符号。第三章介绍了在线手写数学公式识别的一般步骤和常用方法,以及本文所作的改进。第四章介绍了手写数学公式识别的主要任务,提出用于手写数学公式识别的二维相关文法和解析算法。第五章介绍了手写数学公式中符号的特征,结合这些特征以及公式结构的二维性提出二维相关文法的扩展文法。提出数学公式的输出Word EQ域。主要介绍了自己如何设计并实现手写数学公式识别系统,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思路与模块划分并编写程序实现。第六章阐述了本文所设计的二维相关文法用于识别在线手写数学公式的整体效果和时间复杂度,根据本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的计划。

二、给物理公式作些注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给物理公式作些注释(论文提纲范文)

(5)高中物理教材设计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导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现状与趋势
    一、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势
        (一) 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二) 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问题与目标
        (一)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二)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现实问题
        (三)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第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我国高中物理教育
    一、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观与课程观的转变
        (一) 2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三次变革
        (二) 教育观与课程观的转变
    二、我国基础教育的新课程观
        (一) 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观
        (二) 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
        (三) 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
        (四) 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五) 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三、素质教育与我国新时期高中物理课程教材改革
        (一) 高中教育性质的定位
        (二) 高中物理新课程解析
        (三) 高中物理新教材
第二章 我国高中物理的课程标准与教材
    一、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一)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作用
        (二) 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演变
        (三) 2003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四)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五) 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六) 对新课程标准的看法
    二、高中物理教材
        (一) 高中物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 我国高中物理教材的历史沿革
第三章 中外典型高中物理教材的分析与对比研究
    一、分析与对比的教材来源及版本
    二、国外与港台地区高中物理教材简介
        (一) 美国的高中物理教材
        (二) 英国的高中物理课程和教材
        (三) 法国的高中物理课程和教材
        (四) 日本的高中物理课程和教材
        (五) 澳大利亚的高中物理教材
        (六) 匈牙利的高中物理教材
        (七) 香港的高中物理教材
        (八) 台湾的高中物理教材
    三、中外高中物理教材的对比
        (一) 指导思想、设计思路对比
        (二) 内容结构对比
        (三) 版面设计对比
        (四) 附属栏目的设计对比
        (五) 呈现方式对比
        (六) 与生活的联系程度对比
        (七) 教材承担的功能与使用方式对比
    四、结论:我国现行同类教材的优缺点分析
        (一) 优点分析
        (二) 缺点分析
第四章 心理学、脑科学的发展及其对教材设计理论的影响
    一、心理学理论的相关研究及发展
        (一) 反馈干预及其影响绩效的内部机制
        (二) 关于学生成就动机的理论及培养
        (三) 自我效能感
    二、脑科学理论的发展及其给教育的启示
        (一) 大脑的功能定位与全脑开发
        (二) 脑发育的关键期与教育的适时性
        (三) 脑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与教育的适切性
        (四) 情绪的脑机制与情感教育
        (五) 脑电波与最佳学习状态
    三、心理学、脑科学理论对教材设计的启示
        (一) 教材的本质是属于反馈干预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 教材所应提供或呈现的反馈干预形式
        (三) 学生的成就动机与教材编制理论的辩证关系
        (四) 多媒体技术与教材文本的有机结合
        (五) 教材的内容设计应满足学生用脑需求和协调发展
        (六) 教材与学生的差异性需求
        (七) 关于教材的难度
第五章 学习理论、学习环境设计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教材设计理论的影响
    一、学习理论的发展
        (一) 学习理论的发展及其主要观点
        (二) 专家与新手的比较
        (三) 学习与迁移
    二、学习环境设计理论的发展
        (一) 学习环境设计理论
        (二)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三) 学生角色的转换
        (四)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
    三、学习理论、学习环境设计理论的发展对教材设计的启示
        (一) 关于学习的理论基础
        (二) 关于技术手段的应用方法和目的
        (三) 关于评价方向
        (四) 关于知识的特性
        (五) 关于学习与迁移
        (六) 关于超媒体
        (七) 关于认知工具、任务情境和控制方法
第六章 教材设计理论
    一、教材的设计模型
    二、教材的展开顺序
        (一) 国外学者的探索
        (二) 当代中国学者的探索
    三、教材先行组织者的设计
        (一) 先行组织者的定义
        (二) 先行组织者的特征
        (三) 先行组织者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四) 先行组织者在教科书中的重要性
        (五) 先行组织者的形式
        (六) 先行组织者自身的设计
    四、教材图表的设计
        (一) 图表与文字的比较
        (二) 图表对学习的影响
        (三) 图表的功能
        (四) 图表运用之考虑因素
    五、教材标示的设计
        (一) 种类
        (二) 作用
    六、教材版面及微观细节的设计
        (一) 版面
        (二) 编排
        (三) 样式细节
        (四) 微观细节
    七、教材的结构设计
        (一) 教材应体现学科结构与教学结构的统一
        (二) 教材应体现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统一
        (三) 教材应体现环境创设与素质培养的统一
    八、教材的内容设计
        (一) 高中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二) 学习方法—科学探究与接受学习的关系处理
第七章 我国高中物理新教材的设计构想
    一、设计思想
        (一) 编写目的
        (二) 设计思想
        (三) 设计思考十例
    二、高中物理教材的编写原则
        (一) 一般原则
        (二) 学科要求
    三、整体构想与篇章结构
        (一) 整体构想
        (二) 篇章结构
    四、样章样节
        (一) 目录结构
        (二) 样章样节
参考文献
结语

(6)BIM与传统CAAD在室内方案设计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1.2.2 国内研究和发展现状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难点
    1.5 研究路线
2 长三角地区建筑业CAAD调查
    2.1 调查范围
    2.2 调查内容
    2.3 实施调查
    2.4 调查结果分析
        2.4.1 被调查者资料分析
        2.4.2 调查内容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3.1 术语定义
    3.2 分析思路
    3.3 平台清单
    3.4 评价依据
    3.5 评价方法
4 案例分析研究
    4.1 平面图
    4.2 顶面图
    4.3 剖面图
    4.4 立面图
    4.5 3D模型
    4.6 效果图
    4.7 声环境
    4.8 日照
    4.9 光环境
    4.10 热环境
5.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着书目录
详细摘要
Abstract

(7)进化与宽容 ——约翰·杜威的民主观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论文的研究对象及其意义
    二、 研究的基本思路
    三、 文献综述
    注释
第一章 杜威民主观的生成背景
    一、 从确定的知识到作为分析具体关系的实践
        (一) 自然主义:从“经验”到“实验”
        (二) 认识即“过程”
        (三) 行动:工具主义的核心理念
    二、 美国民主政治思想的历史起点
        (一) 清教主义中的自治精神
        (二) 先驱者之声
        (三) 杜威对先前西方民主思想的异议与改造
    三、 村镇自治——美国民主实践的原初形态
        (一) 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含蕴
        (二) 一种基层政治管理模式的试验
    四、 杜威民主观的另一面镜子——十月革命所带来的民主观照
        (一) 巴黎公社——社会主义民主的前奏
        (二) 早期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对杜威的思想启迪
    注释
第二章 杜威民主观的发展轨迹
    一、 进化:民主政治价值的载体
        (一) 不确定性和偶然性
        (二) 有机体概念
        (三) 适应
        (四) 探究
        (五) 权利的多元和自由的多变
    二、 宽容:民主政治运转的轴承
        (一) 民主的生存向度
        (二) 民主的伦理要素
        (三) 以道德养成验证民主的实效
        (四) 民主运行的社会心理基础
        (五) 政治文明的道德阈限
    注释
第三章 杜威民主观的理论延展
    一、 自由主义民主
        (一) 权力配置根据
        (二) 政治主体边界
        (三) 政府权限
        (四) 自由界限
    二、 共和主义民主
        (一) 公民责任
        (二) 公民美德
        (三) 无支配
        (四) 合法性
    三、 社群主义民主
        (一) 社会自我
        (二) 共同体
        (三) 德性对自由至上的补济
    注释
第四章 杜威民主观的价值反思
    一、 杜威民主观:美国民主发展的重要转折
        (一) 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
        (二) 对传统民主观三大原则的重新解读
    二、 民主在政治发展史中的中西分演
        (一) 西方民主的历史进程
        (二) 中国民主的历史进程
    三、 杜威民主观对中国民主建设的启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8)跛者不忘履 ——论沈从文1949年后的文学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选题的意义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沈从文1949年后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由疯癫到恢复:沈从文1949年的新诗创作
    第二节 “白头学作诗”:“南游诗草”和青岛诗存
    第三节 浩劫不忘赋诗:“文革”十年的旧体诗创作
第二章 沈从文1949年后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思想改造后的向“群”靠拢之作:《老同志》
    第二节 川南土改的深刻感受:《中队部》与《财主宋人瑞和他的儿子》
    第三节 有望成为名作却最终未就的长篇:《死者长已矣,存者且偷生!》和《来的是谁?》
第三章 沈从文1949年后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 精神自剖与自我检讨:独白性散文和自传性散文
    第二节 “川行散记”的雏形:川行书信
    第三节 唱颂歌赞美新中国:歌颂新中国的“抒情”散文
    第四节 坚守心中的文学理念:文论性散文
    第五节 追忆逝水年华:怀人忆旧的散文
    第六节 内容复杂繁多的散文:杂文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教学理论批判及另一种发展的可能 ——怀特海有机哲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的缘起
        (一)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的争论引起的思考
        (二) 人类面临诸多危机呼唤更理想的教学理论
        (三) 有机教学理论或许更能为国人接受与认同
        (四) 教育研究者应培养一种哲学省思的习惯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四、 有关概念界定
        (一) 理解模式
        (二) 实体理解模式、“反本质主义”理解模式及有机理解模式
        (三) 本质主义教学理论、反本质主义教学理论和有机教学理论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重点
        (一)本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三)本研究的重点和关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怀特海有机哲学研究概述
        (一) 怀特海及其有机哲学
        (二) 国外怀特海有机哲学研究综述
        (三) 国内怀特海有机哲学研究综述
    二、 有机哲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综述
    三、 近 30 年我国教学理论研究综述
        (一) 近 30 年来教学理论文献的数量统计概览
        (二) 近 30 年来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文献分布
        (三) 近 30 年来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
        (四) 对我国教学理论研究现状的思考
第三章 本质主义认识论生成之基础——实体哲学及其方法论
    一、 西方哲学史上实体观的生成路径
        (一) 关于世界的本原:从古希腊原子论、理念论到实体概念的提出
        (二) 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的实体观
    二、 十七世纪实体哲学的核心人物及主要内容
        (一) 十七世纪实体哲学的核心人物——伽利略、笛卡尔、惠更斯、牛顿和洛克
        (二) 十七世纪实体哲学的主要内容
    三、 17 世纪实体哲学的方法论
第四章 实体哲学的批判
    一、 实体哲学没有明确提出“简单位置”和“实体——属性”的理论假设
    二、 实体哲学犯了“具体性误置的谬误”
    三、 宇宙中不存在不变的、孤立的、“具体”的实体
    四、 实体二元论对哲学发展具有灾难性
    五、 实体哲学以感性知觉为基础的认识论具有狭隘性
    六、 实体哲学在方法论上具有局限性
    七、 实体哲学给社会进步带来不利影响
第五章 实体理解模式对我国教学理论及实践发展影响的历史考察
    一、 实体理解模式开始传入,科学成为学校的必修课程(1840-1911)
    二、 科学主义思想的占统治地位,教学研究方法科学化(1912-1948)
    三、 “科学”一枝独秀,教学理论研究关注规律(1949-1965)
    四、 教学理论和实践处于黑暗时期,实体理解模式被淹没(1966-1976)
    五、 本质主义认识论至上,实体教学理论占支配地位(1977-1994)
    六、 实体教学理论面临危机,反本质主义认识论兴起(1995-现在)
第六章 本质主义教学理论的追求与困境
    一、 本质主义知识观和认识论概况
    二、 本质主义教学理论的追求
        (一) 中国学者出版的“教学论”、“教学理论”方面的专着概览
        (二) 本质主义教学理论的追求与主张
    三、 本质主义教学理论的困境
        (一) 教学论研究对象与教学理论追求之间存有背离
        (二) 单向的科学研究方法与复杂的教学世界不对称
        (三) 单纯的逻辑理解与经验的全面性相违背
第七章 反本质主义教学理论及其批判
    一、 反本质主义对本质主义的批判
        (一) 本质不能完全说明个体,反而是一种压制和束缚
        (二) 本质主义基础的实体信仰是靠不住的
        (三) 本质存在是一种得不到有效证明的信念或假设
        (四) 人类的语言与实体世界并非同构关系
        (五) 本质主义引起不良的学术与政治后果
        (六) 本质主义给中国教育学研究带来严重的历史性后果
    二、 反本质主义知识观、认识论的主要内容
    三、 反本质主义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上的主要观点
        (一) 在理论建构上,反对“宏大叙事”,追求微观研究
        (二) 在对事物理解上,放弃本质、规律的探寻,追求“民主的真理观”
        (三) 在价值取向上,放弃科学主义,追求生命的意义
        (四) 在研究方法上,主张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方法
    四、 反本质主义及其教学理论的批判及反思
        (一) “本质”是不可消解的
        (二) 走向极端的反本质主义会导致不可知论和虚无主义
        (三) 反本质主义教学理论否定有余,建设不足,缺少方法论指导
        (四) 在社会伦理方面可能会导致伦理道德的终结
        (五) 反本质主义所强调的对事物的“描述”本身包含了对本质的考察
        (六) 只强调教育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方法会陷入相对主义
        (七) 教育世界中存在着确定性
        (八) 反本质主义主张祛除教学目标的预设是不符合实际的
第八章 第三种理解模式:有机哲学及其方法论意义(上)
    一、 有机哲学是在实体哲学基础上的理论重建
        (一) 怀特海关于理论重建的论述
        (二) 有机哲学是对实体哲学的重建
    二、 有机哲学的理论前设
    三、 有机哲学的范畴体系
        (一) 终极性范畴
        (二) 存在性范畴
        (三) 解释性范畴
        (四) 范畴性义务
    四、 有机哲学的基本概念
        (一) 创造性(creativity)
        (二) 现实实有(actual entities)
        (三) 群集(societies)(或译“社会”)
        (四) 合生(concrescence)
        (五) 永恒客体(eternal object)
        (六) 摄入(prehension)
        (七) 联系(nexus, nexis)
        (八) 经验(experience)
        (九) 过程(process)
        (十) 有机体(organism)
    五、 有机哲学的基本原理
        (一) 本体论原理(the ontological principle)
        (二) 相关性原理(the principle of relativity)
        (三) 过程的原理(the principle of process)
    六、 有机哲学的宇宙观、时空观、规律观
        (一) 生成——联系的宇宙观
        (二) 变化的时——空观
        (三) 内在与外在学说融合的规律观
第九章 第三种理解模式:有机哲学及其方法论意义(下)
    一、 有机哲学的知识观和“认识论”
        (一) 知识具有有机性和整体性,哲学要追求一般观念
        (二) “宏大叙事”对宇宙阐释是近似的,体系要有开放性
        (三) “是其所是,在其所在”都要认识的,守恒和变化都要坚守
        (四) “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五) 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是“认识”的三个阶段
    二、 有机哲学的方法论及其意义
        (一) 有机哲学方法论的别样追求
        (二) 有机哲学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第十章 中国教学论走出困境之希望——有机教学理论
    一、 在理论建构上,追求开放的“宏大叙事”,体现理解的整体性
    二、 在对教学理论认识上,坚持五个追求,不断完善发展
        (一) 教学理论建构要做好前期的收集工作
        (二) 要预设教学理论的逻辑起点
        (三) 内在一致性和逻辑上完满应是教学理论的理性理想
        (四) 解释性和预测性是教学理论的现实追求
        (五) 理论体系的开放性是教学理论不断完善或重建的必要条件
    三、 在对事物理解上,“是其所是”与“在其所在”都要研究,重视事物的意义性
    四、 在价值取向上,追求事实与意义的统一,重视经验的全面性
    五、 在研究方法上,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并重,体现世界的复杂性
    六、 在未来发展上,进行观念的冒险,不断扩大理解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10)在线手写数学公式识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在线手写数学公式识别的研究现状与成果
    1.3 现有的系统
    1.4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过程中的难点
    1.6 本文所做的创新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预处理与符号检测
    2.1 符号预处理
    2.2 符号检测
第三章 数学公式识别
    3.1 概述
    3.2 数学公式识别的一般步骤
    3.3 结构分析
    3.4 符号分割
    3.5 字符识别
第四章 二维文法应用于数学公式识别
    4.1 理论基础
    4.2 公式识别的任务
    4.3 本文提出的方法
第五章 数学符号特征和二维文法的扩展
    5.1 数学符号的特征
    5.2 二维文法的扩展
    5.3 错误纠正
    5.4 公式输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6.1 实验结果及分析
    6.2 下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文章
致谢

四、给物理公式作些注释(论文参考文献)

  • [1]给物理公式作些注释[J]. 成金仙. 中专物理教学, 1994(S1)
  • [2]给物理公式作些注释[J]. 冯引生,甘成斌,陈以方. 大学物理, 1983(01)
  • [3]在电动力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听课兴趣[J]. 张登玉,戴刚. 衡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 1994(03)
  • [4]用等间距线(面)解释等厚干涉条纹的变化[J]. 袁猛,王金焕. 大学物理, 1985(11)
  • [5]高中物理教材设计论[D]. 杨广军. 南京师范大学, 2004(11)
  • [6]BIM与传统CAAD在室内方案设计中的对比研究[D]. 王凯.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7]进化与宽容 ——约翰·杜威的民主观探析[D]. 赵万祥. 吉林大学, 2014(09)
  • [8]跛者不忘履 ——论沈从文1949年后的文学创作[D]. 张立聪.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9]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教学理论批判及另一种发展的可能 ——怀特海有机哲学的视角[D]. 杨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05)
  • [10]在线手写数学公式识别的研究[D]. 徐旭明. 淮北师范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对物理公式做一些笔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