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南花岗岩及其同成矿作用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1](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陈峰,颜丹平,邱亮,杨文心,汤双立,郭庆银,张翼西[2](2019)在《江南造山带西南段摩天岭穹隆脆韧性剪切与铀成矿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在造山带构造体制转换环境下,铀元素的活化、迁移和沉淀富集过程多与脆韧性剪切带的递进发育过程紧密相关。鉴于此,详细的区域和矿田构造解析是正确理解铀矿床成因的关键。华南江南造山带及其周缘分布着大面积低温铀矿床,既有晚古生代铀矿床,又有后期叠加的新生代铀矿床,均受脆韧性剪切转换带控制。华南铀矿床成矿作用具有多期叠加成矿特点,以往对单个铀矿床成矿地质和赋矿特征的研究较多,但对铀成矿作用与区域地质、构造体制及其剪切转化关系的系统研究则较为薄弱,造成对矿床成因认识很不统一,制约了对这一区铀成矿作用的深入理解。为深入了解这类铀矿床的形成机制,本文选取了摩天岭穹隆376矿床和374矿床两种不同地质特征的代表性铀矿床开展研究。通过详细地构造解析,我们认为摩天岭穹隆至少发育了五期构造变形,分别为新元古代(~820Ma)(D1期)近东西向褶皱与同构造岩浆侵位、加里东期顶部向NW的逆冲(453~426Ma)(D2期)、后加里东期NE走向的正向韧性剪切(426~295Ma)(D3期)、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的脆-韧性伸展(87~47Ma)(D4期)及喜马拉雅期以来的构造隆升与剥蚀(47Ma~至今)(D5期);结合显微构造与电子探针分析,认为D3期和D4期为关键铀成矿期。通过系统野外调查,以构造地质解析为主线,对新元古代三防花岗岩体及其周缘主要含矿构造与典型铀矿床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解析,提出了摩天岭两种类型铀矿床由脆韧性递进变形控制的统一铀成矿模式,以期对华南铀矿勘查工作提供借鉴。
陈振宇,黄国龙,朱捌,陈郑辉,黄凡,赵正,田泽瑾[3](2014)在《南岭地区花岗岩型铀矿的特征及其成矿专属性》文中研究说明南岭地区是我国花岗岩型铀矿的重要矿集区。该区产铀岩体的成因类型以S型(改造型)花岗岩为主,对岩性没有明显的选择性。构造是控制铀成矿的重要因素之一,几乎所有热液铀矿体都分布在一定的断裂或破碎构造中,并且与穿切于花岗岩中的中基性岩脉密切相伴。产铀岩体的热液蚀变发育,规模大、范围广、类型全的热液蚀变是判别产铀岩体的重要标志。产铀岩体的主要成岩时代为印支期和燕山期,铀成矿作用则主要发生于燕山晚期-喜山期,成岩成矿具有明显的时差,指示成岩和成矿作用是两次或两次以上不同的地质作用。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岩主要提供成矿铀源和成矿围岩,而铀矿成矿作用与燕山晚期-喜山期伸展断裂构造和蚀变交代的关系更为密切。对于南岭地区的花岗岩型铀矿,燕山晚期-喜山期的伸展构造活动及其伴随的中基性-酸性岩浆活动比印支期-燕山期的花岗岩更具有成矿专属性。
蒋鑫[4](2019)在《桂北-桂东北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桂北—桂东北地区属于南岭西段,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结合带西段,也是江南造山带与华南褶皱带的相交部位,区内花岗岩广泛出露,形成时期涵盖了晋宁期、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4个不同的岩浆活动期,是综合研究花岗岩的理想之地,但系统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选取区内摩天岭、越城岭、海洋山和花山等几个花岗岩体为对象,通过对其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烃类组分等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合前人研究,综合对比区内几个花岗岩体的地质背景、地球化学及区域构造等特征,对桂北—桂东北地区花岗岩的岩石成因类型及形成构造背景等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桂北—桂东北地区花岗岩在主量元素上具有高硅、富碱、富铁、贫钙镁的特征,岩石大多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酸性花岗岩。(2)桂北—桂东北地区花岗岩在微量元素上均具有W、Sn、Bi、Pb四种元素的富集特征,以及均具有W-Sn元素组合,反映该地区岩石中普遍具有W、Sn等元素的富集,与区内发现多处钨锡多金属矿床(点)特征一致。(3)桂北—桂东北地区花岗岩稀土总量(∑REE)变化范围较大,∑REE、LREE/HREE从晋宁期(摩天岭、元宝山岩体)→加里东岩体(猫儿山、越城岭、海洋山岩体)→燕山期岩体(都庞岭东体、花山、姑婆山岩体)显示出一定的递增关系,反映不同地质时期花岗岩其源岩特征及形成构造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整体具Eu负异常明显,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轻重稀土分馏好等特征,表明岩浆分异较为彻底。(4)桂北—桂东北地区花岗岩中烃类气体组分远高于背景值,证实花岗岩中存在烃类组分;烃类气体各组分间配分比例具有明显的差别,说明在岩浆侵入、分异演化及成岩过程中,随着环境温度、压力、氧逸度、酸碱度等因素的改变,花岗岩中的烃类组分也出现了宏观和微观特征的规律性变化,证实烃类组分地球化学特征在花岗岩形成演化过程中对于其物质的运移和环境的变化具有指示性作用。(5)对桂北→桂东北→桂东4个形成于不同地质时期的花岗岩体进行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区域构造环境等进行综合讨论和对比分析后发现,桂北—桂东北地区晋宁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多数具较典型的S型花岗岩特征,多为上地壳重熔形成,其源岩多形成于挤压环境中,而燕山期花岗岩多数具A型花岗岩特征,多为壳幔混源形成,其源岩多形成于相对伸展的构造环境中。
杨水源[5](2013)在《华南赣杭构造带含铀火山盆地岩浆岩的成因机制及动力学背景》文中提出赣杭构造带是我国重要的含铀火山岩带,带上分布有相山、盛源、新路、大洲四个主要含铀火山盆地。对于火山盆地中岩浆岩的形成时代、成因机制及动力学背景的研究相对薄弱或者存在争议。因此,本文选取了相山、新路和大洲三个火山盆地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Sr-Nd-Hf同位素组成等方面的研究,探讨赣杭构造带这些酸性火山-侵入岩体的成因机制及动力学背景。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相山火山侵入杂岩的形成时代在137~132Ma之间;新路盆地中的火山侵入杂岩形成时代在136~133Ma之间;大洲流纹岩的形成时代是127Ma,表明赣杭构造带上的这些含铀火山盆地中的酸性火山-侵入岩是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些含铀火山盆地中的岩浆岩都显示出A型岩浆所特有的地球化学特征,例如:富碱,具有较高的K2O+Na2O含量,较高的Fe2O3*/MgO,富集REE, HFSE和Ga。并具有较低的CaO, MgO和Ti02含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Sr, Ba, P, Eu和Ti。这些酸性岩具有较高的形成温度,并显示出高的Ga/Al比值以及较高的Zr+Nb+Ce+Y含量,在A型花岗岩的判别图解上,大部分数据点都落入了A型花岗岩的范围里面,表面这些酸性岩具有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近年来其他学者的研究,在赣杭构造带上也发现了一些早白垩世的花岗岩,如白菊花尖花岗岩(126Ma)、大茅山花岗岩(126~122Ma)、铜山花岗岩(129Ma)、三清山花岗岩(135Ma)、灵山花岗岩(132~131Ma)。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些酸性岩都具有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赣杭构造带上存在一条早白垩世(137~122Ma)的A型花岗岩带。相山火山侵入杂岩的εNd(t)值主要变化范围在-6.86到-8.73之间,锆石εHf(t)值集中在-7到-9之间,表明相山火山侵入杂岩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以地壳物质为主。并且全岩的Nd同位素和锆石的Hf同位素都具有中元古代的两阶段模式年龄,表明相山火山侵入杂岩起源于中元古代变质岩,无明显地幔组分的加入。在相山镁铁质微粒包体中含有石英角闪片岩捕掳体,表明镁铁质微粒包体岩浆在进入长英质岩浆房之前和地壳物质发生过同化混染作用,造成镁铁质微粒包体的岩浆成分由玄武质转变为闪长质。相山碎斑熔岩中电气石结核的成因研究表明,电气石结核是由于碎斑熔岩岩浆在演化过程中产生流体不混溶而形成的。碎斑熔岩中电气石的δ11B值在-12%o左右,与大陆地壳的平均δ11B值一致,表明硼来自于地壳,进一步说明了相山碎斑熔岩的物质来源主要是壳源的,无明显地幔物质的加入。新路火山盆地中的杨梅湾花岗岩和大桥坞花岗斑岩的全岩εNd(t)值在-6.5和-3.6之间,锆石εHf(t)值在-7.8到-0.9之间,并且Nd-Hf同位素都具有中元古代的两阶段模式年龄,表明这两个岩体起源于中元古代变质岩。杨梅湾花岗岩和大桥坞花岗斑岩相对于相山火山侵入杂岩具有就较高的全岩εNd(t)值以及锆石εHf(t)值,可能指示了杨梅湾花岗岩和大桥坞花岗斑岩的原岩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此外,杨梅湾花岗岩相对于大桥坞花岗斑岩具有相对较高的全岩εNd(t),可能也指示了两个岩体中地幔组分的性质或者比率有所不同。大洲流纹岩的全岩εNd(t)值在-6.39到-5.47之间,锆石εHf(t)值集中在-6到-5之间,并且Nd-Hf同位素都具有中元古代的两阶段模式年龄。大洲流纹岩具有较高的Si02含量(74-77wt.%),并且全岩εNd(t)值和锆石εHf(t)值变化很小,表明了大洲流纹岩的壳幔相互作用并不明显。大洲流纹岩具有很高的Zr含量(1145~802×10-6之间),并具有异常高的形成温度,锆石饱和温度计的研究结果表明,大洲流纹岩形成于~1000℃。大洲流纹岩中的Zr除了分布在少量的锆石斑晶之外,在基质中还含有大量的细小的1-10μm的锆石小晶体,以及<1μm到5μm之间的斜锆石,表明大洲流纹岩中的Zr大部分是在岩浆演化的晚期才沉淀下来的。异常高的形成温度,以及不同的岩浆演化过程,是造成大洲流纹岩具有异常高的Zr含量的主要原因。具有高Zr含量的高温酸性岩的形成所需要的热能和地幔物质有关,大洲流纹岩具有异常高的形成温度也表明了区域上存在地幔物质的上涌。位于赣杭构造带东段的其他A型花岗岩相对于相山火山侵入杂岩具有较高且变化范围较大的全岩εNd(t)值以及锆石εHf(t)值(除了大洲流纹岩),可能指示了赣杭构造带东段的这些A型花岗岩的原岩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赣杭构造带东段的这些酸性岩之间的全岩εNd(t)值以及锆石εHf(t)值也具有差异性,全岩εNd(t)值以及锆石εHf(t)值总体上表现出了赣杭构造带位置上从西往东,时间上从早到晚壳幔相互作用越来越强烈。赣杭构造带上这些A型花岗岩的全岩的Nd同位素和锆石的Hf同位素都具有中元古代的两阶段模式年龄,并且Nd同位素的数据点都位于华南中元古界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的演化区域之间。赣杭构造带上早白垩世A型花岗岩带的确立表明赣杭构造带在这个时间段上是处于一个拉张的构造背景,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之后的板片后撤所引起的拉张环境造成的。持续的拉张作用导致地壳和岩石圈地幔逐渐减薄,上涌并底侵的软流圈地幔引发了事先经过脱水作用发生麻粒岩化的中元古代变质岩(包括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的部分熔融形成这些A型花岗岩的初始岩浆,这些初始岩浆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地幔组分的加入,并发生了广泛的不同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从而形成赣杭构造带上面早白垩世的A型花岗岩带。赣杭构造带A型花岗岩带的确立,表明十杭带上都分布有A型花岗岩。华南在晚中生代发生了由太平洋俯冲相关的构造环境向板片后撤引起的拉张环境转变,但太平洋板片后撤发生的时间并不是同时的或者连续的。十杭带南带在163Ma左右发生了由太平洋俯冲相关的构造环境向因板片后撤而引起的拉张环境转变。本文研究表明赣杭构造带上这个构造环境的转变的发生在137Ma,明显晚于十杭带南带。而沿海(浙江省东部和福建省)的A型花岗岩形成时代在110~90Ma,表明构造环境的转变的发生在110Ma。这些现象表明太平洋板块的后撤是不规则的,并且后撤过程是阶段性的,先发生在十杭带南带,再发生在赣杭构造带,最后发生在东南沿海,从内陆往沿海逐渐变年轻。
谢银财[6](2013)在《湘南宝山铅锌多金属矿区花岗闪长斑岩成因及成矿物质来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华南广泛分布着不同时期的花岗岩,这些花岗岩,尤其是中生代花岗岩与金属成矿作用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华南花岗岩的成因机制受到了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关注,一直是国内地质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南岭地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矿集区,拥有许多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宝山铅锌多金属矿床是其中代表性的热液型矿床之一。前人已对该矿床做了一定的研究工作,在矿床的形成机制、花岗闪长斑岩成因及其成岩成矿构造背景等方面还存有分歧,在矿床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还非常薄弱。针对宝山多金属矿床目前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对宝山铅锌多金属矿区花岗闪长斑岩及其中最新发现的暗色包体、邻区英安质凝灰角砾岩中的花岗闪长斑岩角砾进行了系统的锆石微区微量元素和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研究,用以制约宝山岩体成因。与此同时,本文还开展了矿石硫化物S-Pb同位素、赋矿围岩和热液方解石C-O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成矿物质来源及演化过程。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宝山花岗闪长斑岩成岩年龄为156-158Ma,暗色包体的形成年龄为155.2±1.4Ma,邻区花岗闪长斑岩角砾的年龄为156.44±1.4Ma,三者形成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宝山矿区花岗闪长斑岩为准铝质-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具I型花岗岩特征,富集K、Rb、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i、P等元素,Nb/Ta平均比值为11.3,(87Sr/86Sr)i值为0.7095~0.7115,εNd(t)值为-7.3~-5.0,t2DM(Nd)值为1.35~1.54Ga,锆石εHf(t)值为-14.0~-9.0。暗色包体呈细粒结构,具浑圆的外形,与寄主花岗闪长斑岩接触界线清晰,具暗色的冷凝边,常见针状磷灰石。暗色包体具较低的SiO2含量(55.46wt.%~57.30wt.%),较高的K2O含量(5.86wt.%~6.90wt.%),属于准铝质的钾玄质岩石,富集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元素,Nb/Ta平均比值为15.3,(87Sr/86Sr)i值为0.7062~0.7063,εNd(t)值为-2.1~-1.9,锆石εHf(t)值为-12.1~-4.7。与寄主花岗闪长斑岩相比,包体含有较高的Fe、Mg、V、Cr等相容元素。邻区花岗闪长斑岩角砾属于准铝质的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富集K、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元素,Nb/Ta平均比值为14.4,(87Sr/86Sr)i值为0.7107~0.7109,εNd(t)值为-5.4,t2DM(Nd)值为1.39Ga,锆石εHf(t)值为-11.4~-6.5。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宝山花岗闪长斑岩是由来自经俯冲沉积物熔体交代过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的富水富钾的底侵基性岩浆与由其引起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长英质岩浆发生混合形成;暗色包体则是来自该富集岩石圈地幔的底侵基性岩浆与少量寄主岩浆发生混合形成;邻区花岗闪长斑岩角砾与矿区花岗闪长斑岩为同期同源岩浆作用产物。Sr-Nd同位素模拟表明,形成宝山花岗闪长质岩浆,大约需要20wt.%~30wt.%的富集地幔物质和70wt.%~80wt.%的地壳物质。花岗闪长斑岩中还首次发现891.5土15.0Ma继承锆石和892.1±20.1Ma继承锆石核,其中892.1±20.1Ma继承锆石核的εHf(t)值为+6.0,tDM(Hf)年龄为1.21Ga,与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岛弧岩浆的Hf同位素特征致,推断在形成花岗闪长斑岩的源岩部分熔融过程中有新元古代岛弧岩浆岩物质的加入,新元古代岛弧岩浆带及扬子与华夏陆块弧陆碰撞带从萍乡向南延伸部分可能与郴州-临武断裂相接。燕山早期(190~150Ma),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影响,南岭地区处于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构造环境,由于地幔玄武质岩浆底侵至古老地壳源区,诱发地壳发生深融作用,伴随着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形成了该区众多花岗质岩石。宝山矿区金属硫化物硫和铅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成矿物质硫和铅主要来自岩浆,赋矿地层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热液方解石碳氧同位素数据表明,成矿流体中碳氧主要源自岩浆,碳同位素值较低与岩浆形成过程中沉积有机碳的加入有关。
华仁民,张文兰,陈培荣,翟伟,李光来[7](2013)在《初论华南加里东花岗岩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关系》文中指出华南加里东期的花岗岩类在强度和广度上仅次于燕山期花岗岩,是华南大花岗岩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前人对于加里东期花岗岩类与成矿关系的报道较少,早期的研究甚至认为加里东期花岗岩一般不成矿。本文根据对近年来在某些地区和矿床出现的加里东期花岗岩类及相关矿化现象的初步研究成果,并结合对相关文献的调研,提出华南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类与该地区钨锡等金属大规模成矿作用之间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某些加里东期花岗岩、尤其是那些演化比较充分的加里东晚期花岗岩可能在晚阶段直接形成矿床,如湘东南的彭公庙、桂北的牛塘界、桂东北的桂岭、右江地区的钦甲等花岗岩体,但是其重要性相对较小;(2)某些加里东期花岗岩可能为该地区较晚期的成矿作用提供部分成矿物质来源,如在赣南的石雷、粤北的梅子窝等钨矿床可能有这种情况,在湘南的益将,加里东期的石英闪长岩为风化壳型稀土-钪矿化直接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3)更为重要的是华南地区正是从加里东期开始进入了陆内演化的阶段,加里东期花岗岩类开启了以地壳物质重熔为主的华南大花岗岩省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一幕,标志着华南陆壳进入不断成熟、亲石成矿元素不断向陆壳富集的阶段,多旋回花岗岩浆活动及其演化使钨锡等金属元素在燕山期花岗岩中高度富集,并最终导致了华南地区举世瞩目的燕山期大规模成矿作用。
邵飞,许健俊,邵上,姚鹏飞,刘琨,吴闻涛,张莹[8](2014)在《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在系统梳理前人五十余年花岗岩型铀矿勘查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地球化学、客观地质现象归纳等研究手段,总结了华南花岗岩型铀矿的地质特征:华南花岗岩型铀矿的产铀岩体为复式岩体,产铀花岗岩具陆内S型花岗岩特征,成矿成岩时差大,地质界面控矿特征明显。基于成矿作用"源、运、聚"的动力学过程,以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流体系统演化为重点,阐述了华南花岗岩型铀成矿作用,认为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区域铀源层是成矿的物质来源,大规模岩浆活动之后的脉岩侵入地质事件促成了区域流体在局部演化为成矿流体,且成矿流体受重力和浮力的双势驱动,构造是成矿流体的运移通道,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从而促使矿质沉淀。
谢银财,陆建军,马东升,章荣清,高剑峰,姚远[9](2013)在《湘南宝山铅锌多金属矿区花岗闪长斑岩及其暗色包体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制约》文中提出本文对湘南宝山铅锌多金属矿区花岗闪长斑岩及其暗色包体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和构造意义。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宝山花岗闪长斑岩成岩年龄为156158Ma,暗色包体的形成年龄为155.2±1.4Ma,与寄主岩的成岩年龄一致。宝山花岗闪长斑岩为准铝质花岗岩,富集K、Rb、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i、P等元素,Nb/Ta平均比值为11.3,(87Sr/86Sr)i值为0.70950.7115,εNd(t)值为-7.3-5.0,t2DM(Nd)值为1.351.54Ga,锆石εHf(t)值为-14.0-9.0。暗色包体呈细粒结构,具浑圆的外形,与寄主花岗闪长斑岩接触界线清晰,具暗色的冷凝边,常见针状磷灰石。暗色包体具较低的SiO2含量(55.46%57.30%),较高的K2O含量(5.86%6.90%),富集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元素,Nb/Ta平均比值为15.3,(87Sr/86Sr)i值为0.70620.7063,εNd(t)值为-2.1-1.9,锆石εHf(t)值为-12.1-4.7。与寄主花岗闪长斑岩相比,暗色包体含有较高的Fe、Mg、V、Cr等相容元素。主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表明,宝山花岗闪长斑岩是由来自经俯冲沉积物熔体交代过的富集岩石圈地幔且富水富钾的底侵基性岩浆与由其引起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长英质岩浆发生混合形成,暗色包体则是来自该底侵基性岩浆与少量长英质岩浆发生混合形成。Sr-Nd同位素模拟表明,宝山花岗闪长质岩浆由大约20%30%的富集地幔物质和70%80%的地壳物质组成。892±20Ma继承锆石核的εHf(t)值为+6.0,t DM(Hf)年龄为1.21Ga,与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岛弧岩浆的Hf同位素特征一致,推断在花岗闪长斑岩的源岩部分熔融过程中有新元古代岛弧岩浆岩物质的加入,新元古代岛弧岩浆带及扬子与华夏陆块弧陆碰撞带从萍乡向南延伸部分可能与郴州-临武断裂相接。在燕山早期(190150Ma),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影响,南岭地区处于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构造环境,由于地幔玄武质岩浆底侵至古老地壳源区,诱发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作用,伴随着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形成了该区众多花岗质岩石。
谢焱石,尹建文,谭凯旋,唐振平,段先哲,胡杨,王正庆,李春光,王昭昭,冯志刚[10](2015)在《华南地区构造–岩浆活化与热液铀成矿的分形动力学》文中研究说明华南地区位于东亚壳体东南缘,包括东南地洼区和江南地洼区两个典型的华夏型地洼区,该区多阶段的复杂构造–岩浆演化形成了大量的花岗岩及断裂构造,并导致大量多因复成热液铀矿床的形成。这些花岗岩体、断裂构造及铀矿床的空间分布均具有分形特征。东南地洼区断裂构造的分维值为1.6800,明显大于江南地洼区的1.5939,显示前者更有利于热液铀成矿作用的发生。花岗岩体空间分布盒维数D总体上随其规模增大而增大,较大的周长–面积分形维数DPA会导致盒维数D增大,显示其构造–岩浆活动的复杂性增强。其中燕山晚期、燕山早期和印支期较大的D和DPA显示其更有利于热液铀成矿的发生。华南地区热液铀矿床空间分布盒维数为1.0254,明显小于两个不同构造区断裂构造空间分布的分维值,表明华南地区铀矿床的发育程度低于断裂。用元胞自动机模型对断裂和成矿演化进行模拟的结果表明,其分维值随时间逐渐增大,到中晚期断裂分维值增高至超过临界值后才有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成矿分维值显着增大。多阶段复杂的构造–岩浆活动的分形演化导致了华南地区多因复成热液铀成矿的分形分布。
二、华南花岗岩及其同成矿作用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南花岗岩及其同成矿作用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
2.3 21世纪初至今 |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
3.1 岩浆矿床 |
3.2 斑岩型矿床 |
3.3 矽卡岩型矿床 |
3.4 玢岩型铁矿床 |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
3.8 造山型金矿床 |
3.9 卡林型金矿床 |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
3.1 1 沉积矿床 |
3.1 2 铀矿床 |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
3.16超大型矿床 |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
4.2 若干成矿理论 |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
5.1 元素地球化学 |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
5.4 成矿年代学 |
5.5 矿田构造 |
5.6 成矿实验 |
6 找矿重大发现 |
7 结束语 |
(2)江南造山带西南段摩天岭穹隆脆韧性剪切与铀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摩天岭穹窿构造样式与构造序列 |
2.1 D1期构造变形特征 |
2.2 D2期构造变形特征 |
2.3 D3期构造变形特征 |
2.4 D4期构造变形特征 |
2.5 D5期构造变形特征 |
3 摩天岭地区铀成矿地质特征 |
3.1 376矿床 |
3.2 374矿床 |
4 讨论 |
4.1 关键铀成矿期构造性质及时间限定 |
4.1.1 加里东期造山后伸展构造事件(D3) |
4.1.2 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伸展构造事件(D4) |
4.2 376与374铀矿床的成矿构造控制与叠加改造 |
4.3 摩天岭铀矿床成矿构造模式 |
5 结论 |
(3)南岭地区花岗岩型铀矿的特征及其成矿专属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南岭地区花岗岩型铀矿概况 |
2 南岭地区花岗岩型铀矿的时空分布特征 |
2.1 产铀花岗岩的时空分布特征 |
2.2 铀矿成矿作用的时空分布特征 |
3 南岭地区产铀花岗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3.1 产铀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 |
3.2 产铀花岗岩的矿物学特征 |
3.2.1 黑云母 |
3.2.2 锆石 |
3.2.3 晶质铀矿 |
3.3 产铀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4 南岭地区花岗岩型铀矿的成矿地质条件与控矿地质因素 |
4.1 富铀基底和岩体 |
4.2 构造控矿作用 |
4.3 热液蚀变交代 |
5 南岭地区花岗岩型铀矿的成矿专属性讨论 |
(4)桂北-桂东北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华南花岗岩研究现状 |
1.2.2 桂北—桂东北花岗岩研究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内容 |
1.4 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第3章 桂北—桂东北主要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3.1 摩天岭—元宝山岩体 |
3.1.1 主量元素特征 |
3.1.2 微量元素特征 |
3.1.3 稀土元素特征 |
3.1.4 烃类组分特征 |
3.2 越城岭—猫儿山岩体 |
3.2.1 主量元素特征 |
3.2.2 微量元素特征 |
3.2.3 稀土元素特征 |
3.2.4 烃类组分特征 |
3.3 都庞岭—海洋山岩体 |
3.3.1 主量元素特征 |
3.3.2 微量元素特征 |
3.3.3 稀土元素特征 |
3.3.4 烃类组分特征 |
3.4 花山—姑婆山岩体 |
3.4.1 主量元素特征 |
3.4.2 微量元素特征 |
3.4.3 稀土元素特征 |
3.4.4 烃类组分特征 |
第4章 桂北—桂东北主要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
4.1 主量元素特征对比 |
4.2 微量元素特征对比 |
4.3 稀土元素特征对比 |
4.4 烃类组分特征对比 |
第5章 桂北—桂东北花岗岩形成机制探讨 |
5.1 岩石成因类型 |
5.2 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申请学位期间的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华南赣杭构造带含铀火山盆地岩浆岩的成因机制及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立题依据 |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
1.1 区域构造 |
1.2 区域地层 |
1.3 区域岩浆岩 |
1.4 赣杭构造带地质背景 |
第三章 分析方法 |
3.1 锆石U-Pb定年 |
3.2 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分析 |
3.3 全岩岩石地球化学组成分析 |
3.4 矿物元素化学电子探针分析 |
3.5 电气石的硼同位素组成分析 |
第四章 相山火山盆地岩浆岩成因研究 |
4.1 地质背景 |
4.2 岩体概况 |
4.3 相山火山盆地的年代学格架 |
4.3.1 分析样品 |
4.3.2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 |
4.3.3 相山火山侵入杂岩的年代学格架 |
4.4 相山火山侵入杂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
4.4.1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
4.4.2 Sr-Nd-Hf同位素组成 |
4.4.3 相山火山侵入杂岩的岩石成因 |
4.5 MME中石英角闪片岩捕掳体的发现及意义 |
4.5.1 岩相学特征及矿物化学成分特征 |
4.5.2 石英角闪片岩捕掳体的形成过程 |
4.5.3 MME化学成分演化过程及指示意义 |
4.6 碎斑熔岩中电气石的成因研究 |
4.6.1 电气石的岩相学特征 |
4.6.2 电气石的成因研究 |
4.7 小结 |
第五章 新路火山盆地岩浆岩成因研究 |
5.1 地质背景 |
5.2 岩体概况 |
5.3 新路火山盆地的年代学格架 |
5.3.1 分析样品 |
5.3.2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 |
5.3.3 新路火山侵入杂岩的年代学格架 |
5.4 新路火山侵入杂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
5.4.1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
5.4.2 Sr-Nd-Hf同位素组成 |
5.4.3 杨梅湾花岗岩和大桥坞花岗斑岩的岩石成因 |
5.5 小结 |
第六章 大洲火山盆地岩浆岩成因研究 |
6.1 地质背景 |
6.2 岩体概况 |
6.3 大洲火山盆地的年代学格架 |
6.4 大洲流纹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
6.4.1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
6.4.2 Sr-Nd-Hf同位素组成 |
6.4.3 大洲流纹岩的岩石成因 |
6.5 大洲流纹岩高Zr的原因及Zr的赋存状态 |
6.6 小结 |
第七章 赣杭构造带的岩浆构造演化 |
7.1 赣杭构造带早白垩世A型花岗岩带的确立 |
7.2 赣杭构造带A型花岗岩带的岩石成因 |
7.3 赣杭构造带的构造演化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工作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6)湘南宝山铅锌多金属矿区花岗闪长斑岩成因及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华南与铜铅锌矿化有关的燕山期花岗岩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华南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宝山铅锌多金属矿区研究现状 |
3.1 宝山花岗闪长斑岩成因 |
3.2 宝山矿床的成矿机制 |
第四节 选题依据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工作量统计 |
5.1 研究方法 |
5.2 工作量统计 |
第六节 本次研究的新进展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 |
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 |
1.1 大地构造位置 |
1.2 区域地层 |
1.3 区域岩浆岩 |
第二节 矿床地质特征 |
2.1 矿区地层 |
2.2 矿区构造 |
2.3 矿区岩浆岩 |
2.4 成矿特征 |
第三章 宝山花岗闪长斑岩成因 |
第一节 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微区微量元素 |
1.1 测试方法 |
1.2 测试结果 |
第二节 锆石Hf同位素 |
2.1 测试方法 |
2.2 分析结果 |
第三节 全岩地球化学 |
3.1 分析方法 |
3.2 分析结果 |
第四节 岩体成因 |
4.1 成岩年龄 |
4.2 宝山岩体成因 |
4.3 构造环境 |
第四章 宝山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 |
第一节 矿床地球化学 |
1.1 样品选取和测试方法 |
1.2 硫、铅、碳氧同位素与成矿物质来源 |
第二节 结论 |
第五章 宝山矿床成岩成矿模式 |
第六章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完成论文情况 |
硕士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7)初论华南加里东花岗岩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华南加里东花岗岩概况 |
3 几个与成矿作用有关加里东期花岗岩 |
3.1 赣南石雷石英闪长岩 |
3.2 粤北梅子窝花岗闪长岩 |
3.3 湘东南彭公庙花岗岩及有关钨矿 |
3.4 桂北牛塘界加里东期花岗岩及钨矿 |
3.5 某些铀矿区的加里东期花岗岩 |
4 其他与加里东期花岗岩有关的成矿作用 |
5 加里东花岗岩与华南燕山期大规模成矿关系的讨论 |
5.1 加里东 (晚期) 花岗岩直接成矿 |
5.2 加里东期花岗岩为后期花岗岩的成矿提供物质来源 |
5.3 加里东期花岗岩广泛发育是华南陆壳成熟化的标志 |
6 结语 |
(8)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地质特征 |
1.1 产铀岩体时代及岩石化学特征 |
1.2 铀矿化特征 |
1.2.1 铀矿空间分布特征及矿床分类 |
1.2.2 铀成矿年龄 |
1.2.3 控矿因素 |
1.2.4 热液作用 |
2 铀成矿物质来源 |
2.1 区域地层铀含量及其对铀源的指示 |
2.2 花岗岩体铀含量及其对铀源的指示 |
3 成矿流体系统及矿质沉淀 |
3.1 成矿流体来源 |
3.2 成矿流体演化 |
3.3 成矿流体运移及矿质沉淀 |
3.3.1 成矿流体运移 |
3.3.2 矿质沉淀 |
4 结论 |
(10)华南地区构造–岩浆活化与热液铀成矿的分形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1 华南地区断裂构造的分形分布特征 |
2 华南地区花岗岩体的分形分布与热液铀成矿作用 |
2.1 华南花岗岩体空间分形分布特征 |
2.2 华南花岗岩体周长–面积(P-A)分形关系 |
3 华南热液铀矿床的分形分布 |
4 华南热液铀矿床成矿的分形动力学模拟 |
5 结论 |
四、华南花岗岩及其同成矿作用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2]江南造山带西南段摩天岭穹隆脆韧性剪切与铀成矿作用[J]. 陈峰,颜丹平,邱亮,杨文心,汤双立,郭庆银,张翼西. 岩石学报, 2019(09)
- [3]南岭地区花岗岩型铀矿的特征及其成矿专属性[J]. 陈振宇,黄国龙,朱捌,陈郑辉,黄凡,赵正,田泽瑾.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4(02)
- [4]桂北-桂东北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D]. 蒋鑫.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5]华南赣杭构造带含铀火山盆地岩浆岩的成因机制及动力学背景[D]. 杨水源. 南京大学, 2013(08)
- [6]湘南宝山铅锌多金属矿区花岗闪长斑岩成因及成矿物质来源研究[D]. 谢银财. 南京大学, 2013(08)
- [7]初论华南加里东花岗岩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关系[J]. 华仁民,张文兰,陈培荣,翟伟,李光来. 高校地质学报, 2013(01)
- [8]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J]. 邵飞,许健俊,邵上,姚鹏飞,刘琨,吴闻涛,张莹.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14(03)
- [9]湘南宝山铅锌多金属矿区花岗闪长斑岩及其暗色包体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制约[J]. 谢银财,陆建军,马东升,章荣清,高剑峰,姚远. 岩石学报, 2013(12)
- [10]华南地区构造–岩浆活化与热液铀成矿的分形动力学[J]. 谢焱石,尹建文,谭凯旋,唐振平,段先哲,胡杨,王正庆,李春光,王昭昭,冯志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