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胀、上腹痛、尿黄、眼黄——考虑案例(79)讨论部分

腹胀、上腹痛、尿黄、眼黄——考虑案例(79)讨论部分

一、腹胀,上腹疼痛,尿黄,眼黄──思考病例(79)讨论部分(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刚[1](2010)在《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模式的大柴胡汤方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构建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研究模式。(2)依据该模式,通过大柴胡汤方证文献研究,初步明确该方应用指征、药物剂量及配伍规律,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参考。方法:(1)在导师已经提出观点及近年来中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研究模式。(2)以网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及图书馆馆藏为文献来源。网上数据库检索范围为1979年至2009年的期刊文献(部分期刊回溯至创刊)。还收集各类专着及日本汉方杂志中有关大柴胡汤医案及论述。利用MS Excel建立医案数据库。数据库字段包括医案来源、作者、组成、药物剂量、相似度、病名(中医、西医)、疾病类别、患者性别、年龄、症状和体征、舌苔及脉象等内容。采用SPSS 13.0, SPSS Clementine 8.1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及数据挖掘(Apriori算法)等方法。结果:(1)体质、疾病之间及它们与证候的形成都存在密切的联系。体质能够明显影响疾病的类型,而疾病对体质的形成及变化也存在显着作用。体质和疾病均是证候形成关键因素,决定着证候产生,类型及其转归。疾病和体质是证候的构成要素。应当对方剂、主治疾病及体质进行系统研究,揭示体质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方证的内涵。(2)本研究共收集医案717例,经筛选后共入选医案557例。通过分析,主要总结了大柴胡汤方证以下特点:大柴胡汤主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如胆囊及胆管疾病、胰腺疾病、肝脏疾病、胃及食管疾病,肠道疾病,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及其他疾病。该方主治疾病范围非常广泛,但主要用于消化系统及感染性疾病。通过ArrowSmith闭合式文本挖掘方法研究发现大柴胡汤主治疾病可能与精神及其他应激、炎症及免疫反应、动力障碍、前列腺素和组胺有关。大柴胡汤方证体质:形体特征:体格发育较好,比较壮实,但不一定肥胖。肌肉丰满,比较坚紧。肤色偏黑,皮肤较干燥,脸色一般较佳。颈部粗短,上腹角偏宽,头围、肩宽、胸围较大。心理特征:性格外向,但情绪易激动、易生烦恼,且强迫、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多见。机能特点:肝机能和胃肠机能弱。神疲乏力,睡眠障碍,食欲不振,食后上腹胀,便秘倾向,小便黄而短。腹诊特点:主要表现在上腹及胸胁部,以紧张、抵抗及压痛为特征。其判断要点为:如患者的形体特点、机能特征及腹诊符合大柴胡汤体质特点,即可以诊断为大柴胡汤体质。如心理特征也符合,则可以认为是典型的大柴胡汤体质。大柴胡汤方证临床表现:总结了大柴胡汤方证总体表现,消化及非消化系统表现的区别与联系,并总结了大柴胡汤方证在不同疾病类别中的临床表现模式。在消化系统中,大柴胡汤方证总体表现为舌红、呕吐、口苦、恶心、腹痛、腹胀、胁痛、便秘等。很多患者还表现为嗳气、肩痛、头痛、失眠、头晕等。还有个别患者表现为乏力、神疲、便溏等。而在非消化系统疾病中,临床表现模式更加多样。总体表现为头痛、失眠、头晕、烦躁、苔黄或苔薄黄、舌红、便秘等。患者仍然会出现包括胁痛在内的症状群,如胁痛、肢冷、便秘、头晕、尿黄、目眩;胁痛、肩痛、腹胀、胸闷、暖气;胁痛、面红、返酸。少部分患者也会出现纳差、神疲、乏力等表现。大柴胡汤加味药物的配伍规律及应用指征。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加味药物归为以下几类:1、行气、消食、利胆、止痛药;2、活血、清热、泻下药;3、行气、化痰、清热药;4、行气、泻下药;5、清热解毒药;6、补气药等。非消化系统加味药物归为以下几类:1、活血药;2、平肝、化痰药;3、清热燥湿、攻下药;4、清气分热药;5、清热解毒、化痰药等等。大柴胡汤剂量应用规律,应用聚类分析研究发现大柴胡汤剂量可以归为4类。一是方中药物比例基本一致,方中各味药物剂量在10克左右,当以口苦、脉弦等为主时应用;二是以大黄为主,可达20g左右。当阳明热结较重,出现发热、舌红,而又以腹痛、苔黄、便秘为主要表现时用之;三是以芍药为主,可达30g左右。以上腹痛为主时,重用芍药缓急止痛;四是以柴胡为主,可达24g左右。以胸胁苦满为主时则重用柴胡以和解少阳。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提出的大柴胡汤经验性的临床判断标准为:1、患者符合大柴胡汤体质,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大体符合总体临床表现者;2、患者符合大柴胡汤体质,符合总体临床表现,虽不符合主治疾病谱者;3、虽不符合大柴胡汤体质,但符合主治疾病,且符合典型临床表现者。在提出经验性诊断标准后,我们利用基于临床医案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探讨了大柴胡汤方证诊断标准的确定方法,研究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另外,还对大柴胡汤组成药物临床应用指征、方剂结构、剂型、煎服法,主治疾病间的关系等作简单讨论。结论:(1)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模式基本涵盖了中医方证的构成要素,能够比较全面反应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特点。本研究也从文献研究角度证明该研究模式是可行的。(2)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患者为大柴胡汤体质或典型的大柴胡汤体质,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且临床表现符合该方临床表现特征时。可以认为是大柴胡汤典型方证。疾病急性期,可以用大柴胡汤控制病情恶化、缓解症状;疾病慢性期,可以用该方调理体质,预防疾病进展或复发;2、患者为大柴胡汤体质或典型的大柴胡汤体质,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但临床表现不典型。可以认为是大柴胡汤方证。可以用该方调理体质,预防疾病进展或复发;3、患者不是大柴胡汤体质,但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且临床表现典型时。可以在疾病急性期应用大柴胡汤,如症状缓解,应换用他方调理。如无效,应尽快调整治疗;4、患者非大柴胡汤体质,临床表现也不典型,即便属于该方主治疾病范围,也当忌用大柴胡汤。

杨慧珍(Yang Huei-Chen)[2](2019)在《台湾医家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临床经验整理》文中研究说明黄正昌医师是一个学徒出身的中医师,担任过多个医学会理事长,是台湾知名中医师。他是少数集合中药房与中医诊所并存的传统中医医疗模式,在治疗中对许多疾病有其特殊经验的诊疗方式,不少患者都是长期被病痛所困扰,在黄医师的悉心治疗下获得改善。能成为良医必然有其独特的辨证思路和治法,是值得探讨的缘由。本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采取访谈及搜集资料方式,收集整理黄正昌医师诊疗经验及独到心得,并参考黄正昌医师经年累计的宝贵临床病例,从中研究病案的治疗特点及用药规律。将黄医师的学习历程、学术源流,诊疗经验,临床独到之心得等以录影及录音方式记录,并整理汇集为文后,以供中医同业作为学习中医的参考资料。本文共分六大部分,具体研究内容涵盖如下:(1)黄正昌医师简介及研究缘由,(2)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特点,(3)黄正昌医师临床治病思维模式,(4)肝胆病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5)保肝平胃思想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6)学习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的临床实践等。黄医生的学术思想在中医理论的架构下,包含整体观的全面思考,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和标本同治观念。他重视阴阳调合,并且认为现代中医,最好是中西医的知识都要精通。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医有灵活的检查工具,中医有依证型不同相对应的药材,知道中西医的疗效极限和副作用,才能当一个称职的中医师。他治疗疾病特色除了正规药材外,还采用台湾本土药材和虫药,因此对病人的治疗有了更宽广的帮助。黄正昌医师在治病的思维模式中,重视望诊,尤重视望目,且重视观察病人的气色盛衰。他辨证思路是以阴阳为纲,多因合病以阴阳互补方式进行。治法中他特别重视保肝平胃的思想,因为肝胆和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黄正昌医师研究肝脏多年,在肝胆病的治疗上,颇有心得。他以“阴阳为纲”辨证分型,并以“保肝平胃解毒”基础下循证医治,治疗上首重保肝利胆,不活动型肝炎采保肝、健脾、扶正为主,解毒为辅,活动型肝炎以解毒为主,保肝、健脾、扶正为辅。在遣方用药上,黄正昌医师治疗疾病时除了使用正规本草药材外,还会参考台湾名间偏方,如利用台湾本土药材叶下珠治疗肝炎,蛇胆治黄疸等。对於病毒性肝炎治疗,肝癌,肝硬化治疗,都有提出不同治法与诊疗案例,供学医者参考。另外他建议六M理论对肝藏的保健预防。论文中除列举了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案例外,还列举了保肝平胃思想为主的十个案例。例如:一、中风后遗症,二、斗鸡眼,三、油风,四、荨麻疹,五、失眠,六、重症肌无力,七、类风湿性关节炎,八、过敏性鼻炎,九、腮腺炎、十、流行性感冒等辨证治法和案例。学习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的临床实践则包括:一、胃痛,二、便秘,三、女子痛经,四、女子带下病等。在附录中还有黄正昌医师的个人经历和他的学术成就等珍贵照片。本研究系首次对黄正昌医师,治疗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治疗方法经验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并讨论其与各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进行比较,以明确黄正昌医师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新的思路。研究讨论结束将撰写相关综述及论文在国内期刊发表,通过本研究总结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临床以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参考,并将其资讯整理归纳后得以永久保存,进而推广宣导,从而指导临床。

张美伦(Meilun Cheung)[3](2014)在《中医腹诊在嗜肝性病毒病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病毒是人类传染病的主要来源,超过400种病毒可令人致病,近年病毒性疾病的研究发展很快,也是医学研究热点之一,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而且又不断出现新发病毒和传播,病毒性疾病已涉及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并发现许多非传染性疾病、肿瘤也与病毒感染有关。探索新的对策及诊治方法是二十一世纪全球医学的焦点之一,也是中医药踏入国际舞台的最佳切入点。近年,嗜肝病毒科是一组很引人注目的病毒家族,是由一个非常古老经过长期共同演化而来的病毒家族,具有极大的演化能力得以存留。嗜肝病毒侵袭宿主肝脏为特性,引起肝肿大的病理改变,是临床观察的重要依据。中医腹诊是古老而基础的诊断手法,有助临床医者捕捉早期病理信息、评价处方用药的疗效、了解脏腑功能状态,对于嗜肝性病毒病的肝肿大的临床判断有指导性意义,值得现今中西医者临床推广使用。近年,不少研究指中医腹诊能广泛用于内科,也应用于妇、儿、外伤等科,如何从个案摸索发展到针对某些专科病种,进行大、中样本的观察研究,以探讨腹诊在专病诊断治疗的特殊意义,是开展腹诊临床应用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十年,中医腹诊获注入新的元素,经过近代学者从文献理论、诊断标准的规范化、临床及专科应用、临床科研实验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及研究,重新注入新命力。目的:本研究的方向是病毒病的中西医基础研究,从中医角度防治西医疾病,并以嗜肝性病毒病为切入点,包括危害性大的病毒性肝炎及一些容易被忽略又有嗜肝特性的病毒病,病理上有肝肿大为体征的特点。本研究是应用中医腹诊进行临床搜据及辅助诊断,在中医四诊基础上,中医腹诊能够及早捕捉嗜肝性病毒病患者的肝区浊音界异常及全身异常体征,以复方中药进行嗜肝性病毒病的防治,尤其在适用于临床症状不明显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截断病情的发展,避免肝癌、肝硬化等发展,符合中医上工治未病的思路。1.探讨中西医学对嗜肝性病毒的认识。2.探讨中医腹诊对嗜肝性病毒病的临床应用。3.探讨中药复方「驱肝毒J治疗嗜肝性病毒病的临床疗效。4.探讨中药复方「驱肝毒」体内抗鸭乙肝病毒(DHBV)的实验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面:(1)本研究回顾近二十年中医腹诊的文献研究,理解古老而富生命力的中医腹诊在现今医学的临床应用及价值,尤其在中医治疗肝病的重要性,突出中医治未病的概念。(2)本研究探讨了中西医学对嗜肝性病毒的理解及认识,从文献研究中寻找到中医温疫学对病毒疫邪的认识,同时探讨了现代医学对嗜肝性病毒及及嗜肝性病毒病的理解。临床总结方面:本研究的重心是以香港地区10000病例为临床统计数据,总结出应用中医腹诊中叩诊手法对嗜肝性病毒引致肝肿大的诊断意义,从中西医临床数据统计,指出肝区浊音界异常及临床体征的重要性,结合患者病史、主诉、病原学、化验指标而进行临床诊断,常能有理想满意的治疗效果,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实验研究方面:为探讨中药复方「驱肝毒」对嗜肝性病毒的疗效,本研究初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研究所动物实验研究室进行为期4周体内抗鸭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结果:本研究主要探讨中医腹诊在嗜肝性病毒病的临床应用,1.在临床方面,徒香港地区10000例的临床观察结果说明,发现临床在中医四诊基础上,加入中医腹诊及叩诊进行体格检查,有近九成患者肝区浊音界异常。中医腹诊能及早捕捉嗜肝性病毒病患者的体征,包括肝区浊音界的异常、胸腹壁的体征、唇舌象、皮肤关节等,从而进行早期中医分型、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阻断病程的发展,符合中医上工治未病的思路。2.本研究初步观察,在经典复方上自拟「驱肝毒」治疗嗜肝性病毒病,有10000例肝区浊音界患者服用後,有81.2%患者可于3天内回缩肝浊音界至肋上位置,疗效理想。再进行有系统4-6周中药治疗,可达临床治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3.动物实验研究初步发现,中药复方「驱肝毒」(颗粒剂型)对鸭乙肝病毒有抑制作用,对肝源性不同系统疾患提供一种治本方法。结论:本研究提倡「嗜肝性病毒病」的概念、中医分型及体查特征,尤适用于早期指标不明显、临床症状不显着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并拟订「嗜肝性病毒病」的初步诊断依据,临床上很多常见病及多发病与嗜肝性病毒有密切的关系,提出「嗜肝性病毒是百病之源」,强调早期诊断可以截断病程的发展,避免做成误诊、漏诊和耽误早期治疗慢性肝病的机会,突出中医治未病的概念。临床医者应及早认识嗜肝性病毒病的概念及临床体征,应用中医治未病的概念,为肝病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其是临床症状不显着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减轻乙肝对社会的危害。中医及西医在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工作上各有优势,西医注重寻根,找出病毒的类别,中医兼顾人体气血,从整体调整,在驱除邪毒之除,更能发挥机体的免疫力,对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有较肯定的效果。

魏仁贤[4](2020)在《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拟对李家庚教授发表的论文、着作、临床病案研究,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数据挖掘,探讨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治疗脾胃病等疾病的经验,总结临床辨治思路、用药规律及特色,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促进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方法搜集李家庚教授2011年至2018年的门诊医案(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等);研读李家庚教授公开发表的论文、着作;整理有关调摄、药物、方法宜忌、病症等方面的经验;举例分析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胃癌、胃食管反流、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等脾胃病验案,以及内、外、妇、儿、五官科15种疑难杂病临床验案。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进行数据挖掘研究与分析:标准化后的病案数据录入Excel表格,数据清洗整理;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Weka3.6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再通过Pajek2.0复杂网络软件对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复杂网络图,展示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的临证用药规律等。结果李家庚教授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及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伤寒学术研究及临床实践中,具体如下。1.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贡献(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编着大量仲景相关的着作,从整体出发,以六经辨治为思想核心,融合寒温,师事百家,从理法方药等方面,宏观上阐发仲景思想;微观上考辨《伤寒论》中“复”、“消息”、“除中”内涵,考证王叔和生平,析辨小柴胡汤证非半表半里证(病位、定性、临床实践),探讨仲景所用虫类药、温燥药(附子、半夏)药物毒效及宜忌,体现学重伤寒,用药平稳,顾护脾胃及阴津,衷中参西等学术思想。(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指出三百九十七法是张仲景辨治精髓,亦是临证辨治的重要思想来源,推崇精研三百九十七法的奥旨,病脉证治为重点进行思考,该法划分标准乃凭仲景原条文。(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从易经角度阐述仲景学说,倡导医学时空数理观的独特思想,阐述生理、病理、症候、辨治、传变及预后等,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思想及恒动观点,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六经辨治为根本,法随证立、药随症变、方因机变、辨病治疗等有机结合。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思想核心。(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随证论治主,将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八纲辨证等有机融合,多法联用。融寒温为一体,师事百家,灵活辨治。(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总结仲景试探法用于疾病诊断、试探性治疗、判断预后;因势利导法分随病情利导、随病位利导、随病性利导;运用救逆法逆转病因、优化治疗及预防传变的治未病思想。并利用这些方法指导临床实践,治疗鼻咽部恶性肿瘤溃烂、血肿等。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1)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急性热病:六经辨证为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与辨病治疗,方以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根据风热犯卫、少阳阳明合并气分热盛、三焦邪热壅盛随证加减;结合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肺炎、肿瘤、中耳炎、鼻炎、淋巴结炎等辨病治疗。(2)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风寒湿等邪气侵袭,或痰、水、瘀等停聚,或经络脏腑气血津液及阴阳失调为主要病机;提倡六经辨证为主,经、时方配合葛根、钩藤,随证加减。葛根20g、钩藤15g作为对药配合使用,通治诸多眩晕,安全有效。(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1)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内外因素交攻致精气血津液变化影响耳部;以气滞血瘀、精气不足为主要病机,病涉五脏;填精、调气、和血、和津液为主要治法;治疗以经验方随证加减,并根据随年龄、性别等适宜用药。(2)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发病与脏腑精气血津液密切相关,尤以脾肾肺三脏为甚。治以调理脾肾肺为本。方选六味地黄汤、右归丸加减填补肾精;八珍汤加减补益脾胃气血、健运中州;银翘散、麻黄汤等解表以散邪;配合疏肝理脾、补血养心、通利三焦和膀胱等法。(3)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外邪侵袭、肝郁气滞、瘀血阻络或阴虚阳亢络脉失养为主要病因病机;祛邪通络、调和气血阴阳为基本治法;柴胡疏肝散、四物汤合牵正散为常用方剂。(4)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病机与邪气外袭、脾胃虚弱、肾阳亏虚等脏腑气血不足关系密切;温补脾肾、升阳清热为主要治法;麻黄升麻汤配合六味地黄汤、八珍汤加减为主方。(5)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肝郁气滞、气血瘀阻,或寒凝血瘀,或因虚致瘀为主要病机;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为主要治法;当归芍药散、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主方。(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内外多种因素致热、湿、痰、瘀、郁互结为主要病机。发病以湿热、气郁为先;日久可致气虚、阴虚、血瘀、痰阻。清热袪湿,化瘀除痰为主要治法。肺结节以清肺热为重,常以银翘散或五味消毒饮加减;乳房肿块以清中焦湿热为要,常以半夏泻心汤加减。随证配合化痰、温阳、散结、解郁、化瘀等法治疗。(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1)和调五脏法治疗基因缺陷等所致不孕不育:五脏六腑皆可致不孕不育,非独肾也;中药可以治愈部分基因缺陷、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所致的不孕不育。治疗上常根据患者体质灵活变通,各有侧重。或以治肾为主,或疏肝为要,或健运脾胃为核心,或肺肾同治、脾肾同治等。如解表散邪治肺;清热除湿、益气健脾、理气和胃以治脾;疏肝解郁、养血调经以治肝;补益阴阳治肾;补血、清火以治心等。(2)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冠心病以气血阴阳亏虚本,湿、热、寒、痰、郁瘀阻心脉为标;消补温三法为主要治法,分温心阳、补气阴、消痰瘀和郁气;随证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生脉饮、二陈汤、五苓散、血府逐瘀汤等加减。(3)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中气下陷、肝郁气滞或寒凝肝脉为主要病机;益气升阳,健脾养血为主要治法;补中益气丸合保和丸为主要方剂。(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1)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热毒瘀阻鼻咽为鼻咽部肿瘤等恶性病变的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灵活运用试探法、救逆法、因势利导法;“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乃自创验方,治疗鼻咽部恶性溃烂疗效较好。(2)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热、毒、湿、瘀、滞为主要病理因素;热毒湿瘀互结,气滞血瘀,肝失疏泄,胆汁分泌与排泄异常而发黄疸为主要病机;泄热、解毒、利湿、化瘀、行气为主要治法;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辨病治疗联合辨治;李氏退黄汤为有效经验方。(3)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热毒瘀阻肢体关节为根本病机;解毒化瘀,清热祛湿为主要治法;经验方“解毒化瘀汤”加减为主要处方,疗效明显。(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1)精选方剂,经时方合用,提高疗效。(2)用药当轻灵平稳,忌滥用温补,过补即毒,如人参等;也不要因噎废食,某些性烈或带毒性药物适量使用也能为补,如附子、细辛适量可以补阳。斟酌使用,增效减毒。(3)病症经验:小方专药适宜运用,增效减毒。(4)调摄适宜,减少疾病产生及复发。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经验举隅:(1)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气痰瘀毒互结为主要病机。早期肝经气郁、脾胃阳虚多见;中期湿浊内生、血瘀痰凝为多;晚期胃热津伤、气血双亏、瘀毒内阻为主。治疗扶正与袪邪同用,清热祛湿,解毒化瘀为主要治法,方选李氏退黄汤加减。(2)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辛开苦降为主要治法,方以半夏泻心汤合藿香正气散、丹参饮等加减。(3)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正虚为本,气滞、痰凝、血瘀、火郁为标;扶正祛邪为主要治法,随证(症)加减。(4)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阴虚液涸,气虚血亏,阳虚阴凝,胃肠燥热,气郁食滞通降受阻为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治分清虚热、清湿热、补阴、补阳、补气、补血、消瘀血、消食积、消郁气。(5)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湿热壅滞肠道,脾胃虚弱,瘀血内生形成虚实夹杂为主要病机;清热祛湿、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方法;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加减为主要方剂。(6)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机;初起热毒瘀滞肠道,日久正气亏虚,气血阴阳不足。清热解毒、化瘀祛湿为主要治法;配合调理脏腑气血津液阴阳等。常用方剂有乌梅丸、白头翁汤、十灰散等经时方结合。(7)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可由情志、饮食、劳倦、寒湿、湿热等导致肠道气机紊乱,传导失司;治疗以疏肝理脾、益气养血、除湿清热为常用治法;乌梅丸、藿香正气散、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等为常用方剂。(3)慢性胃炎数据挖掘结果(1)719例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2)脘胀、胃脘痛、反酸、嗳气等症为常见主诉;(3)舌红、苔黄、脉弦为主要舌脉;(4)气滞、血瘀、湿热、血虚、气虚等为主要病因证素;(5)核心证型分为六型,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证最多见。(6)常用方剂:半夏泻心汤,藿香正气散;二陈汤,黄连温胆汤;丹参饮;柴胡疏肝散,旋覆代赭汤;当归芍药散等。(7)常用中药:生甘草、茯苓、茯神、黄连、黄芩、藿香、佩兰、法半夏、丹参、赤芍、白芨、川芎、延胡索、海螵蛸等。(8)核心药对:佩兰→藿香、白芨→海螵蛸、炒麦芽→炒谷芽、香橼→佛手、白芍→赤芍、茯神→茯苓、黄连→法半夏、黄芩→黄连等。(9)核心药物聚类成6个新处方:如藿香-佩兰-法半夏-炒白术-茯苓-茯神;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海螵蛸-白芨;葛根-钩藤-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藿香-法半夏等。(10)证-症关系,证-方关系,证-药关系:如脾胃湿热为例,以胃脘痛、脘胀、嗳气、胃脘灼热等为主症;常以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佩兰等治疗;主要使用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等。(4)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与生活、饮食因素、生理规律影响、心理因素、疾病传变因素等有关。(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总结了脾胃病验方: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赤芍、白芍、丹参、川芎、白芨、海螵蛸、陈皮、佛手等。结论1.伤寒学术思想(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5)伤寒杂病,圆机活法;(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2.临证辨治思想(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要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验方加减,药随证变。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总结了李家庚教授将伤寒、易经结合的时空数理观;试探救逆,因势利导等伤寒学术思想。(2)多角度总结了临证辨治思想,及秘验方等临证经验。如“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李氏退黄汤”等,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李家庚教授辨治特色及用药特点。(3)总结了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注重粘膜修复等脾胃病辨治特点;(4)数据挖掘出慢性胃炎用药规律,如核心药物聚类的6个新处方;总结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以和助通,以消为补等辨治特点。

丘仕聪[5](1995)在《腹胀,上腹疼痛,尿黄,眼黄──思考病例(79)讨论部分》文中研究说明腹胀,上腹疼痛,尿黄,眼黄──思考病例(79)讨论部分中山医科大学丘仕聪病历摘要见1994年第10期543页。临床讨论本病例有以下特点:①中年男性,既往体健,有嗜酒史,②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上腹疼痛,持续尿黄,皮肤、巩膜黄染进行性加深;③肝功能异常;...

聂秀桢[6](2019)在《肝窦阻塞综合征1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HSOS),又称肝小静脉闭塞病(hepatic veno occlusive disease,HVOD),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肝脏血管性疾病。近年来,因服用含吡咯生物碱(pyrrolizidine alkaloids,PAs)植物引起的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pyrrolidine alkaloid-related 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PA-HSOS)病例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有大部分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导致预后不佳。为了更进一步认识肝窦阻塞综合征,我们分析了我院目前诊断的1例肝窦阻塞综合征病例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通过分析该疾病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疗效,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材料和方法: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18年03月收治的1例肝窦阻塞综合征的病例,并检索美国国立图书馆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自1996年02月到2019年02月发表的关于肝窦阻塞综合征的病例报道,对该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肝脏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治疗方案以及疗效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纳入患者共473例,其中以个案报道的详细记录性别的有105例,男性患者59例(56%),女性患者46例(44%),详细记录年龄的有104例,中老年患者占多数(74%)。(2)病因:本组病例中,国内报道的HSOS病例348例,316例(91%)患者有服用中草药的病史,国外报道的HSOS病例125例,111例(88.8%)患者既往有造血干细胞移植病史。(3)临床表现:本组病例中,以个案报道的详细记录症状体征的有105例,主要表现为腹胀96例(91%)、腹水95例(90%)、肝大50例(48%)、黄疸46例(44%),可伴有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少尿、下肢浮肿等不适。(4)辅助检查:本组病例中所收集的实验室检查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胆红素代谢异常。68例患者完善腹部超声检查,多为非特异性表现。73例患者行腹部CT检查,平扫期可见肝脏肿大(26例,36%)、肝脏密度不均匀减低(40例,55%);增强期可观察到肝实质密度呈“花斑样、地图状”不均匀强化(39例,53%),部分患者还可见肝静脉变窄、细小或不显影等改变(34例,47%)。上腹MRI检查也可见到与腹部CT相似的表现。其中有13例患者CT/MRI直接提示诊断“HSOS或HVOD”。54例患者行肝脏穿刺检查,病理结果提示肝窦淤血、扩张,肝细胞水肿、变性、坏死以及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部分患者可见中央静脉或小叶下静脉管腔内膜增厚、狭窄。(5)诊断及误诊情况:本组病例中,以个案报道的详细记录诊断方式的有105例,其中临床诊断51例,病理诊断54例,从发病到明确诊断的平均时间为1.54±1.97个月,误诊22例,误诊率21%,其中有11例误诊为布加综合征。(6)治疗及疗效:在本组纳入的318例PA-HSOS患者中,97例患者(A组)予保肝、利尿和(或)改善循环等基础支持治疗,好转或治愈率45%;126例患者(B组)加用抗凝治疗,好转或治愈率67%;29例患者(C组)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好转或治愈率79%;51例患者(D组)加用抗凝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好转或治愈率69%;与A组相比,B组(χ2=10.977,P=0.001)、C组(χ2=10.334,P=0.001)、D组(χ2=7.271,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疗效均优于A组;B组与C组相比(χ2=1.567,P=0.2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者疗效相仿;D组相比于B(χ2=0.023,P=0.88)、C(χ2=1.058,P=0.30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疗效并不优于B、C两组。内科治疗无效者,11例行TIPS治疗,好转或治愈率82%,其中1例TIPS治疗无效后行外科分流手术后好转,3例行肝移植,2例好转。结论:(1)国内HSOS病因以服用含PAs中草药为主,国外以造血干细胞移植、器官移植或大剂量放化疗为主。(2)不明原因腹水、肝大、黄疸的患者,临床应警惕HSOS,对于临床初诊布加综合征的患者,应注意排除PA-HSOS。(3)PA-HSOS应尽早使用抗凝药物,本组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的疗效与抗凝治疗的疗效相仿,二者联合治疗的疗效并不优于单用抗凝药物或糖皮质激素。

Daniel Eng(伍天宁)[7](2019)在《黄连汤方证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强调具体临床指征的方式,利用现有的临床证据来阐述和探讨黄连汤的方证,以便提高医疗效果和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为了保持临床实用性,选用关于黄连汤的临床资料(包括古代医案28例,现代医案100例,导师黄煌教授门诊病历50例以及各种已发表的临床研究15篇)作为研究对象。对来自上述资料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从黄连汤的“适用体质”和“适用病症”两大方面来归纳出黄连汤证的特点。结果:(1)黄连汤适用体质。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适用黄连汤的人群以中年男性为最多。患者体形多消瘦,面色黄暗无华,唇色红或暗,易汗,舌质淡、红或暗,舌苔腻,脉弦、细或弱,腹诊时上腹部硬满,上腹部压痛,脐周有跳动感等。在精神方面,常有烦躁、乏力、失眠等,或有抑郁偏向、酒精成瘾等。在发病趋向方面,其人在饮食不当、饮酒、情绪波动等情况下容易出现各种消化道症状,或有消化系统疾病、心脏病或糖尿病的既往史或家族史。在生活方式方面,常有饮食不节、饮酒过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黄连汤证的出现。总之,其人既有明显的脾胃虚证,又有热或湿热的趋向。(2)黄连汤适用病症。黄连汤的主治症状类型包括腹痛类症状(以上腹痛为多,但也可表现为下腹痛、腹胀等)、呕吐类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泛酸等)、腹泻类症状(大便溏、大便次数多、肠鸣等)、失眠(入睡困难、易醒等)和胸部症状(胸闷、心悸等)。黄连汤证的次要症状类型包括口腔症状(口腔溃疡、舌痛、口苦、口渴等)、身体寒热类症状(怕冷、发热等)、泌尿及生殖系统症状(排尿困难、尿频、阳痿、异常了宫出血等)、体重下降以及头晕类症状(头晕、眩晕等)。黄连汤的主要适用疾病类型是消化道炎症及其相关病症,包括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口腔溃疡、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急性胃肠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其他重要的适用疾病类型包括胆囊炎、心脏病(早搏、冠心病等)、功能性胃肠病及类似疾病、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妊娠恶阻、肾脏病、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结论:本研究首次根据个案报道、病历和临床研究的数据归纳出黄连汤的适用体质和适用病症,以及首次对黄煌教授应用黄连汤的临床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此外,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又讨论黄连汤的《伤寒论》原文的意义、黄连汤证的鉴别、常用加味药及其临床指征和关于应用黄连汤的注意事项。

朱培一[8](2011)在《李乾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理气汤治疗上腹疼痛综合征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全面继承李乾构教授近半个世纪治疗脾胃病珍贵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重点学习李乾构教授治疗胃痛的经验。研究方法和内容:通过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挖掘李乾构教授脾胃学术思想产生的渊源,对其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进而升华生成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学术理论;通过跟师临证、授课等方式总结老师的辨证论治经验;并在门诊随机选取上腹疼痛综合征患者120例,采用“健脾理气汤”加减与奥美拉唑对照研究,比较临床疗效,检验跟师成果。研究结果:本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李乾构教授学术渊源概述李乾构教授认为中医脾胃学说始于《内经》,运用于仲景,发挥于东垣,是各流派和各家学术观点长期交流碰撞的产物。《内经》详细阐述了脾胃的生理功能活动规律,奠定了李乾构教授学术思想的基础;李乾构教授治疗脾胃病喜用甘味,补脾以治其本宗于《伤寒杂病论》。小建中汤、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等都是李乾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剂;孙思邈重视胃肠病的治疗,提倡食养、食疗,是李乾构老师“药食同源”学术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钱乙主张五脏分主证以治疗胃肠疾病,启迪了李乾构教授形成抓主症次症治疗胃痛的辨证思路;李乾构教授以脾虚为主要病机,健脾益气法广泛应用于胃肠病的学术思想就深受东垣补土思想的影响;李乾构教授在便秘时,多效法天士多采用甘润养津,滋阴降胃的方法,伺脾升胃降功能恢复,则大便自调。关幼波先生丰富的学识经验是李老师学术思想的源流。关老重视脾胃病气血辨证之法和痰瘀致病的思想,以及治疗肝病和胃病的经验,都是李乾构教授学术体系中重要的内容。同时李教授注意旁纳近现代诸家之所长,借鉴现代医学发展,成为其学术思想的有益补充。第二部分:李乾构教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1.李乾构教授学术思想概述1.1百病皆由脾胃虚而生脾胃的功能健旺,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①气机的升降以脾胃为中枢。中焦气机通畅,肺气得宣,肝气得疏,心火得下,肾水得上。脾胃气机通畅是人体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运行的关键;②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关系着病人体质的强弱、疾病的转归;③诊察脉象中胃气的盛衰可判断病情的进退和预后。顾护胃气是临床用药的要义。④调理“后天之本”,可以更好地发挥口服药物的药效。1.2消化系统疾病多从脾胃气虚论治李乾构教授认为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实际上是脾胃纳运功能失职的结果,而导致脾胃纳运失职的根本原因就是脾胃气虚。①脾虚气滞论治胃病。李老师认为胃病临床上症状虽虚实夹杂,但以脾胃气虚为主者居多。②脾虚肠燥论治便秘。李教授经验多数便秘患者为虚实夹杂证,故健脾通下是关键。③脾虚湿困论治腹泻。泄泻大多是因为脾胃虚弱,脾不运化水湿所致。溃疡性结肠炎,无论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都有脾虚的因素。④土虚木乘论治胆病。“土壅则木郁”,土虚则木乘。另一方面,肝胆产生病变脾土受损首当其冲,故治胆病当先补脾胃。1.3治脾十五法中医脾的功能包涵西医的消化、血液、循环、运动及免疫等多个系统功能,“脾”是脾胃学说的核心部分。根据脾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李老师形成了特色的“调脾十五法”,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1.4脾胃病多治以甘李乾构教授治疗脾胃病时喜用参、术、芪、草等甘味药。健脾益胃多用甘。其中阳不足者治以甘温,阴不足者治以甘凉。攻邪扶正宜用甘,缓急止痛也用甘味药。1.5论“润燥互用”脾虚饮食水谷不能被消化吸收利用,湿热内生。同时人体阴津生成是不足的,从而导致患者有口渴症状,所以李乾构教授在健脾化痰的基础上,加用养阴生津清肺之品,既针对湿热伤津,又能预防燥湿化痰诸药温燥伤阴。1.6论药食同源药物与食物在起源上是共同的,既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作用,又具有治疗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作用,构成了中医“药食同源”理论的物质基础。气味理论是药食同源的内在规律。应该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指导下辨证调理。2李乾构教授临床经验总结2.1李乾构教授辨证论治胃痛的经验①关于病名,李教授首次提出,“胃痛”区别于“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仅限于胃腑本身的病变;②提出“不通则痛,不荣亦痛”,反对“痛不可以补气”;③总结出胃痛按主症与次症相结合进行辨证论治的模式,使之更易于掌握,方便运用;④脾虚气滞是胃痛的基本病机,所以治疗胃痛常以四君子汤合香砂枳术丸,并根据辨证论治分型加减。同时李教授还强调胃痛要重视生活调养。2.2慢性萎缩性胃炎李乾构老师认为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治疗时,要紧抓气虚血瘀的病机特点,及早用活血之药,截断扭转该病的病理变化。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用四君子汤加丹参、莪术化裁,贵在守方,多收良效。2.3胃食管反流病李乾构教授提倡用“胸痞”作为病名。治疗“胸痞”常肝胃同治,用六君子汤、旋复代赭汤合柴胡疏肝散,随症加减。2.4溃疡性结肠炎李乾构教授提出,认为脾虚湿热,肠络受损是其主要病机,分急性活动期与慢性缓解期两型论治。2.5功能性便秘六腑以通为用,但通不是一味的攻下。常用四君子汤加减,健脾通下治疗便秘。其中要重用元参、生白术。分别按血虚肠燥、肾阴虚、肾阳虚、气虚加减,塞因塞用。对于实证便秘,同时可以合用承气类方。2.6口腔溃疡要紧紧抓住一个“火”字,分清虚火与实火。实性的口疮乃心脾火盛所致。方用泻心汤合泻黄散加减。虚火多为心肾阴虚。方用知柏地黄汤合增液汤加减。同时配合局部用药,缓解疼痛效果更好。2.7李乾构教授精于辨证的经验李乾构老师精于辨证论治,反对见一症加一药,头痛医头。强调去伪存真避免误辨:如舌诊、脉诊的影响因素在今天表现的更加复杂多变;患者经常并非单一寒、热证出现,不可见寒辨寒,见热言热;腹胀虽气滞于胃肠,但人体气机与脾、肝、肺三脏密切相关,行气消胀仅属于治标,调理人身气机升降出入才是治本之策;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故应重视气血辨证;提倡中医学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2.8李乾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经验李乾构教授治疗脾胃病法随证出,方随法立,用药纯而不杂,贵在变通。如何在固护“后天之本”的基础上,应对诸多证型的变化,论文介绍了李教授相关的用药经验。2.9其他除了消化系统疾病,李乾构教授还擅长舒颈止眩汤治疗颈源性眩晕,六君子汤加减治疗久咳。第三部分:健脾理气汤治疗胃痛的临床研究选取李乾构教授治疗胃痛的经验方健脾理气汤加减为治疗组,奥美拉唑为对照组进行研究。两组均为60例,在中医证候疗效和主症改善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改善胃痛、餐后不饱胀适和早饱感等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研究目的:通过观察运用“健脾理气汤”加减治疗上腹痛综合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EPS-FD)的临床疗效,评价健脾理气法在上腹疼痛综合征中的作用。研究方法:1.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上腹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治疗前中医症状总积分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治疗组患者方用健脾理气汤加减,每日2次,饭后半小时服用,连服4周;对照组服用奥美拉唑10mg,早餐前服用,每日一次,连服4周。3.分别进行疗效性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变化及总体症状疗效、证候总积分及总体证候疗效,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评分。4.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总体疗效评价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1.在单项症状积分改善方面:健脾理气汤组能改善上腹部烧灼感和早饱(p<0.05),对上腹痛和餐后饱胀不适有显着效果(p<0.01)。且健脾理气汤组在缓解上腹痛和餐后饱胀不适症状上,优于奥美拉唑组(p<0.05);1月后随访,健脾理气汤组对上腹痛和餐后饱胀不适有显着效果(p<0.01),且优于奥美拉唑组(p<0.05)2.在总体症状评价方面:治疗组60例中,临床治愈17例,显效20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57例中,临床治愈10例,显效18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70.1%.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3.在中医证候总体积分评价方面: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明显(p<0.01)健脾理气汤组优于奥美拉唑组(p<0.05);随访1月,健脾理气汤组明显优于奥美拉唑组(p<0.01)4.总体证候疗效评价方面:治疗组60例中,临床控制19例,显效22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57例中,临床控制12例,显效19例,有效1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0.7%。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5.生活质量评价方面:两组治疗后,8个维度生活质量都有改善(p<0.05),中药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身体疼痛、精神健康方面有明显改善(p<0.01);且在社会功能、身体疼痛、精神健康方面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健脾理气汤在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上腹部烧灼感、早饱、上腹痛和餐后饱胀不适方面有一定疗效,同时可以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证候和生活质量。因此,健脾理气法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尤其是上腹疼痛综合征的良好方法,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研究。

黄晓东[9](2015)在《瘦素及脂联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准确评价瘦素、瘦素受体(oB-R)、脂联素、TGF-β1及PI3-K/Akt信号通路等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的表达,进一步明确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病机制,并为其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应用RIA检测3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及30例对照者血清瘦素,并检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脂、C-肽、胰岛素、体质指数等临床指标,分析Letpin与胰岛素抵抗、血脂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3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及对照组中瘦素,瘦素受体,PI3-K(p85)及Akt的表达以及其相关性。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脂联素在3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33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及30例对照组的瘦素、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III型前胶原肽(PCIII)、Ⅳ型胶原(IV-C)。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Letpin、 BMI、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男、女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Letpin水平均高于男、女对照组(P<0.05)。以HOMAIR为因变量,Letpin、BMI、C-肽、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瘦素,OB-R和PI3-K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与血清瘦素水平成正相关。相比之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Akt的表达显着下调(p<0.05)。PI3-K的表达与瘦素(r=0.365,P<0.05)呈正相关,但与Akt呈负相关(r=-0.854,P<0.01)。此外,非酒精性脂肪肝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而肝组织中脂联素的平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PCⅢ、Ⅳ-C、LN、HA在轻度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中、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以HA最为显着(P<0.01);轻度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其血清瘦素与与肝纤维化指标无相关关系(P>0.05);中、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瘦素和脂联素可能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Letpin可促进胰岛素抵抗,提示Letpin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有密切的关系。瘦素的过度表达不能活化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的Akt,瘦素/PI3-K激活Akt的缺陷可能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瘦素抵抗一种新的机制。瘦素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纤维化进程密切相关。

于东林[10](2011)在《基于历代医案数据库的中医症状命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提取症状单元的概念词组、描述词组和派生词组。方法: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0772695)、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项目(No.Z0086)、“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No.2006BAI08B01-05)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09ZX10005-019)构建的历代名中医医案数据库中的症状原文描述为研究对象,基于症状单元假说、科技术语的命名原则、词汇学关于词组的分类和卡方检验,参考中医症状学权威着作,编程提取症状单元的概念词组、描述词组和派生词组。结果:确认了427个症状单元的427个概念词组、411个症状单元的10 979个描述词组和418个症状单元的11 728个派生词组。结论:症状单元的概念词组、描述词组和派生词组是中医症状名称规范可资借鉴的方法。

二、腹胀,上腹疼痛,尿黄,眼黄──思考病例(79)讨论部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胀,上腹疼痛,尿黄,眼黄──思考病例(79)讨论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模式的大柴胡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研究模式
    1 贯彻"病证结合"、"方证相应"原则是中医学发展的现实要求
        1.1 "病证结合"是现代中医临床实际的需求
        1.2 "方证相应"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2 方证研究源流及现状
        2.1 方证相应的概念
        2.1.1 方证相应的不同提法
        2.1.2 方证相应概念的内涵
        2.2 方证相应的源流
        2.3 方证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3.1 方证的病机概念
        2.3.2 方证的证据概念
    3. 构建"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方证研究模式
        3.1 研究思路
        3.1.1 以体质、主治疾病谱为要素重新构建"证"的研究内容
        3.1.2 体质
        3.1.3 主治疾病谱
        3.1.4 小结
        3.2 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方证研究模式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3.2.1 研究内容
        3.2.2 研究方法
        3.3.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方证研究模式的诊断及治疗特征
        3.3.1 诊断
        3.3.2 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现状
    1 大柴胡汤源流
    2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现状
        2.1 关于大柴胡汤方剂组成
        2.1.1 大柴胡汤中必有大黄
        2.1.2 大柴胡汤中必无大黄
        2.1.3 大黄可有可无说
        2.2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病机定位
        2.2.1 少阳阳明合病
        2.2.2 少阳病
        2.2.3 阳明病
        2.2.4 三阳合病
        2.2.5 太阴病
        2.2.6 少阴病
        2.2.7 矛盾说
        2.3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临床特征
        2.3.1 对于《伤寒杂病论》条文的总结
        2.3.2 大柴胡汤方剂主治
        2.3.3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
    3 大柴胡汤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3.1 大柴胡汤药理作用
        3.1.1 消化系统
        3.1.2 心血管系统
        3.1.3 调节代谢作用
        3.1.4 免疫调节作用
        3.1.5 血液系统
        3.1.6 内分泌系统
        3.1.7 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3.1.8 抗炎作用
        3.1.9 抗病原体
        3.1.10 抗过敏作用
        3.2 大柴胡汤临床应用
        3.2.1 传染病
        3.2.2 呼吸系统疾病
        3.2.3 循环系统疾病
        3.2.4 消化系统疾病
        3.2.5 泌尿系统疾病
        3.2.6 生殖系统疾病
        3.2.7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3.2.8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3.2.9 神经系统疾病
        3.2.10 骨科疾病
        3.2.11 妇产科疾病
        3.2.12 皮肤病
        3.2.13 五官科疾病
        3.2.14 精神疾病
        3.2.15 发热性疾病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
    1 大柴胡汤方证特点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数据库建立
        1.1.3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一般情况
        1.2.2 大柴胡汤方证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及大柴胡汤证形成时间
        1.2.3 大柴胡汤病位、病机、病性
        1.2.4 大柴胡汤方证主要内容
        1.2.5 大柴胡汤药物配伍
    2 大柴胡汤剂量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药物剂量分析
        2.3 小结
    3 讨论
        3.1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病机
        3.2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
        3.2.1 关于大柴胡汤
        3.2.2 主治疾病谱
        3.2.3 体质
        3.2.4 临床表现特点
        3.2.5 大柴胡汤方证诊断标准
        3.2.6 大柴胡汤应用流程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柴胡汤方证机制探索
附录2 大柴胡汤方证诊断标准研究方法探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台湾医家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临床经验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黄正昌医师简介与研究缘由
    第一节 研究缘由
    第二节 黄正昌医师生平事略
        一、初中毕业后就到中药房当学徒
        二、高中半工半读下完成学业
        三、三十六岁考上中医执照
        四、积极进修取得博士学位
        五、勤学不怠成为名医
        六、热心讲学造福人群
        七、提携后辈给予典范
    第三节 经历和重要着作简介
        一、黄正昌医师经历
        二、担任职位
        三、黄正昌医师证照
        四、发表研究论文及文章
        五、黄正昌医师着作
第二部分 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特点
    第一节 标本同治整体观
        一、四诊合参
        二、病证结合
        三、标本同治
    第二节 重视阴阳平和
    第三节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采用西医诊断工具
        二、中医辨证思维
    第四节 既病防变是关键
    第五节 采用台湾本土药材善用虫药
        一、采用台湾本土药材
        二、善用虫药
第三部分 黄正昌医师临床治病的思维模式
    第一节 重视望诊
        一、重望神望目
        二、重气色盛衰
    第二节 阴阳为纲的辨证思路
        一、肝胆病以阴阳为纲
        二、多因合病采阴阳双补
    第三节 治法中的“保肝平胃”思想
        一、保肝平胃思想
        二、常用的经方
        三、常用的单味药
第四部分 肝胆病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一、病毒性肝炎
        二、现代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三、中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第二节 以“阴阳为纲”辨证分型
        一、脾蕴湿热证
        二、肝胃不和证
        三、肝脾两虚证
        四、热毒内陷证
        五、活动型vs非活动型肝炎
    第三节 “保肝平胃解毒”基础下循证医治
        一、治法首重保肝利胆
        二、热重于湿证-泻火解毒法
        三、湿重于热证-祛浊化湿法
        四、肝胃不和证-和解法
        五、肝脾两虚证-益气健脾法
        六、热毒内陷证-清热解毒法
        七、肝郁气滞证-理气开郁法
        八、不活动型肝炎-保肝、健脾、扶正为主解毒为辅
        九、活动型肝炎-解毒为主保肝、健脾、扶正为辅
    第四节 保肝平胃治法下的遣方用药
        一、常用方剂
        二、常用的单味药
        三、常用的动物或虫类用药
        四、常用本土单方草药
    第五节 肝功能异常情形下的处理
        一、肝指数(ALT)正常时的处理
        二、肝指数(ALT)上升在300以下的处理
        三、肝指数上升在300以上的慢性肝炎急性发作的处理
        四、胆色素(Bilirubin Total)指数的升高时的处理
        五、白蛋白(Albumim)减少时的处理
        六、防治肝昏迷处理
        七、急性肝功能衰竭(猛暴性肝炎)处理
    第六节 肝癌,肝硬化
        一、肝癌,肝硬化
        二、阴阳双补扶正兼以祛邪
        三、肝癌,肝硬化的转化与治疗
    第七节 肝胆病针灸选穴
    第八节 “六M理论”对肝保健预防
        一、排汞(Mercury detoxication)
        二、通经络(Meridian system)
        三、必需均衡营养(Main Nutrition)
        四、现代医学检查(Modern medicine)
        五、传统医学顾护元气(Natural Medicine)
        六、信仰精神支持(Mental Support)
    第九节 临床实践案例研究解析
        案例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成功阴转病例
        案例二、肝硬化案例
        案例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标本同治病例
第五部分 保肝平胃思想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
    第一节 中风后遗症
        一、中风后遗症
        二、治验案例
    第二节 斗鸡眼(斜视)
        一、斗鸡眼(斜视)
        二、治验案例
    第三节 油风(鬼剃头)
        一、油风
        二、治验案例
    第四节 荨麻疹
        一、荨麻疹
        二、治验案例
    第五节 失眠
        一、失眠
        二、治验案例
    第六节 重症肌无力
        一、重症肌无力
        二、治验案例
    第七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治验案例
    第八节 过敏性鼻炎
        一、过敏性鼻炎
        二、治验案例
    第九节 腮腺炎
        一、腮腺炎
        二、治验案例
    第十节 流行性感冒
        一、流行性感冒
        二、治验案例
第六部分 学习黄正昌医师学术经验临床实践
    第一节 临床案例1胃痛
        一、案例说明
        二、讨论
    第二节 临床案例2便秘
        一、案例说明
        二、讨论
    第三节 临床案例3痛经
        一、案例说明
        二、讨论
    第四节 临床案例4女子带下病
        一、案例说明
        二、讨论
结论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附录-照片
结语
致谢
附件2:不涉及统计分析证明
详细摘要

(3)中医腹诊在嗜肝性病毒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嗜肝性病毒病的认识及研究
        一、现代医学对嗜肝性病毒病的认识及研究
        二、肝炎病毒的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症状比较
        三、非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症状
        总结
    第二节 中医学对嗜肝性病毒病的认识
        前言
        一、中医温疫学学说与嗜肝性病毒
        二、小结
    第三节 中医腹诊的历史沿革及近三十年的发展概况
        前言
        一、中医腹诊的历史沿革
        二、中医腹诊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三、中医腹诊的临床意义
        四、近代中医腹诊在临床应用及研究概况
        五、近代中医腹诊客观化的研究
        六、中医腹诊的研究进展
        七、中医腹诊对肝病临床诊断的重要性
        八、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中医腹诊在嗜肝性病毒病的临床应用
        前言
        一、叩诊及望诊
        二、未能确诊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原因
        三、「肝区浊音界异常」对嗜肝性病毒病的诊断价值
        四、「肝区浊音界异常」的病理分析
        五、有关正常和异常肝区浊音界之区别,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价值
        六、开发「声频诊断仪J的可行性
        七、小结
    第二节 中医腹诊应用于香港区10000例肝区浊音界异常病例的临床总结
        前言
        一、背景资料与方法
        二、统计方法
        三、临床结果
        四、讨论及体会
        五、中药复方「驱肝毒」的疗效机制
    第三节 临床经验总结-嗜肝性病毒病的临床案例介绍
        前言
        一、甲型肝炎典型案例介绍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案例
        三、丙型肝炎案例
        四、脂肪肝案例
        五、肝硬化案例
        六、非肝炎病毒引致肝区浊音界异常之案例介绍
    第四节 嗜肝性病毒病的中医分型、临床体征及肝区浊音界异常的案例介绍
        一、嗜肝性病毒病的中医分型
        二、嗜肝性病毒病的体征
        三、肝区浊音界异常之典型案例介绍
第三章 实验研究-中药复方「驱肝毒」抗鸭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前言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方法
    四、实验结果
    五、讨论
    附原始记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会议
致谢

(4)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李家庚教授伤寒学术思想及贡献
    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
    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
    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
    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
    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
    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
第二章 李家庚教授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1.重六经及脏腑,广经方应用
        1.1 小柴胡汤加减六经辨治为主治疗急性热病
        1.2 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
    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
        2.1 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
        2.2 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
        2.3 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
        2.4 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
        2.5 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
    3.内外合邪理论经时方复用辨治肺结节、乳腺肿块
    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
        4.1 和调五脏法辨治基因缺陷等不孕不育
        4.2 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
        4.3 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
    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
        5.1 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
        5.2 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
        5.3 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
    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
        6.1 方法宜忌
        6.2 药物运用
        6.3 病症治验
        6.4 关于调摄
第三章 李家庚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
    1.李家庚教授辨治脾胃病的理论渊源
        1.1 宗《内经》以脾胃为本,保护脾胃是治未病关键
        1.2 遵仲景六经辨治,重视脾胃调理
        1.3 从《金匮要略》杂病辨治,顾护脾胃
        1.4 融后世百家学说,多维辨治脾胃病
        1.5 参考现代诸论,衷中参西
    2.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传承中的运用
        2.1 频数分析
        2.2 聚类分析
        2.3 关联规则
        2.4 贝叶斯网络
    3.李家庚教授脾胃病辨治思路及特点
        3.1 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
        3.2 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
        3.3 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
        3.4 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
        3.5 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
    4.脾胃病经验举隅
        4.1 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
        4.2 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
        4.3 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
        4.4 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
        4.5 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
        4.6 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
        4.7 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
第四章 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经验的数据挖掘
    1.资料来源
    2.资料筛选
    3.诊断标准
    4.纳入标准
    5.排除标准
    6.疗效评价标准
    7.研究方法
        7.1 病案资料筛选和整理
        7.2 病案术语的标准化
        7.3 数据录入
        7.4 数据清洗
        7.5 数据挖掘和分析
    8.研究结果
        8.1 慢性胃炎分类及伴发疾病频数分析
        8.2 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8.3 主症频数分析
        8.4 刻下症状频数分析
        8.5 舌诊、脉诊频数分析
        8.6 中医病因证素频数分析
        8.7 患者证型分布
        8.8 方剂使用频数统计
        8.9 药物频数分析
        8.10 慢性胃炎病案核心药对关联规则分析
        8.11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症关系分析
        8.12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药关系分析
        8.13 基于聚类分析的慢性胃炎新处方分析
        8.14 慢性胃炎高频药物复杂网络分析
        8.15 李家庚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临证规律
    9.讨论
        9.1 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
        9.2 病位在胃,涉及诸脏
        9.3 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
        9.4 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
        9.5 以和助通,以消为补
        9.6 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
        9.7 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
        9.8 验方加减,药随证变
    10.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验案举隅
结语
    1.伤寒学术思想
    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3.脾胃病辨治经验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脾胃病的中医辨治及数据挖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附录三 李家庚教授撰写着作大要
致谢

(6)肝窦阻塞综合征1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病例报道
    2.1 现病史
    2.2 既往史
    2.3 入院查体
    2.4 辅助检查
    2.5 诊治经过
    2.6 随访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材料
    3.2 研究方法
    3.3 疗效评估
    3.4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年龄构成
    4.2 性别组成
    4.3 病因组成
    4.4 临床表现
    4.5 辅助检查
    4.6 诊断及误诊情况
    4.7 治疗及疗效
5 讨论
    5.1 病因分析
    5.2 临床特点
    5.3 诊断及鉴别诊断
    5.4 治疗及疗效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黄连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黄连汤的历史源流与研究现状
    1 黄连汤的来源、名称与组成
    2 黄连汤历代论述
        2.1 影响力最大的早期方论
        2.2 寒与热的具体定位
        2.3 中虚之说
        2.4 桂枝在黄连汤中的作用
        2.5 黄连汤证在六经中的定位
    3 黄连汤药理研究进展
        3.1 黄连汤的药理研究
        3.2 黄连汤与其他方比较的药理研究
    4 关于黄连汤的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1.1 以临床资料为对象
        1.2 以适用体质与适用病症为目标
        1.3 从临床数据到方证阐述
    2 黄连汤范围确定
        2.1 黄连汤与进退黄连汤
        2.2 黄连汤原方组成确定
    3 临床资料来源
    4 纳入标准
        4.1 黄连汤医案纳入标准
        4.2 黄连汤临床研究纳入标准
    5 数据整理
    6 数据分析
        6.1 统计软件
        6.2 黄连汤医案数据分析
        6.3 黄连汤临床研究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黄连汤医案分析
        1.1 医案中体质特征分析
        1.2 医案中症状分析
        1.3 医案中疾病分析
        1.4 医案中病因分析
        1.5 医案中病机分析
        1.6 医案中处方分析
        1.7 小结
    2 黄连汤临床研究分析
        2.1 临床研究综合概况
        2.2 临床研究具体综述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讨论
    1 黄连汤适用体质
        1.1 身体特征
        1.2 心理特征
        1.3 发病趋向与生活方式
        1.4 体质解释
        1.5 典型病例
    2 黄连汤适用病症
        2.1 黄连汤适用症状类型
        2.2 黄连汤适用疾病类型
        2.3 黄连汤适用病症归纳
    3 黄连汤原文解释
        3.1 伤寒
        3.2 胸中有热
        3.3 胃中有邪气
        3.4 腹中痛
        3.5 欲呕吐
        3.6 昼三夜二
    4 黄连汤方证鉴别
        4.1 与半夏泻心汤证的鉴别
        4.2 与小柴胡汤证的鉴别
        4.3 与小建中汤证的鉴别
        4.4 与乌梅丸证的鉴别
    5 黄连汤加减及注意事项
    6 结论
        6.1 黄连汤方证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黄连汤医案数据库内容与术语规范
    附录2 黄连汤类方分析
致谢
作者简介

(8)李乾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理气汤治疗上腹疼痛综合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李乾构教授学术渊源概述
    参考文献
李乾构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一、李乾构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1 百病皆由脾胃虚而生
        1.1 气机的升降以脾胃为中枢
        1.2 脾胃不足,百病由生
        1.3 辨证论治中的指导作用
        1.4 脾胃健运药方效
        2 消化系统疾病多从脾胃气虚论治
        2.1 脾虚气滞论治胃病
        2.2 脾虚肠燥论治便秘
        2.3 脾虚湿困论治泄泻
        2.4 土虚木乘论治胆病
        3 调脾十五法
        4 脾胃病治之以甘
        4.1 脾胃喜甘的依据
        4.2 脾胃主甘的诊断意义
        4.3 脾胃病灵活运用甘味
        4.4 攻邪扶正宜用甘
        4.5 缓急止痛必用甘
        5 论"燥润互用"
        6 论药食同源
    二、李乾构教授诊疗经验总结
        1 李乾构教授治疗胃痛的临床经验
        1.1 胃痛病名的理解
        1.2 胃痛常见病因
        1.3 胃痛的辨证经验
        1.4 胃痛的治疗经验
        1.5 胃痛要重视生活调养
        1.6 病案举隅
        2 李乾构教授"因虚致瘀"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3 李乾构教授"脾虚气逆"论治胃食管反流病
        3.1 治疗"胸痞"的经验要药
        3.2 具体方药加减经验
        3.3 服药方法可提高临床疗效
        3.4 调节饮食是治疗的基本措施
        3.5 保持平和心态可减少复发
        4 溃疡性结肠炎分期论治
        5 "六腑以通为顺"——兼论功能性便秘的治疗
        6 李乾构教授"从火论治"口腔溃疡的经验
        7 李乾构教授精于辨证的经验
        7.1 去伪存真考舌脉
        7.2 四诊合参论寒热
        7.3 腹胀当辨脏腑虚实
        7.4 胃病不离气血辨证
        7.5 微观辨证拓展思路
        8 李乾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经验
        8.1 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的应用
        8.2 白术、苍术、莪术的应用
        8.3 茯苓和土茯苓的应用
        8.4 高良姜、生姜、干姜和炮姜的应用
        8.5 百合
        8.6 柴胡
        8.7 半夏
        8.8 丹参
        8.9 鸡内金
        8.10 甘草
        9 六君子汤治疗久咳
        10 颈椎病眩晕型的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李乾构教授健脾理气汤治疗上腹疼痛综合征的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综述: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疼痛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
    1 病例选择
    2 诊疗标准
研究方法
    3 研究方法
    4 治疗方案
    5 观察指标
    6 疗效评价标准
    7 统计分析方法
    8 质量控制
研究结果
    9 纳入脱落情况及原因
    10 基线比较结果
    11 疗效评价结果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附:SF-36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9)瘦素及脂联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瘦素及瘦素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表达及意义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瘦素/PI3-K/Akt信号通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脂联素(Adiponectin,APN)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liver disease,NAFLD)中的表达及意义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与非酒精性脂肪肝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References
个人情况说明
综述
    references
病例分析报告(一)
病例分析报告(二)
病例分析报告(三)
病例分析报告(四)
病例分析报告(五)
病例分析报告(六)
致谢

(10)基于历代医案数据库的中医症状命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古代文献对中医症状的表述方式
    1.2 当代文献对中医症状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基础
    2.1 历代医案数据库的建立
    2.2 症状单元假说的提出
    2.3 症状单元内涵的界定
3 研究目的
4 研究方法
    4.1 词汇学的相关概念
    4.2 症状单元的概念词组、描述词组和派生词组
    4.3 症状单元概念词组的确认原则
    4.4 症状单元概念词组、描述词组和派生词组的确认步骤
5.研究结果
6 研究结论
结语
    1 本项研究的主要观点
    2 本项研究的创新点
    3 本项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四、腹胀,上腹疼痛,尿黄,眼黄──思考病例(79)讨论部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模式的大柴胡汤方证研究[D]. 刘志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2)
  • [2]台湾医家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临床经验整理[D]. 杨慧珍(Yang Huei-Che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中医腹诊在嗜肝性病毒病的临床应用研究[D]. 张美伦(Meilun Cheu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4]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D]. 魏仁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腹胀,上腹疼痛,尿黄,眼黄──思考病例(79)讨论部分[J]. 丘仕聪. 新医学, 1995(01)
  • [6]肝窦阻塞综合征1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D]. 聂秀桢.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7]黄连汤方证研究[D]. Daniel Eng(伍天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李乾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理气汤治疗上腹疼痛综合征的研究[D]. 朱培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6)
  • [9]瘦素及脂联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表达及意义[D]. 黄晓东. 武汉大学, 2015(01)
  • [10]基于历代医案数据库的中医症状命名研究[D]. 于东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腹胀、上腹痛、尿黄、眼黄——考虑案例(79)讨论部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