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与基督教论文

洪秀全与基督教论文

一、洪秀全与基督教论纲(论文文献综述)

朱文[1](2012)在《太平天国拜上帝教与儒家思想的冲突与融合》文中提出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波澜壮阔、影响巨大的农民运动。它在中国农民运动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其它农民运动相比,其宗教色彩尤为浓厚,政教合一是太平天国的一大特色。被太平天国奉为国教的拜上帝教,既是太平天国号召群众,反抗清朝的旗帜,又是太平天国的生活准则和军事纪律。拜上帝教教义是洪秀全等人在自己所获得的有限基督教知识的基础上,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和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改造而来。拜上帝教既源于基督教又异于基督教,既反对孔子崇拜,抨击儒学,又吸纳和融会儒家纲常伦理的部分内容,试图将基督教与儒、佛、道等中国传统思想融合在一起。在革命过程中,拜上帝教和儒家思想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极为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静止的、稳定的,而是经常变化的。这种非稳定的关系,又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过程紧密地连在一起,深刻影响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学界对太平天国的研究现状及其不足之处,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重点;第二部分,论述洪秀全对基督教和儒学态度的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第三部分,分析拜上帝教对儒学的吸纳与融合之处;第四部分,探讨拜上帝教对儒学的违背,指出两者的冲突之处;第五部分,研究拜上帝教对太平天国产生的影响和太平天国对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影响。

张林君[2](2016)在《高中历史教学吸纳史学成果问题研究 ——以人教版“太平天国运动”为例》文中指出中国近代史上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是高中历史教科书里必不可少的一个篇章。20世纪,尤其在建国后,史学界对它的研究成果颇丰,掀起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研究的热潮。然而,面对数量庞大的史学研究,编写教科书时会在吸纳史学成果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难以取舍的问题,更为困难的是,在近代史教学中如何认识农民起义、评价农民领袖以及把握革命史的基调,这些都是有研究意义的。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992、2000、2007版教科书中太平天国的历史为例,主要对四代教科书吸纳学术成果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要公正看待农民战争地位的结论,并提出中国近代史上农民战争的教学对策。通过研究,四代教科书的内容受到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引导而应当坚持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历代教科书中以下内容不同程度地反映着史学成果,包括:太平天国的性质;拜上帝教与洪秀全的评价;《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太平天国运动的功过问题研究。笔者认为本课与史学动态的联系紧密,面对中国近代史中的农民起义,更应该在教学中掌握高中历史教科书吸纳研究成果的原则,即历史唯物主义和现代化与革命化相统一,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肯定近代史中农民起义所表现的价值,稳妥地吸纳成熟的研究成果,理性地面对历史研究的众多着作。教师从自身提高教学技能,讲授可信度高的史实,以达到培养学生正确史观的目的。

张耀月[3](2015)在《“拜上帝教”与“天道教”之比较》文中认为19世纪中期,中国和朝鲜由于国内政治腐败及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等因素,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传统的儒家思想虽然在中国和朝鲜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中国和朝鲜的开港,西方宗教在中朝两国传播日渐增多。在中国,洪秀全结合自身经历及当时社会形势,将基督教教义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教”。在朝鲜,崔济愚结合社会形势及自己对“西学”的理解,结合儒、道、佛和基督教的思想,创立了“东学”。“东学”经过不断发展完善,至第三代教主孙秉熙时更名为“天道教”。“拜上帝教”和“天道教”虽然创立于中国和朝鲜两个不同国家,但是二者的教义内容都具有强烈的神秘宗教色彩,都从“一气论”出发,强调信教的唯一性和“天”可以影响劳苦大众生活的重要性。“拜上帝教”与“天道教”都与农民运动相结合,在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拜上帝教”和“天道教”在创立目的、对儒家思想和基督教的态度、对上帝的认识和历史作用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拜上帝教”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偏离了现实,成为了封建迷信的唯心主义产物,最终随着洪秀全的离世淡出历史舞台;“天道教”始终积极推动着朝鲜近代历史的发展,对朝鲜王朝日后开展反侵略斗争起到了推动作用,“天道教”经几代人的发展,时至今日依然存在。

沈渭滨[4](1998)在《洪秀全与基督教论纲》文中认为本文根据现有资料重新审视洪秀全与基督教的关系,认为:洪秀全于1843年阅读《劝世良言》后,只是成了基督教的信徒,并未创立所谓“拜上帝教”的新宗教;1844年偕冯云山入桂是为了劝世人敬拜上帝,不拜邪神偶像,不是为反清需要去动员组织群众;《二训一歌》的主旨在于更好传道,不是为了构作反清革命理论。1849年后,他才开始被激烈的社会矛盾和上帝会众铤而走险的情绪逼上梁山,利用宗教发动和组织起义。即使如此,他仍不能忘情于宗教救世的大业。所以,洪秀全的反清,既有世俗的又有宗教的双重目的。

王蒙[5](2014)在《多元的上帝观:太平天国宗教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平天国以宗教立国,但关于它的完整定性却并不十分明确。以往我们或将其视为一场具有某些近代特征的传统农民运动,并认为它是中国传统农民运动的最高峰;或者将其定义为一场民族革命运动,以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为最终目的;又或认为它是一场宗教革命运动,以建立一个神权国家为理想,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番坚决地破坏。最后一种观点是简又文先生的观点,也是最接近于本文的观点。本文对“宗教革命论”的更新主要在于综合利用最新的西方宗教学、宗教心理学、基督教神学、《圣经》诠释学、群体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兼以心态史学的研究方法,尽可能深入地去理解上帝教及其核心概念——“上帝观”,继而从宗教的角度去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变化、灭亡的原因,以及内在属性、领袖特质等问题提供一种解释。首先,从太平天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出发,结合太平天国本身的诸多特征,我们可以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与中国传统社会和历史相异质的群众运动。太平天国的异质性是我们认识它的一切特征的基础。其次,在《圣经》诠释学、基督教神学、基督教会史学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发现太平天国或者洪秀全受《圣经》以及福音派新教的教义影响巨大。《圣经》的革命性,《摩西五经》中“一神”的教义与“摩西的上帝”威严暴烈的性格等,是洪秀全革命思想萌芽的重要来源,也是影响太平天国进程的重要观念。而福音派新教关于“千禧年的预言”、“末日审判”等观念也加剧了洪秀全对《圣经》的自行领悟。上帝观经历了一个逐渐“去宗教化”、“去上帝化”的演变过程,即从“摩西的上帝”——“上帝教的上帝”——“新约的上帝”——“教主的上帝”。在这一过程中上帝渐渐远离信徒,使信徒在其宗教心理上发生变化,信仰减弱,直至革命性丧失。洪秀全与洪仁开等领袖人物的宗教心理与宗教思想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前者像穆罕默德那样,以自己获得的新启示为核心创立新的宗教,并借此领导世俗运动;后者则像太平军中的马丁·路德,致力于上帝教以及整个天国的改造。另外,洪秀全在宗教思想上所形成的圣徒属性和他自身在心理上的某些特征,构成了他成为宗教领袖的心理条件;而洪仁玕改造天国的试验之所以会失败,也和他自身在心理上以及宗教上的某些缺陷而难以重建权威地位是有关系的。最终,由于上帝教的变质和现实政治、军事情势的恶化,太平天国在宗教信仰上的退化和信徒心理上的弱化加剧了太平天国的堕落,成为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沈渭滨[6](1998)在《洪秀全与基督教论纲》文中认为 在洪秀全与基督教的关系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一是洪秀全获得基督教神学知识的最初来源及其对洪秀全的影响;二是洪秀全是否创立了"拜上帝教"?三是洪秀全是否利用宗教发动了反清起义?以上问题乍看似乎都己经成了太平天国史乃至中国近代史教学和研究中的常识,早已有了现存的答案。其实

沈渭滨[7](1998)在《洪秀全与基督教论纲》文中指出 在洪秀全与基督教的关系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一是洪秀全获得基督教神学知识的最初来源及其对洪秀全的影响;二是洪秀全是否创立了"拜上帝教"?三是洪秀全是否利用宗教发动了反清起义?以上问题乍看似乎都己经成了太平天国史乃至中国近代史教学和研究中的常识,早已有了现存的答案。其实

李细成[8](2012)在《中国哲学视域下的耶儒互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站在中国哲学的立场,以历史与逻辑统一、宏观与微观结合、理论与实践兼顾的研究方法对耶儒互动的历史进程与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分而言之:从历史的角度,将耶儒互动的进程分为唐元、明清与近现代三个时期:唐元时期耶儒互动尚未展开,因此重在总结出基督教活动的成功经验“自上而下的传教路线”、“由外诠内的表达方式”与失败教训“补充性不明,教理之独特性不彰”、“人格性不清,教行之光辉性不显”;明清时期耶儒互动虽然已经全面展开,但主要表现为利玛窦路线下的耶儒融合与龙华民路线下的耶儒冲突,两条路线贯穿整个时期,空间上存在相互交错的情况,融合的主题是“补儒”、“合儒”,原因是“东海西海,心同理同”,冲突的主题是“神权”、“皇权”,原因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近现代时期由于中国社会动荡变革,耶儒互动也伴随时代风潮显得波谲云诡,因此将其进一步细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变法维新改良运动时期(包括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运动与民国前期(包括孔教运动、新文化运动、非基督教运动)、基督教本色化运动与现代新儒家活动时期。从逻辑的角度,将耶儒互动的哲学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利玛窦的“适应哲学”(以耶为体、以儒为用);康有为、谭嗣同的“改良哲学”(以儒为体、以耶为用);洪秀全、孙中山的“革命哲学”(洪秀全:杂糅耶儒、非儒非耶;孙中山:兼取耶儒、亦儒亦耶);赵紫宸、谢扶雅、徐松石、何世明等人的“本色神学”(赵紫宸、谢扶雅等:以耶为体、以耶合儒;徐松石、何世明等:以耶为体、以儒合耶)。基督教一方自始至终都占据思想主动,在经历了“适应——改良——革命——本色化”的逻辑演进之后,其“适应哲学”以“本色神学”的理论形态获得了更高程度的发展。从宏观的角度,将耶儒互动的主要内容分为三大篇章:上篇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分析耶儒融合与冲突起始于“上帝观与祭祀观”这一最容易察觉、最首先面对的不同信仰在主流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标志性外化,而其真正产生冲突与融合的义理根源在于彼此对“三位一体与三命一德”、“一神信仰与多神崇拜”、“基督本位与中华本位”三方面传统观念的异同;中篇由里进内、升堂入室,从上篇的不同观念进一步探本溯源,分析耶儒之间“原罪论与性善论”这一最为异质异性、最为核心也最难调和的义理冲突,从“神性之爱与人性之爱”、“他律伦理与自律伦理”、“神学的道德学与道德的神学”三个方面展开;下篇由内出外、去伪存真,在中篇对耶儒异质异性的重大理论难题及其可能解决的方式方法得以全面揭示之后,进一步分析耶儒不同理论指向“来世观与今世观”在生活实践中的不同表现,从“灵肉二分与心物一体”、“个体主义与群体主义”、“宗教之教与教育之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三大篇章从宏观上将基督教与儒家在哲学理论上的异同进行系统分疏,一方面全面揭示出中国历史上耶儒互动的整体思想背景,以便对于具体的互动内容有一个高屋建瓴的理解与把握,另一方面全面评判中国历史上耶儒互动内容的优点与不足,以便对下一阶段的互动内容有一个继往开来的启发与功效。从微观的角度,对耶儒互动主要内容的三大方面都选取代表人物与哲学体系展开较为精细的研究:与上篇互动内容密切相关,论述了“利玛窦补儒合儒的适应哲学”,分析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三:宏伟目标指引下的坚忍心态与灵活策略、人文主义思想背景与耶稣会士的身份、自上而下传教路线优势的发现与认定;概括其哲学内容主要有四:以行合知、以知合意、补儒易佛、补古易今。其中,“以行合知”彰显出的不言之教与“以知合意”彰显出的难言之隐揭示了其适应哲学“神学让位于人学——知识光显于行为——行为则迎合人意”这一本质结构。“以知合意”的主要内涵有三:一、从上下关系来看,是“合人意”而非“合神意”,这方面主要表现为重视现实功利的科技传教;二、从内外关系来看,是“合他意”而非“合己意”,这方面主要表现为利玛窦潜心学习汉字、研读中国古代经典、肯定中国祭天祭祖祭孔等传统礼制。三、从本末关系来看,是“合上古之意”而非“合后世之意”,这方面主要表现为利玛窦以儒家六经中固有的“天”、“上帝”诠释天主教的“天主”、“上帝”为切入点,阐发基督教神学精义。与“以行合知”、“以知合意”的形式建构相对应,在内容建构上,利玛窦先以“补儒易佛”的方式将基督教与佛教在性质上严格区别开来,贬斥佛教,严守门户,再以“补古易今”的方式将基督教与儒家在程度上拉开距离,贬低儒家,自高身价,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地想办法实现在义理上归化中国的美梦。归结其成功经验主要有三:重德轻知、重同轻异、重质轻量。从上篇所论耶儒互动主要内容来看:“宏伟目标指引下的坚忍心态与灵活策略”、“自上而下传教路线优势的发现与认定”这两点大体和“基督本位与中华本位”相互对应;“以行合知”、“以知合意”这两点大体和“三位一体与三命一德”相互对应;“补儒易佛”、“补古易今”这两点大体和“一神信仰与多神崇拜”相互对应。另外,还选取论述了“洪秀全、孙中山应用耶儒的两种形态”,认为洪秀全与孙中山作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领袖,都在应用基督教或儒家的思想武装民众,力图去旧更新,但二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出于儒生的洪秀全是“新瓶装旧酒”,基督教对他来说不过是用来包装民间宗教与皇权专制这些“旧酒”的一个“新瓶子”,不旧也旧;出于基督徒的孙中山是“旧瓶装新酒”,儒家对他来说可以成为一个容纳三民主义与知难行易这些“新酒”的一个“旧瓶子”,不新也新。从上篇所论耶儒互动主要内容来看,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基督本位”相比,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洪秀全、孙中山当然更多地体现出“中华本位”: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名为基督教“一神信仰”,实为儒教“多神崇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看似套着“三位一体”的基督教模型,实则渗透了“三命一德”的儒家精神。与中篇互动内容密切相关,论述了“本色神学家贯通原罪论与性善论的两种途径”,认为:一条是自下而上、人而神的伦理学路线,以中华为本位、返本开新,以赵紫宸的“人格主义”为代表,想要说明“基督教也是性善论”,崇尚人格创造与自力救赎;另一条是自上而下、神而人的宗教学路线,以基督为本位、溯源清流,以徐松石的“二重良心”论与何世明的“失诸正鹄”说为代表,力图论证“儒家也有原罪论”,信望恩典降临与他力救赎。两条路线最终汇通于融贯耶儒的“孝道观”:凸显父慈,强调天父的主动施恩与他力拯救,落脚于“天”、“命”,这一向度与自上而下、神而人的宗教学路线相贯通;凸显“子孝”,强调人子的主动作为与自力拯救,落脚于“心”“性”,这一向度与自下而上、人而神的伦理学路线相贯通。从中篇所论耶儒互动主要内容来看:徐松石、何世明强调的是基督教“原罪论”境域中的“神性之爱”与“他律伦理”,本质上是一种“神学的道德学”;赵紫宸凸显的则是儒家“性善论”境域中的“人性之爱”与“自律伦理”,本质上是一种“道德的神学”。与下篇互动内容密切相关,论述了“康有为、谭嗣同弘扬儒家入世精神的两个维度”,认为康有为从横向(大同之道、同则通)的角度,将农业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天人合一、天人之乐更新为工业社会文化背景中的“诸天之无量”、“天上之极乐”,将传统意义上作为治道之极致的“天下主义”更新为现代意义上治道之极致的“世界主义”,他的“大孔之教”在总体上刷新了传统儒学入世天游的修道空间;与此同时,谭嗣同则从纵向(大通之道、通则同)的角度,将儒者“为国流血”、“杀身成仁”的生命寄托,从传统意义“气一元论”聚散有常、自然状的有机生命共同体更新为现代意义“气一元论”热火朝天、机械化的有机生命共同体,在中华民族又一个革故鼎新之际,他以“大仁之身”激活了传统儒学入世永生的成道时间。另外,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儒者的康、谭二人在面临基督教严峻挑战之时,都是以儒为体、以耶为用,借助佛教思维,更新了传统儒学成性、成身的哲学内涵,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与更高的理论平台上凸显、强化了传统儒家“内圣外王”称天而行、称天而治的人格之教,虽然二人都深具“大忧患大担当的宏伟愿望与豪雄气概”和“逆来顺受以苦为乐的先知精神与宗教情怀”,但他们在面临基督教的巨大挑战之时,不仅没有和与自身气质相近的基督教精神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反而在受其刺激时借助于佛教思维知行合一地更新、光显了传统儒家入世立功的弘道时空。在他们二人以儒家“入世精神”应对基督教“出世信仰”的“时”、“空”二维中,其思想之起承转合内容上表现为:大孔之教以致大同之道、大同之道以成大仁之身、大仁之身以享天游之乐、天游之乐以成大孔之教;形式上表现为:受耶刺激、以佛出之、实则为儒、亦合于道。从下篇所论耶儒互动主要内容来看:“大孔之教以致大同之道”显然是“教育之教”而非“宗教之教”;“大同之道以成大仁之身”显然是“群体主义”而非“个体主义”;“大仁之身以享天游之乐”显然是“心物一体”而非“灵肉二分”;“天游之乐以成大孔之教”显然是“入世主义”而非“出世主义”,作为起点与终点的“大孔之教”是他们应对基督教信仰、改良儒学的关键所在。从理论的角度,一方面对耶儒互动主要内容的疏理并不局限于中国历史上的耶儒互动主题,而是将触角全面铺展到整个基督教与儒家的哲学系统,力图在“内在批判”、“内在比较”逻辑演绎的基础之上,对耶儒互动进行“外在比较”与“外在批判”的综合分析,以“本具之理”彰显“必至之势”;另一方面对耶儒互动历史进程的梳理也并不局限于阶段划分,而是力图对每一阶段代表人物与代表思想的“代表性”进行深入挖掘与审慎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每一阶段耶儒互动的原因、特征、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以“必至之势”呼应“本具之理”。从实践的角度,对耶儒互动主要内容与历史进程的系统梳理,实践指向主要有三:第一,以“耶儒互动”为问题意识,对中国哲学史进行“主干式”地宏观疏通,一方面对中国哲学史的书写范式与中国哲学学科建设的系统规划提供一己之见,另一方面对当前中国学界消化基督教思想、回应时代问题的思想创作提供一份可供参考的阅读材料;第二,系统展开耶儒互动的冲突与融合,一方面便于儒者、基督徒或其他宗教伦理的修行者在悟道理论与修行方式上遇到身心困扰与迷惑困顿时有所参考,另一方面也便于涉及耶儒互动领域的大众行业工作者在面对信息爆炸与多元价值左右为难莫知所措时有所认知;第三,思想疏通的目的是为了返本开新,实现理论的修复与升华,回顾历史的目的是为了继往开来,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和谐。经过“适应——改良——革命——本色化”这一完整的逻辑演进之后,新时期的耶儒互动也进入了世界文明对话、世界和谐共建的全球化大时代,从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的立场来看,耶儒互动最大的意义在于以自身的历史演变作为案例启示,唤醒世界各个民族传统在彼此之间发生文明互动时,理论上应当秉承“以道观道·以心观心·以物观物·以天下观天下”的开放心态,实践上必须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行为准则,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地成己、成人、成物、成教。

张国强[9](2019)在《太平天国的宗教传播研究》文中认为太平天国相关历史事件、人物研究在史学界浩如烟海,从新闻传播学角度探究太平天国新闻传播策略、宣传方法的研究成果也不在少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太平天国犹如昙花一现,但是太平天国的宗教宣传却带给了后世丰富的借鉴和反思。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分析了太平天国领导人物通过民间“降僮术”和基督教仪式结合的方式进行宗教传播、通过宗教音乐和谶谣的形式进行宗教传播、通过建立基督教堂、“讲道理”等方式进行宗教传播等等,并用传播学相关的传播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了太平天国宗教传播的规律。太平天国并不漫长的历史,始终伴随着宗教的影子,利用宗教传播进行势力扩张成为了太平天国摧枯拉朽一路从广西到南京建立政权的思想基础和有力工具。太平天国的宗教宣传并不是单纯的宗教西学东渐的过程,而是其领导人利用宗教思想和中国民间宗教结合用来笼络人心的工具。洪秀全等人充分的利用国内外形势,把基督教平等、博爱的思想和结合中国传统民间的迷信思想相结合,并不遗余力地捣毁孔孟偶像,打破制度枷锁,顺势而为,成就了太平天国短暂的辉煌。最后,笔者在文中通过比较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分析儒家思想的时代局限和拜上帝会传播模式分析,总结出太平天国宗教宣传的得与失。由此展开对于太平天国宗教传播的引申思考,以期对太平天国现有研究有所补充,推动太平天国宗教传播研究向更深层次拓展。

张兆金[10](2018)在《洪秀全何时得到《劝世良言》?》文中认为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人物扫描"栏目中,关于洪秀全的个人经历叙述到:1843年在广州从传教士手中得到一部布道小册子《劝世良言》。笔者认为,洪秀全得到《劝世良言》的时间并非1843年,而是1833年,部编教材的表述值得商榷。对此,笔者主要根据学术研究成果和相关史料简要论述如下,以求证于大方。当前学术界关于洪秀全得到《劝世良言》的时间,主要存在两种认识,一是认为在1833年,另一种观点认为在1836年。[1]但不管是哪种观点,都有一个共识,即得到此书的这一年在广州举行了科举考试(指

二、洪秀全与基督教论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洪秀全与基督教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1)太平天国拜上帝教与儒家思想的冲突与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和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文献综述
        (一) 对“拜上帝教”是不是一个宗教的讨论
        (二) 太平天国对儒家思想既批判又吸收
        (三) 洪秀全对基督教的改造与利用
        (四)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五) 洪仁玕对儒学的态度
    三、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点
    四、 研究目标和难点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难点
第一章 太平天国宗教观与儒学观之演变及其原因
    一、 太平天国宗教观与儒学观之演变
        (一) 太平天国早期:既奉拜上帝教,又兼采儒学精神
        (二) 定都天京之前:独尊耶教,抨击儒学
        (三) 定都天京之后:相互融会,综合利用
    二、 太平天国儒学态度演变之原因
        (一) 洪秀全的个人遭际
        (二)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需要
        (三) 杨秀清、洪仁玕的影响
第二章 拜上帝教对儒家思想的吸纳与融合
    一、 崇圣贤,倡仁义
    二、 太平天国的家庭伦理观
    三、 太平天国的封建等级思想
        (一) 太平天国对称谓的严格规定
        (二) 首义诸王的不平等
        (三) 太平天国服饰的讲究
        (四) 太平天国对婚姻的规定
    四、 太平天国的皇权思想和世袭观念
第三章 拜上帝教对儒家思想的背离与冲突
    一、 反对偶像崇拜
        (一) 拆孔庙、毁孔子牌位
        (二) 丑化孔子形象
    二、 焚烧、禁读、删改儒家经书
    三、 改变科举考试内容和形式
        (一) 以宗教书籍为科举考试内容
        (二) 科举考试形式多样
第四章 太平天国宗教思想之历史影响
    一、 拜上帝教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影响
        (一) 拜上帝教的号召力
        (二) 拜上帝教对太平军的影响
        (三) 外国人早期对太平天国的期望
    二、 拜上帝教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消极影响
        (一) 拜上帝教反中国传统文化之影响
        (二) 拜上帝教对西方基督教的背离之影响
    三、 太平天国宗教思想对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高中历史教学吸纳史学成果问题研究 ——以人教版“太平天国运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历史教科书与史学研究成果的关系研究
        (二)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史的综述及教学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高中历史课“太平天国运动”内容设定的解读及其在教材中的运用问题
    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内容阐释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内容阐释
    三、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太平天国运动”内容的变化
第二章 太平天国运动史学研究新成果及其在教科书内容的反映
    一、关于太平天国运动性质研究
        (一)学术研究成果动态
        (二)分析人教版教科书中的表述
    二、关于拜上帝教与洪秀全研究
        (一)学术研究成果动态
        (二)分析人教版教科书中的表述
    三、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研究
        (一)学术研究成果动态
        (二)分析人教版教科书中的表述
    四、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问题研究
        (一)学术研究成果动态
        (二)分析人教版教科书中的表述
    五、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功过的问题研究
        (一)学术研究成果动态
        (二)分析人教版教科书中的表述
第三章 高中历史教科书吸收新成果的原则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最基本的原则
    二、现代化与革命化相统一的原则
第四章 教师在近代农民战争史教学中的处理策略
    一、教学吸纳农民起义史学研究成果的前提
    二、当今教学中培养学生史观的必要性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拜上帝教”与“天道教”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二章 “拜上帝教”与“天道教”形成之背景
    2.1 19世纪中期中朝两国的社会形势
    2.2 “拜上帝教”与“天道教”创立及发展
    2.3 两教之创立比较
第三章 “拜上帝教”与“天道教”之教义
    3.1 “拜上帝教”的主要教义
    3.2 “天道教”的主要内容
    3.3 两教之教义比较
第四章 “拜上帝教”与“天道教”之影响
    4.1 “拜上帝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2 “天道教”对朝鲜社会的影响
    4.3 两教之影响比较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洪秀全与基督教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5)多元的上帝观:太平天国宗教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2 太平天国研究综述与反思
        1.2.1 太平天国史研究的基本状况
        1.2.2 太平天国宗教研究的成果概述
        1.2.3 太平天国宗教史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1.2.4 太平天国宗教研究的热点问题
    1.3 问题与方法
    1.4 研究目标与创新点:一种人性的太平天国研究的可行性
        1.4.1 研究思路
        1.4.2 太平天国的宗教观
        1.4.3 研究预期:一种人性的太平天国研究
2 太平天国——一种异质的文化与变革
    2.1 嘉道以降的中国社会
    2.2 太平天国的异质性、革命性与宗教性
    2.3 后太平天国时期的中国
3 太平天国与基督教
    3.1 《圣经》与太平天国
        3.1.1 《圣经》及其革命性
        3.1.2 《劝世良言》的宗教启蒙
        3.1.3 《圣经》与洪秀全的宗教体悟
        3.1.4 “摩西五经”与太平天国的上帝
    3.2 太平天国关于基督教的态度与西方的反应
        3.2.1 西方人对太平天国的印象
        3.2.2 太平天国对基督教的态度
    3.3 上帝教与福音派新教
        3.3.1 新教与天主教的基本区别
        3.3.2 福音派内部的分歧
        3.3.3 上帝教与摩门教
4 多元的上帝观
    4.1 早期上帝观的内涵
        4.1.1 《天理要论》与“上帝无形”
        4.1.2 斩邪留正与破除偶像崇拜
        4.1.3 上帝家庭
    4.2 太平天国的上帝观及其变化
        4.2.1 《摩西五经》的上帝观
        4.2.2 上帝教的上帝
        4.2.3 上帝观的新约化
        4.2.4 教主的上帝
    4.3 “去上帝化”的内涵与表现
        4.3.1 “去上帝化”的内涵探析
        4.3.2 “去上帝化”的现实影响
    4.4 信仰减退与整顿士气举措中的失误
5 洪秀全及其宗教思想的流变
    5.1 洪秀全的圣徒属性与上帝信仰
    5.2 洪秀全与罗孝全的信仰冲突
        5.2.1 拒绝施洗与罗孝全的宗教情结
        5.2.2 “教父出走”与《圣经》的绝对性
    5.3 洪秀全与穆罕默德
    5.4 宗教领袖的心理条件
6 洪仁开的宗教改造
    6.1 洪仁玕的早期经历与“基督徒化”
    6.2 改造天国的实验
    6.3 洪仁玕与马丁·路德
    6.4 现实与妥协
7 太平天国的宗教与“天国的陨落”
    7.1 “小天堂”与“阎罗妖”
    7.2 上帝教信徒的心理描述
    7.3 太平天国的先天缺陷
        7.3.1 族群观念、宗教理想与世俗化
        7.3.2 上帝教的形成及其先天缺陷
    7.4 东西方价值系统下的太平天国
        7.4.1 清政府对太平天国的认识与评价
        7.4.2 西方人眼中的太平天国
    7.5 天国的陨落
        7.5.1 宗教积极作用的制度体现与蜕化
        7.5.2 太平天国的陨落与宗教的蜕化
结语
参考文献

(6)洪秀全与基督教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8)中国哲学视域下的耶儒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一、中国耶儒互动的研究综述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与致力方向
第一章 耶儒互动的历史进程
    一、唐元时期基督宗教的传教活动
    二、明清时期天主教与儒家的互动
    三、近现代基督新教与儒家的互动
    四、中国历史上耶儒互动原因分析
第二章 耶儒互动的主要内容(上)
    一、上帝观与祭祀观
        1、三位一体与三命一德
        2、一神信仰与多神崇拜
        3、基督本位与中华本位
    二、利玛窦补儒合儒的适应哲学
        1、利玛窦“适应哲学”的产生
        2、利玛窦“适应哲学”的内容
        3、利玛窦“适应哲学”的意义
    三、洪秀全、孙中山应用耶儒的两种形态
        1、洪秀全背离儒家与基督教的“新瓶装旧酒”
        2、孙中山契合基督教与儒家的“旧瓶装新酒”
第三章 耶儒互动的主要内容(中)
    一、原罪论与性善论
        1、神性之爱与人性之爱
        2、他律伦理与自律伦理
        3、神学的道德学与道德的神学
    二、本色神学家贯通原罪论与性善论的两种途径
        1、自下而上、人而神的伦理学路线
        2、自上而下、神而人的宗教学路线
        3、两条路线的交通枢纽:以孝道观融贯耶儒
第四章 耶儒互动的主要内容(下)
    一、来世观与今世观
        1、灵肉二分与心物一体
        2、个体主义与群体主义
        3、宗教之教与教育之教
    二、康有为、谭嗣同弘扬儒家入世精神的两个维度
        1、康有为刷新了传统儒学入世天游的修道空间
        2、谭嗣同激活了传统儒学入世永生的成道时间
        3、康有为、谭嗣同光显了传统儒学入世立功的弘道时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太平天国的宗教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关于太平天国的研究综述
    2.2 国外关于太平天国的研究综述
    2.3 宗教传播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3 太平天国宗教传播背景
    3.1 内忧外患背景下的革命自觉
        3.1.1 西学东渐广泛传播西方思想
        3.1.2 南中国排满反清思想由来已久
    3.2 儒家学说的权威崩塌与西方思想在华传播
        3.2.1 传统儒家思想的时代局限
        3.2.2 太平天国对宗教思想的现实应用
4 基督教思想传播与拜上帝会兴起
    4.1 太平天国运动简介
    4.2 鸦片战争前后的传教士活动
        4.2.1 外国传教士的传教活动统计
        4.2.2 外国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典型与总结
        4.2.3 刻工梁发与《劝世良言》
    4.3 洪秀全与拜上帝会的创立
        4.3.1 洪秀全个人简介
        4.3.2 拜上帝会的创立
        4.3.3 洪秀全早期的宗教宣传文本
        4.3.4 拜上帝会领导人的“降僮术”宣传
        4.3.5 宗教音乐与谶谣传播
5 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后的宗教传播
    5.1 金田起义确立反清主体思想
    5.2 撰写刊印宗教宣传书册公告
    5.3 太平军中的宗教传播
    5.4 设立教堂进行仪式化传播
    5.5 捣毁孔孟偶像禁止儒学传播
    5.6 设高台,“讲道理”
    5.7 《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宗教思想传播
    5.8 洪仁玕的宗教思想传播
        5.8.1 《资政新篇》中的宗教思想传播
        5.8.2 《钦定军次实录》中的宗教思想传播
6 太平天国宗教传播总结
    6.1 太平天国宗教传播模式
        6.1.1 总过程模式下的宗教传播分析
        6.1.2 系统模式下的宗教传播分析
    6.2 太平天国宗教传播特点
    6.3 太平天国宗教传播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参与研究的课题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洪秀全何时得到《劝世良言》?(论文提纲范文)

一、1833年在广州举行了府试
二、1833年传教士梁发在广州印发了《劝世良言》
“三、四年以来, 我常在广州城附近乡村及其他各地派送圣经日课, 人人皆欢喜接受, 拒绝不受者人数却甚少也。今年适为三年一次之乡试, 各县秀才齐集省城应试, 于是我遂想从速将布道小书派送彼等。”[3]

四、洪秀全与基督教论纲(论文参考文献)

  • [1]太平天国拜上帝教与儒家思想的冲突与融合[D]. 朱文. 中南民族大学, 2012(03)
  • [2]高中历史教学吸纳史学成果问题研究 ——以人教版“太平天国运动”为例[D]. 张林君. 贵州师范大学, 2016(11)
  • [3]“拜上帝教”与“天道教”之比较[D]. 张耀月. 延边大学, 2015(01)
  • [4]洪秀全与基督教论纲[J]. 沈渭滨. 学术月刊, 1998(01)
  • [5]多元的上帝观:太平天国宗教文化研究[D]. 王蒙.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1)
  • [6]洪秀全与基督教论纲[J]. 沈渭滨. 韩国研究论丛, 1998(S1)
  • [7]洪秀全与基督教论纲[J]. 沈渭滨. 韩国研究论丛, 1998(S1)
  • [8]中国哲学视域下的耶儒互动研究[D]. 李细成. 山东大学, 2012(12)
  • [9]太平天国的宗教传播研究[D]. 张国强. 重庆大学, 2019(09)
  • [10]洪秀全何时得到《劝世良言》?[J]. 张兆金. 中学历史教学, 2018(11)

标签:;  ;  ;  ;  ;  

洪秀全与基督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