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北京期待新奥运(论文文献综述)
向凡洋[1](2020)在《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庆作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积极融入、努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既是重庆在新时代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桥头堡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立足“两点”,建设“两地”,实现“两高”,是重庆在新的历史时期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定位。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庆更加积极地进行城市形象传播的实践,创作并发布了多部城市形象宣传片。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城市形象和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同时重点对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传播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传播的优化策略。研究发现,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有效传播极大地助推了重庆城市形象的构建。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借助新媒体平台的“网红效应”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由此给重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城市形象的媒介整合传播实践中,重庆官方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打造了多个权威的网络新平台,而公众话语的发展壮大让重庆的城市形象传播更平易近人和润物无声,官方与公众的信息传播的有效互动、相互补足,形成了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传播合力。政府、新闻媒体和新媒体用户在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传播中都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在内容上,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总体以城市的风景名胜和地标建筑呈现为主,但不同时期侧重点有所不同,背景音乐、解说词与画面的高度契合为其增色不少。问卷调查发现,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主要受众为18-30岁且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群体,火锅、小面、洪崖洞等极具代表性的重庆元素是受众主要的记忆点,而受访者接触宣传片主要的原因是“意见领袖”的推荐;调查表明,宣传片对绝大多数的受众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有超过9成的受众通过观看宣传片增加了对重庆的了解度、好感度和来访可能性。针对研究发现的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在“媒介意象”同质化、镜头语言单一重复、传播诉求模糊、传播缺乏全局观等问题,研究从政府顶层设计、媒介意象构建、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受众导向”式传播、电影植入营销和打造全媒体矩阵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优化城市形象宣传片生产、助推重庆城市形象传播的策略。
胡群义[2](2019)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招贴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招贴艺术经历了推陈出新的表现形式、渐入佳境的市场发展和数字技术革命的巨大变化发展过程。本文以1978年至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招贴为研究对象,从设计艺术学的视野出发,对中国招贴的设计特征、技术迭新、演变缘由、行业发展的变化等因素进行整体探讨。梳理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招贴设计发展脉络和设计风格,并对开拓中国招贴设计的发展趋势作出分析。首先,本研究结合设计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通过文献筛选、个案分析、实例论证等研究方法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招贴设计进行梳理归纳。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对中国招贴进行历史分期,总结提炼在各个时期下所呈现出的特点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变化,力臻呈现出不同时代风貌下招贴演变轮廓。其次,在不同时期招贴艺术的背景下,结合招贴的题材、构图、字体和色彩加以深入分析,揭示招贴在不同创作背景下产生横向与纵向的视觉差异与变化。最后,探析中国招贴设计的发展趋势及其数字技术背景下招贴形态的基本概况。由此,可总结出以下基本观点:一方面,80年代以生活资料为的创新型招贴,90年代趋向国际化的创意型招贴以及2008年至今的多维度传播的互动型招贴的重要特征。招贴的设计风格演变是多层次的,归纳出美学思潮的影响、印刷技术的进步,国际化的环境、设计艺术教育发展等因素;另一方面,从传统的、单一的、静态的向跨维度的、体验的、互动的形式发展,并以设计实践对招贴趋势和研究成果进行验证。
刘雅婷[3](2019)在《“一带一路”倡议视域下中国国家形象广告传播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面对当今世界局势提出的重大合作倡议,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实意义。要使得这一倡议顺利推进并结出累累硕果,就需要中国能够在沿线国家树立并维持良好的国家形象。长期以来,中国形象处于被动的“他塑”局面,西方媒体刻意营造出“中国威胁论”、“中国渗透论”等,我国国家形象亟需改善,国家形象广告就是提高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论文首先通过梳理我国已有的国家形象广告片及其发展历程,发现我国很少推出专门针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国家形象广告。在总结以往国家形象广告传播策略的基础上,论文从三个方面提出针对“一带一路”国家传播国家形象广告的策略:在定位策略上,借鉴国家形象建构理论、USP理论、定位理论和母子品牌理论,结合国家环境、国家政策和历史文化情况,提出了以“和平”为核心的国家形象定位,并且阐述了“和平”在国家形象广告中应该具体体现为合作共赢的经济形象、求同存异的政治形象和和而不同的文化形象;在本土化策略上,国家形象广告应该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应,在内容表现上坚持语言表达、画面元素、价值观念和宗教习俗的本土化,并且从使用受众本位视角、开展当地受众调研、遵循当地政策法规和与本土广告公司合作这几个方面实现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的本土化;在投放策略上,应该深入开展媒体合作、了解各国媒体情况、使用新媒体平台和新技术、以边境媒体为重点展开周边传播,同时还要注重投放时机的选择。
王雪静[4](2016)在《北京申奥片中的我国国家形象对比研究》文中提出国家形象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力量的象征,也是主权国家最为重要的无形资产。国家形象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所以国家形象已被视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备受各国的重视。奥林匹克运动会因其具有人类共同认可的价值,而成为国际上交流障碍较少、影响范围较大的活动,因此许多国家都开始重视奥运会的文化功能和政治功能,重视发挥其对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奥林匹克运动会俨然已经发展为一个全球性媒介事件与文化仪式,可以说从申办奥运会开始,申办国就已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而各国的申奥片作为申奥现场以及后续宣传中的重要形象展示片,也成为宣传自身国家形象的有力方式。早在北京申办2008夏季奥运会的成功就为我国建构和传播国家形象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而在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宣布北京成为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城市,中国再一次让世界心动瞩目,北京也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既举办过夏奥会,也将举办冬奥会的城市。鉴于此,本文选取了北京两届申奥成功的申奥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两部申奥片所处时代背景以及传播角度异同之处,探求我国申奥片与国家形象塑造的关联,也为今后我国的国家形象自塑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周继洋[5](2016)在《人文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宣传片研究 ——以国家中心城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3.7%,发展速度惊人。我国城市化模式经历了政治型城市化、经济型城市化之后,开启了人文城市建设的新篇章,认识到城市的本质在于提供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生活方式。国家中心城市的提出是提高我国城镇化质量和推动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国家五大中心城市的“中心”不仅是经济的中心,更是文化的中心,是深入推进人文城市建设的着力点。城市宣传片是一个城市全方位展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城市精神风貌的体现的重要载体。在人文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城市管理者与建设者的理念非常重要,政策规划固然是政府重视人文城市建设的有力佐证,但是一个城市究竟有没有重视文化,城市发展有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在城市宣传片中可以体现出来。要树立鲜明的城市特色,良好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美誉度,制作优秀的城市宣传片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文明杂志社[6](2011)在《《文明》十年发展《文明》扬帆远航》文中研究表明从2001年12月创刊至今的十年发展历程,恰好是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和中华文明传播的第一个十年,《文明》作为中国新创办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文化精品民族品牌杂志有幸成为见证者和传播者。在风起云涌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传媒是民族文化传承和世界文明交融的核心平台:而在中国期刊丛中,《文明》以其独特的视觉表现展示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和世界文明的多样。
金元浦[7](2010)在《永远的萨马兰奇纪念萨马兰奇诞辰90周年》文中研究说明萨马兰奇是一个强大和统一的奥林匹克运动的建筑师,他的一生为奥林匹克作出了杰出贡献,为中国北京成功申奥并举办奥运会给予巨大支持!在他90岁诞辰,我们深切怀念这位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金幼菊[8](2009)在《百姓期盼“新北京” 政府突显“服务型”》文中研究表明"新奥运"历时七年,举全国(甚至全球华人)之力,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功,"北京奥运"也作为一个历史事件而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话;另一方面,奥运极大提升了北京的国际形象,同时也提高了市民对政府工作的要求。"新奥运"后的"新北京"应该如何发展?怎样继承奥运遗产,在常态下把北京市
蔡庆悦,高斌[9](2008)在《新北京、新奥运:一个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战略构想》文中研究指明百年期待,今朝梦圆。2008年8月24日,北京奥运会圣火在"鸟巢"上空缓缓熄灭,北京奥运会完美谢幕。"北京赢得两块金牌"——中国以金牌总数第一的奥运战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并顺利实现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目标。16天,北京给全世界几十亿人带来了欢乐和喜悦;16天,全世界共同见证了"新北京、新奥运"这个创造历史的精彩跨越。
孟红[10](2008)在《北京成功申奥始末》文中研究说明在华夏大地上举办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期待。早在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就在《竞技运动》这篇文章中,发人深省地提出了三个问题:"中国何时才能派一
二、新北京期待新奥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北京期待新奥运(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1.6 相关传播学理论 |
1.6.1 拟态环境 |
1.6.2 议程设置 |
1.6.3 二级传播与多级传播 |
1.7 研究创新性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城市形象宣传片与城市形象构建 |
2.1 城市形象 |
2.1.1 城市形象的概念及内涵 |
2.1.2 城市形象的构成要素 |
2.1.3 城市形象的塑造主体 |
2.1.4 城市形象的功能 |
2.2 城市形象宣传片 |
2.2.1 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定义 |
2.2.2 城市形象宣传片的起源与发展 |
2.2.3 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类型 |
2.3 城市形象宣传片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作用 |
2.3.1 吸引外部资源,助推城市经济发展 |
2.3.2 打造城市品牌,增强城市辨识度 |
2.3.3 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城市凝聚力和竞争力 |
第3章 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传播平台和主体研究 |
3.1 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传播平台研究 |
3.1.1 传统媒体 |
3.1.2 新媒体 |
3.2 重庆城市形象的媒介整合传播现状 |
3.2.1 议程设置向“议程融合”过渡 |
3.2.2 信息垄断向多元生产转移 |
3.2.3 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变更 |
3.3 重庆城市形象媒介整合传播的问题 |
3.3.1 政府对城市形象的媒体整合传播缺乏顶层设计 |
3.3.2 媒体资源整合深度不够,未制定高效联动机制 |
3.3.3 新媒体运营效率低下,存在“监管难”的结构性矛盾 |
3.4 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传播主体研究 |
3.4.1 政府——城市形象宣传片传播的主导力量 |
3.4.2 新闻媒体——城市形象宣传片传播的中坚力量 |
3.4.3 新媒体用户——城市形象宣传片传播的生力军 |
第4章 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传播内容与效果研究 |
4.1 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传播内容研究 |
4.1.1 总体以城市风景和人文为主 |
4.1.2 各时期内容各有侧重点 |
4.1.3 背景音乐、解说词与画面高度契合 |
4.2 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传播效果研究 |
4.2.1 调查问卷设计 |
4.2.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5章 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
5.1 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传播中的问题 |
5.1.1 “媒介意象”同质化 |
5.1.2 镜头语言单一重复 |
5.1.3 传播诉求模糊 |
5.1.4 传播缺乏全局观 |
5.2 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传播的优化策略 |
5.2.1 发挥政府话语权主导作用,为宣传片传播“背书” |
5.2.2 从独特的“地域标签”切入,打造个性化“媒介意象” |
5.2.3 培养网络意见领袖,“N”级传播强化传播效果 |
5.2.4 采取受众细分传播策略,实行“受众导向”式传播 |
5.2.5 善用电影植入营销,打造另类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 |
5.2.6 整合传播渠道,构建宣传片传播全媒体矩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代表性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梳理 |
附录2 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传播效果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2)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招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对本研究招贴的概念界定 |
1.2.2 本课题的研究范畴 |
1.3 研究现状与评价 |
1.3.1 基于设计学角度 |
1.3.2 基于传播学角度 |
1.3.3 基于社会学角度 |
1.4 研究思路框架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推陈出新:改革开放初期的创新型招贴(1978—1991 年) |
2.1 开放与转型格局下的社会新契机 |
2.1.1 观念迭新的政治经济氛围 |
2.1.2 美学思潮影响下创作形态 |
2.1.3 激光照相排版印刷的应用 |
2.2 招贴设计形式由单一转向多元 |
2.2.1 生产型转向生活资料型招贴 |
2.2.2 风格与图形元素的构成延展 |
2.2.3 标题美术字体的简化与凝练 |
2.3 生活化再现的创新型招贴的案例分析 |
2.3.1 “真实再现,情感传递”的摄影技术类招贴 |
2.3.2 “场景拼合,突出商品”的商业产品类招贴 |
2.3.3 “组合手法,多元呈现”的电影艺术类招贴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渐入佳境:市场深入发展期的创意型招贴(1992—2008 年) |
3.1 社会化变革中招贴设计转型的新诉求 |
3.1.1 政治与经济的国际化潮流 |
3.1.2 平面设计领域的南方现象 |
3.1.3 手工绘制转向于电脑制作 |
3.2 招贴创作形式和内容的挖掘与探索 |
3.2.1 图形语境的切入与建构 |
3.2.2 卡通吉祥物元素的纳入 |
3.2.3 超越文字的视觉化传达 |
3.3 国际化潮流的创意型招贴的典型案例分析 |
3.3.1 “极简创意,出奇制胜”的海尔品牌营销招贴 |
3.3.2 “超越梦想,人文奥运”的北京奥运主题招贴 |
3.3.3 “传承文化,弘扬传统”的万科第五园房地产招贴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科技引航:数媒技术突破期的互动型招贴(2009—2018 年) |
4.1 互联网背景下招贴发展跨界融通的新动力 |
4.1.1 数字技术革命的媒介发展 |
4.1.2 动态界面已成为优势潮流 |
4.1.3 设计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 |
4.2 招贴设计中图像范式的贯通与转换 |
4.2.1 视觉传播元素的信息载体 |
4.2.2 色彩氛围中营造视觉效应 |
4.2.3 互动体验性下的设计特征 |
4.3 多维度传播的互动型招贴的典型案例分析 |
4.3.1 “新颖凌厉,现代美学注入东方色彩”——黄海商业电影海报 |
4.3.2 “共享之名,跨维重塑的互动性形态”——共享单车海报设计 |
4.3.3 “木刻版画,非理性与摄影技术结合”——李永铨《新九宗罪》招贴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新媒体传播中招贴的设计评价及实践案例 |
5.1 数字技术革命背景下的招贴新语境 |
5.1.1 媒介传播载体增加 |
5.1.2 资讯的爆发式增长 |
5.1.3 文化审美观的变迁 |
5.2 转型设计中招贴设计的发展与趋势 |
5.2.1 本土化与民族化传承理念 |
5.2.2 商业与文化招贴边界扩大 |
5.2.3 创作风格的精进与多样性 |
5.2.4 跨媒体呈放多元文化价值 |
5.3 航空航天科普招贴创作的设计实践 |
5.3.1 “中国梦·梦航天”系列海报 |
5.3.2 “求索·腾飞·筑梦”系列招贴 |
5.3.3 “追梦长空,迎风远航”故事版分镜 |
5.3.4 “逐梦航天”系列人物插画海报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版目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附表A.1 1978-1992 年典型海报招贴案例 |
附表A.2 1993-2008 年典型海报招贴案例 |
附表A.3 2009-2018 年典型海报招贴案例 |
(3)“一带一路”倡议视域下中国国家形象广告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创新 |
1.4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
1.4.1 概念界定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的发展现状 |
2.1 中国国家形象广告发展的基本情况 |
2.1.1 创作主体 |
2.1.2 广告内容 |
2.1.3 传播渠道 |
2.1.4 广告效果 |
2.2 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的发展历程 |
2.2.1 国家形象广告的萌芽期(1979年—2001年) |
2.2.2 国家形象广告的探索期(2001年—2013年) |
2.2.3 国家形象广告的发展期(2013年至今) |
2.3 中国已有国家形象广告的传播策略 |
2.3.1 定位策略 |
2.3.2 表现策略 |
2.3.3 投放策略 |
第3章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的定位策略 |
3.1 国家形象定位的依据 |
3.1.1 国家形象的可塑性 |
3.1.2 形象定位的精准性 |
3.1.3 国家形象的层次性 |
3.2 国家形象定位的原则 |
3.2.1 与国际环境相适应 |
3.2.2 与国家政策相统一 |
3.2.3 与历史文化相传承 |
3.3 “和平”定位在中国国家形象广告中的体现 |
3.3.1 合作共赢的经济形象 |
3.3.2 求同存异的政治形象 |
3.3.3 和而不同的文化形象 |
第4章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的本土化策略 |
4.1 国家形象广告的标准化与本土化 |
4.1.1 国家形象广告的标准化 |
4.1.2 国家形象广告的本土化 |
4.1.3 标准化思考与本土化执行相结合 |
4.2 中国国家形象广告中内容表现的本土化 |
4.2.1 语言表达的本土化 |
4.2.2 画面元素的本土化 |
4.2.3 价值观念的本土化 |
4.2.4 宗教习俗的本土化 |
4.3 中国国家形象广告本土化的实现路径 |
4.3.1 使用受众本位视角 |
4.3.2 开展当地受众调研 |
4.3.3 遵循当地政策法规 |
4.3.4 与本土广告公司合作 |
第5章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的投放策略 |
5.1 “一带一路”传播媒体现状 |
5.1.1 境内媒体 |
5.1.2 境外媒体 |
5.2 国家形象广告的媒体选择策略 |
5.2.1 继续深入开展“一带一路”媒体合作 |
5.2.2 根据各国媒介情况差异化投放 |
5.2.3 使用新媒体平台和新技术 |
5.2.4 以边境媒体为重点展开周边传播 |
5.3 国家形象广告的投放时机策略 |
5.3.1 根据“一带一路”合作阶段投放 |
5.3.2 借鉴商业广告的投放时机选择经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北京申奥片中的我国国家形象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家形象研究 |
1.2.2 有关奥运会申奥片的研究 |
1.2.3 体育与国家形象塑造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国家形象相关概念界定 |
2.1 国家形象的界定 |
2.2 体育对国家形象的积极作用 |
2.3 作为体育传播影像文本的申奥片 |
第3章 北京两届奥运会申奥片概述 |
3.1 社会背景阐释 |
3.1.1 2001—2015:国内环境迅猛发展的时代 |
3.1.2 2001—2015:他国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变化与提升 |
3.2 北京两届奥运会申奥片概述 |
3.2.1 北京2008奥运会申奥片概述 |
3.2.2 北京2022冬奥会申奥片概述 |
第4章 两部北京奥运会申奥片镜像解读 |
4.1 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奥片的视觉符号阐释 |
4.1.1 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奥片中符号的“能指”层面 |
4.1.2 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奥片中符号的“所指”层面 |
4.2 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奥片的视觉符号阐释 |
4.2.1 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奥片中符号的“能指”层面 |
4.2.2 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奥片中符号的“所指”层面 |
第5章 北京申奥片中我国国家形象两次“自塑”对比解析 |
5.1 主题内容的呈现 |
5.2 角色定位的差异性诉求 |
5.3 表现手法的比较 |
第6章 国际视角下申奥片对国家形象建构的审视 |
6.1 与伦敦2012申奥片的比较分析 |
6.2 申奥片的“真实” |
6.3 国际视角下对我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人文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宣传片研究 ——以国家中心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样本的选取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人文城市的内涵及文献综述 |
2.1.1 人文城市的内涵 |
2.1.2 人文城市的发展历程 |
2.1.3 关于人文城市的文献综述 |
2.2 城市宣传片的内涵及文献综述 |
2.2.1 城市宣传片的内涵 |
2.2.2 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相关文献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家五大中心城市的宣传片现状分析 |
3.1 北京 |
3.2 天津 |
3.3 上海 |
3.4 广州 |
3.5 重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家五大中心城市宣传片存在的问题 |
4.1 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4.2 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内容与制作中存在的问题 |
4.3 城市形象宣传片推广与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
5.1 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
5.2 多方面提升城市宣传片的质量 |
5.3 完善城市宣传片的传播渠道 |
5.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新北京期待新奥运(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传播研究[D]. 向凡洋.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1)
- [2]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招贴设计研究[D]. 胡群义. 江苏大学, 2019(05)
- [3]“一带一路”倡议视域下中国国家形象广告传播策略研究[D]. 刘雅婷. 湖南大学, 2019(07)
- [4]北京申奥片中的我国国家形象对比研究[D]. 王雪静. 河北大学, 2016(03)
- [5]人文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宣传片研究 ——以国家中心城市为例[D]. 周继洋.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6]《文明》十年发展《文明》扬帆远航[J]. 文明杂志社. 文明, 2011(12)
- [7]永远的萨马兰奇纪念萨马兰奇诞辰90周年[J]. 金元浦. 文明, 2010(07)
- [8]百姓期盼“新北京” 政府突显“服务型”[J]. 金幼菊. 北京观察, 2009(03)
- [9]新北京、新奥运:一个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战略构想[J]. 蔡庆悦,高斌. 前线, 2008(09)
- [10]北京成功申奥始末[J]. 孟红. 文史春秋,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