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腈连续氯化制取氮肥增效剂(论文文献综述)
艾双[1](2014)在《甲醇—乙腈物系的分离工艺设计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甲醇-乙腈物系的分离采用了两种精馏方式,萃取精馏(ED)和双效变压精馏(PSD)。用化工模拟软件Aspen Plus和Aspen Dynamics对精馏过程进行了设计与控制。在萃取精馏的设计中,用比较无限稀释相对挥发度的方法选取了苯胺为溶剂,溶剂比为4.5。在两种精馏方式的稳态设计中,均用年度总费用(TAC)最小为目标函数,用Aspen Plus对精馏操作的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在处理量和分离要求相同的情况下,双效变压精馏与萃取精馏相比,节能效果相当明显。用Aspen Dynamics对精馏过程进行了控制结构的设计。在萃取精馏中,设计了回流比恒定的控制结构和前馈-反馈控制结构,分别加入处理量±10%和进料组成变化的扰动,动态响应结果表明:回流比恒定的控制结构不能满足产品质量控制要求,前馈-反馈控制结构能较好地满足产品质量控制要求。在双效变压精馏中,设计了R/F恒定的控制结构和前馈-反馈控制结构,对系统加入了处理量±5%的扰动和进料组成变化的扰动,两种控制结构均能维持产品质量的稳定,但前馈-反馈控制结构没有比R/F的控制结构表现出优势。通过对R/F控制系统动态响应结果的研究发现:在处理量减小的情况下,控制系统显示了很好的调控能力,产品质量完全符合设计规定;进料组成中甲醇含量的减小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控制,同时加压塔T1热负荷降低,有利于节能。通过对两种精馏方式控制系统的调控能力的分析,萃取精馏的操作弹性比双效变压精馏大。
孟冬[2](2013)在《药用二硫化二苯并噻唑(DM)工业生产关键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研究以工业2-巯基苯并噻唑(M)为原料,选用有机杂环类极性溶剂TH,在一氧化氮的存在下用氧气作为氧化剂;对精制后的原料一步氧化合成高品质的DM,最终产品无需精制即可达到医药中间体的质量要求。操作工艺简单,反应条件温和;通过红外吸收光谱仪,对产物进行结构分析;利用熔点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对产品的熔点和纯度进行检测。通过精馏装置,对溶剂进行回收处理,使溶剂可以循环使用,减少了生产成本,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通过大量实验分析,确定了原料M的精制和二硫化二苯并噻唑制备的操作工艺条件为:将工业2-巯基苯并噻唑溶于TH中,加入5%的活性炭(以2-巯基苯并噻唑的质量为基准),煮沸回流0.5h后溶液分别经普通过滤器和微孔膜过滤器,滤液冷却结晶,离心干燥后得到精制M。以TH为溶剂,在一氧化氮存在下用氧气氧化2-巯基苯并噻唑得到的DM熔点可达180℃以上,收率在95%左右;选取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50℃,加料时间1h,反应时间5h,液固比(溶剂与M的质量比)在6:1之间,亚硝酸钠的用量为5%(以M的质量为基准)。采用循环流动反应方式,有效的提高反应的气-液传质效率,能够使得M反应更完全。产品纯度能控制在99%以上,晶型规整,熔点在182℃以上。采用循环闭路的生产工艺,有效的避免了有毒有害(如氮氧化物)物质的排放,同时减少了溶剂的挥发损耗。
刘娟娟[3](2012)在《ZSM-5催化剂上醇氨反应制备吡啶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吡啶碱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吡啶(P Y)及其衍生物2-甲基吡啶(2-MP)、3-甲基吡啶(3-MP)及4-甲基吡啶(4-MP)等。吡啶碱是农药和医药的重要基础原料,特别是精细化工的重要原料,应用范围很广。吡啶碱的来源主要有:一是从煤焦油中提取;二是用氨和醛、酮等的催化合成。前者的工艺技术是我国生产吡啶碱的主要方法,但该工艺存在产品质量差,分离费用昂贵等缺点被国外淘汰。其中后者在世界范围内占到90%以上。在我国,目前吡啶碱的合成处于起步阶段,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化工生产的需要。本论文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该课题的实验方案是用乙醇、甲醇和氨制备吡啶碱,随着生物质乙醇的兴起,醇氨缩合反应是吡啶碱合成的一个新途径。本论文通过在微孔ZSM-5系列和微介孔ZSM-5系列催化剂上,考察了反应条件的影响,优化了反应工艺,还采用碳平衡计算反应结果,主要结论如下:1.微孔ZSM-5系列催化剂催化醇氨反应比较活性金属、制备方法、反应温度和负载量等对醇氨反应的影响将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微孔Zn/ZSM-5通过XRD、FTIR、N2-物理吸附和NH3-TPD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为微孔Zn/ZSM-5,最佳吡啶碱的选择性和收率为48.8%和41%,反应碳平衡率达88.16%。2.碱处理的微介孔ZSM-5系列催化剂催化醇氨反应通过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0.1-1.0mol/L)处理ZSM-5分子筛得到ZSM-5-AT,用XRD、S E M、FTIR、N2-物理吸附及NH3-TPD表征。表征后发现,低浓度碱处理ZSM、5、AT脱硅后产生大量的介孔,并且微孔结构没有太大变化,强酸降低,最佳碱处理浓度为0.5mol/L.将微介孔Zn/ZSM-5(aM)-AT催化剂用于醇氨缩合反应,考察其NaOH的浓度、反应温度和醇氨比等因素对吡啶碱收率的影响。反应结果表明:微介孔的Zn/ZSM-5(0.5M)-AT的醇氨反应稳定性大于微孔的Zn/ZSM-5,最佳实验结果为:在410。C下10%Zn/ZSM-5(0.5M)-AT催化醇氨反应的收率最高,吡啶碱的最佳选择性和收率为59.45%和50.27%,反应碳平衡率达93.60%。3.纳米组装的微介孔ZSM-5系列催化剂催化醇氨反应将ZSM-5碱处理后作为硅铝源,通过纳米组装法成功制备出ZSM-5-NA复合分子筛,通过XRD、SEM、FTIR、N2-物理吸附和NH3-TPD表征发现,ZSM-5-NA具有良好的微介孔复合结构。将微介孔Zn/ZSM-5-NA用于醇氨缩合反应,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对吡啶碱有良好的选择性和收率。最佳反应条件为:在前驱碱液的浓度在0.5mol/L晶化温度110℃、晶化时间48h下,10%Zn/ZS M-5-NA微介孔复合分子筛作为催化剂,吡啶碱的最高收率和选择性分别为58.59%和67.12%,而且该催化剂反应稳定性和抗积碳性能均良好4.初步探索了醇氨法制备吡啶及烷基吡啶的反应机理,我们推断:醇先脱水为乙烯或者氧化为醛,乙烯和氨形成亚乙胺,通过亚胺过渡态机理脱氨、再环化脱氢形成吡啶碱;醛类通过丙烯醛过渡态机理或者亚胺过渡态机理形成吡啶碱,其中以亚胺机理为主,也存在丙烯醛机理。
宫晓燕[4](2008)在《乙腈后续产品加工利用综述》文中认为简要介绍乙腈的生产应用情况,综述市场效益好的乙腈后加工产品的性质及应用前景。
曾弦[5](2007)在《四氢糠醇经复合催化剂合成吡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吡啶及其衍生物广泛地应用于染料,医药,农药等各个领域。本论文主要对四氢糠醇合成吡啶的催化剂、载体以及工艺进行了研究。四氢糠醇和氨气在管式固定床中,经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高温催化合成吡啶。针对前期工作采用的催化剂载体难以批量化生产的问题,筛选研究了小三叶草状等5种γ- Al2O3载体,筛选出几种效果较好的载体替代原有载体。其中小三叶草状γ- Al2O3负载的10% MoO3/ Al2O3作用下,吡啶的收率为71.15%。还以小三叶草状、细条状以及前期使用的三叶草状γ- Al2O3为载体对主催化剂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向主催化剂中添加助催化剂,进一步改善了催化效果。在反应温度550℃,四氢糠醇流量0.1mL/min,n(THFA):n(NH3)=1:4条件下,采用小三叶草状γ-Al2O3载体上所负载的5%MoO3-5%V2O5-3%Ce2O3-2%MgO /γ-Al2O3催化剂,吡啶收率达到88.83%。还从原料掺水比例、温度等方面对反应工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粗产物进行了精馏分离。当原料中体积掺水比例V(四氢糠醇):V(水)=4:1时,吡啶收率较高。当反应温度500℃,四氢糠醇流量0.1mL/min,n(THFA):n(NH3) =1:4时,5%MoO3-5%V2O5-3%Ce2O3-2%MgO /γ-Al2O3催化剂作用下,吡啶收率达到89.11%。粗产品经精馏塔分离提纯,吡啶含量达到94.71%。
魏优昌[6](2006)在《吡啶衍生物及其催化闭环法合成》文中研究指明介绍吡啶衍生物的分类,并详细总结了烷基吡啶和卤代吡啶的应用及其合成路线。简要分析全球吡啶及其衍生物的生产及市场现状,概述了烷基吡啶和卤代吡啶的合成技术进展及其合成方法,并对吡啶衍生物的催化闭环法合成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应重视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吡啶新化合物。
潘维成[7](2005)在《乙烷氨氧化制乙腈反应催化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采用不同方法制备了系列金属离子-分子筛和改性金属离子-分子筛催化剂,考察了不同体系催化剂上的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并从中筛选出了具有较好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的催化剂。结合各种表征方法研究了催化剂结构组成、酸碱性、氧化还原性质与催化性能的关系。采用液相离子交换法制备的Co-ZSM-5 分子筛催化剂的硅铝比、分子筛晶粒尺寸对催化反应性能有一定影响。分子筛中共存阳离子对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也有较大影响。结合反应数据和相关文献报道,可以认为分子筛中α型Co2+离子是该反应的主要活性中心。首次发现Co-MCM-49 对乙烷氨氧化反应具有较好的催化性能。MCM-49分子筛特殊的孔道体系是Co-MCM-49 样品具有良好的乙烷氨氧化催化性能的原因。在最佳反应条件下, Co-MCM-49 上乙烷反应结果已接近文献报道的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最好的Co-ZSM-5 催化剂上的反应结果。尝试将多种金属氧化物引入到高压水热交换法制备的Co-ZSM-5 样品中,反应结果表明,Sb2O3/Co-ZSM-5 样品具有最佳的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通过对制备条件优化后得到的Sb2O3/Co-ZSM-5 样品与Co-ZSM-5 样品相比,反应产物乙腈的收率从25.8% 提高到35.3%,这是迄今为止报道的乙腈收率最高的乙烷氨氧化反应结果。结合实验结果和相关文献报道,我们认为样品中Sb2O3 的引入对乙烷氨氧化反应所起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氨的存在下,促进了乙烷活化并使乙烷氧化脱氢生成乙烯; 另一方面,促进了中间产物乙烯向乙腈的转化,同时有效抑制了二氧化碳的生成。
孙乐芳,张洪美[8](2000)在《耗氢有机化学品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类概括了耗氢有机化学品的生产及应用情况 ,并对触媒的选取及影响催化反应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
二、乙腈连续氯化制取氮肥增效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腈连续氯化制取氮肥增效剂(论文提纲范文)
(1)甲醇—乙腈物系的分离工艺设计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分离甲醇、乙腈的意义 |
1.3 精馏原理 |
1.4 特殊精馏方式 |
1.4.1 恒沸精馏 |
1.4.2 萃取精馏 |
1.4.3 变压精馏 |
1.4.4 反应精馏 |
1.5 精馏中的节能技术 |
1.5.1 热泵精馏 |
1.5.2 多效精馏 |
1.5.3 夹点技术 |
1.5.4 隔壁塔精馏技术 |
1.6 精馏稳态模拟与优化 |
1.6.1 Aspen Plus简介 |
1.6.2 稳态模拟的优化原则 |
1.7 精馏动态控制与模拟 |
1.7.1 精馏过程的控制简介 |
1.7.2 PID控制原理简介 |
1.7.3 精馏过程的控制模拟 |
1.8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萃取精馏分离甲醇-乙腈 |
2.1 萃取剂的选择 |
2.2 萃取精馏的稳态设计与优化 |
2.2.1 萃取精馏的流程设计 |
2.2.2 萃取精馏工艺经济优化 |
2.2.3 稳态模拟结果分析 |
2.3 萃取精馏的过程控制 |
2.3.1 设备尺寸的计算 |
2.3.2 控制器的选择和设置 |
2.3.3 回流比恒定的控制结构 |
2.3.4 前馈.反馈控制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压精馏分离甲醇-乙腈 |
3.1 双效变压精馏的理论分析 |
3.2 双效变压精馏的稳态设计与优化 |
3.2.1 节能效果分析 |
3.3 双效变压精馏的过程控制 |
3.3.1 设备尺寸的计算 |
3.3.2 控制器的选择和设置 |
3.3.3 R/F恒定的控制结构 |
3.3.4 前馈-反馈控制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药用二硫化二苯并噻唑(DM)工业生产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医药及医药中间体发展现状 |
1.2 药物中间体的合成与环境污染 |
1.3 医药中间体的绿色合成 |
1.4 二硫化二苯并噻唑(DM)的发展前景 |
1.5 国内外DM的合成方法 |
1.5.1 用亚硝酸钠催化氧化生产DM |
1.5.2 用氯气氧化制备DM |
1.5.3 用次氯酸钠氧化制备DM |
1.5.4 以溴酸钾为氧化剂制备DM |
1.5.5 用双氧水作氧化剂制备DM |
1.5.6 电解法生产DM |
1.5.7 用氧气作氧化剂制备DM |
1.5.8 微波法合成DM |
1.5.9 其他方法 |
1.6 生产原料的简介 |
1.7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2 实验部分 |
2.1 相关实验基础 |
2.1.1 薄板层析 |
2.1.2 重结晶 |
2.2 原料M的精制 |
2.3 氧化反应原理 |
2.4 实验药品和主要仪器 |
2.4.1 实验药品 |
2.4.2 实验仪器 |
2.5 精制M氧化制取DM |
2.5.1 实验步骤 |
2.5.2 实验现象 |
2.6 产品检测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精制M的质量讨论 |
3.1.1 本节小结 |
3.2 各工艺条件对产物质量的影响 |
3.2.1 原料纯度对产物熔点的影响 |
3.2.2 反应温度对产物熔点和纯度的影响 |
3.2.3 反应时间对产物熔点和纯度的影响 |
3.2.4 加料时间对产物熔点和纯度的影响 |
3.2.5 液固比对产物熔点的影响 |
3.2.6 亚硝酸钠用量对产物纯度的影响 |
3.2.7 本节结论 |
3.3 不同氧化类型对DM质量的影响 |
3.3.1 不同的氧化剂对产物质量的影响 |
3.3.2 不同的反应器对产物质量的影响 |
3.3.3 溶剂循环使用后产品质量测试 |
3.3.4 本节结论 |
3.4 放大实验 |
4. 工业化生产的流程 |
4.1 原料预处理阶段 |
4.2 氧化合成反应阶段 |
4.3 溶剂回收阶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ZSM-5催化剂上醇氨反应制备吡啶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吡啶碱的性质和用途 |
1.1.1 产品的理化性质 |
1.1.2 吡啶碱类化合物的应用 |
1.2 吡啶碱的生产需求状况 |
1.2.1 吡啶碱的生产情况 |
1.2.2 吡啶碱的市场需求情况 |
1.3 吡啶碱的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
1.3.1 煤焦油分离法 |
1.3.2 催化合成法 |
1.4 制备吡啶碱的催化剂ZS M-5的合成进展 |
1.4.1 ZSM-5型分子筛的结构特点 |
1.4.2 微介孔ZSM-5型的研究进展 |
1.5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催化剂的制备 |
2.3.1 微孔催化剂的制备 |
2.3.2 微介孔催化剂的制备 |
2.4 催化剂表征条件 |
2.4.1 X射线衍射仪表征 |
2.4.2 低温氮气物理吸附表征 |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
2.4.4 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 |
2.4.5 程序升温氨吸附/脱附表征 |
2.5 催化剂的性能测试 |
2.6 反应产物分析 |
2.6.1 反应产物的分析方法 |
2.6.2 反应产物的定量计算方法 |
第3章 微孔 ZSM-5分子筛催化醇氨反应 |
3.1 微孔ZSM-5系列催化剂表征研究及讨论 |
3.1.1 XRD分析 |
3.1.2 FT-IR分析 |
3.1.3 N_2-物理吸附分析 |
3.1.4 NH_3-TPD分析 |
3.2 微孔ZSM-5系列催化剂性能测试及讨论 |
3.2.1 活性组分对吡啶碱收率的影响 |
3.2.2 催化剂制备方法对毗啶碱收率的影响 |
3.2.3 原料浓度对吡啶碱收率的影响 |
3.2.4 反应温度对吡啶碱收率的影响 |
3.2.5 金属负载量对吡啶碱收率的影响 |
3.2.6 双金属负载ZSM-5催化剂对吡啶碱收率的影响 |
3.2.7 微孔Zn/ZSM-5催化剂对醇氨反应的碳平衡计算 |
第4章 碱处理的微介孔 ZSM-5分子筛催化醇氨反应 |
4.1 微介孔ZSM-5系列催化剂表征研究 |
4.1.1 晶体结构分析 |
4.1.2 表面形貌分析 |
4.1.3 比表面和孔结构分析 |
4.1.4 骨架特性分析 |
4.1.5 酸量分析 |
4.2 微介孔ZSM-5系列催化剂性能测试及讨论 |
4.2.1 碱处理浓度对吡啶碱收率的影响 |
4.2.2 金属负载量对吡啶碱收率的影响 |
4.2.3 反应温度对吡啶碱收率的影响 |
4.2.4 载气流速对吡啶碱收率的影响 |
4.2.5 原料质量空速对吡啶碱收率的影响 |
4.2.6 醇氨比对吡啶碱收率的影响 |
4.2.7 甲醇和乙醇比对吡啶碱收率的影响 |
4.2.8 微孔和介孔Zn/ZSM-5对醇氨反应稳定性研究 |
第5章 纳米组装的微介孔ZSM-5分子筛催化醇氨反应 |
5.1 微介孔ZSM-5复合分子筛表征研究 |
5.1.1 XRD表征 |
5.1.2 SEM表征 |
5.1.3 N_2-物理吸附表征 |
5.1.4 FTIR表征 |
5.1.5 NH_3-TPD表征 |
5.2 微介孔ZSM-5-NA催化醇氨缩合性能研究 |
5.2.1 前驱液浓度对吡啶碱收率的影响 |
5.2.2 晶化时间对吡啶碱收率的影响 |
5.2.3 晶化温度对吡啶碱收率的影响 |
5.2.4 金属负载量对吡啶碱收率的影响 |
5.2.5 制备方法对吡啶碱收率的影响 |
5.2.6 微介孔Zn/ZSM-5-NA对醇氨反应稳定性研究 |
5.3 微介孔ZSM-5系列催化剂对醇氨反应的碳平衡计算 |
第6章 醇氨反应制备吡啶碱的机理探究 |
6.1 机理探索实验部分 |
6.1.1 醛氨机理路线实验探索 |
6.1.2 烯氨机理路线实验探索 |
6.2 反应机理推测 |
6.2.1 醛氨机理路线推测 |
6.2.2 烯氨机理路线推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目录 |
致谢 |
(4)乙腈后续产品加工利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乙腈的用途 |
2 国内乙腈的生产情况 |
3 乙腈后续产品的加工利用 |
3.1 丙二腈 |
3.1.1 用途 |
(1) 医药 |
(2) 合成染料 |
(3)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3.1.2 乙腈制丙二腈工艺技术[4] |
3.1.3 丙二腈市场前景 |
3.2 吡啶类化合物 |
3.2.1 2-甲基吡啶 |
(1) 乙腈制2-甲基吡啶工艺技术 |
(2) 2-甲基吡啶市场前景 |
3.2.2 2-氯-5-甲基吡啶 |
(1) 乙腈制2-氯-5-甲基吡啶工艺技术 |
(2) 2-氯-5-甲基吡啶市场前景 |
3.3 氢氰酸 |
3.3.1 乙腈氨氧化制氢氰酸 |
3.3.2 乙腈氧化制氢氰酸 |
3.4 硫代乙酰胺 |
3.5 肉桂腈 |
4 结论和建议 |
(5)四氢糠醇经复合催化剂合成吡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吡啶简介 |
1.2 吡啶的生产需求状况 |
1.2.1 吡啶的生产情况 |
1.2.2 吡啶市场需求 |
1.3 吡啶的生产工艺概况 |
1.3.1 煤焦分离提取法生产吡啶 |
1.3.2 醛氨法合成吡啶及其衍生物 |
1.3.3 不饱和烃与氨为原料合成吡啶 |
1.3.4 醛(酮)-烯腈反应法合成烷基吡啶 |
1.3.5 四氢糠醇等其他合成路线 |
1.4 吡啶及其衍生物的应用概况 |
1.4.1 吡啶的应用 |
1.4.2 烷基吡啶的应用 |
1.4.3 卤代吡啶的应用 |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实施 |
1.5.1 课题的意义 |
1.5.2 本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 |
1.5.3 课题的实施方案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2.2 催化剂载体的表征和分析 |
2.2.1 载体堆密度的测定 |
2.2.2 载体的BET分析 |
2.3 催化剂的制备 |
2.3.1 单组分催化剂的制备 |
2.3.2 双组分催化剂的制备 |
2.3.3 三组分催化剂的制备 |
2.3.4 多元催化剂的制备 |
2.4 气固相催化反应 |
2.5 产物的分析 |
2.5.1 产物的定性分析 |
2.5.2 产物的定量分析 |
2.6 合成吡啶催化反应的工艺条件实验 |
2.6.1 掺水量的影响实验 |
2.6.2 在采用不同催化剂时水蒸气的添加的影响实验 |
2.6.3 预热温度的影响实验 |
2.6.4 反应温度的影响实验 |
2.6.5 产物的分离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载体筛选 |
3.1.1 载体的选择和BET分析 |
3.1.2 载体的筛选研究 |
3.1.3 载体筛选小结 |
3.2 催化剂的筛选 |
3.2.1 以小三叶草状γ-Al_2O_3为载体的催化剂研究 |
3.2.2 以条状γ-Al_2O_3为载体的催化剂研究 |
3.2.3 以三叶草状γ-Al_2O_3为载体的催化剂研究 |
3.2.4 催化剂研究小结 |
3.3 合成吡啶催化反应工艺条件的研究 |
3.3.1 添加水蒸气的影响 |
3.3.2 温度对催化合成吡啶反应的影响 |
3.3.3 产物的分离提纯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吡啶衍生物及其催化闭环法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 吡啶及其衍生物的分类和应用 |
1.1 吡啶 |
1.2 烷基吡啶 |
1.2.1 3-甲基吡啶 |
1.2.2 2-甲基吡啶 |
1.2.3 4-甲基吡啶 |
1.2.4 其他烷基吡啶 |
1.3 卤代吡啶 |
1.3.1 2-氯吡啶 |
1.3.2 多卤代吡啶 |
2 生产及市场需求情况 |
3 吡啶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技术进展 |
3.1 醛 (酮) -氨法合成烷基吡啶 |
3.2 醛 (酮) -烯腈法合成烷基吡啶 |
3.3 卤代吡啶合成方法 |
3.3.1 吡啶衍生物的氯化 |
(1) 羟基吡啶法 |
(2) α-吡啶酮法 |
(3) 氨基吡啶法 |
(4) N-氧化吡啶法 |
(5) 硝氨基吡啶法 |
(6) 吡啶氯化钯络合物法 |
3.3.2 吡啶的直接氯化 |
4 催化闭环法合成 |
4.1 2-氯-5-氯甲基吡啶的合成 |
4.1.1 苄胺路线合成2-氯-5-氯甲基吡啶[19] |
4.1.2 环戊二烯路线合成2-氯-5-氯甲基吡啶 |
4.1.3 吗啉法制备2-氯-5-氯甲基吡啶 |
4.2 醛 (酮) -烯腈法合成卤代吡啶 |
4.2.1 三氯吡啶酚 (钠) 的合成[24~25] |
4.2.2 2, 3, 5-三氯吡啶的合成 |
4.2.3 四氯吡啶 |
4.2.4 N, N-二甲基-2-氯吡啶-3-甲酰胺 |
4.2.5 二卤代甲基吡啶的制备 |
(7)乙烷氨氧化制乙腈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乙烷直接转化研究概况 |
1.2.1 乙烷制取乙烯 |
1.2.2 乙烷氧氯化制氯乙烯单体 |
1.2.3 乙烷制醋酸 |
1.2.4 乙烷芳构化制取芳烃 |
1.2.5 乙烷氨氧化制取乙腈 |
1.3 丙烷氨氧化反应研究概况 |
1.3.1 丙烷氨氧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 |
1.3.2 丙烷氨氧化反应机理 |
1.4 乙烷氨氧化反应研究概况 |
1.4.1 乙腈生产工艺概述 |
1.4.2 乙烷氨氧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 |
1.4.3 乙烷氨氧化反应机理 |
1.5 本课题选择的目的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主要试剂和原料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2.3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2.4 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评价 |
第三章 钴离子交换 ZSM-5 催化剂上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研究 |
引言 |
3.1 Co-ZSM-5 催化剂上的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研究 |
3.1.1 前言 |
3.1.2 实验部分 |
3.1.3 结果和讨论 |
1. 钴源种类对 Co-NaZSM-5 分子筛催化剂上的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影响 |
2. 不同Si/Al 比的Na 型和H 型Co-ZSM-5 分子筛催化剂上的乙烷氨氧化反应性 |
3. 钴离子交换的不同晶粒大小的 NaZSM-5 分子筛催化剂上的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 |
4. 分散法制备的 Co-HZSM-5 分子筛催化剂上的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 |
3.1.4 小节 |
3.2 共存阳离子对 Co-ZSM-5 催化剂上的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影响 |
3.2.1 前言 |
3.2.2 实验部分 |
3.2.3 结果和讨论 |
1. 不同钴含量的 Na 型 Co-ZSM-5 分子筛催化剂上的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 |
2. 不同钴含量的 H 型 Co-ZSM-5 分子筛催化剂上的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 |
3. 不同钴含量的 Na 型和 H 型 Co-ZSM-5 分子筛催化剂的表征 |
4. 不同钴含量的 Ba 型 Co-ZSM-5 分子筛催化剂上的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 |
5. Co-ZSM-5 分子筛中 C0~(2+)离子的位置和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关系的研究 |
3.2.4 小节 |
3.3 Co-ZSM-5 催化剂的改性及其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 |
3.3.1 前言 |
3.3.2 实验部分 |
3.3.3 结果和讨论 |
1. 金属离子改性的 M-Co-ZSM-5 分子筛上的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研究 |
2. 硅、磷、硼改性的(M)-Co-ZSM-5 分子筛上的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研究 |
3.3.4 小节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钴离子交换 MCM-49 催化剂上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研究 |
引言 |
4.1 乙烷氨氧化反应催化剂的探索 |
4.1.1 前言 |
4.1.2 实验部分 |
4.1.3 结果和讨论 |
1. 氧化物催化剂 |
2. 钴分子筛催化剂 |
4.1.4 小节 |
4.2 Co-MCM-49 催化剂上的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研究 |
4.2.1 前言 |
4.2.2 实验部分 |
4.2.3 结果和讨论 |
1. 金属离子交换的 HMCM-49 催化剂上的反应性能 |
2. H-MCM-49 和 Co-HMCM-49 分子筛的 XRD 表征 |
3. H-MCM-49 和 Co-NaMCM-49 催化剂上乙烷氧化和氨氧化反应性能 |
4. 钴含量对Co-HMCM-49 和Co-NaMCM-49 上的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影响 |
5. 反应条件对 Co-HMCM-49 催化剂上的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影响 |
4.2.4 小节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Sb_2O_3/Co-ZSM-5和Sb_2O_3-Co-MCM-49催化剂上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研究 |
引言 |
5.1 高压水热交换法制备的Co-ZSM-5 和Co-MCM-49 催化剂上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研究 |
5.1.1 前言 |
5.1.2 实验部分 |
5.1.3 结果和讨论 |
1. 催化剂的表征 |
2. 乙烷氨氧化催化性能 |
5.1.4 小节 |
5.2 Sb_2O_3/Co-ZSM-5 催化剂上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研究 |
5.2.1 前言 |
5.2.2 实验部分 |
5.2.3 结果与讨论 |
1. M_xO_y/Co-ZSM-5 催化剂上的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 |
2. Sb_2O_3 /Co-HZSM-5 催化剂的 XRD 表征 |
3. Sb_2O_3 /Co-ZSM-5 催化剂的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 |
4. 反应条件对 Sb_2O_3/Co-ZSM-5 上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影响 |
5.2.4 小节 |
5.3 56203/Co-MCM-49 催化剂上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研究 |
5.3.1 前言 |
5.3.2 实验部分 |
5.3.3 结果与讨论 |
1. Sb_2O_3 /Co-MCM-49 催化剂的 XRD 表征 |
2. 反应条件对Sb_2O_3/Co-MCM-49 催化剂上的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影响 |
5.3.4 小节 |
5.4 Sb_2O_3对Co-ZSM-5 和Co-MCM-49 催化剂上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促进作用的探讨 |
5.4.1 前言 |
5.4.2 实验部分 |
5.4.3 结果与讨论 |
1. 不同样品上的乙烷氨氧化反应性能 |
2. Sb_2O_3/Co-ZSM-5 和 Sb_2O_3/Co-MCM-49 样品的表征 |
3. 不同样品上的乙烷氧化和乙烯氨氧化反应性能 |
5.4.4 小节 |
参考文献 |
结论 |
作者简历 |
发表文章 |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8)耗氢有机化学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
1 氢的主要用途 |
2 催化加氢技术 |
3 胺类化合物 |
3.1 芳胺 |
(1) 对氨基苯酚。 |
(2) 邻氨基苯酚。 |
(3) 邻甲苯胺。 |
(4) 对氯苯胺。 |
(5) 2, 5-二氯苯胺。 |
(6) 3, 4-二氯苯胺。 |
(7) 2-甲基-5-异丙基苯胺。 |
(8) 茚丙胺。 |
(9) 5-甲基-邻甲氧基苯胺。 |
(10) 2-苯基乙胺。 |
(11) 3, 3-二苯丙胺。 |
(12) DL-1-苯基乙胺。 |
(13) 间、对苯二甲氨。 |
(14) 1- (2, 6-二甲基苯氧基) -丙胺。 |
3.2 脂肪胺 |
(1) 二乙胺和三乙胺。 |
(2) 二丙胺、三丙胺和正丙胺。 |
(3) 异丙胺。 |
(4) 二异丙胺。 |
(5) 二丁胺。 |
(6) 1, 5-二甲基己胺。 |
(7) 1, 6-己二胺。 |
(8) 2-氨基-5-二乙胺基戊烷。 |
(9) 1, 10-二氨基癸烷。 |
(10) N, N-二乙基乙二胺。 |
(11) N, N-二乙基-1, 3-丙二胺。 |
3.3 环脂胺 |
(1) 环己胺。 |
(2) 二环己胺。 |
4 脂肪醇 |
4.1 单醇 |
(1) 3-乙酰丙醇。 |
(2) 异丁醇。 |
(3) 2-丁烯-1-醇。 |
(4) 3-甲氧基丁醇。 |
(5) 4-甲基-2-戊醇。 |
(6) 叔戊醇。 |
(7) 十二碳醇。 |
4.2 多醇 |
(1) 1, 3-丁二醇。 |
(2) 1, 2, 4-丁三醇。 |
(3) 1, 6-己二醇。 |
(4) 2-丁烯-1, 4-二醇。 |
(5) 木戊五醇。 |
5 杂环类 |
6 脂环化合物 |
(1) 环己烷。 |
(2) 环己醇。 |
(3) 环戊烯。 |
(4) 环己酮。 |
(5) 环十二烷。 |
(6) 环十二烷碳一烯。 |
(7) 金刚烷。 |
7 其它类 |
8 影响催化氢化效果的因素 |
8.1 触媒的影响 |
8.2 溶剂的影响 |
8.3 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
9 结 语 |
四、乙腈连续氯化制取氮肥增效剂(论文参考文献)
- [1]甲醇—乙腈物系的分离工艺设计与控制研究[D]. 艾双.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3)
- [2]药用二硫化二苯并噻唑(DM)工业生产关键技术[D]. 孟冬. 青岛科技大学, 2013(07)
- [3]ZSM-5催化剂上醇氨反应制备吡啶碱研究[D]. 刘娟娟. 湖南大学, 2012(07)
- [4]乙腈后续产品加工利用综述[J]. 宫晓燕. 齐鲁石油化工, 2008(03)
- [5]四氢糠醇经复合催化剂合成吡啶的研究[D]. 曾弦. 天津大学, 2007(04)
- [6]吡啶衍生物及其催化闭环法合成[J]. 魏优昌.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06(17)
- [7]乙烷氨氧化制乙腈反应催化剂的研究[D]. 潘维成. 吉林大学, 2005(06)
- [8]耗氢有机化学品探讨[J]. 孙乐芳,张洪美. 氯碱工业, 2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