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师丽娟[1](2016)在《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工程是将工程技术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农业生产、加工以及农村生活与生态环境维护和改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工程技术对实现农业现代化起着重要作用。中外农业工程学科以其研究对象的相同而具有一定的共性,又因中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较晚而致中外学科所关注具体问题及发展阶段产生一定的差异。分析比较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可为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为此,论文以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历史演进为主线,从纵横两个维度对农业工程学科发展历程进行全方位研究,基于国内外学科发展规律,建构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创新发展框架,为学科科研队伍建设与优秀人才培养提供支撑,以此推动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运用积累变革规范理论,系统分析了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创建、发展及变革历程,归纳总结了学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表明,中外学科遵循相同的发展规律,学科发展过程呈现出周期性波浪式前进的态势,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运用内生型与外生型发展理论,分别对中外学科启动时间、形成条件、推动力量、发展路径等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研究表明,欧美农业工程学科属于先发内生型发展模式,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属于后发创新型发展模式。(3)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与可视化知识图谱技术,从科学研究视角可视化揭示并比较分析了中外学科知识结构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中外农业结构不同造就学科研究各有侧重;动力与机械等学科传统研究领域中外出现关注度相对下降现象;中国追赶国际学科前沿的步伐明显加快,但智能农业等新兴研究主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中国学科创新动力虽明显加强,仍需在原始创新方面进行重点突破。(4)运用文献研究与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外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发展与演变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两种模式的有机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应立足地域需求,创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国外通识教育强调知识的广度,课程内容更趋多元化,国内则强调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教育。中国应通过强化基础理论教学,文理并重,积极推进通识教育课程改革。(5)探讨了中外高等工程教育最新变革趋势以及农业工程学科创新发展面临的环境。研究表明,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与欧美CDIO工程教育模式指导思想高度一致,二者为农业工程学科创新发展提供了方向。农业工程学科的创新应遵循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深化企业与高校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成姿艳[2](2014)在《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农业生产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是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水平的重要条件。科学合理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对区域内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和公共事务管理者的政府职能部门和农机管理机构,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实现措施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实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快又好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自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后,中央连续8年出台1号文件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给与指导和扶持,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进入大发展大繁荣时期。而湘潭市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虽然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也存在着政府扶持引导力度不够、发展不均衡、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布局不合理、发展目标重点欠明确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职能的实践者:湘潭市各级农机管理部门,承担着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职责,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科化发展,就要整合社会资源,广泛运用政治、法律、管理、经济等方法,强化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管理能力,达到提高农业机械化管理的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湘潭市各级农机部门应通过公共政策管理的途径,及时发现农业机械化管理中的公共问题,提出行动方案化解问题,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进行农业机械化发展公共政策规划与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并有效执行农业机械化公共政策,构建相关的管理职能机制,实现发展规划,以牢牢抓住发展机遇,打造农机强市,更好的服务“三农”,促进农业现代化早日实现。本文首先简要介绍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综合国内外农业机械化研究成果、明确农业机械化的内涵。然后运用公共管理学原理,通过调查研究、着重剖析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发展的主要成就、不足与制约因素。最后运用公共政策规划与设计的原理,提出了农业机械化发展黄金时期的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确立了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区域布局;运用公共政策执行原理,重点探讨了实现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的具体对策,主要是要完善湘潭市农机购置补贴机制、建立湘潭市农业机械工业发展机制、创新湘潭市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制、构建湘潭市农业机械化政府投入机制,同时健全湘潭市其它农业机械化管理机制,以期为湘潭市农机管理部门指导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许嘉航[3](2019)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果研究 ——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水平越高,则农业生产效率越高,农业发展水平也会越高。由于农业机械的购买需要较多资金,农户和农业生产组织受自身经济条件限制,对一些较为昂贵的农业机械往往难以承担。为此,国家推出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缓解农户和农业生产组织购买农业机械的经济压力,提高其购买农机的积极性,推动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本文将临沂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效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近年来临沂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央和省财政补贴的支持下,临沂市政府以及下辖的县区两级政府同时也配套了一定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并按照中央和山东省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要求,根据临沂市农业生产情况,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关于补贴标准、补贴器具范围、补贴对象、补贴区域范围等的政策制度,使得农机购置补贴在临沂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临沂市近几年农业机械化水平有着明显提升,促进了农民增收、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损失,推动农村地区消费增长、促进农村地区劳动力转移以及提高农业抗自然灾害能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达到了良好的预期水平。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临沂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机补贴资金规模有待提高、农机补贴覆盖率有待提高、补贴机具种类有待完善、新型农业机械补贴比例有待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以及农机部门行政费用投入偏低等。为此,需要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即制定和完善农机补贴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增强补贴政策的多样性、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等。
徐磊[4](2012)在《肥西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机械化是指通过运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来发展壮大农业,从而来不断改善农业的生产经营条件和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根本上改变手工劳动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彻底改变农业人口所占很大比重的不发达状态,加快城镇化形成,提高劳动的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就必须要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如果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也更不会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农业现代化,因此必须要加快农业机械发展的速度,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步伐。肥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省会合肥西南,地跨江淮流域之间,临淝水之南,滨巢湖西岸,为全国百强县之一,中部十强县,是安徽省经济强县之一。总面积1961平方公里,全县耕地面积为90万亩,总人口88.9万人,农村地域广阔,农业人口众多,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肥西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极为重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肥西县的农机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本论文一开始介绍了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总结概括了我国农机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然后对照我国农机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了肥西县农机化发展的状况、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时期下适合肥西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和对策。通过研究可知知道,经过几十年来的不断发展,肥西县的农机化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主要体现在:坚决贯彻落实政府的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农机的装备水平显着提高;农机的作业水平不断提高,耕种收机械化在大宗粮食作物上基本得以实现,同时当地的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农机服务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农业机械的管理卓有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肥西县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农业机械装备的数量虽然较多,但结构发展不尽合理;农机化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作物种类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农机的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农业机械化的科研培训机构比较落后;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农机化发展资金投入欠缺;农业的生产成本高,农机经营效益低等。针对以上反映出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新时期下适合肥西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对策:首先要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扶持;其次要适当发展农机工业,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第三要强化农机化的服务体系的建设,建设功能齐全的社会化服务网络;第四加大农业机械化科研力量和资金的投入,增强农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第五要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制度,培养新世纪的新型农民。本论文通过深入剖析肥西县农机化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制约肥西县农机化发展的诸多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意见,可为以后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出有关决策提供一定的辅助作用。
姜松[5](2014)在《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关于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及机理的实证研究。西部农业现代化滞后性问题长期困扰其经济、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尤其在“四化”同步时代背景下,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不仅整体脱节,而且在某些局部地区出现严重反差,反映了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本研究关键问题是: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有何不同?哪些主要因素产生影响和如何影响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研究目的有三:一是搭建一般理论分析框架,在理论层面揭示农业现代化演进“均衡”条件。二是刻画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揭示其与农业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差异及表现形式。三是实证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主要影响因子,解析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机理。论文研究思路:论文综合运用多种定性、定量方法与手段,系统刻画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及其差异性,解析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机理,并基于理论与实证结论提出推进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的主要途径与对策。一、研究内容①农业现代化演进的理论阐释。首先,对研究所涉及代表性、经典理论进行归纳、梳理与述评,将其作为研究理论主体基础和逻辑引申起点,以明确论文研究主攻方向和切入视角。其次,对农业现代化概念进行比较与理清,将其作为研究深入概念起点,并基于对世界几种主要农业现代化发展类型与模式认知与考究,建立农业现代化演进分析模型,以揭示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及其均衡条件。最后,在评析已有农业现代化量化分析指标与方法基础上,提出研究所筛选农业现代化核心指标和运用量化方法。②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与综合测度。首先,从历史学角度,以政策梳理为主线,追根溯源,回顾了从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初期至经济全面转型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历史变迁与轨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析。其次,从过程、结果两个维度,运用典型性、代表性单一量化指标,刻画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及主要成就。最后,基于单一指标分析局限性以及分析便宜性需要,进一步运用指标合成方法对单一指标进行合成与综合测度,为后文分析奠定基础。③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比较与区域差异。基于指标合成与综合测度结果,从时序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多层面比较分析,揭示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总体特点与区域差异,并在对未来农业现代化预测基础上,综合把握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趋势。④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及其差异性。建立多种计量模型,从演进过程特征、演进状态及转移、演进阶段等三方面系统刻画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并分别将其同农业现代化一般规律进行比较,以揭示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同一般规律的差异性及表现形式。最后分析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差异性的产生后果。⑤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主要影响因子实证。基于理论分析框架,进一步拓展、梳理了农业现代化演进主要的内生和外生影响因子,并选择量化指标并设计实证分析模型。运用西部十二省份平衡面板数据,从空间计量和门槛计量的双重维度,检验了主要影响因子的影响方向、影响程度,并通过实证结果比较揭示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差异性的影响因子。⑥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机理解析。基于影响因子作用方向,将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机理层次细分为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及保障机制三层面,以此全方位解析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机理。⑦推动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的主要途径与对策。综合前文分析结果,提出推动西部演进的主要途径、政策操作思路及主要对策建议。二、主要结论①理论推演表明农业人力资本“临界”突破是农业现代化演进的关键。研究发现基于“劳动力异质性”假设的内生发展模型较新古典模型更适宜揭示农业现代化演进均衡条件。在内生框架下农业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唯有跨越“临界值”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度强调农业物质资本积累会形成外部性“挤出效应”,使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受阻。这也表明农业现代化实践操作中,单纯以物质资本投入为侧重的“外延式”模式会使农业现代化演进预期目标偏离,产生适得其反效果。同时,理论推演也揭示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中也不应将技术进步作为唯一内容,耕地面积变动、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亦会影响农业人力资本积累逼近“均衡点”时间,进而影响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②样本区间内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速度在区域间和区域内差异突出。样本区间内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速度较快,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为“分水岭”,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迈入快速“轨道”,存在着“台阶式”增长、速度非平稳性、增幅间断平衡性、政策反映敏感性等特点。但是,从横向比较来看,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速度慢于东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整体。从西部域内纵向比较来看,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结构性差别、不一致性、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西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演进速度明显优于西南地区,这也昭示着其将成为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与“赶超”的结构性矛盾、亟待解决。从演进趋势来看,未来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速度波动性以及区域间差异性问题仍表现突出。③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呈现“俱乐部收敛”特征,“两极分化”问题严峻。借鉴“收敛假说”思想,运用Sala-Ⅰ-Martin模型及非参数Kernel方法揭示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特征。研究发现:从中国层面来看,中国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呈现典型“俱乐部收敛”特征,这意味着西部、东中部地区会分别收敛于自身“稳态均衡”或者说西部与东中部地区“稳态”不同。长期来看,在区域间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不平等性”并不会发生显着变化。这显然同农业现代化“绝对收敛”一般规律存在明显差异性。从区域内来看,西部各省份农业现代化演进也不会收敛于相同“稳态”,亦表现为显着“俱乐部收敛”,具体体现为“双峰状”-“单峰状”-“双峰状与三峰状交替循环”的“俱乐部收敛”类型。且由“主峰”与“波峰”间距可知,西部域内“两极分化”问题已十分严峻。④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状态变迁与转换艰难且存在重复性。借鉴系统演进思想,运用马尔科夫链模型揭示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状态及其转移性。研究发现:在马尔可夫链概率转移矩阵中主对角线上概率较大。主对角线上的转移概率揭示了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状态内部“动态性”信息,主对角线上转移概率较大也就意味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状态间实现转移可能性或概率较小,演进状态变迁艰巨性、复杂性可想而知。同时,通过对比马尔科夫链“初始分布”与“稳态分布”可知,有的演进状态在“稳态分布”中所占比例相对“初始分布”占比有所下降,演进状态存在重复性,退化可能性较大,也有悖于农业现代化一般规律,差异性表现明显。⑤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符合Logistic成长曲线式阶段规律但其差异性明显。样本区间内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演进符合Logistic成长曲线所描绘的阶段性规律,西部农业现代化已演进至Logistic成长曲线第一阶段,即“形成期”阶段。而中国和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已分别演进至“成长初期”阶段和“成长后期”阶段,比较发现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阶段规律存在明显差异性。此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及其动态均衡亦是农业现代化演进一般规律。但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中却出现不同步、脱节及动态失衡的规律变异性。⑥现阶段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是农业人力资本、农业比较优势、农业研究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等利导因子相互制衡与联合驱动结果。实证结果揭示农业人力资本、农业比较优势、农业研究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等与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之间存在显着正向效应,农业人力资本对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影响系数最大,其次为工业化,再之为城镇化。且各驱动因子影响存在“门槛效应”,跨越相应“门槛值”后边际影响效应亦不同。这说明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并不是单一“驱动力”所支撑的,而是上述几种“驱动力”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相互制衡所形成的动力机制维系与联合驱动结果。⑦农业分工、农业结构、信息化等构成的约束机制及制度保障机制缺失是阻滞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的深层次原因。其中,非农分工不完全引致农户“兼业化”,农业横向分工交易成本高使农业内合作缺失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位,农业产业链条中的“市场链”与“加工链”的“弱位”使纵向分工受阻,阻滞了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农业“大而全、小而全”所形成的农业结构同质以及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压粮扩经”削弱了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基础条件。西部信息产业发展滞后、信息基础设施和传播体系不健全、信息资源匮乏制约了信息化发挥“渗透效应”及其对农业现代化演进“引领”作用。此外,制度保障机制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约束机制“负面效应”,阻滞了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三、创新之处①运用数理模型揭示了农业现代化演进“均衡条件”。研究运用生产函数从新古典框架和内生发展框架“双重”视角探究并揭示了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与“均衡条件”,发现农业人力资本“临界值”突破是农业现代化演进关键,且实证印证与理论推演一致。这是已有研究鲜有涉及的,研究具有一定拓展性和新意。②揭示了农业现代化一般规律在西部地区所呈现的差异性。研究借鉴“收敛假说”、系统演进思想及Logistic成长曲线,实证揭示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特征、演进状态变迁、演进阶段与农业现代化一般规律存在显着差异,弥补了现阶段学术界关于农业现代化自身研究止步于农业现代化测度的缺陷与不足。③实证了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主要影响因子及其位序。研究从内生、外生两个层面拓展了影响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的主要因子,将农业人力资本、农业比较优势、农业研究与发展、农业结构、农业分工、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制度安排等变量予以实证。研究发现农业人力资本边际效应显着为正且最大,其次为工业化,再之为城镇化。研究弥补了现阶段关于农业现代化研究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稀缺,偶有定量研究也大多偏重“四化”关系描述的不足。④尝试将新的科学方法引入研究并有所突破。在分析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时运用的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马尔可夫链模型、Logistic成长曲线模型及其Levenberg-Marquardt估计方法都是同类研究不曾运用的。在实证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影响因子时运用了前沿的空间计量和门槛计量技术,也有助于克服传统计量方法局限性,具有一定新意。
王德成[6](2005)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济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济效应,对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简称《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推进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实施,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论文通过文献分析,归纳并分析、总结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概念,包括农业机械化的内涵、农业机械化的项目类别、农业机械化特征和农业机械化的任务。同时,从农业机械化系统分析、农业机械化与经济的关系、农业机械化贡献的测算、农业机械化效益的评价、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评价、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阶段性等方面分析了国内针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研究状况;从农业机械化系统优化分析、农业机械化政策理论研究、农业机械化与可持续发展、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分析、技术经济增长理论等方面分析了国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的基本状况。 论文通过对国内外工业化进程的剖析,研究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阶段特征,以及所处阶段产生的效应,并从生产工具替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和农村经济结构良性调整等方面分析了其表现形式;同时也阐述了现阶段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效应发挥的主要制约条件。 论文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效应经济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回归模型边际效应分析方法初步定量探讨了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对农村经济的作用程度影响,并运用C—D生产函数模型模拟方法对农业机械化对农村经济影响进行了进一步说明。 论文采用系统分析方法中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对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有效、合理的分解,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确定了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同时,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5个主要因素间的相关关系,以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为代表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率、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数(每百个劳动力中)和农村人口人均科研经费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 论文运用建模与仿真理论,并基于经济增长模式构建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济效应动态仿真模型;在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济效应动态仿真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的基础上,进行了情景分析,为探讨新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提供了理论依据。
逄锦彩[7](2010)在《日、美、法现代农业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实现现代农业是各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各国均得到了不同程度发展。其中,以日本、美国、法国三个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实现相对具有代表性。本文以日本、美国、法国的现代农业为对象,以三国的比较分析为核心,在梳理现代农业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日本、美国、法国现代农业的演进过程;比较了这三个国家不同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分析了三国对现代农业实现有着重要作用的管理体制、合作组织、法律法规、政策支持和实现路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实现现代农业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并提出了政策建议,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实现提供参考和借鉴。
吴迤岭[8](2008)在《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机械化是一个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和技术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一个科学、合理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规划对一个区域的政府职能部门和农机管理机构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采取措施,因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浙江省农机管理工作为背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管理决策水平为目标,利用农业机械化管理理论方法、系统工程、技术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制定了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规划。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分析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利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文献查阅和专家咨询等方法,根据浙江省农业生产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从粮食油料作物、设施农业、经济作物、养殖业、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和加工,以及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六个方面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农业机械装备与技术进行了预测分析。2.根据浙江省农业机械化现状和农业未来发展需求,根据浙江省提出的2010年和2020年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战略总体目标和主要农作物的机械化作业水平目标,从2008年进入倒计时,进行了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的可行性分析。在分析政府财政投入对引导农民和社会增加对农业机械化投入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农业机械净值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回归模型,分析农业机械化投入与农业机械化水平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综合考虑全省的投资水平和投资能力,又发挥了政府财政投入带动社会投入的经济杠杆作用,估算出实现2020年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目标,需要政府投入的财政资金数量。另一方面,提出了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以及支撑战略目标需要重点攻关的项目。3.为实现浙江省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政府职能部门应采取几个方面的措施建立完善农机化政策法规体系、农机化投入与融资体系、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农机化教育培训体系、农机化标准体系等六个体系。即要加快农机化立法进程,进一步完善农机化政策法规体系;探索农机化投入有效机制,完善农机化投入与融资体系;树立产业化促进理念,加快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进程;加强农机科技市场培育,提升农机化科技创新能力;重视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农机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体系;健全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强化农机安全监理等。采取措施,宏观指导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
陶金先[9](2010)在《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山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国一直处于前位。但是,从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农业机械化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如农机结构不合理,区域间发展水平不平衡,社会化服务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研究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对策,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速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首先,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入手,分析了建国以来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历程及其主要特征。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自然环境、经济水平、工业基础、生产条件、发展机制等方面,阐明了山东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有利条件和主要制约因素。尤其在现阶段,土地经营规模、资金投入机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程度、科技创新能力、农机服务社会化水平以及农民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等,对农业机械化平稳快速发展和综合效益的进一步提升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其次,通过分析“十一五”以来农机装备拥有量的变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速度、农机科技创新所取得的成就等,证明农业机械化发展正出客观判断。针对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和要求,找出当前农业机械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指出农业机械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应是:着力推动农机科技进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增加农业机械化投入;强化农机技术培训,加快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业机械化法制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管理水平;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新型农机服务体系。最后,结合山东省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作出预测,重点分析了未来10—20年三个领域四个方面对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的需求,即耕作机械技术与装备、主要作物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农副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精准农业技术与装备。并且提出了加快发展山东省农业机械化的对策建议:结合区域特点,制定发展规划;结合机制创新,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结合农业产业化布局,加快农机结构调整;结合农机强省建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结合农业规模化经营,健全农机服务组织体系;结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针对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对于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枫[10](2004)在《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普遍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之后,作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当如何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农业现代化的高度重视。 黑龙江垦区既是我国最大农业企业,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垦区实现农业现代化,既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垦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论文以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问题为研究对象,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对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并着重把握黑龙江垦区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而明确应当采取的具体措施。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现代化理论产生于农业现代化的实践,同时,吸收借鉴了关于现代化的一般理论,而且将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践。相比较而言,国外的农业现代化理论更多地从发展的角度入手,属于发展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理论,一般多从实践切入,可以划到应用经济学的范畴。 2.农业是受资源禀赋严重制约的产业,其中耕地和劳动供给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通常被称为人一地比率。在世界各国及地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依据人—地比率的不同,形成了以美国等新大陆国家为代表的“劳动节约型”模式,以日本等亚洲国家为代表的“土地节约型”模式,和以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为代表的“中间道路型模式”。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迅速发展,其特点虽然有所不同,但基本都可归属到这三种模式之中。 3.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就对未来新中国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初步看法。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展开,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从1949年到1966年,属于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和初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形成了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初步构想,农业生产在经过短暂的恢复之后,进入了蓬勃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虽然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农业生产依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新中国农业现代化停滞和徘徊的十年,农业现代化理论没有新的进展,农业生产也遭到巨大的冲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中国农业现代化进入全面推进时期,农业现代化思想不断发展与完善,农业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硕果累累,形成了规模空前的农业现代化热潮。 4.黑龙江垦区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典型代表。多年来,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现代化
二、为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d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述评 |
2.1 积累与变革规范 |
2.2 内生型与外生型发展理论 |
2.3 科学计量学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学科发展模式与规律 |
3.1 农业工程学科的缘起 |
3.2 学科发展阶段性特征 |
3.3 学科发展模式及演进规律 |
3.4 学科发展模式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科学研究视角的学科知识结构演化 |
4.1 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 |
4.2 国外可视化结果与分析 |
4.3 国内可视化结果与分析 |
4.4 中外知识结构演化之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演变 |
5.1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
5.2 中国农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
5.3 中外农业工程课程体系之变迁 |
5.4 中外农业工程课程体系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业工程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
6.1 学科专业、学位制度及专业认证 |
6.2 欧美CDIO工程教育模式 |
6.3 中国特色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
6.4 中国农业工程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设想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2)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分析方法 |
1.4.2 系统分析方法 |
1.4.3 调查研究方法 |
第2章 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概念及公共理论分析 |
2.1 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概念 |
2.1.1 农业机械化的概念 |
2.1.2 农业机械化的实质 |
2.2 农业机械化的积极作用 |
2.2.1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
2.2.2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 |
2.2.3 农业机械化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
2.3 农业机械化的相关公共理论分析 |
2.3.1 公共管理的概念 |
2.3.2 公共政策的设计与执行 |
2.3.3 运用公共管理学原理研究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 |
第3章 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与现状诊断 |
3.1 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历史概况 |
3.1.1 国家经营重点示范阶段(1950-1965年) |
3.1.2 集体经营普及发展阶段(1966-1978年) |
3.1.3 民办为主体发展新阶段(1979-1994年) |
3.1.4 市场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1995-2003年) |
3.1.5 以市场为基础的国家专项扶持大发展阶段(2004-2012年) |
3.2 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主要成就 |
3.2.1 农机装备和农机化综合水平显着提高 |
3.2.2 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不断优化 |
3.2.3 农业机械化安全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 |
3.3 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不足与滞后因素 |
3.3.1 农业机械化发展缺乏统筹规划 |
3.3.2 农业机械化职能管理机制不健全 |
3.3.3 农机工业发展跟不上农机市场需求 |
3.3.4 市级财政配套支持力度不强 |
第4章 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及实现对策 |
4.1 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 |
4.1.1 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
4.1.2 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 |
4.1.3 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 |
4.1.4 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布局 |
4.2 实现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的对策 |
4.2.1 完善湘潭市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机制 |
4.2.2 建立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工业发展机制 |
4.2.3 创新湘潭市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制 |
4.2.4 构建湘潭市农业机械化政府投入机制 |
4.2.5 健全湘潭市其它农业机械化管理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果研究 ——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2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
2.1 农业补贴的相关概念 |
2.1.1 农业补贴 |
2.1.2 农业机械与农业机械化 |
2.1.3 农机补贴 |
2.2 农机补贴的理论基础 |
2.2.1 制度经济学理论 |
2.2.2 规模经济理论 |
2.2.3 国家干预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临沂市农机补贴政策实施情况分析 |
3.1 临沂市农机化发展现状分析 |
3.1.1 临沂市农业机械拥有量 |
3.1.2 临沂市农机作业水平 |
3.1.3 临沂市农机需求 |
3.2 临沂市农机补贴实施情况分析 |
3.3 临沂市农机补贴的模式 |
3.3.1 我国农机补贴政策模式 |
3.3.2 临沂市农机补贴主导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4 临沂市农机补贴实施效果分析 |
4.1 临沂市农机补贴实施效果 |
4.1.1 农机购置补贴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 |
4.1.2 促进了农民增收 |
4.1.3 提高了生产效率 |
4.1.4 降低生产成本和损失 |
4.1.5 推动了农村地区消费增长 |
4.1.6 促进了农村地区劳动力转移 |
4.1.7 提高了农业抗自然灾害能力 |
4.2 临沂市农机补贴面临的主要问题 |
4.2.1 农机补贴资金规模仍待提高 |
4.2.2 机补贴覆盖率有待提高 |
4.2.3 补贴机具种类有待完善 |
4.2.4 新型农业机械补贴比例有待提高 |
4.2.5 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
4.2.6 农机部门行政费用投入偏低 |
4.3 本章小结 |
5 国外农机补贴的经验借鉴 |
5.1 国外农机补贴的主要模式 |
5.1.1 欧盟模式 |
5.1.2 美国模式 |
5.1.3 日本模式 |
5.2 国外农机补贴成功经验对我国农机补贴的启示 |
5.3 本章小结 |
6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建议 |
6.1 完善农机补贴法律法规 |
6.2 进一步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 |
6.3 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 |
6.4 增强补贴政策的多样性 |
6.5 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
6.6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山东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 |
致谢 |
(4)肥西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农业机械化的概念 |
1.2 农业机械化的功能和意义 |
1.2.1 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客观要求 |
1.2.2 有利于降低农民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 |
1.2.3 农业机械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客观要求 |
1.2.4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节约型农业的基础 |
1.2.5 农业机械化有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
1.2.6 发展农业机械化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 |
1.3 研究背景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6.1 主要的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图 1-1) |
2.国内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状况 |
2.1 国外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
2.1.1 美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状况 |
2.1.2 澳大利亚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 |
2.1.3 德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概述 |
2.1.4 日本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 |
2.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本状况 |
2.2.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进程 |
2.2.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
2.3 影响我国农机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
2.3.1 政府重视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动力 |
2.3.2 农民的需求和经济条件许可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动力 |
2.3.3 合理的经济和实用性能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保护器 |
2.3.4 良好的作业环境和合理的经济效益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助力器 |
2.4 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农机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
2.4.1 从发展环境看,农业机械化的地位和作用己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
2.4.2 从技术条件上看,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已经基本成熟 |
2.4.3 从市场需求上看,农民对农机化的渴望日益迫切 |
2.4.4 从发展机制上看,初步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
3.肥西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
3.1 肥西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所获得的成果 |
3.1.1 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农业机械化的推广管理体系 |
3.1.2 农机行业效益在不断提高 |
3.1.3 农机装备的数量不断增加,结构日益完善 |
3.1.4 农业机械化的作业水平显着提高,作业领域不断扩展 |
3.1.5 农机的社会化服务产业已形成一定的基础 |
3.1.6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农机化得到有力迅速发展 |
3.2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3.2.1 农机装备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
3.2.2 种植模式多样,机械生产效率低 |
3.2.3 土地规模小,整地方法欠科学,质量难保证 |
3.2.4 机械化播种配套技术不完备,制造和研发落后,成果转化慢 |
3.2.5 一机多用的研发方式亟待改进 |
3.3 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利条件 |
3.3.1 农业机械化在发展农业中地位和作用显着提高 |
3.3.2 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渐渐步入法制化的轨道 |
3.3.3 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大了农业机械化的各种资金投入 |
3.3.4 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发展空间 |
3.3.5 经济实力的增强及农民增收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
3.3.6 科技创新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
3.3.7 农机服务的市场化雏形已经基本形成 |
4.新时期肥西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和对策 |
4.1 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扶持 |
4.1.1 统一思想认识,加强有关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 |
4.1.2 加大对农机的投入力度,完善补贴政策 |
4.2 构建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新体系 |
4.2.1 加强农业机械产学研合作强度 |
4.2.2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
4.3 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建造功能完备的社会化服务网络 |
4.3.1 抓好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机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
4.3.2 建立健全当前的农机化的服务体系,提高农机整体作业的服务水平 |
4.3.3 加强农艺与农机相结合,促进农机化和谐发展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5)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总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资料及数据处理 |
1.4.1 研究资料 |
1.4.2 数据处理 |
1.5 可能创新点与研究特色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述评 |
2.1 理论基础与借鉴 |
2.1.1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
2.1.2 农业发展阶段理论 |
2.1.3 “二元”结构理论 |
2.1.4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 |
2.1.5 比较优势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述评 |
2.2.1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2.2 研究动态述评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农业现代化演进理论分析框架 |
3.1 相关概念与辨析 |
3.1.1 农业现代化概念界定 |
3.1.2 几组概念比较与辨析 |
3.2 农业现代化主要类型与基本认知 |
3.2.1 农业现代化主要类型和模式 |
3.2.2 农业现代化演进简单认知 |
3.3 农业现代化演进理论分析模型 |
3.3.1 不同阶段农业生产函数形式 |
3.3.2 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及条件 |
3.3.3 假设拓展与农业内生发展模型 |
3.4 农业现代化指标筛选与量化方法 |
3.4.1 筛选依据及原则 |
3.4.2 核心指标筛选结果 |
3.4.3 量化方法评析与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与综合测度 |
4.1 农业现代化发展历史透视与考证 |
4.1.1 计划经济时期 |
4.1.2 改革开放初期 |
4.1.3 经济转型时期 |
4.1.4 农业现代化发展历史评析 |
4.2 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现实刻画与成就 |
4.2.1 过程方面 |
4.2.2 结果方面 |
4.3 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测度 |
4.3.1 数据标准化处理 |
4.3.2 测度实施步骤 |
4.3.3 测度结果与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比较与区域差异 |
5.1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比较 |
5.1.1 时序比较 |
5.1.2 横向比较 |
5.1.3 纵向比较 |
5.2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特点与区域差异 |
5.2.1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特点 |
5.2.2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的区域差异 |
5.3 西部农业现代化预测与演进趋势 |
5.3.1 西部农业现代化预测 |
5.3.2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趋势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及其差异性 |
6.1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特征与比较 |
6.1.1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收敛性检验 |
6.1.2 西部域内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收敛性检验 |
6.1.3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特征差异 |
6.2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状态与转换 |
6.2.1 分析方法选择 |
6.2.2 演进状态划分与求解 |
6.2.3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状态变迁及差异性 |
6.3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阶段规律 |
6.3.1 Logistic模型引入与演进阶段划分 |
6.3.2 Logistic模型估计与结果 |
6.3.3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阶段规律与比较 |
6.4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差异性产生后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的主要影响因子实证 |
7.1 主要影响因子梳理 |
7.1.1 内生因子 |
7.1.2 外生因子 |
7.2 实证设计及面板数据检验 |
7.2.1 指标选取及描述性统计信息 |
7.2.2 实证模型选择及设定 |
7.2.3 面板数据的平稳性及协整检验 |
7.3 实证结果及比较分析 |
7.3.1 参数估计与实证结果分析 |
7.3.2 实证结果比较与西部差异性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机理解析 |
8.1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机理层次 |
8.2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动力机制 |
8.2.1 农业人力资本与农业现代化演进 |
8.2.2 农业比较优势与农业现代化演进 |
8.2.3 农业研发与农业现代化演进 |
8.2.4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演进 |
8.2.5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演进 |
8.3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约束机制 |
8.3.1 农业分工抑制农业现代化演进 |
8.3.2 农业结构制约农业现代化演进 |
8.3.3 信息化钳制农业现代化演进 |
8.4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保障机制 |
8.4.1 制度安排在农业现代化演进中的保障功能 |
8.4.2 制度保障缺失对农业现代化演进的影响机理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推动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的主要途径与对策 |
9.1 主要途径 |
9.2 政策操作思路 |
9.3 主要对策建议 |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
(6)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济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效应的辨识 |
2.1 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分析 |
2.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分析 |
2.3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效应的表象分析 |
2.4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效应的约束分析 |
第三章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济效应的机理分析 |
3.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效应的经济性表象 |
3.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济效应的线性回归分析 |
3.3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济效应的C-D生产函数模型分析 |
第四章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导因素研究 |
4.1 因素分析方法的理论研究 |
4.2 基于AHP方法的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分析 |
4.3 基于回归分析方法的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分析 |
4.4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 |
第五章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济效应动态仿真模型的研究 |
5.1 建模与仿真的基本理论分析 |
5.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济效应动态仿真模型的模块设计 |
5.3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济效应动态仿真模型的构建 |
5.4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济效应动态仿真模型的参数估计 |
第六章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济效应动态仿真模型的情景分析 |
6.1 劳动力转移情况下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
6.2 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变动的模拟结果分析 |
6.3 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同时变动的模拟结果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论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7.3 论文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7)日、美、法现代农业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现代农业特点的研究 |
1.3.2 关于现代农业内涵及发展的研究 |
1.3.3 关于后现代农业理论的研究 |
1.3.4 简要评价 |
1.4 框架结构与主要内容 |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现代农业发展理论基础 |
2.1 西方农业思想发展脉络 |
2.1.1 西方古代农业思想 |
2.1.2 西方近代农业思想 |
2.1.3 西方现代农业思想 |
2.2 西方现代农业发展理论 |
2.2.1 舒尔茨农业经济理论 |
2.2.2 农业产业升级转化理论 |
2.2.3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理论 |
2.3 马克思现代农业发展思想 |
2.3.1 马克思农业基础地位思想 |
2.3.2 马克思农业规模经济思想 |
2.3.3 马克思"农业合理化"思想 |
第3章 日、美、法现代农业发展历程 |
3.1 日本现代农业发展历程 |
3.1.1 明治维新与农业初期发展阶段(19世纪6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中期) |
3.1.2 现代农业形成阶段(20世纪50中期-70年代中期) |
3.1.3 农业高水平建设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 |
3.2 美国现代农业发展历程 |
3.2.1 农业发展积累阶段(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期) |
3.2.2 农业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初期阶段(20世纪20年代-50年代) |
3.2.3 农业拓展提升的全面现代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 |
3.3 法国现代农业发展历程 |
3.3.1 封建农业向资本主义农业的转变阶段(19世纪中期之前) |
3.3.2 小农经济向商品农业转变阶段(19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 |
3.3.3 农业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中期—80年代) |
3.3.4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农业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
第4章 日、美、法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
4.1 日本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
4.1.1 以"一村一品"为主要形式的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 |
4.1.2 现代"MIDORI"绿色生态技术密集型发展模式 |
4.2 美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
4.2.1 "个人农场+合伙农场+公司农场"的规模化组织形式 |
4.2.2 "集约化+商品化"的机械化生产特点 |
4.2.3 "高投入+高消耗+高补贴"的发展特点 |
4.3 法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
4.3.1 传统"集约+技术"复合型农业发展 |
4.3.2 现代多功能农业发展 |
4.4 三国比较分析 |
4.4.1 日、美、法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相似性 |
4.4.2 日、美、法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差异性 |
第5章 日、美、法现代农业政府支持比较分析 |
5.1 日、美、法现代农业立法支持 |
5.1.1 日本现代农业立法支持 |
5.1.2 美国现代农业立法支持 |
5.1.3 法国现代农业立法支持 |
5.2 日、美、法现代农业管理支持 |
5.2.1 日本现代农业管理支持 |
5.2.2 美国现代农业管理支持 |
5.2.3 法国现代农业管理支持 |
5.3 日、美、法现代农业政策支持 |
5.3.1 日本现代农业政策支持 |
5.3.2 美国现代农业政策支持 |
5.3.3 法国现代农业政策支持 |
5.4 三国比较分析 |
5.4.1 日、美、法现代农业立法支持比较 |
5.4.2 日、美、法现代农业管理支持比较 |
5.4.3 日、美、法现代农业政策支持比较 |
第6章 日、美、法现代农业合作组织比较分析 |
6.1 日、美、法现代农业合作组织 |
6.1.1 日本现代农业合作组织 |
6.1.2 美国现代农业合作组织 |
6.1.3 法国现代农业合作组织 |
6.2 三国比较分析 |
6.2.1 日、美、法现代农业合作组织的相似性 |
6.2.2 日、美、法现代农业合作组织的差异性 |
第7章 日、美、法现代农业实现途径比较分析 |
7.1 日本现代农业实现途径 |
7.1.1 日本现代农业科技化实现路径 |
7.1.2 日本现代农业机械化实现路径 |
7.1.3 日本现代农业专业化实现路径 |
7.1.4 日本现代农业兼业化与信息化实现路径 |
7.2 美国现代农业实现途径 |
7.2.1 美国现代农业科技化实现路径 |
7.2.2 美国现代农业机械化实现路径 |
7.2.3 美国现代农业专业化实现路径 |
7.2.4 美国现代农业信息化实现路径 |
7.3 法国现代农业实现途径 |
7.3.1 法国现代农业科技化实现路径 |
7.3.2 法国现代农业机械化实现路径 |
7.3.3 法国现代农业专业化实现路径 |
7.4 三国比较分析 |
7.4.1 日、美、法现代农业实现途径的相似性 |
7.4.2 日、美、法现代农业实现途径的差异性 |
第8章 日、美、法发展现代农业对我国的启示 |
8.1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
8.1.1 现代农业的提出与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 |
8.1.2 现代农业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 |
8.1.3 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 |
8.1.4 现代农业全面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
8.2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障碍 |
8.2.1 政府支农力度相对有限 |
8.2.2 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过小 |
8.2.3 农业经济组织发展严重滞后 |
8.3 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8.3.1 加强现代农业立法和政策支持力度 |
8.3.2 提高现代农业财政支持和金融服务水平 |
8.3.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配套能力 |
8.3.4 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产业化水平 |
8.3.5 调整农业内部经济结构,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
8.3.6 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8)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及有利条件分析 |
2.1 浙江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
2.2 制约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
2.3 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分析 |
第三章 浙江省农业技术装备的需求分析 |
3.1 粮油作物生产技术装备 |
3.2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装备 |
3.3 经济作物生产技术装备 |
3.4 养殖业生产技术装备需求 |
3.5 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和加工技术装备 |
3.6 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与装备 |
第四章 浙江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目标和可行性研究 |
4.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4.1.1 指导思想 |
4.1.2 基本原则 |
4.2 战略目标 |
4.2.1 2010年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 |
4.2.2 2020年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 |
4.3 实现浙江省农业机械化2020年目标的财政投入分析 |
4.3.1 引言 |
4.3.2 浙江省农业机械化总体投入现状分析 |
4.3.3 浙江省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与农业机械化投入关系 |
4.3.4 实现2020年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的财政投入与可行性分析 |
4.3.5 浙江省农业机械化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分析 |
第五章 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战略重点研究 |
5.1 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 |
5.1.1 水稻生产机械化装备与技术 |
5.1.2 油菜生产机械化装备与技术 |
5.1.3 水果生产机械化装备与技术 |
5.1.4 蔬菜生产机械化装备与技术 |
5.1.5 茶叶生产机械化装备与技术 |
5.2 重点攻关项目的建设意见 |
5.2.1 水稻生产机械化方面 |
5.2.2 油菜生产机械化方面 |
5.2.3 水果生产机械化方面 |
5.2.4 蔬菜生产机械化方面 |
5.2.5 茶叶生产机械装备方面 |
第六章 推进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
6.1 农机化政策法规体系 |
6.2 农机化投入与融资体系 |
6.3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
6.4 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 |
6.5 农机化教育培训体系 |
6.6 农机化标准体系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历史与现状 |
2.1 历史回顾 |
2.1.1 行政推动阶段(1957—1979 年) |
2.1.2 机制转换阶段(1980~1994 年) |
2.1.3 市场化经营阶段(1995 年之后) |
2.2 发展现状及特点 |
2.2.1 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
2.2.2 农机装备以量的增长促结构优化 |
2.2.3 机械化水平全面提升 |
2.2.4 农机服务市场化 |
2.2.5 重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
2.2.6 农业机械化正发挥更大的作用 |
2.2.7 经济作物机械化正在加快 |
2.2.8 公众服务保障投入加大 |
2.3 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主要成就 |
2.3.1 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
2.3.2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2.3.3 加快向农机强省转变 |
2.4 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
2.4.1 装备水平与机械化水平不相称 |
2.4.2 农机数量与结构不相称 |
2.4.3 农机生产能力与研发能力不相称 |
2.5 山东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制约因素 |
2.6 山东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有利条件 |
3 山东省主要农机化技术与装备需求分析 |
3.1 种植业技术与装备需求 |
3.1.1 耕作技术与装备 |
3.1.2 主要作物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 |
3.2 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 |
3.3 农副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 |
3.4 精准农业技术与装备 |
4 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预测 |
4.1 经济作物机械化需求增加 |
4.2 精准农业机械将进入市场 |
4.3 高效、节能、低污染机械地位突出 |
4.4 设施农业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
4.5 农产品加工装备研发速度加快 |
5 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建议 |
5.1 健全法规,科学管理 |
5.2 政策支持,资金扶持 |
5.3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
5.4 完善农机服务体系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目的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对象、范围和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农业现代化基本理论 |
2.1 现代化理论的诞生 |
2.1.1 “现代化”一词的出现 |
2.1.2 现代化理论的诞生 |
2.1.3 现代化的定义 |
2.1.4 现代化的标准 |
2.2 农业现代化基本理论 |
2.2.1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 |
2.2.2 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
2.2.3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
2.3 西方农业现代化若干理论 |
2.3.1 资源开发理论 |
2.3.2 肥力保持理论 |
2.3.3 城市工业影响理论 |
2.3.4 扩散理论 |
2.3.5 高收益投入理论 |
2.3.6 诱导的创新理论 |
2.4 小结 |
3 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三种主要模式 |
3.1 “劳动节约型”模式 |
3.1.1 “劳动节约型”模式产生的主要条件 |
3.1.2 “劳动节约型”模式的典型范例——美国 |
3.2 “土地节约型”模式 |
3.2.1 “土地节约型”模式产生的主要条件 |
3.2.2 “土地节约型”模式的典型范例——日本 |
3.3 “中间道路型”模式 |
3.3.1 “中间道路型”模式的主要特点 |
3.3.2 “中间道路型”模式的典型范例——法国 |
3.4 小结 |
4 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
4.1 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和初步发展时期(1949-1966) |
4.1.1 农业现代化思路的初步构想 |
4.1.2 农业现代化实践的基本脉络 |
4.2 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停滞和徘徊时期(1966-1978) |
4.2.1 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停滞徘徊 |
4.2.2 农业生产发展的波动徘徊 |
4.3 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时期(1978至今) |
4.3.1 新时期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发展与完善 |
4.3.2 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与成效 |
4.4 小结 |
5 黑龙江垦区实现农业现代化问题的提出 |
5.1 黑龙江垦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时代背景 |
5.1.1 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要求迫在眉睫 |
5.1.2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步伐继续加快 |
5.1.3 中西部地区迎来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期 |
5.2 黑龙江垦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优势条件 |
5.2.1 丰富的自然资源 |
5.2.2 雄厚的科技实力 |
5.2.3 完善的基础设施 |
5.2.4 良好的农业基础 |
5.3 黑龙江垦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障碍因素 |
5.3.1 工业化程度较低 |
5.3.2 城镇化水平不高 |
5.3.3 市场化进程较慢 |
5.4 小结 |
6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进程评估 |
6.1 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的目的和意义 |
6.2 国内外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的主要方法 |
6.2.1 模型法 |
6.2.2 参数比较法 |
6.2.3 多指标综合测度法 |
6.2.4 DEA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
6.3 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
6.3.1 研究重点异位,内容单一 |
6.3.2 地域类型划分及典型性区域选取缺少严格的理论分析 |
6.3.3 测度指标体系构建主观性强 |
6.3.4 测度评价标准和模型的建立缺乏动态性 |
6.3.5 研究技术手段滞后,测度结果精确性、时效性欠佳 |
6.4 优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的原则 |
6.4.1 加强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
6.4.2 重新定位测度重点,拓宽测度对象范畴 |
6.4.3 坚持测度过程科学理性化 |
6.4.4 改善测度技术手段 |
6.5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进程评估指标选择 |
6.5.1 评估指标体系的选择 |
6.5.2 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计量 |
6.6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进程指标分析 |
6.6.1 群体指标动态变化 |
6.6.2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综合评价 |
6.7 本章小结 |
7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 |
7.1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
7.1.1 战略目标 |
7.1.2 模式选择 |
7.1.3 实施步骤 |
7.2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的主要任务 |
7.2.1 实施垦区工业化战略 |
7.2.2 推进垦区城镇化步伐 |
7.2.3 加快垦区农业产业化进程 |
7.2.4 强化垦区农业信息化工作 |
7.2.5 推进垦区农业科技进步 |
7.2.6 注重垦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
7.3 小结 |
8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体系 |
8.1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8.1.1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
8.1.2 黑龙江垦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
8.1.3 黑龙江垦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
8.2 农产品市场体系 |
8.2.1 黑龙江垦区农产品市场现状及问题 |
8.2.2 促进黑龙江垦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措施 |
8.3 人才的培养教育体系 |
8.3.1 农民素质对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和影响 |
8.3.2 黑龙江垦区人才队伍现状及问题 |
8.3.3 加强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建设的措施 |
8.4 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 |
8.4.1 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必要性 |
8.4.2 黑龙江垦区农业支持保护存在的问题 |
8.4.3 加强对黑龙江垦区农业支持保护的措施 |
8.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为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比较研究[D]. 师丽娟.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2]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D]. 成姿艳. 湖南大学, 2014(09)
- [3]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果研究 ——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D]. 许嘉航.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3)
- [4]肥西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徐磊. 安徽农业大学, 2012(06)
- [5]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及机理研究[D]. 姜松. 西南大学, 2014(12)
- [6]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济效应的研究[D]. 王德成.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6)
- [7]日、美、法现代农业比较研究[D]. 逄锦彩. 吉林大学, 2010(09)
- [8]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D]. 吴迤岭. 浙江大学, 2008(S1)
- [9]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及对策研究[D]. 陶金先.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5)
- [10]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D]. 陈枫. 东北农业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