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2信息安全技术备忘录(论文文献综述)
全国照明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1](2021)在《4月照明国际标准化工作快讯》文中研究表明1 智能照明1.1 IEC/TC34/WG14国际电工委员会照明技术委员会智能照明系统工作组(IEC/TC34/WG14)于2021年3月3~4日召开的会议对智能照明预研标准项目"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动态自适应照明系统应用层协议接口(Application protocol interface for a dynamic adaptive pedestrian and cycle pathway lighting system)"进行了全方位、
罗胜男[2](2020)在《新时代中国科技外交战略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与科技全球化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各国家主体之间的合作联系更加紧密,国际间的竞争也逐渐变成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对于国家的发展日益重要,科技外交便应运发展起来。科技外交是科技创新战略的对外延伸,也是外交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科技外交已经逐步成为对内推动科技创新、对外促进合作的重要力量。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和建设新型国家关系高度重视,科技外交加快了我国从大国思维向强国思维转变的步伐,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在对外进行科技合作和交往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新时代的科技外交战略和实践进行探索和研究,有利于认清我国科技外交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对调整国家未来发展方向大有裨益。通过阐释科技外交的相关概念和考察中国科技外交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国科技外交的主要方向从政治导向、经济导向到科技导向到创新导向的转变。在新时代以来的科技外交中,我国始终坚守原则与底线,高度重视科技外交的发展,在科技外交实践中树立起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致力于在科技发展领域贡献中国智慧,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通过对新时代科技外交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现存的问题为出发点提出合理建议。2018年1月9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宣布:科技外交成为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这标志着我国科技外交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应该从战略高度重视科技外交,做好科技外交与总体外交的配合,从“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共同为建设好新时代新型国际关系而努力。
周国剑[3](2019)在《基于主题模型的安全搜索过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安全作为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信息的安全检查与评估工作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项迫切的需求,并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经受网络诈骗、低俗信息、谣言泛滥等网络危害之后,众多国家不再接受互联网无政府式的自由发展,而是不约而同地将互联网纳入政府管理,开始了网络审查,与网络审查相关的信息过滤技术也因此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网络审查主要用到了网址屏蔽、关键词过滤、文本分类、深度包检测等技术,通常应用在垃圾邮件与文件管控上,对于搜索引擎过滤的相关应用研究较少。但相较于其他的网络服务而言,搜索引擎在信息提供的深度、广度方面拥有更加强大的信息控制力。搜索引擎服务作为网络信息流的重要节点,在其基础上实现信息过滤的相关技术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论文以实现搜索引擎中敏感信息的在线过滤为主要目的,对HTTPS代理中的网络页面解析技术以及基于搜索内容的文本过滤技术进行了相关研究。针对搜索引擎返回的词条内容在HTML源文本中相对独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TCP数据流的报文处理方法,有效地提高代理到客户端的报文响应速度,并降低了代理对内存的依赖,实现资源的均衡利用。另外,针对搜索引擎返回的词条信息篇幅短小和特征稀疏等特点,提出了一种使用文档主题模型结合短文本自身语义信息的特征扩展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不仅很好地利用了主题相似度的优势,还极大提高了使用特征扩展技术的文本分类方法的效率,有效地满足搜索过滤平台对网络内容进行实时监控和处理的应用要求。在HTTPS透明代理的框架下,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搜索引擎的敏感信息过滤的技术实现方案。方案将论文所提出的特征扩展算法及分类、网络文本解析等算法应用于搜索响应过滤平台中。过滤平台的相关实验结果及其性能分析表明,该方案可以满足实际的应用要求。论文的相关工作对于敏感信息的在线防控过滤,以及针对短文本的特征扩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对后续相关方向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应用的价值。
杨立德[4](2018)在《集团型企业人力资本管理信息化研究 ——以东软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业务形态也多种多样,跨界、融合成为了时代关键词,国内涌现出了一大批组织庞大的集团型企业,它们往往采用复杂的矩阵式组织架构,包含母公司、子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实体或机构。这些集团型企业组织形态建立在资本、集团章程的基础上,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联合体,它们在全球市场上搏杀、面临来自各种规模的同业竞争对手的攻击,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提升效率节约成本、提升效能创造价值,这些企业纷纷都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来辅助管理者来进行人力资本管理和决策。东软集团就是这么一家典型的高科技领域的集团型企业。本文以相关人力资本管理信息化研究理论为基础,以东软集团作为研究对象,对该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本管理信息化系统项目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尤其着重于多业态、组织复杂的集团型企业在人力资本管理信息化战略规划、整合业务功能、共享服务中心和卓越运营的落地等方面,找出其存在问题,提出针对集团型企业的人力资本信息化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本文先对人力资本管理信息化的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寻找适合于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在收集整理研究对象在人力资本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各个阶段、业务模块的相关资料及笔者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该集团型企业在推行人力资本信息化工作中所面对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构建出针对性的工作改进策略。最后,根据该集团型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参照国内外先进的人力资本信息化理论和研究成果,提出适合当前且具有长期有效性的优化方案,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和有效降低成本,对今后集团型企业的人力资本信息化提供现实经验。
朱丽波[5](2016)在《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科技报告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欧美等科技强国和地区都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科技报告制度,美国则是世界上科技报告发展历史最悠久、管理最完善的国家,欧盟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科技报告管理体系。我国的科技报告制度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2014年,随着我国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全面启动与推进,科技报告资源的持续积累势必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的构建作为科技报告体系整体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科技报告体系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首先,本文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分别从国外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国内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和信息质量控制与评价相关研究3个方面进行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并分析和总结了现有研究成果的特点与不足。提出了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而阐述了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提出了研究特色与创新点。阐述了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界定了面向服务视角的科技报告质量,提出了面向服务视角的科技报告质量模型,对科技报告质量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并分别从事物属性维度、时间维度和多元视角维度对本文的分析框架进行了阐述。接着,分别从历史视角、管理视角、政策法规视角和技术视角阐述了美国政府四大科技报告体系和欧盟科技报告体系建设,对我国现阶段的科技报告体系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与美国、欧盟在科技报告体系建设方面的异同,进而得到经验与启示。引入了社会工程质量管理领域得到成功并广泛应用的“三阶段质量控制理论”和“三全质量控制理论”,设计了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体系。构建了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体系的总体框架,分别从控制目的与原则、组织架构与职责、标准与规范、监督与改进等方面对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了详细阐述。其中,核心内容在于科技报告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特指对科技报告质量在文献层面、专业层面和效益层面上的控制。然后,阐述了运用多元视角评价的必要性,在调研和分析美国科技信息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科技报告体系建设中的质量评价问题,基于专业视角,综合运用头脑风暴法、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与Yaahp软件,分析了科技报告质量的属性维度和影响因素,进而筛选和确定核心评价指标,构建了科技报告质量核心评价指标递阶层次结构,计算了各核心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与加权权重,并进行了相应的一致性检验,结果满足一致性要求。并从资源推荐、交流共享、科研管理3个方面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应用展望。基于成本—效益视角,分析了科技报告效费比,对开发利用科技报告所创造经济效益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设计了开发利用科技报告所创造经济效益的通用计算方法。基于用户视角,设计了科技报告质量在线评价体系,分别从评价目标与原则、评价主体、评价模式、评价内容和反馈和改进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分析和总结了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建设中的难点与衍生出的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的推进策略。最后,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结论性评述,对本研究不足和笔者下一步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本文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技报告资源体系构建研究”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资助项目“中国科技报告学术评价研究”“科技报告质量管理研究”的支持,理论与实践贡献在于:从提升科技报告质量控制理论高度的角度为出发点,设计了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体系,构建了科技报告质量核心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了科技报告效费比的概念,设计了开发利用科技报告所创造经济效益的通用计算方法,构建了基于用户视角的科技报告质量在线评价体系,在实践上对科技项目管理部门、科技报告服务机构、科技出版部门和科研工作者等相关方提供决策参考与借鉴。
刘鹏年[6](2016)在《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舰载航空医学是为适应舰载机飞行员的特殊医学保障需求而诞生的一门特色学科,涵盖舰载机飞行员选拔、训练、作战、驻训、试验、装备以及事故调查等职业生涯全过程,是利用生物医学技术开展相关生物学、医学、心理学、人机工效学、工程学、信息科学和人因素研究,保障舰载机飞行员生理心理健康和海上飞行安全,提高舰载机飞行员作业效能的医学专业分支。由于舰艇自身特有的条件属性,导致舰载机飞行员的医学保障需求与普通岸基飞行员医学保障有着较大区别。随着我军航母训练舰“辽宁号”正式入列,舰载航空医学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风险与挑战,加强舰载航空医学保障水平,对提升我军战斗力意义重大。及时且全面地获取国内外舰载航空医学相关研究领域信息,为相关科研工作提供专题知识服务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纵观世界舰载航空医学发展史,美军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在舰载机飞行员医学保障方面业已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收获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在舰载航空医学研究方面,无论是指导思想、发展战略、技术水平均领先于世界,积累有大量极具价值的资料。为及时、全面获取美军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舰载航空医学相关科研成果,为专题信息的搜集、评价、组织提供合适的技术路径,为军事医学知识服务系统的研建提供有益的范式,为实现我军战略转型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故开展本研究。本研究运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层次分析、系统分析和文献计量相结合的方法,在系统调研舰载航空医学需求和美军相关信息来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专题知识服务模式,设计了专题知识服务平台系统架构,开发了专题知识服务平台原型。为相关科研人员学习借鉴美军经验,降低信息获取成本,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精准信息保障,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复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论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聚焦了主要研究内容,设计了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明确了研究目标。第二部分,探讨了知识服务的定义、相关定律、相关方法和意义,分析了传统信息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针对专题知识服务在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服务中的优势,设计了专题知识服务模式构建流程,构建了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第三部分,解析了舰载航空医学的定义。从时间范围、明确用户、需求规律、主要用途、问题本质和服务形式六个方面,确定了知识需求的规范化表示方法。从需求的认识和转化规律上,构建了需求的获取流程,运用“以目标为中心”的情报分析方法,完善了知识需求获取分析的逻辑过程,形成了“确定目标-问题分析-建立模型-评估数据-填充模型”的需求分析流程。从舰载航空医学保障阶段专题知识需求、保障功能专题知识需求、保障机构专题知识需求和保障内容知识需求四个方面,对舰载航空医学的知识需求进行了多维分类分析。其中,保障阶段涉及试验试飞、飞行员选拔、飞行训练、作战部署、休整驻训、装备研制、事故调查七个阶段。保障功能涉及健康维护、伤病救治、能力促进三个方面。保障机构涉及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和训练机构三类。保障内容涉及卫生学、生理学、心理学、病理学、临床医学、医学工程、毒理学和药理学八个大类。第四部分,运用文献计量和文献调研等方法,统计分析了美海军航空医学研究实验室1975-2010年发文及其来源。分析、判读、梳理了美海军官网、美国政府科技报告以及部分公开出版物,为相关信息采集提供客观依据。本研究相关信息来源均为公开来源,主要来自互联网,其中美国商务部国家技术情报服务局和国防科技情报中心是最重要的科技报告来源;美军相关科研机构网站是获取新闻、命令、图片的最佳途径;部分商业数据库、搜索引擎资源、学协会报告、视频网站、期刊内部资料等是重要的补充来源。第五部分,运用文献调研、统计分析、专家咨询方法,确定了专指优先、科研传承、需求变化、类型多样的检索原则,确定了核心检索词和检索策略,提出了基于舰载机型号的关键词获取创新思路。对相关信息来源内容信息进行下载,并对获取的结果进行格式规范整理。探讨了从作者分析、主题发现和时间演进三个方面对获取的文献信息进行知识发掘的可行性。第六部分,分析了中国和美国舰载航空医学相关多个知识组织体系,提出了建立以专题分类主题一体化表为基础,基于领域本体的多层次专题知识组织方法。结合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需求,定义了信息元数据和数据间的逻辑结构,构建了包含主题词、保障功能、保障阶段、文献信息、研究机构和舰载航空医学分类的舰载航空医学领域本体,实现了专题知识组织标引功能。第七部分,完成了专题知识平台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设计了平台构建流程,明确了平台的目标定位。按照功能需求,设计了管理模块、检索模块、百科模块、知识模块、个性模块、新闻模块六个功能模块。提出了平台系统设计原则和系统架构,从数据的获取、存储、计量、展示四个方面讨论了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根据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服务平台的设计需求,选择了适用的开发工具,实现了专题知识服务平台初始功能。第八部分,对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对研究的创新点进行了梳理,对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
毕波[7](2016)在《科学技术发展对外交关系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日益成为标识当今世界时代特征的新现象和新趋势。跨越国家与地区界线的合作与交流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其中,国家间的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也日渐频繁。众所周知,科技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国与国之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不但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公共外交的重要内容。对“科技”与“外交”关系的探讨,是经济学界、公共外交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科学技术发展对外交关系影响为基本论题,在分析我国科学外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策略。具体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在阐述科技外交的内涵、性质与特点,以及其具体的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分析其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以科技因素的视角对我国的外交特征的演进加以考查,理清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外交的发展脉络;第三部分,从外交视点入手分析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科技全球化;第四部分,通过对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等发达国家科技外交策略的分析,归纳其对我国科技外交工作的启示;第五部分,在上文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与外交工作协调发展的对策,即在科技全球化背景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结合具体国情,广泛借鉴发达国家的科技外交策略,将科学技术外交纳入到政治外交的整体战略中去,还要研究地缘科学外交理论,推动地区间科技外交的发展,在共享全球科技资源的基础上,推进我国外交事务的开展,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奠定坚实的基础。
佟艳春[8](2015)在《基于项目知识管理的航天科技情报协同工作系统研究》文中提出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航天科技情报信息管理流程带来了挑战。目前,情报研究人员缺乏协同工作的有效工具,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情报研究人员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导致信息孤岛的形成。本论文旨在以项目知识管理的理论为背景构建航天科技情报人员协同工作系统,提升情报工作效率。本论文首先以情报信息的收集、存储、分析、服务四阶段流程模型为框架,分析了研究所目前的情报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导致问题的原因,研究指出目前航天科技情报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情报信息收集缺乏系统性、情报信息分析效率低下、情报信息共享缺乏平台、情报信息服务范围窄。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信息化工具应用不足、信息管理手段落后、缺乏信息整合平台以及缺乏内部反馈机制。其次,本文运用结构化系统开发和面向对象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基于项目知识管理的航天科技情报协同工作系统,包括总体架构设计部分和系统设计两个部分,总体架构设计部分包括系统架构、服务器架构、工作流程、数据架构、关键技术选择、开发架构、安全管理架构以及运行设计;系统设计部分包括情报加工子系统、数据挖掘子系统、互联网情报监测子系统以及情报服务子系统四个部分,每个子系统下包含不同的单元模块;最后,本文提出了确保系统实施的保障措施,在情报信息收集方面,要建设航天科技情报知识团队、明确系统实施流程;在情报信息存储方面,要建立航天科技情报项目知识地图、建立航天情报知识库更新机制;在情报信息分析方面,要重视情报人员的培训、成立专家委员会;在情报信息服务方面,强化情报信息共享意识、建立动态的评价体系。通过构建航天科技情报协同工作系统,可以为研究所的情报研究人员、管理人员、信息处理中心的技术人员提供合作的平台,提高对情报信息的处理能力和情报研究的工作效率。航天科技情报协同工作系统从项目知识管理的角度对航天科技情报信息管理的全流程进行整合,有助于航天科技情报工作的协调发展。
李毅[9](2015)在《政府投资项目安全生产的网络治理研究》文中指出政府投资项目一般规模大、工期长、结构复杂,安全生产面临诸多风险。现代安全理论强调安全生产不仅包括施工人员和作业设备的安全,还包括自然环境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我国政府投资项目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以政府及相关部门依靠其特有的行政权力和职能进行管理和运作的模式,导致利益相关主体责、权、利关系混乱,安全生产治理体系难以形成。项目治理不同于一般组织的治理,治理理论通常针对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组织,在面对项目的不稳定性和一次性属性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项目治理理论为协调项目的不稳定性与治理的组织结构要求提供了途径。网络治理具有主体多元化、权力分散化、结构动态化等特征,适用于项目这种不稳定“组织”的治理,并且与政府投资项目治理过程中强调多主体参与和权力分散的特征相吻合。基于以上理论与实践背景,本文提出了一个有利于政府投资项目安全生产网络治理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理论与实践分析,形成了一个GIPS网络治理的基本分析框架:通过安全投入建立完善的治理环境,包括法律制度、社会文化、政策落实等要素;进而形成安全功能,表现为主体权力、公民参与、网络联系等要素间的内在机理和运行机制;最终实现安全效果,获得网络治理的收益。2、将项目治理、网络治理、安全管理理论相结合,建立了GIPS网络治理的概念模型,这是一个四因素12变量的初始模型,包括网络环境、网络主体、网络联系和治理效果四个因子所构成的结构模型和各因子所对应的测量模型,通过文献分析对因素之间的相关路径进行了分析,并初步形成了一些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经过多次修订编制了测量量表。3、开展实地调研进行数据收集,管理单位、建设单位、使用单位、普通民众围绕GIPS网络治理对各因素进行了评价。通过数据整理、因素分析发现数据结构中潜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因子,该因子的测量题项均与普通民众密切相关,因此将其命名为“公民参与”,得到一个五因素17变量的修正模型,包括治理环境、主体权力、公民参与、网络联系和治理效果五个因子所构成的结构模型及相应的测量模型,该模型通过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并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从而证明了相关理论假设。4、以兰渝铁路施工安全治理、兰渝铁路环境安全治理、榆钢灾后重建项目安全生产治理为例,对GIPS网络治理理论模型在施工安全、环境安全、工业安全三个领域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分析。我国政府投资项目从集中管理模式向分散管理模式改革的主要制度设计成果是代建制,政府主导的代建制和市场主导的代建制是代建制实际运行中的两种典型模式。案例分析表明我国政府投资项目正处于由集中化、行政主导向分散化、市场主导的网络治理模式的转变过程中。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治理环境、主体权力、公民参与、网络联系对网络治理效果具有显着的影响,相关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治理环境对治理效果不能产生直接影响,但是治理环境通过主体权力、公民参与和网络联系间接影响治理效果;治理环境对主体权力具有直接影响;治理环境对公民参与和网络联系同时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第二,治理主体的权力因素固然重要,但是权力只是工具和手段。研究表明主体权力对治理效果并没有直接影响,而是通过公民参与和网络联系间接影响治理效果;主体权力对公民参与具有直接影响,而对网络联系具有间接影响。第三,公民参与对治理效果和网络联系具有直接显着影响,同时公民参与通过网络联系对治理效果具有间接影响。在我国社会民主化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公民的权力保障正在不断提升,公民通过不断积极参与网络治理来改善网络联系,进而对治理效果产生显着的影响。第四,网络联系是直接影响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无论是治理环境、主体权力和公民参与都可以通过网络联系加强网络成员彼此之间的信任、沟通、协作来改善治理效果。本文的创新点:(1)提出了政府投资项目安全生产网络治理的理论模型,并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规范研究方法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解释了GIPS网络治理关键因子之间的内在机理和运行机制;(2)本文将项目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政府投资项目具有公共性的特点,认为安全生产的概念是指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这样就使安全生产研究的范围有了较为明确的体系,为实践决策提供理论依据;(3)在缺乏现成量表支持的情况下,本文进行了网络治理测量量表的研发,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等,编制了GIPS网络治理测量量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4)项目治理理论受项目不稳定性和一次性属性的制约,目前局限于对公共项目的研究,网络治理适用于具有不稳定性结构的组织,本文将网络治理与项目治理相结合,完善了项目治理理论体系和应用范围,从而使研究对象的范围扩大到具有公共属性的项目。
金鑫,张政,郭莉[10](2014)在《美国利用大数据加强信息安全建设的主要做法探究》文中认为美国是世界上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不断制造新数据的国家。以互联网为例,尽管我国是全球上网人数最多的国家,但在网上每天产生的新数据仅是美国的十分之一。美国GPS导航系统的用户量,占全球导航用户总量的70%,全球在轨的1,000多颗卫星中,美国占了近60%,美国每天产生的数据量位列全球第一,也是世界上拥有数据量最多的国家,是名符其实的数据大国和数据强国。可以说,美国已率先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不仅影响到有效信息的获取,
二、2002信息安全技术备忘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信息安全技术备忘录(论文提纲范文)
(1)4月照明国际标准化工作快讯(论文提纲范文)
1 智能照明 |
1.1 IEC/TC34/WG14 |
1.2 国内专家组 |
2 杀菌消毒用UV-C紫外辐射 |
2.1 IEC/TC34/AG17 |
2.2 CIE |
2.3 IEC/TC76 |
2.4 IEC/PAS |
2.5 国内专家组 |
3 LED光源(IEC/TC34/SC34A) |
4 低压直流(IEC/Syc LVDC) |
5 控制装置;待机功率(IEC/TC34/SC34C) |
6 光生物安全(IEC/TC34; IEC/TC76) |
7 植物照明(CIE;IEC/TC34) |
7.1 CIE/JTC19 |
7.2 IEC/TC34/WG19 |
8 灯具(IEC/TC34/SC34D) |
9 BIM lighting(ISO/TC274; IEC/TC34) |
10 国际技术组织管理(IEC/TC34) |
(2)新时代中国科技外交战略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科技外交的相关概念 |
一、传统外交与科技外交的概念 |
二、科技与总体外交的关系 |
三、科技外交与国际科技合作的区别 |
四、科技外交的形式 |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科技外交的历史回顾 |
一、政治导向为主的新中国科技外交发展 |
(一)新中国科技外交发展过程 |
(二)新中国科技外交的政治导向特点 |
二、经济导向为主的新时期科技外交发展 |
(一)新时期科技外交发展过程 |
(二)新时期科技外交的经济导向特点 |
三、科技导向为主的新世纪科技外交发展 |
(一)新世纪科技外交发展过程 |
(二)新世纪科技外交的科技导向特点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科技外交战略及其实践 |
一、新时代科技外交的指导原则 |
(一)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 |
(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三)坚持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
(四)坚持促进人类科学事业的进步 |
二、新时代科技外交的重要地位 |
(一)新时代科技外交是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新时代科技外交是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在要求 |
(三)新时代科技外交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有力手段 |
(四)新时代科技外交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前进动力 |
三、新时代科技外交的实践发展及基本特征 |
(一)战略性: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外交导向 |
(二)全球性:积极参与多边国际科技合作 |
(三)多元性:方式更加多元,合作更务实 |
(四)普遍性:非官方组织发挥的作用增大 |
四、新时代科技外交的实践价值 |
(一)配合其他外交,完善总体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二)提高科技实力,促进经济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倡议 |
(三)取得社会效益,提升中国形象,鼓励科技成果全球共享 |
第四章 新时代科技外交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一、中国科技外交发展的有利因素 |
(一)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程度持续加深 |
(二)全球性问题增长快,需全人类携手应对 |
(三)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科技水平显着提高 |
二、中国科技外交发展的不利因素 |
(一)科技外交的管理体制仍有待健全 |
(二)中国科技外交的地位仍不够突出 |
(三)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缺少话语权 |
(四)科技外交中青年、高端人才不足 |
第五章 新时代科技外交的路径选择 |
一、把握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重视科技外交的长期发展 |
(一)把握好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
(二)全面发挥政府在科技外交中的引导作用 |
(三)提高对科技外交长期发展的重视程度 |
二、完善合作机制与交流平台,拓展科技合作领域与范围 |
(一)制定完善配套的科技外交保障机制 |
(二)完善对科技外交成果的管理和应用 |
(三)扩大科技外交面向的领域和范围 |
三、提高科技自主创新性能力,培养科技与外交综合人才 |
(一)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二)完善科技外交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
(三)营造优良成长环境,积极引进外国人才 |
四、扩宽科技外交的发展渠道,推动科技“第二轨道”外交 |
(一)重视国际组织在开展科技外交中的作用 |
(二)积极推动非政府组织参与科技外交活动 |
(三)借助各类资源,发展“第二轨道”外交 |
五、发挥媒体的科技外宣作用,掌握国际科技外交话语权 |
(一)增强政府主动做好科技外宣的工作意识 |
(二)寻找扩宽对外进行科技宣传渠道和方法 |
(三)利用好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与“洋面孔”传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主题模型的安全搜索过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组织架构 |
1.3.1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论 |
1.3.2 论文组织架构 |
第2章 代理数据的流式处理和文本分类技术 |
2.1 代理数据的流式处理技术 |
2.1.1 网络传输协议 |
2.1.2 Web代理 |
2.1.3 代理报文的流式处理方法 |
2.2 文本分类技术 |
2.2.1 数据预处理 |
2.2.2 文本表示 |
2.2.3 特征选择 |
2.2.4 分类器 |
2.2.5 特征扩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主题模型的特征扩展方法 |
3.1 LDA主题模型 |
3.2 基于LDA的改进特征扩展算法 |
3.2.1 基于主题相似性的度量方法(TBS) |
3.2.2 主题模型结合文本自身语义信息的特征扩展方法 |
3.3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3.3.1 实验数据 |
3.3.2 实验环境 |
3.3.3 评估标准 |
3.3.4 分类实验 |
3.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主题模型的搜索过滤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4.1 平台总体架构及其子模块设计 |
4.1.1 平台总体架构 |
4.1.2 数据解析模块 |
4.1.3 分类处理模块 |
4.1.4 自定义过滤模块 |
4.2 实验结果分析 |
4.2.1 搭建实验环境 |
4.2.2 过滤效果测试 |
4.2.3 系统性能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集团型企业人力资本管理信息化研究 ——以东软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1.1.1 企业基本概况 |
1.1.2 研究背景 |
1.1.3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基本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企业人力资本管理信息化相关概念 |
2.1.1 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基本概念及演化 |
2.1.2 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转型升级 |
2.2 集团型企业人力资本管理信息化理论 |
2.2.1 集团型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转型 |
2.2.2 集团型企业人力资本管理信息化的流程 |
2.2.3 项目建设目标规划 |
2.2.4 项目的主要技术规划 |
第三章 东软集团人力资本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及评价 |
3.1 东软集团简介 |
3.2 东软集团人力资本管理信息化概况 |
3.2.1 东软集团人力资本管理改善和创新的历程 |
3.2.2 东软集团人力资本管理的愿景和使命 |
3.2.3 东软集团人力资本管理信息化系统全景图 |
3.2.4 东软集团人力资本管理信息化系统核心架构 |
3.3 东软集团人力资本管理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 |
3.3.1 科学的项目实施方法论 |
3.3.2 项目实施过程和关键节点 |
3.4 东软集团人力资本管理信息化运行现状 |
3.4.1 系统总体运行情况 |
3.4.2 系统核心功能运行的现状 |
3.5 东软集团人力资本管理信息化应用核心效果评价 |
3.5.1 优化服务效率与质量 |
3.5.2 数据中心应用效果 |
3.5.3 东软集团智能客服“小乐”应用 |
3.5.4 人力资本准备度的提升 |
3.5.5 组织资本准备度的提升 |
第四章 东软集团人力资本管理信息化的问题和建议 |
4.1 东软集团人力资本管理信息化的问题 |
4.1.1 统一的人力资本管理信息化平台总体问题 |
4.1.2 组织管理的问题 |
4.1.3 基础人事管理的问题 |
4.1.4 共享服务平台(共享交付平台)的问题 |
4.1.5 人力资本数据中心的问题 |
4.1.6 人力资本管理授权体系的问题 |
4.1.7 系统持续服务的问题 |
4.2 东软集团人力资本管理信息化的建议 |
4.2.1 统一平台、差异运行 |
4.2.2 组织管理的未来规划建议 |
4.2.3 基础人事管理的未来规划建议 |
4.2.4 共享服务平台(共享交付平台)的未来规划和建议 |
4.2.5 人力资本数据中心的未来规划建议 |
4.2.6 人力资本管理授权体系的未来规划建议 |
4.2.7 系统持续服务的未来规划建议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项目实施过程文档清单 |
附录二 :东软集团人力资本管理系统系统核心功能清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综述 |
1.2.2 现有研究的不足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相关理论 |
2.1.2 核心概念辨析 |
2.1.3 科技报告质量界定 |
2.1.4 科技报告质量的重要性 |
2.2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分析框架 |
2.2.1 基于事物属性维度的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分析 |
2.2.2. 基于时间维度的科技报告质量控制 |
2.2.3 基于多元视角维度的科技报告质量评价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科技报告体系建设比较分析 |
3.1 美国科技报告体系建设研究 |
3.1.1 基于历史视角的美国科技报告体系建设研究 |
3.1.2 基于管理视角的美国科技报告体系研究 |
3.1.3 基于政策法规视角的美国科技报告体系研究 |
3.1.4 基于技术视角的美国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研究 |
3.2 欧盟科技报告体系建设研究 |
3.2.1 历史视角——欧盟科技一体化 |
3.2.2 管理视角——欧盟的科研管理机构 |
3.2.3 政策法规视角——以欧盟框架计划为例 |
3.2.4 技术视角——欧洲灰色文献信息系统(SIGLE) |
3.3 我国科技报告体系建设研究 |
3.3.1 我国科技报告体系建设历程回顾 |
3.3.2 我国科技报告体系建设发展现状 |
3.3.3 我国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全面启动与推行 |
3.4 国内外科技报告体系建设比较分析 |
3.4.1 历史视角 |
3.4.2 管理视角 |
3.4.3 政策法规视角 |
3.4.4 技术视角 |
3.4.5 经验与启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体系设计 |
4.1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体系内涵 |
4.2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体系设计原理 |
4.2.1 三阶段质量控制原理 |
4.2.2 三全质量控制理原理 |
4.3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体系架构与内容设计 |
4.3.1 总体架构 |
4.3.2 设计目的与原则 |
4.3.3 组织架构与职责 |
4.3.4 标准与规范 |
4.3.5 控制流程 |
4.3.6 监督与改进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多元视角的科技报告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
5.1 基于多元视角的科技报告质量评价的内涵 |
5.2 基于专业视角的科技报告质量评价研究 |
5.2.1 构建意义 |
5.2.2 设计原则 |
5.2.3 质量指标的维度 |
5.2.4 构建过程 |
5.2.5 应用展望 |
5.3 基于成本—效益视角的科技报告质量评价研究 |
5.3.1 开发利用科技报告所创造经济效益界定 |
5.3.2 成本——效益视角下的科技报告效费比 |
5.3.3 开发利用科技报告所创造经济效益通用计算方法设计 |
5.4 基于用户视角的科技报告质量在线评价研究 |
5.4.1 架构设计 |
5.4.2 目的与原则 |
5.4.3 评价主体 |
5.4.4 评价模式 |
5.4.5 评价内容 |
5.4.6 反馈与改进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建设关键问题与推进策略 |
6.1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建设难点分析 |
6.1.1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体系建设难点分析 |
6.1.2 基于多元视角的科技报告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难点分析 |
6.2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建设关键问题 |
6.2.1 如何使人们感知到科技报告的价值和作用 |
6.2.2 如何确保科研人员撰写和呈交高质量的科技报告 |
6.2.3 如何遴选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主体和方法 |
6.2.4 如何统筹协调各个层级组织对科技报告质量的管理 |
6.2.5 如何对科技报告进行事后跟踪评价 |
6.3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建设推进策略 |
6.3.1 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培训力度 |
6.3.2 建立科研人员信用制度和奖惩机制 |
6.3.3 建立科技报告同行评议机制与同行评议数据库 |
6.3.4 加强对科技报告质量的统筹协调管理 |
6.3.5 建立科技报告质量第三方监督机制和事后动态评价机制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
7.1 结论性评述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科技报告质量核心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专家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预期目标 |
2 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的构建研究 |
2.1 现有知识服务研究 |
2.1.1 知识服务的内涵 |
2.1.2 知识组织的内容 |
2.1.3 知识组织的相关定律 |
2.1.4 知识组织的相关方法 |
2.1.5 知识服务的意义 |
2.2 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的构建 |
2.2.1 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的优势 |
2.2.2 知识组织系统的模式构建 |
2.2.3 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的构建 |
3 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需求获取 |
3.1 舰载航空医学的解析 |
3.2 需求获取流程的构建 |
3.2.1 知识需求的规范化表示 |
3.2.2 知识需求的获取流程 |
3.3 舰载航空医学保障阶段专题知识需求 |
3.3.1 试验试飞医学保障 |
3.3.2 飞行员选拔医学保障 |
3.3.3 飞行训练医学保障 |
3.3.4 作战部署医学保障 |
3.3.5 休整驻训医学保障 |
3.3.6 医学防护装备研制 |
3.3.7 飞行事故的医学调查 |
3.4 舰载航空医学保障功能专题知识需求 |
3.4.1 健康维护 |
3.4.2 伤病救治 |
3.4.3 能力促进 |
3.5 舰载航空医学保障机构专题知识需求 |
3.5.1 医疗保障机构 |
3.5.2 医学科研机构 |
3.5.3 教育训练机构 |
3.6 舰载航空医学保障分类专题知识需求 |
3.6.1 舰载航空卫生学 |
3.6.2 舰载航空生理学 |
3.6.3 舰载航空心理学 |
3.6.4 舰载航空病理学 |
3.6.5 舰载航空临床医学 |
3.6.6 舰载航空医学工程 |
3.6.7 舰载航空毒理学 |
3.6.8 舰载航空药理学 |
4 舰载航空医学专题信息来源研究 |
4.1 信息来源的方法研究 |
4.1.1 信息来源和研究方法 |
4.1.2 信息来源分类 |
4.2 相关网站信息来源 |
4.2.1 美国商务部国家技术情报服务局 |
4.2.2 国防科技情报中心 |
4.2.3 美海军相关机构 |
4.2.4 美军其它机构 |
4.3 其它公开信息来源 |
4.3.1 航空航天医学会年会论文集 |
4.3.2 航空航天与环境医学杂志 |
4.3.3 医学研究与发展快讯 |
4.3.4 资料汇编 |
4.3.5 生物电磁学杂志 |
5 舰载航空医学专题信息获取研究 |
5.1 核心检索词的确定 |
5.1.1 基于文献计量的关键词获取 |
5.1.2 基于舰载机型号的关键词获取 |
5.1.3 基于调研咨询的关键词获取 |
5.2 检索策略原则的确定 |
5.2.1 专指优先原则 |
5.2.2 科研传承原则 |
5.2.3 需求变化原则 |
5.2.4 类型多样原则 |
5.3 检索结果的下载清洗 |
5.3.1 结果下载 |
5.3.2 结果清洗 |
5.4 美军相关文献信息举例 |
5.4.1 飞行员选拔相关研究举例 |
5.4.2 医学保障相关研究举例 |
5.4.3 DTIC相关栏目下载文献举例 |
5.4.4 预防医学相关研究举例 |
5.4.5 舰载机型号相关研究举例 |
5.4.6 海军医学官网下载文献举例 |
5.4.7 NAMI网站下载文献举例 |
5.5 文献信息的知识发掘 |
5.5.1 作者分析 |
5.5.2 主题发现 |
5.5.3 时间演进 |
6 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组织研究 |
6.1 中美相关知识组织体系研究 |
6.1.1 美海军航空医学研究的知识组织体系 |
6.1.2 美政府科技报告的相关知识组织体系 |
6.1.3 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相关知识组织 |
6.1.4 中国图书馆学分类法的相关知识组织 |
6.1.5 其它舰载航空医学研究的知识组织 |
6.2 相关知识组织的对比研究 |
6.3 专题知识组织工具选择 |
6.3.1 知识组织工具 |
6.3.2 关系构建工具 |
6.3.3 资源描述语言 |
6.4 专题知识组织体系构建 |
6.4.1 建立分类主题一体化表 |
6.4.2 建立词间映射关系 |
6.4.3 建立知识组织体系 |
6.4.4 领域本体的构建 |
6.5 专题知识的组织与展示 |
7 专题知识服务平台的开发和实现 |
7.1 平台的目标定位 |
7.2 平台的设计原则 |
7.3 平台的功能设计 |
7.3.1 平台系统结构 |
7.3.2 功能模块设计 |
7.3.3 元数据的定义 |
7.3.4 数据库表间逻辑结构 |
7.4 平台的关键技术 |
7.4.1 数据的获取技术 |
7.4.2 数据的存储技术 |
7.4.3 数据的计量技术 |
7.4.4 数据的展示技术 |
7.5 平台开发工具 |
7.6 平台结果展示 |
7.6.1 平台首页 |
7.6.2 浏览模块 |
7.6.3 管理模块 |
7.6.4 检索模块 |
7.6.5 统计模块 |
8 主要研究结论和讨论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1.1 构建了专题知识服务模式 |
8.1.2 分析了舰载航空医学需求 |
8.1.3 调研了美军相关信息来源 |
8.1.4 建设了专题知识组织体系 |
8.1.5 实现了平台服务初始功能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7)科学技术发展对外交关系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 |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科技外交 |
1.科技外交的涵义 |
2.科技外交的特点 |
3.科技外交的表现形式 |
(二)理论基础 |
1.科技因素影响的广泛性 |
2.科技外交开展的驱动力 |
3.科技外交功能的包容性 |
二、科技因素影响下外交关系的特征和历史演进 |
(一)建国初期:外交导向的科技 |
1.科技落后,百业待兴 |
2.模仿苏联科技,奠定发展基础 |
3.联合第三世界国家,向科学进军 |
(二)改革开放:科技导向的外交 |
1.转变观念,科学外交与意识形态分离 |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面对发达国家的科技外交 |
(三)新时期:科学技术外交 |
1.建立大国科技外交,提升国际竞争力 |
2.倡导科技创新,推行和平发展外交策略 |
三、外交视野下的科学技术发展新趋势 |
(一)科技全球化 |
1.各国政府与组织间的科技合作 |
2.科技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
(二)科技成为外交活动的重要议题 |
1.科技维护国家的安全和促进世界和平 |
2.科技带动全球经济发展 |
3.科技影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
4.科技影响外层空间的利用和海洋资源开发 |
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与外交发展的启示 |
(一)发达国家科学技术与外交发展策略 |
1.美国的科技外交策略 |
2.欧盟的的科技外交策略 |
3.俄罗斯的科技外交策略 |
4.日本的科技外交策略 |
(二)发达国家科技外交策略的启示 |
五、科学技术与外交工作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
(一)将科学技术纳入政治外交整体战略 |
1.把科技外交作为国家总体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 |
2.把科技资源共享作为解决全球问题的重要途径 |
3.把科技外交作为增进国家整体利益的重要战略 |
(二)立足地缘科学技术视野推动周边外交 |
1.重视地缘科学技术理论奠定外交基础 |
2.拓宽地缘科学技术视野加强科技外交 |
3.促进科学家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 |
(三)共享全球科技资源推进外交事务开展 |
1.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国际研发中心 |
2.广泛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计划 |
3.借助科学技术合作拓展外交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8)基于项目知识管理的航天科技情报协同工作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知识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项目知识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航天科技情报项目知识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4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4 基于项目知识管理的航天科技情报管理理论基础 |
1.4.1 项目知识管理 |
1.4.2 航天科技情报信息管理 |
1.4.3 基于项目知识管理的航天科技情报管理体系 |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第2章 航天科技情报工作现存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2.1 航天科技情报工作现有流程简介 |
2.2 航天科技情报工作流程现存的问题 |
2.2.1 情报信息收集缺乏系统性 |
2.2.2 情报信息分析效率低下 |
2.2.3 情报信息共享程度较低 |
2.2.4 情报信息服务创新不足 |
2.3 航天科技情报工作流程问题成因分析 |
2.3.1 信息化工具应用不足导致情报信息收集系统性不足 |
2.3.2 情报信息管理手段落后导致情报分析效率低 |
2.3.3 缺乏信息整合平台导致情报信息共享程度低 |
2.3.4 缺乏反馈机制导致情报应用范围受限 |
2.4 构建基于项目知识管理的协同工作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
2.4.1 情报信息收集的要求 |
2.4.2 情报信息存储的要求 |
2.4.3 情报信息分析的要求 |
2.4.4 情报信息服务的要求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航天科技情报协同工作系统总体设计 |
3.1 航天科技情报协同工作系统需求分析 |
3.1.1 系统功能性需求概述 |
3.1.2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概述 |
3.2 航天科技情报协同工作系统的设计思路 |
3.2.1 航天科技情报协同工作系统的设计目标 |
3.2.2 航天科技情报协同工作系统的设计原则 |
3.3 航天科技情报协同工作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 |
3.3.1 协同工作系统架构设计 |
3.3.2 协同工作系统服务器架构设计 |
3.3.3 协同工作系统工作流程设计 |
3.3.4 协同工作系统数据架构设计 |
3.3.5 协同工作系统关键技术选择 |
3.3.6 协同工作系统开发架构 |
3.3.7 协同工作系统安全管理设计 |
3.3.8 协同工作系统运行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航天科技情报协同工作系统设计 |
4.1 总体概述 |
4.2 情报加工处理子系统 |
4.2.1 协同工作管理 |
4.2.2 期刊管理 |
4.2.3 内部资源录入 |
4.2.4 外购资源导入 |
4.2.5 网络资源信息中间转移 |
4.2.6 同义词维护 |
4.2.7 门户上传资源管理 |
4.2.8 OCR扫描管理 |
4.2.9 专业词汇管理 |
4.3 互联网情报监测子系统 |
4.3.1 数据抓取/分析模块 |
4.3.2 系统配置监控模块 |
4.3.3 附件下载模块 |
4.3.4 数据导出模块 |
4.3.5 邮件通知模块 |
4.3.6 主题词管理模块 |
4.3.7 情报主题爬虫模块 |
4.3.8 网站监控模块 |
4.3.9 情报信息管理模块 |
4.3.10 情报信息发布模块 |
4.4 数据挖掘分析子系统 |
4.5 情报服务子系统 |
4.5.1 统一情报检索 |
4.5.2 测试记录库管理 |
4.5.3 多维情报导航 |
4.5.4 个人空间管理 |
4.5.5 情报信息交互管理 |
4.5.6 航天专业名词管理 |
4.5.7 交流园地管理 |
4.5.8 专题门户网站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项目知识管理的系统实施保障机制 |
5.1 情报信息收集方面 |
5.1.1 建设航天科技情报知识团队 |
5.1.2 明确系统实施流程 |
5.2 情报信息存储方面 |
5.2.1 建立航天科技情报项目知识地图 |
5.2.2 建立航天科技情报知识库更新机制 |
5.3 情报信息分析方面 |
5.3.1 重视情报人员的培训 |
5.3.2 成立专家委员会 |
5.4 情报信息服务方面 |
5.4.1 强化情报信息共享意识 |
5.4.2 建立动态的评价体系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政府投资项目安全生产的网络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现实背景 |
1.1.1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安全生产事件频发 |
1.1.2 安全生产相关法规与学科建设日趋完善 |
1.1.3 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不断深化 |
1.2 理论背景 |
1.2.1 政府投资项目:从管理到治理 |
1.2.2 社会网络中的政府投资项目 |
1.2.3 基于网络视角的政府投资项目治理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际意义 |
1.4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1.4.1 安全生产相关概念辨析 |
1.4.2 政府投资项目相关概念辨析 |
1.4.3 网络治理相关概念辨析 |
1.5 研究设计 |
1.5.1 主要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关键问题 |
1.5.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与实践回顾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2.1.1 治理的相关研究 |
2.1.2 国外项目治理的相关研究 |
2.1.3 国外网络治理的相关研究 |
2.1.4 国外安全生产的相关研究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国内安全生产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内项目治理的相关研究 |
2.2.3 国内网络治理的相关研究 |
2.3 国外政府投资项目安全生产治理实践 |
2.3.1 国外政府投资项目治理 |
2.3.2 美国政府投资项目安全生产治理 |
2.3.3 新加坡政府投资项目安全生产治理 |
2.4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的安全生产治理 |
2.4.1 政府投资项目安全生产法律体系 |
2.4.2 政府投资项目安全生产治理实践 |
第三章 政府投资项目安全生产的网络治理分析框架 |
3.1 政府投资的本质及风险 |
3.1.1 政府投资的经济性本质 |
3.1.2 政府投资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
3.1.3 政府投资中的政府失灵 |
3.2 政府投资项目治理理论 |
3.2.1 公共治理理论 |
3.2.2 项目治理理论 |
3.3 项目产品的安全生产 |
3.3.1 安全生产的基本原理 |
3.3.2 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 |
3.4 项目的网络治理分析框架 |
3.4.1 网络治理的机制 |
3.4.2 项目的网络治理结构 |
3.4.3 项目的网络治理机理 |
第四章 政府投资项目安全生产的网络治理实证分析 |
4.1 方法与工具 |
4.1.1 问卷设计 |
4.1.2 因素分析 |
4.1.3 结构方程模型 |
4.2 概念模型与路径分析 |
4.2.1 GIPS网络治理中的环境因素 |
4.2.2 GIPS网络治理中的主体因素 |
4.2.3 GIPS网络治理中的网络联系因素 |
4.2.4 GIPS网络治理效果的评价 |
4.2.5 概念模型 |
4.3 量表设计与数据采集 |
4.3.1 问卷编制 |
4.3.2 数据收集 |
4.4 数据分析与量表修订 |
4.4.1 项目分析 |
4.4.2 量表净化 |
4.4.3 题项调整 |
4.4.4 量表修订 |
4.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4.5.1 模型与假设 |
4.5.2 模型拟合 |
4.5.3 模型修订 |
4.5.4 模型比较 |
4.5.5 结果讨论与假设验证 |
第五章 政府投资项目安全生产网络治理案例 |
5.1 案例描述 |
5.1.1 兰渝铁路项目施工概要 |
5.1.2 兰渝铁路项目环境治理 |
5.1.3 榆钢灾后重建项目 |
5.2 案例分析 |
5.2.1 兰渝铁路施工安全治理 |
5.2.2 兰渝铁路环境安全治理 |
5.2.3 榆钢灾后重建项目安全生产治理 |
5.2.4 案例总结 |
5.3 政策建议 |
5.3.1 加强治理环境建设 |
5.3.2 规范主体权力运用 |
5.3.3 拓宽公民参与渠道 |
5.3.4 提升网络联系质量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10)美国利用大数据加强信息安全建设的主要做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美国大数据发展情况 |
大数据给美国信息安全带来的挑战 |
美国利用大数据加强信息安全建设的主要做法 |
1. 把大数据研发上升为国家战略 |
2. 成立大数据研发管理机构 |
3. 研发大数据信息安全技术 |
(1) 网络内部人员威胁探测 (CINDER) 技术 |
(2) 多尺度异常检测 (ADAMS) 技术 |
(3) 洞悉计划 (Insight) 技术 |
(4) 运用图形分析和认知主动发现内部威胁 (PRODIGAL) 技术 |
(5) 加密数据的编程计算 (PROCEED) 技术 |
(6) 视频与图像检索与分析工具 (VIRAT) |
(7) 面向任务的弹性云 (Mission oriented Resilient Clouds) 技术 |
(8) X-DATA计划 |
(9) P级大数据分析计划 |
(10) 先进信息系统技术 (AIST) 计划 |
(11) 警戒网络计划 (Vigilant Net) |
(12) 信息安全 (IA) 审计管理系统 |
(13) 可视化和数据分析卓越中心 (CVADA) 计划 |
(14) 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预测计划 |
(15) 信息安全与大数据相结合项目 |
(16) 雅典卫城行动计划 |
(17) 社交媒体监控技术 |
4. 大力推进大数据中心建设 |
5. 培养大数据信息安全人才 |
6. 开展大数据研发多方合作 |
四、2002信息安全技术备忘录(论文参考文献)
- [1]4月照明国际标准化工作快讯[J]. 全国照明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 中国照明电器, 2021(04)
- [2]新时代中国科技外交战略与实践研究[D]. 罗胜男. 兰州大学, 2020(01)
- [3]基于主题模型的安全搜索过滤技术研究[D]. 周国剑.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4]集团型企业人力资本管理信息化研究 ——以东软集团为例[D]. 杨立德.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8)
- [5]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D]. 朱丽波. 南京大学, 2016(08)
- [6]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研究[D]. 刘鹏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08)
- [7]科学技术发展对外交关系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 毕波. 渤海大学, 2016(08)
- [8]基于项目知识管理的航天科技情报协同工作系统研究[D]. 佟艳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3)
- [9]政府投资项目安全生产的网络治理研究[D]. 李毅. 兰州大学, 2015(12)
- [10]美国利用大数据加强信息安全建设的主要做法探究[J]. 金鑫,张政,郭莉.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