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龙虎免疫合剂抗肿瘤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韩秀丽,王秀娟[1](2021)在《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王秀娟主任医师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王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病因为痰、湿、瘀、毒,病机为湿困大肠,气滞络瘀,郁而化毒,早期治疗以荡积为主,通因通用,强调及早祛除痰、湿、瘀、毒,切勿见下利甚而妄用补涩之剂,以致关门留邪。王师运用调肺通肠、祛痰瘀毒之法,通过补肺、降肺、宣肺以调理肺气,恢复肺主治节之功,达通肠降浊祛邪之效。王师不拘经方时方,采众家之言,合多年临床经验,创补肺通肠汤、降肺通肠汤、宣肺通肠汤,疗效颇佳。
刘笑[2](2020)在《参地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提出参地颗粒是由党参、熟地、白芍、陈皮、当归等11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补气养血、疏肝解郁的功效,主要用于预防母猪产前产后因孕育胎儿造成的气血亏虚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病证。为了优化参地颗粒的提取工艺和成型工艺,依据处方中各药味所含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结合现代中药提取与制剂技术,制定该颗粒剂的提取工艺,并采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考察,进行工艺参数优化,从而确定科学合理的提取工艺、制剂工艺。并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现代分析技术,建立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1)提取工艺参数优化 将处方各药味按照其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分为挥发油提取组和水煎提取组。采用单因素考察提取时间对挥发油提取率的影响,确定挥发油最佳提取时间。采用L9(34)正交最佳提取工艺。(2)颗粒成型工艺优化 以芍药苷含量为指标,对不同的浓缩工艺进行考察,优化最佳的浓缩工艺;以成型率和颗粒外观性状为指标,筛选辅料、润湿剂、矫味剂的用量,优化颗粒成型工艺。(3)质量控制标准研究 采用TLC对制剂中的白芍、陈皮、当归等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建立制剂中药味白芍的主要成分芍药苷的含量测定方法,确定其含量限度。结果:(1)挥发油最佳提取时间为3h,水煎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水,煎煮1.5h,煎煮3次。(2)最优成型工艺为:药液常压浓缩为浸膏,加入辅料,湿法制粒,干燥,整粒,喷挥发油。可溶性淀粉为赋形剂,蔗糖为矫味剂,浸膏与辅料的比例为1:3,其中可溶性淀粉与蔗糖的比例为4:1。(3)白芍、陈皮、当归的TLC斑点清晰,特征性强,重现性好,阴性无干扰;建立了芍药苷的HPLC含量测定法,结果显示,芍药苷在4.76μg~152.20 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为98.15%,(RSD值为0.26%),精密度RSD为0.17%,稳定性RSD为0.46%。结论:(1)确定了参地颗粒剂的提取工艺和成型工艺;(2)采用TLC定性鉴别和HPLC含量测定进行质量控制的方法稳定可行,能有效控制参地颗粒的质量。
陈国键[3](2020)在《独活寄生汤结合髋膝联合训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独活寄生汤加减结合髋膝联合训练治疗肾虚髓亏型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进行评价,总结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特点、独活寄生汤和髋膝联合训练的治疗机制,为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性高、成本低、便捷有效的新方法和思路。方法:收集自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28例肾虚髓亏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均进行详细资料收集,其中一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体重系数、K-L分期、生命体征以及大小便常规等,予独活寄生汤加减结合髋膝联合训练,其中包括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直腿抬高训练、下蹲训练、髋关节外展肌训练。训练前后均进行拉伸运动,以上训练每次进行1h,每周进行3次,以4周为1个疗程。独活寄生汤药物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1剂/日,以口服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共计8周后均记录患者的疼痛评分、关节炎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估,分别运用视觉疼痛量表(VA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量表(WOMAC)及6分钟步行距离进行评价,并记录不良反应与安全性评估,运用统计学软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男性患者7例,占比25%,女性患者21例,占比75%;平均年龄为(47.6±6.79)岁,年龄小于60岁占比89.3%;关节炎平均病程为(15.2±10.27)月,病程小于12月(含12月)占比67.9%;病变部位左侧10例,右侧15例,双侧3例;平均体重系数为(27.8±2.9)kg/m2,其中小于28kg/m2占比64.3%;K-L分级Ⅰ级8例,Ⅱ级17例,Ⅲ级3例,其中K-L分期Ⅰ-Ⅱ级占比89.3%。(2)患者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治疗8周后与治疗2周后相比,VAS疼痛评分、WOMAC关节功能评分和6分钟步行距离都比之前改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WOMAC关节功能评分,总有效率均为96.4%。28例KOA患者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独活寄生汤加减结合髋膝联合训练对K-L分期为Ⅰ-Ⅱ级,病程12月以内、体重系数小于28kg/m2的肾虚髓亏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疗效佳;(2)独活寄生汤祛风除湿以利关节,驱散寒邪以止疼痛,补益肝肾以强筋骨,全方共奏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补益肝肾之功,有效地缓解膝关节疼痛。
刘丹[4](2020)在《多肽提取物对鸡抗氧化、调节免疫及抗球虫感染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球虫病作为集约化养殖中最常见的禽类疾病,对禽类养殖业危害极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人们主要采用西药抗生素、免疫疫苗等方法防治鸡球虫病,但鸡球虫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大,且存在药物残留风险,而免疫疫苗的研发成本高、难度大。研究表明,无化学危害、无药物残留的中药提取物,有望作为药物预防和治疗球虫病。据报道,地鳖和蛴螬肽提取物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免疫调节作用。当前将中药提取物作为饲料添加剂,通过增强机体抗氧化应激及提高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鸡对球虫感染的危害,从而防治和缓解鸡球病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依据地鳖肽抗氧化和蛴螬肽免疫调节作用,将其联合应用探讨多肽提取物对艾美耳球虫感染的肉仔鸡生产性能、抗氧化、免疫调节和抗球虫感染的作用,从营养调控角度来提高在受到应激时家禽的免疫功能。试验一:探讨多肽提取物(地鳖肽和蛴螬肽联合)的体外抗氧化效果。测定多肽提取物的清除自由基能力,抗氧化剂还原能力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能力发现,结果1:1比例组合的多肽提取物对O2-、-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最强、抗氧化活性接近于阳性药对照组且MDA含量降低。结果表明多肽提取物能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降低自氧化反应,呈现良好体外抗氧化作用。试验二:探讨地鳖肽和蛴螬肽组合的多肽提取物的体外免疫调节作用的效果。采用MTT法测定鸡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和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活力,中性红法和流式细胞术对RAW264.7细胞的吞噬能力进行检测。结果1:1比例组合多肽提取物组鸡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和RAW264.7细胞相对活力最高(分别达到73%和98%),RAW264.7细胞吞噬能力最强。结果表明多肽提取物能够提高鸡淋巴细胞转化和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呈现一定免疫调节作用。实验三:探讨地鳖肽和蛴螬肽组合的多肽提取物对艾美耳球虫感染肉仔鸡的生产性能、抗球虫效果、免疫功能、抗氧化功能及肉品质的影响。取1日龄健康肉仔鸡随机分6组,空白组和红对照组鸡饲喂基础日粮,盐霉素组鸡饲喂基础日粮及添加盐霉素(60mg/kg),地鳖肽组鸡饲喂基础日粮及添加地鳖肽(1OOmg/kg)、蛴螬肽组鸡饲喂基础日粮及添加蛴螬肽(100mg/kg),联合肽组鸡饲喂基础日粮及添加地鳖肽(100mg/kg)和蛴螬肽(100mg/kg);14日龄时除空白组外,所有肉仔鸡攻毒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5×103/只,分别测定肉仔鸡于21日龄和42日龄时鸡生长性能(日增重、采食量、料重比)、免疫器官指数(肝脏、胸腺和法氏囊)、血液生化和抗氧化及免疫功能指标。结果肉仔鸡生长性能差异不显着:鸡感染球虫第7日,联合肽组比红对照组肠道损伤显着降低;鸡感染球虫第4-7日,红对照组鸡排出卵囊数达到约11.95×104个,而联合肽组鸡排出卵囊数显着低于红对照组;红对照组抗球虫指数(ACl)仅为126.44左右,联合肽组ACI为159.79;联合肽组与红对照组相比鸡免疫器官指数均极显着升高;联合肽组与红对照组比42日龄肉仔鸡胸部和腿部肌肉滴水损失均显着下降,肉的颜色红度值(a*)明显升高而亮度值(L*)明显降低,黄度值(b*)差异不显着;联合肽组与红对照组比较21日龄肉仔鸡血清ALP活性均显着降低,TP浓度均显着升高,ALB差异不明显;42d肉仔鸡ALT活性显着降低,ALP和TP无显着差异,ALB浓度显着升高。联合肽组与红对照组比较肉仔鸡血清中抗氧化酶(CAT、SOD、GSH-Px)活力均极显着升高,MDA含量极显着降低;联合肽组与红对照组比较仔鸡肠道绒毛高度明显升高、隐窝深度显着变浅,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极显着增大;联合肽组肉仔鸡血液T和B淋巴细胞转化显着高于红对照组。结果表明多肽提取物可显着降低卵囊排出呈现一定抗球虫效果,提高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肉仔鸡的抗氧化功能和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肉品质。综上所述,地鳖肽和蛴螬肽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和免疫调节作用,将其联合应用添加到肉仔鸡日粮中通过营养调控,改善感染球虫肉仔鸡的肉品质,提高鸡抗氧化应激和增强机体调节免疫功能,改善仔鸡肠黏膜损伤,对球虫感染鸡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刘文志[5](2020)在《基于文献研究国医大师治疗黄疸的经验》文中认为目的:归纳分析国医大师诊治黄疸的辨证、用药特点,为中医药治疗黄疸提供理论与临床指导。方法:收集国医大师治疗黄疸的医案,采集医案中的症状、舌脉、证素、中药等信息,将文字内容统一规范化处理,转换为数据信息,建立数据表格。运用WPS Office 6.2软件中的Excel数据透视表功能对症状、舌脉、证素、中药等进行频数分析;运用Weka 3.8软件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收集26位国医大师的107例医案,共204诊次,获得有效处方204首。(1)症状体征频数分析:医案首诊共出现症状体征70种,频数共792次。主要症状体征是目黄(91次)、尿黄(70次)、身黄(68次)等;具有实热性质的症状有大便干结(32次)、发热(26次)、口苦(25次)、口干(23次),共计106次;具有脾虚性质的症状有乏力(44次)、大便溏泻(23次)、面色晦暗(19次)、消瘦(13次),共计99次。(2)舌脉频数分析:170诊次记载有舌脉,舌质与舌苔表现有24种,频数共451次;脉象12种,频数共295次。舌色以舌质红(48次)、舌质暗红(23次)、舌质紫(17次)和舌质淡红(15次)较常见;舌形有舌体胖大(16次)和舌边有齿痕(9次);舌苔以苔腻(86次)、苔黄(80次)、苔薄(57次)和苔白(42次)较为多见。脉象以脉弦(84次)、脉数(49次)、脉滑(49次)、脉细(47次)和脉缓(26次)较为多见;反映实热证的舌脉象频次共计177次;反映湿证的舌脉象共计135次;反映脾虚证的舌脉象共计142次;反映血瘀证的舌脉象共计40次。(3)证素频数分析:107例医案首诊共出现证素15种,频数共219次。其中湿热(73次)、血瘀(42次)、气滞(34次)和脾虚(29次)较常见。(4)药物频数分析:204首处方共出现药物252种,频数共2727次。主要药物是茵陈(165次)、郁金(89次)、茯苓(88次)、大黄(78次)、白术(76次)、甘草(71次)、栀子(57次)、柴胡(54次)、猪苓(52次)、厚朴(51次)、金钱草(47次)、赤芍(43次)、陈皮(43次)和黄芩(41次)。(5)药性、药味、归经和类别频数分析:分析使用比例超过5%的药物,共68种中药,频数共2106次。(1)药性方面,有寒药32种,共1116次;温药20种,共526次;平药10种,共350次;凉药5种;共102次;热药1种,共12次。(2)药味方面,苦味药37种,共1308次;甘味药31种,共868次;辛味药25种,共836次;淡味药7种,共252次;酸味药5种,共130次;咸味药3种,共75次。(3)归经方面,药物以归脾、胃、肝、肺经为主。有归脾经的药物33种,共1162次;有归胃经的药物33种,共1082次;有归肝经的药物31种,共1003次;有归肺经的药物28种,共875次。(4)药物类别方面,以利水渗湿药、清热药、补气健脾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化湿药和消食药为主。有利水渗湿药13种,共547次;清热药15种,共406次;补气健脾药5种,共217次;理气药8种,共187次;活血化瘀药5种,共174次;化湿药5种,共154次;消食药5种,共100次。(6)关联规则分析:分析204首处方,得出常用9种中药组合,郁金-白术-甘草-茯苓,白术-甘草-茯苓,郁金-栀子-茵陈,郁金-厚朴-茵陈,大黄-栀子-茵陈,郁金-大黄-茵陈,大黄-厚朴-茵陈,栀子-茵陈,大黄-茵陈。结论:(1)黄疸病以身目尿黄为主症,纳差、腹胀、大便异常等消化道症状为兼症。舌脉象以舌红、苔黄、苔腻、脉弦、脉数最常见。(2)黄疸病以湿热证候为主;虚实夹杂证候亦不少见,仍以湿热为主,兼有脾虚、血瘀、气滞等。(3)国医大师治疗黄疸时注重清热利湿,但不忘顾护脾胃、行气活血。常用清热利湿药物组合为茵陈-栀子-大黄,健脾益气药物组合为茯苓-白术-甘草,行气活血药物组合为郁金-厚朴。由此可得出基础方药:茵陈、栀子、大黄、郁金、厚朴、茯苓、白术、甘草。
黄路瑶[6](2020)在《真菌对铁皮石斛生长的影响及铁皮石斛有菌苗中circRNA的差异性表达》文中研究说明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具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自然生长的铁皮石斛与真菌共生并形成菌根,真菌对铁皮石斛的生长发育和生物活性物质积累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而研究铁皮石斛与真菌的共生关系与共生机制是当今热门的趋势,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观察单一真菌对铁皮石斛的影响,却未见多种真菌共同作用下对铁皮石斛的影响,目前也未见铁皮石斛circular RNA(circ RNA)差异表达研究方面的报道。本实验从野生铁皮石斛中分离出三种真菌:胶膜菌属(Tulasnella sp.)、小菇属(Mycena sp.)和镰刀菌属(Fusarium sp.),将其设置为4个组,其中三组为上述三种真菌分别与铁皮石斛组培苗进行共生培养,第4组是将三种真菌混合培养,培养时间30d。共生培养结束后,我们发现第4组铁皮石斛生长最好,出芽率、鲜重增量及干重增量最高。此外,我们测量了4个实验组的铁皮石斛苗的总多糖、总生物碱和总黄酮含量,发现与对照组相比,4个实验组在这三方面都有显着的升高,其中升高最明显的是第4组,其总多糖含量达到87.470mg/g,生物碱含量达到4.289mg/g,远高于对照组,并显着高于其它3个实验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circ RNA可以在植物的生物或非生物胁迫中差异性表达,但在铁皮石斛中还未有见过有关circ RNA的研究报道。本实验通过对铁皮石斛有菌苗(实验组)和无菌苗(对照组)进行高通量测序,两组共测得4115组不同的circ RNA。其中,4091组来源于外显子,24组来源于内含子。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显着性差异表达的circ RNA有27种,且皆来源于外显子,其中17种circ RNA为显着上调,10种为显着下调,GO富集分析一共检测出99组数据,其中显着性基因最多的是细胞组成部分中的nucleus;KEGG富集分析发现circ RNA共有7条富集通路,其中,Butanoate metabolism和Mismatch repair具有显着性差异。在对circ RNA差异表达分析后发现,实验组中有关细胞分裂及DNA复制的多个相关基因的表达都存在上调的现象,反之抑制细胞分裂的基因存在下调的现象,而且对显着性差异的circ RNA进行KEGG富集分析,发现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和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两条信号通路的富集,这从基因层面上证明了真菌会刺激铁皮石斛细胞的分裂与生长。另外,铁皮石斛有菌苗有关转录水平的两个基因还出现显着下调,有菌苗中与病菌侵染植物途径有关的Nudix水解酶基因3出现显着上调,后者证明了共生真菌侵染铁皮石斛的途径与其它病菌侵染植物体的途径有相似性。本实验对铁皮石斛circ RNA进行研究分析,在基因层面上探明了铁皮石斛与真菌形成菌根的部分机理,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铁皮石斛与真菌的共生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也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申娟[7](2020)在《木丹颗粒联合卡马西平治疗气虚血瘀型丘脑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木丹颗粒联合卡马西平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气虚血瘀型丘脑痛患者用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PS)、中医证候积分进行观察,并评估其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拓宽思路并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对60例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受试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基础治疗,对照组在二级预防基础上给予卡马西平口服;治疗组在二级预防基础上给予木丹颗粒联合卡马西平口服。以4周为一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以VAS评分、LDL、Lp-PLA2、IMT、PS、中医证候积分为疗效观察指标,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为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各评估一次,并观察记录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收集数据后使用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西医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有显着降低(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LDL、Lp-PLA2、IMT和PS均有显着降低(P<0.01),LDL治疗组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Lp-PLA2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IMT和斑块积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单项积分及总积分比较:治疗组经治疗各个单项积分均有改善(P<0.05);对照组除肢体麻木无明显改善外(P>0.05),肢体疼痛、手足拘挛、气短乏力、面色苍白、汗出均有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在肢体麻木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肢体疼痛、手足拘挛、气短乏力、面色苍白、汗出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显着降低(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3.疗效比较:在中医疗效评价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62.07%,两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在疼痛疗效评价方面: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86%,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安全性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血常规(RBC、HB、WBC、PLT)、肝功能(ALT、AST)、肾功能(Scr、BUN)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中度及重度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木丹颗粒联合卡马西平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气虚血瘀型丘脑痛效果较明显,在改善患者的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降低Lp-PLA2、IMT和PS等方面优于单用卡马西平,未发现明显降低LDL作用,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黄诗云[8](2020)在《基于“久病入络”理论治疗难治性黄褐斑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自拟玉容汤联合氨甲环酸片口服治疗难治性黄褐斑的临床效果,为黄褐斑的联合治疗提供临床依据和新思路。方法: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且同意参加本实验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联合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中西医联合组以自拟玉容汤加氨甲环酸片口服治疗,对照组在氨甲环酸片口服的基础上加维生素C。分别进行为期12周的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1、2、3疗程后皮损评分、治疗前后VISIA分值及黄褐斑生活质量量表,并以这些指标评估本方案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本研究数据均以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此次试验纳入66例患者,最终完成62例。在这之中,包括中西医联合组32例,临床治愈1例,显效14例,好转11例,总有效率81.25%,愈显率46.87%;对照组中,总有效率53.33%,愈显率23.34%。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口服氨甲环酸联合自拟玉容汤的疗效更为显着;而两组愈显率上,中西联合组在较优疗效上略高于对照组,但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皮损评分比较上,两组均在治疗1疗程后开始改善,治疗3个疗程后中西医联合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西医联合组在改善患者VISIA斑点分值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棕色斑和红色区的分值改善方面未见明显差异(P>0.05)。生活质量改善上,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改善,而联合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中西医联合组与对照组的疗法对难治性黄褐斑患者面部皮损、生活质量、VISIA评分上均有改善,且均无明显不良反应;中西医联合组的总疗效在两个疗程以后更显着;2、中西医联合组总有效率、VISIA斑点分值改善及对黄褐斑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3、自拟玉容汤联合口服氨甲环酸治疗难治性黄褐斑,作为一种可靠的联合用药选择,疗效显着,值得临床进行继续深入研究。
杨东春[9](2020)在《联合陇中消肿止痛合剂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将陇中消肿止痛合剂应用于骨筋膜室综合征Ⅰ、Ⅱ级患者,观察其对患肢筋膜室压力(ICP)、组织供氧及血清CK、LDH、AST含量的影响,证明陇中消肿止痛合剂能改善创伤组织供氧,降低筋膜室压力,消除患肢肿胀,减轻患肢疼痛,有效控制OCS相关并发症,降低下肢肌肉坏死率。方法:本研究将2018年1月~2019年10月因下肢挤压伤、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闭合性胫骨骨折、闭合性胫腓骨骨折就诊于甘肃省中医院并诊断为骨筋膜室综合征Ⅰ、Ⅱ级的患者106例,通过计算机随机数字生产程序将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53例(包括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12例,闭合性胫骨骨折19例,闭合性胫腓骨骨折22例),对照组53例(包括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14例,闭合性胫骨骨折18例,闭合性胫腓骨骨折21例),患者入组后对照组给予骨筋膜室综合征常规治疗(包括消肿利尿、补液、预防再灌注损伤、抗生素预防感染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甘肃省中医院院内制剂陇中消肿止痛合剂,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d、7d、14d进行双下肢近红外光谱检测(NIRS)、患肢筋膜室压力测定(ICP)测量,并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及乳酸脱氢酶(LDH)。结果:1.2组患者基线数据(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及类型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2组灌注压差AP在治疗后3天时达到最低值,通过治疗后2组AP均有所恢复,治疗组恢复更佳AP7d<0.05、AP14d<0.05。3.患肢血供在创伤后首先呈下降趋势,2组均是在3d时最低,差异无统计意义,治疗后7d、14d两组均不同程度恢复,且治疗组上升更明显AP14d<0.05。4.相比于治疗前,治疗后2组患者生化指标CK、LDH、AST均呈下降趋势,且治疗组下降要快于对照组(P<0.05)。5.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有12例进展为骨筋膜室综合征Ⅲ级,对照组有20例进展为Ⅲ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通过症状积分表治疗组有效率82.1%,对照组有效率6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陇中消肿止痛合剂治疗OCS可以有效缓解筋膜室压力,改善组织供氧,降低患者血清CK、LDH、AST的水平。
魏华[10](2020)在《滋阴清热方治疗肝肾阴虚型失眠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临床观察,评价滋阴清热方治疗肝肾阴虚型失眠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方法:本临床观察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法,选取60例失眠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均为30例,治疗组的治疗干预为滋阴清热方,对照组的治疗干预为艾司唑仑,两组疗程均为4周。两组均在试验前和试验后,分别测评和记录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中医证候评分量表。本研究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滋阴清热方治疗肝肾阴虚型失眠症的有效性进行判定。所有的统计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本研究中的一般情况比较是对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进行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对两组用药前PSQI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积分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的PSQI各项目和总分,P<0.05,有统计学差异。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后的PSQI各项目和总分,P<0.05,有统计学差异。比较治疗后的治疗组与对照组的PSQI各项目和总分,P>0.05,无统计学差异。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为评分标准,两组药物疗效明确,且无统计学差异。3、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各项目和总分,P<0.05,有统计学差异。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各项目和总分,比较失眠和总分方面,两项均显示P<0.05,有统计学差异;比较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及耳鸣方面,7项均显示P>0.05,无统计学差异。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各项目和总分,比较失眠方面,P>0.05,无统计学差异;比较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急躁易怒、头晕目眩、耳鸣和总分方面,8项均显示P<0.05,有统计学差异。以中医证候积分为评分标准,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4、评价临床疗效时,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减分率为疗效评价指标,治疗组痊愈3人,显效10人,有效13人,无效4人,总有效率86.7%;对照组痊愈2人,显效14人,有效11人,无效3人,总有效率90.0%;经统计分析后,P=0.563>0.05,说明两组药物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以肝肾阴虚型失眠证候量表减分率为评价指标,治疗组痊愈5人,显效11人,有效11人,无效3人,总有效率90.0%;对照组痊愈0人,显效2人,有效6人,无效22人,总有效率26.7%;经统计分析后,P=0.000<0.05,说明两组药物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滋阴清热方和艾司唑仑均能改善失眠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两组药物均疗效明确,但无统计学差异。2、滋阴清热方可以改善中医证候的各项症状,且疗效明确;艾司唑仑仅能改善中医证候中的失眠这1项症状,其他7项症状均无改善;滋阴清热方的疗效明显优于艾司唑仑。
二、龙虎免疫合剂抗肿瘤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龙虎免疫合剂抗肿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肺与大肠相表里 |
1.1经脉络属 |
1.2生理配合 |
1.3病理相关 |
2 法——调肺通肠,祛痰瘀毒 |
2.1补肺通肠 |
2.2降肺通肠 |
2.3宣肺通肠 |
3 方药 |
3.1补肺通肠汤 |
3.2降肺通肠汤 |
3.3宣肺通肠汤 |
4 典型病案 |
(2)参地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母猪产前产后疾病给养猪业带来的危害 |
1.1.1 母猪产前产后常见疾病及危害 |
1.1.2 母猪产前产后疾病的辨证分型及组方依据 |
1.2 中兽药颗粒剂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
1.2.1 提取工艺 |
1.2.2 浓缩工艺 |
1.2.3 辅料选择 |
1.2.4 制粒工艺 |
1.3 中兽药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
1.3.1 薄层色谱法(TLC)在中兽药制剂质量控制中应用 |
1.3.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在中兽药制剂质量控制中应用 |
1.4 组方药材的研究进展 |
1.4.1 党参 |
1.4.2 熟地 |
1.4.3 白芍 |
1.4.4 木香 |
1.4.5 柴胡 |
1.4.6 茯苓 |
1.4.7 白术 |
1.4.8 陈皮 |
1.4.9 当归 |
1.4.10 黄芩 |
1.4.11 甘草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1 目的 |
1.5.2 意义 |
2 试验一 参地颗粒提取工艺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 |
2.2.2 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验证试验 |
2.2.3 水提取正交试验 |
2.2.4 水提取工艺验证试验 |
2.2.5 确定提取工艺 |
2.3 讨论 |
3 试验二 参地颗粒制粒工艺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赋形剂选择试验 |
3.2.2 赋形剂用量试验 |
3.2.3 矫味剂用量考察 |
3.2.4 休止角测定 |
3.2.5 水分测定 |
3.2.6 溶化性测定 |
3.3 讨论 |
4 试验三 参地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性状 |
4.2.2 定性鉴别结果 |
4.2.3 含量测定结果 |
4.3 讨论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独活寄生汤结合髋膝联合训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疗效评分 |
2.3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2.4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3.1 研究背景 |
3.2 独活寄生汤的处方分析和组成功用 |
3.3 髋膝联合训练的治疗机制 |
3.4 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髋膝联合训练的治疗效果分析 |
3.5 课题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膝关节 WOMAC 评分表 |
缩略词表 |
综述 膝骨性关节炎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科研成果 |
(4)多肽提取物对鸡抗氧化、调节免疫及抗球虫感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略缩词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地鳖的研究进展 |
1 地鳖的主要成分 |
2 地鳖的药理作用 |
第二节 蛴螬的研究进展 |
1 蛴螬的主要化学成分 |
2 蛴螬的药理作用 |
第三节 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
1 生物活性肽的分类 |
2 生物活性肽的功能 |
第四节 鸡球虫病的研究进展 |
1 鸡球虫的发育和宿主特异性 |
2 鸡球虫病的致病机理 |
3 鸡球虫病的危害 |
4 鸡球虫病药物防治的应用 |
第五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第一节 多肽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节 多肽提取物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节 多肽提取物对鸡抗氧化和调节免疫及抗球虫感染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文献研究国医大师治疗黄疸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
1 研究内容 |
1.1 硏究对象 |
1.2 医案来源 |
1.3 检索方法 |
1.4 医案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建立医案数据库 |
2.2 四诊规范 |
2.3 证素规范 |
2.4 药名规范 |
3 数据录入 |
4 数据挖掘方法 |
4.1 频数分析 |
4.2 关联规则分析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医案来源 |
2 症状体征分析 |
3 舌脉分析 |
4 证素分析 |
5 药物分析 |
5.1 药物分布 |
5.2 药性、药味、归经、类别分布 |
5.3 关联规则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四诊讨论 |
2 证素讨论 |
3 用药讨论 |
3.1 常用中药讨论 |
3.2 性味讨论 |
3.3 归经讨论 |
3.4 类别讨论 |
3.5 药物组合讨论 |
4 总结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五部分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概述中医黄疸证治发展过程 |
参考文献 |
(6)真菌对铁皮石斛生长的影响及铁皮石斛有菌苗中circRNA的差异性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铁皮石斛的概述 |
1.1.1 铁皮石斛的药用价值与功效 |
1.1.2 共生真菌促进铁皮石斛的生长发育 |
1.1.3 共生真菌加强铁皮石斛的抗逆性 |
1.1.4 共生真菌促进铁皮石斛生物活性物质积累 |
1.2 circRNA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
1.2.1 circRNA调节基因表达 |
1.2.2 circRNA在植物生物或非生物胁迫中差异性表达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几种共生真菌对铁皮石斛生长和生物活性物质积累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仪器与试剂 |
2.2.1 材料 |
2.2.2 仪器 |
2.2.3 试剂 |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3.1 培养基的制备 |
2.3.2 菌种复苏及铁皮石斛苗接种 |
2.3.3 铁皮石斛生物生长指标测量 |
2.3.4 铁皮石斛总多糖、总生物碱和总黄酮含量的测量 |
2.4 实验结果 |
2.4.1 铁皮石斛生长指标差异统计 |
2.4.2 总多糖、总生物碱和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 |
2.5 分析与讨论 |
第三章 铁皮石斛有菌苗和无菌苗中circRNA差异性表达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步骤 |
3.3.1 rRNA去除法实验步骤 |
3.3.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4 数据分析 |
3.4.1 FASTQC质量检测 |
3.4.2 参考基因的线性分析 |
3.4.3 circRNA的数目统计 |
3.4.4 显着性差异circRNA数目统计 |
3.4.5 差异circRNA聚类热图 |
3.4.6 差异circRNA火山图 |
3.4.7 差异circRNA hosting gene GO富集分析 |
3.4.8 差异circRNA hosting gene KEGG富集分析 |
3.5 显着差异circ RNA的联动m RNA信息 |
3.6 分析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木丹颗粒联合卡马西平治疗气虚血瘀型丘脑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标准 |
3.4 脱落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试验设计及分组 |
4.2 治疗方法 |
5 观察项目及指标 |
5.1 一般情况 |
5.2 疗效性指标 |
5.3 疗效评价标准 |
5.4 安全性指标 |
6 不良反应分级标准 |
7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结果 |
1 试验完成情况 |
2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3 两组疗效性指标比较 |
3.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3.2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彩超结果比较 |
3.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单项积分及总积分比较 |
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
4.1 疼痛疗效评价标准 |
4.2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
5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比较 |
5.1 两组血常规比较 |
5.2 两组肝功能、肾功能比较 |
5.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
讨论 |
1 选题依据 |
2 西医对丘脑痛的认识 |
3 本病与相关西医指标的关系 |
4 中医对丘脑痛的认识 |
5 益气活血,通络止痛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丘脑痛的分析 |
6 木丹颗粒联合卡马西平治疗气虚血瘀型丘脑痛的理论探讨 |
6.1 木丹颗粒的组方及应用依据 |
6.2 木丹颗粒单味药及组方分析 |
6.3 应用木丹颗粒治疗本病的现代研究依据 |
7 结果分析 |
7.1 一般情况比较分析 |
7.2 VAS评分及及疼痛疗效评价分析 |
7.3 中医证候及中医疗效的分析 |
7.4 西医指标分析 |
8 安全性分析 |
9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丘脑痛的中西医研究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名单 |
个人简历 |
(8)基于“久病入络”理论治疗难治性黄褐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样本量确定 |
1.3 病例选择 |
1.3.1 西医诊断及分型标准 |
1.3.1.1 诊断标准 |
1.3.1.2 分型标准 |
1.3.2 中医辩证分型标准 |
1.3.3 纳入标准 |
1.3.4 排除标准 |
1.3.5 脱落标准 |
1.3.6 剔除标准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3.1 技术路线图 |
3.2 病例分组 |
3.3 治疗药物 |
3.4 治疗方案 |
3.4.1 基础治疗 |
3.4.2 中西医联合组方案 |
3.4.3 对照组方案 |
3.5 观察方法与指标 |
3.5.1 观察方法 |
3.5.2 观察指标 |
3.5.2.1 mMASI(修改版黄褐斑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分 |
3.5.2.2 VISIA图像分析系统 |
3.5.2.3 黄褐斑生活质量评分量表 |
3.6 疗效判定标准 |
3.7 不良反应评价 |
3.8 复发与随访 |
3.9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一般资料 |
4.1.1 两组年龄对比 |
4.1.2 两组病程对比 |
4.1.3 两组黄褐斑临床分型构成 |
4.1.4 两组患者月经情况构成 |
4.2 疗效对比 |
4.2.1 治疗前后皮损评分 |
4.2.2 治疗前后VISIA分析相关评分比较 |
4.2.3 治疗前后黄褐斑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
4.2.4 总疗效对比 |
4.2.5 治疗后患者月经变化情况比较 |
4.4 安全性评价 |
4.5 复发率比较 |
5 讨论 |
5.1 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
5.1.1 屏障功能受损 |
5.1.2 血管因素 |
5.1.3 心理精神因素 |
5.1.4 其他因素 |
5.2 从络病理论谈黄褐斑 |
5.2.1 关于络病理论的认识 |
5.2.2 络病理论与黄褐斑 |
5.2.3 从“久病入络”谈对难治性黄褐斑的认识 |
5.2.3.1 关于难治性黄褐斑的认识 |
5.2.3.2 难治性黄褐斑病机 |
5.2.3.3 对于“久病入络”的认识 |
5.2.3.4 “久病入络”与难治性黄褐斑治疗 |
5.3 中医对黄褐斑分型的认识 |
5.4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
5.4.1 氨甲环酸 |
5.4.2 维生素 |
5.5 VISIA皮肤检测仪的应用现状 |
5.6 黄褐斑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5.7 组方分析 |
5.8 中药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
5.9 结果分析 |
6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1.问题 |
2.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综述 基于文献分析黄褐斑中西医结合治疗规律 |
1.资料来源与检索方法 |
2.常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合及疗效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黄褐斑调查表 |
附录二 黄褐斑生活指数量表 |
附录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
(9)联合陇中消肿止痛合剂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1.6 脱落病例的统计原则 |
1.7 终止标准 |
2 试验方案 |
2.1 分组方法 |
2.2 样本量估计 |
2.3 治疗方案 |
2.4 ICP监测方法 |
2.5 NIRS检测方法 |
2.6 应急处理方案 |
2.7 研究指标 |
2.8 安全性评定 |
2.9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2.10 统计处理 |
2.11 主要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入组情况 |
3.2 基线资料 |
3.3 2组患者舒张压与筋膜室内压差△P (mmHg)值比较 |
3.4 2组患者NIRS数值比较 |
3.5 2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 |
3.6 2组患者治疗14天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3.7 2组患者治疗不同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点分比较 |
3.8 2组患者患肢肿胀消退情况比较 |
3.9 2组患者Edwards功能评分比较 |
4 讨论 |
4.1 OCS的中医认识 |
4.2 诊断标准探讨 |
4.3 陇中消肿止痛合剂 |
4.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5 结语 |
5.1 结论 |
5.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滋阴清热方治疗肝肾阴虚型失眠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 |
第一部分 西医对失眠的论述 |
1 失眠的社会背景 |
2 失眠症的致病因素 |
3 失眠症的病理机制 |
4 失眠的治疗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医对失眠的论述 |
1 中医经典对失眠的认识 |
2 从脏腑论述失眠的病因病机 |
3 失眠的中医药疗法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及干预措施 |
2.2 观察指标 |
2.3 安全性指标 |
2.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资料结果 |
3.2 一般资料比较 |
3.3 临床疗效比较 |
3.4 安全性分析 |
4 讨论 |
4.1 中医理论依据 |
4.2 中药方剂分析 |
4.3 单味药材作用及药理分析 |
4.4 临床疗效分析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2.1 问题 |
2.2 展望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四、龙虎免疫合剂抗肿瘤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 韩秀丽,王秀娟. 湖南中医杂志, 2021(12)
- [2]参地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D]. 刘笑.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3]独活寄生汤结合髋膝联合训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回顾性研究[D]. 陈国键.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多肽提取物对鸡抗氧化、调节免疫及抗球虫感染的研究[D]. 刘丹. 北京农学院, 2020(02)
- [5]基于文献研究国医大师治疗黄疸的经验[D]. 刘文志.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真菌对铁皮石斛生长的影响及铁皮石斛有菌苗中circRNA的差异性表达[D]. 黄路瑶.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6)
- [7]木丹颗粒联合卡马西平治疗气虚血瘀型丘脑痛的临床观察[D]. 申娟.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8]基于“久病入络”理论治疗难治性黄褐斑的临床研究[D]. 黄诗云.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联合陇中消肿止痛合剂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观察[D]. 杨东春.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滋阴清热方治疗肝肾阴虚型失眠症的临床观察[D]. 魏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