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试题一般案例分析

课堂试题一般案例分析

一、课堂提问通病例析(论文文献综述)

江燕玲[1](2020)在《高一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在高度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以事实性知识学习、浅表层次理解、近迁移应用为主的低阶思维能力,已经不满足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我们的目光应该聚焦到分析、决策制定、批判性思维等更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即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教育也一直秉承着“发展人的思维”这一理念。因此,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已然是我国当前数学教育关注的重心。我国关于高阶思维的研究逐年增加,但对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研究基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高一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展开调查:首先,研究根据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学,对高阶思维进行了界定,得出了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构成:应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5个一级指标。其次,研究结合数学学科知识和数学高阶思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编制了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测试卷”,对244名高一学生进行测试,进而了解高一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现状;并对72名高一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65名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情况展开调查,分析出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调查结果,以相关教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提出相关建议。基于对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高一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整体表现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各一级指标的发展由好到差为: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评价能力>创造能力。2.从性别上看,女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表现略优于男生,但两者在整体发展水平上不存在显着差异。从班级层次上看,实验班与平行班、重点班与平行班两两在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上存在显着差异。从地区差异上看,在两个同等级别学校中,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发展不存在显着差异。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与数学学业成绩显着正相关。3.提出了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建议:(1)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2)创设利于学生进行高阶学习的环境;(3)设计学生进行高阶学习的高阶活动;(4)进行连续性评价。

秦佳琪[2](2020)在《锡林浩特市一中初中历史习题教学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史习题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内容之一,所谓历史习题教学,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历史问题的教学过程”。习题教学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教学的目的,又是教学的手段;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可见,初中历史习题教学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所以本人以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锡林浩特市一中初中历史习题教学的现状展开了调查研究。首先,对锡林浩特市一中师生在习题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同时在课堂观察中收集了大量的历史习题教学案例,完成了初步的调查工作。其次,在完成调查工作的基础之上,围绕着教师“教题”和学生“做题”两个角度展开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了该校师生在历史习题教学过程中的可圈可点之处,也发现了其中的不足。再次,对该校师生在习题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整理和汇总,包括:“师生对习题教学的认识不够全面”、“习题教学的时机有欠妥当”、“师生的习题互动质量不高”、“教师对习题的选取不够严谨”、以及“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待提升”等几个方面。并试着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帮助和支持。最后,针对该校师生在历史习题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具体包括:“全面认识历史习题教学的目的”、“严格把控历史习题的选取”、“积极改善师生习题教学状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合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持续关注习题教学后的反馈”六个方面。通过这一研究,希望可以为锡林浩特市一中历史习题教学过程的提高和完善添砖加瓦,贡献力量,同时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好功底,做好准备。

马敏[3](2021)在《贵州省历年高考语文语病试题研究》文中认为语病题是高考语文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试题,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其发展至今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漫长的时间促使语病题的发展逐渐完善和稳定,呈现稳中求新的趋势。从考查点看,语病题结合了语法、语意、语用等多方面的知识,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本文以1978至2019年的贵州高考语文语病试题为研究对象,对贵州省历年高考语文语病题进行纵横向分析,探寻贵州高考语病试题的特点、考查内容,为学生学习语言运用提供指导性的策略。由贵州历年高考语文语病试题的分析可知,语病题的题型和分值较稳定,考查类型是考试大纲提及的语序不当、搭配不当、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结构混乱、成分残缺或赘余六大类。近年语病题的命题有变化,只对同一个句子作修改,难度看似有所降低,实则更考验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故分析贵州历年高考语病试题,对贵州中学语病教学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共三章。第一章分析了高考语病题的命题依据,然后结合试题分析了语病题的发展演变;第二章分析了贵州历年高考语病试题,从考查能力、命题情况、命题规律与趋势几方面分析了历年试题,试题分析主要梳理了语病的题型、分值、考查类型、考查频次、语料及命题规律,最后根据试题特点及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了学生失分原因;第三章根据第二章的试题分析和实践情况得出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主要从积累语言知识、规范语言表达、总结规律、练习多方面提出了语病试题的教学方法和高考应对策略。

杨燕[4](2020)在《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在我国语文教育界中一直存在着“重阅读、轻写作”的倾向。在语文教育研究者看来,写作一直都是“老大难”问题,“鲜有人问津”。虽然已有不少前沿的写作学理论,但是却没能够很好地下放到写作教学中来,写作教学理论与写作学理论之间存在断层,不能很好地服务彼此。因此,这就导致写作教学领域严重“营养不良”,存在诸多问题:写作知识亟需重构;写作教学学段设置不合理;传统的“文章体系”亟待变革。长此以往,我国的写作教学一直得不到显着改善,教师“不会教、不知道教什么、不敢教”,学生“不想写、不知道写什么、不会写”。用王荣生教授的话来说就是“我国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笔者的研究是基于荣维东教授的“交际语境写作”这一新理论所进行的写作教学实践,且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某一文体写作——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来,运用“交际语境写作理论”来指导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开展教学设计与实施。从而分析取得的效果,反思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施的建议,以此找到一条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新思路。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绪论、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交际语境写作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三轮行动研究,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与反思。在绪论部分中,主要说明研究缘起、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意义,并且通过对前人资料的整理从交际语境写作理论和交际语境写作教学两方面去进行文献综述的梳理,最后介绍了本次研究的创新之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在第二部分中,笔者分析了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从功能语言学和言语教学理论两方面去探讨的。在第三部分中,笔者实施了三轮行动研究,运用交际语境写作理论重新对记叙文教学进行教学设计、行动实施,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一次的写作教学行动进行总结与反思。在第四部分中,笔者将从整体上对此次研究进行反思,反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实施的效果与价值,并提出了一些实施建议。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希望能够找到记叙文写作教学与交际语境写作理论的有效结合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写作教学中存在的弊病,为一线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实践提供经验的参考。

王梦昭[5](2017)在《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研究》文中认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对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的呼吁不断,引发了社会各方的关注,一方面,随着大学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提升了大众对大学教育的期待;另一方面,大学教育培养的出口,又遭遇了大学生从学涯进入职涯发展的种种障碍,由此,大学教育的作用遭到质疑。本论文由七个章节组成,基本思路是:找出问题,试图在宏观理论指导下,整合、扬弃历史资源,展开大学教学新方法的尝试;建立一个宏微结合、历史现实沟通、跨越中外的良性结构,寻求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方法与技能,来应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使之得到妥善解决。第一章是立论与综述。立论部分,首先提出问题,目前的大学教学问题严重,从宏观层面说,有着名的“钱学森之问”和更为尖锐与直截的“钱理群之忧”。微观层面而言,存在着网络媒介时代,大学怎么教、如何学;大学教师的使命是什么,如何才能恪守教学职能等具体问题。这些问题还具有国际性特点,成为全球大学教育的危机,需要积极稳妥应对;然后,确定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综述部分分析评述相关文献,依次对“大学职能概念”、“大学职能内涵”、“大学教师教学职能”三个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分类与评述,得出以往研究的两个缺失,即缺失理论框架的构建,缺失中国大学的历史追溯与反思,因而列为本文重点研讨的重点。第二章是理论辨析。首先是“职能”和“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深入考察与概念确定,以及本文研究理论依据的确定。其次,探索大学教学职能的新结构。雅斯贝尔斯认为,“专业训练”(Fachschulung)“研究”(Forschung)和“教化”(Bildung)三大理念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共同构成了大学的理想。可是,“专业训练”(教学)“研究”(科研)一直为人们重视,并与雅氏遗漏的“社会服务”构成了大学的“三大职能”;“教化”(Bildung)这一理念却被忽视而失落了。本文以“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理论为指导,得出了大学教学“三职能一理念”的新结构:“教化”的理念在上,下面是三大职能的支撑;理念引领职能,职能支撑理念,形成一个上下交流、左右互通的有机结构。同时,对超越雅斯贝尔斯,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教学资源充实理论构架内涵,作了初步设想。第三章是历史追溯。探讨中国的大学教学,不仅需要具有国际共识的理论指导,更需要对本土的大学教育历史做认真考察,对传统进行扬弃,弃其糟粕,扬其精华,这也是以往的研究所忽视的。本文按媒介形式的演变,分口语传播、抄本传播、雕版印刷传播、机器印刷传播和音像传播五个阶段,考察我国古往今来大学教师教学职能履行状况,得出的结论是:媒介革命与大学发展关联密切,对大学教学冲击猛烈,并对大学教学呈现几何级增速的影响。网络媒介时代的大学教学问题,是这个历史走势的必然延伸,因而速度会更急迫,强度也会更激烈。第四章是熔铸与构建。以第二章的理论结构为构架,充实以第三章古代大学教学的优质资源,对中外哲人前贤的思想进行扬弃,批判继承他们的思想,弘扬有益成分,摒弃其不良因素,纳入到“三职能一理念”体系中。进而对“德”的义涵作了深入的探究,与古代的“明德”传统、雅斯贝尔斯的“教化”理念相结合。以“以德统学”为统领,渗透到“转技为道”、“转知为智”和“转教为导”三个方面;又以这三个方面作为“以德统学”的支撑,形成一个良性结构,用以阐述当代大学教师的教学职能的具体内涵。以图实现“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第五章是现实考察。本文的目的是要解决现实问题,寻找具有网络媒介时代特色的大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经过前几章的阐发,我们感到,必须寻求在“教化”理念指引下,与科研、社会服务互为联系的方法手段。本文采取质性研究的方法,糅合叙事研究与案例研究的特点,对翻转教学等教学手法进行了考察。当然,这些新方法是一种尝试,尚不成熟与完善,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另外,相比科研与社会服务,教学原本是大学的唯一职能,具有更悠久的历史,因而它的传统性、稳定性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翻转教学等方法,和“对话式”教学法一脉相承,自有传承,是媒介革命时期的转型;另一方面,即便翻转教学等新方法已经相对成熟,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法。第六章是总结与展望。提炼本文研究的几个重要结论:1、大学教师必须具备“德、才、力”,关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出色地履行教学职能,复兴大学的生命力,增强大学的魅力;2、探究“教化”理念的引领作用,确立大学教师职能新构架、充实新内涵;3、探求网络媒介时代大学教学的新模式等。其次,本章还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对未来的后续研究进行展望。本文回答的是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必然与理想标准。通过追溯中国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历史传承,吸收优秀文化遗产;探索经典教育理念中,大学教师理想教学职能;思考大学教师教学职能与育人理念的辩证关系;进而提出大学教师教学职能发展的应然之道。

舒凯平[6](2018)在《时序性思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时间和时序性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现在历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2017年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正式颁行和统编义务教育历史教材逐渐覆盖全国的大背景下,培养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时序性思维显得愈发重要。本文以初中历史教学的时序性思维培养为研究对象,在相关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历史课程教学论等理论的关照下研究了时序性思维的含义并着重强调了其培养意义。并以笔者教学实践的南昌市第十三中学,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法来考察了这个学校初中生的时序性思维培养现状,并给出了培养时序性思维能力的途径:一是重视相关知识储备,为时序性思维打牢基础;二是在教学中让学生领会时序性思维中的时间特质;三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拓展的教学活动。

林欢[7](2015)在《能力导向的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也要依靠并提升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并以此为基础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改革的十年来,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的课堂教学模式备受推崇。但常态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只是在知识教学时顺带进行能力培养,效果往往不够理想,这说明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目的性还不够明确。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课堂教学如何从知识立意转向真正的能力立意,并最终走向素养立意。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说,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的导向性核心能力是什么?怎么教才是有效的能力教学?”。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了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十二五”课题“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中对能力培养的观点:“阅读力、思考力和表达力是学生学习的一般能力,也是所有学科课堂学习的通用能力。”本研究尝试在此三大核心能力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和课堂教学实际,构建生物课堂教学的能力体系。并结合学科教学案例,对能力体系的内涵和有效教学策略进行阐述。期望此研究能对高中生物学教师在课堂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上有一定的启发。最终目的则是为了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全面发展能力,为提高生命科学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朱晨[8](2014)在《思维导图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杭州市塘栖中学为例》文中指出思维导图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引进国内已逾十年,它是通过文字、色彩、图像表征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同时也是放射性思维的产物。我国一线教师在思维导图使用过程中经过起步、应用、反思阶段已经陆续从理论角度探索思维导图的价值及用途。本研究以杭州市塘栖中学高二文科班11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高二8班为实验班,高二9班为对照班),运用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等实证方法,意在分析以下问题:①构建科学合理的思维导图应用模式并针对使用误区提出改良建议;②在该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教学,对比授课后两班在教学环节、教学效果及学业考核上的差异;③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法了解师生对思维导图的评价。基于上述研究目的得出下述结论:①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较为科学,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改善学习习惯、优化认知结构;②师生普遍接受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并积极运用于课前预习、新授、复习、要点记录、习题解答等环节,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③思维导图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区,如“伪放射”与“乱放射”现象,构图紊乱现象等,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学生应务实基础、加强绘制技能,教师则要因材施教、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综上所述,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为相关研究,阐述了思维导图的国内外研究历程,提出研究有待深入的理由,第三部分为思维导图概述,该部分明确了思维导图的概念及理论基础,并提出思维导图的设计原则与步骤。第四部分为实证研究,该环节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实验教学,涉及实验前期准备、实验教学模式构建、实验流程对比及结果分析,二是问卷调查,包括问卷编制与结果分析,意在研究学生群体对思维导图的认可度,三是教师访谈。研究教师群体对思维导图的评价;四是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思维导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良建议。第五部分为结语,归纳主要研究结果,指出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创新性及后续研究方向。

沈艺琳[9](2020)在《文本细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诗歌艺术的国度,古典诗词教育承载着传递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责任,任重而道远。但是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担忧,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教师只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而没有注意到学生对于诗词文本的解读能力。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文本细读逐渐被文学理论研究者和语文教师所关注,为古诗词的教学困境提供了新的视野。文本细读作为一种阅读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已有的语文教学理论阐释提供了新的视角,为语文课程的建构找到了新的切入点。通过介绍文本细读理论的概况,对文本细读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具体阐释文本细读理论,详细论述了英美新批评派的文本细读理论和中国古代、当代的文本细读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在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作出调查之后,结合初中生和语文一线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三个方面探讨古诗词教学中应用文本细读的意义,主要目的是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现实依据。基于此,笔者提出了文本细读的具体应用策略。首先,明确古诗词教学的细读内容,分别从细读语言、细读意象和意境、细读形式之美三个方面展开。其次,提出了适用于古诗词的细读方法,阐述比较分析法、矛盾还原分析法、质疑法和想象法在课堂中的具体实施。最后,总结出需要遵循的细读原则,关注学生的认知图式,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立足文本内容的细致解读。从而对文本细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展开教学实践,以课堂实录的形式呈现了文本细读应用于古诗词教学的过程,将文本细读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总结了文本细读在教学中获得的良好效果。

姚蕾[10](2021)在《学科交叉视域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到,要加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促进多领域、多学科素养的融合,认识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在促进科技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学科交叉教学旨在建立多学科知识、信息之间的联系,通过多学科领域展现知识的广泛应用,构建真实而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促进复杂问题的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庞杂繁琐,是教与学的难点之一,学习元素化合物不是单纯地记忆物质结构、性质用途,还应该认识到元素化合物在生产、健康、社会、环境、能源等学科领域的实际价值。基于学科交叉视域,探索元素化合物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拓宽元素化合物教学视野,增强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对元素化合物性质与用途的多维认识。本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意义。第二章是研究综述。阐明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了解元素化合物教学、学科交叉在化学教学中的研究现状。第三章是访谈调查。通过访谈了解高中化学一线教师对学科交叉教学的态度以及实施看法,对本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第四章是研究的主体部分。从学科交叉视域出发,对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科学发展三阶段(证据收集、抽提规律、应用规律)进行内容分析,探析各阶段内容特点,进而提出各阶段针对性教学策略。第五章是教学实践。笔者遵循以上教学策略,展开为期4个月的教学实践。实践后,从学生课堂表现、学生测试成绩、学生问卷调查以及教师评价出发,进行实践效果分析,为研究的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第六章是总结与展望。希望本论文能为一线化学教师的元素化合物课堂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二、课堂提问通病例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课堂提问通病例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一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变革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1.1.2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指向
        1.1.3 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现状
    1.2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
        1.3.1 研究计划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文章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收集的途径
    2.2 关于高阶思维的研究综述
        2.2.1 关于高阶思维的研究现状
        2.2.2 高阶思维的来源与发展
        2.2.3 高阶思维能力测评的相关研究
        2.2.4 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概述
    2.3 文献述评
    2.4 小结
第3章 研究的理论依据
    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3.1.1 思维
        3.1.2 高阶思维
        3.1.3 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3.2 理论基础
        3.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2.2 高阶学习理论
        3.2.3 杜威的思维教学理论
    3.3 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对象
    4.4 研究工具
        4.4.1 预测试卷的编制与试测
        4.4.2 预测试卷的质量分析与修正
        4.4.3 测试卷评价标准的完善
        4.4.4 测试卷的正式测试与质量分析
        4.4.5 学生和教师调查问卷的编制
    4.5 调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6 研究的伦理
    4.7 小结
第5章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5.1 高一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现状分析
        5.1.1 数学高阶思维能力整体表现和水平划分
        5.1.2 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各一级指标表现和水平划分
    5.2 高一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研究
        5.2.1 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班级层次的差异
        5.2.2 数学高阶思维能力性别的差异
        5.2.3 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地区的差异
        5.2.4 数学高阶思维能力与数学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5.3 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5.3.1 学生调查问卷
        5.3.2 教师调查问卷
    5.4 研究结果
第6章 数学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建议
    6.1 更新教学观念,是培养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
        6.1.1 更新教师教学观,提升培养意识
        6.1.2 更新学生学习观,提升学习兴趣
    6.2 创设高阶情境,是培养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
        6.2.1 设置问题情境,以问助思
        6.2.2 构建合作环境,以境生思
    6.3 设计高阶活动,是培养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
        6.3.1 运用语义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6.3.2 借助智慧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6.3.3 进行反思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6.3.4 开展探究性活动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6.4 进行连续评价,是培养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前进动力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
    7.3 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7.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数学高阶思维能力测试卷
    附录 B 数学高阶思维能力测试卷的评价标准
    附录 C 学生数学学习的调查问卷
    附录 D 教师数学教学的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锡林浩特市一中初中历史习题教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锡林浩特市一中初中历史习题教学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二、锡林浩特市一中初中历史习题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二)教师访谈调查分析
    (三)课堂观察
三、锡林浩特市一中初中历史习题教学问题分析
    (一)对习题教学的认识不够全面
    (二)习题教学时机有欠妥当
    (三)师生互动质量不高
    (四)习题的选取不够严谨
    (五)习题利用率不高
    (六)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待提升
四、锡林浩特市一中初中历史习题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全面认识习题教学目的
    (二)严格把控习题的选取
    (三)积极改善习题教学状态
    (四)不断加强学法指导
    (五)合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持续关注习题教学后的反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3)贵州省历年高考语文语病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 概念界定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考语文语病试题的命题依据及历史演变
    第一节 高考语病题的命题依据
    第二节 贵州高考语病题的考查类型
    第三节 贵州高考语文语病试题的历史演变
第二章 贵州省历年高考语文语病试题分析
    第一节 贵州省历年高考语文用卷情况分析
    第二节 贵州省历年高考语文语病试题命题情况分析
    第三节 贵州高考语文语病试题命题规律与趋势
    第四节 语病试题失分原因分析
第三章 贵州高考语病试题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及启示
    第一节 注重语言知识的积累
    第二节 立足运用规范语言表达
    第三节 总结规律精讲精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问题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交际语境写作
        1.3.2 记叙文写作
        1.3.3 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交际语境写作理论的研究
        1.4.2 关于交际语境写作教学的研究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
    2.1 功能语言学
    2.2 言语教学理论
3 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三轮行动研究
    3.1 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
        3.1.1 尝试解决的问题
        3.1.2 设计理念与思路
        3.1.3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
        3.1.4 第一轮行动研究教学效果
        3.1.5 第一轮行动研究问题反思及改进
    3.2 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
        3.2.1 尝试解决的问题
        3.2.2 设计理念与思路
        3.2.3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
        3.2.4 第二轮行动研究教学效果
        3.2.5 第二轮行动研究问题反思及改进
    3.3 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第三轮行动研究
        3.3.1 尝试解决的问题
        3.3.2 设计理念与思路
        3.3.3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实施
        3.3.4 第三轮行动研究教学效果
        3.3.5 第三轮行动研究问题反思
4 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实践的结论与反思
    4.1 研究结论
        4.1.1 教学价值
        4.1.2 实践策略
    4.2 研究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 B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5)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研究缘起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大学职能”概念的研究综述
        二、“大学职能”内涵的研究综述
        三、“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研究综述
        四、“大学职能”研究的缺失
    第三节 、本文研究方法
        一、文本分析法
        二、质性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创新之处
        一、探索“媒介史观”下的教学职能发展脉络
        二、探究“教化”理念的引领作用
        三、探寻我国古代“明德”传统
研究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界说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一、职能
        二、大学教师教学职能
    第二节 、研究的依据
        一、洪堡的教育理念与大学职能观
        二、雅斯贝尔斯的教育理念
        三、伊里奇的社会批判及教育理念
        四、麦克卢汉的媒介史观
    第三节 、当代大学教师职能的内涵
        一、“第四职能”探讨的启示
        二、“教化”理念的失落与复归
        三、当代大学教师职能体系的构成
    第四节 、当代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内涵
第三章 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口语传播时代的教师教学职能
        一、口语传播时代教育概况
        二、口语传播时代的教师教学职能
    第二节 、抄本传播时代的大学教师教学职能
        一、官学时期
        二、私学时期
        三、太学时期
        四、国子学时期
    第三节 、雕版印刷时代的大学教师教学职能
        一、理学兴盛时期
        二、书院崛起时期
    第四节 、机器印刷时代大学教师教学职能
        一、机器印刷时代大学教育概况
        二、机器印刷时代的教师教学职能
    第五节 、音像传播时代大学教师教学职能
        一、广播教育发展概况
        二、电视教育发展概况
        三、音像传播时代的教师教学职能
    第六节 、大学教师教学职能历史演变的反思
        一、政统道统职能的演变
        二、教育对象的演变
        三、教师才能要求的演变
        四、教师教学职能的演变
第四章 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审视
    第一节 、以德统学
    第二节 、转技为道
    第三节 、转知为智
    第四节 、转教为导
    第五节 、媒介革命与大学教师教学职能
第五章 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叙事案例研究
    第一节 H大学的教师访谈背景
        一、研究场域、研究参与者
        二、研究反思
        三、参与者的话
    第二节 、育人目标定位与再塑
        一、课程内容的引导者:触类旁通、推己及人
        二、课程评价的组织者:交往与对话
        三、教师的教学交往: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三节 、网络媒介时代的赋予
        一、翻转教学工作室:功夫在课外
        二、网络思政工作室:线上与线下的辨析
        三、网络平台与网络学习:教学助力
        四、教师的教学发展:向内与向外的需求
    第四节 、终身学习行动的延续
        一、职业生涯发展课程:学生的生涯导师
        二、教师的内在生命价值:奉献中自有收获
        三、教师的教学反思:促进自我研究
    第五节 、指向卓越的自我修养
        一、教书育人:平凡中蕴藏的朴素追求
        二、躬亲共守:我的人生导师
        三、走向卓越:教师的职业追求
    第六节 、总结
        一、教师眼中的职业角色
        二、教师眼中的职业环境
        三、教师眼中的职业素养
        四、网络媒介在教学中的作用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改进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采访样本转录情况
附录三 、T6教师的工作志
附录四 、T12 教师的工作志
附录五 、T14 教师的工作志
附录六 、T13 教师的工作志
附录七 、T4教师的工作志
附录八 、T16 教师的工作志
附录九、范德堡大学教师服务中心 Center For Teacher 在线学习目录
附录十 、大学教师素养的词频分析
附录十一、课程基础评教反馈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时序性思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与时序性思维能力有关的成果
        (二)与时序性思维能力培养有关的成果
    三、历史教学培养中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时序性思维及其培养意义
    第一节 时序性思维的概念
        一、时序性思维
        二、历史教学中的时序性思维
    第二节 历史时序性思维的培养意义
        一、与历史学科的特征相契合
        二、落实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顺应国际课程改革的潮流
        四、学生学业选拔考试、测量之需要
第二章 初中学生历史时序性思维培养的现状—以南昌市第十三中学为例
    第一节 时序性思维培养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情况说明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第二节 时序性思维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初中学情因素
        二、教师素质因素
第三章 初中学生历史时序性思维培养的策略
    第一节 依据初中学情,培养学生的时序性思维
        一、激发学生的思维学习积极性
        二、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三、引导学生顺应时间表征特性
    第二节 全面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
        一、树立科学历史时间观念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深入研究课标,挖掘、整合教材内容
    第三节 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时序性思维
        一、重视相关知识储备,为时序性思维打牢基础
        二、在教学中让学生领会时序性思维中的时间特质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拓展的教学活动
第四章 初中生时序性思维培养策略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以《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一课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能力导向的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1章 相关理论概述
    1.1 能力的概念与界定
        1.1.1 能力的概念
        1.1.2 能力结构理论
        1.1.3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关系
    1.2 心理学基础
        1.2.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2.2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1.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2章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能力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高中生物学科课堂教学能力体系的理论与依据
        2.1.1 以《课程标准》的能力目标为依据
        2.1.2 以《考试大纲》能力要求为参考
        2.1.3 借鉴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
    2.2 高中生物学科课堂能力体系的构建
        2.2.1 生物学科的特色能力
        2.2.2 生物课堂教学的导向性能力
        2.2.3 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能力体系
第3章 能力导向的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实践研究
    3.1 以“阅读力”为导向的有效教学
        3.1.1 生物学科中“阅读力”的内涵
        3.1.2 例谈以“阅读力”为导向的有效教学
    3.2 以“思考力”为导向的有效教学
        3.2.1 生物学科中“思考力”的内涵
        3.2.2 例谈以“思考力”为导向的有效教学
    3.3 以“表达力”为导向的有效教学
        3.3.1 生物学科中“表达力”的内涵
        3.3.2 例谈以“表达力”为导向的有效教学
第4章 从能力导向的有效教学走向核心素养的培养
    4.1 生命科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4.2 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素养立意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思维导图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杭州市塘栖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友善用脑
        1.1.2 区域地理的价值
        1.1.3 区域地理学习的现状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进展
    2.1 思维导图溯源
        2.1.1 国外思维导图研究渊源
        2.1.2 国内思维导图研究渊源
        2.1.2.1 思维导图研究文献的综合统计与分析
        2.1.2.2 我国教育界思维导图研究阶段
        2.1.2.3 我国教育界思维导图研究热点
    2.2 思维导图研究启示
第三章 思维导图概述
    3.1 概念界定
        3.1.1 思维导图的概念
        3.1.2 思维导图与概念图的区别
    3.2 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
        3.2.1 左右脑分工理论
        3.2.2 有意义学习理论
        3.2.3 多元智力理论
    3.3 设计原理
        3.3.1 设计原则
        3.3.2 设计步骤
        3.3.2.1 手绘法
        3.3.2.2 机绘法
第四章 思维导图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内容
    4.2 思维导图实验教学
        4.2.1 实验前期准备
        4.2.1.1 实验对象
        4.2.1.2. 实验步骤
        4.2.1.3 变量分析
        4.2.1.4 实验教学设计
        4.2.2 实验教学流程详析
        4.2.2.1 课前系统
        4.2.2.2 课堂系统
        4.2.2.3 课后系统
        4.2.3 实验流程对比
        4.2.3.1 实验班教学流程
        4.2.3.2 对照班教学流程
        4.2.4 实验结果
        4.2.4.1 教学环节分析
        4.2.4.2 教学效果分析
        4.2.4.3 学习成绩分析
    4.3 思维导图的问卷调查
        4.3.1 问卷编制
        4.3.2 问卷结果分析
        4.3.2.1 认识度分析
        4.3.2.2 用途分析
        4.3.2.3 思维培养分析
        4.3.2.4 使用时碰到的困难
    4.4 思维导图的教师访谈
        4.4.1 访谈前期准备
        4.4.2 访谈过程
    4.5 思维导图应用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4.5.1 加强绘制技巧
        4.5.1.1 避免“伪放射”与“乱放射”的误区
        4.5.1.2 加强人格开放性的锻炼
        4.5.2 加强师生利用思维导图学习地理
        4.5.2.1 因人而异巧用思维导图
        4.5.2.2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第五章 结语
    5.1 研究结论
        5.1.1 思维导图的模式构建
        5.1.2 师生普遍接受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
        5.1.3 思维导图使用中存在问题及改良建议
    5.2 研究展望
        5.2.1 本课题研究局限性
        5.2.2 本课题研究创新性
        5.2.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高二《日本》章节相关配套习题
附录 2:思维导图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的调查问卷
附录 3:思维导图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的访谈提纲
附录 4:访谈内容整理
致谢

(9)文本细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缘起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二)部编本新教材对古诗词教学提出更高要求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价值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研究综述
        (二)语文教学语境下文本细读的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文本细读的理论概况
    一、文本细读的概念
        (一)关于文本细读内涵的研究
        (二)语文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概念
    二、文本细读的理论阐述
        (一)英美新批评派的文本细读理论
        (二)中国古代文人的多种细读范式
        (三)中国当代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理论
第二章 文本细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引入文本细读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一)细化古诗词教学内容,完善课程知识体系
        (二)培养初中生审美情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提高语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教学理念更新
第三章 文本细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明确古诗词教学的细读内容
        (一)细读语言
        (二)细读意象与意境
        (三)细读形式之美
    二、掌握古诗词教学的细读方法
        (一)比较分析法
        (二)矛盾还原分析法
        (三)质疑法
        (四)想象法
    三、遵循古诗词教学的细读原则
        (一)关注学情,注重学生认知图式
        (二)细读备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三)立足文本,教学内容多元有界
        (四)感受文本,实现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第四章 文本细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课例实践
    一、文本细读在教学应用中的课例举隅
        (一)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名师课例展示
        (二)白居易《卖炭翁》课堂实录分析
        (三)陶渊明《饮酒(其五)》课堂实录研讨
    二、文本细读在教学应用中的成效与反思
        (一)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反馈
        (二)教师适时适度的评价艺术
        (三)面对课堂问题的应变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二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致谢

(10)学科交叉视域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基于国家政策需要
        2.基于高考改革的需要
        3.化学学科特点
        4.高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核心概念
        1.学科交叉
        2.学科交叉教学
        3.元素化合物
    (二)理论基础
        1.多元智力理论
        2.STEM教育
        3.学习迁移理论
    (三)研究现状
        1.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研究现状
        2.学科交叉视域下化学教学的研究现状
三、高中化学中学科交叉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教师访谈基本情况说明
    (二)访谈结果与分析
四、学科交叉视域下元素化合物内容特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一)证据收集阶段
        1.证据收集阶段内容特点
        2.证据收集阶段教学策略
    (二)抽提规律阶段
        1.抽提规律阶段内容特点
        2.抽提规律阶段教学策略
    (三)应用规律阶段
        1.应用规律阶段内容特点
        2.应用规律阶段教学策略
五、学科交叉视域下元素化合物教学实践
    (一)学科交叉视域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实践
        1.《铁及其化合物》
        2.《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
        3.《硫及其化合物》
    (二)教学实践分析
        1.学生反馈
        2.教师评价
六、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中化学教师对学科交叉教学态度及实施看法的访谈提纲
附录B 元素化合物知识测试
附录C 教学实践后学生反馈调查问卷
致谢

四、课堂提问通病例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一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调查研究[D]. 江燕玲.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锡林浩特市一中初中历史习题教学调查研究[D]. 秦佳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贵州省历年高考语文语病试题研究[D]. 马敏.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4]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D]. 杨燕.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研究[D]. 王梦昭.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6]时序性思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研究[D]. 舒凯平.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9)
  • [7]能力导向的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D]. 林欢.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2)
  • [8]思维导图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杭州市塘栖中学为例[D]. 朱晨. 安徽师范大学, 2014(03)
  • [9]文本细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沈艺琳. 江苏大学, 2020(05)
  • [10]学科交叉视域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研究[D]. 姚蕾.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课堂试题一般案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