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飞利浦推出完全的即插即用蓝牙模块(论文文献综述)
牛博怀[1](2021)在《新型尿酸POCT分析平台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液中尿酸(Uric acid,UA)含量变化可以间接的体现出人体新陈代谢、免疫等机能状况,正常情况下其排泄和吸收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被打破就会引发高尿酸血症、痛风甚至肾衰减等疾病。目前医疗资源紧张,并且血尿酸的波动较大,需要反复监测才能进行疾病的诊断,这些原因都对更可靠、快速和灵活的检测手段提出了要求。即时检测POCT(Point-of-care Testing)是一种无需复杂处理及操作过程可实现就地检测并能快速得到检测结果的检测新方法,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检测,根据结果及时做出自我调整,进行疾病的预防和诊断。本文研制的新型尿酸POCT分析平台分别设计了传感器和检测电路,检测电路方面,使用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作为数据传输和能量收集的手段搭建系统,实现了无线、无源的工作模式。利用智能手机提供的射频场可获取能量为各低功耗集成电路提供工作电压,系统检测时,微控制器控制DAC经过模拟电路为前端传感器施加设定电压,同时ADC采集反应电流信号,完成激励的施加和实验数据的获取,最终通过NFC发送数据于手机并在APP上进行显示,工作模式下消耗总功率9.625 m W。并通过仿真和专用仪器的测量验证了其性能,证明了该平台应用于电化学检测的可行性。传感器方面设计制作了无酶碳纤维布电极和尿酸酶丝网印刷电极两种传感器以应用于不同环境对UA进行定量分析,并分别利用了各种电化学方法验证了其对UA的催化氧化能力和电化学行为。特别的,尿酸酶丝网印刷电极可以和POCT检测电路搭建成更灵活、便携的检测系统,对UA的定量分析结果与专用仪器最大相对误差为6.2%。最后使用该分析平台对实际样品血清进行了测量,加标回收率为106.8%~110.1%。传感器、检测电路和智能手机构成了完整的尿酸POCT分析平台,该平台为应用于尿酸的即时检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无电池、无需物理连接和灵活的解决方案,可依附于手机配件,在多种场合进行尿酸自测快速分析。
高甲祺[2](2021)在《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可见光实时高精度定位》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实现更高精度无缝定位的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对位置服务的需求已经不仅限于室外场景,室内位置服务的要求日渐增多,室内定位技术也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基于Wi Fi、蓝牙、地磁信号的传统室内定位技术,都存在各自的缺点,比如室内定位误差较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等。基于超宽带(UWB,Ultra-Wide Band)的室内定位技术,尽管定位精度较高,但硬件设备投入可观且部署难度较大。随着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在兼顾照明的同时还可以实现位置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LED具有光源信号稳定,传输过程中不易受外界干扰的优势。因此,基于可见光的室内定位技术是未来室内定位的发展趋势之一,系统搭建也较为简单。本文对基于可见光传播模型的测距定位及传感器融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外部频率调控的可见光定位系统的搭建:首先使用单片机驱动多个LED光源端,使用稳定的MOS管开关电路实现LED灯以特定频率闪烁,通过光传感器以及智能手机自带的3.5mm音频口进行信号接收,在Android智能手机端利用FFT算法及朗伯模型进行测距估计,然后采用最小二乘算法进行定位估计。在搭建完整的硬件定位平台后,通过信号接收端接收光信号,编写了手机端的实时定位应用程序(APP,Application),该系统在光照条件下实现平均定位精度小于0.3m。(2)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位置估计:通过深入研究基于可见光的室内定位技术发现,可见光的覆盖范围是有限的,本平台还采用了基于加速度峰值检测的计步算法,再结合基于三轴加速度、陀螺仪、磁力计信号的梯度下降算法改进后的航向角估计,进一步利用卡尔曼滤波融合可见光与行人轨迹推算(PDR,Pedestrian Dead Reckoning)数据进行最优的位置估计,实现实时的无缝定位显示。研究结果表明可见光信号可以很好地修正PDR的累积误差,实时定位APP的系统稳定性较好,可进行位置推算并在主界面实时显示。经过实际室内定位场景实验的验证,本文搭建的基于可见光的实时定位系统精度低于0.3m。步行导航推算定位精度为1.95m,基于可见光与步行导航推算的融合定位精度达到了0.89m。
郑小威[3](2021)在《基于三维CT-二维超声配准的经皮肾穿刺实时定位方法》文中指出近年来,医学影像引导的经皮肾穿刺手术因其创伤性小、并发症少、保留肾功能等优点,已经成为了经皮肾镜取石术中建立手术通道的重要手段。清晰、实时的医学成像技术可以提高术中穿刺精度,减少重复穿刺次数。然而在超声图像引导的经皮肾穿刺手术中,二维超声图像较低的图像空间分辨率,狭小的视野以及穿刺过程中缺乏立体、直观的空间位置信息等局限性是影响穿刺精度及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传统超声图像引导经皮肾穿刺手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CT-二维超声配准的经皮肾穿刺实时定位方法,总体的研究目标是基于穿刺定位系统辅助临床医生执行经皮肾穿刺手术,为临床医生提供精确、实时、直观的导航定位信息,以提高穿刺精度及效率。所提的方法主要涉及的关键技术为手术器械标定方法、多模态图像实时配准融合、穿刺定位系统的搭建等,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光学定位的手术器械标定方法研究,包括穿刺针尖端标定方法以及超声探头标定方法。2)基于术前三维CT-术中二维超声图像的实时配准方法研究。3)基于开源平台的经皮肾穿刺定位系统搭建以及体模穿刺实验验证。在基于光学定位的手术器械标定方法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空间单N线标定模型,仅需单个N线即可得到垂直方向上的空间信息,相比于多N线模型结构更简单。经实验验证,穿刺针标定误差0.330mm,超声探头标定误差0.998mm。在三维CT-二维超声图像配准方法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肾脏器官轮廓特征的由粗到精的配准方法。在三维CT-二维超声的切片粗匹配阶段,基于肾脏器官的面积特征以及轮廓数量特征高效率、大范围地缩小切片匹配的搜索范围。经实验验证,标记点配准误差0.709mm,平均配准运算时间1.15s。在经皮肾穿刺导航定位系统的研究中,搭建了穿刺定位导航系统,包括超声图像、手术器械跟踪位姿等数据流传输链的组建,以及数据流处理算法的集成。在最终的体模肾脏穿刺实验中,体模肾脏器官中的病灶组织直径约8mm,穿刺误差2.920mm,满足经皮肾穿刺手术的需求。综上所述,本文所提的方法在配准精度、手术器械标定精度以及穿刺定位精度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基本满足经皮肾穿刺手术对于导航定位的需求。
刘靖[4](2021)在《基于农业物联网USB接口的FPGA边缘计算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智慧农业的展开对提高作物的产量和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可耕地面积的减少恶化,世界粮食储备量的缺口仍在日益增长。因此,为了保证生态环境的绿色发展,科技兴农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环境信息的采集对农业数字化耕种策略有很大的影响,传感器为环境信息获取的感知设备,功能不同的传感器接口类型繁多。多类接口的不同使用方法增加了农业科技设备安装、运维的难度,而实现海量环境数据实时、在线处理需要“高额”成本。本文对传感器技术、数据分析算法和硬件算法移植等部分进行研究,旨在设计与实现一种基于FPGA的传感器数据采集和边缘计算系统。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系统可稳定运行,处理结果有效可靠,可为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提供实时数据感知、在线处理的技术支持。本文首先根据IEEE 1451标准实现I2C型传感器标准化。即选取合适的USB数据转换器将I2C型传感器接口进行USB统一化。以树莓派开发平台为数据采集系统模块,对环境信息各传感器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然后,采用Vivado HLS工具对小波分解算法进行面向边缘计算的硬件算法移植,再经过硬件算法优化后,将其打包成IP核供Zynq-7000系列开发平台调用,以实现对原始环境数据进行小波分解的加速处理。最后,编写基于Socket的TCP应用程序,将树莓派采集模块的数据传输至FPGA边缘计算模块。其中,上位机的交互界面使用Qt编写。为简化设计、减少成本,上位机的数据传输同样使用TCP协议;同时,树莓派开发板和FPGA开发板采用接入路由器与PC进行通信的方式。在Vivado HLS环境下,采用C/C++语言进行IP核开发,具有可移植性强的特点,为本系统后续面向边缘节点数据预测模块的算法实现奠定基础。
李龙基[5](2021)在《面向家庭服务的智能健康监护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人民生活压力逐渐增大,导致慢性病患病率不断提升,患病者基数不断扩大,而我国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且分配不均,使得很多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已成为危害国民健康的一大杀手,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如今随着物联网、可穿戴、网络通信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家庭监护与远程医疗这种新兴健康医疗监护模式带来了契机。因此开发一套易于使用、检测全面、可长期监护的家庭健康监护系统对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的具体工作与研究内容如下:(1)对国内外远程医疗、家庭监护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比当前具有代表性的家庭监护系统的优点与不足,凭借着我校医工结合的优势,利用本实验室多节点可穿戴健康监护设备,确定家庭服务式医疗监护系统的需求,并提出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完成系统开发平台的搭建。(2)设计并实现了基于Tornado与Web Socketd的异步非阻塞Web服务平台。采用MVVM模式进行前后端分离开发,利用Boot Strap框架进行前端UI设计,通过Echarts图标库进行数据可视化;通过构建系统用例图、动态时序图、静态类图完成家庭监护、远程诊断、系统管理三个模块的设计。按照系统设计进行系统软件流程图的构建以及代码的编写。(3)开发一款智能多模网关设备,专门用来实现穿戴设备多节点数据的蓝牙接收汇聚与无线网络传输。该网关一方面作为蓝牙主机,可以发现并连接多个生理信号采集节点,进行多生理信号参数的汇聚功能;另一方面作为TCP客户端可以向云端服务器发起连接请求,通过Wi Fi将生理数据传输到云端服务器进行分析与存储。(4)进行系统的整体测试,验证系统的功能与性能,确保系统可以为居家用户提供长期有效地健康监护服务,并将最终工程部署到阿里云服务器,开启服务。凭借该系统,用户无需昂贵的医疗设备,也不必亲身前往医院就医,只需在舒适的家庭环境中,便可以随时进行心电与体温等健康参数的实时监测,完成常规心电图与健康综合指标检测并获得全面的检测报告,自动生成心率、HRV时频域特征参数与心率失常分类结果,评估心脏健康状况,建立个人医疗档案。
黄晓斌[6](2021)在《一种基于STM32单片机的多功能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成果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智能家居产品就是科技时代的一种标志性产物。目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因为研究起步较早,智能家居产品功能相对成熟,但是国外的智能家居产品主要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高端消费者定制开发,社会普及率并不高。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进军智能家居市场,推出了很多基于自身标准的智能家居产品,这些智能家居产品种类繁多,但是功能参差不齐,采够、使用和维护成本较高,操作复杂,因此普通家庭难以推广使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普通家庭实际功能需求出发,运用单片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开发并实现了一种基于STM32单片机的多功能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系统以家庭WiFi作为通信方案,结合机智云云平台,集成了家居环境温湿度监测功能、火灾防盗报警功能、窗户、窗帘开关自动控制功能、阳台景观植物自动浇灌功能以及手机APP远程监测和控制功能。本文研究一种基于STM32单片机的多功能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拥有自动和远程两种控制模式,具有开发、安装和维护成本低,操作简单等特点。本文从普通家庭功能需求出发,对系统功能需求进行分析。硬件设计方面,结合系统功能需求,本文选择以STM32F103C8T6最小系统模块作为系统控制核心,确定了各种传感器模块选型,完成了系统硬件结构设计;在分析了各种传感器模块性能的基础上,完成系统硬件接口电路设计。软件设计方面,结合机智云云平台特点和优势分析,本文从STM32单片机软件程序设计、ESP8266 WiFi通信模块固件软件实现、机智云云平台设计与实现、手机APP软件设计与实现等四个部分完成系统软件设计,实现控制系统、手机APP和机智云云平台的互联互通。最后,本文通过对系统功能测试,验证了控制系统的功能性需求。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一种基于STM32单片机的多功能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能够满足普通家庭功能需求,而且实现了开发、安装和维护成本低,操作简单的目的。
谭泽斌[7](2020)在《基于STM32的智能卡读写器的设计》文中指出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射频识别技术,它可以快速扫描并识别移动的物体,属于一种非接触式的无线通信技术。射频识别技术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发明出来以后,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它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以射频识别技术为基础的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也已集成到智能手机和手环等设备中,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通出行。随着5G的进一步推广,物联网的万物互联将逐步变为现实。作为物联网感知外部环境的一项支撑技术,射频识别也将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当前的智能卡制作行业中,传统发卡机的发卡方式和功能单一,只支持某种特定协议类型卡片的读写操作。而且当进行大批量写卡时,由于多个读写器天线线圈之间存在干扰,导致部分卡片写卡失败。为了解决这一行业痛点,本文设计了一种支持ISO/IEC 14443和ISO/IEC 15693协议,并且支持多种写卡方式的读写器。它既支持直接对智能卡芯片的读写,也支持对智能卡芯片封装成卡片后利用天线耦合的方式进行读写。读写器硬件部分以STM32微处理器为控制核心,设计了以THM3070为主的射频信号处理模块、磁耦隔离模块、检波接收模块和射频信号发射模块。软件部分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具体分为 THM3070 SPI 驱动模块、ISO/IEC 14443 协议模块、ISO/IEC 15693协议模块和USB CCID协议模块,最后还设计了符合PC/SC标准的上位机应用软件。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读写器不仅支持多种协议类型的智能卡和多种写入方式,而且采用CCID协议提升了和上位机的通信速率,同时支持标准化的PC/SC上位机应用程序,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发卡效率,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
王娜[8](2020)在《基于PoE技术的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蓬勃发展,以太网已经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人们开始用一根网线同时解决通讯和电源供应问题,以太网供电(PoE,Power Over Ethernet)逐渐成为照明供电领域的新方向。一个完整的PoE系统,包括供电设备(PSE:Power Sourcing Equipment)和受电设备(PD:Powered Device)两部分。PSE是为以太网客户端提供电源的设备,同时也是整个以太网供电过程的管理者,它包括内置了PoE功能的以太网交换机和集线器等网络基础设备[1]。PD是使用电源的设备,即以太网系统的受电端设备。PoE供电照明技术供电安全,节约空间和成本,提高能源利用率,解决了传统照明的频闪问题,并且易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本课题主要对基于PoE的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和研究。首先,本文分析国内外PoE照明技术、智能照明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基于PoE供电照明技术的优势,表明了基于PoE的LED智能照明系统在智慧建筑中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其次,提出基于PoE的LED照明物联网系统的新概念,对PoE技术的相关技术标准、供电的方式和供电工作过程进行介绍,根据LED智能照明系统的需求对系统总体架构进行设计。对系统相关的通信、单片机等技术进行介绍。因掌握室外天空光的分布规律,就相当于间接掌握了室内照度补偿的控制策略,通过室内LED照明的调光方法对室内照度进行照度调节,可实现室内的恒照度调节。本文运用支持向量机(SVM)的算法,对由室外光照度对室内光照度的预测和由已知房间光照度对未知房间光照度预测进行研究。然后建立了基于向量机的室内照度预测模型,采集了预测模型需要的各种数据。最后进行了照度预测训练,仿真结果证实了算法的可行性,该研究工作对室内的恒照度调节具有指导意义。随后,对系统的硬件系统架构和智能照明控制策略进行设计。首先,选取合适的PoE交换机。然后设计阵列型的LED控制器,控制器选取STM32F103RET6单片机作为微控制器,对MCU控制电路、PWM调光电路、以太网通讯模块电路、LED灯具设计电路等电路进行设计。最后对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设计和研究,并对系统进行测试。最后,对系统的上位机软件进行开发设计,系统基于B/S架构,采用JavaEE云平台解决方案JavaEE。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内容主要包括用户信息注册、建筑信息管理、传感器数据采集和灯具控制管理。Web开发使用Java语言,结合前端开发环境(Bootstrap和Layer)、后端开发环境(Springboot、Mybatis和Shiro)和数据库环境(MySQL),对Web客户端页面显示及使用方法进行介绍。
徐晴晴[9](2020)在《《认知无线电、移动通信和无线网络》(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当今世界,通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加速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变革,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好处。从个人通信服务、商业和经济到医疗保健、远程教育服务、灾害管理、安全服务和国防应用,所有有关通信网络技术的应用都变得越来越流行。21世纪,全球化的进程促使世界各国密切联系在一起,各国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逐步增强。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科技产品大量涌现。在这种新的科技背景下,翻译可以突破语言之间的障碍,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来提升我国科技的发展。所以译者希望尽自己最大努力寻找适合该类文章的翻译技巧和策略,为今后的译员提供参考。本翻译报告从《认知无线电、移动通信和无线网络》一书中,选取了第六章作为翻译的研究材料。第六章主要介绍了可穿戴技术和认知无线电技术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应用。本报告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理论,使用了目的论的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通过词汇和句子两方面展开分析,并且联系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碰到的难题,给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总结了科技文本的基本翻译过程。本翻译报告主要分为四部分:任务描述、翻译过程、案例分析和实践总结。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原材料的背景和特点以及任务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任务准备阶段,翻译过程和质量控制。第三部分主要从词汇、句子两个方面进行了翻译案例分析。最后一部分归纳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今后翻译此类文章的译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夏成静[10](2020)在《基于人脸表情识别的智能情感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灯具是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照明工具。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灯具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智能灯具应运而生。虽然目前人们可以在市场上找到许多具有手机APP远程操控、多种场景模式和语音控制等功能的智能灯具,但是还很难发现一款可以通过自动识别人脸表情而与人互动的智能灯具。基于此本文设计开发了一套基于人脸表情识别的智能情感灯系统。为了实现人脸表情识别功能,智能情感灯系统首先通过Haar级联分类器检测图片中的人脸区域,然后通过人脸表情识别算法得到该人脸区域的表情识别结果,最后根据识别结果亮起不同颜色的灯光、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从而帮助人缓解情绪、释放压力。为了提高人脸表情识别算法的识别率和鲁棒性,本文将深度学习和集成学习相结合进行人脸表情识别。人脸表情识别算法通过集成学习将3个结构互不相同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组合成集成网络模型,并通过加权投票法给3个子网络模型分配权重,使验证集上识别错误率低的子网络模型所占权重大,识别错误率高的子网络模型所占权重小。智能情感灯系统由智能情感灯、PC机、阿里云物联网和手机组成。智能情感灯是该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摄像头、树莓派、彩灯模块和音响模块组成,其外形是由扬声孔、透明白罩和底座组成的类圆柱体。PC机的主要作用是离线训练人脸表情识别模型,并在线将人脸表情识别结果发送给智能情感灯。阿里云物联网使智能情感灯接入互联网,根据规则引擎将数据下发给智能情感灯。手机的蓝牙成功连接智能情感灯蓝牙后,智能情感灯可以播放手机音乐APP的歌曲;手机的微信小程序通过阿里云物联网远程控制智能情感灯的灯光颜色、亮度和开关。本文研发了一套基于人脸表情识别的智能情感灯系统,并对智能情感灯系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智能情感灯能检测到人脸,大部分情况下PC机能正确识别智能情感灯发送人脸表情图片的类型,智能情感灯能根据识别结果快速地亮起灯光颜色、响起相应的背景音乐;智能情感灯可以播放手机音乐APP中的歌曲;手机的微信小程序可以远程选择灯光颜色、调节灯的亮度和控制灯的开关。
二、飞利浦推出完全的即插即用蓝牙模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飞利浦推出完全的即插即用蓝牙模块(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尿酸POCT分析平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尿酸分析的常用方法及原理 |
2.1 尿酸检测的主要方法及原理 |
2.2 电化学检测尿酸 |
2.2.1 三电极体系 |
2.2.2 循环伏安法 |
2.2.3 差分脉冲伏安法 |
2.2.4 电流时间曲线 |
2.3 基于电化学方法的POCT |
2.4 本章小结 |
3 电化学传感器制备与验证 |
3.1 引言 |
3.2 无酶活化碳纤维布(ACC)电极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无酶ACC电极制备 |
3.2.3 尿酸在无酶ACC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
3.2.4 ACC对尿酸的定量分析 |
3.3 尿酸酶丝网印刷(Uricase-SPE)电极 |
3.3.1 仪器与试剂 |
3.3.2 Uricase-SPE制备 |
3.3.3 尿酸在Uricase-SPE上的电化学行为 |
3.3.4 Uricase-SPE对尿酸的定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POCT电化学测量系统 |
4.1 引言 |
4.2 NFC天线设计 |
4.3 系统硬件设计 |
4.3.1 微控制器电路 |
4.3.2 NFC芯片电路设计 |
4.3.3 DAC模块 |
4.3.4 恒电位电路 |
4.4 系统软件设计 |
4.4.1 开发环境 |
4.4.2 平台总体运行流程 |
4.4.3 NFC芯片数据传输 |
4.4.4 DAC程序设计 |
4.4.5 ADC程序设计 |
4.4.6 APP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验证与测量结果分析 |
5.1 电化学传感器性能测试 |
5.1.1 ACC性能分析 |
5.1.2 Uricase-SPE性能分析 |
5.2 电化学测量系统性能评价 |
5.2.1 检测距离对供电电压影响 |
5.2.2 恒电位电路评估 |
5.3 测量系统与ACC构成分析平台验证 |
5.4 测量系统与Uricase-SPE构成分析平台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可见光实时高精度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室内定位技术的分类 |
1.2.1 基于WiFi的室内定位技术 |
1.2.2 基于UWB的室内定位技术 |
1.2.3 基于地磁的室内定位技术 |
1.2.4 基于可见光的室内定位技术 |
1.3 室内定位方法 |
1.3.1 基于测距的定位方法 |
1.3.2 基于指纹的定位方法 |
1.3.3 行人航迹推算定位方法 |
1.3.4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定位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可见光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2 可见光定位的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解决方案 |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7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基于可见光定位的系统构建 |
2.1 引言 |
2.2 基于外部调控的LED灯及数据采集电路 |
2.2.1 LED灯硬件设计 |
2.2.2 音频口接收电路 |
2.2.3 Android端的数据读取 |
2.3 朗伯模型及改进的测距模型 |
2.4 基于可见光的实时定位算法 |
2.4.1 三边测距定位 |
2.4.2 最小二乘定位 |
2.5 实验设计与结果评估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智能终端的航迹推算算法 |
3.1 引言 |
3.2 常见坐标系及坐标转换 |
3.2.1 二维旋转原理 |
3.2.2 坐标系的旋转 |
3.2.3 四元数与欧拉角的转换 |
3.3 智能终端传感器元件 |
3.3.1 传感器类型及原理 |
3.3.2 Android端传感器数据的获取 |
3.4 检测计步算法 |
3.5 步长估计算法 |
3.6 基于梯度下降算法的航向角估计 |
3.6.1 陀螺仪四元数 |
3.6.2 梯度四元数 |
3.6.3 融合四元数 |
3.7 实验设计与评估 |
3.7.1 实验环境及实验安排 |
3.7.2 结果评估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室内定位Android平台 |
4.1 引言 |
4.2 Android平台架构 |
4.3 Android开发环境 |
4.4 实时定位平台的搭建 |
4.4.1 用户界面设计 |
4.4.2 数据获取及处理模块 |
4.4.3 轨迹绘制模块 |
4.5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室内定位算法 |
4.5.1 卡尔曼滤波算法的简要推导 |
4.5.2 基于可见光的卡尔曼滤波的融合 |
4.6 实验设计 |
4.7 实验结果评估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表现 |
致谢 |
(3)基于三维CT-二维超声配准的经皮肾穿刺实时定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超声导航系统研究现状 |
1.3 超声探头标定研究现状 |
1.4 三维CT-二维超声配准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经皮肾穿刺实时定位系统设计 |
2.1 引言 |
2.2 系统硬件框架 |
2.3 系统软件框架 |
2.3.1 DICOM格式超声图像半自动采集 |
2.3.2 术前手术器械标定 |
2.3.3 术中穿刺定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光学定位的手术器械标定方法 |
3.1 引言 |
3.2 穿刺针尖端标定方法 |
3.3 超声图像及其位姿数据时间同步 |
3.4 超声探头标定方法 |
3.4.1 标定模型选型 |
3.4.2 超声探头标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特征的三维CT-二维超声配准方法 |
4.1 引言 |
4.2 基于迭代优化的配准方法原理 |
4.2.1 图像空间变换 |
4.2.2 配准相似性度量 |
4.2.3 优化方法 |
4.3 基于特征的三维CT-二维超声配准框架 |
4.3.1 CT图像及超声图像预处理 |
4.3.2 三维CT-二维超声粗匹配 |
4.3.3 CT切片-二维超声精配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穿刺导航定位系统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手术器械标定实验 |
5.2.1 穿刺针尖端标定实验 |
5.2.2 超声探头标定实验 |
5.3 三维CT-二维超声配准实验 |
5.3.1 数据集制作 |
5.3.2 配准精度评估 |
5.4 体模肾脏穿刺实验 |
5.4.1 穿刺定位系统搭建 |
5.4.2 穿刺精度评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基于农业物联网USB接口的FPGA边缘计算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农业物联网研究现状 |
1.2.2 FPGA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现状 |
1.3 课题来源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4.1 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2 本文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开发平台及硬件设备 |
2.1 基于树莓派的采集节点 |
2.1.1 传感器简介 |
2.1.2 USB转换器简介 |
2.1.3 树莓派简介 |
2.2 基于FPGA的边缘计算节点 |
2.2.1 Xilinx Zynq-7000 系列简介 |
2.2.2 Zynq设计工具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USB接口的驱动设计与实现 |
3.1 使用接口简介 |
3.1.1 I~2C接口 |
3.1.2 USB接口 |
3.2 I~2C驱动 |
3.2.1 I~2C驱动框架 |
3.2.2 主要结构体 |
3.3 USB驱动 |
3.3.1 USB驱动架构 |
3.3.2 USB驱动逻辑结构和传输方式 |
3.3.3 USB请求块 |
3.4 USB接口驱动的实现 |
3.4.1 I~2C接口驱动 |
3.4.2 USB接口驱动 |
3.5 传感器描述文件 |
3.6 驱动内核编译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边缘计算的FPGA软硬件协同设计实现 |
4.1 边缘计算的FPGA实现方案 |
4.2 小波分解基础 |
4.2.1 小波变换发展 |
4.2.2 小波变换数学依据 |
4.2.3 几种常见的小波基函数 |
4.2.4 小波分解 |
4.3 边缘计算硬件模块设计 |
4.3.1 HLS简介 |
4.3.2 小波分解硬件IP实现 |
4.3.3 边缘计算硬件加速模块实现 |
4.4 系统软件设计 |
4.4.1 嵌入式开发环境的搭建 |
4.4.2 QTE开发环境的安装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整体架构及系统实现 |
5.1 整体系统架构定义 |
5.2 PL与PS端交互设计 |
5.2.1 AXI总线 |
5.2.2 PL与 Linux系统的数据交互 |
5.3 数据传输及上位机实现 |
5.3.1 Socket数据传输 |
5.3.2 上位机环境的搭建与实现 |
5.4 整体系统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面向家庭服务的智能健康监护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2.1 系统的需求分析 |
2.1.1 用户需求分析 |
2.1.2 功能需求分析 |
2.1.3 性能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设计 |
2.2.1 系统设计原则与设计思想 |
2.2.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2.3 系统开发平台构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与理论概述 |
3.1 应用交互层相关技术 |
3.1.1 系统软件架构 |
3.1.2 建模方法 |
3.1.3 系统后台技术简介 |
3.1.4 系统前端技术简介 |
3.2 传输层无线通信相关技术 |
3.3 可穿戴设备简述 |
3.4 心电信号简介 |
3.5 小波变换 |
3.6 支持向量机SVM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健康监护系统设计 |
4.1 应用交互层功能设计 |
4.1.1 用户认证模块设计 |
4.1.2 家庭监护模块设计 |
4.1.3 远程诊断模块设计 |
4.1.4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
4.1.5 微信小程序设计 |
4.2 数据服务层功能设计 |
4.2.1 设备服务功能设计 |
4.2.2 数据库存储结构设计 |
4.3 多模网关功能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健康监护系统实现 |
5.1 应用交互层的实现 |
5.1.1 用户认证模块实现 |
5.1.2 家庭监护模块实现 |
5.1.3 远程诊断模块实现 |
5.1.4 系统管理模块实现 |
5.2 数据服务层功能实现 |
5.3 智能多模网关的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6.1 智能多模网关测试 |
6.2 家庭健康监护系统测试 |
6.2.1 功能测试 |
6.2.2 性能测试 |
6.3 小程序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一种基于STM32单片机的多功能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1.1 温湿度监测功能 |
2.1.2 火灾报警功能 |
2.1.3 防盗报警功能 |
2.1.4 窗户自动控制功能 |
2.1.5 窗帘自动控制功能 |
2.1.6 浇灌自动控制功能 |
2.1.7 远程监测和控制功能 |
2.2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3.1.1 系统主控芯片选择 |
3.1.2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3.2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2.1 STM32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
3.2.2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
3.2.3 OLED显示模块电路设计 |
3.2.4 独立按键模块电路设计 |
3.2.5 烟雾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
3.2.6 红外防盗模块电路设计 |
3.2.7 光线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
3.2.8 雨量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
3.2.9 风速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
3.2.10 土壤湿度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
3.2.11 窗户、窗帘、浇灌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
3.2.12 WiFi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
3.2.13 温湿度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
3.2.14 声光报警模块电路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STM32单片机软件程序设计 |
4.1.1 STM32程序开发环境 |
4.1.2 STM32主程序流程设计 |
4.1.3 STM32主要功能模块程序设计 |
4.2 ESP8266 WiFi通信模块固件软件实现 |
4.3 机智云云平台设计与实现 |
4.4 手机APP软件设计与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功能测试 |
5.1 系统功能测试 |
5.1.1 温湿度监测功能测试 |
5.1.2 火灾报警功能测试 |
5.1.3 防盗报警功能测试 |
5.1.4 窗户自动控制功能测试 |
5.1.5 窗帘自动控制功能测试 |
5.1.6 浇灌自动控制功能测试 |
5.1.7 远程监测和控制功能测试 |
5.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STM32的智能卡读写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研究背景 |
1.1.1 射频识别技术介绍 |
1.1.2 智能卡介绍 |
1.1.3 读写器简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读写器的射频识别协议分析 |
2.1 RFID接口协议标准 |
2.2 ISO/IEC 14443协议 |
2.2.1 物理特性 |
2.2.2 射频能量和信号接口 |
2.2.3 Type A初始化和防冲突流程 |
2.2.4 Type B初始化和防冲突流程 |
2.2.5 数据传输协议 |
2.3 ISO/IEC 15693协议 |
2.3.1 物理特性 |
2.3.2 空中接口和初始化 |
2.3.3 传输协议和防冲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读写器的硬件设计 |
3.1 系统硬件的整体设计 |
3.2 主控制模块 |
3.2.1 微处理器的选择 |
3.2.2 电源电路 |
3.2.3 复位电路和时钟电路 |
3.2.4 程序下载电路和启动电路 |
3.2.5 蜂鸣器电路 |
3.2.6 USB接口电路 |
3.3 射频信号处理模块 |
3.3.1 THM3070芯片 |
3.3.2 THM3070引脚图 |
3.3.3 THM3070时钟电路 |
3.3.4 数模分离 |
3.4 磁耦隔离模块 |
3.4.1 电路隔离介绍 |
3.4.2 隔离电路设计 |
3.5 接收检波模块 |
3.5.1 检波方式 |
3.5.2 包络检波电路 |
3.6 射频信号发射模块 |
3.6.1 EMC滤波 |
3.6.2 天线理论 |
3.6.3 天线参数 |
3.6.4 HFSS天线仿真和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读写器的软件设计 |
4.1 读写器整体软件架构设计 |
4.2 SPI驱动模块软件设计 |
4.2.1 SPI总线简介 |
4.2.2 THM3070读写单字节 |
4.2.3 THM3070读写寄存器 |
4.2.4 THM3070读写数据缓冲区 |
4.3 ISO/IEC 14443协议模块软件设计 |
4.3.1 Type A类型 |
4.3.2 Type B类型 |
4.4 ISO/IEC 15693协议模块软件设计 |
4.5 CCID协议模块软件设计 |
4.5.1 CCID协议分析 |
4.5.2 CCID子模块设计 |
4.5.3 CCID协议通信流程实现 |
4.6 PC/SC规范的上位机软件设计 |
4.6.1 PC/SC规范简介 |
4.6.2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相关实物图 |
5.2 CCID通信协议测试 |
5.3 ISO/IEC 14443协议CPU卡测试 |
5.3.1 单指令测试 |
5.3.2 发卡测试 |
5.4 ISO/IEC 15693协议卡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目录 |
(8)基于PoE技术的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PoE照明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智能照明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1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
1.3.2 调光方式 |
1.3.3 智能照明算法 |
1.3.4 阵列型LED灯具光照均匀性研究 |
1.3.5 可见光通信技术 |
1.4 论文内容组织结构 |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架构设计 |
2.1 基于PoE的 LED照明物联网系统概述 |
2.2 PoE技术相关标准与供电方式及过程 |
2.2.1 .PoE技术相关标准 |
2.2.2 .PoE供电方式 |
2.2.3 .PoE供电工作过程 |
2.3 需求分析 |
2.3.1 系统业务需求 |
2.3.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2.4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2.5 系统的其他相关技术 |
2.5.1 单片机技术 |
2.5.2 智能照明通信技术 |
2.5.3 TCP/IP协议 |
2.6 小结 |
第3章 智能照明系统室内照度预测仿真 |
3.1 CIE标准一般天空的抽象及参数计算 |
3.2 支持向量回归机的预测算法 |
3.3 由室外光照度对室内照度进行预测 |
3.3.1 预测模型的建立 |
3.3.2 数据预处理及SVM预测 |
3.3.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3.4 由已知房间光照度预测未知房间光照度 |
3.5 小结 |
第4章 基于PoE的 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硬件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 |
4.2 系统器件选型 |
4.2.1 PoE交换机选型 |
4.2.2 照明光源选择 |
4.2.3 传感器模块选型 |
4.2.4 PD分离器选型 |
4.2.5 阵列型LED灯具控制模块芯片选型 |
4.3 PD端阵列型LED灯具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
4.3.1 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
4.3.2 PD电源转换模块周围电路设计 |
4.3.3 STM32 芯片周围电路设计 |
4.3.4 以太网通讯模块周围电路设计 |
4.3.5 PWM调光芯片周围电路设计 |
4.3.6 LED灯具电路设计 |
4.3.7 PCB板设计 |
4.4 小结 |
第5章 控制策略设计、通信实现和系统测试 |
5.1 智能照明系统控制策略设计 |
5.1.1 照明控制器对LED阵列灯具的控制策略 |
5.1.2 办公照明的控制策略 |
5.2 通信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5.2.1 设备层通信软件 |
5.2.2 服务层通信软件 |
5.3 系统测试 |
5.4 小结 |
第6章 上位机软件开发 |
6.1 上位机软件系统架构设计 |
6.2 软件方案设计 |
6.3 开发环境 |
6.4 开发工具 |
6.5 数据库的设计 |
6.5.1 数据库连接 |
6.5.2 E-R模型设计 |
6.5.3 数据结构设计 |
6.6 Web客户端页面显示及使用方法 |
6.6.1 用户信息管理 |
6.6.2 建筑信息管理 |
6.6.3 智能照明控制调节 |
6.7 总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9)《认知无线电、移动通信和无线网络》(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Introduction |
1.1 Purpose and Signification of the Task |
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
1.3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Text |
1.4 Translation Guidance Principles |
2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
2.2 Process Description |
2.3 Quality Control |
3 Case Analysis |
3.1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
3.2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
4 Practice Summary |
4.1 Gains from Translation Practice |
4.2 Summary of Difficulties and Methods Encountered in Translation |
4.3 Recommendations for Translator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Ⅰ:Translated Text |
Appendix Ⅱ:Source Text |
作者简历 |
Acknowledgements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基于人脸表情识别的智能情感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安排 |
第2章 深度学习相关理论基础 |
2.1 神经网络 |
2.2 卷积神经网络 |
2.3 与学习有关的技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人脸表情识别的智能情感灯系统整体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2 系统方案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人脸检测和表情识别算法研究 |
4.1 人脸检测算法研究 |
4.2 人脸表情识别算法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情感灯系统研究与实现 |
5.1 智能情感灯硬件研究与实现 |
5.2 智能情感灯软件研究与实现 |
5.3 手机端微信小程序研究与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与实验结果分析 |
6.1 人脸检测模块测试 |
6.2 人脸表情识别模块测试 |
6.3 彩灯与音响模块测试 |
6.4 微信小程序测试 |
6.5 系统整体测试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四、飞利浦推出完全的即插即用蓝牙模块(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尿酸POCT分析平台设计研究[D]. 牛博怀. 中北大学, 2021(09)
- [2]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可见光实时高精度定位[D]. 高甲祺.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三维CT-二维超声配准的经皮肾穿刺实时定位方法[D]. 郑小威.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21(08)
- [4]基于农业物联网USB接口的FPGA边缘计算设计与实现[D]. 刘靖.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5]面向家庭服务的智能健康监护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龙基.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一种基于STM32单片机的多功能智能家居控制系统[D]. 黄晓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7]基于STM32的智能卡读写器的设计[D]. 谭泽斌.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8]基于PoE技术的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D]. 王娜.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9)
- [9]《认知无线电、移动通信和无线网络》(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徐晴晴.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10]基于人脸表情识别的智能情感灯研究[D]. 夏成静. 长江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