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服长效抗精神病药物——五氟利多(文献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杜佳睿[1](2021)在《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研究对比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浆细胞性乳腺炎(PCM)一般资料情况、临床情况及中医药手段治疗情况。探讨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与一般非哺乳期乳腺炎之间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方面的异同,为目前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案提供合理建议。研究方法:通过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既往明确诊断为精神类疾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相关药物后停药,或持续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且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罹患乳腺炎性疾病,并于2013年至2020年10月在我科门诊或住院,诊断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例。同时对比研究既往无精神类疾病病史,并于同一时段就诊与我科,确诊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患者,设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对照组,浆细胞性乳腺炎对照组。对比研究三组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方面的异同。统计软件采用SPSS21.0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共纳入60例患者,其中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病例组20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对照组(GLM对照组)20例,浆细胞性乳腺炎对照组(PCM对照组)20例。1.一般情况:病例组20例患者口服单一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有14例(占70%),2种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服用的患者为5例(占25%),3种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服用的患者为1例(占5%)。口服药物以利培酮、氯氮平、舒必利等为主,发病年龄、发病季节、院外治疗、除精神类疾病外的既往病史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临床表现:病例组患者乳房肿块数目0-3个不等,均为单侧患病。其中未见乳房肿块的病例为3例(占15%),同侧乳房内单个乳房肿块的病例为11例(占55%),同侧乳房内2个乳房肿块的病例为4例(占20%),同侧乳房内3个乳房肿块的病例为1例(占5%);GLM对照组中,同侧乳房内单个乳房肿块的病例为19例(占95%),PLM对照组中,同侧乳房内单个乳房肿块的病例为19例(占95%),三组数据组间比较,p值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入院均有乳头畸形病例,且以乳头内陷及乳头分裂为主。病例组乳头畸形患者17例,24人次,乳头内陷(占54.17%),乳头分裂(占37.5%);GLM对照组乳头畸形患者16例,22人次,乳头内陷12人次(占54.55%),乳头分裂7人次(占31.82%);PCM对照组乳头畸形患者18例,26人次,其中乳头内陷12人次(占46.15%),乳头分裂11人次(占42.31%)。泌乳素水平方面:病例组11例患者入院时泌乳素异常升高,且异常泌乳素水平在652.6-2845μIU/ml之间,平均数为1060.96±622.89μIU/ml,另两组患者泌乳素均无异常。治疗疗程方面,病例组20例患者中最短疗程39天,最长疗程189天,平均数为88.7±32.61天;GLM对照组最短疗程10天,最长疗程273天,平均数为77.8±61.61天;PCM对照组最短疗程为13天,最长疗程为191天,平均数为77.75±60.78天。三组治疗疗程长短组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在发病年龄、发病季节等一般情况方面与一般非哺乳期乳腺炎无特殊差别,但在临床表现方面,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较之一般非哺乳期乳腺炎在肿块大小、发病部位是否囊括乳头乳晕区、泌乳素水平及治疗疗程方面均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有明确的差异。考虑是由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在病因方面与两者有明显差异导致。在中药治疗方面,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在中药治疗中除了辨证施治组方之外,运用焦山楂炒麦芽联合可有效降低泌乳素水平,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相关探讨也证实了这一现象。但因本研究中两对照组患者均处于正常泌乳素水平,病例组也仅有11例患者泌乳素水平较高,故该药物联合降低泌乳素水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则有待后续前瞻性研究进行验证。
李梦蝶[2](2021)在《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损伤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对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损伤特点进行研究,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干预对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的影响特点以及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为临床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方 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并获得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为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符合《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标准第10版》(ICD-10)标准的35例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脱落8例)和30例健康对照者(脱落1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方面相匹配。患者随机分为单一抗精神病药治疗用药组(简称单一用药组,14例)和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用药组(简称联合用药组,13例)。采用威斯康星分类卡片测试(WCST)、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分别对入组的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基线和治疗8周的执行功能评估和精神症状评估。正常对照组只进行基线的WCST测试。所有评估均由经统一培训的精神科医生完成。所有数据经IBM 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结 果](1)27例患者完成了整个试验(脱落8例,14例单用药和13例联合用药),29例健康对照完成了基线测试(脱落1例)。在基线,27例患者和29例健康对照者在性别(χ2=1.685,P=0.431)、年龄(F=0.422,P=0.657)和受教育程度(F=0.948,P=0.349)上均无统计学差异。病例组基线执行功能存在明显损伤且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两组的WCST测试在6个维度上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RA:z=-5.60,P<0.01;RC:t=-6.47,P<0.01;RE:t=10.06,P<0.01;RCP:t=-9.63,P<0.01;RP:t=6.66,P<0.01;NRPE:t=9.49,P<0.01)。(2)病例组治疗8周后WCST测试与健康对照组之间仍存在显着性差异(RA:z=-2.67,P<0.01;RE:z=-2.08,P<0.01;RCP:t=-2.64,P<0.01;RP:t=2.56,P<0.05;NREP:t=2.45,P<0.05)。(3)配对样本秩和检验和配对t检验显示病例组执行功能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在WCST测试的9个维度上存在明显改善(RA:z=3.58,P<0.01;CC:z=-3.99,P<0.01;RC:t=-4.26,P<0.01;RE:z=-4.19,P<0.01;RCP:t=-7.57,P<0.01;RFP:t=-8.12,P<0.01;RP:t=4.39,P<0.01;NREP:t=8.11,P<0.01;FM:z=-2.11,P<0.05)。(4)病例组用药后 PANSS 量表评分存在显着改善(阳性分:t=1.15,P<0.001;阴性分:t=6.35,P<0.001;一般精神病理分:t=11.90,P<0.001;总分:t=15.03,P<0.001)。(5)病例组治疗8周后,单一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执行功能测试存在统计学差异(RA:z=-2.01,P<0.05;CC:z=-2.14,P<0.05;RE:z=-2.39,P<0.05;RCP:t=-2.85,P<0.05;RFP:t=2.66,P<0.05;RP:t=2.84,P<0.01)。(6)经 8 周治疗,联合用药执行功能的改善值较单一用药执行功能的改善值在WCST的(RA:z=-2.34,P<0.05;CC:z=-2.17,P<0.05;RE:z=-2.57,P<0.05;RCP:t=-2.77,P<0.05;RFP:t=-3.69,P<0.01)5个维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7)治疗8周后,单一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之间的PANSS量表减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8)在治疗8周后,对整个样本进行WCST执行功能测试成绩改善分和PANSS 阳性分和阴性分减分值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病例组执行功能改善分(z值和t值)与治疗相关的PANSS阳性症状量表评分及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减分值不存在显着相关性(所有P>0.05)。(9)为考察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损伤的影响因素,对整体样本进行Logistic回归,显示未发现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性格以及吸烟情况是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 论](1)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执行功能损伤情况;(2)执行功能损伤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独立、核心症状;(3)两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联合应用治疗可能对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损伤的恢复情况存在增效作用,而在治疗早期对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病性症状疗效方面可能无累积效应。
孙焱[3](2019)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密切相关,而目前关于精神卫生资源不足地区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现状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对社区在管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现状,分析影响患者药物治疗与服药依从性的可能因素,为提升本地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质量提供参考。方法:综合考虑宁夏回族自治区所辖全部22个县(区)少数民族比例构成和经济水平,采用判断抽样方法选择兴庆区、利通区、西吉县和彭阳县为研究现场,以四个县(区)所有社区卫生机构在管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参考《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2年版)》编制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人口学信息、疾病特征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情况。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通过电话联系患者监护人完成问卷调查,电话无法完成或者无法联系者通过调查员入户面对面完成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树模型探讨患者既往接受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1.共纳入2014例合格调查对象,其中1817例患者完成调查纳入最后分析。年龄范围为1786岁,平均年龄为47.36岁(标准差为12.87岁),其中男性占46.23%,少数民族占34.73%,文盲或半文盲占32.36%,农村户籍占70.45%。平均病程为18.22年(标准差为10.69年),平均发病年龄为28.66岁(标准差为11.39岁)。2.在1817例患者中既往接受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者1480例(占81.45%),未接受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者337例(占18.55%);近五年接受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1328例(占73.09%)。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女性(OR=1.89,95%CI(1.292.77),P=0.001),汉族(OR=2.18,95%CI(1.523.12),P<0.001),文化程度越高(OR=1.42,95%CI(1.171.72),P<0.001),有精神障碍的家族史(OR=2.08,95%CI(1.233.52),P=0.006)的患者更有可能接受药物治疗。与从未看过精神科医生的患者相比,近一年看过精神科医生(OR=39.38,95%CI(24.4263.51),P<0.001)的患者更有可能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树模型分析显示影响患者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各种因素重要程度依次为:是否看过精神科医生、民族、性别、文化程度、家族史。其中是否看过精神科医生和民族、是否看过精神科医生和文化程度、民族和性别、民族和家族史、文化程度和家族史5对变量分别存在显着正交互作用。3.既往接受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1480例患者中,近三个月服药完全依从者968例(占65.41%),部分依从者162例(占10.95%),不依从者350例(占23.6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非独居(OR=1.60,95%CI(1.132.28),P=0.009)、城市(OR=2.44,95%CI(1.733.43),P<0.001)、有残疾证(OR=2.21,95%CI(1.672.92),P<0.001)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更好。与从未看过精神科医生的患者相比,近一年看过精神科医生的患者(OR=13.29,95%CI(8.8320.00),P<0.001)的患者服药依从性更好。树模型分析结果提示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各种因素的重要程度依次为:最近一次看精神科医生的间隔时间、户籍、是否有残疾证、是否独居。其中最近一次看精神科医生的间隔时间和户籍、是否有残疾证和户籍这两对因素具有显着的正交互作用。结论:1.该地区社区在管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影响患者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主要因素包括是否看过精神科医生、民族、性别、文化程度、家族史,提示亟需加强从未看过精神科医生的患者的管理,增加精神卫生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比例。2.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不依从情况较为普遍,影响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包括最近一次看精神科医生的间隔时间、户籍、民族、文化程度等。重点关注农村地区患者群体,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尚会师[4](2017)在《奋乃静的合成工艺开发》文中指出奋乃静是一种抗精神病药物。它是吩噻嗪类的哌嗪衍生物。用于治疗偏执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症状性精神疾病,单纯型及慢性精神分裂症等。本文对抗精神病药的发展现状和几类常见的药物进行了简要介绍,介绍了奋乃静在抗精神病药方面的作用。综述了以往文献中所报道的奋乃静的合成方法,为本课题提供了重要的立题依据;对奋乃静的合成方法选择和工艺路线的改进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最终得到较优的合成路线。本工艺采用2-氯吩噻嗪,1,3-溴氯丙烷,羟乙基哌嗪为原料,采用两种不同的路线进行合成。第一条路线是在2-氯吩噻嗪主环的基础上,先和1,3-溴氯丙烷反应得到中间体10-(3-氯丙基)-2-氯吩噻嗪,再和羟乙基哌嗪反应。第二条路线是将1,3-溴氯丙烷和羟乙基哌嗪反应得到侧链,再和主环反应。将得到的奋乃静成盐调碱纯化得到最终产物。并对两种路线进行比较,同时通过改变原料的投料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和后处理方式等条件减少吩噻嗪杂质的残留量。产物经1H NMR确定为目标化合物,同时通过HPLC检测含量达99.5%以上。探讨了奋乃静的合成方法,工艺设计的优势在于反应路线简单,原料廉价易得。同时在实验中间对产物收率影响的因素做了分析和研究。最终得到收率较高,纯度达到国家标准的工艺。并将两条路线对比,分析了两条路线的优缺点。通过对合成工艺的优化,使此工艺路线的成本降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回收溶剂节约成本,对设备要求低。
邢淑美[5](2015)在《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试图通过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对照研究,在严格评价文献基础上,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比阿立哌唑和奥氮平这两种药物作为临床一线药物在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差异,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用药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通过检索20052015(2005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的关于阿立哌唑和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研究,检索数据库包括Pubmed、Cochrane Library、CBMdisc、CNKI、万方和维普;对检索到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严格筛选,对最终纳入的文献采用Jadad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在利用数据提取表提取数据后,采用Rev Man5.3统计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和合并统计分析,并绘制森林图和漏斗图;二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OR)、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差(MD)为合并统计量,按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相应模型进行合并统计分析;配合漏斗图利用Stata12.0采用Begg’s方法检验合并分析结果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1)根据研究的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入选本研究文献49篇,中文48篇,英文1篇;根据Jadad量表的评分标准,评分结果3分高质量研究仅有2篇,得分为12分的低质量研究共47篇;RCT研究48篇,CCT研究1篇;(2)治疗效果合并分析结果显示,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总有效率、显效率、临床痊愈率均具有同质性(P>0.10),合并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显效率和临床痊愈率的OR合并(95%CI)分别为0.92(0.76,1.12)、0.95(0.79,1.15)和0.95(0.79,1.14),阿立哌唑与奥氮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0,P=0.43;Z=0.53,P=0.60;Z=0.57,P=0.57);阿立哌唑与奥氮平两组间PANSS量表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和一般病理分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Z=1.10,P=0.27;Z=0.37,P=0.71;Z=1.12,P=0.26;Z=0.02,P=0.99),MD合并(95%CI)分别为0.96(-0.75,2.67)、0.20(-0.83,1.22)、0.58(-0.43,1.58)和0.01(-1.51,1.54);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显示,除显效率漏斗图不对称(z=2.11,P=0.035),可能存在发表偏倚外,其他指标结果不存在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PANSS量表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和一般病理症状分敏感性较高,提示不稳定外,其他指标敏感性分析结果均无差别,提示结果稳定。(3)安全性评价中对不良反应的合并分析发现,在行为毒性中嗜睡的不良反应阿立哌唑组低于奥氮平组,OR合并(95%CI)为0.27(0.17,0.43),但是阿立哌唑组失眠的发生率高于奥氮平组,OR合并(95%CI)为2.38(1.01,5.61);植物神经系统毒性中口干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阿立哌唑组低于奥氮平组,OR合并(95%CI)为0.42(0.23,0.76);其他毒性中的肝功能异常、体重增加的发生率阿立哌唑组均低于奥氮平组,OR合并(95%CI)分别为0.35(0.17,0.73)和0.12(0.07,0.19);植物神经系统毒性中便秘、视物模糊,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发生情况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阿立哌唑组治疗前后CHOL和TG合并分析结果显示,MD合并(95%CI)分别为-0.03(-0.08,0.03)和-0.04(-0.10,0.02,FPG合并分析得MD合并(95%CI)为-0.15(-0.26,-0.04),提示阿立哌唑对CHOL和TG无影响,但可导致FPG水平升高;奥氮平组治疗前后CHOL、TG和FPG合并分析结果显示,MD合并(95%CI)分别为--0.63(-0.83,-0.44)、-0.55(-0.72,-0.38)和-0.62(-0.82,-0.42),提示奥氮平可导致CHOL、TG和FPG水平升高;阿立哌唑与奥氮平两组治疗后CHOL、TG和FPG合并分析发现MD合并(95%CI)分别为-0.55(-0.80,-0.29)、-0.48(-0.68,-0.28)和-0.51(-0.70,-0.32),不包括0,治疗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阿立哌唑组的水平低于奥氮平组。结论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4-12周的总体疗效相当;阿立哌唑对患者嗜睡、口干、肝功能异常及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奥氮平,但失眠发生率高于奥氮平;阿立哌唑能引起患者空腹血糖升高;奥氮平能引起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空腹血糖的升高;阿立哌唑引起的血糖升高水平低于奥氮平;本研究纳入的49个研究中大部分质量较低,部分分析结果存在发表偏倚和高敏感性的问题,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车轶文[6](2015)在《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与中医五脏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为临床较为常见的神志疾病,其症状多以精神症状为主,但单从精神症状角度,难以进行中医的脏腑辨证,使中医对于神志疾病的治疗遇到困难,备受世人重视。值得注意的是,神志疾病的发生多伴随一些躯体症状,躯体症状与五脏配属关系的确定则是较为容易实现的,因此本研究着眼于躯体症状探讨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与中医五脏的关系。温胆汤作为古今常用的方剂,亦为调理脾胃的代表方剂,临床上经常用于治疗多种神志疾病,因此本研究又通过对温胆汤治疗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探讨脾胃与神志之间的关系。目的:探讨五脏与神志的关系,揭示五脏对神志的调节作用,分析五脏中心与神志的密切关系,阐明脾胃与神志活动之间的作用机制。方法:1基于躯体症状,从古代医案角度出发,收集整理摘录古代医案中较有代表性的三部医案——《名医类案》《名续医类案》《二续名医类案》中神志疾病的躯体症状,并将躯体症状与五脏相配属。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躯体症状的出现情况及躯体症状在五脏中的分布情况进行频数描述,并对五脏系统中躯体症状所占百分比进行卡方检验。2采用临床调查的方法,分别收集符合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标准的患者,对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躯体症状进行的调查,并将躯体症状与五脏相配属。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躯体症状的出现情况及躯体症状在五脏中的分布情况进行频数描述,并对五脏系统中躯体症状所占百分比进行卡方检验。3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依据Cochrane handbook中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古今医学常用的温胆汤治疗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通过对古代医案中神志疾病躯体症状在五脏中出现的频次统计后结果显示:五脏躯体症状在神志疾病中出现概率的百分比排序为脾、心、肝、肺、肾。其中脾系统与心系统百分比经卡方检验后,P=0.604>0.005,两系统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心脾两系统与其他系统相较P值均小于0.005,有显着差异。表明神志疾病躯体症状的发生虽五脏均有涉及,但主要集中于心系统与脾系统中。2通过对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躯体症状的临床调查结果显示:五脏躯体症状在抑郁症患者中出现概率的百分比排序为脾、心、肝、肾、肺;其中脾系统与心系统百分比经卡方检验后,P=0.0.597>0.005,两系统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心脾两系统与其他系统相较P值均小于0.005。五脏躯体症状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出现概率的百分比排序为心、脾、肝、肾、肺,其中脾系统与心系统百分比经卡方检验后,P=0.429>0.005,两系统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心脾两系统与其他系统相较P值均小于0.005。表明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躯体症状的发生与五脏均有关系,尤以心系统和脾系统出现症状较多。3通过对温胆汤治疗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为:温胆汤单独使用以及温胆汤联合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均高于单独使用抗抑郁药;温胆汤联合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要远高于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结论:1前两项研究结果表明神志疾病、抑郁症及精神分裂症与五脏均有关系,且与心脾两脏关系较为密切。而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是较为典型的神志疾病,故而可以归纳为神志疾病与五脏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且五脏中尤以心脾两脏为主。2温胆汤是调理脾胃的典型方剂,通过研究指出从调理脾胃出发治疗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是有一定疗效的。理论探讨:基于前文三部分的研究结果提出五脏藏神、五脏整体主神志、心主神志、脾胃与神志有关四个观点,并对这四个观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高娜[7](2015)在《安神胶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安神胶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影响的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安神胶囊+利培酮,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利培酮,观察疗程均为8周。分别利用SDSS、SAPS、SANS及TESS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后评分,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评分,评估安神胶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用药安全性。结果:1.两组各纳入31例患者,后期两组各脱落1例,最终进入试验两组均为30例。2.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但安神胶囊组效果更佳。3.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群均有所改善,但安神胶囊组改善更为显着。4.SDSS评分显示,治疗后安神胶囊组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明显。5.SPAS评分显示,治疗后安神胶囊组评分下降较安慰剂组更明显。6.SANS评分显示,治疗后安神胶囊组评分下降更为明显。7.TESS评估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比较低,其中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3例出现口干。结论:1.安神胶囊联用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改善效果,较单用利培酮显着。2.安神胶囊临床1用药安全性良好,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甚至有改善或降低西药不良反应的作用,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姚星星[8](2016)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模式及医疗资源和费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描述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药物用药情况,包括典型抗精神病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辅助精神药物和中药,帮助临床医生全面了解精神分裂症的用药现状;2)测量患者抗精神病药的依从性、持续性及换药行为,对比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差异,为临床医生明确患者用药过程;3)分析比较使用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患者的医疗资源使用和医疗费用情况,有助于医疗决策者合理分配资源,降低医疗费用。研究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天津市2008-2010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30%抽样数据库。在2008-2009年间有≥1次住院或门诊精神分裂症诊断和抗精神病药处方,首次抗精神病药处方之后持续参保至少12个月的患者被纳入本研究。2008.4.1-2009.12.31期间首次抗精神病药处方前90天内没有任何抗精神病药处方的患者被定义为新阶段用药患者。根据患者研究开始日期或随访12个月期间抗精神病药使用情况,将患者分为仅使用典型、非典型及典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三个亚组。对患者特征、药物处方比例、依从性、换药行为和医疗资源以及医疗费用进行分析,适当时使用χ2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亚组间差异。研究结果:1)212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平均年龄52.3(±12.3)岁;92.0%随访期间接受过抗精神病药治疗,7.1%仅接受辅助精神药物治疗,0.9%没有接受任何精神药物治疗。2)接受抗精神病药治疗的1739例患者中,84.0%首次处方时接受单一抗精神病药;34.5%随访期间仅接受典型抗精神病药,40.4%随访期间接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25.1%患者接受过两种抗精神病药治疗。3)患者抗精神病药依从性为0.39(±0.32),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依从性大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0.42(±0.34)vs.0.34(±0.30),p=0.001);83.7%的患者研究期间出现>30天的药物中断;79.8%患者研究期间坚持使用首次处方的抗精神病药类型。4)在随访期间,59.8%的患者有过住院记录,且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患者的住院比例低于典型抗精神病药(46.4%vs.70.3%,p<0.001)。5)患者年直接医疗总费用为11,966.5(±14422.2)元,在新阶段用药患者中单独使用典型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患者年均医疗总费用没有显着差异(p=0.524)。研究结论:抗精神病药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物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均作为一线药物被广泛使用,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特征进行抗精神病药处方。患者以接受单一抗精神病药治疗为主,但是患者依从性较低。相比使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的患者,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患者的住院率有所降低,而医疗总费用差异不大,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杜晓亚[9](2014)在《耳穴贴压配合中药、心理疗法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观察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患儿治疗前后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等的变化情况,以及用中医证候积分表观察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评价应用耳穴贴压配合中药、心理疗法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疗效,验证耳穴贴压配合中药、心理疗法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有效性、可靠性,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从而确定一种具有中医特色的综合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发挥中医药的治疗本病的优势。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64例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均为32例,治疗组给予耳穴贴压加中药、心理疗法,对照组给予中药加心理疗法,观察两组患儿治疗2个月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运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及中医证候积分评价两组治疗前后评分,依据减分率进行疗效评定。同时在整个治疗期间观察患儿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结果:1.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评分: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5%,(p>0.05)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显效率74.2%,对照组总显效率58.1%,(p<0.05),治疗组总显效率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评分: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3%,(p>0.05)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显效率93.5%,对照组总显效率58.1%,(p<0.05),治疗组总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后YGT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治疗后运动性抽动评分与发声性评分比治疗前均有明显减少,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效果显着。5.中医证候积分与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评分的改善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耳穴贴压配合中药辨证论治、心理疗法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疗效优于中药配合心理疗法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疗效。综合使用耳穴贴压、中药辨证论治、心理疗法的治疗手段,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
宋舒琴[10](2014)在《萜类化合物结构与其经皮促渗活性间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使用促渗剂是提高药物经皮吸收的最有效和方便的方法,但其种类繁多,结构各异,逐一筛选非常困难,建立定量构效关系模型(QSAR)可对未知化合物的活性进行预测,从而指导促渗剂的筛选和结构优化。本文将密度泛函和从头算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用于41种萜类化合物结构参数及热力学参数的确定,以建立一种预测精度高的萜类化合物经皮促渗活性QSAR模型。方法:选择41种萜类化合物作为模型促渗剂,以氟哌啶醇(HP)为模型药物。采用量子化学法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参数及热力学参数。首先,利用内坐标做出萜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在GaussianView软件中对以上各单体进行构造,其次,在HF/3-21G、B3LYP/6-311++G(2d,p)水平下进行各个单体的结构优化,得到最优结构,最后,从out文件中采集或计算药物的结构参数及热力学参数:包括自然电荷(CN)、APT电荷(CAPT)、Mulliken电荷(CMu)、表面静电势(包含:最大值(VS,max)、最小值(VS,min)、总面积(VS,ta)、正面积(VS,pa)、负面积(VS,na))、双重偶极距(D)、分子量(M)、分子体积(Vm)、最高占据分子轨道(EHOMO)、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ELUMO)、前线轨道能极差(EH-U)、硬度(η)、化学势(λ)、焓(H)、吉布斯自由能(G)、熵(S)、摩尔热容(Cp)。分别考察41种萜类促渗剂对氟哌啶醇药物的促渗活性,用Kp来表示。本文的Kp值均来自L. Kang等人的文献,L. Kang等首先建立氟哌啶醇的高效液相色谱体外分析方法(HPLC),然后选择离体皮肤,用流式细胞扩散池测定用以表示促渗剂促渗活性指标的变量渗透系数(Kp)。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萜类化合物的结构参数及热力学参数之间的QSAR模型。将所选择的萜类化合物分为三类:含-OH的化合物、含-C=O的化合物、烃类或烯萜类化合物,分别建立这三类化合物的QSAR模型,即Ya、Yb、Yc,最后建立41种萜类化合物总的QSAR模型Yd,根据得到的R值来评价数据间的拟合程度,采用留一法对模型进行内部检验,通过计算RMSE值来进行模型外部检验。结果:采用后退法回归建立的模型分别Ya=-6.107+10.873CAPT+14.485CMu-0.002VS,max-0.013VS,min+0.091VS,ta-1.496D+0.099M-0.068Vm-64.572Cp(n=22)、Yb=-10.675-17.105CMu-2.701D+0.067M(n=12)、Yc=0.491-0.014M+40.222η(n=7)、Yd=-15.823-0.008VS,max-0.009VS,min+0.02VS,ta-0.319D-51.952λ-11.15Cp(n=41)。模型的R值分别为0.933、0.860、0.985、及0.809,S分别为0.849、0.796、0.176、及1.000,经留一法交互验证得到RCV2=0.871、0.739、0.970、0.654>0.5,对模型的准确性能检验得RMSE分别为0.627、0.650、0.133、0.910。根据RCV2和RMSE值可知模型a、b、c、d预测准确程度较高;且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精度较好。由模型a、b、c、d表明,促渗剂促渗效果主要与APT电荷、Mulliken电荷、表面静电势(最大值、最小值、总面积)、双重偶极距、分子量、分子体积、硬度、化学势、摩尔热容等因素有关。在大多数情况下,最大静电势越小、最小静电势越小、静电势的总面积越大、双重偶极矩越小、摩尔热容越小的萜类化合物的促渗能力越强。结论:本课题所建立的模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L. Kang文中所建立模型相比,本文所建立的QSAR模型的预测精度相对较高,稳定性较好,从而进一步更好的指导萜类化合物的活性预测和结构优化,提高了促渗剂筛选的预测准确性。
二、口服长效抗精神病药物——五氟利多(文献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口服长效抗精神病药物——五氟利多(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 |
1. 现代医学病因探究 |
2. 诊断与鉴别诊断 |
3.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
第二节 祖国传统医学研究 |
1. 古代文献病名研究 |
2. 传统医学病因病机 |
3. 治则治法 |
参考文献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3 诊断标准 |
1.4 样本量计算 |
1.5 病例分组 |
1.6 临床分型 |
1.7 观察指标 |
1.8 治疗所需药物及治疗方法 |
1.9 统计分析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2.1 入院资料 |
2.2 基线比较 |
2.3 临床情况 |
第三节 讨论 |
3.1 一般情况讨论 |
3.2 临床表现情况讨论 |
3.3 中药治疗 |
3.4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山楂、麦芽联合降低泌乳素的作用机制 |
3.5 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病因及表现 |
结语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功能损伤特点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抽样方法 |
3.调查方法及资料收集 |
4.主要分析指标 |
5.伦理考虑 |
6.质量控制 |
7.整理录入资料 |
8.统计学分析方法 |
结果 |
1.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2.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既往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情况 |
3.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近三个月的服药依从性 |
4.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近三个月的药物治疗与患者疾病特征的情况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4)奋乃静的合成工艺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精神病的简介 |
1.1.1 精神病的定义 |
1.1.2 精神病的分类 |
1.2 抗精神病药物 |
1.2.1 概述及发展 |
1.2.2 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机理 |
1.2.3 抗精神病药的分类 |
1.2.4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 |
1.2.4.1 氯丙嗪 |
1.2.4.2 氟哌啶醇 |
1.2.4.3 氯普噻吨 |
1.2.5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
1.2.5.1 利培酮 |
1.2.5.2 奥氮平 |
1.2.5.3 齐拉西酮 |
1.2.6 奋乃静 |
1.2.7 其他抗精神病药 |
1.2.7.1 抗躁狂药 |
1.2.7.2 抗抑郁药 |
1.2.7.3 抗焦虑药 |
1.3 当前文献报道的合成方法 |
1.4 2-氯吩噻嗪的合成 |
第二章 奋乃静的合成及工艺开发 |
2.1 引言 |
2.2 课题研究目标 |
2.3 实验部分 |
2.3.1 实验路线 |
2.3.2 实验试剂及原料 |
2.3.3 实验原理及步骤 |
2.3.3.1 实验路线一 |
2.3.3.2 10-(3-氯丙基)2氯吩噻嗪的合成 |
2.3.3.3 奋乃静的合成一 |
2.3.3.4 实验路线二 |
2.3.3.5 侧链反应 |
2.3.3.6 奋乃静的合成二 |
2.3.3.7 成盐、中和反应 |
2.3.3.8 奋乃静的精制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合成路线一 |
2.4.1.1 10-(3-氯丙基)2氯吩噻嗪的合成讨论 |
2.4.1.2 DMF的量对反应的影响 |
2.4.1.3 氢化钠的量对反应的影响 |
2.4.1.4 反应物的比例对收率的影响一 |
2.4.1.5 溶剂的量对反应的影响 |
2.4.1.6 溶剂种类对反应的影响 |
2.4.1.7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2.4.1.8 缚酸剂对反应的影响 |
2.4.1.9 反应物的比例对收率的影响二 |
2.4.2 合成路线二 |
2.4.2.1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2.4.2.2 反应物的比例对收率的影响三 |
2.4.2.3 氢氧化钠的量对反应收率的影响 |
2.4.2.4 反应时间对反应收率的影响 |
2.4.3 奋乃静的纯化 |
2.4.3.1 盐酸盐重结晶温度对纯度的影响 |
2.4.3.2 乙醇和水溶液比例对纯度的影响 |
2.4.4 两条路线对比 |
2.4.4.1 反应收率及成本 |
2.4.4.2 产品纯度 |
2.4.4.3 反应条件 |
2.5 三废处理 |
2.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与疾病负担 |
1.2 临床症状及分类 |
1.2.1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 |
1.2.2 精神分裂症的分类 |
1.3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 |
1.3.1 遗传因素 |
1.3.2 感染因素 |
1.3.3 营养因素 |
1.3.4 社会心理因素 |
1.4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 |
1.4.1 诊断标准 |
1.4.2 辅助诊断工具 |
1.5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
1.5.1 经典抗精神病药 |
1.5.2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 |
1.6 精神分裂症的预后 |
1.7 META分析 |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来源及检索策略 |
2.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文献的筛选 |
2.4 纳入研究文献的质量评价 |
2.5 数据提取 |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文献筛选情况 |
3.2 纳入文献的概况及质量 |
3.3 治疗效果评价 |
3.3.1 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率比较 |
3.3.2 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显效率比较 |
3.3.3 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痊愈率比较 |
3.3.4 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PANSS量表各项得分比较 |
3.4 安全性评价 |
3.4.1 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不良反应比较 |
3.4.2 阿立哌唑与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及血糖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 |
4.1 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比较 |
4.2 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安全性 |
4.2.1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4.2.2 阿立哌唑与奥氮平对血脂的影响 |
4.2.3 阿立哌唑与奥氮平对血糖的影响 |
4.3 研究结果的影响因素 |
4.3.1 纳入文献及其质量 |
4.3.2 发表偏倚 |
4.3.3 异质性及结果的敏感性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与中医五脏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关于本论文几个概念的阐述 |
1 抑郁症 |
2 精神分裂症 |
3 中医五脏 |
4 神志疾病 |
5 躯体症状 |
第二部分 基于古代医案探讨神志疾病与中医五脏的关系 |
1 古代医案的选取、意义及版本 |
1.1 古代医案的选取 |
1.2 古代医案的选择意义 |
1.3 古代医案的版本选用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神志疾病及神志疾病症状的分类 |
2.2 选取原则与排除标准 |
2.3 医案摘录项目 |
2.4 医案症状的规范化 |
2.5 数据提取 |
2.6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入选医案的分布情况 |
3.2 入选医案中躯体症状的规范法及出现情况 |
3.2.1 躯体症状的规范化处理 |
3.2.2 躯体症状的出现情况 |
3.3 五脏系统间躯体症状频次的比较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临床调查探讨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与中医五脏的关系 |
研究一:抑郁症的临床调查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抑郁症入选标准 |
1.2.1 抑郁症的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症状的评定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3.1 调查方法 |
1.3.2 制定抑郁症中医证候观察表 |
1.4 《调查表》的观察指标 |
1.5 数据提取 |
1.6 统计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抑郁症患者躯体症状中医术语的修订及其出现情况 |
2.3 五脏系统间躯体症状的比较 |
2.4 小结 |
研究二: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调查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精神分裂症入选标准 |
1.2.1 精神分裂症的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症状的评定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剔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3.1 调查方法 |
1.3.2 制定精神分裂症中医证候观察表 |
1.4 《调查表》的观察指标 |
1.5 数据提取 |
1.6 统计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精神分裂症患者躯体症状中医术语的修订及其出现情况 |
2.3 五脏系统及各系统间躯体症状频次的比较 |
2.4 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循证医学探讨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与中医脾胃的关系 |
研究一:温胆汤治疗抑郁症的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4 资料提取 |
1.5 资料分析 |
1.6 方法学质量评价 |
2 研究结果 |
2.1 纳入研究文献特征的描述 |
2.2 干预措施与对照措施 |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2.4 临床疗效分析 |
2.5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3.1 温胆汤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评价 |
3.2 方法学质量 |
3.3 启示 |
研究二:温胆汤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4 资料提取 |
1.5 资料分析 |
1.6 方法学质量评价 |
2 研究结果 |
2.1 纳入研究文献特征的描述 |
2.2 干预措施与对照措施 |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2.4 临床疗效分析 |
2.5 偏倚分析 |
2.6 不良事件 |
3 讨论 |
3.1 温胆汤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评价 |
3.2 方法学质量 |
3.3启示 |
理论探讨 |
1 中医对于神的认识 |
1.1 神的概念 |
1.2 神的范畴 |
1.3 神的病理变化 |
2 五脏与神 |
2.1 五脏与神均有关系 |
2.2 五脏整体主神志 |
2.3 五脏整体中重视心脾 |
2.3.1 心主神 |
2.3.1.1 心位于人身之中奠定了心为君主的基础 |
2.3.1.2 心主血脉为神志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
2.3.1.3 《内经》对于心主神的认识 |
2.3.2 脾胃与神志的关系 |
2.3.2.1 脾胃居于中焦为五脏整体的关键 |
2.3.2.2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为人生之本 |
2.3.2.3 脾胃的气机对其他四脏皆有影响 |
2.3.2.4 《内经》对于脾胃与神志关系的认识 |
3 小结 |
4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参考古代医籍书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安神胶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立题依据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1.1 确定对象,临床分组 |
1.2 临床观察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方案设计 |
2.2 技术路线图 |
2.3 临床治疗 |
2.4 疗效评估工具 |
2.5 统计学方法 |
3 治疗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病情治疗前后SDSS评分比较 |
3.3 两组基线和治疗8周SANS、SAPS、SDSS评分比较 |
3.4 两组阴性症状积分对比 |
3.5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中医症候群的对比 |
3.6 两组不良反应的对比 |
3.7 临床用药安全性 |
3.8 病例的脱落 |
4 讨论 |
4.1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 |
4.2 精神分裂症中医病因病机的讨论 |
4.3 安神胶囊的方药组成 |
4.4 最终疗效 |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主要成果 |
(8)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模式及医疗资源和费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精神分裂症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与疾病负担 |
1.1.2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现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
1.4.1 数据来源 |
1.4.2 精神药物筛选 |
1.4.3 患者筛选标准 |
1.4.4 用药模式指标 |
1.4.5 医疗资源及医疗费用指标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 |
1.5.2 精神药物用药分析 |
1.5.3 药物依从性和持续性 |
1.5.4 换药行为 |
1.5.5 医疗资源及直接医疗费用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特征和治疗概况 |
2.1 精神分裂症患者筛选结果 |
2.2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 |
2.3 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概况 |
2.4 新阶段用药患者特征和治疗概况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药物用药分析 |
3.1 抗精神病药用药 |
3.1.1 研究开始日期抗精神病药用药 |
3.1.2 研究12个月期间抗精神病药用药 |
3.2 辅助精神药物用药 |
3.2.1 研究开始日期辅助精神药物用药 |
3.2.2 研究12个月期间辅助精神药物用药 |
3.3 新阶段用药患者精神药物用药 |
3.3.1 研究开始日期精神药物用药 |
3.3.2 研究12个月期间精神药物用药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依从性和持续性分析 |
4.1 药物依从性 |
4.1.1 药物持有率的集中趋势 |
4.1.2 药物持有率区间分布 |
4.2 药物持续性 |
4.3 新阶段用药患者药物依从性和持续性 |
4.3.1 新阶段用药患者药物依从性 |
4.3.2 新阶段用药患者的药物持续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换药行为分析 |
5.1 精神分裂症患者换药行为结果 |
5.2 新阶段用药患者换药行为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医疗资源使用和直接医疗费用分析 |
6.1 精神分裂症患者医疗资源使用情况 |
6.2 精神分裂症患者直接医疗费用 |
6.3 新阶段用药患者医疗资源使用和直接医疗费用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总结与建议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耳穴贴压配合中药、心理疗法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治疗方案 |
4 疗效判断标准 |
5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
3 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与 YGTSS 评分的相关性 |
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中医对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认识 |
2 西医对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认识 |
3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 2 病例登记表 |
附录 3 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 量表) |
附录 4 中医证候积分表 |
附录 5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6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10)萜类化合物结构与其经皮促渗活性间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萜类化合物结构参数及热力学参数的计算 |
1.1 萜类化合物结构参数的计算 |
1.1.1 结构参数的选择 |
1.1.2 ab initio HF、DFT B3LYP 的方法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优化 |
1.1.3 DFT B3LYP 计算部分结构参数 |
1.2 萜类化合物热力学参数的计算 |
1.2.1 焓(H)的计算 |
1.2.2 吉布斯自由能(G)的计算 |
1.2.3 熵(S)的计算 |
1.2.4 摩尔热容(Cp)的计算 |
第二章 41 种萜类化合物 QSAR 模型数据库的建立 |
2.1. 分析方法 |
2.2. 体外渗透性能研究 |
2.2.1 体外经皮渗透模型的选择 |
2.2.2 皮肤的制备 |
2.3. 实验结果 |
第三章 建立萜类化合物结构与其经皮促渗活性 QSAR 模型 |
3.1 含-OH 的化合物 QSAR 模型的建立 |
3.1.1 自变量的筛选 |
3.1.2 回归方程的假设检验及评价 |
3.1.3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
3.2 含 C=O 的化和物 QSAR 模型的建立 |
3.2.1 自变量的筛选 |
3.2.2 回归方程的假设检验及评价 |
3.2.3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
3.3 C-H 类化合物 QSAR 模型的建立 |
3.3.1 自变量的筛选 |
3.3.2 回归方程的假设检验及评价 |
3.3.3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
3.4 41 种萜类化合物 QSAR 模型的建立 |
3.4.1 自变量的筛选 |
3.4.2 回归方程的假设检验及评价 |
3.4.3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
3.5 QSAR 模型的验证及评价 |
3.5.1 QSAR 模型的内部检验及效果分析 |
3.5.2 QSAR 模型的准确程度评价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口服长效抗精神病药物——五氟利多(文献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的病例对照研究[D]. 杜佳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首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损伤的研究[D]. 李梦蝶.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3]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现状分析[D]. 孙焱. 宁夏医科大学, 2019(08)
- [4]奋乃静的合成工艺开发[D]. 尚会师. 青岛科技大学, 2017(01)
- [5]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D]. 邢淑美. 吉林大学, 2015(06)
- [6]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与中医五脏关系的研究[D]. 车轶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0)
- [7]安神胶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影响的研究[D]. 高娜.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5(03)
- [8]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模式及医疗资源和费用分析[D]. 姚星星. 天津大学, 2016(02)
- [9]耳穴贴压配合中药、心理疗法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研究[D]. 杜晓亚. 河南中医学院, 2014(01)
- [10]萜类化合物结构与其经皮促渗活性间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D]. 宋舒琴. 山西医科大学,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