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政赤字与货币流通:理论与实证(论文文献综述)
李程,朱逸林[1](2021)在《我国财政赤字货币化适度性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计算1991年—2019年我国财政的可持续性K值发现,我国已连续多年出现财政不可持续的情况。通过对财政赤字货币化与财政的可持续性、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发现:第一,财政不可持续的情况会加快财政赤字货币化进程,而财政赤字货币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提高了通货膨胀率,但促进和提高的效果都在减弱;第二,财政赤字货币化能够提高财政的可持续性,尤其是在经济增长率和通胀率较高、赤字较少的阶段;第三,财政赤字货币化必须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实施才能有效。因此,我国实行财政赤字货币化应该保持适度性,发挥其在降低财政风险、促进经济增长、提高财政可持续性方面的积极作用。
裴宏,游宣浩[2](2021)在《马克思货币银行理论视角下的现代货币理论》文中研究指明现代货币理论以财政货币观为理论起点,以资产负债表和核算原理为分析工具,得出了富有争议的结论。从货币循环和中央银行的角度,立足于马克思货币银行理论,构建了一个包含政府、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内的货币—资本循环模型;证明现代货币理论的理论起点和分析框架在包含合理直觉的同时,也具有一定局限性,其代表性结论"准备金效应"的成立需要特定的前提。加深对现代货币理论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发展马克思货币银行理论。
许多奇,王沛然[3](2021)在《货币法偿性制度的历史“原罪”与现实转向》文中提出私人加密货币以数字技术为契机向法定货币秩序发起的挑战,可作为镜鉴以对法偿性制度进行系统反思。国家货币之"不可拒收"的历史脉络表明,货币法偿性制度起源于对不足值铸币和低信用纸币的强制流通保护,是历史上统治者通过"坎蒂隆效应"从民众身上敛财的工具,因而带有正当性缺陷或道德"原罪"。如今,考虑到政治经济环境的剧变以及法偿性的路径依赖效应,应在保留该制度的前提下抉择和行动。法偿性制度可以藉由现代中央银行的制度图景"消罪",通过保护现金流通的客观功能"赎罪",在社会变迁中实现自我结构的更新,完成规范理念与实践意旨的现实转向。
张国坤[4](2021)在《明清铜钱体系的式微与重整》文中指出货币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货币的衍生、职能的作用、货币转化资本等内容,马克思都有很精辟地分析。货币的存在与否不仅关乎商品二重性的矛盾如何解决,更关系到资本的顺利循环。然而,马克思并未对货币体制的建立以及政府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做很全面的深入探讨。通过观察明清时期的货币体系变动、政府在其货币层面的作用,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货币理论。在全球历史中,一国政府在货币方面的表现,不仅关系到本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更事关能否形成近代金融革命,进而走向工业革命。在当前的大分流研究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各国的金融表现,并形成了一系列震撼且富有争议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背后,无一不指向政府在经济金融领域中的促动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政府在货币发行、管理等制度上的构建是否合理完善。伴随着学界研究的推进,对我国明清至近代的货币制度及流通实态的研究需要有更进一步的推进。在一些新近研究中,对于清代中下叶及晚期的市场发展、信用化程度、货币交易实态有了十分深入地进展,但对于奠定我国近代货币格局的银钱并行体系却少有更深入的分析。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本文在现有研究及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明清银钱并行体系的异同,并指出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明中后叶形成的银钱并行格局一直延续至清代,但相同的货币格局下,两朝政府对钱法的管理能力却显现出很大的区别:明朝自成化弘治时期开始强力疏通钱法、屡开铸局挽救铜钱流通体制,然效果甚微,明晚期私钱泛滥、铜钱价值紊乱、银进钱退、铜钱流通范围大幅缩小,政府几乎丧失对货币市场的干预能力;反观清朝,铜钱制度有序开展,铜钱价值围绕官价上下波动、较为稳定,铜钱流通突破“行钱之地”的限制,出现广泛的“钱进银退”现象,政府对货币市场的干预能力相对较强。明清铜钱流通体制从式微到重整的转变原因在于明清农商经济的稳步发展,以及清代远胜于明代的金融组织和配套的信用技术。其次,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引致了清代更庞大的小额通货需求。最后,清政府稳健合理的货币发行和流通制度为铜钱的兴起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清政府始终坚持铸行制钱,并大肆购买、开采铜料,使得制钱的使用一度逆转了白银时代的主基调。纵观历史经验来看,在王朝兴盛时期,货币价值通常趋于稳定,这是由于政府为公众提供了良好的信用支撑。而在王朝末期,由于公众对于政府本身的失望,导致政府不能再为货币提供信用背书,同时,王朝末期由于财政紧张,往往货币本身也会出现大幅度的用料缩水,其实际价值与票面价值分离严重。但在清朝前中期,显然政府有力的货币政策为银钱并行格局中的铜钱稳定提供了支持,并基于这种货币政策和理念形成了相较于明代而言更加稳定的银钱并行格局,从而奠定了我国近代的货币运行体系。在附录部分,为了验证清政府在整顿铜钱体系中的作用,本文利用现有资料,年平均铸币数量、政府改铸、铜料价格、白银货币流通两等数据,构建VAR模型。结果表明:代表政府货币干预能力的铸币数量和改铸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干预银钱比价,可见清政府的货币政策在建立铜钱体系时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在方差分解的结果中,我们发现银钱比价波动本身的影响非常大,这表明民间对于银钱比价的预期会严重影响下一期银钱的比价的波动情况。
余雪扬[5](2021)在《法定数字货币法经济逻辑与制度规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度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连接在一起,从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渐进的制度演化过程。西奥多·舒尔茨(1968)曾说,货币即制度。货币是一种古老的制度,服务于人类社会的交易活动。交易活动的本质是实现产品或服务让渡,伴随着这种让渡的是同等数量价值的反方向转移。无论货币以何种外在形式呈现,都是天然承载这种价值转移的载体。从原始的物物交换、简单的商品经济到发达的市场经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货币与之相伴。货币的本质内涵是一种权利,即获得社会普遍接受的未来价值索取权,历经千年延续下来,一以贯之未曾改变。期间,生产力的发展催生新的需求,技术迭代推动货币从实物、金属、纸币向电子货币形态演变,以提高货币流通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改善消费者福利。从货币及其延伸形态发展的历史演变和内在逻辑看,每一次技术革命背后都蕴含着货币形态变革的现实。21世纪后,互联网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经济数字化、社会生活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同时,金融科技等对货币演化的影响进一步深化,货币形态及其流通模式也日趋数字化和网络化,催生出一种新形态的货币:数字货币。数字货币登上历史舞台,引发巨大关注,构成对传统货币流通与经济规则的重塑与革新。作为其中重要类别的法定数字货币将构建新的货币前景,同时也使得传统货币理论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失语”,需要新的理论支持和解释逻辑。从法经济学角度,法定数字货币是由法律授权中央银行向社会发行的基于密码学技术、完全依赖数字信息形态存储和支付交易、具有加密货币形式和功能、在发行国内普遍使用和具有法偿力的法定支付工具和价值凭证。科斯(1937,1960)交易费用与制度安排内在关系的理论表明,在给定技术水平的条件下,人们创生或选择某种制度来降低交易费用,从而导致一些市场制度的出现和改变。货币体系同样如此。理想的法定数字货币具备不可重复花费性、可控匿名性、不可伪造性、系统无关性、安全性、可传递性、可追踪性、可分性、可编程性、公平性等诸多特性。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后,将与现行货币体系中的信用现钞和电子货币相互竞争、动态博弈。法定数字货币具备的诸多特点与功能,将有效改进信用现钞的缺陷,又能够兼具电子货币的优点,从而进一步降低交易费用、增加价值效用。因此,法定数字货币的整体竞争绩效将强于信用现钞和电子货币,能够有效提升货币体系的安全与效率。尽管信用现钞、电子货币和法定数字货币名义价值相等,但是法定数字货币竞争优势强,将使其在社会公众认可中的实际价值更高,接受度及使用率也将更高,有较大概率成为货币体系的主导货币。随着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以及流通范围的扩大,法定数字货币对信用现钞和电子货币的价值改进势必在中央银行货币控制力、货币政策实施以及支付体系运行方面产生影响,带来效益。首先,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有助于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控制力。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与流通将改变当前货币体系结构,使得信用现钞和电子货币为主的二元货币结构中增加法定数字货币形成三元货币结构。当前的货币流通运行中除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这种电子形式的法定货币外,绝大多数是存款货币、预付货币这些电子货币,这削弱了法定货币的地位,减弱了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力。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及流通势必替代部分电子货币,从而能够减轻电子货币对信用现钞的替代效应。同时,法定数字货币对中央银行来说是可控可追踪的,这样可以提升中央银行对整体货币体系的控制力。其次,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有助于优化货币政策实施。在社会全面流通而非封闭场景下,法定数字货币可测性、可追踪性、可控性强,其发行与流通可以使货币供应量、货币流通速度的可测量度有所提升,大数据分析基础更为扎实,货币政策调控手段更加精准。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数字货币利率,来调控银行存款利率,进而传导至银行贷款利率,这有助于提升中央银行政策利率对中长期信贷利率的传导,改善我国政策利率向贷款利率传导不畅的状况。通过对法定数字货币计负利率,或者酌情对法定数字货币钱包收取保管费,实质上等同于实施负利率政策,由此打破零利率下限约束,释放货币政策空间。法定数字货币可以优化当前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以及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困境。最后,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有助于完善支付体系运行。由于信用现钞支付功能不足,中央银行“不得不”向私人部门让渡货币发行权,由私人部门提供补充的支付服务,但同时造成社会支付链条不断延长,部分支付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管。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后,中央银行可以摒弃“私人部门提供支付服务,中央银行给以价值担保”的传统模式。法定数字货币具有的可传递性、可追踪性、可编程性等技术特点,使得任何支付行为均可以被追踪,这样能够及时发现异常交易,增加支付透明度,增强监管穿透性,也能够减轻中央银行监管负担以及对私人部门的价值担保。在支付主体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法定数字货币是法定货币,信用级别上高于电子货币,同时还是密码货币,安全性上更好。在跨境支付方面,信用现钞的印制、发行、携带、调运、存储事无巨细,纷繁复杂,不适合跨境支付,已经长期妨碍了货币的国际流通。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将丰富和强化人民币跨境支付功能,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毫无疑问法定数字货币面临着较大的现实需求,他更将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果。一方面,因其具有与信用现钞不同的功能特点将带来行为主体之间行为模式的差异,产生传统法定货币所没有的新问题。另一方面,只有在既有的法律制度下,才能对特定的可转移产权做出是否构成货币的判断,法定数字货币要履行法定货币职能需要货币法授权与规定。按照制度安排的供需理论分析框架,考察我国现行货币制度规则供给状况,尚且不能完全满足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需求。一是现行货币发行规则无法完全适用法定数字货币。法定数字货币的产生、调拨、清点、核对、流通及销毁均依赖于网络系统,原先信用现钞发行、调拨、清分、销毁、回笼等以地域、实体库为载体的模式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不再适用。二是现行货币运行规则未包含法定货币互换的内容。法定数字货币一旦发行,我国法定货币体系中将出现多种类型的法定货币,势必出现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问题,这是传统货币制度没有也无法提前规定的。三是现行货币制度未包含中央银行与持币人直接联系的规范。持币人对法定数字货币的价值转移效果需要由中央银行最终确认,持币人身份信息、账户信息等需要登记及管理在中央银行系统中,这均将直接产生相应的权利义务内容。四是现行货币制度未包含可控匿名的规则。法定数字货币的可控匿名性有助于查证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但如何界定有权机关的权力边界,这需要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并做好持币人隐私保护与打击违法犯罪之间的利益平衡。围绕着法定数字货币治理的诸多方面,现行货币制度对法定数字货币的不适宜之处不仅以上这些,缺乏适宜的制度规则将成为法定数字货币创新的重大障碍。法定数字货币并非简单的货币技术升级,而是深刻的政策与法律问题,亟待在一个稳定可持续的制度框架内运作,亟待补充完善相关的制度规则供给。对于新制度与旧制度的关系,就好比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绳索论”,每一截新的绳索与前一截可能并不相同,但却相互联系着,构成一种“家族相似”性。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供给也是如此,应当以一种历史与当下联系的发展思维加以对待。对于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供给架构,提出以下制度供给思路和立法模式建议。首先,需要将法定数字货币纳入人民币范畴,明确法定数字货币的法律属性和法律地位,从法律上赋予法定数字货币强制法偿性,这是法定数字货币法律属性的起点。其次,从五个方面提出制度供给的具体思路,即明确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基本架构和制度规则,完善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中支付结算体系规范,创新法定数字货币洗钱和违法犯罪预防和查证体系,完善法定数字货币信息安全保护规则,创新法定数字货币的监管规则。第三,短期内,建议先单独将可能涉及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分别修改,或者进行扩大解释,将法定数字货币涵盖其中,尽量满足短期内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及运行的规则需要。长期来看,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货币基本法来做好顶层设计的原则性立法,明确法定货币与代币票券的具体含义与具体效力;将信用现钞与法定数字货币一同纳入货币基本法规制范围内,统一明确法定货币的基本制度规则;做好与民事、经济、行政、刑事等法律规范中有关货币条款衔接与互动的原则性规定,减少法律冲突。在货币基本法下再由其下位规则予以阐释和具化,逐步建立以货币基本法为统领,“由上而下、上略下详”,体系完备的货币制度规范体系。在法定数字货币制度供给的整体架构下,首要的是进行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的制度构建,主要是建立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制度架构,明确法定数字货币运行和流通管理机制,配置发行和运行中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一是建立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制度架构。在赞同间接发行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法定数字货币的四点发行目标、五项发行原则,确立双层货币发行架构,即根据现行人民币管理原则,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和回笼基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体系来完成,坚持“中心化”管理模式,利用现行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实现法定数字货币的投放和回收。这样,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投放与回笼即为法定数字货币在数字货币账户或用户端的数字钱包、中央银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库、商业银行的法定数字货币银行库,这三个关键元素之间转移与交互的过程,也是法定数字货币的产生、流动、清点核对及消亡的过程。二是明确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与流通管理机制。法定数字货币运行的流通环境建设中,需要建立法定数字货币账户和银行存款账户并存的二元账户体系,开发商业银行内部的数字货币支付系统,满足数字货币钱包开立及维护、数字货币钱包与银行存款账户绑定及维护、数字货币账户存取现金、电子货币与数字货币兑换等各类功能。此时货币体系存在两种法定货币,货币的运行与流通也会相应地分隔为“信用现钞流通体系”、信用现钞的映射--“电子货币流通体系”和“法定数字货币流通体系”,明确了三类流通体系的货币转换规则。同时,要完善大额现金管理制度等流通配套管理制度。三是配置发行和运行中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在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过程中,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法定数字货币持有人将产生与信用现钞不同的直接的法律关系。社会公众的法定数字货币权利,也将在普通法定货币权利基础上具有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他的货币选择权、货币兑换权、支付确认权和赔偿请求权上。如此以来,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法定数字货币持有人的权利义务与信用现钞情景下的权利义务既有一定的重叠也有明显的差异,进而具体配置了各参与主体的主要权利结构和义务结构。总之,从技术层面上看,法定数字货币技术日新月异;从法律和经济层面上看,法定数字货币还十分年轻。法定数字货币研究与实践还在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之中,现阶段,必须注重技术手段、机制设计和法律法规三个层次的协调统一,才能构建出兼具安全性与灵活性、简明高效、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定数字货币制度规则体系。法定数字货币的影响力和未来发展前景极为广阔,他是正在发展变化着的新生事物,谁都难以预计他将以怎样的速度发展,又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王国志[6](2021)在《经济不确定性、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新征程中,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国内外经济不确定性事件频繁发生,导致我国经济周期运行的波动性加剧,货币政策调控难度加大,因此科学研判经济不确定性对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对于提升宏观调控有效性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遵循“文献梳理——理论分析——现状测度——实证研究——理论拓展”的总体研究框架,综合采用文献分析、理论梳理、指数测算、动态计量实证研究、DSGE理论模拟等方法对经济不确定性、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调控之间勾稽关系的规律性特征开展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梳理了经济不确定性概念的起源、界定及其度量,分析经济不确定性对经济周期影响的理论机制、经济不确定性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理论机制以及不同经济周期下货币政策调控的相关理论,奠定全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综合现有文献来看,可以将经济不确定性的基本概念界定为经济主体对未来的发生事件的无法预测性,衡量经济不确定性程度的方法主要包括运用现有的经济变量作为代理变量、运用专业人士对未来经济预测的分歧程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合成指数法、运用大数据爬虫抓取报纸关键词方法、运用高维宏观数据提取共同因子的方法等5种方法,其中后两种方法被广泛使用。理论机制分析结果显示,经济不确定性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机制主要包括投资期权机制、预防储蓄机制、金融摩擦机制、信息传递机制、长期投资机制、H-A传导机制等6个方面,经济不确定性冲击对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调控具有显着影响。不同经济周期理论下的货币政策调控理论也存在显着差异,催生了不同的货币政策规则。其次,本文测度了我国经济周期指数,分析了经济不确定性和经济周期之间的动态关联机制。结果显示,中国经济不确定性指数走高的时点大多与特定的经济政治事件相关联,1996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我国一共经历了3轮完整的经济周期,第四轮经济周期尚未结束。时变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在经济不确定性较高时,经济不确定性对经济周期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在经济周期交替变化的时点,经济周期对经济不确定性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经济不确定性与经济周期之间具有较为显着的负向动态条件相关性,在经济紧缩期经济不确定性波动剧烈,而在经济扩张期经济不确定性波动平稳。动态溢出指数分析结果显示,经济不确定性与经济周期之间存在显着的时变动态溢出效应,且经济周期波动加大了经济不确定性,经济不确定性同样加剧了经济周期波动。第三,本文构建了MS-AR模型将我国经济不确定性指数划分为三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LT-TVP-VAR模型分析了货币政策在不同程度经济不确定性冲击时的反应及其调控效果,得出如下结论:(1)经济不确定性冲击对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存在正向时变冲击效应,但在经济不确定性的低、中、高区制下调控效果存在较大差异。(2)在经济不确定性处于低区制时数量型政策在调控产出缺口方面效果比较明显。当经济不确定性处于中高区制时价格型货币政策对产出缺口实施反周期调控的效果比较明显。(3)在经济不确定性处于低区制时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对通胀缺口调控效果较好,在中、高区制时数量型货币政策对通胀的调控存在局限性,而价格型货币政策对通胀缺口实施反周期调控效果更优。第四,本文构建TH-SVAR和SEIVAR模型实证分析了经济周期不同阶段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和非对称性。基于TH-SVAR模型的研究结果显示,同一货币政策工具在相同经济周期阶段对产出和通胀的调控效应具有对称性,但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下调控效果呈现出非对称特征。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在经济扩张期调控效应优于经济收缩期。经济扩张期价格型货币政策对产出调控效果优于数量型货币政策,数量型货币政策对通胀调控效果优于价格型货币政策。经济收缩期两种政策工具对产出与通胀的调控效果相对复杂。基于SEIVAR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下货币政策对通胀和产出的调控效果存在显着差异和非对称特征。数量型货币政策对通胀调控更为有效,价格型货币政策对产出调控更为有效。数量型货币政策在经济收缩期对通胀和产出的调控效应优于经济扩张期。价格型货币政策在经济收缩期对通胀的调控效应更加符合政策预期。价格型货币政策对产出的调控在经济收缩期优于经济扩张期。最后,本文构建了包含预期因素和异质冲击的DSGE模型探讨了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得出如下结论:(1)当模型中引入政策预期因素后可以与数据实现较好的拟合,且预期冲击形式的有效识别使得工具变量对目标变量波动的反应程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2)通胀对利率工具调控较为敏感,数量工具调控对产出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大,然而数量冲击下产出易出现逆向波动降低调控有效性。当对预期冲击和非预期冲击进行识别后,工具变量的预期冲击对目标变量波动的影响作用均有所增加,且目标变量收敛周期均有所缩短。(3)影响产出和通胀波动的占优冲击来源分别为数量政策和利率政策,对冲击来源结构的有效分解可以提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和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及货币政策调控实践,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准确识别经济不确定性冲击,稳定经济政策预期,以政策确定性应对经济不确定性。(2)优化货币政策量价配合机制,强化政策工具间的组合协调。(3)加强对微观主体的预期管理和舆论引导,提升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鲁静静[7](2021)在《《资本论》视域中的虚拟经济》文中研究说明20世界80年代以来,经济自由化的浪潮在全球席卷开来,全球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金融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快速膨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促进了世界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提供了物质前提,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兴起更是为资本主义国家虚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理论和制度环境。全球经济逐渐走向金融化虚拟化,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日渐占据着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程度的加深,造成资本主义实体经济萎缩,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阶级矛盾,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并诱发了新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虚拟经济危机的产生。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更是对全球经济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对于虚拟经济和资本主义虚拟经济危机的研究,便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遵循“理论阐释——问题聚焦——现实解答”的思维逻辑,以《资本论》中的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其理论延续为理论基础,对虚拟经济进行概念界定和逻辑框架构建,并对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现象和资本主义虚拟经济危机进行学理阐释,最后,针对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现象,提出了相关意见。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其理论延续构成了本文对于虚拟经济以及当代资本主义虚拟经济危机进行分析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从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细胞形式出发,按照从商品到货币,从货币到资本、从资本到信用、再从信用到虚拟资本的路径,对虚拟资本展开了研究。后续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并发展了虚拟资本理论。论文以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为遵循,对虚拟经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探究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以及虚拟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正面影响和负面效应。论文聚焦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的社会现实,对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现象的表现、原因和影响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并从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视角对当代资本主义虚拟经济危机的本质进行分析。在时代变迁中,无论是实体经济危机,还是虚拟经济危机,究其根源,仍旧是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产物,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根本性矛盾作用的结果。针对我国国民经济中出现的经济“脱实向虚”的现象,论文对其发展现状与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举措。
杨倩倩[8](2021)在《清代咸同时期银钱比价波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承明制,银铜并行。白银与铜制钱之间存在兑换比例,虽然官方定价白银一两兑换制钱一千文,但是市场上的银钱比价一直存在波动,因此银钱比价成为古今货币学者的研究重点。本文基于咸同(咸丰、同治)时期特殊的社会背景,对该时期的银钱比价波动现象进行研究,以期对清代银钱比价的研究做一定的补充,并在此基础上对现在的货币管理提供一些借鉴。咸同时期的银钱比价问题成为我国历代货币史中最为复杂和棘手的重大命题,涉及中外多种利益主体在货币领域重复博弈,银钱比价出现一波三折的趋势,分别为1851-1854年的银价高昂、1855-1865年的银价下跌以及1866-1875年间银价的反弹。本文以休谟、马克思等人的货币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以下三方面因素对银钱比价的影响:世界白银产量变化改变白银购买力而影响银钱比价;中外贸易往来改变流入中国的白银绝对量而影响银钱比价;战争改变民众对于白银和制钱的需求以及货币的流通速度而影响银钱比价。在定性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之后,本文采用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分析得出影响咸同时期银钱比价变动的主要因素是战争因素:战争是银钱比价的格兰杰原因,战争是人口的格兰杰原因,人口是银钱比价的格兰杰原因。银钱比价波动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一、社会金融秩序混乱。政府、私人金融机构以及外国商人利用银钱比价其中的差价牟取暴利。二、民众税负大大加重。农业方面,上缴赋税一般用银,而百姓收粮换取制钱,比价波动造成的赋税压力最终都会落在农民身上;工商业方面,商人购买原材料一般是支付白银,而商品零售、工人工资发放都使用制钱,因此银钱比价波动会影响工商业发展。三、财政机制被动转型。财政危机下的税收办法使得中央财权下移,地方权力逐渐扩大;税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厘金和海关税代替地丁银成为主要税种。本文的研究对如今的货币管理有以下几点启发:一、在当下国际环境中,我国要建立独立自主的货币体系,抓住货币管理的自主权,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竞争力,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积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与汇率稳定机制建立,以降低主导货币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二、国内管控金融市场,要以科学的货币理论为指导,找到金融市场波动背后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三、制定货币政策时既不能保守,更不能冒进,要注意遵循稳健、便民的原则,发展实体经济,实现藏富于民。
许明,张立光[9](2021)在《当前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争论及建议》文中指出为应对疫情造成的经济冲击,财政部有关人士提出"财政赤字货币化",引起财政金融学界激烈争论。从理论基础、国外实践经验、必要性、风险与困境等方面对财政赤字货币化问题进行研究,认为现阶段我国并无必要进行财政赤字货币化,提高财政政策效率才是关键。建议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强化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和优化融资平台。
尹彦辉,缪言,李颖超[10](2021)在《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机制的均衡分析——基于非线性结构模型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货币财政政策在既定宏观经济目标下政策协调的最优均衡策略,本文引入内生的政府支出政策,并基于非线性利率及财政赤字率作用的货币供应量方程构建非线性结构模型。进一步地,对包含内生政策的非线性结构模型进行对数线性化处理与参数校准,并基于既定预期目标研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问题。特别地,对2008年和2017年进行了政策均衡模拟分析。通过模拟分析可以发现,当经济出现较大波动时,采用本文模型可以得到满足均衡情况的实际利率和财政赤字率的最优政策组合,与我国当前实际经济采取的政策组合较为一致。
二、财政赤字与货币流通:理论与实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财政赤字与货币流通:理论与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财政赤字货币化适度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含义、利弊及其适度性判断 |
(一)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含义 |
(二)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利弊分析 |
1. 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积极影响。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 |
2. 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消极影响。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
(三)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适度性判断 |
四、我国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适度性分析 |
(一)变量定义与数据来源 |
1. 财政的可持续性。 |
2. 财政赤字货币化。 |
3. 经济增长率。 |
4. 通货膨胀率。 |
(二)实证分析 |
1. 财政的可持续性分析。 |
2. 财政赤字货币化与财政可持续性的关联性分析。 |
3. 财政赤字货币化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关联性分析。 |
(三)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适度性判断 |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
(一)主要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1. 优化对财政赤字货币化资金的管理与运用。 |
2. 完善国债市场,弥补财政赤字。 |
3. 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协调。 |
4. 建立监管体系。 |
(2)马克思货币银行理论视角下的现代货币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MMT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
1.MMT的理论起点 |
2.MMT的分析工具和研究方法 |
二、马克思的货币银行理论 |
1.马克思货币银行理论的内容和层次 |
2.马克思的货币流通和循环理论 |
3.马克思对中央银行的看法 |
4.马克思货币银行理论和MMT的相近之处 |
三、基于马克思货币—资本循环模型对MMT的再研究 |
1.MMT财政货币观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
2.“准备金效应”的适用性 |
四、结论:MMT的合理性、局限性及借鉴意义 |
(3)货币法偿性制度的历史“原罪”与现实转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公—私”货币互动的法币反思 |
二、法偿性之“原罪”:历史上统治者的敛财工具 |
(一)货币财产权正义———“质”与“量”双重维度 |
(二)法偿性对自由市场货币选择的强制干预 |
1.市场动态博弈下的货币竞争与演进历程 |
2.中国法偿货币溯源———严刑峻法与虚币大钱 |
3.西方法偿货币溯源———强制重铸与发钞特权 |
(三)“合法”是否一定意味着“正当”? |
三、法偿性之“消罪”:现代中央银行证成法币正当性 |
(一)社会变迁与路径依赖———法偿性的转向与更新 |
(二)迈向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以法治消解“原罪” |
1.调控权与币值稳定 |
2.独立性与财政关系 |
3.透明度与预期管理 |
4.问责制与权力监督 |
四、法偿性之“赎罪”:发挥保护现金流通的实践功能 |
(一)无现金社会的隐忧与拒收现金的本质 |
(二)法偿性保障现金的流通地位 |
五、结论 |
(4)明清铜钱体系的式微与重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3 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概念说明 |
2.2 马克思货币理论 |
2.3 货币数量论 |
2.4 现代货币理论 |
2.5 明清时期的历史事实与理论的应用 |
第3章 明代铜钱流通体制的式微 |
3.1 铜钱制度层面的状况 |
3.1.1 铜钱制度混乱 |
3.1.2 政府无力干预货币市场 |
3.2 铜钱流通层面的状况 |
3.2.1 铜钱流通范围萎缩 |
3.2.2 私钱驱逐官铸钱 |
3.2.3 银钱比价失控 |
第4章 清朝铜钱流通体制的重整 |
4.1 铜钱制度层面的状况 |
4.1.1 钱法制度日趋完善 |
4.1.2 政府对货币市场具备干预能力 |
4.2 铜钱流通层面的状况 |
4.2.1 行钱范围扩张 |
4.2.2 官钱驱逐劣质私钱 |
4.2.3 银钱比价可控 |
第5章 转变的原因 |
5.1 市场发展程度的差别 |
5.2 民间的小额货币需求 |
5.3 清廷强有力的货币政策 |
第6章 结语 |
附录:清政府铜钱政策对银钱比价的影响——一个量化分析尝试 |
1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
2 平稳性检验 |
3 johansen协整检验 |
4 Granger因果检验 |
5 脉冲响应分析 |
6 方差分解分析 |
7 结论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法定数字货币法经济逻辑与制度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核心名词辨析和界定 |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诸“货币”形态关系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法定数字货币的内涵 |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影响 |
三、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 |
四、法定数字货币的规制 |
五、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内容框架 |
三、主要创新 |
第二章 货币本质和货币形态演进基本规律 |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与主要理论 |
一、货币的内涵和本质理论 |
二、货币的职能和理论发展 |
三、货币的社会和法律属性 |
第二节 货币形态演进及其规律 |
一、货币形态演化进程和经济特征 |
二、货币形态演化的经济科技基础 |
三、货币形态演化的法经济学规律 |
第三节 新科技与数字货币发展 |
一、数字货币产生的经济科技基础 |
二、货币数字化和数字货币的产生 |
三、数字货币基本特征和价值改进 |
第三章 法定数字货币基本理论和逻辑基础 |
第一节 法定数字货币及其基本理论 |
一、法定数字货币的法经济内涵 |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法经济属性 |
三、法定数字货币的法经济特征 |
四、法定数字货币的理论新挑战 |
第二节 数字形式“货币”的差异比较 |
一、法定数字货币与电子货币 |
二、法定数字货币与虚拟货币 |
三、法定数字货币与私人数字货币 |
第三节 法定数字货币的绩效和价值 |
一、货币竞争模式及其基本特点 |
二、现行货币竞争的绩效与不足 |
三、法定数字货币价值功能改进 |
第四章 国内外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与开发 |
第一节 国外法定数字货币的政策推进 |
一、私人数字货币的政策和监管 |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政策和取向 |
三、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和实践 |
第二节 国际组织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 |
一、私人数字货币的取向和监管 |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政策和取向 |
三、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和观点 |
第三节 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开发 |
一、法定数字货币理论和政策取向 |
二、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和开发实践 |
三、法定数字货币科技和金融路径 |
第五章 法定数字货币对金融机制的影响和效益 |
第一节 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机制的影响 |
一、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供应的变化 |
二、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需求的变化 |
三、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控制的提升 |
第二节 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
一、货币政策调控模式理论及其实践 |
二、法定数字货币对调控机制的优化 |
三、法定数字货币对传导机制的改进 |
第三节 法定数字货币对支付体系的影响 |
一、我国现行支付体系及其运营模式 |
二、我国支付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
三、法定数字货币对支付体系的完善 |
第六章 我国法定数字货币制度供给与需求 |
第一节 法定数字货币制度需求和供给 |
一、现行法定货币的制度规则及评析 |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需求和创新 |
第二节 法定数字货币制度供给和架构 |
一、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供给思路 |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立法模式选择 |
第七章 我国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制度构建 |
第一节 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制度架构 |
一、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经济目标 |
二、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基本原则 |
三、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管理机制 |
第二节 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与流通管理 |
一、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体系和基础 |
二、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与流通机制 |
三、法定数字货币流通的配套制度 |
第三节 法定数字货币权责义务及配置 |
一、法定数字货币的主要法律关系 |
二、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权责配置 |
三、法定数字货币运行的权责分配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一、全文总结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经济不确定性、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经济不确定性对经济周期影响机制的研究综述 |
1.2.2 经济不确定性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机制的研究综述 |
1.2.3 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下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创新与贡献 |
1.4 论文框架与结构安排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经济不确定性概念的起源、界定与度量 |
2.2 经济不确定性对经济周期影响机制的理论基础 |
2.3 经济不确定性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理论基础 |
2.4 不同经济周期下货币政策调控的理论基础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经济不确定性与经济周期测度及其协动性 |
3.1 我国经济不确定性走势分析 |
3.2 我国经济周期指数的测度和走势分析 |
3.2.1 传统经济周期测度方法的总结与利弊评述 |
3.2.2 MS-DFM测度经济周期的原理简述 |
3.2.3 我国经济周期指数的实时测度 |
3.2.4 我国经济周期统计特征与趋势分析 |
3.3 我国经济不确定性与经济周期协动性检验 |
3.3.1 经济不确定性与经济周期时变格兰杰因果检验 |
3.3.2 经济不确定性与经济周期间的动态相关性检验 |
3.3.3 经济不确定性与经济周期间的动态溢出效应检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经济不确定性水平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
4.1 不同政策目标和不确定性水平下货币政策量价选择的初步探讨 |
4.1.1 不同政策目标下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有效性探讨 |
4.1.2 经济不确定影响下货币政策有效性探讨 |
4.1.3 双重背景下数量型与价格型政策选择的探讨 |
4.2 我国经济不确定性阶段划分 |
4.2.1 MS-AR模型 |
4.2.2 经济不确定性区制划分 |
4.3 LT-TVP-VAR模型构建与参数估计 |
4.3.1 LT-TVP-VAR模型构建 |
4.3.2 数据选取与处理 |
4.3.3 参数估计与检验 |
4.4 不同经济不确定性水平下货币政策时变反应与调控机制 |
4.4.1 不同经济不确定性水平下货币政策时变反应 |
4.4.2 数量型与价格型政策对产出调控的实时对比 |
4.4.3 数量型与价格型政策对通胀调控的实时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
5.1 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下货币政策调控的典型事实 |
5.1.1 经济周期波动下货币政策调控的历史演变 |
5.1.2 经济周期扩张阶段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分析 |
5.1.3 经济周期收缩阶段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分析 |
5.2 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下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对比 |
5.2.1 TH-SVAR模型介绍 |
5.2.2 数据选取与检验 |
5.2.3 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下货币政策对产出的调控机制检验 |
5.2.4 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下货币政策对通胀的调控机制检验 |
5.2.5 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下的有效性对比 |
5.3 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下货币政策调控的非对称性检验 |
5.3.1 SEIVAR模型估计原理与脉冲响应函数构建 |
5.3.2 数量型货币政策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下的非对称性检验 |
5.3.3 价格型货币政策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下的非对称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未预期冲击、预期管理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
6.1 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的适用条件 |
6.2 考虑政策预期因素的DSGE模型构架 |
6.2.1 私人家庭 |
6.2.2 生产厂商 |
6.2.3 政府部门 |
6.2.4 货币当局 |
6.3 数据处理与参数估计 |
6.3.1 数据选取与处理 |
6.3.2 参数校准与设定 |
6.3.3 冲击路径识别 |
6.3.4 参数贝叶斯估计 |
6.4 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分析 |
6.4.1 脉冲响应分析 |
6.4.2 方差分解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和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资本论》视域中的虚拟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重要概念辨析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资本论》虚拟资本理论及其理论延续 |
第一节 《资本论》中的虚拟资本理论 |
一、从商品到货币 |
二、从货币到资本 |
三、从资本到信用 |
四、从信用到虚拟资本 |
第二节 虚拟资本理论的理论延续 |
一、金融资本的提出:拉法格 |
二、金融资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希法亭 |
三、金融资本理论的集大成者:列宁 |
第二章 虚拟经济逻辑框架及其影响 |
第一节 虚拟经济的概念界定及逻辑框架 |
一、虚拟经济的概念界定 |
二、虚拟经济的基本特性 |
三、虚拟经济的运行规律 |
第二节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
一、虚实之争:定性的分析 |
二、与时俱进:定量的思量 |
第三节 虚拟经济的双重影响 |
一、虚拟经济的正面影响 |
二、虚拟经济的负面效应 |
第三章 资本主义虚拟经济危机及对我国的经济启示 |
第一节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走向虚拟化 |
一、资本主义经济走向虚拟化 |
二、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的原因 |
三、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的影响 |
第二节 资本主义虚拟经济危机 |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探究 |
二、资本主义虚拟经济危机本质 |
第三节 合理把握虚拟经济双刃剑 |
一、“脱实向虚”——经济虚拟化发展现状与原因 |
二、“脱虚向实”——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清代咸同时期银钱比价波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中国货币通史研究 |
1.2.2 关于清代银钱比价研究 |
1.2.3 关于咸同时期货币、财政问题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咸同时期的历史背景 |
2.1 道光朝遗留的财政问题 |
2.2 咸丰朝的财政危机 |
2.3 极度宽松货币政策 |
2.3.1 大钱铸造发行 |
2.3.2 纸币的发行 |
2.4 中外合流与同治中兴 |
2.5 小结 |
第3章 咸同时期银钱比价波动趋势 |
3.1 1851-1854 年间的银价顶峰 |
3.2 1855-1865 年间的银价下跌 |
3.3 1866-1875 年间银价的反弹 |
3.4 小结 |
第4章 咸同时期银钱比价波动原因探析 |
4.1 银钱比价波动原因的理论分析 |
4.1.1 货币理论基础 |
4.1.2 世界白银与银钱比价 |
4.1.3 国际贸易与银钱比价 |
4.1.4 战争因素与银钱比价 |
4.2 银钱比价波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2.1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
4.2.2 模型设定 |
4.2.3 实证结果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银钱比价波动下的影响及启示 |
5.1 社会金融秩序严重混乱 |
5.1.1 政府方面 |
5.1.2 官私金融机构方面 |
5.1.3 洋商方面 |
5.2 民众负担大大加重 |
5.2.1 农业方面 |
5.2.2 工商业方面 |
5.3 财政危机逼迫财政机制转型 |
5.3.1 财政危机的由来 |
5.3.2 财政机制的被动转型 |
5.4 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当前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争论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相关理论 |
(一)赤字货币化的相关概念与辨析 |
(二)赤字货币化的理论基础:现代货币理论 |
1. 现代货币理论 |
2. 对现代货币理论的评价 |
三、赤字货币化的国外实践 |
(一)美国 |
(二)欧洲和英国 |
(三)日本 |
四、我国实行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必要性讨论 |
(一)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 |
(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
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2. 财政政策传导机制 |
(三)挤出效应与地方债的可持续影响 |
1. 挤出效应 |
2. 财政赤字货币化对中国债务的可持续性影响 |
五、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风险与困境 |
六、结论与建议 |
(10)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机制的均衡分析——基于非线性结构模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非线性模型构建 |
(一)产品市场模型 |
(二)货币市场模型 |
四、政策协调的理论分析 |
五、政策协调的模拟分析 |
(一)参数校准 |
(二)稳健性检验 |
(三)模拟分析 |
五、结论与启示 |
四、财政赤字与货币流通:理论与实证(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财政赤字货币化适度性问题研究[J]. 李程,朱逸林. 新疆财经, 2021(05)
- [2]马克思货币银行理论视角下的现代货币理论[J]. 裴宏,游宣浩. 当代经济研究, 2021(09)
- [3]货币法偿性制度的历史“原罪”与现实转向[J]. 许多奇,王沛然. 政法论丛, 2021(04)
- [4]明清铜钱体系的式微与重整[D]. 张国坤.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5]法定数字货币法经济逻辑与制度规则研究[D]. 余雪扬.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6]经济不确定性、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 王国志. 吉林大学, 2021(01)
- [7]《资本论》视域中的虚拟经济[D]. 鲁静静. 浙江大学, 2021(01)
- [8]清代咸同时期银钱比价波动研究[D]. 杨倩倩.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9]当前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争论及建议[J]. 许明,张立光. 金融理论探索, 2021(02)
- [10]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机制的均衡分析——基于非线性结构模型系统[J]. 尹彦辉,缪言,李颖超. 技术经济,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