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囊谦早第三纪介形虫

青海囊谦早第三纪介形虫

一、青海囊谦早第三纪介形类(论文文献综述)

卫民[1](1985)在《青海囊谦早第三纪介形类》文中指出在西藏东部和青海南部,金沙江以西和怒江以东地区,呈北北西和南南东带状分布的贡觉群,又称"贡觉红层"或"囊谦红层",为一套红色碎屑岩夹泥灰岩,含盐类和石膏, 其下不整合于古生代或中生代地层之上,其上以不整合伏于第四纪地层之下,有关它的地质时代曾长期争论。

卫民[2](1983)在《青海囊谦早第三纪介形类》文中认为在西藏东部和青海南部,金沙江以西和怒江以东地区,呈北北西和南南东带状分布的贡觉群,又称“贡觉红层”或“囊谦红层”,为一套红色碎屑岩夹泥灰岩,含盐类和石膏, 其下不整合于古生代或中生代地层之上,其上以不整合伏于第四纪地层之下,有关它的地质时代曾长期争论。

姜高磊,袁爱华,张克信[3](2014)在《西藏改则盆地晚始新世康托组介形类动物群及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说明西藏改则盆地新生代陆相康托组地层发育,记录了青藏高原腹地始新世气候变化和隆升历史。本文通过对改则盆地中南部改则县嘎热村康托组剖面进行系统的采样和室内处理,获得363个介形类个体,共鉴定11属27种(包括1个未定种)。通过研究区介形类动物群的特征分子Heterocypris igneus及与东濮、渤海、华北、江汉等地区介形类动物群对比研究,认为康托组上部的沉积时代应为晚始新世。本文首次报道了改则盆地康托组的介形类动物群面貌,据介形类组合厘定了康托组沉积时代,为研究青藏高原腹地新生代地层提供了基础资料。

杜后发,姜勇彪,严兆彬,侯增谦,杨天南,郭福生,杨庆坤[4](2011)在《青海囊谦古近纪盆地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文中提出囊谦盆地是在藏东北段沿金沙江-红河构造带分布着一系列呈NNW向展布的中小型古近纪盆地的典型代表。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分析测试和室内综合研究,在盆地演化的格架内,系统分析了囊谦盆地贡觉组古气候、沉积相标志、物源以及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特征,认为贡觉组可划分为三段式结构,沉积环境为冲积扇-河流-湖泊-三角洲环境;砾石成分较复杂,分选、磨圆差,填隙物为次棱角状的不等粒砂泥质和方解石或铁质胶结物,指示盆地沉积环境为近源、快速堆积环境,且古流方向多变;沉积时期自下而上属温暖潮湿-干旱气候环境,且蒸发强烈。

姜勇彪,郭福生,侯增谦,杨天南,刘燕学,杨庆坤,杜后发[5](2011)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囊谦古近纪盆地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研究》文中指出野外露头岩石学与地层学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囊谦古近纪盆地贡觉组自下而上可分为5个岩性段,它们构成两套由粗变细的沉积序列,主要形成于冲积扇-河流-湖泊-三角洲沉积环境。不同的岩性段具有不同的岩石组合,反映其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第一岩性段分布局限,为滨浅湖相沉积;第二岩性段、第四岩性段和第五岩性段形成于近源、快速堆积环境;第三岩性段为面积分布广泛的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湖泊沉积环境产物。由于盆地沉积的不对称性及所处沉积环境的不同,各岩性段在盆地内的出露也不相同,总体反映盆地经历了早期挤压推覆前陆盆地、中期走滑拉分盆地、晚期走滑挤压推覆前陆盆地的演化历史。

吴旌[6](2018)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剑川盆地新生代年代地层格架、古环境与古高程重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导致的青藏高原隆起,引发了全球环境巨变等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而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响应一直是地质学界研究的热点,其中定量重建古高程对精细重塑高原隆升过程与环境变迁极为重要。从前人研究青藏高原古高程的成果来看,相较于高原的中部以及西南部,其东南缘的研究成果较少,而且研究手段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为氧同位素、氢同位素高程计和植被共存分析法,且缺少对古生物、岩相古地理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本次研究选择青藏高原东南缘云南西北部的剑川盆地,地处NNW向哀牢山-红河断裂(主控断裂)与NE向剑川断裂之间,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隆升的重要地区。本文通过对剑川盆地新生界九子岩组-双河组沉积序列详细实测与采样分析研究基础上,建立孢粉、介形类生物化石组合,并辅以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锆石U/Pb测年,厘定其年代地层格架;并通过对孢粉组合的古植被重建、植物类群共存分析法、介形类动物群生态分析、碳酸盐岩氧同位素高程计和二元同位素(TΔ47)古温度等定量方法,恢复盆地九子岩组-双河组沉积期的古高程和古气候。本次研究主要取得成果如下:1、本次研究对剑川盆地九子岩组-双河组的灰岩-含煤泥岩-砂岩沉积组合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序列和沉积相划分,确定其为湖泊-三角洲沉积环境。通过对九子岩组灰岩样品碳同位素测试结果,认为九子岩组沉积时期的水体可溶硫化物浓度较低,且碳酸盐岩成岩过程中的水体环境存在较多的细菌甲烷作用。结合对九子岩组下部以及双河组钙质泥岩与泥灰岩碳氧同位素相关性分析,本文进一步揭示出剑川盆地九子岩组—双河组沉积环境为温暖湿润条件下短暂开放的湖盆体系。2、本文对剖面244件介形类样品系统分析,获得18个属51个种,建立了两个介形类组合带:Cypridopsis-Heterocypris和Austrocypris levis-Homoeucypris jingtanensis-Cyprinotus jiangsuensis-Darwinula组合带。通过区域对比,结合双河组以及上覆的剑川组底部获得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锆石U/Pb年龄结果,我们限定双河组沉积年龄短暂处于35.9±0.9 Ma左右。本次研究认为九子岩组和双河组的沉积时代为晚始新世。3、根据介形类动物群生态组合研究,本次研究认为剑川盆地晚始新世为一种淡水咸水混合-盐度适中且较为温暖的湖泊—三角洲的沉积环境,从九子岩组到双河组盐度逐渐降低。4、通过对双河组150件孢粉化石系统分析,本次研究在85件样品中获得26个属,自下而上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组合1Polypodiaceaesporites-Cryptomeriapollenites-Chenopodipollis(33-45层),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伴生大量蕨类和少量草本,气候温暖湿润,且海拔较低;组合2Quercoidites-Ulmipollenites(46-60层),植被类型为亚热带针叶落叶混交林,反映较为温凉半湿润的气候环境;组合3 Juglanspollenites-Pinuspollenites-Compositoipollenites(64-67b),为温带落叶针阔叶混交林,伴生大量蕨类,气候温凉湿润;组合4 Lygodiumsporites-Cedripites-Ephedripites(67c-74层),为亚热带-暖温带落叶针阔叶林,气候由温暖向温凉半湿润转变。总体而言,剑川盆地晚始新世热带-亚热带落叶阔叶林-落叶针阔叶混交林这一古植被面貌的演化,揭示古气候经历了温暖湿润-温凉偏干的转变。5、双河组中划分的孢粉组合和优势特征植物类群,结合现生最近亲缘种高程变化以及所在环境大气平均年均温资料,本文拟运用共存分析法将剑川盆地双河组古海拔约束为1300-2600m,由于盆地存在地势高差范围较大,1300-2600m指示该时期研究区平均最低海拔值;并获得该地区晚始新世总体的大气平均年均温(MAAT)为16.8-21.7℃,其平均值为19.25±2.45°C,该温度比现代大气平均年均气温高6℃。6、本文对九子岩组-双河组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氧同位素、二元同位素TΔ47古温度测试分析,排除成岩期重结晶、蒸发作用等影响,获得沉积时期九子岩组和双河组水体中的氧同位素值δ18Omw(VSMOW)分别为-8.9±1.3‰(2σ)、-9.5±1.1‰(2σ)。本次研究使用Hoke et al.(2014)总结的青藏高原东南缘古近纪古高程模型,计算得到九子岩组古高程为2.5±0.7 km(asl),双河组古高程为2.9±0.6 km(asl)。因此,我们认为晚始新世剑川盆地古高程已经接近现代海拔高度。综上所述,研究区在36 Ma之前开始隆升,且在36 Ma时其古高程已经接近现代海拔高度。结合前人所获青藏高原始新世-渐新世的区域古高程数据,本次研究揭示出青藏高原在始新世晚期为东高西低的地貌形态。

尹安[7](2001)在《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地质演化——显生宙亚洲大陆生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喜马拉雅 青藏高原造山带的地质历史显示出 ,自从约 70Ma印度板块 亚洲板块开始碰撞以来 ,至少有13 60km的SN向缩短量被喜马拉雅 青藏高原造山带所吸收。导致新生代青藏高原最终构造格局明显的地壳缩短作用 ,大约开始在始新世 ( 5 0~ 4 0Ma)。几乎同时发生在高原南部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和高原北部的昆仑山及祁连山。喜马拉雅 青藏高原造山带的古生代和中生代构造历史强烈地控制着新生代变形历史和应变分布。松潘 甘孜 可可西里地体和羌塘地体三叠系复理石杂岩的广泛出现 ,在空间上可能和青藏高原中部的新生代逆冲作用和火山作用有关。青藏高原南部和中部的地壳和上地幔之间地震特性的显着差异是中生代和新生代 2种构造的表现形式。而前者对第三纪局部缩短的收缩变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并导致自由水释放进入青藏高原中部的上地幔和下地壳 ,并引起岩石圈地幔和地壳中物质的部分熔融。

邢振兴[8](2021)在《青藏高原东部囊谦盆地古近系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挤压形成了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有“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高原形成过程不仅记录了大陆碰撞过程、岩石圈和地壳变形规律(大陆动力学规律),而且它的隆升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亚洲内陆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最终形成如今山川地貌和水系河流分布的格局。因此,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变形过程和隆升机制一直是地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囊谦盆地是青藏高原东部沿横断山脉-金沙江构造带上分布的新生代陆相盆地群的典型代表。囊谦盆地内广泛分布着巨厚的古近纪贡觉组地层,其储存着盆地演化和相邻造山带构造活动的信息。根据盆-山耦合关系,本文主要通过对青藏高原东部囊谦盆地新生代贡觉组不同层位进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研究,并结合盆地古流向、砾石成分、沉积相特征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囊谦盆地古近纪物源变化以及区域构造演化,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通过对囊谦盆地的野外调查、地层对比和六条控制性实测剖面的研究,对盆地新生代充填序列进行了梳理,将贡觉组地层由下而上划分为三段:下段(E1-2a),主要出露于盆地北部和西部,为一套红色砾岩、砂砾岩、砂岩组成,不整合于石炭系之上,属于冲积扇-河流相沉积产物;中段(E2b),在盆地广泛分布,主要由湖相紫红色泥岩、粉砂岩夹灰白-灰绿色膏岩和泥灰岩组成,属湖相沉积产物;上段(E2-3c)应为晚始新世-早渐新世(35Ma以后),主要出露于盆地南部,为红色大套砾岩、砂岩,属冲积扇相沉积产物。(2)囊谦盆地贡觉组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在200-500Ma,还有少量52-35Ma和>600Ma的组分,其中优势峰集中在200-300Ma和400-500Ma,物源主要来自东羌塘地块。结合古流向等,古近纪期间囊谦盆地发生了三次物源变化:早始新世52Ma以前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西南地区石炭-三叠纪地层,始新世52-35Ma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周缘山体及同期火山活动喷发产物,晚始新世-渐新世35Ma以后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北部山体。(3)囊谦盆地古近纪经历了三次构造事件,古新世63Ma左右区域构造活动使玉树-囊谦褶皱带发生变形和隆升成为囊谦盆地的物源,囊谦盆地前陆盆地开始接受近源洪积扇-辫状河流沉积。早始新世52Ma左右区域构造活动使囊谦盆地由前陆盆地转变为拉分盆地,沉积环境由洪积扇-辫状河流转变为湖相沉积,52-35Ma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周缘和同期火山喷发产物。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区域构造活动使盆地再次抬升,造成盆地由湖相转为近源洪积扇-辫状河流沉积。

韩继龙[9](2018)在《青海南部含盐盆地卤水水化学及其地质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过长期的地质历史演化,青藏高原内部产生了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位于青海南部的可可西里腹地、沱沱河盆地、囊谦盆地新生代广泛发育一套陆相红色碎屑岩系和含膏盐岩层,同时分布有数量众多的大中小型盐湖、咸水湖、盐泉和盐河,且各盆地卤水表现形式各异,沱沱河盆地以盐湖资源分布面积广、湖水面积小、矿化度高为特点,囊谦盆地以分布高矿化度盐泉为特点,勒斜武担湖以演化程度高、湖水面积大为特点。青海南部地区卤水资源的形成条件、物质来源、演化趋势及成矿前景的研究在以往的工作中涉及较少,尤其是自然界首次发现的囊谦高浓度盐泉(矿化度≥150g/L)资料仅限于地质普查。本论文对青海南部含盐盆地的众多卤水资源进行系统研究,采用水化学特征、B、Cl、H-O同位素示踪等手段对该区卤水演化和物质来源进行详细分析,并通过离子含量、特征系数以及与柴达木盆地和藏北高原卤水资源进行对比的手段,对研究区成盐条件进行分析,并预测有利的成盐成矿区域。主要结论如下:1.勒斜武担湖水化学研究表明该湖属于为氯化物型盐湖。成矿元素B、Li、K含量方面,B2O3含量通常在36.00255.0ppm,Li+含量在47.00103.1ppm,K+含量在0.821.67g/L。湖水中的离子具有水平和垂直分异现象,水平方向上,受湖西部和西北部流沙河、勒斜武担河以及一些泉水和冰雪融水补给的影响,湖水矿化度体现出东高西低的不均衡特征;垂直向上,卤水矿化度随着深度变化明显,比重大的可溶性盐趋向于在深部聚集,另外,冰层引起的稀释效应也是湖水矿化度在垂直向上变化的主要因素。2.通过对沱沱河盆地卤水水化学研究可知,沱沱河盆地的盐湖、盐泉以及咸水湖等卤水中K+、Ca2+、Na+、Mg2+、Cl-、SO42-等离子是该区盐湖卤水的主要化学成分,微量元素B、Li相对富集。钠氯系数(n(Na)/n(Cl))、硼氯系数(n(B)/n(Cl))、溴氯系数(Br×103/Cl)等特征系数以及氯同位素的证据表明,本区各种卤水资源均为地下水或者大气降水溶滤了沱沱河盆地中新生代含盐地层所形成的。通过聚类分析、硼锂相关性以及B同位素的分析表明,该区B、Li具有同源性,且均是由于溶解了该区广泛分布的火山岩造成的B、Li含量异常升高,且根据B同位素的证据,该区广泛分布的海相碳酸盐溶解,是其体现出高B同位素特征值的主因。3.囊谦盆地盐泉水化学研究表明,该区7个盐泉流量差别较大,流量最大的泉为1.7L/S,最小的泉为0.01L/S,并且,盐泉均分布在断层或者断裂带周围。盐泉的矿化度均非常高,平均值达到了228.30g/L,微量元素如Li+,B2O3和Br-在各盐泉中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富集。通过钠氯系数(n(Na)/n(Cl))、硼氯系数(n(B)/n(Cl))、溴氯系数(Br×103/Cl)系数和H-O同位素以及氯同位素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值,推测囊谦盆地盐泉是有大气降水或地下水上涌过程中溶滤了地下盐层,而后通过地下断层出露地表所形成的,即该区盐泉属于溶滤卤水成因。盐泉浓度随季节变化较小,可说明盐泉水来源于地下承压水,盐泉类型属于上升泉中的断层泉。通过B同位素的分析表明,该区B的来源有两个主要来源,其一是溶解了海相碳酸盐层,造成B同位素值较高,其二是多伦多盐泉体现出高B含量异常值,推测其周边的火山岩是多伦多盐泉B的主要来源。4.通过对卤水特征和水化学类型的分析对比得到结论如下a)沱沱河盆地卤水矿化度变化趋势是由南向北显着升高,由沱沱河南部的当曲泉、雅西措等碳酸盐型咸水湖向中部布查盐湖、盐河等硫酸钠亚型盐湖,再到北部苟鲁错、茶错、多秀等硫酸镁亚型盐湖,显示了该盆地北部卤水已演化到卤水自析阶段;b)囊谦盆地盐泉资源矿化度变化趋势是从西到东逐渐升高,最低的为尕羊盐泉150.28g/L,最高的是多伦多盐泉332.39g/L,所有盐泉水化学类型均属于硫酸钠亚型;c)勒斜武担湖矿化度61.08g/L,该湖已经演化到氯化物型盐湖;d)青南地区所有卤水的水化学类型在空间分布上体现出自东南至西北由演化历史较短的碳酸盐型和硫酸钠亚型逐渐转变至演化历史较长、变质程度较深的硫酸镁亚型和氯化物型卤水的特征;e)与柴达木盆地以及藏北地区盐湖区相比,青南地区地理位置上处于两个盐湖区的中间。卤水演化阶段上,卤水水化学类型由柴达木盆地演化程度较高的氯化物型、硫酸镁亚型为主,到青南地区硫酸镁亚型、硫酸钠亚型为主,再到藏北高原以演化程度较低的碳酸盐型盐湖为主。反映出藏北地区的盐湖卤水演化历史较短,柴达木盆地盐湖卤水演化历史较长,大部分盐湖已经演化到自析阶段,而青南地区的囊谦盆地、沱沱河盆地卤水演化历史介于两者之间。5.通过钾含量、钾盐系数(K×103/∑盐)、钾氯系数(K×103/Cl)、溴氯系数(Br×103/Cl)、钾溴系数(K/Br)以及氯同位素等成钾特征系数的研究发现,苍错和大桥湖均有2个异常特征系数值,可作为有利的钾盐成矿靶区。沱沱河盆地的果木错玛德日、东湖、西湖以及囊谦盆地的多伦多盐泉B含量和Li含量显现出异常高值,可作为有利的B、Li成矿区域。

杜后发,姜勇彪,侯增谦,严兆彬,郭福生,郭国林[10](2011)在《囊谦古近纪盆地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和沉积环境的指示作用》文中认为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对物质来源、古气候和沉积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踪和指示作用。通过分析砂岩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的变化,研究了囊谦盆地沉积环境、古气候及物源特征。结果表明:囊谦古近纪盆地的古环境为气候干旱炎热、氧化环境;微量元素中的深源元素低于地壳粘土岩中的平均值,说明物源为陆源物质,而陆源元素则与地壳粘土岩中的平均值相当,反映沉积速度快;砂岩的REE北美页岩和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表现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但变化平缓,反映典型的沉积成因特征;Th/Sc、Th/U、La/Th元素比值和La/Sc-Co/Th、Th-Hf-Co、La/Yb-∑REE以及砂岩函数判别图解显示囊谦古近纪盆地碎屑岩物源具有多样性,主要来自于上地壳长英质源区,源岩可能为沉积岩、酸性火山岩和拉斑玄武岩的混合。

二、青海囊谦早第三纪介形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海囊谦早第三纪介形类(论文提纲范文)

(3)西藏改则盆地晚始新世康托组介形类动物群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2地层与样品
3介形类动物群分析及地层意义
4属种描述

(4)青海囊谦古近纪盆地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沉积地质背景
2 沉积特征
    2.1 古气候特征
    2.2 岩性标志
        2.2.1 陆源碎屑岩
        (1) 砾岩:
        (2) 砂岩:
        (3) 粉砂岩:
        2.2.2 泥质岩
        2.2.3 碳酸盐岩
        (1) 砂屑灰岩:
        (2) 泥晶灰岩:
        (3) 泥灰岩:
        (4) 生物碎屑灰岩:
        2.2.4 蒸发岩
    2.3 沉积构造
3 沉积环境分析
4 地球化学特征
5 结论

(5)青藏高原东北缘囊谦古近纪盆地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囊谦盆地沉积特征
    2.1 第一岩性段 (Eg1)
    2.2 第二岩性段 (Eg2)
    2.3 第三岩性段 (Eg3)
    2.4 第四岩性段 (Eg4)
    2.5 第五岩性段 (Eg5)
3 囊谦盆地碎屑物物源分析
4 囊谦盆地岩相古地理分析
    4.1 第一岩性段岩相古地理特征
    4.2 第二岩性段岩相古地理特征
    4.3 第三岩性段岩相古地理特征
    4.4 第四、第五岩性段岩相古地理特征
5 囊谦盆地演化特征
    5.1 早期挤压推覆前陆盆地发育阶段
    5.2 中期走滑拉分盆地发育阶段
    5.3 晚期走滑挤压推覆前陆盆地发育阶段
    5.4 后期改造
6 结论与讨论

(6)青藏高原东南缘剑川盆地新生代年代地层格架、古环境与古高程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1.1 青藏高原东南缘研究进展
        1.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选题目的、来源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1.4 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述
        2.1.1 研究区位置
        2.1.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2 剑川盆地地质背景
        2.2.1 剑川盆地新生代岩石地层单位
        2.2.2 剑川盆地岩浆岩
        2.2.3 剑川盆地周缘主要新生代断裂构造特征
第三章 实测剖面地层序列与沉积学
    3.1 实测剖面描述及岩石地层序列
    3.2 实测剖面沉积相研究
        3.2.1 九子岩组
        3.2.2 双河组
    3.3 剑川盆地古近纪沉积演化
第四章 剑川盆地年代地层
    4.1 介形类生物年代地层
        4.1.1 生物地层学
        4.1.2 样品采集与室内处理
        4.1.3 鉴定结果
        4.1.4 标准化石
        4.1.5 介形类化石组合和区域对比
    4.2 锆石U/Pb年龄约束
第五章 剑川盆地孢粉化石组合与植被类型
    5.1 孢粉化石采样与结果
        5.1.1 孢粉样品采集
        5.1.2 孢粉样品室内处理
    5.2 孢粉组合划分
    5.3 古植被演化
        5.3.1 最近亲缘属种生态环境
        5.3.2 剑川盆地双河组古植被演化
第六章 剑川盆地晚始新世古温度与古高程重建
    6.1 古温度定量重建方法及原理
        6.1.1 共存分析古温度法
        6.1.2 二元同位素(ClumpedIsotope,TΔ_(47))古温度
    6.2 剑川盆地晚始新世古温度定量重建
        6.2.1 孢粉共存分析法重建MAAT
        6.2.2 二元同位素TΔ_(47)古温度
    6.3 古高程定量重建原理及方法
        6.3.1 同位素古高程计
        6.3.2 植被型高程计
    6.4 剑川盆地晚始新世古高程定量重建
        6.4.1 碳氧同位素样品处理过程
        6.4.2 碳氧同位素测试结果
        6.4.3 碳酸盐岩样品成岩历史
        6.4.4 大气降水及氧同位素古高程结果
        6.4.5 剑川盆地植被共存分析法古高程
    6.5 滇西藏东地区古高程变化
第七章 剑川盆地晚始新世古环境重建
    7.1 碳氧同位素古环境讨论
        7.1.1 碳氧同位素相关性的古环境讨论
        7.1.2 碳同位素古环境讨论
    7.2 介形类动物的古环境讨论
    7.3 孢粉组合植被类型的古环境讨论
第八章 微体化石主要属种系统描述
    8.1 介形类主要属种系统描述
    8.2 孢粉主要属种系统描述
第九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7)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地质演化——显生宙亚洲大陆生长(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古生代和中生代构造
    2.1 喜马拉雅
    2.2 拉萨地体
    2.3 羌塘地体
        2.3.1 羌塘变质岩
        2.3.2 逆冲作用和早中生代拆离断裂作用之间的关系
    2.4 松潘-甘孜-可可西里地体
        2.4.1 构造背景
        2.4.2 松潘-甘孜-复理石杂岩
    2.5 东昆仑-柴达木地体
    2.6 祁连山地体
    2.7 西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脉
3 印度板块-亚洲板块的碰撞时代
    3.1 板块运动学和古地磁学
    3.2 地层学和古生物学证据
    3.3 冈底斯岩基的最年轻年龄
4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新生代变形
    4.1 喜马拉雅地区
        4.1.1 主中央逆冲断裂带 (MCT)
        4.1.2 主边界逆冲断裂带 (MBT)
        4.1.3 藏南拆离系 (STDS)
        4.1.4 特提斯喜马拉雅逆冲断裂带 (THTB)
    4.2 青藏南部
        4.2.1 大反向逆冲断裂系 (GCT) 和冈底斯逆冲断裂系 (GT)
        4.2.2 喀喇昆仑断裂
    4.3 青藏高原中部
        4.3.1 狮泉河-改则-安多逆冲断裂系
        4.3.2 风火山-囊谦褶皱逆冲断裂带
        4.3.3 祁曼塔格-北昆仑逆冲断裂系
        4.3.4 昆仑断裂
    4.4 青藏高原北部
        4.4.1 阿尔金断裂的特征
        4.4.2 沿着阿尔金断裂系的转换和旋转
        (1) 断裂滑动:
        (2) 旋转:
        (3) 阿尔金断裂带的旋转:
        4.4.3 阿尔金断裂带岩石圈构造
        4.4.4 西昆仑逆冲断裂带
        4.4.5 南山逆冲断裂带
    4.5 青藏高原东部
        4.5.1 挤出
        4.5.2 内部变形
        4.5.3 旋转
5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的晚新生代SN向裂谷
    5.1 地质背景
    5.2 青藏裂谷形成的机制
    5.3 裂谷与走滑断裂的关系
6 同碰撞火成岩活动
    6.1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及其在碰撞构造中的意义
    6.2 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北边, 青藏高原同碰撞期火成岩活动
7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深部地壳和上地幔变形
    7.1 印度大陆岩石圈俯冲在青藏高原之下
    7.2 剪切波各向异性
    7.3 亮点
    7.4 青藏高原北部低速带
8 新生代和古生代变形之间的构造关系
9 青藏高原隆升的定年代表
10 结论

(8)青藏高原东部囊谦盆地古近系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青藏高原隆升研究现状
        1.1.1 青藏高原初始碰撞时限
        1.1.2 青藏高原隆升高度
        1.1.3 青藏高原隆升机制与过程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 研究工作量和创新性成果
        1.4.1 研究工作量
        1.4.2 创新性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青藏高原东部地质特征
        2.1.1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2.1.2 金沙江缝合带
        2.1.3 羌塘地块
    2.2 囊谦盆地地质概况
    2.3 新生代地层
    2.4 研究剖面地层和分析样品位置
第三章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3.1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原理
    3.2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应用
    3.3 实验操作步骤
第四章 囊谦盆地与周缘潜在源区锆石U-Pb年龄
    4.1 周缘潜在源区锆石U-Pb年龄
    4.2 囊谦盆地古近系碎屑锆石U-Pb年龄
第五章 囊谦盆地古近纪地层物源分析和构造演化
    5.1 囊谦盆地古近纪地层物源变化
    5.2 囊谦盆地古近纪地层沉积与构造演化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青海南部含盐盆地卤水水化学及其地质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卤水水化学研究现状
        1.2.2 B、Cl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研究概况
    1.3 本论文所要解决的科学与技术问题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可可西里勒斜武担湖研究内容
        1.4.2 沱沱河盆地盐湖研究内容
        1.4.3 囊谦盆地盐泉研究内容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可可西里勒斜武担湖地质概况
    2.2 可可西里沱沱河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2.3 囊谦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2.4 研究区水文气候特征
第3章 研究区卤水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3.1 野外考察及样品采集工作
        3.1.1 野外考察
        3.1.2 样品采集
    3.2 样品分析
        3.2.1 常规离子含量分析
        3.2.2 B同位素值测定
        3.2.3 氢氧同位素值测定
        3.2.4 Cl同位素值测定
第4章 可可西里勒斜武担湖卤水水化学研究
    4.1 卤水水化学特征
        4.1.1 卤水离子含量结果
        4.1.2 化学组分含量随空间变化
    4.2 矿化度变化趋势
        4.2.1 勒斜武担湖离子相关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沱沱河盆地卤水水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
    5.1 卤水水化学特征
        5.1.1 卤水各离子含量分析结果
        5.1.2 离子相关性分析
    5.2 卤水成因分析
        5.2.1 Na/Cl 和 B/Cl 摩尔比值
        5.2.2 Br×10~3/Cl 比值和 Cl 含量的关系
        5.2.3 Cl同位素示踪研究
    5.3 B同位素示踪研究
        5.3.1 pH对B同位素的影响
        5.3.2 硼同位素与硼含量的关系
        5.3.3 聚类分析及B、Li相关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囊谦盆地盐泉水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
    6.1 囊谦盆地盐泉水化学分析结果
    6.2 卤水成因分析
        6.2.1 氢氧同位素分析
        6.2.2 Na/Cl和B/Cl摩尔系数
        6.2.3 Br/Cl系数
        6.2.4 Cl同位素示踪研究
        6.2.5 囊谦盐泉类型
    6.3 B同位素示踪研究
        6.3.1 pH对硼同位素的影响
        6.3.2 硼同位素与硼的关系
        6.3.3 与世界上其它泉B同位素特征的比较
    6.4 囊谦盐泉形成的必要条件
        6.4.1 物质来源
        6.4.2 水源补给
        6.4.3 高差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与青藏高原各湖区卤水水化学特征的对比
    7.1 卤水的一般特征
    7.2 卤水水化学类型的分布特征
    7.3 卤水的化学组分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成矿前景预测
    8.1 研究区成盐成矿背景
        8.1.1 可可西里地区成盐成矿背景
        8.1.2 囊谦盆地成盐成矿背景
    8.2 成钾前景预测
        8.2.1 钾含量
        8.2.2 钾盐系数和钾氯系数
        8.2.3 溴氯系数
        8.2.4 钾溴位素
        8.2.5 氯同位素
    8.3 与柴达木盆地湖区对比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囊谦古近纪盆地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和沉积环境的指示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样品采集与测试
    2.1 实验工作条件
    2.2 样品处理方法
3 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1.1 碎屑岩的REE配分模式
        3.1.2 稀土元素全球平均大陆上地壳成分 (UCC) 标准化图解
        3.1.3 Ce异常及Ceanom指数与古水介质条件
    3.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2.1 Sr/Ba比值分析
        3.2.2 Fe/Mn比值分析
4 沉积物源区分析
    4.1 微量元素特征与沉积物源区分析
    4.2 稀土元素特征与沉积物源区分析
5 结论

四、青海囊谦早第三纪介形类(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囊谦早第三纪介形类[J]. 卫民.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85(02)
  • [2]青海囊谦早第三纪介形类[A]. 卫民.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7)——地质矿产部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第二次讨论会论文集(二), 1983
  • [3]西藏改则盆地晚始新世康托组介形类动物群及地质意义[J]. 姜高磊,袁爱华,张克信.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4(04)
  • [4]青海囊谦古近纪盆地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J]. 杜后发,姜勇彪,严兆彬,侯增谦,杨天南,郭福生,杨庆坤. 地质学报, 2011(03)
  • [5]青藏高原东北缘囊谦古近纪盆地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研究[J]. 姜勇彪,郭福生,侯增谦,杨天南,刘燕学,杨庆坤,杜后发.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1(03)
  • [6]青藏高原东南缘剑川盆地新生代年代地层格架、古环境与古高程重建[D]. 吴旌.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7)
  • [7]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地质演化——显生宙亚洲大陆生长[J]. 尹安. 地球学报, 2001(03)
  • [8]青藏高原东部囊谦盆地古近系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意义[D]. 邢振兴. 兰州大学, 2021
  • [9]青海南部含盐盆地卤水水化学及其地质意义研究[D]. 韩继龙.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18(01)
  • [10]囊谦古近纪盆地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和沉积环境的指示作用[J]. 杜后发,姜勇彪,侯增谦,严兆彬,郭福生,郭国林.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1(04)

标签:;  ;  ;  ;  

青海囊谦早第三纪介形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