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产状磁铁矿的穆斯堡尔谱研究

不同产状磁铁矿的穆斯堡尔谱研究

一、不同产状的磁铁矿的穆斯堡尔谱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仇一凡[1](2021)在《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代早期云梦山组“铁建造”的成因及其古环境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建造(Iron Formation,IF)是形成于前寒武纪时期、以Fe(含量大于15%)和Si为主要成分的化学沉积岩。IF可以直接反映古海洋的物质组成和氧化还原状态,是研究前寒武纪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组成和演化过程的重要岩石记录。IF在前寒武纪的规模、数量和成因机制与当时大地构造、火山活动以及表层环境的氧化还原状态密切相关。大氧化事件(Great Oxidation Event,GOE)后,由于地球表生环境发生突变,导致IF数量和规模急剧减少,最终在18-7.5亿年间几乎完全消失。与深海相IF的沉积记录在18-7.5亿年间的消失相反,中元古代早期的沉积岩中零星发育一类形成于海岸带浅水环境中的新型“铁建造”。在华北克拉通,其被称为黛眉寨式铁矿(或云梦山组“铁建造”)和“宣龙式”铁矿(或串岭沟组铁岩)。该类新型“铁建造”富含核形石、鲕粒,常见交错层理、局部发育叠层石;以赤铁矿为主要矿物,硅酸盐含量较少,不含黄铁矿和磁铁矿。此类新型“铁建造”的出现与IF的消失,表明18~7.5亿地球表生环境氧化还原状态和化学条件发生了突变。而对于这一环境突变事件的成因及其突变后地球表生环境的氧还原状态,一直存在争议。赋存于中元古代早期汝阳群底部云梦山组中的云梦山组“铁建造”作为古元古代至中元古代过渡时期沉积的少数富铁沉积岩之一,对云梦山组“铁建造”的Fe来源、Fe(Ⅱ)(二价铁,Fe2+)的氧化机制、表生环境氧化还原状态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恢复前寒武纪关键时期地球表生环境氧化还原状态。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穆斯堡尔谱、电子探针分析、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技术,对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代早期浅水沉积的云梦山组“铁建造”,综合开展了沉积学、岩相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取得以下认识:1)对黛眉山剖面云梦山组“铁建造”的沉积学研究表明,云梦山组“铁建造”沉积于潮间带-潮下带上部的浅水环境,为典型的海陆过渡相沉积岩。2)云梦山组“铁建造”全岩主微量元素和Fe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全岩Si元素含量较低;所有样品均未显示Eu异常:Eu/Eu*=0.94~1.11,均值1.06。铁同位素δ56Fe值显示明显负漂:δ56Fe=-0.09‰~-0.46‰,均值-0.28‰。根据以上结果,本文认为云梦山组“铁建造”中的Fe主要源自近岸富铁岩石风化释放的Fe(Ⅱ)。3)云梦山组“铁建造”的形态特征、矿物组合、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介于前寒武纪深海沉积的铁建造与显生宙浅海环境形成的铁岩之间,说明云梦山组“铁建造”为前寒武纪铁建造和显生宙铁岩之间的过渡类型。4)云梦山组“铁建造”δ53Crauth极高的正异常特征说明:~17亿年,地球出现一次脉冲式增氧事件,导致大气中O2含量快速攀升,达到1%-10%PAL(Present Atmospheric Level,现今大气氧水平)。同时,较高的O2含量使得该时期氧化风化作用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Fe(II)源源不断地从岩石中释放,使得输入地表的Fe(II)通量不断增加,为Fe OB代谢和增值提供了物质基础。5)云梦山组“铁建造”微量元素、Fe-Cr同位素特征表明:“铁建造”沉积时的水环境O2浓度极低,约为2.8~28.2μM。较低的O2浓度使得Fe(Ⅱ)的化学氧化速率大大降低,甚至停滞。而以Gallionella sp.为代表的嗜中性微需氧铁氧化菌可以在此O2浓度下通过自身新陈代谢作用,快速氧化Fe(Ⅱ)并生成Fe(Ⅲ)(三价铁,Fe3+)。因此,嗜中性微需氧铁氧化菌的生物氧化过程是云梦山组“铁建造”Fe(Ⅱ)氧化的主要机制。云梦山组“铁建造”记录了微需氧铁氧化菌在地质历史时期已知的最早繁盛。

陈安霞[2](2021)在《金属稳定同位素对俯冲带流体性质的制约》文中研究表明俯冲带流体由俯冲板片中含水矿物变质脱水形成,流体性质对于研究壳幔物质循环、岛弧火山活动、地幔和岛弧的氧化还原状态、地震和成矿等重大科学问题至关重要。虽然前人对俯冲带流体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碳酸盐和硅质岩等特殊沉积端元对俯冲带流体成分的影响、俯冲带流体的氧化还原状态、流体在俯冲隧道运移过程中有没有被改造、流体的来源等问题依然不清楚。金属稳定同位素近二十年来蓬勃发展,分析测试方法日渐成熟,储库的认识、机理的研究逐步深入,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天体化学、壳幔形成与演化、岩浆作用、成矿及古环境等不同地质过程的研究中。同时,金属稳定同位素在示踪物质来源和地质过程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是研究俯冲带流体性质的新工具。例如,Si在俯冲带流体中富集,Si同位素在高温热液过程中可以发生较大的分馏;Fe是一个变价元素,Fe同位素可以反映氧化还原状态;而Ba元素在地壳物质中高度富集,Ba同位素对水岩反应敏感。将这些金属稳定同位素体系与俯冲带流体相关的变质岩结合起来,可以帮助我们揭示一些传统地质方法无法认识到的现象。本论文分别研究了与大洋俯冲带流体相关的缅甸硬玉岩的Si-Fe同位素,及与大陆俯冲带流体相关的西阿尔卑斯白片岩和大别山硬玉石英岩的Ba同位素,希望能对流体溶质来源及水岩反应过程中流体和岩石成分的改变有一个新的制约。缅甸硬玉岩是弧前俯冲带流体直接沉淀或交代超基性岩形成,其化学成分可以直观地反映俯冲带流体组成及特征。其中,流体结晶形成的白色硬玉岩具有比目前报道的火成岩明显偏重的Si同位素组成(δ30Si=-0.04‰~0.23‰),流体交代形成的绿色硬玉岩(δ30Si=-0.35‰~0.03‰)和富角闪石岩(δ30Si=-0.33‰~0.05‰)的Si同位素也有不同程度的偏重,但比白色硬玉岩略轻,这说明形成硬玉岩的流体Si同位素比全硅酸盐地球偏重。根据硬玉-石英-流体之间的Si同位素平衡分馏系数,我们推测形成硬玉岩的流体Si同位素组成在0.7‰~1.2‰。同时,硬玉岩及富角闪石岩的δ30Si与SiO2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其斜率(0.0639)明显高于火成岩演化斜率0.0056,这种相关性不是由岩浆演化或矿物分离结晶引起,可以用流体-岩石间的混合模型来解释,模型显示绿色硬玉岩和富角闪石岩中有0~25%不等的Si质来自流体。由于深海泥质沉积、蚀变洋壳及地幔蛇纹岩脱出流体δ30Si相对较低,具有高δ30Si特征的深海硅质沉积可能是俯冲带流体重Si同位素的主要来源。因此,Si同位素可用于示踪俯冲带流体中溶质来源。缅甸硬玉岩的Fe同位素却显示与Si同位素完全不同的、比火成岩偏轻的特征,白色硬玉岩Fe同位素整体偏轻且变化范围大(δ56Fe=0.60‰~-0.04‰),绿色硬玉岩(δ56Fe=-0.44‰~-0.19‰)与富角闪石岩(δ56Fe=-0.47‰~-0.23‰)的Fe同位素变化范围相近。分析表明硬玉岩的轻Fe同位素特征不是由风化、动力学分馏及溶解-再沉淀过程导致。白色硬玉岩δ56Fe与Mg/(Mg+Fe)、V/Sc、Zn含量及Eu/Eu*有很好的相关性,说明形成白色硬玉岩的流体为富集轻Fe同位素的流体与蚀变洋壳脱出流体的混合。绿色硬玉岩δ56Fe与Mg/(Mg+Fe)、Ba/Th和Cr含量等有很好的相关性,说明绿色硬玉岩是由这种富集轻Fe同位素的流体交代铬铁矿形成。而这种轻铁同位素最有可能来自富Fe碳酸盐的溶解。根据流体富集轻Fe同位素及富含甲烷流体包裹体等特点,我们推测俯冲带流体局部相对还原。这种富集轻Fe同位素碳酸盐的俯冲对岛弧及局部地幔的Fe同位素组成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可以促进非生物成因甲烷的形成。西阿尔卑斯白片岩是在陆壳深俯冲过程中,蛇纹岩来源的流体交代变花岗岩形成的超高压变质岩。由于Ba同位素在水岩作用过程中可以发生较大的分馏,白片岩的Ba同位素组成可以记录俯冲带流体在运移过程中化学成分是否发生改变。本文测量了西阿尔卑斯白片岩及变花岗岩原岩的Ba同位素组成,发现变花岗岩原岩δ138Ba变化范围相对较小(δ138Ba=-0.25‰~0.26‰),而白片岩在Ba元素强烈丢失的同时,δ138Ba从-0.99‰升高至0.48‰。在排除了风化、退变质及动力学过程的影响后,我们认为这一变化过程是由俯冲隧道中发生的水岩相互作用引起,水岩反应过程中Ba同位素的分馏行为可通过一个概念模型来模拟。俯冲隧道不仅仅是一个物质运移通道,同时还是一个强水岩反应带,在俯冲隧道内流体的化学成分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水岩反应过程中流体的Ba同位素组成相对岩石偏重。俯冲隧道内流体化学成分的改变可显着影响俯冲物质循环,并对我们认识岛弧火山岩的Ba同位素组成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与白片岩不同,大别山硬玉石英岩的Ba同位素变化范围大(δ138Ba=-0.50‰~0.11‰),但整体比大陆上地壳偏轻。Ba同位素与Ba含量的对数值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并显示随流体活动性元素(K、Cs和Rb)减少Ba同位素变轻,随Al、Mg、Ca含量增加Ba同位素变轻的现象,这反映了水岩作用过程中流体将重Ba同位素和流体活动性元素带走,流体可能来源于黑云母的分解。同时硬玉石英岩带的东部岩石受流体作用较强,Ba同位素偏轻明显。大陆俯冲带流体对于后碰撞岛弧型火山岩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显示,俯冲物质尤其是一些特殊的沉积端元对流体同位素组成影响较大,俯冲隧道是一个强水岩反应带,水岩反应过程中流体和岩石的成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金属稳定同位素是研究俯冲带流体溶质来源及变化的有力工具。

孙少华[3](2021)在《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侵入岩中磁铁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徽铜陵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铜、金、铁、多金属成矿带中段,区内中生代侵入岩与铜金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然而,有关区内侵入岩岩浆起源、演化及其与铜金成矿的内在联系等问题仍需深入研究。磁铁矿是岩浆岩中常见副矿物,其微结构和化学组成在示踪岩浆起源、演化和岩浆物化性质方面均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选择安徽铜陵地区与铜金成矿密切相关的胡村花岗闪长岩(胡村岩体)、铜官山石英闪长岩(铜官山岩体)和白芒山辉石闪长岩(白芒山岩体)三类典型侵入岩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侵入岩中磁铁矿成因矿物学研究,并获得了以下主要认识。铜陵地区三类侵入岩中磁铁矿微结构具有明显差异。胡村岩体和铜官山岩体中磁铁矿以均一结构为主,少数为由磁铁矿和赤铁矿组成的多孔结构。根据组成矿物和形态,白芒山岩体中磁铁矿微结构可以分为以磁铁矿为主要物相的均质结构和钛铁矿出溶结构两大类,出溶结构又可进一步分为三种类型:钛铁矿条带状出溶结构、钛铁矿格子状出溶结构以及钛铁矿条带状出溶和格子状出溶共存的组合结构,其中以格子结构最为发育,且通常条带状结构中的带宽大于格子状结构中的带宽,显示前者具有更高的形成温度。磁铁矿微结构特征记录白芒山岩体中磁铁矿的形成温度高于胡村岩体和铜官山岩体中磁铁矿,并经历了从高温到低温的演化过程。磁铁矿内部普遍含有矿物包裹体。胡村岩体和铜官山岩体中磁铁矿矿物包裹体以锆石和磷灰石为主,白芒山岩体中磁铁矿矿物包裹体以磷灰石和榍石为主,未见锆石包裹体。磁铁矿矿物包裹体的矿物组合显示白芒山岩体中磁铁矿的形成温度高于铜官山岩体和胡村岩体中磁铁矿。三类侵入岩中,白芒山岩体中磁铁矿微量元素Ti、Al、Mg、Mn、Zn、Sn含量最高,其次为铜官山岩体,胡村岩体中最低,表明由辉石闪长岩至石英闪长岩再到花岗闪长岩磁铁矿的形成温度逐渐降低。白芒山岩体中铁钛氧化物组合计算结果显示其形成温度介于570.57~589.71℃,氧逸度值为-18.64~-18.05,表明磁铁矿形成于氧逸度较高的岩浆体系。磁铁矿V含量的差异说明胡村岩体和铜官山岩体原始岩浆比白芒山岩体原始岩浆具有更高的氧逸度。铜陵地区三类侵入岩总体上具有高氧逸度的特征,这种性质岩浆有利于铜、金在岩浆中稳定迁移、演化。磁铁矿化学组成还显示三类侵入岩的物质来源均具有壳幔混合的特征,但壳幔物质的混合比例存在差异,并可以排除它们由偏基性岩浆经分离结晶作用逐渐演化而来的可能。

向路[4](2020)在《江南造山带西缘新元古代锡铌钽成矿作用》文中指出高演化的花岗岩多与锡钨铌钽的成矿密切相关。一个岩体成矿与否,具体形成什么类型的矿床,受控于复杂的岩浆、热液过程,包括部分熔融过程中金属的活化,分离结晶过程中金属的富集,流体熔体分离过程中金属的重置以及水岩反应过程中金属的沉淀。而在不同岩体中主导成矿的因素通常并不一致,这使得成矿过程复杂多变。华南地区以多时代(元古代、古生代、早中生代、晚中生代)的花岗岩和钨锡铌钽矿床闻名于世,占据了世界上超过50%的W和20%的Sn的储量,同时提供了可观的铌钽资源。但被晚中生代成矿作用的光芒所掩盖,前燕山期的成矿作用缺少关注,关于不同时代成矿作用之间的联系研究的比较少,对于多时代、多旋回成矿的控制因素仍然不是特别清楚。江南造山带西缘是华南最古老的锡成矿区。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例如花岗岩铌钽成矿潜力、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过程以及金属和流体的来源等,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或者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在综合前人资料和成果的基础上,利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分析、矿石矿物(锡石、铌铁矿、钨铌铁矿、黑钨矿)及副矿物(锆石、榍石)U-Pb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Pb-Li-B同位素分析、电气石Li-B同位素分析等手段,对江南造山带西缘含锡钨铌钽花岗岩及相关的锡多金属(钨、铜等)矿床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华南多时代锡钨铌钽成矿作用的控制因素、在岩浆-热液转变过程中金属的分离以及Li-B同位素的分馏等问题。通过本次研究,取得了以下认识:1.成岩成矿年龄:锆石、钨铌铁矿、铌铁矿的U-Pb年龄指示江南造山带西缘的新元古代含锡花岗岩的侵位发生在~819–832 Ma之间。取自云英岩型、电气石石英脉型、锡石硫化物脉型矿石的锡石、黑钨矿U-Pb年龄指示江南造山带西缘锡多金属成矿作用发生在~823–831 Ma之间,表明岩浆侵位和热液成矿近乎同时。来自甲龙锡矿锡石硫化物脉型矿石的榍石U-Pb年龄指示~420Ma的区域变质作用叠加改造了这些花岗岩和锡矿,使得部分矿物(如钨铌铁矿)发生重结晶,Pb丢失。另外,在四堡群地层中发现的碎屑沉积的电气石,可能来自华南更老的(>~850Ma)基底岩石。B同位素证据(δ11B=–13.1至+15.4‰)指示这些电气石有多个物源(老的花岗岩、变泥质岩以及海相的或者与海水发生过广泛物质交换的铁镁质岩石)。但没有证据指示该地区存在多期次成矿作用。2.金属和流体来源:与锡成矿相关的岩浆、热液电气石普遍富集Sn、Zn、Li、F等花岗岩特征元素组合,围岩中的电气石和花岗岩内部的电气石具有近乎一致的δ11B值(~–12至–9‰),进一步指示锡成矿流体是来自花岗岩。来自九毛锡矿三种矿石(云英岩型、分别赋存于四堡群和超基性岩中的锡石硫化物矿石)的锡石和榍石的主、微量元素成分表明Sn、W、Nb、Ta、U、Zn等金属来自于富F、B的元宝山岩浆热液体系,而与超基性岩无关。考虑到以下证据:(a)赋存在超基性岩中矿石的锡石更富集Cr、V等元素;(b)锡石与斜方砷镍矿、红锑镍矿等富Ni的矿物伴生;(c)锡石硫化物矿石中出现富Cr的尼日尼亚石;(4)九毛等锡多金属矿床的Cu矿体主要分布在超基性岩周围。我们认为在锡多金属成矿作用中超基性岩可能贡献了Cr、Ni、V、Cu等金属。3.花岗岩成矿潜力及控制因素:新元古代铌铁矿和钨铌铁矿的结晶表明江南造山带西缘的新元古代过铝质花岗岩是高分异花岗岩,熔体高度富集锡、铌等成矿元素,有良好的锡铌钽成矿潜力。在未来的新元古代锡铌钽找矿工作中可能需要关注隐伏的高分异岩体。江南造山带西段成矿的花岗岩相对于东段贫瘠的花岗岩,普遍具有更高含量的挥发分(例如B、H2O)。挥发分的加入促进了更广泛的部分熔融和分离结晶过程,最终造成新元古代花岗岩在西段形成一系列锡矿而在东段成矿作用不明显。华南地区从元古代到中生代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叠加,这种大陆边缘的沉积物的循环利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成矿元素在花岗岩源区的富集。4.岩浆热液转变过程:电气石淡色花岗岩稀土配分曲线具有明显的四分组效应,云母、锆石和铌钽矿族矿物发育次生结构,表明在岩浆晚阶段有强烈的流体活动。锡、钨、铌和钽在流体和熔体分离过程中会产生多种流体,成矿元素也会在流体与熔体之间重新分配,例如在元宝山地区分离成富Nb-Ta的熔体、早阶段富W-Nb的流体和晚阶段富Sn的流体。另外在岩浆热液转变过程中,Li同位素体系由多种硅酸盐矿物控制,而B同位素体系主要由副矿物相的电气石控制。这种差异性的控制导致岩浆和热液演化过程中Li和B同位素体系的解耦。来自元宝山地区的岩浆、热液电气石的δ11B变化范围很小(–12.5至–9.3‰),反映的是岩浆源区变质沉积岩的特征。相比之下,岩浆和热液电气石的δ7Li表现出三个明显的变化趋势,分别对应分离结晶、岩浆热液转变和水岩反应过程。5.水岩反应及成矿过程:赋存在四堡群片岩和超基性岩中的锡矿石成矿氧逸度在~NNO附近,硅酸盐阶段和硫化物阶段成矿温度分别在~570–350°C和~350–170°C。不同围岩中矿石形成的温度、氧逸度等条件相近,矿石品位(四堡群中矿石Sn品位<1.4%,而超基性岩中矿石Sn品位可达29%)和矿物组合(四堡群中矿石富铁,而超基性岩中矿石富镁)的差异可能是受各自不同的水岩反应过程控制的。电气石的化学成分、Li-B同位素组成也表明,在水岩反应过程中,围岩和成矿流体发生了广泛的物质交换(HREE、Mg、Li、B、Sn)。这个过程可能促进了锡在晚阶段流体中的富集。

林阿兵[5](2020)在《中国东北部岩石圈地幔性质及其形成过程》文中研究指明在克拉通区,大陆岩石圈地幔是由刚性的、以橄榄岩为主的根部组成。它不仅能够保护上覆地壳免受软流圈地幔对流的破坏,还在壳-幔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一个可以初步富集成矿物质的长久储集层。而在环克拉通区(如造山带)和跨岩石圈深大断裂区,岩石圈地幔根通常受到强烈的改造以及部分甚至全部的破坏。因而,限制其对构造岩浆过程的响应对理解地壳生长和大陆稳定、保存和转化至关重要。火山作用携带的幔源捕虏体是研究深部地幔最直接的样品,它们往往保留了原始的岩相学特征和化学成分记录,从而能够提供关于岩石圈地幔组成、结构及成因等方面最可靠的信息。中国东北部是由华北克拉通东北角和兴蒙造山带东南缘两个不同但毗邻的构造单元组成的复合拼贴区,是研究影响不同构造单元岩石圈地幔深部过程差异以及克拉通和环克拉通潜在成因联系的理想场所。此外,横跨在该拼贴区的着名跨岩石圈深大断裂(即郯庐断裂带)加剧了岩石圈地幔的改造强度,从而增加了岩石圈演化的复杂程度,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跨岩石圈深大断裂破译其邻区岩石圈地幔的交代改造过程。本论文选取中国东北部作为研究区域,以辉南、蛟河和辽源等三个地点中-新生代玄武岩携带的橄榄岩捕虏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和地球化学分析,结合邻区类似的研究资料,探讨了不同构造背景下岩石圈地幔性质及内部动力学过程,包括:(1)华北克拉通边缘岩石圈演化的精炼模型;(2)兴蒙造山带陆下岩石圈地幔的异地起源;(3)郯庐断裂带区域岩石圈地幔的交代改造。得到的主要认识如下:(1)揭示了华北克拉通大陆北部边缘岩石圈地幔的特征和演化过程在华北克拉通东北角的辉南地区,新生代玄武岩携带的幔源捕虏体为尖晶石橄榄岩,可分为两组。第一组橄榄岩具有原生粒状结构,由方辉橄榄岩和纯橄岩组成。其全岩和斜方辉石中Al2O3较低(分别为0.53–1.06 wt.%和2.10–3.21 wt.%),具有较高含量的橄榄石(79–96%),全岩Mg O(44.8–47.9 wt.%)和Mg#(90.1–90.7),表明它们来源于适度难熔的岩石圈地幔。在该组橄榄岩中,单斜辉石显示LREE富集型和上凸的REE配分形态,普遍存在指示石榴石分解的尖晶石-辉石交织连晶结构,并且伴随着某些斜方辉石在较窄的Mg#范围内Al2O3变化较大,以及某些单斜辉石具有较低HREE的特征。相比之下,第二组橄榄岩显示残碎斑状结构到原生粒状结构,由二辉橄榄岩和方辉橄榄岩组成,含有极少的尖晶石-辉石交织连晶。它们具有较高的全岩和斜方辉石Al2O3(分别为1.48–3.23 wt.%和3.02–4.65 wt.%),较低含量的橄榄石(64–83%),Mg O(38.6–44.5%)和全岩Mg#(87.6–90.1),可能代表饱满的岩石圈地幔。此外,第二组橄榄岩中的单斜辉石主要显示LREE亏损型和勺形的REE配分形态,含少量LREE富集型和上凸的REE配分形态。这些结果表明在高熔/岩比下,饱满地幔与类似新生代玄武岩的熔体相互作用消除了它们起源于石榴石相稳定域的大部分特征,而在低熔/岩比下与残余熔体或流体反应的难熔橄榄岩则保留了石榴石先前存在的证据。然而,这两组橄榄岩具有相似的平衡温度(即923–977°C和881–1110°C),并与橄榄石Mg#没有相关性,表明它们共存于同一深度范围内。总体而言,在影响华北克拉通东部的多次俯冲事件中,如果部分拆沉的古老难熔岩石圈在伸展作用驱动的软流圈上涌期间与饱满地幔一起重新增生,则这些观测结果才能最好协调。(2)揭示了环克拉通区兴蒙造山带陆下岩石圈地幔的异地起源性质在兴蒙造山带东南缘的蛟河地区,新生代玄武岩携带的幔源捕虏体为尖晶石橄榄岩,主要由二辉橄榄岩组成,含少量的方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比方辉橄榄岩具有更高的全岩Al2O3(分别为2.27–3.46 wt.%和0.84–1.02 wt.%),但二者都显示富集的全岩Fe O(高达9.54 wt.%),表明它们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再富集作用,这一特征与华北克拉通东北角(辉南、长白山和宽甸)和兴蒙造山带东南缘(双辽、伊通和汪清)的橄榄岩捕虏体类似,却不同于兴蒙造山带西北部(阿巴嘎、哈拉哈、诺敏和科洛)的岩石圈地幔。此外,二辉橄榄岩中单斜辉石具有较高的HREE(2.79–5.11ppm),Ti/Eu(3882–6864),V/Sc(3.8–4.6),以及变化较大的87Sr/86Sr(0.7021–0.7040)和较低的平均氧逸度(?O2=FMQ-1.90;相对于铁橄榄石-磁铁矿-石英缓冲对),而方辉橄榄岩与其具有不同的特征(HREE:0.94–2.11 ppm;Ti/Eu:163–2044;V/Sc:2.6–3.5;87Sr/86Sr:0.7032–0.7036;?O2=FMQ-1.24)。斜方辉石-橄榄石矿物间V的分配与二辉石REE温度计的组合进一步证实了二辉橄榄岩和方辉橄榄岩在?O2上的差异,表明了这种组合或许能得到定量的?O2估计。这些结果显示方辉橄榄岩可能起源于残留且高度亏损的地幔源区,与小体积的氧化性熔体相互作用形成,而二辉橄榄岩可能是通过还原的硅酸盐熔体向原岩中加入不同比例的单斜辉石±尖晶石所形成。此外,蛟河方辉橄榄岩中硫化物主要是富Cu–Ni的硫化物组合,以间隙型为主,而辉南橄榄岩(第一组)中主要为贫Cu硫化物,以包裹体形式为主,这反映了影响两个地区岩石圈地幔的过程不同。尽管如此,蛟河方辉橄榄岩具有高达1.76 Ga的古元古代Re亏损年龄,这与辉南(1.92 Ga)及穿越兴蒙造山带其它地区岩石圈地幔的最小形成年龄相似。结合独特的碰撞构造背景,本文推测蛟河岩石圈地幔与辉南地区被改造的克拉通型地幔具有成因联系,并在显生宙的板块汇聚期间被迁移到了现今的位置。在较年轻的碰撞环境中(如兴蒙造山带),古老的、漂浮的和不同程度改造的克拉通型地幔的残存是一种全球现象。这种背景可能是成矿的热点,通过并置合适的路径(岩石圈尺度的不连续面),将成矿物质输送和聚集到具有古老的、受多期(俯冲-)交代改造的岩石圈地幔源区的矿床中。(3)揭示了横越不同构造单元跨岩石圈深大断裂区地幔的交代特征在郯庐断裂带附近的辽源地区,白垩纪玄武岩携带的幔源捕虏体为富含长石的异剥橄榄岩。大多数样品显示强烈变形和重结晶的特点,部分样品保留了单斜辉石替换斜方辉石的证据,结合单斜辉石具有较低的Ti/Eu(692–4425),以及单斜辉石中Ca/Al、(La/Yb)N和Zr/Hf随Ti/Eu的减小而增加的特征,表明样品经历了硅不饱和的、碳酸盐化的熔体交代作用,由此异剥橄榄岩中矿物对所含(橄榄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Mg#[100×Mg/(Mg+Fetotal)摩尔]的变化可以通过不同熔/岩比的相互作用来重现。此外,本文认为含水交代矿物(如角闪石和云母)最终分解产生富钾(K2O高达9.84 wt.%)长石。相比之下,样品中不平衡的显微结构(如筛状结构,斜方辉石被单斜辉石的替换结构)以及保存在样品中不均匀的成分特征(如橄榄石和单斜辉石中变化较大的Mg#)被认为是晚期交代事件的重要支持依据。结合其他地区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捕虏体的研究资料,这些结果指示可能发生在晚白垩-早第三纪的伸展阶段深部碳酸盐化的熔体交代作用,它被认为是郯庐断裂带沿线南北方向玄武质岩浆作用的前兆。因此,郯庐断裂带区域(以及其他地方)异剥橄榄岩化监测了与岩石圈的减薄甚至去克拉通化作用有关的碳酸盐化熔体的迁移和活化。综合来看,华北克拉通东北边缘区橄榄岩捕虏体反映适度难熔与饱满地幔并存于同一深度范围内,进而揭示岩石圈地幔发生了部分拆沉-重新增生-交代改造等一系列复杂的深部过程,可能与古亚洲洋的闭合以及古太平洋俯冲板块的折返有关。相比之下,在环克拉通区兴蒙造山带陆下的岩石圈地幔在很大程度上是外来成因,由此在碰撞和薄皮构造作用下相邻克拉通区的岩石圈地幔迁移到了造山带。最后,横越克拉通及其外围环克拉通的跨岩石圈断裂区岩石圈地幔代表了经历过最强烈改造。结果表明,这种深大断裂为深部熔/流体的渗透提供了通道,可能会造成岩石圈地幔Fe的富集以及碳酸盐化的熔体交代作用。因此,中国东北部克拉通和环克拉通岩石圈地幔虽然详细地显示了不同的演化过程,但二者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与横越不同构造单元跨岩石圈深大断裂有关的岩石圈地幔享有相似的交代特征。

姜颖[6](2020)在《新疆若羌和田玉矿物岩石学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位于阿尔金山的若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和田玉产地之一,显示良好的成矿及找矿远景。然而由于阿尔金山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因此对该区和田玉的研究,特别是对和田玉矿床成因、地质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阶段。本研究综合应用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最新理论和方法对若羌地区和田玉矿床进行系统研究,补充该区和田玉矿床的研究空白。英格里克所产玉石带黄色调,以透闪石为主要矿物成分,次要矿物含量很少,显微结构以变晶结构为主。矿区出露的主要岩石为白云质大理岩和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矿床是D-type类型。成矿热液的氢氧同位素投图结合地质特征表明和田玉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推测此矿床为岩浆热液交代白云石大理岩成因矿床。岩相学观察和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和田玉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成岩阶段、成玉阶段和成玉后阶段。宝石级黄口料全岩化学成分分析显示Fe3+,Fe2+,Ti,Mn对黄口料致色有重要影响。从变异系数和谱学分析上看,Fe3+,Fe2+可能是黄口料呈色最重要因素。扶果岭矿区主要产出青玉和糖玉,主要矿物是透闪石,次要矿物包括透辉石和绿帘石,玉石以鳞片状变晶结构为主,此结构影响扶果岭和田玉结构的均一性。矿区花岗岩为I型花岗岩,岩石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模式呈“M”型四分组效应,表明岩石经历了热液作用。花岗岩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演化过程,首先是壳幔物质在源区混合形成原始岩浆,随后这一壳幔混源岩浆经高程度分异演化,在岩石演化后期又经历了热液改造作用,并固结成岩。花岗岩属造山期花岗岩,为同碰撞产物,其形成时代应为早古生代,可能是奥陶纪敦煌陆块与阿尔金碰撞造山的响应。矿区出现的粉色脉岩推测是花岗岩蚀变而成。扶果岭花岗岩中的锆石为热液锆石。本文认为岩石热液锆石年龄能够被用来约束玉石形成年龄,理由如下:1)花岗岩与玉石在空间上密切相关,2)交代花岗岩的热液适合和田玉形成,3)热液锆石的形成温度与和田玉的形成温度契合度很高,4)热液锆石年龄不早于花岗岩的侵入年龄,测得的数据和理论数据没有悖论。因此推测该区和田玉形成年龄上限是471±16 Ma。

蔡剑辉[7](2020)在《2016年全球发现的新矿物种》文中认为在系统梳理和归纳2016年度全球发现并经国际矿物学协会(IMA)新矿物与矿物分类命名专业委员会(CNMNC)批准成立的121个新矿物种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这些新矿物的重要矿物学特征(矿物名称、晶体化学式、晶系和空间群、晶胞参数、主要粉晶数据、物理性质、光学性质、产地与产状及与其它矿物种的关系、矿物名称来源和化学变化等),按照中国新矿物及矿物命名专业委员会颁布的《矿物种汉名审订条例》,对121个新矿物种的中文名称进行了审订。通过定期公布国际新矿物发现和研究的新进展,为我国新矿物的发现和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矿物种中文名称体系。

于晓敏[8](2020)在《山东“崂山绿石”的宝石矿物学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查阅资料、野外勘查和实验测试的基础上,讨论了山东“崂山绿石”的矿区地质概况,并进行了宝石学特征测试。此外还采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及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玉石的结构特征、矿物组成、化学成分和谱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为探究“崂山绿石”的形成原因及演化过程提供依据。“崂山绿石”为绿色-暗绿色,整体具蜡状光泽,局部具丝绢光泽,微透明-不透明,折射率为1.560-1.568,摩氏硬度为4.45-5.20,平均相对密度为2.56-2.71,具显微片状、鳞片状、纤维状及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及条带状构造,属蛇纹石玉。偏光显微镜下可看到主要的矿物成分为蛇纹石,次要矿物有绿泥石,部分样品还有菱镁矿、橄榄石和辉石,副矿物有黑色金属矿物,岩石学名称为蛇纹岩。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玉石的主要成分为叶蛇纹石,主要由橄榄石蚀变而来;绿泥石主要为叶绿泥石及斜绿泥石,其形成温度为200℃左右,由辉石蚀变而来;而尖晶石族矿物则为磁铁矿和铬铁矿,磁铁矿具变质成因,铬铁矿发育环带,核部具岩浆成因,计算其形成平均温压为1348℃、3.1GPa,结合投图结果显示其来源于俯冲带附近的亏损地幔橄榄岩;边部具变质成因,形成温度低于500℃;部分样品残留的原岩中的橄榄石属于镁橄榄石及贵橄榄石,投图显示来源于地幔橄榄岩;残留的辉石大部分属透辉石,还未完全蚀变。红外光谱测试显示玉石的主要组成矿物为叶蛇纹石,还有部分碳酸盐矿物的谱峰;拉曼光谱显示蛇纹石多为叶蛇纹石,有少量利蛇纹石,此外测试到了绿泥石、菱镁矿、磁铁矿、橄榄石和辉石,与电子探针及镜下鉴定结果一致。全岩主量元素结果表明岩石整体烧失量较高,蛇纹石化程度较深,投图结果显示岩石属于变质橄榄岩,且其成分较原始地幔橄榄岩相对富Mg,而较亏损易熔组分(Al、Ca),说明蛇纹岩原岩经历了一定程度的部分熔融。整体分析表明,“崂山绿石”为蛇纹石玉,岩石学名称为蛇纹岩。原岩是靠近俯冲陆壳板块的地幔楔处发生部分熔融的橄榄岩,随后与俯冲带带入的流体发生反应,辉石蚀变为绿泥石,橄榄石蚀变为蛇纹石,并生成磁铁矿,原岩中的铬铁矿边部受到富铁流体交代蚀变为磁铁矿,最终变质为蛇纹岩。

阮晨涛[9](2020)在《河北武安南洺河矽卡岩型铁矿中石榴石的宝石矿物学特征》文中认为南洺河铁矿是河北武安地区的代表性矽卡岩型矿床之一,石榴石是矽卡岩中常见矿物之一。本文通过红外光谱、拉曼光谱、X射线粉晶衍射、电子探针和LAICP-MS等测试手段对南洺河石榴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探究了石榴石的形成过程、物理化学条件及其成因。南洺河石榴石在矽卡岩中呈粒状集合体或脉状产出,多为半自形-自形粒状结构,常见晶体形态为菱形十二面体和四角三八面体的聚形,颜色呈浅棕-棕褐色,共生/伴生矿物为透辉石、磁铁矿、方解石、黄铁矿、石英等。菱形十二面体晶面上可见菱形生长丘及生长凹坑,根据晶面花纹的特点推测石榴石的生长机制为层生长。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研究表明,南洺河石榴石是以钙铁榴石为主的钙铝-钙铁榴石固溶体,并且石榴石的晶胞参数和红外特征谱线波数呈负相关,晶胞参数越大,表明钙铁榴石端元组分的含量越高,红外特征谱带则向低频区移动。偏光显微镜下,石榴石常见如斑状消光和扇形消光的光学异常现象,推测可能为八面体位上铁铝的有序排列和应变导致。放大观察还可见沸腾作用导致的振荡环带,边缘环带区域铁铝含量此消彼长不断变化,核部成分较为均一,推测石榴石生长前期是较为稳定的环境,后期的生长环境是振荡变化的。根据显微观察和成分特征,将南洺河石榴石分为三个期次:Ⅰ期石榴石为各向同性的半自形-他形粒状集合体,近钙铁榴石端元组分,具非常明显的Eu正异常;Ⅱ期石榴石呈自形-半自形,镜下常见环状结构和异常消光现象,为钙铝-钙铁榴石固溶体,具弱Eu正异常或负异常;Ⅲ期石榴石呈脉状切割早期石榴石,为钙铝-钙铁榴石固溶体,具明显的Eu正异常,各期次石榴石的稀土总量差异不大,轻重稀土分异程度和Ce异常早期高于晚期。南洺河石榴石总体呈富集LREE亏损HREE的右倾模式,稀土配分模式可能主要受吸附作用的控制,推测稀土元素可能主要来自岩浆热液,氯化物络合物在物质运输中起一定作用。南洺河石榴石可能主要在渗透交代作用下形成,为热液成因,具较高的水岩比,形成环境具较高的氧逸度,并为后期磁铁矿的沉淀提供条件。

田素素[10](2019)在《江西九江地区断裂活动性研究 ——来自遥感解译、地震、热泉、断层泥的证据》文中认为断层活动会导致构造地震的发生,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断层活动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江西九江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良好,规划和建有核电站、风力发电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但从大地构造位置来看,其位于三大构造板块的拼接部位,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复杂,断裂构造发育,地震与热泉星罗棋布。本文通过Landsat-8和Google Earth的遥感影像,利用活动断裂的特征地貌作为遥感解译标志,解译主要断裂构造,获得其展布状态,并统计分析了地震与热泉的分布情况。对九江境内的3组断裂构造(F3、F4、F5)进行断层泥及断层围岩采样工作,进行碳氧同位素、穆斯堡尔谱实验,得到断层泥和围岩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结合遥感解译、地震、热泉特征综合分析了九江地区的断裂活动性,对九江地区的地壳稳定性做出评价,研究表明:(1)九江地区大型断裂构造主要有6组,分别为庐江-广济断裂带(F1)、襄樊-广济断裂带(F2)、武宁-瑞昌断裂带(F3)、九江-靖安断裂带(F4)、铜陵-九江断裂带(F5)和东至断裂带(F6);(2)该地区地震以3级以下震级为主,九瑞地区是地震密集区,据有历史记载以来,发生4级以上中强震共18次,最高等级为5.7级,从未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总体来看,九江地区地震活动性偏低;九江地区地热资源发育,热泉以中低温为主,其分布状态与4级以上中强震震源对应或相近,存在温泉密集区;(3)F3-1断层泥及围岩以氧化性铁为主,为块体内部断层或浅部断层;F3-2断层带内显示还原环境,表明其与地下深部流体存在交换作用,现今具有一定的活动性;F3-3断层的围岩与断层内发育的方解石脉的碳氧同位素差别较大,显示大气水的参与,推断断层活动性较差;F4断层围岩显示还原条件,断层泥为氧化环境,断层趋于开放:F5只有氧化性铁,显示强氧化条件,断层活动性低;(4)除武宁-瑞昌断裂(F3)的部分次级断裂外,其余5组的断裂活动性普遍偏低,九江地区整体处于较稳定状态,F3-1与F3-2分别是武宁-瑞昌断裂(F3)的南段和北段,南段较稳定,北段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可能为2005年九瑞地震的发震断裂,同一断裂表现出不同活动性,说明断裂活动具有分段性。总体来看,九江地区部分断层存在一定的活动性,是该地区发生中小型构造地震的根本原因,对重大工程建设存在一定的威胁,建议在核电站等工程的计划及建设过程中考虑能动断层的影响。

二、不同产状的磁铁矿的穆斯堡尔谱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产状的磁铁矿的穆斯堡尔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代早期云梦山组“铁建造”的成因及其古环境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铁建造研究现状
        1.2.2 铁氧化菌研究现状
        1.2.3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至中元古代过渡时期富铁沉积岩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1.3.1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完成的工作量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华北克拉通南缘地层分布概况
    2.2 渑池-确山地层小区汝阳群地质特征
    2.3 汝阳群的沉积年代
第3章 实验方法
    3.1 野外调查及样品采集处理
    3.2 显微观察
    3.3 XRD粉晶衍射
    3.4 穆斯堡尔谱测试
    3.5 电子探针分析
    3.6 主量元素测试
    3.7 微量元素测试
    3.8 Fe同位素测试
    3.9 Cr同位素测试
第4章 分析测试结果
    4.1 云梦山组“铁建造”剖面概述
    4.2 云梦山组“铁建造”的宏观和微观特征
        4.2.1 “铁建造”的宏观和显微特征
        4.2.2 主要矿物组成
        4.2.3 矿物的超微组构特征
    4.3 主量元素特征
    4.4 微量元素特征
        4.4.1 稀土元素特征
        4.4.2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特征
    4.5 Fe同位素特征
    4.6 Cr同位素特征
第5章 云梦山组“铁建造”的成因及中元古代早期表生环境状态
    5.1 云梦山组“铁建造”中Fe的来源
        5.1.1 沉积环境的证据
        5.1.2 矿物学的证据
        5.1.3 微量元素的证据
        5.1.4 Fe同位素的证据
    5.2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早期表生环境的氧化还原状态
        5.2.1 微量元素的制约
        5.2.2 Fe同位素的制约
        5.2.3 Cr同位素的制约
    5.3 云梦山组“铁建造”的成因机制
        5.3.1 矿物的微观形貌
        5.3.2 Fe-Cr同位素
    5.4 对太古宙到中元古代表生环境中Fe(Ⅱ)氧化过程的启示
第6章 主要结论与下一步工作设想
    6.1 主要结论
    6.2 下一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1 数据表
附录2 图版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金属稳定同位素对俯冲带流体性质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俯冲带流体研究进展
        1.1.1 俯冲带组成及结构
        1.1.2 俯冲过程中主要的脱水行为
        1.1.3 俯冲带流体组成
        1.1.4 俯冲带流体氧化还原状态
        1.1.5 流体对火山活动、地震及成矿的影响
    1.2 Si元素与同位素地球化学
        1.2.1 Si的元素地球化学
        1.2.2 Si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
        1.2.3 储库介绍
        1.2.4 Si同位素分馏机理及应用
    1.3 Fe元素与同位素地球化学
        1.3.1 Fe的元素地球化学
        1.3.2 Fe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
        1.3.3 储库介绍
        1.3.4 Fe同位素分馏机理及应用
    1.4 Ba元素与同位素地球化学
        1.4.1 Ba的元素地球化学
        1.4.2 Ba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
        1.4.3 储库介绍
        1.4.4 Ba同位素分馏机理及应用
    1.5 选题依据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及论文工作量小结
        1.6.1 研究内容
        1.6.2 博士期间工作量小结
第2章 缅甸硬玉岩Si同位素组成及分馏机理
    2.1 引言
    2.2 地质背景介绍与样品描述
    2.3 分析结果
    2.4 讨论
        2.4.1 硬玉岩重Si同位素原因分析
        2.4.2 形成硬玉岩流体的Si同位素组成
        2.4.3 重Si同位素源区示踪
    2.5 小结
第3章 缅甸硬玉岩Fe同位素组成及分馏机理
    3.1 引言
    3.2 分析结果
    3.3 讨论
        3.3.1 硬玉岩的Fe同位素组成反映流体特征
        3.3.2 Fe同位素对硬玉岩形成机制的启示
        3.3.3 轻铁同位素流体来源于富Fe碳酸盐溶解
        3.3.4 富Fe碳酸盐对地幔及岛弧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西阿尔卑斯白片岩Ba同位素组成及分馏机理
    4.1 引言
    4.2 地质背景介绍与样品描述
    4.3 分析结果
    4.4 讨论
        4.4.1 白片岩Ba同位素变化由流体交代作用引起
        4.4.2 概念模型揭示白片岩及流体Ba同位素随Ba含量的变化
        4.4.3 俯冲隧道中流体成分改变的启示
    4.5 小结
第5章 大别山硬玉石英岩Ba同位素组成及分馏机理
    5.1 引言
    5.2 地质背景介绍与样品描述
    5.3 分析结果
    5.4 讨论
        5.4.1 流体作用导致的Ba同位素分馏
        5.4.2 流体来源及Ba同位素分馏机理
        5.4.3 大陆俯冲带流体的意义及作用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缅甸硬玉岩主微量及同位素数据
附录B 西阿尔卑斯白片岩主微量及同位素数据
附录C 大别山硬玉石英岩主微量及同位素数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侵入岩中磁铁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铜陵地区中生代侵入岩研究现状
        1.1.2 磁铁矿成因矿物学研究现状
    1.2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
    2.3 构造
    2.4 岩浆岩
    2.5 矿产
第三章 岩体地质特征及其岩相学观察
    3.1 胡村岩体
    3.2 铜官山岩体
    3.3 白芒山岩体
第四章 样品制备与分析方法
    4.1 样品制备
        4.1.1 磁铁矿分离步骤
        4.1.2 磁铁矿制靶步骤
    4.2 分析方法
        4.2.1 X 射线衍射分析(XRD)
        4.2.2 拉曼光谱分析(RS)
        4.2.3 电子探针分析(EPMA)
        4.2.4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LA-ICPMS)
        4.2.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ICPMS)
        4.2.6 磁化率分析
第五章 磁铁矿微结构和化学组成
    5.1 磁铁矿微结构
        5.1.1 胡村岩体中磁铁矿
        5.1.2 铜官山岩体中磁铁矿
        5.1.3 白芒山岩体中磁铁矿
    5.2 磁铁矿化学组成
        5.2.1 磁铁矿主量元素组成
        5.2.2 磁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5.2.3 磁铁矿微量元素分析方法的对比
第六章 磁铁矿对于岩浆成岩作用指示
    6.1 磁铁矿中元素置换机制
        6.1.1 二价离子置换机制
        6.1.2 三价离子置换机制
        6.1.3 四价离子替换机制
    6.2 磁铁矿成因类型
    6.3 温度估计
    6.4 氧逸度
    6.5 岩浆物源及其演化制约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江南造山带西缘新元古代锡铌钽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1.1.1 花岗岩锡钨铌钽成矿的控制因素
        1.1.2 华南的幕式成矿作用的研究进展
    1.2 科学问题和技术路线
    1.3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含锡(钨铌钽)花岗岩
        2.2.1 梵净山花岗岩
        2.2.2 元宝山花岗岩
    2.3 锡多金属矿床
        2.3.1 甲龙铜锡矿
        2.3.2 九毛锡铜矿
        2.3.3 标水岩锡钨矿
第三章 样品采集处理与测试方法描述
    3.1 样品采集与处理
    3.2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3.3 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分析
    3.4 矿物原位U-Pb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LA-ICP-MS)
    3.5 原位电气石B同位素分析(SIMS)
    3.6 全岩和电气石样品Li-B同位素分析(MC-ICP-MS)
    3.7 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TIMS)
    3.8 钨铌铁矿U-Pb同位素分析(TIMS)
第四章 成岩成矿年代学格架
    4.1 引言
    4.2 样品描述
    4.3 分析结果
        4.3.1 LA-ICP-MS锆石U-Pb年龄
        4.3.2 LA-ICP-MS锡石U-Pb年龄
        4.3.3 LA-ICP-MS榍石U-Pb年龄
        4.3.4 LA-ICP-MS铌铁矿、钨铌铁矿和黑钨矿U-Pb年龄
        4.3.5 TIMS钨铌铁矿U-Pb年龄
    4.4 讨论
        4.4.1 LA-ICP-MS和TIMS U-Pb年龄的比较
        4.4.3 华南新元古代锡多金属成矿作用的时空分布
    4.5 小结
第五章 锡矿的金属来源和成矿过程
    5.1 引言
    5.2 分析结果
        5.2.1 围岩和矿石的岩相学特征
        5.2.2 矿物成分
    5.3 讨论
        5.3.1 流体和金属的来源
        5.3.2 锡的热液运移
        5.3.3 锡矿床的形成
    5.4 小结
第六章 电气石淡色花岗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6.1 引言
    6.2 分析结果
        6.2.1 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6.2.2 矿物学特征
        6.2.3 全岩Sr-Nd-Pb同位素成分
    6.3 讨论
        6.3.1 成矿元素在岩浆热液转变过程中的再分配
        6.3.2 华南幕式的锡钨铌钽成矿作用:物源的控制?
        6.3.3 与其他成矿或贫矿花岗岩的对比
    6.4 小结
第七章 Li、B同位素对岩浆热液演化及成矿过程的示踪
    7.1 引言
    7.2 电气石的产状
    7.3 分析结果
        7.3.1 全岩主微量元素成分
        7.3.2 电气石主量元素成分
        7.3.3 电气石微量元素成分
        7.3.4 电气石和全岩的Li-B同位素组成(MC-ICP-MS)
        7.3.5 电气石B同位素组成(SIMS)
    7.4 讨论
        7.4.1 岩浆和热液电气石成分对锡成矿过程的记录
        7.4.2 Li和B的源区
        7.4.3 在岩浆分异和岩浆热液转变过程中Li的行为
        7.4.4 Li和B同位素体系的解耦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及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5)中国东北部岩石圈地幔性质及其形成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及意义
    1.2 研究背景及现状
        1.2.1 岩石圈地幔概述
        1.2.2 华北岩石圈减薄及地幔属性转变
        1.2.3 东北微陆块拼合及地幔性质差异
    1.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工作量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华北克拉通地质概况
    2.2 兴蒙造山带火山活动
    2.3 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
第三章 测试方法
    3.1 样品制备
    3.2 显微拍照及成分面扫
    3.3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
    3.4 全岩微量元素分析
    3.5 矿物主量、微量元素分析
        3.5.1 EPMA分析
        3.5.2 LA-ICP-MS分析
    3.6 单斜辉石原位Sr同位素分析
    3.7 全岩Re-Os同位素和铂族元素分析
第四章 华北克拉通边缘岩石圈演化的精炼模型
    4.1 引言
    4.2 岩相学
    4.3 分析结果
        4.3.1 全岩主量
        4.3.2 矿物主量元素
        4.3.3 单斜辉石微量元素
        4.3.4 平衡温度
    4.4 讨论
        4.4.1 辉南岩石圈地幔的亏损过程vs.再富集作用
        4.4.2 难熔vs.饱满岩石圈地幔多样性的交代效应
        4.4.2.1 隐性和隐含交代印记
        4.4.2.2 交代介质和矿物学效应
        4.4.3 华北边缘岩石圈地幔破坏和置换的精炼模型
        4.4.3.1 裂谷作用产生的石榴石假晶和减压
        4.4.3.2 辉南地区两种不同岩石圈地幔源的共存
        4.4.3.3 难熔岩石圈的拆沉与饱满软流圈地幔的再增生
    4.5 小结
第五章 兴蒙造山带陆下岩石圈地幔的异地起源
    5.1 引言
    5.2 岩相学
    5.3 分析结果
        5.3.1 全岩主量
        5.3.2 矿物主量元素
        5.3.3 矿物微量元素
        5.3.4 单斜辉石原位Sr同位素组成
        5.3.5 硫化物岩相学及主量元素组成
        5.3.6 铂族元素(PGE)和Re
        5.3.7 Re–Os同位素体系
        5.3.8 平衡温度
        5.3.9 氧逸度
    5.4 讨论
        5.4.1 蛟河岩石圈的地幔结构
        5.4.2 蛟河岩石圈地幔的热-氧逸度演化
        5.4.3 矿物间V-Sc-Ti体系:氧逸度、温度和化学成分的效应及V氧逸度指示剂
        5.4.4 二辉橄榄岩:由还原的软流圈硅酸盐熔体再富集作用的产物
        5.4.5 方辉橄榄岩:与氧化性、硅不饱和的熔体反应的产物
        5.4.6 区域富Fe的岩石圈地幔:来自克拉通破坏的残留
        5.4.7 蛟河岩石圈地幔的成因和演化:来自PGE-~(187)Os/~(188)Os体系的启示
        5.4.8 辉南和蛟河岩石圈地幔的年龄:来自Re-Os同位素的启示
        5.4.9 非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壳-幔解耦:来自蛟河地区的启示
        5.4.10 对碰撞带成矿作用的启示
    5.5 小结
第六章 郯庐断裂带区域岩石圈地幔的交代改造
    6.1 引言
    6.2 岩相学
    6.3 分析结果
        6.3.1 主量元素
        6.3.2 微量元素
        6.3.3 寄主玄武岩的全岩主微量
        6.3.4 温度估计
        6.3.5 辉石对Mg#
    6.4 讨论
        6.4.1 长石和玻璃的成因
        6.4.2 辽源岩石圈地幔的交代改造
        6.4.2.1 辽源异剥橄榄岩的成因:堆晶成因vs.交代成因
        6.4.2.2 郯庐断裂带沿线隐性、显性和隐含交代作用
        6.4.2.3 层析柱过程vs.完全的平衡
        6.4.2.4 与小体积含CO_2-H_2O的硅酸盐熔体相互作用的证据
        6.4.3 尖晶石筛状结构的形成
        6.4.4 矿物对Mg-Fe分配:可能反映不同熔/岩比相互作用的产物
        6.4.5 深大断裂带的异剥橄榄岩化作用及其广泛的意义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主要认识
    7.2 创新点
    7.3 下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6)新疆若羌和田玉矿物岩石学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进展
        1.2.1 和田玉的定名问题
        1.2.2 矿床成因及分类
        1.2.3 矿物岩石学特征研究
        1.2.3.1 矿物组成
        1.2.3.2 结构构造特征
        1.2.3.3 地球化学性质的研究概述
        1.2.3.4 颜色分类及成因
        1.2.4 成矿年龄约束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主要工作量
    1.4 研究特色及创新性认识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新疆昆仑-阿尔金和田玉成矿带
        2.1.2 若羌和田玉区域地质背景
    2.2 英格里克和田玉矿床地质特征
        2.2.1 地层
        2.2.2 岩浆岩
        2.2.3 构造
    2.3 扶果岭和田玉矿床地质特征
        2.3.1 地层
        2.3.2 岩浆岩
        2.3.3 构造
        2.3.4 矿(化)体地质特征
    2.4 扶果岭花岗岩特征
        2.4.1 测试方法
        2.4.2 样品描述及岩相学特征
        2.4.3 花岗岩主量元素特征
        2.4.4 花岗岩微量元素特征
        2.4.5 粉色脉石
    2.5 扶果岭岩石类型和成因
        2.5.1 扶果岭花岗岩类型和成因
        2.5.2 扶果岭粉色脉岩的成因
    2.6 扶果岭花岗岩构造演化和意义
    2.7 小结
第三章 英格里克和田玉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3.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3.2 宝石学特征
        3.2.1 基本宝石学性质
        3.2.2 光谱学特征
        3.2.2.1 红外光谱分析
        3.2.2.2 拉曼光谱分析
        3.2.2.3 光致发光光谱
    3.3 矿物学特征
        3.3.1 透闪石
        3.3.2 韭闪石
        3.3.3 透辉石
        3.3.4 绿帘石和褐帘石
        3.3.5 中长石、葡萄石、榍石、锆石和方解石
    3.4 矿物化学特征
        3.4.1 角闪石
        3.4.2 透辉石
        3.4.3 褐帘石
        3.4.4 中长石
    3.5 地球化学特征
        3.5.1 主微量元素特征
        3.5.2 氢氧同位素特征
    3.6 结构构造特征
        3.6.1 变晶结构
        3.6.1.1 毛毡状纤维变晶结构(显微隐晶结构)
        3.6.1.2 显微纤维状-隐晶质变晶结构(显微细晶结构)
        3.6.1.3 显微纤维状变晶结构(显微细晶结构)
        3.6.1.4 帚状结构
        3.6.1.5 纤维束状结构
        3.6.1.6 变斑晶结构
        3.6.2 交代结构
        3.6.2.1 交代假象结构
        3.6.2.2 交代残余结构
        3.6.3 变形结构
        3.6.4 定向结构
        3.6.5 次生充填结构
        3.6.6 扫描电镜下特征
    3.7 小结
第四章 矿床成因机理研究
    4.1 和田玉的成矿类型和物质来源
    4.2 成矿流体来源
    4.3 和田玉的形成过程
第五章 英格里克和田玉的颜色成因
    5.1 全岩化学成分分析
    5.3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5.4 英格里克黄口料宝石学意义
    5.5 小结
第六章 扶果岭和田玉的矿物学特征
    6.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6.2 宝石学特征
    6.3 主要矿物
        6.3.1 透闪石
    6.4 次要矿物
        6.4.1 透辉石
        6.4.2 绿帘石
        6.4.3 绿泥石
        6.4.4 磷灰石、金红石、榍石和方解石
    6.5 典型显微结构
        6.5.1 变晶结构
        6.5.1.1 鳞片状变晶结构
        6.5.1.2 柱状/斑状变晶结构
        6.5.1.3 纤维束状变晶结构
        6.5.1.4 帚状结构
        6.5.2 其他结构
    6.6 扫描电镜特征
        6.6.1 纤维交织结构
        6.6.2 片状变晶结构
    6.7 小结
第七章 扶果岭矿区和田玉的年龄约束
    7.1 实验测试条件
    7.2 测试结果
    7.3 和田玉成矿年龄约束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山东“崂山绿石”的宝石矿物学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蛇纹石玉的研究现状
        1.2.2 “崂山绿石”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预期结果
    1.5 论文工作量
2 地质背景及宝石学基本特征
    2.1 地质背景
        2.1.1 地理位置概况
        2.1.2 区域地质概况
        2.1.3 矿区地质
    2.2 宝石学基本特征
        2.2.1 样品外观特征
        2.2.2 折射率
        2.2.3 硬度
        2.2.4 相对密度
    2.3 本章小结
3 “崂山绿石”矿物组成及结构特征
    3.1 偏光显微镜下的矿物特征
    3.2 偏光显微镜下的结构特征
    3.3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结构及形貌特征
        3.3.1 仪器及测试条件
        3.3.2 结构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崂山绿石”的电子探针分析
    4.1 仪器及测试条件
    4.2 蛇纹石
    4.3 绿泥石
    4.4 尖晶石族矿物
        4.4.1 磁铁矿系列
        4.4.2 铬铁矿系列
    4.5 橄榄石
    4.6 辉石
    4.7 本章小结
5 “崂山绿石”的谱学特征
    5.1 红外光谱研究
        5.1.1 仪器及测试条件
        5.1.2 测试结果及分析
    5.2 拉曼光谱研究
        5.2.1 仪器及测试条件
        5.2.2 测试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6.“崂山绿石”的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6.1 仪器及测试条件
    6.2 测试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崂山绿石”的成因研究
    7.1 原岩成因
    7.2 蛇纹石化过程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河北武安南洺河矽卡岩型铁矿中石榴石的宝石矿物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 论文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与构造
    2.2 岩浆岩
    2.3 矿区地质背景
3 南洺河石榴石矿物学及岩相学特征
    3.1 矿物学特征
    3.2 岩相学特征
    3.3 各向异性石榴石
    3.4 本章小结
4 南洺河石榴石的谱学特征
    4.1 红外光谱特征
    4.2 拉曼光谱特征
    4.3 本章小结
5 南洺河石榴石的晶体结构特征
    5.1 石榴石的晶体结构
    5.2 X射线粉晶衍射测试
    5.3 石榴石晶胞参数特征
    5.4 本章小结
6 南洺河石榴石的地球化学特征
    6.1 石榴石主量元素特征
    6.2 石榴石微量元素特征
    6.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江西九江地区断裂活动性研究 ——来自遥感解译、地震、热泉、断层泥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九江地区断裂构造
        1.2.2 断层泥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工作安排及完成的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2.2 大地构造背景
    2.3 地层
    2.4 岩浆岩
        2.4.1 火山岩
        2.4.2 侵入岩
    2.5 构造
        2.5.1 断裂构造
        2.5.2 褶皱构造
3 遥感地质解译
    3.1 遥感数据源
    3.2 建立断裂构造解译标志
    3.3 断裂构造解译
4 地震及热泉分布特征
    4.1 地震震源分布特征
    4.2 热泉分布特征
5 断层泥及围岩野外采样及实验分析
    5.1 样品的采集与描述
    5.2 实验仪器与方法
        5.2.1 穆斯堡尔谱实验
        5.2.2 碳氧同位素实验
    5.3 断层泥及围岩穆斯堡尔谱分析
        5.3.1 穆斯堡尔谱原理及特征
        5.3.2 Fe化学种分布特征
    5.4 碳氧同位素组成及流体特征
6 研究区断裂构造活动性分析
    6.1 遥感解译
    6.2 地震与热泉分布
    6.3 断层带氧化还原环境
    6.4 流体与断层活动的关系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下一步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不同产状的磁铁矿的穆斯堡尔谱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代早期云梦山组“铁建造”的成因及其古环境意义[D]. 仇一凡.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1(01)
  • [2]金属稳定同位素对俯冲带流体性质的制约[D]. 陈安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侵入岩中磁铁矿研究[D]. 孙少华.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4]江南造山带西缘新元古代锡铌钽成矿作用[D]. 向路. 南京大学, 2020(12)
  • [5]中国东北部岩石圈地幔性质及其形成过程[D]. 林阿兵.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6]新疆若羌和田玉矿物岩石学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D]. 姜颖.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7]2016年全球发现的新矿物种[J]. 蔡剑辉.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20(03)
  • [8]山东“崂山绿石”的宝石矿物学特征及成因研究[D]. 于晓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9]河北武安南洺河矽卡岩型铁矿中石榴石的宝石矿物学特征[D]. 阮晨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1)
  • [10]江西九江地区断裂活动性研究 ——来自遥感解译、地震、热泉、断层泥的证据[D]. 田素素.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不同产状磁铁矿的穆斯堡尔谱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