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东风型内燃机车辅助发电机不发电的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富杰[1](2021)在《核电站应急柴油机起动蓄电池1E级鉴定研究》文中提出在秦一厂第一次概率安全评审(PSR)时发现应急柴油机(EDG)起动蓄电池未经过核安全级(1E级)质量鉴定,设备质量等级不能满足安全技术要求。为解决PSR弱项问题,开展了EDG蓄电池1E级鉴定的研究工作,探索了起动蓄电池1E级鉴定方法,结合起动蓄电池运行工况特点,对核级鉴定的老化试验方法提出了优化,首次实现了AGM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1E级鉴定。
崔一民[2](2020)在《汽车尾气能量回收系统建模研究与仿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表明,汽车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只有20%~45%被有效利用,其他的部分都以热能的形式耗散掉了。其中废气携带的能量约占总耗散能量的28%~44%,可见废气能量回收意义重大。目前对废气能量回收系统的研究多集中于发动机和动力涡轮的机械方面,或者是系统整体建模但未充分考虑高速永磁同步发电机的电磁特性,而对高速永磁同步发电机的研究又多侧重电机本体,未考虑其在废气能量回收系统的应用。本文针对94k W的柴油机废热回收利用的废气涡轮发电系统,设计了一台功率为1.8k W,转速为60000r/min的高速永磁同步发电机,充分考虑柴油机转速、喷油提前角、压缩比等参数,动力涡轮转速和发电机的电磁特性等机电耦合及相互影响关系,利用GT-Power与MATLAB/Simulink和Ansoft软件建立废气涡轮发电系统整体模型。首先对系统中柴油机、高速永磁同步发电机进行仿真分析,掌握柴油机的气缸特性、速度特性、废气参数特性和高速永磁同步发电机的空载、负载特性,结果表明随着转速的增加,柴油机气缸温度逐渐上升而压力先上升后下降,扭矩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1800rpm时达到最大为402.42N·m,功率逐渐增大,在2400rpm时柴油机功率达94.2k W,排气参数呈上升趋势;高速永磁同步发电机空载下定子齿部磁密约为1.5T左右,气隙磁密波形正弦性好,谐波较少,发电机负载下电压电流幅值约为68V、12A左右,电磁转矩在180m N·m左右波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系统在FTP-75驾驶循环工况下的发电效果,结果表明系统最高发电功率可达837W,系统效率最高为39.3%。据此对柴油机转速、喷油提前角、压缩比,发电机峰值电压、输出功率、效率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进行仿真分析,得到柴油机排气参数、经济和动力特性和对发电机的性能影响:发动机在转速增加、喷油提前角及压缩比减小时,发电机电压峰值、输出功率及效率呈上升趋势,最终给出了系统的最佳工作点。
蒋新艳[3](2019)在《大功率交流机车主辅发电机转子检修工艺改进》文中认为与传统内燃机车主发电机相比,大功率交流内燃机车主辅发电机结构复杂,并且为进口或技术转让国产化的电机,对该型机车主辅发电机的检修工艺相当于从零开始研究,且国外对该型电机是根据状态检修,没有可以参考或者平移的检修工艺,因此该型电机的检修工艺需要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完善。本文通过对交流电机的原理、结构及检修工艺等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结合大功率交流机车主辅发电机转子检修工艺,从转子对地绝缘不良、转子开路故障、转子短路故障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制定改进措施。通过分析环境湿度、清洁度及浸漆工艺,提升转子对地绝缘性能;研究绑扎带绝缘性能选取合适材料,分析绑扎环的绑扎位置和方法,加强绑扎强度,提升转子绑扎环改造的工艺效果;根据滑环及转轴的尺寸及材质,对滑环的加热温度进行理论计算,确认影响滑环安装的关键因素,即滑环的相对膨胀量要足够大、滑环安装时滑环与转轴中心线达到重合。通过增加液氮冷却轴的方式扩大转轴和滑环的温差,同时设计并制作新滑环安装工装,改进了滑环安装的工艺方案。转子检修工艺改进后,经过厂内外实施验证,降低了主辅发电机转子的故障率,取得了丰富的检修经验,完善了电机转子检修工艺;同时节约了机车检修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温吉斌[4](2018)在《浅谈内燃机车交流辅助传动系统》文中认为针对内燃机车交流辅助传动系统的发展状况,着重分析了国内交流传动内燃机车交流辅助传动系统方案,比较了各方案的特点,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杨南杰[5](2018)在《电动增压及涡轮发电混合增压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机动车数量的持续增多,能源安全与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重。内燃机是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同时它也是把石油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重要工具,但转化比例只有30%~40%。如何节能减排和回收剩余能量,成为当前内燃机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特色在于针对增压柴油发动机存在低速工况下转矩不足、瞬态响应特性差、加速冒黑烟和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采用电动增压系统与原增压器并联的结构,代替原增压器进行快速进气。采用涡轮发电系统与原增压器串联的结构,把多余废气能量转化为电能,从而提高发动机总输出功。该研究对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大实际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建模验证余热利用技术的可行性。对比增压发动机和复合涡轮增压发动机理想的工作循环图与恒压T-S图,验证了增加复合涡轮后,可减小换气损失,提高能量利用率。基于GT-power软件搭建余热发电系统模型,并分析模型的余动能,余热能,余压能和排气总能,以此验证该技术的可行性。混合增压系统的结构设计。采用电动增压器和涡轮发电机与原增压器并、串联结构,设计一种新型盖板结构,解决了电动增压器转子轴过长、压气机与电机同轴度不足和连接螺母易松动的问题。同时本文灵活利用了涡轮轴端部的光轴部分与传动螺母内孔配合,解决了涡轮轴与联轴器同轴度与跳动度不足的问题。混合增压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以Altium Designer为硬件开发平台,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实现了模拟地、数字地与功率地的分离,避免信号之间的干扰,增强了系统稳定性。完成了硬件电路的设计,包括STM32芯片最小工作系统、传感器输入模块、输出模块和界面显示等,最后完成PCB板的设计与制作。混合增压系统的软件设计。以Keil-uVision5为软件开发平台,提出了一种新型智能控制策略,基于电增压系统-进气压力MAP图,以发动机进气压力为基本目标,采用模糊PID控制器,实时控制电动增压器转速,使发动机得到期望的进气压力值。发动机排气端则采用旁通阀来实时控制涡轮发电机的工作状态。基于增压柴油机台架试验方法,设计了电动增压试验、涡轮发电试验和两种系统协同工作的三种试验方案,以研究混合增压系统对柴油机整体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混合增压两子系统独立试验时分别可改善柴油机的动力性、排放性和燃油经济性,同时回收多余废气能量,提高发动机的输出总功率。混合增压系统的两子系统联合工作,可使发电功率和发动机总功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尚敬,何良,刘顺国,李小文,王平华[6](2017)在《HXN6型大功率混合动力机车电传动及控制系统》文中认为HXN6型机车是为我国铁路研制的大功率交流传动混合动力内燃机车,也是目前全世界功率最大的混合动力内燃机车。机车采用了大容量磷酸铁锂电池作为动力电池,与柴油机联合提供动力,采用新型主辅传动一体化电路及控制技术。文章对HXN6机车牵引主传动系统、微机网络控制系统、辅助传动系统等的构成和技术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机车在试验及应用考核过程中表现出了卓越的节能减排性能。
吴超鹏[7](2017)在《GCY系列内燃机车发电机实时监控报警系统研究与实施》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广州地铁现有GCY系列内燃机车DC 24V辅助发电机不发电状态如未能被及时发现,将可能导致机车失电停机的隐患,研制了发电机实时监控报警系统,能及时提醒车上人员处理发电机故障,从而避免内燃机车正线运行事故的发生。
韩春华[8](2015)在《DF11G型机车常见故障原因及应急处理方法》文中研究指明针对DF11G机车型乘务员在处理机车故障时对发生故障的原因研判不全,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的问题,介绍了DF11G型机车常见故障判断方法及发生故障时,尤其是运行途中机车乘务员如何应急处理的有效方法,以提高乘务人员故障处理能力,减少因检修不当造成的机破发生。
杨蕊[9](2015)在《浅析内燃机车故障判断处理》文中指出针对内燃机车的故障,分析了电气故障的判断方法和原则,从而提高内燃机车故障判断处理的效率。
欧阳爱莲,徐冬明[10](2015)在《DF5D型机车电压调整器和步进电机驱动器冗余改进》文中提出为了消除DF5D型内燃机车因DLC发电控制或调速控制故障难以及时排除影响机车正常运用的风险,在机车上加装电压调整器和步进电机驱动器作为微机的备用设备,提高了机车运行的安全性。
二、关于东风型内燃机车辅助发电机不发电的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东风型内燃机车辅助发电机不发电的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核电站应急柴油机起动蓄电池1E级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EDG蓄电池技术特点及核级鉴定的设备选型 |
1.1 EDG蓄电池技术特点及现有核级蓄电池适用性分析 |
1.2 排气式蓄电池和阀控密封蓄电池选型分析 |
2 NM450蓄电池应用于EDG的可行性分析论证 |
2.1 铁路内燃机车起动特性与EDG起动特性的差异 |
2.2 NM450型蓄电池起动EDG的可行性分析及验证 |
3 NM450蓄电池核级鉴定的老化试验方法优化 |
3.1 蓄电池老化试验基本方法 |
3.2 老化寿命试验中增加循环放电试验的必要性分析 |
3.3 蓄电池循环放电试验的参数确定 |
3.4 蓄电池老化试验判定条件分析 |
3.5 蓄电池1E级鉴定的试验流程优化 |
4 结语 |
(2)汽车尾气能量回收系统建模研究与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废气能量回收系统研究现状 |
1.2.2 高速永磁同步发电机研究现状 |
1.3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章 废气能量回收系统整体建模 |
2.1 废气能量回收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 柴油机模型的建立 |
2.2.1 气缸数学模型 |
2.2.2 进排气管数学模型 |
2.2.3 涡轮增压器数学模型 |
2.2.4 中冷器数学模型 |
2.2.5 柴油机仿真模型 |
2.3 动力涡轮子模型的建立 |
2.3.1 动力涡轮数学模型 |
2.3.2 动力涡轮仿真模型 |
2.4 高速永磁同步发电机模型的建立 |
2.4.1 高速永磁同步发电机数学模型 |
2.4.2 高速永磁同步发电机物理模型 |
2.5 废气能量回收系统整体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废气能量回收系统仿真及分析 |
3.1 柴油机性能仿真分析 |
3.1.1 柴油机缸内压力及温度分析 |
3.1.2 柴油机速度特性分析 |
3.1.3 柴油机排气参数分析 |
3.2 高速永磁同步发电机性能仿真分析 |
3.2.1 发电机空载特性分析 |
3.2.2 发电机负载特性分析 |
3.3 排气能量回收结果分析 |
3.3.1 不同转速下排气能量计算 |
3.3.2 动力涡轮能量回收转换性能分析 |
3.4 循环工况下废气能量回收系统发电效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柴油机参数对系统各部分性能的影响 |
4.1 喷油提前角对废气能量回收系统的影响 |
4.1.1 喷油提前角对柴油机工作过程的影响 |
4.1.2 喷油提前角变化对涡轮转速的影响 |
4.1.3 喷油提前角变化对发电机影响 |
4.2 压缩比对废气能量回收系统的影响 |
4.2.1 压缩比对柴油机工作过程的影响 |
4.2.2 压缩比变化对涡轮转速的影响 |
4.2.3 压缩比变化对发电机影响 |
4.3 转速对废气能量回收系统的影响 |
4.3.1 转速变化对涡轮转速的影响 |
4.3.2 转速变化对发电机影响 |
4.4 变参数对系统效率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
致谢 |
(3)大功率交流机车主辅发电机转子检修工艺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机检修技术的国内外发展 |
1.2.1 电机的发展及轨道交通的应用 |
1.2.2 机车电机检修周期 |
1.2.3 Y公司机车检修技术的发展及运行情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课题研究的目标 |
2 主辅发电机介绍及检修工艺 |
2.1 主辅发电机结构介绍 |
2.1.1 电机简介 |
2.1.2 滑环介绍 |
2.2 电机检修技术 |
2.2.1 电机检修原理 |
2.2.2 电机检修概况 |
2.2.3 转子检修工艺流程 |
2.2.4 电机对地绝缘的检测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3 转子故障分析 |
3.1 转子对地绝缘不良故障分析 |
3.1.1 转子对地绝缘不良故障统计及分析 |
3.1.2 环境湿度对转子绝缘的影响分析 |
3.1.3 清洁度对转子绝缘的影响分析 |
3.1.4 绝缘浸漆工艺对转子绝缘的影响分析 |
3.2 转子联线开路故障分析 |
3.2.1 故障转子解体分析 |
3.2.2 绑扎用绝缘材料分析 |
3.2.3 绑扎方式及绑扎部位的确定 |
3.3 转子短路故障分析 |
3.3.1 故障滑环的统计及分析 |
3.3.2 滑环安装的分析调研 |
3.3.3 滑环加热温度的理论计算 |
3.3.4 滑环安装的工艺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4 转子检修改进方案 |
4.1 提高转子绝缘的改进方案 |
4.2 提高绑扎强度的改进方案 |
4.3 滑环安装工艺的改进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5 转子检修工艺改进后效果检验 |
5.1 措施有效性检验 |
5.1.1 厂内效果检验 |
5.1.2 厂外效果检验 |
5.2 经济效益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浅谈内燃机车交流辅助传动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交流辅助传动系统方案 |
1.1 辅助发电机供电 |
1.1.1 HXN3型机车交流辅助传动系统 |
1.1.2 HXN5型机车交流辅助传动系统 |
1.2 主辅一体供电 |
1.2.1 HXN3K型内燃机车 |
1.2.2 HXN5K型内燃机车 |
1.2.3 出口南非的CKD9型机车 |
2 交流辅助传动系统方案比较 |
2.1 辅助发电机供电 |
2.2 主辅一体供电 |
2.2.1 采用主辅一体供电形式的交流辅助传动系统的优点 |
2.2.2 采用主辅一体供电形式的交流辅助传动系统的缺点 |
2.3 出口南非的CKD9型内燃机车 |
3 交流辅助传动系统的建议 |
4 结论 |
(5)电动增压及涡轮发电混合增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混合涡轮增压器 |
1.2.2 余热回收利用技术 |
1.2.3 电动增压技术 |
1.2.4 研究现状分析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余热利用理论研究及仿真模型建立 |
2.1 余热利用理论 |
2.2 涡轮发电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
2.2.1 发动机基本参数及涡轮增压器边界参数 |
2.2.2 仿真模型建立 |
2.3 废气能量计算及仿真结果分析 |
2.3.1 柴油机废气能量计算理论 |
2.3.2 柴油机模型废气能量计算 |
2.3.3 增压柴油机模型废气能量计算 |
2.3.4 余热利用发电系统模型废气能量计算 |
2.3.5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合增压系统的结构设计 |
3.1 混合增压系统与其总体设计 |
3.2 混合增压系统的工作原理 |
3.3 电动增压器的结构设计 |
3.3.1 压气机选型 |
3.3.2 高速电机的设计 |
3.3.3 压气机与高速异步电动机的集成 |
3.4 涡轮发电机的结构设计 |
3.4.1 涡轮机设计 |
3.4.2 发电机选型 |
3.4.3 动力涡轮和永磁发电机的集成 |
3.4.4 整流器选型 |
3.5 其他设备的选型 |
3.5.1 蓄电池选型 |
3.5.2 逆变器选型 |
3.5.3 变频器选型 |
3.5.4 电动阀选型 |
3.5.5 各传感器选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合增压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硬件电路的总体结构 |
4.2 芯片的选型 |
4.3 电源模块 |
4.4 传感器信号采集模块 |
4.4.1 CAN通讯接口电路 |
4.4.2 直流电流与电压信号采集电路 |
4.4.3 进气压力与排气压力信号采集电路 |
4.4.4 电动增压器转速信号采集电路 |
4.4.5 执行机构机体温度信号采集电路 |
4.5 执行机构驱动电路设计 |
4.5.1 RS485通讯接口电路 |
4.5.2 电动蝶阀驱动电路 |
4.6 ST-LINK下载与调试接口电路 |
4.7 TFT_LCD屏幕显示接口电路 |
4.8 印刷电路板(PCB)设计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混合增压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STM32f407ZG软件开发环境 |
5.2 软件系统主控程序设计 |
5.3 系统初始化模块 |
5.4 模拟信号的采集处理程序 |
5.5 CAN总线通讯处理程序 |
5.6 电动增压器控制策略与驱动程序 |
5.6.1 控制方法对比 |
5.6.2 控制策略确定 |
5.6.3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5.7 涡轮发电机驱动程序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混合增压系统试验研究 |
6.1 实验设备 |
6.1.1 试验发动机主要性能参数 |
6.1.2 主要测试仪器与设备 |
6.2 台架试验结果与分析 |
6.2.1 电动增压系统效果分析 |
6.2.2 涡轮发电系统效果分析 |
6.2.3 电动增压及涡轮发电混合增压系统效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HXN6型大功率混合动力机车电传动及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机车主传动系统 |
1.1 机车主要性能参数 |
1.2机车主传动系统 |
1.3 电传动系统主要部件及参数 |
1.4 牵引制动特性曲线 |
2 机车网络控制系统 |
2.1 机车级微机LCS32 |
2.2 传动控制单元DCU |
2.3 电池管理系统BMS |
3 辅助传动系统 |
4 结论 |
(7)GCY系列内燃机车发电机实时监控报警系统研究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方案设想 |
1.1 方案一 |
1.2 方案二 |
2 方案设计 |
3 现场实施 |
4 结语 |
(8)DF11G型机车常见故障原因及应急处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故障判断方法 |
2常见故障的原因及应急处理方法 |
3结束语 |
(9)浅析内燃机车故障判断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机车故障分析 |
2 电气故障分析判断一般原则 |
3 故障分析判断方法 |
4 试灯的使用 |
(10)DF5D型机车电压调整器和步进电机驱动器冗余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
2 改进方案 |
2. 1 电压调整器部分 |
2. 2 步进电机驱动器部分 |
3 效果 |
四、关于东风型内燃机车辅助发电机不发电的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核电站应急柴油机起动蓄电池1E级鉴定研究[J]. 陈富杰. 电工技术, 2021(19)
- [2]汽车尾气能量回收系统建模研究与仿真分析[D]. 崔一民.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3]大功率交流机车主辅发电机转子检修工艺改进[D]. 蒋新艳.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4]浅谈内燃机车交流辅助传动系统[J]. 温吉斌. 铁道机车与动车, 2018(12)
- [5]电动增压及涡轮发电混合增压系统的研究[D]. 杨南杰. 福州大学, 2018(03)
- [6]HXN6型大功率混合动力机车电传动及控制系统[J]. 尚敬,何良,刘顺国,李小文,王平华. 机车电传动, 2017(06)
- [7]GCY系列内燃机车发电机实时监控报警系统研究与实施[J]. 吴超鹏. 机电信息, 2017(15)
- [8]DF11G型机车常见故障原因及应急处理方法[J]. 韩春华. 铁道运营技术, 2015(04)
- [9]浅析内燃机车故障判断处理[J]. 杨蕊.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15(16)
- [10]DF5D型机车电压调整器和步进电机驱动器冗余改进[J]. 欧阳爱莲,徐冬明. 铁道机车与动车,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