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癫痫72例的辨证分型论治(论文文献综述)
赖德培(Thanakorn Theerakarunwong)[1](2020)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前瞻性试验,以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口服通痹灵片为对照组,观察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生存质量影响,为中医综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提供临床证据,有利于中医药疗法在中泰两国乃至国际的推广与传播。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4组,治疗组采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对照1组采用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对照2组采用督脉排针法,对照3组采用口服通痹灵片,疗程均为4周,共28天。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AS患者实验室指标(ESR、CRP、TNF-α)、脊柱痛VAS评分、患者总体评价VAS评分(PGA)、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Bath强直性脊柱炎测量学指数(BASMI)、中医证候积分评分、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 L)等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2.统计: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2检验、方差分析(正态性分布)或秩和检验(非正态性分布),检验水准均设为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纳入自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及风湿科、泰国那空拉差是玛府直辖县呵叻大学附属荫达宁中医诊所符合标准的AS患者共132例,其中共脱落9例,有效病例为123例,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1组30例,对照2组32例,对照3组30例。2.基线4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实验室指标(ESR、CRP、TNF-α)、中医证候积分评分、脊柱痛VAS评分、病人总体评价(PGA)、BASFI评分、BASDAI评分、BASMI评分、ASQo L、等指标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结束后,4组均未出现临床痊愈,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1组显效2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2组显效0例,有效1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59.38%。对照3组显效0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67%。4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1)红细胞沉降率(ESR)方面,组内比较,4组治疗前后ESR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督脉排针法针刺、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C反应蛋白(CRP)方面,组内比较,4组CRP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其余三组对照组之间,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后与通痹灵片口服对比,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方面,组内比较,4组治疗前后TNF-α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后与通痹灵片口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2组、对照3组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5.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PGA)方面(1)在脊柱痛VAS评分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组治疗后进行组间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病人总体评价(PGA)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发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6.AS相关量表评分方面(1)在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方面、强直性脊柱炎疾病功能指数(BASFI)方面、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测量学指数(BASMI)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发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针刺、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 L)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针刺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督脉排针法针刺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在关节肿胀、腰脊活动受限、关节疼痛、肢体困重、腰膝酸软、发热汗出、中医证候积分总分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进行对比,在缓解关节肿胀程度方面,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腰脊活动受限、关节疼痛、肢体困重、腰膝酸软、发热汗出、中医证候积分总分方面,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其余三组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中,督脉排针能有效改善炎症指标ESR、CRP、TNF-α,其中对降低ESR水平疗效更为显着;可缓解脊柱及关节等躯体疼痛;能改善活动功能障碍。2.通痹灵片口服能降低炎症因子ESR、CRP、TNF-α的水平,能有效改善活动功能障碍,且能有效缓解脊柱疼痛,但单纯口服通痹灵片对缓解躯体疼痛效果不明显。3.常规针刺在治疗AS中,针刺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ESR、CRP、TNF-α,但与督脉排针相比,督脉排针法对降低ESR更明显,常规针刺对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功能障碍疗效不显着。综上所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缓解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改善AS患者活动功能;较单一疗法疗效更显着,能整体改善AS患者的症状、体征。该疗法操作安全性高,临床应用性广,患者经济负担小,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更有效地控制疾病进程、改善AS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何美莹[2](2019)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文献和临床回顾性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SLE疾病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将网络分析结果同现行标准进行比较,为SLE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指导。方法:1、文献系统评价:通过计算机检索的方式搜索CNKI、VIP、Wan Fang Data以及PubMed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治疗SLE的文献,筛选出合格文献134篇进行文献系统评价。2、临床回顾性调查:在2011年1月-2017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案室筛选合格SLE患者病历资料322份。3、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别对SLE病历资料和文献资料构建网络,计算网络节点度、紧密度、特征向量中心度、边的权重等拓扑性质参数,分析SLE疾病各证候的核心症状、舌象、脉象及方药的配伍规律。结果:一、SLE文献系统评价的一般资料结果及网络分析结果概况(一)本研究共纳入了 134篇合格研究文献,SLE疾病常见临床表现频数分析,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舌红、关节痛、疲乏、低热、腰膝酸软、脱发、脉细数等149种临床表现,其中舌红出现频数最高,比例为55.34%;SLE的中医证候频数分析,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热毒炽盛证、阴虚内热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以及气阴两伤证等19种证候,前5种证候共占总证候数的80.24%,其中热毒炽盛证所占比重最大,为28.46%。(二)SLE文献系统评价资料的网络分析结果1、SLE疾病临床表现特征的网络分析结果:临床特征性症状:关节痛、脱发、头晕、肌肉痛、皮肤红斑、下肢浮肿、口舌生疮、发热、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烦躁、心悸;核心中药:生地黄、甘草、牡丹皮、赤芍、茯苓、丹参、黄芪、当归、秦艽、白芍、泽泻、白术、玄参、紫草、白花蛇舌草。2、SLE文献资料各主要证候证方药对应规律网络分析结果(1)热毒炽盛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高热、舌红、尿黄、口渴喜冷饮、便结、面部鲜红蝶形红斑、舌红绛、关节痛、疲乏、神昏谵语、口舌生疮、苔黄、四肢抽搐、烦躁、皮肤红斑;②常用方剂为犀角地黄汤;③核心中药有生地黄、牡丹皮、赤芍、金银花、甘草、水牛角、紫草、玄参、青蒿、白花蛇舌草、知母、连翘、白芍、黄芩、石膏、丹参。(2)阴虚内热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舌红、脉细数、低热、盗汗、口渴、五心烦热、苔少、疲乏、口渴喜冷饮、咽干、便结、皮肤鲜红斑疹;②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二至丸、青蒿鳖甲汤;③核心中药有生地黄、牡丹皮、女贞子、甘草、秦艽、知母、赤芍、丹参、玄参、青蒿、白花蛇舌草、黄柏、鳖甲。(3)脾肾阳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四肢浮肿、脉沉细、尿少、腹胀、形寒肢冷、疲乏、舌淡胖齿痕、苔薄白、便溏、纳差、气促、颜面浮肿、腰酸;②常用方剂为真武汤、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附子理中汤、肾气丸;③核心中药有茯苓、黄芪、白术、甘草、党参、泽泻、附子、山药、淫羊藿、牡丹皮、丹参、车前子、山茱萸、太子参、生地黄。(4)肝肾阴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脉细数、腰膝酸软、舌红、低热、脱发、头晕、五心烦热、苔少、耳鸣、盗汗、口渴、斑疹暗红、目眩;②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③核心中药有生地黄、牡丹皮、女贞子、枸杞子、甘草、山茱萸、紫草、白芍、山药、秦艽、何首乌、泽泻。(5)气阴两伤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疲乏、舌红、低热、苔薄白、自汗、脉细数、气短、苔少、口渴、腰膝酸软、盗汗、脱发、五心烦热;②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生脉散;③核心中药有黄芪、麦冬、白术、甘草、牡丹皮、茯苓、秦艽、生地黄、当归、太子参、五味子、女贞子、丹参。二、SLE临床回顾性调查研究的一般资料结果及网络分析结果概况(一)SLE临床患者一般情况分析结果平均年龄为33.52±13.03岁;女性患者293例(90.99%),男性患者29例(9.01%);平均病程40.23±50.29个月;平均住院天数11.25±7.18天;四季中冬季发病患者最多,共 103 例(31.99%)。(二)SLE患者疾病临床表现和证候频数分析结果SLE临床患者临床表现频数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舌红、疲乏、关节痛、口渴、眠差、红斑等178种临床表现,其中舌红出现频数最高,比例为35.09%。证候频数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热毒炽盛证、风湿热痹证、气血两虚证、肝肾阴虚证以及脾肾阳虚证,其中热毒炽盛证所占比重最大,为28.88%。(三)SLE临床回顾性调查网络分析结果1、SLE患者临床特征性症状:关节痛、脱发、头晕、肌肉痛、皮肤红斑、下肢浮肿、口舌生疮、发热、胸闷、关节肿痛、红色皮疹、头痛、雷诺现象、气促、口苦、腹痛、肌肉酸痛;核心中药:甘草、茯苓、薏苡仁、牡丹皮、赤芍、生地黄、白术、白芍、半夏、黄芩、丹参、陈皮、党参。2、SLE临床病历资料各主要证候证方药对应规律网络分析结果(1)热毒炽盛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舌红、关节痛、口渴、脱发、四肢红斑、苔黄、脉滑数、疲乏、眠差、神昏、纳差、咳嗽、红色皮疹、脉弦数、口舌生疮;②常用方剂为犀角地黄汤、四妙勇安汤;③核心中药有甘草、牡丹皮、赤芍、生地黄、薏苡仁、茯苓、水牛角、黄芩、连翘、金银花、半夏、陈皮、知母、青蒿、玄参、鳖甲。(2)脾肾阳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疲乏、脱发、下肢浮肿、咳嗽、关节痛、胸闷、苔薄白、舌淡红、纳差、皮肤红斑、气促、眠差、红色皮疹、苔白腻、头晕;②常用方剂为金匮肾气丸、五苓散、参苓白术散;③核心中药有甘草、茯苓、牡丹皮、白术、山药、泽泻、山茱萸、桂枝、黄芪、附子、丹参、白芍、熟地黄、薏苡仁、砂仁。(3)肝肾阴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口渴、疲乏、舌红、皮肤红斑、脱发、眠差、红色皮疹、面部鲜红蝶形红斑、纳差、头痛、发热、心悸;②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青蒿鳖甲汤;③核心中药有甘草、茯苓、生地黄、牡丹皮、薏苡仁、半夏、青蒿、山药、赤芍、鳖甲、黄芩、白芍、丹参、泽泻、知母、酸枣仁。(4)风湿热痹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关节痛、眠差、疲乏、口渴、舌红、舌淡红、纳差、发热、红色皮疹、关节肿痛、苔黄腻、咳嗽、下肢浮肿、头晕;②常用方剂为四妙散、桂枝芍药知母汤、小柴胡汤;③核心中药有甘草、薏苡仁、茯苓、白芍、白术、半夏、黄芩、苍术、黄柏、桂枝、柴胡、姜黄、赤芍。(5)气血两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疲乏、关节痛、头晕、舌淡红、眠差、咳嗽、咽痛、口渴、苔薄白、舌淡、咯痰、头痛、胸闷、脱发、纳差;②常用方剂为归脾汤;③核心中药有甘草、茯苓、白术、黄芪、党参、薏苡仁、白芍、当归、陈皮、丹参、半夏、酸枣仁、麦冬、黄芩。三、文献系统评价及临床回顾性调查研究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较(一)SLE疾病的文献与临床病历资料网络结果比较SLE文献系统评价和临床回顾性调查二者所得SLE疾病临床表现特征基本一致,二者共同的临床特征性表现有8个;共同的核心中药有8个。(二)SLE疾病文献与临床病历资料共同证候的网络结果比较文献与临床病历资料有3个共同的证候,即热毒炽盛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这3个核心证候的临床表现特征基本一致,热毒炽盛证:二者共同的临床核心表现有20个;常用方剂为犀角地黄汤;核心中药有18个。脾肾阳虚证:二者共同的临床核心表现有14个;常用方剂为金匮肾气丸;核心中药有17个。肝肾阴虚证:二者共同的临床核心表现有15个;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核心中药有15个。(三)SLE各个证候的网络分析结果与现行SLE标准的对比1、热毒炽盛证相同:①面部鲜红蝶形红斑、高热、口渴、头晕、关节痛等9个临床表现;②方剂:犀角地黄汤;③中药: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黄芩、青蒿等8味中药。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疲乏、脱发、口舌生疮、口苦、红色皮疹等21种临床表现。网络分析结果没有标准所列的皮肤紫斑;黄连解毒汤;黄连、泽泻。2、脾肾阳虚证相同:①临床表现:下肢浮肿、脉沉细;②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苳等7味中药。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疲乏、便溏、纳差、气促、脱发等10种临床表现;黄芪、甘草、白术、桂枝、丹参等10味中药。网络分析结果没有标准所列的面热、小便清长。3、肝肾阴虚证相同:脱发、头晕、低热、乏力、口干等8种临床表现。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疲乏、气促、脱发、关节痛、皮肤红斑等10种临床表现。4、阴虚内热证相同:①发热、低热、五心烦热、盗汗、面浮红等10种临床表现;②方剂:六味地黄丸、二至丸;③中药:生地黄、青蒿、紫草、知母、黄柏等11味中药。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口渴、苔少、疲乏、咽干、皮肤鲜红斑疹等22种临床表现;青蒿鳖甲汤、知柏地黄丸;甘草、秦艽、赤芍、丹参、玄参等19味中药。网络分析结果没有标准所列的斑疹暗红、足跟痛、苔薄;大补阴丸、清骨散;鱼腥草、益母草。5、风湿热痹证相同:关节痛、关节肿胀、皮疹、肌肉酸痛、发热等7种临床表现。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眠差、疲乏、口渴、纳差、苔黄腻等24种临床表现。网络分析结果没有标准所列的双手指漫肿、四肢关节痛无定处、恶风、关节重着僵硬、脉滑数、脉细数。6、气血两虚证相同:疲乏、汗出、心悸、气短、头晕等7种临床表现。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关节痛、舌淡红、眠差、咳嗽、咽痛等21种临床表现。网络分析结果没有标准所列面色苍白、耳鸣、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脉细无力。7、气阴两伤证相同:低热、五心烦热、烦躁、乏力、自汗、盗汗、关节痛等13种临床表现。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气短、苔少、口渴、腰膝酸软、脱发、心悸、眠差等18种临床核心表现。网络分析结果没有标准所列的斑疹暗红、面浮红。结论:1、SLE文献系统评价和临床回顾性调查的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提示,二者所得SLE疾病临床表现特征及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所用方药基本一致。2、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揭示,SLE的核心证候有3个为热毒炽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其辨证论治规律为:(1)热毒炽盛证:①临床核心表现:关节痛、口渴、脱发、四肢红斑、疲乏、眠差、神昏等20种;②核心中药:生地黄、甘草、牡丹皮、赤芍、茯苓、水牛角、黄零等18味;③核心方剂:犀角地黄汤;④核心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肝经。(2)肝肾阴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口渴、疲乏、皮肤红斑、脱发、皮肤鲜红斑疹、纳差、发热等15种;②核心中药:甘草、茯苓、生地黄、牡丹皮、青蒿、山药、白芍等15味;③核心方剂:六味地黄丸;④核心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肝、肾经。(3)脾肾阳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疲乏、脱发、下肢浮肿、关节痛、纳差、皮肤红斑、气促等14种;②核心中药:甘草、茯苓、牡丹皮、白术、山药、泽泻、山茱萸等17味;③核心方剂:金匮肾气丸;④核心性味归经:甘,温,归脾、肾经。3、将SLE各个证候的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与现行SLE辨证论治标准对比,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如网络分析结果中常见证候风湿热痹证、气阴两伤证等,需要进一步做前瞻性研究证实,为标准修订提供参考。
张爱芹[3](2018)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山东省中医院近3年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并发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SLE并发感染患者的早期预防、诊断及中医辨证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调研2015-01至2017-10于山东省中医院住院的129份SLE并发感染患者病例资料,填写调查表。2.采用EXCEL 2007管理数据,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统计推断采用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时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并用卡方(χ2)进行计数检验。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临床情况:129例SLE并发感染的患者中,男13例,女116例。平均年龄41.39±15.45岁。患者入院时间以夏、秋季为主。平均病程8.17±7.46年。SLE首发症状以红斑/皮疹为主。受累系统以皮肤粘膜系统居多,占21.33%。疾病活动度以轻度居多,占36.43%。SLEDAI评分平均值为11.8±8.59分。2.感染情况:SLE患者感染率为18.04%,感染场所以院外感染主,占86.82%。感染次数总计162次,感染1次者占81.40%。感染部位总计175个,以呼吸道为主。感染类型以细菌感染为主,占38.36%。总治愈率为37.21%,感染控制率55.81%,死亡率为6.20%。混合感染、深部真菌感染是导致SLE感染死亡的突出原因。不同感染结局SLE患者的红细胞、ESR值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血红蛋白、AST值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CRP、24h尿蛋白、ALT、ALB、GLB、TG、C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证型相关情况:中医证型分布以热毒炽盛证居多(39.53%),脾肾阳虚证20.16%,脾虚肝旺证18.60%,阴虚内热证、气滞血瘀证各10.85%。脾肾阳虚证患者SLEDAI评分最高,病情以重度活动为主。不同中医证型患者SLEDAI评分、病情活动度、感染部位、血红蛋白、24h尿蛋白定量、ALB、GLB、Cr、TG、IgG的差异均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感染类型、红细胞、Anti-P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热毒炽盛证与阴虚内热证SLEDAI的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余证型SLEDAI评分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与阴虚内热证、脾虚肝旺证SLEDAI的差异均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余证型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患者与其它各证型病情活动度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证型的血红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脾肾阳虚证与热毒炽盛证、气滞血瘀证GLB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阴虚内热证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内热证与热毒炽盛证、脾肾阳虚证、脾虚肝旺证TG差异均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气滞血瘀证与脾肾阳虚证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热毒炽盛证、脾虚肝旺证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与热毒炽盛证、阴虚内热证ALB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气滞血瘀证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热毒炽盛证与阴虚内热证Cr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与气滞血瘀证IgG值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中医证型在性别、年龄、入院时间、病程、感染次数、感染场所、感染结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ESR、CRP、AST、ALT、IgA、IgM、C3、C4、ds-DNA定量及ANA、SSA、Ro-52、AnuA、nRNP、Sm、AHA、ds-DNA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的SLE患者感染率为18.04%,以女性患者为主,多为院外感染、首次感染,呼吸道为主要感染部位,类型以细菌感染为主,革兰氏阴性菌占多数。2.中医证型以热毒炽盛证居多,与SLEDAI评分、病情活动度、感染部位、感染类型存在着密切相关性,但与性别、年龄、入院时间、病程、感染次数、感染场所、感染结局无明显相关。3.HGB、24小时尿蛋白定量、ALB、GLB、Cr、TG、IgG、Anti-P对指导SLE并发感染的辨证分型意义比较大,而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ESR、CRP、AST、ALT、IgA、IgM、C3、C4、ds-DNA定量、以及抗体ANA、SSA、Ro-52、AnuA、nRNP、Sm、AHA、ds-DNA对指导辨证分型意义不大。SLEDAI评分、病情活动度、血红蛋白、红细胞、ESR、AST在提示SLE并发感染的预后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单纯的依据感染情况不能更好的指导SLE证型的判断,还需结合实验室检验等客观指标进行多方面分析,才能更好地指导SLE感染的中医辨证论治。
傅芳[4](2016)在《癫痫的临床证候分型及中医症状的相关性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72例癫痫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临床类型、病程、发病季节、籍贯、家族史、临床检查及中医证型等特征进行分析,重点探讨72例患者的中医证型、证候的分布规律,为临床实践中辨证施治提出了参考依据。方法: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根据癫痫病的诊断标准,共收集癫痫患者72例。根据疾病的诊断标准将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将患者表现出的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建立Excel原始数据库。利用stata12.0和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库进行整理,对其临床证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本研究中,男42例(占58.33%),女30例(占41.67%)。≤14岁19例(占26.39%),15~30岁30例(占41.67%),>30岁23例(占31.94%)。广东的患者有51例(占70.83%、),湖北、湖南、广西的患者均有4例(各占5.56%),四川的患者有3例(占4.17%),福建、江西的患者有2例(各占2.78%),重庆、海南的患者均为1例(各占1.39%)。患者临床类型分布如下:全面性强直-阵挛性发作(GTCS)的患者有49例(占68.06%),部分性发作的患者12例(占16.67%),全脑性非惊厥性发作的患者5例(占6.94%),癫痫持续状态(SE)的患者有5例(占6.94%),难治性癫痫(RE)的患者有1例(占1.39%)。对患者既往史资料整理分析如下:有家族史的8例(占11.11%),无家族史的64例(占88.89%)。47例(占65.27%)病程≤1年,12例(占16.67%)病程为2-5年,10例(占13.89%)病程6-15年,3例(占4.17%)病程16-38年。此外,做了头颅CT的35例,做了脑电图20例,做了头颅MRI的17例。对患者发病季节资料整理分析如下:春季发病的患者最多,共20例,占全部病历的27.78%。其中立春和惊蛰发病例数相对最多,均为6例,各占总数的8.33%。其余属春季节气的发病率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清明(5例,6.94%)>谷雨(2例,2.78%)>雨水(1例,1.39%)。夏季发病的患者次之,为19例,占全部病历的26.39%。夏至和大暑发病的患者均为7例,所占比例各为9.72%。其余节气分别是立夏(3例,4.17%)、小满(1例,1.39%)、芒种(1例,1.39%)。秋季发病的患者为17例,占全部病历的23.61%。其中寒露属秋季节气中相对最多,有5例,占总数的6.94%。冬季发病患者最少,共16例,占全部病历的22.22%。其中大寒发病例数相对最多,有5例,占总数的6.94%。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如下:脾虚痰湿证共22例(占总数的30.56%),风痰上扰证,有20例(占27.78%),痰热内扰证15例(占20.83%),痰瘀阻窍证9例(占12.5%)、痰浊阻窍证3例(占4.17%),心脾两虚证2例(占2.78%),肝肾阴虚证1例(占1.39%)。将病例资料整理分析后,本次研究中涉及的证型有7种。脾虚痰湿证有22例,以脾气虚,痰湿盛为主要临床表现,如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双目上视、口吐白沫,舌质淡,苔白腻,脉多弦滑。风痰上扰证有20例,以风痰蔽塞心胸为主要临床表现,如头晕、口中有声,舌淡红、苔白稍厚腻、脉多弦滑。痰热内扰证有15例,以痰热蒙蔽清窍为主要临床表现,如夜寐不佳、小便频数、口中怪叫,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痰瘀阻窍证有9例,以瘀血痰浊内阻为主要临床表现,如突然昏仆倒地、大便干、角弓反张、手掌紧握,舌暗红,苔白腻,脉弦细。痰浊阻窍证有3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颤动、抽搐时发、呼之可应答,舌质淡红,苔白厚,脉弦细。心脾两虚证有2例,以胸闷、心慌、反复发作性四肢抽搐、记忆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肝肾阴虚证仅出现1例,以短暂四肢抽搐、健忘、心烦失眠、胸闷气促、两目干涩为主要表现,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由因子分析得出本病的证候要素主要涉及风、痰、瘀、虚、火热、精亏和惊。并以“痰”为主。主要病位在“脾”、“肝”和“心”,并得到三个证型,即肝脾不调兼血瘀证,脾肾两虚兼痰湿中阻证,心脾两虚证。结论: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癫痫以男性患者为多,15~30岁的患者居多,临床常见疾病类型为GTCS,患者以广东人为主,主要在春季发病。检查方面,大部分患者都选择了脑电图和头颅CT来明确诊断。症状以突然昏仆倒地、神志不清、肢体抽搐,移时苏醒为主。临床证候方面,主要涉及有脾虚痰湿、风痰上扰、痰热内扰、痰瘀阻窍、痰浊阻窍、心脾两虚、肝肾阴虚等方面。其中主要症状包括突然昏仆倒地、手掌紧握、目睛凝视、口吐白沫、角弓反张、咬破舌头、头晕、恶心呕吐、纳差、夜寐不佳、疲倦乏力、口角流涎、喃喃自语、记忆力减退等。临床七型证候的总结可以为本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护理及预防提供参考。其主要证候要素为痰,主要病位在脾肝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5](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燕[6](2011)在《西北燥证与心系疾病关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分析新疆地区心系疾病与西北燥证的罹患关系;2)分析新疆地区心系疾病病情、证情与西北燥证主兼证的相关性;3)分析新疆地区心系疾病患者与西北燥证罹患者素体状态的异同,从而揭示西北燥证对新疆地区心系疾病患者病证状态的影响。方法:运用文献学分析方法及临床流行病学方法,采用病例对照设计,共收集1314份调查问卷,其中病例组486例,对照组828例,对2组西北燥证罹患率、西北燥证证情、气血阴阳及五脏虚证罹患率进行比较。对病例组中燥证组非燥证组病情、临床证候证情、西北燥证证情、虚证证情进行比较。资料全部收回后采取EPIDATA3.0录入,然后导出数据。由SPSS16.0统计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均进行人口学资料均衡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方差不齐者采用t’检验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值小于或等于0.05将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意义。计数资料多组间两两比较时,检验水准α’ = 2α/k(k-1)。结果:1)心系疾病病例组西北燥证罹患率为37.86%,对照组为18.47%,病例组高于对照组(χ2=60.329,P<0.01)。各病种病例组西北燥证罹患率均高于对照组(均有P<0.05)。各病种西北燥证罹患率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神经衰弱(62.65%)、皮肤瘙痒症(49.35%)、冠心病(31.48%)、高血压(31.37%)、痤疮(24.13%);2)心系疾病组西北燥证总积分高于对照组(P<0.01)。各证候除肺心脾风火燥证两组无差异外,其余主兼证西北燥证积分二者均有显着差异,病例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各证候均数差值以心肾阴虚证及肺卫孔窍皮肤燥证最高;3)除高血压外,各病种病例组外燥证均高于对照组(均有P<0.05),尤以皮肤瘙痒症、痤疮明显。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三病种内燥证均高于外燥证(均有P<0.05)。皮肤瘙痒症、痤疮内燥证与外燥证积分比较未显示出差异(P>0.05);4)高血压与神经衰弱燥证组病情积分均高于非燥证组(均见P<0.01)。皮肤瘙痒症与痤疮燥证组与非燥证组病情积分未显示出差异(P>0.05);5)高血压阴阳两虚证与燥证总证情相关性最强(r=0.864,P<0.01);典型相关分析提示,西北燥证主兼证与高血压各证有很强关联性,其中因变量组阴阳两虚证、痰湿壅盛证与自变量组脾胃蕴湿证、肝肾精血不足证相关性最强。神经衰弱气郁化火证与西北燥证总证情相关性最强(r=0.692,P<0.01);典型相关分析提示,西北燥证主兼证与神经衰弱各证有很强关联性,其中因变量组肝阴亏虚证、气郁化火证与自变量组肝肾精血不足证、心肾阴虚证相关性最强。皮肤瘙痒症血虚风燥证与西北燥证总证情相关性最强(r=0.517,P<0.01);典型相关分析提示,西北燥证主兼证与皮肤瘙痒症各证有很强关联性,其中因变量组血虚风燥证、湿热壅盛证与自变量组肺心脾风火燥证、脾胃阴虚证相关性最强。痤疮湿热证与西北燥证总证情相关性最强(r=0.391,P<0.01);典型相关分析提示,西北燥证主兼证与痤疮各证有很强关联性,其中因变量组湿热证、风热证与自变量组肺心脾风火燥证、肺卫孔窍皮肤燥证相关性最强;6)高血压病情与西北燥证证情有较强关联度(fi=0.51)。类证中与肝肾精血不足证(fi=0.49)、肺心脾风燥证(fi=0.38)、心肾阴虚证(fi=0.38)关联度也较强(P<0.01)。神经衰弱病情与西北燥证证情病证切合指数=0.31(P<0.01),提示神经衰弱病情与西北燥证证情有较强关联度。与各类兼证病证切合指数均有P<0.01,尤以肝肾精血不足证病证切合指数(fi=0.40)最大,其次是脾胃蕴湿证(fi=0.37)、心肾阴虚证(fi=0.32)、脾胃阴虚证(fi=0.32),与肺心脾风火燥证关联度最小(fi=0.29)。皮肤瘙痒症病情除与肺心脾风火燥证(fi=0.30,P<0.01)有较强关联度外,其余各证fi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痤疮病情积分与西北燥证病证切合指数经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心系疾病病例组气虚证、阳虚证、心虚证、肝虚证罹患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虚证罹患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冠心病组阳虚证、心虚证、肺虚证、肝虚证罹患率高于对照组(均有P<0.01)。高血压组心虚证、肝虚证罹患率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衰弱组气虚证、心虚证、肝虚证罹患率高于对照组(P<0.01),其他虚证罹患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皮肤瘙痒症组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罹患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尤以气虚证、阳虚证明显(P<0.01)。痤疮组各类虚证罹患情况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8)冠心病燥证组气血阴阳虚证及五脏罹患率均高于非燥证组(P<0.01)。高血压燥证组气血阴阳及五脏虚证罹患率均高于非燥证组(P<0.01)。神经衰弱燥证组气虚证、阴虚证、心虚证、肺虚证、肝虚证罹患率高于非燥证组(P<0.01)。血虚证、阳虚证、脾虚证、肾虚证罹患率2组无差异(P>0.05)。皮肤瘙痒症燥证组阴虚证、阳虚证、心虚证、肝虚证、肾虚证罹患率高于非燥证组(P<0.05)。气虚证、血虚证、肺虚证、脾虚证、胃虚证罹患率2组无差异(P>0.05)。痤疮燥证组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肝虚证高于非燥证组(P<0.05)。其他虚证罹患率2组无差异(P>0.05);9)病证组、唯病组、唯证组、非病证组4组虚证比较:既罹患心系疾病又罹患西北燥证的人群体质最差,各类虚证均较明显。其次为西北燥证罹患者,再次为仅患有心系疾病者,而以既无疾病又无西北燥证罹患的人群体质状态最佳。结论:1)西北燥证是新疆地区心系疾病的危险因素。西北燥证是新疆地区心系疾病的共同临床伴随证候,并以心肾阴虚证为突出表现;2)新疆地区心系疾病病情和证情与西北燥证主兼各证均有较强相关性,随各病种特点,与西北燥证主兼证相关性亲疏不等;3)新疆地区心系疾病组虚证证情较对照组严重,突出表现为气虚、阳虚、心虚和肝虚证重而且多;4)冠心病组以阳虚为主,其次为气虚。五脏虚证中以心虚、肺虚、肝虚较为突出。其中肺虚证是新疆地区冠心病患者特殊素体状态。高血压组以心虚、肝虚为主,亦有气虚表现。这是新疆地区高血压患者有别于内地的体质特点。神经衰弱组气虚、心虚、肝虚较为突出。皮肤瘙痒症组气虚、阴虚、阳虚较为突出。痤疮组因年龄较轻,整体体质状况较好,但亦有肾虚表现。肾虚可能是新疆地区痤疮患者的潜在病理状态;5)西北燥证加重新疆地区心系疾病虚证证情。西北燥证是新疆民众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形式,防治西北燥证有助于提高新疆地区民众的健康水平。
郑香春[7](2008)在《中药柴贝止痫汤对难治性癫痫大鼠发作情况及耐药基因表达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在过去的20年中,尽管不断有新的抗癫痫药(antiepileptic drugs,AEDs)投入临床应用,但仍有30%左右的癫痫患者对AEDs不敏感,出现难以被控制的反复发作,临床上称之为难治性癫痫。难治性癫痫的预后不佳,有较高的致残和致死率,属于现代难治病范畴。因此研究难治性癫痫对AEDs产生耐药的原因,发现新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在肿瘤化疗的过程中发现,长期接触某一种化疗药物产生的不仅对此种化疗药物耐药,而且可对其他结构和功能不同的多种化疗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的现象,此被称为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研究表明肿瘤细胞膜上表达的多药转运体,能够将化疗药物泵出细胞外,减少了肿瘤细胞内的药物浓度,参与了肿瘤耐药的发生。同样情况也出现在难治性癫痫上,通常如果患者对一种AED耐受,他往往也对其它的AEDs不敏感。研究发现难治性癫痫耐药和肿瘤耐药之间存在相同的病理机制。目前研究认为在生理条件下人体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胶质细胞上就有多药转运体的表达,而在难治性癫痫患者病灶切除的标本发现血脑屏障上有高表达的多药转运体。进一步对其功能的研究发现,多药转运体是一类ATP结合蛋白质超家族,能够识别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AEDs,主动将药物泵出到BBB以外。因此认为,难治性癫痫患者脑内多药转运体表达增高,引起AEDs通过血脑屏障障碍,患者脑中AEDs浓度下降,可能参与了难治性癫痫多药耐药的发生。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ulti-drug resisitance associatedprotein,MRP1)是被人们研究最早的两种多药转运体。目的:本研究在建立匹罗卡品癫痫持续状态后慢性难治性癫痫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不同药物干预下对多药耐药转运蛋白及基因P-gp/MDR1 mRNA和MRP1 mRNA的影响,从行为功能指标和病理组织学两个方面进行疗效分析,观察难治性癫痫大鼠脑内P-gp/MDR1 mRNA和MRP1 mRNA的表达和分布,在形态和功能不同角度研究多药耐药转运蛋白及基因P-gp/MDR1 mRNA和MRP1mRNA在慢性难治性癫痫多药耐药机制中的作用,并探讨难治性癫痫多药耐药可能的分子病理机制,及中药复方柴贝止痫汤对其表达的影响,进而探讨中药干预难治性癫痫的可能机制。材料和方法: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匹罗卡品癫痫持续状态后慢性难治性癫痫大鼠的行为学观察。实验动物及分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8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8只)、空白模型组(20只)、中西药联合治疗组(20只)、中药治疗组(20只)、西药治疗组(20只)。以不同药物干预,观察致痫大鼠机体状态、癫痫发作的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平均持续时间(每次癫痫发作的持续时间总和除以癫痫发作的总次数)、癫痫发作级别、致痫大鼠防卫反应级别及进行体重检测,以判定、分析药物的疗效。第二部分:难治性癫痫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HE染色和尼氏染色进行脑组织形态学观察。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CA2区、CA3区、齿状回、额叶、颞叶皮层神经元形态结构的改变,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区、CA2区、CA3区、齿状回、额叶、颞叶皮层脑神经元存活情况、尼氏小体丢失情况。第三部分:中药柴贝止痫汤对难治性癫痫大鼠脑组织P-gp及多药耐药基因MDR1 mRNA和MRP1 mRNA的表达的影响。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的方法,观察难治性癫痫大鼠脑内海马和皮层部位多药耐药转运蛋白及基因P-gp/MDR1和MRP1的表达和分布。探讨难治性癫痫多药耐药可能的分子病理机制,及中药复方柴贝止痫汤、卡马西平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实验结果1各致痫组大鼠发作总次数的变化:与空白模型组比较,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柴贝止痫汤组、卡马西平组的发作总次数减少,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比较,柴贝止痫汤组的发作总次数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5)。2各致痫组大鼠发作总持续时间的变化:与空白模型组比较,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发作总时间减少,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比较,柴贝止痫汤组、卡马西平组发作总时间增加,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3各致痫组大鼠治疗前后发作平均持续时间的变化:给药后,与空白模型组比较,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柴贝止痫汤组、卡马西平组发作平均持续时间减少,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比较,柴贝止痫汤组发作平均持续时间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给药前比较,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发作平均持续时间减少,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柴贝止痫汤组、卡马西平组发作平均持续时间均减少,有显着性差异(P<0.05)。4各致痫组大鼠治疗前后癫痫发作级别的变化:给药后,与空白模型组比较,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卡马西平组癫痫发作级别有明显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给药前比较,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癫痫发作级别明显降低,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卡马西平组癫痫发作级别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5各致痫组大鼠治疗前后防卫反应级别的变化:给药后,与空白模型组比较,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柴贝止痫汤组、卡马西平组大鼠防卫反应级别均有降低,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与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比较,卡马西平组大鼠防卫反应级别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给药前比较,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柴贝止痫汤组防卫反应级别均有明显降低,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卡马西平组防卫反应级别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6各组大鼠体重变化比较:给药前,与正常组大鼠比较,空白模型组、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柴贝止痫汤组、卡马西平组体重均减轻,有显着性差异(P<0.05)。给药后,与正常组大鼠比较,空白模型组、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柴贝止痫汤组、卡马西平组体重均减轻,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空白模型组比较,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体重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给药前比较,各组大鼠体重均有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5)。第二部分实验结果1氯化锂—匹罗卡品慢性难治性癫痫动物模型脑组织海马CA1区、CA2区、CA3区、齿状回,额叶,颞叶皮层神经元出现明显损伤,其病变以海马CA1区、CA3区最明显,其次为CA2区、齿状回、额叶、颞叶皮层。2中药复方柴贝止痫汤、卡马西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难治性癫痫大鼠脑组织海马CA1区、CA2区、CA3区、齿状回,额叶,颞叶皮层神经元的损伤,提示二者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存在。第三部分实验结果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P-gp、MDR1-mRNA、MRP1-mRNA的表达结果相一致。1与正常组大鼠比较,在难治性癫痫大鼠海马和皮质部位,空白模型组、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柴贝止痫汤组、卡马西平组P-gp/MDR1 mRNA、MRP1 mRNA表达含量均有明显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柴贝止痫汤组、卡马西平组、空白模型组之间其表达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gp、MDR1-mRNA、MRP1-mRNA表达量由高到低依次是卡马西平组、空白模型组、柴贝止痫汤组、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2正常组、空白模型组、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柴贝止痫汤组、卡马西平组,P-gp、MDR1-mRNA、MRP1-mRNA在海马与其在皮质部位表达含量之间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皮质部位的表达含量略高于其在海马部位的表达。结论:1匹罗卡品癫痫持续状态后慢性难治性癫痫模型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稳定性好。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的给药方式对难治性癫痫大鼠的疗效优于单独应用卡马西平及柴贝止痫汤,提高了抗癫痫药物对耐药性难治性癫痫大鼠的疗效。2匹罗卡品诱发的癫痫持续状态后慢性难治性癫痫模型,皮层和海马P-gp/MDR1 mRNA和MRP1 mRNA呈高表达。难治性癫痫的耐药可能与P-gp/MDR1 mRNA和MRP1 mRNA的高表达有关。3癫痫的反复发作可以诱导慢性难治性癫痫大鼠海马和皮层P-gp/MDR1mRNA和MRP1 mRNA的表达,当发作与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共同作用时,多药耐药蛋白、基因的表达增加,反复癫痫发作和抗癫痫药物似乎都参与了对多药耐药蛋白及基因P-gp/MDR1 mRNA、MRP1 mRNA的诱导。4中药复方柴贝止痫汤具有一定的抑制P-gp/MDR1、MRP1的药物转运体功能,可以下调P-gp/MDR1 mRNA、MRP1 mRNA的表达。中药复方柴贝止痫汤对药物转运体抑制功能可能是其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机制之一,其与适当的抗癫痫药物合用,将有助于难治性癫痫的治疗。
吕学泰[8](1983)在《癫痫72例的辨证分型论治》文中研究说明 癫痫是一种突发性短暂脑功能失调而出现的意识丧失,肢体抽搐,同时可有咬破舌头,遗尿、感觉异常或行为障碍,并以重复发作为其特征。 笔者自1965年以来共治疗本病72例,今将治疗观察效果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72例中,男46例,女26例。年龄2~20岁28例,21~40岁31例,40岁以上13例。病程1~2年48例,3~4年15例,5~7年4例,8~10年4例,20年以上1例。由省、地两级医院诊断治疗者61例(大发作56例,其中
田逢明[9](2021)在《小儿康复药浴方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erebral palsy,CP),由母体受孕开始直至婴儿期,是婴儿受到各种非进行性的脑部损伤或者未正常发育所致的综合性病症。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儿康复药浴方治疗痉挛型脑瘫(Spastic Cerebral Palsy,SC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胎龄≥37周痉挛型脑瘫患儿70例,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中药药浴组。常规治疗组给予现代医学康复治疗,包括神经发育疗法(以Bobath疗法为重点)、作业疗法、推拿(穴位点按法、肌肉推法、控制关键点)、理疗(低频物理电刺激)。中药药浴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药浴法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后,应用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价患者肌张力变化;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价粗大运动功能的变化;通过Gesell量表对患儿的发育商(Developmental Quotient,DQ)进行评价,以此表示其认知功能改善情况;采用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Improv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PADL)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徒手肌力检查(Manual Muscle Testing,MMT)评定肌力的变化;采用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量表测定关节的活动范围;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omposite Spasticity Scale,CSS)评定踝关节的痉挛程度;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TORCH-Ig G抗体水平;最后通过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观察治疗效果,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验证是否存在治疗效果上的差异。结果: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体重、年龄、性别)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基础综合康复治疗组,治疗前后患儿在肌张力、关节活动度、粗大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踝关节痉挛程度、中医证候观察方面均体现出明显差异(P<0.05)。中药药浴治疗组,治疗前后患儿在肌张力、关节活动度、粗大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踝关节痉挛程度、中医证候观察方面均体现出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效果对比,中药药浴组患儿在肌张力、关节活动度、粗大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踝关节痉挛程度、中医证候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肌力、TORCH-Ig G治疗前后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浴法治疗相对于单纯基础综合康复治疗方案,能够更明显的降低患儿的肌张力、降低踝关节痉挛、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提高患儿发育商(DQ)、提高中医证候治疗效果,此外,小儿康复药浴方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甘斌[10](2021)在《加味通络方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兼阴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
二、癫痫72例的辨证分型论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癫痫72例的辨证分型论治(论文提纲范文)
(1)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强直性脊柱炎的西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1 定义 |
1.1.2 流行病学 |
1.1.3 自然病程 |
1.1.4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1.5 病理变化 |
1.1.6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 |
1.1.7 诊断标准 |
1.1.8 活动性评价 |
1.1.9 西医治疗 |
1.2 中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
1.2.1 病因病机 |
1.2.2 现代中医家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
1.2.3 辨证论治 |
1.2.4 中医药疗法 |
1.3 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研究依据 |
1.3.1 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机理研究 |
1.3.2 督脉排针刺法的选择依据 |
1.3.3 通痹灵片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 |
1.3.4 针药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
1.4 小结与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剔除标准 |
2.2.6 脱落标准 |
2.3 分组方法 |
2.3.1 样本量 |
2.3.2 随机化 |
2.3.3 对照 |
2.3.4 盲法 |
2.4 治疗方案 |
2.4.1 治疗耗材 |
2.4.2 治疗组(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组) |
2.4.3 对照1 组(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组) |
2.4.4 对照2 组(督脉排针法组) |
2.4.5 对照3 组(通痹灵片组) |
2.4.6 疗程 |
2.5 异常情况预防方法 |
2.6 观察指标 |
2.7 观察时间 |
2.8 不良事件及处理 |
2.8.1 针刺不良事件及处理 |
2.8.2 药物不良事件及处理 |
2.9 疗效评价标准 |
2.10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11 临床研究的流程图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研究情况 |
3.2 一般资料分析 |
3.3 实验室检查指标 |
3.3.1 治疗前检查指标基线比较 |
3.3.2 血沉 |
3.3.3 C反应蛋白 |
3.3.4 肿瘤坏死因子-α |
3.4 中医证候积分 |
3.5 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 |
3.5.1 治疗前评分基线比较 |
3.5.2 脊柱痛VAS评分 |
3.5.3 病人总体评价 |
3.6 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功能指数、测量学指数 |
3.6.1 治疗前评分指数基线比较 |
3.6.2 疾病活动性指数 |
3.6.3 功能指数 |
3.6.4 测量学指数 |
3.7 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 |
3.8 临床疗效评价 |
3.9 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强直性脊柱炎旳病因病机 |
4.2 督脉排针法的规律及治疗作用 |
4.2.1 督脉排针法学术背景简介 |
4.2.2 学术内涵 |
4.3 通痹灵片的组方、配伍规律及治疗作用 |
4.3.1 通痹灵片的方义 |
4.3.2 药对配伍 |
4.4 结局指标选择 |
4.4.1 实验室检查指标选择 |
4.4.2 量表选择 |
4.5 结果分析 |
4.5.1 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 |
4.5.2 中医证候积分方面 |
4.5.3 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方面 |
4.5.4 AS相关量表指标方面 |
4.6 结果讨论 |
4.7 研究的创新性 |
4.8 不足与展望 |
4.9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2)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西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 |
一、古今病名释义及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研究 |
三、现代学者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研究 |
四、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
第二节 网络药理学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一、网络药理学概况 |
二、网络药理学的理论基础 |
三、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
四、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文献资料的网络分析 |
第一节 文献检索与整理 |
第二节 文献资料一般分析结果 |
第三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文献资料网络分析结果 |
一、文献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临床表现网络分析结果 |
二、文献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常用中药治疗网络分析结果 |
三、文献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网络分析结果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回顾性调查网络分析 |
第一节 临床回顾性调查材料与方法 |
第二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回顾性调查一般资料分析结果 |
第三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回顾性调查病历资料的网络分析结果 |
一、病历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临床表现网络分析结果 |
二、病历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常用中药治疗网络分析结果 |
三、病历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网络分析结果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较 |
第一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异同分析结果 |
第二节 小结 |
第六章 讨论 |
一、文献资料与临床回顾性调查病历资料网络分析异同分析 |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对比异同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3)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对照表 |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数据纳入及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观察指标 |
3.统计学处理 |
研究结果 |
1.人口学特征及一般情况 |
1.1 人口学特征 |
1.2 入院时间 |
1.3 病程 |
1.4 SLE首发症状 |
1.5 SLE系统受累情况 |
1.6 SLEDAI评分与病情活动度 |
2.感染情况 |
2.1 感染次数 |
2.2 感染场所 |
2.3 感染部位 |
2.4 感染类型 |
2.5 感染病原体分布情况 |
2.6 感染病原体类型 |
2.7 感染结局 |
3.中医证型情况 |
3.1 中医证型分布 |
3.2 中医证型与一般临床情况 |
3.3 中医证型与感染情况 |
3.4 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 |
讨论 |
1.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
2.一般资料的分析 |
3.感染情况的分析 |
4.实验室指标的分析 |
结语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4)癫痫的临床证候分型及中医症状的相关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癫痫的现代医学研究 |
一、定义 |
二、流行病学调查 |
三、发病机制病因 |
四、临床表现 |
五、西医治疗 |
第二节 癫痫的中医学研究 |
一、历代中医对癫痫的认识 |
二、癫痫的辨证分型 |
三、中医药治疗癫痫的研究进展 |
四、几种多元统计分析在中医学上的应用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章 癫痫中医证候及其相关性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诊断标准 |
二、资料来源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证候的确定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数据库建立 |
二、数据库整理 |
三、数据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二、临床证型证候的描述性分析 |
三、五脏证候要素的因子分析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第一节 一般情况分析 |
第二节 五脏证候分布及分析 |
第三节 五脏证候要素的分布及分析 |
第四节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西北燥证与心系疾病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心系疾病与西北燥证病机关联性分析 |
1. 心系疾病的概念与疾病谱系 |
1.1 心系疾病的概念 |
1.2 心系疾病与他系疾病疾病谱的划分 |
2.西北燥证病因病机及证候分析 |
2.1 西北燥证病因病机及证候文献学分析 |
2.2 西北燥证病因病机及证候流行病学分析 |
3. 西北燥证与心系疾病病机关联性 |
3.1 新疆多发病中的心系疾病 |
3.2 新疆心系疾病的病机分析 |
3.3 心系疾病与西北燥证病机关联性分析 |
4. 小结 第二部分 心系疾病与西北燥证罹患关系及病情证情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心系疾病组与对照组西北燥证罹患率比较 |
2.2 心系疾病组与对照组西北燥证证情比较 |
2.3 心系疾病组与对照组内燥证、外燥证积分比较 |
2.4 心系疾病组病情分析 |
2.5 心系疾病组中医证候分析 |
2.6 心系疾病中医证情与与西北燥证关联度分析 |
2.7 心系疾病病情与西北燥证关联度分析 |
2.8 心系疾病和肺系疾病、脾系疾病西北燥证罹患率比较 |
3. 讨论 |
4. 小结 第三部分 心系疾病与西北燥证罹患者素体状态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心系疾病组虚证罹患情况分析 |
2.2 心系疾病组虚证积分情况分析 |
2.3 心系疾病燥证组与非燥证组虚证罹患情况比较 |
2.4 心系疾病燥证组与非燥证组虚证积分比较 |
2.5 心系疾病病证组、唯病组、唯证组、非病证组虚证积分比较 |
2.6 心系疾病组中医证候与西北燥证主兼证及虚证聚类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一 中医心系疾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燥证的病因病机及治则研究概述 |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
(7)中药柴贝止痫汤对难治性癫痫大鼠发作情况及耐药基因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癫痫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古代中医文献对癫痫的认识 |
2 中医药治疗癫痫的研究现状 |
3 中药抗癫痫作用的实验研究概况 |
4 评价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癫痫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 |
1 急性实验动物癫痫模型 |
2 慢性癫痫模型 |
3 癫痫大发作模型 |
4 癫痫小发作模型 |
5 原发性癫痫模型 |
6 难治性癫痫模型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难治性癫痫多药耐药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
1 多药耐药转运体 |
2 多药耐药基因与癫痫耐药的关系 |
3 多药耐药基因和蛋白参与癫痫耐药的可能作用机制 |
4 目前对于癫痫和多药耐药的研究情况 |
5 小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难治性癫痫大鼠动物模型的行为学观察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难治性癫痫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中药柴贝止痫汤对难治性癫痫大鼠脑组织P-糖蛋白及多药耐药基因MDR1和MRP1表达的影响 |
引言 |
第一部分 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难治性癫痫大鼠脑组织多药耐药基因MDR1和MRP1的表达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二部分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难治性癫痫大鼠脑组织P-糖蛋白的表达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三部分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难治性癫痫大鼠脑组织P-糖蛋白的表达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 |
(8)癫痫72例的辨证分型论治(论文提纲范文)
一、临床资料 |
二、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案 |
(一)风痰壅盛、清窍闭阻型:共65例,均为大发作。 |
(二)风痰上逆、神明受扰型:共5例,均为小发作 |
(三)气血双虚、筋脉失养型:仅1例,为局限性发作。 |
(四)肝火暴张、风痰上壅型:仅1例,为精神运动性发作。 |
三、疗效观察 |
四、典型病例 |
五、讨论 |
(9)小儿康复药浴方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和分型 |
1.3 入选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脱落、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临床观察项目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康复疗效分析 |
1.1 两组病例组治疗后肌张力(MAS分级)比较 |
1.2 两组病例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GMFM)比较 |
1.3 两组病例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PADL)比较 |
1.4 两组病例治疗后关节活动度(ROM)比较 |
2 临床疗效分析 |
2.1 两组病例治疗后中医证候比较 |
2.2 两组病例治疗后认知功能(Gesell发育量表)比较 |
2.3 两组病例治疗后综合痉挛(CSS量表)评定比较 |
2.4 两组病例治疗后肌力比较 |
3 血清学指标比较 |
3.1 两组病例治疗后血清学指标(CMV-IgG)比较 |
3.2 两组病例治疗后血清学指标(TOX-IgG)比较 |
3.3 两组病例治疗后血清学指标(HSV2-IgG)比较 |
3.4 两组病例治疗后血清学指标(RV-IgG)比较 |
讨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一般资料分析 |
1.2 两组患儿间疗效比较 |
2 安全性和不良反应评价 |
3 展望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儿康复药浴方对痉挛型脑性瘫痪的治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四、癫痫72例的辨证分型论治(论文参考文献)
- [1]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D]. 赖德培(Thanakorn Theerakarunwo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2]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D]. 何美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D]. 张爱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癫痫的临床证候分型及中医症状的相关性分析研究[D]. 傅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1)
- [5]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6]西北燥证与心系疾病关联性研究[D]. 王燕.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6)
- [7]中药柴贝止痫汤对难治性癫痫大鼠发作情况及耐药基因表达的研究[D]. 郑香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8]癫痫72例的辨证分型论治[J]. 吕学泰.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83(04)
- [9]小儿康复药浴方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观察[D]. 田逢明. 青岛大学, 2021
- [10]加味通络方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兼阴虚证的临床研究[D]. 甘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