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S-P型温湿度传感器

DWS-P型温湿度传感器

一、DWS—P型温度湿度传感器(论文文献综述)

梁锡沛,艾雅茹[1](1984)在《DWS—P型温度湿度传感器》文中提出本文主要论述以测量空气相对湿度为主的DWS—P型温度湿度传感器。它以氯化锂电阻式感湿元件和热敏电阻感温元件组合而成,具有反应灵敏,性能稳定,精度高等优点。文中除介绍该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外,着重阐述非线性传感元件的线性化技术在本传感器上的应用所取得的良好效果。并以严格的实验数据论证了该传感器的主要性能及其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

梁锡沛[2](1987)在《我国电子式湿度传感器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文中指出 一、概况湿度测量是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它涉及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国防、科研、人民生活中,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它的技术范局宽阔。例如,低温下的湿度测量,其霜点温度低达-70℃,甚至更低。而高温湿度

张澎祥[3](2020)在《基于热电效应的柔性电子皮肤温觉仿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电子皮肤是通过结构和功能设计模拟人体皮肤进行感知外界压力、光照、温度和湿度的功能性器件,是实现人机交互的重要媒介。其中,温度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物理量,已有研究者对电子皮肤的温度传感进行研究,然而鲜有人对假肢进行系统的温觉研究。当前的假肢已经能够实现灵敏的机械操作,但由于其材料和结构特性,欠缺舒适度。为提高假肢在使用者中的接受度和实用性,本文提出在假肢表面进行电子皮肤的温觉仿生设计,以解决针对假肢表面坚硬冰冷的问题。由于人体的温觉系统包括温觉感知和体温调节,因此在此基础上分别在温度传感和温度调控方面进行设计。具体如下:制备了基于二维弹簧结构的热电偶作为假肢表面的温度传感器。设计了不同曲率半径的二维弹簧结构,然后加工出相应形状的掩模版,最终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将测温阵列制备于柔性基底上,并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作为封装材料,制备出了柔性热电偶型温度传感器。为提高热电偶的测温准确性和响应速度,参考人体纤毛结构,在测温点上连接上高导热的铜丝作为仿生纤毛。实验结果证明,柔性纤毛仿生热电偶能够识别0.02℃的热源温度变化,其灵敏度为41.25μV/K,且温度传感阵列具有良好的温度响应,能够分辨出环境或物体的温度分布。设计了基于柔性热电器件的温度调控器件,该温度调控器件由位于顶端的相变储热层和位于底端的柔性热电器件构成。根据人体对温度的感觉,选用相变点为35℃的石蜡为温度调控器件提供过热保护,但石蜡液化时由于冷却速度不均而出现柔性结构失稳现象。为了满足电子皮肤对于柔性和结构稳定性的要求,本论文提出了由导热胶泡沫和石蜡构成的复合柔性结构,设计了多孔导热胶为石蜡提供了支持的框架结构。本文系统地研究在模拟复杂环境下,相变层厚度、环境温度、风速和主动方式温度调控等对温度调控器件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主动方式和被动方式结合的温度调控器件能够使器件表面温度都处于舒适区之中,其温度调控曲线与人体的体温调节曲线趋势吻合,适合实现假肢表面的温度调控。

吴丽丽[4](2020)在《基于碳基复合材料的柔性温度传感器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智慧生活的关注以及可穿戴技术的发展,可穿戴传感器逐渐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热点,而温度是体现人们健康状况的重要参数之一,所以在健康检测方面,柔性温度传感器的研究就尤为重要。柔性温度传感器不同于刚性温度传感器,它具有柔韧性好、体积小、质量轻的特点,尤其是可以自然贴附在复杂曲面而不会影响产品的性能,有望成为可穿戴电子产品中的重要一员。柔性温度传感器根据测温原理可分为热电偶型和热电阻型两类。柔性热电偶型温度传感器的两热电极由两种不同材料制备而成,制备热电极的材料需要具备高电导率、高柔性,而且在测温中产生的热电势与温度差之间为线性或近似线性关系。柔性热电阻型温度传感器只需要一种温敏材料制备温敏元件,而温敏材料的温敏电阻变化率要大,电阻温敏特性具有线性关系。除此之外,两种柔性温度传感器都需要具有优异的稳定性、柔韧性和机械性,且制作工艺简单方便。基于以上柔性温度传感器对材料的要求,本文研究了具有高柔性、高电导率、良好温敏电阻线性化的低维纳米材料,主要讨论了两种柔性温度传感器,研究了温度传感器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以及其在可穿戴领域的应用问题。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通过水热法合成碲化铋(Bi2Te3)纳米片,利用氢氟酸(HF)刻蚀掉MAX相中的A元素成功制备出单层MXene纳米片,经物相结构分析和形貌分析发现Bi2Te3纳米片为规则六边形结构,大小均匀;单层MXene纳米片为不规则超薄片状结构。将两种纳米片分别与市售一维碳纳米管(CNTs)复合,通过真空抽滤得到两种柔性复合薄膜,把Bi2Te3/CNTs复合薄膜在N2气氛中烧结,得到高性能热电材料。将两种柔性复合薄膜作为传感器的两电极与柔性基底结合,设计并制备出柔性热电偶型温度传感器件。研究了常温条件下温度传感器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发现温度传感器在平放测试时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经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拟合度的值为0.99994。在弯曲状态下测试,线性拟合度为0.99997,表明温度传感器仍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且经过多次重复升温和降温实验后,温度差和输出电势具有同一线性关系,表明所制备的柔性热电偶型温度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把化学还原的石墨烯与市售碳纳米管复合得到柔性温敏材料,并制备成柔性热敏温度传感器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通过真空抽滤法制备了三维网络结构的氧化石墨烯(GO)-碳纳米管(CNTs)柔性复合薄膜,采用氢碘酸(HI)还原得到柔性热敏材料。用热敏薄膜自设计并组装了柔性热电阻型温度传感器,研究了柔性热敏温度传感器的电阻温度特性,经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线性拟合度为0.993,呈线性关系,灵敏度TCR=-0.32%;经多次升温和降温循环测试,发现传感器在相同的温度差下具有相同的电阻变化,这表明所制备的柔性热电阻型温度传感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基于热电阻型温度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电阻温度特性、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将其与经共轭纺丝法制备的导电纱线共同集成于棉织物,使用新开发的柔性STM32L型聚酰亚胺电路板采集集成织物的温敏响应电信号,展示了温度传感织物监测体温的功能。

李国培[5](2018)在《基于中空纤维膜组件的太阳能驱动膜式海水淡化系统传热传质机理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人类对淡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地球上约97.5%的水为含盐海水或苦卤水。海水淡化无疑是解决这一危机的有效方法。据文献报道,多种技术均可实现海水的脱盐淡化。其中,膜蒸馏技术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膜分离海水淡化方法。与传统多级闪蒸、反渗透等方法相比,它可显著降低操作温度(通常在60-80°C)和操作压力,适于利用低品位能源如太阳能等进行驱动,从而有效降低产水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大有取代传统淡化方法的潜力。本文提出的膜式加湿减湿海水淡化(membrane-based humidification–dehumidification desalination,MHDD)技术基于膜蒸馏原理,其主要创新和优势在于:(1)采用中空纤维膜加湿器代替传统填料塔,从而实现了海水和空气非直接接触式加湿,避免了广泛存在于传统加湿过程中的液滴夹带并污染所产淡水的情况。采用该方法,可以获得高纯淡水。(2)该系统操作温度一般低于80°C,可充分利用低品位太阳能,从而显著减少对化石燃料或电能等高品位能源的依赖。但是目前,一方面,中空纤维膜加湿器作为膜式海水淡化技术的关键部件,膜两侧流体的流动特性以及海水和空气之间通过多孔膜进行耦合传热传质机理不明晰,无法指导性能调控,成为限制该新型系统发展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对太阳能驱动的膜式加湿减湿海水淡化系统的整体数学性能、技术可行性及经济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存在明显不足。鉴于此,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搭建了一套太阳能驱动的膜式加湿减湿海水淡化系统,包括集热单元和淡化单元两个子单元。其中,淡化单元中采用中空纤维膜组件作为加湿器,实现了海水和空气非直接接触式盐水分离,并制备了高纯淡水(产水电导率低于12μS/cm)。对于0.59m2膜面积,系统的产水量为15.27 kg/d,单位体积产水的电耗为19.23 kWh/m3。太阳能占据了总能量输入的92.0%。整个系统的COP约为0.75。(2)建立了海水淡化过程中空纤维膜加湿器内部层流流动和耦合传热传质数学模型。淡化系统运行时,空气雷诺数一般在50900范围内。当空气流雷诺数小于300时,可视为层流状态。建立模型过程中选取了周期性计算单元,在计算单元内研究了中空纤维膜加湿器的层流流动和热量质量耦合传递过程。计算获得了膜两侧流体的阻力系数、努塞尔数和舍伍德数等流动和热量质量传递准则数。对于管内盐水溶液,浓度边界层的发展速度远小于温度边界层。对于空气侧,提高组件填充率可以增大努塞尔数和舍伍德数,但却是以牺牲阻力系数为代价。(3)当空气流动雷诺数在300-600范围内时,在大量纤维管的连续干扰下,空气流动状态开始向湍流过渡。此时,空气流可视为过渡态湍流。针对这一工况,建立了二维湍流流动和传热传质模型。低雷诺数k-ε(Low Re k-ε)湍流模型比标准k-ε(STD k-ε)湍流模型有更好的预测空气湍流特性准确性。相比于减小纵向纤维间距,减小横向间距能更有效的增加传热和传质系数,因为横向间距对空气侧的湍动能分布有更显著的影响。(4)针对空气流动雷诺数650-900范围,建立了全三维湍流流动(3D low Re k-?)模型,充分揭示了轴向流动的不均匀性及其对空气侧流动和传热传质的影响机理。通过对3D low Re k-?模型、2D湍流模型和层流模型的对比研究,发现纤维轴向流动不均匀性在流体层流状态下影响较小,而对于湍流流体有较大影响。在空气层流流动状态时,3D层流模型可以简化为2D层流模型。然而,对于湍流流动,当雷诺数大于650时,需要采用3D湍流模型,因为在此流动状态下,轴向流动不均匀性较强,湍流流动已经较为混乱和随机,表现出了明显的三维流动特性。(5)建立了太阳能驱动的膜式加湿减湿海水淡化系统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的建立是基于上述不同流动工况下的膜加湿器传热传质特性,利用这一模型,研究了操作条件、淡化单元膜组件填充率及集热单元结构参数等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参数的最优值为,单位m2膜面积的海水流量为236L/h,单位m2膜面积的空气流量为25 m3/h,组件的填充率为30%。系统的经济性分析表明,系统产水的综合成本为16.88$/m3,系统可实现低运行维护。

彭进[6](2020)在《基于法布里—珀罗干涉的光纤传感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法布里-珀罗干涉型光纤传感器是通过在光纤上构建F-P腔来实现光束间的干涉,当被测物理量发生改变的时候,其两相干光相位差也随之变化,其干涉光谱发生漂移。F-P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易封装等优点。因此,本文基于光纤法布里-珀罗干涉原理制作了两类传感器,分别对气体浓度和温度两方面进行检测研究。意在解决常规气体检测中需要高温、选择性不高、稳定性较差、灵敏度不高等问题;以及温度检测中传感器制作成本高、线路易腐蚀短路、结果受背景辐射、测量距离和气体组成等因素影响等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使用光纤切割刀将单模光纤和光子晶体光纤端面切平,通过调节光纤熔接机程序(改变放电强度和放电时间),使得两光纤熔接面坍塌层减弱,形成反射端面,在未熔接端面涂覆敏感材料成功制备双F-P传感结构。(2)将合成的聚苯胺/四氧化三钴材料,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拉曼光谱(Raman spectrum)、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傅立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分析等表征证明其成功制备,使用浸涂提拉工艺将材料涂覆EPCF光纤端面,厚度约20μm。(3)将制备完成的F-P气体传感器接入测试平台,进行一氧化碳气敏检测,在气体体积分数0-70ppm范围内,该传感器呈良好线性关系和选择性,灵敏度为21.61pm/ppm,响应和恢复时间分别为35s和84s。(4)针对现有温度检测存在稳定性不高、受外界背景辐射影响大、成本较高等问题,本论文利用氢氟酸腐蚀技术成功光纤制备了一个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稳定性较高的F-P温度传感器。在温度28-81℃范围内线性度良好,灵敏度为64.6pm/℃。(5)为了扩大测温范围,利用紫外胶以及毛细管制备了另一个F-P温度传感结构,改进了测温系统,在25.7-250℃测温范围内灵敏度为41pm/℃。

秦宇[7](2021)在《温湿氧多功能传感器的读出电路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物联网的发展迫切需要集成化、多功能化、智能化的传感器。温度、湿度、氧气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户外运动、工业矿井等场景,这三种传感器目前多以分立器件的形式出现,对于三种传感器的集成鲜有研究。论文在介绍温、湿、氧分立传感器及其读出电路相关机理的基础上,设计了温湿氧多功能传感器低功耗读出电路,该电路主要包括带隙基准电路、低压差线性稳压器、传感器预处理电路和开关电容放大器四个模块。采用预处理电路将三种环境信号转化为合适范围的电压值、再分时复用同一开关电容放大器输出最终结果的架构,降低了读出电路的总功耗。基于SMIC 0.13μm工艺进行电路设计和仿真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电源管理模块。设计了电流模式的带隙基准电路,温度系数为8.75ppm/℃,静态电流为31.8μA,产生了稳定的温度信号和基准;设计了带缓冲级的LDO电路,PSR为-61.16dB,静态电流为34.77μA,产生了稳定的1.2V电压。(2)传感器预处理电路。设计的温度传感器预处理电路在-40~60℃范围内输出521.4~678.4mV电压;氧气传感器预处理电路在5%~30%浓度范围内的输出为521.23~679.96mV电压。(3)开关电容放大器。环形放大器具有输出摆幅轨到轨、内部功耗与负载无关、性能随工艺微缩提高等优点。所设计的可变偏置伪差分环形放大器,实现了单端输入差分输出,输出摆幅提高到2.4V,环路增益为92dB,静态电流为41.08μA。(4)整体电路仿真。温度传感器输出范围为-937.4~940.7mV,灵敏度为18.79mV/℃,线性度为99.91%,精度为0.09℃;湿度传感器输出范围为-1.081~1.081V,灵敏度为 27.03mV/(%RH),线性度为 99.99%,精度为 0.01%RH;氧气传感器输出范围为-949.5~951.6mV,灵敏度为76.03mV/(v/v%),线性度为99.94%,精度为0.018%。整体电路在20KHz开关频率下正常工作,静态电流为132μA。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电路实现了预定的功能,达到了设计指标。

鲍玲玲,赵阳,王子勇,苏秀,荣雅静[8](2018)在《PLC在舒适性空调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高空调的舒适性,使空调系统运行可靠、操作简单、功能丰富,提出PLC+变频器+组态软件的舒适性空调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思路。自控系统设计内容包括空调系统的制冷、空气处理和流体输配3部分,将室内环境品质检测作为空调自控的调节内容,自动控制系统的任务包括监测、调节、报警和自动联锁等。自控系统可根据需求和负载变化实现较高的匹配度和调节效率,减少冷热源和机械设备能耗,提高空气调节质量和人体热舒适。结果表明,此设计能保障空调系统的监测和控制质量,同时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能耗,使得空调系统的参数化运行变得简单、灵活、方便。

胡玲[9](2016)在《光纤F-P传感器及其灵敏度提高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F-P型光纤传感器是通过在光纤上构建F-P腔来实现双光束干涉,当被测物理量发生改变的时候,其两束相干光相位差也随之变化,致使其干涉光谱发生漂移。灵敏度是表征传感器性能的一项重要参数,现有的研究大多关注在如何获得灵敏度更高的传感器。本文从F-P传感器的传感机制出发,针对不同物理量的测量,讨论灵敏度影响因素,寻求提高其灵敏度的方法,总体工作包括:针对以往对灵敏度与腔长关系讨论不充分的研究现状,本文对不同类型的F-P传感器传感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对灵敏度与腔长的关系进行讨论并数学建模,绘制出不同腔长传感器的光谱漂移情况;进一步,讨论两F-P级联的情况对灵敏度的影响,对不同腔长配比情况进行数学建模,绘制出不同腔长配比的光谱漂移情况。得出几种提高灵敏度的方法:合理构建敏感腔,适当缩短腔长,以及构建Vernier效应。针对湿度传感器灵敏度不高的研究现状,本文基于增加传感信息利用率的角度考虑,构建全琼脂腔加空气腔的三光路干涉的湿度传感器。实现了对折射率及腔长变化信息的双重利用,进行性能测试实验,实验测得较高灵敏度2.73 nm/%RH。在此基础上,分析并完善湿度传感器设计模型,解决了第三个面串扰问题,构建全琼脂腔的湿度传感器,第一次实现了对传感信息的完全利用。进行传感器制备及性能测试实验,测得超高灵敏度4.10 nm/%RH。针对气压传感器灵敏度与测量范围相矛盾的研究现状,本文基于Vernier效应对灵敏度有后续放大效果,构建具有Vernier效应的沙林树脂腔加空气腔结构传感器,使得传感器的测量范围不会因追求灵敏度而缩小。进行传感器制备及性能测试实验,测得对灵敏度的放大倍数为7.56倍,灵敏度为0.236 nm/kPa。针对温度传感器灵敏度受材料限制的研究现状,本文基于Vernier效应对灵敏度有后续放大效果,构建具有Vernier效应的二氧化硅加空气腔结构传感器,使得传感器的测量范围受材料的局限。进行传感器制备及性能测试实验,测得对灵敏度的放大倍数为33.8倍,超高的灵敏度为0.483 nm/℃。

彭建坤[10](2019)在《基于敏感薄膜的光纤温湿度双参量传感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某些特殊环境中对湿度传感器有着特定的要求,例如在粮仓等食品仓库和变压器等电压较高的用电设备中要求它能应用于低湿环境中,在高度集成的精密仪器内部空间有限,所以为了满足上述特殊环境中的湿度测试需求,本文旨在研究制作能够应用在狭小空间的高精度温湿度传感系统。本文使用湿敏薄膜与光纤结合实现了狭窄微水环境中的湿度检测。为阐明湿度敏感薄膜的湿敏原理及环境湿度调制湿度传感探头内部光信号的作用机制,文中详细分析了薄膜生长过程中的成膜结构及特定薄膜的制作方法。由于低湿度环境中的湿度测量一直是湿度测量领域的难点,文中着重研究了能在极低湿度环境中使用的介质薄膜型湿度传感器。其中具有光子晶体结构的湿度传感探头在11-84%RH的湿度范围内光谱波长移动达到21.6 nm,平均湿度灵敏度为0.3 nm/%RH;具有法布里-珀罗干涉结构的湿度传感探头在30-70%RH范围内波长移动了9.6 nm,平均湿度灵敏度为0.24 nm/%RH,这两种结构的湿度传感器都能在低至1%RH的极低湿度环境中使用。由于环境监控需要同时测量温度和湿度,因此本文将湿敏薄膜与光纤光栅结合用以实现温湿度双参量传感和监测。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多孔状阳极氧化铝膜的温湿度双参量传感探头,该传感探头在11-84%RH的湿度变化范围内波长移动达到13 nm,在该湿度范围内的相对湿度灵敏度为0.185 nm/%RH,在30-80℃范围内对温度的灵敏度为10.4 pm/℃。最后制作了使用聚酰亚胺薄膜涂覆的光栅型温湿度传感器,在30-90%RH范围内湿度灵敏度为0.5 pm/%RH,在20-60℃范围内温度灵敏度为10 pm/℃,光栅型湿度传感探头的优势是可以串联复用监测大范围内的湿度。本文研究了不同类型薄膜的湿度敏感特性及其与光纤的结合方式,实现了环境温湿度的点式和准分布式测量,并探究了光纤温湿度传感器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为湿敏薄膜与光纤之间的结合使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DWS—P型温度湿度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WS—P型温度湿度传感器(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热电效应的柔性电子皮肤温觉仿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热电理论及应用
        1.2.1 热电效应
        1.2.2 热电理论的应用
    1.3 .测温原理及温度传感器研究现状
        1.3.1 柔性电阻型温度传感器
        1.3.2 柔性热电偶型温度传感器
        1.3.3 柔性导电粒子-聚合物温度传感器
    1.4 温度调控电子皮肤研究现状
        1.4.1 主动式温度调控
        1.4.2 吸热式被动热调控
        1.4.3 散热式被动热调控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柔性仿生热电偶温度传感器
    2.1 引言
    2.2 仿生热电偶温度传感器柔性设计
        2.2.1 温度传感器的仿生来源
        2.2.2 宏观尺度热电偶型温度传感器的制作
        2.2.3 温度传感器的基底设计
        2.2.4 温度传感器的电子元件及互联导体设计
        2.2.5 制备工艺及掩模版设计
        2.2.6 柔性温度传感阵列的微纳加工
        2.2.7 温度传感阵列的封装
    2.3 仿生纤毛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的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柔性温度调控器件的设计
    3.1 引言
    3.2 温度调控器件柔性设计
        3.2.1 温度调控器件的仿生设计
        3.2.2 柔性热电器件设计
        3.2.3 柔性热电器件的制作
        3.2.4 相变材料限制因素
        3.2.5 相变模块设计与加工
        3.2.6 温度调控器件的封装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柔性温度调控器件的性能表征
    4.1 引言
    4.2 热电器件的柔性仿真分析
    4.3 相变模块表征
    4.4 模拟测试平台的搭建
    4.5 温度调控器件模拟环境测试
        4.5.1 风温对温度调控器件的影响
        4.5.2 风速对温度调控器件的影响
        4.5.3 相变储热量对温度调控器件的影响
        4.5.4 热电器件功率对温度调控器件的影响
        4.5.5 耦合因素对温度调控器件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基于碳基复合材料的柔性温度传感器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柔性温度传感器测温原理
        1.2.1 热电偶温度传感器测温原理
        1.2.2 热电阻温度传感器测温原理
    1.3 柔性温度传感材料与器件研究进展
        1.3.1 柔性热电偶温度传感材料与器件研究进展
        1.3.2 柔性热电阻温度传感材料与器件研究进展
    1.4 新型低维柔性温度传感材料
        1.4.1 碲化物纳米材料
        1.4.2 MXene纳米材料
        1.4.3 石墨烯
        1.4.4 碳纳米管
    1.5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碳基复合材料的柔性热电偶温度传感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2 Bi_2Te_3/CNTs复合薄膜的制备
        2.2.3 Ti_3C_2T_x/CNTs复合薄膜的制备
        2.2.4 柔性热电偶温度传感器件的组装
        2.2.5 样品的表征与器件的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的物质结构分析
        2.3.2 材料的形貌分析
        2.3.3 复合薄膜的形貌分析
        2.3.4 器件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碳基复合材料的柔性热电阻温度传感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2 石墨烯-碳管复合薄膜的制备
        3.2.3 热电阻温度传感器的组装
        3.2.4 样品的表征与器件的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的形貌分析
        3.3.2 材料的物质结构分析
        3.3.3 器件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柔性温度传感器的集成及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2 实验步骤
        4.2.3 表征与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导电纱线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4.3.2 器件集成及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中空纤维膜组件的太阳能驱动膜式海水淡化系统传热传质机理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海水淡化意义
    1.2 海水淡化方法
        1.2.1 热法
        1.2.2 膜法
        1.2.3 膜蒸馏
    1.3 膜式加湿减湿海水淡化系统研究进展
    1.4 中空纤维膜加湿器传热传质特性研究进展
        1.4.1 壳程传热传质特性
        1.4.2 管程传热传质特性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第二章 太阳能驱动的膜式加湿减湿海水淡化实验系统
    2.1 引言
    2.2 太阳能驱动的膜式加湿减湿海水淡化实验系统
        2.2.1 实验系统的描述
        2.2.2 实验系统的搭建
        2.2.3 系统性能指标
        2.2.4 实验测量及误差分析
    2.3 实验过程及结果
        2.3.1 膜加湿器性能测试
        2.3.2 系统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空纤维膜加湿器耦合热质传递:层流模型
    3.1 引言
    3.2 耦合热质传递:层流模型
        3.2.1 无量纲控制方程
        3.2.2 边界条件
        3.2.3 模型数值求解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模型验证
        3.4.2 流动特性
        3.4.3 传热特性
        3.4.4 传质特性
        3.4.5 关联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空纤维膜加湿器耦合热质传递:2D湍流模型
    4.1 引言
    4.2 耦合热质传递:2D湍流模型
        4.2.1 无量纲控制方程
        4.2.2 边界条件
        4.2.3 模型数值求解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模型验证
        4.3.2 空气侧:雷诺数和填充率的影响
        4.3.3 空气侧:纤维间距的影响
        4.3.4 空气侧关联式
        4.3.5 溶液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空纤维膜加湿器耦合热质传递:3D湍流模型
    5.1 引言
    5.2 耦合热质传递:3D湍流模型
        5.2.1 无量纲控制方程
        5.2.2 边界条件
        5.2.3 模型数值求解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模型验证
        5.3.2 轴向流动不均匀性
        5.3.3 空气侧流动和传热传质
        5.3.4 溶液侧流动和传热传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太阳能驱动的膜式加湿减湿海水淡化系统数学模型
    6.1 引言
    6.2 数学模型建立
        6.2.1 膜加湿器模型
        6.2.2 减湿器模型
        6.2.3 太阳能集热器模型
        6.2.4 储热水箱模型
        6.2.5 溶液数学状态方程
        6.2.6 数学模型求解
    6.3 数学模型验证
    6.4 淡化单元参数优化
        6.4.1 海水流量影响
        6.4.2 空气流量影响
        6.4.3 加湿器填充率影响
    6.5 集热单元参数优化
        6.5.1 太阳能集热器性能
        6.5.2 水箱体积影响
        6.5.3 集热面积影响
    6.6 经济性评价
    6.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基于法布里—珀罗干涉的光纤传感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光纤传感技术概述
        1.1.1 光纤传感器工作原理
        1.1.2 光纤传感器分类及优势
    1.2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3 本论文研究的对象及现状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F-P腔的光学传感原理及分类
    2.1 引言
    2.2 F-P型谐振腔的传输理论分析
    2.3 F-P型气体检测传感机理
    2.4 F-P型温度检测传感机理
3 基于PANI/Co_3O_4敏感材料的双F-P气体传感器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敏感膜制作过程
        3.2.2 聚苯胺/四氧化三钴材料端面涂覆制作F-P传感器过程
    3.3 聚苯胺/四氧化三钴材料及其分析表征
    3.4 不同浓度CO的制备与收集
    3.5 传感器对一氧化碳敏感性能研究
        3.5.1 传感器灵敏度测试
        3.5.2 传感器响应-恢复时间
        3.5.3 传感器气体选择性
        3.5.4 传感器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以及稳定性测量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光纤端面腐蚀的双F-P温度传感器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传感器的结构
        4.2.2 传感器的制作过程
    4.3 传感器对温度传感性能研究
        4.3.1 测温系统的搭建
        4.3.2 传感器灵敏度测试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毛细管封装的F-P温度传感器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3 测温系统的搭建
    5.4 传感器对温度传感性能研究
        5.4.1 传感器温度灵敏度测试
        5.4.2 传感器响应-恢复时间
        5.4.3 传感器稳定性测量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7)温湿氧多功能传感器的读出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多功能传感器发展概况
    1.3 温湿氧传感器读出电路的研究现状
        1.3.1 温度传感器
        1.3.2 湿度传感器
        1.3.3 氧气传感器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2 温湿氧传感器及其读出电路原理
    2.1 传感器性能指标
    2.2 BJT型集成温度传感器
        2.2.1 传感器原理
        2.2.2 读出电路原理及其关键技术
    2.3 高分子型湿度传感器
        2.3.1 传感器原理
        2.3.2 开关电容放大器原理及其关键技术
    2.4 纳米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氧气传感器
        2.4.1 传感器原理
        2.4.2 惠斯通电桥原理与非线性补偿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温湿氧传感器读出电路方案及部分模块设计
    3.1 整体方案
        3.1.1 主要电路模块简介
        3.1.2 三种传感器的读出流程
    3.2 带隙基准电路的设计
        3.2.1 电路架构的选择
        3.2.2 电路的具体设计
    3.3 LDO电路的设计
        3.3.1 电路架构的选择
        3.3.2 电路的具体设计
    3.4 传感器预处理电路的设计
        3.4.1 温度传感器预处理电路
        3.4.2 氧气传感器预处理电路
    3.5 本章小结
4 低功耗开关电容放大器的设计
    4.1 环形放大器的基本架构和原理
        4.1.1 环形放大器的基本架构
        4.1.2 环形放大器的原理
        4.1.3 环形放大器的优势
    4.2 单端自偏置环形放大器
        4.2.1 单端自偏置环形放大器的设计
        4.2.2 单端自偏置环形放大器的仿真
    4.3 伪差分环形放大器
        4.3.1 伪差分环形放大器的设计
        4.3.2 伪差分环形放大器的仿真
    4.4 本章小结
5 整体电路的优化和仿真
    5.1 整体电路的优化
    5.2 整体电路的仿真
        5.2.1 温度传感器
        5.2.2 湿度传感器
        5.2.3 氧气传感器
        5.2.4 整体电路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PLC在舒适性空调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PLC工作原理
    1.1 PLC
    1.2 工作原理及过程
2 空调系统用传感器
    2.1 温度传感器
    2.2 湿度传感器
    2.3 流速及流量传感器
    2.4 压力及压差传感器
    2.5 建筑室内环境测试用传感器
3 空气调节自动控制系统
    3.1 空调系统设备监控与控制
    3.2 空调系统各部分自动控制设计
        3.2.1 空调制冷系统部分自控
        3.2.2 空气处理机组部分自控
        3.2.3 流体输配部分自控
    3.3 空气调节自控系统设计
        3.3.1 PLC选型
        3.3.2 传感器选型
        3.3.3 变频器选型
4 组态软件
5 结论

(9)光纤F-P传感器及其灵敏度提高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本文研究目的
        1.2.1 F-P型光纤湿度传感器
        1.2.2 F-P型光纤气压传感器
        1.2.3 F-P型光纤温度传感器
    1.3 Vernier效应对灵敏度的放大作用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F-P腔的光学原理及其在光学传感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F-P型谐振腔的理论分析
    2.3 基于单一F-P腔的传感器
        2.3.1 形变均匀的F-P型传感器及其灵敏度与腔长无关
        2.3.2 形变不均匀的F-P型传感器及其灵敏度与腔长成反比
    2.4 基于两个F-P腔级联的传感器
        2.4.1 级联的F-P腔匹配出Vernier效应
        2.4.2 级联的F-P腔有效光程倍数匹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琼脂膜的两F-P腔级联的光纤湿度传感器
    3.1 引言
    3.2 传感器理论模型及原理分析
    3.3 传感器制备及实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全琼脂F-P腔的光纤湿度传感器
    4.1 引言
    4.2 传感器模型改进及分析
    4.3 传感器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沙林树脂和Vernier效应的气压传感器
    5.1 引言
    5.2 传感器模型设计及灵敏度分析
    5.3 传感器制备及气压循环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Vernier效应的双F-P腔级联的温度传感器
    6.1 引言
    6.2 传感器理论模型及Matlab仿真结果分析
    6.3 传感器制备及温度循环实验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10)基于敏感薄膜的光纤温湿度双参量传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温湿度一体化监测背景
    1.2 温湿度传感研究现状
        1.2.1 湿度传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温度传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光纤温度湿度传感器
        1.3.1 光纤湿度传感器
        1.3.2 光纤温度传感器
        1.3.3 光纤温湿度一体化传感器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优势
        1.4.1 内容安排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光纤薄膜干涉理论与制备方法
    2.1 引言
    2.2 光纤法布里-珀罗干涉
        2.2.1 本征法布里-珀罗谐振腔
        2.2.2 非本征法布里-珀罗谐振腔
        2.2.3 薄膜型非本征法布里-珀罗腔的模拟计算
        2.2.4 薄膜结构设计及其反射光谱模拟
    2.3 敏感薄膜的制备方法与技术
        2.3.1 薄膜生长理论
        2.3.2 物理气相沉积镀膜法
        2.3.4 浸渍提拉镀膜法
    2.4 光纤镀膜工艺研究
        2.4.1 端面镀膜
        2.4.2 侧面镀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薄膜型光纤湿度传感器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真空蒸镀成膜型光纤湿度传感器
        3.2.1 氧化钛、氧化硅等敏感薄膜的吸湿原理
        3.2.2 光纤端面介质膜干涉型F-P腔的设计与制备
        3.2.3 狭小空间点式湿度传感器性能
    3.3 阳极氧化铝贴膜式光纤湿度传感器
        3.3.1 阳极氧化铝膜的吸湿原理
        3.3.2 光纤端面贴阳极氧化铝膜的设计与制备
        3.3.3 高精度湿度传感器性能
    3.4 聚酰亚胺涂覆型光纤湿度传感器
        3.4.1 聚酰亚胺薄膜的吸湿原理
        3.4.2 光纤光栅涂覆聚酰亚胺的设计与制备
        3.4.3 可串联式湿度传感器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纤温湿度双参量传感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点式温湿度传感
        4.2.1 阳极氧化膜与光纤光栅结合测量湿度与温度
        4.2.2 点式温湿度双参量传感系统
    4.3 准分布式温湿度传感
        4.3.1 有机薄膜涂覆FBG与裸FBG结合测湿度与温度
        4.3.2 基于有机薄膜的准分布式温湿度双参量同时传感系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纤湿度传感器的应用探究
    5.1 引言
    5.2 湿度传感探头的封装
    5.3 点式湿度传感器的应用探究
    5.4 分布式温湿度传感器的应用探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DWS—P型温度湿度传感器(论文参考文献)

  • [1]DWS—P型温度湿度传感器[J]. 梁锡沛,艾雅茹. 传感器技术, 1984(S1)
  • [2]我国电子式湿度传感器的发展现状和问题[J]. 梁锡沛. 建筑科学, 1987(02)
  • [3]基于热电效应的柔性电子皮肤温觉仿生设计[D]. 张澎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4]基于碳基复合材料的柔性温度传感器件[D]. 吴丽丽. 东华大学, 2020(01)
  • [5]基于中空纤维膜组件的太阳能驱动膜式海水淡化系统传热传质机理及性能研究[D]. 李国培.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6]基于法布里—珀罗干涉的光纤传感器的研究[D]. 彭进.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7]温湿氧多功能传感器的读出电路设计[D]. 秦宇.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8]PLC在舒适性空调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 鲍玲玲,赵阳,王子勇,苏秀,荣雅静. 现代电子技术, 2018(18)
  • [9]光纤F-P传感器及其灵敏度提高机理的研究[D]. 胡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4)
  • [10]基于敏感薄膜的光纤温湿度双参量传感方法研究[D]. 彭建坤.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DWS-P型温湿度传感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