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计理论与实践》一九九四年报道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陈桂棣,春桃[1](2003)在《中国农民调查》文中研究指明为自己哭泣,我们感慨。为他人哭泣,我们感动。为农民哭泣,我们感谢。多少年如一日为中国农民哭泣,我们感奋。作家陈桂棣夫妇,耗时三年,访遍安徽乡村,收集的材料和废弃的手稿,几近等身。其中艰难曲折,难以想象。听他俩哭述农民的命运,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眼泪。
萧明峰[2](2002)在《海峡两岸不动产税制与交易法制相关问题之研究》文中认为台湾地区土地税制以地价税及土地增值税作为实现孙中山先生“平均地权”的主要工具,目标在税去地主不劳利得,防止土地投机垄断炒作与抑制地价飙涨。然而自一九五四年颁布“实施平均地权条例”迄今,虽经多次修正,不但未能达成各项土地政策目标,反而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在其政治教条的外表下,究竟背后隐藏何种意涵?值得深入探讨。本研究除就理论面与法规面作基础的整理比较之外,在制度面是针对一九四九年后台湾地区的土地税制变迁,以法规结构分析法作纵向的探讨,并观察土地税制历次沿革与其课税规定的演变,以了解各阶段性的特殊意涵。政府当局所实施的土地税制,在安定的“平均地权”口号下,潜藏的是一种图利地主阶级。因此,本研究主要是强调,台湾的土地税制变迁历程,是脱离理论轨道之外,而受制于历史环境中的政治经济因素,而必须从政治权力核心深入探讨。本论文另对大陆与台湾地区各种不动产税制之课税主体、课税客体(范围、对象、税基)、时机、减免优惠、税率、稽征程序等租税制度及税务行政问题,加以分析探讨,并提出改进建议,俾作为未来修法之参考。本论文共分为七章三十节,第一章“绪论”,主要说明本论文研究之动机与目的、研究范围与方法及本文章节架构。第二章“中国大陆不动产课税与征收管理制度之规范”,本章说明中国大陆土地增值税及房屋税之规范,并就税收之征收管理与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加以说明。第三章“中国大陆房地产交易法制之研析”,本章首先概述中国大陆房地产法律制度,以交易制度为主,并辅以管理产权制度,并说明土地使用与住房制度的改革及探讨房地产交易之主要法令。第四章”台湾地区平均地权土地征收与新市镇开发及登记之规范”,本章包括台湾地区实施平均地权、土地征收与新市镇开发及不动产登记之规范。第五章“现行台湾地区不动产课税制度之规范”,本章包括台湾地区地价税、田赋、土地增值税、房屋税、契税制度之规范,及海峡两岸土地课税制度之比较与检讨。第六章“现行台湾地区土地税制相关问题之检讨与改进”,本章内容包括现行台湾地区土地税税基、税率、租税优惠与免征、税务法规与行政、不动产信托相关课税、自用住宅用地租税优惠、农地移转免征士地增值税等问题之检讨与改进,以及土地增值税改进方案综合评述。第七章“结论与建议”,本章内容为归纳与综合海峡两岸不动产税课,并<WP=3>对大陆地区及台湾地区不动产课税之缺失检讨意见作一结论,并提出改进建议方向。众所周知,土地之分配与利用为人类生存最重要的问题,而“住”为民生六大需求之一,因住宅为高价位财货,社会中仍有许多人极需政府或有关单位协助,始能获得最低水平之住宅服务,以解决居住问题,且让每一家庭皆有适当居住环境,亦是政府住宅政策主要遵行之目标。在政府住宅政策中租税补贴政策工具始终扮演极为重要角色,现行土地税税法为减轻自用住宅用地所有权人负担,对自用住宅用地出售所课征之土地增值税采行若干优惠措施,其中包括土地税法第三十四条及平均地权条例第四十一条所规定之一生一次百分之十优惠税率及土地税法第三十五条和平均地权条例第四十四条所规定之重购退税等相关优惠措施。然随着时代变迁,现行优惠之规定标准失之过宽,在租税收入上造成政府税式支出(Tax Expenture)浮滥致税收巨额损失,在租税公平上:对所得分配造成垂直与水平不公平现象,在租税效益上:使租税产生非中立性而影响整体经济效益,形成资源的无谓损失,在租税稽征成本上:由于税法规定简单、解释令繁多,致征纳双方时起争议徒增稽征成本。为使政府税收减少损失、社会所得分配公平、社会资源配置有效率及简化稽征工作降低稽征成本,本研究探讨下述目的:(1)就租税收入而言,现行税法中自用住宅用地移转核课土地增值税之相关优惠规定是否会造成税收重大影响?(2)就社会公平而言,现行税法中自用住宅用地移转核课土地增值税之相关优惠规定是否会造成社会所得分配不均?(3)就经济效益而言,现行税法中自用住宅用地移转核课土地增值税之相关优惠规定是否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4)就稽征实务而言,现行税法中自用住宅用地移转核课土地增值税之相关优惠规定是否会增加稽征成本?本论文根据研究探讨作成下列结论:(1)就租税收入而言,现行税法中自用住宅用地移转核课土地增值税之相关优惠规定会对税收造成重大影响。A.现行优惠措施(一生一次百分之十优惠税率及重购退税)过于优惠,造成税收流失。B.现行优惠措施核准自用住宅用地面积限制过宽,造成税收流失。C.现行同时出售、申报自用住宅用地按百分之十优惠税率核课土地增值税未有多处限制,形成多处享用,造成税收流失,应限制多处。D.现行重购退税申请无次数限制,造成税收减少,应限制申请次数。(2)就社会公平而言,现行税法中自用住宅用地移转核课土地增值税之相关优惠规定会造成社会所得分配不均。A现行优惠措施核准自用住宅用地面积限制过宽,造成同为一生一次百分之十优惠税率,高所得者税负却相对较轻之不公平现象。B.现行同时出售、申报<WP=4>自用住宅用地按百分之十优惠税率核课土地增值税未有多
张瑞岚[3](2014)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政治发展是世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普遍性问题,也是我国建国后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思想,并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实践中取得重要成就。目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到了关键时期,而政治体制改革更成为影响整个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梳理、总结和凝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对于现阶段中国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分四个部分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进行分析和考察: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表达本文写作的整体构想。此部分在界定“政治发展”、“政治发展思想”等核心概念以及与选题相关的其他概念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研究的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梳理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渊源与历史资源,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政治发展的思想、现代西方政治发展学说、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其次,具体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分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初步形成阶段:1978至1989年:“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1989至1997年: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997至2002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基本形成阶段:2002至2007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007年至今:“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基于文献分析,主要考察: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要求和道路的思想,即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第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政治发展的任务和途径的思想。首先,民主和法治作为中国政治发展基本任务,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主方面,通过研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强化权利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等思想,系统地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从立法、执法(执政)和法治观念的角度,研究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培育和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以探讨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思想。其次,研究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途径推进中国政治发展的思想,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思想。文章的第四部分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特点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坚持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有机统一、坚持人民大众的立场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从中国国情和现阶段的实际出发、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其重要意义在于: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政治发展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指导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实践,并为新形势下中国政治发展指明了方向。
杨斌[4](2013)在《李泽厚学术年谱(下)》文中研究说明一九九一年,六十二岁。一月,为赵士林《心学与美学》作序(收入《走我自己的路》,台湾新订版,一九九六),云:"在我所认识的人中,我一直非常尊敬、赞佩和更为亲近那些或勤勤恳恳、老实本分,或铮铮铁骨、见义勇为的人,尽管他们非常普通,既非才华盖世,又未显赫于时,可说是‘名不称焉’吧,但他们比那些经营得巧名重一时的‘俊杰’老翁,或左右逢源聪明圆滑的时髦青年,总要使我觉得可爱可信得多。"
罗文君[5](2012)在《论我国地方政府履行环保职能的激励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人”假设是近代西方经济学研究中常用的一块重要理论基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M.布坎南等人将“经济人”假设引入到政治领域,来分析政治活动中人的行为选择,提出了政治的经济理论,即公共选择理论。该理论认为政治活动中的参与人,即政治家、政府官员和选民类似于市场中参与主体,都有着“经济人”的行为动机。从“经济人”的视觉考察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这样一类组织,即由一类理性自利的、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个人组成的集合。地方政府是环保法律关系中的一个重要主体,地方政府环保履职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国家环保法律、政策目的的实现情况。然而,在我国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和官员个人利益,长期只顾“政绩工程”、追求地方经济粗放式增长,而环保执法不到位、监管不得力的现象比较普遍。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多起重大环境污染案件都与地方政府在履行环保职责方面的失职直接相关,这种做法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环保法律、政策目标实现的最大困境。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制度作为规范人们行为动机的社会规范框架,对人们的行为直接起着激励导向作用。仔细分析地方政府行为背后的原因,会发现这与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地方政府面临的激励机机制有关。首先,从正激励机制上来说,针对多任务目标的地方政府,财政分权、行政分权、以GDP为核心的干部晋升考核制度起到的是激励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导向作用。行政分权、财政分权创造出了这样一个激励格局:辖区经济越发展,财政收入越高,地方政府所能分享的财力就越多。同时,财政分权和行政分权,赋予了地方政府很大的经济管理权。地方政府在发展本地经济过程中,有相当大的决策自由裁量权。这些权力与GDP政绩考核制度结合,使地方政府对于发展地方经济、做大GDP有着强烈的冲动。也正是这种制度安排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这三方面的制度都存在着不利于地方政府履行环保职能的因素:财权、事权不对等的矛盾给地方政府履职造成相当大的财政压力。在多种任务的委托下,地方政府作为理性经济人,往往会把精力放到那些容易被上级观察到的任务上,从而减少或完全放弃在其他任务上的努力。而长期以来,在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中,环保指标是软指标,这就造成地方政府不重视环保职能。同时,在地方政府的税源结构、转移支付制度、土地财政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缺陷使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偏好不重视环保职能。在负激励机制上,监督问责立法滞后;现行法律缺乏对地方政府的环保责任、问责标准、问责程序等内容的明确规定;内部监督软约束;人大、公众、司法等外部监督乏力;缺乏事前监督机制。这为一些地方政府只顾“政绩工程”、滥用自由裁量权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环保履职不力提供了空间。针对这种情形,我们需要完善法律政策、加强地方政府环保履职的正负激励。首先,在行政分权上,从行政性分权走向法治分权、让地方政府对自己的权益有稳定的预期。合理界定政府的权力边界,进一步完善环保管理体制,提升环保部门在地方政府中的地位、加强县、乡(镇)级地方环保部门的履职能力。其次,在财政分权上,通过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的事权与财权,减轻地方政府的负担;完善环境保护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地方政府环保履职的财政支持;完善资源税制、环境税制,发挥其经济调节和增加收入功能;规范土地财政,建立合理的土地收入制度,约束地方政府滥用土地管理权力破坏环境的行为。再次,要在干部晋升考核制度中增加环保指标权重,让地方官员通过积极保护环境来获得自己的收益。最后,完善监督问责制度来约束地方政府的“经济人”动机,促使其积极履行环保职责。通过环保立法明确、细化地方政府的环保责任。加强事前监督、外部监督、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立法建立如重大决策失误的问责制度、地方政府环保工作人大监督制度、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公民诉讼制度等一批具体制度,来约束地方政府不顾环境公共利益、而只顾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动机。地方政府环保履职的动力来源于有效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一方面尊重地方政府的自利动机,尊重其自由选择的自由权利,同时,通过制度的激励约束功能的发挥,使地方政府的自主选择基础上的自主行动,能够在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环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实现环境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完美和谐。
方振慰[6](1995)在《着眼宏观调控 突出审计重点——广东省1994年审计工作总结和1995年审计工作安排》文中指出一九九四年审计工作总结 一九九四年,我省各级审计机关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下,紧紧围绕经济工作中心,突出工作重点,注意工作深度,结合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重大改革措
戴传利[7](2014)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地方政府通过负债进行资金融通更是现代许多国家一种普遍现象。虽然早期的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和大卫·休漠等认为地方政府不应当举债,举债有悖于政府职能,是有害的。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衰退引发了经济学理论人关于政府债务的新思考,提出了政府债务有益于社会的“政府债务新理论”。现代实践中,债务融资已经是大多数国家的正常的政府经济行为。近些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引发了依法监管的热议。我国关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立法非常滞后,监管的经验也不足。我国《预算法》要求地方政府“收支平衡,不列赤字,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国务院同意方可发行债券”,赤字的禁止以及发行债券权的近乎缺失与地方政府的发展需求以及中央政府分配给地方的事权任务是截然不符的。伴随着我国城市化需求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显然不能满足其财政支出的需求。我国一方面鼓励地方政府进行债务融资发展,另一方面又担心地方政府债务过度膨胀。缺乏系统监管的无序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行为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多名国家领导人都提出要加强地方债务管理,防止地方性债务危机以及系统性的金融危机,确保财政和金融安全。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立法明显落后于现实需要,亟待构建比较完善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法律体系,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行为的监管。本文尝试把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相关的所有法律综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为主线,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上研究成果为依托,从监管法律规则构建视角进行分析。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之逻辑顺序而展开。导论部分在描述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乱象的基础上,提出本文选题的由来;分析了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国外的研究现状,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跨学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主要创新之处以及研究不足之处。本文从六个方面就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法律制度进行了全面阐述。第一,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法律问题进行了一般性研究,澄清地方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及监管法律几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法律法的特点和性质,提出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法属于经济法性质的观点;从法律视角提炼了国内外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的主体范围及监管权力。第二,采用实践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主要载体——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平台(公司)的主要特点以及对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建设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对平台公司监管立法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评析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其相关文件的利弊得失,为完善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监管研究提供了前提。第三,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联邦制和单一制国家各选出三个典型,对其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立法现状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国外相关法律体系的特点进行了概括,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立法模式的选择提供经验参考。国外在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监管规则框架,本文从国外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介绍入手,系统概括了国外监管法律体系的构成的主要规则,以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时间为切入点,比较了国外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的主要制度设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构建我国监管法律体系很有借鉴意义。第四,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法律体系的现状及其特点、存在的问题等,在概括了国外三种立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采用第二种立法的模式的建议,为构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法律体系提供理论分析。第五,在第四章立法模式选择分析的基础上,就制定我国《地方债务融资监管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立法目的和立法原则等内容提出了具体建议。第六,在前述实证分析、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定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法》的若干建议。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出构想,提出我国地方政府政府融资监管法事前、事中、事后制度构建的若干建议,并对实践监管的重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监管提出完善建议。
张金男[8](2006)在《政府审计效能之研究 ——以台湾为例》文中提出人类对欲望的追求,早期只靠自我实现,之后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渐次的扩张,也就是人类的欲望原只由私经济的满足扩张到尚须抑赖公经济来满足;在私经济方面,国家为安定社会秩序,订有工商企业等各种法规,以保障人民权益;在公经济方面,也订有各种财经及行政法规,并透过政府的相关施政,以满足人类的欲望,而政府的施政品质,有赖审计之监督而提升。中国审计制度之兴起,远从周朝即已出现,历经数百、千年的演化、修订,均系随着人们欲望扩张而改变,从政府的公共政策到施政品质,政府审计都扮演着相当重要的监督角色。 为研究政府审计之效能,先就过去有关政府审计之文献予以研究归纳,并就台湾地区实施政府审计的创建、沿革,以及组织架构,其与效能之关系作分析,并参考先进国家之制度,同时利用实证及问卷予以分析,以所发掘问题,供有关人士探讨改进,将有助于审计效能之提升,进而使人类对公共资源的分配,得到充分的满足。 本文共分七章,摘要大约如下: 第一章 绪论:阐述政府审计在财务活动中的现代意义及审计与行政三联制的关联,用意在于确立政府审计的现代意义,以及审计机关在现今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定位。 第二章 政府审计文献的探讨:系以政府审计理论及演进之文献,加以探究审计的意义、效能的贡献,及与社会经济思想之相关性。政府审计之演化,乃在于审计效能的提升,实施审计制度所创造之审计效能,对经济资源分配具有相当的贡献,近几年先进国家也在要求政府审计应力求效率与效能的提高,均为本研究探讨之参据。 第三章 政府审计效能的经济理论:探讨政府在经济理论之机能架构,分析政府在总体经济体系中的角色;透过财政预算与施政之手段,担任运作并使其影响经济之繁荣;台湾地区近些年年产业外移严重,复遭受剧大的地震、SARS、土石流、水灾等祸患接连发生,政府审计也因应政府应变而设立跨厅、处、室之督导审核小组,
王梦鑫[9](2020)在《《社区口译-多元文化共生社会的交流》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口译(Community Interpreting)是指针对生活于该国的外国人的语言服务活动。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出境旅游,口译需求也随之不断增加。如何在国外也能无忧的享受各种权利,口译员的作用尤为重要。其中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就是社区口译。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业务办理,就医,司法等。但是供远小于需,社区口译的发展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委托人对于译员的口译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本次实践活动选取水野真木子所着《社区口译—多元文化共生社会的交流》(原名『コミュニティ通訳―多文化共生社会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该书立足口译实践,针对社区口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进一步探讨社区口译发展的光明前景。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本次翻译实践任务及文本信息进行介绍。第二部分选取英国翻译学家纽马克的语义翻译观和交际翻译观指导本次翻译实践,并对指导理论进行详细的阐释说明,从三个层次进行翻译实例分析,即专有词汇翻译、小标题翻译和日语长难句翻译。对于词汇的翻译,为保证专业术语翻译的准确性,通过查阅词典、网站检索等方式确定其意思,对于已有固定翻译的词汇,则采用已有固定翻译,对于未有固定翻译的词汇,根据意思探讨合适的译文。对于标题的翻译,标题具有表达简洁,明确主题的作用,因此主要采用语内翻译,尽可能实现信息和形式的对等。对于句子的翻译,根据原文本特点采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在准确保留原文信息的基础上,采用分译、语序调整、变译、合译、减译、反译翻译技巧,力求接近原语读者的阅读效果。第三部分针对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难点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翻译实践总结。通过翻译本书,笔者希望在加深对社区口译的定义、分类、特征等基础知识的理解,了解社区口译的发展现状的同时,并根据作者的分析引发对中国口译发展的思考。
刘亮[10](2018)在《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我国高考命题变革为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不仅对古今中外的“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历史进行了重点考察,还对命题方式变革下的命题内容变迁进行了阐述,也对高考命题的部分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若将绪论和结论包括在内,本研究共分为8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一章考察了从隋唐至明清的一千余年间的科举考试命题制度的变革历程,重点分析了犹如现代高考的科举考试在命题方式、考试科目、试题难度上的发展脉络。第二章梳理了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和命题内容的变革,以国、公立大学招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为主线,审视了不同命题方式下的考试科目及试卷设置形式的演变,以及命题技术、题型、命题立意等方面的变化。第三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沿革情形,主要内容包括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本世纪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第四章探究了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境外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的变革情况,并重点考察了美国的SAT和ACT、日本的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台湾的大学联考等统一命题考试的科目和内容的变革。第五章展示了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现状,不仅包括分省命题和全国统一命题两种方式的实施情况,还包括与命题内容相关的科目、考纲、试卷、试题等的设置情况。第六章阐发了高考命题涉及的部分理论问题,运用有关的学科理论视角重点探讨了高考命题的高效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等基本原则。通过以上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得到几项关于我国高考命题变革的主要结论:一、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受到考试文化传统、国家结构形式、考试发展规律、高校办学要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二、高考命题从不分类的统一命题方式发展到分类命题方式符合世界范围内高校招考命题变革的一般趋势;三、统一高考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机制符合当代世界范围内通行的“统一命题考试+高校自主命题考核”的招生模式;四、不同的高校招考命题方式所对应的考试内容各有侧重点;五、实行不同命题方式的高校招生考试都能引发中学的应试教育现象。
二、《审计理论与实践》一九九四年报道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审计理论与实践》一九九四年报道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农民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在现实与目标的夹缝中 |
第一章殉道者 |
1骚动的路营村 |
2案惊中央 |
第二章恶人治村 |
1一切,发生在五分钟内 |
2可怕的村霸 |
3悲剧还在延伸 |
4第四种权力,你在哪里 |
第三章漫漫上访路 |
1享受冷漠 |
2感受温差 |
3天高皇帝远 |
4上访有罪 |
5逼上梁山 |
第四章天平是怎样倾斜的 |
1怪圈 |
2税费如牛毛达标价更高 |
3龙多作旱 |
4城乡分治与马太效应 |
第五章弄虚作假之种种 |
1罕见的电报 |
2可敬的领导 |
3骗你没商量 |
4火爆三个月 |
第六章寻找出路 |
1税费改革第一人 |
2进了一回中南海 |
3两个县委扩大会 |
4冒出一个新兴镇 |
5墙内开花墙外香 |
第七章天降大任 |
1知音 |
2不争论,干给他们看 |
3改与不改就是不一样 |
4难忘阜阳会议 |
5报告进入最高决策层 |
6“十三号文件”诞生 |
7是非功过凭青史 |
8中国农民的福音 |
第八章破题 |
1迟到的“新闻” |
2两份“内参” |
3南极人的喜泪 |
4天下第一难题 |
5一号议案 |
6寄希望于安徽 |
第九章敢问路在何方 |
1市场不相信眼泪 |
2在辉煌与富足的背后 |
3小岗村的忧虑 |
4中国改革正在过大关 |
5跳出黄宗羲定律 |
并非尾声大幕正在拉开 |
(2)海峡两岸不动产税制与交易法制相关问题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
第三节 论文架构 |
第二章 中国大陆不动产课税与征收管理制度之规范 |
第一节 土地增值税之规范 |
第二节 房屋税之规范 |
第三节 税收征收管理之规范 |
第四节 中国大陆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 |
第三章 中国大陆房地产交易法制之研析 |
第一节 中国大陆房地产法律制度之概述 |
第二节 土地使用制度与住房制度的改革 |
第三节 中国大陆房地产交易主要法令之探讨 |
第四节 中国大陆之房地产交易制度 |
第四章 台湾地区平均地权土地征收与新市镇开发及登记之规范 |
第一节 台湾地区实施平均地权之规范 |
第二节 台湾地区实施土地征收与新市镇开发之规范 |
第三节 台湾地区不动产登记之规范 |
第五章 现行台湾地区不动产课税制度之规范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地价税及田赋制度之规范 |
第三节 土地增值税制度之规范 |
第四节 房屋税制度之规范 |
第五节 契税制度之规范 |
第六节 海峡两岸土地课税制度之比较与检讨 |
第六章 现行台湾地区土地税制相关问题之检讨与改进 |
第一节 税基问题之检讨与改进 |
第二节 税率问题之检讨与改进 |
第三节 优惠与免征问题之检讨与改进 |
第四节 税务法规与行政问题之检讨与改进 |
第五节 不动产信托相关课税问题 |
第六节 自用住宅用地租税优惠问题之检讨与改进 |
第七节 农地移转免征士地增值税之探讨 |
第八节 土地增值税改进方案综合评述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选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与历史资源 |
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政治发展的思想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发展的思想 |
2.1.2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思想 |
2.2 现代西方政治发展学说 |
2.2.1 政治发展中的政治民主理论 |
2.2.2 政治发展中的政治稳定理论 |
2.2.3 政治发展中的政治文化理论 |
2.3 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2.3.1 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 |
2.3.2 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 |
2.4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2.4.1 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开展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2.4.2 在阶级斗争的思路下开展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形成发展 |
3.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初步形成 |
3.1.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1978年-1989年) |
3.1.2 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989年-1997年) |
3.1.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7年-2002年) |
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基本形成 |
3.2.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002年-2007年) |
3.2.2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2007年-今) |
4 关于中国政治发展的总体思路 |
4.1 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 |
4.1.1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
4.1.2 民主是内容与形式的集合 |
4.1.3 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
4.2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
4.2.1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
4.2.2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保证了三者有机统一的实现 |
4.2.3 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关键 |
4.3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
4.3.1 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发展模式 |
4.3.2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
5 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思想 |
5.1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
5.1.1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
5.1.2 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
5.1.3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
5.2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
5.2.1 “决不应该离开党的领导而歌颂群众的自发性” |
5.2.2 “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
5.3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
5.3.1 重点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的制约监督 |
5.3.2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
6 关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思想 |
6.1 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6.1.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
6.1.2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6.2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
6.2.1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
6.2.2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 |
6.2.3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
6.3 培育和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
6.3.1 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 |
6.3.2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 |
7 关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 |
7.1 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
7.1.1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
7.1.2 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 |
7.1.3 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
7.1.4 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方针 |
7.2 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 |
7.2.1 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党政分开 |
7.2.2 “真正实行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 |
7.3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
7.3.1 完善党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领导 |
7.3.2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
7.4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7.4.1 “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 |
7.4.2 “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为关键” |
7.4.3 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 |
7.5 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
7.5.1 妥善解决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 |
7.5.2 培养忠于马克思主义的领导骨干 |
7.5.3 加快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特点和意义 |
8.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特点 |
8.1.1 坚持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有机统一 |
8.1.2 坚持人民大众的立场和社会主义方向 |
8.1.3 坚持从中国国情和现阶段的实际出发 |
8.1.4 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
8.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意义 |
8.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理论意义 |
8.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论我国地方政府履行环保职能的激励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经济人”假设:分析地方政府的视角 |
第一节 “经济人”假设在政治领域中运用的理论 |
一、“经济人”的含义 |
二、“经济人”假设的提出和运用演变 |
三、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 |
第二节 “经济人”视觉下地方政府的特点 |
一、地方政府是理性自利的 |
二、地方政府总是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 |
三、地方政府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天然倾向 |
第二章 现行法律框架下地方政府的环保职能及其履职困境 |
第一节 地方政府:环保法律关系中的重要主体 |
一、宪法性的环保职权与职责 |
二、环保法律中的职权与职责 |
三、地方政府履行环保职权与职责的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地方政府环保职能的理论分析 |
一、地方政府环保职能的界定 |
二、地方政府环保职能的理论基础 |
第三节 地方政府环保履职困境 |
第三章 现行法律框架下我国地方政府环保履职的激励机制 |
第一节 激励机制理论分析及其理论意义 |
一、激励机制界定 |
二、政府组织中的激励与治理 |
三、激励机制对于研究地方政府环保履职的理论意义 |
第二节 我国地方政府环保履职面临的激励机制 |
一、宪法规定的我国地方政府的治理架构 |
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 |
三、激励机制的实际激励作用 |
第三节 现行激励机制对地方政府环保履职的不利影响 |
一、行政分权制度上存在的不足及其对地方政府环保履职的不利影响 |
二、财政分权中对地方政府环保履职的不利因素 |
三、地方官员晋升考核制度对地方政府环保履职的不利影响 |
四、监督问责制度对地方政府环保履职的不利影响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美国法律框架下地方政府环保履职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美国地方政府履行环保职能面临的激励机制 |
一、美国地方政府的治理架构与激励机制 |
二、美国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对其环保履职的积极意义 |
第二节 案例研究:以美国纽约州哈德逊河环境治理为例 |
一、哈德逊河流域环境治理情况 |
二、纽约州治理哈德逊河的主要做法 |
三、对我国的启示 |
第五章 完善法律政策加强地方政府环保履职的正负激励 |
第一节 从行政性分权走向法治分权 |
一、法治的内涵 |
二、法治分权对地方政府环保履职的激励作用 |
三、合理界定政府的权力边界 |
四、进一步完善环保管理体制 |
第二节 完善财政分权激励机制 |
一、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的事权与财权 |
二、完善环境保护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地方政府环保履职的财力支持 |
三、完善资源税制,充分发挥资源税的经济调节和增加收入功能 |
四、完善环境税制,充分发挥环境税的经济调节和增加收入功能 |
五、规范土地财政,建立合理的土地收入制度 |
第三节 加大环保指标权重、完善地方官员政绩考核制度 |
一、建立环保政绩考核制 |
二、对“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评价与反思 |
第四节 立法完善地方政府环保履职监督问责制度 |
一、环保立法明确、细化地方政府的环保责任 |
二、完善对地方政府环保履职的监督机制 |
三、关于立法建立几种地方政府环保履职监督问责制度构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选题的背景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之处 |
(一) 本文研究的意义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本文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基本理论 |
一、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的一般分析 |
(一) 地方政府债务 |
(二)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 |
(三)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 |
二、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法律的特点与性质 |
(一) 特点 |
(二) 性质 |
三、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主体 |
(一)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主体 |
(二)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主体 |
第二章 我国地方政府融债务融资监管实践分析——地方政府资平台监管 |
一、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概念及其功能 |
(一)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概念 |
(二)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功能 |
二、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融资法律监管缺憾 |
(一) 融资平台债务融资监管法律渊源 |
(二)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融资监管法律规范的特点 |
(三)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法律监管存在的问题 |
(四) 对《通知》及其相关文件的评析 |
第三章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国际比较 |
一、国外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立法现状及法律特点 |
(一) 几个代表性国家的立法现状 |
(二) 监管法律特点 |
二、国外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法律规则体系 |
(一)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规则体系构成 |
(二)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的主要法律规则 |
第四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法律体系缺陷及模式选择 |
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法律体系及缺陷 |
(一) 法律体系 |
(二)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法律体系的缺陷 |
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法立法模式选择 |
第五章 制定《地方债务融资监管法》的相关问题 |
一、制定《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法》的立法思考 |
(一) 制定《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法》必要性 |
(二) 制定《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法》可行性 |
二、《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法》立法目的及基本原则 |
(一) 立法目的 |
(二) 基本原则 |
第六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法》的主要制度架构 |
一、制定《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法》需要考虑的因素 |
二、《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法》的制度架构 |
(一) 构建事前监管制度 |
(二) 事中监管制度构建 |
(三) 事后监管制度构建 |
三、完善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监管 |
(一) 进一步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分类清理 |
(二) 理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
(三) 增强融资平台公司债务信息透明性,实行动态监控 |
(四) 完善平台公司融资担保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完成课题 |
致谢 |
(8)政府审计效能之研究 ——以台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 |
摘要(英文)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动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流程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架构 |
一、研究架构 |
二、研究范围 |
第二章 文献探讨 |
第一节 政府审计理论 |
一、审计的意义 |
二、政府审计的意义 |
三、政府审计机关之独立 |
四、审计制度之公共性 |
五、本研究之相关文献 |
第二节 绩效评估的方法 |
一、绩效 |
二、绩效评估之目的与架构 |
三、绩效评估的方法 |
第三节 资料包络分析法(DEA) |
一、资料包络分析之缘起 |
二、资料包络分析的特质与限制 |
第三章 政府审计效能的经济理论 |
第一节 经济理论与审计效能之关系 |
一、政府在总体经济体系中的角色 |
二、在各种经济制度下政府之角色 |
三、政府预算制度在经济上的影响 |
四、政府审计在实现经济活动之效能 |
第二节 公共政策理论与审计效能之关系 |
一、公共政策与政府职能之关系 |
二、政府审计在监督政府公共政策方面之效能 |
第三节 审计效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一、经济发展趋势与政府施政措施及财政收支之关系 |
二、审计效能与经济景气及政府收支之关联 |
第四节 审计制度变革与经济发展之关系 |
一、审计制度肇始,在当时经济社会中的角色 |
二、国民政府时期审计制度与经济环境关系 |
三、宪法实施后之审计制度对经济发展影响 |
第四章 政府审计组织架构职能分配与效能 |
第一节 政府审计组织与效能之关系 |
一、政府审计与财务管理之效能 |
二、台湾地区政府审计之建制 |
三、审计机关之组织与效能 |
第二节 政府审计职权分配运用与效能 |
一、政府审计职权之机能与任务 |
二、政府审计职权之行使 |
三、政府审计职权之运用 |
第三节 台湾地区政府审计之效能 |
一、政府审计效能之意义及对国家整体之效益 |
二、台湾地区政府审计职权与其运作情形影响审计效能之分析 |
三、台湾地区政府审计个案之研析 |
第四节 政府审计权归属争议与审计效能关系及其影响 |
一、审计权改隶立法院之缘起及主张 |
二、审计权归属争议之论述 |
三、审计权归属与审计效能关系与影响之分析 |
第五节 先进国家审计职权运用与效能 |
一、审计职权运用与效能 |
二、审计结果之处理与效能 |
第五章 DEA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
第一节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之构建—产出导向 |
一、资料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
二、产出导向DEA实证模型之建立 |
第二节 产出导向DEA实证结果—横断面分析 |
一、1998年度 |
二、1999年度 |
三、2000年度 |
四、2001年度 |
五、2002年度 |
第三节 经营绩效纵断面分析 |
一、经营绩效趋势分析 |
二、整体审计单位各项效率值比较 |
第四节 实证结果 |
一、个别审计单位经营绩效横断面分析 |
二、个别审计单位经营绩效纵断面分析 |
第六章 政府审计效能之问卷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对象 |
第二节 问卷设计 |
第三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样本结构与各变项描述性统计分析(Descriptive Statistic Analysis) |
二、变异数分析 |
三、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问卷调查表 |
结尾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谢词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9)《社区口译-多元文化共生社会的交流》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第1章 翻訳タスクの绍介 |
1.1 翻訳の背景 |
1.2 着者绍介 |
1.3 起点テクストの概要 |
1.3.1 起点テクストの特徴 |
1.3.2 起点テクストの内容 |
第2章 翻訳理论に基づく実例分析 |
2.1 意味重视の翻訳と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重视の翻訳 |
2.2 语汇の翻訳 |
2.2.1 人名と文献名の翻訳 |
2.2.2 法律用语の翻訳 |
2.2.3 他の専门用语の翻訳 |
2.3 タイトルの翻訳 |
2.4 文の翻訳 |
2.4.1 分訳 |
2.4.2 合訳 |
2.4.3 语顺の调整 |
2.4.4 変訳 |
2.4.5 减訳 |
2.4.6 加訳 |
2.4.7 反訳 |
第3章 翻訳実践のまとめ |
3.1 翻訳の难点 |
3.2 翻訳のまとめ |
参考文献 |
附録Ⅰ:原文 |
附録Ⅱ:訳文 |
谢辞 |
(10)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
第一章 科举考试命题的演进 |
第一节 隋唐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
第二节 宋代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
第三节 明清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演变 |
第一节 大学自主招考命题阶段 |
第二节 国家统一招考命题阶段 |
第三节 多种招考命题方式并存阶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沿革 |
第一节 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 |
第二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 |
第三节 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境外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第一节 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第二节 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第三节 台湾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考命题改革的现实考察 |
第一节 高考分省命题方式的实施情况 |
第二节 高考全国统一命题方式的实施现状 |
第三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设置情况——以科目、考纲、试卷、试题为视角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考命题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高考命题效率问题的理论探讨 |
第二节 高考命题公平性的理论探讨 |
第三节 高考命题科学性的理论探讨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审计理论与实践》一九九四年报道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农民调查[J]. 陈桂棣,春桃. 当代, 2003(06)
- [2]海峡两岸不动产税制与交易法制相关问题之研究[D]. 萧明峰. 东北财经大学, 2002(01)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研究[D]. 张瑞岚. 武汉大学, 2014(06)
- [4]李泽厚学术年谱(下)[J]. 杨斌. 东吴学术, 2013(03)
- [5]论我国地方政府履行环保职能的激励机制[D]. 罗文君. 上海交通大学, 2012(12)
- [6]着眼宏观调控 突出审计重点——广东省1994年审计工作总结和1995年审计工作安排[J]. 方振慰. 广东审计, 1995(02)
- [7]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 戴传利. 安徽大学, 2014(08)
- [8]政府审计效能之研究 ——以台湾为例[D]. 张金男. 暨南大学, 2006(06)
- [9]《社区口译-多元文化共生社会的交流》翻译实践报告[D]. 王梦鑫.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D]. 刘亮. 厦门大学,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