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用数学地质方法探讨川西义敦地区中酸性岩浆岩岩石化学特征、成岩成矿系列及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侯立玮,傅德明,肖懿[1](1985)在《试用数学地质方法探讨川西义敦地区中酸性岩浆岩岩石化学特征、成岩成矿系列及演化》文中认为川西义敦属优地槽褶皱区,在地质发展历史中曾有过多旋迥岩浆活动,并伴有丰富的内生矿产形成,是着名的"金沙江成矿带"之重要组成部分。区内与火山成矿相并列的中酸性岩浆岩成矿作用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已发现的矿产中,尤以铜、铁和锡、多金属矿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因而有人认为我国西部斑岩铜矿成矿带从该区通过;亦有人认为
侯立玮,傅德明,肖懿[2](1983)在《试用数学地质方法探讨川西义敦地区中酸性岩浆岩岩石化学特征、成岩成矿系列及演化》文中研究指明川西义敦属优地槽褶皱区,在地质发展历史中曾有过多旋迥岩浆活动,并伴有丰富的内生矿产形成,是着名的“金沙江成矿带”之重要组成部分。区内与火山成矿相并列的中酸性岩浆岩成矿作用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已发现的矿产中,尤以铜、铁和锡、多金属矿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因而有人认为我国西部斑岩铜矿成矿带从该区通过;亦有人认为
钟文丽[3](2012)在《三江成矿带中段中咱—得荣地区铜多金属矿成矿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西南三江地区位于特提斯与环太平洋两大巨型构造域的汇合部位,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在全球有着深远影响的有色—稀、贵金属成矿带,以Cu、Pb、Zn、Ag、Au、Sn等金属矿产资源为优势。四川中咱—得荣地区地处西南三江有色金属成矿带中南部,该区目前已发现各类金属矿产地60余处,矿种有Cu、Pb、Zn、Au、Ag、Fe、Sn、Ni、W、Mo、Cr、Mn等13种,矿床类型主要有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型、火山岩型、岩浆熔离型等。前人在三江地区中段开展的地质找矿工作和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金沙江蛇绿混杂岩带和义敦晚三叠世岛弧带,而二者之间的结合部位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岩浆岩(特别是中酸性侵入岩)年代学研究非常薄弱,不少铜矿床(如雪鸡坪斑岩型铜矿床)的成矿年龄仍存在争议。这对划分三江地区的构造—热(岩浆)事件、确定区域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进而研究区域成矿规律极为不利。鉴于此,本文在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基础上,综合运用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四川中咱—得荣地区铜多金属矿成矿作用、成矿时代及规律进行了研究,初步建立了铜多金属矿成矿系列。本文研究工作主要取得如下成果和认识:1.中酸性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中咱—得荣地区存在三个具有明显差异的岩浆岩带,即雪鸡坪斑岩带、普朗斑岩带、卓玛—红卓斑岩带,由西向东依次呈北西南东向分布。2.采用激光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LA-MC-ICP-MS)技术,获得18组中酸性侵入岩锆石U-Pb年龄数据,其成岩年龄分布于332.6±1.3Ma~79.10±0.55Ma之间。结合三江地区的形成演化历史,将中咱—得荣地区的中酸性侵入岩划分为4期:即,石炭世裂离型侵入岩、中—晚三叠世大陆隆升型侵入岩、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俯冲碰撞型侵入岩以及晚白垩世滞后碰撞型侵入岩,这4期侵入岩分别代表了4次重大的构造—岩浆(热)事件。3.综合分析区域上大中型矿床的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提出:中咱—得荣地区所处的昌台—乡城火山岩带,其成矿作用和形成时代相近,属同一成矿系统,由南向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成矿系列:即,从成因类型上由斑岩型到次火山岩型再到热液型;从成矿元素组合上由铜多金属到铜铅多金属再到银铅锌金多金属;矿床成矿温度由南到北逐渐降低。4.将中咱—得荣地区划分为5个成矿远景区:即,中心绒—得荣日雨铜矿成矿远景区、乡城县嘎若—得荣顺打贡铜金成矿远景区、得荣子哇—奔都铜金成矿远景区、稻城伊公若—乡城刀学—青达—稻城竹鸡顶—早堆钨锡铜钼多金属成矿远景区以及稻城开雄—凯贡铜多金属成矿远景区。
葛良胜[4](2007)在《滇西北富碱岩浆活动与金多金属成矿系统》文中提出滇西北是西南三江金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属成矿作用与新生代富碱岩浆活动具密切的时空和成因联系。经特提斯复杂地质演化之后,本区处于一个由多陆块拼合形成的陆内环境之中。新生代特殊区域应力边界条件(地理位置)、青藏高原强烈碰撞造山过程、太平洋板块俯冲远程效应和深部多层架结构与分层受力条件下发生的壳-幔相互作用等多元构造动力体制复合,造就了本区复杂的成岩成矿地球动力学环境。陆内深部古(近)东西向构造带重新活动(表现为张性)与地壳浅部其他方向构造活动(主要为压扭性)联合控制着富碱岩体成岩及相关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的时空一体化特征,表现为独立成区(滇西北)、东西成带、带内含多个集中区、成岩成矿形影相随。滇西北富碱岩浆岩是一套以富碱(K2O+Na2O>8%)为突出特点的从基性到中酸性的岩石系列,主体形成于50-20Ma。而与之相关的金多金属矿床(区)表现出多型集中、成矿元素组合复杂、控矿因素多样、成矿时代基本一致的特点。根据富碱岩体δ18):7.72~8.61‰;δ34S:1.7~6.6‰;87Sr/86Sr:0.7054~0.7111;143Nd/144Nd:0.512319~0.512573,εNd(t):-6.75~1.68;206Pb/204Pb:18.094~18.644,207Pb/204Pb:15.537~15.709,208Pb/204Pb:38.566~39.094;δ30Si:0.0~0.4‰;稀土总量较高,不具或仅具微弱的δEu异常,呈右倾的近平滑配分曲线,La/Ce值变化为0.40-0.63;Ce/Nd为1.88-2.81;Sm/Nd为0.11-0.20等综合分析认为,其源区为具有富集地幔Ⅱ型地球化学特点的壳幔混合带。成矿流体属于富碱(K+、Na+),高Cl-、CO2,低Ca2+、Mg2+、S,并以H2O为的地幔型流体。由近东西向构造活动激发并上升至岩浆源区,导致源区岩石部分熔融形成富碱岩浆。地幔富碱流体同时富含Au-Cu等矿质,在流体致浆过程中,通过水岩相互作用又汲取了岩浆源区内的矿质,并随岩浆一起演化和上升,在合适的空间或介质条件下分别成岩成矿。同富碱岩体相比,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在总体相似的同时,还依不同矿床类型、元素组合、产出位置等而各具特点。由此构成了滇西北区域多元构造动力体制及其构造体系-壳幔混合源区及富碱岩浆活动-地幔富矿质流体作用等复杂要素耦合的区域Fe-Cu-Mo-Pb-Zn-Au-Ag-As-Sb-Hg金多金属成矿系统,并可划分为受扬子板块和兰坪盆地两个不同地质构造背景控制的Cu-Pb-Zn-Au-Ag-As-Co-Hg-Sb和Fe-Cu-Mo-Pb-Zn-Au(-Ag)子系统。在各成矿集中区则表现为由不同类型矿化体、蚀变、物化遥异常构成的复杂而有序的矿化网络,并具有不完全相同的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对成矿系统产物的变化和保存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根据成矿系统产物及其变化和保存特点,通过总结不同成矿产物的发现标志和找矿勘查方法组合的有效性,建立了与富碱岩体有关的金多金属矿床区域找矿模型。
钟维敷[5](2014)在《滇西多金属矿成矿背景及成矿规律》文中提出在已有工作程度基础上,充分利用云南省基础地质调查成果、矿产勘查成果和科研资料,以现代成矿地质理论为指导,结合三江“多岛弧盆成矿论”和“陆内构造转换成矿论”,对滇西成矿地质背景进行了深入总结和研究,认为滇西地区的地壳结构由“三江”特提斯多岛弧-盆系经过复杂的碰撞造山—新生代陆内走滑汇聚造山作用,最终实现了大洋岩石圈向大陆岩石圈构造体制的时空结构转换,同时,也相应地实现了多岛弧盆成矿作用向陆内成矿作用的转变;在陆内走滑阶段形成了沿金沙江-哀牢山带展布的长度达1000多千米的古近纪富碱斑岩带及其成矿作用。本文还对滇西重要矿产与沉积建造、侵入岩、火山岩,以及大型变形构造的关系进行了总结,认为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岩石构造组合主要有以下8种类型:1)后造山正长岩-正长斑岩组合:分布于北衙构造岩浆岩段、铁锁构造岩浆岩段、卓潘构造岩浆岩段、沙桥构造岩浆岩段、铜厂构造岩浆岩段,形成以鹤庆县北衙金矿床为典型代表金、铅、铁等矿床。2)后造山富碱花岗(斑)岩-正长(斑)岩组合:分布于马厂箐构造岩浆岩段、巍山构造岩浆岩段。形成以铜、钼、金等为主的金属矿床。3)景洪疆峰-国防一带赋存于大勐龙岩群中变质磁铁矿层可能属古元古代火山岩浆作用的产物。4)镇康县芦子园、保山市沙河厂和核桃坪等地的寒武纪地层中均有大-中型铅锌、铁矿床分布。铅同位素资料显示,芦子园地区方铅矿的铅模式年龄与火山岩的地质时代相吻合,表明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早古生代的火山岩。5)兰坪-思茅构造岩浆岩带的志留-泥盆系大凹子组为一套大陆边缘弧-弧后盆地构造背景中的钠质火山岩组合,形成海相火山-(沉积)型大平掌铜矿、德钦县南佐铅锌矿等矿床。6)滇西的韧性剪切带型矿床以金矿为多,如高黎贡山大型逆冲-走滑断裂构造、勐统-沧源逆冲叠瓦构造、双江逆冲叠瓦构造、双沟逆冲叠瓦构造、藤条河逆冲走滑构造等大型变形构造带上均发育有剪切带型金矿,形成镇沅县老王寨金矿、墨江县金矿等矿床。7)蛇绿混杂岩中金、镍、铁、铜等元素含量较高。在后碰撞阶段,由于大规模的走滑改造、流体作用,在适当的条件下金元素可以发生活化、转移,在有利的构造部位便可富集成矿。8)典型的弧后盆地沉积均位于兰坪-思茅地块上,大平掌铜矿就是在这样的弧后盆地中形成的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铜矿(VHMS)。在总结和分析研究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滇西成矿区(带)进行了重新清理和划分,识别出2个Ⅱ级成矿省、8个Ⅲ级成矿带、21个Ⅳ级矿带,进一步总结了研究区内各成矿区(带)的不同矿种的典型矿床,分别建立矿床的成矿模型(式)以及区域成矿模式、矿床成矿系列和区域成矿谱系。系统总结了滇西重要矿产资源空间分布规律及区域成矿特征,以“多岛弧盆成矿”、“陆内构造转换成矿”理论系统探讨了各成矿事件的规律,发现滇西斑岩型铜钼矿与印支构造运动有关、喜马拉雅期走滑构造与富碱斑岩金铜矿关系密切、喜马拉雅期剪切带是金矿形成的有利背景。对滇西铁、金、铜、铅、锌、钨、锡、钼、镍等重要矿产形成时代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从元古代到新生代都有不同类型的重要矿产形成,各时期的成矿各具特色,对滇西主要成矿时代、主要矿床的形成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主要认识如下:1)元古代是滇西铁矿最主要成矿时代,提出景洪大勐龙式、澜沧惠民式铁矿都可能属IOCG型矿床的新认识。2)中-晚三叠世(全岩Rb-Sr、K-Ar同位素年龄为214~237Ma),岛弧环境俯冲、消减形成的普朗构造岩浆岩带石英闪长斑(玢)岩组合,是寻找普朗式斑岩型铜矿最有利地区。3)侏罗纪-白垩纪的岩浆活动是滇西又一重要成矿时代,且后碰撞阶段岩浆活动形成的花岗岩,其成矿作用特征也各具特色,侏罗纪-早白垩世的后碰撞花岗岩以铅、锌、铁、铜等矿化为主;晚白垩世花岗岩属后造山花岗岩组合,以锡、钨、钼矿化为主。4)渐新世晚期属后造山的大地构造背景,主要为板内火山岩浆组合、后造山火山岩浆组合。其中后造山正长岩-正长斑岩组合是金矿床形成的有利。
张学书[6](2006)在《金平—黑水河裂谷基性—超基性岩特征、成矿系列及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主要从金平—黑水河裂谷地质特征、演化和成矿系列以及玄武岩(科马提岩—玄武岩组合)、基性—超基性侵入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特征、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论述了本裂谷带内的基性—超基性岩浆岩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玄武岩之间的成因联系,并从金平—黑水河白马寨及版福Ni-Cu-(PGE)矿床的野外地质特征、矿石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稀土、微量元素及铂族元素)及同位素定年等方面论述了裂谷内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与ELIP岩浆岩之间成因演化关系及其在后期区域构造变质作用中的热液改造成矿作用特征,总结了裂谷带内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岩浆熔离分异演化成矿模式及热液改造成矿模式,并总结了该类矿床的综合勘查找矿模式,对区内工作程度较高的金平地区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进行了远景成矿预测。岩浆型矿床主要有两种类型,即氧化物型矿床和硫化物型矿床,前者主要为与基性—超基性岩(主要为层状杂岩体)有关的Cr、V、Ti和Fe矿床,如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型矿床,而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是铜、镍和铂族元素及其它稀有贵金属如金、银等的重要工业矿床类型;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一般产于构造相对较稳定的地台区和地盾区或活动性克拉通边缘裂谷带中,其矿床的形成与地幔成因的基性—超基性岩有关,通常其成矿时代较老。金平—黑水河裂谷(盐源—丽江—大理—金平—黑水河扬子克拉通西缘古生代裂谷的一部分)内与地幔熔离分异成因的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属于显生宙以来的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比较典型的代表。金平—黑水河地区在晚古生代—三叠纪早期为—大陆边缘裂谷,位于扬子克拉通西南边缘,处于扬子克拉通与东印支板块的结合部分(图3-3)。在空间上,该裂谷沿扬子克拉通西缘的哀牢山变质带西南侧呈北西向延伸,向北西与大理—丽江裂陷相接,其西界为哀牢山—藤条河(-越南马江)深断裂(俯冲带);时间演化上自早奥陶世(或寒武纪晚期)开始形成至三叠纪封闭结束。裂谷在演化的早期表现为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的特征,岩浆作用微弱;中期表现为活动大陆边缘裂陷的特征,岩浆活动强烈,尤以晚二叠世的峨眉期基性岩浆喷发及相伴的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作用最为强烈;晚期裂谷内的岩浆活动微弱,仅发育有厚度不大的流纹斑岩,以被动接受陆源碎屑沉积为主。在成矿作用上,裂谷带内的矿产按其产出的地质环境及其成矿特征可划分为4个成矿系列组合、8个成矿系列、17个矿床类型(表4-1)。金平—黑水河裂谷的二叠纪玄武岩以金平县城东南大老塘一带厚度最大,达4536米,且以熔岩占绝对优势,并大致划分为自火山角砾岩、斑状或杏仁状玄武岩、致密块状玄武岩、粗玄岩至主要为玄武质凝灰岩的两个火山喷发旋回。区内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成群成带集中分布于新交里—营盘街—白马寨岩带及蒋家坪—牛栏冲岩带中。往南至越南境内,晚二叠世玄武岩主要分布于黑水河裂谷带的边部,而稍年轻一些的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高镁超镁铁—镁铁质侵入岩分布于裂谷中的轴部位置。金平地区与越南黑水河地区二叠纪玄武岩在岩石化学成份上既有相似性,亦存在明显的差异,岩石化学成份上两地均表现为低钛、低碱、且Na2O>K2O的含量特征,均属亚碱性拉斑质玄武岩。但越南黑水河裂谷地区玄武岩(科马提岩)较金平地区玄武岩具有更低的TiO2、Na2O、K2O及较低的P2O5、Al2O3含量和更高的MgO含量及Mg#指数(Mg#=82.22-92.58)。金平玄武岩Mg#=45.33-65.85,与峨眉山玄武岩更为接近。总体上,金平玄武岩与峨眉山玄武岩区攀西岩区特征相似(低镁低钛),而黑水河玄武岩与盐源—丽江岩区玄武岩的高镁低钛特征相吻合,反映出金平—黑水河裂谷玄武岩系与峨眉山玄武岩具有相似的成因环境。金平—黑水河裂谷金平地区玄武岩与峨眉山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配分特征(图3-12,图3-13)的总体变化趋势相似,均表现出右倾型的原始地幔标准化配分曲线;但峨眉山玄武岩具有相对较高的Nb、Ta、Ti、Zr、Hf、Th等高场强元素及较高的强不相容元素含量,为富集型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而金平—黑水河裂谷玄武岩却表现出较高的Th含量、较低的Nb、Ta、Ti元素含量特征,而且虽然金平和黑水河地区玄武岩的稀土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特征不同,但其微量元素的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特征却非常相似,均表现为异常低的Rb含量、P严重亏损、Hf轻微富集的特点(图3-12),与峨眉山玄武岩异常低的Rb含量、较高的P含量和Ti含量(多数为高钛)所表现出的微弱的地壳混染特征(图3-13)不同,显示金平—黑水河裂谷玄武岩具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金平地区玄武岩稀土总量∑REE=102.48-288.15ppm,稀土含量变化较大;∑Ce/∑Y为1.23-4.05,(La/Yb)N为3.03-13.4,岩石的(La/Lu)N比值在2.95-12.93之间,轻稀土富集;δEu为0.94-1.1,稀土分布模式无明显的Eu异常,稀土配分曲线为典型的右倾轻稀土富集型(图3-14,上图)。黑水河地区科马提岩—玄武岩稀土总量极低,∑REE=24.47-45.16,稀土元素分异特征不明显,∑Ce/ZY=0.34-0.84,(La/Yb)N=0.34-1.87,且多数小于1,(La/Lu)N=0.33-2.01,多数小于1,略显重稀土富集特征,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显示轻、重稀土无明显分异,δEu值在0.75-1.52之间,略显Eu正异常特征(图3-14,下图)。金平玄武岩铅同位素组成除208Pb/204Pb略高外,变化范围总体上与红海地幔柱成因玄武岩及峨眉山玄武岩区永胜及宾川地区的玄武岩相似,但金平玄武岩Pb同位素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偏离Pb同位素组成C组分范围,只有少数样品Pb同位素组成与C组分接近,表明金平玄武岩岩浆受到了地壳物质的混染。金平—黑水河裂谷玄武岩的87Sr/86Sr的初始比值(表3-7)表明其与峨眉山玄武岩主体及红海、西伯利亚、夏威夷地幔热柱玄武岩相似,暗示其岩浆源区特征的相似性。金平、永胜及宾川玄武岩的143Nd/144Nd对87Sr/86Sr的投影图中的投影点表明(图3-15),金平地区玄武岩与永胜及宾川地区玄武岩相类似,原始岩浆可能来源于富集型地幔区,并受到了大陆地壳的混染作用。金平玄武岩的143Nd/144Nd值在0.512269-0.512725之间,反映出玄武岩具壳源或混染壳源的特征;而黑水河玄武岩的143Nd/144Nd值在0.512158—0.513184之间,暗示以幔源为主的源区特征;黑水河地区玄武岩—科马提岩系,除少数样品外,其εNd值均大于0,且其数值较大,暗示其岩浆源于强烈亏损的地幔源区,而峨眉山玄武岩的εNd多数小于0,少数大于0,显示其岩浆虽源于地幔,但经历了较强烈的幔—壳交代作用、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程度较大;金平玄武岩的εNd值除个别样品外,均为负值,暗示其岩浆源于富集型地幔。而越南黑水河版福地区的玄武岩143Nd/144Nd比值普遍较金平地区及永胜、宾川地区玄武岩的比值高,而且其εNd值多为较大的正值,表明其来源主要为亏损的地幔源区,受地壳混染作用的影响较小。金平—黑水河裂谷及峨眉山玄武岩的高场强元素特征比值表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峨眉山玄武岩的ω(Ta)/ω(Hf)的平均值(表3-9)均在0.3以上,ω(Nb)/ω(Zr)比值除少数苦橄岩外,均大于0.1,与地幔热柱成因玄武岩一致[ω(Ta)/ω(Hf)>0.3,ω(Nb)/ω(Zr)>0.1],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自西向东,岩石的ω(Ta)/ω(Hf)值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表明峨眉山玄武岩西部较东部更多地保留了地幔热柱成因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相比较之下,除ω(Nb)/ω(Zr)与峨眉山及地幔热柱成因玄武岩一致外,金平—黑水河裂谷玄武岩表现出更为富集Th、相对亏损Ta的特征,ω(Th)/ω(Ta)比值高于、ω(Ta)/ω(Hf)比值低于峨眉山玄武岩及地幔热柱成因玄武岩(表3-9),各比值与大陆板内拉张带或初始裂谷玄武岩特征极为一致,表明金平—黑水河裂谷玄武岩较之于峨眉山玄武岩及典型地幔柱成因玄武岩具有更强烈的地壳成份混染作用及其岩浆源区更为富集Th的特征。而且ω(Th)/ω(Ta)比值特点显示峨眉山玄武岩主体部分的岩浆主要起源于原始地幔,部分熔融程度不高,地壳混染微弱;而在空间上远离峨眉山玄武岩主体的金平—黑水河裂谷玄武岩表明岩浆经历了较强烈的地壳混染作用。金平—黑水河裂谷玄武岩的Nb/Zr比值及Zr-Zr/Y投影图(图3-16)显示金平玄武岩形成于板内环境,黑水河玄武岩—科马提岩主要属洋中脊环境,少数属岛弧环境,表明两个玄武岩浆中心的裂陷深度不同,金平可能属浅槽盆相,而黑水河则可能达到深槽盆相的环境,但后者并没有发展形成大洋型地壳。Sm/Eu-Sr(Rb)相关投影图(图3-20c,d)表明,金平地区玄武岩以辉石、橄榄石的分离结晶作用为主,这一特征与金平玄武岩的主要斑晶成分为辉石、橄榄石相吻合,但总体上的分离结晶程度较低:Sm/Eu比值相对跳跃较大可能反映存在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金平玄武岩的铂族元素的分异程度不高,铂族元素配分模式表现为不明显的Pt-Pd型,具有Ru-Os型与Pt-Pd型的过渡特征,原始地幔标准化的配分模式为向左陡倾斜型.具较陡的正斜率。金平—黑水河裂谷六大类含矿镁铁岩—超镁铁岩侵入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均表现为亚碱性、属低钛拉斑玄武岩系列和铁质基性—超基性岩的特征;金平地区二叠纪玄武岩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及铜镍矿石之间具有相同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即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右倾轻稀土富集型)、铂族元素含量及配分模式(较低的丰度值、较大的Pd/Ir比值,为左倾Pt-Pd富集型配分模式)以及相同的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配分模式及相同的元素含量特征,表明其间存在成因及时空演化上的必然的联系。分布于黑水河裂谷轴部的超基性—基性岩(侵入相)与分布于其周边区域的苦橄岩—玄武岩(喷出相)亦表现出相同的元素变化特征,即两者均表现出较高的Mg、Ni、Co、Cr、Yb和Lu含量及较低的Ti、Fe、Ca、Na、K、Rb、Sr、V、Nb、Ta、zr和LREE含量特征。金平—黑水河裂谷铜镍成矿带处于扬子克拉通西缘峨眉大火成岩成矿省的西南缘。含矿岩体与相邻地区类似矿床的含矿岩体形成时代基本接近(表4-30),含矿岩体主要为铁质超基性岩系列的橄榄岩—辉石岩组合,沉积围岩中多数含有碳质页岩(板岩)并发育较强烈的具有沉积特征的黄铁矿化,分异好的岩体含矿性较好,含矿岩体规模均较小。金平—黑水河裂谷代表性岩浆型铜镍硫化物(铂族)矿床(白马寨及版福)的基本地质特征相似,均以分异超基性岩为赋矿围岩,矿化主要产于岩体的底部或中心部位,以浸染状及块状矿石为主,矿石的矿物成份基本相同,均以磁黄铁矿、黄铁矿、镍黄铁矿及黄铜矿为主,所不同的是版福铜镍矿床的矿石中含有较多的金属硫砷化物、碲化物、锑化物及铂族矿物,而白马寨矿床中该类矿物成份十分罕见。金平白马寨铜镍矿与其它矿床的显着差别在于其铜镍极为富集(1号块状富矿占总镍储量的67.8%,平均品位达Ni:3.68%,Cu:1.99%),而相对贫铂族元素,岩体分异极好,块状富镍矿石位于岩体中心,但各类矿石含铂族元素极微(不同类型矿石Pt+Pd平均品位为0.02-0.15g/t),矿石伴生金、银含量亦较低(表4-32)。越南黑水河版福铜镍矿床矿石组合、矿石自然类型及矿体基本特征上与其它类似矿床相似,但由于岩体分异较差,未出现底部块状矿石,矿石以浸染状矿石及沿接触构造破碎带形成的脉状矿体中的块状矿石为主,矿石的硫化矿物的硫同位素组成与陨石硫同位素组成相近,成矿过程中来自围岩中硫的混染作用不强,矿石中硫主要来自科马提岩浆本身。白马寨岩体含硫总平均值为11.114%,远高于超基性岩平均硫含量值(2850×10-6),而且白马寨岩体自辉长岩至橄榄岩,其硫含量成倍增加,表明晚期熔浆是高度富硫的。除白马寨矿区以外,金平地区其它岩体的硫含量总体均较超基性岩平均值(0.285%)高,而且玄武岩的平均含硫量亦高于超基性岩平均值,表明金平地区基性—超基性岩所代表的初始岩浆房是富集硫的。白马寨铜镍硫化物矿体矿石的δ21S值变化范围为6.68-7.59‰,与辉石岩、沉积围岩及外围的玄武岩均具有相似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即均富集重硫,矿石硫来源与玄武岩、侵入岩及沉积围岩相似。Sr同位素表明有地壳物质的混染并对成矿有一定作用。金平白马寨铜镍矿床及版福铜镍矿床在矿石化学成分上的特征基本一致(表4-32),表现为Cu-Ni富集、相对贫铂钯、伴生金银亦较低的特点,Ni:Cu:Co的比值较高,Pt+Pd含量低—极微,并且Pt/(Pt+Pd)比值亦较低(<0.5),Pt的富集程度不明显;相比之下,在区域上,金宝山Pt-Pd富集程度高而铜镍含量极低,杨柳坪铜镍矿床的Cu-Ni及Pt-Pd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白马寨铜镍矿矿石具有轻稀土富集及弱的Eu负异常特征,并且各类矿石和弱矿化辉长岩与喀拉通克、杨柳坪铜镍矿的浸染状和块状矿石的稀土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配分曲线特征一致,含量高于球粒陨石值10-50倍,但喀拉通克及杨柳坪铜镍矿矿石的稀土总量比白马寨矿块状矿石更高(图4-32A)。白马寨含矿橄榄岩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杨柳坪玄武岩、红格侵入岩及金平玄武岩都表现出具有相似的REE的配分模式曲线(图4-328)。白马寨矿区基性—超基性岩的Sr、Nd同位素表明岩浆有来自地壳成分的混染,黑水河地区版福基性—超基性岩的Nd同位素特征表明其受地壳混染程度较小。金平—黑水河裂谷成矿带南北两段含矿岩体母岩浆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在各自的区域内,侵入相岩体与喷发相熔岩之间存在成因演化上的关联关系,金平地区含矿岩体岩石组合为橄榄岩-辉石岩-辉长岩组合(白马寨、营盘街)、辉石岩—辉长岩—辉绿岩组合(牛栏冲、蒋家坪)等,岩石为拉斑玄武岩浆系列。南段越南黑水河版福含矿岩体为纯橄岩—橄榄岩组合,喷发相的岩石为玄武岩—科马提岩组合,岩石为科马提质拉斑玄武岩浆系列(详见第三章)。金平—黑水河裂谷岩浆型硫化Cu-Ni-PGE矿床形成于扬子克拉通西南缘晚古生代拉张环境,含矿超镁铁岩—镁铁岩在空间上常沿一定构造岩浆带分段集中成群分布,矿床(点)在岩带中呈单点状分段重现的形式出现,单个岩体常由不同岩相的岩石组成,岩石分异特征明显,其中以白马寨矿床的含矿岩体最为典型,按各岩相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至少存在五类分异岩浆和矿浆,即最早期的辉长岩岩浆、中期的辉石岩浆、中晚期的橄辉岩(辉橄岩岩浆)和晚期的橄榄岩岩浆以及最后侵入的硫化物高度富化的矿浆。白马寨周围尚分布有具不同程度矿化的同类岩体,其中的矿化可能为与白马寨含矿岩体所代表的统一岩浆房中分流出去的部分含矿岩浆或富矿矿浆在不同部位侵入就位的结果,随着分流出去的程度的不同,则有可能在其外围形成一定规模的铜镍矿化。而黑水河地区,由现有出露岩体判断,岩体分异并不强烈。在自岩浆源演化形成中间富化岩浆房的过程中,可能由于构造作用的影响,导致岩浆房分化、分离形成了数个次级的子岩浆房,部分子岩浆房可能只继承了母岩浆房中含矿性较低的中上部岩浆成分,从而导致岩体分异程度及矿化强度的差别,其综合成矿模式如图4-34所示。白马寨和版福矿床铜镍硫化物的富集机理均以深部熔离分异成矿作用为主,但存在较大的差异,前者矿石矿物以镍铜的硫化物为主,铂族元素含量甚微,无铂族独立矿物(铂族元素赋存于黄铜矿及镍黄铁矿中);后者的热液叠加成矿作用较强,矿石中除镍铜的硫化物外,尚含有较多的硫盐矿物、碲化物、Ni-Co的硫砷化物及等轴铋碲钯矿等矿物。但金平地区的铜镍矿床与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有关的气化热液与热液叠加成矿作用较为发育,岩浆气化热液作用多造成围岩的接触交代及热变质作用,热液的叠加成矿作用主要表现在对铜及铂族元素的成矿作用上,矿石中常见镍黄铁矿呈不规则状或条状与黄铜矿和碳酸盐矿物组成细脉状矿化,矿石中普遍见到黄铜矿交代磁黄铁矿及镍黄铁矿的现象,海绵陨铁状矿石与致密块状矿石接触处附近常见前者被后者交代而形成交代假象的混染状矿石以及浸染状矿石对造岩矿物的交代作用等等,这些都是岩浆热液叠加作用的结果。黑云母、绿泥石及角闪石与硫化矿物共生产出亦表明存在挥发份的气液活动(图版Ⅵ-1,Ⅵ-2)。一般情况下,经改造形成的矿石趋向于富集Cu、Au、Ag和Pd等;白马寨矿床一些硫化矿石相对富集Cu、Pd和Au的特征反映了热液流体的成矿作用。并且Ar-Ar法同位素测定的坪年龄值在160-170 Ma之间,亦佐证了矿床的热液改造成矿作用。此外岩浆热液叠加成矿作用还形成了一些规模较小但较富的脉状铜镍矿体,如金平白马寨营盘街—蚂蝗沟岩群中靠近围岩接触带附近的脉状铜镍矿化,同时岩浆叠加作用还造成了早期浸染矿化的进一步富集,特别是热液叠加成矿作用还可能是Pt、Pd等元素富集的主要成矿作用,黑水河版福地区铂族元素的独立矿物、硫盐矿物和碲化物以及脉状矿体中的与石英共生产出的不规则网脉状硫化矿物矿化等均是热液叠加成矿作用的结果。白马寨及版福矿床的热液活化改造成矿作用可能与岩浆期后(指基性—超基性岩浆作用期后,下同)的区域构造热事件有关,但很显然,白马寨矿床的热液活动并没有完全改变硫化矿体特别是块状矿体的完整性,区域性的构造运动及热事件仅仅影响到了矿体边缘部分,在矿体的边缘形成角砾岩化的硫化矿石或造成矿体的局部破坏,而这又进一步加速了热液流体的带入并造成交代型浸染状矿石和造岩矿物间的填隙硫化矿化(即部分所谓的海绵陨铁状矿石)(图版Ⅶ-1—Ⅶ-5)。除正常的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矿物组合外,一些硫化物矿物相中的某些微量金属如Bi和Pb等常以外来矿物相的形式产出(如派克矿(斜硫锑铋镍矿)等),亦表明构造—热液改造成矿作用的存在。热液改造成矿作用的可能作用模式如图4-35所示。在第一种情况下(左图):块状硫化矿体产生了变形,其边部的裂隙及角砾化作用利于热液流体的带入,并对矿石及含矿围岩进行改造;在第二种情况下(右图):岩浆成因块状硫化矿体为岩浆型浸染状矿体所覆盖,当块状—浸染状矿体产生变形时,热液流体沿渗透性最好的浸染状矿体地段渗入对矿体进行改造。
谈树成[7](2004)在《个旧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结合云南省省院省校科技合作项目“个旧锡矿深部与外围成矿预测及矿山增储研究”(编号:2000YK-05)的科研选题,主要完成了个旧组地层和玄武岩剖面的实测研究;个旧组及区域地层、玄武岩与花岗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分析及区域地质综合研究;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矿物学和组构学研究;岩(矿)石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等的系统研究工作,获得了如下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①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个旧矿区的非花岗岩成矿作用。研究表明,在个旧矿区,除了存在传统观点认为的燕山晚期花岗岩成矿作用外,至少还存在印支中晚期海底基性火山-沉积成矿作用和印支中晚期海底喷流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取得了该区成矿理论上的突破。 ②通过区域成矿地学背景和矿区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认为本区的成矿物质具有多来源性,提供物源的地质体主要有前寒武系的古老基底、寒武系、泥盆系、中三叠统个旧组的碳酸盐岩、碱性玄武岩和燕山晚期的花岗岩等。个旧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为“多因复成”矿床。 ③首次将矿床学的前沿课题和研究热点-“矿床成矿系列”的研究引入个旧矿区,提出了新的有关矿床成矿系列的认识,认为成矿系列的研究对象是有成因联系的矿床类型组合,这种成因联系至少包括成矿作用(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等)、时间(成矿时代,成矿阶段、赋矿地层等)、空间(构造地质背景,赋矿建造等)及成矿物质(主成矿元素,成矿物质组成及来源等)间的联系。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详尽地研究了个旧矿区的成矿大地构造演化、成矿作用、成矿时代、矿床地球化学成因类型、矿体形态产状、矿体产出位置和围岩特征、矿石组构及矿物组合、岩(矿)石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稳定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控矿规律及矿床成因模式。指出在个旧矿区进行矿床成矿系列的研究,不仅可以取得矿床成因理论上的突破,而且对于指导矿山的找矿勘探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这一结论已得到了生产勘探实践的证实。 ④根据成矿地质作用、矿床成因、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地球化学类昆明理L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个旧锡一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研究摘要型,笔者将个旧锡多金属矿区的矿床成因类型划分为块状硫化物型铜锡锌矿、块状硫化物型铜金矿、块状硫化物型锡铅矿(层间氧化矿型)、层状硫化物型铅锌矿、含锡白云岩锡铅锌矿、电气石细脉带型锡钨秘矿、云英岩型锡钨矿(含锡花岗岩)、断裂带硫化物型(氧化矿型)锡铅锌银矿、矽卡岩硫化物型锡铜铅锌矿、残坡积型砂矿、洪冲积型砂矿、溶洞堆积型砂矿等12种矿床类型,完善了原有的矿床分类方案。 ⑤在个旧矿区厘定了4大.矿床成矿系列。在时间上由早到晚大致是从印支中晚期海底基性火山一沉积Sn一Cu一Zn(Au)矿床系列印支中晚期海底喷流一沉积Sn一Cu一Pb一Zn矿床系列一燕山晚期花岗岩叠加改造Sn一Cu一w一Be一Bi一Pb一Zn一Ag矿床系列一喜山期陆相表生沉积砂矿矿床系列演化。考虑4大成矿系列的典型代表性,划分出竹叶山式、芦塘坝式、大斗山式和砂矿式等4大矿床式。 ⑥在空间上建立了“三楼一梯”的层楼结构成矿模式。按产出标高从下往上大致依次可划分为“下层楼(印支中晚期海底基性火山一沉积助一cu一zn(Au)矿床系列)”、“中层楼(印支中晚期海底喷流一沉积sn一Cu一Pb一Zn矿床系列)”和“一梯(燕山晚期花岗岩叠加改造sn一Cu一W一B。一Bi·Pb一zn一Ag矿床系列)”的空间结构,最上层楼是表生砂矿系列。即空间上总体构成“三楼一梯”的成矿模式。 ⑦全面揭示了各大成矿系列的矿床类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控矿规律及找矿方向。并对典型矿床进行了解剖,为各大成矿系列的建立提供了实证研究。 ⑧运用成矿系列理论指导找矿预测。总结出了5大成矿预测准则,指出了找矿远景区,为矿山的找矿勘探指明了方向。结合科研项目研究,部分远景区己经过了云南锡业集团公司的生产工程验证,获得新增工业储量(C级以上)锡、铜金属量约12余万T,其中,锡金属量69367T,平均品位2.06%,铜金属量56321T,平均品位2.15%,两项金属合计125688T,潜在价值36.19亿元人民币。
杨永胜[8](2017)在《大兴安岭中北段与金铜钼矿有关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及红彦地区成矿预测》文中认为大兴安岭中北段大致为乌兰浩特市以北的大兴安岭及其两侧邻近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兴蒙造山带东部的中间地带,主要由以NE向头道桥-鄂伦春断裂为界的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体组成,古生代以来,先后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海和环太平洋构造成矿域的叠加、转换及复合演化,属大兴安岭成矿省北东部,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产地,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极具成矿潜力。由于该区域地质工作和研究程度较低,区域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亟需加强,本论文以之作为研究区,通过金、铜、钼典型矿床剖析,成矿岩浆岩成岩作用与成矿专属性研究,总结区域成矿规律,进而试点性应用于区内勘查程度偏低的红彦地区,开展岩浆岩成岩作用研究与成矿有利性评价,并进行成矿远景预测,以期对区域成岩-成矿作用关系研究有初步阶段性总结,同时为矿产勘查实践提供参考。区域金铜钼成矿的岩浆偏在性:解剖区域主要成矿金属金、铜、钼典型矿床,包括古利库Au-Ag矿床、争光Au-Zn矿床,多宝山Cu-Mo(-Au-Ag)矿床、岔路口Mo-Zn-Pb-Ag矿床,对古利库和争光金矿床进行了详细研究,包括野外地质调研、样品采集及相关测试分析,其他矿床以引用前人分析数据和参考已有研究成果为主,进行资料二次整理,综合运用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地球化学、流体地质学等理论和方法,主要从与成矿有关岩浆岩的矿化蚀变特征、成矿时代、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机制方面探讨成矿作用的岩浆偏在性,同时确定矿床成因类型。区域金矿床类型主要为浅成低温热液型(ED)和热液脉型(VD),ED型代表性矿床为古利库Au-Ag矿床(低硫化型LS)和争光Au-Zn矿床(中硫化型IS);铜矿床类型主要为斑岩型(PD,PD型铜矿床缩写为PCD),以多宝山Cu-Mo(Au-Ag)矿床为代表性矿床,其次为矽卡岩型(SD);钼矿床类型绝大多数且主要为PD型(PD型钼矿床缩写为PMD),代表性矿床为岔路口Climax型Mo-Zn-Pb-Ag矿床。特别地,本文将争光Au-Zn矿床成因类型确定为IS型,而不同于以往认为的LS型、构造蚀变岩型等。区域金、铜、钼主要矿种组合在成矿时代、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及成矿物质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岩浆偏在性。IS型Au-Zn组合存在早寒武世-晚奥陶世、中奥陶世、早侏罗世中晚期及晚侏罗世晚期四期成矿,主要与加里东(早)中期陆缘岩浆弧构造背景下的中性-中酸性侵入(斑)岩具成因联系,矿质来源以幔源为主,成矿流体为大气水与岩浆水的混合流体,且以大气水成分居多,并存在少量幔源流体,矿质沉淀机制以流体混合为主,局部隐爆角砾岩范围内沸腾作用可能重要。LS型Au-Ag和独立Au组合为早白垩世晚期成矿,与燕山(中)期区域大规模伸展构造背景下的酸性-中酸性火山岩和中性-中酸性火山岩具成因联系,矿质来源分别以壳(上地壳)幔混源为主和以幔源为主,流体来源均为大气水与岩浆水的混合流体,但分别以岩浆水或大气水成分居多,矿质沉淀机制以流体沸腾作用为主。PD型Cu-Mo(-Au-Ag)组合为早奥陶世成矿,与加里东中期陆缘岩浆弧构造背景下的中酸性侵入(斑)岩具成因联系,矿质来源以幔源为主,流体来源为岩浆水与大气水的混合流体,且初始流体为岩浆去气流体,矿质沉淀机制以多期次流体沸腾作用为主,早阶段流体不混溶和水岩反应起重要作用,晚阶段流体混合作用较显着。PD型Mo-Zn-Pb-Ag组合以晚侏罗世(中)晚期成矿为主,与燕山中期区域伸展构造背景下的酸性侵入斑岩具成因联系,矿质来源以壳(上地壳)与地幔混合来源为主,尚有部分下地壳来源,流体来源为岩浆水与大气水的混合流体,且以岩浆去气流体为主,矿质沉淀机制以多期次流体沸腾作用最为重要。区域与金铜钼矿有关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运用岩相学、矿物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锆石U-Pb成岩年代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区域金、铜、钼成矿岩浆岩的关键化学成分特征、岩浆氧化还原程度、分异度与演化度、岩浆温度、岩石成因类型、岩浆来源、成岩时代以及成岩成矿大地构造背景,综上进一步论述岩浆岩的成矿物质、时代及空间专属性。区域金成矿岩浆岩化学成分定名侵入岩以花岗闪长岩-闪长岩和花岗岩为主,(次)火山岩以英安岩/粗面英安岩-安山岩/粗安岩和流纹岩为主,大部分属准铝质(QA),部分强过铝质(SP),总体具低硅(SiO2=5184%,平均66%)、相对高铝、贫碱(钾)(全碱含量平均6.6%)特征,REE配分曲线右倾,无-中等负Eu异常。氧逸度(按单个矿床统计)介于FMQ-0.5FMQ+3.6,平均FMQ+1.7,主体为中等-强氧化性质,总体低-中等分异、低-中等(-强)演化,岩浆温度较高(全岩锆石饱和温度TZr=723950℃,平均814℃),属“热”花岗岩。主要为具不同分异程度的I型,少数高分异I型,部分为埃达克质岩(AR)或部分具埃达克质岩特征(PAR);其次为中等分异A型。岩浆来源以幔源为主,次为壳源,主要来源于变质玄武岩/变质英云闪长岩(相对贫铝)和变质泥岩的部分熔融。本文研究认为争光Au-Zn矿床成矿英云闪长斑岩和古利库Au-Ag矿床与成矿有关的流纹岩分别为高镁埃达克质岩和(高)分异I型。铜成矿岩浆岩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其次为花岗(斑)岩,大部分属弱过铝质(WP),总体具中硅(5976%,平均68%)、高铝、相对贫碱(钾)(平均7.0%)特征,REE含量整体相对较低,配分曲线右倾,无-较弱Eu负异常。氧逸度介于FMQ+1.2FMQ+5.34,平均FMQ+3.6,主体为强氧化性质,总体低-中等分异、低-中等演化,岩浆温度较低(634884℃,平均785℃),属“冷”花岗岩。为以低-中等分异程度为主的I型,大部分属AR或PAR。岩浆来源以幔源为主,次为壳幔混源,主要来源于变质玄武岩/变质英云闪长岩(相对富铝)的部分熔融,部分来源于变质杂砂岩或变质泥岩的部分熔融。钼成矿岩浆岩主体为花岗(斑)岩,主要为WP,总体具高硅(5982%,平均74%)、低铝、富碱(钾)(平均8.0%)特征,REE配分曲线右倾或“海鸥形”,绝大多数具不同程度(弱-强)Eu负异常。氧逸度介于FMQ+1.6FMQ+5.26,平均FMQ+3.2,中等和强-非常强氧化,总体高-中等-低分异、中等-强演化,岩浆温度相对最高(768908℃,平均839℃),属典型“热”花岗岩。多数为中等-低分异程度I型,部分为(高硅高镁)AR;其次为中等-较高分异A1型和高分异A型。岩浆来源以壳幔混源为主,次为幔源,主要来源于变质杂砂岩和变质泥岩的部分熔融。金成矿岩浆岩时代主要为燕山期(97181Ma),且集中于燕山晚期(112145Ma),还存在加里东中期(462481Ma)和海西早、晚期(385Ma和254Ma)。铜成矿岩浆岩按成矿规模和数量递减顺序依次为燕山早(中)期(112?204Ma)、加里东中期(461484Ma)、印支中晚期(218238Ma)及海西中晚期(324344Ma;二叠纪)。钼成矿岩浆岩主要为印支晚期-燕山晚期(124202Ma)。其中(超)大、中型矿床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期、印支期及燕山期。本文获得了古利库Au-Ag矿床与成矿有关的光华组流纹岩和争光Au-Zn矿床与成矿有关隐伏英云闪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26.33±0.93Ma(MSWD=1.7)和462.1±1.8Ma(MSWD=0.34),分别属早白垩世中晚期和中奥陶世晚期。金、铜、钼成矿岩浆岩产出构造背景主要为(陆缘)岩浆弧和碰撞后伸展或弧后伸展背景。挤压背景较利于铜(金)成矿岩浆岩产出,如岩浆弧可产出(超)大型Cu和Au-Zn矿床;伸展背景更利于金和钼成矿岩浆岩产出,如伸展高峰阶段产出多矿种组合和矿床类型,并可产出大型Au-Te矿床;由挤压向伸展转换背景可产出大型-超大型Mo和独立Au矿床。区域优势矿种成矿规律:总结了区域Mo、Zn-Pb-Ag、Cu、Au及Fe矿床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特别分析了岩浆岩成矿物质专属性与金铜钼成矿空间分布的对应性规律。矿床空间分布总体具NE向带状展布(分带性)和成区集中(丛聚性)的不均匀性规律,矿集区内具NE或NW向行列或构成格状分布特征。矿床成矿时代主要有加里东中期、海西早中期、印支中晚期及燕山期四期,古生代以Cu(-Mo)-Fe-Au为主,矿床类型以PD(-ED)-SD型为主,其中晚古生代以VMS型成矿为特征;中生代以Mo-Pb-Zn-Ag-Cu-Au-Fe多金属成矿为特征,矿床类型以PD-VD-ED型为主。低分异I型(LFI)和高(-中)分异I型(H(-M)FI)岩浆岩均具金、铜、钼成矿物质专属性,且前者尤为显着,控制了区域大部分金、铜、钼矿床的分布,呈NE向带状分别展布于额尔古纳地块和多宝山-伊尔施岛弧带(铜和金矿床),或呈面型广泛展布于区域中部(钼矿床);中低分异A型(M-LFA)和中高分异A型(M-HFA)分别仅具金和钼成矿专属性,控制少数金和钼矿床的分布。红彦地区岩浆岩成矿有利性:红彦地区处于大兴安岭中北段东坡,大地构造位置属兴安地体与松嫩地体交接的多宝山-扎兰屯岛弧带,区内岩浆岩广泛发育,侵入岩以(偏碱性)酸性占绝对优势,均为海西期,火山岩以中(基)性和(中)酸性火山熔岩及其凝灰岩为主,包括海西中期和燕山中期。对区内主要侵入岩体和火山岩进行岩相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地球化学、锆石微量元素分析,研究了其成岩时代、氧化还原程度、分异度与演化度、岩浆温度、岩石成因类型、岩浆来源及成岩大地构造背景,并与区域优势矿种成矿岩浆岩的时代和空间专属性及金、铜、钼成矿岩浆岩的物质专属性对比,分析各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利用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数据,分析区内主要岩浆岩的含矿性;并将岩浆岩成矿专属性与含矿性结合评价其成矿有利性。红彦地区岩浆活动主要为海西期和燕山晚期,可细分为至少七个期次,包括中-晚泥盆世(383.8389.8Ma,石头沟D2-3γ和宜合德D2-3ηγ岩体)、晚泥盆世(374.0Ma,奇安绰罗D3γδ岩体)、早石炭世早期(356.0Ma,C1m中性-酸性火山岩)、早石炭世晚期(323.5Ma,拉抛C1ξγ岩体)、晚石炭世(305.3Ma,哈达阳C2ξγ岩体)、早二叠世早期(290.9297.6Ma,山神府P1κγ和P1ηγ岩体)及早白垩世晚期(124.7127.5Ma,K1gh中基性和K1b酸性火山岩)。中-晚泥盆世(389.8374.0Ma)处于后碰撞-后造山局部走滑拉张构造背景,晚泥盆世-早石炭世(363.3352.5Ma或334.3Ma)处于陆缘弧-同碰撞挤压背景,早-晚石炭世(323.5305.3Ma)处于碰撞后伸展背景,早二叠世(297.6290.9Ma)处于活动大陆边缘弧后伸展背景,晚侏罗世(145.7Ma)处于区域由挤压向伸展转换过渡阶段,早白垩世(127.5124.7Ma)处于大陆碰撞后与弧后伸展-减薄体制叠加背景。奇安绰罗D3γδ属低分异I型,为壳幔混源;其余花岗岩类(包括山神府P1κγ、哈达阳C2ξγ、石头沟D2-3γ、拉抛C1ξγ及宜合德D2-3ηγ岩体)均属较高-高分异A型之A2亚型中的碱性A型(AAG)亚类,前四者均为以壳源物质占主导的壳幔混合来源,后者主要来自壳源物质。白音高老组K1b流纹岩属较高-高分异A型之A1亚型,主要来自壳源物质,与甘河组K1gh碱性玄武岩构成双峰式火山岩,为富集岩石圈地幔来源,并受壳源物质混染;莫尔根河组C1m的中基性-中性-中酸性钙碱性火山岩属低分异I型,中基性岩为富集地幔楔来源,中酸性岩为幔源分异岩浆,均受壳源物质混染。花岗岩类(奇安绰罗D3γδ除外)多具较差的Mo(物质)成矿专属性,奇安绰罗D3γδ(ΔFMQD为+2.4)、宜合德D2-3ηγ(ΔFMQD为-0.4)及山神府P1κγ岩体(ΔFMQD为+0.3)氧逸度相对较高,且成矿物质专属性与时空专属性存在不同程度一致性,其成矿专属性(前者为Au和Cu,后二者为Au和Mo)较为可靠且成矿可能性较大;火山岩均具Au成矿专属性,早石炭世和早白垩世火山岩成矿物质专属性与时空专属性存在一定或较好的一致性,后者成矿专属性更为可靠,早石炭世火山岩尚具Cu成矿专属性,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酸性火山岩尚具ED型Ag-Pb-Zn成矿时空专属性。红彦地区岩浆岩Au、Ag、Mo、W、Cu、Pb分异性强且较富集,成矿可能性高。宜合德D2-3ηγ、奇安绰罗D3γδ、山神府P1ξγ及石头沟D2-3γ岩体,J3mk酸性火山岩、C1m中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岩及K1b酸性火山岩具相对较好的Au成矿有利性;Ag和Au可能具相似来源而呈共、伴生产出;哈北C2ηγ和奇安绰罗D3γδ岩体,C1m中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岩、J3mk酸性火山岩及C2P1bl1中性火山岩相对具Cu成矿有利性;哈达阳C2ξγ和山神府P1ξγ岩体最具Mo成矿有利性;山神府P1ξγ和哈达阳C2ξγ岩体W成矿可能性相对较大;J3mk酸性火山岩相对更具Pb成矿有利性。红彦地区成矿远景预测:基于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数据,采用传统方法获得各元素异常下限并进行单元素异常圈定,将共生元素异常组合圈定为综合异常,并进行剖析、排序及分类,评估其矿致可能性和开展矿产检查的必要性。结合区域成岩成矿特征与规律和区内具体成矿有利条件和信息,确定了红彦地区的主攻矿种和主攻矿床类型。进而综合地质、化探、物探、遥感异常信息,其中将岩浆岩成矿有利性作为重要依据,圈定了成矿远景区。区内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数据统计显示Au、Cu、Mo、Ag变异系数较高,具较大成矿可能。共圈定10处综合异常,其中元素异常组合以As-Au-Cu(HS-4-乙2)和Sb-As-Cu-Pb(HS-5-乙2)为主的两处综合异常,成矿条件优异,找矿前景好。区内矿产预测主攻矿种按重要程度依次为Au、Cu、Ag,Mo、Pb,W;主攻矿床类型为与火山作用有关的ED型Au(-Cu-Ag)矿床、与侵入作用有关的VD型Au和Mo(-W)矿床、PD型Cu(-Au-Ag)矿床。圈定出3个I级成矿远景区,山神府-奋斗金铜钨钼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小黑山-石头沟铜金银铅成矿远景区及蒋屯-缸窑金铜银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后经矿产检查,在前二者中设置的找矿靶区分别发现了奋斗金铜银矿点和小黑山铜金矿点。
薛顺荣[9](2008)在《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成矿地质背景分析、成矿规律和典型矿床研究为基础,以区域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多源综合信息浓缩与类比、求同求异的新思维和矿产资源评价定量技术为手段,建立基于GIS技术平台的固体矿产资源评价系统(MRAS)为核心的“三三”式矿产资源评价方法为研究思路。围绕研究思路,在系统收集研究区已有的地、物、化、遥等资料基础上,通过对各类地学信息的重新处理和解译,从地层与岩相建造、地质构造、岩浆岩、矿产、重力、航磁、水系沉积物、重砂、遥感等方面分析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并特别探讨了不进一步划分地质背景和划分地质背景的元素含量组合特征、异常分布与地质构造单元的关系,论述了研究区优势矿产为格咱河断裂与三江口—剑川断裂间的普朗—麻花坪地区与印支期、燕山晚期浅成—超浅成中酸性侵入岩和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的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其中以与印支期中酸性斑岩有关的斑岩型、矽卡岩—斑岩型铜多金属矿为重点。通过优势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和普朗、红山及北衙典型矿床研究,从统计的观点,定性或定量的概括了地、物、化和遥等直接或间接找矿信息对优势矿产的控矿作用,概括了典型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体特征,并建立了成因模式。根据岩浆侵入岩体、矿床点产出的地质构造背景、时空分布、成矿作用,划分并总结了普朗—麻花坪地区的成矿带、成矿系列特征,建立了成矿系列的概念性区域成矿模式。以普朗—麻花坪地区与印支期中酸性斑岩有关的铜多金属矿成矿系列为重点,在已知矿床点与区域地质、重力、航磁、水系沉积物、重砂和遥感等直接或间接找矿信息的空间有机关联分析的基础上,以成矿系列的区域成矿模式为指导,提取和构置了矿床点,出露中酸性岩体,重磁、地球化学和遥感信息推测隐伏中酸性岩体,断裂、重磁线型构造和遥感线性构造影响宽度(BUFFER区),重磁上延5km负剩余异常区和莫霍面的幔坡带,以及Cu元素和Cu-W-Mo、Cu-W-Mo-Au-K2O及Pb-Zn-Ag累加指数异常区,大于5个标准单位和大于10个标准单位的各铜矿物异常汇水盆地等各类地学成矿信息预测变量,以地质统计单元为桥梁,基于MARS系统证据权重法建立了该区综合信息找矿预测证据权重模型,按2×2网格单元对该区优势矿产资源进行了定位评价,以后验概率定量划分了A、B、C三个级别的找矿预测远景区,并与已知铜多金属矿床点关联,编制了该区基于MRAS证据权重法后验概率找矿预测图,从地质角度对找矿预测远景区进行了评价。同时,以普朗—麻花坪地区已有1:20万、1:5万地质矿产调查出露中酸性岩体,重磁、地球化学和遥感推测隐伏中酸性岩体为主,结合断裂构造,重力、航磁和遥感线性解译构造,以及水系沉积物测量成矿元素异常、铜矿物重砂异常汇水盆地,遵循“地质体为单元,面积尽可能小且基本一致”的原则,定性圈定了45个评价矿种成矿有利地段,其中32个为出露中酸性岩体成矿有利地段,13个为推测隐伏中酸性岩体成矿有利地段,运用面金属量法对各成矿有利地段铜多金属矿潜在资源量进行估算,全区预测资源总量:铜13624万吨,金9026吨,银2557万吨,铅1525万吨,锌1199万吨,钨10736万吨,钼466万吨,铍373万吨。并以定性和定量综合成矿信息相结合,系统评价了该区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成矿系列找矿潜力和具有大型规模远景的找矿有利地段,提出该区面积性、矿产勘查和重点矿产勘查分层次,分步逐渐实施的寻找大型—超大型铜多金属矿的工作部署建议。
余海军[10](2018)在《格咱斑岩带复合成矿系统及找矿方向》文中研究表明格咱斑岩带是三江特提斯多阶段演化的产物,纵跨中咱地块、格咱岛弧(义敦岛弧南延部分)、甘孜-理塘结合带和扬子陆块西缘四个构造单元。该区经历了古特提斯、中特提斯和新特提斯完整演化,构造-岩浆事件复杂,成矿作用具有多期、多阶段、多类型、多矿种等多样性和复杂性,给该带成岩成矿作用研究和找矿勘查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以往学者对该带的单个矿床或者矿床中的矿物学、岩石学或者包裹体等开展了非常详细的研究工作,尽管如此,整个带的复合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方面探究比较少,本内容的研究有助于本区找矿勘查工作的部署。本次对格咱斑岩带红山-红牛大型铜钼多金属矿床、休瓦促大型钼钨矿床、铜厂沟超大型钼矿床、东炉房钼铜多金属矿点、普朗超大型铜矿床和松诺铜矿点6个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岩石矿物学、年代学、同位素示踪、流体包裹体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研究。确定红山-红牛Cu-Mo多金属矿床和休瓦促Mo多金属矿床中的Cu和Mo成矿时间相差1.3亿多年,属不同构造-岩浆事件产物,在同一个矿床内叠加复合,形成典型穿时性复合成因矿床。厘定格咱斑岩带存在至少两套斑岩成矿系统,即燕山期Mo多金属成矿系统叠加于印支期斑岩Cu多金属成矿系统之上,形成典型复合成矿系统。揭示其具有“五不同一继承”的复合成矿机制特征,即两套成矿系统成矿时代不同、成矿岩浆性质和源区不同、成矿物源不同、成矿流体不同、成矿动力学背景不同、成矿构造具有继承性。印支期Cu多金属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210Ma-220Ma之间,而燕山期Mo多金属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75Ma-85Ma之间。成矿岩体全岩Sr-Nd-Pb、锆石Hf-O和硫化物S-Pb等同位素和Re含量研究显示,印支期斑岩体起源于壳幔相互作用的富集地幔,有少量陆壳物质混染,典型的洋壳俯冲作用形成的陆缘弧I型花岗岩。而燕山期岩体形成于陆内后碰撞伸展构造转换环境下并起源于中-基性加厚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高分异I型花岗质岩浆,且具壳源埃达克质岩石特征。印支期Cu多金属成矿物质来源于陆缘弧I型花岗质岩浆,而燕山期Mo多金属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后碰撞I型花岗质岩浆。印支晚期岩浆活动发育中高温、高盐度NaCl-H2O体系成矿热液,而燕山晚期岩浆活动早阶段发育中高温、高盐度NaCl-CO2-H2O体系成矿热液,晚阶段演变为中低温、低盐度NaCl-H2O体系成矿热液。印支期构造-岩浆-成矿系统发生于甘孜-理塘洋壳向西俯冲消减阶段,伴随Cu多金属成矿作用。而燕山期构造-岩浆-成矿系统发生于陆内后碰撞伸展阶段,由压性转变为相对张性环境,在这一应力场转变的过程中强烈的板内伸展-断裂作用导致了燕山期Mo多金属成矿作用,属陆内构造转换成矿。印支期和燕山期两期构造-岩浆-成矿系统代表了在同一个地区增生造山和碰撞造山两大构造事件叠加复合成矿的印迹。燕山期酸性岩浆沿早期形成的深大断裂或印支期俯冲作用等形成的构造薄弱地带侵入,叠加在印支期斑岩体之上,后期次级断裂活动再次活化富集Cu、Mo等成矿元素,形成富集厚大的矿体,成矿构造具有继承性。在典型矿床和复合成矿系统机制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总结探讨了该带Cu、Mo多金属成矿规律,综合物、化、遥、重砂等多元信息提取致矿异常,确定成矿要素,建立了格咱斑岩带找矿模型;提出了松诺和东炉房矿点分别是印支期斑岩型Cu矿和燕山期斑岩型Mo矿最具潜力的找矿远景区。并且,本研究相关的格咱斑岩带复合成矿系统和成矿规律研究成果和新认识已指导东炉房矿点找矿勘查工作取得了重大新进展。
二、试用数学地质方法探讨川西义敦地区中酸性岩浆岩岩石化学特征、成岩成矿系列及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用数学地质方法探讨川西义敦地区中酸性岩浆岩岩石化学特征、成岩成矿系列及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3)三江成矿带中段中咱—得荣地区铜多金属矿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铜矿研究现状 |
1.2.2 中咱-得荣地区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思路及实物工作量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主要创新成果及认识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概述 |
2.2 区域构造特征 |
2.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2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
2.3 岩浆岩 |
2.3.1 喷出岩 |
2.3.2 侵入岩 |
2.3.3 斑岩类 |
2.4 变质岩 |
2.5 区域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 |
2.6 区域矿产特征 |
第3章 岩浆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 |
3.1 金沙江混杂岩带中酸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
3.1.1 岩石化学特征 |
3.1.2 微量元素特征 |
3.1.3 稀土元素特征 |
3.1.4 构造环境判别 |
3.2 义敦岛弧带中酸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
3.2.1 岩石化学特征 |
3.2.2 微量元素 |
3.2.3 稀土元素特征 |
3.2.4 构造环境判别 |
3.3 岩浆起源与岩体含矿性分析 |
第4章 岩浆岩锆石 U-Pb 年代学 |
4.1 锆石 U-Pb 同位素定年方法及样品制备 |
4.2 测年结果 |
4.3 代表性岩体形成时代及其物质来源分析 |
4.4 与岩浆岩有关的构造-岩浆事件期次划分 |
第5章 新发现铜矿床(点)地质特征 |
5.1 竹鸡顶铜矿 |
5.1.1 矿区地质特征 |
5.1.2 矿床地质特征 |
5.1.3 矿床成因类型 |
5.2 扎瓦拉铜金矿 |
5.2.1 矿区地质特征 |
5.2.2 矿床地质特征 |
5.2.3 矿床类型及找矿标志 |
5.3 扎仁铜、金、钴多金属矿床 |
5.3.1 矿区地质特征 |
5.3.2 矿床地质特征 |
5.3.3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
5.4 与区域上典型铜矿床对比 |
第6章 铜多金属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
6.1 成矿规律 |
6.1.1 区域构造条件 |
6.1.2 区域岩浆活动条件 |
6.1.3 区域地球化学条件 |
6.1.4 成矿时代 |
6.1.5 主攻矿种和矿床类型 |
6.2 成矿系列 |
6.3 区域铜(多金属)矿成矿远景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4)滇西北富碱岩浆活动与金多金属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
1.2 研究范围、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2.1 研究范围 |
1.2.2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2.3 技术路线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1.3.1 碱性岩与富碱岩体 |
1.3.2 斑岩型矿床与碱性岩型矿床 |
1.3.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
1.3.4 中国金矿床分类探讨 |
1.3.5 金矿成矿地质环境专属性与成矿-找矿体系 |
1.4 主要工作量 |
1.5 论文结构 |
2 区域构造演化及新生代构造动力学环境 |
2.1 特提斯构造演化及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特征 |
2.1.1 特提斯构造演化 |
2.1.2 大地构造单元特征 |
2.2 陆内构造演化及新生代构造体系 |
2.2.1 陆内构造演化 |
2.2.2 新生代构造活动 |
2.4 新生代构造动力学环境 |
3 富碱岩浆活动及成岩动力学 |
3.1 时空分布 |
3.1.1 时间分布 |
3.1.2 空间分布 |
3.2 岩石学及矿物学特征 |
3.3 岩石化学特征 |
3.3.1 岩石化学成分特征 |
3.3.2 岩石化学分类命名 |
3.3.3 富碱岩体(脉)演化系列 |
3.4 岩桨起源 |
3.4.1 富碱岩体(脉)同源性 |
3.4.2 富碱岩体(脉)的源区 |
3.4.3 讨论 |
3.5 成岩动力学 |
3.5.1 构造环境判别 |
3.5.2 构造环境讨论 |
3.5.3 多元构造动力体制复合的成岩动力学 |
3.6 成岩机制 |
4 金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与成因 |
4.1 空间分布与应用类型 |
4.1.1 空间分布 |
4.1.2 应用类型 |
4.2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4.2.1 马厂箐金多金属矿床 |
4.2.2 北衙金多金属矿床 |
4.2.3 巍山扎村金多金属矿床 |
4.2.4 小水井-大龙潭金多金属矿集区 |
4.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
4.3.1 同位素地球化学 |
4.3.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4.3.3 包裹体地球化学 |
4.5 矿床成因 |
4.5.1 成岩成矿作用一体化 |
4.5.2 成矿过程分析 |
4.5.3 矿质在流体中的搬运与沉淀 |
5 金多金属成矿系统 |
5.1 成矿时代和理论类型 |
5.1.1 成矿时代 |
5.1.2 理论类型 |
5.2 成岩成矿作用地质环境控制 |
5.2.1 大地构造演化中的时空叠接与成矿地质构造环境 |
5.2.2 大地构造演化中的物质交换与成矿地球化学环境 |
5.2.3 小结 |
5.3 成岩成矿作用的构造控制 |
5.3.1 岩(矿)带、集中区的构造控制 |
5.3.2 岩(矿床)体(脉)产出的构造控制 |
5.4 金多金属成矿的富碱岩浆活动控制 |
5.4.1 与富碱岩浆活动相关的矿化谱系 |
5.4.2 金多金属成矿富碱岩体岩石化学控制 |
5.5 成岩成矿作用的地层控制 |
5.6 成矿系统 |
5.6.1 成矿系统属性特征 |
5.6.2 成矿系统要素 |
5.6.3 成矿系统作用过程 |
5.6.4 成矿子系统 |
5.7 成矿系统形成的深部构造基础及动力学 |
5.7.1 深部构造基础 |
5.7.2 金多金属成矿系统动力学 |
6 金多金属成矿系统产物和找矿系统 |
6.1 成矿系统的产物 |
6.1.1 区域金多金属成矿系列 |
6.1.2 成矿集中区的矿化网络 |
6.2 成矿系统产物的变化和保存 |
6.2.1 成矿系统产物变化和保存的控制因素 |
6.2.2 成矿系统产物变化的结果 |
6.3 成矿系统产物的分布规律综述 |
6.4 成矿系统产物的发现与找矿系统 |
6.4.1 区域成矿系统产物发现的标志体系 |
6.4.2 部分成矿集中区成矿系统产物的发现标志 |
6.4.3 区域成矿系统产物的发现思路 |
6.4.4 找矿系统 |
7 结论 |
1、金矿床从理论类型到应用类型的分类方案。 |
2、基于地质环境成矿专属性的成矿一找矿体系 |
3、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及新生代多元构造动力学体制及其表现。 |
4、区域富碱岩浆活动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岩浆成因、形成环境及成岩动 力学 |
5、金多金属矿床的应类型及典型矿床地质一地球化学特征。 |
6、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机制。 |
7、基于成矿时间-空间(环境)的金多金属矿床理论类型和金多金属成矿区 城控制 |
8、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系统及其动力学。 |
9、区域成矿系统的成矿产物及其变化和保存。 |
10、对成矿系统产物的发现问题与找矿系统。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滇西多金属矿成矿背景及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区交通和自然地理概况 |
§1.3 研究目标、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第二章 研究区成矿背景 |
§2.1 成矿区域地质环境 |
2.1.1 大地构造分区 |
2.1.2 构造阶段划分 |
§2.2 沉积岩建造组合与成矿的关系 |
2.2.1 中元古代沉积岩建造组合与矿产 |
2.2.2 新元古代沉积岩建造组合与矿产 |
2.2.3 早古生代沉积岩建造组合与矿产 |
2.2.4 晚古生代沉积岩建造组合与矿产 |
2.2.5 中生代沉积岩建造组合与矿产 |
2.2.6 新生代沉积岩建造组合与矿产 |
§2.3 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关系 |
2.3.1 古元古代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
2.3.2 晚古生代-早三叠世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
2.3.3 三叠纪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
2.3.4 侏罗纪-白垩纪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
2.3.5 古近纪-新近纪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
§2.4 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关系 |
2.4.1 中元古代的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
2.4.2 早古生代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
2.4.3 晚古生代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
2.4.4 中生代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
2.4.5 新生代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
§2.5 大型变形构造与成矿 |
§2.6 特殊构造环境与成矿关系 |
2.6.1 对接带、结合带与成矿 |
2.6.2 弧盆系与成矿 |
2.6.3 古陆块、地块与成矿 |
第三章 典型矿床与成矿模式 |
§3.1 铁矿 |
§3.2 铜矿 |
3.2.1 大平掌式火山岩型铜多金属矿 |
3.2.2 其它典型矿巧成矿模式 |
§3.3 铅锌矿 |
3.3.1 云南省兰坪县金顶矿区铅锌矿 |
3.3.2 其它矿床 |
§3.4 金矿 |
3.4.1 镇沅县老王寨矿区金矿 |
3.4.2 鹤庆县北衙矿区金矿 |
§3.5 锡、钨、钼、镍矿 |
第四章 成矿区带及其特征 |
§4.1 成矿区带划分 |
4.1.1 成矿区带划分原则 |
4.1.2 成矿区带划分 |
§4.2 成矿区带特征 |
4.2.1 成矿带基本特征 |
4.2.2 其它成矿带成矿系列和区域成矿模式 |
§4.3 重要矿集区 |
4.3.1 香格里拉格咱铜多金属矿矿集区 |
4.3.2 鹤庆北衙金多金属矿矿集区 |
4.3.3 镇康鲁子园铁铅锌铜多金属矿矿集区 |
4.3.4 景洪大勐龙铁矿矿集区 |
第五章 区域矿产成矿规律 |
§5.1 主要矿种成矿规律 |
5.1.1 铁矿 |
5.1.2 铜矿 |
5.1.3 铅锌矿 |
5.1.4 金矿 |
5.1.5 锡矿 |
5.1.6 钨矿 |
5.1.7 锑矿 |
5.1.8 稀土矿 |
§5.2 区域成矿规律 |
5.2.1 腾冲、“三江”成矿省构造位置 |
5.2.2 矿床类型及成矿金属元素迁移富集规律 |
5.2.3 腾冲“三江”成矿省,为一弧、盆相间的多岛弧-盆成矿系统 |
§5.3 矿床成矿系列 |
§5.4 成矿系统 |
5.4.1 云县-景洪裂谷成矿系统 |
5.4.2 昌宁-孟连裂谷-洋盆成矿系统 |
5.4.3 香格里拉造山带成矿系统 |
5.4.4 金沙江造山带成矿系统 |
5.4.5 金沙江-元江陆内岩浆成矿系统 |
5.4.6 滇西陆内汇聚构造动力流体成矿系统 |
第六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金平—黑水河裂谷基性—超基性岩特征、成矿系列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金平—黑水河裂谷研究历史及现状综述 |
1.3 论文研究工作简述 |
1.4 主要认识及结论 |
1.5 论文研究中涉及的有关事项的注释 |
第二章 成矿系列与地幔柱成矿理论、研究现状及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成矿效应 |
2.1 成矿系列及其研究评述 |
2.2 地幔柱成矿理论 |
2.3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岩浆作用及其成矿效应 |
第三章 金平—黑水河裂谷地质演化及基性—超基性岩特征 |
3.1 裂谷地质演化 |
3.2 裂谷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 |
3.3 裂谷玄武岩特征 |
3.4 裂谷基性—超基性侵入岩特征 |
3.5 裂谷基性—超基性岩体含矿性特征 |
3.6 裂谷基性—超基性岩成因地球化学特征 |
3.7 裂谷基性—超基性岩形成环境讨论 |
第四章 金平—黑水河裂谷成矿系列及岩浆型铜镍(PGE)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 |
4.1 金平—黑水河裂谷成矿系列 |
4.2 金平白马寨铜镍(PGE)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 |
4.3 越南版福铜镍(PGE)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 |
4.4 金平—黑水河裂谷铜镍(PGE)矿床的比较地质特征 |
4.5 岩浆型铜镍(PGE)矿床的成因模型 |
第五章 金平地区岩浆型铜镍(PGE)硫化物矿床成矿预测 |
5.1 成矿预测标志 |
5.2 金平地区岩浆型铜镍(PGE)硫化物矿床靶区定位 |
第六章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
致谢 |
附录A: 附图及图版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7)个旧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第一章 绪言 |
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 结合科研项目选题 |
1.2 经济社会意义 |
1.3 科学意义 |
2 个旧锡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综述 |
3 喷流-沉积成矿研究综述 |
3.1 现代喷流成矿作用 |
3.2 喷流沉积成矿理论的形成 |
3.3 喷流沉积成矿的研究意义 |
3.4 喷流沉积成矿的研究现状 |
3.5 喷流热水沉积成矿作用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4 研究工作简况 |
5 主要认识和结论 |
第二章 成矿系列理论及其研究现状评述 |
1 成矿系列理论的由来及其研究现状、意义 |
2 成矿系列研究的基本内容 |
2.1 成矿系列的基本特征 |
2.2 成矿系列的分类与命名 |
2.3 成矿系列的内部结构 |
2.4 成矿系列间的相互关系 |
2.5 成矿系列与构造环境 |
3 成矿系列的研究方法 |
3.1 成矿系列的研究思路 |
3.2 成矿系列的研究方法 |
4 成矿系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4.1 存在的问题 |
4.2 发展方向 |
第三章 个旧锡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背景 |
1 矿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 |
2 区域地层 |
3 区域构造 |
3.1 北西向构造 |
3.2 北东向构造 |
3.3 东西向构造 |
3.4 南北向构造 |
4 区域岩浆岩 |
5 区域矿产 |
6 地壳演化与成矿 |
6.1 前震旦纪地壳演化与成矿 |
6.2 震旦纪-早古生代地壳演化与成矿 |
6.3 泥盆纪-三叠纪地质构造演化与成矿 |
6.4 侏罗纪-第四纪地质构造演化与成矿 |
7 区域地层锡(Sn)地球化学背景 |
第四章 个旧锡多金属矿床矿区地质 |
1 矿区地层 |
1.1 地层地质 |
1.2 地层地球化学特征 |
2 矿区构造 |
2.1 褶皱 |
2.2 断裂 |
2.3 构造体系演化 |
3 矿区岩浆岩 |
3.1 岩浆岩的分布 |
3.2 玄武岩 |
3.3 花岗岩 |
3.4 成岩系列划分及其演化 |
4 矿产 |
第五章 个旧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 |
1 矿床类型、矿床成矿系列的厘定 |
2 印支中晚期海底基性火山-沉积Sn-Cu-Zn(Au)矿床系列 |
2.1 超基性-基性岩锡富集概述 |
2.2 矿体形态产出特征 |
2.3 矿石特征 |
2.4 围岩蚀变 |
2.5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2.6 基性火山沉积成矿特征及矿床成因 |
2.7 典型矿床(体)剖析 |
2.7.1 竹叶山式矿床13-2-3~#矿体 |
2.7.2 卡房矿田火山岩型矿床 |
2.7.3 老厂矿田湾子街矿段和马拉格矿田塘子凹矿段 |
3 印支中晚期海底喷流-沉积Sn-Cu-Pb-Zn矿床系列 |
3.1 矿体形态产出特征 |
3.2 矿石特征 |
3.3 围岩蚀变 |
3.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3.5 典型矿床(体)剖析 |
3.5.1 芦塘坝式矿床 |
3.5.2 湾子街矿段 |
4 燕山晚期花岗岩叠加改造sn-Cu-W-Be-Bi-Pb-Zn-Ag矿床系列 |
4.1 花岗岩叠加改造成矿特征 |
4.2 矿体形态产出特征 |
4.3 矿石特征 |
4.4 围岩蚀变 |
4.5 矿床地球化学 |
4.6 典型矿床实例 |
4.6.1 大斗山式矿床(细脉带型矿床) |
4.6.2 双竹式矿床 |
4.6.3 403~#矿体式矿床 |
4.6.4 龙树脚矿段Ⅱ-11-1矿体 |
5 喜山期陆相表生沉积砂矿矿床系列 |
5.1 矿床成因 |
5.2 矿床地质特征 |
5.3 典型矿床实例 |
5.3.1 残坡积型砂矿 |
5.3.2 溶洞堆积型砂矿 |
5.3.3 洪冲积型砂矿 |
6 成矿模式及成矿机理 |
第六章 成矿预测 |
1 成矿预测标志 |
1.1 沉积环境标志 |
1.2 构造标志 |
1.3 岩浆岩标志 |
1.4 地层岩性标志 |
1.5 综合信息异常标志 |
2 成矿远景区厘定 |
2.1 老厂矿田湾子街矿段及其东部地区 |
2.2 13-2凹陷带 |
2.3 塘子凹矿段## |
2.4 芦塘坝断裂带或其断裂带异向、同向剪切的交汇处 |
2.5 卡房矿田 |
2.6 高松矿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图版及图版说明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目录 |
(8)大兴安岭中北段与金铜钼矿有关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及红彦地区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课题来源、目的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选题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2.1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
1.2.2 中酸性岩浆岩成矿专属性 |
1.2.3 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
1.2.4 研究区地质勘查程度与研究工作基础 |
1.2.5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2 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
1.5.1 主要认识 |
1.5.2 创新点 |
1.6 测试方法 |
1.6.1 LA-ICP-MS锆石U-Pb定年与微量元素测试 |
1.6.2 锆石Hf同位素测试 |
1.6.3 Sr-Nd同位素测试 |
1.6.4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测试 |
1.6.5 H-O-S-Pb稳定同位素测试 |
1.6.6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单元 |
2.1.1 额尔古纳地块 |
2.1.2 兴安地体 |
2.1.3 松辽地体 |
2.1.4 其他构造单元 |
2.2 地层 |
2.2.1 前寒武系 |
2.2.2 古生界 |
2.2.3 中生界 |
2.2.4 新生界 |
2.3 构造 |
2.3.1 主要断裂 |
2.3.2 次要断裂和褶皱带 |
2.4 岩浆岩 |
2.4.1 前寒武纪 |
2.4.2 兴凯-萨拉伊尔期 |
2.4.3 加里东期 |
2.4.4 海西期 |
2.4.5 印支期 |
2.4.6 燕山期 |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5.1 重力场特征 |
2.5.2 磁场特征 |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7 金属矿产 |
第三章 金铜钼典型矿床成矿作用特征及岩浆偏在性 |
3.1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
3.1.1 古利库Au-Ag矿床 |
3.1.2 争光Au-Zn矿床 |
3.2 斑岩型铜矿床 |
3.2.1 多宝山Cu-Mo(-Au-Ag)矿床 |
3.3 斑岩型钼矿床 |
3.3.1 岔路口Mo-Zn-Pb-Ag矿床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金铜钼成矿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 |
4.1 成矿岩浆岩地质特征 |
4.2 物质专属性 |
4.2.1 岩石化学成分 |
4.2.2 氧化还原程度 |
4.2.3 分异度和演化度 |
4.2.4 岩浆温度 |
4.2.5 岩石成因类型 |
4.2.6 岩浆来源 |
4.3 时代专属性 |
4.4 空间专属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区域优势矿种成矿规律 |
5.1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
5.1.1 各成矿带中矿床的空间分布 |
5.1.2 由岩浆岩成矿专属性主控的金铜钼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
5.2 成矿时间演化规律 |
5.2.1 矿种及矿床类型的成矿时间分布 |
5.2.2 各成矿带的成矿时间分布 |
5.2.3 成矿时间与岩浆岩成岩时间的对应 |
5.2.4 区域成矿时间演化规律 |
第六章 红彦地区岩浆岩成矿有利性评价 |
6.1 红彦地区地质概况 |
6.1.1 地层 |
6.1.2 构造 |
6.2 岩浆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6.2.1 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
6.2.2 年代学特征 |
6.2.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6.2.4 主微量元素特征 |
6.3 与区域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对比 |
6.3.1 时代专属性 |
6.3.2 空间专属性 |
6.3.3 物质专属性 |
6.4 岩浆岩含矿性分析 |
6.5 岩浆岩成矿有利性评价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红彦地区成矿远景预测 |
7.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7.1.1 元素共生组合特征 |
7.1.2 元素异常特征 |
7.2 成矿有利地质条件 |
7.2.1 地层与成矿 |
7.2.2 岩浆岩与成矿 |
7.2.3 构造与成矿 |
7.3 主攻矿种和矿床成因类型 |
7.3.1 主攻矿种 |
7.3.2 主攻矿床类型 |
7.4 成矿远景预测 |
7.4.1 成矿远景区圈定 |
7.4.2 预测效果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
8.1 结论 |
8.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图版Ⅰ |
图版Ⅱ-1 |
图版Ⅱ-2 |
图版Ⅲ |
图版Ⅳ |
图版Ⅴ |
图版Ⅵ |
附图1 预测区构造纲要图 |
附图2-1 预测区Au、As、Sb、Hg元素异常图 |
附图2-2 预测区Cu、Pb、Zn、Ag元素异常图 |
附图2-3 预测区Mo、W、Sn、Bi元素异常图 |
附图3 预测区元素综合异常图 |
附图4 预测区综合信息成矿远景预测图 |
附表1 红彦地区岩浆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数据 |
附表2 红彦地区部分侵入岩锆石Hf同位素分析数据 |
附表3 红彦地区岩浆岩锆石微量元素分析数据 |
附表4 红彦地区岩浆岩主量、稀土及微量元素分析数据 |
参考文献 |
(9)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依据 |
第二节 研究区概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六节 主要研究内容和完成工作量 |
第七节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八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综合信息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处理 |
第一节 地质数据处理 |
第二节 地理数据处理 |
第三节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 |
第四节 地球化学数据处理 |
第五节 遥感数据处理 |
第六节 综合数据处理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 |
第二节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三节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四节 遥感地质特征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优势矿产成矿规律和典型矿床 |
第一节 控矿因素分析 |
第二节 典型矿床 |
第三节 成矿系列及区域成矿模式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优势矿产资源综合信息定位评价 |
第一节 矿产资源定位评价的基本概念 |
第二节 评价技术思路 |
第三节 地质统计单元划分、地质变量提取与赋值及模型单元选择 |
第四节 综合致矿异常信息专题图层确定 |
第五节 基于MRAS证据权重法的找矿预测远景区评价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优势矿产资源量估算 |
第一节 矿产资源量估算的基本方法 |
第二节 矿产资源量估算结果 |
第三节 成矿有利地段评价及工作部署建议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三节 问题与讨论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件 |
个人简历 |
(10)格咱斑岩带复合成矿系统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 |
1.2.1 复合成矿系统研究现状 |
1.2.2 斑岩型铜钼矿床研究现状 |
1.2.3 格咱斑岩带斑岩铜钼多金属矿床研究进展 |
1.2.4 拟解决科学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完成主要工作量 |
1.5 样品制备和分析方法 |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构造演化 |
2.1.1 构造格架 |
2.1.2 构造演化 |
2.2 成矿地质背景 |
2.2.1 区域地层 |
2.2.2 区域构造 |
2.2.3 区域岩浆岩 |
2.2.4 区域矿产分布 |
第三章 典型矿床 |
3.1 红山-红牛大型铜钼多金属复合成因矿床 |
3.1.1 矿床地质特征 |
3.1.2 样品采集 |
3.1.3 成岩成矿年代学 |
3.1.4 岩石化学 |
3.1.5 同位素 |
3.1.6 小结 |
3.2 休瓦促大型钼钨多金属复合成因矿床 |
3.2.1 矿床地质特征 |
3.2.2 样品采集 |
3.2.3 成岩成矿年代学 |
3.2.4 岩石化学 |
3.2.5 同位素 |
3.2.6 流体包裹体 |
3.2.7 小结 |
3.3 铜厂沟超大型钼多金属矿床 |
3.3.1 矿床地质特征 |
3.3.2 样品采集 |
3.3.3 成岩成矿年代学 |
3.3.4 岩石化学 |
3.3.5 同位素 |
3.3.6 流体包裹体 |
3.3.7 小结 |
3.4 东炉房钼铜多金属矿点 |
3.4.1 矿床地质特征 |
3.4.2 样品采集 |
3.4.3 成岩成矿年代学 |
3.4.4 岩石化学 |
3.4.5 同位素 |
3.4.6 小结 |
3.5 普朗超大型铜多金属矿床 |
3.5.1 矿床地质特征 |
3.5.2 样品采集 |
3.5.3 成岩成矿年代学 |
3.5.4 岩石化学 |
3.5.5 小结 |
3.6 松诺铜矿点 |
3.6.1 矿床地质特征 |
3.6.2 样品采集 |
3.6.3 成岩成矿年代学 |
3.6.4 岩石化学 |
3.6.5 同位素 |
3.6.6 小结 |
第四章 复合成矿系统 |
4.1 印支期斑岩CU多金属成矿系统 |
4.1.1 成矿时限 |
4.1.2 成矿岩浆性质及源区 |
4.1.3 成矿物质来源 |
4.1.4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
4.1.5 构造-岩浆-流体-成矿 |
4.2 燕山期斑岩MO多金属成矿系统 |
4.2.1 成矿时限 |
4.2.2 成矿岩浆性质及源区 |
4.2.3 成矿物质来源 |
4.2.4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
4.2.5 构造-岩浆-流体-成矿 |
4.3 复合成矿系统模型 |
4.3.1 复合成矿机制 |
4.3.2 复合成矿模式 |
第五章 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
5.1 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
5.1.1 时间分布规律 |
5.1.2 空间分布规律 |
5.1.3 矿床共生组合 |
5.2 矿化信息研究 |
5.2.1 矿化地质信息研究 |
5.2.2 物探异常信息研究 |
5.2.3 化探异常信息研究 |
5.2.4 遥感地质信息研究 |
5.2.5 重砂异常信息研究 |
5.3 找矿模型建立 |
5.4 找矿方向及工作建议 |
5.4.1 找矿方向 |
5.4.2 找矿勘查工作建议 |
第六章 主要认识及存在问题 |
6.1 主要认识 |
6.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试用数学地质方法探讨川西义敦地区中酸性岩浆岩岩石化学特征、成岩成矿系列及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试用数学地质方法探讨川西义敦地区中酸性岩浆岩岩石化学特征、成岩成矿系列及演化[J]. 侯立玮,傅德明,肖懿.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85(02)
- [2]试用数学地质方法探讨川西义敦地区中酸性岩浆岩岩石化学特征、成岩成矿系列及演化[A]. 侯立玮,傅德明,肖懿.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7)——地质矿产部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第二次讨论会论文集(二), 1983
- [3]三江成矿带中段中咱—得荣地区铜多金属矿成矿规律研究[D]. 钟文丽.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1)
- [4]滇西北富碱岩浆活动与金多金属成矿系统[D]. 葛良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02)
- [5]滇西多金属矿成矿背景及成矿规律[D]. 钟维敷. 中国地质大学, 2014(01)
- [6]金平—黑水河裂谷基性—超基性岩特征、成矿系列及成矿预测[D]. 张学书. 昆明理工大学, 2006(05)
- [7]个旧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研究[D]. 谈树成. 昆明理工大学, 2004(04)
- [8]大兴安岭中北段与金铜钼矿有关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及红彦地区成矿预测[D]. 杨永胜.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1)
- [9]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研究[D]. 薛顺荣.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8(04)
- [10]格咱斑岩带复合成矿系统及找矿方向[D]. 余海军.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