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模型大赛优秀论文案例

数学模型大赛优秀论文案例

一、数学模型竞赛题优秀论文案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卓[1](2014)在《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科技竞赛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一种重要的课外活动。这种活动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参与,受到政府、高校和企业等组织的广泛关注,是一种为高教界和社会大众所认可的人才培养手段。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过程,并分析了其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机制。依据相关资料,本文系统考察了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开办和发展历程,将其分为引入、发展和迅速扩增三个阶段,总结了竞赛活动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并讨论了外部因素——社会背景和政府政策,以及内部因素——竞赛活动的创新性和自主扩散性对竞赛发展的影响。结合对历程的梳理和对各项赛事内容的分析,本文将155项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分为了四种类型:知识考试类、科技探索类、产品设计类和职业技能类,并对它们的人才培养作用进行了分析。知识考试类竞赛的题目与本科相应课程的内容高度对应,可以考查和强化参赛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科技探索类竞赛题目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较为深广,并且包含多项不确定因素,为参赛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产品设计类竞赛的题目与主办企业某项业务或某款产品直接相关,反映了行业最新的技术、产品和发展方向,可以有针对性地锻炼参赛学生在产品开发或解决技术问题方面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加符合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职业技能类竞赛的题目内容不仅与制造和服务行业中技术应用性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高度对应,还多与相关职业标准或行业标准相符,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相应的职业情境,可以锻炼参赛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和规范性。这四类竞赛虽然题目形式和人才培养作用各异,但是具有相似的人才培养机制。本文根据对各项赛事组织规程文件的解读,发现大学生科技竞赛本质上是一种由社会组织参与的学生评价活动。这种活动中有两个关键的信息传递过程。一是外部机构可以通过竞赛活动向高校和学生传递学习目标信息;二是参赛学生的能力水平信息经过评价流向外部机构和高校。学习目标信息的传递可以起到对学生的直接培养作用。而能力水平信息则能够为高校教学提供了反馈,引导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改善,间接影响当期甚至以后各届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对人才的间接培养作用。此外,产品设计类竞赛和职业技能类竞赛还具有特殊的组织机制。本文通过分析产品设计类竞赛的题目内容、组织规程和支撑技术,认识到这类竞赛的活动形式中都包含企业主办方“三取一予”的获利机制。这种获利机制可以促使企业积极地与大学生互动,拉近校园和业界的距离,可以为校企合作项目提供组织形式方面的参考。本文还对职业技能类竞赛的活动程序进行了分析,从中归纳出了政府、企业和高校在利益引导下的合作框架,为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多方协作的教育项目提供了良好范例。

刘洪翔[2](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张婷[3](2019)在《“借”美“鉴”中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研究》文中指出自《普通高中数学标准(2017年版)》(以下称为新课标)被发布以来,六大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也被具体化,数学建模作为其中之一,引起了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目前新课标的推广时间较短,新版教材也还未发行,且高中课时较紧,师生应试压力较大,因此其对数学建模的重视程度亟需提高;然而,作为美国高中数学六大核心内容之一,数学建模也是高中数学两大核心理念之一。美国的州立共同核心数学标准(CCSSM)将建模思想渗透到所有的主干内容,系统地帮助学生掌握建模的思路与方法。另外,在竞赛方面,我国高中数学建模竞赛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普及范围较小;而美国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竞赛模式,参与人数较多、范围较广。因此,本文主要在借鉴美国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基础上,以广州某中学高一学生为例,通过调查分析学生解答过程来了解其数学建模能力现状;并根据学情和调查研究的结果进行实践研究,在实施美国原有教学设计之后对学生进行访谈,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并做出改进版的教学设计,最后总结得出一些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建议。本论文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中美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大致情况,阐述所研究的问题,并进行核心概念界定,最后说明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针对所研究的问题,从理性思考、教学实践、比较研究、数学建模能力水平划分等方面进行国内外文献的综述。第三部分是理论基础。包括了问题驱动教学理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支架式教学理论和RMI方法。第四部分是比较研究。主要为“借鉴”美国高中数学建模教学,通过对中美两国的课程标准、教材、竞赛及学生解答过程等方面进行比较,以此来分析美国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可借鉴之处。第五部分是对我国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在第四部分借鉴美国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基础上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包括测试对象和时间的选择、测试题的设计、测试的实施、数学编码标准、对测试结果的分析以及得出的结论。第六部分是实践研究,根据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和学情完成相应的教学设计,并在实施教学后对学生进行访谈,记录学生反思情况,再做改进教学。第七部分是总结与展望,包含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的展望。

陈磊[4](2020)在《高中数学建模案例实践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伴随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六大核心素养之一的数学建模逐渐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发展培养更是我国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中之重。然而诸多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高中生数学建模教育实施情况不容乐观,大多数学校对于数学建模教育处于观望和困惑之中,教师缺乏数学建模相关素养和课程实践经验,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总体处于较低阶段。因此针对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现状,研究符合当代普通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发展特点的数学建模案例实践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相关文献资料为理论基础,明晰了国内外高中数学建模发展动态,梳理了高中数学中涉及的几类数学模型,调查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发展现状,并据此进行数学建模案例实践研究,提出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选取河南省两所普通高中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从主观角度调查数学建模能力自我评价,并对学生的五个数学建模维度能力:模型假设能力、模型构建能力、模型求解能力、模型分析能力、模型检验能力进行探索分析;结合客观测试卷测评分析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总体特征。数据统计分析表明被测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维度能力发展极不均衡,其中数学建模模型检验能力稍好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模型求解能力和模型分析能力最差;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总体水平普遍处于较低水平,且男生略高于女生,高二年级学生略高于高一年级学生,但差异并不明显。针对问卷和测试卷分数统计分析结果设计数学建模实践研究方案,结合数学学科教学具体任务对高中生数学建模实验班进行数学建模案例实践教学工作,案例的选取以高中教材、高考试题、社会热点问题为主。在数学建模案例实践干预前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前测与后测,实验班前测与后测对比分析、对照班前测与后测对比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前测分析和后测分析。结果显示数学建模案例实践干预对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发展有较好促进作用,同时为高中数学建模课堂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范馨月[5](2019)在《高校数学建模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文中指出数学建模课程是数学类学科专业大类选修课。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不仅给数学建模课程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组织安排好课堂的教学,进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十分必要,且势在必行。高校应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分解意识为目的对数学建模课程进行建设和改革,具体的实施方案有经典例题讲解、实行翻转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教学、上机辅导。实践表明,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周婧景[6](2013)在《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 ——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视角》文中认为其一,儿童阶段是人一生中语言、智力、性格和潜能开发之关键期,儿童教育成败直接关系一个民族未来的群体素质及其发展高度。其二,研究显示博物馆记忆重要而持久1,早期正面或负面的经验会继续在记忆中保存、发酵,影响受众与博物馆的长期关系,经营儿童,即经营博物馆的未来。其三,博物馆区别于家庭、学校教育机构,采用新颖活泼的教育形式,摒弃传统的空洞说教,鼓励儿童动手操作并参与探索,以“革新”的方式加入儿童教育之列,成为家庭、学校教育之延伸和补充。其四,我国约3亿儿童,儿童博物馆数量却屈指可数,一般博物馆亦较少为儿童开设专区,教育忽视儿童群体。与美国0.6亿儿童建有300余家儿童博物馆,教育从娃娃抓起,争相推出各种适合儿童的活动2,形成鲜明反差。其五,除国内实务界尚未推广儿童教育外,此领域的系统研究亦属理论界的薄弱一环。基于诸上五点原因,本研究择定开展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欲解决问题为:针对检测出的国内博物馆儿童教育现存问题对症施策。由此,一系列问题摆置面前:儿童教育内容庞杂,研究如何展开?现存问题多样,怎样科学检测?原因浮于表面,内在症结如何发掘?问题呈现纷杂,针对性的改善之策怎样寻绎?本研究提出解决办法:聚焦于博物馆儿童教育,实施分类;构建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检测各类型现存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同时,再就各类型抽象出共同核心问题,寻求根本解决之道。思路为:基于博物馆儿童教育现状分析,从广义博物馆教育出发,依实践领域将儿童教育划为两类,构建起本研究论述开展之框架;经由两种类型国内、外案例解析与评估,并结合对比与讨论,窥寻影响其效益之症结,针对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并对症施策,同时归结各类儿童教育特征;将研究推至高潮,把国内两类教育“融为一炉”,试图标本兼治地提出根本问题之解决策略;最后,将实务升华至理论,完成本研究总结与前瞻。文分八章节。绪论在于阐明研究动机、意义、范围、方法及相关研究回顾与总结。第一章提出问题,为研究开展之前提,主要进行历史梳理、对象分类及现况分析。第二、三、四章分析问题。第二章进行本研究相关理论的整理及运用,归结之意不在于呈现整理结果,在乎对其巧加运用,据此科学设计本研究之方法。第三、四章施用此法,分别就博物馆两种教育类型进行深入、针对性研究与探讨。先开展问题描述;阐明案例选定因素并依此择定国内外3组计12个案例;再通过案例各要素细致解析,研究者内部评分以及问卷或访谈外部检测,并结合国内外案例对比,寻绎国内各类型所突显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同时提炼此类型共有特征。第五、六、七章解决问题,分别就检测出的国内各类型问题展开策略研究。第五、六章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现存并影响效益的问题,结合观察、问卷或访谈反馈信息,提出相应的改善之策,并构建不同类型的理想模式。第七章研究转向深入,将两类型合一,发掘根本症结,并提出解决策略——依据先贤研究成果,结合博物馆特性,尝试订立博物馆0——18岁儿童四阶段教育指南。第八章为研究成果总结与升华。从实务到理论,藉由本研究所获研究成果,凝练出具普遍意义的四大理论;就本课题未来的研究作出前瞻性思考和趋势分析。研究成果及其发现:经由国内问题案例与国外先进案例横向对比,及国内案例自身纵向比较,切实地归结出各类型各九大问题并施以对策;为科学检测问题,构建各类型评估指标体系;针对各类型核心问题,制订博物馆儿童教育指南;就博物馆儿童教育现象,凝练四大理论;参鉴国际博物馆儿童教育流变,展望博物馆儿童教育未来之路。尽管研究显示国外博物馆儿童教育现今“略胜”一筹,然,国内儿童教育亦逐步呈现发展态势,若能避己之短,互取所长,方可有效提升国内儿童教育效益。同时,依各类型属性差异,主张各类型发展采取阶段性策略。现阶段宜广泛推广儿童教育项目;新馆预留空间、老馆另辟分馆或改陈,逐步试水儿童专区;政府大力援持下,儿童博物馆从个别试点起步。

金卫东[7](2019)在《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J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师专业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范式,也为学校的整体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建设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是新时代教育变革的需求,也是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需求。本研究以上海市J中学为个案,在多年的教师发展实践行动研究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问卷和访谈调查、参与观察、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和理性思辨探索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建设机制、核心要素及建构途径。论文首先借助相关文献,分析了我国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的现状,总结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在此基础上,论文从历史视角叙述了个案学校建设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实践历程:在萌芽期,通过探究课程、专题培训等活动激发教师发展的意识和动力;在培育期,通过不同任务驱动的教师发展团队实践,实现从表层组织架构到深层组织文化的转化;在发展期,面对信息技术与教育相融合以及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等新情况和新挑战,进行了基于智慧教室的教师发展和在校际交流中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探索。论文结合个案学校的实践,论述了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得以生发和持续发展的多重机制,具体包括:目标导向、动力激发、任务驱动、专家引领等四个培育机制;持续改进、政策激励、文化引领等三个运行机制;过程评价、绩效评估、团队评价等三个评价机制;以及组织和制度两大保障机制。论文还分析了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五个核心要素: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共同体的引领者、实践中的互助合作、交流分享的时空和平台、身份认同和归属感。论文最后提出了基于需求分析打造共同体愿景、适度安排专业发展活动提高活动实效、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专家引领、创造广泛充分的同行交流机会以及加强文化制度建设和物质支持等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建构途径。本文的实践探索对同类初中学校的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基于实践和调查数据进行的理论探讨是对已有教师专业共同体研究的拓展与补充。

刘禹[8](2020)在《基于第二课堂的初中数学建模教学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在基础教育领域,无论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还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都把数学建模作为核心概念或者核心素养之一,但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由于第一课堂课时紧张、教学任务繁重等原因,数学建模素养难以有效落实,故本文基于第二课堂进行初中数学建模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研究。为探索符合当前初中教学实际的、与数学第一课堂教学相衔接的初中数学建模教学路径,最终推动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常态化,本文的具体研究问题是:(1)基于第二课堂的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整体设计,构建渐近性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教学实践方案;(2)探索第二课堂的初中数学建模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基于第二课堂的初中数学建模教学设计的要素结构和操作要点。本研究遵循需求探析、理论构想、实践研究、原理总结的研究思路,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基于第二课堂的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整体安排,探索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设计策略,并进行了实践研究,具体成果是:(1)初步构建了基于第二课堂的初中数学建模阶段性教学实践框架,积累了若干有借鉴意义的数学建模教学案例。(2)形成了基于第二课堂的初中数学建模教学设计的有效策略,包括:开发内涵丰富且难度适宜的数学建模教学资源;遵循数学建模典型过程设置课上课下探究任务;综合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发展。

崔锦[9](2017)在《高中数列教学及解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数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高中数学课程与高考考查的重点知识,数列教学与解题的研究一直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教无定法,学无定式,数列的教学与研究都应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这篇论文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与课堂观察,分析了数列在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主要对高中数列教学与解题的策略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两方面的结论:在教学方面,教师应充分发掘数学知识结构特点和本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数列知识体系,体会数列内部及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知识技能的迁移奠定基础;合理融入数学史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在解题方面,应分析清楚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如何将题目条件为我所用、题中涉及何种解题技巧、渗透何种解题思想,重视解题的思维过程;加强数学运算能力,养成严谨的解题习惯;解题训练应对题型分类,加强题组教学,尽量避免使用题海战术;解题中深化数列与其他知识之间迁移能力的培养。

黄元臻[10](2020)在《STEAM视角下高职数学建模的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数学建模因其学科的交叉融合性和实践操作性,被认为是解决生活生产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高职生掌握好数学建模能极大的帮助其提升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国际上逐渐兴起的跨学科STEAM教育为高职数学建模教学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它帮助学生从科学情境、技术手段、工程思维、数学知识以及艺术素养的角度解决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因此具有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价值。重新审视STEAM视角下数学建模的职业教育,可为我国当前高职数学建模教学提供一条新路径。本文基于STEAM教育理念与数学建模课程的整合,选取泉州市某高职院校一年级智能控制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研究等研究方法进行探讨高职阶段数学建模教育。首先,对2010至2019年近10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试题进行内容分析,并对高职生进行数学建模教学调查问卷,结合高职一线教师的访谈了解关于高职数学建模的教学现状。其次,依据STEAM教育理念与数学建模课程,提出教学目标矩阵。而后提出了整合STEAM的数学建模课程设计,从而进行课堂教学实验研究,具体为选取前测成绩不存在显着差异的班级作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班采取STEAM理念进行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无关变量均相同,并在教学期间通过课堂观察量表记录高职生课堂学习行为。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后测与教学满意度问卷,所得的问卷数据、后测成绩以及课堂观察数据均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进而结合分析研究、学生后期访谈与学生期末实训的工程产品提出教学建议。研究结论:实验班高职生进行了三个月的融合STEAM理念的高职数学建模课程后,高职生的表征简化、数学模型化以及发散性创新思维能力水平显着提高,应用水平能力进一步增强。教学满意度方面,实验班学生在学科兴趣、学习活动、创新思维、学习效果与教学认同度方面与对照班学生存在显着性差异。课堂观察方面,实验班学生在倾听行为、言语行为以及实践行为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思考行为与无关学习行为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班学生的工程思维对工程产品的制作具有优化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跨学科选取教学内容、适当补充前置数学知识、增强学生“长思考”的能力、通过多元表征深入理解数学建模、深化工程思维与工程产品间的联接。

二、数学模型竞赛题优秀论文案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学模型竞赛题优秀论文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背景
    2 前人研究状况
    3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1.1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先导者——外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开创
        1.1.1 近代的科技竞赛
        1.1.2 罗兰厄特沃什数学竞赛和奥林匹克学科竞赛——考试类科技竞赛的源头
        1.1.3 西屋科学奖和国家科学大奖赛——探索类科技竞赛的源头
        1.1.4 数学建模竞赛和ACM大赛——大学阶段科技竞赛的开创
    1.2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引入
        1.2.1 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引入
        1.2.2 中学生奥林匹克学科赛事的发展和首个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开办
        1.2.3 科技作品展览活动的开展
        1.2.4 数学建模竞赛的引入和程序设计竞赛的开展
    1.3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
        1.3.1 原有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延续和扩散
        1.3.2 电子和计算机领域探索类竞赛的创办
        1.3.3 机器人领域探索类赛事的引入
        1.3.4 建筑领域探索类赛事的开展
    1.4 21世纪以来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迅速扩增
        1.4.1 对赛事的重新分类
        1.4.2 知识考试类赛事的缓慢扩增
        1.4.3 科技探索类赛事在多个领域的开办
        1.4.4 产品设计类赛事在计算机领域的暴增
        1.4.5 职业技能类赛事的创办
    1.5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发展的总体特征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1.5.1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数量在各阶段和各类型之间的非均匀增长
        1.5.2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发展受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共同影响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知识考试类竞赛对人才的培养作用及机制分析
    2.1 知识考试类竞赛的题目特点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2.1.1 题目范围与学科基础课内容的对应
        2.1.2 题目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察
    2.2 知识考试类竞赛的活动过程分析
        2.2.1 初始环节
        2.2.2 准备环节
        2.2.3 实施环节
        2.2.4 赛后反馈环节
    2.3 知识考试类竞赛的人才培养机制
        2.3.1 竞赛是一种教学评价
        2.3.2 竞赛是社会范围的人才评价
        2.3.3 竞赛的人才培养机制——双阶段信息传递模型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科技探索类赛事的题目特点及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用分析
    3.1 科技探索类竞赛题目的内容特征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3.1.1 题目的应用性
        3.1.2 题目的综合性
        3.1.3 题目的开放性
    3.2 竞赛题目的开放性及其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2.1 竞赛题目的不确定性分类
        3.2.2 情节型问题分析
        3.2.3 规则应用型问题分析
        3.2.4 设计型问题分析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产品设计类竞赛与学生的互动机制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4.1 产品设计类竞赛题目的特点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4.1.1 题目针对主办方业务的应用性
        4.1.2 题目在单一领域内的综合性
        4.1.3 题目在应用实践方面的开放性
    4.2 竞赛中主办企业与学生的直接互动形式
        4.2.1 合作教育与竞赛的同与异
        4.2.2 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动力——“三取一予”
        4.2.3 竞赛中的技术因素及其作用——网络参赛机制
        4.2.4 竞赛中的规程因素及其作用——奖励设置与学生管理机制
        4.2.5 竞赛中的题目因素和整体培养模式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职业技能类竞赛的人才培养作用和政企深度协作机制分析
    5.1 职业技能类竞赛的题目特点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5.1.1 竞赛题目内容的职业性
        5.1.2 竞赛题目内容的标准性
    5.2 职业技能类竞赛中政府与企业的协作机制——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例
        5.2.1 大赛中政府主导的赛事管理
        5.2.2 大赛中企业参与的赛事执行
        5.2.3 大赛中政府与企业的合作结构及其作用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借”美“鉴”中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理性思考
    2.2 教学实践
    2.3 比较研究
    2.4 数学建模能力水平划分
3 理论基础
    3.1 问题驱动教学理论
    3.2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3.3 支架式教学理论
    3.4 RMI方法
    3.5 总结
4 “借”美“鉴”中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
    4.1 课程标准比较
    4.2 教材比较
    4.3 高中数学建模竞赛比较
    4.4 学生解答过程比较
    4.5 启示
5 我国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5.1 测试对象的选择
    5.2 测试时间的选择
    5.3 测试题的设计
    5.4 测试的实施
    5.5 数据编码标准
    5.6 测试结果分析
    5.7 调查研究结论
6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实践研究
    6.1 美国相关课题教学设计
    6.2 访谈及学生反思
    6.3 改进教学设计
7 总结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高中数学建模案例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社会需要
        1.1.2 学生个体发展需要
        1.1.3 评价体制需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动态
        1.4.2 国内研究动态
第二章 高中数学建模概述及理论依据
    2.1 高中数学建模相关概念界定
        2.1.1 原型-模型
        2.1.2 数学建模
        2.1.3 数学建模思想
    2.2 高中数学建模及建模教学研究理论依据
        2.2.1 建构主义
        2.2.2 元认知理论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2.3 高中数学建模中涉及的几类模型
        2.3.1 方程模型
        2.3.2 函数模型
        2.3.3 数列模型
        2.3.4 概率统计模型
        2.3.5 优化模型
        2.3.6 几何模型
    2.4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原则
    2.5 数学建模能力水平划分
第三章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调查研究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方法
        3.3.1 问卷调查
        3.3.2 测试题检测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1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素养维度分析
        3.4.2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总体特征
第四章 高中数学建模案例实践研究
    4.1 高中数学建模案例实践流程
    4.2 高中数学建模案例教学实践研究
        4.2.1 高中教材中数学建模案例
        4.2.2 高考试题中数学建模案例
        4.2.3 社会生活中数学建模案例
    4.3 高中数学建模案例实证分析
        4.3.1 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分析
        4.3.2 实验班和对照班后测分析
        4.3.3 前测与后测对比分析
第五章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5.1 社会层面
        5.1.1 信息技术对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5.1.2 行业输出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价值观
        5.1.3 教育类综艺节目的开展
    5.2 学校层面
        5.2.1 学校需与时代接轨革新理念
        5.2.2 学校需创建数学建模学习环境
        5.2.3 学校需组织数学建模活动
    5.3 教师层面
        5.3.1 教师需时刻培养自身数学建模能力素养
        5.3.2 教师需注重数学建模能力发展与数学成绩的关系
        5.3.3 教师需开发适宜的数学建模案例
        5.3.4 教师需注重常态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
    5.4 学生层面
        5.4.1 学生需夯实自身数学学习基础
        5.4.2 学生需明晰数学建模与应用题的区别
        5.4.3 学生需树立数学建模学习思维
        5.4.4 学生需开阔数学建模学习视野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
附录2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测试卷(A)
附录3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测试卷(B)
附录4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训练题
附录5 高中数学建模案例实践教师访谈
附录6 高中数学建模案例实践学生访谈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高校数学建模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现状分析
二、课程改革的理念及思路
    (一) 教学思路的改革
    (二) 教学方法的改革
    (三) 考核方式的改革
三、具体实施方案
    (一) 第一阶段, 经典例题讲解
    (二) 第二阶段, 实行翻转课堂教学
    (三) 第三阶段, 案例分析教学模式
    (四) 第四阶段, 上机辅导
四、结论

(6)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 ——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机与意义
        (一) 研究动机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范围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范围
    三、研究回顾与总结
        (一) 国内研究回顾与小结
        (二) 国外研究回顾与小结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框架
    注释
第一章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历史与现况
    第一节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历史
        一、博物馆儿童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历史
        二、儿童博物馆存在和发展的历史
    第二节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类型
        一、博物馆教育的分类依据
        二、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类型
    第三节 中国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现况
        一、儿童展览类型所属的成绩与缺失
        二、儿童教育项目类型所属的成绩与缺失
        三、其他
    注释
第二章 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的相关理论与运用
    第一节 博物馆儿童教育评估的相关研究与运用
        一、展览评估的相关研究与方法建构
        二、教育项目评估的相关研究与方法建构
    第二节 政策法规依据
        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三、《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
    注释
第三章 国内儿童展览类型的问题检测与分析
    第一节 儿童博物馆展览存在的问题
        一、基于案例研究的问题描述
        二、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三、研究案例规划解析与评估
        四、问题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博物馆儿童专区展览存在的问题
        一、基于案例研究的问题描述
        二、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三、研究案例规划解析与评估
        四、问题分析与讨论
    注释
第四章 国内儿童教育项目类型的问题检测与分析
    第一节 基于案例研究的问题描述
    第二节 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一、案例一:河北省博物馆及“国之瑰宝——河北文物精品图片进校园”项目
        二、案例二:上海博物馆及“欢欢喜喜过大年”项目
        三、案例三:北京自然博物馆及“科普小课堂”项目
        四、案例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及“西班牙、拉美文化嘉年华(i Fiesta!)”项目
    第三节 研究案例规划解析与评估
        一、案例一:河北省博物馆及“国之瑰宝——河北文物精品图片进校园”项目
        二、案例二:上海博物馆及“欢欢喜喜过大年”项目
        三、案例三:北京自然博物馆及“科普小课堂——人体漫游记”项目
        四、案例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及“西班牙、拉美文化嘉年华(i Fiesta!)”项目
    第四节 问题分析与讨论
        一、儿童教育项目案例特征之小结
        二、儿童教育项目案例评估之小结
        三、国内儿童教育项目的问题与分析
    注释
第五章 儿童展览类型之策略研究
    第一节 研究发现与问题解决
        一、影响展览效益的症结
        二、问题解决之建议
    第二节 两种儿童展览之理想模式总论
        一、儿童博物馆展览之理想模式
        二、博物馆儿童专区展览之理想模式
    第三节 小结
    注释
第六章 儿童教育项目类型之策略研究
    第一节 研究发现与问题解决
        一、影响项目效益的症结
        二、问题解决之建议
    第二节 儿童教育项目之理想模式总论
        一、博物馆儿童教育项目之理想模式
        二、小结
    第三节 小结
    注释
第七章 两类儿童教育核心问题之策略研究
    第一节 儿童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研究
        一、儿童教育学的相关研究
        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构建博物馆儿童教育指南
        一、适用于0——3岁儿童
        二、适用于3——6、7岁儿童
        三、适用于6、7——11、12岁儿童
        四、适用于11、12——18岁儿童
    第三节 小结
        一、0——3岁教育指南
        二、3——6、7岁教育指南
        三、6、7——11、12岁教育指南
        四、11、12——18岁教育指南
    注释
第八章 总结与前瞻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思路与成果
        二、理论之凝练
    第二节 论文局限与新意
        一、研究课题之新颖
        二、研究方法具针对性
        三、全方位搜集一手资料
        四、广采博取研究对象
        五、跨越国内外开展研究
        六、跨学科的创造性探索
    第三节 研究问题前瞻
        一、研究展望
        二、前瞻未来
    注释
附录一 观众调查问卷
附录二 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三 观众访谈提纲
附录四 上海儿童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跨越距离、触摸未来’主题科学”一层展区)
附录五 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恐龙馆——现在你就在它们的世界”展区)
附录六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儿童历史”展区)
附录七 “请体验”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城市一角”展区)
附录八 四川博物院“儿童活动区”展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附录九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教育活动区”展区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附录十 北京自然博物馆“探索角”展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附录十一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探索角”展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附录十二 儿童展览各案例各模块的观众评估比较
附录十三 儿童展览两两同类案例各模块的观众评估差异分析
附录十四 博物馆0———3岁儿童教育指南
附录十五 博物馆3——6、7岁儿童教育指南
附录十六 博物馆6、7——11、12岁儿童教育指南
附录十七 博物馆11、12——18岁儿童教育指南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7)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J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教育变革的时代要求
        二、学校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教师成长的内在需求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三、国内外已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第三节 研究目的、目标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和目标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共同体相关概念
        二、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内涵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和对象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现状审视
    第一节 我国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实践现状
        一、实践研究难以适应全体教师发展的需要
        二、实践层次和关注点有待提高和拓宽
    第二节 我国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动力不足
        二、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组织不力
        三、单位激励制度不健全
第三章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实践:历史视角
    第一节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萌芽期
        一、探究课程中的教师发展
        二、专家引领下的教师发展
        三、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
    第二节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培育期
        一、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发展
        二、分层培养中的教师发展
        三、聚焦师德的教师发展
        四、以课题为抓手的教师发展
        五、依托特色项目的教师发展
    第三节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发展期
        一、智慧教室引领的教师发展
        二、校际交流中的教师发展
    第四节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建设成效
        一、共同体建设中的学校和教师个人成绩
        二、教师对专业共同体的评价反馈
第四章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培育和运行机制
    第一节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培育机制
        一、目标导向机制
        二、动力激发机制
        三、任务驱动机制
        四、专家引领机制
    第二节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运行机制
        一、持续改进机制
        二、政策激励机制
        三、文化引领机制
第五章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评价和保障机制
    第一节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评价机制
        一、过程评价机制
        二、绩效考核机制
        三、团队评价机制
    第二节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二、制度保障
第六章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要素分析与建构
    第一节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核心要素
        一、共同价值观和愿景
        二、共同体引领者
        三、专业实践中的互助合作
        四、交流分享的时空和平台
        五、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第二节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核心要素的建构途径
        一、基于需求分析打造共同愿景
        二、适度且有实效的专业发展活动
        三、多层次全方位的专家引领
        四、创造广泛充分的同行交流机会
        五、加强文化制度建设和物质支持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个案学校近年来教师发展成绩
    (二)上海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三)共同体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四)教师访谈问题汇总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基于第二课堂的初中数学建模教学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落实课程标准的迫切要求
        1.1.2 开展数学建模的现实困境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实践意义
        1.3.2 理论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2 研究综述与概念界定
    2.1 研究综述
        2.1.1 中学数学建模活动的概念研究
        2.1.2 中学数学建模活动的现状研究
        2.1.3 数学建模活动的教学设计研究
        2.1.4 相关研究评述
    2.2 概念界定
        2.2.1 数学建模素养
        2.2.2 中学数学建模活动
        2.2.3 第二课堂
3 基于第二课堂的初中数学建模理论研究
    3.1 基于第二课堂的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整体设计
        3.1.1 数学建模素养的渐进性培养
        3.1.2 数学建模教学的阶段性设计
    3.2 基于第二课堂的初中数学建模教学设计的策略
        3.2.1 数学建模教学设计的要素分析
        3.2.2 数学建模教学资源的开发
        3.2.3 数学建模教学过程的实施
        3.2.4 数学建模活动成效的评价
4 基于第二课堂的初中数学建模实践研究
    4.1 实践对象的选择与分析
        4.1.1 实践对象的选择
        4.1.2 实践对象的分析
        4.1.3 实践对象的前测
    4.2 实践过程
        4.2.1 教学资源开发
        4.2.2 课程实施过程
    4.3 课程实施举例
        4.3.1 课例的开发
        4.3.2 教学过程与评价
    4.4 实践效果
        4.4.1 师生访谈与分析
        4.4.2 实践对象的后测
    4.5 实践结论
    4.6 实践反思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教学建议
    5.3 不足与展望
        5.3.1 研究不足
        5.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含致谢)

(9)高中数列教学及解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及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数列学习的重要性
        1.1.2 数列在高考中的演进
        1.1.3 数列在高中数学教学及高考中的地位
        1.1.3.1 教材中的数列
        1.1.3.2 《课标》中数列的内容及要求
        1.1.3.3 《2016 年高中数学考试大纲》中数列的考查内容及要求
        1.1.3.4 数列知识在近几年新课标高考中的分布
    1.2 核心名词界定
        1.2.1 数列
        1.2.2 数学教学
        1.2.3 数学教学设计
        1.2.4 解题策略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
        1.4.1 研究计划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搜集
    2.2 数列教学与解题的研究现状
        2.2.1 数列教学的研究现状
        2.2.2 数列解题的研究现状
    2.3 文献评述
    2.4 小结
第3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学习迁移理论
        3.1.1 学习迁移的概念
        3.1.2 迁移的分类
        3.1.3 学习迁移理论的历史演进
        3.1.4 数学学习迁移对数列学习的意义
    3.2 HPM理论
        3.2.1 HPM概述
        3.2.2 HPM理论
        3.2.3 HPM理论在数列教学中的应用
        3.2.3.1 教材中的数学史呈现方式
        3.2.3.2 数学史对数列教学的意义
    3.3 学习迁移理论和HPM理论结合后对数列教学的意义
        3.3.1 两种理论在数列学习中结合的可行性
        3.3.2 两种理论在数列学习中的操作流程
    3.4 波利亚解题理论
        3.4.1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
        3.4.2 波利亚解题理论对数列解题能力培养的意义
    3.5 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访谈法
        4.2.4 课堂观察法
        4.2.5 案例研究法
    4.3 研究工具及研究对象选取
    4.4 研究伦理
    4.5 研究的创新之处
    4.6 小结
第5章 调查研究及结果分析
    5.1 学习迁移和数学史在高中数列学习中的应用调查研究
        5.1.1 调查问卷设计
        5.1.2 实施调查
        5.1.3 调查结果及分析
    5.2 对高中数学教师数列教学(学生学习)及解题的访谈研究
        5.2.1 访谈设计
        5.2.2 实施访谈
        5.2.3 访谈结果及分析
        5.2.3.1 教师访谈结果
        5.2.3.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5.2.3.3 学生访谈结果
        5.2.3.4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5.3 课堂观察
    5.4 调查结论
    5.5 小结
第6章 数列教学及解题的策略分析
    6.1 数列教学策略分析
        6.1.1 新授课教学策略
        6.1.2 习题课教学策略
    6.2 数列解题策略分析
        6.2.1 常见的数列问题
        6.2.2 数列问题的解题策略
        6.2.2.1 牢牢掌握等差(比)数列的性质、“基本量”等基础知识
        6.2.2.2 熟练掌握数列求通项的基本方法
        6.2.2.3 理解并掌握数列求和的一些基本方法
        6.2.2.4 关注数列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迁移应用
    6.3 数列学习策略分析
        6.3.1 基础知识学习
        6.3.2 解题能力的培养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7.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学习迁移和数学史在高中数列学习中的应用调查问卷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C 学生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STEAM视角下高职数学建模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职生应用能力的缺失与数学建模课程的矛盾
        1.1.2 跨学科STEAM教育的兴起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培养高职应用型人才
        1.3.2 提供高职数学建模教学新路径
第二章 研究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STEAM教育
        2.1.2 数学建模
    2.2 研究综述
        2.2.1 STEAM教育的研究综述
        2.2.2 数学建模的研究综述
        2.2.3 STEAM教学的研究综述
        2.2.4 数学建模教学的研究综述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过程
第四章 高职数学建模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4.1 基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试题的调查与分析
    4.2 基于学生问卷的调查与分析
        4.2.1 学生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4.2.2 学生问卷分析
    4.3 基于学生访谈的调查
    4.4 基于教师访谈的调查与分析
第五章 STEAM视角下高职数学建模教学的实验研究
    5.1 教学目标矩阵设计
    5.2 STEAM视角下数学建模教学设计
        5.2.1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设计
        5.2.2 STEAM课程教学设计
        5.2.3 整合STEAM的数学建模课程教学设计
    5.3 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5.4 实验前测
    5.5 教学案例
        5.5.1 教学活动流程
        5.5.2 教学目标矩阵
        5.5.3 教学过程
第六章 STEAM视角下高职数学建模教学的实验分析
    6.1 实验后测分析
        6.1.1 测试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6.1.2 后测相关性分析
        6.1.3 后测各维度分析
    6.2 教学满意度问卷分析
        6.2.1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6.2.2 样本T检验分析
    6.3 课堂观察量表分析
        6.3.1 课堂观察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6.3.2 一级维度学习行为的统计检验
        6.3.3 二级维度学习行为的统计检验
    6.4 学生工程思维对工程产品的优化作用
    6.5 学生后期访谈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教学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四、数学模型竞赛题优秀论文案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D]. 陈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06)
  • [2]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3]“借”美“鉴”中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研究[D]. 张婷. 广州大学, 2019(01)
  • [4]高中数学建模案例实践研究[D]. 陈磊. 河南科技学院, 2020(11)
  • [5]高校数学建模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 范馨月. 大学教育, 2019(02)
  • [6]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 ——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视角[D]. 周婧景. 复旦大学, 2013(03)
  • [7]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J中学为例[D]. 金卫东.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8]基于第二课堂的初中数学建模教学设计与实践[D]. 刘禹.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9]高中数列教学及解题研究[D]. 崔锦.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
  • [10]STEAM视角下高职数学建模的教学研究[D]. 黄元臻. 集美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数学模型大赛优秀论文案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