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元神写作的探索

我对元神写作的探索

一、我对元神写作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侯忠平[1](2021)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反馈和学生参与互动过程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

孔俐颖[2](2021)在《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中的东西方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维克多·奥列格维奇·佩列文是当代最受欢迎的俄罗斯作家之一,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俄罗斯青年作家中最着名、最神秘和最有争议的一位。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西方学者常常将他与海明威、卡夫卡等大文豪相提并论。中国学者将其比作当代着名作家王朔和莫言。还有学者认为佩列文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十分类似,二人皆成功填平了严肃文学和大众文学之间的鸿沟。佩列文在作品中体现了睿智的思想和哲学思辨能力,在这一点上甚至有评论家将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提并论。不同于一些后现代主义作家对苏维埃神话和俄罗斯传统的狂热解构,佩列文在内容上忠实地继承了关照现实的文学传统。我们认为,佩列文在创作中延续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西方派”与“斯拉夫派”关于东西方问题的论争。他擅于精准把握时代脉搏,透过荒诞的故事揭示深刻的哲理。苏联解体后人们的幻灭感和迷惘感、大众传媒对人们思想的控制,西方商品、科技、语言与文化对俄罗斯的渗透、俄罗斯在东西方间的踟蹰均被他展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当代俄罗斯人在文化归属上的西方化倾向,佩列文以东方文化抵抗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浪潮和转型时期俄罗斯人的心理迷茫,并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之下将历史、现实和人的存在本质均指向虚空,旨在放下对民族定位的执念,号召俄罗斯人以精神自由的姿态踏入新的历史道路。在本论文中,我们以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思想为着眼点,对俄罗斯、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符号域特点进行了梳理,将佩列文笔下的东西方问题转换为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下的西方文化符号域和东方文化符号域,以探究不同文化符号域之间交流碰撞所产生的意义。我们在洛特曼文化符号学基础之上结合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思想、“拟像”论和“内爆”论,霍米·巴巴的“模仿说”和“中间地带”思想、德勒兹的“游牧空间”说等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及日本“空无”思想、中国禅宗的“空观”和道家的“无为”思想等东方哲学理论对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东方文化符号域、小说人物在符号域边界地带的求索及佩列文小说中东西方问题的思想意蕴和审美效果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文本分析。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我们简述了俄罗斯文学史上东西方问题的缘起,综述了俄罗斯、国内与西方学界对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写作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和难点。在第一章“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与佩列文作品的东西方问题”中,我们对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并对“二元对立”“符号域”等概念进行重点论述,总结出东方文化符号域与西方文化符号域的特征,并以佩列文的系列作品加以比照,分析将文化符号学理论运用于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研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在第二章“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中,我们结合了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思想、霍米巴巴的模仿说等相关理论从“资本主义全球化浪潮下的俄式消费社会”“令人神往的俄式民主社会”和“人工智能打造的虚拟未来”三个层面来探究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揭示苏联解体后西方的文化、商品、政治、科技席卷俄罗斯社会的图景;在第三章“佩列文小说中的东方文化符号域”中,我们采用了中国禅宗思想、道家思想、日本“空无”思想等相关学说从“日本实用主义和空无思想打造的理想之境”“中国禅宗的虚空之境”和“中国道家的无为之境”三个层面来探究佩列文小说中的东方文化符号域,分析作者如何以东方文化来抵抗资本主义全球化浪潮并揭示俄罗斯社会的“智慧转型”的东方转向;在第四章“边界地带的求索”中,我们结合身份理论及德勒兹的游牧空间理论,从“身份的焦虑”“无望的恋情”“游牧空间下的逃逸”三个方面分析边界地带人的求索,揭示苏联解体后,面临不同模式在人的心理层面的激烈碰撞与冲击,人的心灵形成的巨大“虚空”;在第五章“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的思想意蕴和审美效果”中,我们主要从“虚空:东西方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多元文化共生的美学图景”两个层面进行阐释,揭示了佩列文立足“虚空”思维对俄罗斯的东西方历史地理意义进行消解,并构建了一个东西方及多种文化和谐共生的美学图景的过程。通过对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的特点、思想内涵和建构艺术的研究,我们发现佩列文以后现代主义的荒诞和文字游戏为面具,充满对生命本源的执着,对人性的诘问,对物欲横流的时代和虚拟世界的担忧,以及对俄罗斯未来发展道路的紧张思索,至此,一个忧国忧民的作家形象跃然纸上。

马雪[3](2021)在《基于古今文献情志郁病的病机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相关古籍文献,梳理出古人对于情志郁病认识发展的流经,在此基础上对前人的认识进行归纳,明确情志郁病的概念,探究情志郁病发生的病机,总结情志郁病的分类与传变规律。从而完善现代中医对于情志郁病病机的认识,为中医治疗情志郁病提供新的理论思路,为现代中医情志郁病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提供一定参考。方法:1.采用文献信息学方法,通过使用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查阅资料,全面搜集并整理古代秦汉到明清关于情志郁病的记载,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对情志郁病总体发展规律进行梳理和总结。2.通过史学考据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系统把握情志郁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梳理情志郁病的溯源与后世的理论补充。3.采用理论归纳分析方法,提炼出情志郁病的概念内涵、核心病机以及不同的病证分型。内容:本文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1.通过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古代情志郁病的源流,包括中医情志生理学,神志生理学的发展过程,情志郁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在历朝历代的不同侧重点和相关疾病。2.情志郁病作为一类疾病,有着较为复杂的生理病理基础,通过分析古籍文献对其发生的生理基础“神志”和“情志”做了较为详细的概念解析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了“郁”的病机概念,为情志郁病理论框架提供完整生理学基础。3.情志郁病的核心病机是气机郁滞,受五行理论的影响,古人对于情志郁病的分类主要以五脏为核心,五脏各有其所主的情志,根据脏腑病机理论并结合临床实际,笔者将情志郁病分为心郁,脾郁,肝郁,胆郁四大类。4.目前中医学对于情志郁病的研究从源流,病因,病机,治则及相关疾病入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是存在一些概念的模糊和脏腑病机层面的混淆问题。结论:1.情志郁病理论体系的建立是以古代五行学说为基本框架构建出来的。五行与五脏相对应,脏腑各有其所主情志。2.临床实践中,情志郁病的诊疗却与五脏理论存在不符,随着中医学发展和不断的临床实践,逐渐摒弃了肺郁和肾郁这两种脏腑病机分型,中医情志郁病主要是从心、脾、肝、胆四个情志脏腑进行相关论述的。3情志郁病的核心病机是相关脏腑气机郁滞。4现代临床单从肝论治情志郁病是中医情志郁病理论研究思路的萎缩,将肝主疏泄理论进行夸大和延伸,并应用到所有情志郁病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情志郁病理论的发展。

朱韬[4](2021)在《“坐忘”思想史论》文中研究指明“坐忘”是庄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后世好道者、庄学阐释者的关注。南北朝时期,“坐忘”被道教人士接受,并将之改造为道教众多炼养方术的一种,随着道教义理研究的逐渐深入,道教人士对于“坐忘”的认识也不断变化;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借鉴老庄思想展开译经活动,“坐忘”“槁木死灰”等术语便借此机会进入佛教视野,而“坐忘”“槁木死灰”等带有特定思想内涵的理论术语,一旦被借用,也意味着思想上的交流,站在特定立场的借用,必然要以赋予其新的意义为前提;又因“坐忘”是庄子借孔子和颜回之口讲述的,所以儒者对“坐忘”较为重视,在构建自身学术理论时也常借用“坐忘”。“坐忘”受到儒释道三家广泛关注,承载着儒释道三家的独特思考,本文在探讨“坐忘”在中国思想史上发展演变的同时,也试图描绘更为立体的儒释道交流图景。作为修养论的庄子“坐忘”,具体展开为“坐而忘”的修养方法和“坐于忘”的修养境界;其中“坐而忘”的修养方法包括与庄子独特认识论相匹配的“忘仁义”“忘礼乐”“隳体黜聪”的次第性修养,和“心斋”一类的“坐式行气”两方面;“坐于忘”的修养境界,即“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身心状态,落实到日常生活,最终呈现为游于世的“庸人”。魏晋玄学主要发展了“坐忘”的修养境界义。郭象消解了庄子“坐忘”的修养方法义,将“坐忘”视为圣人统合“内圣外王”的最高境界,“自得”“应物”是圣人“内圣外王”的特质。韩康伯以“坐忘遗照”注解圣人“神”的境界,将郭象以“坐忘”境界塑造“圣人”理想人格时所隐含的神秘性体现得更为突出。道教更重视“坐忘”的修养方法义。早在南北朝时期,道教徒已开始从方术的角度去理解“坐忘”,随着佛道论衡的不断深入,道教认识到自身理论的不足,庄子“兼忘”的思维方式受到道教徒的重视,并由此发展出重玄思潮,“坐忘”也因其心性修养义的解读空间,成为与重玄学相匹配的修养方法;到了唐代,道教徒思考的问题,从义理深化转移到如何将新兴的重玄义理与传统修养实践的肉身成仙说相协调,也就是“心”“形”如何沟通的问题,经过一系列的探索,最终“坐忘”被主张性命双修的内丹学所吸收。“坐忘”与佛教“禅”的交流、融合,以及与理学“静坐”的渊源,也值得重视。“禅”在印度包含繁琐的名相分析和复杂的实践步骤,但这种“禅”,自传入中国始便为适应中国文化土壤逐步简化,最终在完全中国化的禅宗那里,“禅”的理论核心已被庄子“坐忘”的思想内涵所取代,反而是强调“坐禅”时,常被斥责为小乘“枯木禅”。在佛道教的影响下,很多儒家学者也采用“静坐”这一修养形式,但为理学作出开拓性贡献的二程兄弟不满足于此,他们既批判“静坐”,又以儒家“主敬”说重新定义“静坐”,并最终使“静坐”这一修养形式在理学中得以传承。

黄思环[5](2021)在《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荆门市X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思辨能力最早可追溯到2500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21世纪以来,思辨能力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视作一种通贯性的基本能力。在此背景下,中国也在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构建以创新和思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明确提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要求,即“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不仅体现着语文基础课程实施的水平,还影响着后续课程实施的质量。本文立足于高中语文思辨能力的培养,以文秋芳“层级模型”作为主要理论基础,在湖北省荆门市X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探讨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思辨能力培养上的主要问题和成因。调查显示,教师在相关任务群的教学实践中,由于专业能力有限,对思辨能力理论缺乏必要的了解、没有全面把握相关任务群的内涵,教学问题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定向模糊、教材内容设计单一、言语实践缺少机会,测量评价缺乏标准,未能落实新课标要求。基于此,笔者借鉴相关研究成果,针对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教学对策:教学目标定向思辨技能;丰富教学内容,充分依托课外具有认知挑战性的语言材料;提供充足的语言实践;建立思辨技能的测量标准。将教师在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经验转化成有思辨能力理论依托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师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效率,促进思辨能力培养目标的落实。

王鑫茹[6](2021)在《诊断性评价对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的颁布,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现如今,阅读测试不仅要求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也要求他们在理解文章大意和文章细节的基础上具备推理、总结以及猜测的能力。但是高中生对于这一转变还不适应,并且教师在了解学生英语的实际水平后也没有进一步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因此,针对我国目前高中阅读教学过程显现的“仅测试,不纠正”等现状,本研究尝试利用诊断性评价的优势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开展基于“反馈-纠正”为核心流程的诊断性评价影响研究,具体研究问题为:第一,高中生目前在英语阅读方面存在哪些共性问题?第二,诊断性评价能否影响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如果能,体现在哪几方面?本研究中笔者以哈尔滨市呼兰第一中学高一年级的两个平行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对比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两个班级任教教师和教学进度相同,区别是实验班在进行“诊断性评价”后实行具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学干预计划,而对照班仍采用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测试法以及访谈法,收集数据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经过教学实践及相关数据分析比对,主要发现如下:(1)高中生在英语阅读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阅读兴趣较低、推理判断能力较差、阅读方法单一死板等。(2)通过对比实验前后两个班级的阅读测试成绩,笔者发现,两个班的阅读成绩均有提高,但实验班成绩提升更为显着。因此,诊断后及时进行教学干预这一过程在阅读兴趣、课堂参与度、阅读能力等方面对学生均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实验前后对学生的随机访谈,笔者发现多数学生对于该评价方法认可度较高。最后,笔者基于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够为今后的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一些实践参考。

林冠华[7](2021)在《郑玄《乐记注》探赜》文中认为《乐记》是现存最早的一篇系统的儒家音乐理论着作,是“六艺”中“乐”的代表,有着“经”的崇高地位。之前学者对《乐记》的研究,更多集中在美学领域,对《乐记》中的经学与小学等问题关注较少。郑玄的《乐记注》则是现存最完整的一部研究注释《乐记》的着作,在《乐记》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作为研究《乐记》问题的枢纽。本文在梳理历代《乐记》相关文献后,重点研究了郑玄《乐记注》。其中,在正文中,第一章对郑玄之前的《乐记》问题做了一些必要的研究与铺陈,二、三、四章,则分别对郑玄《乐记注》中的校勘与注释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梳理。而笔者将自己进行的一些对《乐记》基本文献的梳理以及一些理论研究,放到了附录。拟在对郑玄的《乐记注》做一较为全面的观照。

林芝[8](2021)在《基于雨课堂的高中英语阅读任务型教学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英语阅读一直是我国英语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英语阅读不仅在高考中所占分值比例高,而且阅读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英语整体水平的提高。2003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正式发布,倡导英语教师采用任务型教学活动的途径实施英语授课,由此教育从业者们积极将任务型教学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阅读任务型教学经历了近20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相关研究者们开始思考如何对英语阅读任务型教学进行改进和完善,不断优化任务型教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各种科技走进校园课堂,课堂教学工具不断得到改进和提升。教学手段的改进,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升。2016年雨课堂平台发布,它是由清华大学和中国学堂教育在线联合研发推出的免费智慧教学平台。雨课堂教学平台的推出为所有在线教育工作人员提供了数据化、智能化教学支持。将雨课堂巧妙地运用到了传统的英语阅读任务型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英语阅读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不足,提升英语阅读任务型课堂学习质量与教学氛围。本实验以哈尔滨市某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雨课堂的英语阅读任务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时长为一学期(16周)。本研究主要研究三个问题:1、高中英语阅读任务型教学的现状如何?2、基于雨课堂的高中英语阅读任务型教学如何进行研究设计?3、基于雨课堂的高中英语阅读任务型教学是否提高了学生英语阅读成绩及兴趣?第一个问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讨论研究;第二个问题以任务型教学构建基于雨课堂的英语阅读任务型教学模式进行解答;第三个问题,首先采用量化的研究方式,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学生进行四次英语阅读成绩测试,并使用SPSS24.0将两个班的阅读成绩统计分析,然后采用质性研究方式,对学生进行访谈,以发现实验班学生进在行教学实验后英语阅读兴趣是否提升。最后依据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基于雨课堂的英语阅读任务型教学模式明显地调动了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为老师提供了及时的教学反馈,提升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元认知和自我学习反思;提供了基于整体教学过程的评估,即形成性评价;增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性和思想交流。

侯忠平[9](2021)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反馈和学生参与互动过程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语写作教学相关研究虽然已经阐释了教师反馈和学生参与的关系,但研究主要是通过对现实样态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静态的、平面化的描述和分析,缺少对教师反馈和学生参与互动过程的动态化描述以及对相关各种因素之间关系的剖析。本研究从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 Theory)的视角出发,着重于对教师反馈和学生参与的交互过程进行分析,力求揭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阐释其动态性、开放性及自组织性特征。本研究采取的是个案纵向研究,以W教师及其所教的一个自然班为研究对象,对其写作教学进行为期一学期的追踪调查,并结合文本及访谈资料来呈现本研究的案例。首先是对教师反馈的现实样态进行阐释。文本分析发现,在反馈焦点上,教师主要针对学生的语言形式进行反馈,其次则是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而在反馈方式上,教师针对语言焦点以间接反馈为主,对于非语言焦点则以中性评语为主。其次是对学生参与的现实样态进行描述。通过对学生的修改稿进行文本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文本质量在修改后均得到了显着提升;学生的行为参与表现为修改、保留、删除以及重写四种;学生的情感参与在接受反馈的初体验和修改过程中的再体验阶段有所不同;在认知参与上,学生经历感知评语到理解评语到定位问题的阶段,之后会出现认同接纳、质疑拒绝以及出现故障三种结果。以对现实样态的描述为基础,本研究力求揭示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首先,学生参与理论框架下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之间的关系在本研究中得到了阐释,在学生的认知以及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学生的行为类型表现为灵活参与型、机械参与型、常规应对型及松散应对型四种。其次,本研究挖掘了教师反馈与学生参与之间的互动过程,其是以学生的注意作为潜在中介,以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参与作为显在中介,进而影响行为参与,最终影响学生的文本质量,而文本质量则作为信息联结点进一步作用于教师反馈。综合而言,教师反馈利于学生文本质量的提升,但学生对于教师反馈的参与情况存在差异。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思想,教师反馈和学生参与的互动过程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和自组织性。因此,教师应合理利用反馈资源、优化组合反馈方式并因材、因地反馈,不断克服个体因素以及情境因素的双重作用,因势利导。

王枭[10](2021)在《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观念史考察》文中提出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是怎样形成的?这是现代教学研究首要回答的问题。如果知道了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形成路径,那么就可以知道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是什么。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是现代中国教学研究的起点,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近代中国教学观念以中国传统教学观念为起点,中西方文化碰撞为其提供了驱动力、近代中国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教育诉求为提供了发展要求,在驱动力和发展要求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具有中国属性的近代教学观念,即教学做合一观念。本论文采用观念史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开展研究。首先,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源起、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之处等内容。通过文献综述梳理了教学思想、观念史研究等相关文献,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从而确定论文的研究问题和论文的写作方向。其次,从观念史的含义、理论要义、理论的产生、理论的发展、方法论的意蕴等方面来探析观念史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明确观念史研究为教学思想史带来多个研究启示,如注重教学观念在文化场域中的综合研究、教学观念的语境研究、同一时空下多元教学观念间的互动研究等。再次,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起点是指中国传统教学观念阶段。通过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文化场域特征的梳理发现,此文化场域具有稳定和秩序性、直觉和顿悟性、关系性等特征。在此文化场域下,中国形成两种类型的教学观念,一是混沌一体教学观念,二是相对独立的教、学观念。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目的上具有关系性、教学内容上具有稳定性、教学方式上具有体悟性等特征。另外,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改变的动力来源于文化场域、教学观念转变的内部动力、教学观念转变的外部动力等。随后,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阶段与路径。横向来看,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形成经历了教学观念的自我批判、欧洲大陆教学观念对教学制度化的改造、英美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的改造、近代中国教学观念重塑等四个阶段形成的。纵向来看,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形成是从文化改造、到西方教学观念传播与实验、再到教育改革的路径中形成的。之后,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内涵与特征。通过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内涵的梳理,可知教学做合一观念具有三种含义,第一教、学、做是一体三面的关系,第二做是教、学的基础,第三教学做合一是一个传承与超越的教学观念。教学做合一观念具有关系论、主体性等特征。从学理的角度看,近代中国教学做合一观念是一个传承与超越的教学观念。最后,中国近代教学观念的形成历程对我国教学理论本土化建构提供了三点启示,一是坚持文化自信,扎根教育传统;二是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异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优势;三是关注时代发展,建构本土化教学理论。

二、我对元神写作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对元神写作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2)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中的东西方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绪论
    第一节 佩列文的创作与俄罗斯文学中的东西方问题
    第二节 国内外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写作思路
    第四节 本论文研究的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与佩列文作品的东西方问题
    第一节 文化符号学理论与后现代主义文学
        一、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文本观
        二、洛特曼的文本思想与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文本观
        三、文化符号学理论与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二节 多元文化符号域与佩列文的创作个性
        一、作家的个人经历
        二、东方写作
        三、对传统的批判继承
    第三节 文化符号学思想与佩列文小说的东西方问题
        一、“二元对立”思想
        二、二元对立的两种模式
        三、俄罗斯文化符号域、东方文化符号域与西方文化符号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
    第一节 虚空之上的虚空:资本主义浪潮下的俄式消费社会
        一、消费主体:俄式消费社会的突出景观
        二、广告、电视:俄式消费社会的躯体
        三、金钱:俄式消费社会的血液
    第二节 “令人神往”的俄式民主社会
        一、模仿:“俄式民主社会”的内核
        二、大众传媒:打造“俄式民主社会”的肌体
        三、民主VS反民主:俄罗斯民族身份的重构
    第三节 人工智能打造的虚拟未来
        一、人机共生:人的主体地位面临的挑战
        二、人与物的翻转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佩列文小说中的东方文化符号域
    第一节 日本实用主义和空无思想打造的“理想之境”
        一、讲究实用主义的“理想国”
        二、“空无”作为一种精神向度
        三、日本式东方道路:实用主义和“空无”思想的结合
    第二节 中国禅宗的虚空之境
        一、闭环:虚空的存在状态
        二、涅盘:虚空的超越
    第三节 中国道家的无为之境
        一、亦真亦幻的梦境
        二、“天人合一”之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边界地带的求索
    第一节 身份的焦虑
        一、姓名:混杂的身份和文化隐喻
        二、变装:通往西方世界的名片
        三、广告撰稿人:边界地带的“翻译官”
    第二节 无望的恋情
        一、跨国恋
        二、人神恋
        三、人机恋
    第三节 游牧空间下的逃逸
        一、人物生成中的逃逸
        二、逃逸的理想归宿:自由开放的游牧空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佩列文小说中东西方问题的思想意蕴与审美效果
    第一节 虚空:东西方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地理虚空
        二、历史虚空
    第二节 多元文化共生的美学图景
        一、狂欢化的人物群像
        二、多样化的语言和文本形式
        三、内爆型的审美效果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3)基于古今文献情志郁病的病机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上篇
    1.情志郁病的概念内涵
    2.情志郁病病机理论的研究思路
        2.1.情志郁病理论框架的构建
        2.2 情志之脏的概念解析
    3.中医学情志郁病的源流
        3.1 秦汉时期情志郁病相关理论的奠基
        3.1.1 中医神志、情志生理学的建构
        3.1.2 情志郁病病因认识的初步形成
        3.1.3 情志郁病病机及相关理论的建立
        3.1.4 情志郁病治疗学的构建
        3.2 魏晋隋唐时期情志郁病的继承与发展
        3.2.1 对情志郁病认识的继承发展
        3.2.2 对情志郁病相关疾病认识
        3.3 宋金元时期对情志郁病理论的发展
        3.3.1 对情志郁病病机认识的深化
        3.3.2 情志郁病理论应用范围的扩大
        3.4 明清时期情志郁病理论的成熟
        3.4.1 情志郁病理论的整理与阐述
        3.4.2 情志郁病的理论构架基本形成
    4.现代情志郁病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4.1 情志郁病理论研究取得的进展
        4.2 情志郁病概念内涵模糊
        4.3 情志郁病病机理论阐释较为单一
下篇
    1.中医学神志、情志的理论研究
        1.1 中医学神志理论研究
        1.1.1 神志概念内涵研究
        1.1.2 “五神”的生理内涵探析
        1.1.3 神志与情志的关系解析
        1.2 中医学情志理论研究
        1.2.1 情志概念内涵研究
        1.2.2 “七情”的生理内涵探析
        1.2.3 正常情志状态的探究
    2.中医学情志郁病病机研究
        2.1 情志郁病的核心病机
        2.2 情志郁病的病机分类
        2.2.1 单一病机分类
        2.2.2 复合病机分类
        2.3 情志郁病的病机传变
        2.3.1 病机的演变规律
        2.3.2 病位的传变
结论
中医学关于情志郁病的现代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4)“坐忘”思想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庄子“坐忘”义辨析
    第一节 “忘仁义”“忘礼乐”解
        一、“坐忘”寓言文本辨正
        二、“忘”之意蕴
        三、“仁义”“礼乐”所指
    第二节 “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解
        一、“隳肢体、黜聪明”与“离形去知”的关系
        二、“一受其成形”的痛苦
        三、“聪明”与“知”
    第三节 “同于大通”与“化则无常”
        一、何谓“大通”
        二、“同则无好,化则无常”
        三、“坐忘”与“逍遥游”
    第四节 何谓“坐忘”
        一、解“坐”
        二、“坐忘”与“心斋”
        三、“坐忘”与“吾丧我”
第二章 魏晋玄学对“坐忘”修养境界义的发展
    第一节 郭象“坐忘”思想研究
        一、郭象对“坐忘”修养方法义的消解
        二、“坐忘”与“内圣外王”
        三、“坐忘自得”
        四、“坐忘而后能应务”
        小结
    第二节 韩康伯“坐忘遗照”研究
        一、“坐忘遗照”出处
        二、韩康伯“坐忘”义辨析
        三、韩康伯“遗照”义辨析
        四、韩康伯“坐忘遗照”义辨析
    余论
第三章 道教对“坐忘”修养方法义的发展
    第一节 方术化的“坐忘”
        一、“众术”中的“心斋坐忘”
        二、“斋”中的“心斋坐忘”
        三、“存思”与“坐忘”
    第二节 “坐忘”与重玄思潮
        一、重玄学溯源
        二、成玄英对“坐忘”的理解
        三、王玄览以“坐忘”“舍形入真”
    第三节 性命双修视野下的“坐忘”
        一、《天隐子》的内在矛盾
        二、云本《坐忘论》将“坐忘”系统化
        三、石刻《坐忘论》:“坐忘”是“求道之阶”
        四、钟吕金丹道体系下的“坐忘”
第四章 “坐忘”与儒释修养论
    第一节 “坐忘”与“禅”
        一、“禅”义溯源
        二、“枯木死灰”与“灰身灭智”
        三、“枯木龙吟”
    第二节 “坐忘”与“静坐”
        一、二程“静坐”说的渊源
        二、二程对“静坐”“坐忘”的矛盾评价
        三、二程对佛教修养论的批判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荆门市X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研究
        1.4.2 思辨能力的研究
第二章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思辨能力
    2.2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内涵
        2.2.1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目标
        2.2.2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内容
        2.2.3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课程特点
    2.3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实施思辨能力培养的依据
        2.3.1 现实依据
        2.3.2 理论依据
第三章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现状及困境
    3.1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现状
        3.1.1 问卷调查
        3.1.2 教师访谈
    3.2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困境
        3.2.1 教学目标定向模糊
        3.2.2 教材内容设计单一
        3.2.3 语言实践缺少机会
        3.2.4 测量评价缺乏标准
第四章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改进建议
    4.1 教学目标:定向具体的思辨技能
    4.2 教材内容:设计丰富的语言材料
        4.2.1 立足教材相关教学单元
        4.2.2 充分运用课外语言材料
    4.3 教学途径:提供充足的语言实践
        4.3.1 以学生提问为阅读核心
        4.3.2 创设认知冲突的讨论情境
        4.3.3 深入指导写作过程
    4.4 评价方法:明确思辨性评价标准
        4.4.1 依据思辨技能标准
        4.4.2 评价标准的实施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荆门市X中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版)
致谢

(6)诊断性评价对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诊断性评价研究综述
        (一)国外诊断性评价相关研究
        (二)国内诊断性评价相关研究
    二、英语阅读研究综述
        (一)国外英语阅读相关研究
        (二)国内英语阅读相关研究
    三、诊断性评价与英语阅读教学的相关研究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小结
第三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诊断性评价
        (二)阅读能力
    二、理论基础
        (一)元认知理论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四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测试法
        (三)访谈法
    四、研究过程
        (一)实验前阶段
        (二)实验实施阶段
        (三)实验后阶段
第五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调查问卷信效度检验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二、阅读理解测试成绩分析与讨论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测阅读成绩对比分析与讨论
        (二)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阅读成绩对比分析与讨论
        (三)实验班前后测阅读成绩对比分析与讨论
        (四)对照班前后测阅读成绩对比分析与讨论
    三、访谈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
    一、主要发现
    二、研究局限性
    三、教学建议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前测后测阅读成绩
    附录3 前测试题
    附录4 后测试题
    附录5 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郑玄《乐记注》探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郑玄前的“乐”与《乐记》学
    1.1.“乐”之本义考
    1.2.《乐记》文本的生成与马融《乐记注》
第二章 郑玄对《乐记》的校勘
    2.1.“或作”“或为”在郑玄《乐记注》中的运用
    2.2.“当为”在郑玄《乐记注》中的运用
    2.3.“读为”“读如”在郑玄《乐记注》中的运用
    2.4.郑玄对《乐记》错简问题的处理
第三章 郑玄对《乐记》的注释(上编)
    3.1.“也”字在郑玄《乐记注》中的运用
    3.2.“也”加“犹”字在郑玄《乐记注》中的运用
第四章 郑玄对《乐记》的注释(下编)
    4.1.郑玄《乐记注》中解释字义的其它情况
    4.2.郑玄对《乐记》中句义、段义的解释
    4.3.郑玄《乐记注》的特征
结语
附录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乐记》研究综述
附录二:音乐何以为“经”?——兼论音乐的本质
附录三:“乐”在中西文明中演化的两个维度
附录四 汉至清《乐记》文献简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基于雨课堂的高中英语阅读任务型教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论文框架
第二章 研究综述
    一、任务型教学的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任务型教学的国外研究综述
        (三)任务型教学的国内研究综述
    二、雨课堂的研究综述
        (一)雨课堂的概念
        (二)雨课堂的功能特点
        (三)雨课堂的国内研究综述
    三、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综述
        (一)阅读的定义
        (二)英语阅读教学的国外研究综述
        (三)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国内研究综述
    四、基于雨课堂的高中英语阅读任务型教学的研究综述
        (一)基于任务型教学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综述
        (二)基于雨课堂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综述
        (三)基于雨课堂的高中英语阅读任务型教学的研究综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二语习得理论
        (一)输入假说理论
        (二)输出假说理论
        (三)互动假说理论
    二、建构主义理论
第四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实验法
        (四)访谈法
    四、研究工具
        (一)问卷调查
        (二)阅读测试题
        (三)SPSS24.0 数据统计
        (四)访谈
    五、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
        (二)前测阶段
        (三)实验阶段
        (四)后测阶段
        (五)实验过程
    六、教学案例
        (一)基于雨课堂的高中英语阅读任务型教学案例
        (二)传统高中英语阅读任务型教学案例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研究数据分析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二)测试成绩数据分析
        (三)访谈结果与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高中英语阅读任务型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
        (二)基于雨课堂的高中英语阅读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施情况
        (三)基于雨课堂的任务型教学对高中生英语阅读成绩及兴趣的影响
结语
    一、研究发现
    二、研究反思与启示
        (一)研究反思
        (二)研究启示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反馈和学生参与互动过程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1.《国标》对大学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的质量诉求
        2.英语写作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教师反馈息息相关
        3.教师反馈促学作用的发挥与学生参与紧密相依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1.教师反馈
        2.学生参与
        3.互动
    (二)教师反馈的相关研究
        1.教师反馈的分类
        2.教师反馈的功能
        3.影响教师反馈的因素
        4.文献小结
    (三)学生参与的相关研究
        1.学生参与理论的发展
        2.学生参与的维度
        3.学生参与的功能
        4.影响学生参与的因素
        5.文献小结
    (三)教师反馈和学生参与的相关研究
        1.教师反馈和学生参与的现实样态
        2.相关影响因素
        3.相关互动模型
        4.文献小结
    (四)动态系统理论(DST)的相关研究
        1.动态系统理论的内涵
        2.动态系统理论的应用研究
        3.文献小结
        4.DST作为研究视角的适切性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及框架
        1.研究取向
        2.研究思路
        3.研究框架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1.研究对象的选择
        2.研究对象的描述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
        1.文本分析法
        2.访谈法
    (四)研究资料的采析
        1.数据收集
        2.数据分析
    (五)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1.文本数据
        2.访谈数据
三、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反馈的特征
    (一)教师反馈的焦点
        1.语言形式是教师反馈的“重头戏”
        2.思想内容及篇章结构也颇受重视
    (二)教师反馈方式
        1.语言焦点——纠错为主、间接反馈为首
        2.非语言焦点——中性评语占据主要地位
        3.辅之课上范例讲解及课下口头反馈方式
四、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基于教师反馈的学生参与特征
    (一)学生行为参与的特征
        1.学生修改前后成绩差异显着
        2.学生以修改为主,重写次之
        3.重写策略主要用于非语言点
    (二)学生情感参与的特征
        1.学生对教师反馈的价值认同及态度积极
        2.学生初体验为挫败感、平静感或满足感
        3.学生修改过程再体验感受层次更为丰富
    (三)学生认知参与的特征
        1.学生对反馈语的加工过程“和而不同”
        2.学生的认知资源管理策略“大相径庭”
五、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反馈和学生参与的交互过程
    (一)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参与的交互影响
        1.灵活参与型
        2.机械参与型
        3.常规应对型
        4.松散应对型
    (二)教师反馈和学生参与的互动过程
        1.教师多元反馈实现“信息输入”
        2.“注意”提升中介语水平作为“潜在中介”
        3.学生情感、认知交互影响作为“显在中介”
        4.学生行为参与实现“信息输出”
        5.学生文本质量实现“信息联结”
六、影响教师反馈和学生参与互动的因素分析
    (一)背景因素
        1.疫情背景
        2.大学场域
        3.课程因素
        4.专业考试
    (二)文本因素
    (三)教师因素
        1.教师的专业性
        2.教师的工作量
    (四)学生因素
        1.心理因素
        2.能力因素
七、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1.教师反馈具有促学性,但促学作用有待提升
        2.学生参与具有差异性,且认知参与影响重大
        3.互动过程具有动态性、开放性以及自组织性
        4.影响因素具有交互性,个体因素起主导作用
    (二)研究建议
        1.延伸系统发展的开放性,合理利用反馈资源
        2.引领系统发展的动态性,优化组合反馈方式
        3.遵守系统发展的自组织性,因材、因地反馈
    (三)研究不足
        1.充实个案数量,夯实研究结论
        2.延长追踪时间,深入写作课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观念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源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现状
        (一)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研究涉及的内容
        (二)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研究视角
        (三)观念史研究现状
        (四)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观念史研究及其对教学思想史研究的启示
    一、观念史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一)观念史研究的背景
        (二)观念史研究的流派
    二、观念史的含义及理论要点
        (一)观念史的含义
        (二)观念史的理论要点
        (三)观念史研究特征
    三、观念史研究的方法论意蕴
        (一)建构性研究范式
        (二)历史语境的研究方法
        (三)大众话语为研究对象
    四、观念史研究对教学思想史研究的启示
        (一)注重教学观念在文化场域中的综合研究
        (二)注重教学观念的语境研究而非普世研究
        (三)注重同一时空下多元教学观念间的互动研究
第三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起点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文化场域特征
        (一)稳定和秩序性特征
        (二)直觉和顿悟性特征
        (三)关系性特征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教学观念的类型
        (一)混沌一体的教学观念
        (二)相对独立的教、学观念
    三、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教学观念的特征
        (一)教学目的具有关系性特征
        (二)教学内容具有稳定性特征
        (三)教学方式具有体悟性特征
第四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动力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文化场域
        (一)转型中的社会文化冲突
        (二)碰撞中的中西文明
        (三)冲突中的人才选拔标准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内部动力
        (一)人才价值取向的矛盾
        (二)教学观念发展方向的矛盾
    三、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外部动力
        (一)传统教学观念与欧洲大陆教学观念的教学方式的冲突
        (二)传统教学观念与英美教学观念的教学方式的冲突
第五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阶段与路径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阶段
        (一)教学观念的自我批判
        (二)欧洲大陆教学观念对教学制度化的改造
        (三)英美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的改造
        (四)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重塑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路径
        (一)文化改造的路径
        (二)西方教学观念传播与实验的路径
        (三)教育改革的路径
第六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内涵与特征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内涵
        (一)教、学、做是一体三面的关系
        (二)做是教、学的基础
        (三)传承与超越的教学观念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特征
        (一)关系论特征
        (二)主体性特征
第七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对我国教学理论本土化建构的启示
    一、坚持文化自信,扎根教育传统
        (一)坚持直觉、顿悟文化自信,传承体悟教学方式
        (二)坚持关系论文化思想自信,注重教学理论中个体间的关系
    二、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异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优势
        (一)全面深入研究异域文化,避免文化嫁接
        (二)有选择地消化吸收异域文化,避免全盘西化
    三、关注时代发展,建构本土化教学理论
        (一)基于时代发展,建构本土教学理念
        (二)基于时代需求,建构本土教学活动
结论
参考?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我对元神写作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反馈和学生参与互动过程的个案研究[D]. 侯忠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中的东西方问题研究[D]. 孔俐颖.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3]基于古今文献情志郁病的病机理论研究[D]. 马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坐忘”思想史论[D]. 朱韬. 西北大学, 2021(12)
  • [5]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荆门市X中学为例[D]. 黄思环.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6]诊断性评价对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影响研究[D]. 王鑫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7]郑玄《乐记注》探赜[D]. 林冠华. 山西大学, 2021
  • [8]基于雨课堂的高中英语阅读任务型教学的应用研究[D]. 林芝.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9]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反馈和学生参与互动过程的个案研究[D]. 侯忠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10]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观念史考察[D]. 王枭.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我对元神写作的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