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的目标(论文文献综述)
马慧敏[1](2003)在《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回顾中国古代、近代对外贸易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归纳、综述建国以来中国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对外贸易思想、政策以及经贸学术界对当代中国对外贸易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的情况,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的概况。总结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理论基础以及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西方新贸易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影响。阐述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在对对外贸易的作用认识上,对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思想认识上,对对外贸易体制认识上,对西方贸易理论认识上以及研究方法上实现的转变。并进一步得出结论: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国家垄断外贸管理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并与国际经贸通行规则接轨这一基本线索,在这思想发展演变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个关系: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对外贸易思想与学术界学者的对外贸易思想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过程中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与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史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与基本指导思想的关系。
马林静,梁明[2](2020)在《中国对外贸易体制70年变革与未来改革思路探索》文中指出从建国初期的初始创建到改革开放后的重大变革,再到新时期的深化改革,我国对外贸易体制走过了70年的漫长发展历程,实现了从最初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到新时代创新开放体制的伟大变革。在新时代推动贸易强国建设的目标要求下,外贸体制改革仍在不断推进与深化。本文在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外贸体制的建立、发展与改革历程的基础上,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及成就,并结合新时期外贸发展目标及外贸高质量发展要求,探索未来外贸体制深化改革的方向及思路。
黄安[3](2014)在《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危机中涅盘,转型中重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放型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外贸易发展快速,有力助推了经济社会发展,显着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国际间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对外贸易在彰显其对经济发展重要性的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其影响的范围与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从国际上看,目前虽然经济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但经济复苏乏力、形势复杂多变、隐忧风险仍然存在,下行压力仍较大,外需尚未根本改善,贸易摩擦增多等;从国内看,结构性矛盾突出、产能过剩明显、发展方式粗放等矛盾突出。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大转型时期。面对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国际金融危机表面是对我国外贸增长速度的影响,实质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转型发展,成为新时期我国外贸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也是我国在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外贸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本论文以马克思的对外贸易理论为基础,对西方近现代的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及中国特色对外贸易理论的探索和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把握。在理论溯源的基础上,对我国外贸体制演进、发展实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剖析。随后,论文论述了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中国外贸转型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探索中国外贸如何转型时,论文分析研究了美国、日本等当今世界贸易强国的外贸发展模式。最后,本论文在结合我国当前的发展实际,借鉴世界贸易强国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探索了比较贴近实际、科学可行的路径选择,对我国如何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提供了发展思路。
郝璐[4](2017)在《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外贸易制度是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管理和经营所采取的管理机构、管理权限分配、管理方式以及经营组织形式、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它是一国国民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外贸易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对外贸易结构日益优化,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日益重要。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不断完善的对外贸易制度是分不开的。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有针对性的、不断变化的对外贸易制度。2016年,在面对全球经济缺乏复苏动力,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较大,对外贸易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严峻的形式,中国对外贸易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进出口总额为36849.3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为20974.4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5874.8亿美元。尽管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但仍然好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但是,在取得显着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楚的看到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存在的问题,如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建设进程缓慢、对外贸易产权制度不健全、内外贸管理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对外贸易技术创新制度缺乏、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不完善、对外贸易行政管理制度不明晰以及利用外资制度不合理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对外贸易健康持续的发展。从制度层面上来看,有效的制度在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合理的对外贸易制度一方面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还能够缩小收益差距,极大的激发企业或个人从事对外贸易的积极性,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因而,在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创新,对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在新形势下平稳增长,提升中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紧紧围绕对外贸易制度这一主题,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以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工具,对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变迁的历程、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发展现状、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实施效果等进行分析,对中国对外贸易制度进行深入探索,并借鉴美国、日本以及德国等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制度的经验,对中国对外贸易制度进行创新。全文共分为6章。第1章,导论。主要阐述了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框架结构,指明了本文的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章,对外贸易制度的理论基础。对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以及交易费用理论进行梳理与总结,并指出其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第3章,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分析。首先,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变迁的历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变迁与对外贸易发展之间的联系。其次,从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构成与特点等方面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发展现状。再次,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存在的问题,即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建设进程缓慢、对外贸易产权制度不健全、内外贸管理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对外贸易技术创新制度缺乏、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不完善、对外贸易行政管理制度不明晰以及利用外资制度不合理等。最后,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过度追求利益、过于依靠劳动力优势、国际环境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第4章,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实施的效果评估与实证检验。通过实证检验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实施的效果,为完善中国对外贸易制度提供依据。第5章,国外对外贸易制度及其启示。首先,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制度进行梳理和分析。其次,分析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制度对中国的启示。第6章,完善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目标及对策建议。首先,确定完善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目标,包括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的公平性、提高对外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优化对外贸易结构、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促进网络对外贸易发展以及形成制度比较优势。其次,提出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创新的对策建议,包括培育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加快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建设、健全对外贸易知识产权制度、降低对外贸易交易费用、推动自由贸易区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构建利用外资的新制度等。
黄汉民,孔令乾,鲁彦秋[5](2019)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外贸体制变迁: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外贸体制的变革深深植根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之中,是中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缩影。改革开放前,我国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外贸国家统制,由国家集中决策、统一经营,外贸企业缺乏自主权,外贸主要起到调剂余缺的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以对内放权让利、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对外开放市场、推动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为主线,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外贸体制,实现了外贸体制的根本变革。外贸体制的变迁释放了巨大的市场活力,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回顾我国贸易体制的变迁历程,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是中国外贸体制变迁的重要特征。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要继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快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自信的步伐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之中。
缪德刚[6](2020)在《中国对外开放路径变迁与制度演进》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为世人瞩目,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按照阶段特征,中国对外开放路径变迁和制度演进可以分为酝酿准备阶段、实践探索阶段、转型阶段、统筹发展阶段、提升阶段。中国对外经济合作与对外开放路径变迁和制度演进具有立足本国国情的鲜明特征,又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变化,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对外经济合作与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整体性变革,也是下一步深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力。
朱福林[7](2020)在《中国外贸管理体制改革40年:回顾、评析与展望》文中认为外贸管理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织部分。改革开放40年来,外贸体制改革极大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力量。在制度理论与新新贸易理论基础上,本文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贸管理体制改革转折性时点进行界定与阐述,并从增长、市场制度、微观企业及人的解放独特视角对中国外贸管理体制改革的直接与间接效应展开深入评析,最后对未来中国外贸体制改革做出展望。
孙玉琴[8](2004)在《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效应 ——贸易制度创新与贸易增长、经济增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着重讨论了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及总体取向产生的贸易效应;二是外贸体制改革引致的国民经济增长的效应。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20余年来,中国渐进式的、分阶段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使中国由保护贸易制度逐步转向有管理的自由贸易制度。这一变革大大减少了传统贸易体制造成的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的扭曲,显着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增强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带来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并经由对外贸易增长的传导及贸易体制改革对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由于中国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因而外贸体制改革与整体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本身带有明显的试验性,并且由于对外贸易领域的特殊性,使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更为艰难,改革中的失误也就难以避免。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开放,实现贸易制度变迁,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而作为转型经济国家,既要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又要由贸易保护转向贸易自由化,这一双重目标需要双重的政策工具来实现。通过贸易体制改革扩大开放,不仅可以加速制度的创新,而且有助于制度的模仿和引进,加速制度的变革,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
文世芳[9](2017)在《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总结历史上封闭保守的深刻教训,勇于面对中国与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巨大差距,充分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行不通、闭关自守实现不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虚心学习和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是这个伟大觉醒的重要内容,对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探索而成,从改革开放之初一步一步摸索而来。探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可以从改革开放史中寻求历史的逻辑、问题的病灶和成功的钥匙。因此,从改革开放之初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和借鉴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从开放和改革的相互关系及国际经验视角探求改革开放开启并获得成功的原因,对当前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这些正是论文致力于探求的深层次问题。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四章和小结。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意义,研究的现状、问题,研究的资料准备、特点,研究的方法、思路,研究的目标、方向。第一章,主要讨论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考察整个社会,国民经济遭受重创,人民生活在温饱线上长期徘徊,社会各界渴望变革;考量党内状况,使命意识空前觉醒,执政危机意识日渐浓厚,全党洋溢着把“文化大革命”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的情绪;环顾世界局势,世界政治格局寻求新的平衡,在两极格局下存在寻求多极化的内在张力,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迅猛发展后进入滞胀阶段,亟需产业转移,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树立了发展榜样,调整和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潮流。特定的历史条件,给中国指明了方向:旧的道路难以为继,变革已是民心所向,国际形势为迎接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登上国际大舞台提供了历史契机。一种历史的合力,悄然引导着中国朝着改革与开放的道路走去,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条件生成。第二章,主要讨论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中共逐渐扩大对外交流,冷眼向洋看世界,以世界为参照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党内和思想理论界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已经不可抑制。中共高层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对世界局势作出新的研判,认为存在长时段和平发展的可能。在对历史的反思中,中共又逐渐从“左”的迷雾中走出来,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工作重心开始务实地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倾斜。在此基础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初步行动,党和国家领导人主动出访“触摸世界”、把握世界发展脉搏,派出大批对外考察的“侦察兵”了解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和研究中国应有的对策,部署理论界召开世界经济讨论会研究国外情况。特别是派团对外考察是中共高层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央政治局从听取和讨论考察汇报开始,改革开放的思想在酝酿中逐渐生根发芽,经过1978年国务院务虚会和中央工作会议的两次大讨论,改革开放决策呼之欲出。第三章,主要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经过对盲目冒进的反思,在国民经济调整中深化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过程。经过1979年对盲目引进和吸收外资的反思,在对国民经济调整的思考、讨论以及初步实施中,中共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行了总结深化,制定了更加科学更具操作性的对外引进规定、吸收外资政策、对外考察办法、国民经济计划。在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的改革试点和探索中,中共对建设四个现代化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在政策上、试点上、理论上都有重大的转变。在政策上,提出经济政策的三大转变,要求逐步实现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转型;在试点上,创办经济特区,使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从某个领域的试点转换为更深层次的综合性改革试点;在理论上,从四个现代化转变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将“中国式的现代化”作为统领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指导性思想。第四章,主要讨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逐步由引进技术、外资和管理经验,朝着更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国际组织发展经济经验以及引进国外智力发展和深化,并最终推动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过程。结合中国实际,探索适合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是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在中共高层的支持和部署下,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经验和理论以及联邦德国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和法国经济计划化理论等,成为中国考察和学习借鉴的重点内容。布鲁斯和奥塔·锡克等东欧经济学家的来访,在中国掀起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和改革理论的热潮。在改革开放实践的锻炼和理论探讨的熏陶中,中国新一代经济理论人才终于在1984年莫干山会议上崛起,逐渐承担起为改革建言献策的使命。在和思想理论界的良性互动中,中共终于克服各种困难,出台《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这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方向的探索获得巨大成功,以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为重点的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取得重大的阶段性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巴山轮会议为标志,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小结,主要对论文作一概括性总结,集中探讨境外发展经济经验是如何被中共重视、学习和吸收,形成了什么样的原则和路径;究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积累了哪些重要历史经验,对当前中国的改革发展有哪些重要启示。为确保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取得好的效果,中共在探索之中确立和完善了自力更生为主、积极争取外援,取长补短、保持优势,多方学习、反复比较,解放思想、谨慎渐进等基本原则;形成了从境外经验的学习了解、到决策层多渠道掌握信息、到中共高层利用境外经验进行决策、到中层和基层干部掌握境外先进经验的上下贯通、良性互动的路径。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成为改革的先声;推动了改革开放决策出台和具体政策不断完善;促进了社会主义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理念的突破;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历史关头,分析研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能带来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改革应该如何优化调查研究,如何加强顶层设计,如何重视基础性工作。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选题研究中心,王佳宁,盛朝迅[10](2016)在《重点领域改革节点研判:供给侧与需求侧》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政策演进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92年,以供给侧改革为主,包括土地改革、国企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等;第二阶段为19922012年,以需求侧改革为主,包括"宏观调控"、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政策;第三阶段为2012年至今,供给侧改革再次得到重视,并逐渐形成新供给改革政策。解决中国经济当下面临的问题,必须供需双侧并举,实施"五个发力",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二、试论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的目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的目标(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前言 |
绪论 |
第一节 历史回顾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的总体描述(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一篇 当代中国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对外贸易思想 |
第一章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国家统制型保护贸易思想和政策 |
第一节 国家统制型保护贸易政策产生的必然性 |
第二节 国家统制型保护贸易思想的内容 |
第三节 国家统制型保护贸易理论与政策所坚持的原则 |
第四节 文革时期的外贸思想及其纠正 |
第二章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开放型贸易思想和政策 |
第一节 扩展对外贸易的战略思想 |
第二节 经济外交思想 |
第三节 利用外资思想 |
第四节 世界市场思想 |
第三章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开放型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
第一节 “三个代表”思想与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目标的确立 |
第二节 全球化经济战略思想 |
第三节 利用外资思想 |
第四节 国际经贸与科技合作思想 |
第二篇 当代中国经贸学术界对对外贸易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
第四章 关于西方经济学贸易理论的探讨 |
第一节 关于“比较成本学说”的探讨 |
第二节 关于“国际分工理论”的讨论 |
第三节 关于“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的争论 |
第五章 关于对外贸易在当代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第一节 调剂余缺、互通有无,实现使用价值的转移 |
第二节 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高级平衡作用 |
第六章 关于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
第一节 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
第二节 国际大循环战略构想 |
第三节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
第四节 “大经贸”战略 |
第五节 “科技兴贸”战略 |
第七章 关于当代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时期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历程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时期关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探讨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对对外贸易经营机制的探索 |
第八章 对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探讨 |
第一节 关于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 |
第二节 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依据 |
第三节 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因素 |
第四节 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理论依据 |
第五节 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 |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与新经济发展背景下对对外贸易问题的探讨 |
第一节 关于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探讨 |
第二节 关于服务贸易问题的探讨 |
第三节 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探讨 |
第四节 知识经济与我国的对外贸易 |
第三篇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理论基础及认识的转变 |
第十章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指导思想 |
第二节 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外贸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思想的影响 |
第三节 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影响 |
第四节 西方新贸易理论与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和政策 |
第十一章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实现的转变 |
第一节 对对外贸易的作用认识上的转变 |
第二节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思想认识上的转变 |
第三节 对对外贸易体制认识上的转变 |
第四节 对西方贸易理论认识上的转变 |
第五节 对对外贸易思想研究方法上的转变 |
结论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中的若干关系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2)中国对外贸易体制70年变革与未来改革思路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国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
第一阶段(1949-1978年):高度集中,统一经营 |
第二阶段(1979-1987年):简政放权,放开搞活 |
第三阶段(1988-1993年):承包经营,自负盈亏 |
第四阶段(1994-2001年):对接国际标准,适应市场经济 |
第五阶段(2001-2011年):以WTO规则为基础的全面改革时期 |
第六阶段(2012年至今):以实现外贸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体制机制创新阶段 |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经验及成就 |
(一)坚持市场导向,弱化政府行政干预,实现外贸运行市场化 |
(二)坚持放权导向,不断下放外贸经营权限,外贸主体逐步多元化 |
(三)坚持法制导向,推动外贸法制建设,实现外贸管理法制化 |
(四)坚持开放导向,改革外贸管理体系,提升贸易自由化程度 |
三、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思路 |
(一)对新时期我国外贸体制深化改革的再认识 |
(二)新时期我国外贸体制机制深化改革的思路 |
1. 探索推进对外贸易宏观管理组织运行机制改革优化 |
2. 构建与国际贸易规则全面接轨的外贸法律体系 |
3. 构建与新时期贸易政策相适应的进出口管理制度 |
4. 构建符合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的外贸经营管理体制 |
(3)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Contents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意义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的理论溯源 |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对外贸易的理论论述 |
第二节 西方近现代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 |
第三节 中国特色对外贸易理论的探索和发展 |
第二章 中国外贸体制演进和发展实践 |
第一节 中国外贸体制转型历史沿革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外贸发展的成功实践 |
第三节 我国外贸发展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
第一节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战略要求 |
第二节 践行“互联互通”等战略的迫切需要 |
第三节 继续发挥外贸对经济引擎作用的需要 |
第四节 科学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客观要求 |
第四章 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第一节 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 |
第五章 世界贸易强国的外贸发展模式及借鉴 |
第一节 世界贸易强国的主要特征及其衡量指标 |
第二节 日、美世界贸易强国外贸发展模式探究 |
第三节 世界贸易强国发展经验对我国主要启示 |
第六章 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的对策思路探索 |
第一节 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
第二节 影响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的因素分析 |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的理性思考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制度对对外贸易影响的研究 |
1.2.2 关于制度创新对对外贸易影响的研究 |
1.2.3 关于对外贸易政策的研究 |
1.2.4 关于对外贸易制度创新路径及对策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框架结构 |
1.4 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可能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对外贸易制度的理论基础 |
2.1 制度变迁理论 |
2.1.1 制度 |
2.1.2 制度变迁 |
2.1.3 制度与对外贸易 |
2.2 产权理论 |
2.2.1 产权的内涵 |
2.2.2 产权的形式 |
2.2.3 产权的功能 |
2.2.4 产权与对外贸易 |
2.3 交易费用理论 |
2.3.1 交易费用的内涵 |
2.3.2 交易费用的形式 |
2.3.3 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 |
2.3.4 交易费用与对外贸易 |
第3章 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分析 |
3.1 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变迁 |
3.1.1 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变迁的历程 |
3.1.2 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变迁与对外贸易发展 |
3.2 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现状 |
3.2.1 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构成 |
3.2.2 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特点 |
3.3 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存在的问题 |
3.3.1 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建设进程缓慢 |
3.3.2 对外贸易产权制度不健全 |
3.3.3 内外贸管理制度尚未完全建立 |
3.3.4 对外贸易技术创新制度缺乏 |
3.3.5 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不完善 |
3.3.6 对外贸易行政管理制度不明晰 |
3.3.7 利用外资制度不合理 |
3.4 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
3.4.1 过度追求利益 |
3.4.2 过于依靠劳动力优势 |
3.4.3 国际环境的变化 |
3.4.4 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
第4章 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实施的效果评估与实证检验 |
4.1 理论综述与变量选择 |
4.1.1 理论综述 |
4.1.2 研究假设 |
4.2 研究假设与样本选择 |
4.2.1 变量设置 |
4.2.2 样本的选取 |
4.2.3 多元回归数理模型构建与求解 |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3.1 对外贸易制度对贸易总量影响的效果评估与检验 |
4.3.2 对外贸易制度对贸易地区影响的效果评估与检验 |
4.3.3 对外贸易制度对主要贸易国影响的的效果评估与检验 |
4.3.4 对外贸易制度对主要产品类别影响的的效果评估与检验 |
4.4 结论 |
第5章 国外对外贸易制度及其启示 |
5.1 国外对外贸易制度 |
5.1.1 美国对外贸易制度 |
5.1.2 日本对外贸易制度 |
5.1.3 德国对外贸易制度 |
5.2 国外对外贸易制度的启示 |
5.2.1 美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启示 |
5.2.2 日本对外贸易制度的启示 |
5.2.3 德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启示 |
第6章 完善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目标及对策建议 |
6.1 完善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目标 |
6.2 完善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对策建议 |
6.2.1 培育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 |
6.2.2 加快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建设 |
6.2.3 健全对外贸易知识产权制度 |
6.2.4 降低对外贸易交易费用 |
6.2.5 推动自由贸易区制度建设 |
6.2.6 建立有效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 |
6.2.7 构建利用外资的新制度 |
参考文献 |
(一)外文文献 |
(二)中文图书 |
(三)中文期刊 |
(四)学位论文 |
(五)报纸及电子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一、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已结项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5)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外贸体制变迁: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外贸体制的确立与发展 |
(一) 国民经济恢复与“一五”计划时期 (1949~1957年) |
(二)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1958~1965年) |
(三) 国民经济整顿时期 (1966~1977年) |
二、对改革开放前我国外贸发展的总结 |
(一) 对外贸易的总体规模与地位 |
(二) 进出口商品结构 |
(三) 外资引进与技术交流 |
(四) 对改革开放前中国外贸体制的评价 |
三、改革开放后我国外贸体制的变革与发展 |
(一) 改革初始探索阶段:放开搞活和下放外贸经营权 (1978~1986年) |
(二) 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第一轮推行阶段 (1987~1990年) |
(三) 实行自负盈亏的第二轮外贸承包责任制改革 (1991~1993年) |
(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时期的外贸体制改革 (1994~2001年) |
(五) 以WTO规则为基础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 (2002~2012年) |
(六) 新时期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建立 (2013年以后) |
四、改革开放后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 |
(一) 对外贸易地位和规模提升 |
(二) 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 |
(三) 外贸企业经营权强化, 积极性与效率提高 |
(四) 吸引外商投资, 促进技术进步, 形成了“引进来”和“走出去”齐头并进的新格局 |
五、总结与展望 |
(6)中国对外开放路径变迁与制度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外开放酝酿准备阶段(1949—1977年) |
(一)1949—1977年对外贸易概况 |
(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外贸体制 |
二、对外开放实践探索阶段(1978—1992年) |
(一)对外开放举措的酝酿 |
(二)区域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三)外贸体制改革先行措施 |
(四)引进外资与技术的先行政策 |
三、对外开放转型阶段(1993—2001年) |
(一)以全方位开放为目标的对外开放探索 |
(二)以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外贸体制改革 |
(三)主动引进国际资源发展中国经济 |
四、对外开放统筹发展阶段(2002—2011年) |
(一)统筹兼顾的区域开放策略 |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外贸体制改革 |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引进的调整 |
五、对外开放提升阶段(2012年以来) |
(一)开放型经济体制下区域开放转型升级 |
(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形成 |
(三)“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贸易结构性变化 |
六、结语 |
(7)中国外贸管理体制改革40年:回顾、评析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一、中国外贸管理体制变革轨迹与逻辑 |
(一)开放型外贸制度渐进式变革 |
1.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1年加入WTO |
2.2001年加入WTO至今 |
(二)外贸潜在动能演变更迭 |
1.1978年至2004年 |
2.2004年至今 |
二、中国外贸管理体制改革效应评析 |
(一)外贸体制变革引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 |
(二)外贸开放倒逼国内改革,加速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
(三)参与全球价值链体系提升国内企业国际竞争力 |
(四)通过增长效应为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
三、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改革展望 |
(一)继续推进全面深化经济市场化改革 |
(二)推进更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与政策措施 |
(三)理性客观应对中美贸易摩擦 |
四、总结与探讨 |
(8)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效应 ——贸易制度创新与贸易增长、经济增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摘要(英文)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基本框架 |
一、研究目的 |
二、基本框架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结构 |
第三节 本文的基本结论、主要创见 |
一、基本结论 |
二、主要创见 |
第二章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理论综述 |
第一节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 |
一、邓小平理论是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
二、邓小平理论推动着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深化 |
第二节 制度创新、体制改革与增长绩效 |
一、制度、制度创新与增长绩效 |
二、制度创新与贸易发展的理论机制 |
三、发展中国家贸易体制改革与制度变迁 |
第三节 贸易改革与贸易自由化理论 |
一、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增长 |
二、发展中国家贸易体制改革的经验实证 |
三、对外贸易体制与寻租理论 |
第四节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进程与渐进转轨理论 |
一、转轨经济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 |
二、渐进转轨理论 |
三、次优理论和穆萨模型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基本轨迹及主要特征 |
第一节 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
第二节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阶段及其特征 |
一、对外贸易体制改革阶段的国际经验 |
二、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阶段及主要特征 |
第三节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方式的独特性及其成因 |
一、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方式的国际比较 |
二、中国采取渐进式、增量改革模式的成因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对外贸易管理权的分散 |
一、对外贸易行政管理权的下放 |
二、对外贸易经营管理权的分散 |
三、对外贸易管理权分散的效应 |
第二节 计划管理体制的变革 |
一、计划手段到商业手段、到市场手段的变迁 |
二、从计划手段到商业手段变革的意义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出口管理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外汇制度改革效应 |
一、外汇制度改革的历程 |
二、外汇管理制度改革的效应 |
三、人民币汇率调整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二节 出口补贴效应 |
一、出口补贴政策的演变 |
二、出口补贴效应分析 |
第三节 出口退税制演变效应 |
一、出口退税政策的演进轨迹 |
二、出口退税政策与出口贸易发展的实证分析 |
三、现行出口退税制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出口信贷效应 |
一、出口信贷政策的演变 |
二、出口信贷政策的效应 |
第五节 出口配额与许可证制度的效应 |
一、出口配额与许可证制度的演变 |
二、出口配额与许可证制度实施的效应 |
第六节 推动外向型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发展 |
一、外向型乡镇企业与出口贸易的发展 |
二、吸引外资与出口促进政策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进口管理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关税制度改革的效应 |
一、关税制度改革的历程 |
二、关税制度改革的效果 |
第二节 非关税制度改革的效应 |
一、进口配额、许可证制度的演变及成效 |
二、非关税壁垒的其它措施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对外贸易经营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对外贸易经营权制度改革 |
一、外贸经营权制度改革的基本轨迹 |
二、外贸经营权制度改革的绩效 |
第二节 国有外贸企业改革的成效 |
一、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权制度的改革及其成效 |
二、产权制度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及其成效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与贸易增长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与贸易总量的变化 |
一、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规模及其增长状况 |
二、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特点 |
三、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与贸易增长的相关性 |
第二节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与贸易方式的变化 |
一、加工贸易的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增长 |
二、外贸体制改革与加工贸易的发展 |
三、加工贸易对贸易发展的影响 |
第三节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与贸易结构的变化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
二、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与比较优势的变化 |
第四节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与对外贸易条件的变化 |
一、衡量贸易条件的基本指标 |
二、我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实证分析 |
三、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与贸易条件变动关系的研究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经济增长效应 |
第一节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与国内经济体制改革 |
一、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与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
二、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对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 |
第二节 贸易促进增长的实证分析 |
一、贸易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的国际经验 |
二、中国贸易体制改革与增长绩效 |
第三节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的优化 |
一、外贸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机制 |
二、外贸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 |
第四节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
一、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理论机制 |
二、外贸体制改革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关系的理论机制及国际经验 |
三、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实证分析 |
第五节 外贸体制改革与劳动就业的相关分析 |
一、贸易体制改革与就业的理论机制及国际经验 |
二、中国贸易体制改革与就业的变动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9)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选题意义 |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资料 |
(一) 概念界定 |
(二) 研究资料 |
三、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一) 研究的基本状况概述 |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
(三)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四、研究方法 |
(一) 历史分析法 |
(二) 文献分析法 |
(三) 比较分析法 |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三) 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背景 |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经济社会状况 |
一、国民经济遭受重创 |
二、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
三、社会各界渴望变革 |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中共党内思想状况 |
一、执政使命意识逐渐觉醒 |
二、执政危机意识日益浓厚 |
三、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世界形势 |
一、世界政治格局寻求新的平衡 |
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 |
三、产业转移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 |
四、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推行改革 |
第二章 对外交流考察与改革开放决策的作出 |
第一节 历史大转折前的思想“解冻”和发展探索 |
一、世界局势的新研判 |
二、思想解放潮流涌动 |
三、工作重点逐渐转移 |
第二节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初步行动 |
一、邓小平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支持 |
二、召开世界经济讨论会研究境外经验 |
三、领导人主动出访“触摸世界” |
四、有计划地组织对外考察“探路” |
第三节 中共高层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内部讨论 |
一、中央政治局听取讨论考察汇报 |
二、国务院务虚会讨论如何加快现代化建设速度 |
三、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境外快速发展经济经验 |
第三章 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总结深化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 |
第一节 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反思 |
一、陈云、薛暮桥等对盲目引进的批评 |
二、中共高层讨论和部署经济调整 |
三、控制引进规模和制定引进政策 |
四、财政经济委员会组织大规模经济问题调研 |
第二节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深化和落实 |
一、对外考察专业性、针对性加强 |
二、境外访问团和专家的来访与“传经” |
三、参与和召开国际会议 |
四、成立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和举办企业管理研究班 |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说的引入 |
一、西方经济学说引入的主要路径 |
二、三次大型西方经济学讲座(讲习班) |
三、西方经济学引入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
第四节 “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 |
一、经济政策的转变和建立经济特区 |
二、两份《初步意见》的制定和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探讨 |
三、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 |
第四章 借鉴境外经济体制改革经验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出台 |
第一节 学习借鉴重点转移到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 |
一、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考察 |
二、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引入 |
三、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探讨和研究 |
四、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等西方经验的学习借鉴 |
第二节 学习和借鉴重要国际组织的经验 |
一、联合国提供的考察与培训 |
二、世界银行对中国的两份考察报告 |
第三节 引进国外智力决定的出台和初步成效 |
一、引进国外智力的历史经验与新的探索 |
二、邓小平关于引进国外智力的讲话和引进国外智力政策出台 |
三、引进国外智力政策的初步落实和成效 |
第四节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和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入新阶段 |
一、改革中的问题和境外因素的影响 |
二、邓小平视察南方与商品经济意见再次提出 |
三、1984年莫干山会议与新一代经济理论人才崛起 |
四、《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 |
五、巴山轮会议标志借鉴境外经验进入新阶段 |
小结 |
一、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原则和路径 |
二、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作用和影响 |
三、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经验和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件1 中国领导人出访一览表(1976. 10—1984. 12) |
附件2 1978年引进22项工程项目表 |
附件3 赵人伟等就经济改革问题向布鲁斯的提问 |
附件4 一个大学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资本主义部分)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后记 |
(10)重点领域改革节点研判:供给侧与需求侧(论文提纲范文)
一、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的内涵界定 |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界定 |
(二)需求侧改革的内涵界定 |
二、改革开放以来供给侧改革政策演进 |
(一)要素端改革政策 |
1.土地相关改革政策 |
2.劳动力相关改革政策 |
(1)1978~1992 年:劳动力市场的雏形时期 |
(2)1993~2002 年: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时期 |
(3)2002 年以来: 劳动力市场逐步完善与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时期 |
3.技术创新相关改革政策 |
(1)1978~1985 年: 初步构建科技体制,为技术创新提供基本制度环境 |
(2 )1986 ~2006 年: 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化,服务国家经济建设 |
(3)2006 年以来: 全面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 |
(二)生产端改革政策 |
1.产业发展总体政策 |
(1)1978~1989 年: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解决比例严重失调问题 |
(2)1989~1999 年: 产业政策制定规范化,经济发展导向作用凸显 |
(3)2000 年以来:产业政策实践日趋成熟,产业升级成为主旋律 |
2.国企改革相关政策 |
(1)1978~1992 年:扩权让利与两权分离 |
(2)1993~2002 年: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抓大放小” |
(3)2003~2012 年:推进股份制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
(4)2013 年以来: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
三、改革开放以来需求侧改革政策演进 |
(一)消费体制改革政策 |
(二)投资体制改革政策 |
(三)出口(外贸)体制改革政策 |
四、 改革开放以来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的关系演进 |
(一)供需结合视角下的改革演进轨迹 |
(二)对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关系的认识 |
五、结论与建议:供需双侧发力,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
(一)从要素端发力 |
(二)从生产端发力 |
(三)从消费端发力 |
(四)从投资端发力 |
(五)从出口端发力 |
四、试论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的目标(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D]. 马慧敏. 复旦大学, 2003(03)
- [2]中国对外贸易体制70年变革与未来改革思路探索[J]. 马林静,梁明. 国际经济合作, 2020(01)
- [3]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研究[D]. 黄安.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4]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研究[D]. 郝璐. 吉林大学, 2017(09)
- [5]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外贸体制变迁:回顾与展望[J]. 黄汉民,孔令乾,鲁彦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9(05)
- [6]中国对外开放路径变迁与制度演进[J]. 缪德刚. 广西社会科学, 2020(01)
- [7]中国外贸管理体制改革40年:回顾、评析与展望[J]. 朱福林. 全球化, 2020(01)
- [8]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效应 ——贸易制度创新与贸易增长、经济增长研究[D]. 孙玉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4(02)
- [9]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D]. 文世芳.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10]重点领域改革节点研判:供给侧与需求侧[J].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选题研究中心,王佳宁,盛朝迅. 改革,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