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于沸腾炉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杨雨洁[1](2021)在《翻转课堂模式在初中物理复习课中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缺乏自主学习与自我评价的条件和机会,因此其主观能动性和独特的个人品质难以获得充分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顺应了目前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在社会发展背景的支持下应运而生。它为学生的自主建构、合作学习提供了平台。但是通过文献研究和实际调查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因其自身复杂性在实践层面的应用仍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制约了它的发展和应用。本研究基于教育理论对其进行实践性研究,旨在揭示该模式的特性本质和规律,进而获得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教学策略。本研究选择了初中物理单元复习课作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型,一方面通过具体的课堂实践,针对若干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度研究,旨在透视问题本质,发现规律;另一方面尝试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分析教学现象、揭示内在机理,将实践素材和感性经验加以升华,形成实践性理论。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用Cite Space软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全面准确地了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同时对国内外的教学模式和有效性进行综合性研究,所有获取的信息作为本研究工作的起点。第二,通过文献研究,构建支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第三,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及复习课教学进行调研,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第四,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单重五环节课前部分翻转教学模式和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对“物态变化”单元复习课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研究。第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先,用理论指导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之后基于理论分析教学现象和教学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四个教学策略。
金文丽[2](2021)在《“新诗思维术”视域下的初中新诗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诗作为现代汉语诗歌,其文体上的独特性是不容忽视的。新诗的独特性不但体现出其与散文、小说等文体的横向差异,还体现出新诗与古诗的纵向差异。教学者要立足于在这样的古今艺术坐标中理解新诗、讲解新诗,树立新诗文体意识,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新诗阅读的效率。本文通过引入“新诗思维术”教学理念,能够培养教师的新诗文体意识,从而把握新诗的本体特征,有效地促进新诗阅读教学。本论文以部编本初中新诗教学为研究对象,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包括:选题缘由、前人理论研究结果的综述、本研究立论的基本点、选题内涵和选题的意义。第一章对初中新诗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笔者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初中学生新诗学习现状进行调查,通过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新诗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经研究发现,学生对新诗知识把握不足,对新诗文本分析基础薄弱,朗读教学中节奏旋律的把握也不足,新诗教学中对意象和语言特点的解读困难。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基于教师对新诗文体意识缺乏观照,教师的新诗教学专业素养有欠缺造成的,初中教师新诗教学的文体意识淡薄影响了新诗阅读效果。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提高新诗教学的有效性,从提升文体意识入手是必要的。第二章探讨新诗思维术在初中新诗教学中的可行性。“新诗思维术”既是一种新诗教学思路,也是对新诗文体的一种理解。其内涵与新诗选编理念和新诗教学目标是契合的,从部编本教材编写理念到教材设计与所选诗作的特点来看,“新诗思维术”用于新诗教学具有可行性。第三章立足于新诗思维术下的初中新诗教学策略的探究。新诗教学要遵循“文体施教原则”“形象直观原则”“时代性原则”。将新诗思维术的“情绪旋律”“意象思维”“语言思维”三个要素引入新诗教学中,探索“新诗思维”应用于初中新诗教学的具体方法和策略。同时,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设计教学,尝试将“新诗思维术”的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学中,与一线教师进行交流、探讨。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运用新诗思维术,培养教师的新诗文体意识,为初中新诗教学突破目前的困境,解决现有的问题,为切实提高初中新诗阅读教学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李菊[3](2021)在《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是人一生的起点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开端、是终身教育的开始。学前教育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阻断贫困代际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方法。学前教育日益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关注点从“量”向“质”转变,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要求与期望越来越高,过程性教育质量作为其中的关键因素,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民族地区乡村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其过程性教育质量也应受到重视。因此,本研究以贵州省六盘水市D乡幼儿园作为个案,从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教师行为、课程、师幼互动和家园共育五个维度对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进行考察。调查表明,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整体呈现积极向上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教师教育观念改善、教师行为趋于合理、课程要素完整、师幼互动积极、家园共育基本形成。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师资匮乏及资源配置不合理、幼儿园教师自身素养影响教育实践水平、现有课程难以适应民族乡村幼儿园发展需要、师幼互动中幼儿主体性弱化以及缺乏情感交流、家园合作机制不健全难以构建良好的外部生态、村级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严重滞后等。本研究认为,要促进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提高,需要政府、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首先,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构建乡村幼儿教育发展新理念,深化各级各类教育主体对于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在政府层面,要建立完善的乡村幼儿教育保障体系,落实政策法律体系,明确政府职责,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教育监管体制,为乡村幼儿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在幼儿园层面,明确民族乡村幼儿园肩负的责任和义务,要建立过程性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幼儿园发展的目标。第四,在教师层面,要创新教师培训方式,搭建幼儿园园长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第五,在家长层面,要转变观念从幼儿教育的旁观者成为积极参与的合作者,深化家园共育程度,建立多样化的家园合作方式,形成家园共育良好局面。
赵拓飞[4](2021)在《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海省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位于青海与新疆交界处,大地构造位置属柴达木地块南缘,东昆仑造山带西段。研究区经历了始太古代-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的形成,中-新元古代板块汇聚、前原特提斯洋盆演化和玄武岩高原的拼贴,加里东期-海西早期原特提斯洋构造域和海西晚期-印支早期古特提斯洋构造域的演化,印支晚期-燕山早期陆内造山作用和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区域的隆升作用。同时漫长而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导致区内发育多期多类型矿产资源,但近几年受客观条件所限,一些科学问题制约着找矿突破,如地质研究程度较低,部分基础地质信息模糊,区内构造演化存在争议,矿床类型和成矿作用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区内各类岩体和典型矿床进行研究,完善基础地质信息,探讨成矿动力学模式,总结成矿规律,从而进一步总结区域成矿理论,辅助区内矿产勘探工作。通过对研究区内黑云二长片麻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斑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认为:厘定阿克楚克赛地区“古元古界金水口群片麻岩”实为新元古代早期(~946Ma)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岩体具同碰撞S型花岗岩特征。对比发现区域上该时期岩浆活动广泛发育,认为东昆仑地区在中-新元古代发育强烈的构造-岩浆事件,其可能响应全球性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厘定阿克楚克赛高Mg闪长岩成岩时代为加里东晚期(~426Ma),岩石具赞岐岩类地球化学特征。加里东晚期受原特提斯洋演化的影响,万宝沟大洋玄武岩高原拼贴至北部柴达木地块南缘之上,深部洋壳板片继续俯冲发生断离,软流圈沿板片断离形成的板片窗上涌至地壳浅部形成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上涌过程中与富Mg的断离板片熔融,形成本区高Mg闪长岩类。卡尔却卡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印支早期(~242Ma)。岩石为新生玄武质地壳和古老的硅铝质地壳物质混合形成,与俯冲带岩浆岩特征一致。表明印支早期与古特提斯洋俯冲有关的岩浆侵入活动强烈。阿克楚克赛二长花岗斑岩形成于印支晚期(~221Ma)。岩石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岩浆主要来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有幔源物质的加入,形成于强烈伸展的构造背景下。东昆仑地区古特提斯洋在海西晚期向北俯冲,中三叠世洋盆闭合,形成与俯冲有关的壳源岩浆。晚三叠世东昆仑地区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岩石圈拆沉减薄导致大规模伸展作用发生,幔源岩浆上涌,直接侵位形成基性-超基性岩石。上侵过程中或与地壳物质混合形成壳幔混源岩浆,或加热地壳形成壳源岩浆。印支期岩浆活动最为强烈,是东昆仑地区最重要的岩浆-热液矿床成矿作用期。对研究区内四个典型矿床(点)进行研究,阿克楚克赛地区原被划分为泥盆纪闪长岩岩体实为辉石岩和辉长岩经自变质作用形成的杂岩体,形成时代包括加里东晚期和印支晚期。厘定含矿辉石岩锆石U-Pb年龄为416±3Ma,变质辉长岩锆石U-Pb年龄为424±3Ma。矿床类型为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含矿岩浆起源于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并受到俯冲组分的加入,同时侵位过程中奥陶-志留纪滩间山群大理岩地层为幔源岩浆的成矿作用提供了外源硫,Ca2+、Mg2+等离子的加入导致岩浆结晶温度降低,使岩浆中硫化物发生过饱和,从岩浆中熔离成矿。区内新发现一期晚三叠世(~220Ma)辉长岩岩体,岩体形成于造山后岩石圈拆沉减薄,幔源物质底侵的构造背景下。岩浆源区为富集岩石圈地幔,岩浆结晶分异程度差,岩相单一,硫化物熔离程度低,蚀变和矿化弱。综上,青海东昆仑西段加里东晚期铜镍硫化物矿床找矿潜力巨大,印支晚期找矿潜力一般。通过野外调研,在阿克楚克赛地区新发现一处铅、锌矿化点。早三叠世花岗斑岩(~244Ma)发生强蚀变,钻孔浅部可见青磐岩化带,西侧钻孔深部出现泥化带,并发育浸染状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等。铅、锌品位低且连续性好,符合斑岩型矿床的面型蚀变和分带特征。限于矿化点发现时间晚,工作程度低,目前研究仍处于蚀变带外围。但该矿化点热液蚀变强烈,蚀变带规模大,剥蚀程度小,深部有进一步勘查的潜力。该矿化点的发现表明昆中带在总体抬升大的背景下其北部存在差异性的下降,具有斑岩型矿床的找矿潜力。卡尔却卡A区分南北两矿段,南矿段成矿与硅化关系密切,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矿石发育团块状构造,铜矿石品位高且变化大。厘定含矿石英脉Ar-Ar等时线年龄为241±2Ma,代表成矿年龄。S-Pb同位素显示成矿物质具壳幔混合特点,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并存在大气水参与。流体包裹体发育富液相、含子矿物三相和含CO2包裹体,主成矿阶段均一温度为293℃~360℃,含矿物质主要以液相形式迁移,成矿早阶段流体发生了不混溶,流体不混溶和温度降低是矿质沉淀的主导因素。综合研究认为卡尔却卡A区南矿段为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中-高温热液脉型铜矿床,而非前人认为的斑岩型矿床。北矿段矿体产于隐爆角砾岩体内,矿化厚度小,平面延长远大于垂向延伸,角砾无磨圆且未发生较大位移,隐爆作用仅发生于岩体表壳,与典型的隐爆角砾岩筒矿床不同,本文将其定为产于岩体顶部的隐爆角砾岩壳矿床。S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为大气降水与岩浆水混合。流体富CO2和N2,说明可能有幔源流体参与成矿。断裂构造不发育并且未形成热液向上运移通道导致岩浆难以达到二次沸腾的条件发生持续隐爆作用。因此矿床主要为岩体顶部和裂隙中汇聚的有限气水热液发生小规模隐爆作用形成,虽能构成矿化但不具备形成大矿的潜力。卡尔却卡B区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铜钼矿床,围岩为滩间山群大理岩,矿床形成于花岗闪长岩与地层接触带形成的矽卡岩内。与成矿有关的花岗闪长岩年龄(~242Ma)与辉钼矿矿石Re-Os同位素年龄(~242Ma)一致,代表成矿时代为早三叠世。早期石英-硫化物阶段流体主要形成富液相和纯气相包裹体,表现为高温(253℃~390℃)中低盐度(4.0~16.1%Na Cl eq.)特征,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主体以岩浆水为主,大气水混入对成矿的影响有限。因此温度降低是矿质沉淀的主要原因。S-Pb同位素和Re含量显示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综合研究认为,花岗闪长岩侵入滩间山群地层中发生接触交代作用产生矽卡岩,岩体演化形成的含矿热液以及不断萃取地层中有用组分共同组成成矿流体,受大气降水或其他浅部地体水的混合冷却,矿质进一步在构造薄弱部位沉淀和富集,形成本区具有规模的矽卡岩型铜钼矿床。青海东昆仑西段主要有三期成矿:加里东晚期、印支早期和印支晚期。加里东晚期主要形成与板片断离有关的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幔源岩浆主要来源于亏损地幔;印支早期受古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的影响,主要形成与俯冲背景有关的矽卡岩型-中高温热液脉型铜钼矿床,铜主要来源于幔源岩浆;印支晚期进入后碰撞伸展环境,岩石圈拆沉,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从基性到酸性岩石均发育,主要形成与伸展背景有关的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铁、铅、锌等金属矿床。青海东昆仑地区整体西段抬升剥蚀大于东段,而西段以昆中带剥蚀程度最大,以黑山-那陵格勒河断裂为界,昆中带内北部抬升剥蚀弱于南部,南部浅成矿床几乎剥蚀殆尽,找矿方向以岩浆矿床和中深成高温热液脉型矿床为主。北部抬升及剥蚀较弱,印支期斑岩型、矽卡岩型及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成矿和保存条件良好,但该时期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找矿潜力有限,应主攻斑岩型、矽卡岩型及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
冯雨晴[5](2020)在《唐前期京北屯防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唐朝京师长安由于地缘因素,始终处于北方游牧族南下的威胁之下。为了抵御其势力南下,唐前期诸位皇帝不断经营,最终建立了守卫京畿的京北屯防体系。本文即以京北屯防体系为考察对象,探讨京北屯防系统的构建过程及阶段性特点。第一章的内容为唐初对京北地区的军事开拓,时间是从高祖武德元年(618)到高宗弘道元年(683)。在唐朝建立之初,唐朝在京北地区掌控的地域仅至灵州、庆州、延州一线,以北皆属突厥及其附属势力。在此情况下,唐朝的首要目标是开拓北疆,至太宗贞观四年(630),唐军灭亡突厥,之后唐太宗调整了京北都督府的布局,形成丰-胜第一防线、灵-夏第二防线及原-鄜第三防线这三道军事防线。唐朝军队继续向北征战,灭亡薛延陀,令漠北诸部纷纷臣服。贞观二十一年(647),唐太宗设置燕然都护府管辖漠北羁縻府州。唐朝建立了以京北都督府和都护府监管羁縻府州的安边体系。高宗时期,羁縻府州安边体系继续发展,直至调露元年(679)的突厥部落叛乱冲击了这一体系,唐朝没有能力彻底平息叛乱,使得京北都护府丧失原本的职能,羁縻府州安边体系也因此失效。第二章的内容为以三受降城修筑为标志的京北屯防体系的初步构建,时间是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到玄宗先天即位(712)。从高宗调露元年(679)开始的突厥叛乱不断加剧,而唐朝军队难以根除边患,唐廷只能寻求其他方法,目的是解决突厥南侵的问题。但是,武周朝的绥靖政策并不奏效,唐朝只能更加专注于朔方军及军城的建设。武则天万岁通天初,唐朝在灵州西部修筑了丰安军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在黄河北岸修筑了东、中、西三座受降城。三受降城的修筑,阻断了突厥南下抄掠的道路,扭转了此前唐朝在京北屯防上的被动局面,成为京北屯防体系初步构建的标志。初步构建的京北屯防体系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主要依靠驻屯的朔方行军及新筑的朔方军城构建,而不是过去的京北都督府之兵。第二,三受降城的修筑,让京北屯防体系的丰-胜第一防线从“守在黄河”变成了“守在阴山”,改变了整个京北的屯防格局。第三章的内容是京北屯防体系的稳固构建与特点,以玄宗开天时期朔方节度使的设置与屯防布局为中心的研究。唐玄宗即位后,首先是解决突厥南侵唐朝安西及东北疆的问题,在尝试和亲无果后,玄宗定计北伐突厥,诛杀默啜可汗,使得突厥对唐政策发生转变,由南下抄掠变为对唐称臣。至此,玄宗解决了困扰唐朝多年的突厥南侵问题。随后,唐玄宗顺势解决了河曲降户带来的北防隐患问题:开元八年(720),朔方道大总管王晙诛杀河曲突厥降户殆尽;开元十年(722),朔方节度使张说解决了六胡州的后续叛乱。另一方面,唐玄宗不断发展朔方军,设置朔方节度使,又扩充节度使职权,以朔方节度使兼领支度、营田等使职,最终构建了稳固的京北屯防体系。这一时期京北屯防体系有三个显着的特点:第一,京北屯防体系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唐朝中央对朔方军权的掌控及对朔方节度使的选任控制。第二,京北屯防体系包括军队、屯田、马政、盐政、和籴,形成相互交织的网状形态。第三,京北屯防体系的防御重心逐渐从丰-胜第一防线和灵-夏第二防线转向原-鄜第三防线。第四章的内容是京北屯防体系的瓦解与崩溃,时间是从安史之乱爆发(755)到代宗广德元年(763)。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为了平叛,将屯驻京北地区的大部分朔方军内调,使得京北仅余少量军城兵屯戍。这些军城兵多为老弱残兵,无法抵御河曲蕃族部落的反叛以及西南方吐蕃对京北地区的蚕食,京北三道防线逐渐瓦解,至代宗广德元年(763)吐蕃侵入长安,京北屯防体系彻底崩溃。第五章的内容是京北屯防体系在环京畿屯防整体布局中的地位与作用。京北屯防体系既要防御突厥,又要抵御吐蕃,与防御突厥的河东屯防体系及抵御吐蕃的河陇屯防体系组成了环京畿屯防布局。微观层面上,京北屯防体系第三防线支援河陇屯防体系,是抵御吐蕃侵袭京畿的“河陇-京北”屯防体系的第二道军事防线;京北屯防体系第一防线与河东屯防体系第一防线连为一体,组成“京北-河东”屯防体系的第一道军事防线。宏观层面上,京北屯防体系北防突厥、西御吐蕃,成功阻断了吐蕃与突厥之间联兵入侵的可能,在环京畿屯防整体布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六章的内容是京北屯防体系与秦、西汉、隋北防体系及唐代宗朝京西北屯防体系的比较。历史上除了唐王朝之外,秦朝、西汉及隋朝的京师也位于关中地区,政治中心的地理位置相近,使得这些王朝同样存在防御北方游牧族南下抄掠、守卫京师地区安全的问题,而这些王朝也都构建了军事防御体系。另外,安史之乱后唐前期构建的京北屯防体系崩溃,唐代宗在吐蕃等侵袭京师的压力下,构建了新的京西北屯防体系。将京北屯防体系与秦、西汉、隋北防体系及唐代宗朝京西北屯防体系加以比较,可以发现京北屯防体系与这些军事防御体系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不同。相似之处主要在于军事防线的构建。在防御工程、后勤保障等方面,唐前期京北屯防体系有着自身特点。
汤姆·亨特,谭敏,陶涛,赵丽珠[6](2020)在《杀手的抉择》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那是他人生中最糟糕的一个电话。接到电话20分钟后,加里·福斯特驾驶着丰田卡罗拉驶入麦卡恩医疗中心的停车场,然后循着指示牌在急诊室外的一个车位上停下。停车时,由于刹车踩得太猛,他身上的安全带险些锁死。熄了火,加里猛地推开车门,冲向急诊室。
廖彩虎[7](2020)在《基于微观结构研究优化真空预冷技术对西式火腿品质及安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西式火腿作为典型的低温熟肉制品,由于其低温加工和杀菌的特性,使其仍然面临一些耐热的芽孢如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以及一些耐热的腐败菌如乳酸菌等的安全风险。真空预冷技术由于其快速的预冷速率,使其在低温熟肉制品的应用中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因为快速的预冷方式是确保熟肉制品安全的重要环节。然而,过多的水分损失及品质变硬等缺陷也迫切需要对该技术进行优化研究。当前,优化真空预冷技术仍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也是推广真空预冷在熟肉制品中应用的关键。然而,目前优化的真空预冷技术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其一,降低了真空预冷的预冷速率优势;其二,对预冷后的样品在贮藏、运输环节中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C.perfringens)的增长没有抑制作用;其三,增加“二次污染”的风险,且对抑制贮藏过程中菌落总数的增长上作用有限。基于此,我们尝试以影响真空预冷技术的孔隙结构和水分存在形式为视角,提出了超声波辅助浸渍真空预冷和真空预冷复合臭氧两种优化预冷技术来试图解决上述问题,其研究内容主要如下:1. 不同盐水注射量下的西式火腿在热处理过程中水分存在形式及孔隙结构变化规律对水分存在形式分析发现,随着温度上升,不同盐水注射量样品主要表现为结合水驰豫时间(T21、T22)和自由水驰豫时间(T24和T25)、自由水驰豫峰面积(A25)增加,而束缚水驰豫时间(T23)、驰豫峰面积(A23)减少以及核磁成像呈现由黄色逐渐向蓝色的转变。样品热处理过程中会出现新的水分组分(弱自由水),且越高的盐水注射水平其新的水分组分出现所对应的温度也越高。由此说明原束缚水在升温过程中一部分转变成自由度更高的自由水而被排出,另一部分则转变成自由度更低的束缚水而被束缚于组织内部。对于孔隙结构而言,不同盐水注射样品孔隙率随着温度上升均呈上升趋势。相同温度下,更高盐水注射量样品能形成更加致密的凝胶结构,表现为更低的孔隙率、T25以及更高的T23。主成分中主成分1(PC1)和主成分2(PC2)能够解释69.5%的变量。另外,载荷图能够根据水分存在形式和孔隙率参数很好地区分不同温度和盐水注射量的样品。2. 不同盐水注射量下西式火腿真空预冷过程中水分存在形式及孔隙结构变化规律对水分存在形式分析发现,真空预冷过程中,不同盐水注射样品的结合水、束缚水和自由水驰豫峰面积(A21、A22、A23、A24、A25)均呈下降的趋势,但束缚水驰豫时间(T23)却始终维持不变。在孔隙结构上,真空预冷能明显改变样品的孔隙结构,表现为更宽的孔径分布范围、更大的孔隙率和平均孔径等。根据载荷图发现,真空预冷过程中各降温段速率与孔隙结构和水分存在形式中的部分参数存在着极强的相关性。另外,在孔隙率接近相同的情况下,具有更大的小孔数量比例、更高的孔曲率和更低的渗透率的30%盐水注射样品较40%盐水注射样品而言,在真空预冷过程中表现为更低的预冷速率。由此说明,对样品降温速率影响上,水分存在形式参数上A23和T23较A25和T25而言,以及孔隙结构参数上平均孔径(APDV)、累计孔体积(TIV)、渗透率(Permeability)、孔曲率(Tortuosity)较单纯孔隙率(P-M)而言,均分别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3. 真空预冷条件下的臭氧复压对西式火腿中C.perfringens增长的影响研究通过响应面法,获得最佳抑制C.perfringens增长的真空预冷复合臭氧处理(Inh Vac)操作参数,分别为臭氧复合浓度15 g/m3、处理时间20 min、臭氧复压压强1 atm。以此为基础,通过与冰预冷(IC)和真空预冷(VC)做比较,研究其对样品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色泽方面,Inh Vac处理样品较其他预冷方式而言具有更高的色差b*值和更低的色差a*值,且差异性显着(P<0.05)。对于丙二醛(TBA)值,较IC、VC而言,Inh Vac处理后的样品具有轻微更高的TBA值,差异性不显着(P>0.05)。在微生物方面,Inh Vac处理后的样品在冷藏过程中具有明显更低的菌落总数(TVC)和乳酸菌(LAB)数量值,且差异性显着(P<0.05)。真空预冷复合臭氧处理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抑制西式火腿中C.perfringens孢子在温度滥用的贮藏环境下的萌发和繁殖,而且还能提升样品在后期贮藏、运输环节的微生物安全性。4. 真空预冷复合臭氧(Inh Vac)处理对西式火腿中C.perfringens贮藏过程中的增长动力学研究在指数冷却上,Inh Vac处理后的样品中的C.perfringens在21 h指数冷却时间上增长不超过1 log CFU/g,然而IC和VC处理后的样品中的C.perfringens分别在15 h和18 h指数冷却上超过1 log CFU/g。在恒温贮藏试验上,较IC和VC而言,Inh Vac具有更低的μmax值和更高的λ值。另外,改进的Gompertz模型和平方根模型分别是更合理的对C.perfringens增长预测的一级和二级微生物预测模型。通过将隐形的改进Gompertz模型、平方根模型和四阶龙格库塔数值模型结合的计算机迭代法能够实现变温下C.perfringens的增长预测,且与实际检测值相差不超过1 ln CFU/g。通过建立Inh Vac处理后的西式火腿中的C.perfringens在变温条件下增长的计算机迭代法,将为其应用到实际冷链生产中提供了理论支撑。5. 真空预冷复合臭氧处理对C.perfringens孢子增长抑制的可行性分析电镜扫描发现,Inh Vac对C.perfringens营养细胞的形态有破坏作用,但对孢子细胞形态破坏不明显。细胞荧光染色表明,Inh Vac处理能够破坏C.perfringens孢子的细胞膜的完整性。尽管Inh Vac处理对C.perfringens孢子的细胞膜有一定破坏作用,但却未并能杀灭孢子。孔隙结构上,Inh Vac处理能够明显增加样品的孔隙率和孔径分布,为臭氧渗透至样品组织内部提供了有利的保证。油脂氧化结果表明,较VC和IC而言,Inh Vac处理并未明显缩短样品诱导期IP值,说明臭氧渗透至组织内部对C.perfringens孢子上细胞膜的氧化反应可能会优先于和样品内部脂肪的氧化反应。上述研究结果能够较好地证明真空预冷复合臭氧处理在熟肉制品上应用具有可行性。6. 基于浸渍真空预冷下的超声波辅助对西式火腿品质及微生物安全影响较浸渍真空预冷(IVC)而言,超声波辅助浸渍真空预冷(IVCUA)能够明显增加浸渍液的沸腾强度。另外,较IVC而言,IVCUA在样品后半段降温上具有更快的预冷速率。尽管IVCUA在样品水分损失、质构、色泽上与IVC相差不大,然而,却有着更高的T24、质子密度和更均匀的水分分布。较VC和IVC而言,IVCUA处理后的样品在冷藏过程中具有更小的菌落总数和乳酸菌数量,且差异性显着(P<0.05)。通过PMP模型对降温曲线进行预测发现,三种预冷方式下样品中C.perfringens的增长均不会超过1 log CFU/g。上述结论表明,超声波辅助浸渍真空预冷不仅能有效地改善预冷速率和弥补水分损失,同时还能有效地改善品质及微生物安全。
姚家园[8](2020)在《同课异构: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文中认为《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试行)》指出中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其核心能力之一。出于新课改纵深化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等需要,当前高中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提升教学设计能力来解决在设计理念、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如何在突出所教学科认知特征的前提下,尝试设计体现教师自身教学风格的教学方案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而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作为最常用的教研活动方式之一,为高中语文教师研究和教学之间搭建起了桥梁。基于此,研究同课异构教研方式如何有效提升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是非常有价值的。本文在新课标发布和同课异构视角下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背景下,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全文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与文献综述部分,阐述该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介绍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所用到的研究方法,综述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和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第一章,笔者通过对相关概念进行全面的阐述,同时提出研究的理论依据,并对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模式下的教学设计的程序和内容进行分析,从而梳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第二章,本部分以调查问卷为基础,对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进行调查,试图通过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分析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教师在设计理念、设计内容、设计策略及设计结果方面中出现的问题,并探究总结背后的原因。第四部分是第三、四章。本部分首先针对调查所发现的问题,结合上述研究成果从四个维度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设计素养;第二,实现团队备课,比较研究不同教师授课对象的学情、设计目标和设计内容三个方面,落实“教什么”;第三,以一课多研为抓手,分类研究教师设计策略、设计过程和弹性设计三个方面,落实“怎么教”;第四,由专家引领促进教学反思。其次,结合高中语文课堂资源,笔者选取高一年级的两个班级分别进行教学,将之前设想的策略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通过实际的教学课例检验设想的策略的优劣,探讨利用同课异构来提高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有效性。第五部分是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本论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希望能够对之后的研究者有所帮助。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一项主要的能力要求。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教育的效果。教师们需要利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聚集教师、教研团体和专家的力量,坚持理论培训、团队备课、一课多研和反思总结,致力于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加速专业化成长和推动新课改发展。
张子威[9](2020)在《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中的现代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以高昂的基调,深刻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作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晴雨表和中国工业题材小说的滥觞,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还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以现代性视角切入,可重新挖掘出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精神内涵,且通过综合中西方对于现代性概念的理解和中国学者的研究结论,可以看到十七工业题材小说在人的精神层面既展现出一种现代性的追求,同时也存在着现代性的缺失之处。其现代性追求可归纳为妇女的解放精神、工业秩序理念、生产伦理意识和时代意识四个方面,其缺失之处则表现在个性的压抑、理性的膨胀和传统的黏连三个方面。结合文本分析可探知,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现代性问题,应该从不同层面进行综合分析,单一的评价标准难免会失之偏颇。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受政治历史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也有其特殊的文学价值,且与西方的现代化发展要求并不矛盾。其对于现代性的追求和缺失都是以一种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作为内在扭力,顺应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体现了中国文学的进化论意识形态。中国当代的工业题材作品创作应该延续这条发展脉络,从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中吸取经验,接过传统农业文学的衣钵,以现代笔触描绘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中国,使中国文学真正拥有现代性。
李梓萱[10](2020)在《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49-1953)》文中研究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展开一切工作的基础和生命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共夺取最终革命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中国初期,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中共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改变其马克思主义本质内涵的基础上,侧重方面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在新时代,不断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中国初期1949-1953年的湖南人民革命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归纳,意图呈现出湖南革大对其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的历史情境。然后通过分析总结出历史经验和启示,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文章主要是从四个章节两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通过真实的档案和史料阐述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成立的背景、发展、运作以及教学,再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论述湖南人民革命大学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及思想政治实践教育中,对学员即旧社会知识分子和机关人员进行思想改造和政治训练,逐渐将他们培养成中共所需要的革命和社会建设的新干部。总结新中国初期湖南人民革命大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对学员的思想转变起了积极作用,培养了大批中共干部为湖南的革命和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为新中国初期湖南干部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有不足,主要是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一是没有贯彻中共的知识分子政策,在思想改造中出现过左的倾向,二是由于革命大学本身就是短期的干部培训学校,因此缺乏系统而长期的学习和教学方法,使得学员在思想改造和政治训练中的成效打了折扣。从湖南人民革命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出的历史经验以及对当今时代的启示,主要体现在对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面:首先,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要采用发扬与批判相结合的方法;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必须系统化;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四,面对问题与错误,采取宽大严肃相结合的态度,能够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通过吸收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与启示,在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要注重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合格而可靠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对于沸腾炉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于沸腾炉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翻转课堂模式在初中物理复习课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现状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六节 创新点 |
第二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中的相关概念综述 |
第一节 翻转课堂 |
第二节 复习课 |
第三节 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法 |
第四节 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 |
第五节 单重五环节课前部分翻转教学模式 |
第六节 混合学习 |
第三章 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信息加工理论 |
第二节 个体建构主义理论 |
第三节 社会文化理论 |
第四节 社会建构主义和支架式教学 |
第四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复习课教学的基本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对象的性别与教龄分析 |
第二节 针对翻转课堂理念及实际应用的现状调查 |
第三节 针对复习课现状的调查 |
第四节 针对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复习课的现状以及看法调查 |
第五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单元复习课的设计与教学实践 |
第一节 翻转课堂单元复习课的优势 |
第二节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所遵循的原则 |
第三节 翻转课堂单元复习课教学实践案例——《物态变化》 |
第六章 《物态变化》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的评价 |
第一节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物态变化》单元复习课的教学效果研究 |
第二节 教师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中物理单元复习课实施的态度 |
第七章 《物态变化》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学生的自我建构 |
第二节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与目标教学 |
第三节 社会文化理论与课堂内化中的共同建构 |
第八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
第一节 选课策略 |
第二节 课前注重学生自我建构的教学策略 |
第三节 课上注重生生共同建构的教学策略 |
第四节 师生交流阶段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
第九章 结语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语 |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附件二:前测和后测成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新诗思维术”视域下的初中新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初中语文新诗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初中语文新诗教学现状调查 |
一、学生学习现状调查 |
二、教师教学现状调查 |
第二节 初中新诗教学现状分析 |
一、学生新诗知识及文本分析基础薄弱 |
二、朗读教学中节奏旋律的把握不足 |
三、新诗教学缺乏对意象合理的指导 |
四、文本细读中陌生化语言解读困难 |
第三节 初中新诗教学存在问题归因 |
一、新诗教学中缺乏对文体意识的观照 |
二、学生对新诗文本鉴赏体验的不足 |
三、教师新诗教学专业素养有所欠缺 |
第二章 “新诗思维术”在初中新诗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新诗思维术”概述 |
一、情绪旋律 |
二、意象思维 |
三、语言思维 |
第二节 “新诗思维术”运用于初中新诗教学的意义 |
一、新诗思维术凸显新诗文体意识 |
二、新诗思维术打破新诗的施教传统 |
三、阅读教学中建立与古诗不同的思维 |
第三节 “新诗思维术”用于初中新诗教学的可行性 |
一、新诗思维术与新诗选编理念的契合 |
二、新诗思维术与新诗教学目标的契合 |
第三章 “新诗思维术”视域下的新诗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新诗思维术”视域下的新诗教学原则 |
一、文体施教原则 |
二、形象直观原则 |
三、时代性原则 |
第二节 “新诗思维术”的初中新诗教学策略 |
一、“情绪旋律”下的新诗教学策略 |
二、“意象思维”下的新诗教学策略 |
三、“语言思维”下的新诗教学策略 |
第三节 “新诗思维术”在新诗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
一、《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
二、教学设计效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幼儿园教育质量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 |
二、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教育质量问题突出 |
三、过程性质量是提高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
四、笔者难以割舍的民族地区乡村幼儿教育情怀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相关研究 |
二、国内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相关研究 |
三、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贵州省六盘水市D乡幼儿园发展概况 |
第一节 D乡幼儿园的办园背景分析 |
一、D乡自然地理概况 |
二、D乡经济、文化概况 |
三、D乡教育发展概况 |
第二节 D乡幼儿园发展历程回顾 |
一、艰难探索阶段(2008-2013) |
二、稳步前行阶段(2014-2018) |
三、快速发展阶段(2018 年至今) |
第三节 D乡幼儿园的发展现状 |
一、幼儿园园舍 |
二、幼儿入园与编班 |
三、幼儿园安全状况 |
四、幼儿园卫生保健情况 |
五、幼儿园师资状况 |
六、幼儿园收费情况 |
第三章 贵州省六盘水市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研究的分析框架与实施过程 |
一、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研究维度形成的依据 |
二、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内涵及分析框架 |
三、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现状研究的实施过程 |
第二节 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维度分析 |
一、教师教育观念 |
二、教师行为 |
三、课程 |
四、师幼互动 |
五、家园共育 |
第三节 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整体分析 |
一、教师教育观念得到改善但仍需加强 |
二、教师行为趋于合理但参与活动程度需要深化 |
三、课程要素完整但与民族乡村实际不尽吻合 |
四、师幼互动积极但互动深度有待加强 |
五、家园共育局面基本形成但水平亟待提高 |
第四章 贵州省六盘水市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资源匮乏难以保障乡村幼儿园发展基本需求 |
二、幼儿园教师自身素养难以提高教育实践水平 |
三、现有课程难以适应民族乡村幼儿园发展需要 |
四、互动中幼儿主体性弱化且缺乏情感交流难以营造积极心理氛围 |
五、家园合作机制不健全难以构建良好外部生态 |
六、村级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严重滞后难以均衡发展 |
第二节 制约 D 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提高的原因分析 |
一、经济水平落后限制幼儿教育事业发展速度 |
二、过程性质量意识不强、督促不到位增加了管理难度 |
三、办园历程短造成对乡村幼儿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
四、中心幼儿园示范作用缺失拉大乡、村幼儿园的差距 |
五、园长流动性大影响幼儿园持续稳步发展 |
六、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导致幼儿园发展乏力 |
七、家园合作意识不强加大合作难度 |
第五章 提高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
第一节 构建民族乡村幼儿教育发展新理念 |
一、强化政府对乡村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
二、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明确角色定位 |
三、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成为幼儿教育的合作者 |
第二节 建立完善的民族乡村幼儿教育保障体系 |
一、落实政策法律明确各级政府职责 |
二、加大财政投入保障乡村幼儿教育经费 |
三、完善教育监管体制、建立过程性教育质量评估机制 |
第三节 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特色幼儿教育 |
一、以理念为抓手引领幼儿园民族特色发展方向 |
二、重视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应用 |
三、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园本课程 |
第四节 探索新型的民族乡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
一、创新教师培训方式 |
二、以教育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三、搭建幼儿园园长成长平台 |
第五节 形成家园共育良好局面 |
一、深化家园共育程度 |
二、形成多样化的家园合作方式 |
三、提高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有效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 |
致谢 |
(4)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意义及依托项目 |
1.2 研究区位置及概况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青海东昆仑西段研究现状 |
1.3.2 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研究现状 |
1.3.3 主要成矿类型研究现状 |
1.3.4 存在主要问题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分析测试方法 |
1.5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
1.6 取得主要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
2.2 区域地层 |
2.2.1 古-中元古界 |
2.2.2 新元古界 |
2.2.3 下古生界 |
2.2.4 上古生界 |
2.2.5 中生界 |
2.2.6 新生界 |
2.3 区域构造 |
2.3.1 昆南断裂 |
2.3.2 昆中断裂 |
2.3.3 昆北断裂 |
2.3.4 柴达木南缘断裂 |
2.3.5 阿尔金断裂 |
2.3.6 哇洪山-温泉断裂 |
2.3.7 黑山-那陵格勒河断裂 |
2.4 区域岩浆岩 |
2.4.1 前晋宁期 |
2.4.2 晋宁期 |
2.4.3 加里东期 |
2.4.4 海西-印支早期 |
2.4.5 印支期晚 |
2.5 区域矿产 |
第3章 东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研究 |
3.1 始太古代-古元古代古陆核的证据 |
3.2 中-新元古代岩浆-构造事件 |
3.2.1 柴达木南缘岩浆-构造事件——“金水口岩群”时代与构造属性 |
3.2.2 昆南岩浆-构造事件——万宝沟大洋玄武岩高原形成 |
3.3 加里东早期构造体系的形成 |
3.3.1 柴达木南缘沟-弧-盆体系(西太平洋型活动陆缘) |
3.3.2 万宝沟玄武岩高原沟-弧体系 |
3.4 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万宝沟玄武岩拼贴-洋壳板片断离 |
3.4.1 洋壳深俯冲-板片断离-软流圈上涌作用 |
3.4.2 万宝沟玄武岩的拼贴 |
3.5 海西晚期-印支早期安第斯型造山活动 |
3.6 印支晚期-燕山期岩石圈拆沉和底侵作用 |
3.7 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期区域隆升作用 |
第4章 典型矿床研究 |
4.1 阿克楚克赛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
4.1.1 矿区地质特征 |
4.1.2 矿床地质特征 |
4.1.3 成岩成矿时代与地球化学特征 |
4.1.4 同位素特征 |
4.1.5 岩浆源区与演化 |
4.1.6 成矿作用研究 |
4.2 阿克楚克赛斑岩型矿化(点) |
4.2.1 矿床地质特征 |
4.2.2 岩石年代学及与地球化学特征 |
4.2.3 成矿作用研究 |
4.3 卡尔却卡A区中高温热液脉-隐爆角砾岩壳型矿床 |
4.3.1 矿区地质特征 |
4.3.2 矿床地质特征 |
4.3.3 岩石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
4.3.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3.5 成矿年代学研究 |
4.3.6 成矿作用研究 |
4.4 卡尔却卡B区矽卡岩型矿床 |
4.4.1 矿区地质特征 |
4.4.2 矿床地质特征 |
4.4.3 侵入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
4.4.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4.5 成矿年代学研究 |
4.4.6 成矿作用研究 |
第5章 区域成矿规律 |
5.1 成矿地质条件 |
5.1.1 地层条件 |
5.1.2 构造条件 |
5.1.3 岩浆岩条件 |
5.2 矿床类型与空间分布 |
5.2.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
5.2.2 斑岩型矿床 |
5.2.3 矽卡岩型-中高温热液脉型矿床 |
5.3 成矿时代、构造背景与成矿模式 |
5.3.1 成矿时代划分 |
5.3.2 构造背景与动力学模型 |
5.4 矿床区域保存条件及矿床空间分布 |
5.4.1 昆中南带保存条件 |
5.4.2 昆中北带保存条件 |
5.5 找矿潜力及找矿方向 |
5.5.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
5.5.2 岩浆热液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唐前期京北屯防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相关研究学术史的回顾和梳理 |
(一) 关于京北地区山川形胜、交通和军事地理的研究 |
(二) 关于民族关系的研究 |
(三) 关于羁縻府州和都护府的研究 |
(四) 关于屯田、马政和盐政的研究 |
(五) 关于朔方军的研究 |
二、选题理由与研究价值 |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一章 唐初对京北地区的军事开拓:从高祖武德元年到高宗弘道元年(618-683年) |
第一节 高祖时期对京北地区的艰难开拓 |
一、武德初年的北方危机 |
二、京北地区总管府的层层设置 |
三、总管府安定京北的重要作用 |
第二节 太宗时期北疆外扩与羁縻府州设置 |
一、太宗时期的锐意北进 |
二、北疆羁縻府州的设置 |
第三节太宗、高宗时期以京北都督府与都护府监管羁縻府州安边体系的发展 |
一、都督府对羁縻府州的监管 |
四、设置燕然都护府管理漠北羁縻府州 |
五、京北都护府制度的发展 |
第四节 高宗调露元年后京北羁縻府州安边体系的失效 |
一、京北羁縻府州安边体系开始瓦解 |
二、都护府职能丧失与安边体系失效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京北屯防体系的初步构建——以三受降城的修筑为标志:从武则天光宅元年到玄宗先天即位(684-712年) |
第一节 武则天对突厥的绥靖政策 |
第二节 御边策略转变期朝廷对御边之法的探索 |
第三节 军队屯驻京北与京北军城建设 |
一、久视元年始朔方行军转为屯驻军 |
二、朔方屯驻军的优势及京北军城建设 |
第四节 三受降城的修筑及其作用 |
第五节 屯防体系构筑下京北军事防线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京北屯防体系的稳固构建与特点——朔方节度使的设置与屯防布局:玄宗开天时期(713—755年) |
第一节 玄宗的北疆策略: 从和亲到北伐 |
第二节 解决河曲降户带来的边防隐患 |
一、处理河曲突厥降户 |
二、平定河曲六胡州叛乱 |
第三节 朔方节度使的设立与朔方军的发展 |
一、朔方驻军统领成为节度使 |
二、朔方节度使的选任与控制 |
三、朔方军屯驻概况 |
四、朔方军兵源 |
第四节 朔方节度使体制下屯防体系的发展 |
一、朔方节度使的职权扩充 |
二、多位一体屯防体系的稳固和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京北屯防体系的瓦解与崩溃:从安史之乱爆发到代宗广德元年(755—763年) |
第一节 京北屯防军的调离 |
一、叛乱发生后京北屯防军的调离及参加平叛 |
二、肃宗灵武即位与朔方军参加平叛 |
第二节 京北屯防体系的崩溃 |
一、河曲蕃族叛乱 |
二、吐蕃攻陷京师长安 |
第三节 肃代两朝对朔方行营军权的控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京北屯防体系在环京畿屯防整体布局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一节 与河东军形成犄角之势 |
一、掎角河东,协同屯防 |
二、与河东屯防体系建设相辅相成 |
三、与河东军的军事协作 |
第二节 朔方军对河西、陇右的军事支援 |
第三节 朔方军与河西、陇右军及河东军间军事协作的发展 |
第四节 在环京畿屯防整体布局中的作用 |
一、支援河陇与河东,隔断吐蕃与突厥 |
二、环京畿屯防体系防御重心的转移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京北屯防体系与秦、西汉、隋北防体系及唐代宗朝京西北屯防体系的比较 |
第一节 与秦朝北防体系的比较 |
一、秦朝北防体系的构建 |
二、与秦朝北防体系的比较 |
第二节 与西汉北防体系的比较 |
一、西汉北防体系的构建 |
二、与西汉北防体系的比较 |
第三节 与隋朝北防体系的比较 |
一、隋朝北防体系的构建 |
二、与隋朝北防体系的对比 |
第四节 与唐代宗朝京西北屯防体系的比较 |
一、代宗朝对京西北屯防体系的重构 |
二、与代宗朝京西北屯防体系的比较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杀手的抉择(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第十八章 |
第十九章 |
第二十章 |
第二十一章 |
第二十二章 |
第二十三章 |
第二十四章 |
第二十五章 |
第二十六章 |
第二十七章 |
第二十八章 |
第二十九章 |
第三十章 |
第三十一章 |
第三十二章 |
第三十三章 |
第三十四章 |
第三十五章 |
(7)基于微观结构研究优化真空预冷技术对西式火腿品质及安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 |
第一章 绪论 |
1.1 真空预冷降温机理研究 |
1.1.1 真空预冷技术 |
1.1.2 真空预冷原理 |
1.1.3 真空预冷系统 |
1.1.4 真空预冷机理探讨 |
1.2 低温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孔隙率和水分存在形式的变化 |
1.3 真空预冷及其优化技术在低温熟肉制品中的应用进展 |
1.3.1 真空预冷对低温熟肉制品品质和微生物安全的影响研究 |
1.3.2 真空预冷优化技术对低温熟肉制品品质和微生物安全的影响研究 |
1.4 低温熟肉制品预冷、贮藏环节中微生物安全研究现状 |
1.4.1 低温熟肉制品快速预冷要求 |
1.4.2 预冷环节中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的增长情况 |
1.4.3 低温熟肉制品贮藏过程中乳酸菌增长情况 |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不同盐水注射量下的西式火腿在热处理过程中水分存在形式及孔隙结构变化规律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仪器 |
2.2.4 试验方法 |
2.2.5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盐水注射量的西式火腿升温过程中蒸煮损失的变化 |
2.3.2 不同盐水注射量下的西式火腿升温过程中NMR参数变化 |
2.3.3 不同盐水注射量下西式火腿升温过程中的MRI参数变化 |
2.3.4 不同盐水注射量下西式火腿升温过程中的DSC参数变化 |
2.3.5 不同盐水注射量的西式火腿的电镜扫描图 |
2.3.6 不同盐水注射量的西式火腿热处理过程中孔隙结构(气体吸附法)变化 |
2.3.7 蒸煮损失、核磁共振、孔隙结构的主成分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盐水注射量下西式火腿真空预冷过程中水分存在形式及孔隙结构变化规律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仪器 |
3.2.4 试验方法 |
3.2.5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盐水注射量的西式火腿真空预冷过程中各降温段的降温速率变化 |
3.3.2 不同盐水注射量西式火腿真空预冷过程中NMR参数变化 |
3.3.3 不同盐水注射量下的西式火腿真空预冷过程中MRI参数变化 |
3.3.4 不同盐水注射量西式火腿真空预冷过程中孔隙率(气体吸附法)变化 |
3.3.5 不同盐水注射量下的西式火腿孔隙结构(压汞法)参数变化 |
3.3.6 不同盐水注射量西式火腿真空预冷过程中水分损失比 |
3.3.7 不同盐水注射量的西式火腿真空预冷前的含水量、持水力和水分活度变化 |
3.3.8 不同盐水注射样品真空预冷过程中各温度段平均降温速率与水分特性参数、孔隙结构参数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
3.3.9 不同盐水注射量西式火腿偏最小二乘法模型分析 |
3.3.10 不同盐水注射量西式火腿 VIP 值 |
3.4 小结 |
第四章 真空预冷条件下的臭氧复压对西式火腿中C.perfringens增长的影响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主要试剂 |
4.2.3 仪器设备 |
4.2.4 试验方法 |
4.2.5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C.perfringens营养细胞转变成C.perfringens孢子 |
4.3.2 典型真空预冷复合臭氧操作过程 |
4.3.3 不同臭氧复压浓度对西式火腿贮藏过程中C.perfringens增长的抑制作用 |
4.3.4 不同臭氧处理时间对西式火腿贮藏过程中C.perfringens的抑制作用 |
4.3.5 不同臭氧复压压强对西式火腿贮藏过程中C.perfringens的抑制作用 |
4.3.6 通过响应面法评估真空预冷下臭氧复压处理变量对西式火腿贮藏过程中C.perfringens增长的贡献 |
4.3.7 不同预冷方式对西式火腿贮藏过程中色泽的影响 |
4.3.8 不同预冷方式对西式火腿贮藏过程中TBA值的影响 |
4.3.9 不同预冷方式对西式火腿贮藏过程中菌落总数和乳酸菌数量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真空预冷复合臭氧处理对西式火腿中的C.perfringens贮藏过程中的增长动力学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主要试剂 |
5.2.3 仪器设备 |
5.2.4 试验方法 |
5.2.5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不同预冷方式对西式火腿中的C.perfringens在指数冷却下增长的影响 |
5.3.2 一级模型预测及货架期预测 |
5.3.3 一级模型C.perfringens增长参数 |
5.3.4 一级模型比较 |
5.3.5 二级模型生长参数及对比 |
5.3.6 方波温度条件下C.perfringens生长的动态模拟 |
5.3.7 连续温度变化下C.perfringens生长的动态模拟 |
5.4 小结 |
第六章 真空预冷复合臭氧处理对C.perfringens孢子增长抑制的可行性分析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材料 |
6.2.2 主要试剂 |
6.2.3 仪器设备 |
6.2.4 试验方法 |
6.2.5 数据处理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C.perfringens细胞形态变化观察 |
6.3.2 荧光染色试验 |
6.3.3 不同预冷方式对西式火腿孔隙结构的影响 |
6.3.4 不同预冷方式对西式火腿脂肪氧化诱导期IP值 |
6.4 小结 |
第七章 基于浸渍真空预冷下的超声波辅助对西式火腿品质及微生物安全影响 |
7.1 前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试验材料 |
7.2.2 主要试剂 |
7.2.3 仪器设备 |
7.2.4 试验方法 |
7.2.5 数据处理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浸渍真空预冷和超声波辅助浸渍真空预冷过程中盐水溶液形态变化 |
7.3.2 不同预冷方式对西式火腿和盐水降温曲线的影响 |
7.3.3 不同预冷方式对于西式火腿色泽的影响 |
7.3.4 不同预冷方式对西式火腿质构的影响 |
7.3.5 不同预冷方式对西式火腿核磁共振参数及核磁成像的影响 |
7.3.6 不同预冷方式处理后的西式火腿在冷藏过程中菌落总数和乳酸菌数量变化 |
7.3.7 基于PMP模型预测西式火腿降温过程中C.perfringens的增长 |
7.4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同课异构: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一、选题依据及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理论阐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同课异构 |
二、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
三、“同课异构”与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关系 |
第二节 理论依据 |
一、头脑风暴法理论 |
二、教学最优化理论 |
三、教师合作理论 |
四、元认知理论 |
第三节 “同课异构”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
一、“同课异构”视角下的设计程序 |
二、“同课异构”视角下的设计内容 |
第二章 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探究 |
第一节 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二、访谈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中出现的问题 |
一、设计理念:注重操作,轻视理念 |
二、设计内容:内容过多,偏离重点 |
三、设计策略:长于嫁接,灵活不够 |
四、设计效果:针对不足,收获相似 |
第三节 问题背后的原因探究 |
一、教师们对“同课异构”的认识有偏颇 |
二、教师自身的设计理论素养有待提高 |
三、“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对教师教学设计指导不够 |
第三章 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有效策略 |
第一节 加强培训:提高教师设计素养 |
一、比较学习课标,明确最新理念 |
二、深钻设计理论,奠定专业基础 |
第二节 实现团体备课:比较研究“教什么” |
一、聚焦不同学情,提高教师设计的针对性 |
二、比较教材细读,增强教师设计目标的目的性 |
三、落实因材施教,突出教师设计内容的分层性 |
四、案例评析 |
第三节 坚持一课多研:分类研究“怎么教” |
一、倡导教无定法,提升教师设计策略的灵活性 |
二、注重扬长避短,实现教师设计过程的最优化 |
三、鼓励适当留白,加强教师设计的弹性 |
第四节 专家引领:鼓励教师参与,加强反思深度 |
第四章 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课例及反思 |
第一节 实践课例展示-以《短歌行》为例 |
《短歌行》教学设计一 |
《短歌行》教学设计二 |
第二节 活动过程总结与反思 |
一、初次设计 |
二、二次设计后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中的现代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析 |
1.3 研究难点与创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现代化与现代性 |
2.1 现代化的适应属性 |
2.2 工业题材小说的现代性 |
3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中的现代性追求 |
3.1 《为了幸福的明天》中的妇女解放精神 |
3.2 《乘风破浪》中的工业秩序理念 |
3.3 《沸腾的群山》中的生产伦理意识 |
3.4 《上海的早晨》中的时代意识 |
4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中的现代性缺失 |
4.1 《铁水奔流》中的个性压抑 |
4.2 《五月的矿山》中的理性膨胀 |
4.3 《百炼成钢》中的传统黏连 |
5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现代性启示 |
5.1 进化论的意识形态 |
5.2 当代工业题材小说的现代性反思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阅读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49-195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相关概念界定 |
(一)选题缘起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二、学术研究动态 |
(一)关于新中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二)关于湖南人民革命大学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中国初期湖南人民革命大学的创办 |
一、湖南革大的创办背景 |
(一)解放初期全国各地创办革命大学的潮流 |
(二)解放初期湖南严峻的社会形势 |
(三)湖南省委关于大量训练培养干部的计划 |
二、湖南革大的创办与运作 |
(一)湖南革大的创办 |
(二)湖南革大的组织架构 |
三、湖南革大学员的构成与思想特征 |
(一)革大学员的基本构成 |
(二)革大学员的思想特征 |
第二章 湖南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 |
一、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
(一)教学原则 |
(二)教学方法 |
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 |
(一)社会发展史教学 |
(二)对中共的认识教育 |
(三)革命人生观教学 |
(四)形象教学 |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制度与措施 |
(一)学习互助组织与互助制度 |
(二)引导学员写思想总结 |
(三)开展控诉运动 |
第三章 湖南革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活动 |
一、组织参加政治运动 |
(一)组织参加抗美援朝爱国主义运动 |
(二)组织参加“三反”“五反”运动 |
(三)组织参加政治运动实践的作用 |
二、组织参加民主实践活动 |
(一)参加学代会组织 |
(二)参加青年团组织 |
三、组织开展劳动生产实践活动 |
第四章 湖南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不足 |
一、湖南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
(一)对学员的思想转变起了积极作用 |
(二)为新中国初期湖南干部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二、湖南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
(一)贯彻知识分子政策存在不足 |
(二)培训时间较短,缺乏系统的教学和学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对于沸腾炉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翻转课堂模式在初中物理复习课中的实践研究[D]. 杨雨洁. 青岛大学, 2021
- [2]“新诗思维术”视域下的初中新诗教学研究[D]. 金文丽.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3]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个案研究[D]. 李菊.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D]. 赵拓飞. 吉林大学, 2021(01)
- [5]唐前期京北屯防体系研究[D]. 冯雨晴. 山东大学, 2020(04)
- [6]杀手的抉择[J]. 汤姆·亨特,谭敏,陶涛,赵丽珠. 译林, 2020(06)
- [7]基于微观结构研究优化真空预冷技术对西式火腿品质及安全的影响[D]. 廖彩虎.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8]同课异构: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D]. 姚家园.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中的现代性问题研究[D]. 张子威. 中国矿业大学, 2020(11)
- [10]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49-1953)[D]. 李梓萱.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