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味液下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120例

苦味液下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120例

一、苦味叶下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120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佳[1](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探讨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硬化、肝癌发生率与临床疗效差异,探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以2012年6月至2016年8月在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研究型门诊初始开始抗病毒治疗,并坚持长期随访至今的17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中药暴露程度不同,划分为中西医结合组(120例)和西药组(55例),以发生肝硬化或肝癌的时间为观察终点,未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患者以2020年12月为观察终点,规范化、回顾性收集患者初诊至观察终点期间的临床资料,运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队列的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HBV DNA阴转率、肝功能的复常率,并对肝硬化、肝癌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延缓肝硬化、肝癌发生的作用。结果:(1)中西医结合组的中位随访时间为5.79年,西药组中位随访时间为6.15年。截止研究终点,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为3.33%,西药组为12.73%,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7)。肝癌累积发生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为0.83%,西药组为7.27%,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8)。(2)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对两组患者肝硬化、肝癌累积发生率进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肝硬化、肝癌累积发生率均低于西药组,Log Rank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P肝硬化=0.023,P肝癌=0.017)。(3)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风险进行多因素分析,基线时HBe Ag阳性(HR=5.85,95%CI:1.13-30.35,P=0.035)、饮酒(HR=9.56,95%CI:1.50-60.85,P=0.017)是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中西医结合治疗(HR=0.17,95%CI:0.04-0.77,P=0.021)是发生肝硬化的保护因素。高水平AFP(HR=9.64,95%CI:1.29-72.30,P=0.027)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中医药结合治疗可能为肝癌发生的潜在保护因素(HR=0.108,95%CI:0.011-1.040,P=0.054),但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4)。(4)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着降低患者HBV DNA水平、改善肝功能(ALT、AST、TBIL、DBIL等)、AFP水平,自身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西药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5)患者使用中药治疗,以辨证服用中药汤剂最多(68.76%),其次为中成药,包括扶正化瘀胶囊(23.44%)、海珠益肝胶囊(1.56%)、抗纤软肝颗粒及(1.56%)及五酯滴丸(1.56%)等。结论:(1)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使用西药,能够降低肝硬化、肝癌等的发生率。(2)多因素分析得知,基线时HBe Ag阳性、饮酒是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是肝硬化的保护因素;高水平AFP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3)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着降低患者HBV DNA水平、促进病毒学反应,改善肝功能(ALT、AST、TBIL、DBIL等)、AFP水平,治疗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西药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邓舟[2](2020)在《益气解毒活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益气解毒活血法基本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治疗前后HBV DNA、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及多参数模型(APRI、FIB-4)、肝脾超声、肝脏硬度值及中医症候积分等各项指标的变化,客观评价益气解毒活血法基本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研究防治该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和安全有效的药物。研究方法将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花园山院区)肝病科,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采用随机数分组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与恩替卡韦分散片0.5mg/次,1次/d,口服,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益气解毒活血法基本方(太子参20g、白术15g、叶下珠15g、苦参10g、丹参15g、桃仁10g、茯苓15g、黄精15g、虎杖15g、白花蛇舌草20g、郁金15g、鳖甲15g、甘草6g)200ml/次,早晚各1次,疗程均为24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血清HBV DNA、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及多参数模型(APRI、FIB-4)、肝脾彩超、肝脏硬度值及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将检查结果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患者入组一般情况: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生命体征、既往病史、治疗史、HBV DNA、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及多参数模型(APRI、FIB-4)、肝脾超声、肝脏硬度值及中医症候积分等各项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肝功能以及HBV DNA的变化:治疗24周后,治疗组患者肝功能炎性指标ALT(35.23±10.03 u/L)、AST(28.51±10.09 u/L)较治疗前 ALT(103.40±17.49 u/L)、AST(76.31±13.38 u/L)明显改善,GGT(40.03±6.98 u/L)、TBil(16.38±8.10 umol/L)、HBV DNA(2.39±1.33 log10IU/ml)较治疗前 GGT(52.94±12.06 u/L)、TBil(22.81±8.17 umol/L)、HBV DNA(5.23±3.63 log10IU/ml)明显下降,肝脏合成指标ALB(42.65±3.24 g/L)较治疗前ALB(39.64±3.31g/L)有所上升;对照组患者肝脏炎性指标ALT(51.11±20.74 u/L)、AST(35.09±10.89 u/L)较治疗前ALT(106.14±18.56 u/L)、AST(72.49±13.44 u/L)明显改善,GGT(47.51±5.43 u/L)、TBil(18.67±5.96 umol/L)、HBV DNA(3.29±0.61 log10IU/ml)较治疗前 GGT(51.77±10.41 u/L)、TBil(21.67±5.93 umol/L)、HBV DNA(5.36±3.34 1og10IU/ml)明显下降,肝脏合成指标ALB(42.29±2.30 g/L)较治疗前ALB(39.34±2.21 g/L)有所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LT(35.23±10.03 u/L)、AST(28.51±10.09 u/L)、GGT(40.03±6.98 u/L)、ALB(42.65±3.24 g/L)、TBil(16.38±8.10 umol/L)、HBV DNA(2.39±1.33 log10IU/ml)较对照组ALT(51.11±20.74 u/L)、AST(35.09±10.89 u/L)、GGT(47.51±5.43 u/L)、ALB(42.29±2.30 g/L)、TBil(18.67±5.96 umol/L)、HBV DNA(3.29±0.61 log10IU/ml)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两组患者均无HBsAg转阴(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变化:治疗24周后,治疗组患者肝纤四项 HA(75.63±33.01 ng/ml)、PⅢNP(37.11±19.8 ng/ml)、Ⅳ-C(37.29±17.31 ng/ml)、LN(31.50±24.5 ng/ml)较治疗前 HA(132.70±78.11 ng/ml)、PⅢNP(59.67±41.72 ng/ml)、Ⅳ-C(65.60±35.03 ng/ml)、LN(45.07±41.50 ng/ml)明显的下降;对照组患者肝纤四项 HA(78.11±34.74ng/ml)、PⅢNP(40.09±20.89 ng/ml)、Ⅳ-C(39.51±19.43 ng/ml)、LN(34.29±26.30 ng/ml)较治疗前 HA(133.14±79.56 ng/ml)、PⅢNP(59.49±42.44 ng/ml)、Ⅳ-C(66.77±36.41 ng/ml)、LN(45.34±42.21 ng/ml)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肝纤四项 HA(75.63±33.01 ng/ml)、PⅢNP(37.11±19.8 ng/ml)、Ⅳ-C(37.29±17.31 ng/ml)、LN(31.50±24.5 ng/ml)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肝纤四项 HA(78.11±34.74 ng/ml)、PⅢNP(40.09±20.89 ng/ml)、Ⅳ-C(39.51±19.43 ng/ml)、LN(34.29±26.30 ng/ml)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APRI、FIB-4的变化:治疗24周后,治疗组患者 APRI(0.6±0.38)、FIB-4(1.7±1.39)较治疗前 APRI(1.3±0.81)、FIB-4(2.2±1.48)明显下降;对照组患者 APRI(0.8±0.45)、FIB-4(2.0±1.44)较治疗前 APRI(1.3±0.93)、FIB-4(2.3±1.23)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 APRI(0.6±0.38)、FIB-4(1.7±1.39)较对照组患者 APRI(0.8±0.45)、FIB-4(2.0±1.44)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肝脏脾脏超声的变化:治疗24周后,治疗组患者门静脉主干内径(10.79±0.50mm)、脾静脉内径(5.8±0.9 mm)、脾脏厚度(38.21±4.32 mm)较治疗前门静脉主干内径(13.35±1.41 mm)、脾静脉内径(8.3±1.5 mm)、脾脏厚度(46.76±6.45 mm)明显缩小;对照组患者门静脉主干内径(11.04±0.85 mm)、脾静脉内径(7.2±1.1 mm)、脾脏厚度(39.47±4.72 mm)较治疗前门静脉主干内径(13.23±1.34 mm)、脾静脉内径(8.4±1.4 mm)、脾脏厚度(47.21±6.32 mm)明显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门静脉主干内径(10.79±0.50 mm)、脾静脉内径(5.8±0.9 mm)、脾脏厚度(38.21±4.32 mm)较对照组患者门静脉主干内径(11.04±0.85 mm)、脾静脉内径(7.2±1.1 mm)、脾脏厚度(39.47±4.72 mm)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肝脏硬度值(LSM)的变化:治疗24周后,治疗组患者肝脏硬度值(8.20±1.1OkPa)较治疗前(10.46±1.41 kPa)明显下降;对照组患者肝脏硬度值(9.1±1.31 kPa)较治疗前(10.42±1.34 kPa)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肝脏硬度值(8.20±1.10 kPa)相对于对照组患者(9.1±1.31 kPa)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中医症候量化积分比较: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在胁痛、脘腹胀痛、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口干口苦、大便稀溏、面色晦暗、肝脾大症候量化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量化积分较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明显下降,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掌、蜘蛛痣等其他中医症候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显着意义(p>0.05)。8、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24周后,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4.12±3.63)较治疗前(9.24±6.56)明显下降;对照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6.04±3.95)较治疗前(9.29±7.12)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4.12±3.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中医症候总积分(6.04±3.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两组患者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24周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综合疗效为72.5%,治疗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为87.5%;两组患者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10、安全性指标:患者耐受性良好,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尿、粪三大常规、肾功能及心电图等均未出现有临床意义的变化。结论益气解毒活血法能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患者的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APRI、FIB-4及肝脏硬度值,缩小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内径及脾脏厚度,防治肝纤维化的进一步发生发展。益气解毒活血法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安全、有效的治法,益气解毒活血法基本方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有效方药。

任奕存[3](2020)在《慢性乙肝预后与家族史、中医证型及相关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研究具有肝硬化家族史的患者是否患肝硬化的危险性更高以及此类患者中哪种证型更易向肝硬化进展,并整体探究家族史以及其它相关理化指标与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规律,为防止慢性乙肝进展为肝硬化提供临床指导及客观化依据。研究材料与方法:收集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病门诊具有家族史的慢性乙肝或者乙肝后肝硬化患者490例,通过门诊电子病例系统,收集患者的诊疗信息,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总结患有家族史的乙肝患者预后与哪些指标关系密切。研究结果:1.本次共收集患者490例,肝硬化患者198例,慢性乙肝患者292例。肝硬化证型6种:肝脾血瘀证、气郁湿阻证、脾肾阳虚证、寒湿困脾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慢性乙肝证型6种: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证。2.肝硬化患者51-60岁人数最多66例,占比33.33%,41-50岁人数次之58例,占比29.30%;慢性乙肝患者31-40岁人数最多100例,占比34.25%。3.慢性乙肝≤30岁患者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脾虚湿盛证型比例较多各占比例为25.81%、27.42%、27.42%且比例接近,31-40岁患者脾虚湿盛证型比例最高占34%,41-50岁患者肝郁脾虚和瘀血阻络证型比例最高占24.68%、28.57%,51-60岁患者瘀血阻络证型比例最高占35.56%,>60岁患者脾肾阳虚证型比例最高占62.5%。肝郁脾虚证患者最多71例,比例24.32%,这类人群大多分布在31-40岁,脾虚湿盛证患者次之70例,比例为23.97%,大多亦分布在31-40岁。4.肝硬化31-40岁患者气郁湿阻证最多13例,比例33.33%,41-50岁患者气郁湿阻证最多23例,比例39.66%,肝脾血瘀次之18例,比例31.03%,51-60岁患者肝脾血瘀证最多28例,比例42.42%,>60岁患者脾肾阳虚证最多10例,41.67%。综合观察肝脾血瘀证患者最多55例,比例为27.78%,这类患者大多分布在51-60岁,气郁湿阻证患者次之45例,比例为22.73%,这类患者大多分布在41-50岁。5.慢性乙肝证型在性别分布上不具备统计学意义,肝硬化证型在性别分布上亦不具备统计学意义。6.肝硬化人群中,有肝硬化家族史的患者比例为93.43%。7.有肝硬化家族史且进行了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患有肝硬化的比例为38.32%,相对于未患肝硬化患者人数较少;在有肝硬化家族史且已患有肝硬化的人群中,进行了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比例为34.59%,相对于未患肝硬化患者人数亦少。8.无肝硬化家族史的162例患者中仅有13例患者患有肝硬化,占比例8.02%。无肝硬化家族史的患者无论抗病毒与否肝硬化人数大致相当,而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比例为5.80%,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肝硬化患者比例为11.86%。9.自身患有肝硬化且有家族史患者肝脾血瘀证患者最多,比例29.7%,其次为气郁湿阻证,比例为22.7%;患者本身患有肝硬化但无肝硬化家族史的人群中脾肾阳虚证患者最多,比例46.2%;患者本身无肝硬化但有肝硬化家族史患者中瘀血阻络证患者人数最多,比例为28.0%,其次为肝郁脾虚证,比例为24.5%;患者本身无肝硬化且亦无肝硬化家族史患者中肝郁脾虚证患者最多,比例为24.3%,其次为脾虚湿盛证,比例为24.0%。10.有家族史对无家族史的肝硬化发病率的比数比例为10.073,年龄每增加一个等级的肝硬化发病的比数比例为1.943,未抗病毒对抗病毒的肝硬化发病的比数比例为3.553,AST异常对AST正常的肝硬化发病的比数比例为3.762,GGT异常对GGT正常的肝硬化发病的比数比例为6.619,ALP异常对ALP正常的肝硬化发病的比数比例为3.254,TBIL异常对TBIL正常的肝硬化发病的比数比例为6.635,IBIL异常对IBIL正常的肝硬化发病的比数比例为3.635,A/G异常对A/G正常的肝硬化发病的比数比例为5.236,AFP异常对AFP正常的肝硬化发病的比数比例为6.619。结论:1.肝硬化具有明显的家族易感性,且属瘀血证者易感倾向最大。2.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可显着降低肝硬化的发病率。3.家族史、年龄、抗病毒与否、AST、GGT、ALP、TBIL、IBIL、A/G和AFP是慢性乙肝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的十个危险因素,其中肝硬化家族史是最大的危险因素。

张亮[4](2019)在《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文中认为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以下简称肝癌)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居第6位,死亡率居第2位,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肝癌诊疗应根据患者疾病分期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中医中药在肝癌治疗中能够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肿瘤复发和改善肝脏功能。既往研究表明,虚、毒、瘀是发生肝癌的主要病机,扶正活血解毒法是治疗肝癌的主要法则。为此,国家名中医钱英教授开发了槲芪方用于治疗肝癌,王学江等对该方做了防治肝癌的多项实验研究,显示对肝癌前病变的阻断作用。但是,对槲芪方治疗肝癌的临床作用靶点尚不明确,对用活血药物是否促进肝癌转移尚存争议。为此,本研究拟对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肝癌进行系统评价,通过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槲芪方治疗肝癌的临床有效作用靶点,通过体外实验初步探讨扶正活血解毒法中的“活血法”和槲芪方中的活血药对肝癌转移的影响。目的:本研究通过文献系统评价、临床回顾性研究和实验室研究等方法,探讨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理论依据,以此法组方的“槲芪方”临床治疗的有效靶点,方与法中的活血药物对肝癌转移相关指标的作用,为建立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应用方案提供循证依据,为阐明肝硬化基础上的肝癌治疗如何应用活血药物的问题提供研究思路。方法:1.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文献系统评价:联合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PubMed公开发表的以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中英文研究,内容为随机对照试验,检索发表时间为1990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以“扶正活血解毒法”、“扶正”、“活血”、“解毒”、“瘀”、“毒”、“肝癌”等为检索词,干预措施为治疗组应用扶正、活血、清热解毒法中药配合现代医学手段治疗原发性肝癌,对照组采用单纯现代医学手段治疗原发性肝癌,制定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从近期有效率、生存期、生活质量、肝功能、肿瘤标志物、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中医证候疗效百分率、临床症状方面进行系统评价,运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版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判定结局异质性,采用森林图或漏斗图分析纳入研究资料的分布状态,判断是否存在发表偏倚。2.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297例患者病历资料,对照组为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中医槲芪方加减治疗,治疗时间为半年,对各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18年6月30日,根据巴塞罗那分期标准对患者进行肝癌分期:A期(早期)、B期(中期)、C期(晚期)和D期(终末期)。统计数据根据患者的肝癌分期情况进一步分层,A期、B期的患者被分为A+B层,C期、D期患者分为C+D层。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比较两组患者间生存期、复发转移率、中医证候、生活质量、肝功能等重要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并分析槲芪方应用对肝癌预后的影响。3.活血药物对肝癌转移影响的实验研究:活血药物的选择依据是有明确的中药活血作用,在临床治疗肝癌中为常用药,在槲芪方中出现。丹参是代表性的治疗肝癌、肝硬化的药物,近年对丹参及其有效成分的作用机理研究较多,故本研究选择了丹参提取物丹参酮ⅡA为研究药物,用肝癌细胞系huh7为干预对象,用不同浓度的丹参酮ⅡA溶液干预huh7人肝癌细胞,采用细胞划痕实验、CCK-8实验、荧光定量PCR检测、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方法,检测丹参酮ⅡA对肝癌细胞增殖、转移相关的TGFβ 1、snail和Wnt通路的分子标志物等指标,初步探讨丹参酮ⅡA对于肝癌转移的影响。结果:1.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文献的系统评价:共检索出622篇文献,查重剩余530篇,通过阅读文献摘要排除346篇,通过阅读具体文献内容排除160篇,最终纳入研究可供Meta分析的文献24篇,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版推荐的质量评价标准,有3篇被评为B级,21篇被评为C级,纳入文献质量普遍偏低。12个月生存率漏斗图呈现不对称,提示存在一定程度的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扶正活血解毒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与单纯西医对照组比较,在提高近期疗效、提高6个月、12个月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降低AST、AFP水平、减少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中医证候疗效、改善肝区疼痛、乏力、腹胀、纳呆的临床症状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2.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1)肝癌患者的生存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累积生存率比较,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累积生存率显示,治疗组分别为80.4%、69.8%、58.5%、55.7%,对照组分别为81.1%、64.7%、52.1%、42.3%,治疗组累积生存率在6个月时间节点以后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说明槲芪方能够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累积生存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比较,治疗组2年平均生存时间为17.3月(95%CI,15.8-18.7月),对照组2年平均生存时间为16.1月(95%CI,14.7-17.5月),治疗组较对照组能够延长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2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无进展生存期比较,治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1.4月(95%CI,8.3-14.5月),对照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4.1月(95%CI,3.3-4.9月),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槲芪方加减治疗组能够延长肝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治疗组与对照组肝癌复发、转移率比较,肝癌1年、2年累积复发率在治疗组分别为56.4%、64.9%,对照组分别为90.3%、95.7%,肝癌1年、2年的累积转移率在治疗组分别为28.7%、38.3%,对照组分别为64.5%、74.2%。两组各时间点累积复发、转移率相比,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显示槲芪方能够降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复发、转移率;肝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了 11个因素,结果表明:影响患者生存的有嗜肝病毒感染史、基线AFP水平、巴塞罗那分期、Child-Pugh分级,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进一步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槲芪方的应用(P<0.05,HR=0.44)和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TACE)治疗(P<0.05,HR=0.33)是原发性肝癌的保护性因素。(2)肝癌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分析:患者治疗后24周、48周进行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显示:治疗组分别为7.0(5.0,11.0)和 7.0(3.0,9.0),对照组分别为 14.0(10.0,19.5)和 16.0(12.0,20.0),治疗组与对照组24周、48周中医评分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患者治疗后24周、48周中医证候改善率比较,治疗组分别为56.9%、67%,对照组分别为12%、11.6%,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进一步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能够改善哪些症状体征,结果显示:在治疗24周和48周后,治疗组在形体消瘦、大便溏泄等证候与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开始治疗、治疗24周、48周时分别比较舌象变化,结果显示:舌质暗在治疗组分别为12.1%、4.1%、3.3%,对照组分别为22.3%、24.8%、24.1%。舌下静脉延长曲张比例治疗组分别为21.5%、22.0%、23.1%,对照组分别为21.6%、25.6%、29.5%。患者舌质暗、舌下静脉延长曲张状态是瘀血的客观表现,槲芪方能够降低暗舌比例,延缓患者舌下静脉延长状态的进展,有明确的活血作用。(3)生活质量评分:对两组肝癌患者治疗24周、48周生活质量评分显示:治疗组分别为54.0(50.5,56.0)和 53.0(51.0,56.0),对照组分别为 45.0(39.3,44.8)和 43.0(36.8,45.3),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结果表明槲芪方能够明显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4)实验室指标:对两组肝癌患者治疗24周、48周血清肝脏生化功能比较显示:谷氨酰转肽酶(GGT)在治疗组分别为42.6(24.7,76.8)U/L和36.1(25.8,69.4)U/L,对照组分别为70.8(39.6,131.7)U/L 和 62.9(35.6,138.3)U/L;白蛋白(ALB)在治疗组分别为 41.1(37.0,45.5)g/L 和 42.7(38.8,45.4)g/L,对照组分别为 38.4(34.3,42.6)g/L和39.2(33.9,42.4)g/L;治疗组较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甲胎蛋白(AFP)在治疗组分别为 5.1(2.3,32.5)ng/ml 和 5.2(2.5,24.3)ng/ml,对照组分别为14.4(2.8,261.0)ng/ml和 18.0(3.3,307.4)ng/ml,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差异,P<0.05。结果表明,槲芪方能够提高患者ALB水平,降低GGT和AFP水平。3.活血药物对肝癌转移影响的实验研究:用不同浓度(0,0.3125μ M,0.625μ M,1.25μM,2.5μM,5μM,10μM,20μM,40 μM,80μM,160 μM)丹参酮ⅡA处理huh7肝癌细胞,CCK-8检测结果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huh7细胞的活性逐渐下降,当药物浓度达到160 μ M时,细胞活性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的细胞干预浓度在160 μ M时会影响细胞活力;细胞划痕实验加药组肝癌细胞生长缓慢,划痕缩小面积与原面积比值要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直观说明丹参酮ⅡA能够抑制huh7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荧光定量PCR检测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随着丹参酮ⅡA浓度的增加,肝癌增殖、转移相关因子TGF β、Wnt、snail的基因和蛋白水平逐渐下降。说明丹参酮ⅡA能够以浓度依赖的方式对TGFβ、Wnt、snail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产生抑制作用。结论:1.应用扶正活血解毒法中药组方联合现代医学手段能够更有效的治疗原发性肝癌;2.基于扶正活血解毒法的槲芪方治疗原发性肝癌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降低甲胎蛋白水平等,有明确的临床疗效;3.槲芪方中活血药物丹参提取物丹参酮ⅡA能够抑制huh7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对huh7肝癌细胞的EMT(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产生影响而实现的。意义:本研究系统评价了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作用,回顾性分析了应用扶正活血解毒法的槲芪方的临床疗效特点,探索了扶正活血解毒法中的活血法及活血药物抗肝癌转移作用,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促进了中医药抗肝癌的临床应用,为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方案提供依据。

洪俊炜[5](2019)在《“扶正解毒方”治疗乙肝的临床回顾研究及其有效成分虚拟筛选》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导师左俊岭教授运用“扶正解毒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经验,评价“扶正解毒方”临床疗效,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虚拟筛选有效成分。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跟师记录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系统收集在我院左俊岭教授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4例,把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的中医症候评分、乙肝两对半定量、乙肝病毒DNA定量及肝功能指标作为观察指标。选取扶正解毒方方药,从TCMSP数据库中检索其化学成分并建立化学数据库,以OB≥30%和DL≥0.18作为界线,对高频使用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筛选,从TTD中选取与慢性乙型肝炎发病及治疗相关靶点,应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并根据筛选结果建立DTN,以进一步筛选其中有效成分并揭示其作用靶点。结果:1.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乙肝病毒DNA定量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p<0.05)。3.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显效16例(17.02%),有效60例(63.83%),无效18例(19.15%)。4.根据0B和DL共筛选出362个有效成分,根据分子对接结果和DTN的网络拓扑特性,进一步筛选出大豆皂甙元E、甘草苷E(licorice glycoside E)等5个可能有效成分。结论:“扶正解毒方”可改善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临床症状,且具有抗病毒效果。扶正解毒方可能主要由大豆皂甙元E、Withaferin A等5个成分通过逆转录酶、DNA聚合酶、病毒前基因组、免疫调节等作用途径发挥作用。

杨慧珍(Yang Huei-Chen)[6](2019)在《台湾医家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临床经验整理》文中提出黄正昌医师是一个学徒出身的中医师,担任过多个医学会理事长,是台湾知名中医师。他是少数集合中药房与中医诊所并存的传统中医医疗模式,在治疗中对许多疾病有其特殊经验的诊疗方式,不少患者都是长期被病痛所困扰,在黄医师的悉心治疗下获得改善。能成为良医必然有其独特的辨证思路和治法,是值得探讨的缘由。本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采取访谈及搜集资料方式,收集整理黄正昌医师诊疗经验及独到心得,并参考黄正昌医师经年累计的宝贵临床病例,从中研究病案的治疗特点及用药规律。将黄医师的学习历程、学术源流,诊疗经验,临床独到之心得等以录影及录音方式记录,并整理汇集为文后,以供中医同业作为学习中医的参考资料。本文共分六大部分,具体研究内容涵盖如下:(1)黄正昌医师简介及研究缘由,(2)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特点,(3)黄正昌医师临床治病思维模式,(4)肝胆病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5)保肝平胃思想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6)学习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的临床实践等。黄医生的学术思想在中医理论的架构下,包含整体观的全面思考,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和标本同治观念。他重视阴阳调合,并且认为现代中医,最好是中西医的知识都要精通。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医有灵活的检查工具,中医有依证型不同相对应的药材,知道中西医的疗效极限和副作用,才能当一个称职的中医师。他治疗疾病特色除了正规药材外,还采用台湾本土药材和虫药,因此对病人的治疗有了更宽广的帮助。黄正昌医师在治病的思维模式中,重视望诊,尤重视望目,且重视观察病人的气色盛衰。他辨证思路是以阴阳为纲,多因合病以阴阳互补方式进行。治法中他特别重视保肝平胃的思想,因为肝胆和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黄正昌医师研究肝脏多年,在肝胆病的治疗上,颇有心得。他以“阴阳为纲”辨证分型,并以“保肝平胃解毒”基础下循证医治,治疗上首重保肝利胆,不活动型肝炎采保肝、健脾、扶正为主,解毒为辅,活动型肝炎以解毒为主,保肝、健脾、扶正为辅。在遣方用药上,黄正昌医师治疗疾病时除了使用正规本草药材外,还会参考台湾名间偏方,如利用台湾本土药材叶下珠治疗肝炎,蛇胆治黄疸等。对於病毒性肝炎治疗,肝癌,肝硬化治疗,都有提出不同治法与诊疗案例,供学医者参考。另外他建议六M理论对肝藏的保健预防。论文中除列举了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案例外,还列举了保肝平胃思想为主的十个案例。例如:一、中风后遗症,二、斗鸡眼,三、油风,四、荨麻疹,五、失眠,六、重症肌无力,七、类风湿性关节炎,八、过敏性鼻炎,九、腮腺炎、十、流行性感冒等辨证治法和案例。学习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的临床实践则包括:一、胃痛,二、便秘,三、女子痛经,四、女子带下病等。在附录中还有黄正昌医师的个人经历和他的学术成就等珍贵照片。本研究系首次对黄正昌医师,治疗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治疗方法经验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并讨论其与各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进行比较,以明确黄正昌医师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新的思路。研究讨论结束将撰写相关综述及论文在国内期刊发表,通过本研究总结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临床以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参考,并将其资讯整理归纳后得以永久保存,进而推广宣导,从而指导临床。

李锦超[7](2018)在《拉米夫定联合疏肝解瘀汤对慢性乙肝患者肝功能及HBV-DNA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及目的乙肝病毒感染是世界性流行的传染性疾病,而我国又是乙肝高发国家,乙肝发病率更是居各类传染病之首。据2006年统计HBsAg携带率达7.18%,慢性乙肝患者约占2000万,由此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治疗慢性乙肝的关键是抗病毒治疗。核苷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HBV药物。其中拉米夫定是最早用于治疗HBV的核苷类药物,疗效确切。但长期服用拉米夫定易导致HBV耐药变异,导致远期效果不佳。目前中医药以其整体辨证的思想,对耐药变异进行干预,提要药物疗效,已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使用拉米夫定联合中药疏肝解瘀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通过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生化肝功能、HBV-DNA定量检测及耐药变异株HBV-YMDD等实验室指标,探讨中西药联用对拉米夫定耐药变异的干预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性,为治疗慢性乙肝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将120例符合慢性乙型病毒肝炎诊断标准,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试验组60例。均给予基础支持治疗,对照组口服拉米夫定(安徽贝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100mg/次,每天一次;试验组采用拉米夫定100mg/次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我院肝病科自拟组方疏肝解瘀汤,我院中药房煎成汤剂,每天两次,每次200ml。2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2.分别在治疗24周、48周时,检测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HBV-DNA病毒定量指标,HBV-YMDD变异株测定指标。3.按照慢性乙肝防治指南,统计治疗后的应答情况,以完全应答和部分应答数据计算总有效率,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1.肝功能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肝功能三项结果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无明显差异(P=0.798,0.781,0789)。两组患者在第24周、48周时,肝功能三项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组间比较,治疗24周时ALT组间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22),治疗48周后ALT组间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0),AST、TBIL组间比较,试验组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BV-DNA转阴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4周、48周后HBV-DNA转阴人数与治疗前相比都有增加,在第一个疗程治疗24周后试验组转阴人数与对照组人数结果无明显差异(P=0.068),在第二疗程治疗48周后试验组明显比对照组转阴人数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3.HBV-YMDD变异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4周、48周后都出现了HBV-YMDD变异株,但试验组出现的HBV-YMDD变异株人数要明显少于对照组同期结果,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15)。4.临床疗效评估:治疗48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8.33%,对照组总有效率60.00%,试验组患者临床不适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5.安全性指标: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血、尿、大便常规,肾功能,心电图等基础指标未出现异常。结论两组治疗在改善肝功能方面都有积极作用,但中西药联合试验组的保肝护肝作用要优于西药对照组。在HBV-DNA方面,疏肝解瘀汤可以有效干预拉米夫定引起的HBV-YMDD耐药变异,提高了药物效能,更加有效的清除HBV-DNA,从而使试验组在提高HBV-DNA的转阴率的远期效果上相比对照组要更加显着。在整体疗效上中药与拉米夫定联合用药,起到协同互补作用,能提高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比单用拉米夫定效果更好。

王羿今(Wang Yi Chin)[8](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对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应用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对中国大陆地区古今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文献和临床对照试验研究的文献整理,总结归纳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临证中具体的运用规律以及用药特点,为进一步提高经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本研究检索筛选和整理收集了目前中国大陆的主要文献数据库如中国期刊和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等相关文献知识库,结合手工查询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南京市图书馆等文献资源,整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以检索“茵陈蒿汤”、“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药”、“黄疸”等为关键词或主题词等方式来查询上述文献资料,均为汉语检索源文献。通过整理和归纳古今文献有关该经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的研究文献分析其应用概况,并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的相关文献,采用Medcase V3.2数据挖掘分析系统软件,运用加强关联规则数据运算模型挖掘,结合K—均值聚类分析,比较该经方加味药物在治疗中的相关性,总结其用药规律。研究结果通过筛选和整理古今文献分别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疾病如黄疸、积聚、腹痛等中医古籍中有关茵陈蒿汤的临床应用以及现代研究文献的有关机制效应研究,系统归类了该经方的应用背景和现代机制。同时通过挖掘分析29篇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有效临床研究,深入挖掘理法方药的规律和特点,现代中医临床仍遵循茵陈蒿汤经方治疗湿热蕴结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主,其他尚有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和肝郁气滞,后三种证候则多与湿热演变或病程迁延有关。观察到临床表现舌苔以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为主,脉数和脉弦占比大于50%;以肝功能异常为主要就诊原因,其他临床症状依次为胁痛、乏力、身黄、目黄、恶心、纳差、尿黄、口苦、腹胀、面黄。茵陈蒿汤主方茵陈蒿、栀子、大黄三药均在临床治疗中为主要药物,没有删减,其他配伍的中药主要以茯苓、甘草、郁金、赤芍、白术、丹参为常见,出现频率均大于30%,以清热解毒药和利水渗湿药最为多见。茵陈蒿用量以30克和20克最为多见,15克及以下用量较少;栀子、大黄以10克用量较多,15克、12克、6克较少;其他茯苓、赤芍、郁金用量尚有不同经验和观点,而板蓝根、金钱草用量较大。研究结论作为古代经方,茵陈蒿汤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疾病的运用历史源远流长,经验丰富,而现代中医临床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仍遵循古代经方茵陈蒿汤的主要适用病证,以湿热为主要病机,结合不同病程的病机变化,调整配伍中药的选用,以茯苓为主要配伍中药,结合其他清热解毒、利水渗湿药物辅佐,加强利湿清热之功,古方新用,在配伍的基础上,多数主张大剂量使用茵陈蒿,而栀子大黄的剂量则随证加减,现代临床发现该方对患者肝功能异常的治疗作用明显,其他伴随症状纳差、乏力、黄疸等也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该经方从大剂量茵陈蒿为用药特点,临床效果显着。

李美燕[9](2017)在《补肾疏肝解毒方对慢性HBV携带者临床疗效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补肾疏肝解毒方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慢性HBV携带者提供中医理论基础。方法:瑞康医院消化内科和肝病科门诊或住院病人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HBV携带者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入选的慢性HBV携带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应用补肾疏肝解毒方治疗(补肾疏肝解毒方由云南苦味叶下珠30g、仙灵脾3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柴胡10g、白芍10g、枳实15g、桃仁10g、甘草5g、虎杖10g、溪黄草30g、刺五加10g组成)。对照组30例应用安慰剂治疗(安慰剂主要成分为藿香、水溶淀粉、无水葡萄糖、食用巧克力棕色素、食用果绿色素、食用柠檬黄色素)。治疗24周后观察2组患者的血清HBV-DNA、HBs Ag、HBeAg变化情况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结果:(1)治疗24周后,治疗组HBV-DNA较治疗前平均下降2.06 lg(IU/m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0.07 lg(IU/ml)(P<0.05)。治疗2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HBV-DNA较基线下降>1 lg IU/ml的比例分别为40%(12/30)、10%(3/3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HBV-DNA较基线下降>2 lg IU/ml的比例分别为16.7%(5/30)、10%(3/30),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HBV-DNA阴转比例均为3.3%(1/30),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补肾疏肝解毒方可降低慢性HBV携带者的血清HBV-DNA水平,但治疗24周难以实现完全的病毒学应答及HBV-DNA阴转。(2)在对血清标志物HBeAg的影响方面,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HBeAg均值分别为:1117.51 S/Co、1097.67 S/Co,治疗2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HBeAg均值分别为823.15 S/Co、1075.45 S/Co,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2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HBe Ag阴转比例分别为6.7%(2/30),3.3%(1/30),P>0.0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HBeAg血清学转换比例分别为6.7%(2/30),3.3%(1/30),P>0.0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补肾疏肝解毒方可有效降低慢性HBV携带者的血清HBeAg水平,但治疗24周未能实现有效的HBeAg阴转及HBe Ag血清转换。(3)在对血清标志物HBs Ag的影响方面,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HBs Ag取lg均值分别为4.45 IU/ml、4.58 IU/ml,治疗2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较治疗前平均下降1 lg IU/ml、0.15 lg IU/ml,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2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HBs Ag较基线下降>0.5 lg比例分别为23.3%(7/30)、6.67%(2/30),P>0.0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HBs Ag较基线下降>1 lg比例分别为13.3%(4/30)、3.33%(1/30),P>0.0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HBs Ag阴转比例均为0.0%(0/30),P>0.0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显示,补肾疏肝解毒方可降低慢性HBV携带者的血清HBs Ag水平,但治疗24周难以达到HBs Ag阴转。(4)在对临床症状的影响方面,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P>0.0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治疗前后相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补肾疏肝解毒方可改善慢性HBV携带者的临床症状。结论:补肾疏肝解毒方可降低慢性HBV携带者的血清HBV-DNA、HBeAg、HBs Ag水平,改善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可能因试验疗程较短,治疗24周未能实现血清HBV-DNA、HBe Ag、HBs Ag阴转及HBeAg、HBs Ag血清学转换。

冯硕[10](2017)在《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系统评价及结论偏倚方法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慢性乙肝病毒携带对全球公众健康带来疾病负担;而肝纤维化是各种致病因素所导致的肝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严重者发展成肝硬化。对这两类疾病,西医暂时没有特异性的治疗药物,许多患者寻求中药治疗。本研究将从整体上评价中药疗法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疗效和安全性,更新循证医学证据,为临床实践和指南制定提供依据。同时致力于对上述系统评价中的临床试验进行结论偏倚研究,探讨这两类疾病的临床研究结论中是否有对结果的歪曲报告和解读。研究的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为Cochrane系统评价,第四部分为结论偏倚方法学研究。方法:系统检索10个数据库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一纳入的受试者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系统评价二纳入的受试者需经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肝纤维化或临床诊断为肝硬化。干预措施为中药治疗。对照措施为不治疗、安慰剂、非特异性治疗或针对病因或症状的西药治疗。结局指标包含全因死亡率、肝脏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肝癌、肝硬化等)、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肝脏硬度值、生活质量、血清学应答、病毒学应答、严重不良事件和非严重性不良事件。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使用Revman5.3进行数据综合,使用试验序贯分析计算meta分析所需样本量。在方法学研究中,先经过资料提取,再利用结论偏倚评价工具(包含四个方面和15个条目的偏倚类型),对两部分系统评价中的随机对照试验结论是否含有偏倚及何种类型的偏倚进行评价。结果:(系统评价一)最终纳入27项随机对照试验,共涉及3412位受试者。所有研究被评为高偏倚风险。尚无一项研究报道全因死亡率或并发症(肝硬化、肝癌等)。3项研究(174位受试者)报告了中药在提高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生活质量(SF-36量表、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度、WHO生存质量量表)方面优于不治疗或非特异性药物,使用的药物为中药复方。14项研究(1712位受试者)报告了使用中药后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而95位使用中药的受试者发生了胃肠道反应等非严重不良事件。meta分析:1.HBsAg清除:2项研究显示中药与不治疗相比无显着性差异(FE,RR=0.96,95%CI[0.91,1.02],200位受试者);6项研究显示中药治疗与安慰剂相比无显着性差异(FE,RR=0.99,95%CI[0.98,1.01],1203位受试者),并且TSA结果支持meta分析结果;2项研究显示联用中药优于单用非特异性药物(FE,RR=0.95,95%CI[0.91,0.98],443位受试者);2项研究显示联用中药优于单用干扰素(FE,RR=0.83,95%CI[0.72,0.96],121位受试者)。2.HBeAg清除:4项研究显示中药优于不治疗(RE,RR=0.72,95%CI[0.60,0.87],453位受试者);6项研究显示中药与安慰剂相比无显着性差异(FE,RR=0.99,95%CI[0.96,1.02],869位受试者);4项研究显示中药优于非特异性药物(FE,RR=0.81,95%CI[0.69,0.94],346位受试者);2项研究显示中药优于干扰素(FE,RR=0.79,95%CI[0.69,0.91],189位受试者);2项研究显示联用中药与单用干扰素无显着差异(RE,RR=0.47,95%CI[0.20,1.12],121位受试者)。3.HBeAg血清学转换:2项研究显示中药优于不治疗(FE,RR=0.93,95%CI[0.87,0.99],218位受试者);3项研究显示中药优于安慰剂(FE,RR=0.97,95%CI[0.94,1.00],490 位受试者)。4.HBV-DNA 清除:4 项研究显示中药优于不治疗(RE,RR=0.74,95%CI[0.62,0.89],438位受试者);4项研究显示中药相比安慰剂无显着性差异(FE,RR=1.00,95%CI[0.98,1.02],796位受试者),TSA结果支持meta分析结果;4项研究显示中药与非特异性治疗相比无显着性差异(FE,RR=0.87,95%CI[0.75,1.02],326位受试者);3项研究显示联用中药优于单用非特异性治疗(FE,RR=0.82,95%CI[0.75,0.90],409位受试者);2项研究显示中药优于干扰素(FE,RR=0.88,95%CI[0.78,0.99],189位受试者);2项研究显示联用中药与单用干扰素相比无显着差异(FE,RR=0.71,95%CI[0.47,1.07],91位受试者)。(系统评价二)最终纳入50项随机对照试验,涉及5274名受试者。46项研究被评为高偏倚风险。16项研究(1532位受试者)报告服用中药后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有19位受试者伴有胃肠道反应等非严重不良事件。meta分析:1.全因死亡率:2项研究显示复方中药优于安慰剂(FE,RR=0.40,95%CI[0.16,0.99],236位受试者);4项研究显示联用复方中药优于单用抗病毒药物(FE,RR=0.53,95%CI[0.36,0.77],238位受试者);3项研究显示联用复方中药优于单用西医综合治疗(FE,RR=0.54,95%CI[0.31,0.95],375位受试者)。2.肝癌发生率:3项研究显示联用复方中药与单用抗病毒药物相比无显着性差异(FE,RR=0.56,95%CI[0.12,2.54],178位受试者)。3.生活质量:6项研究(1080位受试者)分别报告了复方中药能提高生活质量得分并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2项研究显示联用复方中药优于单用抗病毒药物(FE,MD=10.11,95%CI[6.81,13.41],234位受试者)。4.并发症发生率:2项研究显示联用复方中药优于西医综合治疗(FE,RR=0.56,95%CI[0.35,0.91],169位受试者)。5.肝脏组织学应答:4项研究定性分析显示复方中药优于安慰剂(FE,RR=0.70,95%CI[0.62,0.80]),475位受试者);2项研究定量分析显示复方中药优于安慰剂(FE,MD=-2.62,95%CI[-4.03,-1.21],205位受试者)。6.肝脏弹性硬度:14项研究显示联用复方中药优于单用抗病毒药物(FE,MD=-3.21,95%CI[-3.57,-2.84],1220 位受试者),TSA 结果支持 meta分析结果。(方法学研究)对77项中药临床试验评价后发现,仅有2项研究完整地报告了研究结论。55项研究没有报告干预措施的安全性,61项研究没有给出临床推荐。出现频率最高的结论偏倚为"使用无数据支持的指标下结论"(62.34%)、"夸张描述"(48.05%)、"不考虑安全性外推"(32.47%)和"将’无不良事件’等同于’无不良反应’"(25.97%)。结论:对于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目前的研究还不能证实中药在清除HBsAg、HBeAg和HBV-DNA方面具备特异性疗效,综合近5年发表的研究也未体现出特异性疗效。中药治疗本病的作用靶点可能不在于抗病毒。使用复方中药可能具有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治疗本病的中药尚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该证据由于受到方法学质量、研究数量和样本量的限制,其证据级别较低。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中药可以尝试着作为治疗本病的补充疗法。对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从远期疗效来看,加用复方中药与标准的西医治疗联合使用时,可能会降低全因死亡率,降低肝癌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缓解纤维化的病理状况,改善肝脏硬度。中药治疗本病尚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该证据由于受到方法学质量、研究数量和样本量的限制,其证据级别较低。中药可以作为治疗本病的补充替代疗法。两项系统评价纳入的97%的中药临床试验中存在结论偏倚,主要集中在使用无数据支持的指标下结论、夸张描述干预措施的效果、不考虑安全性、泛化外推性等。建议结论报告中需要考虑与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如实描述研究结果而下结论,并且在考虑安全性后再对干预措施进行推荐使用。

二、苦味叶下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12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苦味叶下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12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1 真实世界研究的认识
        1.1 真实世界研究概念
        1.2 真实世界研究特点
        1.3 真实世界研究与随机对照试验的区别
        1.4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发展现状
    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西医治疗概况
        2.1 慢性乙型肝炎流行病学
        2.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概况
        2.3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概况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趋势
第二部分 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观察时间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类型及分组
        2.1.1 研究类型
        2.1.2 分组依据
        2.2 治疗方式
        2.2.1 抗病毒治疗
        2.2.2 中医药治疗
        2.3 病例资料收集
        2.3.1 患者一般资料
        2.3.2 实验室及影像学指标
        2.3.3 药物治疗资料
        2.4 随访形式
        2.4.1 疗效观察指标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纳入情况
        3.2 研究对象的基线情况
        3.3 研究对象的中医药使用情况
        3.4 肝硬化、肝癌发生情况
        3.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硬化累积发生率分析
        3.6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累积发生率分析
        3.7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风险的多因素分析
        3.8 病毒学检测情况
        3.9 血清lgHBV DNA(IU/ml)水平比较
        3.10 血清ALT、AST、GGT、TBIL、DBIL、AFP水平比较
讨论
    1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真实世界队列研究结果讨论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降低临床不良结局的发生率
        1.2 中西医干预下病毒学应答、突破发生率差异不显着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改善HBV DNA阴转率较西药组不显着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改善肝功能指标及AFP较西药组不显着
        1.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多因素分析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中医药治疗分析
    2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
        2.1 HBV持续感染和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关系
        2.2 HBsAg定量和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关系
        2.3 肝功能指标及AFP与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关系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认识
    2 证候分型认识
    3 治则治法认识
    4 中医药治疗方法临床应用的认识
        4.1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常用中药汤剂、单味中药及中成药
        4.2 临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4.3 特色的中医药外治法提供治疗新选择
    5 中医药优势、困境与出路
    参考文献
致谢

(2)益气解毒活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辨证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病例剔除标准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及方法
        1.5.1 疗效性观察指标
        1.5.2 安全性及其他相关指标
    1.6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1.6.1 中医证候积分评价
        1.6.2 临床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1.7 统计学分析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肝功能、HBV DNA的变化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肝纤维化血清学四项指标的变化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APRI、FIB-4 参数值的变化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肝脏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脾脏厚度的变化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肝脏硬度值的变化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
    2.8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
    2.9 两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3 讨论
    3.1 现代医学关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和认识
        3.1.1 肝纤维化病因研究
        3.1.2 慢性乙型肝炎相关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研究
    3.2 中医关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和认识
        3.2.1 中医命名
        3.2.2 中医对肝纤维化病因病机的研究和认识
        3.2.3 益气解毒活血法基本遣方之要
    3.3 安全性评价
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西医治疗进展
        2 中医治疗进展
        3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2
致谢

(3)慢性乙肝预后与家族史、中医证型及相关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后肝硬化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研究进展
        (一) 古代中医文献的相关认识
        (二) 当代医家对肝癌的认识
        (三)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二 肝细胞癌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一) 单一信号通路
        (二) 多种信号通路协同作用
        (三)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一 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理论探讨
        (一) 正虚和瘀毒互结是原发性肝癌的基本病因病机
        (二) 槲芪方是基于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剂
        (三) 槲芪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基础研究进展
    二 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一) 资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基于扶正活血解毒法的槲芪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一 资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槲芪方中活血药物提取物丹参酮ⅡA抗肝癌转移作用探索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全文结语
参考文献
论文创新点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1 中医证候量表
附录2 肿瘤患者生活质量量表
附录3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5)“扶正解毒方”治疗乙肝的临床回顾研究及其有效成分虚拟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慢性乙型病毒型肝炎的中医研究概况
        1.1.1 古代中医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1.1.2 病因病机
        1.1.3 现代中医研究进展
    1.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概况
        1.2.1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1.2.2 乙型肝炎的自然病程
        1.2.3 乙型肝炎的诊断
    1.3 乙肝病毒感染的现代医学研究
        1.3.1 乙型肝炎病毒
        1.3.2 乙肝病毒的复制过程
        1.3.3 乙肝病毒持续感染的机制
        1.3.4 慢性乙型肝炎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1.4 分子对接技术的研究现状
        1.4.1 分子对接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1.4.2 分子对接在中药复方中的应用
        1.4.3 分子对接在中药单药中的应用
        1.4.4 分子对接在中成药中的应用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疗效评估指标
        2.1.3 研究步骤
        2.1.4 数据收集及统计评价
    2.2 一般资料及疗效分析
    2.3 结果分析
        2.3.1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2.3.2 治疗前后各项症候积分比较
        2.3.3 治疗前后乙肝两对半定量比较
        2.3.4 治疗前后乙肝病毒DNA定量比较
        2.3.5 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2.3.6 安全性分析
    2.4 分子对接结果与分析
        2.4.1 分子对接结果
        2.4.2 DTN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现状
    3.2 左俊岭教授治疗乙肝的经验
    3.3 扶正解毒方的临床疗效及有效成分
    3.4 分子对接筛选有效成分
    3.5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台湾医家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临床经验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黄正昌医师简介与研究缘由
    第一节 研究缘由
    第二节 黄正昌医师生平事略
        一、初中毕业后就到中药房当学徒
        二、高中半工半读下完成学业
        三、三十六岁考上中医执照
        四、积极进修取得博士学位
        五、勤学不怠成为名医
        六、热心讲学造福人群
        七、提携后辈给予典范
    第三节 经历和重要着作简介
        一、黄正昌医师经历
        二、担任职位
        三、黄正昌医师证照
        四、发表研究论文及文章
        五、黄正昌医师着作
第二部分 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特点
    第一节 标本同治整体观
        一、四诊合参
        二、病证结合
        三、标本同治
    第二节 重视阴阳平和
    第三节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采用西医诊断工具
        二、中医辨证思维
    第四节 既病防变是关键
    第五节 采用台湾本土药材善用虫药
        一、采用台湾本土药材
        二、善用虫药
第三部分 黄正昌医师临床治病的思维模式
    第一节 重视望诊
        一、重望神望目
        二、重气色盛衰
    第二节 阴阳为纲的辨证思路
        一、肝胆病以阴阳为纲
        二、多因合病采阴阳双补
    第三节 治法中的“保肝平胃”思想
        一、保肝平胃思想
        二、常用的经方
        三、常用的单味药
第四部分 肝胆病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一、病毒性肝炎
        二、现代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三、中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第二节 以“阴阳为纲”辨证分型
        一、脾蕴湿热证
        二、肝胃不和证
        三、肝脾两虚证
        四、热毒内陷证
        五、活动型vs非活动型肝炎
    第三节 “保肝平胃解毒”基础下循证医治
        一、治法首重保肝利胆
        二、热重于湿证-泻火解毒法
        三、湿重于热证-祛浊化湿法
        四、肝胃不和证-和解法
        五、肝脾两虚证-益气健脾法
        六、热毒内陷证-清热解毒法
        七、肝郁气滞证-理气开郁法
        八、不活动型肝炎-保肝、健脾、扶正为主解毒为辅
        九、活动型肝炎-解毒为主保肝、健脾、扶正为辅
    第四节 保肝平胃治法下的遣方用药
        一、常用方剂
        二、常用的单味药
        三、常用的动物或虫类用药
        四、常用本土单方草药
    第五节 肝功能异常情形下的处理
        一、肝指数(ALT)正常时的处理
        二、肝指数(ALT)上升在300以下的处理
        三、肝指数上升在300以上的慢性肝炎急性发作的处理
        四、胆色素(Bilirubin Total)指数的升高时的处理
        五、白蛋白(Albumim)减少时的处理
        六、防治肝昏迷处理
        七、急性肝功能衰竭(猛暴性肝炎)处理
    第六节 肝癌,肝硬化
        一、肝癌,肝硬化
        二、阴阳双补扶正兼以祛邪
        三、肝癌,肝硬化的转化与治疗
    第七节 肝胆病针灸选穴
    第八节 “六M理论”对肝保健预防
        一、排汞(Mercury detoxication)
        二、通经络(Meridian system)
        三、必需均衡营养(Main Nutrition)
        四、现代医学检查(Modern medicine)
        五、传统医学顾护元气(Natural Medicine)
        六、信仰精神支持(Mental Support)
    第九节 临床实践案例研究解析
        案例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成功阴转病例
        案例二、肝硬化案例
        案例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标本同治病例
第五部分 保肝平胃思想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
    第一节 中风后遗症
        一、中风后遗症
        二、治验案例
    第二节 斗鸡眼(斜视)
        一、斗鸡眼(斜视)
        二、治验案例
    第三节 油风(鬼剃头)
        一、油风
        二、治验案例
    第四节 荨麻疹
        一、荨麻疹
        二、治验案例
    第五节 失眠
        一、失眠
        二、治验案例
    第六节 重症肌无力
        一、重症肌无力
        二、治验案例
    第七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治验案例
    第八节 过敏性鼻炎
        一、过敏性鼻炎
        二、治验案例
    第九节 腮腺炎
        一、腮腺炎
        二、治验案例
    第十节 流行性感冒
        一、流行性感冒
        二、治验案例
第六部分 学习黄正昌医师学术经验临床实践
    第一节 临床案例1胃痛
        一、案例说明
        二、讨论
    第二节 临床案例2便秘
        一、案例说明
        二、讨论
    第三节 临床案例3痛经
        一、案例说明
        二、讨论
    第四节 临床案例4女子带下病
        一、案例说明
        二、讨论
结论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附录-照片
结语
致谢
附件2:不涉及统计分析证明
详细摘要

(7)拉米夫定联合疏肝解瘀汤对慢性乙肝患者肝功能及HBV-DNA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临床研究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对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现况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基于数据挖掘对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疾病的文献溯源
    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疾病的古代研究概况
        1.1 古代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溯源
        1.3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疾病的古代方药治疗
    2. 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疾病的古代研究概况
第二部分 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现状
    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现代研究概况
        1.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研究
        1.2 慢性乙肝病毒作用机理研究
        1.3 现代药物治疗
        1.4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1.5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1.6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因机证候的研究现状
        1.7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药治疗研究现状
    2. 茵陈蒿汤的现代研究概况
        2.1 茵陈蒿汤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现状
        2.2 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
        2.3 茵陈蒿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2.4 茵陈蒿汤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对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应用规律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来源
        3.2 疾病诊断标准
        3.3 文献纳入标准
        3.4 文献排除标准
        3.5 文献信息的预处理
        3.6 文献信息纳入方法
        3.7 数据挖掘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4.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1. 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机制
    2. 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方剂应用概况
    3. 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3.1 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舌苔脉象和病机分析
        3.2 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分布规律分析
        3.3 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药使用分析
第五部分 全文总结
    一. 结论
    二.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补肾疏肝解毒方对慢性HBV携带者临床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HBV携带者的认识
        1.1.1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1.1.2 乙型肝炎的形成机理
        1.1.3 慢性HBV携带者的定义及诊断
        1.1.4 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的病理研究
        1.1.5 慢性HBV携带者的发展结局
        1.1.6 现代医学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现况
        1.1.7 慢性HBV携带者的心理问题研究
    1.2 中医对慢性HBV携带者的认识
        1.2.1 中医对慢性HBV携带者病因病机的研究
        1.2.2 中医对慢性HBV携带者辨证分型的研究
        1.2.3 中医药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研究
2 临床研究
    2.1 试验设计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2.2.6 药物及治疗方法
        2.2.7 观察指标
        2.2.8 疗效判定标准
        2.2.9 统计学方法
    2.3 临床资料
        2.3.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情况比较
        2.3.2 两组患者治疗前肝功能比较
        2.3.3 两组患者治疗前HBV-DNA、HBeAg、HBs Ag水平比较
    2.4 研究结果
        2.4.1 试验完成情况
        2.4.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HBV-DNA的变化
        2.4.3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BV-DNA较治疗前下降>1lg、>2lg值及阴转情况
        2.4.4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BeAg比较
        2.4.5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BeAg阴转和转换情况
        2.4.6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Bs Ag变化情况
0.5lg,>1lg及阴转比例'>2.4.7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Bs Ag较基线下降>0.5lg,>1lg及阴转比例
        2.4.8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2.4.9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4.10 补肾疏肝解毒方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2.5 讨论
        2.5.1 补肾疏肝解毒方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理论基础
        2.5.2 补肾疏肝解毒方的组方分析及药理研究
        2.5.3 补肾疏肝解毒方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状态的疗效分析
        2.5.4 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系统评价及结论偏倚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 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临床研究进展
        1.1 中医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认识
        1.2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中医证候研究
        1.3 中药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临床研究现状
        1.4 中药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存在问题及展望
    2. 中药治疗肝硬化临床研究进展
        2.1 中医对肝硬化的认识
        2.2 中药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研究现状
        2.3 常用的治疗肝硬化中成药的临床研究
        2.4 中药治疗肝硬化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3. 临床研究中结论偏倚及其评价的研究现状
        3.1 结论偏倚的定义
        3.2 结论偏倚产生的原因
        3.3 结论偏倚的影响
        3.4 结论偏倚的分类
        3.5 结论评价工具
        3.6 国外发表的结论偏倚评价研究
        3.7 结论偏倚研究问题及展望
    4.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系统评价
    1. 前言
    2. 方法
        2.1 文献纳入标准
        2.2 文献检索
        2.3 文献筛选
        2.4 资料提取
        2.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2.6 数据分析与资料综合
        2.7 发表偏倚的检测
        2.8 结果概要表制作
    3. 结果
        3.1 检索结果
        3.2 纳入研究特征描述
        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3.4 干预措施疗效分析
        3.5 结果概述表
    4. 讨论
        4.1 疗效和安全性
        4.2 证据完整性
        4.3 本研究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比较
        4.4 对临床实践的建议
        4.5 对未来临床研究的建议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中药治疗肝纤维化和/或肝硬化的系统评价
    1. 前言
    2. 方法
        2.1 文献纳入标准
        2.2 文献检索
        2.3 文献筛选
        2.4 资料提取
        2.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2.6 数据分析与资料综合
        2.7 发表偏倚的检测
        2.8 结果概要表制作
    3. 结果
        3.1 检索结果
        3.2 纳入研究特征描述
        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3.4 干预措施疗效分析
        3.5 结果概要
    4. 讨论
        4.1 疗效和安全性
        4.2 证据完整性
        4.3 本研究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比较
        4.4 对临床实践的建议
        4.5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和/或肝硬化临床试验中结论偏倚的方法学研究
    1. 前言
    2. 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评价工具
        2.3 资料提取
        2.4 结论评价
    3. 结果
        3.1 结论报告情况
        3.2 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和/或肝硬化临床试验中结论偏倚
    4. 讨论
        4.1 对结论评价中发现的方法学问题
        4.2 对未来临床研究的建议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4.4 对未来方法学研究的建议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苦味叶下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12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D]. 张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益气解毒活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D]. 邓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3]慢性乙肝预后与家族史、中医证型及相关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任奕存.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D]. 张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扶正解毒方”治疗乙肝的临床回顾研究及其有效成分虚拟筛选[D]. 洪俊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台湾医家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临床经验整理[D]. 杨慧珍(Yang Huei-Che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拉米夫定联合疏肝解瘀汤对慢性乙肝患者肝功能及HBV-DNA的影响[D]. 李锦超. 山东大学, 2018(01)
  • [8]基于数据挖掘对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应用规律研究[D]. 王羿今(Wang Yi Chi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1)
  • [9]补肾疏肝解毒方对慢性HBV携带者临床疗效的研究[D]. 李美燕.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4)
  • [10]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系统评价及结论偏倚方法学研究[D]. 冯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苦味液下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12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