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楚楚胡乐入汉声——谈龟兹乐对汉族音乐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赵烷汝[1](2020)在《隋唐时期西域龟兹乐研究》文中提出龟兹地处丝绸之路的东西文化汇集之地,吸收各国之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隋唐时期的龟兹音乐传入中原,上至宫廷音乐,下至民间音乐,都影响深远,因此西域龟兹音乐文化形态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一直是学者热衷的话题。本文以西域龟兹音乐文化为研究对象,结合龟兹石窟壁画音乐资料及文献资料,分析隋唐时期龟兹地区的乐器使用情况,并对关于龟兹音乐的三个争议问题:苏幕遮与泼寒胡戏的关系、苏幕遮的起源以及龟兹有没有自己的音乐文化进行分析总结。
崔璨[2](2018)在《从龟兹乐舞东渐看唐代音乐审美意识的演变》文中指出龟兹乐舞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高度体现着西域音乐文化的美学价值,是西域乐舞文化艺术的精华所在。唐朝,随着丝绸之路上繁荣的贸易往来,以龟兹乐舞为代表的西域音乐在中原地区迅速崛起,并对中原音乐审美意识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龟兹乐舞文化与中原音乐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过程也是唐代音乐审美意识不断演变的过程。目前在学术界对龟兹乐舞的发展背景、本体有着较为详细的介绍,且对唐代音乐文化也有着较为细致的述说。但综合而言,研究角度较为单一,忽视了龟兹乐舞文化与唐代审美意识这二者之间的重要联系。本文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细致的归纳和总结,运用音乐史学、音乐文献学和文艺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及研究方法,从审美文化的视角对龟兹乐舞东渐过程以及唐代审美意识的发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梳理与划分,并对这一时期唐代审美意识的演变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探究。全文共由六个部分组成,具体如下:第一部分:绪论。这个部分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龟兹乐舞文化的研究现状,同时也对龟兹乐舞、唐代音乐、东渐过程及音乐美学思想等四个方面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最后也阐明了本论文写作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对龟兹乐舞东渐背景的概述。结合唐朝的时代特征分别从地理、宗教、文化三个方面对龟兹乐舞的东渐背景进行了描述,从而有的放矢的概括出了龟兹乐舞东渐的自然生态背景与历史文化背景。第三部分:是对龟兹乐舞在唐代发展过程的详细介绍,包括龟兹乐舞在唐代的发展形式与分类;龟兹乐器在唐代的使用情况以及龟兹音乐家在唐代所做出的贡献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归纳与总结。第四部分:是对于龟兹乐舞影响下的唐代音乐美学特征的研究,分别从旋律、节奏的异域性;表演形式的多样性以及乐舞内容的丰富性三个维度出发,深刻探究了龟兹乐舞在东渐过程中对唐代音乐美学特征所造成的影响,并与中原音乐审美文化进行对比,进而体现出唐代独具特色的音乐审美取向。第五部分:是总结在龟兹乐舞等西域乐舞影响下,唐代音乐审美意识的发展阶段,主要从审美心理、审美品味、审美态度三个方面入手,研究唐代乐舞与龟兹乐舞相互融合过程中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加全面、生动的呈现出龟兹乐舞东渐背景下唐代音乐审美意识的演变与发展。第六部分:结语。
陈洛[3](1987)在《楚楚胡乐入汉声——谈龟兹乐对汉族音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 我国西部边陲的新疆及广大中亚地区,古时称作西域。“西域”之词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并不陌生,它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盛集地之一。古代泛称西域各族为“西胡”。因此,西域音乐也被称为“胡乐”、“胡声”,它包括龟兹、高昌、疏勒、于阗、悦般、伊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其中龟兹乐影响最大,所以在西域音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以隋朝九部乐为例,七部外族音乐共三十九曲,龟兹乐就占了二十曲,可见龟兹乐影响之大是其它所不及的。
王雪[4](2013)在《唐代乐舞《凉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凉州》乐舞是隋唐时期的著名乐舞作品,诞生于西域古凉州地区,因此命名为《凉州》。早期的《凉州》乐舞形成于两晋南北朝的西域地区,后传于中原,鼎盛于隋唐时期。在唐代《凉州》乐舞产生了三种不同的表演形式,分别是十部伎中的《西凉伎》、《凉州》大曲、软舞《凉州》,有资料表明,《凉州》大曲在经过五代十国之后流传到了宋代,并仍表演于宫廷之中。宋代纯舞衰落以后,《凉州》乐舞之名逐渐演变为词牌和曲牌,并以文学形式流传至今。可以说,《凉州》乐舞的历史流传广度横跨西域边陲及中原皇室,其年代上至北魏下至唐宋,可谓历代乐舞之佼佼者。本论文将从唐乐舞《凉州》的产生背景、唐乐舞《凉州》的嬗变轨迹、唐乐舞《凉州》的舞容乐貌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作者将由大及小,由远及近,从地域变迁、文化土壤着手,随后分别论述唐代《西凉伎》、《凉州》大曲、软舞《凉州》三种不同表演形式的嬗变轨迹,最后聚焦到乐舞表演的本体层面,旨在写出一部生动的乐舞史来。
姜珊[5](2016)在《西域音乐对丝绸之路文化的影响》文中指出西域音乐是一门具有历史、地域、文化等特点的艺术种类,它蕴含了深刻的美学意义,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西域音乐融合了音乐、舞蹈、文学、美术,宗教等诸多文化元素,通过丝绸之路向世界范围传播,改变了东西方一千多年的音乐风格,同时也带动了文学思潮与社会文化的变革。在其传播、发展、融合的过程中对“丝路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丝路文化大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西域音乐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当中具有重要的文艺理论研究意义与社会文化意义。本文梳理了西域音乐的发展与融合的过程,系统地论述了西域音乐对丝路文化的影响,挖掘出其中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为当代中国对外交流,民族文化的输出贡献理论基础,使科学的文艺理论研究成果真正的具有社会文化功用。
屈玉丽[6](2018)在《龟兹文化与唐五代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代龟兹地处丝绸之路主干道,其核心地带位于今天的库车、阿克苏等地,也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绿洲,这里汇集了中华文化和古印度、希腊罗马文化之精髓,并集政治、宗教、艺术于一体。在唐代,龟兹是统辖安西四镇的都护府治所所在地,大唐文化与西域文化的融合促进了龟兹的繁荣,龟兹文化影响下的文学也在蓬勃发展。本论文以龟兹文化与唐五代文学为研究对象,拟在龟兹文化、唐五代文学研究各自独立的背景下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融合拓展研究;以文化对文学的关联和影响为理论支撑,结合出土文献、实地调查进行多层面和多元化的探索。重点致力于龟兹文化与唐五代文学关联的挖掘:首先,龟兹文化对唐五代文学独特价值的研究,考察以鸠摩罗什译经为代表的龟兹佛教文化对唐五代诗文的影响,探索龟兹佛教、语言、乐舞和壁画文化对唐五代戏剧内容、类型及演出方式的影响;其次,以新疆发现的重要文物如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文本、龟兹石窟壁画及地下出土文物等作为重要参照依据,以研究龟兹文化与唐五代文学关系。论文由六章组成,以综合研究与个案分析两条线索布置篇章结构,结合具体问题展开论证,主要论题包括六个方面:第一,鸠摩罗什译经与王维诗文的佛教意涵。以龟兹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鸠摩罗什译经为切入点,选取唐代典型诗人王维,考察鸠摩罗什译经在情节设置、譬喻运用、文学想象、偈颂翻译、说理方式等方面对王维诗文创作的影响。第二,龟兹佛教影响下的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研究。从龟兹佛教文化和龟兹语言文化出发,探究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所受龟兹文化的深刻影响:通过比较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及其两个异本的文本内容要素和形式特征,确定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的唐代戏剧文体性质;探讨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对后世讲唱文学的影响。第三,龟兹壁画与唐五代戏剧研究。通过分析龟兹乐舞类壁画对戏剧表演和戏场设置的启发、龟兹壁画故事内容及其世俗化特征对剧本内容形成和戏剧情节选择的意义、龟兹壁画三种构图方式对戏剧结构安排的影响,探讨龟兹壁画对唐五代及后世戏剧发展的重要作用。第四,龟兹乐舞文化与唐五代歌舞戏。探讨龟兹歌舞戏的兴盛及其与龟兹乐舞文化的关系;选取唐代歌舞戏的典型代表苏幕遮、拨头、狮子舞,解读各歌舞戏的戏剧文体特征,进而分析其所受龟兹乐舞文化的影响。第五,唐五代时期的龟兹本土文学。集中讨论唐五代文学作品中以龟兹本地人、事为基础所形成的龟兹传说故事和佛教故事,探求其中所蕴含的龟兹文化的丰富内容。第六章,唐五代文学作品中的龟兹名物。选取最能体现龟兹本土文化特征的两类名物进行分析:一类是“乐舞”类名物觱篥,以论证觱篥与芦管在唐诗表现中的同质化倾向;一类是“用器”类名物龟兹枕、龟兹板、屈支灌,作为龟兹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和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意象呈现在唐五代文学作品中,成为联系龟兹文化与中原文学的重要纽带。
管晔[7](2020)在《法曲若干问题再辨》文中指出法曲是隋唐时期的一种新兴音乐乐种,是隋唐宫廷燕乐的集大成者。法曲在宫廷音乐中作为政通人和的象征,对后世的音乐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东亚及其邻国地区的音乐形式也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其中以朝鲜乡乐和日本雅乐最为突出。对于法曲的研究分析,学术界历来都有很多的争议,争议主要针对法曲的由来、法曲与法乐的关系以及法曲与大曲的关系三大问题展开,并围绕着这三大问题争议不休,至今未有结论。笔者主要是运用史学与文献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文献史料为依据,以历史为主线,比较以唐代法曲、魏晋南北朝法乐、唐大曲的历史轨迹,探其产生,并以此为依据,从根源上探索法曲的缘起及其与法乐、大曲的关系。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法曲命名缘起及音乐来源的多源化问题。笔者在学界论述的基础上按其性质将其划分为法曲名称由来和音乐来源两部分。在名称由来方面,法曲的命名与“法乐”之名在命名思路上有一定的联系;在音乐来源方面,笔者对与法曲有关的六大音乐因素重新梳理,分为主要音乐来源和其他音乐来源两部分。将清乐、佛曲、道乐划分于法曲的主要音乐来源范围之中,将胡乐、宫廷燕乐、雅乐归于法曲的其他音乐来源之内,六大音乐因素构成了法曲音乐由来的多源化。第二部分,法曲与法乐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法曲不是法乐。笔者运用了比较研究方法,从两者的起源、两者的功能用途、两者在各朝地位以及两者的衰亡原因进行对比分析,考证其具体不同之处。第三部分,法曲与大曲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法曲不是大曲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法曲和大曲也不是完全“隔离式”发展的。文中主要先以两者的概念、起源与流变、结构、所属音乐机构等方面入手,比较分析两者之间具体的差异,后以部分相似性较高的作品为依据,考证两者经交流与融合后在某些方面的同化之处,最后得出法曲和大曲是平行发展中产生交集的两种不同的音乐形式。
齐嘉锐,屈玉丽[8](2020)在《从《摩诃兜勒》到“横吹曲辞”——论龟兹乐与乐府诗歌的融合》文中提出公元前138年,汉博望侯张骞从丝绸之路归来,为中原地区带来了横笛乐器和在龟兹地区流传的乐曲《摩诃兜勒》,推动了汉朝乐曲与诗歌的融合发展。同时,《摩诃兜勒》对"横吹曲辞"产生及发展的启迪,横笛于"横吹曲辞"中的应用,都使得汉乐府及乐府诗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周晓[9](2019)在《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龟兹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对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以来龟兹乐进行了简述,从其的传入与发展、乐舞特征和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对龟兹乐的情况进行了梳理,试图理清其发展脉络,呈现其固有价值。
刘晨曦[10](2020)在《唐代乐舞《霓裳羽衣》美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被誉为“唐代中原汉乐与西域龟兹乐交融发展的最高艺术成就”的《霓裳羽衣》,亦称《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它是乐、舞、歌兼容并包的唐“大曲”。笔者要探究的《霓裳羽衣》则不单单是以纯粹的‘曲’或‘歌’或‘舞’,而是通过美学文化的角度对一个完整的唐代大曲作品展开剖析、研究。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的举世瞩目则在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发展与融合,唐代西域地区龟兹乐舞的审美文化与中原地区传统音乐的审美趣味在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谱写了盛唐时期大曲中的经典之作《霓裳羽衣》,并且奠定了中华博大精深的音乐美学精神;它给予历史与现实潜移默化的影响,早已超出了乐舞本身的价值。通过研究发现,关于西域龟兹乐舞与唐代审美文化这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没有详细进行展开,文献资料多以研究唐代乐舞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音乐本体为路线,没有从美学文化的角度去关注唐代西域龟兹乐舞的审美特征。唐代西域乐舞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乐舞本体方面的相关研究对本论文的写作固然重要,但同时也不可忽视西域龟兹乐舞丰富的美学价值以及对整个中华审美意识所产生的重要影响。目前,在艺术学界对唐代乐舞《霓裳羽衣》的历史发展与演变、乐舞的本体及此乐舞的艺术特征有着较为详细的论述,而且对唐代音乐文化及西域乐舞也有着较为细致的述说;但综合而言,研究角度较为单一,忽视了西域乐舞文化与唐代审美文化这两者之间的重要联系。本论文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细致的归纳和总结,运用了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舞蹈学以及音乐文献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及研究方法,从美学文化的视角对《霓裳羽衣》的文化溯源、乐舞的艺术特征及其审美特征以及唐代审美意识的发展作出了较为具体的整理与划分,并对盛唐时期的《霓裳羽衣》的美学价值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探究。本文共由五个部分组成,具体如下:第一部分:绪论;这个部分主要先介绍了此论文的研究背景,其次,介绍了历年来国内、国外有关《霓裳羽衣》的专题研究概况,同时也对唐代乐舞与西域乐舞的交流、发展、融合与创新过程及审美意识等方面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最后也阐明了本论文写作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是对《霓裳羽衣》历史文化背景的论述;结合了唐代繁荣的时代特征分别从时间、地理、宗教、文化等方面对《霓裳羽衣》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了描述,从而有的放矢的概括出了《霓裳羽衣》的自然生态背景与文化溯源背景。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审美文化视角下《霓裳羽衣曲》一脉相通的乐曲结构、乐曲风格的多元化、珠璧交辉的伴奏乐器等三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归纳和总结。第四部分:主要是对审美文化视角下《霓裳羽衣舞》以舞言情的舞蹈动作、多式多样的表演形式、舞者服饰的点睛之笔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归纳和总结。第五部分:主要是对胡乐影响下的《霓裳羽衣》审美特征的研究;分别从审美形态的多重性、异域风情的审美风格、兼容并包的审美心理这三个维度出发,深刻探究了西域乐舞在发展、流变的过程中对唐朝人民的审美意识以及对唐朝音乐美学特征所带来的影响,与中原乐舞审美意识进行对比,进而体现出唐朝别具一格的音乐审美取向。最后:结语。
二、楚楚胡乐入汉声——谈龟兹乐对汉族音乐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楚楚胡乐入汉声——谈龟兹乐对汉族音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隋唐时期西域龟兹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龟兹石窟壁画音乐图像资料 |
第一节 龟兹乐器图像 |
一、东汉—南北朝时期 |
二、隋唐时期 |
第二节 乐队编制及乐器组合 |
一、大型乐队 |
二、小型乐队 |
第二章 文献记载龟兹乐所使用的乐器 |
第一节 相关文献记载辨析 |
第二节 乐器应用情况辨析 |
一、龟兹常用乐器 |
二、龟兹较少出现的乐器 |
第三章 龟兹乐的争议话题 |
第一节 “苏幕遮”与“泼寒胡戏”的联系 |
一、从文献记载来看 |
二、从表演时间与形式来看 |
三、从表演功用来看 |
第二节 关于苏幕遮起源的争议 |
一、出土音乐文物 |
二、有关文献记载 |
第三节 龟兹有无自己的音乐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从龟兹乐舞东渐看唐代音乐审美意识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音乐史学的研究方法 |
1.3.2 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2 龟兹乐舞东渐的背景 |
2.1 丝绸之路上的龟兹乐舞 |
2.2 佛教信仰下的龟兹乐舞 |
2.3 绿洲文化中的龟兹乐舞 |
3 龟兹乐舞在唐代的发展 |
3.1 龟兹乐舞在唐代的分类 |
3.2 龟兹乐器在唐代音乐中的运用 |
3.3 龟兹乐师及相关音乐理论对唐代乐舞的贡献 |
4 龟兹乐舞影响下的唐代音乐美学特征 |
4.1 旋律、节奏的异域性 |
4.2 表演形式的多样性 |
4.3 乐舞内容的丰富性 |
4.3.1 民间生活的内容 |
4.3.2 文人与酒的内容 |
4.3.3 军旅战争的内容 |
5 龟兹乐舞东渐对唐代音乐审美意识的影响 |
5.1 审美心理:由猎奇到融入 |
5.2 审美品味:由淡雅到浓烈 |
5.3 审美态度:由激赏到接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3)楚楚胡乐入汉声——谈龟兹乐对汉族音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汉代鼓吹乐的影响 |
二、对汉族调式音阶的影响 |
三、对隋唐燕乐的影响 |
四、对汉族戏曲的影响 |
(4)唐代乐舞《凉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引言 |
一 选题背景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方法 |
四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五 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唐乐舞《凉州》的产生背景 |
第一节 凉州地区的历史演变 |
第二节 凉州乐舞的文化土壤 |
一 五凉文化背景 |
二 佛道思想语境 |
三 河西文化与唐文化的融合 |
第三节 凉州地区的乐舞历史 |
第二章 唐乐舞《凉州》的嬗变轨迹 |
第一节 唐以前的《凉州》 |
一 《凉州》乐舞的前身《龟兹乐》 |
二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凉州》 |
第二节 隋唐《凉州》的发展 |
一 部伎乐舞中的《凉州》 |
二 唐代大曲《凉州》 |
三 唐代软舞《凉州》 |
第三节 唐以后的《凉州》演变 |
一 宋大曲二十四“排遍”《凉州》 |
二 词牌中的《凉州》 |
三 曲牌中的《梁州》 |
第三章 唐乐舞《凉州》的舞容乐貌 |
第一节 《凉州》舞容 |
第二节 《凉州》乐貌 |
一 《凉州》的乐器 |
二 《凉州》的乐曲及歌曲 |
第三节 《凉州》乐舞的表演风格与情感表达 |
结语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5)西域音乐对丝绸之路文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西域音乐与丝绸之路文化简述 |
第一节 西域音乐的起源 |
一、空间和时间下的文化概念 |
二、西域音乐风格的初步形成 |
第二节 丝绸之路文化的形成 |
一、从丝路的发现看丝路文化 |
二、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 |
三、丝路文化中的音乐文化 |
第三节 西域音乐的传播 |
一、与汉乐府相交融的西域音乐 |
二、唐教坊大曲与西域舞乐 |
三、佛教音乐通过西域传入东方 |
四、阿拉伯音乐文化的东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西域音乐对古丝路文化的深刻影响 |
第一节 融合丰富的西方音乐文化元素 |
一、龟兹舞乐带来的影响 |
二、西域音乐在丝路文化中与印度音乐的融汇 |
三、中东、中亚音乐文化与西域音乐在丝路上的的融合 |
四、通过丝绸之路多样化的西域乐器的传播 |
第二节 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碰撞 |
一、西域音乐在敦煌壁画中的反映 |
二、西域音乐成为丝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促进敦煌学的形成 |
第三节 在中原地区的文化凸显 |
一、对中国音乐风格的改变 |
二、促进中国诗学的发展 |
三、对中原社会文化的影响 |
第四节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情感结合 |
一、作为民俗文化进行民族情感的交流 |
二、以《图兰朵》为代表的西方经典歌剧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三、统治阶级的意愿加深对丝路文化的影响 |
四、中西审美趋向与社会文化的结合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西域音乐文化在新丝路战略中的文化借鉴意义 |
第一节 新丝路战略的文化意义 |
一、“新丝路战略”为我国文化发展带来契机 |
二、新丝路战略下文化发展路径 |
三、新丝路战略诉求中华文化的输出 |
第二节 西域音乐文化与当代文化输出相比较 |
一、音乐等艺术作为文化载体利于文化交流 |
二、西域音乐文化传承与民族文化的情感融合 |
三、西域音乐文化形成在当代文化输出的借鉴意义 |
第三节 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 |
一、西域音乐文化在新丝路战略下的文化创新借鉴意义 |
二、西域音乐文化在历史时期的文化自信显现 |
三、新丝路战略中文化自信的作用及彰显 |
本章小结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6)龟兹文化与唐五代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龟兹文化与唐五代文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一、龟兹与龟兹文化 |
二、学术史梳理 |
三、选题价值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主要论题 |
一、研究思路 |
二、主要论题 |
第一章 鸠摩罗什译经与王维诗文的佛教意涵 |
第一节 鸠摩罗什译经与王维的佛理接受 |
一、王维名字与鸠摩罗什所译《维摩诘所说经》的关系 |
二、罗什译经的名相辨析,奠定了王维佛义理解的基础 |
三、罗什译经的本土优势,促进了王维对经义的接受 |
第二节 鸠摩罗什译经中的情节设置与王维诗文的构思 |
一、文殊问疾 |
二、维摩诘默然无语 |
三、天女散花 |
四、香积佛饭 |
第三节 王维诗文对鸠摩罗什译经“譬喻”的运用 |
一、罗什“譬喻”与王维诗文的用典 |
二、罗什“十喻”与王维诗文的意象 |
三、罗什“十喻”与王维诗文的佛理 |
第四节 鸠摩罗什译经中的想象与王维诗文的关系 |
一、动植物意象想象 |
二、佛法神力想象 |
三、时空维度想象 |
第五节 鸠摩罗什偈颂翻译和创作对王维诗文的影响 |
一、罗什译偈对王维偈颂的影响 |
二、罗什所作偈颂对王维诗文的影响 |
第六节 鸠摩罗什遮诠双谴说理方式与王维诗文的“空观”解说 |
一、遮诠双谴说理方式及其在什译大乘佛典中的应用 |
二、《维摩诘所说经》以遮诠双谴方式析“空观”的表现 |
三、王维诗文以遮诠双谴方式解说“空观”及其与罗什译经的关系 |
第二章 龟兹佛教影响下的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研究 |
第一节 唐代剧本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的龟兹文化背景 |
一、剧本出土地焉耆与龟兹文化 |
二、剧本所用吐火罗A语言与龟兹文化 |
第二节 唐代剧本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的戏剧文体性质 |
一、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的内容要素 |
二、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的形式特征 |
第三节 唐代剧本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一、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流传过程中的龟兹文化因素及意义 |
二、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的传承及影响 |
第三章 龟兹壁画与唐五代戏剧研究 |
第一节 龟兹乐舞壁画对唐五代戏剧表演和戏场设置的影响 |
一、龟兹壁画乐舞演出对唐五代及后世戏剧表演的影响 |
二、龟兹壁画中乐舞演出场地对戏剧戏场的影响 |
第二节 龟兹壁画故事的戏剧性与唐五代及后世戏剧情节的选择 |
一、龟兹单幅壁画故事的戏剧性 |
二、龟兹连续性壁画故事的戏剧性 |
第三节 龟兹壁画的构图方式对唐五代戏剧结构的启发 |
一、菱格画式构图 |
二、方形框式构图 |
三、连环画式构图 |
四、龟兹壁画构图方式与戏剧结构设置 |
第四章 龟兹乐舞文化与唐五代歌舞戏 |
第一节 龟兹歌舞戏兴盛的表现及其所受龟兹乐舞文化的影响 |
一、龟兹歌舞戏兴盛的表现 |
二、龟兹乐舞对龟兹歌舞戏形成的重要作用 |
第二节 苏幕遮 |
第三节 拨头 |
第四节 狮子舞 |
第五章 唐五代时期的龟兹本土文学 |
第一节 龟兹传说故事 |
一、龙与龟兹王 |
二、《耶婆瑟鸡》羯鼓曲与龟兹千泪泉 |
第二节 龟兹佛教故事 |
一、阿奢理贰伽蓝的故事 |
二、《华严经》传播的故事 |
三、龟兹僧人释法丰的故事 |
第六章 唐五代文学作品中的龟兹名物 |
第一节 唐诗中的“觱篥”与“芦管” |
一、同场宴会和诗中的异名乐器记录 |
二、觱篥、芦管的区别 |
三、诗歌中“觱篥”“芦管”的同质化 |
第二节 龟兹名物与唐五代文学的异域色彩 |
一、龟兹游仙枕 |
二、龟兹板 |
三、屈支灌 |
四、龟兹名物异域色彩的原因分析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7)法曲若干问题再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法曲命名缘起及音乐来源的多源化问题 |
第一节 法曲命名缘起 |
一、法曲的定名时间可追朔至隋朝 |
二、法曲的命名思维或从“法乐”曲名中借鉴而来 |
第二节 法曲音乐来源的多源化问题 |
一、法曲的主要音乐来源 |
二、法曲的其他音乐来源 |
三、结语 |
第二章 法曲与法乐的关系问题 |
第一节 法曲不是法乐 |
一、法乐和法乐并非一脉相承 |
二、两者的性质完全不同 |
三、法乐与法曲的用途各异 |
四、法乐和法曲在各朝代的影响力不同 |
五、“人为”因素之下加速法曲与法乐衰亡原因各异 |
六、结语 |
第二节 法乐经南朝文化积累后至隋与法曲产生交集 |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法乐的发展 |
二、隋唐时期佛乐与法曲在多部乐中产生交集 |
第三章 法曲与大曲的关系问题 |
第一节 法曲和大曲不是一种音乐形式 |
一、大曲和法曲的概念不同 |
二、大曲和法曲的起源与流变不同 |
三、唐大曲和法曲的结构不同 |
四、大曲和法曲各自所属的音乐机构不同 |
五、结语 |
第二节 大曲与法曲经交流融合有一定程度的同化 |
一、法曲某些作品在遍数上与大曲无异 |
二、法曲和大曲在所用宫调上有交集 |
三、大曲与法曲部分所用音乐因素有交集 |
四、大曲和法曲在曲式结构上有交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从《摩诃兜勒》到“横吹曲辞”——论龟兹乐与乐府诗歌的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摩诃兜勒》的乐府化变革 |
(一)从《摩诃兜勒》到《新声二十八解》 |
(二)《摩诃兜勒》衍生作品的发展传承 |
二、横笛对乐府表达形式的丰富 |
(一)从横笛到“横吹曲辞” |
(二)“横吹曲辞”的发展变化 |
三、《摩诃兜勒》与横笛的共同作用 |
(一)从《新声二十八解》到“横吹曲辞” |
(二)“横吹曲辞”的诗歌方向转变 |
(三)龟兹乐与乐府诗的融合 |
四、结语 |
(9)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龟兹乐(论文提纲范文)
一、龟兹概述 |
二、龟兹乐的传入与发展 |
1. 传入与发展的原因 |
2. 传入与发展的过程 |
三、龟兹乐的特征 |
1. 乐器、乐队 |
2. 歌曲、舞曲 |
3. 舞蹈和服装 |
4. 乐律 |
四、龟兹乐的影响 |
(10)唐代乐舞《霓裳羽衣》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研究意义、目的 |
1.2.2 研究价值 |
1.2.3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1.3 研究方法 |
1.3.1 史学的研究方法 |
1.3.2 美学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2 《霓裳羽衣》的文化溯源 |
2.1 历史沿革 |
2.2 盛唐气象 |
2.3 一体多元 |
3 《霓裳羽衣》曲之美 |
3.1 一脉相通的乐曲结构 |
3.2 乐曲风格的多元化 |
3.3 珠璧交辉的伴奏乐器 |
4 《霓裳羽衣》舞之美 |
4.1 以舞言情的舞蹈动作 |
4.2 多式多样的表演形式 |
4.3 舞者服饰的点睛之笔 |
5 《霓裳羽衣》的审美特征 |
5.1 审美形态的多重性 |
5.2 异域风情的审美风格 |
5.3 兼容并包的审美心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四、楚楚胡乐入汉声——谈龟兹乐对汉族音乐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隋唐时期西域龟兹乐研究[D]. 赵烷汝. 天津音乐学院, 2020(08)
- [2]从龟兹乐舞东渐看唐代音乐审美意识的演变[D]. 崔璨. 新疆师范大学, 2018(08)
- [3]楚楚胡乐入汉声——谈龟兹乐对汉族音乐的影响[J]. 陈洛. 艺术探索, 1987(02)
- [4]唐代乐舞《凉州》研究[D]. 王雪.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3(09)
- [5]西域音乐对丝绸之路文化的影响[D]. 姜珊.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6(02)
- [6]龟兹文化与唐五代文学研究[D]. 屈玉丽. 浙江大学, 2018(05)
- [7]法曲若干问题再辨[D]. 管晔. 河南大学, 2020(02)
- [8]从《摩诃兜勒》到“横吹曲辞”——论龟兹乐与乐府诗歌的融合[J]. 齐嘉锐,屈玉丽. 参花(上), 2020(07)
- [9]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龟兹乐[J]. 周晓. 大众文艺, 2019(08)
- [10]唐代乐舞《霓裳羽衣》美学研究[D]. 刘晨曦.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