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蚌埠市1981—1982年腹泻病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赵阳[1](2019)在《气象因素对细菌性痢疾发病情况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细菌性痢疾流行因素复杂,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儿童和老年人的细菌性痢疾疾病负担较重。抗生素的大量滥用导致志贺菌对常用的抗生素产生了很高的耐药性,甚至出现多重耐药的现象。高发病率和抗生素耐药性使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效果下降,有效地控制细菌性痢疾的流行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通过对我国细菌性痢疾监测资料的分析,探寻细菌性痢疾的高发地区,建立科学、合理的细菌性痢疾发病预测模型,为细菌性痢疾疫情的预测分析提供科学依据;检索已发表的相关文献,利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综合研究之间的不同结果,探究气象因素与细菌性痢疾发病关系,分析不同气象因素对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进而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SEM)方法对具有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等特征的典型东北城市辽宁省朝阳市的气象因素和细菌性痢疾的发病关系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对温度、日照、气流和湿度等气象因素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率的影响分析,了解气象因素对细菌性痢疾发病率的综合影响,为公共卫生部门在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细菌性痢疾预防等方面做决策时,提供相关意见和建议。研究方法:在细菌性痢疾发病趋势的预测研究中,本次研究从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收集我国2004-2016年细菌性痢疾发病特征的监测资料,利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判断疾病高发地区,分别采用指数平滑法、GM(1,1)模型、ARIMA模型和加权组合模型四种方法对2004-2015年细菌性痢疾发病数据进行拟合并比较2016年细菌性痢疾发病数的预测效果,进而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型。此外,本次研究还分别利用了Meta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SEM)方法对气象因素与细菌性痢疾发病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全面系统的检索Pub 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 Fang Data)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2019年9月1日以前所有细菌性痢疾发病和气象因素(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雨量、平均相对湿度)有关的文献,对不同研究之间的结果进行定量综合。最后,选择典型东北城市辽宁省朝阳市,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朝阳市1981年至2010年气象因素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率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朝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得每月发生细菌性痢疾的数据,从朝阳市气象局获得每月的气象资料,对细菌性痢疾发病率进行对数转换,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气象变量与细菌性痢疾月发病率的相关性,采用SEM研究气象变量对细菌性痢疾发病率的影响。在建立假设模型时,其中包括四个潜在的气象变量:温度,湿度,日照和气流。温度系数包括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地温、最高地温和最低地温;湿度系数包括月平均蒸发量、绝对湿度、相对湿度、最大冻土深度、气压、非降水天数、最大降水量、降水量、最大积雪厚度和最大积雪天数;日照因素包括月平均日照强度、平均日照率和平均日照时数;气流因素包括月平均风速和风向。本研究采用R软件factoextra包进行聚类分析,forecast包构建指数平滑模型,greyforecasting包构建GM(1,1)模型,Metrics包、tseries包和forecast包进行构建ARIMA模型,meta包进行Meta分析,此外本研究还采用SPSS 13.0软件对气象因素进行因子分析,检验结构效度,使用Lisrel 8.5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细菌性痢疾发病数总体呈下降趋势,2004-2016年全国累计报告细菌性痢疾病例3602639例,2004年7月报告病例最多91559例,发病率7.0820/10万,2016年2月报告病例最少5184例,发病率0.3831/10万。菌痢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的7月和8月为高发时间。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016年细菌性痢疾各省市发病率可分为3类,第一类高发病率组(北京市、天津市),第二类中发病率组(甘肃、重庆市、宁夏、西藏),其余各省、市及自治区为低发病率组。指数平滑模型、GM(1,1)模型、ARIMA模型和组合预测模型的拟合效果比较,RMSE,MER和R2指标均提示,ARIMA(1,1,1)(2,1,1)12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加权组合模型次之,指数平滑模型拟合效果最低。预测效果比较,ARIMA模型相对误差最小。选择ARIMA(1,1,1)(2,1,1)12模型进行预测,我国2017—2018年细菌性痢疾的年发病数依次为106404、94530人。Meta分析研究中,筛选获得29篇文献,其中有8篇英文,21篇中文,发表时间范围为2003年至2019年,调查时间范围为1949年至2016年,研究地点全部在中国,包括温带和亚热带两种类型。根据STROBE声明,本次纳入的29个研究得分在16分到20分之间,研究质量比较均衡。平均气温与细菌性痢疾的相关系数r(95%CI)为0.644(0.567,0.710),平均最低气温为0.557(0.416,0.672),平均最高气温,平均降雨量和平均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r(95%CI)分别为0.550(0.407,0.667),0.401(0.326,0.471),0.239(0.168,0.307)合并效应值均有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显示研究结果稳定可靠。气象因素和细菌性痢疾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显示RMSEA=0.08,GFI=0.84,CFI=0.88和SRMR=0.06。?2值为231.95(p<0.01),自由度为15,该模型的数据拟合较好。SEM的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所有相关的气象指标分为三个潜变量,温度、湿度和日照。温度和湿度等因素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因子载荷值分别为0.59和0.78。日照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呈负相关,因子载荷值为-0.15。结论:细菌性痢疾发病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存在明显季节差异,每年的7月和8月为发病高峰期,但是菌痢发病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北京市和天津市为高发地区。Holt-Winters指数平滑模型、GM(1,1)、ARIMA模型和加权组合模型都可以用于细菌性痢疾发病数预测,其中ARIMA(1,1,1)(1,1,2)12模型拟合及预测效果最好。气象因素如温度(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日照和湿度与细菌性痢疾发病有关。更具体地说,月平均蒸发量、降水量和空气温度对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有较大的影响。由于本项研究包括多个气象指标,能够比使用单一因素更好地预测痢疾流行病的高风险环境。总的来说,本研究利用细菌性痢疾监测数据选择合适的方法探索菌痢发病特征和趋势,基于Meta分析对气象因素和细菌性痢疾发病关系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文献进行定量综合,并以辽宁省朝阳市为研究地点探究气象因素对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了解气象因素与细菌性痢疾的关系,有助于当前的卫生政策评估和制定有效的细菌性痢疾控制策略。
田燕燕[2](2019)在《2004-2017年宁夏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及乙肝发病趋势预测研究》文中指出
陈宏达[3](2018)在《2008~2017年安徽省猪群常发疫病病原的检测与分析》文中指出安徽省是养猪大省、全国十个生猪主产省之一,也是传统的生猪调出区。随着规模化、集约化的不断发展,健康养殖已成为养猪企业最关注的问题。疫病是影响生猪健康养殖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不仅关系到养猪业整体生产效率,而且还关系到猪肉食品的安全。疫病的日趋复杂,给养猪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解和掌握安徽省猪群中主要疫病的流行现状和流行趋势,从而为养猪企业制定合理的防控策略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调查应用PCR技术结合细菌分离鉴定法,对2017年临床受检样品进行主要病毒性病原和细菌性病原的检测,同时将20082016年安徽省临床受检样品的检测结果一并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在20082017年2929份病料样品中,病原的总阳性检出率为68.25%;其中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2,PCV2)、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es,PEDV)、猪链球菌(S.suis,SS)、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猪伪狂犬病毒(Porcine Pseudorabies virus,PRV)、猪瘟病毒(Classical awine fever virus,CSFV)、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TGEV)、猪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E.rhusiopathiae)、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esuis,HPS)、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Pm)的阳性检出率依次为85.65%、46.03%、44.07%、28.14%、27.42%、17.16%、14.11%、8.90%、4.74%、4.67%、1.96%;病原的总混合感染率为31.22%(624/1999),其中二重感染占79.17%(494/624);三重感染占19.23%(120/624);四重感染占1.60%(10/624);以二重感染为主,且以“PCV2+PRRSV”为主要感染模式占10.26%(64/624)。20082017年病原及混合感染阳性检出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E.Rhusiopathiae自2012年开始出现,混合感染程度加重,至2017年四重感染阳性检出率最高(6.35%)。PRRSV、PRV、PCV2、SS、HPS、Pm的阳性检出率无季节性差异;CSFV在夏季阳性检出率最高(26.45%);PEDV在春、秋、冬季阳性检出率均最高(48.49%、43.05%、49.38%);E.Rhusiopathiae在夏、秋季阳性检出率均最高(9.23%、6.3%)。致病性E.coli、PRV、PCV2分别在腹泻、神经症状、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类样品中阳性检出率最高,依次为85.65%、46.09%、67.04%;PCV2、PRRSV、SS,PCV2、PRRSV、CSFV分别在呼吸系统症状,高热症状类样品中阳性检出率均最高,依次为41.50%、36.81%、32.12%,45.56%、40.75%、35.04%;PCV2、SS在繁殖障碍类样品中阳性检出率均最高(46.33%、34.32%)。结果表明:20082017年,安徽省猪群中普遍存在着致病性E.coli、PCV2、PEDV、SS、PRRSV、PRV的感染,“PCV2+PRRSV”是主要的感染模式,疫病流行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病原的混合感染程度加重。PRRSV、PEDV、PCV2、SS一直是危害猪群的主要病原,猪丹毒重新抬头。PRRS、PR、PCVD是一年四季均需重点防控的疫病,冬季是PED、夏季是CSF和猪丹毒的主要防控季节。腹泻、呼吸道疾病、繁殖障碍分别是危害仔猪、保育猪、育肥猪、种猪的主要问题,而高热症状类疾病、多系统衰竭综合症对保育猪、育肥猪的危害也不容忽视,PCV2是重要的感染病原,易导致SS的继发或混合感染。
章欣[4](2016)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关键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全球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不断发生,霍乱、黄热病、鼠疫、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感染、登革热、日本脑炎以及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炭疽等人畜共患病正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上述传染病的不断出现给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带来新的严重威胁,其传播能力强、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感染危害度大,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中的重点和热点领域,使得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烈性传染病的研究。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是开展高致病性病原体研究和检测等实验活动的重要技术平台,主要包括生物安全3级和4级实验室,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和世界经济、军事强国纷纷加大对本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全球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呈现明显的扩张趋势,随着实验室数量的与日俱增,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也逐渐暴露且日益严峻,虽然多数发达国家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方面水平较高,已基本形成配套的生物安全实验室技术和产品,并制定了一系列安全指南和操作规范,但近几年各国实验室仍然多次暴露出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混乱、安全措施欠缺、监管不到位等安全隐患,全球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快速扩张正带来越来越多的安全性问题,生防研究过热直接导致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加剧、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事故频发,国际社会对各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现状表示质疑和堪忧。面对传统生物恐怖威胁、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事故频发、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肆掠等全球生物安全大环境,我国面临的生物防御及传染病应对形势也极其严峻。高等级实验室特别是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在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至今还未建成首座真正投入使用并形成生防科研力量的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相关核心技术设备和安全监管机制等更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严重制约了我国对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拉沙热病毒等烈性病原体的实验研究,一旦上述疫情侵入我国境内,在没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条件下,对这些高危病原体的基础研究几乎为零,仅仅停留在诊断层面,更无法制定并开展有效的应对与防控。因此,充分了解和掌握国外先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和发展态势,吸收和借鉴其先进经验,总结教训,对于加快建设和发展我国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早日独立开展烈性传染病防控研究以及加强高等级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和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我国提升生物防御国防实力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主要基于情报研究视角,采用情报调研、专家咨询、文献计量、专利可视化分析、比较分析、归纳分析等软科学研究方法,对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国家分布与发展态势、关键设备设施与核心技术、安全监管与组织运行等“软、硬实力”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深入分析和归纳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特点、运行机制、存在问题、值得借鉴的经验及教训,真正搞清楚目前国际上先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技术优势和管理机制。结合我国的实际需求和形势,存在的技术瓶颈及面临的挑战等,为我国和我军建设与发展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提供情报线索和启示建议。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室生物安全基本概念的理论辨析与界定,主要对生物安全与生物安保、实验室生物安全与实验室生物安保等概念进行了理论辨析;梳理并比较分析了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美发达国家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原则;归纳总结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定义,阐述其工作原理及分类情况,对生物安全柜型和正压防护服型4级实验室的优缺点及功能进行比较。第二部分是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整体建设现状与发展态势研究,该部分深入探讨了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数量逐年攀升的背景形势;对国外重点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选址情况进行实例分析与总结;系统梳理了目前全球公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国家和地区分布,负责机构的所属性质,人员类别及其数量,实验室经费来源、投向比分析及重点研究内容;统计公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发表文献并进行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揭示目前国外先进4级实验室的研究热点、重点关注病原体、主要科学家、机构间合作、重要会议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并对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罗伯特·索普实验室、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加尔维斯顿实验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协调中心三个重点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历史沿革和研究领域进行情报挖掘。第三部分是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关键设备设施与核心技术的深入研究,为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硬实力”,该部分主要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咨询意见,梳理出建设与有效运行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并利用德文特专利数据库对高效空气过滤装置等八项设备和技术进行专利可视化分析,分别从专利总量与趋势、专利申请国家/地区、专利权人、专利引证关系、技术热点、技术类别/主题词演化六大模块得出相关结论,目前美国、法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在该领域占据着绝对的技术优势和产品普及率,而我国虽然专利申请数量在国际上排名靠前,但在多项设备的关键技术点上均面临技术瓶颈,且自主研发的产品缺乏技术原创性以及认证认可标准和实践检验;在专利分析的基础上,还介绍了目前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部分国外重点研发公司。第四部分重点比较分析了世界卫生组织、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深入探讨美国关于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安全监管机构和机制,NSABB是美国政府负责为相关联邦部门和机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和两用性研究生物安全监管提供建议和指导的咨询委员会,加强美国安保工作组、管制生物剂计划、人员可靠性计划和行为健康测试计划均是审核4级实验室人员从业资格并对其进行安全监管的重要机制;此外,还对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人员管理培训和近几年发生的典型安全事件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其中人为因素是直接或间接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该部分与第三部分相对应和互补,是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软实力”。研究国外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和先进的安全监管经验,为我国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有效运行提供借鉴与思路。第五部分是我国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分析,该部分对我国建设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所面临的形势与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生物恐怖防御、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以及高危险度病原体研究技术平台的建立等因素均促使我国应进一步加速发展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梳理了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所经历的发展阶段,剖析我国发展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关键设备技术”和“管理运行机制”等重点方面的瓶颈;归纳了有关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法律法规与标准制度建设情况。第六部分是总结分析与启示建议部分,总结归纳国外先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整体特点以及在先进技术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在过度、盲目建设和私营主管机构监管不严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分析我国建设与发展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需应对的来自法规、技术、经费、管理等多方面的挑战,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启示建议:(1)认清形势,加紧规划布局;(2)谨慎选址,加大公众参与;(3)拓宽经费渠道,突破技术瓶颈;(4)完善法规体系,强化安全管理;(5)加大人员培训,严格安全监管。为我国进一步发展与优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提供有力的情报支撑。
赖圣杰[5](2009)在《传染病时空模型预警技术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2004年我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启动,使我国传染病疫情报告发生了质的飞跃。为了充分利用监测信息资源,实现病例空间聚集性探测预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时间模型预警技术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传染病时空模型预警技术研究,并于2008年4月21日在全国20个省份的221个试点县(区)启动了为期1年的传染病自动预警(时空模型)试点工作。因此,为修改和完善时空模型预警技术,目前急需建立成套的传染病时空模型预警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对试点效果开展评价,从而为传染病时空预警技术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研究目的1.探索建立传染病自动预警(时空模型)系统评价指标体系。2.通过时空模型试点结果分析和用户问卷调查,综合评价时空模型的预警效果,为时空模型预警技术的完善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资料与方法1.试点数据收集研究收集了试点地区的时空模型预警数据、传染病监测数据和相关突发事件信息以及有关技术材料。2.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通过文献回顾和预警系统数据特征分析,初步构建预警评价框架;再通过专家咨询的方法,由专家对评价框架和指标内容进行评判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从而建立起传染病预警系统评价指标体系。3.预警用户问卷调查对试点地区疾控机构预警系统用户开展问卷调查,分析用户对预警模型使用情况,对预警及时性、灵敏度、假阳性率等时空模型实际应用效果的评价,并收集相关问题和建议。4.时空模型预警效果评价在了解试点地区相关突发事件报告情况基础上,利用研究构建的传染病时空模型预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和用户调查数据,描述分析预警信号数量、响应处理情况及其结果,重点开展时空模型预警功效分析和评价,通过与时间模型比较,进一步评价时空模型的预警效果。研究结果和结论1.时空模型试点运行情况大部分试点地区及时进行预警信号的响应处理。经过试点运行,传染病预警(时空模型)系统的稳定性得到较大提高,但尚待进一步改进。2.时空模型预警功效(1)预警及时性时空模型总体上预警及时性较好,并且优于时间模型,尤其对于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发现的事件,具有很好的及时性,可以有利于促进疾控机构较早发现暴发/流行事件,但对于医疗机构、学校等单位直接报告的事件,预警及时性有待进一步提高。(2)预警准确性总体上,时空模型具有较好预警准确性。预警灵敏度非常高,对评价的67起事件全部进行了预警,灵敏度高于时间模型;对总体上具有很高的特异度,但需要进一步提高个别传染病的特异度;尽管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但受现有评价事件较少的影响,时空模型的阳性预测值较低,但优于时间模型。需要在下一步研究中分不同病种评价模型预警效果和参数设置。(3)空间聚集探测能力时空模型通过空间探测到的病例聚集性区域与突发事件实际发病区域具有很高一致性,并且空间探测模型的地理信息有助于预警信号的分析。(4)预警百分位数分析预警信号的最高预警百分位数主要在P80及以上。突发事件的首次预警均没有P5。以下的预警信号,说明不进行P5。以下探测预警,不会降低预警灵敏度。(5)连续预警情况分析目前的时空模型连续预警信号剔除方法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仍然存在较大比例的重复预警,须进一步改进连续预警剔除方案,减少重复预警信号数量。3.预警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建立的时空模型预警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在时空模型试点效果分析和评价的使用,说明具有可行性;本指标体系得出的评价结果,与用户问卷调查结果较为一致,对于时空模型完善与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综上,试点期间时空模型预警信号得到了及时响应处理,总体上体现出较好的预警功效,具有良好的预警及时性、灵敏度、特异度和空间探测能力,有助于早期发现传染病暴发、流行事件,但预警模型的阳性预测值较低。在下一步研究中,可利用研究建立的传染病预警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细化不同地区、不同传染病的预警参数设置及其预警功效,深入分析阳性预测值低的原因,改进连续预警剔除方案,不断提高预警系统的效能,实现时空模型推广应用。
张训海[6](2003)在《鸡马立克氏病监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商用CVI988疫苗细胞培养上清液浓缩与检测,鉴别出了其分泌性抗原成分,且琼扩滴度可达到1:4,而用该疫苗分别免疫SPF鸡和罗曼鸡后,在免疫后第3~8周内均未检测到特异性羽囊病毒沉淀抗原,但该羽囊浸提液经15~20倍浓缩后再测,则在免疫后第3~4周。SPF鸡和罗曼鸡都呈阳性,其后则迅速减小。在对商品CVI988疫苗和HVT(Fc-126)疫苗免疫及其免疫强毒感染的SPF鸡,分别进行羽囊病毒沉淀抗原和血清病毒沉淀抗体的检测。结果显示,单纯免疫鸡群均呈阴性;CVI988免疫接毒后的第一周即可检出羽囊病毒沉淀抗原,较HVT免疫接毒组早2周;而循环沉淀抗体的出现,却较HVT免疫接毒组迟2周,与同期攻毒对照组沉淀抗体的检出时间相当。此外,接毒后的第7~18d,尤其是9~18d,在接毒对照组的血清中发现有MDV沉淀抗原。我们对上述的检出现象分别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较合理的解释。应用该MDV抗原和抗体同步琼扩检测法,对以安徽省为主的29个的县市部分饲养鸡群随机进行了MD污染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调查的8个品种(系)、日龄幅度为31~434d的93个不同免疫状况饲养群中,呈检测阳性的为76个群,总阳性率为81.7%(76/93)。在有效检测报告为阳性的1386只(总计2071)鸡中,则MDV琼扩抗原和抗体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34.1%(472/1386)和64.7%(866/1386),剔除其中的抗原和抗体阳性重叠部分(>115只),MD污染鸡群琼扩法总检出阳性率达88.3%(1223/1386)。此结果与已报道的MDV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在其它地区的调查结果有较好的符合率。 由此并综合我们以往的研究结果,进而得出以下结论:疫苗CVI988和HVT的免疫鸡,虽然都含有不能为常规AGP法直接检测到的阶段性且低水平的羽囊MDV抗原,但并不影响羽囊病毒抗原经典AGP法对鸡群MDV强毒感染的特异性诊断;单纯疫苗CVI988和HVT的免疫抗体可能是低水平的,故亦不能被敏感性较低的经典AGP法所检出;在感染鸡的羽毛囊中所发现的MDV抗体,且其消长与血液中的病毒抗体消长呈正相关;而与羽囊病毒抗原消长呈负相关。MDV琼扩抗体与琼扩抗原一样,都是鸡只MDV强毒感染的特异性指征;该抗原和抗体的同步琼扩检测法对MDV强毒污染的检测,不仅简便、快捷、特异,而且重复性好、准确率高,可作为MDV强毒感染诊断的标准技术与方法。
何泽民,张益兰,程孝连[7](2002)在《江淮地区O157∶H7感染情况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
范淑华,王淑民,文良璧,郭符则,刁联荣,张家修,王志雁,汪宁[8](1987)在《蚌埠市1982年10月~1983年9月腹泻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摘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腹泻病 (Diamheea Disease以下简称DD)是由不同病原学构成的一种临床综合症。它是世界范围的重要卫生问题,因此引起国际上普遍关注。我们于1982年和1984年,先后在蚌埠市建立了DD流行病学监测点。现将1982.10~1983.9调查结果摘要报道如下: 资料来源 一、样本选择: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蚌埠市东、中、西三个市区,随机抽取了6个居民段,每个市区两个居民段,较能代表三个市区居民的一般生活、卫生水平。 二、调查时间与方法:于DD发病的高
范淑华,郭符则,寇妙芬,文良璧,王恒富,王素珍,王佩培[9](1983)在《蚌埠市1981—1982年腹泻病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我们在1982年8~9两个月,对蚌埠市两个居民段896户(3886人)进行了腹泻病流行病学调查,时间自1981年6月~1982年9月.调查结果:发病率6.6%,其中肠炎占79.3%,痢疾17.6%,婴幼儿腹泻3.1%.显示有明显家庭聚集性.对传播因素进行了一些探讨.
二、蚌埠市1981—1982年腹泻病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蚌埠市1981—1982年腹泻病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气象因素对细菌性痢疾发病情况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细菌性痢疾发病预测模型的比较研究 |
1 前言 |
2 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层次聚类分析 |
2.3 指数平滑法 |
2.3.1 指数平滑法原理 |
2.3.2 数学模型 |
2.3.3 指数平滑法建模 |
2.3.4 指数平滑法预测 |
2.4 灰色预测模型GM(1,1) |
2.4.1 灰色预测模型GM(1,1)原理 |
2.4.2 灰色预测模型GM(1,1)建模步骤 |
2.5 ARIMA模型 |
2.5.1 ARIMA模型原理 |
2.5.2 ARIMA预测的数学模型 |
2.5.3 建模步骤 |
2.6 组合预测模型 |
2.7 模型的拟合及预测效果比较 |
3 结果 |
3.1 细菌性痢疾发病情况分析 |
3.2 聚类分析 |
3.3 指数平滑法 |
3.4 GM(1,1)预测模型 |
3.4.1 建模结果 |
3.4.2 模型精度检验与预测 |
3.5 ARIMA预测模型 |
3.5.1 序列预处理 |
3.5.2 模型识别、定阶 |
3.5.3 模型的参数估计与检测 |
3.5.4 模型验证与预测 |
3.6 组合预测模型 |
3.7 模型预测效果比较 |
4 讨论 |
4.1 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 |
4.2 四种预测模型比较 |
4.3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气象因素对细菌性痢疾发病影响的Meta分析 |
1 前言 |
2 方法 |
2.1 检索策略 |
2.2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
2.2.1 文献纳入标准 |
2.2.2 文献排除标准 |
2.2.3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
2.3 质量评价 |
2.4 统计分析 |
2.4.1 数据转换 |
2.4.2 异质性检验 |
2.4.3 敏感性分析 |
2.4.4 亚组分析 |
2.4.5 发表偏倚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3.3 质量评价 |
3.4 气象因素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的相关关系 |
3.4.1 平均气温对细菌性痢疾发病影响的Meta分析 |
3.4.2 平均最高气温对细菌性痢疾发病影响的Meta分析 |
3.4.3 平均最低气温对细菌性痢疾发病影响的Meta分析 |
3.4.4 平均相对湿度对细菌性痢疾发病影响的Meta分析 |
3.4.5 平均降水量对细菌性痢疾发病影响的Meta分析 |
4 讨论 |
4.1 Meta分析 |
4.2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气象因素与细菌性痢疾发病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地点 |
2.2 数据收集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气象因素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率的关系 |
4.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2008~2017年安徽省猪群常发疫病病原的检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
文献综述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2008 ~2017年临床受检样品 |
1.1.2 主要仪器 |
1.1.3 培养基、试剂盒及主要试剂 |
1.1.4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
1.1.5 PCR、RT-PCR引物 |
1.1.6 实验动物 |
1.2 方法 |
1.2.1 病毒检测 |
1.2.2 E.rhusiopathiae、SS、HPS、Pm的分离鉴定 |
1.2.3 E.coli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试验 |
1.2.4 统计数据 |
1.2.5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被检样品中病原检测结果 |
2.2 不同年份病原检测结果 |
2.2.1 不同年份PRRSV检测结果 |
2.2.2 不同年份CSFV检测结果 |
2.2.3 不同年份TGEV、PEDV检测结果 |
2.2.4 不同年份PRV检测结果 |
2.2.5 不同年份PCV2检测结果 |
2.2.6 不同年份E.Rhusiopathiae、SS、HPS、Pm、致病性E.coli检测结果 |
2.2.7 不同年份病原阳性率检测结果 |
2.2.8 不同年份病原混合感染模式的检测结果 |
2.3 不同季节的病原检测结果 |
2.4 不同症状下病原检测结果 |
3 讨论 |
3.1 被检样品中病原检测结果分析 |
3.2 不同年份病原检测结果分析 |
3.3 不同季节的病原检测结果分析 |
3.4 不同症状下病原检测结果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关键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课题研究背景 |
(一)全球烈性病原体研究形势迫切 |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日渐突出 |
(三)国家生物安全应对实力亟待提升 |
二、目的与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技术路线 |
六、创新点 |
第一部分 实验室生物安全基本概念的辨析与界定 |
一、生物安全与生物安保 |
(一)生物安全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
(二)生物安保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与实验室生物安保 |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 |
(二)实验室生物安保 |
(三)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
三、生物安全实验室及其分级 |
(一)生物实验室的概念 |
(二)生物安全实验室 |
(三)综合分析与结论 |
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BSL-4)及其功能 |
(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BSL-4)定义的提出 |
(二)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工作原理 |
(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分类及功能比较 |
第二部分 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发展态势分析 |
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内在需求 |
(一)全球开展烈性传染病防护研究面临迫切需求 |
(二)部分高危烈性病原体研究必须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中展开 |
(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是衡量国家生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
二、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选址实例分析 |
(一)BSL-4 实验室选址实例 |
(二)综合分析与结论 |
三、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特点与规律 |
(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国家和地区分布 |
(二)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负责机构与人员类别 |
(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运行经费来源与投向比 |
(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主要研究内容与范围 |
(五)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特点综合分析 |
四、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综合分析与结论 |
五、国外重点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 |
(一)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罗伯特·索普实验室 |
(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加尔维斯顿国家实验室 |
(三)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协调中心 |
(四)美国国家过敏与传染性疾病研究所整合研究设施-落矶山实验室 |
(五)美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 |
(六)法国里昂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 |
第三部分 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核心技术与关键设施分析 |
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核心技术 |
(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防护技术 |
(二)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个人防护设备(PPE) |
(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净化技术 |
(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废弃物处理技术 |
(五)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现有能力与新技术 |
二、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关键设备的专利分析 |
(一)高效空气过滤装置专利分析 |
(二)化学淋浴专利分析 |
(三)正压防护服专利分析 |
(四)综合分析结论与启示 |
三、国外BSL-4 实验室关键设备研发公司竞争分析 |
(一)“正压防护服”生产公司 |
(二)“生命支持系统”生产公司 |
(三)“生物安全柜(BSC)”生产公司 |
(四)“充气式气密门”、“化学淋浴装置”生产公司 |
(五)“脉动式双扉高温高压灭菌器”生产公司 |
(六)“空间气体消毒系统”生产公司 |
(七)“实验室废水处理设备”生产公司 |
四、综合分析与结论 |
第四部分 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监管研究 |
一、国外实验室生物安全立法发展与比较研究 |
(一)国外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发展概况 |
(二)国外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比较研究 |
二、美国BSL-4 实验室安全监管机构与机制 |
(一)主要监管机构 |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机制 |
(三)BSL-4 实验室人员管理与培训 |
三、国外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主要事故及其应对措施 |
(一)全球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重要感染事件 |
(二)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典型安全事故 |
(三)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感染事件原因分析 |
(四)各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应对措施 |
(五)综合分析与结论 |
第五部分 我国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 |
一、我国建设与发展BSL-4 实验室的形势和需求分析 |
(一)BSL-4 实验室是生物防御及反生物恐怖的需要 |
(二)BSL-4 实验室是应对和防控烈性传染病的需要 |
(三)BSL-4 实验室是加强感染防控的需要 |
(四)BSL-4 实验室是建立病原微生物研究技术平台的需要 |
二、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历程 |
(一)起步阶段 |
(二)2003年SARS疫情暴发后 |
(三)快速发展阶段 |
三、我国发展BSL-4 实验室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法规与制度方面 |
(二)技术与设备方面 |
(三)管理与经费方面 |
四、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建设 |
第六部分 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对我国启示 |
一、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经验借鉴 |
(一)国外BSL-4 实验室总体呈现特点 |
(二)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体系 |
(三)拥有健全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机制 |
(四)具备先进的BSL-4 实验室关键设施研发技术 |
(五)落实严格的BSL-4 实验室安全培训体系 |
二、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存在问题分析 |
(一)政府缺乏统筹规划导致盲目建设和资金缺口 |
(二)私营机构BSL-4 实验室准入资格低及人员审查和监管不力 |
(三)BSL-4 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且瞒报现象严重 |
三、我国建设与发展BSL-4 实验室面临的主要挑战 |
(一)重视不够与投入不足 |
(二)技术瓶颈与管理滞后 |
(三)人才匮乏与防范不严 |
四、对我国建设与发展BSL-4 实验室的启示建议 |
(一)认清形势,加紧规划布局 |
(二)谨慎选址,加大公众参与 |
(三)拓宽经费渠道,突破技术瓶颈 |
(四)完善法规体系,强化安全管理 |
(五)加大人员培训,严格安全监管 |
课题研究结论与讨论 |
一、主要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后续研究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筛选专家咨询 |
附件2 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专利分析 |
附件3 全球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重要感染事件一览表 |
发表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传染病时空模型预警技术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背景 |
研究目的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评价对象 |
3 评价方法 |
4 统计分析工具 |
5 研究技术路线 |
研究结果 |
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2 试点结果分析 |
2.1 试点地区突发事件报告情况 |
2.2 预警结果描述分析 |
2.3 预警功效评价 |
2.4 预警百分位数 |
2.5 连续预警分析 |
3 用户评价 |
结论 |
讨论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传染病自动预警(时空模型)试点县(区)名单 |
附录2 传染病自动预警(时空模型)试点研究方案 |
附录3 传染病自动预警(时空模型)系统评价方案 |
附录4 全国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试运行用户调查表 |
附录5 传染病自动预警(时空模型)系统试点用户调查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鸡马立克氏病监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名称及缩写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马立克氏病病原学概述 |
1 马立克氏病的历史 |
2 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分类 |
3 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形态 |
4 马立克病病毒抵抗力特点 |
5 马立克氏病病毒致病型及其毒力演化 |
6 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复制 |
7 MDV基因组及结构特点 |
8 MDV的编码主要糖蛋白与抗原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马立克氏病及其防制研究的进展 |
1 马立克氏病的流行病学 |
2 马立克氏病的发病机理 |
3 马立克氏病疫苗的类型 |
4 马立克氏病疫苗的免疫机理 |
5 马立克氏病疫苗免疫失败可能原因 |
6 马立克氏病的实验室诊断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疫苗病毒CVI988/Rispens株MDV琼扩抗原的检测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四章 不同试验条件下鸡群MD污染常规AGP法的检测与分析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五章 MD污染监测技术的应用及其检测标准的制定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附件: 鸡马立克氏病诊断技术(复审稿) |
附录: 应用证明材料 |
全文总结 |
致谢 |
(8)蚌埠市1982年10月~1983年9月腹泻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来源 |
一、样本选择: |
二、调查时间与方法: |
三、诊断、卫生评价和资料划分标准: |
调查结果 |
一、一般情况: |
二、病例分布特点: |
三、传播因素的探讨: |
1、卫生习惯: |
2、环境卫生: |
四、蚌埠市1981—1982年腹泻病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气象因素对细菌性痢疾发病情况影响的研究[D]. 赵阳.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4)
- [2]2004-2017年宁夏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及乙肝发病趋势预测研究[D]. 田燕燕. 宁夏医科大学, 2019
- [3]2008~2017年安徽省猪群常发疫病病原的检测与分析[D]. 陈宏达.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 [4]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关键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D]. 章欣.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11)
- [5]传染病时空模型预警技术评价研究[D]. 赖圣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9(02)
- [6]鸡马立克氏病监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 张训海. 南京农业大学, 2003(04)
- [7]江淮地区O157∶H7感染情况的调查[J]. 何泽民,张益兰,程孝连. 中国公共卫生, 2002(11)
- [8]蚌埠市1982年10月~1983年9月腹泻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摘要)[J]. 范淑华,王淑民,文良璧,郭符则,刁联荣,张家修,王志雁,汪宁. 蚌埠医学院学报, 1987(02)
- [9]蚌埠市1981—1982年腹泻病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报告[J]. 范淑华,郭符则,寇妙芬,文良璧,王恒富,王素珍,王佩培. 蚌埠医学院学报, 198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