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昆仑山脉冰川运动速度的测量

喀喇昆仑山脉冰川运动速度的测量

一、喀喇昆仑山区的冰川运动速度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符喜优[1](2019)在《中国西部地区典型冰川变化遥感探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西部地区发育了数量众多和规模较大的山地冰川,其中青藏高原蕴藏着世界上两极之外最大的冰雪储量,是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现代冰川作用区和世界主要的现代冰川作用中心之一。冰川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因子,也是重要的淡水资源,此外,冰川跃动可能会引发冰川灾害,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海洋型冰川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而冰川运动速度是了解冰川动态和冰川对气候响应的重要参数之一,因此获取冰川多年运动速度变化对研究气候、环境演变的规律具有宝贵的科学价值;跃动是冰川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探测并研究冰川跃动特征,是辨别跃动冰川与非跃动冰川,深入理解冰川跃动的机制的基础,也是预防和预测冰川灾害的前提。中国西部地区冰川跃动探测大多集中在喀喇昆仑地区,对属于极大陆型冰川的西昆仑山区冰川跃动特征详细监测较少,冰川跃动研究仍然缺乏。此外,作为重要淡水资源,中国大江大河的发源于西部山地冰川,亚大陆型冰川更是被称为的高山固态淡水资源库。冰川物质变化会影响河流径流的补给量,因此高精度监测冰川物质变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遥感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大尺度、长时间序列、可靠性高的观测数据,为冰川变化探测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因此本论文针对中国西部地区这三种冰川变化现象进行遥感探测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海洋型冰川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冰川运动速度是了解冰川动态和冰川对气候响应的重要参数之一。利用基于频率域的相位相关法,利用Landsat影像提取海洋型冰川雅弄冰川的1995-2011年运动速度,并分析多年运动速度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5-2011年冰川运动速度显著下降而气温显著性上升。冰川运动速度受地形、支流、末端湖等因素的影响;受末端发育冰川湖的影响,冰川末端运动速度较大。(2)为了获取较大区域且较全面的海洋型冰川运动速度,基于频率域相位相关算法和时空中值滤波,利用Landsat影像提取了念青唐古拉东段冰川区三个时间段1988/1990,2000/2002和2014/2016的运动速度,并利用统计方法对运动速度不确定性进行了评价。通过提取冰川运动速度的中心剖面线,得到研究区域冰川近三十年的运动速度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念青唐古拉东段冰川区26冰川都处于活跃状态,但从1988开始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运动减慢。从1988/1990到2014/2016研究区冰川运动速度下降率从10.78%到77.46%不等,即每十年下降4.15%到29.8%不等。气温显著上升引起冰川物质损失可能是导致研究区冰川运动速度减慢的主要原因。(3)中国西部地区极大陆型冰川的跃动特征详细监测较少,冰川跃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利用遥感数据对西昆仑山区极大陆型冰川阿拉克沙依冰川2013-2018年跃动特征进行探测。基于频率域相位相关算法,利用Landsat影像获取不同跃动阶段的冰川表面运动速度;基于差分DEM法,利用Aster DEM和SRTM DEM获得跃动前后冰川厚度变化情况;人工测量跃动期间冰川末端变化并目视解译了冰川表面形态特征的演变。探测结果表明阿拉克沙依冰川跃动持续了至少四年的时间,此次跃动的活跃期约为2年,跃动期间有大量的冰体由冰川上部被快速运输到冰川末端。约4.5m/d的最高运动速度和大于四十年的重复周期具有受热力机制调控的斯瓦尔巴型跃动特征,但约为2年的跃动活跃期与该区域其它跃动冰川大于5年的跃动活跃期相比短得多,说明阿拉克沙依冰川跃动不能只由单一跃动类型来解释。(4)亚大陆型冰川会在暖季消融,补给河流,具有高山固体水库的作用,因此高精度监测其冰川物质变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干涉测量技术估计山地冰川物质变化的方法,这个方法不需要对多期DEM进行差分,而是利用对冰川表面形变敏感的干涉相位来估计物质变化,从而达到较高的精度。利用ERS-1/2 SAR影像对属于亚大陆型冰川的科其喀尔冰川进行季节性和年度物质量变化估计,发现冰川冬季物质变化与夏季物质变化的模式基本一致,并受冰川表碛影响,利用实测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王仕哲[2](2019)在《青藏高原冰川流速估算》文中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是地球上除南、北极地区之外中、低纬度地区山岳冰川最大的发育中心,包括了横断山、藏东南、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地区、帕米尔山、喀喇昆仑山、西昆仑山、东昆仑山、祁连山、藏内区等十大冰川作用中心。青藏高原的冰川分布之广、储量之大,是一座巨大的高山固体水库,不仅是高原区重要的水资源,维系着高原的环境和生态平衡,而且敏感地记录着本地区的气候及环境的变化,还对北半球和全球气候变化有着明显的影响和响应。冰川运动的分布及变化情况是气候及其变化的结果和体现。因此,估算青藏高原冰川流速及其变化对探究高原区水资源变化、青藏高原和全球的气候变化有重要的意义。使用遥感数据进行快速地冰川流速的估算是一种方便、高效的获取冰流速的方法。由于青藏高原水汽资源丰富,其上空常年被大量云覆盖,因此光学遥感数据受到了限制,影像上存在大量的云覆盖,不能进行冰川特征的提取。而不受云、雨天气限制,可以全天时、全天候获取地面信息的合成孔径雷达数据(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则为青藏高原冰川流速的估算提供了便利。利用2017年9月-2018年1 1月的Sentinel-1雷达数据,结合辅助数据SRTM,运用偏移跟踪方法,估算2017年青藏高原十大山系的冰川流速和2017年11月-2018年1 1月青藏高原15条典型冰川流速的季节变化情况,并分析地形和气候对青藏高原冰川流速的影响,结合青藏高原气候空间数据(气温、降水等),对青藏高原冰川流速的分布及变化进行了定性的分析。运用2017年冰川运动稳定时期的时间间隔为36天的Sentinel-1数据对2017年青藏高原冰川平均流速进行估算,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十大山系的冰川流速情况有一定的差异。横断山脉、藏东南山区是海洋型冰川大量聚集的区域,降水量较多、气温较高,冰川补给充足、消融强烈,所以该区域有快速的冰川运动。喜马拉雅山脉是青藏高原上地势最为崎岖的区域,由于气候的原因,喜马拉雅山冰川流速要逊色于横断山脉和藏东南山区的冰川,但由于南、北坡降水量和温度的差别,南坡冰川运动要快于北坡。兴都库什地区和帕米尔地区冰川流速要大于喜马拉雅山,其中,兴都库什地区冰川主要集中在兴都库什山脉,而帕米尔山区有少部分大型冰川发育,其中最大的冰川为Fedchenko冰川,其年流速可达300 m/yr。喀喇昆仑山是大型冰川发育集中地,冰川有明显且连续的冰川运动,并且冰川流速都较大,冰川最大流速可达200~500 m/yr,但喀喇昆仑山冰川流速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喀喇昆仑山西段和中段冰川运动快于东段,其中,西段冰川流速最大,东段流速最小。西昆仑山由于气温较低,发育有中大型的极大陆型冰川,有较宽的冰舌区域,但西昆仑山地形平缓,由于上述两种原因导致西昆仑山冰川运动并没有喀喇昆仑山冰川快,冰舌部分的年流速在100m/yr以下。而东昆仑山、祁连山和藏内区冰川零星分布、规模较小,冰川运动较慢,冰舌区域的冰川年流速基本在每年几十米,相比青藏高原的其他山系冰川流速较小。并对2017年青藏高原冰川流速的误差进行了统计,平均误差均在10m/yr以内,但平均流速较小的冰川的误差较大,误差百分比相对较高。为了探讨冰川流速的季节性变化情况,运用2017年11月-2018年11月的Sentinel-1对青藏高原10个山脉的15条典型冰川做了流速季节变化分析。15条冰川流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季节性变化,基本上在2018年4月-2018年8月冰川运动较快,冰川季节变快的特征有两个:一个是冰川运动较快的部分变多,向冰舌下部延伸;另一个是冰川运动过程中波动强烈。运动较为连续的冰川的季节性变化更为明显,如喀喇昆仑山的Baltoro冰川,有明显的的运动流,流速季节性变大则表现为冰舌部分更明显的运动,而其他时间冰川则处于较稳定的状态。最后讨论了影响冰川流速的因素,如地形、气候等。地形因素方面,不同的学者对局部地形、坡度、坡向影响冰川运动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同时还有学者提出,冰川的支流与主干的角度不同也会对冰川主干流速造成不同的影响。同时,结合1991-2020年青藏高原模拟的气候空间气候集对不同山系的降水量和气温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讨论,证明了不同山系冰川流速分布的合理性及两者对冰川流速的重要影响。

张祥松,米德生[3](1982)在《喀喇昆仑山现代冰川的研究》文中认为喀喇昆仑山,以崎岖的地形,巨大的海拔,以及广泛的冰川作用闻名于世界。它是世界山岳冰川最发达的山系,约28—37%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我们根据陆地卫星影像统计,整个山系的冰川面积达18,009平方公里,约有102条冰川长度超过10公里(图1)。 喀喇昆仑山,地处中亚内陆干旱地区,为什么能发育规模如此巨大的冰川,这些冰川的时空分布、区域性特征、物理特征、近期变化等问题,是人们所感兴趣的课题。

刘星月,蒋宗立,刘时银,张勇,龙四春,魏俊锋[4](2018)在《音苏盖提冰川表面流速特征分析》文中认为跃动冰川的监测相对比较困难。本文采用Sentinel-1所携带的C波段合成孔径雷达特征匹配方法(Feature-Tracking)获得了喀喇昆仑北坡克勒青河谷音苏盖提冰川物质平衡年内比较详细的冰川表面流速。分析发现:选取的音苏盖提三条分支冰川中,南斯嘎姆里冰川(Skamri Glacier)流速整体大于其余两条,三条分支均存在快速运动区,斯嘎姆里冰川和北分支积累区流速突增,可能存在雪崩现象;两条南分支冰川整体流速夏季大于其他季节,而北分支冬季流速大于其他季节。虽然三条分支均存在快速运动区域,但是即使是流速最快的南斯嘎姆里冰川在物质平衡年内的运动速度也只有119 m·a-1,说明该物质平衡年内音苏盖提冰川并不处于跃动期。

管伟瑾,曹泊,潘保田[5](2020)在《冰川运动速度研究:方法、变化、问题与展望》文中提出冰川运动将积累区获得的物质输送到消融区,维持着冰川的动态平衡。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全球大部分冰川面临着剧烈的退缩,而冰川运动变化则较为复杂,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文章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冰川运动速度的提取方法、冰川运动速度时空分布与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展。另外,还探讨了目前冰川运动速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基于测杆的方法能够获得精度较高的测量数据,但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基于遥感数据自动化提取的方法应用广泛,但影像之间的配准以及海量数据的计算是当前阶段制约冰川运动速度研究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无人机和地基合成孔径雷达的应用为冰川运动速度研究提供了高精度的数据支撑,但二者在冰川运动研究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冰川运动速度的分布及其变化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冰川厚度的变化可能是全球大部分冰川运动速度变化的主要原因,但在单个冰川系统上,冰川运动速度变化较为复杂,其原因还需要进一步探讨。遥感数据的不断丰富,云计算平台的使用,物联网、无人机和地基合成孔径雷达等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及星、空、地协同观测的出现将会极大促进未来冰川运动速度研究的发展。此外,冰川动力学过程也将备受关注,成为未来冰川运动研究的热点问题。

徐丽萍,李鹏辉,李忠勤,张正勇,王璞玉,徐春海[6](2020)在《新疆山地冰川变化及影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揭示新疆山地冰川变化及其影响,对新疆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发展意义重大。系统梳理新疆冰川物理变化、化学过程、生物资源、气候响应与生态效应等研究成果。结果表明:(1)新疆山地冰川总体上呈加速消融之势,且受地形、气候影响,冰川变化的区域性差异明显;(2)气溶胶解释了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表层物质的组成与来源,同位素定量了各流域径流中冰川融水的比例;(3)冰川变化对极端微生物生存条件、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较为成熟,但其与生物资源间的综合反馈机理尚不明晰;(4)冰川消融对水资源的影响随冰川融水拐点的到来而加剧,造成的生态服务缩减和冰雪产业损失日益凸显。制定统一的冰川提取标准、扩宽研究视角、全面系统观测冰川、提高模拟预测精度、加强灾害预警与制定对策是未来新疆山地冰川研究的关注点。

蒋宗立,刘时银,许君利,王欣,莫宏伟[7](2011)在《应用SAR特征匹配方法估计音苏盖提冰川表面流速》文中认为喀喇昆仑山区冰川因位于高海拔地区且远离人类正常活动的区域,使得连续的表面流速的地面观测很难实施,因此,对该区域冰川运动机理研究相对比较少.采用日本高级陆地观测卫星携带的相控阵型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Advanced Land Observing Satellite,Phase Array L-ban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ALOS PALSAR)特征匹配方法(Feature-Tracking)获取了音苏盖提冰川的季节表面流速,并对误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季节和年均表面流速分布图上都存在两条明显快速运动的冰流;南分支冰川-斯嘎姆里冰川(Skamri Glacier)夏季的流速大于其他季节,冰流横截面流速特征表明,该分支存在明显的块体运动现象,很可能正处于跃动期.

蒋宗立,王磊,张震,刘时银,张勇,唐志光,魏俊锋,黄丹妮,张莎莎[8](2020)在《2000—2014年喀喇昆仑山音苏盖提冰川表面高程变化》文中指出喀喇昆仑山区冰川由于存在正物质平衡或跃动、前进现象,被称之为"喀喇昆仑异常",不过该地区冰川变化差异显著,尤其是大型表碛覆盖冰川,呈现与其他类型冰川明显的差异性响应,为理解喀喇昆仑冰川异常的机理,冰川尺度的详细变化研究十分必要。音苏盖提冰川位于喀喇昆仑山乔戈里峰北坡,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冰川,是典型的大型表碛覆盖冰川。通过应用TanDEM-X/TerraSAR-X(2014年2月)与SRTM-X DEM(2000年2月)的差分干涉测量方法计算音苏盖提冰川表面高程变化,并结合冰川表面流速对冰川表面高程变化和跃动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2000—2014年音苏盖提冰川表面高程平均下降了1.68±0.94 m,即冰川整体厚度在减薄,年变化率为-0.12±0.07 m·a-1。冰川表面高程变化分布不均,其中南分支(S)冰流冰川整体减薄较为显著,冰川南分支冰流运动速度较快,前进/跃动的末端占据了冰川的主干,阻滞原主干冰川物质的向下运移(跃动),导致原主干冰舌表面高程上升;冰川厚度减薄随着海拔升高先下降后保持稳定,同时呈现一定的波动性;低海拔表碛区域消融大于裸冰区,可能存在较薄表碛,因热传导高、覆盖大量冰面湖塘和冰崖存在,加速了冰川消融;在坡度小于30°的区域,冰川厚度减薄随着坡度的减小而加剧;坡向朝南冰川厚度略微增加(0.01 m),西南坡向冰川厚度略微减薄(-0.03 m),其他坡向冰川厚度减薄明显。近14 a来,表碛覆盖的音苏盖提冰川表面高程整体下降表明物质处于亏损状态,冰川跃动导致局部冰川表面高程的增加。

秦大河,谢自楚,刘永平,R.J.瑟沃茨[9](1989)在《乔戈里峰北坡现代冰川的初步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乔戈里峰北坡有现代冰川69条,总面积815.9km2。其中大型冰川4条,面积709.06km2。受西南季风影响,积累区物质来源丰富,消融区冰面地形复杂,差别消融强烈。冰川运动速度较高,冰川温度上段较低,下段较高。冰川类型应为暖季补给为主的亚大陆性冰川。

王磊[10](2019)在《中巴公路沿线冰川变化遥感监测》文中研究说明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连接中国西部与巴基斯坦等西亚、南亚国家的国际公路,对沿线国家有着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意义。公路穿越了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这个山岳冰川分布十分密集的地区,沿线的冰川前进威胁着公路的安全运营。为了探究冰川变化的规律,许多学者对全世界各地的冰川展开了广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世界大部分冰川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都有所退缩的情况下,中巴公路穿越的这一区域——高亚洲地区喀喇昆仑山等区域的冰川保持稳定甚至呈现正的物质平衡。本文利用GIS的水文分析方法提取了中巴公路沿线冰川汇水区域,区域内冰川自北向南分别分布在西北昆仑山脉,东帕米尔高原以及喀喇昆仑山脉,可以此分为南北中三个部分。为了获取冰川运动数据,本文采用特征匹配的方法对2014年10月至2018年11月间Sentinel-1A数据进行了冰川表面运动场提取,得到期间冰川表面流速与流向数据。由于冰川底部地形在短时间范围内的变化量很小,因此可以以冰川表面高程的变化估计冰川厚度的变化。为此,本文使用TanDEM 90 m和SRTM DEM进行冰川表面高程变化计算,另外还获取了2015年2月份的一对TSX/TDX数据获得了巴托拉峰附近的DEM,填补了TanDEM产品中在该区域的数据空洞。为了得到2015年至2018年区域冰川物质平衡状态,利用SAR图像中不同冰川相后向散射系数的差异对20152018年冰川消融期末粒雪线高度进行提取,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冰川粒雪线高度略微降低,指示冰川物质平衡大部分呈现较小的正值。为评估中巴公路沿线冰川的动力状态,综合各条冰川表面流速、表面高程变化和粒雪线高度变化进行叠加分析,结合冰川坡度以及末端到公路的距离讨论冰川跃动和冰川前进的可能性及其对中巴公路的威胁。

二、喀喇昆仑山区的冰川运动速度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喀喇昆仑山区的冰川运动速度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西部地区典型冰川变化遥感探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冰川运动速度提取研究现状
        1.2.2 冰川跃动遥感监测现状
        1.2.3 冰川物质变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冰川理论知识与冰川变化遥感探测基本方法
    2.1 冰川理论知识
        2.1.1 中国西部地区典型冰川类型
        2.1.2 冰川运动
        2.1.3 冰川跃动
        2.1.4 冰川物质平衡
    2.2 冰川运动速度测量基本方法
        2.2.1 实地测量法
        2.2.2 基于光学遥感影像的冰川运动速度提取方法
        2.2.3 基于SAR影像的冰川运动速度提取方法
    2.3 冰川物质变化估计基本方法
        2.3.1 直接观测法
        2.3.2 大地测量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雅弄冰川多年运动速度遥感探测与分析
    3.1 研究区介绍
    3.2 数据介绍
    3.3 雅弄冰川运动速度提取与不确定性分析
        3.3.1 频率域相位相关算法提取冰川运动速度
        3.3.2 不确定性分析
    3.4 雅弄冰川多年运动速度提取结果与分析
        3.4.1 运动速度提取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3.4.2 冰川运动速度空间变化分析
        3.4.3 冰川运动速度时间变化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念青唐古拉东段冰川区多年运动速度遥感探测与分析
    4.1 研究区介绍
    4.2 数据介绍
    4.3 念青唐古拉东段冰川区多年运动速度提取与不确定性分析
        4.3.1 基于频率域和时空中值滤波的多年运动速度提取方法
        4.3.2 不确定性分析
    4.4 念青唐古拉东段冰川区多年运动速度提取结果与分析
        4.4.1 运动速度提取结果
        4.4.2 与其它研究结果比较
        4.4.3 运动速度下降的可能因素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阿拉克沙依冰川跃动特征遥感探测与跃动类型分析
    5.1 研究区介绍
    5.2 数据介绍
    5.3 冰川跃动特征遥感探测方法
        5.3.1 冰川表面运动速度提取
        5.3.2 冰川末端变化提取与表面形态特征解译
        5.3.3 冰川厚度变化提取
    5.4 跃动特征遥感探测结果
        5.4.1 冰川表面运动速度变化
        5.4.2 冰川末端及表面形态特征变化
        5.4.3 冰川跃动前后厚度变化
    5.5 冰川跃动类型分析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干涉测量的科其喀尔冰川物质变化估计
    6.1 研究区介绍
    6.2 数据介绍
    6.3 基于干涉测量的冰川物质变化估计方法
        6.3.1 差分干涉测量法
        6.3.2 多孔径干涉(MAI)方法
        6.3.3 冰川厚度估计
        6.3.4 冰川物质变化估计
        6.3.5 不确定性分析
    6.4 科其喀尔冰川物质变化估计结果与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2)青藏高原冰川流速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研究区、数据与方法
    2.1 青藏高原冰川分布
    2.2 数据
        2.2.1 Sentinel-1
        2.2.2 数字高程模型
        2.2.3 冰川边界
        2.2.4 青藏高原边界及山系分区
    2.3 方法
        2.3.1 偏移跟踪法
        2.3.2 数据后处理
        2.3.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2017年青藏高原冰川表面流速
    3.1 2017年青藏高原冰川流速分布特征
    3.2 十大山系冰川表面流速特征
        3.2.1 横断山区冰川流速
        3.2.2 藏东南山区冰川流速
        3.2.3 喜马拉雅山冰川流速
        3.2.4 兴都库什地区冰川流速
        3.2.5 帕米尔地区冰川流速
        3.2.6 喀喇昆仑山区冰川流速
        3.2.7 西昆仑山区冰川流速
        3.2.8 东昆仑山区冰川流速
        3.2.9 祁连山区冰川流速
        3.2.10 藏内区冰川流速
    3.3 误差分析
第四章 典型冰川流速季节变化
    4.1 横断山区
    4.2 藏东南山区
    4.3 喜马拉雅山
    4.4 兴都库什地区
    4.5 帕米尔地区
    4.6 喀喇昆仑山
    4.7 西昆仑山
    4.8 东昆仑山
    4.9 祁连山
    4.10 藏内区
第五章 冰川流速的影响因素
    5.1 地形
    5.2 气候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喀喇昆仑山现代冰川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简史
二、冰川分布特点
    (一)雪线高度的空间变化
    (二)现代冰川的分布
三、冰川的物理特性
    (一)高水平的物质平衡
    (二)多温型的冰温状况
    (三)运动速度快的常态冰川
四、冰川的厚度
五、冰面地貌特征
六、冰川地质地貌作用特点
    (一)角峰
    (二)冰斗与围谷
    (三)槽谷
    (四)通行山口
    (五)表碛和终碛
    (六)侧缘空谷
七、跃动冰川的特点

(4)音苏盖提冰川表面流速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源
    2.2 方法
    2.3 误差分析
3 结果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5)冰川运动速度研究:方法、变化、问题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冰川运动速度获取方法
    1.1 基于实测的冰川运动速度获取方法
    1.2 基于遥感数据的冰川运动速度提取方法
        1.2.1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1.2.2 特征跟踪
    1.3 冰川运动速度获取方法小结
2 冰川运动速度时空分布与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发展趋势

(6)新疆山地冰川变化及影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新疆山地冰川变化研究
    2.1 新疆山地冰川物理变化研究进展
        2.1.1 冰川面积与储量研究进展
        2.1.2 冰川运动速度研究进展
        2.1.3 冰川模拟与预估研究进展
    2.2 新疆山地冰川化学过程研究进展
        2.2.1 冰川气溶胶研究进展
        2.2.2 冰川同位素研究进展
    2.3 新疆山地冰川生物资源研究进展
3 新疆山地冰川变化的影响研究
    3.1 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
    3.2 冰川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进展
    3.3 冰川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
4 结论与展望

(7)应用SAR特征匹配方法估计音苏盖提冰川表面流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源
    2.2 方法
    2.3 误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8)2000—2014年喀喇昆仑山音苏盖提冰川表面高程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 论
    4.1 冰川高程变化影响因素
    4.2 冰川跃动
    4.3 与其他研究的比较
5 结 论

(9)乔戈里峰北坡现代冰川的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冰川发育条件和冰川分布、形态特征
    1.1 冰川发育条件
    1.2 冰川类型和分布
    1.3 冰面形态特征
2 冰川的积累、消融和成冰作用
    2.1 冰川的积累特征
    2.2 冰川的消融特征
    2.3 成冰作用
3 冰川的物理性质
    3.1 冰川温度
    3.2 冰川运动
4 小结
图版说明
Plate Captions

(10)中巴公路沿线冰川变化遥感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冰川变化研究概况
        1.1.2 目前冰川研究的主要方向及方法
    1.2 区域冰川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文章结构安排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对象
第三章 冰川运动监测
    3.1 冰川表面流速提取的方法与数据
        3.1.1 特征匹配方法
        3.1.2 数据选取
    3.2 特征匹配方法处理流程及误差
        3.2.1 处理流程
        3.2.2 冰川表面流速误差
    3.3 冰川表面流速变化
    3.4 部分典型冰川流速
        3.4.1 巴托拉冰川群流速详情
        3.4.2 希斯巴冰川流速
        3.4.3 公格尔峰区冰川流速
第四章 冰川表面高程变化
    4.1 数据选择
        4.1.1 C波段SRTM DEM的穿透纠正
        4.1.2 SRTM-C与 TanDEM-X配准
    4.2 D-InSAR方法提取冰川表面DEM
        4.2.1 数据源
        4.2.2 InSAR方法获取地形信息
        4.2.3 数据处理流程
    4.3 误差分析
    4.4 冰川表面高程变化情况分析
        4.4.1 区域冰川表面高程变化
        4.4.2 部分典型冰川表面高程变化
第五章 粒雪线高度波动
    5.1 冰川表面遥感监测方法
        5.1.1 SAR图像识别冰川相
        5.1.2 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研究
    5.2 数据与处理流程
        5.2.1 数据源
        5.2.2 数据处理流程
        5.2.3 粒雪线高度精度讨论
    5.3 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变化趋势
    5.4 部分典型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变化趋势
第六章 冰川动态变化分析
    6.1 冰川变化因素量化
    6.2 冰川变化对公路威胁程度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内容总结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四、喀喇昆仑山区的冰川运动速度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西部地区典型冰川变化遥感探测研究[D]. 符喜优.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2019(06)
  • [2]青藏高原冰川流速估算[D]. 王仕哲. 南京大学, 2019(07)
  • [3]喀喇昆仑山现代冰川的研究[J]. 张祥松,米德生. 冰川冻土, 1982(03)
  • [4]音苏盖提冰川表面流速特征分析[J]. 刘星月,蒋宗立,刘时银,张勇,龙四春,魏俊锋. 地球学报, 2018(01)
  • [5]冰川运动速度研究:方法、变化、问题与展望[J]. 管伟瑾,曹泊,潘保田. 冰川冻土, 2020(04)
  • [6]新疆山地冰川变化及影响研究进展[J]. 徐丽萍,李鹏辉,李忠勤,张正勇,王璞玉,徐春海. 水科学进展, 2020(06)
  • [7]应用SAR特征匹配方法估计音苏盖提冰川表面流速[J]. 蒋宗立,刘时银,许君利,王欣,莫宏伟. 冰川冻土, 2011(03)
  • [8]2000—2014年喀喇昆仑山音苏盖提冰川表面高程变化[J]. 蒋宗立,王磊,张震,刘时银,张勇,唐志光,魏俊锋,黄丹妮,张莎莎. 干旱区地理, 2020(01)
  • [9]乔戈里峰北坡现代冰川的初步观察[J]. 秦大河,谢自楚,刘永平,R.J.瑟沃茨. 冰川冻土, 1989(02)
  • [10]中巴公路沿线冰川变化遥感监测[D]. 王磊.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喀喇昆仑山脉冰川运动速度的测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