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入及中药联合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Bureau of Medical Administration,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2022)在《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文中研究说明1概述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3]。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cholangiocarci-noma,c HCC-CCA)3种不同病理学类型,
章新友,王姝,潘树茂,吴地尧,谈荣珍,李秀云,刘梦玲,丁亮[2](2021)在《口服中药辅助治疗原发性肝癌的Meta分析及基础用药筛选》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口服中药联合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筛选基础用药,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从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ANFANG)数据库中,筛选口服中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通过Cochrane手册和RevMan 5.3软件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D)或标准化均数差(SMD);效应量使用95%的可信区间(CI)来表示。并将文献中涉及的中药方剂进行数据整理,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频次分析,进而探讨治疗原发性肝癌中药的基础用药及其剂量。结果:最终纳入75项研究,共7 40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TACE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试验组在瘤体近期疗效改善[OR=2.05,95%CI(1.83,2.29)],甲胎蛋白的降低[MD=-59.02,95%CI(-79.03,-39.01)],肝功能改善[SMD=-1.23,95%CI(-1.58,-0.88)],免疫功能的提高[SMD=1.08,95%CI(0.84,1.32)],卡氏评分改善率[OR=2.7,95%CI(1.11,11.02)],生存率的提高[OR=2.31,95%CI(1.96,2.71)]和不良反应的降低[OR=0.38,95%CI(0.34,0.43)]方面,均优于单独采用TACE治疗,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数据挖掘结果显示,柴胡、白芍、白术、茯苓和甘草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基础中药,其常用的临床剂量:柴胡为6~15 g,白芍为10~15 g,白术为9~15 g,茯苓为10~15 g,甘草为3~10 g。结论:口服中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显着优于单独使用TACE,5味基础中药均具有抗癌效果,剂量使用基本符合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可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
潘树茂[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对治疗原发性肝癌中药组方规律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2)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对真实世界临床中药处方治疗PHC的用药规律进行挖掘与分析,为中医治疗PHC提供一定的参考。(3)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治疗PHC的中药核心药物组合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1)循证医学分析方法制定相关的检索策略,在CNKI、CBM、VIP、WANFANG、Pub 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口服中药联合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与单独使用TACE治疗PHC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相关临床文献,提取文献中的数据,利用Rev 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2)数据挖掘分析方法在江西省省会城市—南昌市的多所三级甲等医院,收集中医药治疗PHC的临床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处方中治疗PHC的高频药物、性味归经、关联药物以及核心药物组合进行数据挖掘,进而分析中医药治疗PHC的用药规律。(3)网络药理学方法对于数据挖掘得到的核心药物组合,通过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检索相关中药的化合物以及化合物对应的靶点;在比较基因组数据库(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CTD)、人类疾病数据库(Mala Cards)等疾病数据库,检索和PHC相关的蛋白靶点。对两者靶点取交集,即为核心药物组合治疗PHC的潜在靶点,利用Cytoscape3.6.1软件和String在线分析平台,对潜在靶点进行蛋白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得到核心靶点。通过Discovery Studio 4.5软件对核心靶点和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最后,利用DAVID在线分析平台对潜在靶点进行GO生物功能及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1)通过循证医学方法,将口服中药联合TACE与单独使用TACE治疗PHC进行比较,共纳入75项研究,共包括7406例患者,其中治疗组3929例、对照组347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瘤体近期疗效改善、肿瘤标志物AFP的降低、肝功能改善、免疫功能的提高、卡氏评分改善率、中医证候的改善、生存率的提高和不良反应的降低方面,中药联合治疗PHC具有显着优势(P<0.01)。另外,在生存率的指标中,3月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但其余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中药联合TACE疗法可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结果较可靠,具有参考价值。其中对免疫功能中的CD8+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时,Meta分析结果发生显着性变化,提示中药联合治疗是否改善CD8+细胞水平,仍需更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支持。发表偏倚显示结果较为对称,表明偏倚不明显,但是存在一定的小样本效应。(2)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中药处方治疗PHC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从临床真实世界得到904首中药处方,共涉及痰瘀互结、正虚瘀结、肝郁脾虚等10个证型。分析结果发现,临床治疗PHC常用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药等药物;药物四气多为寒、温、平,五味多为甘、苦、辛,归经多为脾、肝、胃、肺、心、肾经。白术、党参、茯苓、甘草,半夏、陈皮、柴胡、白芍、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药物处于核心地位,常与多种药物配伍出现。而其中白术、党参、茯苓、甘草四味药又最为常见,这与PHC患者正气虚弱有关,故以四君子汤加减配伍,以达健气补脾之功效。(3)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对数据挖掘得到的核心药物组合(以下简称为SJZB2,药物包括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进行作用机制的分析。结果发现:(1)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熊果酸、汉黄芩素和山奈酚作用的靶点较多,属于SJZB2主要成分;(2)得到包括TP53、AKT1、VEGFA和MMP9等在内的18个核心靶点;(3)对槲皮素、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等活性化合物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对接结果显示配体和受体之间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并且参与对接的化合物大都具有抗癌活性,具有一定的参考性;(4)GO分析主要得到包括凋亡细胞的负调控、细胞增殖的负调控、血管生成和肝再生在内的124个生物过程,细胞质、核质、细胞外间隙和线粒体等在内的24组细胞组分,酶结合、蛋白质结合、相同蛋白质结合和转录因子结合等在内46组分子功能;(5)富集到91条KEGG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癌症通路、乙型肝炎、胰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黑色素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膀胱癌、胶质瘤、小细胞肺癌、VEGF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结论(1)中药联合TACE疗法治疗PHC具有更显着的治疗效果,具有增效减毒、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充分表明了中药在治疗PHC上具有潜在的研究与应用价值。(2)数据挖掘结果显示临床上治疗PHC的中药处方主要采用健脾益气、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方法多角度进行治疗,符合医家“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用药法则。(3)SJZB2主要通过诱导凋亡、阻滞周期、抗血管生成和调控炎症等多个复杂的生物过程、信号通路来治疗PHC,且彼此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进一步验证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思想,并且p53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得到了有关文献实验研究结果的佐证,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杨鸣[4](2021)在《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造成巨大疾病负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不能解决所有临床问题。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一系列加强辅助用药管理和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的通知出台。由于药品说明书对临床定位不清,循证证据不足,中药注射剂的市场份额迅速下降,亟需精准的循证证据支撑中药注射剂在临床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在中西医并重的政策下,中西药联合应用是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最普遍的现状,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药联合应用以“增效减毒”。然而对于“增效减毒”的本质仍需要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目前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较少,可能与欠缺方法学指导有关,亟待对相关方法学要点和框架进行探索研究。目的明确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定位,以艾迪注射液为例,为临床实践提供全面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证据。在掌握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基础上,初步建立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框架和要点,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在深入了解辅助用药、医保目录调整等政策背景的基础上,检索国家药监局网站、药智网、米内网等数据库,梳理历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调研用于恶性肿瘤的中药注射剂品种;以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辅助治疗肿瘤的10种中药注射剂为研究对象,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Web of Science、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以上各类中药注射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检索时间2020年12月。排除题目摘要明显不符合的研究后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中国知网的检索题录为资料,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及呈现;归纳受试人群病种、分期、中医证候、联合用药、对照和结局,以证据图谱展示,明确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系统检索截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中药艾迪注射液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研究人员两两一组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根据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声明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完整性。归纳纳入研究基本特征,对生存率和肿瘤缓解、生活质量、恶性积液、放化疗副作用、免疫功能等结局进行分类综合。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本研究通过概括性评价,系统收集了近10年PubMed收录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评价方法,提炼其方法学要点,参考各国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指南和相关指导原则、国际临床试验质量与报告规范,结合当前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联合应用的临床实际现状,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框架和方法要点,提出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建议清单。结果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共发现30种曾经或当前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或辅助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其中2019版国家《医保目录》包含10个品种。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各类中药注射剂品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自2000年后发表数量显着增加,发表高峰在2014-2016年。各品种纳入研究的关键词中均包含“化疗”,VOSviewer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显示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联合应用,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原发性肝癌、结直肠癌等病种,以及恶性积液、癌痛、癌性疲乏等肿瘤相关症状体征,文献报告具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减轻放化疗副作用的效应。证据图谱共纳入366项RCT和48项系统评价,217项(59.3%)RCT的干预措施包含复方苦参、参芪扶正和艾迪注射液,118项(32.2%)RCT的研究疾病为肺癌(118,32.2%),其次是结直肠癌(39,10.7%)和胃癌(39,10.7%)。355 项(97.0%)RCT 和所有系统评价都评价的是中药注射剂的加载作用。结局证据图谱显示RCT使用较多的结局包括肿瘤近期疗效指标、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仅艾迪和华蟾素注射液分别有2项RCT在生存期相关的结局中报告了一致的获益。与医保规定相比,证据明显不足的有华蟾素注射液治疗吞咽困难、猪苓多糖注射液辅助治疗恶性肿瘤;与药品说明书相比,缺少相应证型临床证据的是参芪扶正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和注射用黄芪多糖。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本研究共纳入了 52项艾迪注射液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肺癌(20,38.5%)、肝癌(10,19.2%)和结直肠癌(7,13.5%)是研究最多的肿瘤类型。14项(26.9%)纳入的RCT受试者为中晚期肿瘤患者。除1项研究之外,其余纳入的系统评价均使用艾迪注射液作为放化疗的加载疗法应用,对比单纯标准治疗(放化疗),显示出对生存率、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的明显获益。此外,联合疗法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然而,仅2项(3.8%)系统评价采用AMSTAR2工具评价的结果为低质量证据,其余为极低质量证据,没有研究完整报告了全部27项条目,9项(17.3%)英文发表的系统评价研究报告了 25-26项。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在概括性评价中纳入了近10年发表的20项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的研究分别为平行组随机对照试验(3,15%)、交叉试验(6,30%)、单臂试验(8,40%)等,涉及心血管疾病(7,35%)、传染性疾病(2,10%)和恶性肿瘤(2,10%)等。研究的草药包括多种草药来源(6,30%)和单一草药提取物(14,70%),联合应用药物为药物代谢酶底物、鸡尾酒药物或在临床实践中与草药干预同时使用的药物。许多研究选择药代动力学结局作为测量终点,而其他研究则使用药效学结局。研究中使用了不同的提高依从性的策略。其他方法学要点包括:草药质量控制(9,45%),受试者体格检查(16,80%),受试者服用的药物、饮食摄入以及饮酒和吸烟习惯限制(18,90%)等。目前未发现中药注射剂-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研究,借鉴现有研究证据、指南和质量评价与报告规范,本研究创新地提出了 4点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建议,比较了不同研究设计应用于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优缺点,细化了研究人群特征和样本量计算方法,分别归纳了中药注射剂与指示药物、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提供结局指标选择与测量的建议。最终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评价相关研究的质量评价建议和报告规范建议。结论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繁多,中药注射剂多与化疗联合应用,在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等病种研究较多,对近期疗效指标、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有较一致的改善作用。《医保目录》中的各品种循证证据、说明书适应症和医保规定之间存在一定证据缺口。艾迪注射液可能对肺癌和肝癌生存期有获益,对大部分肿瘤生活质量和放化疗副作用有改善作用。但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限制了对艾迪注射液证据的解释和基于证据的应用。需要针对更有临床价值的原发性肝癌和肺癌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补充系统评价的原始研究证据。单臂前后对照研究和随机交叉试验是最常使用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在未来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应增加对方法学细节的描述。本研究初步梳理完成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要点,提出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报告建议清单和质量评价建议清单,为未来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卜文静[5](2021)在《益气活血方联合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益气活血方的治疗方法,联合介入治疗,对中晚期肝癌患者行疗效评价,并基于肿瘤微环境,探讨益气活血方作用机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寻找新的有效的方法。方法:临床研究:收治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中晚期肝癌患者(门诊及病房),经评估符合纳排标准,且自愿加入临床研究,中医证型属气虚血瘀型,具有介入治疗适应症的患者50例,其中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对照组:单独应用常规介入疗法。在DSA下引导,寻肝固有动脉,4F导管循入,依据DSA结果,行肝脏肿块供血动脉定位,后将导管推送至其中行相关操作。具体为:5-Fu 1g、奥沙利铂100mg,由导管内注射,药物输注完毕,碘化油行肝动脉栓塞术,封堵供血血管,4周为1疗程,4周后重复此法治疗共2周期。治疗组:介入治疗同对照组,介入后第2日开始口服益气活血方,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随证加减。治疗8周后(2周期治疗)全面复查各项指标,主要观察观察患者的靶病灶变化、中医证候量表变化、血清肿瘤标志物(CEA、AFP、CA199)变化、无疾病进展时间(FPS)、1年的总生存率;同时观察患者的体力状况(KPS),相关毒副作用及栓塞后综合征的发生率(介入后1周内),进行系统性评估,综合评价其疗效。实验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及体外实验,进一步对益气活血方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①制备动物含药血清,通过细胞试验,模拟介入术后缺氧内环境,益气活血方作用于缺氧状态下肝癌细胞,察看其活性及增殖情况,利用Transwell小室比较两组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结合肿瘤内环境,探究其作用于HGF/c-Met通路的影响;②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益气活血方联合介入治疗对裸鼠肝癌模型的抑瘤作用。建立裸鼠肝转移模型,取30只裸鼠,按每组6只分组:模型组、单纯化疗药(5-Fu+奥沙利铂)组、益气活血方高剂量+化疗组(中药高组)、益气活血方中剂量+化疗组(中药中组)、益气活血方低剂量+化疗组(中药低组)。每组6只。裸鼠建瘤完毕,72小时后行第一次用药,qd × 2w。中药高组3.38g/mL,中药中组1.69g/mL,中药低组0.84g/mL,每次0.2ml灌胃。模型组、单纯化疗组,同中药组等量NS灌胃,时间相同。各中药组及单纯化疗组予化疗药物5-Fu(生理盐水稀释)和奥沙利铂(5%葡萄糖溶液稀释)稀释至浓度分别为30mg/ml、5mg/ml,0.2ml腹腔注射。15d后处死裸鼠,观察裸鼠肝转移瘤情况。切除肝脏转移瘤及部分瘤旁组织,定量RT-PCR法进一步观察益气活血方对诱导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Survivin、Bax和Bcl-2水平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其对抗血管生成相关基因VEGF、HIF-1 α和VEGFR-2的干预作用,深入探究其调控肝癌微环境中HGF/c-Met通路机理。③通过细胞试验,益气活血方作用于肝癌耐药细胞株HepG2/ADM观察其逆转多药耐药的作用,MTT法检测益气活血复方对HepG2/ADM细胞增长抑制情况及对加入ADM、OXA、5-Fu、索拉菲尼后药敏性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研究其对P-pg蛋白的影响,从而探讨其抗耐药作用机理。结果:临床研究:最终完成病例45例,治疗组脱落3例,最终完成22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完成23例。在药物及介入治疗干预前,统计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显示:性别、年龄、KPS、肝功能分级(Child-pugh),经检验,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1、实体瘤及血清标志物评价:治疗后8周,复查CT,测量靶病灶大小,与基线对比。其中,治疗组有效率90.9%,无CR,PR13例,SD7例;对照组有效率82.6%,无CR病例,PR5例,SD17例。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但未见显着差异(p>0.05)。血清肿瘤标志物方面,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CEA、AFP、CA199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CEA、AFP、CA199均有所下降,但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较前CEA、AFP有所下降,CA199略有升高,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CEA、CA199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显着,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较对照组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评价: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8周行中医证候疗效评分并分析,治疗组显效6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86.4%;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9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56.5%;治疗组有效率较对照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3、1年总生存率、无疾病进展时间评价:治疗组PFS及1年总生存率较对照组略高,无统计学差异,其治疗组1年总生存期为63.6%,较对照组47.8%,但二者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4、体力状况及毒副作用:治疗后8周,再次评估两组KPS状况,治疗组改善8例,稳定12例,恶化2例,稳定率(改善+稳定)为90.9%;对照组改善7例,稳定7例,恶化9例,稳定率为60.9%。结果表明,经治疗,体力状况方面,治疗组稳定率明显较对照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综合征方面,介入治疗1周内,治疗组发热、疼痛、恶心呕吐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Ⅲ度以上(包含Ⅲ度)骨髓抑制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肝肾毒性指标AST、ALT、BUN、CREA均不具有显着差异(p>0.05)。实验研究:1、体外实验:模拟介入术后缺氧状态下,含药血清对SMMC-7721细胞活性以及增殖能力的影响,实验组较对照组相比,SMMC-7721细胞的A值、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p<0.05)。利用Transwell小室比较两组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实验组迁移到下室的细胞数量相比于对照组偏少(p<0.05)。细胞培养液上清HGF以及细胞中HGF mRNA水平、c-Met蛋白及其mRNA表达,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动物实验:益气活血方中、高剂量组裸鼠体质量增加(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剂量组、化疗组与模型组相比,瘤重明显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凋亡方面,益气活血方使促凋亡基因Caspase-3(化疗组及中药高组)、Bax(化疗组及中药中组、中药高组)mRNA的含量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降低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和Bcl-2 mRNA的表达(化疗组与中药高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血管生成方面,能降低VEGF、HIF-1α和VEGFR-2蛋白,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剂量的益气活血方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信号通路方面,益气活血方中、高剂量联合化疗组可显着下调HGF、c-Met、p-c-Met、MEK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肝癌耐药作用:益气活血方处理HepG2及HepG2/ADM抑瘤率均升高,与时间及浓度正相关,二者无显着差异(p>0.05),作用HepG2/ADM分别加入ADM、OXA、5-Fu、索拉菲尼后,各组细胞抑制增殖的效果仍显着,中、高剂量组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各药物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随着益气活血复方药物浓度增加,P-gp蛋白降低,中、高剂量组有明显的降低趋势(p<0.05)。结论:临床研究表明,益气活血方联合介入治疗对中晚期肝癌患者具有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力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并能减少介入综合征的发生率。相对于单纯的介入治疗,其有一定的增效减毒作用。但在短时间内靶病灶的变化、肿瘤指标的变化及FPS、1年生存率方面,未见到明显的优势。加之随访时间过短,未能研究其对于OS是否获益。相较单纯的西医治疗,患者主观感受上有较大改善,效果显着,体现该方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具有其优势性。体外细胞实验及动物实验探讨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益气活血方能促细胞凋亡,抗转移,调控HGF/c-Met信号通路;动物实验可增加荷瘤裸鼠的体质量,降低瘤重。其能减少Survivin和Bcl-2,增加Caspase-3和Bax mRNA,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其下调VEGF、HIF-1α和VEGFR-2,抗血管生成;其能下调HGF基因mRNA、c-Met基因mRNA、MEK基因mRNA的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性,再次表明益气活血方能干预HGF/c-Met通路。在耐药研究方面,其能降低P-gp蛋白,从而抑制HepG2/ADM的增殖,且能抑制ADM、OXA、5-FU、索拉菲尼的耐药性。表明益气活血方可抗肿瘤发展及转移,其机制围绕肿瘤微环境,包括抑制诱导细胞凋亡、抗血管生成、干预HGF/c-Met信号通路,逆转多药耐药。
康晓萍[6](2020)在《滋水涵木法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肝肾阴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滋水涵木法(一贯煎配合三阴交穴位艾灸)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与常规TACE治疗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肝肾阴虚型)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生活质量、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肝功能以及主要不良反应(发热、恶心呕吐、腹痛、骨髓抑制)的影响,以探讨滋水涵木法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同时丰富临床肝癌TACE术后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选取辨证分型为肝肾阴虚型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26例,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n=63)和观察组(n=63),对照组采用TACE和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则是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滋水涵木法治疗,治疗时间为4周。治疗前后均记录和评价两组患者在中医证候评分、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AFP值、CRP值、肝功能和术后不良反应方面的变化,并运用t检验,卡方检验以及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26例患者,其中有120例患者完成临床观察,观察组和对照组各脱落和剔除3例患者;2.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经统计学分析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的KP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的KPS评分及疗效改善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FP值均出现降低,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的CRP值较前下降(P<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RP值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均有所好转,且观察组患者的白蛋白(albumin,ALB)、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在主要不良反应方面,治疗后发现除了骨髓抑制在两组患者间的发生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和腹痛的人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并且按照不良反应轻重程度分级,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程度也较轻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水涵木法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肝肾阴虚型)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不仅能够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协助降低AFP值和减轻术后炎症反应,还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而改善肝癌患者TACE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本研究的远期预后疗效需待今后进一步观察。
李博翔[7](2020)在《BLQ方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经大数据网络分析,发现名老中医们治疗肝癌的组方的规律并成方,依据其特点,将其命名为BLQ方案。对比BLQ组方口服联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与单纯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各项指标,观察患者经治疗后临床功能状态、疗效及安全指标,以明确BLQ组方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临床资料选取2017-3-12018-12-30,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随机数发生器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30例;BLQ方案组30例。分组完成后,对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KPS评分,BCLC分期、实体瘤最大直径、肾功能进行记录并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确认其具有可比性。盲法采用单盲法,BLQ方案汤剂使用塑封包装。2治疗手段常规方案组:局部麻醉、CT引导下采用Selinger技术,行TACE术,术后充分水化造影剂,常规治疗给予止血、制酸护胃、加强肝脏解毒。BLQ方案组治疗方案:在常规治疗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BLQ方案,进行治疗。其组成方案为:黄芪30g茯苓20g补骨脂15g枸杞子15g灵芝10g焦山楂10g神曲10g枳壳10g白英30g蜈蚣2条昆布10g莪术10g,山慈菇20g薏苡仁20g柴胡15g鳖甲15g,土元10g八月札15g茵陈15g半枝莲20g。嘱自患者TACE术后开始服用,每日1剂,400ml水煎,早晚分服,用药时间持续到患者术后3月及以上。研究期间,若有不适及时向医师反映,必要时可退出研究。3观察指标:3.1治疗安全性指标:观察术后恶心呕吐、发热(>37.3℃,持续3天及以上)、疼痛(NRS评分≥4分)、肝肾损伤、骨髓抑制等主要临床症状发生率。3.2治疗后效果指标:医治3月后,评估Child-pugh评分、KPS评分;复查AFP;复查腹部CT,比较实体瘤最大直径,无进展生存期(PFS)。有效性评价方式以尼莫地平法为准。4.统计学处理:数据处理以SPSS 20.0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采取例或百分率表达法,计量资料以`x±s为表述方式。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c2检验;PFS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Log-rank检验。若P<0.05,则认为统计学差异显着。结果1.临床并发症发生人数及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术后发热、恶心呕吐、肝肾损伤、骨髓抑制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且BLQ方案组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而术后腹痛发生率2组患者没有明显的差别,P>0.05。2.抗肿瘤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2组治疗方案均可减小实体瘤直径、降低AFP,P<0.05。2组患者的疗效组间差异显着存在,且BLQ方案组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PFS(95%CI),BLQ方案组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3.临床功能状态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KPS评分均较术前显着提高,P<0.05;治疗后,BLQ方案组KPS评分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4.肝脏储备功能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Child-pugh评分均较术前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LQ方案组Child-pugh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5.心理状态比较:BLQ方案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较前减低,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常规治疗组患者SAS评分与医治前无显着的差异性,P>0.05,而SDS评分较医治前提高,P<0.05。组间比较,发现经医治后,BLQ方案组患者SAS评分显着低于常规治疗组的患者,BLQ方案组患者SDS评分亦低于常规治疗组患者,P<0.05。结论BLQ组方联合TACE术在治疗中晚期肝癌,可降低AFP水平、提高KPS评分、改善肝脏储备功能、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可减轻TACE术的临床副作用,提高生命质量,进而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刘嘉敏[8](2020)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利用科学的统计学方法meta分析来评价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使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提供证据。方法通过计算机及手动检索各文献库建库起至2020年2月全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检索范围包括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CBMdisc)、PUBMED、Cochrane Library。通过一定的主题词及自由词组合,进行有效检索。然后根据统一的纳排标准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有效筛选,最后通过阅读全文进行最后一次筛选,将最终筛选后的文献纳入本次研究。依照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通过EXCEL表格将纳入文献的数据进行分类提取归纳,利用Revman 5.3软件及Stata 15软件对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有效率、KPS稳定及有效率、半年生存期及1年生存期进行效应量的合并,并对纳入文献超过7篇的结局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以探讨结论是否稳健。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16篇文献,共计1194例患者,其中实验组603例,对照组591例。将12例研究中关于临床有效率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检验,得出合并效应值RR为1.58,95%置信区间[1.32,1.88],p<0.00001,表明单纯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有效,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对该研究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显示结论稳健。进一步对临床有效率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中药制剂组合并效应值RR为1.64,95%置信区间为[1.13,2.37],p=0.009<0.05;中药复方组合并效应值RR为1.77,95%置信区间为[1.25,2.51],p=0.001<0.05;中药制剂+中药复方组合并效应值RR为1.47,95%置信区间为[1.18,1.83],p=0.001<0.05,该数据显示,无论是中药复方、中药制剂抑或是二者联合治疗,均能有效治疗原发性肝癌,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进而对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KPS评分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KPS评分稳定及有效率的合并效应值RR为1.59,95%置信区间为[1.31,1.91],p<0.00001,提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KPS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及远期生存率后,数据结果显示,半年生存率的合并效应值RR为2.04,95%置信区间为[1.64,2.59],p<0.00001,1年生存率的合并效应值RR为2.31,95%置信区间为[1.76,3.03],p<0.00001;有数据结果可知,中医药治疗可有效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生存率。整理总结而言,应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在临床上具有明显疗效,且数据上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体现在临床有效率及生存率上,同时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也可以有效改善患者KPS评分,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但由于本次研究纳入文献质量评价均有所局限,因此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高级别的临床对照研究进行论证,从而为中医药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提供高等级证据。
陈越[9](2020)在《中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特点及疗效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运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方法评价中医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并分析围TACE术期中药用药特点,为临床研究及中医药辨证施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全面检索2009年-2019年国内文献库(中国知网、万方期刊数据库、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国外文献库(Pubmed、Cochrane)关于中医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文献,纳入比较中医药及中医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改良Jadad量表对文献进行评分,运用Revman5.3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将纳入文献中所出现的中药收集建立Excel数据库,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的60篇文献共有4253例研究对象入选,中药联合TACE组共2155例,单纯TACE共209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相较于单纯TACE术治疗各结局指标:(1)近期疗效有效率更高,差别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RR=1.34,95%CI(1.25,1.44),Z=8.54,P<0.00001],I2=0%,结果无异质性;(2)1年及2年生存率更高,差别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分别为[RR=1.31,95%CI(1.22,1.41),Z=7.53,P<0.00001]、[RR=1.79,95%CI(1.40,2.29),Z=4.67,P<0.00001],结果均无异质性。(3)生存质量稳定率更高,差别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RR=1.48,95%CI(1.35,1.41),Z=8.91,P<0.00001],I2=0%,结果无异质性;(4)中医症状改善率更高,[OR=4.83,95%CI(3.31,7.05),Z=8.18,P<0.00001],I2=0%,结果无异质性;(5)恶心呕吐发生率更低,差别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RR=0.67,95%CI(0.56,0.80),Z=4.40,P<0.00001],I2=0%,结果无异质性;(6)发热发生率更低,差别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RR=0.75,95%CI(0.66,0.86),Z=4.15,P<0.00001],I2=0%,结果无异质性。纳入研究共使用中药107味,健脾理气类占34.9%,疏肝行气类占19.3%,滋阴养肝类占14.5%,活血化瘀类占11.6%,清热利湿类占8.8%,解毒散结类占6.2%。结论:1.中药联合TACE在治疗原发性肝癌在稳定瘤体、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减轻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等方面具有明显有效性。2.围TACE术期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方药组成主要可分为:疏肝行气类、健脾理气类、活血化瘀类、清热利湿类、滋阴养肝类、解毒散结类。3.围TACE术期最常用的中药是白术、茯苓、柴胡、甘草、白芍、当归、党参,最常使用的药味是苦味和甘味,最常使用的药物归经是脾经和肝经。4.原发性肝癌治疗应注重肝脾同调,疏肝健脾法是围TACE术期的重要治法。
姜天奇[10](2020)在《原发性肝癌危险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为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同时为肝癌患者临床诊疗和预后随诊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收集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学资料、临床指标和预后随访信息,中西医结治疗组与纯西医治疗组的分类变量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分析;生存分析中运用Kaplan-Meier中Log-Rank检验组间差异性;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结果:(1)纯西医治疗组病死率高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P<0.05);纯西医治疗组介入实施率高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P<0.05);纯西医治疗组腹水发生率高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P<0.05);纯西医治疗组大病灶发生率高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P<0.05);定量变量,仅见甲胎蛋白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纯西医组的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纯西医治疗组的平均生存期为17.091个月,中位生存期为5个月,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平均生存期为39.478个月,中位生存期为35.0个月,经过Log-Rank检验均有意义。(3)Kaplan-Meier生存分析,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手术、中医药治疗、病灶个数、病灶大小、远处转移、腹水、血管侵犯、分期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发现:手术治疗的死亡率是非手术的0.303倍95%CI(0.131-0.701);中医药治疗组的死亡率是纯西医组的0.437倍95%CI(0.260-0.737);病灶>5cm的患者死亡率是<5cm患者的1.999倍95%CI(1.197-3.339);Ⅱa/Ⅱb患者的死亡率是Ⅰa/Ⅰb期的1.315倍95%CI(0.303-5.695);Ⅲa/Ⅲb患者的死亡率是Ⅰa/Ⅰb期的4.959倍95%CI(1.325-18.565);Ⅳ患者的死亡率是Ⅰa/Ⅰb期的17.769倍95%CI(4.908-64.328)。结论:影响肝癌的因素包括手术、中医药治疗、分期、病灶大小等多种因素,应该更加重视肝癌的早期诊断,并且同时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更有助于患者预后及延长患者生存期。
二、介入及中药联合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入及中药联合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筛查和诊断 |
2.1 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与监测 |
2.2 肝癌的影像学检查 |
2.2.1 超声显像 |
2.2.2 CT和MRI |
2.2.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2.2.4 核医学影像学检查 |
2.3 肝癌的血液学分子标记物 |
2.4 肝癌的穿刺活检 |
2.5 肝癌的病理学诊断 |
2.5.1 肝癌病理诊断术语 |
2.5.2 肝癌病理诊断规范 |
2.5.3 肝癌病理检查要点 |
2.5.4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2.5.5 转化/新辅助治疗后切除肝癌标本的病理评估 |
2.5.6 肝癌病理诊断报告 |
2.6 肝癌的临床诊断标准及路线图 |
3 分期 |
4 治疗 |
4.1 外科治疗 |
4.1.1 肝切除术的基本原则 |
4.1.2 术前病人的全身情况及肝脏储备功能评估 |
4.1.3 肝癌切除适应证 |
4.1.4 肝癌根治性切除标准 |
4.1.5 手术切除技术 |
4.1.6 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策略 |
4.1.6.1潜在可切除肝癌的转化治疗 |
4.1.6. 2 新辅助治疗 |
4.1.6. 3 辅助治疗 |
4.1.7 肝移植术 |
4.2 消融治疗 |
4.2.1 目前常用消融治疗手段 |
4.2.2 基本技术要求 |
4.2.3 对于直径3~5 cm的肝癌治疗选择 |
4.2.4 肝癌消融治疗后的评估和随访 |
4.2.5 肝癌消融与系统抗肿瘤治疗的联合 |
4.3 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肝癌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193-198]。 |
4.3.1 TACE的基本原则 |
4.3.2 TACE适应证 |
4.3.3 TACE禁忌证 |
4.3.4 TACE操作程序要点和分类[199-200] |
4.3.5 TACE术后常见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
4.3.7 影响TACE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193](1)肝硬化程 |
4.3.8 随访及TACE间隔期间治疗 |
4.3.9 TACE治疗注意点 |
4.4 放射治疗 |
4.4.1 外放射治疗 |
4.4.2 质子束放射疗法与内放射治疗 |
4.5 系统抗肿瘤治疗 |
4.5.1 一线抗肿瘤治疗 |
4.5.2 二线抗肿瘤治疗 |
4.5.3 其他治疗 |
4.5.3. 1 中国医药学治疗 |
4.5.3. 2 抗病毒治疗及其他保肝治疗 |
4.5.3. 3 对症支持治疗 |
4.6 肝癌自发破裂的治疗 |
5 声明 |
(2)口服中药辅助治疗原发性肝癌的Meta分析及基础用药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文献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评价方法 |
1.5 基础用药的筛选 |
2 评价与结果 |
2.1 文献纳入的基本情况 |
2.2 质量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瘤体近期疗效改善 |
2.3.2 甲胎蛋白 |
2.3.3 肝功能 |
2.3.4 免疫功能 |
2.3.5 卡氏评分改善率 |
2.3.6 中医证候改善率 |
2.3.7 生存率 |
2.3.8 不良反应发生率 |
2.4 敏感性分析 |
2.5 数据挖掘 |
2.5.1 关联规则分析 |
2.5.2基础用药的药量分析 |
3 讨论 |
(3)基于数据挖掘对治疗原发性肝癌中药组方规律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1 中医药信息处理与原发性肝癌现状概述 |
1.1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概况 |
1.1.1 原发性肝癌的现状 |
1.1.2 中医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1.1.3 中医药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法 |
1.2 Meta分析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概况 |
1.2.1 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估 |
1.2.2 中医药安全性评价 |
1.2.3 中医药新药评价 |
1.2.4 循证医学在中医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概况 |
1.3.1 中医药数据挖掘方法 |
1.3.2 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1.3.3 中医药数据挖掘中存在的问题 |
1.4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概况 |
1.4.1 网络药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 |
1.4.2 网络药理学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1.4.3 中药网络药理学存在的问题 |
2 口服中药辅助治疗原发性肝癌的META分析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文献纳入标准 |
2.1.2 文献排除标准 |
2.1.3 检索策略 |
2.1.4 评价方法 |
2.2 评价与结果 |
2.2.1 文献纳入的基本情况 |
2.2.2 质量评价 |
2.2.3 瘤体近期疗效改善 |
2.2.4 甲胎蛋白 |
2.2.5 肝功能 |
2.2.6 免疫功能 |
2.2.7 卡氏评分改善率 |
2.2.8 中医证候改善率 |
2.2.9 生存率 |
2.2.10 不良反应发生率 |
2.2.11 敏感性分析 |
2.2.12 发表偏倚 |
2.3 讨论与总结 |
3 中药处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组方规律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处方数据来源 |
3.1.2 处方的纳入标准 |
3.1.3 处方数据库建立与规范 |
3.1.4 频次统计分析 |
3.1.5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
3.1.6 组方规律分析 |
3.2 研究结果 |
3.2.1 证型分布 |
3.2.2 整体用药规律 |
3.2.3 痰瘀互结证用药规律 |
3.2.4 正虚瘀结证用药规律 |
3.2.5 肝脾血瘀证用药规律 |
3.2.6 气滞血瘀证用药规律 |
3.2.7 脾虚湿困证用药规律 |
3.2.8 湿热蕴结证用药规律 |
3.2.9 肝气郁结证用药规律 |
3.2.10 肝郁脾虚证用药规律 |
3.2.11 肝胆湿热证用药规律 |
3.2.12 肝肾亏损证用药规律 |
3.3 分析与讨论 |
3.3.1 频次用药规律分析 |
3.3.2 性味归经分析 |
3.3.3 关联用药规律分析 |
3.3.4 复杂系统熵聚类用药规律分析 |
3.4 小结 |
4 核心药物组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机制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核心药物组合活性成分及靶点的筛选 |
4.1.2 PHC疾病靶标的筛选 |
4.1.3 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
4.1.4 PPI网络图的构建 |
4.1.5 核心靶点的获取 |
4.1.6 分子对接验证 |
4.1.7 GO生物功能过程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
4.2 研究结果 |
4.2.1 SJZB2 的成分及靶点的筛选 |
4.2.2 PHC靶标的获取 |
4.2.3 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
4.2.4 PPI网络图的构建 |
4.2.5 核心靶标筛选 |
4.2.6 分子对接验证 |
4.2.7 GO和 KEGG分析 |
4.3 讨论与总结 |
5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4)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
1. 中药注射剂的历史和发展 |
2. 监管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
3. 循证研究助力科学决策 |
4. 具有较强科技竞争力的肿瘤用药中药注射剂品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国内外进展 |
1. 前言 |
2.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
3.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 |
4. 有望应用于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新方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 |
研究一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证据综合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 |
研究3-1 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评价方法:对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的概括性评价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3-2 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初探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益气活血方联合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1 肝癌微环境是影响肝癌发生、发展及复发转移的关键 |
1.2 肝癌微环境与肝癌耐药 |
1.3 现代医学对肝癌的研究进展 |
1.4 中医药对肝癌的治疗及研究进展 |
1.5 益气活血方组成及理论依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般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及结果 |
3.3 实验结论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立项依据 |
4.2 益气活血方组方分析 |
4.3 益气活血方的临床疗效评价 |
4.4 益气活血方疗效的实验机制探讨 |
4.5 课题疗效评价及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滋水涵木法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肝肾阴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退出(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药物及给药方法 |
2.3 治疗方案 |
3 观察指标 |
3.1 安全性检查项目 |
3.2 疗效性观测项目 |
3.3 观察方法 |
3.4 疗效判定标准 |
4 统计方法 |
5 伦理学原则 |
6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3 两组患者疗效指标比较 |
3.1 中医临床证候总评分比较 |
3.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比较 |
3.3 两组患者KPS评分疗效比较 |
3.4 两组患者AFP值疗效比较 |
3.5 两组患者CRP值疗效比较 |
3.6 两组患者肝功能疗效比较 |
3.7 两组患者TACE术后不良反应比较 |
4 安全性比较 |
分析与讨论 |
1 原发性肝癌的西医认识 |
1.1 流行病学概况、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
1.2 西医介入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现状 |
2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认识 |
2.1 中医病名、病因病机 |
2.2 中医治疗 |
3 中医药联合TACE治疗肝癌现状 |
4 课题设计背景 |
4.1 滋水涵木法治疗肝癌的研究背景 |
4.2 中医理论对TACE术后的认识背景 |
5 本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
5.1 生活质量评分疗效分析 |
5.2 AFP水平变化疗效分析 |
5.3 炎症反应水平变化疗效分析 |
5.4 肝功能水平变化疗效分析 |
5.5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分析 |
5.6 本课题中医证候疗效与滋水涵木法的关系 |
6 本课题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6.1 不足 |
6.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BLQ方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研究资料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术后临床并发症比较 |
3.3 抗肿瘤临床疗效比较 |
3.4 临床功能状态比较 |
3.5 肝脏储备功能比较 |
3.6 心理状态比较 |
3.7 BLQ方案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观察总结 |
讨论 |
1.TACE治疗的机制 |
2.TACE治疗目前存在的优势与问题 |
3.传统中医对肝癌病因病机的认识与治疗 |
4.中医药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优势与疑问 |
5.BLQ方案的组方意义 |
6.BLQ组方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7.理论期望与结果分析 |
7.1 理论期望分析 |
7.2 实验后结果分析 |
8.问题与展望 |
8.1 问题 |
8.2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评分表 |
致谢 |
(8)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1.1 .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1.2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 |
1.3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
1.4 .原发性肝癌的分期 |
1.5 .原发性肝癌的西医治疗 |
1.6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治疗 |
1.7 .研究目的 |
2.文献的检索与筛选 |
2.1 .文献的来源 |
2.2 .文献检索范围 |
2.3 .检索文献的策略 |
2.4 .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
2.5 .结局观察指标 |
2.6 .数据的提取 |
2.7 .统计分析 |
2.8 .检索结果 |
2.9 .纳入文献基本信息 |
2.10 .纳入文献特征 |
2.11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3.META分析结果及检验 |
3.1 .临床有效率 |
3.2 .KPS评分的稳定及有效率 |
3.3 .半年生存率 |
3.4 .1年生存率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特点及疗效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概况 |
1.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概况 |
2.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
3.中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概况 |
第二部分 中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纳入文献特点讨论 |
2.中药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10)原发性肝癌危险因素COX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方法 |
3.实验流程图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四、介入及中药联合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J]. Bureau of Medical Administration,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2(03)
- [2]口服中药辅助治疗原发性肝癌的Meta分析及基础用药筛选[J]. 章新友,王姝,潘树茂,吴地尧,谈荣珍,李秀云,刘梦玲,丁亮.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20)
- [3]基于数据挖掘对治疗原发性肝癌中药组方规律及机制研究[D]. 潘树茂.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D]. 杨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益气活血方联合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探讨[D]. 卜文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滋水涵木法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肝肾阴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康晓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BLQ方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及安全性研究[D]. 李博翔.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8]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meta分析[D]. 刘嘉敏.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9]中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特点及疗效Meta分析[D]. 陈越.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原发性肝癌危险因素COX多因素分析[D]. 姜天奇.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标签:中药注射剂论文; 原发性肝癌论文; 放化疗论文; 肝癌晚期治疗方法论文; 肝癌中药方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