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T-702温控器在耐久蠕变试验中的应用

DWT-702温控器在耐久蠕变试验中的应用

一、DWT-702温度控制器在持久蠕变试验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上海材料研究所三室高温组[1](1976)在《DWT-702温度控制器在持久蠕变试验中的应用》文中提出 在高温持久蠕变试验中,为要得到一个正确的性能数据,温度只允许在一个很狭窄的范围内变动。因此,高温持久蠕变试验要求高精度的温度控制调节设备。本文主要介绍在高温持久蠕变试验中,采用上海自动化仪表六厂生产的DWT-702温度自动控制器

上海材料研究所三室高温组[2](1976)在《DWT-702温度控制器在持久蠕变试验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在高温持久蠕变试验中,为要得到一个正确的性能数据,温度只允许在一个很狭窄的范围内变动。因此,高温持久蠕变试验要求高精度的温度控制调节设备。本文主要介绍在高温持久蠕变试验中,采用上海自动化仪表六厂生产的DWT-702温度自动控制器的粗浅认识,供大家参考。点是要求可控硅的反向耐压在600伏特以上,而且串并联的方式本身就要消耗一定的功率. DVVT一702通魔控制.简介该控制器由毫伏定值器、微伏放大器、P.1.D.调节器和可控硅触发器等部分组成(图1).高温炉炉脸

杨金阳[3](2019)在《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控制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工业生产和材料科学的研究中,金属材料都是不可或缺的。比如电厂中运行的锅炉、超临界发电机组,航空业中的航空发动机,它们都采用了许多耐热钢和耐高温合金材料。这些设备中金属构件的损坏,将会给工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损失,严重时还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而其中,蠕变失效是其最主要的破坏形式。我国正在实施“大飞机工程”,其中发动机是关键。据不完全统计,大量发动机故障分析表明转动部件的断裂失效高达80%以上。因此必须设计更科学可靠的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试验控制系统,为生产提供准确的试验结果,才能避免不合格的合金材料应用到实践生产中,才能保障国家财产及人民的安全。本课题来源于国内某金属研究所蠕变实验室的设备改造项目,在深入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遵从金属材料试验的国家标准,设计并实现了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控制系统的软件部分。本文详细介绍了系统中用到的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及蠕变持久寿命预测方法等理论基础;分析了系统的设计目标,从原有系统存在的问题出发确定了系统方案,从功能及其他要求两个方面阐述了系统的需求;然后,从总体架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以及数据库表设计四个方面详细描述了系统的设计;最后,通过实际应用验证了本系统软件设计的科学性以及实用性,以期对同类单位进行试验提供实践与理论借鉴。相比改造之前的系统可做试验的单一性,本系统可以满足该实验室同一台机器可以分别进行高温持久、高温蠕变、周期疲劳、松弛以及弹性模量计算等多种试验的需求,而且所有的试验流程均根据最新的国标金属材料试验方法进行了设计。同时,本系统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兼容不同厂家机器的问题,在机器的数量上也可以随着实验室的扩建而不断地增加。此外,数据库系统代替原有的文件系统,保证了数据的可靠存储和数据的高效查询;增加了断电恢复功能,以保证意外断电或异常操作带来的试验中断问题;多线程的应用使得本系统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可以实时监控100台以上设备而不会带来软件的卡死或延迟问题。最后,在所有的试验参数输入处,对参数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提高了试验的准确和可靠性。目前,该系统软件已在实验室得到了实际应用,其程序编写规范,结构设计合理,功能齐全稳定,安全性高、可扩展性强、维护方便,因此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张利[4](2016)在《扩散焊接头蠕变性能测试及可靠性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重工业、航空航天、核工业和小型化学机械系统的迅猛发展,动力机械工作温度不断提高,蠕变成为高温扩散焊构件的主导失效机制,因此对工作在高温环境下的扩散焊构件选材和设计时,有必要考虑蠕变问题,研究温度、应力、应变和时间的关系,建立高温环境下材料力学性能的评价指标。本文采用ASP与现场总线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开发了多台蠕变试验机远程测控系统,利用威布尔分布研究了 316L不锈钢扩散焊接头在常温20℃和高温550℃的平均抗拉强度以及高温下的平均断裂时间。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成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高温蠕变试验机远程测控系统开发利用ASP与现场总线相结合的方式开发了多台蠕变试验机的远程测控系统。基于RS485通讯技术,将多台试验机的温度、位移、载荷等现场仪表、PLC控制器与工控机组成分布式控制系统,由一台工控机可控制多达32台试验机同时进行试验,实现试验参数设置、现场数据采集、载荷加载和自动调平控制等功能。基于ASP、TCP/IP网络传输协议,通过密码验证的互联网用户可访问工控机SQLServe数据库,远程控制多台试验机的数据采集、显示、存储和处理。(2)316L不锈钢扩散焊接头高温蠕变性能实验研究本文设计了适用于小试样蠕变变形测量位移的引申机构和夹具,采用两块Φ70×50mm的316L不锈钢圆棒制作对接扩散焊头并在新开发的高温蠕变试验机测控系统上对316L不锈钢扩散焊接头进行蠕变试验,利用威布尔分布获得高温下试样的平均断裂时间;按照国家标准GB/T 228-2002《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和GB/T 4338-2002《金属材料高温拉伸试验方法》在配备了温控高温炉的岛津材料实验机上进行20℃、550℃短时拉伸试验,利用威布尔分布确定其焊接的平均抗拉强度。

李杰[5](2011)在《航空金属材料拉伸蠕变及持久试验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涡轮叶片是飞机的“心脏”——航空发动机的重要耐久性部件,其承载能力是发动机先进性和稳定性的关键标志。航空工业技术的进步要求提高发动机推重比等性能指标,导致涡轮叶片所处的温度越来越高,严重威胁发动机的工作安全。叶片长期处于高温恶劣环境,承受机械载荷和热载荷等复杂疲劳破坏,叶片蠕变变形、寿命缩短等问题直接影响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因此,要提高涡轮叶片的可靠性,提高涡轮叶片持久寿命预测的准确性,必须设计科学的持久蠕变试验控制系统,为叶片持久寿命预测提供有效参数,为更可靠、更科学的设计叶片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发动机的结构强度。本课题来源于某航空企业冶金处高强室的试验设备实际改造项目,以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为研究对象,在深入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探讨了持久寿命预测理论及叶片试样设计方法,构建了包括软硬件结合的持久蠕变试验平台,总体上对该试验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和逻辑模型进行分析。简要分析了试样的设计标准,进行了系统需求分析和试验业务流程分析,结合统一建模语言设计提高系统的扩展性和跨平台性,数据库技术的引入便于实现试验相关数据的科学组织和管理。本文详细分析了系统功能需求、数据库结构、硬件控制系统、软件试验系统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软件开发与实现。本系统的实际应用佐证了本系统的实用性和设计的科学性,本文关于涡轮叶片的持久性能进行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以期对航空企业同类单位进行试验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概述了试样设计方法。(2)基于UML语言分析,提高系统的软件复用性。(3)数据库技术的引入便于实现相关数据的科学组织和管理。(4)软硬件结合的理论构架体现了系统的完整性。(5)对航空金属材料拉伸蠕变及持久试验进行全面研究。本文第一章对选题的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概述。第二章讲述了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第三章概述了本系统的需求分析和业务流程。分析了本系统的静态模型和动态建模。第四章阐述了本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总体架构。第五章进行了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库结构设计。第六章对持久蠕变系统进行代码设计和系统测试。第七章对本论文进行总结。

邢明[6](2019)在《冷坩埚定向凝固TiAl合金组织与高温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TiAl合金具有较大的弹性模量、良好的高温抗氧化性能、抗腐蚀性以及较好的高温抗蠕变性能,与Ni基高温合金相比有更高的比强度,是一种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合金。目前添加Nb元素来提高TiAl合金性能是普遍应用的手段。然而对于高铌TiAl合金的高温力学性能还有待深入研究。本论文选取不同成分的TiAl基合金,采用电磁冷坩埚技术进行了凝固实验其中包括Ti-45Al-7Nb合金、Ti-45Al-8Nb合金以及加入合金元素Cr、Zr的Ti-45Al-7Nb合金、加入少量W、Cr、B元素的Ti-45Al-7Nb合金,编号为Ti-45Al-7Nb、Ti-45Al-8Nb、Ti-45Al-7Nb(Cr,Zr)、Ti-45Al-7Nb(W,Cr,B)。研究了四种合金在相同工艺参数下的高温拉伸性能、高温断裂韧性。对Ti-45Al-7Nb合金进行高温持久试验。探究不同Nb含量、不同合金元素、不同组织对于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高温拉伸试验温度为700℃、750℃、800℃、850℃,对于Ti-45Al-7Nb合金进行了900℃的拉伸试验。高温断裂韧性试验温度分别为700℃、750℃、800℃、850℃。从定向的效果来看,从优到劣顺序依次为Ti-45Al-7Nb、Ti-45Al-8Nb、Ti-45Al-7Nb(Cr,Zr)、Ti-45Al-7Nb(W,Cr,B)。采用相同的工艺参数,添加不同的金元素对定向效果影响较大。添加了W、Cr、B等元素不易定向。添加少量的B使得晶粒细化明显,但是定向的效果最差。四种合金的稳定生长区显微组织中都包含有α2+γ的片层、等轴的γ相以及B2相。适当提高Nb含量对于TiAl合金的高温拉伸力学性能有益。当合金中加入Cr、Zr合金元素之后,高铌TiAl合金的高温拉伸性能获得大幅度提高,相同温度下能够提高200MPa以上。相比于带状分布的富Nb区,块状分布于片层团界面处的B2对提高高温拉伸性能有益;在数量相近的情况下,块状B2相高温下有利于与片层团之间的协调变形,从而获得更高的强度与塑性;在垂直于正应力的条件下,呈现带状分布的富Nb区会比块状的B2相具有更高的高温断裂韧性值。定向凝固效果明显的Ti-45Al-7Nb合金中,切口垂直于凝固方向的KIC值高于平行于凝固方向的KIC值。表明了状晶的长度方向具有更高的抵抗裂纹扩展能力。采用外推法对定向凝固Ti-45Al-7Nb合金在700℃的持久强度极限进行了预测,得到了经验方程;700℃低应力长时的持久试样的断口形貌有韧窝存在,表明试样呈韧性断裂;但700℃高应力短时持久试样未发现有韧窝存在。运用得到的Larso-n-Miller模型对Ti-45Al-7Nb合金800℃/36.5小时的持久强度进行了预测,结果是355MPa,预测结果比较准确。

陈震[7](2013)在《压电智能材料IPMC的建模与控制研究》文中提出离子交换聚合体金属合成物(Ion-exchange Polymer-Metal Composites简称IPMC)是一类被称为人工肌肉的电活性智能材料。由于其性能类似于生物肌肉,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在微机电系统、生物医学、仿生机构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IPMC响应机理复杂、对环境条件与材料参数变化敏感且具有非线性,这些限制了它的开发与应用。本文首先开发了一套完整的IPMC实验平台,并通过实验研究了IPMC在不同的激励信号类型、频率大小、幅值以及样条尺寸、环境湿度等条件下的响应特性,从而掌握了IPMC的响应特征,建立了详细的特性数据库,加深了对磁滞、蠕变特性和产生原因的认识,为IPMC的建模控制问题奠定了基础。基于掌握的IPMC的先验信息,通过相关分析与频响数据拟合确定了适合的模型阶次,并采用离线辨识策略选择拟合程度最高的三阶ARX(AutoRegressive exogenous)模型作为IPMC的模型结构,在此基础上应用最小二乘递推辨识算法,开发了一个基于LabVIEW平台的实时、在线递推辨识系统,实现了对模型参数的在线辨识,从而避免了环境条件的变化对模型结果有效性的影响。针对IPMC存在的磁滞和蠕变非线性特性,建立了IPMC的磁滞、蠕变模型和混合特性模型。对于磁滞特性,建立了两种模型,并分析比较了各自的特点。一种是基于经典preisach算子模型,通过离散化、质心化处理,应用最小二乘递推算法实现了对preisach密度函数的在线辨识,并进一步分析了模型误差的原因,对辨识算法进行了改进,提高了辨识精度;另一种是PI(Prandtl-lshlinskii)磁滞模型,建立了LMS(Least Mean Square)在线辨识算法辨识PI模型的权值,并进行了利用少量的磁滞算子就可以逼近磁滞环的仿真验证。对于蠕变特性,利用加权最小二乘参数估计递推算法得出了IPMC蠕变的模型,并进行了仿真验证。最后建立了磁滞PI模型与线性蠕变模型相迭加的IPMC磁滞蠕变特性的混合模型,并验证了混合模型可以更好地逼近IPMC实际磁滞蠕变特性曲线。根据建立的IPMC线性和非线性模型,设计了相应的控制策略。针对IPMC线性模型设计了模糊PID自适应控制方案,并通过仿真结果证明了模糊PID控制器可以有效地控制IPMC的线性驱动特性。针对IPMC的非线性特性设计了IPMC的磁滞、蠕变特性的逆补偿控制器,实现了在线自适应逆补偿控制,验证了逆补偿控制是消除IPMC非线性特性的有效方式。建立了两种基于IPMC磁滞蠕变混合模型的自适应逆控制结构,系统的磁滞特性和蠕变特性得以消除,通过仿真验证比较了两种控制结构的优缺点。最后,建立了PVDF作感知、IPMC为驱动的压电智能悬臂梁的动力学模型,利用LQR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实现压电智能悬臂梁结构振动的主动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控制系统具有很好的快速响应能力和振动控制效果,说明了压电材料作为传感器和驱动器抑制振动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最后针对IPMC驱动器具有非整数阶动力学特性,而传统研究采用整数阶建模,无法对其精确描述和解释的现状,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估计的Marquardt算法研究一种新的比常规的整数阶建模更合理、更能描述IPMC驱动器性能的分数阶模型。并将其和常规方法建立的整数阶模型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IPMC分数阶模型可以更精确地描述IPMC非整数阶特性,提高模型精度和实际应用效果。针对建立的IPMC分数阶模型,设计了分数阶PIλDμ控制器,分析了分数阶PIλDμ控制器结构参数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对比验证了分数阶IPMC对IPMC模型控制的有效性和优越性,从而为新型智能材料IPMC的建模和控制器设计提供了更精确的方法,为IPMC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更有意义的探索性研究。

慈世伟[8](2021)在《激光增材制造镍基单晶高温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单晶叶片在服役过程中常因磨蚀、高温气体冲刷等导致叶尖磨损、裂纹和局部烧蚀等问题,无法继续使用。单晶叶片的叶尖修复工作一直是国内的短板。本文针对单晶叶片叶尖修复过程中面临的微观组织控制问题,采用脉冲激光增材制造工艺,结合试验探索和理论模拟,对激光增材制造单晶高温合金的微结构调控进行了研究,并对修复单晶的拉伸性能和持久性能进行了表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针对脉冲激光增材制造工艺代码缺失问题,本文提出了脉冲激光增材制造代码生成的模块设计方法。脉冲激光增材制造代码生成软件由线段切分模块、G-code格式化模块、文件I/O模块和外部数据传输接口模块四个模块组成,实现单点代码、薄壁代码、长方体代码和转换代码的生成功能。该软件采用方便快捷的可视化界面程序编程。在单点代码中,脉冲参数和层厚进行耦合,使得激光脉宽和周期与Z轴移动匹配。在薄壁代码中,软件设置了 X轴方向、Y轴方向和任意方向的薄壁。软件对输入的搭接率、薄壁长度和激光直径进行自适应调整。在长方体代码中,软件以垂直X轴和Y轴的线段对长方体切分;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搭接率会根据参数设置的合理性进行自适应调整。在转换代码中,输入脉冲激光相关参数,可将连续激光增材制造代码转换为脉冲激光增材制造代码,并对搭接率进行自适应调整。(2)针对脉冲激光增材制造显微组织控制问题,本文通过激光试验与数值模拟对显微组织形成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建立了镍基单晶高温合金脉冲激光重熔时一次枝晶间距(PDAS)的数值模型,数值模型将理论PDAS模型与温度场计算模型联系起来。基于该模型,计算的PDAS与试验PDAS吻合良好。PDAS随激光功率(P)和脉冲宽度(t)的升高而增加;平均温度梯度((?))和平均凝固速度((?))随着P和t的升高而减小。熔覆试验定量分析了激光功率(P)、脉冲宽度(t)和送粉量(m)对外延生长和熔覆效率的影响。为了直观地表达各工艺参数对指标的影响程度和趋势,绘制了反应各工艺参数对相应指标影响程度和趋势的雷达图。P、t和m的增加使熔覆层的尺寸增大,且t和m的作用显着。低P,t和m有利于柱枝晶外延生长。为了保证实际脉冲激光增材制造过程中的外延生长和修复效率,必须首先调整m。为了保证熔覆层的宽度,应首先调整P或t。在此基础上,优化了一组修复DD432薄壁的工艺参数(P:2000W-2200W,t:0.16 s,m:11 g/min)。此方法也成功的应用到实际叶片修复工艺优化上。(3)采用脉冲激光增材制造工艺,在单晶基板上成功制备了无裂纹的单晶高温合金,对修复后的高温合金的组织进行了表征。沉积区的一次枝晶间距(17.2μm)、二次枝晶间距(3.3 μm)、孔隙尺寸(3.2 μm)和γ’相尺寸(约39.9nm)均小于基材区。沉积区孔隙率(0.19%)大于基材区(0.11%);初始熔覆层冷却速度快,抑制了(γ+γ’)共晶的形成。随着熔覆层数增加,高熔覆层冷却速率逐渐降低,导致(γ+γ’)共晶增加。由于热影响区的存在,(γ+γ’)共晶部分溶解,第N层底部的(γ+γ’)共晶多于N+1层顶部。(4)对激光增材制造单晶高温合金的拉伸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660至760℃条件下,试样的断裂方式为解理断裂,单晶基材区粗大的碳化物发生开裂,提供了裂纹扩展路径,使基材区优先断裂。此时,位错的运动机制主要是剪切型。在900至1100℃条件下,断裂方式为微孔聚集断裂,沉积区(γ+γ’)共晶和孔隙恶化了高温性能,沉积区优先断裂。此时位错运动的主要机制是Orowan绕过,且形成了大量不规则位错网;基材区和沉积区界面处未发生断裂,这与该区域没有基材区那样的粗大MC碳化物,也没有高熔覆层的(γ+γ’)共晶有关。(5)在1000℃/280 MPa条件下,研究了经标准热处理的脉冲激光增材制造和铸造DD432单晶试样的持久性能。脉冲激光增材制造试样的平均持久寿命(65.4 h)比铸态试样(59.1 h)长。脉冲激光增材制造DD432单晶试样碳化物细小,枝晶间距小,成分偏析小;脉冲激光增材制造样品和传统铸造样品的γ通道平均厚度相同(288nm)。然而,铸态样品中枝晶间区与核心枝晶区之间的γ通道宽度不均匀;铸态样品中形成拓扑紧密堆积(TCP)相,而沉积区未观察到TCP相;铸态试样中的碳化物与基体发生断裂或分离,形成裂纹,而脉冲激光增材制造试样中的碳化物几乎不与基体断裂或分离。

郎欣[9](2012)在《高温蒸汽环境下P92钢的氧化蠕变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采用微试样三点弯曲蠕变试验方法研究P92钢在600℃蒸汽环境中的氧化蠕变性能。自主研发设计微试样蠕变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可以在不同气氛环境中进行三点弯曲等微试样蠕变试验。该系统具有取材少,温度稳定,载荷恒定和精度高等特点。得到了600℃空气和蒸汽环境中不同作用力下的蠕变曲线,求得空气中的稳态蠕变速率作用力曲线与蠕变参数B和n。结果表明,在短时间(200 h)内,随着氧化层厚度的增加,蠕变变形速率减小,蒸汽氧化形成的氧化层起到了保护作用,改善了材料的蠕变性能。得到600℃蒸汽中250 N作用力下的厚度氧化动力学曲线;用SEM观察氧化层表面形貌,存在很多小孔,成为输送金属元素或氧原子的氧化通道。受拉面的氧化层比受压面的厚,氧化层可以分为四层,其中两层为比较薄的过渡层,最外层主要是Fe的氧化物Fe3O4,第二层是过渡层,第三层是铁铬氧化物CrFe2O4,第四层是第三层与基体的过渡。并研究蒸汽氧化层形成机理。建立三点弯曲氧化蠕变模型,得到理论公式用于预测单面氧化蠕变和双面氧化蠕变。用试验数据与理论数据做对比,假设α=1则β=7.7。由此求得未氧化、单面氧化和双面氧化模型在不同时间和厚度下的氧化蠕变速率,与已知数据相吻合。

胡浩中[10](2014)在《蠕变状态下Cr9Mo蒸汽管道在线无损剩余寿命预测》文中研究说明电力、石化等行业对热量及动力的需求较大,而蒸汽管道是传输能量介质的重要载体之一,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安全生产。由于长期在高温承压环境中服役,蒸汽管道的结构组织会发生变化,尤其是超温运行,进一步加剧材料的蠕变损伤,缩短其使用寿命。因此,进行蒸汽管道的蠕变损伤分析,研究蒸汽管道在线无损剩余寿命评价方法,对企业、安全监督相关部门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某厂Cr9Mo蒸汽管道的机械性能及高温持久强度进行了测试,利用高温时效实验模拟了材料的蠕变损伤过程,研究了微观组织、硬度、电阻在时效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等温线法、L-M法、修正L-M法进行了常规剩余寿命预测,并通过硬度法和电阻法,初步实现了蒸汽管道剩余寿命的在线无损评价预测。主要工作和研究结果如下:(1)蒸汽管道的宏观检查与化学成分分析表明,经过14年服役的蒸汽管道总体状况良好,化学成分满足JIS3467和ASTM A235标准。(2)机械性能测试、蠕变持久强度实验表明,蒸汽管道常温力学性能满足相关标准要求,但高温力学性能中抗拉强度、延伸率均不满足要求,蠕变持久强度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化。(3)高温时效实验中,材料的微观组织、硬度、电阻在时效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而微观组织是影响硬度、电阻变化的主要原因,建立的硬度HV、电阻值R分别与热强参数P之间的关系式表明,高温时效实验可用于对蠕变的损伤过程进行模拟。(4)在蠕变持久实验基础上,分别利用等温线法、L-M法、修正后的Larson-Miller法、硬度法、电阻法对蒸汽管道的剩余寿命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结果之间的差异,提出了满足精度要求的在线无损剩余寿命预测方法,得出以下结论:若仅考虑蠕变损伤的情况,在500℃、1.7MPa工况下,修正Larson-Miller法、硬度法、电阻法得出的Cr9Mo蒸汽管道剩余寿命分别为144326h、42563h、46299h。

二、DWT-702温度控制器在持久蠕变试验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WT-702温度控制器在持久蠕变试验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3)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控制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理论基础简介
    2.1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2.2 金属材料的试验方法
        2.2.1 金属拉伸试验
        2.2.2 金属拉伸蠕变及持久试验
        2.2.3 金属应力松弛试验
        2.2.4 金属疲劳试验
    2.3 金属材料的持久寿命预测方法
        2.3.1 等温线法
        2.3.2 时间温度参数法
    2.4 软件体系结构概述
    2.5 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需求分析
    3.1 系统总体目标分析
        3.1.1 系统总体功能目标
        3.1.2 系统分阶段目标
    3.2 系统可行性分析
    3.3 系统方案的确定
        3.3.1 现有系统问题分析
        3.3.2 系统问题解决方案
    3.4 系统需求分析
        3.4.1 功能性需求
        3.4.2 非功能性需求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详细设计
    4.1 系统架构设计
    4.2 系统硬件系统设计
    4.3 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4.3.1 权限管理模块
        4.3.2 通信连接模块
        4.3.3 参数设置模块
        4.3.4 试验流程模块
        4.3.5 信息查询模块
        4.3.6 数据处理模块
    4.4 系统核心数据表结构设计
        4.4.1 权限管理核心表
        4.4.2 系统参数核心表
        4.4.3 试验参数核心表
        4.4.4 试验数据核心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实现
    5.1 开发环境
        5.1.1 客户端开发平台
        5.1.2 数据库平台
    5.2 系统应用结果
        5.2.1 系统登录
        5.2.2 用户管理
        5.2.3 通讯连接
        5.2.4 实时监控
        5.2.5 参数设置
        5.2.6 温度调节
        5.2.7 信息查询
        5.2.8 数据处理
        5.2.9 寿命预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扩散焊接头蠕变性能测试及可靠性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高温蠕变试验机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1.2.1 试验机发展历程
        1.2.2 我国试验机测控系统研究现状
    1.3 威布尔分布在可靠性方面的应用
        1.3.1 现代可靠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我国可靠性技术的发展历程
        1.3.3 威布尔分布在可靠性方面的应用
    1.4 课题的主要工作
第2章 高温蠕变试验机测控系统硬件设计
    2.1 蠕变试验机测控系统硬件设计
        2.1.1 试验机测控系统设计内容与方案
        2.1.2 试验机测控系统总体设计
    2.2 蠕变试验机本地测控系统硬件设计
        2.2.1 试验机本地测控系统下位机设计
        2.2.2 试验机本地测控系统上位机设计
        2.2.3 试验机本地测控系统通讯模块与通讯协议
        2.2.4 试验机本地测控系统温度数据采集与控制模块
    2.3 蠕变试验机远程测控系统硬件设计
        2.3.1 试验机远程测控系统网络结构
        2.3.2 试验机远程测控系统通讯协议
        2.3.3 试验机远程测控系统开发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温蠕变试验机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3.1 试验机远程测控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3.2 试验机远程监控软件系统功能
        3.2.1 参数设定功能
        3.2.2 热电偶误差校正及系统误差的修正功能
        3.2.3 数据显示、处理与查询功能
        3.2.4 数据计算功能
        3.2.5 试验结束及数据存储功能
    3.3 试验机测控系统数据库设计
    3.4 试验机群控软件客户端模块的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威布尔分布下316L不锈钢扩散焊可靠性分析
    4.1 可靠性理论基础
        4.1.1 可靠性基本概念
        4.1.2 可靠性模型及分类
    4.2 威布尔分布模型
        4.2.1 二参数威布尔模型
        4.2.2 三参数威布尔模型
        4.2.3 威布尔模型建模
        4.2.4 威布尔模型参数估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316L不锈钢扩散焊可靠性试验研究
    5.1 试验数据的获取
    5.2 测试样件的失效分布
        5.2.1 分布类型的判断
        5.2.2 威布尔分布参数的估计方法以及参数值的确定
        5.2.3 可靠性分析
    5.3 316L不锈钢扩散焊接头蠕变性能
    5.4 结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航空金属材料拉伸蠕变及持久试验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相关理论概述
    2.1 金属材料拉伸蠕变及持久试验方法GB/T2039-1997 简介
        2.1.1 试验原理
        2.1.2 符号、术语及定义
        2.1.3 金属材料拉伸蠕变及持久试验方法GB
    2.2 UML(统一建模语言)面向对象分析设计
        2.2.1 UML(标准建模语言)概述
        2.2.2 标准建模语言UML 的内容
        2.2.3 标准建模语言UML 的特点
        2.2.4 UML 的面向对象分析设计过程
    2.3 软件体系结构概述
    2.4 微软SQL SERVER 数据库
第三章 金属拉伸蠕变及持久试验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总体目标分析
        3.1.1 系统总体功能目标
        3.1.2 系统分阶段目标
    3.2 系统可行性分析
    3.3 系统方案的选择
    3.4 系统需求分析
        3.4.1 系统功能性需求
        3.4.2 系统其它性能需求
    3.5 航空金属材料拉伸蠕变及持久试验控制系统UML 建模分析
        3.5.1 系统的静态建模分析
        3.5.2 系统的动态建模分析
    3.6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3.6.1 试验业务流程
        3.6.2 参数设置业务流程
        3.6.3 误差检定业务流程
第四章 金属材料拉伸蠕变及持久试验控制系统构成和原理
    4.1 试验系统原理
    4.2 试验控制系统原理
    4.3 蠕变试验测温系统原理
    4.4 蠕变及持久试验控制系统网络结构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
    5.1 系统的特点
    5.2 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5.3 系统基本功能设计
    5.4 系统内部安全机制
    5.5 试样的设计
        5.5.1 试件设计尺寸标准
        5.5.2 试件装炉步骤
    5.6 系统主界面设计
    5.7 数据库设计
        5.7.1 数据库设计过程
        5.7.2 金属材料高温持久蠕变试验控制系统数据库需求分析
        5.7.3 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
        5.7.4 数据库的表结构设计
第六章 系统的实现
    6.1 系统登录
        6.1.1 系统登录界面概述
        6.1.2 系统登录代码实现
    6.2 持久原始记录窗口
    6.3 数据查询界面
    6.4 曲线显示界面
    6.5 蠕变试验曲线界面
    6.6 系统误差测试界面
    6.7 报告打印界面
    6.8 设备控制与通讯的实现
        6.8.1 系统通讯概述
        6.8.2 通讯协议与通讯格式概述
        6.8.3 智能仪表参数写入程序
        6.8.4 智能仪表温度读取程序
        6.8.5 温度采集模块读取程序
第七章 金属材料高温持久蠕变试验控制系统的系统测试
    7.1 系统测试概述
        7.1.1 测试的目的
        7.1.2 定义
    7.2 系统测试用例
    7.3 测试结果概述
        7.3.1 测试结果总述
        7.3.2 功能需求测试项详述及测试结果
    7.4 性能测试结果
    7.5 兼容性测试结果
    7.6 兼容性测试结果
    7.7 评价及总结
第八章 结束语
    8.1 总结评价
    8.2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
致谢
参考文献

(6)冷坩埚定向凝固TiAl合金组织与高温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微观组织对高温性能的影响
        1.2.2 TiAl合金断裂韧性
        1.2.3 高温持久性能及断裂机理
        1.2.4 高温持久强度预测
    1.3 冷坩埚定向凝固技术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路线与实验方法
    2.1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2.2 试验材料及设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电磁冷坩埚定向凝固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组织及相组成分析
        2.3.2 力学性能测试
第3章 冷坩埚定向凝固TiAl合金组织与高温拉伸性能
    3.1 引言
    3.2 定向凝固铸锭的稳定生长区组织
    3.3 定向凝固TiAl合金铸锭高温拉伸试验
        3.3.1 定向凝固Ti-45Al-7Nb合金铸锭高温拉伸性能
        3.3.2 定向凝固Ti-45Al-8Nb合金铸锭高温拉伸性能
        3.3.3 定向凝固Ti-45Al-7Nb(Cr,Zr)合金铸锭高温拉伸性能
        3.3.4 定向凝固Ti-45Al-7Nb(W,Cr,B)合金铸锭高温拉伸性能
    3.4 相同温度下不同成分的拉伸性能
        3.4.1 700℃不同成分的拉伸性能
        3.4.2 800℃不同成分的拉伸性能
    3.5 组织与高温拉伸性能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定向凝固TiAl合金高温断裂韧性
    4.1 引言
    4.2 相同温度下不同成分的合金定向凝固铸锭断裂韧性
    4.3 不同温度下相同成分的合金定向凝固铸锭断裂韧性
    4.4 定向凝固Ti-45Al-7Nb合金不同切口取向的断裂韧性
    4.5 断裂韧性断口形貌
    4.6 裂纹扩展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定向凝固Ti-45Al-7Nb合金高温持久性能
    5.1 引言
    5.2 持久寿命测试及断口形貌
    5.3 持久强度极限的外推及持久寿命预测
        5.3.1 持久强度极限的外推
        5.3.2 持久寿命预测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压电智能材料IPMC的建模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IPMC材料介绍
        1.2.1 IPMC结构
        1.2.2 IPMC特性
        1.2.3 IPMC变形机理
    1.3 课题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3.3 IPMC建模和控制研究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课题的来源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的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1.5.1 研究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5.2 论文的内容安排
第2章 IPMC的特性研究
    2.1 IPMC驱动特性测试实验平台
        2.1.1 驱动特性实验原理框图
        2.1.2 信号处理平台
        2.1.3 虚拟实验仪器开发
        2.1.4 信号输出与采集
        2.1.5 位移测量系统
        2.1.6 功率放大器
        2.1.7 驱动特性实验平台方案
    2.2 IPMC驱动特性
        2.2.1 不同信号激励下IPMC的响应特性
        2.2.2 不同频率激励下IPMC的响应特性
        2.2.3 不同幅值激励下IPMC的响应特性
        2.2.4 不同材料尺寸对IPMC响应的影响
        2.2.5 环境湿度对IPMC响应的影响
    2.3 IPMC的感知特性
        2.3.1 感知特性实验原理
        2.3.2 振动计设计
        2.3.3 电荷测量电路设计
        2.3.4 微弱应力测量模块开发
    2.4 IPMC驱动/感知一体化结构
    2.5 IPMC的非线性特性
        2.5.1 磁滞特性
        2.5.2 蠕变特性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IPMC驱动特性辨识与建模
    3.1 辨识信号设计
    3.2 模型结构的设计
        3.2.1 模型阶次选择
        3.2.2 模型结构选取
    3.3 参数辨识准则
    3.4 基于LabVIEW的参数在线辨识系统
    3.5 辨识结果与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IPMC非线性特性的辨识与建模
    4.1 IPMC磁滞特性的建模
        4.1.1 磁滞特性模型
        4.1.2 经典preisach在线辨识模型
        4.1.3 PI在线辨识模型
        4.1.4 IPMC两种磁滞建模方法的比较
    4.2 IPMC蠕变特性的建模
        4.2.1 IPMC的蠕变模型
        4.2.2 蠕变模型的辨识算法
        4.2.3 IPMC蠕变特性离线辨识及仿真
    4.3 IPMC磁滞和蠕变特性的混合模型
        4.3.1 磁滞和蠕变特性的混合模型
        4.3.2 磁滞蠕变混合模型的辨识及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IPMC的控制算法研究
    5.1 IPMC线性模型的模糊PID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5.2 IPMC非线性磁滞特性的逆补偿控制
        5.2.1 逆补偿控制预备知识
        5.2.2 自适应逆控制介绍
        5.2.3 逆模型存在性以及输入输出稳定性证明
        5.2.4 PI磁滞模型的逆模型求解
        5.2.5 PI模型的自适应逆控制
    5.3 IPMC非线性蠕变特性控制
        5.3.1 蠕变自适应逆控制
        5.3.2 蠕变非线性经典PID控制设计及仿真
        5.3.3 两种控制算法的比较
    5.4 IPMC非线性磁滞蠕变特性的自适应逆补偿控制
        5.4.1 磁滞蠕变混合模型自适应逆控制的第一种结构
        5.4.2 磁滞蠕变混合模型自适应逆控制的第二种结构
        5.4.3 两种结构自适应逆控制比较
    5.5 IPMC驱动/感知一化系统设计
        5.5.1 系统结构
        5.5.2 压电智能悬臂梁力学模型
        5.5.3 模型变换
        5.5.4 悬臂梁LQR控制器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IPMC驱动器的分数阶建模
    6.1 分数阶理论概况
    6.2 基于分数阶的模型辨识
    6.3 IPMC驱动器分数阶建模现状
    6.4 IPMC驱动器分数阶模型的建立
        6.4.1 实验及数据分析
        6.4.2 分数阶模型的非线性最小二乘估计辨识算法
        6.4.3 IPMC驱动器的分数阶模型
    6.5 本章小节
第7章 IPMC驱动器的分数阶控制
    7.1 分数阶控制器理论发展概况
    7.2 分数阶PID控制器设计
    7.3 分数阶控制器的Matlab实现
    7.4 IPMC分数阶控制与整数阶控制比较
        7.4.1 基于IPMC整数阶模型的控制
        7.4.2 基于IPMC分数阶模型的控制
    7.5 IPMC分数阶PI~λD~μ控制器参数对系统控制性能的影响
        7.5.1 分数阶次λ和μ对系统控制性能的影响
        7.5.2 K_p、K_i、K_d对系统控制性能的影响
    7.6 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工作总结
    8.2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历

(8)激光增材制造镍基单晶高温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
    1.3 定向凝固技术
        1.3.1 单晶高温合金的制备工艺
        1.3.2 单晶高温合金的凝固缺陷
    1.4 激光增材制造技术
    1.5 激光增材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
        1.5.1 激光增材制造工艺对熔池几何尺寸的影响
        1.5.2 单晶组织外延生长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1.5.3 激光增材制造单晶合金的枝晶特征
        1.5.4 高温合金力学性能
    1.6 脉冲激光和连续激光特性
    1.7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合金材料
    2.2 激光增材制造单晶工艺
    2.3 组织性能表征
    2.4 试验设计
    2.5 脉冲激光增材制造代码生成
        2.5.1 CNC数控机床控制指令
        2.5.2 脉冲激光增材制造代码软件设计
        2.5.3 脉冲激光增材制造代码输出操作
第3章 脉冲激光增材制造单晶高温合金显微组织
    3.1 引言
    3.2 理论模型与试验设计
        3.2.1 一次枝晶间距模型
        3.2.2 凝固参数的传热模型
    3.3 重熔试验
        3.3.1 熔池的微观结构特征
        3.3.2 脉冲激光参数对PDAS的影响
    3.4 熔覆试验
        3.4.1 熔覆层的微观结构
        3.4.2 激光加工参数对熔覆尺寸的影响
        3.4.3 工艺参数对CET转变的影响
        3.4.4 单晶脉冲激光增材制造工艺的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脉冲激光增材制造单晶高温合金拉伸性能
    4.1 引言
    4.2 沉积区单晶的组织结构
        4.2.1 修复单晶截面的OM分析
        4.2.2 修复单晶截面的SEM分析
        4.2.3 修复单晶截面的同步辐射分析
    4.3 拉伸性能
    4.4 变形机制
    4.5 断裂机理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脉冲激光增材制造单晶高温合金持久性能
    5.1 引言
    5.2 修复单晶的组织结构
        5.2.1 修复单晶的原始组织
        5.2.2 热处理态的组织结构
    5.3 持久性能分析
        5.3.1 持久寿命
        5.3.2 断口分析
        5.3.3 持久断裂组织分析
        5.3.4 碳化物和TCP相对持久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9)高温蒸汽环境下P92钢的氧化蠕变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时代背景
    1.2 蠕变力学
        1.2.1 单轴拉伸蠕变试验
        1.2.2 非传统试样测量材料蠕变性能
        1.2.3 P92钢的性能
    1.3 蒸汽氧化
    1.4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三点弯曲蠕变试验机
    2.1 微试样蠕变试验系统
        2.1.1 光栅位移传感器
        2.1.2 测力传感器
        2.1.3 KWZ型数字控制器
        2.1.4 温度控制仪
        2.1.5 系统软件
        2.1.6 冷却系统
        2.1.7 夹装部分
        2.1.8 高温炉
        2.1.9 气体装置
    2.2 试验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P92钢的三点弯曲蠕变试验
    3.1 三点弯曲蠕变试验的可行性
        3.1.1 不同载荷下的蠕变曲线
        3.1.2 不同试样尺寸的蠕变曲线
    3.2 不同环境中的蠕变曲线
    3.3 蒸汽氧化层表面形貌
    3.4 氧化层表面物相分析
    3.5 侧面氧化层
        3.5.1 侧面氧化层形貌
        3.5.2 氧化动力学
    3.6 氧化层侧面元素分布
    3.7 蒸汽氧化层形成机理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氧化蠕变理论分析
    4.1 三点弯曲模型
    4.2 三点弯曲氧化蠕变力学模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蠕变状态下Cr9Mo蒸汽管道在线无损剩余寿命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高温蒸汽管道的应用概况
        1.2.1 蒸汽管道钢材的发展
        1.2.2 蒸汽管道工作环境及性能要求
    1.3 蒸汽管道破坏类型
        1.3.1 高温疲劳
        1.3.2 高温腐蚀
        1.3.3 高温蠕变
    1.4 国内外剩余寿命研究现状
        1.4.1 破坏性寿命评价方法
        1.4.2 非破坏性寿命评价法
    1.5 Cr9Mo蒸汽管道剩余寿命研究现状
        1.5.1 Cr9Mo材质钢简介
        1.5.2 Cr9Mo蒸汽管道剩余寿命预测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2章 蒸汽管道机械性能实验
    2.1 宏观检查及化学成分检测
    2.2 蒸汽管道力学性能测试
        2.2.1 常温拉伸实验
        2.2.2 高温拉伸实验
    2.3 蒸汽管道蠕变持久强度实验
        2.3.1 试样设计与加工
        2.3.2 试验方法
        2.3.3 实验结果
    2.4 蠕变断口形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蒸汽管道高温时效特性研究
    3.1 前言
    3.2 蒸汽管道高温时效实验
        3.2.1 实验设备
        3.2.2 实验设计与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3 实验结果分析与探讨
        3.3.1 时效过程中组织的变化
        3.3.2 时效过程中硬度的变化
        3.3.3 时效过程中电阻率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温蒸汽管道蠕变剩余寿命预测
    4.1 寿命外推法简介
    4.2 蒸汽管道所受最大应力值的确定
    4.3 蒸汽管道剩余寿命预测
        4.3.1 等温线法剩余寿命预测
        4.3.2 Larson-Miller法剩余寿命预测
        4.3.3 修正Larson-Miller法剩余寿命预测
        4.3.4 硬度法剩余寿命预测
        4.3.5 电阻率法剩余寿命预测
    4.4 蒸汽管道寿命预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四、DWT-702温度控制器在持久蠕变试验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DWT-702温度控制器在持久蠕变试验中的应用[J]. 上海材料研究所三室高温组.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1976(02)
  • [2]DWT-702温度控制器在持久蠕变试验中的应用[J]. 上海材料研究所三室高温组. 理化检验通讯(物理分册), 1976(02)
  • [3]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控制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杨金阳. 吉林大学, 2019(11)
  • [4]扩散焊接头蠕变性能测试及可靠性预测[D]. 张利.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6(04)
  • [5]航空金属材料拉伸蠕变及持久试验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李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 [6]冷坩埚定向凝固TiAl合金组织与高温力学性能研究[D]. 邢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7]压电智能材料IPMC的建模与控制研究[D]. 陈震. 东北大学, 2013(07)
  • [8]激光增材制造镍基单晶高温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D]. 慈世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9]高温蒸汽环境下P92钢的氧化蠕变性能研究[D]. 郎欣.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6)
  • [10]蠕变状态下Cr9Mo蒸汽管道在线无损剩余寿命预测[D]. 胡浩中.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DWT-702温控器在耐久蠕变试验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