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方程应该是平滑的

列方程应该是平滑的

一、列方程应力求顺畅(论文文献综述)

颜仁荣[1](2012)在《“问题串”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对于问答式教育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当时的着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进行了问答式的教学①,这个可以认为是“问题串”的最初雏形。所谓问答式的教学,就是教师针对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提问,然后学生对老师的问题进行回答。这样提问的方式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们自己的分析和讨论,找出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学生们自我能力提高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也能发散学生们的思维,使学生们探索知识的能力、对未知问题的思考能力等有很大的提高。目前,初中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对于初中数学教材的很多章节都采用了“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的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因此,深入的研究“问题串”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就有很大的实际意义。所谓“问题串”是在一定的学习范围或主题内,教师围绕一定目标或某一中心问题,按照一定逻辑结构而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问题串”是支持教师教授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工具,它能够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串”的设计时,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递进层次进行设计,体现出这种阶梯的教育模式,并将其呈现在大家的面前。“问题串”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当今农村数学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串”,开展问题式教学,让学生在成系列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过程中,改善自身的学习方法,提升自身的思维品质。本文主要通过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等对“问题串”的设计及应用作了全面的阐述。文章第一部分分析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由此提出了“问题串”的教学思想。文章第二部分是“问题串”教学思想的概述。论述“问题串”的涵义和其教学的特征,以及“问题串”思想的数学教学意义和其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文章第三部分,论述了“问题串”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具体运用。包括“问题串”的设计原则、方法、要求,在实际教学的运用案例进行分析以及“问题串”在使用过程中的存在问题进行探讨。文章最后部分为结语。

杨广军[2](2004)在《高中物理教材设计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论是在东方国家还是在西方社会,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都是增强学生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基础教育的根本定位只能是大众教育、素质教育、生活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每一次基础教育改革,最终必然要集中到课程改革的突破,而教材建设则在课程问题中占据核心地位。 教材观也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而层层递进,由“教材即知识”到“教材即范例”、“教材是中介”、“教材是话题”,“是师生双方共同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在此教材观的引导下,高中物理新教材的设计成为必须,目的是针对2003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打破现行教材的积弊,满足高中物理新课程发展的需要。 教材的设计与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的设计又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同时,教材和课程标准还可以互相检验对方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基于对高中物理新教材的强烈需求,本论文要完成三项任务:①梳理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高中物理教材的演变历程,从历史的发展变化中汲取教材发展的经验和智慧;多版本的全面对比中外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丰富我国高中物理教材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技巧。②提出、总结、完善高中物理教材设计理论。一方面为本文设计的新版高中物理教材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多家单位的研究、多版本高中物理教材设计的现实需要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③根据2003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我国基础教育高中物理课程发展的现实需求,设计较为完善的新版高中物理教材。 为此,本文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依次展开论述:①确定我国基础教育的新课程观,高中物理教育的性质定位和基础性解析;②分析高中物理教材改革动因,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高中物理教材的历史演进分析,2003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③中外典型高中物理教材的全面分析与对比研究,分析心理学、脑科学、学习理论、学习环境设计理论的新成果及对教材设计理论的启示;④总结教材设计理论,最后提出我国高中物理新教材的部分框架结构和样章样节设计构想。

罗丽泰[3](1990)在《列方程应力求顺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小学数学解应用题以算术方法为主。通过较长时间的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加、减、乘、除中的一些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学习用方程解应用题,对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大有好处。学生学会了用算术和方程两种方法解题,实际上是学会了两条腿走路。方程解应用题弥补了算术方法逆思维的短处,变逆思维为顺思维,减小了解题的难度。因此,我认为变逆思维为顺思维,是用方程解应

钟萍[4](2017)在《数学史融入高中代数概念教学的行动研究 ——以“函数”、“对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函数和对数是整个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学习高中数学的重要基础。数学史融入概念教学,不仅忆成为了学术界的共识,而且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数学教育教学评价的方式、日常工作的繁忙、教师自身在数学史知识和素材上的缺乏以及对数学史融入方式方法的欠了解,实践中融入数学史展开教学活动有着较大的困难。本研究旨在采用多元的数学史的教学方法,融入丰富的数学史知识,开发典型的教学案例。本研究围绕高中数学的对数和函数概念的教学展开,经历了三个阶段:案例应用阶段、案例开发阶段和案例完善阶段,每个阶段历经了“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行动研究。研究发现,数学史融入概念教学能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突破教学的难点。其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影响体现在,拓展了学生知识面,丰富了学生数学的文化内涵;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索的动机;改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观,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能力、探究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影响体现在,能有效帮助教师扩充数学本体知识并宽厚非本体知识,充盈了数学文化内涵,丰富了教师的学养。同时,给教师开启了创新的起点,提供了创新的途径,提升了教学设计的能力,打造出精彩的数学课堂,又在课堂中创造了全新的数学理解。基于本研究的结论以及在研究中尚存在的不足,本文最后归纳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启示,高中数学教材编写的建议,并展望了下一阶段研究的方向。

方佩佩[5](2014)在《“多思少算”策略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时至今日,高考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考查,“多思少算”已然成为高考数学的命题理念和命题趋势,“多思少算”的策略应用研究也渐渐成为专家和教师研究的重点.高考题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解题具有独特的规律,本文先从调查高中生解题情况入手,了解现阶段学生解题思维水平,再从解题的思维策略出发,给解题奠定理论基础以统领全文,进而从高考题的三大题型入手,逐个探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破题,做到多思考从而减少计算,并结合具体的一些高考试题实例分析,提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见解.为了更好地研究高考数学题,在解题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还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实践对具有“多思少算”的数学试题命制的原则、命题策略作了理论探讨,通过前面的研究,发现在解高考试题的过程中,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有时会导致试题考查旁落,因此为了避免考查目标旁落,在命题时应格外注意命题预设,同时也说明解题和命题之间的紧密联系.最后,笔者通过案例比较深刻和细致地给出具备“多思少算”试题命制时的预设策略,希望能为同行教师们的研究提供帮助.

陈卫东[6](2009)在《高中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研究》文中提出高中数学与初中相比在数学思维程度要求上有较大提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也大不相同,高中生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思维。高中知识内容较初中整体数量剧增,学习进度加快等等。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如果发生了数学思维障碍,而没有及时有效的解决,这对他们后继学习产生的困难是很大的。本文认为,研究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对于增强高中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水平和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数学思维障碍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认识论和心理学。数学建构活动就是数学抽象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要不断的“建构和反思”和“反思再建构”,才能使知识建构得准确,掌握得完全。否则就会形成思维障碍。根据布鲁纳的认识发展理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查阅文献等方法的研究将高中生常见的数学思维障碍分为:思维单一性障碍、知识结构断链障碍、思维定势障碍、分割、孤立障碍、思维惰性障碍、情绪型障碍六类思维障碍,探讨了数学思维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最后结合教学实际从以下六个方面总结了高中生数学思维障碍的转化策略:1.重视数学概念教学,克服知识断链形成的思维障碍2.展现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3.强化变式思维训练,消除思维定势的负迁移4.培养数学反思习惯,转化单一性思维障碍5.注重数学的生活化,沟通学生梗阻的数学思维6.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意识7.培养高中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努力转化情绪障碍我们研究高中生数学思维障碍,探索转化思维障碍的有效途径,对于改进教学,提高数学成绩,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许小静[7](2010)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普通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效性是所有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但是由于某些相关人员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还不是非常到位,或者存在一些偏差,以及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经验,课堂教学改革还存在着形式化和低效化的问题。对于普通高中来说,高中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学习物理出现困难;物理教师对学生现状认识不到位,教学缺乏针对性;物理教师出现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感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本文对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有效教学包括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并根据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结合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的要求和普通高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普通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条件,即准确定位新课程背景下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和物理教师进行自我调适与提升。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普通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班级组织策略—利用小班化的组织形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优化整合教学方法的策略并附有教学案例、教学时间调控策略以及有效反馈策略。实践表明,本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并将为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帮助,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提供参考,同时教师能通过自我调适和提升,体会到教育的幸福。

陈洁[8](2007)在《考虑室外温度影响的空调用热管换热器的优化设计》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当前国民经济还面临着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两大挑战,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热管作为一种新型的传热元件,由于是以内部工质相变和连续工质循环实现热量传递的,因此具有较高的传热效率,在节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热管作为传热元件的热管换热器具有传热效率高、压力损失小、工作可靠、结构紧凑等优点,这些独特的优点是它在解决能源问题,如:热能利用、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等方面,特别是在余热利用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热管换热器形式多样,结构复杂,因而如何选择其形式是工程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课题就是要针对这一问题,对用于回收空调排风冷(热)量的热管换热器的整体优化设计进行研究,提出了对其整体优化的设计万法。文中主要阐述了如何分析热管换热器实际的物理过程,如何确定优化对象的设计变量,建立了寿命期总经济效益最大为目标的目标函数,确立了由实际过程及技术参数所构成的约束条件,从而建立了热管换热器优化设计的最优化模型,并调用MATLAB优化工具箱并结合穷举择优法对新风出口温度t”c(h)、热管换热器的热管外径d0、热管蒸发段长度lh、热管管束的横向间距st、纵向间距sl、翅片高度lf、翅片间距sf、翅片厚度δf及迎面风速wn进行优化,在满足给定的设计依据与条件下,使寿命期总经济效益最大,即使目标函数的值最大。本论文利用了标准气象年数据,研究了不同温度频率分布下热管换热器的最优结构,通过经济性分析,得出了整个供暖(冷)季的最优结构和最佳经济性能的热管换热器。本课题所做的工作揭示了室外温度对空调用热管换热器结构参数的影响规律,改进了空调用热管换热器的优化设计,提高了其经济性,为低温热管换热器在空调系统能量回收中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安培文[9](2003)在《平面连杆机构的过约束及自调结构的分析与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平面连杆机构是工程实际中应用非常广泛的机构类型;同时,平面连杆机构又可视为其它基本机构的理论结构原形,是机构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因而,平面连杆机构始终受到学术界和工程界的高度重视。但是,平面连杆机构中广泛存在的过约束,造成机构对制造、安装误差特别是运动副元素的形位误差十分敏感;同时,由于不可避免的内部和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常常会造成机构运动的“障碍”及系统中某些构件的变形和运动副中的附加动载荷,引起机械的振动、冲击、噪声等而导致机械的效率和工作性能的降低。因此,寻求新的、性能良好的、具有自调与自适应性的新型连杆机构,并在新的应用中不断完善与创新,使其能够高效率、高稳定的可靠工作并具有较低的生产成本,以满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乃是当前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因此,本文以平面连杆机构为研究对象,以高效、高稳定性及低成本为主要目标,对机械中的约束与过约束、自调机理与自调结构、运动副误差对平面连杆机构约束不确定性的影响程度以及无过约束机构的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有以下几部分: (1) 基于广义约束的概念,从有利于设计和控制约束的原则,对机构及机械系统中的常见约束进行了分类,首次提出了“基本约束”、“静定约束”及“超静定约束”的概念和分类定义;并首次将虚约束、重复约束、消极约束、多余约束、过约束等概念,从本质上统一起来进行定义,将其都统一称为“过约束”。明确指出:过约束是人们为满足除基本自由度需要以外的其它特殊功能和结构上的需要,而人为加在机构中的、理论上不影响机构基本自由度的过多的约束。从而,为采取消除过约束对不同误差敏感的措施指明了方向,更具有工程设计的实用性。 (2) 根据过约束产生的依据不同,将封闭运动链中过约束分为“理论平面过约束”和“空间-平面过约束”两大类。首次提出了存在理论平面过约束的机构的过约束分析方法,得到了这类机构中存在的过约束的类型和数量;同时,提出其过约束消除措施和方法,得到了这类机构的无过约束自调结构。 (3) 详细分析了无过约束机构能够实现自调的机理及机构能够实现自调的条件,首次提出了无过约束机构自调性分析的一种精确方法,得到机构自调时圆柱副中的自调位移规律和机构能够实现自调的运动副允许误差角以及三种常用平面四杆机构的自调结构的最适宜的运动副配置方式。本文对机构自调特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运动副配置位置及运动副存在不同的误差情况下,误差对机构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自调性能的影响程度(也即机构对误差的敏感度)是不同的。其中,曲柄销轴线的误差对机构自调性能影响较大。 (4)首次提出了运动副误差对平面连杆机构约束不确定性影响度的评判指标和单因素定量分析方法,得到了机构中不同运动副的不同平面内的误差对机构性能的影响程度。本文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平面连杆机构中的非平面约束所造成的连杆强制变形中既有扭转变形又有弯曲变形。在机构的某几个位置上有的主要是扭转变形,有的主要是弯曲变形,而一般情况下是两种变形的复合,且这种强制变形是周期性的,因而必然会引起系统的弹性振动及运动副反力的周期性变化;同时,通过算例进一步得出:机构中轴和销的轴线误差尤其是曲柄销(轴)轴线的误差对机构性能的影响是较大的,是引起机构及机械系统振动、噪声等有害影响的主要根源。此外,从整转副与摆转副的误差影响度分析结果可见,整转副误差所引起的封闭障碍及变形显然要大些。 (5)创造性的应用和发展了Assur机构结构组成原理,提出了按零过约束自调基本组进行无过约束机构设计的结构学原理与方法。并在总结自调机构中运动副配置方式的合理选用原则的基础上,对平面11级基本杆组和部分常用的平面111级基本杆组的零过约束自调基本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首次得到了其对应的零过约束自调基本组。从而,为方便、快捷地设计无过约束自调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 (6)对新型脉动无级变速器主传动机构进行过约束分析的基础上,对该系统进行了消除或减小过约束及其影响的自调结构的创新设计。对样机的传动效率及速度波动的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的设计方法是正确的、有效的。 本文所做的工作,丰富了机构结构设计理论,推进了平面约束不确定影响的分析及消除其不利影响的自调机构的结构分析、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以及自调机构系统的工程应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重要的应用价值。

董永华[10](2007)在《物理应试“八要八忌”》文中认为在理科综合试题里面,物理题目相对来讲稍微难一点,但也不要一见物理题就放弃,否则你的理综成绩一定好不了。对高考试题来说,不同难度层次的题都存在,也有一些题目是比较容易拿分的。所以我们要做出全面的衡量和明智选择。下面就如何解答物理试题谈几点看法:

二、列方程应力求顺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列方程应力求顺畅(论文提纲范文)

(1)“问题串”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2. “问题串”教学思想概述
    2.1 “问题串”的涵义和特征
        2.1.1 “问题串”的涵义
        2.1.2 “问题串”教学的主要特征
    2.2 “问题串”思想的数学教学意义
    2.3 “问题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3.1 “问题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3.2 “问题串”的辅助应用
3. “问题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
    3.1 “问题串”的设计原则
        3.1.1 针对性
        3.1.2 精细性
        3.1.3 科学性
    3.2 “问题串”的设计方法
    3.3 “问题串”的设计要求
        3.3.1 “问题串”设计生活化
        3.3.2 “问题串”设计精细化
        3.3.3 “问题串”设计兴趣化
        3.3.4 “问题串”设置灵活化
    3.4 “问题串”思想的教学案例分析
        3.4.1 “问题串”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3.4.2 “问题串”在数学规律教学中的应用
        3.4.3 “问题串”在例题教学中的应用
        3.4.4 “问题串”在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3.4.5 “问题串”在数学课堂小结中的应用
    3.5 效果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高中物理教材设计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导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现状与趋势
    一、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势
        (一) 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二) 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问题与目标
        (一)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二)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现实问题
        (三)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第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我国高中物理教育
    一、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观与课程观的转变
        (一) 2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三次变革
        (二) 教育观与课程观的转变
    二、我国基础教育的新课程观
        (一) 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观
        (二) 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
        (三) 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
        (四) 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五) 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三、素质教育与我国新时期高中物理课程教材改革
        (一) 高中教育性质的定位
        (二) 高中物理新课程解析
        (三) 高中物理新教材
第二章 我国高中物理的课程标准与教材
    一、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一)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作用
        (二) 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演变
        (三) 2003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四)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五) 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六) 对新课程标准的看法
    二、高中物理教材
        (一) 高中物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 我国高中物理教材的历史沿革
第三章 中外典型高中物理教材的分析与对比研究
    一、分析与对比的教材来源及版本
    二、国外与港台地区高中物理教材简介
        (一) 美国的高中物理教材
        (二) 英国的高中物理课程和教材
        (三) 法国的高中物理课程和教材
        (四) 日本的高中物理课程和教材
        (五) 澳大利亚的高中物理教材
        (六) 匈牙利的高中物理教材
        (七) 香港的高中物理教材
        (八) 台湾的高中物理教材
    三、中外高中物理教材的对比
        (一) 指导思想、设计思路对比
        (二) 内容结构对比
        (三) 版面设计对比
        (四) 附属栏目的设计对比
        (五) 呈现方式对比
        (六) 与生活的联系程度对比
        (七) 教材承担的功能与使用方式对比
    四、结论:我国现行同类教材的优缺点分析
        (一) 优点分析
        (二) 缺点分析
第四章 心理学、脑科学的发展及其对教材设计理论的影响
    一、心理学理论的相关研究及发展
        (一) 反馈干预及其影响绩效的内部机制
        (二) 关于学生成就动机的理论及培养
        (三) 自我效能感
    二、脑科学理论的发展及其给教育的启示
        (一) 大脑的功能定位与全脑开发
        (二) 脑发育的关键期与教育的适时性
        (三) 脑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与教育的适切性
        (四) 情绪的脑机制与情感教育
        (五) 脑电波与最佳学习状态
    三、心理学、脑科学理论对教材设计的启示
        (一) 教材的本质是属于反馈干预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 教材所应提供或呈现的反馈干预形式
        (三) 学生的成就动机与教材编制理论的辩证关系
        (四) 多媒体技术与教材文本的有机结合
        (五) 教材的内容设计应满足学生用脑需求和协调发展
        (六) 教材与学生的差异性需求
        (七) 关于教材的难度
第五章 学习理论、学习环境设计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教材设计理论的影响
    一、学习理论的发展
        (一) 学习理论的发展及其主要观点
        (二) 专家与新手的比较
        (三) 学习与迁移
    二、学习环境设计理论的发展
        (一) 学习环境设计理论
        (二)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三) 学生角色的转换
        (四)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
    三、学习理论、学习环境设计理论的发展对教材设计的启示
        (一) 关于学习的理论基础
        (二) 关于技术手段的应用方法和目的
        (三) 关于评价方向
        (四) 关于知识的特性
        (五) 关于学习与迁移
        (六) 关于超媒体
        (七) 关于认知工具、任务情境和控制方法
第六章 教材设计理论
    一、教材的设计模型
    二、教材的展开顺序
        (一) 国外学者的探索
        (二) 当代中国学者的探索
    三、教材先行组织者的设计
        (一) 先行组织者的定义
        (二) 先行组织者的特征
        (三) 先行组织者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四) 先行组织者在教科书中的重要性
        (五) 先行组织者的形式
        (六) 先行组织者自身的设计
    四、教材图表的设计
        (一) 图表与文字的比较
        (二) 图表对学习的影响
        (三) 图表的功能
        (四) 图表运用之考虑因素
    五、教材标示的设计
        (一) 种类
        (二) 作用
    六、教材版面及微观细节的设计
        (一) 版面
        (二) 编排
        (三) 样式细节
        (四) 微观细节
    七、教材的结构设计
        (一) 教材应体现学科结构与教学结构的统一
        (二) 教材应体现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统一
        (三) 教材应体现环境创设与素质培养的统一
    八、教材的内容设计
        (一) 高中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二) 学习方法—科学探究与接受学习的关系处理
第七章 我国高中物理新教材的设计构想
    一、设计思想
        (一) 编写目的
        (二) 设计思想
        (三) 设计思考十例
    二、高中物理教材的编写原则
        (一) 一般原则
        (二) 学科要求
    三、整体构想与篇章结构
        (一) 整体构想
        (二) 篇章结构
    四、样章样节
        (一) 目录结构
        (二) 样章样节
参考文献
结语

(4)数学史融入高中代数概念教学的行动研究 ——以“函数”、“对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2 文故综述
    2.1 数学史与数学教学
    2.2 HPM视角下的教学设计
    2.3 数学概念的教学研究
    2.4 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
    2.5 小结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流程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问卷与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3.5 研究的实施
4 研究过程
    4.1 案例学习阶段:对数的概念
    4.2 案例开发阶段:函数的概念
    4.3 案例完善阶段:对数的概念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课堂观察与分析
    5.2 学生问表结果与分析
    5.3 学生访谈结果与分析
    5.4 教师问卷结果与分析
    5.5 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6 结论与研究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一 新生对数学史融入课堂的认识”调查问卷Tl
附录2 “高一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的课前调查问卷
附录3 “高一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的课后调查问卷S1
附录4 “教师对数学史融入函数概念教学的认识”调查问卷T1ti
附录5 “师生对数学史融入函数的概念教学的认识”访谈
附录6 “高一学生对对数概念的理解”的课后调查问卷
附录7 “师生对数学史融入对数的概念的认识”访谈
附录8 “师生对高三数学检测题融入数学史的认识”访谈
附录9 研究表格
致谢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多思少算”策略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现状
    1.2 “多思少算”的概念界定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 基于“多思少算”的高中生解题情况调查分析
    2.1 研究的基本问题与基本目的
    2.2 测试调查的基本情况简介
    2.3 试题整体的解答概况分析
    2.4 典型试题解答情况统计分析
    2.5 基本结论及启示
第三章 “多思少算”的解题策略研究
    3.1 “多思少算”的解题思维策略研究
        3.1.1 模式识别策略
        3.1.2 等价转化策略
        3.1.3 差异分析策略
        3.1.4 逆向思维策略
        3.1.5 数形结合策略
    3.2 应用“多思少算”迅速破题方法探究
        3.2.1 选择题中应用多思少算迅速破题方法
        3.2.2 填空题中应用多思少算迅速破题方法
        3.2.3 解答题中应用多思少算迅速破题方法
    3.3 促进高中生有效解题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3.3.1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重视动机与信念
        3.3.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打好数学解题基本功
        3.3.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中获得解题素养
第四章 “多思少算”的命题策略研究
    4.1 基于“多思少算”的试题编制原则
    4.2 基于“多思少算”的试题编制策略
    4.3 “多思少算”的命题预设策略研究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附录1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6)高中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数学思维障碍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思维及数学思维
    2.2 数学思维障碍
    2.3 研究现状
第三章 高中生数学思维障碍
    3.1 思维单一性障碍
    3.2 知识结构断链障碍
    3.3 思维定势障碍
    3.4 分割、孤立障碍
    3.5 思维惰性障碍
    3.6 情绪型障碍
第四章 高中生数学思维障碍的转化策略
    4.1 重视数学概念教学,克服知识断链形成的思维障碍
    4.2 展现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4.3 强化变式思维训练,消除思维定势的负迁移
    4.4 培养数学反思习惯,转化单一性思维障碍
    4.5 注重数学的生活化,沟通学生梗阻的数学思维
    4.6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意识
    4.7 培养高中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努力转化情绪障碍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7)新课程背景下的普通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其指导作用
    第一节 建构主义理论
    第二节 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节 教学最优化理论
第三章 新课程背景下的普通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条件
    第一节 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第二节 物理教师的自我调适与提升
第四章 新课程背景下的普通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第一节 班级组织策略
    第二节 优化整合教学方法的策略
    第三节 教学时间调控策略
    第四节 有效反馈策略
第五章 实践效果及体会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8)考虑室外温度影响的空调用热管换热器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空调系统能量回收的背景及重要意义
        1.1.1 我国能源的形势
        1.1.2 我国建筑能耗的现状
        1.1.3 我国建筑节能的现状
        1.1.4 关于空调系统的能量回收
        1.1.5 各类空调能量回收技术的比较
    §1.2 热管及热管换热器的发展与应用
        1.2.1 关于热管技术
        1.2.2 热管换热器的发展与应用
        1.2.3 应用于空调系统的热管换热器的技术状况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内容
        1.3.3 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热管及热管换热器
    §2.1 热管
        2.1.1 概述
        2.1.2 工质、吸液芯和管壳
        2.1.3 热管的传热极限
    §2.2 热管换热器
        2.2.1 热管换热器的特点
        2.2.2 热管换热器的类型与结构
        2.2.3 热管换热器的设计方法
        2.2.4 热管换热器的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应用于空调系统的热管换热器
    §3.1 应用于空调系统的热管换热器的特点
        3.1.1 概述
        3.1.2 应用于空调系统的热管换热器的特殊要求
    §3.2 应用于空调系统的热管换热器的结构
        3.2.1 热管式空调系统
        3.2.2 独立应用于排风系统的热管换热器
    §3.3 应用于空调系统的热管换热器的设计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热管换热器的结构优化建模研究
    §4.1 室外温度频率分布
        4.1.1 概述
        4.1.2 标准年气象资料的构成
        4.1.3 室外温度频率分布
    §4.2 热管换热器热力计算模型
        4.2.1 工程概况
        4.2.2 热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4.3 热管换热器经济学计算模型
        4.3.1 技术经济学概述
        4.3.2 设备折旧费用计算
        4.3.3 动力装置运行费用计算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热管结构参数对热管性能的影响分析
    §5.1 概述
    §5.2 计算结果及分析
        5.2.1 热管壁厚对换热量和压力降的影响分析
        5.2.2 热管外径对换热量和压力降的影响分析
        5.2.3 热管横向管间距对换热量和压力降的影响分析
        5.2.4 热管纵向管间距对换热量和压力降的影响分析
        5.2.5 翅片间距对换热量和压力降的影响分析
        5.2.6 翅片厚度对换热量和压力降的影响分析
        5.2.7 翅片高度对换热量和压力降的影响分析
    §5.3 经济性分析
        5.3.1 热管壁厚对单位体积换热量和单位压降换热量的影响分析
        5.3.2 热管外径对单位体积换热量和单位压降换热量的影响分析
        5.3.3 热管横向管间距对单应体积换热量和单位压降换热量的影响分析
        5.3.4 热管纵向管间距对单位体积换热量和单位压降换热量的影响分析
        5.3.5 翅片间距对单位体积换热量和单位压降换热量的影响分析
        5.3.6 翅片厚度对单位体积换热量和单位压降换热量的影响分析
        5.3.7 翅片高度对单位体积换热量和单位压降换热量的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热管换热器优化模型汇总及优化结果分析
    §6.1 概述
    §6.2 热管换热器的结构优化模型
        6.2.1 设计变量
        6.2.2 目标函数
        6.2.3 约束条件
        6.2.4 具体优化模型求解
    §6.3 热管换热器优化结果及分析
        6.3.1 对应于额定工况的优化结吴及分析
        6.3.2 对应于室外温度变化时的优化结果
        6.3.3 各温度段下的优化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本课题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本课题结论
    §7.2 对本课题的展望和建议
    附录:部分程序源代码
致谢

(9)平面连杆机构的过约束及自调结构的分析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平面连杆机构的结构与应用特点、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1.2 机械不确定性设计及平面机构过约束与自调机构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平面机构中的约束与过约束分析
    2.1 引言
    2.2 机构中的约束、过约束及其分类
        2.2.1 机构中约束的分类
        2.2.2 机构中的过约束及其分类
    2.3 平面机构中过约束的分析
        2.3.1 机构过约束的公式计算法
        2.3.2 机构过约束的回路自由度分析法
        2.3.3 公式计算法和回路自由度分析法的改进与综合应用
        2.3.4 存在理论平面过约束的机构的过约束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平面连杆机构的自调及运动副元素形位误差影响度的分析与研究
    3.1 引言
    3.2 无过约束机构自调特性的分析研究
        3.2.1 机构自调的机理及条件
        3.2.2 几种常用平面四杆机构的自调运动规律、自调结构及其允差的分析
        3.2.3 无过约束机构自调特性分析的结论
    3.3 运动副误差对平面连杆机构约束不确定性影响度的分析研究
        3.3.1 一些数学基础知识
        3.3.2 影响度的度量及若干设定
        3.3.3 运动副误差的影响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平面连杆机构消除或减小过约束影响的措施及通用自调结构的研究
    4.1 平面连杆机构消除或减小过约束影响的措施
    4.2 现有的通用自调结构及其存在的不足
    4.3 零过约束自调基本组
    4.4 存在理论平面过约束机构的消除过约束的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新型脉动无级变速器主传动机构的自调结构设计实践及实验
    5.1 引言
    5.2 新型脉动无级变速器主传动机构的自调结构设计
        5.2.1 主传动机构的过约束分析
        5.2.2 主传动机构的消除过约束措施及自调结构
    5.3 试验及其结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 1.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2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3 EⅠ检索报告

(10)物理应试“八要八忌”(论文提纲范文)

(一) 要纵览全卷, 忌开卷即答
(二) 要先易后难, 忌从后向前
(三) 要仔细审题, 忌定势思维
(四) 要理性考试, 忌贪多求全
(五) 要充满自信, 忌情绪考试
(六) 要分步作答, 忌一步到位。
(七) 要规范答卷, 忌书写混乱
(八) 要稳定情绪, 忌心忙手乱

四、列方程应力求顺畅(论文参考文献)

  • [1]“问题串”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 颜仁荣.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0)
  • [2]高中物理教材设计论[D]. 杨广军. 南京师范大学, 2004(11)
  • [3]列方程应力求顺畅[J]. 罗丽泰. 小学教学研究, 1990(01)
  • [4]数学史融入高中代数概念教学的行动研究 ——以“函数”、“对数”为例[D]. 钟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4)
  • [5]“多思少算”策略的应用研究[D]. 方佩佩.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6]高中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研究[D]. 陈卫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06)
  • [7]新课程背景下的普通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研究[D]. 许小静. 山东师范大学, 2010(03)
  • [8]考虑室外温度影响的空调用热管换热器的优化设计[D]. 陈洁. 东华大学, 2007(05)
  • [9]平面连杆机构的过约束及自调结构的分析与设计研究[D]. 安培文. 重庆大学, 2003(03)
  • [10]物理应试“八要八忌”[J]. 董永华.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7(09)

标签:;  ;  ;  ;  ;  

列方程应该是平滑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