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脉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移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聂芬[1](2019)在《局部皮瓣修复肿瘤切除术后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头面部是人体重要的外露部位,对美学的要求非常高,其部位的美观性及特殊性的功能决定了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相对于身体其他部位而言更为重要。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常见于肿瘤、外伤、先天性或者感染等。常见的皮肤良性肿瘤(如色素痣)及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如鳞状细胞癌(SCC)、基底细胞癌(BCC)等)好发于头面部。手术切除是解决上述疾患的首要选择。切除后的创面修复如何能最大程度恢复外观形态和功能,是整形外科医师关注的主要问题。目的:总结多种局部皮瓣在修复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运用效果,通过观察修复术后的远期恢复效果,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统计2016年6月至2018年4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医学美容中心就诊的因头面部病损行手术治疗并且运用局部皮瓣修复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153例,其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81例,年龄范围为286岁,平均年龄约40.5岁。病损部位分别为头部28例,颊部23例,鼻部36例,额颞部19例,眼周27例,口周20例。术中缺损的面积为0.3cm×0.8cm-5.0cm×6.0cm,其中最大面积者位于头顶部,最小面积位于鼻翼。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后,行手术切除局部病损,根据术中创面缺损情况选用合适的局部皮瓣进行I期修复,术后第1天及隔天换药,术后7-10天拆线。术后随访6个月-1年,观察手术切口长度、瘢痕情况、有无畸形等情况,获得患者对修复的满意度。结果:在153例创面中,146例创面Ⅰ期愈合,6例创面出现皮瓣远端部分发黑坏死,后期经积极换药后愈合,1例创面出现皮瓣切口感染化脓,Ⅱ期给予植皮关闭创面。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除7例患者失访外,余139例患者术区皮瓣颜色与周围皮肤色泽无明显差异,切口线不明显,患处瘢痕无明显增生,眉毛、眼睑、鼻部及口角等部位无牵拉畸形等情况,患者对修复效果较为满意;有7例患者因手术切口线较长,局部瘢痕略明显表示不太满意。结论:应用局部皮瓣进行头面部皮肤病损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美容修复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术后恢复美观性良好,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薛学文,宋文斌,李海军,张忠,付德丰[2](2019)在《游离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与骨间背动脉带蒂皮瓣在手部皮肤缺损患者移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游离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与骨间背动脉带蒂皮瓣在手部皮肤缺损患者移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5月至2018年3月手部皮肤缺损患者67例以抽签法分为A组(33例,采取骨间背动脉带蒂皮瓣修复)和B组(34例,采取游离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比较两组的移植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组的移植成功率为97.06%,高于A组的72.73%(P<0.05)。B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94%,略低于A组的12.12%(P>0.05)。结论采取骨间背动脉带蒂皮瓣、游离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但游离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效果更确切。
王本元[3](2018)在《游离带掌长肌腱的静脉皮瓣修复伴有肌腱缺损的指背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应用游离带掌长肌腱的静脉皮瓣修复伴有肌腱缺损的指背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7年5月,采用游离带掌长肌腱的静脉皮瓣修复12例伴有肌腱缺损的指背创面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1854岁,平均33岁;均为指背皮肤缺损伴有肌腱缺损,皮肤缺损最大为2.0cm×2.5cm,最小为0.8cm×0.5cm,肌腱缺损长度约为0.8cm2.0cm,皮瓣的切取面积最大为2.5cm×3.0cm,最小为0.9cm×0.6cm。根据皮肤缺损的形状大小及肌腱缺损的长度,设计带掌长肌腱的静脉皮瓣修复伴有肌腱缺损的指背复合组织创面。结果:12例皮瓣均成活,其中2例术后3天内出现水泡,经过换药拆线,使用抗凝药物治疗,顺利成活,2例供区植皮成活。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好,1例早期出现色素沉着,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术后手指伸屈功能恢复良好;供区愈合良好,无明显的瘢痕增生。结论:应用游离带掌长肌腱的静脉皮瓣修复伴有肌腱缺损的指背创面,它是通过非正常供血的(静脉供血)复合组织瓣,一次修复了肌腱缺损,又覆盖了创面,供区损伤小。
张明磊[4](2014)在《前臂远端屈侧静脉皮瓣修复指背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应用前臂远端屈侧静脉皮瓣修复指背、掌背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静脉皮瓣成活机制,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2年12月指背、掌背皮肤软组织部分缺损的患者37例58指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对照组。完善常规及相关检验检查,评估手术可行性,排除手术禁忌,对22例患者36指皮肤缺损应用前臂远端屈侧静脉皮瓣进行修复(观察组),同期选取15例患者22指行指侧方皮瓣进行修复(对照组),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患指皮瓣的血运、颜色、质地、弹性等情况、功能恢复情况及不良预后。[结果]通过回访,观察两组患指皮瓣成活情况、功能恢复情况,对患指进行评估,两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8,P=0.720),但观察组患者皮瓣弹性和颜色加深情况均显着小于对照组(x2=4.525,P=0.039)。[结论]1、静脉皮瓣修复小面积的皮肤缺损时,皮瓣切取相对较容易,血管浅表易找,供区损伤小,可直接缝合,外观好。2、部分静脉皮瓣会出现边缘局灶坏死现象,经术后局部换药,可使伤口周围正常皮肤组织再生,爬行修复,最终皮瓣与创面愈合。3、应用前臂远端屈侧静脉皮瓣修复指背、掌背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效果良好,且患者预后更佳,具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余道江[5](2013)在《淤血皮瓣预防及治疗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研究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影响淤血皮瓣成活的机理,探索防治皮瓣淤血新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动物实验部分:SD大鼠112只,随机分为7个组:术后1h、4h、1天、2天、3天、4天、7天,共7组,设计静脉淤血皮瓣动物模型:在每只大鼠的背部两侧各设计1块皮瓣,一侧为对照皮瓣,另一侧为实验皮瓣,皮瓣设计为:蒂宽=蒂长=0.8cm,蒂部所携带直径为3.5cm的皮瓣,形状类似“乒乓球拍”;皮瓣形成后给予实验侧皮瓣上安装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术后1h、4h、1天、2天、3天、4天,观察皮瓣颜色、肿胀程度,切取0.3cm×0.5cm标本,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等,对皮瓣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微血栓、表达的低氧诱导因子-1a(HIF-1a)进行检测。第7天测量皮瓣成活面积。临床应用部分:根据缺损的部位及大小进行设计,采用“逆向设计法”,于隐蔽部位或远离创面的健康组织设计狭长窄蒂皮瓣(淤血皮瓣),修复缺损,皮瓣下放置压脉带纵行剪开(一分为二)形成的半圆环形引流条,皮瓣及供区安装负压封闭引流装置(VSD),半小时300mmHg负压与3小时130mmHg负压,交替负压抽吸,若创面较深,渗出较多,适当增大高压,同时缩短间隔,主动吸引出皮瓣下腔隙及皮瓣内淤滞的血液,3天拆除VSD,拔出引流条。结果:动物实验部分:1、同一时间点,实验瓣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较对照瓣轻,微血栓量较对照瓣少。2、同一时间点,HIF-1a的表达较对照瓣少,且前3天上升趋势不明显,第4天开始明显上升,而对照瓣HIF-1a的表达,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加,第6天达到最高值。3、实验侧皮瓣淤血明显减轻,成活皮瓣的面积大于对照侧,第3天达到最大值。临床应用部分:共治疗22例,1例截瘫褥疮患者移植皮瓣受压远端淤血坏死,其余21例皮瓣部成活,皮瓣质地、弹性、色泽良好,效果满意。结论:早期应用VSD暂时性直接重建或改建非生理性侧支循环,及时、主动地抽吸掉瘀滞的血液,改善皮瓣组织细胞缺血、缺氧状态,减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微血栓的形成,中止微循环恶化趋势,可促进皮瓣成活,是预防及救治淤血皮瓣的一简单而有效的新方法。
赵天兰[6](2011)在《狭长窄蒂长宽比与任意皮瓣成活面积关系及其成活机理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制作不同长宽比例狭长窄蒂携带不同面积的任意皮瓣动物模型,比较各组皮瓣的成活面积及影响皮瓣成活相关因子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寻找各组指标变化规律,得出狭长窄蒂长宽比例与任意皮瓣成活面积关系及其成活机理结论,为狭长窄蒂皮瓣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制作不同长宽比例狭长窄蒂携带不同面积的任意皮瓣动物模型。25头猪被随机分成5组,每组5头,5组皮瓣蒂部长宽比分别为0cm:2cm、1cm :2cm、2cm:2cm、3cm:2cm、4cm:2cm,每个长宽比例的狭长窄蒂均携带5个不同面积的任意皮瓣,分别为2cm×2cm、3cm×3cm、4cm×4cm、5cm×5cm、6cm×6cm、并依次命名为A、B、C、D、E,其中A瓣为B、C、D、E瓣的对照瓣。在每组每头猪的双侧背部均形成A、B、C、D、E皮瓣,瓣与瓣间距4cm,蒂部距背部中线4cm。为避免相同皮瓣集中在相同部位,减少误差,皮瓣排列为A、B、C、D、E顺序,而两侧背部顺序相反。对每组皮瓣进行大体观察、荧光色素钠染色、ECT血流测定、术后14天观察皮瓣成活情况,用标准网格纸测量成活长度,计算成活面积。并于术中、术后3、5、7、14天,分别切取各组皮瓣远端中部全层组织,大小为0.3cm×0.3cm,作为标本,通过HE染色、组织芯片、免疫组化和酶联免疫(ELISA)等技术方法,对皮瓣组织内CD34、TGF-β1、MDA、NOS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①传统皮瓣和狭长窄蒂皮瓣的成活过程和病理过程是一致的,皮瓣的成活过程并未因蒂部在一定范围内变窄变长而延缓;②当狭长窄蒂的长宽比例一定时,随着皮瓣面积的增加,皮瓣成活面积也随之增大,但达一定界限时皮瓣远端即发生坏死,而成活面积并未缩小;③当皮瓣大小不变,随着狭长窄蒂的长宽比例增加,皮瓣成活面积不受影响,但达一定界限时皮瓣远端即发生坏死,皮瓣成活面积缩小;④组织学分析发现,MDA、TGF-β1 ,NOS ,CD34在不同长宽比例狭长窄蒂皮瓣中,因术中组织损伤及对组织缺血缺氧反应,术后在组织中含量均增加,并分别在术后3、5、7天达到高峰;随着血管新生出现,组织血供改善,创伤愈合,MDA、TGF-β1,NOS ,CD34在组织中含量逐渐减少,14天后渐接近正常,成一定规律。结论:①任意皮瓣的蒂宽可远远小于瓣宽,蒂宽和瓣长之比可远小于传统任意皮瓣的宽长比例;②任意皮瓣的蒂部可以设计成狭长状,使整个皮瓣形似“乒乓球拍”,看似岛状轴型皮瓣,实则任意皮瓣,设计、切取容易,转移方便;③一定长宽比例的狭长窄蒂所能携带的任意皮瓣成活面积有其最大值,一定范围内增大皮瓣面积或蒂部的长宽比例不会导致皮瓣坏死;④CD34、TGF-β1、MDA、NOS在不同长宽比例狭长窄蒂皮瓣的成活过程中有重要作用。MDA可以反映由于皮瓣缺血缺氧导致皮瓣组织细胞损伤的程度,间接地反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以预测皮瓣成活情况。CD34、TGF-β1、NOS对促进狭长窄蒂皮瓣的成活具有重要的作用。
李杨[7](2010)在《引流淋巴结在异体复合组织移植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药物的不断发展和联合免疫抑制方案的不断进步,临床器官移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含有皮肤的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CTA)也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终身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带来的各种毒副作用延缓了CTA的进一步发展。在更好的免疫抑制药物出现之前,如何降低现有免疫抑制药物的全身使用剂量成为研究的热点。而带有皮肤的CTA多位于体表,易于观察和干预,因此,有效的局部免疫抑制有望降低全身免疫抑制用药量。移植免疫反应是以T细胞适应性免疫应答为主。血循环中的初始T细胞在次级淋巴组织与载有抗原的抗原提呈细胞(APCs)经过反复接触、识别,初始T细胞逐渐成熟,并增殖成为效应T细胞,再次进入血液循环,到达异体移植物局部后,促使移植物发生排斥反应。CTA的发展之所以滞后于器官移植,是因为皮肤的强免疫源性,因此解决了皮肤的移植排斥反应将推动CTA的发展。而皮肤移植物的异体抗原被APCs摄取后,只能沿着淋巴引流进入引流淋巴结,很难有大量的抗原通过血液进入脾或其他部位的淋巴结。因此,如果能够有效的干预引流淋巴结,就可能显着减少效应T细胞的产生,减轻移植物的排斥反应,进而降低免疫抑制药物的全身用药量,减少毒副作用。因此,本研究拟针对引流淋巴结在CTA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实验一大鼠淋巴结解剖及异体移植模型的选择目的:通过大鼠全身淋巴结的解剖,各部位引流淋巴结的确定,对比研究各种移植模型的引流淋巴结,为淋巴结干预研究选择适当的移植模型。方法:对SD封闭群、Lewis近交系大鼠分别进行全身淋巴结解剖,记录淋巴结的全身分布位置、形态特征、数量、重量及单位重量细胞浓度,比较不同品系间、不同体重大鼠间淋巴结重量、单位重量细胞浓度的差异;大鼠备选皮瓣局部皮下注射美兰,解剖大鼠,定位染色的引流淋巴结;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移植模型的解剖及引流淋巴结确定本实验移植模型。结果:2个品系大鼠淋巴结的分布基本明确,无明显变异,数量、重量恒定,SD封闭群大鼠淋巴结较Lewis大鼠略重,淋巴结重量随大鼠体重的增加而增加。经颜面部、侧胸、下腹部皮瓣引流淋巴结的确定及三种皮瓣手术难度的评估,确定以下腹部皮瓣为最佳,选定为本研究移植模型。并成功建立下腹部游离皮瓣移植模型,并通过术后淋巴结的解剖验证了下腹部游离皮瓣的引流淋巴结的部位。结论:下腹部皮瓣的引流淋巴结为对侧腹股沟淋巴结、同侧腋固有淋巴结、同侧髂内淋巴结,该皮瓣移植模型是淋巴结干预实验的最佳移植模型。实验二雷帕霉素腹腔注射对大鼠异体皮瓣移植的作用目的:通过雷帕霉素腹部注射对大鼠腹部皮瓣存活的影响研究确定雷帕霉素的最低有效免疫抑制剂量。方法:以BN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进行下腹部游离皮瓣异体移植;将雷帕霉素原料药配置成1mg/mL的雷帕霉素腹腔注射剂,根据雷帕霉素使用剂量8、4、2、1、0mg/kg/day分为A、B、C、D、E 5组,用药时间-1—7天;观察各组皮瓣存活时间、存活质量、病理表现,确定雷帕霉素最低有效免疫抑制剂量。结果:总实验例数36例,有效例数29例。各组大鼠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7.3±1.7天(A组)、17.5±1.7天(B组)、14.2±1.3天(C组)、7.3±0.6天(D组)、7.3±0.5天(E组)。结论:选择2mg/kg/day雷帕霉素剂量作为最低有效免疫抑制剂量。实验三去除引流淋巴结对大鼠异体皮瓣存活的影响目的:通过去除大鼠下腹部皮瓣的引流淋巴结,确定其对皮瓣存活的影响。方法:BN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A组:移植术前2周开腹假手术对照;B组:移植术前2周开腹假手术,雷帕霉素2mg/kg/day全身用药(-1 7天);C组:移植术前2周去除引流淋巴结;D组:移植术前2周去除引流淋巴结及脾;E组:移植术前2周去除引流淋巴结,雷帕霉素2mg/kg/day全身用药(-1 7天)。术后通过观察动物存活率、皮瓣平均存活时间、血清IL-2水平等指标评价去除引流淋巴结对皮瓣存活的影响。对移植前2周,移植同时、移植后3天不同时间去除引流淋巴结对皮瓣存活时间的影响也进行了研究。结果:各组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7.3±0.5天(A组),14.4±0.3天(B组),9.5±1.0天(C组),8.8±0.8天(D组)、17.0±1.9天(E组)。B、E组血清IL-2水平明显低于A、C、D组;C、D组的IL-2水平比A组略高。术前14天、术中、术后3天不同时间去除引流淋巴结,移植后皮瓣存活天数无明显差异。结论:去除引流淋巴结可以延长皮瓣平均存活时间,结合低剂量雷帕霉素免疫抑制可以延长皮瓣存活时间。实验四淋巴结、淋巴引流在移植免疫中的机制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淋巴结对异体移植物的反应、阻断淋巴引流对移植物存活的影响,探讨淋巴结、淋巴引流在移植免疫中的机制。方法:BN为供体、Lewis为受体,下腹部异体皮瓣移植术后1、3、5、7、9天不同时间解剖淋巴结,同Lewis自体分离腹部皮瓣保留血管蒂再缝合回去作为对照,对两组大鼠不同时间摘取的引流淋巴结和非引流淋巴结进行称重、细胞计数、流式细胞分析CD4+CD25+细胞的变化,分析引流淋巴结在异体移植后的动态变化。对去除引流淋巴结的Lewis大鼠进行BN下腹部游离皮瓣移植后,获取非引流淋巴结,观察其大体变化、重量变化、细胞计数、流式细胞分析来判断非引流淋巴结是否受异体移植物的影响。建立SD→SD、BN→Lewis的隔离皮肤或不隔离皮肤的皮管移植模型,通过阻断皮肤淋巴引流观察皮管存活时间及质量。结果:移植后的引流淋巴结逐渐充血、肿大、重量增加,细胞密度增高,流式细胞分析发现CD4+CD25+细胞较非引流淋巴结增多。异体移植及单纯炎症均可导致引流淋巴结重量增加、单位重量细胞浓度增加,但移植导致淋巴结重量的增加高于炎症所致,单位重量细胞浓度无明显差别,但较两组的分引流淋巴结均有明显差别。去除引流淋巴结后移植术后,非引流淋巴结未发现明显充血及肿大。隔绝皮肤淋巴引流的SD→SD皮管移植物最长存活至32天,未隔绝供、受体皮肤接触的SD→SD及两组BN→Lewis的皮管移植均未能长期存活。结论:引流淋巴结是同种异体移植后主要反应部位,隔绝皮肤淋巴引流供、受体间在较小的MHC差异下可明显延长异体血管化皮肤的存活时间。
王凌峰,王宏,史二栓,巴特,张军,刘和平,荣志东,胡国林,曹胜军,侯智慧,张炜,王淑杰,孙一凡[8](2008)在《指背逆行皮瓣修复手指远端软组织缺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手指远端软组织缺损使用指背逆行皮瓣修复的应用价值。方法尸体手4只,死婴手6只,经乳胶血管灌注,观察手指的动脉、静脉分布。在尸体手指背侧设计10个逆行皮瓣,蒂部在手指远端的一侧,皮瓣范围3cm×1.5cm,将泛影葡胺加墨汁加压注入桡动脉,肉眼观察皮瓣的颜色变化,X线造像观察皮瓣内血管显影情况。在手指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对22例手指烧伤、外伤患者,应用了27个指背逆行皮瓣修复手指远端皮肤缺损伴有肌腱、指骨、指关节外露创面,皮瓣范围(1~5.5)cm×(1~3)cm,长宽比例(1~2.5):1。结果解剖学研究见手指动脉间有多方位、层次交错的吻合,静脉间相互吻合成网,保证了手指的血液供应和静脉回流。指背逆行皮瓣的蒂部可见有指掌侧固有动脉的分支,灌注后可见皮瓣内静脉即刻充盈黑染,说明实验皮瓣已完成"血液"从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的循环过程,皮瓣X线造像显示整体透光度减低,皮瓣内有血管显影。本组临床移植的27个皮瓣全部成活,随诊6~12个月,远期效果满意。结论指背逆行皮瓣的血液供应来源于指掌侧固有动脉的分支,皮瓣内有丰富的静脉并与指腹侧静脉形成网状交通,保证了皮瓣的血液回流。指背逆行皮瓣可以较好地满足手指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需要,特别是对手指远端、小指末节尺侧、拇指末节桡侧等使用局部皮瓣修复困难的部位。
李瑞华[9](2005)在《两种灌流方式的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灌流方式对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成活效果的影响。 【方法】: 1.分组:选取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0只,均为雄性,将40侧后肢随机分为2组,采用自身对照,随机将每只动物1侧后肢分为实验组,另1侧自动成为对照组。 2.动物模型:在兔小腿远段后外侧寻找2根纵行的浅静脉,并以此为供区血管设计静脉皮瓣,面积约2.5 cm×2.5 cm。在大腿中远段内侧切开皮肤暴露兔股动、静脉浅支并于显微镜下游离切断,结扎远心端,近心端备用。实验组将皮瓣内的2根静脉近心端分别与股动、静脉浅支吻合,作成逆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的动脉化静脉皮瓣模型。对照组将皮瓣内的2根静脉远心端分别与股动、静脉浅支吻合,作成顺静脉瓣供血逆静脉瓣回流的动脉化静脉皮瓣模型。 3.术后每日观察皮瓣颜色、张力、血管充盈度、瘀斑、肿胀及坏死情况,术后14天确定皮瓣成活情况。 4.另外补充6只日本大耳白兔,于术后进行血管造影,拍片。观察皮瓣灌注情况。 5.临床上采用逆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的动脉化静脉皮瓣5例。 【结果】: 1.实验组皮瓣成活16例,部分成活2例,坏死2例。对照组皮瓣成活6例,部分成活11例,坏死3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临床应用的5例,4例完全成活,1例表皮坏死,脱痂后愈合。 【结论】: 1.无论顺静脉瓣膜供血还是逆静脉瓣膜供血,血流量均足以营养皮瓣。 2.建立适当的供血与回流比例是动脉化静脉皮瓣成活的关键,如果不能
张启旭,乔群,周刚[10](2002)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指出
二、静脉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移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脉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移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局部皮瓣修复肿瘤切除术后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手术治疗 |
2.1 术前处理 |
2.2 手术过程 |
2.3 观察指标及随访 |
结果 |
病例介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2)游离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与骨间背动脉带蒂皮瓣在手部皮肤缺损患者移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移植成功率比较 |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及典型病例治疗效果展示 |
3 讨论 |
(3)游离带掌长肌腱的静脉皮瓣修复伴有肌腱缺损的指背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 前言 |
二 资料与方法 |
三 结果 |
四 典型病例 |
五 讨论 |
六 结论 |
七 参考文献 |
八 综述 |
参考文献 |
九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十 致谢 |
(4)前臂远端屈侧静脉皮瓣修复指背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1.1 患者性别例数及其比例 |
1.1.2 患者致伤原因及其比例 |
1.2 方法 |
1.2.1 分组 |
1.2.2 手术治疗 |
1.2.2.1 皮瓣移植临床应用的原则 |
1.2.2.2 手术 |
1.2.2.2.1 受区准备 |
1.2.2.2.2 皮瓣设计与切取 |
1.2.2.2.2.1 皮瓣设计原则与方法 |
1.2.2.2.2.2 皮瓣切取原则与方法 |
1.2.2.2.3 皮瓣的移植或转移 |
1.2.2.2.4 皮瓣供区的处理 |
1.2.2.3 具体手术治疗过程 |
1.2.2.3.1 前臂远端屈侧静脉皮瓣设计与切取 |
1.2.2.3.2 不包含指掌侧固有神经的手指侧方皮瓣设计与切取 |
1.2.3 术后处理 |
1.2.4 术后皮瓣恢复效果评估 |
1.2.4.1 临床常用的4项血循环观察指标 |
1.2.4.2 4项血循环观察指标的可靠性 |
1.2.5 不良预后 |
1.2.5.1 血循环危象 |
1.2.5.2 血循环危象的防治 |
1.2.6 典型病例简介 |
1.3 随访 |
1.4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术后1年恢复效果评估 |
2.2 两组患者随访期间不良预后发生情况 |
第三章 讨论 |
3.1 本次研究表明 |
3.2 静脉皮瓣的可能成活机制 |
3.2.1 皮瓣移植术后的病理生理 |
3.2.2 皮瓣成活及质量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5)淤血皮瓣预防及治疗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附图 |
4 附表 |
第二部分 临床应用 |
1 病例资料 |
2 手术方法 |
3 结果 |
4 典型病例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皮瓣移植在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狭长窄蒂长宽比与任意皮瓣成活面积关系及其成活机理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分部 |
实验材料 |
第一部分 不同长宽比例的狭长窄蒂与任意皮瓣成活面积关系实验研究 |
实验目的 |
实验分组及皮瓣设计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实验结果 |
第一部分实验结果总结 |
第二部分 CD34、TGF-β1、MDA、NOS 在不同长宽比例狭长窄蒂皮瓣成活过程中的表达情况 |
实验目的 |
实验设计 |
实验方法和步骤 |
实验结果 |
第二部分实验结果总结 |
讨论 |
1. 实验对象的选择 |
2. 狭长窄蒂皮瓣与传统任意皮瓣的成活过程 |
3. 皮瓣形成后的微循环变化与皮瓣成活的关系 |
4. 狭长窄蒂皮瓣的微循环及灌注压与皮瓣成活面积的关系 |
5. 皮瓣成活过程中表面温度变化 |
6. 狭长窄蒂的长宽比例与皮瓣成活面积的关系 |
7. CD34 与血管新生 |
8. CD34~+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 |
9. TGF-β1 在皮瓣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
10. MDA 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意义 |
11. NOS 在皮瓣成活过程中的作用 |
12. 狭长窄蒂皮瓣的成活机理 |
13. 狭长窄蒂皮瓣的归类及研究狭长窄蒂皮瓣的意义 |
实验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狭长窄蒂任意皮瓣临床应用典型病例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致谢 |
(7)引流淋巴结在异体复合组织移植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正文 |
实验一 大鼠淋巴结解剖及异体移植模型的选择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雷帕霉素腹腔注射对大鼠异体皮瓣移植的作用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三 去除引流淋巴结对大鼠异体皮瓣存活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四 淋巴结、淋巴引流在移植免疫中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指背逆行皮瓣修复手指远端软组织缺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应用解剖研究 |
二、临床资料 |
三、手术方法 |
1. 扩创: |
2. 皮瓣设计: |
3. 皮瓣的切取与移植: |
结 果 |
一、手指血管应用解剖研究结果 |
1. 手指的血液供应: |
2. 手指的静脉回流: |
二、指背逆行皮瓣的血液供应 |
三、临床应用结果 |
讨 论 |
(9)两种灌流方式的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文摘要 |
2.英文摘要 |
3.前言 |
4.材料与方法 |
5.结果 |
6.讨论 |
7.小结 |
8.参考文献 |
9.综述 |
10.致谢 |
四、静脉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移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局部皮瓣修复肿瘤切除术后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D]. 聂芬. 青岛大学, 2019(02)
- [2]游离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与骨间背动脉带蒂皮瓣在手部皮肤缺损患者移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J]. 薛学文,宋文斌,李海军,张忠,付德丰.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12)
- [3]游离带掌长肌腱的静脉皮瓣修复伴有肌腱缺损的指背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D]. 王本元. 苏州大学, 2018(01)
- [4]前臂远端屈侧静脉皮瓣修复指背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研究[D]. 张明磊. 青岛大学, 2014(01)
- [5]淤血皮瓣预防及治疗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D]. 余道江. 苏州大学, 2013(01)
- [6]狭长窄蒂长宽比与任意皮瓣成活面积关系及其成活机理实验研究[D]. 赵天兰. 苏州大学, 2011(06)
- [7]引流淋巴结在异体复合组织移植中的作用研究[D]. 李杨. 第四军医大学, 2010(12)
- [8]指背逆行皮瓣修复手指远端软组织缺损的应用研究[J]. 王凌峰,王宏,史二栓,巴特,张军,刘和平,荣志东,胡国林,曹胜军,侯智慧,张炜,王淑杰,孙一凡.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08(01)
- [9]两种灌流方式的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D]. 李瑞华. 天津医科大学, 2005(07)
- [10]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J]. 张启旭,乔群,周刚.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