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宗旨的现实意义

论党的宗旨的现实意义

一、论党的宗旨的实践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朱孟光[1](2016)在《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研究—主要基于城市基层党建的考察》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实践问题。基层党组织作为政党与社会的联系纽带,是政党动员社会的组织基础。政党基层组织体系的有效运作直接决定了政党力量的大小。而在很大程度上,基层党组织的有效性与影响力又取决于其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及活动方式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内在耦合度。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社会结构体系和社会组织形式被打破。这导致中国共产党原有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功能定位以及活动方式与变化了的社会结构之间内在耦合度降低。其作用发挥的传统空间被挤压,其有效性和影响力也在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只有实现其活动方式的社会化,才能破解当前基层党组织被“弱化”甚至被“边缘化”的困境,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社会、凝聚社会和影响社会的能力,并进而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束语三大部分。绪论主要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从对本文的相关概念界定入手,提出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是指基层党组织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以开放型的理念面向社会,通过组织结构与功能定位调适、社会资源整合利用,社会化的方法、手段和技术运用,以及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政党基层组织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进行了多学科理论视角的梳理和审视。这包括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以及从社会资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非权力性影响力理论等多学科理论的视角下对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第二章主要是分时段对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历史进程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这段时期的四点历史经验,即要以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构建覆盖社会的组织网络;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功能;要积极培育并善于利用各种社会群众组织;基层党组织要努力获得“非权力性影响力”。第三章主要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实践探索与创新进行研究。在对其背景原因以及探索历程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市朝阳区和武汉市硚口区为实践案例,对其实践中的典型模式——区域化党建活动方式进行了重点剖析,并指出其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基层党组织存在角色功能错置,且服务能力与水平有待提升;二是基层党组织与党员融入社会的动力不足、水平不高。第四章主要考察了具有典型借鉴意义的国外政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经验。按照政党的类型划分,分别对以古巴、越南为代表的国外共产党,以英国工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为代表的欧洲社会党,以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为代表的民族民主政党,以及以绿党和“茶党”为代表的新兴政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进行了详细考察。在此基础上,将国外政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经验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要通过调整自身组织结构,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设置方式与活动方式,增强政党组织对社会群众的吸引力;二是要通过支持、培育和利用社会组织来增强党在社会领域的影响力;三是要善于借助并利用网络媒体等新技术载体来加强与社会的沟通。第五章主要是提出面向未来实现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思路与对策。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要坚持“开放型”党建活动方式的理念,通过扁平网络化的组织体系和社会服务功能开发与拓展,实现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调适,采取社会化的方式方法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借助新媒体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和评价、激励的动力机制,最终达到政党基层组织与社会良性互动制度化的目标。结束语主要提出要对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就要既从纵向将其放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与整合重构的历史大背景之下进行考量,又从横向将其放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大背景之下进行考量。中国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通过社会与基层党组织传统“惯习”的反复博弈才能最终实现。

张译方[2](2020)在《刘少奇党性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性是检验共产党员能否坚定政治立场、能否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能否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试金石。对党性教育的高度重视和长期坚持,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巩固党的自身建设、维护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主要渠道。刘少奇作为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一直秉持从实际问题出发,遵从党的建设规律,形成了丰富的党性教育思想。刘少奇的党性教育思想对党员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党员应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党员应践行实事求是的作风;第三,党员应严守组织纪律;第四,党员应时刻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同时,他注重理论学习与革命实践的高效结合。通过创办学校、开办训练班、创建报刊、发表文章、演讲报告等方式不断地推进党性教育工作的开展。刘少奇的党性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历史进程中的璀璨结晶,帮助党员净化了思想,提高了政治品质,增进了为党奋进的凝聚力,推动了党的自身建设,也为新时代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提供了借鉴价值。

刘白杨[3](2020)在《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是指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发展演进的历史必然性和内在规律性,包含了以下三层意蕴: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了保持和发展自身的政治属性,坚持不懈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必然性;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遵循的内在逻辑,即所遵循的运行机制和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发展历程所蕴含的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当前实践的指引和规范。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指导,充分搜集、占有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相关文献资料、党的相关重要文件、党报党刊及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跨学科研究法等方法,对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展开研究,即,立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通过梳理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历史脉络,探究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逻辑,揭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并在深刻把握这一内在逻辑和必然性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对策。回顾建党近百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开端和发展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党的政治建设继续发展和曲折前行。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前夕,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开创新局面的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深切地体现和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创新性发展。在梳理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凝练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逻辑,是研究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历史逻辑的题中要义。纵观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党的政治建设具有自身的内在逻辑。其一,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的政治建设发展的主线,是主导和统率党的政治建设发展的主脉络。其二,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旨归,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取向,是推进党的政治建设从始至终的出发点和归宿。其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始终遵循的根本原则,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重中之重,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其四,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要求。这些是当前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必须遵循的法则和规范。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回顾党的政治建设历史进程,自创建以来,党就立足于自身的政治属性,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坚持不懈地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积累了许多宝贵历史经验,生成了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在总结历史经验、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精准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的科学定位,从而深刻理解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永恒课题来推进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全党上下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总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以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当前,研究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旨在深刻把握党的政治建设发展的内在逻辑、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必然性,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特别是立足解决当前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从坚定政治信仰、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提高共产党人的政治能力、建立健全制度体系等方面着手,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

刘栋[4](2020)在《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政党是政治组织,政治属性是政党第一位的属性。加强自身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着标志。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自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以来,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十分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形成了讲政治的优良传统。运用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结合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框架,追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历史,梳理和总结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能够深刻认识党的政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政治建设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特殊的历史条件。通过对延安时期党的历史资料的挖掘,重点挖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三位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思想,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建设思想,总结延安时期以前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政治建设的经验,以求“研之有理”。厘清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条件和实践要求,是实现“研之有据”的重要前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既肩负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又面临着异常复杂的社会环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现实所需。从党面临的外部环境来看,既有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又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必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以提高战斗力。从我们党领导社会革命的角度来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处于局部执政阶段,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边区经济和民生建设的需要。从党的自我革命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组织内部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是一种复杂的系统性存在,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围绕自身政治建设进行了丰富实践,主要包括夯实思想根基以坚定政治信仰,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加强政治领导,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能力,依托局部执政着力净化政治生态等。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保证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方向和效果,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进程。这一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特点在于,残酷的革命战争环境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任务的艰巨性,斗争中突出了理论指导的创新性,出于革命的需要党的政治建设在军队方面表现尤其突出,价值追求方面凸显人民性。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是一个政党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法宝。循着历史逻辑,回顾和总结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在方向引领、核心领导、路线遵循、示范引领、整风运动、纪律约束等方面积累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宝贵经验。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初心和使命不动摇;把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核心、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重中之重;密切结合复杂环境,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加强党员党性修养,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强化制度保障,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推动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协调共进。历史发展表明,只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才能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党组织战斗力,促进党的事业顺利发展。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无论党的建设推进到什么阶段,政治建设这个根本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邓务贵[5](2003)在《论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党风观》文中指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作风建设,不仅是形势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切入点;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方法,并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语义分析法、价值分析法和本质分析法等具体方法,试图对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党风建设思想作一系统深入研究,全文包括引言、正文与余论三大部分,其中正文又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一脉相承、具有共同理论基础的党风观”,旨在说明三代领导核心的党风观是一脉相承的,且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教条、反对宗派主义、主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论述,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发展党内民主与加强党内监督、提高党员质量与纯洁党的队伍的论述,都对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的党风观产生着重要影响。 第二部分是“毛泽东党风观的基本内容与突出特点”。毛泽东党风观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延安整风前的党风观、延安整风时期成熟的党风观,以及对执政党党风问题的探索。毛泽东党风观的成熟标志有:党风概念的确立;三股歪风的集中、深刻批判;三大优良作风的准确概括与透彻论述;调查研究、思想教育、整风运动等党风建设途径的明确。毛泽东党风观的突出特点是:鲜明的原创性;高度的科学性;强烈的实践性;体系的完备性;地位的显赫性。此外,本部分还就毛泽东对革命党党风建设与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探索进行了比较。 第三部分是“邓小平党风观的基本内容与突出特点”。邓小平党风观涉及党风建设价值论、党风建设任务论与党风建设方法论。就党风建设价值论而言,邓小平不仅从一般意义上强调了党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而且明确提出了执政党更加需要加强党风建设、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进行党风建设等着名命题。就党风建设任务而言,邓小平不仅要求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作风、反对和克服党内不正之风,而且还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及坚决反对腐败予以了突出强调。就党风建设方法而言,邓小平在重视思想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加强监督、完善法制,以及充分发挥干部在党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邓小平党风观的突出特点是:无明显阶段性;质朴性;集体性;创新性;承上启下性。 第四部分是“江泽民党风观的基本内容与突出特点”。以“三讲”教育为界,江泽民党风观在主题上不断集中,在自主性上不断增强。尤其是在世纪之交,江泽民浓墨重彩“党风建设”,强调党风是党的形象,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关系人心向背;强调党风建设的根本指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键是切实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检验标准是各方面工作有没纂博士学位论文DOCI,OR八上DISSER,1人,l’ION有新的改进,群众工作和生活的状况有没有新的改善,从而标志江泽民党风观发展到一个新高度。与此同时,江泽民格外关注反腐倡廉,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反腐倡廉的重大意义、领导力量、依靠力量、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方针、领导体制、工作格局、政策措施、领导方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江泽民党风观的突出特点是:全面继承、充分发展;一枝独秀,引人注目;语重心长,情理交融;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重点突出,主旨鲜明。 第五部分是“与时俱进、具有鲜明中共风格的党风观”。就毛泽东党风观而言,其出发点与着眼点、侧重点与着力点、总体布局与具体论迷都是与时俱进的,‘毛泽东党风观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就邓小平党风观而言,无论是宏观上还是微观上也都是与时俱进的,它至少从10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党风观。就江泽民党风观而言,从体系到具体内容,全面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党风观和邓小平党风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同时,作为整体的三代领导核心的党风观,更是与时俱进、二脉相承的科学理论。 余论主要分析了党风之含义、之类别、之本质、之价值,.旨在深化对党风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深入交流。

向晋文[6](2017)在《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已经成为党的建设新常态,并正在向基层和党员延伸。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从严管理党员是全面从严治党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的体现。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是大学生党员对自身角色身份与地位、角色规范与行为、角色权利与义务、角色扮演与表现的认知、理解与体验。党员角色意识的强弱不仅是党员素质高低的评价标准,是党员教育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更是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形成与发挥的重要基石。本文以增强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为目的,围绕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内涵与结构、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过程与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原则与方法、策略与途径。论文按照提出研究问题、探求理论依据、构建理论体系、提出解决方案的思路展开。导论部分探讨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背景和意义,分析梳理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研究的现状和现有研究成果,总结国外政党开展党员意识培育的实践做法,介绍本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和预期创新之处等。第一章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理论、现代西方相关理论和知识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进行梳理和挖掘。论文的理论构建部分由第二、三、四章组成。探讨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基本内涵和内容体系,在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其现状特点和影响其生发的微观、中观、宏观因素。探讨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相互化生、互利共生、精神孕生、实践创生的过程,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发展的直观感知、初步认识、自觉理解、实践体验、理性反思五个阶段,揭示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生发遵循的情感——理性、他律——自律、突变——渐变等规律,分析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生成和发展的动力系统,设计出由目标设立机制、教育作用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奖惩激励机制、保障监督机制、环境影响机制构成的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机制系统。论文的实践探索部分由第五、六章组成。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应遵循导向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层次性与整体性相结合、约束性与激励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可以采用系统教学、典型示范、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感染激励、文化熏陶等方法。在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遵循培育的原则与方法,结合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问卷调查及分析,提出从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现代大学精神文化、学习型党员队伍发展、先进性典型形象树立方面拓展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论述管理载体、实践载体、网络载体、文化载体建设对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重要作用,指出要通过主体发展、方式变革、队伍升级、评价扩容等方式创新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工作。

刘起军[7](2006)在《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执政,即执掌国家政权。执政安全是指政党执政不存在危险或受到内外执政风险影响下能保持执政地位。执政党执政安全问题,是关系执政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江泽民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核心,在领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围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提出了一系列维护党的执政安全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大背景下,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积极攻克影响执政安全的障碍和难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本文首先阐述了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当前研究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现状以及它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和本文的基本框架。其次,分析了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形成:一是从阐述马克思恩格斯执政党建设思想、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执政安全思想出发,揭示了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理论渊源;二是从把握国外执政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教训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正反经验总结出发,揭示了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三是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更为复杂、执政任务更为艰巨、自身的变化更为深刻等方面,分析了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产生的现实条件;四是阐述了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形成的三个阶段及其形成过程的特点。再次,归纳总结了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是江泽民对维护执政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阐述;二是科学论述了执政安全的根本要求;三是全面分析了影响执政安全的各种因素;四是明确提出了确保执政安全的战略举措: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夯实执政基础,优化执政环境,提高执政能力,攻克反腐这一执政难题,造就一支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和现代化正规化军队,为执政提供有力保证。在此基础上,本文归纳并论述了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主要特色。即它的时代性、系统性、创新性、实践性。最后,本文还阐述了江泽民执政安全

凌琦[8](2016)在《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缘于对中国共产党政党历史的考察、政党本质的认识和应对挑战的关切,本文对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梳理。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理论渊源,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及列宁、斯大林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又包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党的民权思想;还包括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民主政治理论等其它思想资源及中国共产党对其他政党执政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等。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历史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为民思想的提出和阐发(1921-1949年),为民思想的丰富和发展(1949-2012年),为民思想的深化(2012年至今)。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基本内涵集中体现为“一个中心,五个基本点”,即以“一切为了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关于“怎样实现为民”的思想可以归纳为牢固树立为民意识、锤炼提升为民本领、创造运用科学的方法、始终保持优良的作风、充分发挥制度的力量、把是否为民作为评判干部和工作的标准等,以此解决为民的认识、能力、途径、保障等问题。中国共产党关于“预防和惩治背离为民”的思想主要包括加强教育、严明纪律和规矩,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等方面。总体上看,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最为突出的认识特点体现在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为民,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深刻理解人民利益与党的利益的一致性、向人民负责与向党负责的一致性以及为民思想的真正落实上。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建构特点在于把握规律性、体现系统性、注重中和性、保持先进性、富于开放性。正因为如此,它成为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根本指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价值,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践行为民思想更具重要性和紧迫性。如何迎接新挑战、经受新考验、化解新危险,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在新的知行相资的为民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为民思想、更好地彰显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价值之一——为民,值得我们继续探究和思考。

张新洲[9](2019)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历史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磨难而不退缩,屡受考验仍不忘初心,实现革命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并最终取得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始终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国共产党践行先进性建设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本性决定的,也是领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客观需要使然。可以说,践行先进性建设是马列主义党建理论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与马列主义政党的先进性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也进一步发展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与此同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还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先进性因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辉煌发展的时期,也是党的先进性建设卓有成效的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新途径。通过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整风运动、整肃纪律和制度建设等措施,确立了党的建设的主线,明确了党的建设的科学目标,构建了党的建设的科学布局,逐步形成了一套保持和增强党自身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鲜明地体现了阶级性和群众性相统一、长期性和阶段性相统一、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整体性和个体性相统一等特点。通过党的先进性建设,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进程,为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为社会主义新时期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南。当下党的执政环境非常严峻,影响党的先进性的因素非常复杂。系统地研究并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各种风险和考验所采取的保持自身先进性的策略与历史经验,对于推进新时代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在新形势下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新时代党开展先进性建设积累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思想指南。

纪伟昕[10](2004)在《江泽民党建理论创新的总体思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泽民党建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深刻总结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治党治国治军的新鲜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丰富的历史经验,并根据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发展的新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新任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实际需要,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深入研究江泽民党建理论创新的总体思路,应当全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根本要求,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远指导意义,进一步澄清各种思想疑惑,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站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以历史的、现实的、世界的和未来的宽广眼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着重研究探讨了江泽民党建理论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总体思路。全文除导论和结束语之外,主体部分由四篇共九章组成: 第一篇,从长期思考和准备、提出和基本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清晰、详实地介绍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形成和发展过程。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时代主题和世界发展变化的大背景、国内发展的新条件和实践基础以及党的历史方位和党建新课题的探索与实践。包括第一、二章。 第二篇,着重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具体地阐发了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科学内涵,分析了“三个代表”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提出“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是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先进性。包括第三、四章。 第三篇,论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着重论证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整体推进党建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的指导思想。包括第五、六章。 第四篇,着重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新世纪“建设什么样的党”的独创性理论。以比较厚重的篇幅,系统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回答“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重点突出理论创新的七个基本点。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出发,独特地回答了要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必须进一步澄清的三个思想疑惑问题。包括第七、八、九章。

二、论党的宗旨的实践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党的宗旨的实践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研究—主要基于城市基层党建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政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研究
        (二)国外关于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一)研究的难点
        (二)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一、社会化、活动方式与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
        二、社会化工作方式与社会化活动方式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相关论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思想理论
        二、列宁的相关思想及论述
        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相关思想及论述
    第三节 多学科理论视角下的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
        一、社会资本理论
        二、资源依赖理论
        三、非权力性影响力理论
第二章 历史实践与经验:改革开放前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
    第一节 1921—1927年: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历史实践
        一、通过支部和党团实现对非党组织及社会的领导
        二、创立并利用工会、工人俱乐部等组织开展活动
        三、破除“工学界限”,融入帮会等传统社会联系纽带之中
        四、以维护工人群众切身利益为中心开展斗争,扩大政治影响
    第二节 1927—1937年: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历史实践
        一、规定白区党的恢复与建立方式、支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
        二、探索建立党与群众组织的正确关系,以实现党对其有效领导
        三、充分利用“黄色工会”“外表的掩护”作用联系与组织群众
    第三节 1937—1949年: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历史实践
        一、明确党支部设置原则及主要任务,改变其组织形式与领导方式
        二、创立并利用各种形式开展组织和团结群众的工作
        三、以共产党员的“三勤”、“三化”融入社会并在社会扎根
    第四节 1949—1978年: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历史实践
        一、采取适应灵活多样的组织策略,构建城市基层党组织体系
        二、探索城市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在“运动”中发挥其政治功能
        三、充分发挥工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来开展活动
    第五节 改革开放之前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经验启示
        一、要以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构建覆盖社会的组织网络
        二、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功能
        三、要积极培育并善于利用各种社会群众组织
        四、基层党组织要努力获得“非权力性影响力”
第三章 转型与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的社会化
    第一节 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向“社会化”转型的历史逻辑分析
        一、经济社会转型带来城市基层社会的新变化
        二、城市基层社会的新变化导致“单位制党建”活动方式面临挑战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推动城市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历程
        一、“街居党建”下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1978年—1997年)76
        二、“社区党建”下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1997年—2007年)
        三、“区域化党建”下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2007年至今)
    第三节 城市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实践探索的典型模式剖析
        一、城市基层党组织区域化党建活动方式的内涵与特点
        二、案例研究:“区域化党建”活动方式的主要做法与经验总结
        三、城市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国外经验与镜鉴:世界政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第一节 执政的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一、古巴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二、越南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第二节 欧洲社会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一、英国工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二、德国社会民主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第三节 民族民主政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第四节 新兴政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一、绿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二、“茶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第五章 调适与重构: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未来面向
    第一节 “开放型”活动方式: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理念转变
    第二节 组织结构与功能调适:社会化基层党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一、社会化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结构:扁平网络化组织体系
        二、社会化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社会服务功能的开发与拓展
    第三节 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与社会化的方式方法
        一、改进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方式,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二、改进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方式,创新行动策略方法
    第四节 新技术媒介: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技术支撑
        一、新媒体与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
        二、大数据与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
    第五节 评价与激励: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动力机制
        一、构建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评价机制
        二、构建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激励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一、文献资料类
    二、中文着作和外文译着类
    三、论文报纸类
    四、英文文献类
    五、电子文献
后记

(2)刘少奇党性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现状分析
        二 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一 创新点
        二 难点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阐述
        一 党性的概念
        二 党性教育的概念
        三 刘少奇对党性内涵的界定
第二章 刘少奇党性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刘少奇党性教育思想的来源
        一 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
        二 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的重要经验
        三 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教育工作的实践积累
        四 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的继承
    第二节 刘少奇党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 初步探索阶段(1922-1928年)
        二 逐步发展阶段(1928-1938年)
        三 走向成熟阶段(1938-1949年)
        四 继续完善阶段(1949-1966年)
第三章 刘少奇党性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关于党员加强理论学习的思想
        一 学习“做马克思和列宁的好学生”
        二 学习毛泽东思想“乃是每一个党员的职责”
    第二节 关于党员践行实事求是的思想
        一 实事求是的作风是加强党性的第一个标准
        二 要实事求是地坚持调查研究
        三 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缺点和错误
    第三节 关于党员严守组织纪律的思想
        一 “民主集中制的执行是带有绝对性和无条件性的”
        二 “群众观点必须在每一个党员思想中牢固地建设起来”
    第四节 关于党员维护党的团结的思想
        一 “正确地适当地来进行党内斗争”
        二 “充分地开展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第四章 刘少奇党性教育思想的特点、措施及作用
    第一节 刘少奇党性教育思想的理论特质
        一 党性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融合
        二 理论学习与革命实践高效结合
    第二节 刘少奇推进党性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 主持创办学校系统教育
        二 开办短期训练班强化教育
        三 报刊演讲的方式宣传教育
    第三节 刘少奇党性教育思想的作用
        一 净化了党员的思想灵魂
        二 增进了为党奋进的凝聚力
第五章 刘少奇党性教育思想的价值借鉴
    第一节 学习借鉴刘少奇党性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一 是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需要
        二 是践行党的宗旨,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的需要
        三 是遵守组织纪律,肃清党内违纪行为的需要
    第二节 刘少奇党性教育思想的经验价值
        一 强化理论学习补足精神之钙
        二 贯彻群众观点站稳人民立场
        三 坚持民主集中增强组织观念
    第三节 新时代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对刘少奇党性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
        一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突出公仆意识
        二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提升干部政治品质
        三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重在知行统一
        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守党员本色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界定
        1.2.1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内涵
        1.2.2 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内涵
        1.2.3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与思想建设的关系
        1.2.4 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1.3 研究现状述评
        1.3.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3.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5.1 研究重点和难点
        1.5.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特征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开端和发展
        2.1.1 党的政治建设的开端
        2.1.2 党的政治建设在继承中发展
    2.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继续发展和曲折前行
        2.2.1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八大路线的制定
        2.2.2 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2.2.3 整肃作风和纪律,夯实政治根基
        2.2.4 党的政治建设的失误和教训
    2.3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治建设新局面的开创
        2.3.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第二次飞跃
        2.3.2 党的政治路线的重新确立和不断发展
        2.3.3 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3.4 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规范化的推进
        2.3.5 重新严明党的政治纪律
        2.3.6 不断突出领导干部讲政治的要求
    2.4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在创新中发展
        2.4.1 党的政治建设命题的明确提出
        2.4.2 党的政治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
        2.4.3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创新
    2.5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发展的基本特征
        2.5.1 在党建布局中的统领性
        2.5.2 鲜明的时代性
        2.5.3 强烈的问题导向性
        2.5.4 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
第3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内在逻辑
    3.1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主线
        3.1.1 主导党的政治建设的发展
        3.1.2 规定党的政治建设的所有实践
        3.1.3 正确认识和把握政治建设发展的主线
    3.2 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旨归
        3.2.1 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2.2 坚守人民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
        3.2.3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3.3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原则
        3.3.1 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党的政治建设始终
        3.3.2 以强化党的政治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
        3.3.3 强化党的政治领导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体现
        3.3.4 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重中之重
    3.4 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要求
        3.4.1 党的政治路线就是共产党人要坚守的政治方向
        3.4.2 党的政治路线是全党向党中央看齐的基线
        3.4.3 党的政治路线对保持党的先进性意义重大
        3.4.4 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事关事业的兴衰成败
第4章 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
    4.1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规定
        4.1.1 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强调政治建设
        4.1.2 讲政治是彰显中国共产党政治属性的根本要求
    4.2 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是对党的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
        4.2.1 中国共产党一贯注重政治建设
        4.2.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4.3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4.3.1 解决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的紧迫任务
        4.3.2 提升党的建设实效的客观需要
        4.3.3 统筹推进“四个伟大”历史使命的现实要求
第5章 把握历史逻辑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
    5.1 坚定政治信仰,夯实政治建设的思想根基
        5.1.1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从解决理想信念问题着手
        5.1.2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5.1.3 用理想信念指引共产党人的政治方向
    5.2 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保证党的团结统一
        5.2.1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以严明政治纪律为抓手
        5.2.2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首要政治纪律
        5.2.3 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规范党的政治纪律要求
        5.2.4 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从严执纪
    5.3 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
        5.3.1 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基础性工作
        5.3.2 正确处理党内政治关系是着力点
        5.3.3 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是强大动力
        5.3.4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必须处理好三对关系
        5.3.5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成效要用党的作风来衡量
    5.4 提高共产党人的政治能力
        5.4.1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关键要提高党员政治能力
        5.4.2 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
        5.4.3 突出干部选拔任用的政治标准是重要导向
        5.4.4 学习教育与实践历练相结合是重要途径
    5.5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强化政治建设的制度保障
        5.5.1 强化制度保障推进党的政治建设
        5.5.2 建立健全政治规范体系,形成制度联动
        5.5.3 增强制度意识,推进制度执行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情况
        (三)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一、延安时期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一)延安时期
        (二)党的政治建设
        (三)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二、政治和讲政治
        (一)政治
        (二)讲政治
    三、党的建设与政治建设
        (一)党的建设
        (二)党的建设层面的政治建设
        (三)国家建设层面的政治建设
    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党的政治建设
第二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的政治建设思想
        (一)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必须坚定政治信仰
        (二)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革命事业的政治领导
        (三)政治能力的提高是共产党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治生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政治思想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精华
        (二)中国传统政治忠诚观涵养政德
        (三)中国传统大局观给予历史启迪
        (四)中国传统廉洁文化的养料滋养
    三、中国共产党自身政治建设积累的经验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员思想政治化的要求
        (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提高政治能力是从政治上建设党的着眼点
        (四)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条件和实践要求
    一、历史条件:相对稳固的根据地得以创建
        (一)根据地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二)局部执政奠定了较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共产国际的变化增强了党的自主性
    二、实践需要:应对复杂的革命形势的迫切要求
        (一)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可靠保证
        (二)应对外部困境和危机的内在要求
        (三)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必然结果
    三、党建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内在逻辑使然
        (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党员政治信仰
        (二)党的政治领导弱化的状况需要及时扭转
        (三)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亟待提高
        (四)保持党的自身肌体健康需净化政治生态
第四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
    一、夯实思想根基以坚定政治信仰
        (一)加强理论武装以提高党的战斗力
        (二)实事求是地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立场
    二、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加强政治领导
        (一)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二)建立中国共产党一元化领导体制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领导制度
        (四)坚持群众路线这一基本领导方法
    三、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能力
        (一)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
        (二)彰显边区各机关政治属性
        (三)发挥群团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
        (四)在政治历练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能力
    四、依托局部执政着力净化政治生态
        (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生活政治性
        (二)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以促进全党团结统一
        (三)突出政治标准选拔干部以确保德才兼备
        (四)建设廉洁政治以保持党员干部清正廉洁
第五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成就及特点
    一、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成就
        (一)保证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方向和效果
        (二)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三)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
        (四)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五)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
    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特点
        (一)形势严峻彰显任务艰巨性
        (二)理论指导方面创新性突出
        (三)具体实践方面侧重于军队
        (四)价值追求方面凸显人民性
第六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经验及当代启示
    一、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灵魂
        (二)保证全党服从中央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三)坚持正确政治路线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遵循
        (四)党员干部示范引领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
        (五)延安时期以整风形式加强政治建设是党的伟大创举
        (六)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对当代的启示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党的历史使命
        (二)将维护党的核心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重中之重
        (三)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四)加强党员党性修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五)强化制度保障,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
        (六)推动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协调共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论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党风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英文提要
引言
一、 一脉相承、具有共同理论基础的党风观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
        1 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教条
        2 反对宗派主义
        3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二) 列宁的有关论述
        1 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2 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
        3 提高党员质量,纯洁党的队伍
    (三) 科学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
二、 毛泽东党风观的基本内容与突出特点
    (一) 延安整风前的毛泽东党风观
        1 “军风纪”、“作风”、“工作作风”、“形式主义”等用语的出现
        2 “反对本本主义”
        3 党的群众路线的提出及概括
        4 《实践论》与《矛盾论》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彻底清算
    (二) 延安整风时期成熟的毛泽东党风观
        1 毛泽东主导了延安整风
        2 党风概念的确立
        3 三大歪风的集中批判
        4 三大优良作风的提炼
        5 党风建设有关途径的明确
    (三) 毛泽东对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探索
        1 毛泽东探索执政党党风问题的开端
        2 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3 反对和肃清党内不正之风
        4 “一定要把整风进行到底”
        5 毛泽东探索革命党党风与探索执政党党风之比较
    (四) 毛泽东党风观的突出特点
        1 鲜明的原创性
        2 高度的科学性
        3 强烈的实践性
        4 体系的完备性
        5 地位的显赫性
三、 邓小平党风观的基本内容与突出特点
    (一) 党风建设价值论
        1 党风以及党风建设极其重要
        2 执政党更加需要加强党风建设
        3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进行党风建设
    (二) 党风建设任务论
        1 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 反对和克服党的不良作风
        4 坚决反对腐败
    (三) 党风建设方法论
        1 监督是党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
        2 制度和法律相对于思想教育更重要
        3 首当其冲的是解决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
    (四) 邓小平党风观的突出特点
        1 无明显阶段性
        2 质朴性
        3 集体性
        4 创新性
        5 承上启下性
四、 江泽民党风观的基本内容与突出特点
    (一) “三讲”教育之前的江泽民党风观
        1 “三讲”教育之前江泽民党风观的宏观特点
        2 “三讲”教育之前江泽民党风观的主要内容
    (二) “三讲”教育期间的江泽民党风观
        1 讲学习与党风建设的深切关联
        2 讲政治与党风建设的全面契合
        3 讲正气与党风建设的高度一致
    (三) “三讲”教育之后的江泽民党风观
        1 党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 党风建设的根本指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 党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 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
        5 努力培育和形成新的优良党风
        6 党风建设的关键是切实解决问题
    (四) 江泽民论反腐倡廉
        1 反腐败与党的作风建设
        2 江泽民论反腐倡廉的初步展开
        3 江泽民论反腐倡廉的深入发展
        4 江泽民论反腐倡廉的全面总结
    (五) 江泽民党风观的突出特点
        1 全面继承,充分发展
        2 一枝独秀,引人注目
        3 语重心长,情理交融
        4 内容丰富,体系完整
        5 重点突出,主旨鲜明
五、 与时俱进、具有鲜明中共风格的党风观
    (一) 毛泽东党风观的与时俱进特征
        1 毛泽东论述党风建设的出发点与着眼点
        2 毛泽东论述党风建设的侧重点与着力点
        3 毛泽东党风观全面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
    (二) 邓小平党风观的与时俱进特征
        1 宏观上的邓小平党风观是与时俱进的
        2 微观上的邓小平党风观是与时俱进的
        3 邓小平党风观对毛泽东党风观的继承与创新
    (二) 江泽民党风观的与时俱进特征
        1 江泽民党风观体系的创新性
        2 江泽民党风观内容的创新性
        3 江泽民党风观对毛泽东党风观、邓小平党风观的全面继承、丰富和发展
    (四) 与时俱进的三代领导核心的党风观
        1 基于三者共同点的一种分析
        2 基于三者不同点的一种判断
余论: 关于党风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 党风之含义
    (二) 党风之分类
    (三) 党风之本质
    (四) 党风之价值
参考文献
后记

(6)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
        (一) 全面从严治党开启党的建设新常态
        (二)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艰巨新挑战
        (三) 党员教育管理出现严峻现实新情况
        (四) 党员角色意识培育成为党建新课题
    二、研究的价值
        (一)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的迫切需要
        (二) 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实现的强烈诉求
        (三) 全面从严治党向党员延伸的必然选择
        (四) 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研究的现状
        (一) 主要代表成果
        (二) 国外实践状况
        (三) 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研究的主要方法
        (三)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思想资源
    一、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相关理论
        (一) 党性修养理论
        (二) 党的思想建设理论
    二、现代西方相关知识借鉴
        (一) 社会互动理论
        (二) 潜意识理论
第二章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内涵与结构
    一、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基本内涵
        (一) 大学生党员的特点
        (二) 角色意识的概念阐述
        (三)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有机组成
    二、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内容构成
        (一) 先进意识
        (二) 使命意识
        (三) 规矩意识
        (四) 进步意识
第三章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现状与特点
    一、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现状调查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 调查组织与实施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个性特点
        (一) 生发过程的可塑性与学习化
        (二) 角色认知的片面性与理想化
        (三) 外化行为的局限性与生活化
    三、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生发的影响因素
        (一) 微观因素
        (二) 中观因素
        (三) 宏观因素
        (四) 因素间作用关系
第四章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过程与机制
    一、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生成
        (一)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与党的组织规范的相互化生
        (二) 大学生党员个体意识与党员群体意识的互利共生
        (三)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在党组织的文化中精神孕生
        (四)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在党员个体活动中实践创生
    二、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发展
        (一) 直观感知阶段
        (二) 初步认识阶段
        (三) 自觉理解阶段
        (四) 实践体验阶段
        (五) 理性反思阶段
    三、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工作机理
        (一)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生发的一般遵循
        (二)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生发的动力分析
    四、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运行机制
        (一) 目标设立机制
        (二) 教育作用机制
        (三) 考核评价机制
        (四) 奖惩激励机制
        (五) 保障监督机制
        (六) 环境影响机制
第五章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原则与方法
    一、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基本原则
        (一) 导向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二) 层次性与整体性相结合
        (三) 约束性与激励性相结合
        (四)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二、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主要方法
        (一) 系统教学规范大学生党员角色认知
        (二) 典型示范引领大学生党员角色期望
        (三) 自我教育深化大学生党员角色领悟
        (四) 实践锻炼推动大学生党员角色扮演
        (五) 感染激励促进大学生党员角色实践
        (六) 文化熏陶增强大学生党员角色认同
第六章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主要策略
    一、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视域拓展
        (一) 服务型党的组织建设主导培育的价值取向
        (二) 现代大学的文化彰显丰富培育的精神追求
        (三) 学习型党员队伍发展强化培育的内在要求
        (四) 先进性典型形象树立彰显培育的示范效应
    二、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载体整合
        (一) 管理载体增强培育效果实效化
        (二) 实践载体促进培育内容行为化
        (三) 网络载体实现培育过程生活化
        (四) 文化载体提升培育结果价值化
    三、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工作创新
        (一) 发展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主体
        (二) 变革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方式
        (三) 升级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队伍
        (四) 扩容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评价
附录1: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状况调查问卷(大学生)
附录2: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状况调查问卷(教师)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7)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一、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内涵
    二、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研究现状和研究价值
    三、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第二章 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形成
    一、理论渊源
    二、历史依据
    三、现实条件
    四、形成过程
第三章 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深刻阐述了维护执政安全的重要性
    二、科学论述了执政安全的根本要求
    三、全面分析了影响执政安全的各种因素
    四、明确提出了确保执政安全的战略举措
第四章 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特色
    一、鲜明突出的时代性
    二、丰富完整的系统性
    三、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四、理实交融的实践性
第五章 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是江泽民党建思想的核心
    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三、初步解决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中系列重大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原创性声明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8)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缘起
        (一) 基于对中国共产党政党历史的考察
        (二) 基于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本质的认识
        (三) 基于对中国共产党应对挑战的关切
    二、理论界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一) 研究问题界定
        (二) 研究发展脉络
        (三) 研究现状评析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理论溯源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二、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党的民权思想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
        二、列宁、斯大林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其它理论资源
        一、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主权在民”思想的批判吸收
        二、对其他政党执政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民族民主革命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提出和阐发(1921-1949年)
        一、建立一个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
        二、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
        三、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
        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五、建立人民自己的政权
    第二节 全面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丰富和发展(1949-2012年)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执政为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以人为本,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节 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进一步深化(2012年至今)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新理念及实践新目标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几个基本范畴
        一、作为价值主体的人民
        二、作为行为主体的政党
        三、中国共产党对于党群关系的解读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
        二、尊重人民的意愿、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
        三、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四、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以人为本,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六、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共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关于怎样实现为民的思想
    第一节 牢固树立为民的意识,解决认识问题
        一、加强党员的理想信念和群众观教育
        二、正确看待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
        三、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
    第二节 锤炼提升为民的本领,解决能力问题
        一、革命战争时期为民斗争的能力
        二、和平建设时期为民执政的能力
    第三节 创造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路径问题
        一、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二、制定、贯彻为民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启发教育、示范引导、总结推广
        四、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
        五、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
    第四节 始终保持优良的作风,解决公信力问题
        一、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
        二、密切联系群众,决不脱离多数群众
        三、批评与自我批评,治病救人
        四、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
    第五节 充分发挥制度的力量,解决体制机制问题
        一、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党内制度
        二、完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三、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机制
        四、健全群众工作制度和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五、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第六节 把是否为民作为评判干部和工作的标准,解决价值取向问题
        一、把是否为民作为干部选用和业绩评价的标准
        二、人民是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关于预防和惩治背离为民的思想
    第一节 背离为民思想的几个层面
        一、指导思想上出现偏差失误
        二、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
        三、一些党员、干部堕落腐败
    第二节 加强教育,严明纪律和规矩
        一、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干部自律
        二、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三、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坚决反对腐败
    第三节 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
        一、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二、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三、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第四节 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
        一、把规矩和纪律挺在法律前面
        二、坚决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特色、价值和影响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认识特点
        一、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为民
        二、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
        三、深刻理解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向人民负责与向党负责的一致性
        四、实践为民重在三个方面的落实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建构特性
        一、把握规律性,突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
        二、体现系统性,突出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三、注重中和性,多方协调兼顾,更好地实现为民
        四、保持先进性,始终是为民的先锋队
        五、富于开放性,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为民成果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价值和影响
        一、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价值
        二、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影响
第七章 关于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践行为民思想的几点思考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践行为民思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践行为民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完成不同时期历史使命的经验总结
        二、践行为民思想是中国共产党能够长期执政、执好政的必然要求
        三、践行为民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应对新挑战、解决新课题的现实需要
    第二节 “打铁还需自身硬”
        一、中国共产党自身发生的新变化
        二、直面“四大考验”、防范“四大危险”
        三、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
    第三节 “赶考”远未结束
        一、把意愿和利益作为践行为民思想的重要观测点
        二、解决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
        四、跳出“周期率”
    第四节 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思想
        一、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为民思想的四个作用
        二、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三、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基本概念
        (一) 政党的先进性
        (二) 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基本内涵
    三、研究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评析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建设的论述
        (一) 工人阶级政党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
        (二) 工人阶级政党应开展积极有效的组织建设
        (三) 工人阶级政党应开展积极的党内斗争
        (四) 纪律和权威是党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保证
        (五) 团结统一是党保持先进性的基本原则
    二、列宁和斯大林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
        (一) 以先进理论武装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二) 先进的党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积极的纲领
        (三) 先进的党要保证党员的先锋战士品质
        (四) 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政党保持先进性的基础
        (五) 民主集中和党内监督是政党先进性的组织保障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先进性因子
        (一) “实事求是”思想
        (二) “经世致用”思想
        (三) “以民为本”思想
        (四) “自省”“责己”思想
        (五) “任人唯贤”思想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探索历程
    一、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开始探索党的先进性建设
        (一) 中共一大与党的先进性建设探索的开端
        (二) 中共二大探讨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
    二、国共合作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对先进性建设的新探索
        (一) 中共三大积极探索党的先进性建设
        (二) 中共四大推进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三) 中共五大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的深化
        (四) 党内右倾错误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影响
    三、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对先进性建设的探索创新
        (一) 八七会议对白色恐怖下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作了有益探索
        (二) 中共六大全面探索党的先进性建设
        (三) 古田会议开辟了党的先进性建设新思路
        (四) 党内“左”倾错误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影响
    四、北上抗日与同国民党合作抗战中对先进性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 遵义会议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伟大转折
        (二) 瓦窑堡会议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
        (三) 党的苏区代表会议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继续推进
        (四) 六届六中全会与全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五) 在建设全国性大党过程中关于先进性建设的探索
        (六) 延安整风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创新
        (七) 中共七大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
    五、解放战争时期党加强先进性建设
        (一) 解放战争初期党加强思想和组织先进性建设
        (二) 整党整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党的先进性建设
        (三) 国共战略决战时期加强党的组织和制度先进性建设
        (四) 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对执政党加强先进性建设的新要求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先进性建设的举措
    一、思想政治先进性建设
        (一) 加强理论宣传,增强理论认同
        (二) 重视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三) 开展整风整党运动,肃清错误思想
    二、组织先进性建设
        (一) 坚持党员标准,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二) 选拔培养干部,夯实干部队伍
        (三) 加强支部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三、作风先进性建设
        (一)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净化党内风气
        (二) 反对官僚主义,整顿不正之风
        (三) 严厉惩治贪污腐败,纠正不良作风
    四、纪律先进性建设
        (一) 制定严明的纪律,严肃纪律强化执行
        (二) 加强纪律教育,提高党员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三) 建立纪律监察机构,预防和纠正违纪行为
    五、制度先进性建设
        (一) 建立请示报告制度,树立党中央权威
        (二) 贯彻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三) 完善党内巡视制度,确保中央路线贯彻落实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评析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特点
        (一) 阶级性和群众性相统一
        (二) 长期性和阶段性相统一
        (三) 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统一
        (四)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五) 整体性和个体性相统一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历史贡献
        (一) 形成了党的建设的科学布局
        (二) 造就了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三) 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四) 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党建理论
        (五) 奠定了社会主义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
第五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经验启示
    一、加强政治建设,保持党的政治先进性
    二、筑牢思想根基,保持党的思想先进性
    三、构建组织支撑,保持党的组织先进性
    四、推进作风建设,保持党的作风先进性
    五、加强纪律建设,保持党的纪律先进性
    六、创新制度建设,保持党的制度先进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江泽民党建理论创新的总体思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架构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形成过程
        一、 长期思考和准备阶段(十三届四中全会-2000.1)
        二、 提出和基本形成阶段(2000.2-2001.6)
        三、 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阶段(2001.7-2002.11十六大)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一、 时代主题和世界发展变化的大背景
        二、 国内发展的新条件和实践基础
        三、 党的历史方位和解决党建新课题的探索与实践
第二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第三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内涵阐发
        二、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内涵阐发
        三、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内涵阐发
    第四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及其精神实质
        一、 “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二、 “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是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先进性
第三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五章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一、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二、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三、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二、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三、 整体推进党建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的指导思想
第四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第七章 面向新世纪“建设什么样的党”的独创性理论
        一、 “建设什么样的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问题
        二、 党的建设总目标的最新概括
        三、 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深化的重要标志
    第八章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建设党”的理论创新
        一、 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二、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和基本要求
        三、 从制度体系上完善和发展民主集中制
        四、 进一步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
        五、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培养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高素质人才
        六、 “固本强基”,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七、 贯彻“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努力培育新的优良党风
    第九章 进一步澄清思想疑惑,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为何还说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 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把党称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并吸收私营企业主等新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入党,是否意味着党的性质的蜕变
        三、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建设纲领并写入党章总纲,是不是与社会民主党的纲领相混同
结束语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不懈地大力推进理论创新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四、论党的宗旨的实践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研究—主要基于城市基层党建的考察[D]. 朱孟光.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8)
  • [2]刘少奇党性教育思想研究[D]. 张译方. 郑州大学, 2020(02)
  • [3]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研究[D]. 刘白杨. 南昌大学, 2020
  • [4]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D]. 刘栋. 兰州大学, 2020(01)
  • [5]论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党风观[D]. 邓务贵. 华中师范大学, 2003(02)
  • [6]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研究[D]. 向晋文. 武汉大学, 2017(06)
  • [7]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研究[D]. 刘起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06(02)
  • [8]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研究[D]. 凌琦. 武汉大学, 2016(07)
  • [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历史考察[D]. 张新洲. 湘潭大学, 2019(12)
  • [10]江泽民党建理论创新的总体思路研究[D]. 纪伟昕. 中共中央党校, 2004(03)

标签:;  ;  ;  ;  ;  

论党的宗旨的现实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