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W-CMM标准:软件质量的重要话题(论文文献综述)
穆澜,郭树华,沈辉[1](2021)在《中部六省金融成熟度的测度与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选择金融规模、金融结构与金融效率三个维度中的15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合成了中部六省各自的金融成熟度综合指数,测度中部六省金融发展水平,并横向比较六个省份各自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成效、规律、问题与趋势,纵向比较六个省份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化特征。借助向量自回归模型对金融成熟度综合指数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金融成熟度综合指数的提升对经济增长有显着正向影响。因此,适度扩张金融规模、优化金融结构与提升金融效率有助于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薛洋[2](2021)在《基于CMMI3的A软件公司项目管理优化与实施研究》文中认为
刘子昱[3](2020)在《基于CMMI模型的软件开发过程改进管理研究 ——以H公司为例》文中提出软件计算机产业作为全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在世界乃至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随着软件产品的推广、深入的应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性作用。作为朝阳产业之一,软件产业实际上也面临着许多问题,甚至严峻挑战。其中,特别制约着整个软件行业规模化发展的问题,就是整个行业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缺乏规范性。目前我国软件业中,中小企业比例较大,“重产品质量,轻过程管理”的情况较多,项目队伍普遍缺少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能力,经验往往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占据较大的地位。为此,很多企业希望通过采用各种成熟模型来提高过程管理水平。其中许多企业选择了软件项目开发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集成-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CMMI为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提供有效的指南和框架,因此项目管理人员能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建立一套标准的软件开发流程和管理体系,从而有效的解决和规避了软件的开发过程质量不稳定、软件项目的开发进度无法控制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以H公司的数据分析设备系统软件开发项目作为对象,引入项目管理的概念,运用进度管理和质量管理的理论,通过CMMI模型评估分析公司软件开发过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再对存在问题进行优化,得到了过程改进后的效果,为国内软件企业选择CMMI模型进行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提供了参考案例。本文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实践效果,首先系统地介绍了软件项目过程管理理论,运用成熟度模型方法进行过程改进,探讨了CMMI成熟度模型在企业软件开发管理和改进过程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和突出的效果,并通过对H公司目前软件开发现状描述和过程管理要点分析,发现了公司在软件开发管理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通过对CMMI关键过程域的裁剪后,提出一套适合自身的软件过程管理标准流程,使得项目团队能够更详细地度量软件开发的过程及控制开发进度、把控产品质量,进一步地提升了企业软件开发的能力。虽然本文研究构建的软件过程管理的框架模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因其理论来源于真实的实践案例,而又不同于传统企业实践,因此对于我国软件公司在过程管理改进案例研究有着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李霜[4](2020)在《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公共数字文化云评价指标研究 ——以上海文化嘉定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拥有优秀的文化传承传统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是提高文化自信的基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便是在公共文化的基础上,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知识处理产生的一种数据形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利用现代科技,突破了地域、时间、空间的限制,提供更加方便、普惠、均等的文化服务。文化云是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与云计算技术互相辅助的产物,是公共文化服务在科技发展基础上的成果。当前公共文化云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和短板,如何更好地评价公共文化云的服务效能,从而取长补短提高平台服务效能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本研究以高质量发展的视角评价、优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探究公共数字文化云的发展历史沿革和现状的同时,总结了公共文化服务中资源的多平台共享、平台的集聚效应、服务的经济性的特性。其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着眼于公共数字文化云的评价体系,利用现有的软件和服务模型,结合文献分析针对文化嘉定云的能力成熟度、用户服务水平、系统可用性,从资源、管理、应用、用户、成本等多维度出发,由浅至深制定出可量化的四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已有的建设成果和考核流程,确定指标选取的原则,严格筛选确定评价体系权重和层次后,进行一致性检验,确定体系的有效性。最后,在指标体系的指导下,全面研究了文化云用户、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及社会力量不同角色在公共数字文化云中发挥的作用,提出相应的用户需求反馈机制改进策略,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参考。
邱安然[5](2020)在《博彦科技IT服务外包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T服务外包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之一,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就国内IT服务业务而言,尚处于服务链的中低端层次。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企业所具备的综合实力仍相对落后。此外,我国绝大多数的IT服务外包企业所制定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化。再加上与IT服务外包管理相关的理论研究尚未达到深化层面,成果也相对较少,这对于企业在IT服务外包的管理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缺乏理论指导。本文从IT外包业务优化的角度,针对博彦科技本身出现的问题和特点,从服务战略、服务管理和绩效管理等方面进行展开讨论,从而总结出适用于服务型企业本身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了 IT服务外包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阐述了 IT服务外包的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了现阶段IT服务外包所处环境和行业情况,从企业战略、服务管理和绩效管理方面介绍了博彦科技IT服务外包现状,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其存在问题进行了统计。同时根据问卷归纳了博彦科技IT服务外包业务存在的问题和成因。第四章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了成熟度模型。第五章从优化IT外包服务战略、提升服务质量管理能力、完善服务绩效管理体系和做好风险分析与控制四方面提出了 IT服务外包提升策略;第六章对本文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服务战略指导性不足、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低下、服务绩效管理缺失和项目实施风险不可控是博彦科技IT服务外包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优化IT外包服务战略、提升服务质量管理能力、完善服务绩效管理体系和做好风险分析与控制等优化对策。
黄格[6](2019)在《高端装备制造创新研制需求分析与技术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造业是强国之基、富国之本,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肩负着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战略转变的重要使命。高端装备使命任务的完成需要依赖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技术创新也要有明确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的需求目标。传统的装备需求分析都是从装备的使命任务出发,通过任务分析得到用户需求,而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只作为对功能需求的一种补充。这种“重任务需求,轻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虽然在早期装备模仿阶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已逐渐成为了制约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的绊脚石。因此,针对互联网与大数据环境下的高端装备制造创新研制任务,研究用户需求与创新技术双引擎驱动的高端装备需求是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变革趋势,抢占先进制造技术制高点的必然要求。本文将技术创新需求纳入“需求分析”大背景,设计装备需求分析和技术选择框架并给出了相应的分析和评估方法。本问题聚焦于高端装备的策划阶段,包括高端装备制造创新研制用户需求获取、技术需求获取、需求牵引的技术选择。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如下:(1)提出了高端装备制造创新研制需求分析与技术选择框架针对互联网与大数据环境下的高端装备制造创新研制中的需求分析问题,本文提出了高端装备制造创新研制需求分析与技术选择框架。本文按照从需求数据获取、需求数据挖掘、需求生成,到需求牵引的技术选择的思路,采用分-总的形式设计了装备需求分析与技术选择的框架和流程。其中,需求数据获取、挖掘与生成三个模块分别从用户需求和技术需求两个角度展开,描述了需求分析的技术路线,最后通过需求牵引的技术选择模块进行综合集成。(2)提出了考虑用户满意度和需求重要度的用户需求分析方法。针对开源环境下的高端装备用户需求信息,提出了考虑用户满意度和需求重要度的用户需求分析方法。首先,面向多种数据源,利用双向长短时记忆方法(Bi LSTM)提取装备相关的用户观点,主要包括产品属性和评价词,利用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对评价词进行情感分类,计算得到装备属性的用户满意度;接着,提出了基于层次主题模型(HLDA)和层次分析法(AHP)对装备属性的用户需求重要度进行评估和计算方法,结合用户满意度,计算得到用户需求的综合效用值;最后,结合示例对本章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应用研究。(3)提出了基于文本挖掘的高端装备技术创新需求获取方法。针对高端装备制造相关的技术需求信息,尤其是专利信息,提出了基于文本挖掘的高端装备技术创新需求获取方法。首先,采用双向长短时记忆条件随机场方法(Bi LSTM-CRF)对装备技术实体进行提取;接着,以装备命名实体为词典,根据文本相似度理念,提出利用技术新颖度和技术跟随度两个指标对专利技术的新颖性和影响力进行刻画;然后,结合专利时序分析,对装备制造相关技术的成熟度进行判定,进而得到装备制造的技术创新需求;最后,结合示例对本章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应用研究。(4)提出了基于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装备技术选择方法。综合高端装备的用户需求和技术需求,提出了基于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装备技术选择方法。首先,从用户需求出发,提出了装备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的匹配方法,综合技术需求挖掘结果,对装备相关的技术项目进行筛选;接着,提出了装备相关技术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求解出各指标的权重,模糊综合决策方法对各项技术进行评估和选择;最后,结合示例对本章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应用研究。
戈焌杰[7](2019)在《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服务能力成熟度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能不断转变,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城市平台公司逐步转为投资和运营为主,当前分阶段实施和管理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所以建设管理模式的调整是必然的,只有集约化和价值最大化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这时,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也就应运而生了。2017年以来国家大力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引导相关企业进行覆盖工程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项目管理咨询服务,包括项目投资咨询、程勘察设计、施工招标咨询、施工指导监督、工程竣工验收、项目运营管理。对于建设工程产业化整合,构建一体化项目管理咨询服务体系,国家想通过打造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企业来带动整体行业的发展来实现。然而当前全过程工程咨询标准尚未确立,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服务内容也尚未完全明确,那些提供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的企业难以探明企业发展的方向。全过程工程咨询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系统的高度对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体系进行研究。通过能力成熟度模型,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是解决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企业判断自身能力水平和发展方向的成熟的方法。本文首先对全过程工程咨询涵义进行归纳总结,剖析了全过程工程咨询的特点和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服务的相关内容。其次结合成熟度模型的结构特征,构建出了涵盖成熟度等级、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服务周期和评价指标体系三个维度,包括“初始级”、“经验级”、“规范级”和“持续改进级”四个等级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然后,基于Brady和Cronin的多维度多层次服务能力模型,通过文献归纳与专家访谈,建立了初步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专家问卷调查对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形成最终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赋权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的分析,确定采用OWA算子赋权确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成熟度指标权重,从而构建了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服务能力成熟度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成熟度进行评判。最后,本文以某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为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模型分析的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提升服务能力的建议。实证研究表明,通过本文构建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服务能力成熟度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政府(行业管理者)、业主、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其他项目参建方可以清楚地知道当前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可以知道如何促进全过程工程咨询的发展,达到全过程工程咨询所追求的系统和谐发展的目标。
邱宇江[8](2019)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微服务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移动支付等科技的飞速发展,数据规模正在呈指数式增长,大数据时代早已来临并深入到了大家的生活之中。与此同时,随着各大互联网公司的迅速扩张,其系统规模也越发臃肿,为了应对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各大系统微服务化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包括阿里、京东、Facebook、Twitter在内的各大国内外互联网巨头纷纷积极地开启了自己在微服务领域的实践。然而随着大数据技术与微服务架构的普及,相关系统的复杂性与日俱增,如何能有效地维护系统的质量已经逐渐成为业界热烈讨论的话题。大数据环境下的微服务系统属于软件系统的一个细分领域,继承了传统软件质量的诸多特性。另一方面,大数据环境下的微服务也有着区别于传统软件系统的特点,诸如系统环境复杂、各微服务迭代速度快且互相独立、微服务质量易受上下游服务及数据源的异常而产生故障、微服务团队通常规模较小且难以接受繁琐的过程管理流程。诸如以上这些特点,导致微服务无法全套照搬传统软件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需要尝试得到适合于自己的一套小而精的质量管理模式。本文首先梳理了研究需要的相关理论知识。然后以J公司的推荐系统为例,整理了大数据环境下微服务系统常见的质量问题,并从中分析总结出了在这类场景下发生故障的核心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CMMI、PDCA、大数据、微服务、QoS、服务治理等领域的知识,提出了以面向故障优化为核心思想的过程管理模型,指出大数据环境下微服务的质量管理应围绕故障的预防、发现、止损及恢复四要素进行管理。之后通过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实践方案,将该模型运用到了 J公司的推荐系统管理实践中去,并得到了较好的实践效果,显着提高了推荐系统下各微服务的服务质量。
李超[9](2018)在《Scrum在K公司M团队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文中认为K公司是一家大型的企业管理软件公司,主要为B端用户提供企业管理软件,包括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云协同、HR(Human Resource)等软件和云服务,致力于在云时代成为企业云管理的第一品牌。M团队是K公司成立的一个新部门,专门为旗下一款主打的云ERP产品设计和开发基于新前端框架的移动应用和WEB应用。M团队需要和很多其他的部门和模块对接,面临多样化的需求和快速交付的压力,对于Scrum的应用有强烈渴望。全员报销项目,作为M团队的重点项目,该项目之前的其他项目采用传统的瀑布式项目管理模式,项目迭代慢。响应需求变更的周期长,需要通过引入Scrum框架应用到项目管理中,达到缩短项目周期,应变多样化的需求,也希望以此项目为契机,为瀑布流管理模式的软件开发团队寻求一条可行的转型之路。本文以K公司为研究对象、全员报销项目为实践项目。以Scrum框架的理论知识入手,分析Scrum框架的特点,对比传统的瀑布流管理模型,找到敏捷管理和Scrum框架的优势,并逐步分析K公司的行业背景、企业背景和存在的问题,基于Scrum的项目提出改进策略,通过全员报销项目加以实践和改进。最后,本文进行总结经验和教训,总结了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几点经验和教训并明确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曾光伟[10](2019)在《基于成熟度模型的传统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文中指出2016,在中国杭州召开的G20峰会上,20国集团提出了“数字经济”的概念,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数字化转型的道路。对于零售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马云在2016年首次提出“新零售”的概念,大数据、云计算的新的数字化技术为零售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我国传统零售企业由于店面成本上升、服务模式老化、电子商务冲击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发展陷入困境。数字化转型对于传统零售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帮助我国传统零售企业走出现在的困境,更好的进行数字化转型工作将是一个重要的难题。本文首先对传统零售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传统零售企业受电子商务影响,近年来发展缓慢,运营过程中成本高、效率低,并且缺乏对数据的有效利用。接下来,本文根据前人学者的研究以及自身的理解,构建了零售企业数字化成熟度模型,将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划分为五个阶段,从战略管理、技术应用、业务流程以及组织文化四个维度对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进行评估,并对各阶段的发展提供策略建议,同时设计了调查问卷来开展评估工作。然后,本文对天虹商场数字化转型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基于供应链数字化的流程再造方案。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零售企业转型工作的一些建议,希望对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有所帮助。
二、SW-CMM标准:软件质量的重要话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W-CMM标准:软件质量的重要话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中部六省金融成熟度的测度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
二、金融成熟度及指标体系 |
三、金融成熟度综合指数的构建 |
(一)模型选择 |
(二)定义变量与数据预处理 |
(三)安徽省金融成熟度综合指数的测算过程与结果 |
(四)中部六省金融成熟度综合指数对比 |
四、中部六省金融成熟度综合指数的效应检验 |
五、结论与建议 |
(3)基于CMMI模型的软件开发过程改进管理研究 ——以H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对CMMI模型认识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
1.3.1 研究基本思路 |
1.3.2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软件项目开发过程管理理论及过程改进方法 |
2.1 软件项目过程管理 |
2.1.1 软件项目管理 |
2.1.2 软件开发过程管理 |
2.1.3 进度管理与质量管理 |
2.1.4 进度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
2.2 软件开发过程管理的改进 |
2.2.1 过程改进的概念 |
2.2.2 过程改进方法 |
2.3 CMMI模型相关理论及改进的必要性 |
2.3.1 CMMI概述 |
2.3.2 CMMI的作用 |
2.3.3 CMMI成熟度模型的分级 |
2.3.4 CMMI过程域简述 |
2.3.5 CMMI在软件项目过程域持续改进的特性 |
2.4 软件企业实施CMMI的注意事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公司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现状和问题分析 |
3.1 H公司概况及项目开发过程管理现状 |
3.1.1 H公司介绍及引入CMMI的背景 |
3.1.2 H公司项目开发过程管理现状 |
3.2 H公司软件开发过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1 人员访谈及结果分析 |
3.2.2 进度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
3.2.3 质量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
3.3 H公司项目过程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3.3.1 进度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2 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MMI模型的软件开发项目过程的改进 |
4.1 前期准备 |
4.1.1 确定过程改进模型等级 |
4.1.2 基于CMMI模型改进的软件开发项目介绍 |
4.2 项目过程管理总体架构设计 |
4.3 制定过程改进目标 |
4.4 确定过程机构及人员 |
4.4.1 确定团队组织架构图 |
4.4.2 关键角色与职责权利描述 |
4.5 项目管理过程域设计 |
4.5.1 项目立项 |
4.5.2 做好项目的策划 |
4.5.3 项目监控 |
4.6 对软件开发进度管理的优化 |
4.6.1 加强进度计划编制 |
4.6.2 优化项目监督和控制 |
4.6.3 优化需求管理过程域 |
4.7 对软件开发质量管理的优化 |
4.7.1 加强质量控制 |
4.7.2 加强质量保证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CMMI模型的过程改进效果 |
5.1 项目的过程改进的总体效果 |
5.1.1 项目进度偏差变小 |
5.1.2 项目跟踪到位 |
5.2 公司总体项目过程管理水平提升 |
5.2.1 需求变更明显减少,确保进度按时完成 |
5.2.2 缺陷密度降低 |
5.2.3 代码稳定性提高,提升软件产品质量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1.1 CMMI过程域的实践经验总结 |
6.1.2 运用CMMI进行改进的要点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公共数字文化云评价指标研究 ——以上海文化嘉定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公共数字文化云质量评价的理论分析 |
2.1 公共数字文化云的内涵 |
2.1.1 公共数字文化云的概念特性 |
2.1.2 公共数字文化云的主要功能 |
2.2 公共数字文化云评价的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 |
2.2.2 可用性评价 |
2.2.3 成熟度模型 |
2.2.4 用户偏好理念 |
2.3 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内研究现状 |
2.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章 公共数字文化云的发展沿革 |
3.1 公共数字文化云质量评价的发展阶段 |
3.1.1 数字图书馆系统平台评价 |
3.1.2 公共数字文化云的考核评价 |
3.2 公共数字文化云的建设现状 |
第四章 公共数字文化云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评价模型与原则 |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 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
4.2.1 能力成熟度评价 |
4.2.2 用户服务绩效评价 |
4.2.3 系统可用性评价 |
4.3 判断矩阵与一致性验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公共数字文化云需求反馈机制研究 |
5.1 用户参与共建,个性化定制精准服务 |
5.2 长期跟踪调查,构建统一的反馈平台 |
5.3 创新服务理念,多元主体合作供给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博彦科技IT服务外包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目标和方法 |
第2章 理论概述 |
2.1 IT服务外包概念及分类 |
2.1.1 IT服务外包概念 |
2.1.2 IT服务外包分类 |
2.2 IT服务外包理论基础 |
2.2.1 交易成本理论 |
2.2.2 资源基础理论与核心竞争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博彦科技内外部环境分析与行业分析 |
3.1 博彦科技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博彦科技政策环境分析 |
3.1.2 博彦科技经济环境分析 |
3.1.3 博彦科技社会环境分析 |
3.1.4 博彦科技技术环境分析 |
3.2 博彦科技内部环境分析 |
3.2.1 博彦科技基本业务情况介绍 |
3.2.2 博彦科技的IT服务外包现状 |
3.3 博彦科技所在行业分析 |
3.3.1 行业现状分析 |
3.3.2 行业竞争力分析 |
3.4 博彦科技IT服务外包调查问卷统计 |
3.4.1 调研对象筛选 |
3.4.2 调查问卷A情况统计 |
3.4.3 调查问卷B情况统计 |
3.5 博彦科技IT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3.5.1 服务战略指导性不足 |
3.5.2 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低下 |
3.5.3 服务绩效管理缺失 |
3.5.4 项目实施风险不可控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博彦科技IT服务外包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 |
4.1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及可行性 |
4.1.1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
4.1.2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用作IT服务外包管理的可行性 |
4.2 博彦科技IT服务外包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 |
4.2.1 模型原型 |
4.2.2 成熟度模型维度和结构 |
4.2.3 成熟度等级 |
4.2.4 评价指标体系的搭建原则和参考范围 |
4.2.5 综合评价模型的结构 |
4.3 博彦科技IT服务外包项目管理成熟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4.3.1 评价指标集 |
4.3.2 指标权重的计算和确定 |
4.3.3 模糊评判矩阵的确定 |
4.3.4 模糊评价向量的确定及模糊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
4.3.5 专家团组建和评价过程 |
4.3.6 博彦科技IT服务外包项目管理成熟度水平模糊综合评价的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博彦科技IT服务外包提升策略分析 |
5.1 优化IT外包服务战略 |
5.1.1 IT外包服务规划改进 |
5.1.2 优化IT外包服务级别 |
5.2 提升服务质量管理能力 |
5.3 完善服务绩效管理体系 |
5.4 做好风险分析与控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6.1 论文结论 |
6.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调查问卷A |
附录2 调查问卷B |
(6)高端装备制造创新研制需求分析与技术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端装备需求工程 |
1.2.2 用户需求挖掘 |
1.2.3 技术需求挖掘 |
1.2.4 需求集成与技术选择 |
1.2.5 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创新点 |
1.3.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高端装备制造创新研制需求分析与技术选择框架研究 |
2.1 基本概念 |
2.2 问题界定 |
2.3 高端装备需求开源数据 |
2.3.1 需求开源数据源 |
2.3.2 需求开源数据特点 |
2.3.3 需求开源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
2.4 高端装备制造创新研制需求分析与技术选择框架设计 |
2.4.1 框架流程 |
2.4.2 内容描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用户需求获取方法研究 |
3.1 高端装备制造用户需求获取问题描述 |
3.1.1 背景介绍 |
3.1.2 问题分析 |
3.2 基于Bi-LSTM和 SVM的用户满意度模型 |
3.2.1 基于Bi-LSTM的用户观点抽取 |
3.2.2 基于情感分析的用户满意度计算 |
3.3 基于HLDA和 AHP的需求重要度模型 |
3.3.1 基于HLDA模型的产品属性层次结构树构建 |
3.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需求重要度计算 |
3.4 用户需求综合效用值计算 |
3.5 实例分析 |
3.5.1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
3.5.2 用户满意度计算 |
3.5.3 需求重要度计算 |
3.5.4 用户需求综合效用值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技术需求获取方法研究 |
4.1 高端装备制造技术需求获取问题描述 |
4.1.1 背景介绍 |
4.1.2 问题分析 |
4.2 基于Bi LSTM-CRF的装备技术实体抽取方法 |
4.2.1 命名实体识别 |
4.2.2 装备实体标注 |
4.2.3 Bi LSTM-CRF模型框架 |
4.2.4 装备实体抽取 |
4.3 基于文本挖掘的技术评估模型 |
4.3.1 基于文本挖掘的技术新颖度分析 |
4.3.2 基于文本挖掘的技术跟随度分析 |
4.4 装备技术需求挖掘 |
4.4.1 技术成熟度判定 |
4.4.2 技术需求分析 |
4.5 示例分析 |
4.5.1 装备技术情报获取与预处理 |
4.5.2 装备技术实体抽取 |
4.5.3 装备技术新颖度和跟随度评估 |
4.5.4 装备技术成熟度分析 |
4.5.5 装备技术需求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需求牵引的技术选择方法研究 |
5.1 需求牵引的技术选择问题描述 |
5.1.1 背景介绍 |
5.1.2 问题分析 |
5.2 需求-技术方案的匹配与筛选 |
5.2.1 专利设计目标句的提取 |
5.2.2 需求同义词匹配 |
5.2.3 技术方案初步筛选 |
5.2.4 技术方案精准筛选 |
5.3 基于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装备研制技术选择 |
5.3.1 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3.2 基于德尔菲法和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
5.3.3 基于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技术选择 |
5.3.4 基于层次网络的装备需求-技术方案可视化方法 |
5.4 示例研究 |
5.4.1 新能源汽车创新研制需求-技术方案匹配 |
5.4.2 新能源汽车创新研制技术方案精准筛选 |
5.4.3 基于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技术选择 |
5.5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A 筛选后的电池续航相关专利清单 |
附录 B 筛选后的车用镁合金相关专利清单 |
附录 C 专家交流和调查问卷 |
(7)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服务能力成熟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全过程工程咨询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能力成熟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2 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理论 |
2.1 全过程工程咨询 |
2.1.1 全过程工程咨询的界定及特征 |
2.1.2 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的服务范围、程序和内容 |
2.2 能力成熟度模型 |
2.2.1 成熟度模型的界定 |
2.2.2 四种常用能力成熟度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3 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构建 |
3.1 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内涵界定 |
3.2 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结构维度分析 |
3.2.1 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服务能力成熟度等级—第一维度 |
3.2.2 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服务周期范围—第二维度 |
3.2.3 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第三维度 |
3.3 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和权重的确定 |
3.3.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3.3.2 评价标准的确定 |
3.3.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OWA算子赋权 |
3.4 综合评价方法的确定 |
3.4.1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3.4.2 模糊理论数学评价过程 |
3.5 本章小结 |
4 实证研究 |
4.1 评价对象的确定 |
4.2 企业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 |
4.2.1 模糊综合评价 |
4.2.2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4.2.3 提升服务能力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大数据环境下的微服务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文章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2.1 软件质量相关理论 |
2.1.1 软件质量管理 |
2.1.2 软件过程管理 |
2.2 大数据相关理论 |
2.2.1 大数据概述 |
2.2.2 大数据分析模式 |
2.2.3 大数据处理技术与挑战 |
2.3 微服务相关理论 |
2.3.1 微服务概述 |
2.3.2 服务质量(QoS) |
2.3.3 服务治理 |
第三章 大数据环境下的微服务质量案例分析 |
3.1 J公司概况 |
3.2 J公司质量问题现状 |
3.3 问题分析 |
3.4 原因总结 |
第四章 大数据环境下微服务质量管理设计 |
4.1 建立面向故障优化的过程管理模型 |
4.2 优化过程与产品质量保证 |
4.2.1 制定过程产品质量保证流程 |
4.2.2 客观评价过程、产品 |
4.2.3 沟通并解决不符合的问题 |
4.2.4 检查工作,调查效果 |
4.2.5 建立记录,标准化过程 |
4.3 优化需求管理 |
4.3.1 制定需求管理的流程 |
4.3.2 理解需求 |
4.3.3 需求的追溯与实现 |
4.4 优化配置管理 |
第五章 模型在实际项目中的实践效果 |
5.1 项目背景介绍 |
5.2 模型在项目中的具体方案设计 |
5.2.1 可掌握型故障源的管理方案 |
5.2.2 不可掌握型故障源的管理方案 |
5.3 方案在项目中的实践效果 |
5.3.1 可掌握型故障源的实践效果 |
5.3.2 不可掌握型故障源的实践效果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Scrum在K公司M团队项目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研究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项目管理发展历程 |
2.2 软件项目管理的特点 |
2.3 软件项目管理方法的演变 |
2.4 敏捷开发 |
2.4.1 敏捷开发与传统开发的对比 |
2.4.2 敏捷管理理论及方法 |
2.5 Scrum框架 |
2.5.1 Scrum框架诞生 |
2.5.2 Scrum框架的适用性 |
2.5.3 Scrum的角色、过程 |
2.6 本章小结 |
3 引入SCRUM框架的背景和原因 |
3.1 K公司背景、M团队情况和全员报销项目介绍 |
3.1.1 K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3.1.2 G产品和M团队介绍 |
3.1.3 全员报销项目背景 |
3.2 M团队项目管理方式及团队现状 |
3.2.1 K公司原有项目管理过程 |
3.2.2 G产品线对K公司项目管理流程的调整 |
3.3 K公司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3.1 存在问题分析 |
3.3.2 要因分析 |
3.4 实施敏捷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
3.5 实施Scrum框架的需求分析 |
3.5.1 增量规划、增量开发的模式 |
3.5.2 需求管理方式改进 |
3.5.3 提高质量 |
3.5.4 引入合适的项目管理软件 |
3.6 实施Scrum框架面临的问题 |
3.6.1 兼容目前的公司统一的管理体系 |
3.6.2 团队对管理变更的认同 |
3.6.3 对变更的态度 |
3.6.4 人员结构 |
3.7 本章小结 |
4 K公司M团队实施Scrum方案设计与实施 |
4.1 应用目标、原则和重点 |
4.2 开发流程改进 |
4.2.1 引入用户故事方法讲述需求 |
4.2.2 按Sprint对项目进行分解 |
4.2.3 引入用户故事地图管理产品需求 |
4.3 引入站会 |
4.4 项目管理系统改进 |
4.5 实施准备 |
4.5.1 获得领导支持 |
4.5.2 激发团队成员转变的热情 |
4.6 实施计划 |
4.7 在全员报销项目的实施活动 |
4.7.1 整理用户故事 |
4.7.2 召开冲刺计划会议 |
4.7.3 站会 |
4.7.4 冲刺总结会议 |
4.7.5 冲刺回顾会议 |
4.8 实施效果评价方案 |
4.9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成熟度模型的传统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零售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和动因研究 |
1.2.2 零售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势研究 |
1.2.3 零售业数字化转型的策略研究 |
1.2.4 零售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研究 |
1.2.5 成熟度模型的研究综述 |
1.2.6 文献总结与研究展望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数字化对传统零售业的影响 |
2.1 我国零售业的现状及特征 |
2.1.1 市场规模庞大 |
2.1.2 多业态共同发展 |
2.1.3 地区发展不平衡 |
2.1.4 实体零售发展不足 |
2.1.5 网络零售全面发展 |
2.2 零售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因 |
2.2.1 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基础 |
2.2.2 零售转型的内部动因 |
2.2.3 零售转型的外部动因 |
2.3 数字化零售与传统零售的区别与内涵 |
2.3.1 数字化零售与传统零售的区别 |
2.3.2 数字化零售的内涵 |
2.4 数字化技术对传统零售业的影响 |
2.4.1 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购物模式 |
2.4.2 改善企业的管理运营方式 |
2.4.3 改变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模式 |
2.4.4 调整企业的组织架构 |
2.4.5 升级企业物流配送模式 |
第3章 零售企业数字化成熟度模型的构建及评估 |
3.1 零售企业数字化成熟度模型的内涵和结构 |
3.1.1 模型的内涵 |
3.1.2 模型的构成 |
3.2 成熟度模型的构建原则 |
3.3 数字化成熟度模型的成熟度等级 |
3.3.1 成熟度模型等级的初步构想 |
3.3.2 成熟度模型等级的确定 |
3.4 评估体系的建立 |
3.4.1 评估维度的确定 |
3.4.2 评估体系的建立 |
3.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3.5.1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 |
3.5.2 评价指标权重的问卷设计及计算方法 |
3.5.3 维度评价权重的确定 |
3.5.4 二级指标评价权重的确定 |
3.6 成熟度模型的评估 |
3.6.1 成熟度模型的评估方法 |
3.6.2 成熟度模型的评估过程 |
第4章 零售业数字化转型研究——以天虹商场为例 |
4.1 天虹商场基本情况介绍 |
4.2 天虹商场数字化转型成果 |
4.2.1 战略管理层面 |
4.2.2 技术应用层面 |
4.2.3 业务流程层面 |
4.2.4 组织文化层面 |
4.3 天虹商场数字化成熟度评估 |
4.3.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4.3.2 数据的分析结果 |
4.4 天虹供应链管理的问题分析 |
4.4.1 缺少与供应商之间的协作 |
4.4.2 信息系统需要完善 |
4.4.3 供应链管理人才缺失 |
4.4.4 物流系统效率低下 |
4.4.5 门店和仓储分布不均 |
第5章 基于天虹商场数字化转型的策略与建议 |
5.1 天虹供应链数字化流程再造策略与设计 |
5.1.1 天虹供应链流程再造的战略目标和团队构建 |
5.1.2 供应链流程再造的流程设计 |
5.1.3 供应链流程再造优化结果 |
5.2 天虹商场数字化转型建议 |
5.2.1 组织战略层面 |
5.2.2 技术应用层面 |
5.2.3 业务流程层面 |
5.2.4 组织文化层面 |
5.3 传统零售企业数字化成熟度的提升策略 |
5.3.1 导入阶段的提升策略 |
5.3.2 起步阶段的提升策略 |
5.3.3 实践阶段的提升策略 |
5.3.4 优化阶段的提升策略 |
5.3.5 智慧阶段的提升策略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企业数字化成熟度模型权重确定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B 零售企业数字化成熟度评估调查问卷 |
四、SW-CMM标准:软件质量的重要话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部六省金融成熟度的测度与效应研究[J]. 穆澜,郭树华,沈辉.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2]基于CMMI3的A软件公司项目管理优化与实施研究[D]. 薛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3]基于CMMI模型的软件开发过程改进管理研究 ——以H公司为例[D]. 刘子昱.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4]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公共数字文化云评价指标研究 ——以上海文化嘉定云为例[D]. 李霜.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5]博彦科技IT服务外包提升策略研究[D]. 邱安然.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6]高端装备制造创新研制需求分析与技术选择研究[D]. 黄格.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7]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服务能力成熟度研究[D]. 戈焌杰. 扬州大学, 2019(02)
- [8]大数据环境下的微服务质量管理研究[D]. 邱宇江.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8)
- [9]Scrum在K公司M团队项目管理中的应用[D]. 李超. 西南科技大学, 2018(12)
- [10]基于成熟度模型的传统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D]. 曾光伟. 湖南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