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格屯”运动述评

湘西“格屯”运动述评

一、湘西“革屯”运动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项玮[1](2014)在《湘西苗疆抗战动员研究(1936-1938)》文中研究表明湘西苗疆地区以“多匪患”广为人知,但是近代以来,这种力量开始有所转型,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知识界乃至动乱参与者本身,都有把这种“匪”势转化为卫国战斗力的尝试,都试图通过各种办法将暗藏在湘西的极易形成“匪”因的社会要素降到最低,已经从剿灭、隔离为主的消极对待模式中转变出来,所以,这种情景就完全不同于帝制时期的任何朝代。然而,湘西苗疆民众在进入抗战动员的过程中,仍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身份选择,即少数民族的身份将如何进入“中华民族”的视阈中来,而长期的闭塞生存空间内又如何在基层社会中呈现“国家在场”。鉴于学者们已对中共抗日动员有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就试图从其他三方面来展开有关抗战时期湘西苗疆社会动员景象的论述。第一章以背景分析法,通过对湘西苗疆帝制时期多个层面的动乱原因进行梳理,指出存在的历史问题未予解决而留有的遗患,但同时归纳出这一地区之所以存在可被动员的社会基础。第二章从革屯事件内部的知识分子层面,考察了在民生至艰且省政府管理多重局限的困境下,其如何进行自我动员,最终从“叛乱的匪”之身份,转变为抗日御侮的国家力量。第三章从知识界的话语传播层面,考察与湘西有关的知识分子和媒体如何通过自身话语,将相对传统的、封闭的苗疆人民带入一种“国家”与“民族”在场的生活环境中,从而在精神层面上推动抗战动员。第四章从湖南省政府的角度分析政府层面的社会动员,由于革屯军代表、知识界最终都要与政府层面发生联系,所以笔者着重分析何键、张治中主导的两届省政府对湘西地区的不同治理模式,并试图对学界中长期以来对何键的消极评判予以突破,笔者认为张治中主湘期间的很多政策会延续何键时期的政治遗产,只是在灵活变通与问题轻重上斟酌有效,在否定中有继承,进而将湘西苗疆的抗战动员推向高潮。本文的结论是:动员要将“民族主义”与“民权”、“民生”相结合才能有效,不同群体的动员无不围绕这三个层面来展开,但是相互之间的侧重仍有不同。政府层面在所有动员问题上居于主导地位,“三民主义”是否践行有效,成为动员过程中的最重要一环。

张传跃[2](2016)在《抗战爆发前后之湘西革屯运动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抗战爆发前后的湘西革屯运动,其历史根源是清代遗留的"屯政"之弊病,现实背景则是何键主湘后为削弱陈渠珍在湘西的割据势力,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引发的连锁反应。何键对于湘西苗民的革屯诉求处理不当,使得运动从和平请愿发展到武装抗屯,虽然在省军镇压下暂时平息,但抗战爆发后省军调拨前线武装革屯运动再次风起云涌,加之陈渠珍趁机在幕后多方运作"倒何",使得湘西局势更加复杂。何键下台后张治中主湘,通过谈判方式与革屯武装达成了"废屯升科"与"整编抗日"两项协定,并重新启用陈渠珍等一系列措施方使湘西局势稳定。

田怡[3](2011)在《中国近代民族区域整合之湘西民族地方:1930年代湘西革屯运动析论》文中指出1930年代的湘西革屯运动颇具规模、影响较大,在中国近现代史、民族关系史研究领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研究大多局限于革命范式,或从少数民族族别史(湘西苗族史)角度进行分析,难以客观的说明其全貌。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试图以中国近代民族区域整合的视角,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探讨。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以“谁要革屯,为何革屯”的问题切入,对革屯运动的历史背景及现实背景进行分析,即历史上中央王朝对于湘西地区的民族政策及清朝在湘西地区确立的屯政及其在民国以后的演变,其实质就是传统国家时期湘西民族地方与内地关系整合演进的历史过程。第二部分,张力与调适:从革屯请愿、武力革屯到革屯抗日,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以1930年的湘西革屯运动从“和平请愿”导“武装革屯”再到“革屯抗日”等几个阶段的发展变化,直到最后多方协调妥协后“废除屯政,共赴国难”的演变过程,对其中各方势力相互影响、掣肘及其权利诉求开展讨论。第三部分结语,是本文的结论。首先,1930年代湘西革屯运动实际上的历史和现实背景是历史上对湘西制度整合的必然反映。其次,革屯运动的几个阶段是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基础民众的力量是运动的根本力量。最后,制度建构是始终是湘西近代整合的核心,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是进行民族区域整合的根本性、指导性原则。

王珊[4](2019)在《清代嘉庆年间湘西苗疆“屯政”研究 ——以凤凰厅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湘西“苗疆”在乾隆时期实施“改土归流”后,大量的汉族官吏、汉民等进入苗区,在实行政策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民、苗之间经济利益的问题。“侵占”和“盘剥”苗民的汉民中不乏诸多官员、弁兵、地主等,在对待民、苗的争议上维护汉民,欺压苗民,以致当地政府与苗人的矛盾愈演愈烈,“苗疆”的苗民生活十分困难,社会也极不稳定。于是,乾嘉苗民起义爆发了,各寨的苗民自发组成了一支军事队伍奋起反抗清政府的压迫,以表示自己对政府官员统治的不满和愤恨。于是,清政府派遣数十万清兵和多名总督前来“平苗”,最终长达两年的苗民起义以失败告终。但经过这次起义,清政府意识到“苗疆”社会政局的不稳定性,遂针对“稳固”苗疆和有效治理苗疆施行了一系列的“善后”政策,由凤凰厅同知傅鼐主持推行。“屯政”实行后,相对稳定了湘西苗疆的社会秩序,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苗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文化教育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以乾嘉苗民起义的爆发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历史史料与文献,主要做以下内容的研究:第一:对“平定”苗民起义后,湘西“苗疆”的社会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嘉庆年间,清政府为稳定“苗疆”,开展了“屯政”,从而修建了边墙、哨卡,具体是如何施行的。第二:“屯政”展开的具体政策。从湘西各厅县的“均田”举措,到屯田的具体分配情况、募兵与训练、苗弁的管理措施和“均屯”过程中,由于凤凰厅田土不够,向临县麻阳、泸溪借调土地的具体过程。第三:湘西“苗疆”推行“屯政”后,地方政治、军事,和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湘西“苗疆”推行的“屯政”所有内容作统一的梳理,探讨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其成功治理了苗区,稳定了当时的民、苗关系。有助于了解嘉庆年间,湘西苗疆的历史发展脉络,为地方民族工作提供参考。

向夏琴[5](2019)在《湘西土家族苗族与抗日战争研究(1937—1945)》文中研究表明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湘西土家族苗族同胞纷纷投入抗战行列。本文主要以抗日战争时期湘西土家族苗族的抗战事迹为研究对象,从湘西土家族苗族的抗战动员和历史贡献为主要研究内容。力图呈现湘西土家族苗族同胞的抗战事迹和参与抗战中的具体表现,归纳并总结出对抗战胜利作出的历史贡献。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湘西地区大力开展征兵宣传动员,发动地方民众自卫力量,号召青壮年积极参军参战,壮大前线作战力量。中国共产党在湘西成立了组织工委,组建抗战机构和专业团体,发动社会团体力量,大力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动员民众支援前线,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着抗战影响的扩大,湘西地方势力开始觉醒与抗议,实行内部自我动员,以革屯军为代表,打出“抗日救国”的旗帜,并受招入编加入国民军正式部队。在国民革命军的带领和安排下,开赴前线,奋勇杀敌。随着战况的日趋紧张,大面积国土沦陷,战事不断向中西部地区扩张。大量机关单位和人口南下向西迁移,流入湘西。湘西成为战时兵员补给,物资转运和难民收容的重要之地。民族危亡时刻,湘西土家族苗族儿女,不仅积极应征入伍,奔赴前线对日作战,还在大后方积极开展支援活动。湘西敞开怀抱接纳内迁单位、组织、企业和个人,设置救济机构,发动社会团体爱心力量,开展难民救济工作。湘西民众参与修建川湘公路、芷江机场等建设,维护抗战交通;转运抗战物资,补给兵员支援前线。湘西地区开展献金运动,为抗战筹集物资和资金。在政府和社会团体的引领下,发动群众进行现金捐献、物资捐献和献机运动,从经济上支援前线抗战。此外,还全力配合打赢湘西会战,扭转抗战格局,成为抗战最终胜利的一股坚实力量。抗战时期,湘西土家族苗族同胞通过各种方式关心抗战、支援抗战、献身抗战,为抗战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湖南作为抗战后期的主战场,湖南抗战的胜利离不开湘西土家族苗族同胞的参与和支持。湘西土家族苗族儿女在参与抗战的过程中民族意识迅速觉醒,国家观念迅速增强。他们的参与和付出,壮大了全民族统一战线的队伍,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伍新福[6](1983)在《湘西“革屯”运动述评》文中研究说明 1936——1938年,湘西“屯田”七县,以永绥(今花垣、凤凰、乾城(今吉首)苗族人民为主体,掀起了大规模抗缴“屯租”,革除“屯田”的斗争,习称“革屯”运动。“革屯”义军曾连陷数县,遍及湘川黔三省边境,给国民党在湘西苗族地区的统治势力以沉重打击,促使省府主席何键调离湖南,当局不得不同意“废屯升科”,维持了近一百四十年的湘西“苗防屯政”体制彻底崩溃。苗族人民为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光辉一页。

吴启讷[7](2015)在《抗战洗礼下少数族群的中华民族化》文中研究指明中日战争对于近代中国的少数族群、边疆事务和国族整合造成了意外而重大的影响。战前日本威胁的加剧迫使国民政府调整其国族论述,同时向蒙、藏等族群的自治要求做出妥协,并承认"五族"以外其他弱势少数族群的政治权力;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被迫在中国西部重建其政治军事体系,获得与少数族群接触的空前经验。地方政治势力和中国共产党等政治力量也以各自的方式展开对少数族群的动员。较之日本对中国少数民族的动员,这些动员更贴近少数族群自身民族化过程的节奏,因而与少数族群的抗日行动衔接,结成对抗日本军事、政治攻势的共同阵线。从包含"国族"与"族群"两重含义的"民族"角度来看,抗战可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民"动员的战争。中国的少数族群也真正获得与汉人生死一体、命运与共的历史经验,在族群意识之外进一步建立了中华民族意识的雏形,对近代中国的国族建构、国家整合,以及境内非汉人人群身份的"中国国民"化与"少数民族"化有正面助益。

龙先琼[8](2012)在《近代湘西开发史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以区域史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要从区域历史同质性、整体性历史要素和多学科的角度研究近代湘西区域开发史;充分认识这项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阐述近代湘西开发引发的社会变迁;研究中要重视文献与田野相结合的历史人类学方法的运用。

麻勇斌[9](2015)在《苗族在抗日战争中的牺牲与贡献述略》文中研究说明70多年前,苗族主动参加抗日战争并牺牲7万人以上的将士。对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仅有一些零星的记述和调查。苗族参与抗战的情况可从五个方面对其进行整体梳理和描述:苗族将士为主的国民革命军部队——82师、85师、暂编5师、暂编6师等对日作战;苗族人(如万式炯、吴绍周等)为主要领导人的国民革命军部队同日军作战;苗兵较多的国民革命军部队(如中国远征军)对日作战;在国民政府、军队任职的苗人在苗区组织开展支持抗战活动;苗族民间组织、参加和支持抗日活动。激发和坚定苗族抗日决心的主要因素是:苗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届时的抗战形势,促使苗族作出以中华认同和国家认同为前提的抉择;苗族知识分子群体的引导作用;国民党政府迫于形势,解决苗区历史遗留问题,取信苗人的作用;届时的军政要人对苗族将士的信任和重用,激发苗族将士和广大民众一心为国的巨大热情和勇气;苗族固有的民族精神和传统动员机制的作用。

聂祖海,刘善述[10](1986)在《1936年—1938年湘西苗民“革屯”运动》文中认为 "屯政"的残酷统治清王朝镇压了湘黔边境苗民"乾嘉起义"以后,为了彻底根绝苗族人民的反抗,在"苗疆"恢复封建统治秩序,起用凤凰厅同知傅鼐"总理边务",在湘西举办"屯政",以加强对苗族人民的控制和防范。"屯政"的核心是"屯田养勇,设卡

二、湘西“革屯”运动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湘西“革屯”运动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湘西苗疆抗战动员研究(1936-193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旨趣与学术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施以动员的可能性:明清以降至抗战前夕的湘西“苗蛮”与中央
    一、“治生”与“恶习”下的铤而走险
    二、皇帝与官僚不同话语下的“苗乱”
    三、近代屯租制的多种疏漏
第二章 永绥革屯事件与革屯军内部的自我动员
    一、霸主的抗议
    二、革屯运动过程中的“变”与“不变”
    三、“接受招抚”与“继续倒何”:革屯尾声的分歧
第三章 外部知识界对“多匪”湘西的社会动员
    一、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话语的传播
    二、以沈从文斡旋苗民革屯军抗战事件看知识分子的话语传播
        (一) 沈从文对苗族革屯军的斡旋
        (二) 沈从文语言结构中双重民族主义话语的叠合
第四章 湖南省政府对湘西的社会动员及绩效
    一、何键主政时期的湘西困境与社会动员
        (一) 烫手的山芋:革屯过程中何键与陈渠珍的两败
        (二) 重“民族主义”轻“民生”
    二、张治中主政期间对湘西地区的社会动员
        (一) 对革屯军的顺势引导
        (二) “抗战建国”纲领下的动员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近代民族区域整合之湘西民族地方:1930年代湘西革屯运动析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学术界相关研究现状
    三、本文思路及主要观点
一、谁要革屯?为何革屯?
    (一) 治“蛮夷”之对策及其调整和演变
    (二) 乾嘉苗民起义与清代湘西"苗防屯政"的确立
    (三) 民国时期湘西屯政的演变
二、张力与调适:从革屯请愿、武力革屯到革屯抗日
    (一) 和平请愿
    (二) 武装革屯
    (三) 废除屯政,共赴国难
三、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清代嘉庆年间湘西苗疆“屯政”研究 ——以凤凰厅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学术研究综述
        一、关于湘西苗疆“乾嘉苗民起义”“屯政”研究的史料
        二、关于湘西苗疆“乾嘉苗民起义”、“边墙”的研究
        三、关于屯田兴起的原因及其制度的研究
        四、关于湘西苗疆屯防政策及治苗政策的研究
        五、关于湘西苗疆开展屯田的影响及革屯运动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代湘西苗疆“屯政”开展背景
    第一节 乾嘉苗民起义
    第二节 乾嘉苗民起义后湘西苗疆社会形势变化
        一、政治形势的变化
        二、社会与经济的变化
        三、湘西苗疆军事形势的变化
    第三节 傅鼐与“边墙”防御体系的完竣
        一、“边墙”的修筑
        二、修边、屯田与练勇
第二章 凤凰厅“均田”与“屯防”
    第一节 凤凰厅的“均田”举措
        一、均出屯田的来源
        二、“均屯”经久章程八条
    第二节 土地分配
    第三节 募兵与训练
    第四节 苗弁管理措施
    第五节 均麻、泸之田补凤地不足
    第六节 苗疆土地问题的背景与产权探讨
        一、乾隆时期的苗疆土地问题
        二、嘉庆年间“均田”过程中土地产权的变更
第三章 湘西苗疆实行“屯政”的影响与评价
    第一节 对地方政治与军事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
        二、军事影响
    第二节 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 对地方文化教育的影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湘西土家族苗族与抗日战争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2.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3.相关概念界定
第1章 湘西土家族苗族概述
    1.1 湘西概况与民族分布
        1.1.1 湘西的区域概况
        1.1.2 湘西的地理环境
        1.1.3 湘西的民族分布
    1.2 抗战前期湘西土家族苗族的社会简况
        1.2.1 陈渠珍统治下的湘西后土司时代
        1.2.2 张治中治湘,推行保甲制和新县制
        1.2.3 薛岳主湘,发展国民党党团组织
    1.3 湘西人民抗击外敌入侵的爱国主义传统
        1.3.1 明朝湘西土兵抗倭斗争
        1.3.2 鸦片战争中湘西人民的抗英斗争
        1.3.3 湘西将士保卫边疆,抗击各国侵略
        1.3.4 局部抗战时期,湘西同胞的爱国主义事迹
第2章 湘西土家族苗族的抗战动员
    2.1 国民政府在湘西的抗战动员
        2.1.1 对湘西土家族苗族的征兵动员
        2.1.2 发挥湘西民众动员自卫力量
    2.2 中国共产党在湘西的抗战动员
        2.2.1 动员民众,组建进步团体,开展抗战宣传
        2.2.2 加强湘西地区抗日救亡统战工作
        2.2.3 动员湘西民众支援前线作战
    2.3 湘西革屯军内部的自我动员
        2.3.1 湘西地方势力的觉醒与抗议
        2.3.2 革屯军“接受招抚”授编正式军队
第3章 湘西土家族苗族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贡献
    3.1 湘西土家族苗族儿女开赴前线作战
        3.1.1 抗战期间日寇在湘西犯下的罪行
        3.1.2 龙山营将士在淞沪浴血奋战
        3.1.3 嘉善之战湘西子弟兵痛歼日寇
        3.1.4 大庸县青年开赴抗日前线
        3.1.5 湘西革屯军参加抗日斗争
        3.1.6 湘西将士参加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
    3.2 湘西土家族苗族在大后方的支援与贡献
        3.2.1 接纳内迁机关和人口,开展难民救济工作
        3.2.2 湘西民众捐资捐物,积极开展献金运动
        3.2.3 修建川湘公路、芷江机场,维护抗战交通建设
        3.2.4 转运抗战物资和补给兵员,支援前线作战
    3.3 湘西土家族苗族开展抗日救亡宣传
        3.3.1 组织民训,组建专门机构,宣传抗日救亡
        3.3.2 组建专业性抗战团体,开展抗战宣传
    3.4 湘西土家族苗族在湘西会战中支援与贡献
        3.4.1 湘西土家族苗族民众积极备战
        3.4.2 湘西土家族苗族民众奋勇参战
        3.4.3 湘西土家族苗族民众踊跃支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6)湘西“革屯”运动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屯租”和“革屯”的由来
二、“革屯”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三、“革屯”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8)近代湘西开发史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以区域史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谓区域史视野
二、对近代湘西历史研究的学术反思
    1、专着方面涉及近代湘西开发历史的主要有:
    2、论文方面关于近代湘西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三、深化近代湘西开发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四、近代湘西开发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9)苗族在抗日战争中的牺牲与贡献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有关苗族抗战的记述与研究述评
三、苗族参加抗日战争的历史线索梳理
    (一)苗族将士为主的国民革命军部队 对 日作战
        1.国民革命军82师
        2.国民革命军85师
        3.革命军暂编5师、暂编6师
        4.国民革命军128师
    (二)苗族人为主要领导人的国民革 命 军 部队对日军作战
    (三)国民革命军部队中的苗兵对日作战
    (四)在国民政府、军队任职的苗人在苗族地区组织开展抗战活动
    (五)苗族民间武装和地方首领组织、参加和支持抗日
        1.海南“琼崖抗日自卫团独立队”抗日。
        2.苗区民间武装抗日。
        3.苗 族 乡 绅 贤 达 支 持 抗 日、收 留 沦 陷 区同胞。
四、激发和坚定苗族抗日决心的内外动力
五、结语

四、湘西“革屯”运动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湘西苗疆抗战动员研究(1936-1938)[D]. 项玮. 中国政法大学, 2014(03)
  • [2]抗战爆发前后之湘西革屯运动探析[J]. 张传跃. 民族论坛, 2016(02)
  • [3]中国近代民族区域整合之湘西民族地方:1930年代湘西革屯运动析论[D]. 田怡.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 [4]清代嘉庆年间湘西苗疆“屯政”研究 ——以凤凰厅为中心的考察[D]. 王珊. 吉首大学, 2019(02)
  • [5]湘西土家族苗族与抗日战争研究(1937—1945)[D]. 向夏琴.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6)
  • [6]湘西“革屯”运动述评[J]. 伍新福. 贵州民族研究, 1983(04)
  • [7]抗战洗礼下少数族群的中华民族化[J]. 吴启讷. 江海学刊, 2015(02)
  • [8]近代湘西开发史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以区域史为视角[J]. 龙先琼.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 [9]苗族在抗日战争中的牺牲与贡献述略[J]. 麻勇斌. 贵州社会科学, 2015(04)
  • [10]1936年—1938年湘西苗民“革屯”运动[J]. 聂祖海,刘善述. 民族论坛, 1986(02)

标签:;  ;  ;  ;  ;  

湘西“格屯”运动述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