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交小鼠对约氏疟原虫敏感性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胡开元[1](1985)在《SMMC/C系小鼠的建立和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在生物医学研究工作中,为了减少和避免实验动物个体间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常常需要用近交系动物做实验。目前全世界各国实验室维持和使用的小鼠近交系及其亚系至少在250种以上,曾被广泛道选用于遗传、免疫、肿瘤、代谢、内分泌等各方面的研究。但易于感染约氏疟原虫的小鼠品系,国内外报道极少。疟疾为我国常见病之一,也是军事医学研究的重点项目,防疟有助于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具有战略意义。为了开展人类疟疾病因和防治实验研究,需要建立约氏疟原虫敏感近交系。SMMC/C小鼠是我校建立的第一个对约氏疟原虫敏感的近交系动物。在培育过程中,某些生物学特性已表现出相对稳定,也受到医
黄家章,龚建章[2](1983)在《近交小鼠对约氏疟原虫敏感性的观察》文中认为小鼠为疟疾实验研究最常用的动物。寻求出小鼠对约氏疟原虫易感的品系(株),对疟疾实验研究是非常需要的。本文报告9株近交小鼠及一株远交小鼠对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yoclii)—斯氏按蚊(Anopheles stephensi)系统的敏感性的实验结果,经蚊传和血传试验表明:(1)输血转种所有小鼠均极敏感,而子孢子感染则各鼠株之间有差异,SMMC/C株等6个鼠株最为敏感,阳性率为100%;(2)子孢子感染的原虫血症出现时间,以SMMC/C株最早,并且出现时间比较一致;(3)斯氏按蚊对各阳性鼠株的易感性以SMMC/C株的腺感染率最高(73.20±59.2%)。因而,认为小鼠SMMC/C株—斯氏按蚊系统作为鼠疟实验动物模型较为适宜。另外,本文还报告,在约氏疟原虫感染SMMC/C鼠株实验中发现(1)每鼠接种子孢子5000个可使全部鼠感染上;(2)子孢子在鼠血清葡萄糖生理盐水在3~5 C或23~25 C下体外保存24小时后,90%以上的小鼠被感染上;(3)环境温度18~20 C对小鼠感染疟原虫发育最适宜;(4)幼鼠对子孢子感染最敏感,成年鼠次之。 对本试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龚建章,黄家章[3](1985)在《不同鼠类对鼠疟原虫的敏感性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 不同种类的疟原虫对脊椎动物的感染有严格的特异性。一般情况下,一种疟原虫,只能感染相对应的同类型宿主(除个别种类和特殊情况外)。例如,鼠疟原虫(Rodent malaria)一般只能感染鼠类,并且在同类型宿主中,它们对各种疟原虫还有不同的敏感性,并受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近年我国从国外引进多种鼠疟原虫(或虫株),研究和了解各种鼠类对鼠疟原虫
郭凤川,戴祖瑞,陈林[4](1984)在《SMMC/C系小鼠生物学特性研究 Ⅳ.SMMC/C系小鼠疟原虫敏感性的初步观察》文中研究指明 在疟疾实验中,需要使用对疟原虫敏感性较高的小鼠。SMMC/C 系小鼠为本校动物所培育由昆明株小鼠近交繁殖的纯系小鼠。本实验以 SMMC/C 系小鼠为实验动物。对约氏疟原虫(Plasmoclium yaelii)。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ANKA 株子孢子感染及输血感染的敏感性分别进行了观察。
黄家章[5](1982)在《鼠疟原虫生物学研究 Ⅱ.环境温度、近交系SMMC/C鼠龄和性别对约氏疟原虫体内发育过程的影响》文中指出 前文已经报导近交系小鼠(SMMC/C系)对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1ii)一斯氏按蚊(Anopheles stephensi)系统最为敏感,经子孢子和输血感染后的动物阳性率均为100%,蚊虫的腺感染率为73.20±5.92%.因而把这一鼠株作为这一系统的实验动物模型,是适宜的.本文研究环境温度、不同鼠龄和性别的近交系小鼠对约氏疟原虫发育过程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黄家章[6](1981)在《鼠疟原虫生物学的研究 Ⅰ.各纯系小鼠对约氏鼠疟原虫、斯氏按蚊系统敏感性的观察(二)》文中研究表明 结果二.输血感染各系小鼠的比较10系小鼠,每系12—18只动物(每次实验6只,重复1—2次)。每只鼠腹腔接种500 万红内期原虫。当天(D0),第二(D1)和第三天(D2)连续血检,然后隔日血检,结果见表5。从表5可见,各系小鼠对约氏疟原虫红内期原虫都很敏感。其原虫感染的消长过程
胡开元,季鼎成[7](1983)在《SMMC/C系小鼠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Ⅱ.对约氏疟原虫的敏感性》文中研究说明 症疾为我国常见病之一,也是军事医学研究的重点项目。它有助于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具有战略意义。小鼠是疟疾实验研究中最常用的动物,但易于感染约氏疟原虫的小鼠品系,国内外报道极少。为了开展人类疟疾的病因和防治实验研究,需要建立约氏疟原虫敏感近交系小鼠。因此,本校动物所从1977年开始将昆明种小鼠按兄妹交配,现已繁殖了24代,经毛色基因、皮肤移植、生化酶学等遗传学测定结果,已符合纯系的标准,并证明对约氏疟原虫——斯氏按蚊系统敏感,是疟疾病因性预防研究较理想的动物模型。本报告仅就其培育历史、建立经过先行报告如下。
黄复生,王兴相[8](1985)在《影响鼠疟模型的因素》文中研究表明 自1948年Vincke和Lips在非洲发现伯氏疟原虫以来,现已发现和分离出很多种、株鼠疟原虫。鼠疟的发现为实验室研究疟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型,它容易获得、费用低廉。如子孢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方面的很多发现,首先在鼠疟模型上获得。后扩展到猴疟和人疟。鼠疟的研究现已广泛应用于疟疾免疫学、化学药物的治疗和筛选、疟原虫生化等方面的研究。
贾博寅[9](2014)在《感染弓形虫宿主的转录组及标识性microRNAs的研究》文中认为刚地弓形虫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虫,能广泛引起人类和温血动物的不同病理效应。根据弓形虫感染小鼠的毒力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克隆世系,I型虫株如RH株,公认是感染小鼠的最强毒株,造成宿主的非典型性弓形虫眼病。II型虫株如ME49株,其半数致死量低于RH株,是主要感染人类的虫株,III型虫株很少出现在人类病例中,具体原因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90%以上的全身性弓形虫病患者死于弓形虫脑病。国内外许多科研工作者建立动物模型,用于探索弓形虫脑病的发病机制。基因芯片可系统分析宿主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宿主的全部基因组改变情况。这种工具被广泛的应用于鉴别细菌和病毒基因组表达的改变。基因芯片也被应用于寄生虫的基因表达分析,如艾美耳球虫和恶性疟原虫等。在弓形虫感染的研究中,以往的实验都是在细胞水平上的分析,对宿主体内感染知之甚少。许多的研究指出寄生虫感染宿主神经细胞后能引起宿主行为的改变,但没有阐明原因。为更好的理解感染弓形虫后宿主与寄生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我们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在第一个研究中,我们系统地分析了感染弓形虫I型RH株和II型ME49株小鼠脑组织和淋巴细胞的转录组情况。分离感染弓形虫RH株,ME49株小鼠和健康小鼠脑组织及淋巴细胞总RNA,各组样本cRNA与荧光染料Cy3结合,被标记的cRNA与小鼠表达谱全基因芯片杂交。分析脑组织和淋巴细胞感染弓形虫后的基因组表达水平,并对差异基因通过Q-PCR进一步验证。利用GO、Pathway和Signal-Net分析数据,结果显示在不同毒力株弓形虫急性感染时,小鼠的神经和免疫系统应答反应具有明显的差异。弓形虫强毒株对小鼠神经系统的损伤作用强于弱毒株虫体,并且宿主的先天性免疫反应比较明显,获得性免疫反应受到抑制。感染弓形虫弱毒株后,脑组织和外周淋巴细胞的先天性免疫反应和获得性免疫反应均强于感染弓形虫强毒株的小鼠。不同刚地弓形虫株对宿主神经和免疫系统应答的调节都具有显着差异,这可能与虫株的特异性有关。积极开展对弓形虫脑病的研究和探索其发病机制是保护人类健康的重要工作。另一方面,弓形虫病在亚洲,非洲,南美洲包括欧洲均有报道。弓形虫病的及时诊断可降低由弓形虫引起的宿主相关损伤。弓形虫病在免疫抑制的患者和孕妇体内造成严重后果,新生儿将导致听力、视力、神经系统疾病,对孕妇的早期治疗可避免新生儿感染。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更为敏感和特异的弓形虫病诊断方法。microRNAs(miRNAs)是由21-25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小RNA分子,可能在宿主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miRNAs可稳定存在血浆中,已被证实血浆miRNAs作为生物诊断标识物应用于人类癌症检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感染弓形虫的宿主血浆中用于诊断的循环miRNAs的报道。在第二个研究中,通过Q-PCR array筛选了在小鼠体内具有重要功能的414个miRNAs,其中mmu-miR-712-3p,mmu-miR-511-5p和mmu-miR-217-5p三个miRNAs显着性上调,进一步在感染弓形虫的小鼠、大鼠和人类的血浆样本中验证了这三个miRNAs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这三个miRNAs与弓形虫感染具有显着相关性。血浆循环miRNAs:miR-712-3p,miR-511-5p和miR-217-5p有希望成为弓形虫病诊断新型标识物,这一结果为进一步预测临床弓形虫病打下基础,为临床医生能够快速准确的掌握患者病情提供帮助。
丁正梁,胡开元,邹惠莉,王嘉融,舒家模[10](1984)在《SMMC/C近交系小鼠与昆明种小鼠的血液生化学测定值比较》文中提出 SMMC/C 小鼠为第二军医大学用昆明种培育的近交系[1],并经毛色基因测定[2],皮肤移植试验[3],生化标志基因测试[4]等确定已纯化。并知对约氏疟原虫具有敏感的生物学特性[5]。为了弄清其临床生化值背景,本文对 SMMC/C 小鼠及其原非近交的昆明种封闭群小鼠一起进行了多种生化指标的测定比较,其结果报道于下。
二、近交小鼠对约氏疟原虫敏感性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交小鼠对约氏疟原虫敏感性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3)不同鼠类对鼠疟原虫的敏感性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一、鼠疟原虫的种类 |
二、脊椎动物宿主 |
(一)自然界脊椎动物宿主 |
1. 伯氏疟原虫 |
2. 约氏疟原虫 |
3. 文氏疟原虫 |
4. 夏氏疟原虫 |
(二)实验室脊椎动物宿主 |
1. 伯氏疟原虫 |
2. 约氏疟原虫 |
3. 文氏疟原虫 |
4. 夏氏疟原虫 |
三、无脊椎动物宿主 |
四、原虫接种的量与动物阳性率的关系 |
五、温度对鼠疟原虫生活史的影响 |
六、鼠龄和鼠的性别对敏感性的影响 |
七、对氨基苯甲酸(PABA)对原虫发育的影响 |
八、伴随感染(Concomitant infection)的影响[17] |
九、结语 |
(9)感染弓形虫宿主的转录组及标识性microRNAs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弓形虫与弓形虫病 |
1.1 弓形虫病原学 |
1.2 弓形虫免疫学 |
1.3 弓形虫病发病机理 |
第2章 循环MIRNAS作为疾病诊断标识物的研究进展 |
2.1 miRNAs 的概述 |
2.2 miRNAs 的发现 |
2.3 miRNA 的生物合成及作用 |
2.4 循环 miRNAs 的发现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
2.5 循环 miRNAs 的稳定性 |
2.6 循环 miRNAs 的检测方法及研究策略 |
2.7 循环 miRNAs 为弓形虫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新途径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弓形虫速殖子纯化及不同虫株感染BALB/C小鼠的实验.21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2章 感染不同弓形虫株小鼠的转录组差异分析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感染不同弓形虫株小鼠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感染弓形虫RH株BALB/C小鼠血浆中标识性MIRNAS的初步筛选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标识性 MIRNAS 在大量感染弓形虫的小鼠,大鼠和人类血浆样本中的验证 |
5.1 材料 |
5.2 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近交小鼠对约氏疟原虫敏感性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SMMC/C系小鼠的建立和生物学特性研究[J]. 胡开元. 上海实验动物科学, 1985(02)
- [2]近交小鼠对约氏疟原虫敏感性的观察[J]. 黄家章,龚建章.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1983(S1)
- [3]不同鼠类对鼠疟原虫的敏感性及影响因素[J]. 龚建章,黄家章. 动物学杂志, 1985(06)
- [4]SMMC/C系小鼠生物学特性研究 Ⅳ.SMMC/C系小鼠疟原虫敏感性的初步观察[J]. 郭凤川,戴祖瑞,陈林. 上海实验动物科学, 1984(04)
- [5]鼠疟原虫生物学研究 Ⅱ.环境温度、近交系SMMC/C鼠龄和性别对约氏疟原虫体内发育过程的影响[J]. 黄家章.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1982(02)
- [6]鼠疟原虫生物学的研究 Ⅰ.各纯系小鼠对约氏鼠疟原虫、斯氏按蚊系统敏感性的观察(二)[J]. 黄家章.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1981(02)
- [7]SMMC/C系小鼠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Ⅱ.对约氏疟原虫的敏感性[J]. 胡开元,季鼎成.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1983(04)
- [8]影响鼠疟模型的因素[J]. 黄复生,王兴相. 预防医学情报, 1985(06)
- [9]感染弓形虫宿主的转录组及标识性microRNAs的研究[D]. 贾博寅. 吉林大学, 2014(10)
- [10]SMMC/C近交系小鼠与昆明种小鼠的血液生化学测定值比较[J]. 丁正梁,胡开元,邹惠莉,王嘉融,舒家模. 上海实验动物科学, 19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