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持续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伴格林-巴利综合征一例

慢性持续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伴格林-巴利综合征一例

一、慢性迁延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伴格林—巴利综合征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惜燕[1](2019)在《当代中医病机创新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60余年来中医病机理论研究的创新成果,分类整理病机创新理论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以及中医病机创新理论体系的构建,全面展示现代中医病机理论创新研究的现状,深入探讨现代中医病机理论的演变规律,明确中医病机理论的发展趋势与研究路径,以期能补充丰富传统中医病机理论体系,推动构建当代中医病机学。方法:充分收集中医病机理论创新研究的相关文献,在对“病机创新理论”的范畴进行严格界定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对象及目的,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文献查找、筛选,再依据逻辑分析法、科学哲学研究法对提取归纳的病机创新理论进行概念规范、特性厘清、层级划分、分类鉴别,创新性质及其临床意义的评价,病机创新理论演变规律的分析,最终构建创新性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结果: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中医病机理论研究的创新成果:(1)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素、分层、分类)对“病机”进行科学定义,从而准确指导病机创新理论的评价研究。病机作为疾病发生、发展、转归机理的本质概括,以因、位、性、势四者为基本要素,可分为单一病机与复合病机两类,层级划分是对病机从宏观到具体的准确把握。现代对“证”的内涵研究认识未达统一,病机与证的关系还需进一步探索。(2)系统梳理病机理论创新的研究成果,依据内容划分为毒邪病机、络病病机、毒损络脉病机、伏邪病机、玄府病机、情志病机、上火病机、复合病机及其他病机九个方面。界定各病机理论的概念或含义,厘清其形成原因、致病特性、致病机理、临床表征、生物学基础、鉴别分类、创新应用等,理清其逻辑层次,展示病机创新理论的研究现状,初步形成了共识性的病机创新理论。(3)从传统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到建立,深入剖析其所存在的内容不确定、层级不清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构建创新性的中医病机理论体系。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一是以脏腑经络分系统,以外感内伤分类病,明确系统病机与类病病机的概念内涵及要素;二是明确内生五邪病机是内伤病机,应归属于类病病机范畴;三是初步将病机理论创新的研究成果纳入创新性中医病机理论体系。(4)剖析中医病机创新理论形成的规律,建立病机理论创新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了病机创新理论形成的四大影响因素,包括哲学思维、疾病谱变化、现代科技和其他因素;探索了病机创新理论形成的三大模式,包括临床实践的总结概括,经典理论的挖掘诠释,病机假说的检验验证;提出了病机理论的创新路径和整体要求。结论:界定“病机”“伏邪”“玄府”“情志病因”“上火”等概念范畴,为病机创新理论的研究和病机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梳理总结毒邪病机、络病病机、毒损络脉病机、伏邪病机、玄府病机、情志病机、上火病机、复合病机及其他病机九个方面的病机创新理论,可促进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创新构建一个内容明确、结构合理、逻辑清晰的中医病机理论体系,阐明中医病机理论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研究病机理论的创新规律,为病机创新理论的系统评价提供依据,有助于形成科学有效的病机创新理论。诸方面一定程度上补充丰富了传统中医病机理论,促进了现代中医病机学的发展。

焦富勇,冯爽,徐曼[2](2012)在《丙种球蛋白的临床应用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丙种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并能与相应抗原特异结合的一类球蛋白。本研究综合分析近年来在医学期刊上发表的关于丙种球蛋白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分析其适应证、治疗方法与疗效,认为丙种球蛋白因其抗体活性,含有广谱抗细菌和抗病毒的IgG抗体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综述丙种球蛋白的临床应用新进展。

黄永森,逄金聚,于德航,吴力克,王启娟[3](1995)在《慢性迁延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伴格林—巴利综合征一例》文中研究指明 1994年我们收治1例慢性迁延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伴格林一巴利综合征的患者,并观察了血清和脑脊液乙肝标志物的相互关系,报告如下。1 病历资料患者,男,29岁,因手脚麻木半年,四肢无力、行走困难2个月,于1994年4月入院。半年前无明显诱因觉双手指麻木,继之双脚麻木,在单位卫生队按

周细国[4](2006)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腺苷脱氨酶的应用价值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不同阳性类型感染者的血清腺苷脱氨酶(AD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速率法测定血清ADA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俗称“二对半”);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按HBV标志物阳性情况将感染者分为3组:A组50例,为HBsAg、HBeAg、抗-HBc阳性(俗称“大三阳”),HBV DNA阳性;B组54例,为HBsAg、抗-HBc阳性,HBV DNA阳性或阴性;C组94例,为HBsAg、抗-HBe、抗-HBc阳性(俗称“小三阳”),HBV DNA阳性或阴性。正常对照组60例,为医院体检的健康成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检测血清ADA水平。结果:血清ADA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A组、B组、C组、正常对照组,A、B、C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三组之间比较:A组显着高于B组(P<0.05);B组显着高于C组(P<0.05);C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B组和C组中的HBV DNA阳性患者均高于HBV DNA阴性感染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A组的血清ADA水平略高于B组中的HBV DNA阳性感染者,无显着性差异(P>0.05)。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ADA阳性率与HBV DNA阳性率的相关性,经X2检验,X2值为3.45,(P>0.05),结果显示,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ADA水平与HBV DNA测定对乙肝病毒复制水平的观察有相同的效果,ADA水平检测亦可作为观测乙肝病毒复制水平的一项指标。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标志物阳性类型不同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ADA水平存在差异;检测血清ADA水平与HBV DNA测定对乙肝病毒复制水平的观察有相同的检测效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ADA在一定程度上反映HBV的复制情况,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一个良好指标,其水平测定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徐洋[5](2005)在《丙种球蛋白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丙种球蛋白(γ-Globulinm,Gammaqlobu lin)原为免疫球蛋白(Immuneg lobulobulin,Ig)的统称,是具有抗体活性,并能与相应抗原特异地结合的一类球蛋白。1丙种球蛋白的作用机理1.1被动免疫给患者输入现成抗体,使之得到完全保护, 暂时防止发病,或得到部分保护而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如预防麻疹。1.2被动-自动免疫在部分保护下发生轻度或局部的感染过程,随后产生较持久的自动免疫。如预防甲型病毒性肝炎一次效果可达数月,明显超过丙种球蛋白的半衰期(16~20天)。1.3免疫抑制特异抗体和相应抗原同时存在于体内,当抗体过剩时机体即不再产生相应抗原的抗体。如在麻疹疫苗接种前1周内注射丙球,麻疹疫苗自动免疫作用的产生就会受到阻碍和抑制。1.4脱敏大量的IgG可以血流中与相应的抗原结合,使抗原不能再与细胞上的亲细胞抗体起作用,从而避免I型过敏反应的发生。

郭宏华[6](1999)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肝外表现》文中研究说明1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1)结节性多动脉炎 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或结节性多动脉炎 (PAN)是慢性HBV感染相关的较严重的肝外表现之一,30%~70%PAN患者有HBV感染。临床上,首先出现高血压、嗜酸细胞增多、腹痛、发热、皮疹、多关节炎、多关节痛,然后累及到肾脏、胃肠道、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而成为多系统弥漫坏死性动脉炎。中、小动脉及细动脉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和血管周围浸润。大多数患者有明显的血管影像学变化,包括器官的微小动脉瘤、狭窄和闭塞,然而常出现于肾、肝和肠系膜血管。血管炎的严重度和肝病的严重度没有明显的关系。30%~50%患者死于血管炎,肾、胃肠道表现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2)肾小球肾炎 70年代初首先描述慢性HBV感染与肾小球肾炎(GN)有关,HBV相关GN主要发生在男性儿童,膜性肾小球肾炎(MGN)和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MPGN)是最常见的肾小球病变类型。HBV相关 GN最常见的表现是肾病综合征,其诊断依据:血清 HBV抗原或抗体阳性,肾活检显示免疫复合物性 GN,免疫细胞化学法表明肾小球沉积物含有一种或以上的HBV相关抗原(HBsAg/HBcAg/HBeAg)。最常观察到的HBV血清学形式是HBsAg、HBeAg和抗HBc阳性。此外,大多数患者血清C3(偶尔 C4)水平降低,提示补体经典途径激活。HBV相关 GN,尤其?

张人杰,孟东军[7](1997)在《急性乙型肝炎后伴发球后视神经炎四例报告》文中指出

缪正秋[8](1995)在《病毒性肝炎的非典型表现》文中提出 由五种以上嗜肝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其损害虽以肝实质细胞为主,但由于病毒及其免疫复合物可损害机体其他组织器官,同时病毒感染后所引起的免疫紊乱,继发于肝功能障碍和药物治疗的影响,导致各种非典型表现的产生。认识这些表现,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程五中[9](2010)在《基于《伤寒论》中寒热错杂证的辨治方法探讨艾滋病的辨治思路》文中指出AIDS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HIV/AIDS是上世纪80年代初新发现的疾病,短短28年,它夺走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并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被称为“超级癌症”,“世纪瘟疫”。由于多种原因,到目前为止尚未总结出其证候分布和病机演变规律,直接影响了对该病的辨证论治和疗效评价。因此有必要根据中医学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想、运用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统计学等方法,开展HIV/AIDS中医证候研究,收集HIV/AIDS的症状特点及证候特征,归纳出其基本中医证候类型,揭示艾滋病病机演变规律,将为中医药辨证治疗艾滋病以及开展其它相关研究提供证候学依据,同时会提高中医治疗HIV/AIDS的疗效。从检索到的文献和本课题已经进行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来看,HIV/AIDS患者在一定阶段的临床表现和病机与《伤寒论》寒热错杂证的临床表现和病机多有相似,所以借鉴《伤寒论》中寒热错杂方证的辨证论治的方法将会提高HIV/AIDS患者的治疗水平。研究目的1、探讨《伤寒论》寒热错杂方证的形成原因,症状特点,病机特征,组方思路,方药功用。2、通过大样本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艾滋病的临床表现,探讨其病因病机。3、从寒热错杂证的辨证论治思路来探讨艾滋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思路。研究方法1.通过文献检索来探讨《伤寒论》寒热错杂方证的形成原因,症状特点,病机特征,组方思路,方药功用。2.本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自2005年10月起在某省四地区,随机抽取HIV/AIDS患者和同地区的非HIV感染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收集HIV/AIDS患者和对照组的中医四诊信息和辨证结果。采用SPSS 13.0, Lisrel8.51等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数据采用X2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推断,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探讨艾滋病中医症状与证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寒热错杂方证的研究结果通过对《伤寒论》中寒热错杂证和历代寒热错杂证病案的分析,得出寒热错杂证发病的主要病位是中焦脾胃,与肝胆疏泄失职关系密切,多数病程较长并伴有正气不足的病机特征。寒热错杂证的主要临床表现多为肢厥,腹痛、胃痛、心下痞、饥不欲食、脐腹动悸、久利和大便长期异常等症状。脉弦、舌苔黄腻是寒热错杂证的特征性舌脉。2.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调查结果本次调查共收集到HIV/AIDS患者组1279例合格病例、对照组778例合格病例,结果如下:2.1症状调查中HIV/AIDS患者组出现频率大于20%症状有25种。分别是属于脾胃系统的有口味,胃脘满痛,纳呆食少,呕恶,腹泻;属于肺系统的有咳嗽咳痰,喘息,咽喉病变;属于心系统的有心慌心悸,胸闷胸痛,神志异常;属于肝系统的头晕;属于肾系统的有小便异常;属于全身症状群的有神疲,乏力,躯体异常,恶寒,口渴,睡眠异常,汗出异常,头痛,皮肤瘙痒,脱发,消廋,淋巴结肿大。经统计学分析,患者组的25种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脉象患者组共出现175种脉象。前十位依次为沉细,沉,沉细弱,弦滑,数细,滑,弦细,沉数细,数滑,沉细虚,占全体脉象50.12%。对照组出现108种脉象。前十位依次为沉细,沉,平,弦细,滑,弦滑,沉弱,弦,沉弦,细,占全体脉象54.24%。经统计学分析,患者组脉沉、沉细弱、数细、弦细、滑数、沉细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舌色患者组共出现26种舌色。前五位依次为淡红,红,暗,淡白,红暗,占总体舌象的91.23%。对照组出现18种舌色。前五位依次为淡红,红,淡白,暗,红暗,占总体舌象的95.67%。经统计分析,患者组舌色淡红、红、淡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舌形患者组共出现24种舌形,前五位依次为正常,胖大,薄廋,胖大齿痕,齿痕,占总体舌形的91.87%。对照组出现15种舌形。前五位依次为正常,胖大,薄廋,齿痕,胖大齿痕,占总体舌形的96.53%。经统计学分析,患者组舌形正常、胖大、胖大齿痕、齿痕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舌态患者组出现了13例萎软舌、5例震颤舌,对照组没有出现,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舌下脉络患者组共出现11种舌下脉络。前五位依次为正常,粗胀,短缩,青紫,曲张,占总体98.59%。对照组出现8种舌下脉络。前五位依次为正常,短缩,粗胀,青紫,曲张,占总体99.11%。经统计学分析,患者组正常、粗胀、短缩、青紫、曲张与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苔质患者组共出现42种苔质。前六位依次为薄,厚腻,薄腻,厚,腻,薄滑润,占总体85.14%。对照组共出现25种苔质。前六位依次为薄,厚腻,薄腻,薄滑润,腻,厚,占总体91.90%。经统计学分析,患者组舌苔薄、厚腻、厚、薄滑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苔色患者组共出现11种苔色。前3位依次为白,黄,黄白相兼,占总体98.12%。对照组共出现9种。前3位依次白,黄,黄白相兼,占总体98.71%。经统计学分析,患者组苔色白、黄、黄白相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证候患者组共出现123种证候。前十位依次为湿热内蕴兼脾气虚弱,湿热内蕴兼肺脾气虚,湿热内蕴兼气阴两虚,湿热内蕴,脾气虚弱,痰热蕴肺,湿热蕴毒兼脾气虚弱,湿热蕴毒兼肺脾气虚,湿热内蕴兼气血亏虚,肝郁气滞兼脾气虚弱,占总体证候的53.01%。对照组出现69种证候。前8位依次为正常,脾气虚弱,湿热内蕴,湿热内蕴兼脾气虚弱,肺脾气虚,肝郁气滞,肝郁气滞兼脾气虚弱,气阴两虚,占总体证候的72.10%。经统计学分析,患者组湿热内蕴兼脾气虚弱、湿热内蕴兼肺脾气虚、湿热内蕴兼气阴两虚、脾气虚弱、湿热蕴毒兼脾气虚弱、湿热蕴毒兼肺脾气虚、湿热内蕴兼气血亏虚、正常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0症状与证候关系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研究结论艾滋病是感受HIV病邪所致的一种复杂病变,它不同于普通疫邪从口鼻感受,而是通过表络损伤入侵人体。发病后兼有外感和内伤为病的两种特征,其病程长,病情多变,病势深重,病变可涉及五脏六腑。病性上艾滋病既不是单纯伏气温病,也不是单纯内伤虚劳、症瘕、恶核,而是一种正虚邪恋、虚实寒热错杂的复杂病变,有其独特的病机和传变规律。依据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并结合艾滋病中医证候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论得出,艾滋病的临床证候多见寒热虚实错杂证,病机关键是中焦脾胃失调、和湿热为患同时并存,常兼有肝失疏泄之证,并有湿热蕴结日久化毒的趋势,同时伴有气血津液亏损的特点。虚证以脾肺不足为主。实邪多为痰湿、热毒、血瘀。从上述结论来看,仲景所开创的辛开苦降方法可以适用于艾滋病一定阶段的辨证治疗。本次调查是基于一个省内艾滋病患者横断面调查,并且调查中收集到的艾滋病急性感染者和危重患者的病例很少,所以得出的症状群归类、证候分布,病机特点带有局限性。是否符合全国其它地区艾滋病的特点,以及本次所得出艾滋病中医证候结构方程模型是否能经得住其它地区艾滋病中医证候数据的检验,还有所提出的艾滋病治疗思路的疗效都有待以后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贾雨亭[10](2005)在《乙肝病毒引起的新疾病》文中认为

二、慢性迁延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伴格林—巴利综合征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迁延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伴格林—巴利综合征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中医病机创新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3 研究范畴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学方法
        4.2 逻辑学方法
        4.3 科学哲学方法
    5 研究路径
第一部分 中医病机概念创新研究
    1 病机的内涵
    2 病机的外延
        2.1 依据构成内容分要素
        2.2 依据等级关系分层次
        2.3 依据复杂程度分类
    3 病机与证关系研究
        3.1 证是疾病外候
        3.2 证是证候阶段本质
        3.3 其他认识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中医病机创新理论研究
    1 毒邪病机
        1.1 毒邪的内涵
        1.2 毒邪的外延
        1.3 致病特点
        1.4 创新应用
    2 络病病机
        2.1 络脉的含义
        2.2 络脉的生理
        2.3 病机含义
        2.4 创新应用
    3 毒损络脉病机
        3.1 病机含义
        3.2 创新应用
    4 伏邪病机
        4.1 伏邪概念
        4.2 形成机制
        4.3 致病特性
        4.4 创新应用
    5 玄府病机
        5.1 玄府的含义
        5.2 玄府的生理
        5.3 玄府的病理
        5.4 生物学基础
        5.5 玄府与络脉
        5.6 创新应用
    6 情志病机
        6.1 情志病因的概念
        6.2 情志病因的形成
        6.3 致病特性
        6.4 致病机理
        6.5 创新应用
    7 上火病机
        7.1 上火的含义
        7.2 病机形成
        7.3 致病机理
        7.4 临床表征
        7.5 生物学基础
        7.6 创新应用
    8 复合病机
        8.1 瘀热病机
        8.2 瘀毒病机
        8.3 痰瘀互结
        8.4 毒热病机
    9 其他病机
        9.1 脏腑风湿
        9.2 瘀血生风
        9.3 虚气留滞
        9.4 气虚浊留
        9.5 奇经病机
        9.6 体质与病机
    10 小结
第三部分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创新研究
    1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的形成研究
        1.1 教材病机体系
        1.2 专着病机体系
    2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的现状研究
        2.1 中医病机理论具体内容的确定
        2.2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的逻辑问题
    3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的创新构建
    4 小结
第四部分 中医病机理论创新规律研究
    1 中医病机理论创新的影响因素
        1.1 中医哲学思维方法的影响
        1.2 现代疾病谱变化的要求
        1.3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
        1.4 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
    2 中医病机理论创新的形成模式
        2.1 临床实践的总结概括模式
        2.2 经典理论的挖掘诠释模式
        2.3 病机假说的检验验证模式
    3 中医病机理论创新的整体要求
        3.1 始终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3.2 始终以多学科、多方法、多层次研究为手段
        3.3 始终以服务临床、提高疗效为目的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医病机理论的创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2)丙种球蛋白的临床应用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丙种球蛋白的给药方法
2 IVIG的临床应用
    2.1 细菌感染性疾病
        2.1.1 新生儿及早产儿败血症[2]
        2.1.2 新生儿溶血症
        2.1.3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3]
        2.1.4 新生儿脓疱症
    2.2 脓毒败血症
    2.3 结缔组织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2.3.1 川崎病
        2.3.2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4]
    2.4 呼吸系统疾病
        2.4.1 毛细支气管炎[5]
        2.4.2 重症肺炎[6-8]
        2.4.3 支气管哮喘[9]
    2.5 血液系统疾病
        2.5.1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11]
        2.5.2 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12]
        2.5.3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5.4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5.5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2.6 神经系统疾病
        2.6.1 格林-巴利综合征[13]
        2.6.2 癫痫[14]
        2.6.3 重症肌无力 (MG)
        2.6.4 重症病毒性脑炎[15-16]
        2.6.5 多发性硬化 (MS) [17-18]
    2.7 病毒性心肌炎
    2.8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9 艾滋病
3 丙种球蛋白的预防作用
    3.1 预防麻疹
    3.2 预防甲型病毒性肝炎
    3.3 预防脊髓灰质炎
    3.4 预防风疹
    3.5 预防流行性腮腺炎
    3.6 预防水痘
    3.7 防治百日咳
    3.8 防治破伤风
    3.9 防治狂犬病及治疗免疫缺陷病
4 IVIG疗法的副作用与对策
    4.1 副作用
        4.1.1 过敏反应
        4.1.2 并发感染
    4.2 对策
        4.2.1 控制IVIG的输注速度和剂量
        4.2.2 预防过敏反应
        4.2.3 严格掌握适应证
5 IVIG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4)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腺苷脱氨酶的应用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仪器与设备
        2.1.2 主要试剂
    2.2 方法
        2.2.1 技术路线
        2.2.2 研究对象及分组
        2.2.3 ADA测定
        2.2.4 HBV DNA测定
        2.2.5 HBsAg测定
        2.2.6 抗-HBs测定
        2.2.7 HBeAg测定
        2.2.8 抗-HBe测定
        2.2.9 抗-HBc测定
        2.2.10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各组间ADA水平比较
    3.2 HBV DNA阳性与阴性感染者间ADA水平比较
    3.3 ADA阳性率与HBV DNA阳性率的相关性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综述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8)病毒性肝炎的非典型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急性肝炎的非典型表现
    1. 皮疹
    2. 血液系统
    3. 心脏
    4. 神经系统
    5. 多发性关节炎
    6. 呼吸道症状
    7. 腹部症状
二、慢性迁廷型和活动型肝炎的非典型表现
    1. 干燥综合征
    2. 肾脏
    3. 脉管炎
    4. 溃疡性结肠炎
    5. 内分泌系统
    6. 肺病变
    7. 血液系统
    8. 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显着低下
三、Ⅰ型肝炎的非典型表现
    1. 皮肤改变
    2. 无黄疸或轻度黄疸的暴发型肝炎
    3. 急性胰腺炎
    4. 剧烈腹痛
    5.非感染性假膜性肠炎
    6. 精神病
    7. 失明
    8. 血液系统
    9. 肝肺综合征
    1 0. 低血糖及高渗性非酮性昏迷
    1 1. AFP升高和肥达氏反应阳性

(9)基于《伤寒论》中寒热错杂证的辨治方法探讨艾滋病的辨治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参考文献
2 文献综述
    2.1 中医药防治HIV/AIDS的研究现状
        2.1.1 对艾滋病病机和证候特点的认识
        2.1.2 中医对艾滋病病位的认识
        2.1.3 艾滋病病机转归
        2.1.4 治则与治法
    2.2 中医药的实验研究
        2.2.1 中药及有效成分研究
        2.2.1.1 单味中药研究
        2.2.1.2 有效成分的研究
        2.2.1.3 复方研究
        2.2.2 非药物疗法
    2.3 现代医学有关艾滋病研究的概况
        2.3.1 艾滋病的免疫学研究
        2.3.2 艾滋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2.3.3 化学药物研究进展
        2.3.3.1 抗H1V化学药物设计思路
        2.3.3.2 逆转录酶抑制剂(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
        2.3.3.3 整合酶抑制剂(integrase inhibitors)
        2.3.3.4 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s,Pls)
        2.3.3.5 其他
        2.3.3.6 HAART的研究进展
        2.3.4 基因疗法的治疗进展
        2.3.4.1 基于RNA的基因治疗策略
        2.3.4.2 基于蛋白为基础的基因治疗策略
        2.3.5 艾滋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2.3.5.1 减毒活疫苗
        2.3.5.2 重组亚单位疫苗
        2.3.5.3 HIV病毒样颗粒(VLP)
        2.3.5.4 载体疫苗
        2.3.5.5 DNA疫苗
        2.3.5.6 治疗性疫苗
    2.4 《伤寒论》寒热错杂证的研究进展
        2.4.1 《伤寒论》中寒热错杂方证的总论
        2.4.1.1 药物的组成
        2.4.1.2 药物的性味归经
        2.2.1.3 临床症状群的分布
        2.4.2 《伤寒论》原文方证分析
        2.4.2.1 栀子干姜汤证
        2.4.2.2 附子泻心汤证
        2.4.2.3 三泻心汤证
        2.4.2.4 黄连汤证
        2.4.2.5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2.4.2.6 乌梅丸证
        2.4.2.7 麻黄升麻汤证
        2.4.2.8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
    2.5 艾滋病与寒热错杂证的关系
3 艾滋病中医证候临床调查
    3.1 对象与方法
        3.1.1 一般资料
        3.1.2 诊断标准
        3.1.2.1 西医诊断标准
        3.1.2.2 中医的证候判定标准
        3.1.2.3 纳入和排除标准
        3.1.2.4 抽样方法
        3.1.2.5 样本含量
        3.1.3 调查方法
        3.1.3.1 调查表的研制
        3.1.3.2 制定调查相关的操作规范标准(SOP)
        3.1.4 调查内容
        3.1.4.1 一般信息
        3.1.4.2 主诉、现病史以及个人史
        3.1.4.3 实验室检查
        3.1.4.4 中医四诊信息
        3.1.4.5 西医诊断
        3.1.4.6 中医辨证
        3.1.5 调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3.1.6 统计分析
        3.1.6.1 结构方程模型介绍
        3.1.6.2 结构方程模式图中图标的含义[14]
    3.2 调查结果
        3.2.1 研究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分析
20%)'>3.2.2 证候调查中的常见症状(出现频率>20%)
        3.2.3 模型分析结果
        3.2.4 脉象
        3.2.5 舌象
        3.2.5.1 舌色
        3.2.5.2 舌形
        3.2.5.3 舌态
        3.2.5.4 舌下脉络
        3.2.5.5 苔质
        3.2.5.6 苔色
        3.2.5.7 舌苔部位
        3.2.6 证候
4. 讨论
    4.1 对艾滋病中医证候调查结果的分析
        4.1.1 临床症状分析
        4.1.2 脉象分析
        4.1.3 舌象分析
        4.1.4 证候分析
        4.1.5 对艾滋病中医证候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证候判定标准
    附件2 艾滋病患者的照片
    附录3 艾滋病患者的舌诊研究
致谢
个人简介

四、慢性迁延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伴格林—巴利综合征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中医病机创新理论研究[D]. 张惜燕.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2]丙种球蛋白的临床应用新进展[J]. 焦富勇,冯爽,徐曼. 中国医药科学, 2012(21)
  • [3]慢性迁延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伴格林—巴利综合征一例[J]. 黄永森,逄金聚,于德航,吴力克,王启娟. 海军医学, 1995(04)
  • [4]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腺苷脱氨酶的应用价值探讨[D]. 周细国. 中南大学, 2006(06)
  • [5]丙种球蛋白及其应用[J]. 徐洋. 贵州医药, 2005(09)
  • [6]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肝外表现[J]. 郭宏华. 中国社区医师, 1999(08)
  • [7]急性乙型肝炎后伴发球后视神经炎四例报告[J]. 张人杰,孟东军.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1997(06)
  • [8]病毒性肝炎的非典型表现[J]. 缪正秋.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1995(02)
  • [9]基于《伤寒论》中寒热错杂证的辨治方法探讨艾滋病的辨治思路[D]. 程五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9)
  • [10]乙肝病毒引起的新疾病[J]. 贾雨亭. 求医问药, 2005(09)

标签:;  ;  ;  ;  ;  

慢性持续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伴格林-巴利综合征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