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入市急需摆脱旧贷重“包袱”——在化解潜在风险贷款的路上

国企入市急需摆脱旧贷重“包袱”——在化解潜在风险贷款的路上

一、国有企业走向市场亟需卸掉沉重的旧贷“包袱”——兼论解决潜在风险贷款之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王东,卢兰素[1](1993)在《国有企业走向市场亟需卸掉沉重的旧贷“包袱”——兼论解决潜在风险贷款之途径》文中指出目前陈旧的贷款余额相当大,企业背着沉重的贷款包袱,银行面临着巨额潜在风险贷款的威胁,双方都难以轻装上阵,也无法与国际惯例接轨,经营机制谁也难以转变。如何解决企业沉重的借款负担和消除银行潜在的风险贷款,已成为银企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企业与银行面临的现状

王东,李网政,傅金锡[2](1993)在《企业走向市场亟需卸掉沉重的旧贷“包袱”——兼论解决潜在风险贷款之途径》文中指出目前我国经济改革的重点是以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为中心,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把企业推向市场,使企业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让企业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迎接“复关”的挑战.金融体制

王东,李网政,傅金锡[3](1994)在《企业亟需卸掉沉重的旧贷包袱》文中认为 目前我国经济改革的重点是以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为中心,落实企业自主权,把企业推向市场,使企业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让企业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迎接“复关”的挑战。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过渡,银行制度与国际通行的惯例接轨,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平衡、自我发展、自担风险”为重点,面向市场,实现规范化商业银行。但由于目前陈旧的贷款余额相当大,企业背着沉重贷款包袱,银行则面临着巨额潜在风险贷款的威胁,双方都难以轻装上阵,也无法与国际惯例接轨,经营机制谁也难以转换。如何解决企业沉重的借款负担和消除银行潜在的风险贷款,已成为银、企两业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都亟待解决的问题。

赵永军[4](2008)在《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行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需要各国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竞争优势应对一体化的挑战。而金融资产的质量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其焦点在于银行业的巨额不良资产,它不仅影响着银行体系的稳定,也不同程度地削弱了银行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受到不良资产的困扰,中国也不例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强烈地认识到银行不良资产的危害,意识到银行的稳健运行与国家经济安全之间紧密的联系。实践证明,设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乃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基于此,党中央和国务院于1999年4月到10月期间相继成立了信达、华融、长城和东方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于2000年完成了对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首批近1.4万亿元不良资产的剥离工作,开始进入不良资产管理与处置的实质性运作阶段。随着中国AMC资产处置工作的深入开展,不良资产规模逐渐减少,不良资产处置结束后,AMC是解散关闭,还是转型?中国AMC未来如何发展?这些问题成为理论界和业界一个热点话题。2004年2月24日,国务院批准了财政部上报的《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与发展问题的请示》,明确了AMC建立不良资产处置目标考核责任制,确定了AMC向商业化转型的发展方向。2006年3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机制”,为AMC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2006年底,中国AMC虽然已基本完成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任务,然而中国AMC在实际运作中,仍然存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处置手段、监管体制等方面的问题。未来AMC的发展运行与道路的选择对我国不良资产的市场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有很重要的意义。笔者正是因为看到了AMC运行与发展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所以就结合自己在AMC多年的工作经验,试图通过对我国AMC在七年间的运行绩效评价,并在分析影响AMC发展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中国AMC的运行与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本文主要运用产业经济学的不完全信息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以及金融创新理论,首先从中国AMC成立的背景出发,对中国AMC发展的历程和运作实践进行分析,总结中国AMC运行发展的实践及成就,并运用DEA法对其运行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其次对中国AMC运行发展中所面临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了详尽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发达国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转轨型国家资产管理公司运行与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未来整体发展方向和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保障措施。本论文研究的结构及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分析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提出论文研究的主要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主要创新点。第二章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理论本章首先运用金融中介理论分析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产生的必然性,阐述并研究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收购及管理的原则和方式。在此基础上运用博弈论分析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置中与欠款企业间的博弈关系,并从资产管理公司介入前后的演变模型进一步分析指出在转轨经济中资产管理公司的存在必要性。结合金融创新理论指出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开拓出适合我国资产管理公司运作的发展道路。第三章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及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本章立足国外资产管理公司(AMC)发展实践,区分在不同经济环境下AMC的运行和发展模式,系统地介绍了美国、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以及匈牙利、波兰等经济转轨型国家AMC成立的背景、运作的模式、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和成效,并对其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概括。通过比较分析,本章对国外AMC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得出结论认为:AMC的设立与成功运行需要特别的政策与法律支持;AMC的发展需要明确的经营目标、合理的激励机制、健全的治理结构;AMC需要制定切合实际、符合本国国情的不良资产处置对策。此外,AMC退出或转型与机构的定位、资产特征、市场需要等因素紧密相关。第四章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历程及运行评价本章重点对专门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成立的背景、特点及功能定位进行了研究,并对中国AMC的产生及业务发展的演变历程进行了回顾,对中国AMC业务发展进行了比较,总结了中国AMC发展中已取得的成就。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中国AMC处置不良资产的效率进行了度量。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中国不良资产总体处置效率不是很高;从不良资产处置速度来看,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的速度最快;从不良资产现金回收率来看,信达的不良资产现金回收率最高。在综合分析各家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速度和收回率后,认为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年平均处置效率最高,而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的年平均处置效率较低。这固然反映了各AMC处置资产的能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自所收购不良资产质量的巨大差别和国家相关政策的一些变化。研究结论是中国AMC处置效率主要是受不良资产贷款但保方式、贷款本金、AMC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处置环境因素及债务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第五章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发展中问题及制约因素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正确把握不良资产管理处置中的困难和矛盾,对于进一步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以及确定中国AMC的适时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章重点分析了中国AMC运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发展的内外部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中国AMC在发展中面临资本市场、社会保障机制及法律环境不完善的外部因素制约;在其经营和发展的内部因素方面也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业务发展受限、专业人才缺乏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和障碍。第六章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趋势本章在对国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方向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政府和中国AMC自身两个层面,对中国AMC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中国AMC应当存续并转型。并提出了中国AMC应当在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上进行深化,以适应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化趋势。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路径分析中,针对理论界所提出的六种思路,结合我国实际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未来将现有AMC转型为现代投资银行在中国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和可行性。第七章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模式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未来的发展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在前一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本章的研究,提出中国AMC商业化转型的发展目标应该是:以不良资产处置为主业,建立具有投资银行功能和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股份制、综合性的现代金融服务企业。中国AMC要继续坚持以管理和处置不良资产为主业,依托长期积累的资源和优势,在条件成熟时,有选择地开展证券、金融租赁、信托、担保、财务顾问、基金等业务,在资产市场、资本市场和融资市场发挥中介作用。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加快中国AMC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进集团公司的股份制改革。论文指出现阶段,与母体银行组建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是AMC转轨的最佳路径选择。第八章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发展的保障措施本章在前面章节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从AMC的内部机制及外部条件两个视角,研究探讨如何结合内外部的各种因素,促进和推动AMC在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并提出保障措施是:加快AMC内部机制改革,构建并完善AMC管理体制,确立AMC功能与目标,确定AMC合理的核心业务并扩大经营范围,促进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多样化、全面化,建立有效的人员聘用和激励机制;完善AMC外部环境建设,加强对公司转型、不良资产处置等方面的立法,加快培育不良资产交易和处置的市场体系,积极利用外资参与不良资产处置,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杨生斌[5](1995)在《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论》文中指出自从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态,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以后,经济运行便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实体经济系统和货币金融系统,两者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功能健全的金融体系,必然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而受抑制的金融体系,不但抑制自身的发展,而且会严重抑制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体系功能是否健全,主要取决于规范金融活动的整套制度是否合理。 一 本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建立了日臻完善的中央集权经济模式。农村金融制度自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后,在广大农村逐渐确立起来。 从产权基础看,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基本上是国家金融与合作金融二元结构。为了适应集权经济的需要,合作金融发展到今天,已经基本丧失了合作性质,金融经营权被集中到国家银行的控制中,蜕变为“准国家金融”。而国家金融事实上是政府行政控制的金融,统收统支、统存统贷。在政府行政力量控制金融活动的同时,行政力量所推动的财政机制得到强化和膨胀,形成了大财政、小银行的格局。所以真正的农村金融体系并未形成,功能有限,活力不足。控制变为抑制。 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再度恢复,伴随着政府部门“放权让利”的改革措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金融总集权的框架下,自主经营的权力逐渐扩大。但这种自主权是在经营者只有经营权而无产权的前提下行使的,因而在产权关系缺乏真实唯一主体的条件下,经营的结果也缺乏最终唯一的责任者,从而所谓国家金融资源和集体金融资源便成为获得金融垄断权和获得垄断信贷配给地位的贷款者以及官员、私营企业等“寻租”(Seeking rent)的重要源泉。经营后果对经营者缺乏硬约束机制,经营者的“个人理性”与银行信用社的“法人理性”很难统一,出现了大量的不良信贷资产。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调动了行社经营者的积极性,但并没有解决经营行为硬约束问题。 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微观主体行为缺乏硬约束机制,中央银行在进行信贷调控时,也就失去了反应灵敏的调控对象。因此,在现行金融制度下,试图采用西方国家的间接调控手段时,往往出现失控或不灵的局面。只得再动用原有的直接信贷计划调控手段,结果出现“一放就乱——一乱就胀——一涨就收,一收就死”的恶性循环。金融体制改革总在“走走停停”中徘徊。

卓志程[6](2009)在《中国商业银行战略重组风险与防范研究》文中指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波及全球、影响深远,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给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中国商业银行改革提供了“前车之鉴”。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正努力提高其国际金融竞争力,途径就是在国际国内实施战略性重组,鉴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本文的研究主要就在于冷静分析中国商业银行实施战略重组可能面临的风险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有效地防范机制,结合中国国情实施最有效最安全的战略重组。本文以公司治理、企业管理、制度经济学及宏观经济学等跨学科理论为支撑,通过对大量中国银行业实施战略重组的案例进行跟踪分析,结合企业重组理论的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综合考察中国商业银行战略重组将面临的主要风险,并引入风险度量模型对银行战略重组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定量分析,最后尝试性的提出防范这些风险及问题的有效机制。通过对银行战略重组的基本理论及中国商业银行已有的战略重组进行跟踪分析,发现商业银行战略重组带来的效应对金融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体的发展影响巨大,而且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进行一系列战略重组,以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在总结与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商业银行进行战略重组的方式和类型进行类型划分,并对已有的重组案例进行客观评价;以已有的战略重组案例分析为辅,侧重考察分析中国商业银行实施战略重组可能遇到的最应该值得关注的风险,并结合各学科理论及银行业改革发展现状提出与中国商业银行战略重组并行的风险防范策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金融市场的急剧扩张,商业银行战略重组早己成为金融发展的重要趋势。为了尽快缩小与国外银行的差距,提高自身实力,中国银行也开始了一系列战略重组的探索与尝试。因此中国商业银行战略重组应该怎样进行规范风险及如何防范风险才能使这些战略重组最适合中国国情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国有企业走向市场亟需卸掉沉重的旧贷“包袱”——兼论解决潜在风险贷款之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企业走向市场亟需卸掉沉重的旧贷“包袱”——兼论解决潜在风险贷款之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4)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行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1.3.2 国内研究动态及评述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理论
    2.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产生的理论分析
        2.1.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信息生产优势
        2.1.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的交易成本优势
        2.1.3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风险管理和参与成本的优势
    2.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的收购及其管理理论
        2.2.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的收购
        2.2.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的管理
    2.3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置中与欠款企业的博弈分析
        2.3.1 “债转股”中各利益主体及其行为准则
        2.3.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欠款单位的博弈模型
    2.4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演进的模型分析
        2.4.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前:借方替代的金融支持模型
        2.4.2 借方替代所导致的金融风险不断累积
        2.4.3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介入后的金融支持模型
    2.5 金融创新理论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
        2.5.1 金融创新一般理论
        2.5.2 金融创新产生的模型
        2.5.3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创新
第三章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及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
    3.1 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及发展模式
        3.1.1 美国重组信托公司(RTC)的运行及发展模式
        3.1.2 日本整理回收机构和过渡银行的运行及发展模式
        3.1.3 瑞典的资产管理公司运行及发展模式
    3.2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及发展模式
        3.2.1 韩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及发展模式
        3.2.2 泰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及发展模式
        3.2.3 马来西亚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行及发展模式
    3.3 经济转轨型国家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及发展模式
        3.3.1 匈牙利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与投资发展银行的运行及发展模式
        3.3.2 波兰的工业发展署和不良资产处理部的运行及发展模式
    3.4 经验与启示
        3.4.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与成功运行需要特别的政策和法律支持
        3.4.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需要明确的经营目标与合理的激励机制
        3.4.3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有效运营需有健全的治理结构
        3.4.4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制定切合实际的不良资产处置策略
        3.4.5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银行不良资产必须结合本国国情
        3.4.6 退出或转型与机构定位、资产特征、市场需要等三个因素紧密相关
第四章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历程及运行评价
    4.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的背景、特点与功能定位
        4.1.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设立的背景
        4.1.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特点
        4.1.3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功能定位
    4.2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历程及成就
        4.2.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总体发展状况
        4.2.2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业务发展演变历程
        4.2.3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业务发展的比较
        4.2.4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
    4.3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绩效评价
        4.3.1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回收情况
        4.3.2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特点
        4.3.3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绩效实证分析
第五章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发展中问题及制约因素
    5.1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5.1.1 发展目标及模式不清晰
        5.1.2 资金来源不足
        5.1.3 处置手段及业务范围有限
        5.1.4 运行机制不完善
        5.1.5 缺乏有效监管
    5.2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分析
        5.2.1 资本市场不完善
        5.2.2 缺乏权威的中介机构
        5.2.3 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5.2.4 法律环境不完善
        5.2.5 社会信用环境不佳
    5.3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内部制约因素分析
        5.3.1 公司治理结构畸形
        5.3.2 业务结构单一
        5.3.3 专业人才缺乏
        5.3.4 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第六章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趋势
    6.1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存在的必然性
        6.1.1 国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方向
        6.1.2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道路的选择与实践
        6.1.3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存续并转型
    6.2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化趋势
        6.2.1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的传统处置方式
        6.2.2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市场化趋势
    6.3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趋势
        6.3.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未来走向的国际参照系
        6.3.2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具有投资银行功能的中介机构
        6.3.3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向投资银行转变的相对优势
        6.3.4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成投资银行的现实基础
第七章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模式
    7.1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目标及业务功能
        7.1.1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目标
        7.1.2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功能
    7.2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7.2.1 产权制度建设
        7.2.2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7.3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模式的选择
        7.3.1 投资银行模式
        7.3.2 单独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7.3.3 与母体银行组建集团模式
第八章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发展的保障措施
    8.1 加快资产管理公司内部机制改革
        8.1.1 加强公司治理进行股份制改革
        8.1.2 合理确定资金来源和损失承担
        8.1.3 促进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多样化、全面化
        8.1.4 拓展并创新业务突出主营业务
        8.1.5 建立有效的人员聘用和激励机制
    8.2 完善资产管理公司外部环境建设
        8.2.1 加强对公司转型、不良资产处置等方面的立法
        8.2.2 加快培育不良资产交易和处置的市场体系
        8.2.3 积极利用外资参与不良资产处置
        8.2.4 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8.2.5 积极进行配套措施改革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论(论文提纲范文)

Ⅰ 摘要
Ⅱ 英文摘要
0 引言
    0.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0.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 导论
    1.1 农村金融制度的概念
    1.2 有关农村金融理论观点综述
    1.3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论
    1.4 产权、制度的基本理论
    1.5 小结
2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历史与变革考察(上)
    2.1 建国以来农村信用组织的变迁
    2.2 中国农村金融的管理制度
    2.3 小结
3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历史与变革考察(下)
    3.1 改革以来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分析
    3.2 农村金融体系的缺陷分析
    3.3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运行的困境
    3.4 小结
4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性质与特征分析
    4.1 农村金融的产权制度
    4.2 农村金融的机构体系
    4.3 农村金融的微观经营体系
    4.4 农村金融的宏观调控体系
    4.5 小结
5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目标
    5.1 长期目标:集权金融到市场金融
    5.2 农村金融体系的结构框架
    5.3 内部管理制度改革
    5.4 土地金融:现代农业投资模式
    5.5 小结
6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战略思路
    6.1 集权金融向市场金融转变的难点
    6.2 “历史包袱”的化解
    6.3 改革的战略思路:“二元推进”理论
    6.4 小结
7 中国农村保险制度
    7.1 中国农村保险组织制度
    7.2 农业保费筹集模式
    7.3 小结
Ⅴ 结束语
Ⅵ 参考文献

(6)中国商业银行战略重组风险与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本文的分析方法、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中国商业银行战略重组及风险理论概述
    2.1 战略重组理论基础
    2.2 重组概念的界定及主要类型
    2.3 商业银行风险和风险管理的一般理论
第3章 中国商业银行战略重组面临的风险分析
    3.1 事前风险:新一轮信贷风险影响重组积极性
    3.2 事中风险:战略重组中的环境风险
    3.3 事后风险:整合风险与经营风险
第4章 VaR模型在商业银行重组风险度量中的应用
    4.1 VaR 方法的原理
    4.2 正态分布下的VaR
    4.3 VaR 模型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4.4 VaR 模型在应用中所应注意的问题
第5章 中国商业银行战略重组风险防范策略
    5.1 构建先进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优化资产质量
    5.2 继续努力改善金融监管体系,控制不良贷款产生
    5.3 积极化解商业银行跨国战略重组中的环境风险
    5.4 整合优秀企业文化、提升经营效率及企业价值
    5.5 防止形成超级银行垄断,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和消费者的利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国有企业走向市场亟需卸掉沉重的旧贷“包袱”——兼论解决潜在风险贷款之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企业走向市场亟需卸掉沉重的旧贷“包袱”——兼论解决潜在风险贷款之途径[J]. 王东,卢兰素. 金融教学与研究, 1993(04)
  • [2]企业走向市场亟需卸掉沉重的旧贷“包袱”——兼论解决潜在风险贷款之途径[J]. 王东,李网政,傅金锡. 长白学刊, 1993(06)
  • [3]企业亟需卸掉沉重的旧贷包袱[J]. 王东,李网政,傅金锡. 现代企业, 1994(01)
  • [4]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行与发展研究[D]. 赵永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5]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论[D]. 杨生斌. 西北农业大学, 1995(11)
  • [6]中国商业银行战略重组风险与防范研究[D]. 卓志程. 湘潭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国企入市急需摆脱旧贷重“包袱”——在化解潜在风险贷款的路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