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稻温室育秧机械设备(论文文献综述)
姚闯[1](2021)在《水稻育秧棚CO2气肥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传统的温室育秧大棚存在环境因子不能人为控制等一些问题,本课题研究了CO2气肥对水稻育秧的影响机理研发的温室大棚。提出了不同浓度的CO2对水稻育秧的刺激的方式,定期观察育秧的生长状态并进行观察记录,归纳分析出适宜水稻育秧生长的浓度范围,并进一步对水稻育秧生长高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加以分析。本文主要通过软件和硬件结合方式,根据温室育秧大棚监测系统的需求,设计了系统的整体框架结构,并且根据系统总体设计路线和基于ESP8266芯片的结构,画出数据采集节点与数据汇聚节点硬件示意图和电路图。数据采集节点中的设备监测温室环境的参数有光照强度、温湿度、CO2浓度。根据温棚内的环境信息反馈CO2浓度高低情况下打开和关闭系统,使CO2的利用率最大化,上位机以Python语言开发的Web系统,可实时显示环境参数和气肥机工作状态,系统间通过Wi Fi技术和MQTT协议网络进行通信。上位机以ESP8266为主控芯片,采用TELESKY传感器采集CO2浓度,实现二氧化碳浓度随环境参数的变化而进行自动调节。传感器将采集到的环境参数光照强度、温湿度、CO2浓度通过节点传输到ESP8266模块中,并通过Wi Fi技术和MQTT协议技术实现以及客户端和手机APP显示信息,系统可以根据预先设定好的程序将控制信号通过ESP8266模块传输到执行机构,通过对CO2释放设备或卷帘电机设备的控制,对棚内进行通放空气或喷水,当传感器监测到CO2浓度降到阀值以下时,系统将打开CO2喷洒装置,使装置达到补充CO2的需求,并进一步收集温室环境数据。通过本文研发的设备对环境参数的智能控制,监测秧苗生长状态。根据该系统应用情况显示,该系统整体运行可靠,能够准确的采集温室大棚内各个环境参数,用户能够灵活控制各执行机构,系统信号传输稳定,整体框架符合传统温室大棚的所有要求,以及在传统的温室大棚上进行了智能化的扩展,并且进一步将数据进行分析以及总结,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闻育琴,全坚宇,陈豪,邓鹏,张国良[2](2020)在《水稻温室基质育秧准备及育秧关键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温室基质育秧技术,是以精量播种技术为基础,以基质作为育秧介质,利用机械化流水线播种,在温室内进行单层或多层集中育秧的一种育秧方式,是一项新兴的农业增效节本技术。总结太仓地区水稻温室基质育秧准备及育秧关键技术,包括材料准备、批次安排、种子选购与储存、种子处理、播种要求、育秧管理等,供种植户、农技人员参考应用。
闻育琴,全坚宇,陈豪,邓鹏,张国良[3](2020)在《水稻硬地硬盘育秧关键技术与实践效用分析》文中指出水稻硬地硬盘育秧是利用空闲的水泥场地、晒场、机耕路等硬地资源代替田间秧板,采用微喷或喷灌带进行育秧的一种新型育秧方式。总结集成太仓地区水稻硬地硬盘育秧的关键技术,并就育秧质量、成本投入等进行了效用分析,供大面积生产参考借鉴。
朱雪江,骆华涛,吴万里,朱丹华[4](2020)在《一家小微农业企业发展的启示》文中指出义乌市义宝农庄是一家集稻米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是全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先进典型。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将农业"三新"技术应用推广、社会化服务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并在外省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赵越[5](2020)在《基于闭锁式育秧平台寒地玉米育秧环境参数优化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玉米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之一,但因北方寒地春季存在多风少雨、低温冻害等现象,易导致玉米秧苗遭受损伤,影响秧苗成活率及后续产量。北方寒地由于积温不足,种植时只能选用生育期短、积温低的玉米品种,很难保证增产、增收、增效的目的。育秧移栽技术是北方寒地玉米播种时,能够避免种子受到低温、冻害等造成损害,实现玉米生育期缩短、促进增产增收、提高品质等的一项有效解决措施。育秧技术是移栽前期基础,合理的育秧温度与湿度环境是玉米秧苗高质量生产的基本保障。本文基于玉米育秧农艺要求,分析温湿度对秧苗表型性状的影响作用,通过借鉴闭锁式育秧系统并根据CFD方法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旨在重点分析温度、湿度与气流在环境内的分布情况,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闭锁式育秧系统下的玉米育秧试验研究,分析温湿度对其生长的具体影响作用,并建立温湿度与玉米秧苗表型性状之间的数学关系,进而对其参数进行优化,为北方寒地玉米育秧高质量、高品质生产奠定基础。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具体体现如下:(1)环境参数对玉米秧苗表型性状影响性能研究根据玉米育秧农艺要求,分别从生物学与农学角度分析温度与湿度单一作用及因素间耦合作用对玉米秧苗表型性状的影响,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温度与湿度的试验范围,为育秧参数优化试验奠定理论基础。(2)闭锁式育秧系统环境仿真数值模拟研究建立关于黑龙江省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厂物理模型,基于CFD方法对温室内温度场与湿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观察温度场、湿度场、气流场的分布情况与趋势变化,探究其分布规律。并通过实际检测方式验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试验结果表明:温室模拟值与实际测量值间虽存在误差,即温度间误差均小于1.0℃,湿度误差均小于7%RH,但整体变化趋势相同,拟合度高于90%,且最终温湿度在环境内呈现稳态分布情况,证明了所建立的CFD模拟模型准确有效,为试验能够在该环境下进行提供科学性与有效性的理论依据。(3)寒地玉米育秧温湿度参数试验研究根据仿真分析结果与单因素试验结果,在闭锁式育秧系统内进行玉米育秧温湿度参数优化试验研究,确定温湿度影响玉米秧苗成苗期时表型性状的具体评价指标,采用均匀试验和逐步回归方法进行试验设计,建立温湿度与玉米秧苗表型性状间的数学模型,确定因素及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评价指标的影响,利用Design-Expert.V8.0.6软件与响应面法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多目标组合优化方法确定最佳温湿度参数组合,即温度25℃26℃,湿度48%RH52%RH,相应玉米秧苗生长表型性状为:株高为149.42mm202.75 mm、茎基部宽为4.08mm4.31mm、叶绿素含量(SPAD)为52.7754.88、叶面积系数为5.165.62。并将优化后的结果在育秧温室大棚中进行玉米育秧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将优化后的温湿度参数值应用于温室大棚中,其培养的玉米秧苗表型性状优于常规大棚培育的玉米秧苗,且育秧时间缩短3d5d,提高了育秧效率,节约育秧时间;当育秧时间相同时(以13d为例),试验组培育的玉米秧苗基本达到三叶一心,可满足移栽作业效果,而对照组中的玉米秧苗只达到二叶一心左右,无法进行移栽。使试验优化结果的准确性得到了验证,所培育的秧苗能够满足机械化移栽技术要求,降低了环境对秧苗影响,保证成活率,缩短了育秧时间,提高育秧效率,能够保证农时与产量。
丁坤[6](2020)在《水稻育苗穴盘自动分离套盘机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我国的水稻种植面积有0.3亿多公顷,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30%以上。水稻年产量接近2亿吨,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所以实现水稻的机械化生产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一般包括供盘、铺土、压实、播种、洒水、叠盘等步骤,再将叠放好的秧盘送入温室育秧,而用于钵苗移栽的水稻育秧穴盘材质柔软,无法实现叠盘。为了解决钵苗移栽用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的叠盘问题,提高作业效率,本文提出将普通育秧穴盘套入到硬托盘当中的供盘方案,并设计开发了一种水稻育苗穴盘自动分离套盘机。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从套盘装置的设计要求入手,确定总体机构的设计方案为采用真空吸附的方式分离穴盘,套盘机构采用气压传动。并对杂交稻育苗穴盘尺寸、质量、分离拉力峰值参数进行测量,为后续的机构设计提供必要的数据。(2)根据设计要求对分离套盘机的真空系统进行设计,并对重要元器件进行选型。确定了真空吸盘的吸附点为穴盘周边穴孔的外侧壁面,选用了 8个6mm孔径的真空吸盘作为作动元件。设计了气压回路,选择ZH05BS真空发生器作为真空发生装置,并计算了其响应时间为0.108 s。最后根据气动回路的选型设计,确定空气压缩机的功率与型号。(3)对分离套盘机进行总体结构设计,主要机构包括育苗穴盘上料架、真空吸盘夹持积构、夹持装置提升机构、穴盘翻转机构和穴盘套盘机构。提升机构选用丝杆螺母传动,由57HS22步进电机驱动,转矩为2.3N,步距角为1.8。穴盘翻转机构的夹爪选用MHZ2-20D双作用气爪,旋转电机选用DH-3X舵机。套盘机构夹爪选用MHZL2-10D双作用气爪,气爪固定架由气缸驱动升降,选用10mm缸径、300mm行程气缸。(4)对控制系统硬件进行设计选型,编写控制程序。根据各工作机构动作时序要求,确定总体控制方案,控制器选用BE-2017PLC,步进电机驱动器选用TB6600,选用微动式行程开关和对射型光电开关以满足机构动作要求。最后规划控制系统的流程图,编写相应的控制程序。(5)通过三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设计样机的总体结构图,并根据其加工装配试验样机。模拟不同的育苗穴盘表面情况,进行分离套盘试验,洁净干燥穴盘分离的成功率为94%,穴盘上有残留水珠的情况下为92%,残留少量泥土的情况下为91%,套盘成功率为98%。
邹应斌[7](2018)在《水稻育秧技术的历史回顾与发展》文中提出我国水稻育秧移栽可追溯到1900年以前,其中育秧既是水稻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也是最重要的生产环节之一。回顾了水稻育秧技术的发展历史,综述了水稻各种育秧方法。
潘增辉[8](2018)在《农业“机器换人”增速推进粮食全产业链发展——东阳市农业“机器换人”推进产业发展的五个做法》文中研究说明东阳是浙中山区县,"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独特地貌造成了粮食生产基础薄弱,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根深蒂固,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全市以农业"机器换人"为发展载体,立足农民生产需求,在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方面大胆尝试、勇于突破,较好地解决了粮食生产劳动力短缺、规模经营不足、科技推广缓慢等问题。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农业机械9万余台,总动力达到50万k W;发展建设水稻温室育秧中心13家,单季育秧能力超过3 333 hm2;主要粮食
张松涛,王靖,张鸿儒,谢晋[9](2017)在《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探析——以固始县为例》文中认为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固始县是河南省的产粮大县,对河南省粮食生产的贡献较为突出。基于对河南省固始县的实地调研,了解了当地农业生产、粮食补贴、土地流转、农机购置补贴、农民增收等情况,总结了固始县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措施和成效,并指出了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所面临的瓶颈,最后,结合固始县的经验,提出了促进河南省产粮大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相关思路。
蒋雅妮,应恭伟[10](2017)在《东阳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与思考》文中指出水稻是浙江省东阳市种植面积最多、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全市常年种植面积在1.2万hm2左右。受山区地形限制,栽植方式以人工手插、撒播等传统方式为主,生产手段落后,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近年来,东阳市以农业领域推进"机器换人、设施增地"为契机,以相关惠农政策为支撑手段,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极大推动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前,东阳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浙江省首批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创建单位之一。
二、水稻温室育秧机械设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温室育秧机械设备(论文提纲范文)
(1)水稻育秧棚CO2气肥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温室内外CO_2 浓度分别对水稻育秧的影响研究 |
2.1 大气中的CO_2 对水稻育秧光合作用的影响 |
2.2 大气中CO_2 浓度升高对水稻育秧整个生育期的影响 |
2.3 水稻育秧棚室中CO_2 作用机制与来源分析的研究 |
2.4 育秧大棚中CO_2 浓度的控制方案 |
2.4.1 CO_2 钢瓶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
2.4.2 CO_2 钢瓶控制设计方案 |
2.5 育秧大棚中CO_2 控制策略研究 |
2.6 实验结果和结论 |
2.7 本章小结 |
3 棚室气肥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3.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2 硬件系统设计 |
3.2.1 ESP8266 模块及采集和存储模块 |
3.2.2 CO_2 传感器模块 |
3.2.3 温湿度传感器模块 |
3.2.4 光照传感器模块 |
3.2.5 棚室气肥机整体硬件电路 |
3.3 数据采集模块的软件设计 |
3.3.1 系统框架 |
3.3.2 系统项目视图 |
3.4 上位机的软件设计 |
3.4.1 系统程序设计语言 |
3.4.2 系统软件设计流程 |
3.5 系统CO_2 浓度调控过程展示 |
3.6 本章小结 |
4 温室大棚中环境参数变化规律研究 |
4.1 试验地点和时间 |
4.2 试验测试设置 |
4.3 试验方法 |
4.4 温室大棚中空气的温湿度和CO_2 浓度的变化规律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的算法流程与数据分析 |
5.1 多元回归分析算法 |
5.2 多元回归模型 |
5.2.1 多元回归模型的数学形式 |
5.2.2 模型的基本假定 |
5.2.3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估计 |
5.3 利用多元回归分析算法进行分析数据关联性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水稻温室基质育秧准备及育秧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育秧准备 |
1.1 材料准备 |
1.1.1 育秧物资。 |
1.1.2 相关机械。 |
1.2 批次安排 |
2 育秧关键技术 |
2.1 种子选购与储存 |
2.2 种子处理 |
2.2.1 晒种。 |
2.2.2 药剂浸种。 |
2.3 播种要求 |
2.4 育秧管理 |
2.4.1 温度调控。 |
2.4.2 水分调控。 |
2.4.3 增光措施。 |
3 肥料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
(3)水稻硬地硬盘育秧关键技术与实践效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前期准备 |
1.1 场地选择 |
1.2 材料准备 |
1)硬盘。 |
2)基质。 |
3)无纺布。 |
4)其他。 |
1.3 设备布设 |
1)设备选购。 |
2)设备布设。 |
2 育秧关键技术 |
2.1 备种与处理 |
1)品种选用。 |
2)种子处理。 |
2.2 播种与摆盘 |
1)适期播种。 |
2)精量播种。 |
3)堆叠暗化。 |
4)平摆秧盘。 |
2.3 硬地秧池管理 |
1)科学管水。 |
2)揭布炼苗。 |
3)看苗施肥。 |
4)防病治虫。 |
5)起秧移栽。 |
3 实践效用分析 |
3.1 育秧质量分析 |
3.2 成本投入分析 |
3.3 育秧生产中需注意的问题 |
(4)一家小微农业企业发展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
2 发展历程 |
2.1 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业化水平 |
2.2 发挥企业龙头示范作用,带动本地农民致富 |
2.3 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做强做大企业 |
2.4 增加投入,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
3 几点启示 |
3.1 科技进步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 |
3.2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的举措 |
3.3 品牌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核心 |
3.4 建立外省粮食基地是做大做强企业的有效手段 |
(5)基于闭锁式育秧平台寒地玉米育秧环境参数优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玉米育秧发展现状分析 |
1.2.2 闭锁式育秧技术的研究分析 |
1.2.3 玉米育秧温湿度研究现状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温湿度对玉米育秧生长影响分析 |
2.1 温度对玉米育秧生长影响分析 |
2.2 湿度对玉米育秧生长影响分析 |
2.3 温湿度耦合作用对玉米育秧生长影响分析 |
2.4 单因素试验研究 |
2.4.1 试验设计 |
2.4.2 结果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闭锁式育秧系统温湿度场建立 |
3.1 闭锁式育秧温室概述 |
3.1.1 物理模型概述 |
3.1.2 温室控制系统概述 |
3.2 基于闭锁式育秧平台环境温湿度场模型的建立 |
3.2.1 玉米育秧闭锁式系统物理模型建立 |
3.2.2 控制方程建立 |
3.2.3 湍流模型选择 |
3.2.4 确定Boussinesq的假设条件 |
3.2.5 组分模型建立 |
3.2.6 微分方程的离散与求解 |
3.3 基于CFD方法的环境温湿度场模型的构建 |
3.3.1 闭锁式玉米育秧温室建模与计算域确定 |
3.3.2 边界条件设定 |
3.3.3 求解运算 |
3.4 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
3.4.1 仿真收敛性结果分析 |
3.4.2 气流场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
3.4.3 温度场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
3.4.4 湿度场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
3.5 试验验证 |
3.5.1 稳态前温湿度模拟验证 |
3.5.2 稳态后温湿度模拟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4 闭锁式育秧平台寒地玉米育秧生长温湿度优化试验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2 试样的采集与检测方法 |
4.2.1 玉米秧苗评价指标确定 |
4.2.2 玉米秧苗检测方法 |
4.3 试验设计 |
4.3.1 试验目的 |
4.3.2 试验设计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试验数据与结果 |
4.4.2 基于LemnaGrid方法的秧苗图像分析 |
4.4.3 温湿度对玉米秧苗株高影响 |
4.4.4 温湿度对玉米秧苗茎基部宽影响 |
4.4.5 温湿度对玉米秧苗叶绿素含量(SPAD值)影响 |
4.4.6 温湿度对玉米秧苗叶面积系数影响 |
4.4.7 参数优化 |
4.5 验证试验 |
4.5.1 试验设计 |
4.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水稻育苗穴盘自动分离套盘机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精量播种 |
1.2.2 穴盘自动摆盘机 |
1.2.3 穴盘叠盘设备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水稻育苗穴盘自动分离套盘机总体方案设计 |
2.1 设计要求 |
2.2 穴盘参数测量 |
2.2.1 穴盘尺寸测量 |
2.2.2 穴盘质量测量 |
2.2.3 穴盘分离拉力测量 |
2.3 总体方案设计 |
2.3.1 穴盘分离方案选择 |
2.3.2 穴盘套盘方案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真空气动系统设计 |
3.1 真空吸盘吸附点选择与选型 |
3.1.1 吸盘吸附点的选择 |
3.1.2 真空吸盘的选型与计算 |
3.2 真空气压回路设计 |
3.2.1 真空发生装置选择 |
3.2.2 气压回路设计 |
3.3 真空元器件的选型计算 |
3.3.1 真空发生器的选型与响应时间求取 |
3.3.2 空气压缩机的选型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穴盘套盘机结构设计 |
4.1 育苗穴盘上料架设计 |
4.2 真空吸盘夹持机构设计 |
4.2.1 夹持方案的选择 |
4.2.2 夹持机构的设计 |
4.2.3 夹持机构驱动件选型 |
4.2.4 夹持机构运动学分析 |
4.3 穴盘提升机构设计 |
4.3.1 提升机构的选择 |
4.3.2 穴盘形变有限元分析及提升高度计算 |
4.3.3 丝杆螺母传动机构的选型 |
4.4 穴盘翻转机构设计 |
4.4.1 翻转机构结构设计 |
4.4.2 气动夹爪的夹紧点与选型 |
4.4.3 旋转电机的选型 |
4.5 穴盘套盘机构设计 |
4.5.1 夹爪机构的设计 |
4.5.2 竖直气缸的选型 |
4.5.3 输送线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穴盘套盘机的控制系统设计 |
5.1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5.2 控制系统硬件选型 |
5.2.1 可编程控制器选型 |
5.2.2 步进电机驱动器及舵机控制板选型 |
5.2.3 传感器选型 |
5.2.4 控制系统电路接线图 |
5.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3.1 控制系统软件工作流程 |
5.3.2 控制系统程序编写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样机制作与实验 |
6.1 整机建模及样机制作 |
6.1.1 套盘机整机建模 |
6.1.2 套盘机样机制作 |
6.2 套盘机实验研究 |
6.2.1 穴盘分离实验 |
6.2.2 特殊环境下的穴盘分离实验 |
6.2.3 穴盘套盘实验 |
6.2.4 分析讨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水稻育秧技术的历史回顾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育秧的历史回顾 |
2 水稻秧苗的类型及其壮秧标准 |
3 水稻的育秧方法 |
3.1 湿润育秧 |
3.2 早育秧 |
3.3 折衷育秧 |
3.4 场地育秧 |
3.5 设施育秧 |
3.6 其它育秧方式 |
(8)农业“机器换人”增速推进粮食全产业链发展——东阳市农业“机器换人”推进产业发展的五个做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创新发展思路, 以“ABC”管理+“机器换人”理念壮大农业生产服务主体, 夯实全产业链发展基础 |
1.1 科学谋划思路, 统筹主体布局和发展 |
1.2 探索ABC管理+“机器换人”实践 |
2 增设支持政策, 加快“机器换人”步伐, 为全产业链延伸发展提供保障 |
2.1 增设农机社会化服务补贴政策 |
2.2 争取上级部门项目支撑 |
2.3 创设金融支持措施 |
3 注重科学示范, 以“机器换人”为有力手段, 提升农业服务产业链 |
3.1 攻克重点区域的转型突破 |
3.2 发挥好示范带动的作用 |
4 强化人才培养, 提升“机器换人”及产业链发展的软实力 |
4.1 开展技能培训 |
4.2 开展实践指导 |
4.3 落实人才支持政策 |
2”效益, 给产业链发展带来多样性'>5 强调部门联动, 显现农业“1+1>2”效益, 给产业链发展带来多样性 |
5.1 建立健全农机农艺融合协调机制 |
5.2 制定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 |
5.3 突出产业发展, 有效延伸产业链 |
(9)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探析——以固始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措施 |
1.1 加大良种及科技推广力度 |
1.2 提高粮食作物栽培及管理技术水平 |
1.3 加强土地流转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 |
1.4 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 |
2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成效 |
2.1 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
2.2 农民收入显着提高 |
2.3 粮食生产规模化水平发展迅速 |
3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瓶颈 |
3.1 自然条件约束 |
3.2 农业基础设施陈旧 |
3.3 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缓慢 |
3.4 农民种粮热情不高 |
3.5 粮食销售难 |
3.6 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支持有待加强和落实 |
4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思路 |
4.1 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 |
4.2 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4.3 构建有效的农业风险管理机制 |
4.4 加强耕地管理 |
4.5 增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 |
4.6 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发展 |
(10)东阳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现状与成效 |
2 主要做法与经验 |
2.1 对实施主体, 做好“两引导” |
2.2 对管理部门, 做好“三到位” |
3 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
4 进一步发展思路与举措 |
4.1 完善和发挥农机区域服务功能 |
4.2 加快发展育供秧新模式 |
四、水稻温室育秧机械设备(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稻育秧棚CO2气肥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姚闯.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2]水稻温室基质育秧准备及育秧关键技术[J]. 闻育琴,全坚宇,陈豪,邓鹏,张国良.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12)
- [3]水稻硬地硬盘育秧关键技术与实践效用分析[J]. 闻育琴,全坚宇,陈豪,邓鹏,张国良.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11)
- [4]一家小微农业企业发展的启示[J]. 朱雪江,骆华涛,吴万里,朱丹华. 浙江农业科学, 2020(08)
- [5]基于闭锁式育秧平台寒地玉米育秧环境参数优化试验研究[D]. 赵越.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1)
- [6]水稻育苗穴盘自动分离套盘机研究与设计[D]. 丁坤.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4)
- [7]水稻育秧技术的历史回顾与发展[J]. 邹应斌. 作物研究, 2018(02)
- [8]农业“机器换人”增速推进粮食全产业链发展——东阳市农业“机器换人”推进产业发展的五个做法[J]. 潘增辉. 现代农机, 2018(01)
- [9]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探析——以固始县为例[J]. 张松涛,王靖,张鸿儒,谢晋. 农业展望, 2017(09)
- [10]东阳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与思考[J]. 蒋雅妮,应恭伟. 现代农机,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