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Kinetics of ore-forming fluids in epithermal systems(论文文献综述)
陈福川,程晓林,韩润生,李龚健,刘金宇,常河,贾祯,程岩[1](2022)在《西南三江金厂河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铁同位素分馏机制及其对成矿物质来源的制约》文中研究表明金厂河矿床是西南三江成矿省保山地块最具代表性的远端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之一,查明其成矿金属来源对理解该类矿床成因以及区域成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成矿阶段代表性含铁矿物的铁同位素组成,探讨其在成矿过程中的分馏机制,从而示踪成矿金属的源区特征。金厂河矽卡岩型矿床中成矿前阶段未蚀变的石榴子石和氧化物成矿阶段的磁铁矿均相对富集铁的重同位素,其δ56Fe值分别为0.05‰~0.16‰和0.07‰~0.18‰,而硫化物成矿阶段的黄铁矿和黄铜矿则相对富集铁的轻同位素,其δ56Fe值分别为-0.12‰~0.17‰和-0.54‰~-0.38‰,整体显示出从高氧逸度的成矿前阶段向低氧逸度的硫化物成矿阶段演化过程中矿物δ56Fe值逐渐降低的趋势,指示Fe3+富集铁的重同位素,Fe2+富集铁的轻同位素。同时,金厂河矿床各阶段矿物的δ56Fe值均显着低于碳酸盐围岩,而接近全球花岗岩的δ56Fe值,表明成矿的铁不是由围岩贡献,而是来自于隐伏的中酸性岩体。
黄沁怡,李增华,许德如,池国祥,邓腾,赵朝霞,于得水[2](2021)在《多过程耦合动力学数值模拟在热液矿床研究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文中认为热液矿床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耦合过程,包括传热、流体运移以及物质的传输和沉淀。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数学的发展,多过程耦合动力学数值模拟在成矿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主要模拟成矿系统中的热传递、流体流动、构造变形和化学反应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值模拟的基本方法、常用的数值模拟软件及其应用范围,其次总结了多过程耦合动力学数值模拟在热液成矿理论研究和成矿预测中的应用,最后总结了数值模拟的优缺点并讨论其发展趋势。数值模拟是解决一些成矿问题的有效分析工具,将会推动矿床研究从定性、半定量往定量的方向转变。
杨航,吴鹏,张艳,韩润生,姜龙燕,江小均,管申进[3](2021)在《滇中楚雄盆地Pb-Ag-Au多金属矿床成因联系:金属矿物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的证据》文中认为滇中老街子Pb-Ag矿床和白马苴Au(Cu)矿床,是楚雄盆地中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体时空关系密切的两个多金属矿床,但二者成因联系不清、成矿模式不明已成为制约该区矿床理论认识与多金属成矿模式完善的关键问题。通过开展矿区不同类型岩(矿)石中黄铁矿、镜铁矿的微量元素和黄铁矿、方铅矿、辉钼矿硫同位素的系统研究,认为:(1)区内Pb、Ag、Au、Cu、Mo多金属成矿物质来源与源于深部壳幔相互作用的正长斑岩岩浆有关;(2)两矿床成矿流体为富Cl的流体体系。其中,老街子Pb、Ag、Cu、Mo多金属成矿流体和白马苴早阶段成矿流体主要源于正长斑岩成岩过程中分异出的岩浆流体;而老街子深部镜铁矿和白马苴晚阶段成矿流体较为复杂,可能为岩浆流体和富含δ34S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且该混合流体在迁移、沉淀成矿过程中还可能混入部分地层中的成矿物质;(3)相对于白马苴Au(Cu)矿床早矿化阶段,老街子Pb、Ag、Cu、Mo多金属矿化和白马苴晚矿化阶段应发生在相对高fO2和低温的环境。综合两矿床地质、岩体、矿体和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的对比研究,认为矿区内Pb、Ag、Au、Cu、Mo多金属在成因上具亲缘关系,受控于相同性质的岩浆作用,为同一地质构造环境和岩石建造中不同部位的产物,两矿床具有"时-空-物-演"的成因联系,共同构成浅成低温热液-斑岩型Pb-Ag-Au(Cu-Mo)多金属成矿系统。
贺晓龙,张达,吴淦国,狄永军,张志辉,李芳,胡擘捷,霍海龙,李宁,张鑫明,蔡梦颖,欧阳永棚,魏锦[4](2021)在《构造转换背景下应力与流体相互作用控制华南朱溪超大型W-Cu矿床成矿作用》文中提出朱溪W-Cu矿床是近年来在江南斑岩-矽卡岩W矿带发现的一个超大型矿床,其成矿作用特点在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下逐渐明朗,但构造对成矿作用的控制机制尚未明确。文章基于矿床地质特征的观察,对与蚀变和矿化有关的构造进行解析,依据矿脉(体)的穿切关系,主要厘定出5种具先后次序的控矿构造类型:早期挤压背景下形成的近水平贫矿热液脉(H脉),挤压向伸展转换背景下形成的陡倾波状张剪性含矿脉(R脉),水压致裂主导的流体逃逸构造和近直立平直白钨矿-石英-白云母脉(F脉),以及晚期伸展拆离背景下形成的角砾构造。其中,R脉为矽卡岩型W-Cu矿体的主要赋存形式,F脉为白钨矿-石英-白云母脉型矿体的主要赋存形式。结合前人同位素年代学资料,提出研究区经历了161 Ma以前的挤压,153~145 Ma期间挤压向伸展转换,145 Ma以后的伸展构造背景。其中,挤压向伸展转换时期的断层阀行为控制了朱溪W-Cu成矿作用。据此,文章将朱溪W-Cu矿床的断层阀模型划分为破裂前、断层阀(地震破裂)、流体充填(地震泵吸)、自愈合和再循环等5个阶段。矿化主要发生在断层阀模型的流体充填阶段,表现为压力骤降和流体沸腾,对应矽卡岩成矿期的退蚀变作用和浸染状W-Cu矿化,白钨矿-石英-白云母脉成矿期与白云母密切共生的细脉浸染状W-Cu矿化。朱溪W-Cu矿床的形成与燕山中晚期古太平洋俯冲板片沿扬子和华夏板块间的结合部位撕裂(156~135 Ma)导致岩石圈挤压向伸展转换并形成壳源过铝质-偏铝质花岗岩浆作用相关。
汪超,王瑞廷,刘云华,薛玉山,胡西顺,牛亮[5](2021)在《陕西商南三官庙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及C-H-O-S稳定同位素研究》文中认为三官庙金矿床位于秦岭造山带南秦岭北部逆冲推覆构造带内,为断裂构造控矿的热液型矿床。热液成矿期划分为成矿早阶段(S1)、主阶段(S2)和晚阶段(S3)。成矿主阶段流体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Th为150~420℃,盐度为2.1%~24.1%;成矿晚阶段Th为81~190℃,盐度为5.6%~22.2%。包裹体研究显示,在成矿主阶段温度>250℃时,以流体混合作用为主而导致矿物沉淀;在成矿主阶段温度<250℃及成矿晚阶段,以流体沸腾作用为主而导致矿物沉淀。成矿主阶段成矿流体的δDV-SMOW为-84.4‰~-77.0‰,δ18OH2O为5.0‰~5.7‰,成矿流体来源以岩浆水为主,同时混入了外来流体。成矿流体的δ13CΣC为-13.5‰~-5.2‰,反映碳为岩浆来源并受到低温蚀变的影响。黄铁矿单矿物δ34SCDT为-2.73‰~-1.31‰;毒砂单矿物δ34SCDT为-3.36‰~0.03‰,反映成矿物质硫为典型的单一岩浆来源。综上分析,认为三官庙金矿床为岩浆热液成因,其成矿机制为:印支期末,在钠长(角砾)岩形成过程中,含金热液流体沿断裂构造运移,在距离钠长(角砾)岩较远地段的层间破碎带内,成矿流体发生混合及沸腾作用,促使成矿物质发生沉淀,最终形成三官庙金矿床。
汪在聪,王焰,汪翔,程怀,许喆[6](2021)在《交代岩石圈地幔与金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交代岩石圈地幔与大型金矿床之间的成因联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成矿金属在地幔源区的富集程度和幔源岩浆中的金含量,以及金从地幔源区释放、迁移并大规模富集成矿的机制和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交代岩石圈地幔对金富集成矿的重要作用.金是高度亲铜元素,同时还具有流体活动性,在地幔岩浆作用、岩浆热液演化和富集成矿等诸多过程中的行为较为复杂.主要从金的地球化学行为出发,通过梳理金在各类地幔岩石和幔源岩浆中的分布,以及岩浆热液中金的主要行为及其受控因素,探讨交代岩石圈地幔对巨量金成矿的关键控制机制.主要认识包括:(1)交代岩石圈地幔可能是形成大规模热液型金矿床的重要源区,但金在源区的异常富集可能并不是成矿的必要条件;(2)地幔交代组分(特别是挥发分)有助于金从地幔源区中有效释放、并通过跨岩石圈尺度的深大断裂迁移富集;(3)富挥发分的岩浆热液中金的富集沉淀过程远比一个富金的地幔源区对大规模金成矿作用的贡献更大.因此,深刻理解岩石圈地幔长期演化过程中金在地幔交代和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中的行为与富集机制是解析大型金矿床成因的关键.
陈原林,李欢,郑朝阳,冯波,段留安,李大兜[7](2021)在《胶莱盆地龙口-土堆金矿床成因:微量元素特征与C-H-O-S同位素约束》文中研究表明龙口-土堆金矿大地构造位于胶莱盆地东北缘,胶-辽-吉构造带南段,华北克拉通东南缘,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研究区虽经多年的勘探开采,但其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薄弱且存在较大争议,严重制约了成矿机理研究和进一步勘探工作。文章从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方解石脉和其他矿物的微量元素与C-H-O-S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入手,探讨了龙口-土堆金矿床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床成因。微量元素分析表明,不同类型方解石具有明显不同的Fe、Mn含量,其中主成矿期含矿方解石具有最高的w(Fe+Mn)(114 070×10-6),荆山群大理岩w(Fe+Mn)最低(3971×10-6),而不含矿的方解石的w(Fe+Mn)(5410×10-6)介于前两者之间。不含矿方解石样品δ13CPDB值在-6.90‰~-0.19‰之间,δ18OSMOW值在5.38‰~12.15‰之间;含矿方解石样品δ13CPDB值在-8.56‰~-6.41‰之间,δ18OSMOW值在8.66‰~10.61‰之间;荆山群大理岩样品δ13CPDB值在-3.83‰~-6.73‰之间,δ18OSMOW值在14.39‰~16.28‰之间。研究表明:方解石的C-O同位素组成指示含矿碳酸盐脉形成于花岗岩和地幔多相体系;不含矿碳酸盐形成于火成碳酸岩和地幔多相体系;含矿方解石形成于地幔多相体系。石英和方解石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分别为δDwater=-51.5‰~-119.9‰和δ18Owater=0.6‰~7.81‰,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同时可能存在大气降水和地层建造水的参与。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介于8.5‰~12.7‰之间,硫同位素组成呈明显的正态分布,以富集34S为特征,显示了岩浆硫和壳源硫混合的同位素组成特征。结合区域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文章认为龙口-土堆金矿床为岩浆热液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其流体来源于壳幔混源的多相体系。综合成矿条件分析,文章完善了胶东金矿成矿模式,指出矿区中碳酸盐脉富Fe+Mn的地球化学特征可能指示围岩含矿或近矿。该研究成果可为胶东金矿床的深部及外围找矿勘查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李欢,吴经华,蒋维诚,任涛,刘飚[8](2021)在《锡同位素研究进展及其在矿床学中的应用展望》文中认为锡同位素是一种新兴的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其在考古学及天体化学中的运用显示出非常大的示踪潜力和价值,然而目前其在地质学(尤其是矿床学)中的研究和应用前景缺乏系统介绍。本文总结分析了世界上目前所发表的主要天然及人工样品的锡同位素数据,发现天然样品中锡同位素组成有较大差异,其中玻璃陨石最富重锡(其δ122/118Sn值可达2.53‰),而黝锡矿(黄锡矿)最富轻锡(其δ120/116Sn值可达-1.71‰)。其中,含锡矿物(如锡石和黝锡矿)中的锡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要远远大于全岩样品。地幔及地壳来源的不同岩性或地质体的全岩锡同位素组成有明显差别;锡同位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分馏,且分馏程度可能远远大于锡同位素的初始值差异。锡石锡同位素对成矿环境非常敏感,其形成时的流体成分、化学反应速率以及物化条件(如温度、盐度、氧逸度、pH值等)等因素均能影响其锡同位素的组成。深部流体(如岩浆来源)结晶的锡石富重锡,而浅部流体(如地层流体)的加入将使锡石富轻锡,因此锡石的锡同位素具有判别不同矿床成因类型的潜力。展望未来,锡同位素的研究有望在以下三方面取得突破:(1)各地球圈层锡同位素储库数据的精确测定;(2)矿物原位微区锡同位素的准确快速分析;(3)热液矿床锡同位素分馏机制的建立。聚焦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中含锡矿物的锡同位素组成变化,有望揭示含锡流体性质及物化环境,从成矿流体来源、演化、沉淀等角度探讨成矿过程中锡同位素分馏的控制因素及其示踪机制,建立复杂锡成矿系统中的锡同位素演化模型。系统的锡同位素研究可为深入认识多类型锡矿化的"源"、"运""储"过程提供新的思路,为判别有争议锡矿床的成因类型及成矿物质来源提供关键的锡同位素证据,进而为研究大规模锡多金属成矿作用提供全新的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张龙,陈振宇,汪方跃[9](2021)在《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主要特征与成矿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花岗岩型铀矿床是我国最重要的铀矿床类型之一,且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本文在简要介绍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主要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的产铀花岗岩、成矿时代、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主要分布在华夏地块,以桃山-诸广铀成矿带最为重要。矿床以中小型(300~3000t U)和中低品位(0.05%~0.2%U)为主。产铀花岗岩主要形成于三叠纪(240~205Ma)和侏罗纪(165~150Ma)两个时期,属于S型花岗岩,源区以泥质沉积岩为主。三叠纪过铝质淡色花岗岩是有利的铀源岩,其中铀主要赋存于晶质铀矿。黑云母、晶质铀矿、磷灰石和锆石成分特征是评价花岗岩产铀潜力的有效工具。华南大多数花岗岩型铀矿床形成于白垩纪-古近纪(110~50Ma),以后生热液成因为主,其形成主要与区域白垩纪-古近纪岩石圈伸展作用和幔源基性岩浆活动有关。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成矿温度集中在120~260℃、盐度一般小于10%NaCleqv,铀在流体中主要以铀酰碳酸络合物和铀酰氟化物形式迁移,物理化学条件变化和CO2去气导致铀在有利部位沉淀。文章指出应加强花岗岩中铀活化机制、铀成矿时代、以及下庄铀矿田侏罗纪(175~145Ma)铀成矿作用研究。
赵宇霆[10](2021)在《诸广南长江地区花岗岩型铀矿成矿流体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花岗岩型铀矿铀矿我国铀矿床主要的工业类型,诸广山铀矿田则是我国华南花岗岩型矿床的重要矿田之一。长江地区作为诸广山矿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大量研究只针对于单个矿床,对区域中各个矿床的研究和对比存在不足。成矿流体研究一直是热液型矿床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对诸广南长江地区热液型铀矿床开展系统性的成矿流体作用研究,可以完善和补充该地区铀矿床的成矿机制问题。长江地区的主要铀矿床分布在主断裂棉花坑断裂、里周断裂、黄溪水断裂、油洞断裂挟持位置的近南北向构造中,矿体产状相对稳定铀矿石类型多样,矿化延伸性好,在长江1号深钻的深部发现的厚大工业矿体,这证明区域上深部有较大的找矿空间。长江地区铀矿化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伴生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萤石、伊利石、方解石等。根据各个铀矿床的实际矿化情况,铀矿化可以划分为三期三阶段,即成矿前期、成矿期和成矿后期,其中成矿期可分为三个阶段:成矿早阶段、主成矿阶段和成矿晚阶段。其中成矿早阶段以红色微晶石英为特征,主成矿阶段主要为白色微晶石英或无色石英脉和紫色萤石,而成矿晚阶段则伴随浅色萤石、方解石和梳状石英的发育。成矿流体的组成和性质方面,棉花坑矿床的成矿流体由主成矿阶段的低盐度(6.15wt%Na Cleqv)、中高温(308℃)的Na Cl-KCl-Ca SO4-H2O体系逐渐演化为成矿后期低盐度(3.00wt%Na Cleqv)低温(147℃)的简单Na Cl-Ca SO4-H2O体系。长排地区铀矿床(长江1号矿体)成矿流体在成矿早阶段为低盐度(10.77wt%Na Cleqv)、中高密度、中高温(291℃)的高硫的Na Cl(F)-KCl(F)-Ca SO4-H2O的体系,而在成矿后期转化为低温(152℃)、低盐度(3.9wt%Na Cleqv)、高密度的低硫的Na Cl(F)-KCl(F)-Ca SO4-H2O体系。成矿流体为相对富含Ca2+的流体,且在成矿期萤石中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氢气,表明流体具还原性。书楼丘矿床的成矿流体由成矿期低盐度(5.4wt%Na Cleqv)、中高温(284℃)、中密度的流体转化为后期低温(189℃)、低盐度(4.9wt%Na Cleqv)、高密度的流体。水石矿床成矿后期的流体具有低盐度(3.87wt%Na Cleqv)、中高密度、低温(157℃)的特征。蚀变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铀成矿流体为富碱土元素(Ca),大离子的过渡元素(Co、Cr、Mo)且成矿流体富集重稀土、富含成矿元素(U)以及F等挥发分,且成矿流体属还原性流体。成矿流体来源方面,成矿流体具有岩浆热液和深源地幔流体的特征,是岩浆热液作用于深部循环的地下水沿构造上涌与产铀岩体作用萃取成矿物质,并在运移和成矿过程中混入了大气降水,在成矿晚阶段和成矿后期大气降水的比例逐渐增大,并在后期作用于岩体形成较为广泛的伊利石蚀变。成矿流体的演化方面,从成矿前期到成矿期再到成矿后期,成矿流体由含幔源组分的碱性、还原性高温高压高硫流体逐渐经历降温减压和流体混合作用,演化成为具大气降水特征的氧化性、酸性流体。长江地区铀成矿是中生代大陆热点作用下,来自深部地壳和地幔的流体沿着区域深大断裂不断与富铀岩体作用富集了U元素并在浅部与大气降水混合后逐渐将铀矿卸载。长江1号的深部铀矿化表明了该地区向深部具有较好的成矿潜力。
二、Kinetics of ore-forming fluids in epithermal system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Kinetics of ore-forming fluids in epithermal systems(论文提纲范文)
(1)西南三江金厂河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铁同位素分馏机制及其对成矿物质来源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 |
2 矿床地质 |
3 成矿阶段与矿物共生组合 |
4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
5 Fe同位素分析结果 |
6 讨论 |
6.1 影响矽卡岩成矿系统中Fe同位素组成的因素 |
6.2 金厂河矿床成矿过程中的Fe同位素分馏 |
6.3 Fe同位素示踪金厂河矿床成矿物质来源 |
7 结论 |
(2)多过程耦合动力学数值模拟在热液矿床研究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值模拟方法 |
1.1 成矿动力学过程的数学表达 |
1.2 数值计算常见方法和模拟软件 |
2 多过程耦合动力学数值模拟应用现状 |
2.1 数值模拟在热液矿床成矿理论中的应用 |
2.1.1 密西西比河谷型矿床 |
2.1.2 不整合面型铀矿床 |
2.1.3 斑岩型矿床 |
2.1.4 矽卡岩型矿床 |
2.2 数值模拟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 |
3 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
4 结语 |
致谢: |
(3)滇中楚雄盆地Pb-Ag-Au多金属矿床成因联系:金属矿物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与矿床地质 |
2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3 分析结果 |
3.1 微量元素 |
3.1.1 黄铁矿微量元素 |
3.1.2 镜铁矿微量元素 |
3.2 硫同位素 |
4 讨论 |
4.1 成矿物质来源 |
4.2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
4.3 矿床成因联系与成矿模式 |
5 结论 |
(4)构造转换背景下应力与流体相互作用控制华南朱溪超大型W-Cu矿床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3 蚀变和矿化有关的构造及构造解析 |
3.1 近水平贫矿热液脉(H脉) |
3.2 陡倾波状张剪性含矿脉(R脉) |
3.3 含矿的流体逃逸构造 |
3.4 近直立平直SQM脉(F脉) |
3.5 角砾构造 |
4 讨论 |
4.1 同位素年代学约束挤压向伸展转换的时间 |
4.2 断层阀行为控制成矿作用发生 |
4.3 挤压向伸展转换的动力学背景 |
5 结论 |
(5)陕西商南三官庙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及C-H-O-S稳定同位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 |
2.1 矿区地质 |
2.2 矿体地质 |
3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
3.1 包裹体显微测温 |
3.2 C、H、O同位素 |
3.3 S同位素 |
4 流体包裹体测试结果 |
4.1 岩相学特征 |
4.2 显微测温 |
5 稳定同位素测试结果 |
5.1 石英H、O同位素 |
5.2 方解石C、O同位素 |
5.3 硫化物S同位素 |
6 讨 论 |
6.1 金沉淀机制 |
6.2 成矿流体来源 |
6.3 成矿物质来源 |
6.4 矿床成因模式 |
7 结 论 |
(6)交代岩石圈地幔与金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金在地幔和岩浆过程中的主要行为 |
1.1 地幔部分熔融作用 |
1.2 地幔交代作用 |
1.3 岩浆演化过程 |
1.4 岩浆热液过程 |
2 金在地幔岩石及幔源岩浆中的含量 |
2.1 地幔橄榄岩 |
2.2 地幔辉石岩 |
2.3 幔源基性岩石 |
2.3.1 科马提岩 |
2.3.2 玄武岩 |
2.3.3 煌斑岩 |
3 交代大陆岩石圈地幔控制金成矿的关键因素 |
3.1 交代岩石圈地幔源区对金成矿作用的主要贡献 |
3.2 地幔源区的挥发分和氧逸度对金成矿作用的控制 |
3.3 岩浆热液演化过程对金成矿作用的贡献 |
3.4 跨岩石圈尺度的构造薄弱带对金成矿作用的贡献 |
4 主要认识和展望 |
(7)胶莱盆地龙口-土堆金矿床成因:微量元素特征与C-H-O-S同位素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3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4 测试分析结果 |
4.1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4.1.1 稀土元素 |
4.1.2 微量元素 |
4.2 C-H-O-S同位素 |
4.2.1 C、O同位素 |
4.2.2 H-O同位素 |
4.2.3 硫同位素 |
5 讨论 |
5.1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
5.2 成矿物质来源 |
5.3 矿床成因机制 |
6 结论 |
(8)锡同位素研究进展及其在矿床学中的应用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锡同位素的分析测试方法 |
2 锡同位素表示方法及各类样品的锡同位素组成 |
3 锡同位素分馏机制及其示踪意义 |
4 热液矿床中锡石锡同位素研究进展 |
5 锡同位素在锡矿床研究中的科学问题与展望 |
6 结语 |
(9)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主要特征与成矿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地质特征 |
2 产铀花岗岩地球化学与矿物学特征 |
2.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2.2 矿物学特征 |
3 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作用 |
3.1 成矿时代 |
3.2 成矿物质来源 |
3.3 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 |
3.4 成矿模型 |
4 研究展望 |
4.1 花岗岩中铀活化机制和铀成矿时代研究 |
4.2 侏罗纪(175~145Ma)花岗岩型铀矿床以及铀钨多金属的成因研究 |
5 结语 |
(10)诸广南长江地区花岗岩型铀矿成矿流体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目的 |
1.1.3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内外铀矿床流体作用研究现状 |
1.2.2 长江地区铀矿床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
1.5 论文主要创新成果 |
2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岩浆岩 |
2.3 区域构造 |
2.3.1 区域构造发展史 |
2.3.2 长江地区构造特征 |
3 典型矿床地质 |
3.1 棉花坑矿床 |
3.1.1 矿区地质特征 |
3.1.2 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
3.1.3 围岩蚀变 |
3.2 书楼丘矿床 |
3.2.1 矿区地质特征 |
3.2.2 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
3.2.3 围岩蚀变 |
3.3 油洞地区铀矿床矿床地质 |
3.3.1 油洞铀矿床矿区地质特征 |
3.3.2 油洞矿床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
3.3.3 长排地区铀矿床矿床地质特征 |
3.3.4 长排地区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
3.3.5 长排地区的围岩蚀变特征 |
3.4 水石矿床 |
3.4.1 矿区地质特征 |
3.4.2 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
3.4.3 蚀变特征 |
3.5 “长江1 号”钻探成果和论文采样情况 |
3.5.1 “长江1 号”钻探成果 |
3.5.2 论文采样情况 |
4 成矿流体组成与性质 |
4.1 蚀变分带和成矿阶段 |
4.1.1 蚀变分带 |
4.1.2 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 |
4.2 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 |
4.2.1 样品特征及试验方法 |
4.2.2 棉花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
4.2.3 书楼丘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
4.2.4 长排地区铀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
4.2.5 水石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
4.3 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矿流体 |
4.3.1 成矿流体的温度盐度和压力 |
4.3.2 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矿流体的演化 |
4.4 蚀变岩石和矿石的化学成分与成矿流体作用 |
4.4.1 样品特征和测试方法 |
4.4.2 元素质量平衡的计算 |
4.4.3 铀矿化蚀变岩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4.4 元素地球化学活动性规律和意义 |
4.5 小结 |
5 成矿流体的来源 |
5.1 H-O同位素特征 |
5.1.1 分析样品及分析方法 |
5.1.2 H-O同位素特征 |
5.1.3 H-O同位素演化特征 |
5.2 C-O同位素特征 |
5.2.1 分析样品及分析方法 |
5.2.2 C-O同位素特征 |
5.2.3 C-O同位素演化特征 |
5.3 其他同位素特征 |
5.3.1 脉石矿物的Rb、Sr同位素特征 |
5.3.2 稀有气体同位素研究 |
5.4 热液蚀变伊利石的H-O同位素特征 |
5.4.1 样品特征和分析方法 |
5.4.2 伊利石X射线粉晶衍射特征和H-O同位素特征 |
5.4.3 伊利石H-O同位素分析 |
5.5 成矿流体演化与成矿作用 |
5.5.1 成矿流体演化 |
5.5.2 成矿流体演化与成矿作用 |
5.6 小结 |
6 铀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
6.1 成矿流体演化特征和铀成矿关系 |
6.2 铀成矿模式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Kinetics of ore-forming fluids in epithermal systems(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南三江金厂河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铁同位素分馏机制及其对成矿物质来源的制约[J]. 陈福川,程晓林,韩润生,李龚健,刘金宇,常河,贾祯,程岩. 岩石学报, 2022
- [2]多过程耦合动力学数值模拟在热液矿床研究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 黄沁怡,李增华,许德如,池国祥,邓腾,赵朝霞,于得水.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21
- [3]滇中楚雄盆地Pb-Ag-Au多金属矿床成因联系:金属矿物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的证据[J]. 杨航,吴鹏,张艳,韩润生,姜龙燕,江小均,管申进. 地质学报, 2021
- [4]构造转换背景下应力与流体相互作用控制华南朱溪超大型W-Cu矿床成矿作用[J]. 贺晓龙,张达,吴淦国,狄永军,张志辉,李芳,胡擘捷,霍海龙,李宁,张鑫明,蔡梦颖,欧阳永棚,魏锦. 矿床地质, 2021
- [5]陕西商南三官庙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及C-H-O-S稳定同位素研究[J]. 汪超,王瑞廷,刘云华,薛玉山,胡西顺,牛亮. 现代地质, 2021
- [6]交代岩石圈地幔与金成矿作用[J]. 汪在聪,王焰,汪翔,程怀,许喆. 地球科学, 2021
- [7]胶莱盆地龙口-土堆金矿床成因:微量元素特征与C-H-O-S同位素约束[J]. 陈原林,李欢,郑朝阳,冯波,段留安,李大兜. 矿床地质, 2021(05)
- [8]锡同位素研究进展及其在矿床学中的应用展望[J]. 李欢,吴经华,蒋维诚,任涛,刘飚. 地质学报, 2021
- [9]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主要特征与成矿作用研究进展[J]. 张龙,陈振宇,汪方跃. 岩石学报, 2021(09)
- [10]诸广南长江地区花岗岩型铀矿成矿流体作用研究[D]. 赵宇霆.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