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喘膏外敷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32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琳子[1](2020)在《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再评价》文中指出支气管哮喘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四大顽疾之一。随着环境的变化、空气的污染,支气管哮喘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正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健康。西医认为支气管哮喘是慢性炎性反应,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临床治疗以抗炎平喘为主,但存在着不良反应明显、药物依赖性强的问题。而中医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中中药穴位贴敷可以通过药物、穴位、经络三者的相互作用达到治病与预防的双重目的,且其“简、便、效、廉”的特点也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系统评价/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的最高级别证据,近年来,已有一定数量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显示穴位贴敷治疗该病种具有优势性,但单个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有一定的局限性,会不同程度影响证据等级,从而影响临床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真实程度。系统评价再评价(overviews of reviews,简称Overviews)是全面收集同一疾病或同一健康问题的治疗或病因、诊断、预后等方面的相关系统评价,进行综合研究的一种方法,可为证据使用者提供更为集中的高质量证据。本研究将对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客观的、多方面分析文献、证据的整体质量,总结证据的不足,从而评价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为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科研提供一点参考依据。目的:从方法学质量、文献报告质量、证据质量三方面对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为临床提供更为客观、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制定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 CNKI、CBM、VIP、Wanfang Data、Pubmed、Cochrane Library 6个数据库,收集自建库起至2020年6月发表的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文献。根据纳入文献基本特征对文献进行相关资料提取,并采用AMSTAR 2量表、PRISMA声明、GRADEPro GDT在线工具对文献方法学质量、文献报告质量、证据质量进行评价,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的过程分别由2名研究者独立完成,通过核查意见不一致时寻求第三方解决。评价的主要结局指标有有效率、肺功能、哮喘发作频率、ACT 评分(Asthma control test,哮喘控制测试)、AQLQ(Asthma quality life questionnaire,支气管哮喘生存质量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生活质量评分。结果:1.文献筛选结果及基本特征经检索共纳入文献19篇,其中中文文献16篇,英文文献3篇。有16篇文献的纳入文献研究设计类型为RCT,3篇文献的纳入文献研究设计类型为RCT或CCT;有5篇文献所使用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为Cochrane评价标准,9篇文献为Jadad量表,5篇文献文中未提及质量评价工具;15篇文献提及了安全性报告、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4篇文献未提及。2.方法学质量评价纳入的19篇文献方法学质量均为极低质量。3.文献报告质量评价仅2篇报告相对完全,9篇报告存在一定缺陷,8篇报告存在严重缺陷。4.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评价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的文献共有16篇(3篇因数据提供缺失不纳入证据质量评价),共有60个结局指标,其中有48个结局指标显示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优势性,包括 16 个有效率,4 个 PEF,2 个 PEF%,3 个 FEV1,3 个 FEV1%,6 个 FEV1/FVC(%),3个哮喘发作频率,3个中医证候积分,3个ACT评分,3个AQLQ,1个生活质量评分和1个中医证候疗效。结论:1.本研究中的文献方法学质量与文献报告质量有待提高,证据质量整体偏低。2.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明显优势,临床研究者使用证据时可结合其他相关文献综合判断。
杨晶晶[2](2018)在《慢性肺系疾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选穴和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通过对近38年,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肺系疾病的临床文献研究,利用数据挖掘分析其临床选穴和用药规律,进而规范该疗法临床药物和穴位的选用。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主,辅以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时间设定为1979年1月1日—2017年6月30日,计算机搜索单纯使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慢性肺系疾病(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文献,人工筛选合格的临床文献,在文献中提取病名、药物组成、穴位处方等具体内容,录入数据库,使用SPSS 22.0和SPSS Clementine12.0软件,对药物和穴位进行频数分析、分层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探讨临床选穴和用药的规律特点。结果:1.文献数量:检索筛选得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合格的文献767篇,其中防治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相关文献分别为147篇、241篇、221篇、158篇。2.用药特色:(1)单味中药,使用前5位的药物为:白芥子、细辛、生姜、甘遂、延胡索。(2)166种中药中,五味以辛味药为主,其次为苦味药和甘味药。(3)四气中,温性药比重占首位,其中温性药是寒性药的4倍以上。(4)中药归经中,首位是肺经,随后为脾经和肾经。(5)中药功效分类,解表药总频数使用始终占首位,其次为化痰止咳平喘药、泻下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补虚药。(6)关联规则中,细辛→白芥子药对的支持度居首位,置信度居首位的药对关联是白芥子→延胡索。(7)药物分层聚类中,形成4个聚类方,C1:白芥子—细辛;C2:延胡索—生姜—甘遂;C3:白芥子—细辛—生姜—延胡索—甘遂;C4:麻黄—麝香—杜仲—半夏—肉桂。3.选穴特色:(1)单穴,使用前6位的常用穴位为肺俞、肾俞、定喘、脾俞、大椎和膻中穴。(2)经络,77个穴位中,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频次居首位,任脉和督脉次之。(3)特定穴中背俞穴排在首位。(4)腧穴部位,频次使用排在首位的是背腰部的腧穴,其次为颈部和胸腹部的腧穴。(5)关联规则中,肾俞→肺俞的穴位组合支持度居首位,而3、4个穴位组合支持度居首位的关联条分别为:肾俞→定喘+肺俞,定喘→脾俞+肾俞+肺俞。(6)腧穴进行分层聚类分析,主要聚成5类,肺俞穴为第一类;定喘、脾俞、肾俞、大椎为第二类;膏肓、膻中为第三类;膏肓、天突、膻中、心俞、风门、脾俞、肾俞、大椎为第四类;神阙、命门、志室、中府、厥阴俞、丰隆、百劳、大杼、足三里归为第五类。结论:慢性肺系疾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1)常用药物为白芥子、细辛、生姜、甘遂和延胡索,其中白芥子和细辛为常用药对;药物以辛温药为主,且多归属肺经,并多用解表药;用药思路为“解表宣肺为主,痰瘀并治”。(2)常用穴位为肺俞、肾俞、定喘、脾俞、大椎和膻中穴,且肺俞穴为主穴;选穴以阳气充盛的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和督脉穴为主,且以近部选穴为主;用穴思路为“治肺崇土重肾,肺脾肾三脏兼顾”。
闫兴柱[3](2018)在《基于全基因表达谱揭示天灸药物白芥子散对哮喘大鼠免疫稳态重建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在前期动物实验已确定古方天灸药物白芥子散穴位贴敷治疗哮喘最佳配比的基础上,确定应用古方天灸药物白芥子散进行穴位贴敷治疗对哮喘大鼠的气道炎症有显着地抑制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促使免疫功能恢复正常,即古方天灸药物白芥子散在免疫稳态重建中有重要作用。拟从基因角度对白芥子散在小儿哮喘的发病机制、免疫稳态重建机制、治疗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提高哮喘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靶向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与理论支撑。方法将雄性清洁SD大鼠90只,46周龄,体重(150±20)g,按均衡随机法(按体重分层)分为3组,分别为给药组、模型组A组和B组(各15只)、正常组,每组实验动物30只。第1天,给药组、模型组分别于用新鲜配制的OVA,100mg辅以氢氧化铝凝胶200mg及生理盐水1ml的混悬液在大鼠两腹股沟、后足跖,共4点做皮下注射,每点0.2ml,同时腹腔注射0.2ml,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第15天中处死模型组A组,正常组5只大鼠,收集并保存需检测部位的标本,以便于确认造模成功后动物的体内基因表达状态,模型组B组留用作为治疗对照。第1524天给药组开始进行天灸贴敷治疗,穴位贴敷前用8%硫化钠在穴位处脱毛,将药丸放在医用脱敏胶贴上,分别贴于大鼠肺俞(双)、定喘、膻中、膏肓(双)处,每天1次,每次贴敷24h,贴敷治疗后,将实验组致敏的大鼠置于密闭容器内用超声雾化器雾化吸入2%OVA生理盐水悬液,每天30min,进行激发诱喘1次,连续10天。模型组B组予空白贴敷,处理方法同给药组。正常组自由进食常规饲料和水。第25天处死大鼠,采集肺组织标本。进行RNA的提取及鉴定、基因芯片的检测、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Western blot、Northern bLot、荧光定量RT-PCR检测和基因敲除技术对基因芯片检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1)造模成功判定:与正常组对比,模型组大鼠在行为学、病理学及基因学上有显着变化,造模成功。(2)送检9只大鼠的肺组织中提取的基因,将所得基因结果根据基因库等数据进行剔除,按照p<0.05,以基因表达倍数值的绝对值≥2.0为阈值来确定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有统计学意义,这些基因与哮喘的发生发展均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正常组与模型组A组比较,正常组中下调的17个基因,上调的6个基因,模型组A组呈现相反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哮喘模型建立成功。正常组和模型组B组、给药组比较,差异表达基因相同,上调基因有4个,下调基因有2个,给药组基因上下调倍数明显高于模型组B组,上调基因和下调基因减少。模型组A组和模型组B组、给药组比较,上调基因有两个,下调基因有6个,给药组基因上下调倍数明显高于模型组B组,模型组A组中上调的基因在模型组B组、给药组中下调,下调的基因不表达或者低表达,模型组B组、给药组出现了两个上调基因,其均有抗炎作用。模型组B组和给药组比较中,无表达下调基因,表达上调基因有8个。结果提示模型组B组自身免疫恢复,给药组用药后免疫恢复,且治疗效果优于模型组B组,尚未恢复到正常状态。(3)将正常组、模型组和给药组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比较,通过热图可以发现,正常大鼠的基因表达中通过不同基因的上调和下调或者不表达来维持免疫稳态,模型组和给药组的基因也出现了上调与下调来应对哮喘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现与哮喘有关的上调基因有18个,下调基因有7个。通过各个基因作用对比分析,实验结果与已经发表的一些相关文献报道一致,也与基因的功能相一致。结论1.差异表达基因与哮喘发生机制的关系:与EOS有关,参与气道炎症形成、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重塑过程的基因有:EOS趋化性细胞因子CCR3、Ccl11、Ccl2、Ccl22;有抗炎作用的基因:ADM、Pla2g4c、Fcgr3a、Nr1d1、Acox1;参与气道炎症的基因有:C3、SelP、Sele、Serpina3n、CX3CR1;参与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基因有:MMP-9、TLR1;抗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基因有:Timp1;与哮喘密切相关,但是尚不清楚发生机制的基因有:prim1、Serpinb10、FMO3、Scd1、per3、DBP、ANKRD1、CD177、DES。2.正常组和模型组A组比较,基因上下调明显,基因与哮喘形成的三种机制均有关系,哮喘模型建立成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模型组A组分别和模型组B组、给药组相比,差异表达基因相同,给药组基因上下调倍数高于模型组B组,两组组间比较,差异表达基因全部是上调,无下调基因,说明天灸药物白芥子散治疗哮喘大鼠后,较之模型组A组、B组哮喘情况有所好转,较之正常组仍有哮喘炎症的存在,结果有统计学意义。3.正常情况下,免疫稳态维持大鼠生命的基本状态,哮喘大鼠伴随着免疫稳态的打破,与哮喘相关的基因也发生变化,在热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基因上下调变化,原本应该上调的基因,转变为下调,原本下调的基因转变为上调,原本不表达或者低表达的基因开始表达,将正常组、模型组和给药组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比较,发现与哮喘有关的上调基因有18个,下调基因有7个,通过各个基因作用对比分析,实验结果与已经发表的一些相关文献报道一致,也与基因的功能相一致,在基因上,哮喘大鼠的基因发生了改变,其中部分基因或者基因多态性在在哮喘中明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为治疗哮喘的免疫稳态的重建过程提供一个方向。
万薇[4](2016)在《穴位贴敷对外感发热退热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外感发热病证,通过穴位贴敷联合常规疗法,与常规疗法组对比,并观察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开始后30min、60min、90min及120min体温变化情况,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总有疗效及体温的改善情况,评价本疗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纳入外感发热患者72例(符合诊断纳入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穴位贴敷联合常规疗法)和对照组(常规疗法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应用解热镇痛药物降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将柴胡、青蒿分别研成粉末状,取柴胡3g,青蒿3g,加少量的醋调和成糊状,贴敷于大椎穴,双曲池和双肺腧。贴敷的时间为1次/1天,46小时/次,一次为一个疗程,一般贴敷1个疗程,具体疗程视病情情况而定。贴敷大小为6cm×6cm,厚约2cm,温度为3840℃。观察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改善程度,记录患者体温变化情况,对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穴位贴敷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一、两组患者体温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体温变化比较,试验组39.17±0.20,对照组39.23±0.24,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治疗方法进行干预后,在治疗开始后30min、60min、90min及120min,患者体温出现不同幅度下降,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两组患者治疗后30min体温变化比较,试验组39.03±0.14,对照组39.07±0.19,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0min、90min及120min体温变化比较,患者体温变化呈现下降趋势,但试验组体温下降幅度更为明显,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10例、显效18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12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3.33%,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穴位贴敷联合常规疗法对外感发热患者的临床疗效更为显着。三、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实验组恶风寒消失率为89%、咽红肿消失率为81%、咳嗽消失率为83%、鼻塞消失率为89%、流涕消失率为86%、喷嚏消失率为83%、咳痰消失率78%;对照组恶风寒消失率为72%、咽红肿消失率为67%、咳嗽消失率为72%、鼻塞消失率为69%、流涕消失率为69%、喷嚏消失率为67%、咳痰消失率64%。经统计分析比较后,试验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穴位贴敷联合常规疗法不仅具有退热作用,而且对缓解恶风寒、咽红肿、咳嗽、鼻塞、流涕、喷嚏以及咳痰等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结论:本研究通过两组患者体温变化,以及总有效率情况,观察外感发热患者穴位贴敷联合常规疗法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体温变化情况,患者在治疗开始后体温出现下降,在治疗2小时内体温变化呈现下降趋势,证明本疗法对患者体温下降临床疗效较好;同时通过观察中医临床症状的变化,统计患者的临床疗效,治愈、显效及有效的患者人数增加,无效患者人数减少,总有效率增加,从而说明本疗法不仅退热效果显着,而且对调整患者阴阳平衡,驱除致病邪气也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崔淑华,邢燕军,李娜,耿文婧,赵敏[5](2014)在《白芥子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研究概况》文中提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往往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自清代张璐·《张氏医通》创制白芥子涂法治疗哮病以来,穴位贴敷治疗哮喘沿用至今。其方由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汁、麝香组成,《本草经疏》:"白芥子味极辛,气温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令涎壅塞者殊效。"穴位贴敷药物多选择辛香走窜、药性威猛的药物,关鹏等[1]通过查阅文献,分析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临床文献101篇,统计涉及中药65味,
姜受志[6](2014)在《咳喘停穴位贴敷对哮喘缓解期大鼠INF-γ等哮喘抑制炎症因子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咳喘停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对IFN-γ、IL-2、IL-12表达的影响,探讨咳喘停穴位贴敷治疗哮喘对以Th1/Th2为核心的下游调控因素的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预防和缓解支气管哮喘复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PF级6周龄wistar雄性大鼠48只,体重160+20g,称重后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正常组(A)、哮喘模型组(B)、地塞米松组(C)、假穴位贴敷组(D)、穴位贴敷组(E)、布地奈德组(F)。每组8只大鼠。制备卵蛋白(OVA)慢性过敏性哮喘大鼠模型。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首次接受致敏注射为第1天,前两周为致敏阶段。第15天到第56天为持续激发阶段(6周)。致敏阶段:第1天予B、C、D、E、F组大鼠腹腔注射OVA和氢氧化铝混合溶液1ml(含OVA10mg、氢氧化铝100mg),第8天再次腹注加强致敏。激发阶段:第15天开始,将B、C、D、E、F组大鼠放于自备密闭雾化箱内,予1%OVA溶液超声雾化,隔天1次,每次30min。观察大鼠咳嗽、喘息等反应。直到第56天雾化结束。第57天起对C、D、E、F组进行治疗处理。A、B组:正常喂养不做其它处理。C组:地塞米松1mg/kg/天,腹腔注射,共治疗14天。D组:凡士林贴剂外用于双侧肺俞、脾俞、肾俞穴,6小时后去除,每日1次,共治疗14天。E组:咳喘停贴剂外用于双侧肺俞、脾俞、’肾俞穴,6小时后去除,每日1次,共治疗14天。F组:布地奈德雾化吸入以20ml雾化吸入10min/天,共治疗14天。结果:(1)哮喘大鼠的行为学表现正常组大鼠活动正常,呼吸平稳,无喘促等表现;哮喘模型大鼠表现为竖毛、毛发暗淡,倦怠。雾化激发时大鼠出现典型哮喘样发作,表现为呼吸急促,张口喘息,喷嚏,口唇发绀,前肢缩抬,点头呼吸,腹部翕动及行动迟缓等,并随着激发次数增加症状逐步加重,雾化后期大鼠活动明显减少;表明大鼠模型初步具备哮喘特征。(2)大鼠肺组织病理(HE染色)改变在HE染色的支气管肺组织切片中可以观察到:(各组照片见附录)A正常组:细支气管上皮完整、形态规则,肺泡隔及血管壁周围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细支气管腔分泌物很少,管壁纤维结缔组织及平滑肌未见增生,肺泡形态规则。B模型组:肺泡内见有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管腔变窄、腔内见粘液栓,部分支气管内皱褶减少伴部分上皮脱落,支气管壁及管周见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壁增厚。C地塞米松组:与模型组相比,支气管腔内粘液栓减少,粘膜上皮完整,肺间隔未见明显增厚,支气管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管壁纤维结缔组织及平滑肌未见明显增生。D假穴位贴敷组:与模型组相似,肺泡内见有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管腔变窄、腔内见粘液栓,部分支气管内皱褶减少伴部分上皮脱落,支气管壁及管周见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支气管壁增厚。E穴位贴敷组:与模型组相比,支气管腔内粘液栓减少,粘膜上皮完整,肺间隔有较少炎性细胞浸润、未见明显增厚,支气管管壁纤维结缔组织及平滑肌未见明显增生。F布地奈德组:与模型组相比,支气管腔内粘液栓减少,粘膜上皮完整,肺间隔未见明显增厚,支气管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管壁纤维结缔组织及平滑肌未见明显增生。(3)①IFN-γ含量测定结果:模型组、假穴位贴敷组肺泡灌洗液中IFN-γ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假穴位贴敷对照组相比,穴位贴敷治疗组肺泡灌洗液中IFN-γ含量升高,地塞米松治疗组、布地奈德雾化治疗组与模型组对比有升高IFN-γ含量的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穴位贴敷治疗组IFN-γ含量与地塞米松治疗组、布地奈德雾化治疗组无明显差异。②IL-2含量测定结果:模型组、假穴位贴敷对照组肺泡灌洗液中IL-2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假穴位贴敷组相比,穴位贴敷治疗组肺泡灌洗液中IL-2含量升高的趋势,地塞米松治疗组、布地奈德雾化治疗组与模型组对比有升高IL-2含量的趋势。穴位贴敷治疗组IL-2含量与地塞米松治疗组、布地奈德雾化治疗组无明显差异。③IL-12含量测定结果:假穴位贴敷组肺泡灌洗液中IL-12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假穴位贴敷组相比,地塞米松治疗组、布地奈德雾化治疗组有升高IL-12含量的作用(P<0.05),但穴位贴敷治疗组与假穴位贴敷组比肺泡灌洗液中IL-12含量升高但无显着差异。结论:从实验的结果来看,喘咳停穴位贴敷可提高实验性哮喘大鼠血清中IFN-γ、IL-2、IL-12的水平,提示穴位贴敷对哮喘大鼠的治疗机制主要是通过阻断或抑制Th2细胞的活化或兴奋Th1细胞的活化分泌,从而调整Th1/Th2的失衡状态,来抑制气道的炎症反应,降低大鼠模型气道内膜的厚度、纤维组织厚度及小气道的平滑肌厚度,达到治疗哮喘的作用;咳喘停穴位贴敷对IL-12的分泌效果不显,其中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代金珠[7](2013)在《穴位贴敷芥子防哮膏合捏脊疗法对小儿哮喘缓解期肺脾气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中药穴位贴敷合捏脊疗法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疗效的影响,以期为临床预防和控制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探求一种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方法:将入选的64例符合哮喘缓解期的患儿随机平行分为2组,即治疗组(芥子防哮膏外敷合捏脊法治疗)32例,对照组(芥子防哮膏外敷治疗)32例。穴位贴敷选取肺俞、脾俞、定喘、膏肓四个穴位,于农历三伏期间,头伏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二伏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伏第十一天、第十二天、第十三天:末伏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共计12天进行贴敷治疗。捏脊疗法为每日捏脊1次,15天为一个疗程,每捏15天中间休息10天,共3个疗程。最后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并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入组时主证积分、次证积分相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本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主、次证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在自汗、神疲懒言、形体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方面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疗后在总疗效评价方面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主证疗效评价总有效率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次证比较在自汗、神疲懒言、大便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面色、咳嗽、形体、饮食、舌象、脉象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芥子防哮膏外敷合捏脊法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肺脾气虚型),能较好减轻哮喘患儿痛苦、减少哮喘发作次数、哮喘发作严重程度、哮喘发作持续时间和感冒次数,对自汗、神疲懒言、大便异常有明显改善,提高了患儿生活质量,远期效果良好,对小儿哮喘的发病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其效果整体优于单纯中药穴位贴敷法治疗。
杨璐[8](2013)在《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遵循证医学理论,采用系统评价的原则及方法,对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BA)慢性持续期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严格评价,分析中医药治疗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存在的问题,为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2.通过对“异病同治”方法的古代和现代理论研究,分析目前“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的现状,为“异病同治”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3.通过严格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温润辛金培本”法治疗肺病喘憋的疗效,并验证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1.1严格文献评价对近十年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研究的文献进行收集与整理,按照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文献的相关研究特征资料,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进行方法学和报告质量的评价。1.2“异病同治”理论研究对从古至今与“异病同治”理论相关的经典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纳入合格文献,建立文献信息提取表,应用Excel软件,对文献中涉及的出处、方剂、药物组成、疾病等信息采用统计分析方法。2.临床研究2.1疗效的研究在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临床病例报告表,收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76例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诊断证属肺脾肾虚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中药安慰剂,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中药汤剂治疗。主要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圣乔治呼吸问卷和肺功能的变化。2.2“异病同治”研究将治疗组患者按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进行分组,其中COPD稳定期患者71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65例,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组间的疗效分析比较。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1.1文献研究结果共纳入COPD稳定期129篇合格文献,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CT)123篇,非随机对照试验2篇,观察性研究4篇。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29篇合格文献,其中RCT24篇,非随机对照试验3篇,观察性研究2篇。所获得的文献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COPD稳定期RCT文献的jadad评分质量等级,42篇为高质量水平,81篇为低质量水平;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文献的jadad评分质量等级均为低质量水平,均有选择性偏倚和测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CCT文献对混杂因素鉴定不完全,均有选择性偏倚和测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观察性文献因其研究资料受偏倚、混杂等因素的干扰,同样的措施应用时能否得到相同的疗效难以确定,仅有参考价值。分析发现中医药治疗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研究中,虽然对病机、辨证分型、治法、病情轻重程度、疗程方面均无统一标准,但均认为病机为本虚标实,“辨证”治疗多于“辨病”治疗,而“补肺益肾、降气平喘”是使用最多的法则。而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以及理气药亦是出现频次最多的药物。1.2“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结果1.2.1古代“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结果《内经》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文字描述“异病同治”,但其提出的“同病异治”理论相对已经体现了这种治疗思想,可以说后世医家提出的“异病同治”导源于《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涉及“异病同治”的方剂共有31个,涉及的条文共有99条。《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共有53个方剂、147条条文涉及了“异病同治”,主要体现在同一方剂运用在不同疾病当中。但同时也存在方剂名字相同,而药物不同的情况,使用时需要注意。很多医家继承了前人的医学成果,并将其发扬光大,如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和《宣明论方》、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和《伤寒明理论》等等,这些医家在继承前人医学成果的基础之上,将其发扬光大。最终,由陈世铎明确提出了“异病同治”,程文囿对其做了进一步阐释。从此,“异病同治”便常为医者所引用,并成为中医治疗学的一大特色。1.2.2现代“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360篇,其中随机对照试验3篇,非随机对照试验2篇,观察性试验17篇,其余文献均为个案报道、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等。所获得的文献临床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严重的影响着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合格文献中共涉及177个方剂,涉及相关证候17类,治法主要采取针对性治疗,有单纯中药汤剂、单味药、单纯中成药、拔罐、针灸等外治法。2.临床研究结果2.1疗效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符合临床研究要求的272例病例,其中COPD稳定期患者142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130例。2.1.1主症疗效结果试验组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的总体疗效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4.71%、54.4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1)。分层后COPD稳定期试验组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的总体疗效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2.68%、52.1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2)。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试验组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的总体疗效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6.92%、56.9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2.1.2次症疗效评价结果试验组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是14.71%、54.41%,两组比较均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1)。分层后COPD稳定期试验组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4.79%、76.0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试验组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7.69%、81.5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2.2异病同治的疗效评价结果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疗效的有效率及显效率评价中,治疗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与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5>0.05;P=0.574>0.05)。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有效率及显效率评价中,治疗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与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1>0.05;P=0.436>0.05)。结论1.通过严格文献评价,得到了中医药治疗COPD(?)急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临床研究的基本现状。2.通过“异病同治”的理论研究,对古人如何运用“异病同治”有了初步认识,即在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则可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治疗。而现代临床研究表明,目前对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缺乏深入研究,有必要展开“异病同治”理论的临床研究。3.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区组随机分组、平行对照(1:1)、双盲的临床试验研究设计方法,从主要疗效指标、次要疗效指标来看,或从整体、分层来看疗效,中医舒喘方药结合西医常规治疗疗效均优于西医常规治疗,并将S-COPD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发现用舒喘方药治疗肺病喘憋气道挛急患者的确达到了“异病同治”,从疗效上证明了中医“异病同治”的优势。
彭海平,朱慧芳,马杰[9](2011)在《中医非口服给药治疗哮喘方法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支气管哮喘属中医肺系疑难病症。中医治疗哮喘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哮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非口服给药法,毒副作用小,减少复发的效果好,并为彻底治愈哮喘显示了可喜的前景。现在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赵岩[10](2011)在《消喘膏穴位贴敷对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及预防冬季发作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支气管哮喘(asthma)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它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产生,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因其缠绵难愈,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而近些年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哮喘的患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目前西医治疗该病以应用支气管扩张剂(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等)和抗炎药物(糖皮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等)为主。但长期应用上述药物副反应大、费用昂贵,给患者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形成的冬病夏治消喘膏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评价消喘膏穴位贴敷疗法对支气管哮喘患者非急性发作期及预防冬季发作的疗效。为该疗法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方法:依据相关支气管哮喘中、西医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将入组的42例患者遵循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予以维持哮喘控制的基础治疗,而治疗组于当年夏季农历三伏天期间,予其背部双侧肺俞、双侧心俞、双侧膈俞六个穴位贴敷消喘膏。每十天贴敷一次,共敷贴3次,每次敷贴4~6小时。对照组未予以贴敷。主要观察治疗组贴敷前后及冬季症状、体征及峰流速值、生存质量的变化情况,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从而对消喘膏穴位贴敷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研究结果:1.治疗组患者进行消喘膏穴位贴敷后,证候积分与贴敷前比较,其改善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EF值与贴敷前比较,有显着改善(P<0.01)。冬季证候积分与贴敷后比较,变化情况无统计学意义。冬季PEF值与贴敷后比较,变化情况有显着差异(P<0.01)。2.治疗组患者冬季证候积分、PEF值及生存质量量表中各项评分与入组时比较均无差异;对照组冬季证候积分与入组时比较有差异(P<0.05),PEF值变化情况及生存质量量表中活动受限、心理状况、对刺激原的反应、自身健康关心及总分部分与入组时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生存质量量表中哮喘症状与入组时比较无显着差异。3.治疗组患者冬季证候积分,生存质量量表中哮喘症状、对刺激原的反应及总分部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生存质量量表中对自身健康关心部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生存质量量表中活动受限、心理状况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夏季农历三伏天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消喘膏贴敷,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其冬季病情的加重,提高患者冬季的生存质量。
二、消喘膏外敷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3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喘膏外敷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32例(论文提纲范文)
(1)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概况 |
1.1 穴位贴敷疗法概述 |
1.2 贴敷药物和输穴的选择 |
1.3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应用 |
1.4 小结 |
2 中西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现状 |
2.1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
2.2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
2.3 小结 |
3 循证医学在支气管哮喘中的发展与应用 |
3.1 循证医学的产生与发展 |
3.2 循证医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
3.3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研究现状 |
3.4 系统评价再评价的发展与评价方法 |
3.5 小结 |
4 评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1.1 检索词 |
1.2 检索数据库 |
1.3 检索步骤与检索式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资料提取与评价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4 纳入文献的文献报告质量评价 |
2.5 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评价 |
3 讨论 |
3.1 方法学质量评价 |
3.2 文献报告质量评价 |
3.3 证据质量评价 |
3.4 相关问题思考 |
4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慢性肺系疾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选穴和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资料来源 |
1.1.2 检索策略 |
1.2 文献录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2.1 录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标准化处理 |
1.3.1 疾病名称的统一 |
1.3.2 药物名称的统一 |
1.3.3 穴位名称的统一 |
1.4 数据库的建立和文献数据录入 |
1.5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慢性肺系疾病用药情况 |
2.1.1 常用药物频数频率统计 |
2.1.2 药物五味频率统计 |
2.1.3 药物四气频率统计 |
2.1.4 药物归经频率统计 |
2.1.5 药物功效频数统计 |
2.1.6 赋形剂频数频率统计 |
2.1.7 药物关联规则统计 |
2.1.8 药物分层聚类统计 |
2.2 慢性肺系疾病用穴情况 |
2.2.1 常用穴位频数频率统计 |
2.2.2 常用经络频数统计 |
2.2.3 腧穴关联规则统计 |
2.2.4 腧穴分层聚类统计 |
3.分析与讨论 |
3.1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的历史源流 |
3.2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 |
3.3 慢性肺系疾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的用药情况 |
3.3.1 组方常用药物分析 |
3.3.2 药物五味分析 |
3.3.3 药物四气分析 |
3.3.4 药物归经分析 |
3.3.5 药物功效分析 |
3.3.6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3.3.7 药物分层聚类分析 |
3.4 慢性肺系疾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情况 |
3.4.1 常用单穴分析 |
3.4.2 穴位所属经络分析 |
3.4.3 穴位特定穴和腧穴部位分析 |
3.4.4 腧穴关联和分层聚类分析 |
4.结论 |
5.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全基因表达谱揭示天灸药物白芥子散对哮喘大鼠免疫稳态重建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穴位贴敷对外感发热退热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一、外感发热与上呼吸道感染的关系 |
二、外感发热的病因研究 |
三、外感发热的病理机制 |
四、外感发热的西医治疗进展 |
五、现代医学的药物治疗及其困惑 |
第二节 中医研究概况 |
一、外感发热的概念及基本认识 |
二、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 |
三、外感发热的中医治疗进展 |
四、穴位贴敷与外感发热的关系 |
五、穴位贴敷的历史沿革 |
六、穴位贴敷的理论基础 |
七、穴位贴敷的临床应用 |
八、穴位贴敷的优缺点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方案 |
一、病例来源 |
二、研究对象 |
三、随机方法 |
四、干预方案 |
五、观察指标 |
六、疗效评价 |
七、统计学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第四节 分析与讨论 |
一、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
二、两组患者各时间段体温分析 |
三、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四、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
五、穴位沿革及功效 |
六、选方基理及穴位贴敷疗法 |
七、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
九、设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5)白芥子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物选择 |
2 生白芥子及炒白芥子选择 |
3 引药的选择 |
4 贴敷时机 |
5 贴敷时间 |
6 结语 |
(6)咳喘停穴位贴敷对哮喘缓解期大鼠INF-γ等哮喘抑制炎症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
1.1 发病因素 |
1.2 发病机制 |
1.3 病理机制 |
1.4 T细胞与哮喘的关系 |
1.5 细胞因子与哮喘的关系 |
1.6 西医治疗 |
2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
2.1 病因 |
2.2 病机 |
2.3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方法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咳喘停穴位贴敷治疗对哮喘大鼠肺部慢性炎症的影响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检测方法 |
1.4 样本制备 |
1.5 检测指标 |
1.6 大鼠肺泡灌洗液中IFN-γ、IL-2、IL-12含量 |
1.7 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穴位贴敷的依据讨论 |
1.1 穴位贴敷的作用探讨 |
1.2 方药组成及作用探讨 |
1.3 膀胱经背俞穴旳作用探讨 |
2. 结果分析 |
2.1 INF-γ的抑制炎症反应机制分析 |
2.2 IL-2的抑制炎症反应机制分析 |
2.3 IL-12的抑制炎症反应机制分析 |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穴位贴敷芥子防哮膏合捏脊疗法对小儿哮喘缓解期肺脾气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祖国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
(一) 对哮喘病名的认识 |
(二) 对哮喘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 对哮喘辨证论治的认识 |
二、穴位贴敷在哮喘中的应用 |
(一) 贴敷穴位的选择与应用 |
(二) 贴敷药物的选择与应用 |
(三) 贴敷的时间选择 |
(四) 中药穴位贴敷的现代研究 |
三、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哮喘的研究进展 |
(一) 捏脊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
(二) 捏脊疗法的中医理论基础 |
(三) 捏脊疗法的现代研究 |
临床观察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 病例选择 |
(二) 治疗方法 |
(三) 观察指标 |
(四) 疗效评价 |
(五) 统计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 两组背景资料及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二)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三) 疗效评价 |
(四) 不良反应观察 |
讨论 |
一、立论依据 |
二、穴位贴敷的理论探讨 |
(一) 药物的选择 |
(二) 穴位的选择 |
(三) 贴敷时间的选择 |
三、捏脊疗法的理论探讨 |
(一) 中医理论探讨 |
(二) 神经解剖机理探讨 |
四、穴位贴敷配合捏脊疗法的疗效分析 |
五、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8)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对肺病喘憋的认识 |
综述二 中医对异病同治方法的认识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COPD稳定期文献质量评价研究及在临床研究中中医药使用情况分析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文献研究结果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文献质量评价研究及在临床研究中中医药使用情况分析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文献研究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异病同治”中医思维的理论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异病同治”理论源流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异病同治”理论现代文献研究与评价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异病同治”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9)中医非口服给药治疗哮喘方法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外敷法 |
2 其他疗法 |
(10)消喘膏穴位贴敷对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及预防冬季发作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
综述一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哮喘的历史源流与现状研究 |
1.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哮喘的历史源流 |
2.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哮喘的现状研究 |
3.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常用评价指标概述 |
1.临床症状 |
2.缓解药物需求量 |
3.肺功能检查 |
4.细胞因子指标 |
5.生存质量量表 |
6.其他评价指标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3.纳入标准 |
4.排除标准 |
5.剔除标准(剔除、脱落和终止实验标准) |
研究方法 |
1.病例分组 |
2.治疗方法 |
3.随访 |
4.观察指标 |
5.疗效判定标准 |
6.统计方法 |
结果 |
1.一般情况 |
2.疗效比较 |
3.不良反应 |
分析与讨论 |
1.结果分析 |
2.讨论 |
3.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消喘膏外敷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3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再评价[D]. 刘琳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慢性肺系疾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选穴和用药规律研究[D]. 杨晶晶.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3]基于全基因表达谱揭示天灸药物白芥子散对哮喘大鼠免疫稳态重建的分子机制研究[D]. 闫兴柱.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穴位贴敷对外感发热退热效果的研究[D]. 万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5]白芥子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研究概况[J]. 崔淑华,邢燕军,李娜,耿文婧,赵敏.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28)
- [6]咳喘停穴位贴敷对哮喘缓解期大鼠INF-γ等哮喘抑制炎症因子的影响[D]. 姜受志.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2)
- [7]穴位贴敷芥子防哮膏合捏脊疗法对小儿哮喘缓解期肺脾气虚证的临床观察[D]. 代金珠.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8]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研究[D]. 杨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9]中医非口服给药治疗哮喘方法回顾[J]. 彭海平,朱慧芳,马杰. 中国医药导报, 2011(21)
- [10]消喘膏穴位贴敷对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及预防冬季发作的疗效研究[D]. 赵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