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噪声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朱晓敏[1](2022)在《公路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及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公路工程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公路工程基础建设里程十年来位居全球首列。而公路工程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工程所带来的噪声污染情况不容忽视,对施工区域内民众的正常生活与工作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并且受到噪声污染限制的考虑,公路工程施工的整体效率也有所下降,因此,如何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公路噪声的环评及预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公路工程开展过程中,噪声的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方法进行分析,旨在全面减少公路噪声的环境影响。
刘全民,徐培培,宋立忠,秦佳良,左志远[2](2021)在《轨道交通噪声评价与控制标准探讨》文中提出轨道交通噪声问题日益突出,相关的标准是评价和控制轨道交通噪声的关键。我国当前现行的轨道交通噪声标准缺乏系统性,相互之间不成体系,甚至存在互相矛盾的情况。另外,涉及轨道交通噪声的标准的目的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在理解和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这些都给轨道交通噪声评价和控制的实施带来一定困难。对现行轨道交通噪声标准的分析表明,现行的部分标准等同采用或修改采用已被替代的ISO标准,已不适应当前社会对噪声控制的要求,又由于标准之间存在矛盾,因此需要对现行部分标准进行修订。评价轨道交通车外噪声需同时考虑每列车经过时的噪声水平和车流密度因素,宜采用特定时间间隔内的等效连续A声级作为噪声评价指标。轨道交通噪声测试和评价时的频率范围应根据各声源的特点作明确规定。高速铁路高架车站站房的噪声问题已十分突出,亟需制定相应噪声限值和测量方法标准,改善乘客候车舒适性,避免站内工作人员健康受到噪声危害。
宗德媛,朱炯,李兵[3](2021)在《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工学是学生理解、掌握及应用电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在电工学教学中,将EWB虚拟仿真技术、传统实验技术及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仿真计算、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掌握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EWB仿真软件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子技术理论,同时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打好基础。
李学峰,张亚涛[4](2021)在《资本市场开放能够降低噪声交易程度吗?——基于沪港通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指明沪港通实现了境内外投资者的双向开放,为提高中国证券市场运行效率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基于噪声交易的研究视角,运用双重差分固定效应模型,分别从不同期间、不同市场开放程度入手,研究以沪港通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开放对噪声交易的影响。本文发现,沪港通的实施通过扩大股票投资者基础、优化市场投资者结构和降低信息不对称给资本市场带来积极影响。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的提升,降低了噪声交易程度,有利于缓解A股市场的投机氛围。本文拓展了资本市场开放的经济后果的研究,也为沪港通的进一步推行提供了理论证据。
于涛[5](2021)在《城市环境噪声控制问题及治理策略》文中提出目前,交通噪声、施工噪声、工业生产噪声以及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噪声是污染城市声环境的主要因素。同时,在城市环境噪声控制方面,相关技术人员通过使用隔声降噪材料、优化施工生产工艺等方式实现噪声的控制和消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需要结合具体情况,从多角度出发,全方位控制城市环境噪声的产生,进一步减轻居民日常生活中受到的噪声干扰。因此,本文结合目前城市环境噪声控制现存问题,对相关治理策略进行梳理,旨在为治理城市噪声污染问题提供参考。
吴开明[6](2021)在《基于频域自适应算法的车内主动噪声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汽车的NVH(Noise Vibration&Harshness)性能是衡量汽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直接影响着驾驶员及乘客的乘坐舒适性。传统的车内噪声控制多采用吸声、隔声、减振等被动降噪方法,该方法对中高频噪声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但是对低频噪声的控制效果不理想。基于声波干涉相消原理的主动噪声控制技术能够较好地控制低频噪声,主动噪声控制通过发出与初级噪声幅值相等,相位相反的次级声波来抵消噪声,实现降噪。基于时域FXLMS改进的算法是目前在主动噪声控制系统中使用最广泛的算法。时域FXLMS算法的复杂度会因主动噪声控制系统中使用较高阶数的滤波器而增高,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将时域FXLMS算法变换到频域中实现是减小算法复杂度的有效方法。传统的频域算法在回声消除,声反馈消除和波束成形等领域已被广泛应用。由于传统频域算法在处理非平稳噪声时效果不理想,故将多分辨率离散小波变换(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DWT)与传统频域算法结合,提出了DWT-FDFXLMS算法。为了更进一步加快DWT-FDFXLMS算法的收敛速度,将基于Sigmoid函数并结合瞬时误差和滤波后参考信号的欧几里得范数构造的自适应步长因子μ(n)应用到DWT-FDFXLMS算法的步长调节中,得到VSS-DWT-FDFXLMS算法。基于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的DWT-FDFXLMS算法和VSS-DWT-FDFXLMS算法的主动噪声控制模型,并以在转鼓试验台上采集的试验车不同工况下运行时的噪声信号作为目标噪声进行降噪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VSS-DWT-FDFXLMS算法对车内窄带噪声、宽带噪声及非平稳噪声均有较为显着的抑制效果。其中,对车内窄带噪声(空挡1800 r/min和3000 r/min定转速工况)可实现13-15 d B的降噪量;对车内宽带噪声(车辆30 km/h、60 km/h和80 km/h匀速工况)可实现9-11 d B的降噪量;对车内非平稳噪声(空挡加速工况和30-80km/h全油门加速工况)可实现5-15 d B的降噪量。
林佳祥[7](2021)在《基于OFDM的宽带电力载波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电网的现代化建设,电力载波通信技术由于覆盖范围广、成本低廉等优势成为了重点研究内容,当前的大容量、低延时业务对电力载波通信技术的速率与可靠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以实现高速率、低误码的通信为目标,本文研究了基于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的宽带电力载波通信系统,并采用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与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开发平台对接收子系统进行了软硬件协同设计和实现。本文在低压宽带电力载波信道的基本特征分析基础上,利用Middleton A类噪声模型进行随机脉冲噪声建模,并通过与自底向上法以及频域分析法的电力载波信道传递函数建模方法进行对比,选择采用M.Zimmermann与Klaus Dostert提出的自顶向下传递函数模型,结合噪声模型与传递函数模型建立了低压宽带电力载波通信信道,为后续仿真提供支撑。本文阐述了OFDM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关键技术,对电力载波通信中采用OFDM技术的优势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宽带电力载波通信系统的总体方案,对物理层框架、主要参数与帧结构进行了设计,并简要介绍了接收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针对起始位置偏移导致的接收星座图旋转与符号间干扰问题,本文结合延时自相关与本地序列互相关算法,提出了基于本地序列的二次相关算法,可以消除测度函数的峰值平台与“小尖峰”现象,使符号同步结果更加精确。针对收发端采样时钟不匹配的情况,提出了基于相位叠加的采样时钟同步算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准确度有3d B以上的增益。针对电力载波信道中的多径与噪声特性造成的通信误比特率过高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噪声聚类的镜像扩展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信道估计算法,相比传统LS(Least Square)算法在误比特率10-3处存在2.8d B左右的性能提升。在OFDM峰均功率比优化方面,本文提出哈达玛变换和迭代翻转部分传输序列相结合的方法,有效降低系统的峰均功率比。基于FPGA与DSP开发平台对提出的宽带电力载波通信系统接收端进行软硬件协同设计,实现了接收基带处理子系统,并通过功能仿真与上板调试对各个模块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接收端可以准确恢复出发送数据,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宽带电力载波通信系统总体方案和关键算法的可行性,为后续产业化芯片的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田岳林,李金玉,韩雨婧,何咏,张舒齐,高成杰,钱靖华,杨永强[8](2021)在《机场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应用现状与前景展望》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机场建设规模和覆盖范围逐年扩大,机场噪声带来的扰民问题也愈发严重,机场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对于机场运营及周边区域声环境管控显得尤为重要。简述了机场噪声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架构、核心功能以及国内外机场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发展历程与应用现状,针对技术应用中的局限性问题,提出应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不断推进系统研发领域、形成社群交互联动机制的建议,为机场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应用及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陈珉芮[9](2021)在《蒸汽温度压力调节阀气动噪声特性与降噪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石油、冶金、化工、电力等产业中开展热电联产工程,可实现余热的回收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有效缓解能源短缺的压力。在热电联产工程中,蒸汽温度压力调节阀是一种将上游蒸汽的温度、压力调节为下游供热用户所需值的关键设备。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蒸汽温度压力调节阀面临的工况条件日渐严苛,其调节性能、减振降噪性能和安全性能需进一步提高。目前国产的温度压力调节阀尚存在诸多不足,其中噪声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本文以分体式蒸汽温度压力调节阀为对象,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调节阀的压力调节部件和温度调节部件的气动噪声特性及相应的降噪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分体式蒸汽温度压力调节阀中压力调节部件的流动特性和气动噪声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压力调节部件的理想流量特性曲线为直线型;压力调节部件套筒和阀瓣节流孔处蒸汽的速度、压降和湍动能随开度的增大而减小;阀体下腔与出口流道的连接段形成了收缩扩张喷口,连接段内蒸汽的速度、压降和湍动能随开度增大而增大。小开度的情况下,压力调节部件气动噪声的主要声源位于阀瓣节流孔处;随着开度增大,压力调节部件的主要声源逐渐向阀体下腔与出口流道连接段转移。压力调节部件的气动噪声在宽频范围内连续分布,其中低中频噪声较突出。压力调节部件的远场噪声的总声压级随开度的增大而减小,且沿蒸汽流动的方向逐渐衰减。(2)根据压力调节部件的气动噪声特性,通过设置多孔板等降噪元件,开展降噪技术研究,分析了不同降噪元件的降噪机理和降噪效果。研究表明,多孔板从节流作用和小孔扩散两个方面对压力调节部件起到降噪作用。多孔板对压力调节部件的低中频噪声具有较好的减弱作用,设置多孔板后远场噪声监测点上气动噪声总声压级的平均减小量为7.80dB。在多孔板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螺旋降噪元件,该元件节流作用较弱,主要利用小孔扩散原理实现对压力调节部件的降噪。研究表明,螺旋降噪元件对压力调节部件的低中频噪声具有较好的减弱作用,设置该元件后远场噪声监测点上气动噪声总声压级的平均减小量为8.26 dB。对比发现,螺旋降噪元件对噪声总声压级的减弱作用与多孔板相近,但其流通性能更好,对压力调节部件的调节性能影响更小。(3)对分体式蒸汽温度压力调节阀中温度调节部件的喷嘴开展实验研究,得到了喷嘴的流量与压力的关联式。基于喷嘴实验的结果,对温度调节部件的流动特性和气动噪声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蒸汽在温度调节部件内的压降较小,说明对蒸汽的压力调节主要由压力调节部件完成。减温水经喷嘴以雾化液滴的形式进入温度调节部件,迅速汽化为相变蒸汽,并主要以相变蒸汽的形式在温度调节部件的流道内流动。随着相变蒸汽的扩散,流道截面的平均温度降低、平均流速降低。流道内喷嘴出口处的湍动能和声功率级最大,是气动噪声的主要声源。温度调节部件的气动噪声在宽频范围内连续分布,且中高频噪声较突出。远场噪声的总声压级沿着蒸汽流动的方向逐渐衰减。(4)基于温度调节部件的气动噪声特性,提出了确保温度调节效率的同时能减弱气动噪声的喷嘴设置方式。研究表明,随着喷嘴数量的增加,相变蒸汽在温度调节部件流道内的分布更均匀,流道截面的平均速度增大,流道内的湍动能减小,远场噪声的总声压级减小。综合考虑喷嘴的成本和降噪效果,以双喷嘴为最优选择。基于双喷嘴的设置,研究发现,随着喷嘴与温度调节部件流道轴线夹角的减小,流道内湍动能和声功率级减小,温度调节部件的中高频噪声声压级减小,远场噪声的总声压级减小。研究表明,减温水以双喷嘴平行喷入的方式进入温度调节部件,对温度调节部件的降噪效果最好。
周豪[10](2021)在《地铁列车车内外噪声预测与实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地铁作为一种公共交通形式,以其方便、快捷、节能、安全性高、运输量大等优点,已经成为缓解全国各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在我国一二线城市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各大中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伴随着我国地铁交通的发展,列车噪声问题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列车运行引起的车内噪声直接影响司机和乘客的乘坐舒适性,并成为衡量地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车外噪声则对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困扰。本文运用数值仿真以及现场实测的方法对地铁列车运行引起车内外噪声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有限元法、混合FE-SEA法、统计能量法的优势,建立了全频段车内噪声预测分析模型,提取试验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同时,和现有常用方法的仿真计算时间、单元总数对比,该方法在保证数值模拟计算精度的前提下,大幅度缩短了运算时间,提高了计算效率。(2)车内各标准点噪声A声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630Hz存在明显峰值,与轮轨噪声峰值一致,说明轮轨噪声是车内噪声的主要来源,车内噪声能量主要集中在200~1600Hz频段内。(3)结构声对车内噪声的主要影响频段在20~200Hz,空气声对车内噪声的主要影响频段在200~5000Hz,其中500~5000Hz频段最为显着。轮轨噪声在列车车内噪声预测中作为声激励应被充分重视。(4)通过车内噪声实测分析得出结论:车速从75km/h至115km/h,车内噪声最大增加5.24d B(A),司机室内噪声比客室内噪声低2~5d B(A),转向架上方噪声比车体中部高0.4~1.7d B(A)。噪声特性曲线趋势一致,优势频段主要集中在400~1600Hz频段内,车内噪声均在中心频率630Hz处存在明显峰值,声压级最大值增加了约11d B(A)。(5)车速70km/h时,相比于钢弹簧浮置板,普通整体道床车内总声压级增加了1.64d B(A),梯形轨枕车内总声压级降低了0.95d B(A);车速90km/h时,相比于钢弹簧浮置板,普通整体道床车内总声压级增加了2.99d B(A),梯形轨枕车内总声压级降低了1.02d B(A)。梯形轨枕和钢弹簧浮置板在20Hz~100Hz和1600Hz处A声级幅值大于普通轨道,而在400~1000Hz幅值要小于普通轨道。(6)隧道区段车内总声压级比高架区段高约11d B(A)。隧道和高架段车内噪声显着频段为400~2000Hz,在20~5000Hz内车内噪声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在2500Hz处车内噪声差值最大,最大可达17.58d B(A)。(7)建立车外噪声统计能量分析模型,分析发现:列车车速60km/h时,车外声辐射能量主要在400~1600Hz,在800Hz处声辐射响应出现最大值,和轮轨噪声变化规律也基本相同。车外噪声贡献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轮轨噪声、车窗、侧墙、车门、底板、顶板、端墙,车体振动辐射噪声在低频段的贡献较大,在中心频率20~100Hz内,车外噪声能量主要来源为车窗、侧墙;在中心频率100~500Hz内,轮轨噪声贡献量大于车体各板块,但差异较小;在中心频率500~5000Hz内,车体各板块的贡献量随频率升高呈下降趋势,轮轨噪声贡献量逐渐升高。(8)钢轨敷设阻尼后,在早高峰、晚高峰、夜间三个主要时段线路两侧的环境噪声有较为明显的降低,钢轨安装阻尼板对降低车外噪声效果显着。在20~80Hz低频段范围内,安装阻尼板前后的声压级变化不明显;在主要频段80-5000Hz左右范围内,安装阻尼板后的声压级有明显降低。对比最初状态和钢轨敷设阻尼后两次测试结果发现,列车车外7.5m处通过噪声级降低幅值在2.1--3.8d B(A)之间,30m处通过噪声级降低幅值在1.9--3.2d B(A)之间。
二、我国噪声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噪声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公路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及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公路噪声危害 |
2 提高环评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
2.1 提高环评预测的准确性 |
2.2 提高防噪措施的可操作性 |
3 公路噪声环境的预测方法 |
4 噪声防治的主要措施 |
4.1 总体降噪原则 |
4.2 具体降噪方式 |
4.2.1 车辆降噪 |
4.2.2 道路降噪 |
4.2.3 声屏障 |
4.2.4 种植绿化带 |
5 结语 |
(2)轨道交通噪声评价与控制标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轨道交通环境噪声限值 |
1.1 边界噪声 |
1.2 车站站台噪声 |
1.3 室内二次结构噪声 |
1.4 声环境功能区噪声 |
2 轨道交通环境噪声测量 |
3 轨道交通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
4 车内噪声评价标准 |
4.1 城轨车辆 |
4.2 铁道机车车辆 |
5 车辆检验 |
6 声屏障评价标准 |
6.1 声学构件的声学性能 |
6.2 降噪效果 |
7 结语 |
(3)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计算 |
2 EWB仿真计算 |
3 实验验证 |
4 理论、实验、仿真对比分析 |
(4)资本市场开放能够降低噪声交易程度吗?——基于沪港通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一)资本市场开放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 |
(二)有关噪声交易的理论研究 |
三、研究设计 |
(一)实证分析模型 |
(二)噪声交易的度量 |
(三)股价信息含量的度量 |
(四)控制变量 |
(五)数据来源 |
四、实证结果 |
五、实证分析 |
(一)沪港通实施后的不同期间对噪声交易的影响 |
(二)不同开放程度下沪港通对噪声交易程度的影响 |
六、影响机制分析 |
(一)投资者基础扩大与噪声交易 |
(二)信息不对称与噪声交易 |
七、稳健性分析 |
(一)更换因变量 |
(二)安慰剂效应检验 |
八、结论及政策启示 |
(5)城市环境噪声控制问题及治理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环境噪声污染概述 |
2 环境噪声污染造成的不利影响 |
2.1 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 |
2.2 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
2.3 影响动物身体健康 |
3 我国城市环境噪声污染现状 |
4 城市环境噪声污染控制措施 |
4.1 优化噪声污染控制制度进行 |
4.2 配备齐全的执法设备 |
4.3 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及监管效果的提升 |
4.4 进一步落实在线监测制度 |
5 结论 |
(6)基于频域自适应算法的车内主动噪声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主动噪声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
1.2.1 主动噪声控制技术研究历程 |
1.2.2 车内主动噪声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主动噪声控制基本理论与方法 |
2.1 声波相消理论 |
2.2 自适应滤波器 |
2.3 自适应滤波算法 |
2.3.1 最小均方LMS算法 |
2.3.2 滤波-X LMS (FXLMS)算法 |
2.4 主动噪声控制系统基本结构 |
2.4.1 前馈与反馈主动噪声控制系统 |
2.4.2 单通道与多通道主动降噪系统 |
2.5 次级通路辨识理论与方法 |
2.5.1 次级路径离线辨识 |
2.5.2 次级路径在线辨识 |
2.6 传统频域主动噪声控制算法 |
2.6.1 块LMS自适应算法 |
2.6.2 频域自适应滤波算法 |
2.6.3 无延迟频域算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频域主动噪声控制算法改进 |
3.1 DWT-FDFXLMS算法 |
3.1.1 离散小波变换DWT算法与多分辨率分析 |
3.1.2 基于离散小波变换的DWT-FDFXLMS算法 |
3.2 基于Sigmoid函数的VSS-DWT-FDFXLMS算法 |
3.3 算法复杂度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频域主动噪声控制算法仿真验证 |
4.1 基于车内噪声模拟信号的算法降噪仿真对比分析 |
4.1.1 车内噪声模拟信号的构造 |
4.1.2 车内模拟噪声信号的降噪仿真分析 |
4.2 车内目标噪声采集与分析 |
4.3 车内目标噪声主动控制仿真试验 |
4.3.1 车内窄带噪声主动控制仿真试验 |
4.3.2 车内宽带噪声主动控制仿真试验 |
4.3.3 车内非平稳噪声主动控制仿真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7)基于OFDM的宽带电力载波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电力载波通信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电力载波通信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后续章节安排 |
第2章 低压宽带电力载波信道建模 |
2.1 低压宽带电力载波的信道特性 |
2.1.1 衰减特性 |
2.1.2 噪声特性 |
2.1.3 多径传播 |
2.1.4 时变性 |
2.2 信道建模 |
2.2.1 噪声建模 |
2.2.2 传递函数建模 |
2.2.3 低压宽带电力载波信道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宽带电力载波通信系统总体设计 |
3.1 典型的OFDM通信系统框架 |
3.1.1 OFDM系统的基本原理 |
3.1.2 循环前缀与加窗 |
3.1.3 OFDM系统的关键技术 |
3.1.4 OFDM在电力载波通信中的优势 |
3.2 宽带电力载波通信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2.1 系统物理层框架设计 |
3.2.2 系统物理层主要参数 |
3.2.3 通信帧结构 |
3.2.4 接收子系统主要模块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宽带电力载波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
4.1 符号同步算法设计 |
4.1.1 符号同步偏差的影响 |
4.1.2 符号同步算法 |
4.1.3 仿真对比与分析 |
4.2 采样时钟同步算法设计 |
4.2.1 采样时钟偏移的影响 |
4.2.2 采样时钟同步算法 |
4.2.3 仿真对比与分析 |
4.3 信道估计算法设计 |
4.3.1 电力载波信道的影响 |
4.3.2 信道估计算法 |
4.3.3 仿真对比与分析 |
4.4 降峰均功率比算法设计 |
4.4.1 OFDM峰均功率比统计方法 |
4.4.2 降峰均功率比算法 |
4.4.3 仿真对比与分析 |
4.5 宽带电力载波系统整体仿真性能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接收样机实现方案 |
5.1 样机整体框架 |
5.1.1 收发系统联调及测试等效方案 |
5.1.2 硬件平台简介 |
5.2 基于FPGA的硬件逻辑设计 |
5.2.1 A/D转换接口模块 |
5.2.2 降抽样模块 |
5.2.3 AGC模块 |
5.2.4 帧检测模块 |
5.2.5 符号同步模块 |
5.2.6 SRIO发送模块 |
5.2.7 FPGA资源占用情况 |
5.3 基于DSP的软件设计 |
5.3.1 SRIO接收模块 |
5.3.2 采样时钟同步模块 |
5.3.3 信道估计模块 |
5.3.4 符号解调模块 |
5.3.5 DSP存储资源占用情况 |
5.4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后续工作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8)机场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应用现状与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机场噪声自动监测系统概况 |
2 机场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应用现状及关键技术 |
2.1国外系统研究与应用发展历程 |
2.2我国机场噪声监测系统应用现状 |
2.3系统应用关键技术及应用局限性分析 |
2.3.1系统功能实现与关键技术 |
2.3.2技术应用局限性分析 |
3前景展望 |
(9)蒸汽温度压力调节阀气动噪声特性与降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蒸汽温度压力调节阀 |
1.3 气动噪声研究现状 |
1.3.1 气动声学的发展 |
1.3.2 气动噪声 |
1.4 蒸汽温度压力调节阀的压力调节部件气动噪声研究现状 |
1.4.1 阀门气动噪声产生机理与噪声特性 |
1.4.2 阀门气动噪声的降噪技术 |
1.5 蒸汽温度压力调节阀的温度调节部件气动噪声研究现状 |
1.5.1 喷水减温 |
1.5.2 雾化喷嘴 |
1.6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7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2 调节阀的压力调节部件流动特性与气动噪声特性研究 |
2.1 压力调节部件流动特性研究 |
2.1.1 流动特性数值模拟方法 |
2.1.2 数值模拟方法验证 |
2.1.3 压力调节部件几何模型与边界条件 |
2.1.4 压力调节部件理想流量特性分析 |
2.1.5 压力调节部件内的蒸汽压力分析 |
2.1.6 压力调节部件内的蒸汽流速分析 |
2.1.7 压力调节部件内的蒸汽湍动能分析 |
2.2 压力调节部件气动噪声特性研究 |
2.2.1 压力调节部件气动噪声产生机理 |
2.2.2 气动噪声的数值模拟方法 |
2.2.3 压力调节部件内气动噪声声源分析 |
2.2.4 压力调节部件远场噪声特性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调节阀的压力调节部件降噪技术研究 |
3.1 多孔板降噪性能研究 |
3.1.1 多孔板的几何特征 |
3.1.2 多孔板降噪机理研究 |
3.1.3 多孔板降噪效果分析 |
3.2 螺旋降噪元件降噪性能研究 |
3.2.1 螺旋降噪元件的几何特征 |
3.2.2 螺旋降噪元件降噪机理研究 |
3.2.3 螺旋降噪元件降噪效果分析 |
3.2.4 螺旋降噪元件结构优化 |
3.3 多孔板与螺旋降噪元件性能对比 |
3.3.1 多孔板与螺旋降噪元件流通性能对比 |
3.3.2 多孔板与螺旋降噪元件对压力调节部件调节性能影响的对比 |
3.3.3 多孔板与螺旋降噪元件的降噪性能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4 调节阀的温度调节部件流动特性与气动噪声特性研究 |
4.1 温度调节部件工作原理 |
4.1.1 温度调节部件结构 |
4.1.2 温度调节部件内的能量守恒与转化 |
4.2 减温水喷嘴的流动特性研究 |
4.2.1 减温水喷嘴结构特征与工作原理 |
4.2.2 减温水喷嘴实验 |
4.2.3 减温水喷嘴实验结果 |
4.2.4 减温水喷嘴出口流速的数值研究 |
4.3 温度调节部件稳态流场研究 |
4.3.1 温度调节部件数值模拟方法 |
4.3.2 温度调节部件内相变蒸汽分布与温度分析 |
4.3.3 温度调节部件内流速分析 |
4.4 温度调节部件气动噪声特性研究 |
4.4.1 温度调节部件内气动噪声声源分析 |
4.4.2 温度调节部件远场气动噪声特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调节阀的温度调节部件降噪技术研究 |
5.1 减温水喷嘴数量对温度调节部件噪声的影响 |
5.1.1 不同数量减温水喷嘴的边界条件 |
5.1.2 减温水喷嘴数量对温度调节部件稳态流场的影响 |
5.1.3 减温水喷嘴数量对温度调节部件气动噪声的影响 |
5.2 减温水喷嘴的角度对温度调节部件噪声的影响 |
5.2.1 减温水喷嘴角度对减温器稳态流场的影响 |
5.2.2 减温水喷嘴角度对温度调节部件气动噪声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地铁列车车内外噪声预测与实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列车振动与噪声预测研究现状 |
1.2.2 列车振动与噪声控制优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列车内噪声产生机理、研究方法及评价指标 |
2.1 声学基本量度 |
2.2 车内噪声产生机理及传播路径 |
2.2.1 产生机理 |
2.2.2 传播路径 |
2.3 车内噪声预测研究方法 |
2.3.1 有限元法 |
2.3.2 边界元法 |
2.3.3 统计能量法 |
2.3.4 混合有限元-统计能量法 |
2.4 车内噪声评价指标及标准限值 |
2.4.1 列车车厢内噪声评价标准 |
2.4.2 列车车厢内振动评价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列车全频段车内噪声预测分析 |
3.1 动力学车辆模型及激励 |
3.1.1 车辆基本参数 |
3.1.2 多刚体动力学车体模型的建立 |
3.1.3 车体激励 |
3.2 全频段车内噪声预测模型 |
3.2.1 列车声学模型 |
3.2.2 子系统连接 |
3.2.3 模型激励加载 |
3.3 模型验证及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列车车内噪声贡献量分析 |
4.1 空气声和结构声对车内噪声影响特性分析 |
4.1.1 工况设置 |
4.1.2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4.2 车内噪声功率输入贡献分析 |
4.2.1 车体子系统划分 |
4.2.2 功率输入贡献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列车车内声辐射特性实测分析 |
5.1 测试概况 |
5.1.1 测试背景 |
5.1.2 测试仪器 |
5.1.3 测点布置 |
5.2 不同车速对车内声辐射特性影响分析 |
5.3 不同轨道结构形式车内声辐射特性分析 |
5.4 隧道和桥梁区段车内声辐射特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列车车外声辐射特性预测与实测分析 |
6.1 车外声辐射特性预测分析 |
6.1.1 半无限流体 |
6.1.2 车外噪声预测模型 |
6.1.3 模型验证及车外噪声响应分析 |
6.1.4 车外噪声贡献度分析 |
6.2 车外声辐射特性实测分析 |
6.2.1 测试内容 |
6.2.2 安装阻尼板车外降噪效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工作和总结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我国噪声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公路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及预测方法研究[J]. 朱晓敏. 化工设计通讯, 2022(01)
- [2]轨道交通噪声评价与控制标准探讨[J]. 刘全民,徐培培,宋立忠,秦佳良,左志远.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21
- [3]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J]. 宗德媛,朱炯,李兵. 电子世界, 2021(22)
- [4]资本市场开放能够降低噪声交易程度吗?——基于沪港通的经验证据[J]. 李学峰,张亚涛. 金融科学, 2021(02)
- [5]城市环境噪声控制问题及治理策略[J]. 于涛.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1(18)
- [6]基于频域自适应算法的车内主动噪声控制方法研究[D]. 吴开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7]基于OFDM的宽带电力载波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林佳祥. 浙江大学, 2021(01)
- [8]机场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应用现状与前景展望[J]. 田岳林,李金玉,韩雨婧,何咏,张舒齐,高成杰,钱靖华,杨永强.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1(04)
- [9]蒸汽温度压力调节阀气动噪声特性与降噪技术研究[D]. 陈珉芮. 浙江大学, 2021(01)
- [10]地铁列车车内外噪声预测与实测分析[D]. 周豪.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