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灰斑病化学防治试验

辣椒灰斑病化学防治试验

一、辣椒灰叶斑病药剂防治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黄大野[1](2012)在《基于微管蛋白靶标的几种蔬菜主要病原真菌耐药性与抗药性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多菌灵和乙霉威是生产上防治多种作物病害的重要杀菌剂,作用靶标均为β-微管蛋白。多菌灵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对子囊菌、多数半知菌有活性,但对鞭毛菌和少数半知菌无效,即这些真菌对其具有耐药性。随着多菌灵的广泛使用,多种作物病害的病原菌对其产生抗药性;乙霉威作为负交互抗药性杀菌剂用于多菌灵抗性菌株的治理。本研究一方面以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等几种多菌灵耐药性真菌为研究对象,对其β-微管蛋白基因进行克隆及氨基酸序列分析,探究其耐药性分子机理;另一方面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为对象,对其多菌灵和乙霉威的抗药性进行了系统研究,重要研究结果如下:1.β-微管蛋白167位氨基酸突变为酪氨酸可能与植物病原真菌对多菌灵的耐药性有关。(1)明确了链格孢属3个种、匍柄霉属2个种和两种卵菌对多菌灵具有耐药性。通过测定20个属23种蔬菜和花卉病害病原菌对多菌灵敏感性,发现多菌灵浓度为1μg/ml,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菌丝生长抑制率已达100%;多菌灵浓度为100μg/ml,对瓜链格孢(Alternaria.cucumerina)、茄链格孢(Alternaria.solani)、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茄匍柄霉(Stemphylium solani),菠菜匍柄霉(Stemphylium spinaciae)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和德巴利腐霉(Pythium. debaryanum)菌丝生长仍无明显抑制效果,表明上述7种真菌为多菌灵耐药性真菌。(2)初步明确了β-微管蛋白167位氨基酸突变为酪氨酸是链格孢属3个种、匍柄霉属2个种和两种卵菌对多菌灵具有耐药性的重要原因。对链格孢属3个种瓜链格孢、茄链格孢和链格孢,匍柄霉属2个种茄匍柄霉和菠菜匍柄霉,2种卵菌辣椒疫霉和德巴利腐霉β-微管蛋白基因进行了克隆并对其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其β-微管蛋白167位氨基酸均为酪氨酸(Tyr),而其他对多菌灵敏感的真菌167位均为苯丙氨酸(Phe)。据此推测植物病原真菌β-微管蛋白167位氨基酸由苯丙氨酸(Phe)突变为酪氨酸是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原因。2.明确了我国多主棒孢菌对多菌灵和乙霉威抗性频率、抗性菌株适合度、交互抗药性及其对多菌灵和乙霉威抗药性分子机制。(1)我国多主棒孢菌对多菌灵抗性频率极高,而对多菌灵和乙霉威双抗频率较低。对采自我国12个地区,18个寄主的163株多主棒孢菌对多菌灵和乙霉威的敏感性进行分析,145个菌株对多菌灵具有抗药性,抗性频率高达89.0%,18个菌株对多菌灵敏感,占供试菌株的11.0%。24个菌株对多菌灵和乙霉威具有双重抗药性,双抗频率为14.7%。(2)多菌灵高抗(MBCHR)和多菌灵乙霉威双抗(MBCHRNPCR)菌株的适合度无明显下降。野生菌株(MBCS)菌落直径为55.17mm和50.83mm,产孢量为1.78×105个/ml和2.50×105个/ml,病指为79.80和83.37,多菌灵高抗(MBCHR)和多菌灵乙霉威双抗(MBCHRNPCR)菌株菌落直径在50.17mm-59.83mm之间,产孢量在1.89个/ml-2.94×105个/ml之间,病指在81.33-89.29之间。三种敏感性类型菌株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和致病力并无明显的差别。(3)多菌灵高抗(MBCHR)和多菌灵乙霉威双抗(MBCHRNPCR)菌株与其它5种类型杀菌剂无交互抗药性。烟酰胺类杀菌剂啶酰菌胺对多主棒孢菌两个野生菌(MBCS)的EC50分别为0.49μg/ml和0.651μg/ml,而对于高抗(MBCHR)和双抗(MBCHRNPCR)菌株EC50在0.36μg/ml-0.71μg/ml之间。苯基吡咯类杀菌剂咯菌腈对多主棒孢菌两个野生菌株(MBCS)的EC50分别为0.26μg/ml和0.20μg/ml,而对于高抗(MBCHR)和双抗(MBCHRNPCR)菌株EC50在0.15μg/ml-0.27μg/ml之间。咪唑类杀菌剂咪鲜胺对多主棒孢菌两个野生菌株(MBCS)的EC50分别为0.14μg/ml和0.191μg/ml,而对于高抗(MBCHR)和双抗菌株(MBCHRNPCR) EC50在0.14μg/ml-0.26μg/ml之间。嘧啶胺杀菌剂嘧菌环胺对多主棒孢菌两个野生菌株(MBCS)的EC50分别为0.7μg/ml和0.75μg/ml,而对于高抗(MBCHR)和双抗(MBCR)菌株EC50在0.67-0.83μg/ml之间。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腐霉利对多主棒孢菌两个野生菌株(MBCS)的EC50分别为0.45μg/ml和0.37μg/ml,而对于高抗(MBCHR)和双抗(MBCHRNPCR)菌株EC50在0.37μg/ml-0.50μg/ml之间。(4)明确了多主棒孢菌对多菌灵抗药性和多菌灵乙霉威双重抗药性分子机制。通过比较多主棒孢菌敏感、多菌灵高抗(MBCHR)和多菌灵乙霉威双抗(MBCHRNPCR)菌株β-微管蛋白序列,发现198位氨基酸由谷氨酸(Glu)突变为丙氨酸(Ala)是导致其对多菌灵产生高等抗药性的原因。198位氨基酸由谷氨酸突变为赖氨酸(Lys),200位氨基酸由苯丙氨酸(Phe)突变为酪氨酸(Tyr)是其对多菌灵和乙霉威产生双重抗药性的原因。本研究首次提出植物病原真菌β-微管蛋白167位氨基酸的种类可能与多菌灵对不同属植物病原真菌敏感性有关,从分子水平解释了多菌灵对不同属植物病原真菌的敏感性,为进一步开发基于p-微管蛋白的新型杀菌剂和筛选模型奠定基础;此外,在我国首次报道了多主棒孢菌多菌灵高抗(MBCHR)和多菌灵乙霉威双抗(MBCHRNPCR)菌株及其抗药性的分子机理,上述结果将为我国多主棒孢菌的化学防治,抗性菌株的分子检测等提供有用的信息。

管晶晶[2](2014)在《新疆加工型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1~2013年对南疆巴州和静县、和硕县和北疆沙湾县安集海镇加工型辣椒细菌性病害的发生情况调查,发现细菌性叶斑病在南北疆加工型辣椒上发生普遍而严重,对生产造成严重威胁,且有蔓延和加重的趋势。本研究对病原细菌进行分离、鉴定,明确其种属及遗传分化,测定其生物学特性、寄主范围,分析病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筛选出有效抗菌化学药剂,为病害的准确诊断和高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经调查发现,辣椒细菌性叶斑病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率15%左右,椒果期田间发病率为1~53%,个别重病田发病率高达100%,至少造成20%~30%减产损失。从南北疆加工型辣椒分离出96个菌株,经菌株形态学鉴定、辣椒致病性测定、生物学特性和生理生化性状测定,选择代表菌株进行16S rDNA和rpoD基因扩增、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将南疆病原菌鉴定为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yringae),北疆病原菌初步鉴定为假单胞菌属。测定病原菌P. syringae pv. syringae的部分生物学特征和寄主范围。结果表明,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最适合生长的培养基为BPA培养基;25℃~30℃为适宜生长温度,最适温度为28℃;适宜在pH6.5~8.0环境中生长,最适pH值为7;病原菌在1%NaCl浓度下生长良好,但浓度大于4%NaCl生长受抑制。人工接种能侵染番茄、茄子、马铃薯、黄瓜、四季豆、白菜及萝卜等16种蔬菜植物。对南北疆菌株进行16S rDNAPCR-RFLP、16S rDNA序列测定,解析其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关系,揭示南北疆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特征,明确其亲缘关系。通过室内平板抑菌和盆栽试验对9种杀菌剂的防病效果进行了测定和筛选,室内平板抑菌效果为:可杀得2000>乙酸铜>链霉素>志信101>红星-2氢氧化铜>志信2000,可杀得2000和乙酸铜的抑菌率可达到97%以上,EC50值分别为5.954mg/L和7.439mg/L。盆栽试验结果显示,在发病前保护性喷施各药剂的防病效果(43.34%~80.84%)优于发病后治疗性施药(12.35%~49.54%),其中可杀得2000和红星-2氢氧化铜的防治效果较好。

黄欣阳[3](2013)在《中国辣椒叶斑病病原学及分子检测研究》文中指出辣椒叶斑病(leaf spot of pepper)是我国新报道发生病害,在保护地辣椒生产中,病害发生面积及其危害呈上升趋势。目前对于该病的发生危害、病原学、致病机理、病害发生规律乃至分子检测等均缺乏系统的研究,制约着病害防治策略的制定及病害的防控。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以辣椒叶斑病为研究对象,对其致病病原进行了鉴定,从病菌生物学特性、致病力分化、种群遗传多样性和侵染特性4个方面进行了病原学的系统研究;对其病原菌致病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建立了辣椒叶斑病菌的分子检测技术,以期为病害的早期诊断提供有效方法。1.首次鉴定明确了我国辣椒叶斑病的致病菌2009年6月在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首次发现辣椒叶斑病。2009年至2012年,全面调查了辽宁省各辣椒栽培地区辣椒叶斑病的发生危害情况。通过组织分离和显微形态鉴定,分离获得病原菌22株。经常规的形态学观察和柯赫氏法则证病试验,并采用分子技术——多基因联合分析方法,对病菌的rDNA-ITS、β-tubulin和Actin基因序列进行比对,鉴定明确了我国辣椒叶斑病的致病菌为尖孢枝孢Cladosporium oxysporum。2.系统测定了辣椒叶斑病致病菌尖孢枝孢的生物学特性通过采用不同的营养、温度、pH值、光照等条件,对病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影响因素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病菌菌丝生长,以V8汁培养基为最适;能有效利用多种糖和氮源,分别以山梨醇和麦芽浸膏最佳;适宜温度为20~25℃;最适pH值为6~8;光照可促进菌丝生长;菌丝致死温度为77℃。而对于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对碳源无特殊需要,在清水中萌发率最高;氮源培养液严重抑制孢子萌发;20~30℃为孢子萌发适宜温度;最适pH值为7;光照对孢子萌发无明显的促进作用;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48℃。3.测定探讨了辽宁省不同地理来源的辣椒叶斑病菌的致病力采用人工接种方法,选用4个辣椒栽培品种(迅驰、沈椒4号、杭椒一号和新金号角),对采自辽宁省不同地区的辣椒叶斑病菌22个菌株,进行了致病力测定。根据供试菌株对4个供试辣椒栽培品种的抗感反应,将22个菌株划分为3个致病类型,即强致病类型、中等致病类型和弱致病类型。表明我国辣椒叶斑病菌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现象,但地理来源与致病力分化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相同地理来源的病原菌群体中致病力存在强、中、弱的差异。4.测定分析了辣椒叶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应用ISSR和SRAP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对供试辣椒叶斑病菌22个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依据不同地理来源尖孢枝孢的ISSR和SRAP指纹图谱分别构建UPGMA系统发育树,从分子水平探究致病菌的遗传演变和进化。测定结果表明,ISSR标记的菌株间相似系数在0.56~0.93之间,在相似系数0.65处被划分成4个类群;SRAP标记的菌株间相似系数在0.59~0.90之间,在相似系数约0.63处被划分为3个类群。表明供试辣椒叶斑病菌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明显的遗传分化现象,遗传聚类组群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与菌株的致病性无明显的相关性。5.初步探讨了辣椒叶斑病的侵染循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辣椒叶斑病菌尖孢枝孢以菌丝体在植株残体上潜伏,随病残体残落于土壤越冬,作为病害翌年危害的初侵染源。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病害发生的最主要因素,病菌侵染植株的最适温度为20~25℃,潜育期为7~8d;在适温条件下,保湿时间越长,病害发病率越高。罹病辣椒叶片的显微及超微观察结果显示,病菌以菌丝通过表皮和气孔2种途径侵入寄主组织;接种后8h,即可观察到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进而形成菌丝,在叶片组织中穿行扩展;老熟后的菌丝上产生分生孢子梗,其上产生大量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自然脱落,可经多次再侵染反复循环传播;病菌菌丝在寄主组织中不断扩展,导致受侵细胞被破坏,最终崩解。6.初步研究了辣椒叶斑病菌的致病机理辣椒叶斑病菌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可以产生毒素,对辣椒叶片具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引致与田间症状类似的病斑,而且可导致幼苗萎蔫,抑制种子萌发和胚根生长。病菌最佳产毒条件为采用pH值为7的Richard培养液,置于25℃黑暗条件下,持续振荡培养14d。活体内外辣椒叶斑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病菌能产生果胶酶(PG、PMG、PGTE、PMTE)和纤维素酶(Cx、β-葡萄糖苷酶),人工培养条件下,果胶酶活性明显高于纤维素酶,是活体外病菌产生的主要细胞壁降解酶;辣椒叶片接种病菌后,果胶酶活性显着提高,在接种3~4d后达到活性高峰,推测其在病菌致病过程中先起作用,而纤维素酶活性逐渐增强,推测其参与病菌在寄主组织内的扩展。7.初步建立了辣椒叶斑病菌巢式PCR分子检测体系根据尖孢枝孢rDNA-ITS区序列,设计了特异性引物Clad-F/Clad-R,在常规PCR反应的基础上,以Clad-F/Clad-R为外引物,设计合成了内引物Clad-NF/Clad-NR,建立了辣椒叶斑病菌巢式PCR分子检测体系。分子检测结果表明,人工接种发病情况下,该方法对病原菌的最低检测量为1fgDNA/μL。应用巢氏PCR方法对人工接种辣椒叶斑病菌处于不同潜育期的辣椒叶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接种后第二天的叶片即可检测到病原菌。在辣椒生产田中,按五点取样法对自然侵染的辣椒叶片在显症前进行随机取样,巢式PCR检测病叶带菌率为52%,离体叶片培养调查发病率为32%。本研究初步建立的分子检测方法,具有比传统方法更高的灵敏度,可用以在病害潜育期即未显症期对其进行早期诊断。

于梦竹[4](2020)在《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调查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产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种植面积约1.8万公顷。伴随着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种植时间的延长,设施蔬菜生产区各种病虫害发生越来越严重,目前化学药剂防治是主要的防治手段,加之种植户缺乏科学用药的相关知识,导致盲目用药现象普遍发生,不仅严重影响设施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同时造成蔬菜和土壤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为了促进瓦房店市设施蔬菜健康有序的发展,科学指导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生产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计划,提高防控效果,作者通过走访调研、查阅资料和田间试验,对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蔬菜品种结构和病虫害发生种类和规律进行了研究,同时在示范区进行示范,总结了实用的绿色防控技术,提出了适用于瓦房店市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以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和豆科为主,茄科作物主要有番茄、辣椒、茄子,葫芦科有黄瓜、葫芦瓜,十字花科有油菜、白菜,豆科的四季豆、豇豆、芸豆等。通过20172019年对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的调查,共调查鉴定了77种病虫害,其中番茄28种、茄子10种、辣椒12种、菜豆8种、黄瓜19种,同时明确了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并且对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在蔬菜病害方面,番茄灰霉病、番茄叶霉病、番茄根结线虫病、辣椒病毒病和黄瓜霜霉病等发生最为普遍,危害最为严重,应作为重点防控的病害;在蔬菜虫害方面,斑潜蝇、温室白粉虱、蓟马和蚜虫是瓦房店市设施蔬菜虫害防控的重点。2.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明确了105亿cfu/g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白粉病、黄瓜灰霉病和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最高分别可达80.48%,91.59%和88.71%,对作物安全无药害;0.5%香菇多糖水剂18.75g/hm2和26.25g/hm2对番茄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22%和76.27%;0.5%香菇多糖水剂有效成分用量26.25g/hm2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为78.90%,可作为生产无公害番茄和辣椒防治病毒病的首选药剂。在温室内施用复合微生物酵素,对防治辣椒根腐病具有明显效果,在苗期至初花期防效达82.92%,在辣椒定殖时采用100倍药液灌根的方法进行施药,药液用量350 m L/株。丽蚜小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明显差异,在温室白粉虱始发期放蜂,最佳放蜂数量为225000和300000头/hm2,连续放蜂4次。试验表明在害虫盛发期前使用色板防治温室害虫效果显着,黄板可有效减少白粉虱、斑潜蝇和蚜虫的种群数量,蓝板可有效减少蓟马的种群数量。3.优化集成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科学使用化学药剂有机结合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在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绿色防控示范区推广应用,提高了设施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提升了蔬菜质量,同时减少蔬菜和土壤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示范区的集成效益。

史茹[5](2012)在《云南农业主要作物品种特征病害的化学防治研究》文中提出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或者几种的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包括微生物及生物体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物如鱼藤精等,及人工模拟合成物,如昆虫保幼激素、性引诱素,但不包括天敌、昆虫等活体生物。本文引言综述了农药种类、性能,生物农药概念和粮食作物水稻、玉米,经济作物橡胶、烟草,蔬菜作物黄瓜、番茄、白菜、辣椒,水果香蕉、葡萄、西瓜等常见病害的症状表现和常用防治方法。经过严谨的试验调查研究,进行正确的试验方案设计和小区规划,综合各种影响因素如气候、土壤、品种等,调查记录,运用SRS、excel等数据软件分析,最终得出防治云南不同地区的特征病害的最佳高效防治药剂、施药方法和施药剂量,试验结果如下:水稻稻瘟病施用40%稻瘟灵EC较好,88.85%的平均药效,制剂用药量1687.5克/公顷,有效成份用量675克/公顷。水稻纹枯病施用11%井.己WP较好。黄瓜霜霉病用60%烯酰.乙膦铝WP较好,90.20%的平均药效,制剂用药量1500克/公顷,有效成分量900克/公顷。黄瓜灰霉病施用40%嘧霉胺WG较好;黄瓜白粉病施用43%百菌清.戊唑醇SC较好;玫瑰霜霉病施用50%氟啶胺SC较好;大白菜霜霉病施用安泰生(丙森锌)70%WP较好。烟草黑胫病用80%三乙膦酸铝WP较好,85.04%的平均药效,制剂用药量6093克/公顷,有效成份用量4875.0克/公顷。烟草炭疽病80%代森锰锌WP较好,89.67%的平均药效,制剂用药量2700克/公顷,有效成份用量2160克/公顷。烟草赤星病施用10%多抗霉素WP较好;烟草花叶病毒病施用2%香菇多糖AS较好。香蕉黑星病用75%肟菌.戊唑醇WG(拿敌稳)较好,75.20%的平均药效,制剂用药量稀释2500倍,有效成份用量300克/公顷。香蕉叶斑病施用25%氟环唑SC较好。西瓜疫病70%安泰生WP较好,85.16%的平均药效,制剂用药量3000克/公顷,有效成份用量2100克/公顷。西瓜枯萎病施用5%氨基寡糖素AS较好;西瓜炭疽病施用40%苯醚甲环唑ME较好。橡胶树白粉病8%氟硅唑HN较好,85.02%的平均药效,制剂用药量1624克/公顷,有效成份用量130克/公顷。橡胶树炭疽病施用10%苯醚甲环唑HN较好。葡萄白粉病施用1%血根碱WP较好;甜椒疫病施用70%安泰生WP较好;番茄早疫病施用70%代森锰锌WG(联农)较好;马铃薯晚疫病施用50%烯酰吗啉.三乙膦酸铝WP较好。葡萄褐斑病防治时所施用1%血根碱WP,77%可杀得101WP,对其防治效果均不理想,甚至出现负的结果。该研究为农田病害防治和农业研究工作者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开展该药剂的防效对比试验,筛选出该药的最佳使用浓度和方法,为农药产品登记审批与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为云南省多种病害防治提供了后备药剂,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另外试验中使用的部分生防药剂在未来生物防治应用中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吴松[6](2018)在《泾阳线辣椒炭疽病和叶斑病生物学特性研究及防控药剂筛选》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在泾阳县收集了具有线辣椒炭疽病和叶斑病病症的样本,采用常规分离方法,分别分离出了两种病原菌;对两种病原菌分别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对两种病原菌分别选取6种化学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出毒力高的药剂。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方法从病害样本中分离出两种病原菌,第一种病原菌菌落呈橘绿色,菌丝如绒毛致密,生长速度中等;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大小(7.816.7)μm x(2.65.0)μm,按照Sutton的分类系统确定病原菌为尖孢炭疽菌;第二种病原菌菌落呈黑褐色,气生菌丝发达,呈灰白色,分生孢子有卵形、椭圆形、倒棍棒形,有18个横膈膜和04个纵隔膜,对比中国真菌志确定为链格孢属病原菌。致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出相同的病原菌,两种病原菌都具有致病力。采用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法分别研究了两种病原菌在不同光照、温度、pH值、碳氮源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炭疽病病原菌在24h全光照、温度25℃、pH值为6、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胰蛋白胨的条件下最适病原菌生长;在24h全光照、温度25℃、pH值为5、碳源为麦芽糖、氮源为胰蛋白胨的条件下最适病原菌产孢。叶斑病病原菌在24h全光照、温度30℃、pH值为6、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胰蛋白胨的条件下最适病原菌生长,在24h全光照、温度30℃、pH为6、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胰蛋白胨的条件下最适病原菌产孢。采用生长速率方法,对两种病原菌分别选取6种化学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炭疽病防治药剂的毒力测定中25%戊唑醇的抑制作用为最好的,EC50为0.41μg/mL;62%嘧环·咯菌腈、25%吡唑醚菌酯、10%苯醚甲环唑、30%苯甲·丙环唑的抑菌效果也很好,EC50分别为3.53μg/mL、4.61μg/mL、2.12μg/mL、1.48μg/mL;56%嘧菌·百菌清的抑菌效果相对来说最弱,EC50为135.41μg/mL。叶斑病防治药剂的毒力测定中62%嘧环·咯菌腈的抑制作用为最好的,EC50为6.59μg/mL;50%异菌脲、10%苯醚甲环唑的抑制作用也很好,EC50分别为24.42μg/mL、10.58μg/mL;72%霜脲·锰锌的抑制作用相对一般,EC50为381.99μg/mL;56%嘧菌·百菌清、70%丙森锌的抑制作用最弱,EC50分别为1392.49μg/mL、1324.70μg/mL。

李新宇[7](2020)在《解淀粉芽胞杆菌微粉剂的研制及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瓜棒孢叶斑病是目前生产中最严重的、最难防治的病害之一。目前,由于该病以化学防治为主,抗药性问题严重,对黄瓜产品造成了污染风险,急需绿色防控产品。本论文以黄瓜棒孢叶斑病为靶标,筛选出1株对其具有较好拮抗效果的芽胞杆菌,并对芽胞杆菌的发酵及喷雾干燥工艺进行优化,进行微粉剂配方的研制以及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研究,成功研制出设施黄瓜专用的生物微粉剂,主要结果如下:1.筛选并鉴定出1株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菌有显着的防治效果。本研究从辽宁、山东、河北等病害发生严重地区的土样中分离纯化得到1株对多主棒孢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拮抗细菌并命名为ZF57。菌株ZF57对多主棒孢菌的平板抑制率达到64.85%,对其他7种常见病原真菌也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离体叶片条件下,菌株ZF57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达到66.67%;盆栽条件下该菌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为58.73%;在田间条件下,该菌株的防治效果可以达到62.13%。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Biolog测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菌株ZF57鉴定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myloliquefaciens,对其进行利福平抗性驯化,验证发现驯化过程对菌株ZF57未产生不良影响,可以以驯化株ZF57-rif作为后期试验材料。2.优化了解淀粉芽胞杆菌ZF57-rif发酵培养基组份、发酵条件和喷雾干燥条件。确定了解淀粉芽胞杆菌ZF57-rif发酵培养基的最佳配方为:山梨醇10 g/L、棉籽饼粉17g/L、NaH2PO4 0.5 g/L、Na2HPO4 0.4 g/L,初始pH 7.0;最适发酵条件为:装液量80 mL/250mL三角瓶、接种量2.1%、30℃、180 r/min条件下培养32 h。对喷雾干燥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进风口参数温度160℃,以白炭黑:硅藻土=1:3作为干燥载体,载体含量为10%。3.筛选出一种可以促进生防菌在黄瓜植株上定殖的营养助剂,明确了解淀粉芽胞杆菌微粉剂的最佳配方。以质量分数为50%的解淀粉芽胞杆菌粉作为有效成分,29%的硅藻土为主要载体,10%的白炭黑第二载体,1%的木质素磺酸钠作为分散剂,4%的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表面活性剂,1%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保护剂,5%的棉籽饼粉作为营养助剂而研制的解淀粉芽胞杆菌微粉剂。解淀粉芽胞杆菌微粉剂平均粒径8.31μm,分散指数98.16%,浮游性指数85.37,含水率1.42%,坡度角68°,各项检测结果均符合标准。解淀粉芽胞杆菌微粉剂在田间防治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相对防治效果可达到80.16%,高于对照化学药剂的相对防治效果。

刘爱媛[8](1992)在《辣椒灰叶斑病药剂防治试验》文中指出 辣椒灰叶斑病(Stemphylium solani),引起辣椒落叶,严重时,导致辣椒减产25~52%。为了筛选出防治该病害的有效农药,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药剂防治试验,现将结果简要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供试药剂:50%瑞毒铜可湿性粉剂(成都植物生长素厂产);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瑞士产);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南通市第三化工厂产);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日本产);55%防死乐可湿性粉剂(山西临猗县桑宗化工厂产);50%

李焕玲[9](2013)在《蔬菜四种细菌性新病害病原菌的鉴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蔬菜细菌性病害是蔬菜生产上的一大类重要病害。一旦发生危害范围广,传播速度快,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是蔬菜病害防治的重点。本研究通过形态学鉴定、致病性鉴定、生理生化测定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我国主要蔬菜种植区细菌性病害病原菌进行鉴定,明确了33种寄主细菌性病害的病原菌,发现新记录寄主新病害4种,发现国内严重危害病害3种。1.通过对河北、辽宁、河南、山东、甘肃、内蒙古、宁夏、湖北、湖南、浙江、江苏、福建、海南、重庆、云南、四川、贵州、新疆、西藏以及北京周边地区等20个省市的蔬菜主产区进行病害的广泛调查,采集到蔬菜细菌性病害标本172份,涉及7个科的33个寄主,分离到疑似病原菌334株,鉴定出6个属中的11个种的病原菌。黄单胞菌菌属2种: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野油菜黄单胞杆菌辣椒斑点病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tris pv. vesicatoria;假单胞菌属3种:丁香假单胞菌流泪致病变种Pseudomonassyringae pv. lachrymans、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菊苣假单胞Pseudomonas cichorii;欧文氏菌1种:桃色欧文氏菌Erwinia persicinus;果胶杆菌2种: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Pectobacteriumcarotovorum subsp. brasiliense;雷尔氏菌1种:茄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棒形杆菌属1种:密执安棒形杆菌密执安亚种Clavibater michiganensis subsp. michiganensis;食酸菌属1种:西瓜食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2.运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结合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鉴定世界新记录寄主新病害4种。分别为菊苣假单胞Pseudomonas cichorii引起的辣椒细菌性叶斑病、菊苣假单胞Pseudomonas cichorii引起的丝瓜细菌性叶斑病、桃色欧文氏菌Erwinia persicina引起的西葫芦细菌性叶斑病、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brasiliense引起的黄瓜细菌性软腐病。3.通过广泛的病害调查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3种病原菌引起国内蔬菜严重危害病害。分别为丁香假单胞菌流泪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引起的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茄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番茄青枯病,以及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引起的十字花科软腐病。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我国蔬菜细菌性病害的发生种类以及病原菌的类型,研究结果为蔬菜细菌性病害的正确诊断提供了依据,同时为病害的综合防治及品种抗性资源的筛选提供了参考。

刘俏[10](2020)在《青海省樱桃叶斑病病原种类鉴定及防治药剂室内筛选研究》文中认为青海省樱桃种植区主要集中在海拔2200 m以下的湟水河流域及黄河河谷地带的平原川水地区和黄土丘陵浅山地带,这里气温适宜,光照充足,年降雨量400~500 mm,适合樱桃高产栽培,同时也适合微生物的生长。近年来,由于青海省温度升高,降雨量增加,病原菌繁殖速度快,再加上果园栽培管理不当,病虫害防治不彻底等多种原因,发生在樱桃上的病害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叶斑病发生最为普遍且造成较大损失,严重影响青海省樱桃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国内外对该病害的研究较少且在青海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对其病原菌进行了分离与鉴定,并对主要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38个美国引进资源品种进行了室内抗病性评价,并用9种杀菌剂单剂对主要病原菌进行毒力测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樱桃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从西宁市城北区、海东市乐都区和海南州贵德县的樱桃上采集有典型叶斑症状的叶片,采用组织分离技术分离出病原菌,通过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再结合多基因序列分析,最终将青海省樱桃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细极链格孢A.tenuissima和杨柳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alicis,分离频率分别为84.95%、5.02%和10.03%。2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计数法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主要病原菌A.alternata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PSA培养基和PDA培养基,最适温度为25℃,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碳源分别为肌醇和乳糖,最适p H值分别为6~8和6~7,24 h持续黑暗最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3不同樱桃品种对病原菌的抗病性评价采用室内离体叶片有伤接种方式对38个美国引进资源品种进行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对病原菌A.alternata抗性较强的品种有24个,占总品种数的63.16%。4病原菌室内防治药剂的筛选以病原菌链格孢菌A.alternata为研究对象,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对9种杀菌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9种杀菌剂对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差异显着,其中250 g/L嘧菌酯悬浮剂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1.258 mg/L。

二、辣椒灰叶斑病药剂防治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辣椒灰叶斑病药剂防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管蛋白靶标的几种蔬菜主要病原真菌耐药性与抗药性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病原菌耐药性与抗药性的概念
    1.2 植物病原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1.3 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研究进展
        1.3.1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
        1.3.2 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
        1.3.3 麦角甾醇抑制剂
        1.3.4 苯基酰胺类杀菌剂
        1.3.5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1.3.6 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监测与抗性菌的治理
    1.4 微管蛋白的结构功能
        1.4.1 微管蛋白的结构
        1.4.2 微管蛋白的功能
    1.5 微管蛋白杀菌剂研究进展
        1.5.1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
        1.5.2 苯并咪唑类负交互抗药性杀菌剂
        1.5.3 苯酰菌胺
    1.6 多主棒孢菌的化学防治和抗药性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不同属蔬菜病原真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研究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植物病原真菌耐药性
        2.3.2 植物病原真菌抗药性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几种蔬菜病原真菌对多菌灵耐药性机理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3.2.2 聚合酶链式反应
        3.2.3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3.2.4 目的基因的连接与转化
        3.2.5 序列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多菌灵耐药性链格孢属真菌β-微管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3.3.2 多菌灵耐药性匍柄霉属真菌β-tubulin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3.3.3 多菌灵耐药性卵菌β-微管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多主棒孢菌对多菌灵和乙霉威的抗药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病原菌的分离
        4.2.2 多主棒孢菌对多菌灵和乙霉威敏感性测定
        4.2.3 多主棒孢菌抗性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4.2.4 抗性菌株交互抗药性研究
        4.2.5 多主棒孢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4.2.6 多主棒孢菌β-微管蛋白基因的克隆
        4.2.7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4.2.8 目的基因的连接与转化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我国多主棒孢菌对多菌灵和乙霉威敏感性
        4.3.2 多主棒孢菌不同敏感性类型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4.3.3 多主棒孢菌抗性菌株与其他杀菌剂的交互抗药性
        4.3.4 不同敏感性类型多主棒孢菌β-微管蛋白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全文结论
    5.2 讨论
    5.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新疆加工型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辣椒细菌性病害的国内外研究与进展
    1.3 植物病原细菌诊断、分类鉴定技术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新疆加工型辣椒细菌性病害发生调查、病原分离及鉴定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新疆加工型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病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遗传多样性的 RFLP 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发病主要影响因素的初步调查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结论
第6章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化学防治药剂筛选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6.4 结论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中国辣椒叶斑病病原学及分子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二章 辣椒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辣椒叶斑病的危害及症状
        2.2.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2.3 柯赫氏法则证病结果
        2.2.4 病原菌形态特征描述
        2.2.5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2.2.6 病菌菌丝生长影响因素测定结果
        2.2.7 分生孢子萌发影响因素测定结果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辣椒叶斑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辣椒叶斑病菌致病力测定结果
        3.3.2 辣椒叶斑病菌致病类型的划分
        3.3.3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3.3.4 辣椒叶斑病菌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3.3.5 辣椒叶斑病菌的ISSR分析
        3.3.6 辣椒叶斑病菌SRAP-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3.3.7 辣椒叶斑病菌的SRAP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辣椒叶斑病侵染循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病害初侵染来源测定结果
        4.2.2 病原菌侵染部位测定结果
        4.2.3 病菌侵染结构的显微观察
        4.2.4 病菌侵染过程的显微观察
        4.2.5 病菌侵染过程的超微观察
        4.2.6 病菌侵染对寄主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4.2.7 病害发生条件研究结果
        4.2.8 病原菌寄主范围测定结果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辣椒叶斑病菌致病机理研究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辣椒叶斑病菌粗毒素提取与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5,3.2 辣椒叶斑病菌产毒条件测定结果
        5.3.3 活体外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
        5.3.4 活体内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辣椒叶斑病菌早期快速分子检测体系的建立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病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6.2.2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6.2.3 引物的特异性检测
        6.2.4 引物的灵敏度检测
        6.2.5 人工接种辣椒叶片巢式PCR检测结果
        6.2.6 巢式PCR检测体系的应用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全文结论
    7.2 讨论
    7.3 创新点
    7.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4)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调查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情况及病虫害防治现状
    1.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概况
        1.1.1 瓦房店市农业用地情况
        1.1.2 瓦房店市自然条件概况
        1.1.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生产概况
        1.1.4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前景
    1.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研究现状
        1.2.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
        1.2.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
    1.3 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3.1 绿色防控体系关键技术
        1.3.2 绿色防控体系的示范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瓦房店市主要设施蔬菜病虫害种类及发生规律调查
    2.1 研究方法
        2.1.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情况
        2.1.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害种类调查
        2.1.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虫害种类调查
        2.1.4 危害程度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类及种植情况
        2.2.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2.2.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虫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2.2.4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害发生规律
        2.2.5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虫害发生规律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瓦房店市主要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地点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3.2.2 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3.2.3 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3.2.4 香菇多糖水剂对番茄病毒病的防治效果
        3.2.5 香菇多糖水剂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
        3.2.6 复合微生物酵素对辣椒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3.2.7 丽蚜小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
        3.2.8 黄板对温室害虫的防治效果
        3.2.9 蓝板对蓟马的防治效果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建立
    4.1 研究方法
        4.1.1 防控靶标
        4.1.2 防控目标
        4.1.3 防治原则
        4.1.4 试验地点
        4.1.5 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建立
        4.2.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示范效益
        4.2.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示范效益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情况
    5.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情况
    5.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5.4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致谢

(5)云南农业主要作物品种特征病害的化学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农药的概念
    1.2 农药分类
        1.2.1 根据原料来源分类
        1.2.2 根据防治对象分类
        1.2.3 根据农药的作用方式分类
        1.2.4 根据农药性能特点分类
    1.3 农药的剂型
        1.3.1 固体制剂
        1.3.2 液体制剂
    1.4 农药助剂种类及功能
    1.5 农药特性和药效
    1.6 生物农药和分类
    1.7 国内外农药的研究现状
    1.8 云南地区农作物主要病害和防治方法简介
        1.8.1 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症状表现和防治方法
        1.8.2 烟草黑胫病、赤星病、炭疽病、花叶病毒病症状表现和防治方法
        1.8.3 黄瓜霜霉病、灰霉病、白粉病症状表现和防治方法
        1.8.4 橡胶树白粉病、炭疽病症状表现和防治方法
        1.8.5 辣椒疫病、番茄早疫病、马铃薯晚疫病症状表现和防治方法
        1.8.6 西瓜枯萎病、炭疽病、疫病的症状表现和防治方法
        1.8.7 香蕉黑星病、叶斑病、葡萄褐斑病、白粉病症状表现和防治方法
        1.8.8 玉米纹枯病、灰斑病、白菜霜霉病、玫瑰霜霉病症状表现和防治方法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品种、试验地点和试验药剂
        2.1.1 试验品种
        2.1.2 试验地点
        2.1.3 试验药剂
        2.1.4 试验处理
        2.1.5 试验设置的重复次数
        2.1.6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2.1.7 小区面积的大小和形状
        2.1.8 施药时间
        2.1.9 施药方法
        2.1.10 施药设备
        2.1.11 调查方法
    2.2 各个病害田间药效试验方案设计
        2.2.1 防治粮食作物水稻、玉米病害田间试验试验设计
        2.2.2 防治经济作物烟草、橡胶特征性病害
        2.2.3 防治蔬菜黄瓜白粉病、黄瓜灰霉病、黄瓜霜霉病、白菜霜霉病、辣椒疫病、番茄早疫病、马铃薯晚疫病等病害
        2.2.4 防治水果香蕉黑星病、香蕉叶斑病、葡萄褐斑病、西瓜枯萎病、西瓜炭疽病、西瓜疫病等病害
        2.2.5 防治花卉玫瑰霜霉病病害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13 种植物病害防治的最佳药剂及剂量、厂家一览表
    3.2 各类特征病害试验药剂药效比较
        3.2.1 水稻稻瘟病、水稻纹枯病、玉米纹枯病
        3.2.2 橡胶、黄瓜、葡萄白粉病
        3.2.3 黄瓜、白菜、玫瑰霜霉病、黄瓜灰霉病、西瓜枯萎病
        3.2.4 烟草、橡胶、西瓜炭疽病、烟草黑胫病
        3.2.5 香蕉黑星病、烟草赤星病、烟草花叶病毒病
        3.2.6 西瓜、辣椒疫病、番茄早疫病、马铃薯晚疫病、香蕉叶斑病
        3.2.7 葡萄褐斑病、玉米灰斑病
4 讨论
    4.1 试验试剂选择范围广,对照试剂进行效果对照
    4.2 每种病害各个试验各组药剂具有最高药效时的最佳剂量和使用方法
    4.3 首次使用生防菌剂 XF-1 防治玉米灰斑病
    4.4 生物源农药前景广阔
5 小结与展望
附录一 药剂及药剂生产厂家缩写对照
附录二 各病害药效试验病情调查分级方法
附录三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和方差分析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泾阳线辣椒炭疽病和叶斑病生物学特性研究及防控药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线辣椒概述
    1.2 炭疽菌的研究进展
    1.3 链格孢属真菌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剂与仪器
        2.1.3 分离鉴定
        2.1.4 致病性鉴定
    2.2 结果分析
        2.2.1 分离结果
        2.2.2 形态学鉴定
        2.2.2.1 炭疽病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2.2.2.2 叶斑病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2.2.3 致病性鉴定
第三章 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菌株
        3.1.2 试剂和仪器
        3.1.3 光照对病原菌的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3.1.4 温度对病原菌的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3.1.5 pH对病原菌的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3.1.6 碳氮源对病原菌的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3.2 结果分析
        3.2.1 光照对病原菌的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3.2.2 温度对病原菌的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3.2.3 pH对病原菌的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3.2.4 碳氮源对病原菌的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第四章 化学药剂筛选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菌株
        4.1.2 化学药剂
        4.1.3 仪器
        4.1.4 药剂浓度的设计
        4.1.5 含药培养基配制
        4.1.6 室内毒力测定
    4.2 结果分析
        4.2.1 炭疽病的不同药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4.2.2 叶斑病的不同药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解淀粉芽胞杆菌微粉剂的研制及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发生特点
    1.2 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现状
    1.3 芽胞杆菌作为生防制剂的研发概况
        1.3.1 芽胞杆菌在国外的研发及应用
        1.3.2 芽胞杆菌在国内的研发及应用
    1.4 农药微粉剂的研究概述
        1.4.1 微粉剂的研究历史
        1.4.2 微粉剂的优势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解淀粉芽胞杆菌的分离和筛选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剂及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拮抗细菌的分离和筛选
        2.2.2 拮抗细菌离体叶片防治效果试验
        2.2.3 拮抗细菌的盆栽防治效果试验
        2.2.4 拮抗细菌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
        2.2.5 拮抗细菌对7 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测定
        2.2.6 拮抗细菌的分类鉴定
        2.2.7 拮抗细菌的利福平驯化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拮抗细菌的分离和筛选
        2.3.2 拮抗细菌的离体叶片防治效果
        2.3.3 拮抗细菌的盆栽防治效果
        2.3.4 拮抗细菌的田间防治效果
        2.3.5 拮抗细菌对7 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测定
        2.3.6 拮抗细菌的鉴定
        2.3.7 拮抗细菌的利福平驯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解淀粉芽胞杆菌发酵及喷雾干燥工艺优化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剂及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解淀粉芽胞杆菌发酵工艺的优化
        3.2.2 解淀粉芽胞杆菌喷雾干燥工艺优化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解淀粉芽胞杆菌发酵工艺单因素试验筛选
        3.3.2 解淀粉芽胞杆菌发酵工艺Placket-Burman试验设计结果
        3.3.3 解淀粉芽胞杆菌发酵工艺最陡爬坡试验结果
        3.3.4 解淀粉芽胞杆菌发酵工艺中心组合试验结果与分析
        3.3.5 三维响应曲面图和二维等高线分析
        3.3.6 解淀粉芽胞杆菌优化组合验证
        3.3.7 解淀粉芽胞杆菌喷雾干燥载体的筛选
        3.3.8 解淀粉芽胞杆菌喷雾干燥进风口温度的优化
        3.3.9 解淀粉芽胞杆菌喷雾干燥载体浓度的筛选
        3.3.10 解淀粉芽胞杆菌喷雾干燥优化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解淀粉芽胞杆菌微粉剂的研制及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效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1.2 供试仪器与设备
        4.1.3 供试助剂
    4.2 试验方法
        4.2.1 常规助剂的筛选
        4.2.2 营养助剂的筛选
        4.2.3 载体、助剂最佳配比的确定
        4.2.4 微粉剂加工性能测定
        4.2.5 解淀粉芽胞杆菌微粉剂施药时期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常规助剂的筛选
        4.3.2 营养助剂的筛选
        4.3.3 载体、助剂最佳配比的确定
        4.3.4 微粉剂加工性能测定
        4.3.5 解淀粉芽胞杆菌微粉剂施药时期的测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筛选获得黄瓜棒孢叶斑病高效解淀粉芽胞杆菌ZF57
        5.1.2 建立了解淀粉芽胞杆菌ZF57-rif 的发酵及喷雾干燥工艺体系
        5.1.3 研发了高效防治黄瓜棒孢叶斑病的解淀粉芽胞杆菌微粉剂
    5.2 讨论
        5.2.1 芽胞杆菌用于病害的防治研究
        5.2.2 解淀粉芽胞杆菌发酵工艺研究
        5.2.3 解淀粉芽胞杆菌微粉剂配方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9)蔬菜四种细菌性新病害病原菌的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蔬菜细菌性病害的发生现状及发生趋势
    1.2 蔬菜细菌性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1.2.1 细菌性病害的发生规律
        1.2.2 细菌性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1.3 蔬菜细菌性病害的诊断和检测技术
        1.3.1 传统的细菌鉴定检测技术
        1.3.2 血清学检测技术
        1.3.3 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检测技术
        1.3.4 商用自动化技术在细菌检测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蔬菜细菌性病害标本的采集
        2.1.2 试验主要仪器
        2.1.3 培养基
        2.1.4 生化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病害的初步鉴定及病原菌的分离保存
        2.2.2 致病性鉴定
        2.2.3 病原菌生理生化测定
        2.2.4 分子生物学测定
        2.2.5 Biolog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新记录寄主病害病原菌鉴定
        3.1.1 辣椒细菌叶斑病病原菌鉴定
        3.1.2 丝瓜细菌叶斑病病原菌鉴定
        3.1.3 西葫芦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
        3.1.4 黄瓜细菌性茎软腐病病原菌鉴定
    3.2 严重危害病害病原菌的鉴定
        3.2.1 软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3.2.2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的鉴定
        3.2.3 番茄青枯病病原菌的鉴定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传统蔬菜细菌性病害危害日益严重
        4.2.2 新病害发生趋势逐渐上升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青海省樱桃叶斑病病原种类鉴定及防治药剂室内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樱桃概述
    1.2 樱桃病害种类
        1.2.1 褐腐病
        1.2.2 炭疽病
        1.2.3 褐斑病
        1.2.4 细菌性穿孔病
        1.2.5 病毒病
        1.2.6 根癌病
        1.2.7 灰霉病
        1.2.8 流胶病
        1.2.9 叶斑病
    1.3 链格孢属真菌研究进展
        1.3.1 链格孢属真菌的经济重要性
        1.3.2 链格孢属真菌分类地位及特征
        1.3.3 链格孢属分类方法研究
        1.3.4 链格孢属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1.3.5 链格孢属病原真菌室内防治药剂的筛选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樱桃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病叶的采集
        2.1.2 培养基
        2.1.3 试剂
        2.1.4 器材
        2.1.5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2.1.6 病原菌的保存
        2.1.7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2.1.8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1.9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发病症状
        2.2.2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2.2.3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2.2.4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2.5 279株病原菌的鉴定结果和分布
        2.2.6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2.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培养基
        3.1.3 试剂
        3.1.4 器材
        3.1.5 不同培养基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3.1.6 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3.1.7 碳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3.1.8 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3.1.9 pH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3.1.10 光照周期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3.1.11 菌丝致死温度测定
        3.1.12 数据统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培养基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3.2.2 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3.2.3 碳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3.2.4 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3.2.5 pH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3.2.6 光照周期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3.2.7 菌丝致死条件测定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樱桃品种对病原菌的抗病性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供试樱桃品种
        4.1.4 试剂及器材
        4.1.5 接种方法
        4.1.6 调查方法
        4.1.7 统计方法
        4.1.8 抗病性分级标准
        4.1.9 抗病性等级划分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病原菌室内防治药剂的筛选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培养基
        5.1.2 供试菌株
        5.1.3 供试药剂
        5.1.4 试剂和器材
        5.1.5 含药培养基的制备
        5.1.6 不同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毒力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樱桃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
    6.2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6.3 不同樱桃品种对病原菌的抗病性评价
    6.4 病原菌室内防治药剂的筛选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四、辣椒灰叶斑病药剂防治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管蛋白靶标的几种蔬菜主要病原真菌耐药性与抗药性机理的研究[D]. 黄大野. 沈阳农业大学, 2012(11)
  • [2]新疆加工型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研究[D]. 管晶晶.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 [3]中国辣椒叶斑病病原学及分子检测研究[D]. 黄欣阳. 沈阳农业大学, 2013(11)
  • [4]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调查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于梦竹. 沈阳农业大学, 2020(10)
  • [5]云南农业主要作物品种特征病害的化学防治研究[D]. 史茹. 云南农业大学, 2012(10)
  • [6]泾阳线辣椒炭疽病和叶斑病生物学特性研究及防控药剂筛选[D]. 吴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2)
  • [7]解淀粉芽胞杆菌微粉剂的研制及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研究[D]. 李新宇.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8]辣椒灰叶斑病药剂防治试验[J]. 刘爱媛. 长江蔬菜, 1992(01)
  • [9]蔬菜四种细菌性新病害病原菌的鉴定研究[D]. 李焕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10]青海省樱桃叶斑病病原种类鉴定及防治药剂室内筛选研究[D]. 刘俏. 青海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辣椒灰斑病化学防治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