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态学变化探讨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从形态学变化探讨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一、从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态变化探讨其发病原理(论文文献综述)

都格尔[1](2014)在《额尔敦—乌日勒及其优化方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家兔模型的干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观察额尔敦-乌日勒及其优化方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PV)的稳定作用。2.通过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2、MMP-9)活性和基因表达,,探讨额尔敦-乌日勒及其优化方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方法:取雄性新西兰家兔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造模组。正常组10只不进行造模,普通饲料喂养;造模组70只采用高脂饮食喂养、免疫损伤、球囊拉伤术复合因素造模,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8周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家兔随机分为模型组、额尔敦-乌日勒组、额尔敦-乌日勒优化方组和辛伐他汀组,给予相应药物进行干预,24周后取材。观测以下指标:1.通过检测各组家兔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变化,明确额尔敦-乌日勒对AS-PV动物模型血脂水平的影响。2.通过HE. Masson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形态,主要测量并计算家兔主动脉主动脉斑块纤维帽厚度(FCT)、中内膜厚度(IMT)、纤维帽厚度与内中膜厚度比(FCT/IMT),脂核面积、脂核面积与斑块面积比(LCA/PA),胶原含量、胶原含量与斑块面积比(CA/PA).3.通过电镜观察各组家兔主动脉的超微结构。4.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家兔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2、MMP-9)活性。5.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家兔主动脉(MMP-1、MMP-2、MMP-9)基因表达情况。结果:1.24周后各组家兔存活情况:共有57只完成最终实验,其中正常组9只、模型组13只、额尔敦-乌日勒组14只、额尔敦-乌日勒优化方组12只、辛伐他汀组9只。2.各组家兔血脂变化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脂水平显着升高,而额尔敦-乌日勒组、辛伐他汀组的TC、LDL-C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而TG、HDL-C无明显变化(P>0.05);额尔敦-乌日勒优化方组TC.TG、LDL-C均明显降低于模型组(P<0.05),而对HDL-C则无明显影响(P>0.05)。3.各组家兔主动脉病理形态变化情况:3.1肉眼观察:正常组动脉纵切后可见内膜光滑鲜亮,颜色粉红均匀,整体均匀柔韧,动脉壁结构正常,无粥样病损,无脂质斑块形成。模型组主动脉纵切后可见管壁明显增厚、颜色黄白相间,有大量黄白色条纹或大小不等黄白色斑块,向血管管腔(内膜表面)显着隆起,内膜有山峦样凸起,粗糙不平,有明显斑块形成征象。血管形态改变。辛伐他汀组和额尔敦-乌日勒及其优化方组内膜普遍无太大病损,病变的主动脉较模型组轻,呈早期脂纹期改变,无明显斑块征象。统计各组斑块面积(PA):与模型组比较,额尔敦-乌日勒及其优化方组与辛伐他汀组PA均明显减小(P<0.05)。3.2光镜观察:正常组主动脉结构形态正常,内膜完整光滑,内皮细胞完整,中膜细胞排列整齐,结构清晰,单层紧贴内弹力板,中层平滑肌细胞(SMC)排列整齐完整,呈长型或椭圆型,胞质呈嗜酸性红染,未见任何异常。模型组动脉壁上形成典型的AS病变,多数血管可以见到纤维斑块,表面上被覆盖薄的纤维组织,内皮细胞完整或者有脱落,内膜下面有大量泡沫细胞,细胞排列紊乱,局部平滑肌细胞减少,SMC增生明显,中层SMC排列非常紊乱,并经内弹力膜移动方向是向斑块部位游走,并有被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部分斑块中可以看见钙化。可见大量泡沫细胞以及脂质核形成及内膜损伤。辛伐他汀组和额尔敦乌日勒及其优化方组较模型组病变轻,无病变的主动脉壁、内膜、中膜、外膜均清晰可见,各层结构正常,病变主动脉内膜轻微增厚,内皮细胞下有少量泡沫细胞聚集,弹力板基本完整。脂核面积及其与斑块面积比(LCA/PA):额尔敦乌日勒组、辛伐他汀组与模型组比较LCA、LCA/PA明显减少(P<0.05),而辛伐他汀组与额尔敦乌日勒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胶原含量及其与斑块面积比(CA/PA):额尔敦-乌日勒组、辛伐他汀组与模型组比较CA、CA/PA明显增大(P<0.05)。各组主动脉壁纤维帽厚度及其与内中膜厚度及比值(FCT/IMT):额尔敦-乌日勒及其优化方组与辛伐他汀组FCT. IMT、FCT/IMT值均高于模型组(P<0.01),其中额尔敦-乌日勒及其优化方组FCT/IMT优于辛伐他汀组(P<0.05)。3.3透射电镜观察:正常组:内膜薄,内皮细胞扁平,覆盖于血管腔面,胞膜连续完好,线粒体正常,内膜下未见平滑肌细胞或单核细胞浸润,也未见泡沫细胞形成;中层平滑肌细胞大多呈长梭形或杆状,细胞核完整、核膜清晰,细胞器较少,仅在核周见少量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和游离核糖体,可见线粒体轻度肿胀,管壁内小血管内皮细胞结构正常。模型组:内皮细胞质膜连续破损及形成不规则形状的质泡膜,部分脱落残缺,内弹力膜局灶性断裂溶解,内皮下均见泡沫细胞形成、还可见泡沫细胞染色质凝集边移呈细胞凋亡征象,胞浆内大量成串大小不等脂滴或脂滴融合,平滑肌细胞线粒体明显肿胀、甚至空化,可见核内包涵体和胞浆内髓鞘样结构形成,并且胞浆内灶性坏死。额尔敦-乌日勒组:内皮下未见泡沫细胞形成,平滑肌细胞线粒体轻度肿胀,内质网轻度扩张,胞浆内未见脂滴,内弹力膜较完整。额尔敦-乌日勒优化方组:内皮层比较完整,内皮下未见泡沫细胞形成;平滑肌细胞线粒体轻度,胞浆内见少量脂滴,管壁内小血管内皮细胞结构正常,线粒体轻度肿胀。辛伐他汀组:内皮正常,可见内皮细胞扁平,覆盖于血管腔面,胞膜连续完好,线粒体轻度肿胀,内弹力膜较完整,内皮下未见平滑肌细胞或单核细胞浸润,也未见明显泡沫细胞形成,管壁内小血管内皮细胞结构正常,线粒体轻度肿胀。4.各组家兔血清MMPs(MMP1、MMP2、MMP9)的活性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MMP-1、MMP-2、MMP-9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额尔敦-乌日勒组和辛伐他汀组明显降低(P<0.05),其中额尔敦-乌日勒组与辛伐他汀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额尔敦-乌日勒优化方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5.各组家兔主动脉MMPs(MMP1、MMP2、MMP9)基因表达水平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MMP-1、MMP-2、MMP-9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额尔敦-乌日勒组和辛伐他汀组明显降低(P<0.05),其中额尔敦-乌日勒组与辛伐他汀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采用复合因素能够成功建立家兔AS易损斑块模型。2.额尔敦-乌日勒及其优化方可降低AS斑块LCA、LCA/PA,增加CA、CA/PA以及FCT、FCT/.IMT比值,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3.额尔敦-乌日勒及其优化方能够通过降低血脂和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达到稳定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目的。

王瑞国[2](2008)在《黄连解毒汤对高脂血症引发主动脉病变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大、中型动脉从内膜到中膜的进行性、代谢损害性的炎症样疾病,主要特点是灶性脂质聚集(粥瘤)、散乱的胶原纤维聚集(纤维化)及慢性炎症反应,是冠心病、脑卒中和间歇性跛行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或原始病因。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是高脂血症,首先是造成血管内膜功能的损害。调节血脂,调节血管内膜的功能是预防或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方法。黄连解毒汤由黄连、黄芩、黄柏和栀子组成,是中医清热解毒法的代表方剂,具有泻火解毒功效。该方临床应用广泛,包括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本论文主要研究黄连解毒汤对高脂血症引发主动脉病变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提供参考。一、黄连解毒汤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的调血脂作用方法:高脂饲料配方为:2%胆固醇,0.8%胆酸钠,0.1%丙基硫氧嘧啶,8%白糖,5%猪油,5%蛋黄粉,79.1%大鼠基本饲料。机器加工制作成合格的大鼠颗粒饲料。60只体重为250g~300g的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正常组10只,模型组50只。正常组常规饲养,模型组用高脂饲料饲养,均每5只单笼饲养,连续53天。第53天时从眼眶采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清TG、TC、LDL-C和HDL-C含量。以上模型组大鼠再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连解毒汤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辛伐他汀组,每组10只。按1ml/100g(指每100g体重灌胃容积为1ml,下同)的灌胃容积,正常组和模型组每天灌胃纯净水,黄连解毒汤高、中、低剂量组的剂量分别为2.4g/kg、1.2g/kg、0.6g/kg,辛伐他汀组的剂量为1mg/kg。连续给药62天。试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动物反应,按期称量体重,末次给药后1h从腹主动脉采血,制备血清。检测血清TG、TC、LDL-C和HDL-C,同时测定血清MDA和SOD。结果:给高脂饲料53d后,大鼠血清TG、Tc和LDL-C升高均有极显着意义,HDL-C变化无显着意义;用黄连解毒汤进行干预62d后,模型组大鼠TC和LDL-C极显着升高,TG和LDL-C的变化不显着,大鼠的体重增加幅度显着减少,血清中SOD和MDA变化无显着意义。黄连解毒汤高、中、低剂量组大鼠TC和LDL-C显着降低,体重增加幅度显着增加,TG和HDL-C的变化无显着意义,SOD的变化无显着意义,MDA含量显着降低,高剂量组最低,并呈量效关系趋势。二、黄连解毒汤对高脂血症引发大鼠主动脉病变的预防作用方法:检测血清NO和iNOS。采血后剖取主动脉进行病理分析:用透射电镜观察主动脉弓升段的超微结构,主动脉弓降段进行苏丹Ⅳ染色,胸主动脉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并计算平均光密度以观察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内膜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和细胞凋亡分析。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中NO和iNOS均显着升高,黄连解毒汤各组的NO和iNOS显着降低;HE染色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主动脉紧张度增加,血管壁变薄,内皮细胞层断续,向管腔指状突起,与中膜间隙增大,内弹性膜不清晰,中膜弹力膜平直,平行排列,两层弹力膜间有一层平滑肌细胞,其细胞核扁长,细胞外基质增多,与外膜分界不清晰,外膜薄,少见小血管。免疫组化法染色结果表明,模型组平均光密度显着升高。苏丹Ⅳ染色可见内皮细胞层腔侧有一红染层。电镜观察发现,模型组大鼠主动脉内膜内皮细胞脱落至管腔,内皮细胞异形性明显,细胞膜缺损,不规则凹陷且深,细胞核异形性明显,核膜受损且不规则,常染色质多于异染色质,异染色质不匀,边集于核膜。附于内弹性膜的内皮细胞变大,细长,细胞核较大较长,异形性明显,呈分叶状,核膜凹陷明显且深,染色质不匀,异染色质不匀边集于核膜。内弹性膜增厚,厚度不匀,内弹性膜断裂,表面有凹陷,附于其表面的内皮细胞核固缩,细胞膜缺损,平滑肌细胞变小,异形性明显,细胞膜受损,异染色质多,边集,细胞间隙增大,其间有胶原原纤维。中膜的弹力膜受损,不均匀,平滑肌细胞变小,细胞膜受损,细胞间隙增大,细胞外基质增多。黄连解毒汤各组的上述变化减轻;流式细胞分析术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增殖指数显着升高,细胞凋亡率显着升高,黄连解毒汤各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增殖指数和细胞凋亡率显着降低。三、黄连解毒汤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的其它相关作用方法:检测血清GLU.、TNF-α、IL-1β和IL-6的含量以及ALT和AST的活力。取肝脏左上叶的左下沿部分进行苏丹Ⅳ染色。结果:黄连解毒汤各组大鼠血清GLU比模型组显着降低;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比正常组显着升高,黄连解毒汤组TNF-α和IL-6显着降低,IL-1β变化不显着;模型组大鼠ALT活力显着升高,AST活力变化不显着,黄连解毒汤组ALT活力无显着变化,AST活力显着升高。苏丹Ⅳ染色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肝脏的脂肪性变严重,黄连解毒汤对大鼠肝脏脂肪性变的影响不明显。四、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20只体重235g~255g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黄连解毒汤高、中、低剂量组。按1ml/100g每天2次分别给大鼠灌胃纯净水和2.4g/kg、1.2g/kg、0.6g/kg剂量的黄连解毒汤水提取物,连续5d,末次给药后1h麻醉,腹主动脉采血,4℃3000rpm离心10min,分离血清,同组各大鼠的血清合并,56℃灭活30min,-20℃保存待用。培养的HUVEC细胞设立正常组、损伤组、空白组、黄连解毒汤高、中、低剂量组,正常组用5%FBS RPMI-1640培养,其余各组先用100μg/ml的Ox-LDL培养,12h后换培养液,给药组分别加入5%的大鼠空白血清、黄连解毒汤高、中、低剂量组血清继续培养12h,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测定细胞活力。结果:体外试验结果表明,Ox-LDL损伤组HUVEC细胞活性显着降低,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组HUVEC细胞活性与损伤组比较无显着差别,未见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对Ox-LDL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活性降低的保护作用。FBS可促进HUVEC增殖,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对FBS的促增殖作用有抑制作用。结论整体试验表明,大鼠喂饲高脂饲料形成实验性高脂血症,同时并发炎症和肝脂肪性变。高脂血症可引发主动脉病变,表现为血管紧张,血管壁变薄,内膜脂质沉积,内皮细胞损伤、脱落、增生,内弹性膜断裂,内弹膜紧张,平滑肌细胞肌动蛋白表达增加,细胞外基质增多,外膜变薄。黄连解毒汤能调血脂,改善高脂血症,对高脂血症引发主动脉病变尤其是血管内皮细胞病变有预防作用。黄连解毒汤还有抗炎作用,但对肝脂肪性变改善不明显。体外试验表明,Ox-LDL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活性降低,FBS可促进HUVEC增殖,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对Ox-LDL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活性降低未见明显保护作用,对FBS的促增殖有抑制作用。总之,黄连解毒汤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具有调血脂作用,可预防高脂血症引发的血管内皮细胞病变,减轻主动脉病变,可能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有实用价值。

李麒[3](2014)在《基于细胞自噬理论探讨黄芩苷抑制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和促进斑块稳定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作为动脉管壁内膜的一种慢性炎性疾病,是目前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探求其发病的始动因素,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已经成为全世界医药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细胞自噬(cell autophagy)是细胞在饥饿、能量缺乏等代谢压力下的一种生理现象。适度水平的自噬可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抵御环境胁迫。因此,血管内皮细胞自噬的调节可能为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的方案。基于以上理论的探讨,我们设想进行以下实验:以apoE-/-小鼠给予高脂饮食造AS动物模型,观察黄芩苷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及斑块稳定性作用,并检测内皮细胞中自噬特异性蛋白水平,探讨中药黄芩苷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作用,研究其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自噬学分子机制。研究方法:本实验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研究黄芩苷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及斑块稳定性作用,目的为研究黄芩苷对动脉粥样硬化是否具有防治作用;第二部分为开展黄芩苷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自噬学特异性研究,目的是为研究黄芩苷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自噬分子机制。主动脉内皮细胞中自噬水平的分析: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主动脉内皮细胞的自噬水平;利用En face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主动脉内皮细胞中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的点状分布情况。主动脉内皮细胞中蛋白水平的分析:用冷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内皮细胞中p62的蛋白水平。研究结果:(1)黄芩苷处理组小鼠的整条血管油红O染色阳性区域比对照组明显减少;(2)HE染色显示:黄芩苷处理组小鼠主动脉窦处和头臂动脉处内膜管腔比率均小于对照组;(3)油红O染色显示:黄芩苷处理组小鼠主动脉窦处斑块内脂质积累小于对照组;(4)Masson胶原纤维染色显示:黄芩苷处理组小鼠主动脉窦处斑块内胶原含量大于对照组;(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黄芩苷处理组小鼠的主动脉窦处斑块内巨噬细胞含量小于对照组,平滑肌细胞含量大于对照组;(6)通过对apoE-/-小鼠主动脉窦处内皮层进行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黄芩苷处理组小鼠内皮细胞中自噬小体结构显着增多;(7)En face染色发现:黄芩苷处理组小鼠斑块内皮细胞中LC3的点状分布显着高于对照组。(8)冷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显示:黄芩苷处理组小鼠内皮细胞中p62的蛋白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综上所述,黄芩苷能够有效地抑制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提高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能够提高内皮细胞中LC3的含量和抑制p62的表达来增强自噬作用,从而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结论:黄芩苷能够抑制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黄芩苷能够使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增强;黄芩苷可以促进apoE-/-小鼠的内皮细胞自噬;黄芩苷可能不影响主动脉平滑肌中LC3-Ⅱ含量和p62的表达,可能对平滑肌细胞自噬没有影响,还需要进一步实验检测。总结本实验研究,我们证实了黄芩苷能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和增强斑块的稳定性,并实验推断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黄芩苷通过增强细胞自噬的特异性表达,使细胞能通过适当增强的自噬作用来清除自身的损伤成分,来保护斑块细胞抵御各种应激,从而控制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和斑块的脱落,起到了积极治疗的作用。为今后进一步开展临床实验提供了相关的基础分子水平研究。

鲁喦[4](2012)在《药物干预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1研究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脑血管病,尤其是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重要病理基础。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这两大脑动脉供血系统中不同部位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将会导致相应的神经缺失症状及体征。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是指自主动脉弓以上的双侧颈动脉、椎动脉以及其分出的多条颅内动脉血管。其病理机制、危险因素、干预方法与其他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基本一致。但是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在评价手段方面又具有自身的特点。现代医学对于该病目前主要的治疗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抗氧化剂、抗炎剂等药物。当前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多集中在冠状动脉方面,对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颅内动脉硬化斑块的研究仍比较少。因此,研究融合不同干预手段对颅内外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作用,有助于为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依据。中医并没有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相对应的病名描述,但以颅内外动脉硬化为病理基础引起的大脑缺血性改变而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可以将其归属于中医“中风”、“眩晕”、“痴呆”、“头痛”等范畴。古代中医对该病的病机概括为正虚血瘀痰阻,痰瘀互阻是其病理的关键。现代中医文献研究显示,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血瘀、痰浊、邪毒造成的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上主要以活血化瘀、补益肝肾、化痰通络、清热解毒为主。虽然活血化瘀治疗中医药治疗颅内外动脉硬化具有独特的优势,有望在临床上起到减少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目前的研究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造成临床可信度不高。目前尚无动脉硬化斑块变化与脑血管终点事件关系的报道,具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本课题旨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脑血管CTA对治疗前后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椎动脉颅外段及颅内动脉狭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分别将不同位置的动脉狭窄情况与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药物(特别是活血化瘀中药)进行分析,探讨颅内外动脉硬化斑块的发展、变化规律;对临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情况与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药物进行分析,摸索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防治方法。2文献研究2.1古代中医对颅内外动脉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对于颅内外动脉硬化病因病机的论述,《内经》以前多以“虚”立论,至仲景则发“痰饮”为病,其后,河间主“风”,丹溪立“痰”,东垣言“气虚邪陷”,王清任示“气虚血瘀”。可见,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症之发病可概括为肾精亏虚,阴血耗伤,痰瘀阻滞,即正虚血瘀痰阻是脑动脉硬化症发病的基本病机,痰瘀互阻是其病理的关键。2.2现代中医对颅内外动脉硬化的病因病机、辩证及治疗研究:颅内外动脉硬化的病因较为复杂,多与七情、年龄、劳倦、饮食等密切相关;其病机为气、血、津液逆乱,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的瘀、毒和痰证等,属于本虚标实之证。现代医家对于该病的辩证以瘀血阻滞、痰湿阻滞、气虚血瘀及痰瘀互阻为主。治疗上主要以活血化瘀、补益肝肾、化痰通络、清热解毒为主。通过基础实验证明,活血化瘀中药是通过多靶点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2.3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西医治疗与评价进展研究: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在主动脉弓上的局部表现。其病理机制、危险因素、干预方法与其他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基本一致。但是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在评价手段方面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当前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多集中在冠状动脉方面,对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颅内动脉硬化斑块的研究仍比较少。3临床研究3.1研究对象全部入选病例共90例,纳入病例均符合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指南的诊断要点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要点、199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的疾病诊断标准。根据治疗药物中是否有活血化瘀中药将其分为中药参与组和无中药参与组,其中药参与组共53例;无中药参与组共37例。3.2观察内容记录治疗过程中治疗前后动脉狭窄率、狭窄率变化值、颅内动脉硬化血管数量、终点事件的观察、血液危险因素、安全性指标。3.3试验方法3.3.1干预药物的界定标准至少连续服用同一种药物半年以上。上述90例患者服用药物分别为:阿司匹林肠溶片0.1qd;阿托伐他汀10-20mg qn;氯吡格雷75mg qd:活血化瘀中药。3.3.2合并用药两组患者可合用常规降压、降糖治疗药物。如患者合并出现高颅压、感染、消化道出血等情况,给予相应对症治疗。3.3.3检查方法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均采用使用GE Lightspeed16层CT,先常规平扫,CTA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至颅顶。观察颈动脉、椎动脉颅内、外段腔内斑块的部位、大小以及腔内血流信号充盈情况,并计算血管狭窄率。观察颅内大脑前、中、后动脉狭窄分布情况。3.3.4狭窄测量方法采用photoshop CS5.0图像处理软件对颈内动脉血管狭窄进行测量,使用内径减少百分比对颈内动脉、椎动脉狭窄程度进行量化,狭窄率=(狭窄近端正常动脉的管腔内径-狭窄处残留管腔内径)/狭窄近端正常动脉的管腔内径×100%;狭窄率变化值(%)=治疗后狭窄率(%)-治疗前狭窄率(%)。3.4疗效评价指标3.4.1动脉狭窄程度评价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ASCET)法确定血管狭窄程度。对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狭窄程度评价分为:①最重狭窄程率:双侧中最严重的狭窄率。②平均狭窄率:平均狭窄率=双侧狭窄程度之和/2。3.4.2颅内动脉硬化血管数量按照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分布情况分别进行统计。3.4.3终点事件对每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脑血管意外事件进行记录。3.5疗效判定标准3.5.1主要疗效指标3.5.1.1动脉狭窄率变化值狭窄率变化值(%)=治疗后狭窄率(%)-治疗前狭窄率(%)。恶化:治疗后狭窄率>治疗前狭窄率好转:治疗后狭窄率≤治疗前狭窄率3.5.1.2颅内动脉硬化血管数量颅内动脉硬化数量变化值=治疗后颅内动脉狭窄支数-治疗前颅内动脉狭窄支数。恶化:治疗后颅内动脉狭窄支数>治疗前颅内动脉狭窄支数好转:治疗后颅内动脉狭窄支数≤治疗前颅内动脉狭窄支数3.5.1.3终点事件根据终点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情况对不同干预方式进行评价。3.5.2次要疗效指标血液危险因素(LDL、HCY、ACE1、HSCRP)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3.6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系统进行录入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对于计量资料的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比较的t检验;对于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于计量资料的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对于终点事件的组间比较采用生存分析Kaplan-Meier法。因变量为等级资料时,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计量资料之间的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对于回归分析,列出因变量与多项自变量之间的回归方程。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4研究结果4.1一般资料干预药物组合方式主要为4种:血小板拮抗剂、血小板拮抗剂+活血化瘀中药、血小板拮抗剂+阿托伐他汀、血小板拮抗剂+阿托伐他汀+活血化瘀,4组患者治疗时间、治疗前狭窄情况及治疗前血液危险因素水平无明显差异;中药参与组与无中药参与组在治疗前性别、年龄、合并症、动脉硬化情况、血液危险因素水平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全部患者合并糖尿病31例,占全部患者34.4%;合并高血压75例,占全部患者83.3%;合并冠心病者25例,占全部27.8%。4.2不同药物组合方式对颅内外动脉硬化的影响4组对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硬化作用无明显差异;血小板拮抗剂+活血化瘀对椎动脉颅外段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优于血小板拮抗剂+阿托伐他汀;血小板拮抗剂联合阿托伐他汀及活血化瘀中药对于颅内动脉硬化的疗效优于单纯血小板拮抗剂。4.3活血化瘀中药对颅内外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中药参与组与无中药参与组对颅外段动脉硬化斑块影响无明显差异;中药参与组对于颅内动脉硬化的影响作用优于无中药参与组。4.4不同西药对颅内外动脉狭窄变化的影响服用氯吡格雷及阿托伐他汀可以减轻颈动脉硬化加重的进程;服用氯吡格雷可以延缓椎动脉颅外段动脉硬化加重的进程;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均可以延缓颅内动脉硬化加重的进程。4.5合并症对颅内外动脉狭窄变化的影响高血压会加快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硬化的发展进程;冠心病会加快椎动脉颅外段动脉硬化的发展进程;高血压会加快颅内动脉硬化的发展进程。4.6药物治疗对血液危险因素水平的影响中药参与组对于血清血管紧张素、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降低作用优于无中药参与组。4.7颅内外动脉狭窄变化情况的相关因素分析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变化情况的回归方程:Y=-4.74+0.72X1+1.063X2-2.195X3(注:Y: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变化情况;Xl:年龄;X2:是否合高血压;X3:是否使用氯吡格雷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变化情况:0=好转,1=恶化);椎动脉颅外段狭窄变化情况的回归方程:Y=-2.529+0.68X1+1.156X2-1.226X3-1.05X4(注:Y:椎动脉颅外段狭窄变化情况;X1:时间;X2:是否合高血压;X3:是否使用阿托伐他汀;X4:是否服用氯吡格雷椎动脉颅外段狭窄变化情况:0=好转,1=恶化);颅内动脉硬化血管数量变化的回归方程:Y=-0.163-1.112X1-1.095X2(注:Y:颅内动脉狭窄变化情况;Xl:阿托伐他汀;X2:氯吡格雷颅内动脉硬化血管变化情况:0=好转,1=恶化)。4.8药物治疗对终点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影响中药参与组与无中药参与组在终点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中药参与组延缓了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4.9终点脑血管意外事件的相关因素分析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与相关因素的回归方程:Y=-2.933+0.059X1+0.916X2-0.984X3-1.187X4-0.724X5(注:Y: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X1:年龄;X2:是否合并糖尿病;X3:是否使用阿司匹林;X4:是否使用氯吡格雷;X5:是否使用活血化瘀中药)。5讨论5.1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评价方法本研究采用螺旋CT脑血管造影为评价手段,将颅内外动脉分为颈动脉颅外段、椎动脉颅外段以及颅内动脉三个部分分别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和疗效评价研究,以体现不同干预因素对弓上大动脉及颅内小动脉的影响作用。5.2活血化瘀中药对颅内外动脉硬化斑块的作用本次研究显示,活血化瘀中药对不同位置的颅内外动脉硬化斑块影响作用不同。其中对颅外段(颈动脉、椎动脉颅外段)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作用较小,较对照组未显示出差异;而对颅内段动脉硬化的作用较对照组显示出差异,优于无活血化瘀中药组。不同的药物组合方式也体现出活血化瘀中药参与的组合方式对椎动脉颅外段及颅内动脉硬化斑块的发展具有减缓作用。其原因可能为:(1)样本量不足(2)观察时间短(3)研究药物种类较多(4)颅内外不同位置动脉的差异。5.3其他因素对颅内外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氯吡格雷在本次试验中体现出对颅内外各条动脉硬化斑块均具有稳定及缩小作用,虽然其与阿司匹林同为血小板拮抗剂,但氯吡格雷独特的血管内膜保护作用可能是造成对颈动脉硬化斑块影响的主要原因;高血压是颈动脉颅外段、颅内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而冠心病是椎动脉颅外段、颅内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而未发现糖尿病与颅内外动脉硬化斑块的发展有关;由于样本量的限制,时间与不同位置颅内外动脉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未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同样的相关因素,在不同位置动脉硬化的过程中显示出不同的参与度,其原因可能为:(1)颅内外动脉硬化对对相同危险因素及干预因素的反应上具有差异。(2)由于所使用统计方法的限制。5.4终点脑血管事件的分析一些在对颅内外动脉狭窄变化率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未在对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方面起到影响作用;反而,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活血化瘀中药对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产生影响。应考虑不同类型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原因不同所致。5.5活血化瘀中药在脑梗死Ⅱ级预防中的作用活血化瘀中药对颅内外动脉硬化斑块的作用不一致,其中对颅外动脉硬化斑块未显示出明显的稳定及缩小作用,但对颅内动脉硬化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可以延缓颅内动脉硬化的速度。中药参与组降低了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将其与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等西药合用可以进一步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此结论对于活血化瘀中药在脑梗死的Ⅱ级预防中的位置具有重要作用。6结论6.1中药参与组对于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作用优于无中药参与组。6.2服用氯吡格雷及阿托伐他汀可以减轻颈动脉硬化加重的进程;服用氯吡格雷可以延缓椎动脉颅外段动脉硬化加重的进程;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均可以延缓颅内动脉硬化加重的进程。6.3中药参与组较无中药参与组延缓了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6.4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与相关因素的回归方程:Y=-2.933+0.059X1+0.916X2-0.984X3-1.187X4-0.724X5(注:Y: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X1:年龄;X2:是否合并糖尿病;X3:是否使用阿司匹林;X4:是否使用氯吡格雷;X5:是否使用活血化瘀中药)。

梁文坚[5](2018)在《复方芪麻胶囊改善颈动脉内膜增厚的疗效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复方芪麻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新西兰兔颈动脉内膜组织形态改善作用及对兔血清血脂水平、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及机体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同时,观察复方芪麻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改善气虚痰浊型CAS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揭示复方芪麻胶囊改善颈动脉内膜增厚的作用机制。方法:1.将3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复方芪麻胶囊低剂量组(1.5g/kg)、复方芪麻胶囊高剂量组(3g/kg)和阿托伐他汀钙组(2.5mg/kg),每组7只。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采取高脂饲料(50 g·d-1)喂养,连续喂养18周。而模型组及各治疗组于第1、3、5天给予牛血清白蛋白注射的方法构建兔CAS模型。第13周开始,各治疗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连续6周,18周后,各组新西兰兔均继续给予普通饲料喂养2周后,抽取兔血清检测血脂水平(TC、TG、LDL-C、HDL-C)、血清APN、血清炎症因子(MCP-1、NLRP3、TNF-α、IL-10),然后处死实验兔取双侧颈动脉观察兔颈动脉组织学变化、并测定颈动脉组织内血管病变相关因子(VCAM-1、ICAM-1、PECAM-1、MMP-9、TGF-β1),同时取实验兔胸腺及脾脏检测T淋巴细胞CD4+CD25+Foxp3+/CD4+CD25+、CD4+CD25+/CD4+等免疫指标的水平变化。2.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内科门诊或住院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气虚痰浊型CAS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西药组、中药组及联合治疗组,其中脱落6例,实际纳入99例,各组33例,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复方芪麻胶囊和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复方芪麻胶囊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均采用颈动脉彩超检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值,并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TC、TG、LDL-C、HDL-C),血清 APN、ox-LDL、LOX-1 水平、肝功能(ALT、AST)指标水平变化,同时观察用药期间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1.颈动脉粥样硬化新西兰兔颈动脉内膜组织形态变化结果:光学显微镜下,对照组兔颈动脉结构清晰,内膜完整光滑,管腔无异常改变;模型组兔颈动脉表现出典型CAS病理学变化,动脉内膜增厚、缺损、管腔表面不光滑,可见较多不定形物质和坏死物质沉积,并出现狭窄。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新西兰兔颈动脉内膜增厚程度均明显减轻,且管腔表面较为光滑,少见薄层脂斑环绕沉积,散在内皮缺损;复方芪麻胶囊高剂量组颈动脉内膜厚度较低剂量组降低趋势更为显着。2.颈动脉粥样硬化新西兰兔血脂及相关因子指标水平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兔血清 TC、TG、LDL-C、MCP-1、NLRP3 和 TNF-α 含量显着增加(P<0.05),血清APN及炎症因子IL-10水平明显下降(P<0.05);兔颈动脉组织中ICAM-1、VCAM-1、PECAM-1、MMP-9mRNA 表达显着升高(P<0.05),TGF-β1 mRNA 表达显着下降(P<0.05);兔胸腺及脾脏组织中免疫指标CD4+CD25+Foxp3+/CD4+CD25+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阿托伐他汀钙组、复方芪麻胶囊高、低剂量组兔血清 TC、TG、LDL-C、MCP-1、NLRP3 和 TNF-α 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血清APN及炎症因子IL-10水平显着升高(P<0.05),兔颈动脉中IC AM-1、VC AM-1、PECAM-1、MMP-9mRNA 表达显着下降(P<0.05),TGF-β1mRNA 表达显着升高(P<0.05),兔胸腺及脾脏组织中免疫指标CD4+CD25+Foxp3+/CD4+CD25+显着上升(P<0.05),且高剂量复方芪麻胶囊对各个指标的调控作用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各组血清HDL-C及CD4+CD25+/CD4+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临床试验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IMT均有明显降低,且联合治疗组效果最佳,提示复方芪麻胶囊可显着改善CAS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 3 组患者 TC、TG、LDL-C、HDL-C、APN、ox-LDL、LOX-1、ALT、AST 水平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患者血清TC、TG、LDL-C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且联合治疗组降低效果最为明显,其次为西药组;HDL-C值及血清APN则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且联合治疗组升高效果最为明显,其次为西药组。此外,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体内ox-LDL、LOX-1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对ox-LDL、LOX-1水平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低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联合治疗组、西药组、中药组。通过药物干预12周后,3组肝功能指标ALT、AST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但西药组AL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血清ALT、AST水平明显降低(P<0.05);中药组ALT、AST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西药组AST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此外,各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与治疗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通过动物实验显示,复方芪麻胶囊改善CAS新西兰兔颈动脉内膜增厚、调节其血脂代谢、抑制其炎症反应,以及调节其免疫功能疗效确切;通过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复方芪麻胶囊有效调节患者血脂代谢,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改善颈动脉内皮损伤,降低IMT,其机制可能与加速体内脂质代谢,降低血脂水平,抑制机体炎症反应,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并促进免疫功能恢复有关。此外,药物临床应用安全性良好,且在一定范围内,其治疗作用可能存在量效关系,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6](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表明

朱渊[7](2019)在《益生肠球菌对小鼠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20年每年有近24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共同的发病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并且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缺乏运动和吸烟等都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深入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病机制,对于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益生菌是指对人体或者动物有益且有活性的微生物,它主要包括酵母菌,乳酸菌,芽孢杆菌,双歧杆菌和肠球菌等类型。肠球菌是广泛存活于人类和动物体内的主要菌群之一,目前发现的益生作用包括能够产生抗生素保护人体健康以及分泌抑菌物质改善人体内环境,它的模式菌株包括肠球菌ATCC19433和NCIMB11508。目前针对肠球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对肠道的保护作用上,对于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以及相关机制几乎是空白。因此我们构建小鼠的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ApoE-/-模型,分别探究两株益生肠球菌ATCC19433和NCIMB11508对高胆固醇血症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研究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我们成功构建了高胆固醇血症小鼠模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ApoE-/-小鼠模型。一方面,我们分别对高胆固醇血症小鼠进行连续灌胃4周益生肠球菌ATCC19433和NCIMB11508,通过检测血清中相关生化指标,表明益生肠球菌ATCC19433和NCIMB11508都能够显着降低高胆固醇血症小鼠的胆固醇,并且益生肠球菌ATCC19433比NCIMB11508降低胆固醇的程度要大。另一方面,我们对ApoE-/-小鼠也分别进行连续12周灌胃益生肠球菌ATCC19433和NCIMB11508,小鼠的食物消耗量和体重等基本生长指标没有显着的改变,通过主动脉弓部在体的光学显微镜检测,主动脉大体油红O染色鉴定以及主动脉根部横截面油红O染色等实验方法,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变化,表明益生肠球菌NCIMB11508能够缓解ApoE-/-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而益生肠球菌ATCC19433对ApoE-/-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并没有造成显着性的影响。(2)我们研究发现益生肠球菌ATCC19433通过增加肝脏和小肠的胆固醇转运蛋白ABCG5和ABCG8从而显着降低高胆固醇血症小鼠的胆固醇。通过对肝脏组织油红O脂质染色,肝脏总胆固醇以及肝脏合成分解主要基因表达的检测,我们发现益生肠球菌ATCC19433能够降低高胆固醇血症小鼠的肝脏胆固醇含量,但不是通过影响肝脏胆固醇合成和分解来起作用的;最后,通过对肝脏和小肠组织的主要转运蛋白ABCG5和ABCG8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蛋白质印迹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等实验手法,证实了益生肠球菌ATCC19433能够通过增加肝脏和小肠组织的主要胆固醇转运蛋白ABCG5和ABCG8的表达,促进胆固醇的排出,从而降低小鼠全身的胆固醇。(3)我们研究发现益生肠球菌NCIMB11508能够缓解ApoE-/-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通过对主动脉根部炎症因子的免疫荧光技术,主动脉炎症因子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以及血液中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炎症因子的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我们发现益生肠球菌NCIMB11508能够通过减少血液中LPS含量来减少炎症从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另外,我们也通过对血液中脂质生化检测,肝脏的油红O染色等实验,发现益生肠球菌NCIMB11508也能够通过降低胆固醇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最后,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构成的变化,我们发现Roseburia,和Blautia等能够产生短链脂肪酸的菌群数量比例明显增加,接着我们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验证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乙酸,丙酸和丁酸等主要短链脂肪酸的含量都显着升高。同时,我们也发现肠道菌群中益生菌阿克曼细菌也显着升高,促进肠道通透性的降低,减弱LPS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益生肠球菌NCIMB11508可能改变了肠道菌群的构成,从而促进短链脂肪酸含量的提高并且有效抑制LPS渗透,最终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展。综上所述,本研究综合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高通量测序等多项方法,通过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两株益生肠球菌ATCC19433和NCIMB11508对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研究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张彬[8](2009)在《基于心脑同治理论指导下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与理论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在中医臧象理论与整体观念指导下,“心脑同治”理论的框架构建;分析老年心脑共病这一临床常见疾病现象的证候特点;观察中药益气心脑宁治疗老年心脑共病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有效组方及新的科研模式与思路。方法:1.理论研究: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在藏象体系结构与功能完整统一的基础上,将心与脑看做一个整体,对心与脑的结构与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系统性剖析。将发生于同一个老年个体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看作一个整体——老年心脑共病,探讨老年心脑共病的病机、病位,并阐释心脑同治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为对老年心脑共病的回归性研究与前瞻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回顾性研究:对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保健科老年心脑共病病例112例进行研究,对年龄、性别、病史、中医证候等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在老年心脑共病中,是否存在有据可循的中医证候方面的规律。以期为心脑同治理论与研究提供临床流行病学证据。3.前瞻性研究:以80例老年心脑共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组(40例)予以口服中药汤剂益气心脑宁,对照组(40例)予以口服通心络胶囊。按积分记录症状体征并检测疗效指标:中医证候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水平(NIHSS积分)、认知功能障碍水平(MMSE积分)、同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左心室功能(SV、EF、FS)、心电图、血压、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总动脉血流量、血脂水平(TC、TG、HDL-C、LDL-C)、内皮功能(ET-1、NO)、纤维蛋白原(Fib)等。同时监测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治疗4周后,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1.理论研究:在减象学说与中医整体观念理论基础上,心与脑在结构与功能诸多方面密切相关。血脉是心脑相关的内在物质基础,神是心脑相关的外在表现,脉络是老年心脑相关的结构基础。这是心脑共病的理论基础。老年心脑共病的基本病机是正气亏虚、痰瘀阻滞。脉络是老年心脑共病的关键发病部位。2.回顾性研究:在理论研究指导下进行。研究发现,心脑共病是老年临床常见的疾病现象;年龄与气虚证、痰浊阻滞证、瘀血阻滞证呈高度正相关。气虚证伴随老年心脑共病的整个阶段,并随增龄而比重增大。气虚证、瘀血阻滞证与痰浊阻滞证之间呈高度正相关,是老年心脑共病最常见的证候类型。老年心脑共病病史与瘀血阻滞证、痰浊阻滞证之间存在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3.前瞻性研究:根据前两部分研究结论,心脑密切相关,正气亏虚、痰瘀阻滞是老年心脑共病的基本病机。因此,对老年心脑共病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确立补虚、化瘀、祛痰、通络的治疗方法,使用益气心脑宁进行心脑同治。治疗后,中医证候、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具体表现在:改善老年心脑共病患者的中医证候:临床治愈7例,显效17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95.0%;改善循环系统的症状与体征: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P<0.01),减少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P<0.01),增加左心室每分钟搏出量(P<0.05),升高左室射血分数(P<0.01),升高左室短轴缩短率(P<0.01),降低血压(P<0.01),改善心电图;改善神经系统的症状与体征:显着降低NIHSS积分(P<0.05),升高MMSE积分(P<0.01),升高Barthel指数(P<0.01);增加颈总动脉血流量(P<0.01);降低总胆固醇(P<0.05),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1);降低血浆内皮素(P<0.01),升高一氧化氮(P<0.05);降低纤维蛋白原(P<0.05)。结论:藏象体系下心脑密切相关。心脑相关是心脑共病的理论基础,是心脑同治的理论依据。正气亏虚,痰瘀阻滞脉络是老年心脑共病常见的中医证候类型。正气亏虚,痰瘀阻滞与老年心脑共病呈高度正相关。益气心脑宁对老年心脑其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是治疗老年心脑共病的有效方剂。心脑同治理论是藏缘理论指导下的关于心与脑的生理、病理、诊断与治疗的理论创新,基于临床,并经得起临床实践的检验。心脑同治理论的提出为中医藏象理论内涵与外延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以理论研究-回顾性研究-前瞻性研究三部分组成的临床科研模式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郑广娟[9](2004)在《脉心康调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干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鼠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临床研究,观察脉心康胶囊对高脂血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及临床疗效;2.基础研究,观察脉心康对食饵性高脂大鼠及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ApoE(-/-)小鼠]血脂及As的影响,并探讨机理。 方法:1.临床研究,筛选高脂血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组观察脉心康、血脂康和及洛伐他汀给药6个月对血脂、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As斑块及临床症状的影响;2.基础研究一,复制食饵性高脂血症大鼠模型,随机分组观察脉心康、血脂康和洛伐他汀给药30天对血脂的影响,检测给药50天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全血粘度的变化,同时取主动脉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并对动脉内膜与中膜的厚度及中膜平滑肌细胞数进行图像分析;基础研究二,取6周龄ApoE(-/-)小鼠,随机分组观察脉心康、血脂康和洛伐他汀给药治疗34周对血脂的影响,主动脉、心肌切片做光镜观察,部分主动脉做电镜观察及原位杂交检测核因子-κB(NF-κB)mRNA表达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表达;取肝做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组织肝细胞内的钙离子变化;另取2周龄ApoE(-/-)小鼠肝,进行原代肝细胞培养,通过血清药理学方法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理盐水、脉心康、血脂康及洛伐他汀对肝细胞内钙离子及线粒体膜电位JC-1的影响。 结果:1.脉心康能降低高脂血症患者、食饵性高脂血症大鼠及ApoE(-/-)小鼠的血脂;2.脉心康能使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减轻As、缩小As斑块,改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临床症状;3.脉心康能降低血清MDA、TNF-α水平,升高SOD、NO水平,降低低切变速率下的全血粘度;4.脉心康能抗平滑肌细胞增殖、抗As斑块形成及稳定斑块:5.脉心康能降低主动脉NF-κB mRNA、MMP—9 mRNA表达;6.脉心康能保护主动脉、心肌及肝的形态结构,特别是超微结构;7.脉心康能降低肝组织及原代培养肝细胞内的钙超载;8.脉心康能调控原代培养肝细胞内的线粒体膜电位JC一1的表达;9.脉心康在改善临床症状和若干客观指标方面优于洛伐他汀和血脂康。 结论:本研究表明脉心康具有确切的降脂、保护血管内皮、抗氧化、抗炎、降低血粘度、抗平滑肌细胞增殖、保护心肌、保护超微结构、调控动脉NF一K B mRNA、MMP一9 mRNA表达及降低肝细胞内的钙负荷、调控线粒体膜电位JC一1等作用,从而能够调脂、抗As及稳定AS斑块,对防治高脂血症、AS和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等心脑血管事件有重要意义。

周雪雷[10](2014)在《参芪复方作用KKAy小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量效时关系研究及表观遗传学机制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具有养阴益气、活血化瘀功效的参芪复方对糖尿病KKAy小鼠主动脉病理形态、细胞凋亡、血脂、血糖、血oxLDL、血3-NT、8-iso-PGH2α以及TNF-α、TLR-4、mTOR、MIP-2蛋白表达的影响,从表观遗传学角度,应用DNA甲基化技术寻找参芪复方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分子靶点,探讨参芪复方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作用机制,为中药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73只7-8周龄雄性自发性2型糖尿病KKAy小鼠(由北京华阜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质量许可证号SCXK(京)2009-0004)随机分成6组:空白组,模型对照组,参芪复方高剂量组,参芪复方中剂量组,参芪复方低剂量组,二甲双胍组。其中空白组给予普通饲料,模型组、参芪复方高剂量组、参芪复方中剂量组、参芪复方低剂量组、二甲双胍组KKAy小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每日给予高脂饲料,连续8周,造成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造模完成后,模型组给予10ml/kg. d生理盐水灌服,参芪复方高剂量组给予28.8g/kg.d参芪复方浸膏灌服,参芪复方中剂量组给予14.4g/kg. d参芪复方浸膏灌服,参芪复方低剂量组给予7.2g/kg. d参芪复方浸膏灌服,二甲双胍组给予0.167g/kg. d灌服。实验期间观察KKAy小鼠的一般状况、饮水量、摄食量、体重变化,监测空腹血糖变化;分别在药物干预的0周、3周、6周、9周4个时间段,每组随机抽取8-10只KKAy小鼠,检测血脂、oxLDL、3-NT、8-iso-PGH2α等指标,从组织水平检测主动脉血管细胞凋亡情况,HE染色对主动脉进行形态学观察,运用免疫组化检测主动脉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IP2)水平,借助DNA甲基化技术获得被甲基化修饰的差异基因,在NCBI数据库中查询基因的相关文献,运用G0富集和pathway分析,解释其生物学意义。结果:参芪复方中剂量组的作用优于中高组和中低组,能够明显缓减KKAy小鼠多饮、多食症状,降低体重、TC、oxLDL、3-NT、8-iso-PGH2α水平,减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降低TNF-α、TLR-4、 mTOR、MIP-2蛋白表达。参芪复方中剂量组与模型组和灌胃6周与3周甲基化差异基因比对,我们共发现具有代表性高甲基化基因:mTOR、Tnfrsflb、Ppargclα、Tlr5、Aloxl2、CYP24A1、TCF4、HB-EGF、Tnfaip8,涉及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细胞杀伤、免疫反应等方面。结论:参芪复方中剂量组能够更好的改善KKAy小鼠的一般状态,减少其饮水、饮食量,降低体重,减少脂质沉积,进而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炎性反应所带来的损伤,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轻氧化应激的反应,改善主动脉病理形态学状态,降低TNF-α、TLR-4、mTOR、MIP-2蛋白表达的作用,参芪复方中剂量组保护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分子机制可能与DNA甲基化修饰相关,高甲基化基因涉及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细胞杀伤、免疫反应等方面,包括减轻氧化应激,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减轻胰岛素抵抗,与肿瘤相关基因的高甲基化提示参芪复方可能具有减少肿瘤发生的作用。

二、从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态变化探讨其发病原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态变化探讨其发病原理(论文提纲范文)

(1)额尔敦—乌日勒及其优化方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家兔模型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一)
        1. 额尔敦-乌日勒的理论研究进展
        2. 额尔敦-乌日勒的临床研究进展
        3. 额尔敦-乌日勒的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1.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研究现状
        1.1 AS-VP的概况
        1.2 AS-VP的形成与破裂因素
        1.3 AS-VP的治疗现状
        2. 额尔敦-乌日勒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研究背景
        2.1 蒙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优势
        2.2 额尔敦-乌日勒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依据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三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讨论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2. 建立动物模型及其方法的选择
    3. 药物的选择
    4. 额尔敦-乌日勒及其优化方对AS-VP家兔血脂的影响
    5. 额尔敦-乌日勒及其优化方对家兔AS-VP的病理形态的影响
    6. 额尔敦-乌日勒及其优化方对家兔AS-VP的MMPs的调节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2)黄连解毒汤对高脂血症引发主动脉病变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中常用中英文缩略语
前言
    一、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
    二、动脉及其疾病的观点
    三、中医理论、中医方剂和临床疗效
    四、清热解毒法与黄连解毒汤
    五、本论文的假说与验证
第一部分 整体试验—黄连解毒汤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的影响
    第一章 黄连解毒汤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的调血脂作用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结论
    第二章 黄连解毒汤对高脂血症引发大鼠主动脉病变的预防作用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结论
    第三章 黄连解毒汤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的其它相关作用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结论
    讨论
    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体外试验—黄连解毒汤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第四章 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对ox-LDL损伤HUVEC的影响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结论
    第五章 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对HUVEC增殖活力的影响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结论
    讨论
    第二部分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黄连解毒汤水提取物的制备
    小檗碱心血管药理研究简要述评
    方剂的药理研究要紧密结合其原来的科学内涵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题录

(3)基于细胞自噬理论探讨黄芩苷抑制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和促进斑块稳定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细胞自噬相关性研究
        1.1 细胞自噬的定义及分类
        1.2 细胞凋亡与细胞自噬
    2 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研究
        2.1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概述
        2.2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发生机制研究
        2.3 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与动脉粥样硬化
    3 自噬与动脉粥样硬化
        3.1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自噬变化
        3.2 动脉粥样硬化时血管内皮的自噬变化
        3.3 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3.4 自噬调节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意义
    4 中医学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现状
        4.1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学病因病机探讨
        4.2 毒邪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探讨
        4.3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学治则与治法探讨
        4.3.1 清热活血解毒法
        4.3.2 益气化痰通瘀法
        4.3.3 益气活血通络法
    5 细胞自噬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5.1 细胞自噬与中医基础理论的探讨
        5.1.1 “阴阳自和”说与细胞自噬
        5.1.2 “气虚、痰瘀”说与细胞自噬
        5.2 细胞自噬的中药作用机制研究
        5.3 细胞自噬的中医学研究展望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实验基本条件
        1 实验选用药物——黄芩苷的相关研究
        2 实验动物及喂养
        2.1 选用实验动物
        2.2 饲养环境
        2.3 动物实验标准
        2.4 动物喂养的高脂饲料的配方
        2.5 实验选择动物说明
        3 实验药物的选用
        4 实验动物分组
        5 小鼠头臂动脉及主动脉根冰冻组织切片制备
        6 实验中所用的主要设备
        7 实验试剂及耗材
        8 主要溶液及试剂配方
    第二章 黄芩苷对 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及斑块稳定性作用
        1 实验方法
        1.1 小鼠主动脉弓处电镜样品制备与观察
        1.2 小鼠头臂动脉及主动脉根冰冻组织切片制备
        1.3 冰冻切片双染免疫荧光染色法[125]:
        1.4 油红 O 染色法
        1.5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 染色)
        1.6 冰冻切片胶原纤维(Masson)染色法
        2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黄芩苷能够抑制 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3.1.1 油红 O 染色显示
        3.1.2 HE 染色显示
        3.2 黄芩苷能够使 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增强
        3.2.1 油红 O 染色结果显示
        3.2.2 Masson 胶原纤维染色显示
        3.2.3 免疫荧光结果显示
        4 讨论
        4.1 具有改善内皮功能
        4.2 具有增强斑块稳定的作用
        4.3 具有调节血脂,逐步恢复凝血纤溶系统平衡的作用
        4.4 具有抗炎反应的作用
        4.5 抑制细胞凋亡作用
        附图
    第三章 黄芩苷对 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自噬特异性研究
        1 材料与主要仪器设备
        1.1 主要仪器设备
        1.2 试剂及耗材
        1.3 主要溶液及试剂配方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与饲养
        2.2 实验动物分组方法
        2.3 小鼠血清制备
        2.4 小鼠主动脉弓处电镜样品制备与观察
        2.5 小鼠头臂动脉及主动脉根冰冻组织切片制备
        2.6 冰冻切片双染免疫荧光染色法
        2.7 Western blot 检测[141]
        2.8 小鼠动脉血管平滑肌样品制备及 western blot 检测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黄芩苷能诱导斑块内皮细胞的自噬水平升高
        4.2 黄芩苷对平滑肌细胞自噬特异性表达的影响
        5 讨论
        5.1 微管相关蛋白轻链 3(LC3)
        5.2 p62 蛋白
        5.3 实验意义
        附图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4)药物干预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近况
        1 古代中医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2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现代中医药研究进展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西医治疗与评价进展
        1 病理机制
        2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布特点
        3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4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评价方法
        5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干预
        6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炎性标志物的关系
        7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与远期缺血性事件的关系
        8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
    1 资料来源
    2 试验设计与安排
    3 观测指标
    4 统计学处理
疗效评价
    1 疗效评价指标
    2 疗效判定标准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药物对颅内外动脉硬化的影响
    3 活血化瘀中药对颅内外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
    4 不同西药对颅内外动脉狭窄变化的影响
    5 合并症对颅内外动脉狭窄变化的影响
    6 药物治疗对血液危险因素水平的影响
    7 颅内外动脉狭窄变化情况的相关因素分析
    8 药物治疗对终点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影响
    9 终点脑血管意外事件的相关因素分析
讨论
    1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评价方法
    2 活血化瘀中药对颅内外动脉硬化斑块的作用
    3 其他因素对颅内外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
    4 终点脑血管事件的分析
    5 活血化瘀中药在脑梗死Ⅱ级预防中的作用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5)复方芪麻胶囊改善颈动脉内膜增厚的疗效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动脉粥样硬化概述
        1.1.1 炎症因子
        1.1.2 氧化应激
        1.1.3 脂质沉积
        1.1.4 损伤应答
    1.2 AS的特点及发生机制
        1.2.1 血栓形成学说
        1.2.2 脂质浸润学说
        1.2.3 血流动力学学说
        1.2.4 炎症反应学说
    1.3 导致AS的相关因素
        1.3.1 AS与血脂异常的关系
        1.3.2 AS与高血压的关系
        1.3.3 AS与C-反应蛋白的关系
        1.3.4 AS与巨噬细胞的关系
        1.3.5 AS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关系
    1.4 AS辅助检查指标及诊断方法
        1.4.1 检测指标
        1.4.2 检测方法
    1.5 AS常用的治疗药物
    1.6 中医学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认知与探究
        1.6.1 中医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命名
        1.6.2 中医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
        1.6.3 中医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
        1.6.4 中医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法
    1.7 中药对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1.8 复方芪麻胶囊治疗AS机制与研究
        1.8.1 复方芪麻胶囊的概述
        1.8.2 复方芪麻胶囊的药学机制
        1.8.3 复方芪麻胶囊治疗AS的机制
    1.9 小结
第二章 实验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动物
        2.1.2 药物及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实验动物分组与给药
        2.2.2 动物标本采集与处理
    2.3 指标检测
        2.3.1 血清生化检测
        2.3.2 病理切片观察
        2.3.3 炎症因子检测
        2.3.4 RT-qPCR法检测血管病变因子mRNA的水平
        2.3.5 检测调节性T细胞表达
    2.4 统计学处理方法
        2.5.1 各组新西兰兔CAS病理形态变化
        2.5.2 各组新西兰兔血清血脂水平变化
        2.5.3 各组新西兰兔血清APN水平变化
        2.5.4 各组新西兰兔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2.5.5 各组新西兰兔血管病变相关分子表达
        2.5.6 各组新西兰兔调节性T细胞水平变化比较
    2.6 小结
第三章 临床研究
    3.1 一般资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1.5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3.3.1 一般情况观察
        3.3.2 主要测量指标
    3.4 统计学方法
    3.5 结果
        3.5.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3.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G、TC、LDL-C、HDL-C水平的比较
        3.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APN水平比较
        3.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IMT值比较
        3.5.5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ox-LDL、LOX-1水平比较
        3.5.6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量表积分比较
        3.5.7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疗效比较
        3.5.8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ALT水平比较
        3.5.9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AST水平比较
        3.5.10 不良反应
    3.6 小结
第四章 讨论
    4.1 复方芪麻胶囊对CAS新西兰兔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探究
    4.2 复方芪麻胶囊对CAS患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探究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期间主持及参与的科研课题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致谢
附件

(7)益生肠球菌对小鼠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缩写词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益生菌与胆固醇
        1.2.2 高胆固醇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性
2 益生肠球菌对小鼠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仪器和设备
        2.2.2 材料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试剂配制
        2.3.2 益生肠球菌的培养和鉴定
        2.3.3 高胆固醇血症小鼠模型和ApoE~(-/-)小鼠模型建立
        2.3.4 小鼠手术过程
        2.3.5 主动脉油红O染色
        2.3.6 生化指标检测
        2.3.7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益生肠球菌的鉴定
        2.4.2 小鼠基本指标
        2.4.3 益生肠球菌NCIMB11508减少了主动脉根部横切面斑块面积
        2.4.4 益生肠球菌NCIMB11508降低了主动脉弓部斑块面积
        2.4.5 益生肠球菌NCIMB11508减少了主动脉大体斑块面积
        2.4.6 益生肠球菌ATCC19433降低了高胆固醇血症小鼠胆固醇
    2.5 本章小结
3 益生肠球菌ATCC19433降低高胆固醇血症小鼠胆固醇的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仪器和设备
        3.2.2 试剂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葡萄糖耐受实验
        3.3.2 肝脏油红O染色
        3.3.3 小肠苏木素-伊红染色
        3.3.4 肝脏和小肠总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3.3.5 肝脏蛋白质免疫印迹
        3.3.6 小肠石蜡切片免疫荧光
        3.3.7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益生肠球菌ATCC19433降低了高胆固醇血症小鼠的肝脏胆固醇含量
        3.4.2 益生肠球菌ATCC19433通过增加肝脏胆固醇转运蛋白降低了胆固醇
        3.4.3 益生肠球菌ATCC19433通过增加小肠胆固醇转运蛋白降低了胆固醇
    3.5 本章小结
4 益生肠球菌NCIMB11508 延缓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仪器和设备
        4.2.2 试剂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主动脉冷冻切片免疫荧光
        4.3.2 主动脉总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4.3.3 主动脉血清ELISA(酶联免疫吸附)
        4.3.4 肝脏苏木素-伊红染色
        4.3.5 高效液相色谱
        4.3.6 高通量测序
        4.3.7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益生肠球菌NCIMB11508 降低了ApoE~(-/-)小鼠的炎症
        4.4.2 益生肠球菌NCIMB11508 减少了ApoE~(-/-)小鼠胆固醇含量
        4.4.3 益生肠球菌NCIMB11508 增加了ApoE~(-/-)小鼠短链脂肪酸的含量
        4.4.4 益生肠球菌NCIMB11508改善了小肠通透性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5.2 存在的不足和后续研究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基于心脑同治理论指导下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与理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从藏象理论探讨老年心脑同治的理论基础
    一、心脑相关性探讨的指导思想
        (一) 藏象理论是整体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五行学说是藏象理论的思维方法
        (三) 藏象理论下的心与脑
    二、心脑共病的理论基础
        (一) 血脉是心脑相关的内在物质基础
        (二) 神是心脑相关的外在表现
    三、老年心脑同治辨证分析
        (一) 病机分析
        (二) 病位分析
        (三) 辨证分型
    四、心脑同治理论的临床意义
第二部分 回顾性研究——老年心脑共病中医证候分析
    一、病例选择标准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诊断标准
        (三)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二、老年心脑共病比例分析
    三、老年心脑共病中医证候分析
        (一) 性别与年龄
        (二) 年龄与证候
        (三) 证候之间
        (四) 性别与证候
        (五) 心脑共病病史与证候
        (六) 卒中史与证候
        (七) 胸痹史与证候
    四、结论
第三部分 前瞻性研究——益气心脑宁治疗老年心脑共病的研究
    一、资料与诊断标准
        (一) 病例来源及分组
        (二) 西医诊断标准
        (三) 中医病名诊断标准
        (四)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五) 中医症状记分标准
    二、研究对象
        (一) 纳入病例标准
        (二) 排除病例标准
        (三) 病例剔出标准
        (四) 病例脱落标准
    三、治疗及观察方法
        (一) 治疗方法
        (二) 观察项目与指标
    四、疗效评定标准
        (一)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二) 神经系统疗效判定标准
        (三) 循环系统疗效判定标准
        (四) 安全性评价标准
        (五) 统计学方法
    五、临床资料
        (一) 性别与年龄
        (二) 病程
        (三) 重要病史
        (四) 中医证候总积分
        (五) 神经系统情况
        (六) 循环系统情况
        (七) 颈总动脉超声情况
        (八) 实验室指标情况
    六、研究结果
        (一) 中医证候改善比较
        (二) 神经系统改善比较
        (三) 循环系统改善比较
        (四) 血压变化及疗效比较
        (五) 颈总动脉超声变化比较
        (六) 实验室指标比较
        (七) 安全性指标
    七、临床研究疗效分析
        (一)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二) 神经系统改善疗效分析
        (三) 循环系统改善疗效分析
        (四) 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改善疗效分析
        (五) 实验室指标改善疗效分析
讨论
    一、现代医学关于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研究现状
        (一) 老年独特的生理改变是疾病产生与发展的生理基础
        (二) 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
        (三) 颈动脉是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窗口
    二、老年心脑共病治则治法
    三、中药益气心脑宁方解释义
        (一) 方义分析
        (二) 现代药理研究
        (三) 配伍特点
    四、益气心脑宁作用机制分析
        (一)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二) 调整血脂水平与改善血流变学状态
        (三) 改善颈动脉系统供血
    五、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科技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着作

(9)脉心康调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干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鼠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脉心康防治高脂血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之一 脉心康防治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之二 脉心康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
    讨论
        一、 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因病机
        二、 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治则与脉心康的组方用药
        三、 脉心康的调脂作用
        四、 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与脉心康的干预作用
        五、 脉心康的临床疗效评价
        六、 肱动脉内皮功能检测与脉心康的保护作用
第二部分 基础研究--脉心康对食饵性高脂血症大鼠及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干预作用与机制探讨
    基础研究之一 脉心康对食饵性高脂血症大鼠干预作用研究
        实验一 脉心康对食饵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影响
        实验二 脉心康对食饵性高脂血症大鼠血清SOD活力、MDA、NO水平的影响
        实验三 脉心康对食饵性高脂血症大鼠血清TNF-A的影响
        实验四 脉心康对食饵性高脂血症大鼠全血粘度的影响
        实验五 脉心康对食饵性高脂血症大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基础研究之二 脉心康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干预作用研究
        体内实验
        实验一 脉心康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脂影响的研究
        实验二 脉心康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
        一、 脉心康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二、 脉心康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NF-КB MRNA表达的调控作用
        三、 脉心康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MMP-9 MRNA表达的调控作用
        实验三 脉心康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肝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影响
        实验四 流式细胞仪检测脉心康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肝细胞内钙的影响
        体外实验
        实验一 脉心康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原代培养的肝细胞内钙的影响
        实验二 脉心康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原代培养的肝细胞线粒体膜电位JC-1的影响
    讨论
        一、 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发病机理的有关问题
        二、 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评价
        三、 脉心康组方的现代药理基础
        四、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五、 脉心康的作用及机理探讨
        六、 本研究的意义
        七、 创新点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参芪复方作用KKAy小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量效时关系研究及表观遗传学机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实验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动物
        2 饲养环境及饲料
        3 实验药品
        4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5 主要仪器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1 分组及造模方法
        2 给药方法
        3 标本采集与处理
        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4.1 KKAy小鼠的一般情况
        4.2 KKAy小鼠的饮水量、摄食量
        4.3 体重
        4.4 血糖测定
        4.5 血清总胆固醇(TC)测定
        4.6 血清3-硝基酪氨酸(3-NT)、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运用ELISA法测定
        4.7 主动脉病理染色
        4.8 用TUNEL-POD法检测小鼠血管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
        4.9 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平均光密度测定小鼠血管TNF-α、mTOR、MIP-2蛋白
        4.10 甲基化DNA免疫共沉淀测序
    三 实验结果分析
        1 各组KKAy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2 各组KKAy小鼠饮水量情况(分别比较灌胃0、3、6、9周)
        3 各组KKAy小鼠摄食量情况(分别比较灌胃0、3、6、9周)
        4 各组KKAy小鼠体重情况(分别比较灌胃0、3、6、9周)
        5 各组KKAy小鼠血糖情况(分别比较灌胃0、3、6、9周)
        6 各组KKAy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情况
        7 各组KKAy小鼠3-硝基络氨酸(3-NT)水平情况
        8 各组KKAy小鼠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情况
        9 各组小鼠腹主动脉HE染色观察
        10 各组小鼠血管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
        11 免疫组化染色SP法、平均光密度测定小鼠血管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IP-2)蛋白表达情况
        12 测序实验(要求单端测序,读长50nt,测序所用Flow cell为Illumina Single ReadFlow cell V3)
讨论
    一 中医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识及辨证论治
        1 病因认识
        1.1 饮食不洁
        1.2 劳逸失度
        1.3 情志内伤
        1.4 痰瘀雍滞
        1.5 正气虚弱
        2 病机认识
        2.1 本虚
        2.2 标实
        3 中医分型论治
        3.1 心脾两虚
        3.2 肝肾阴虚
        3.3 痰瘀阻痹
        3.4 毒证
    二 西医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识及治疗
        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2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病理机制
        2.1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2.2 动脉粥样硬化(athe rosclerosis,AS)
        3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形成的分子机制
        3.1 非酶糖基化(nonenzymatic glycosylation,NEG)学说
        3.2 多元醇代谢途径(polyol pathway,PP)激活学说
        3.3 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 C,PKC)系统学说
        3.4 氨基己糖通路(Hexosaminebiosynthesispathway,HBP)学说
        3.5 氧化应激学说
        4 综合治疗
        4.1 “五驾马车”的干预
        4.2 控制血压
        4.3 调脂治疗
        4.4 抗氧化治疗
        4.5 抗血小板治疗
        4.6 其他治疗
    三 本实验动物模型评价
        1 动物种属的选择
        2 小鼠模型的选择
        3 动脉粥样硬化(AS)KKAy小鼠模型制备方法
    四 药物选择
        1 参芪复方方解
        2 参芪复方的前期研究成果和思考
        3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五 参芪复方改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KKAy小鼠量-效-时关系的探讨
        1 不同剂量、不同时间窗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KKAy小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2 不同剂量、不同时间窗参芪复方对KKAy小鼠血糖的影响
        3 不同剂量、不同时间窗参芪复方对KKAy小鼠TC、3-NT、ox-LDL的影响
        4 参芪复方对KKAy小鼠主动脉的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5 参芪复方中剂量组对KKAy小鼠血管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
        6 参芪复方中剂量组对KKAy小鼠血管组织中TNF-α、mTOR、MIP-2蛋白表达的影响
    六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KKAy小鼠DNA甲基化的影响
        1 本实验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可能涉及表观遗传学机制探讨
        2 DNA甲基化研究现状
        2.1 表观遗传学
        2.2 DNA甲基化与动脉粥样硬化
        3 参芪复方对KKAy小鼠DNA甲基化状态影响分析
        3.1 模型组与空白组比对后甲基化状态的分析
        3.2 中中组与模型组比对后甲基化状态分析
        4 灌胃6周时参芪复方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对高甲基化基因分析
        5 灌胃6周与灌胃3周参芪复方中剂量组比对高甲基化基因分析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从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态变化探讨其发病原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额尔敦—乌日勒及其优化方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家兔模型的干预作用[D]. 都格尔.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1)
  • [2]黄连解毒汤对高脂血症引发主动脉病变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D]. 王瑞国.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5)
  • [3]基于细胞自噬理论探讨黄芩苷抑制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和促进斑块稳定的分子机制研究[D]. 李麒.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
  • [4]药物干预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的初步研究[D]. 鲁喦.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1)
  • [5]复方芪麻胶囊改善颈动脉内膜增厚的疗效及其机制研究[D]. 梁文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7]益生肠球菌对小鼠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朱渊. 重庆大学, 2019(01)
  • [8]基于心脑同治理论指导下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与理论探讨[D]. 张彬.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9]脉心康调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干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鼠动脉粥样硬化研究[D]. 郑广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4(04)
  • [10]参芪复方作用KKAy小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量效时关系研究及表观遗传学机制探索[D]. 周雪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标签:;  ;  ;  ;  ;  

从形态学变化探讨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