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育雏值得推广(论文文献综述)
谢鹏贵,耿明阳,胡常红,邱新,沙比提·阿不都热西提,张海兰,陈霞[1](2022)在《伊犁鸡(乌孙山草鸡)养殖经济效益分析——以伊宁市奶牛场察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文中认为伊宁市奶牛场察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方式,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特克斯县开展伊犁鸡(乌孙山草鸡)的鸡蛋收购、孵化、育雏、放养、肉鸡和鸡蛋的回收与销售经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对伊犁鸡(乌孙山草鸡)的养殖技术和经济效益进行了介绍,以期为大家提供借鉴。
杨荞羽[2](2021)在《一年级小学生隐性知识习得的教育实验研究》文中提出从环境中内隐地习得复杂结构和规则是人类的天赋,凭借着这个天赋,人类可以通过内隐学习习得个体所需的各种知识。而且,个体往往可以在学习显性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属性加以选择而完成内隐学习。内隐学习被广泛应用在教育教学中,无论是语文、英语,还是道德与法治学科中都存在着大量难以把握和传递的知识,这些难以把握和传递的知识便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不仅是教材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最易被忽略的部分。通过对现行教材进行分析调查,发现在部分学科教材中存在隐性知识不准确的现象,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教材某章节中有一幅以小鸟作为主人公的《我不拖拉》的主题漫画,漫画将“告诫小朋友们不要拖拉”作为显性知识教育目标,与此同时,漫画中还存在“小鸟筑巢是为了御寒”的错误隐性知识,而实际上小鸟筑巢是为了育雏。为了使教育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授隐性知识,编写者能够更好地把握教材内容,本研究以承载隐性知识的教材插图为实验材料,将在沈阳市某小学选取的四个自然平行班作为被试组,设计了教材插图变量与教学变量相结合的教育实验。通过对实验后各组前后测成绩进行卡方检验以及各自变量组间前后测成绩合并后卡方检验,探讨关于小学生隐性知识掌握的两个问题,一是小学生是否能获得教材中的隐性知识,二是承载着不同性质隐性知识的教材插图对学生掌握隐性知识是否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对课堂教学和插图设计提出有效建议。以往的研究更多是定性研究,几乎没有研究运用教材插图进行教育实验设计,而教育实验可以更科学地提供行为数据。在本研究中,教育实验以教学变量和插图变量为出发点,其中教学自变量有教学和自学两个水平,教材插图变量有承载正确隐性知识和承载错误隐性知识两个水平。对无关变量加以最大程度控制,进行了四种实验条件的设计,通过四个教育实验以及对研究对象的访谈观察,得出以下结论:1.小学生可以通过教材插图获得隐性知识。2.教材插图隐性知识的正误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影响不显着。即无论是否施加教学,教材插图隐性知识的正误对学生掌握隐性知识的程度没有显着性影响。3.教学对于学生掌握隐性知识的作用显着。即在自学条件下学生更容易掌握错误的隐性知识,而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学生掌握错误隐性知识。
王云奇[3](2020)在《禽舍环境监测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禽畜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剧增,禽畜副产品的质量安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由于禽畜养殖管理不规范等因素,使禽畜副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断涌现,例如瘦肉精、非洲猪瘟、禽流感等,因此,提高养殖户养殖产品的质量,改善禽畜养殖环境迫在眉睫。本文以家禽中具有代表性的蛋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国内外养殖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养殖业存在的问题,基于禽舍内部外环境影响机理,设计了一套集单片机技术、PID控制、传感器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以及养殖技术于一体的低成本、易操作的禽舍智能化环境控制系统。禽舍环境监测控制系统主要由环境信息采集模块、环境控制模块、上位机监测控制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组成。由于禽舍环境信息采集节点和控制对象较多,本文选择AT89S52单片机为微控器衔接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根据禽舍环境控制要求,硬件系统主要采用DS18B20温度传感器、HS1101湿度传感器、BH1750FVI光照传感器、ME4-NH3等为检测元件实时监测禽舍内环境信息,利用Zig Bee技术实现禽舍信息的采集传输。为了提高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本文结合禽舍温湿度数学模型,利用神经网络PID控制器控制风机、加湿器等模块对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进行有效的控制,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多变量PID解耦控制器,利用MATLAB对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并验证控制效果。上位机显示模块利用Delphi软件实现对禽舍环境的实时显示与监测控制,利用C语言进行编程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控制。由于RS-485总线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价格便宜和可靠性高的优点,本文选择RS-485作为单片机与控制器之间的现场总线。本文实验部分在潍坊A养鸡场选择三个鸡舍作为控制对象验证系统的实用价值,实验结果表明,禽舍环境监测控制系统提高了测控过程的稳定性,提高了环境温度湿度等信息控制的精确度和效率,适应了现代化畜禽养殖业科学生产和自动化管理的要求,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苏响[4](2020)在《蛋鸭智能化养殖系统集成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养鸭业多依赖于湖泊,以小型或家庭规模养鸭为主。这种传统养殖模式较为粗放,效率低下。由于人口增长和个人消费能力的增强,禽肉和禽蛋的市场需求预计将继续增长。预计无论区域或收入水平如何,禽蛋需求市场都将增加。蛋鸭养殖为迎合市场的需求,同时满足当前国家环境治理的标准及要求,需要摒弃传统的养殖模式,探索新型的蛋鸭养殖系统及管理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周围的世界正变得自动化,科学技术的运用将转变传统的蛋鸭养殖模式,解决生产效率低下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蛋鸭养殖的自动化系统能够节省能源,减少繁琐的体力劳动和水体环境的污染,相较于传统的手动养殖系统,会更受欢迎。近年来,蛋鸭养殖的自动化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自动化配套设备已逐渐进入到养殖户手中,蛋鸭养殖行业正在经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型升级的阶段。目前,现代蛋鸭养殖系统的自动化技术及其装备在逐步发展,通讯设备、物联网和传感器等新技术的发展目标是开发成本更低的系统,使之更容易控制、安装和维护。同时,在蛋鸭养殖的管理方面,可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具有的先进性、灵活性和可拓展性,实现蛋鸭养殖的决策支持和管理控制功能,从而完成以数据标准化为基础的全面系统集成。最终,蛋鸭养殖的全面系统集成可实现蛋鸭智能化养殖的集约化、智能化和系统化的要求,引领蛋鸭养殖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的设计思想是:结合信息化技术、养殖技术、现代化管理理论,将各蛋鸭养殖子系统构成有机统一整体的综合集成思想。文章先简要分析蛋鸭养殖的三种模式和现有养殖子系统,以管理信息系统为理论基础,借用现有的研究和自动化系统,基于蛋鸭生态化养殖要求,结合现有信息技术的可行性,对系统集成的系统构成和控制进行研究,设计蛋鸭养殖智能化系统集成方案,即对多子系统的集成和控制。该系统以集成为核心,物联网技术为技术基础,信息化管理为手段,数字化为实现形式。多子系统采用WIFI局域网、TCP网络相结合的信息通道,实现了养殖过程信息的采集和自动化设备的控制,并通过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将养殖过程中的业务流程进行数字化,实现在整个蛋鸭养殖生命周期中各个分系统间的信息流畅通和联动控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物联网系统的设计和管理的价值分析,事实证明,本文所提出和设计的控制方案是可行的。本文所研究的集成系统达到了研究的目的:(1)通过养殖设备的集成,提高蛋鸭养殖的精细化水平,增强技术和管理的融合,实现养殖的智能化,完成养殖技术效率的提高,最终获得实际的经济收益。(2)通过业务流程的整理和设计,实现蛋鸭养殖的集约化,极大的缩减养殖各要素的损耗,完成资源的合理配置。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大量阅读现有蛋鸭养殖的文献研究,充分利用前人的经验和结论,结合信息技术和管理,借鉴现有的智能化生猪养殖技术,利用自己以往智能家居的设计开发经验,对综合集成养殖系统的信息、设备、业务管理等进行研究分析。(2)对信息系统架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架构、系统信息通道、系统业务管理,多子系统联动控制进行设计,完成对系统的集成和管理。(3)完成对蛋鸭物联网系统的设计,验证系统集成研究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对系统集成管理运行价值的分析,论证系统集成的必要性。其创新点如下:(1)集成应用创新“智能化”在蛋鸭养殖中的运用广泛却功能单一,如集蛋流水线。本文围绕养殖链,现将多智能化设备、固有装备等养殖业要素进行有机集成,并通过物联网技术构建信息通道,将其构成有机统一的养殖链生态,实现养殖流程的“智能化”,最终完成蛋鸭养殖的生产与管理“智慧化”养殖。(2)数字化联动控制在将系统建成后,由于系统过于庞大,系统的运行及管理将结合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结合专家库技术,理清业务流程,通过人—机结合的模式,联动控制养殖各个子系统的运行,实现殖简易管理和效率提高的目标。
李娜[5](2020)在《基于STEM理念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为例》文中指出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培养多元复合型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人才和具备STEM素养的公民成为世界各国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以及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STEM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因其提倡的诸多理念与我国课程改革要求不谋而合,所以我国科学类课程标准已将STEM教育或理念纳入其中,旨在借鉴STEM教育的理念或方法,推动我国基础课程改革、促进课程标准的落实以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其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我国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科间联系,因为生物学和数学、技术、工程学、信息科学是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这为在我国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借鉴STEM教育理念、落实课程标准相关要求提供了重要支持。本研究主要针对我国中学生物学教学与STEM理念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践活动与教材知识相脱节、活动间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展开基于STEM理念的初中生物学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研究。本研究首先借助相关文献分析总结了针对STEM教育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发展现状,然后针对STEM教育理念与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要求,确定了基于STEM理念的中学生物学实践活动的整合性、系统性及真实性的设计原则。依据STEM教育理念、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要求、人教版八年级教材知识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设计了两大类型的实践活动——基于工程设计的设计型活动与基于科学探究的探究型活动,并在实践中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进行实施。在活动的开展与实施中遵循安全第一、以学生为中心、合作性及开放性原则。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在活动中发生的变化进行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STEM理念的生物学教学实践活动能够通过显着提升学生的STEM态度而促进学生STEM素养的发展,并且对学生的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以及对生物学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对生物学课程兴趣的提升均有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因此,可以利用基于STEM理念的生物学教学实践活动在现实教学中发展学生的STEM素养,促进学生生物学的学习。最后基于本次研究结果对生物学及其他科学类课程中融合STEM理念的活动设计与实施及落实生物学课程标准相关要求提出建议。
张翘[6](2019)在《GD蛋鸡农场项目的商业计划书》文中指出GD食品有限公司成立20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肉类休闲食品公司。公司拥有自动解冻线、自动卤制线、高效烘烤系统、全自动数控水杀菌系统、英国罗姆X光机检测系统、半成品与成品自动包装系统等各种自动化加工设备设施700多台套,是广东省禽肉加工工艺技术领先的食品企业。目前企业日生产加工120万枚鸡蛋,所需鸡蛋主要从外省收购,产地来源复杂,产品质量较难得到保证。为保证产品质量,并为品牌背书,建立150万只蛋鸡养殖项目,为GD食品有限公司鸡蛋深加工提供自家专属农场的鸡蛋,以更高标准严苛要求,打造更高端的“GD蛋鸡农场”要素品牌。在项目实施之前,为了让投资者了解项目的规划、财务指标和发展前景,也让项目实施者了解和掌握项目规划和建设计划,对GD蛋鸡农场项目的商业计划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GD蛋鸡农场项目的概况和发起公司的情况,从而确定了GD蛋鸡农场项目的定位。然后对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规划、组织营运等进行了阐述。在对项目定位的基础上,对项目主要产品鸡蛋经GD食品有限公司加工成的休闲包装整熟蛋系列产品的消费市场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调研分析,提出营销计划策略。进而对GD蛋鸡农场项目的财务效益进行了估算,通过测算项目的财务净现值、内部回报率等,分析单因素敏感性,找出影响大的敏感性因素进行多因素敏感性分析,对项目的风险大小进行了评判,对项目潜在的风险提出了防范对策。本项目初始投资为16189.4万元;项目达产(第四年)后,年营业收入28500.00万元,包括鸡蛋销售收入25650.00万元,淘汰蛋鸡销售收入2850.00万元;年经营成本24017.65万元,总成本费用25103.49万元;达产年(第四年)年利润总额3396.51万元;内部报酬率22%,动态回收周期6.65年。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项目的风险主要来自禽流感疫情,当前国内规模养殖蛋鸡对禽流感疫情防控技术成熟,风险可控。
罗璇[7](2019)在《稻田放养适宜鸭品种的筛选及其对稻鸭共作系统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稻鸭共作作为一种生态循环农业方式,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稻鸭共作生产中主要选用当地的地方麻鸭品种为主,但由于不同地方麻鸭的生长性能和田间劳作能力差异较大,导致稻鸭共作效果参差不齐。基于此,本文以小体型的金定鸭、“役用鸭”(绿头野鸭♂×金定鸭早)和苏邮1号,以及中体型的高邮鸭和“白改鸭”等5种各有特点的鸭品种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鸭品种在零日龄耐水时间、育雏期成活率、田间回捕率和行为学之间的差异,分析比较稻鸭共作模式下不同鸭品种的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差异,筛选出最佳适于稻田放养的鸭品种,并进一步验证所筛选的鸭品种对稻田杂草、土壤、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作用效果,研究旨在为稻鸭共作技术的优化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为比较不同鸭品种耐水时间、成活率和田间工作时间,在零日龄时开展耐水性试验,结果表明,苏邮1号、金定鸭和“役用鸭”的耐水时间达到30h以上,高于“白改鸭”和高邮鸭。育雏期成活率以金定鸭最高(96.93%),其次是“役用鸭”(94.17%)和苏邮1号(92.24%);田间回捕率以“役用鸭”最高(100.00%),高邮鸭最低(66.67%);将18日龄雏鸭按15只/亩放入试验田,通过视频监控系统连续观察5 d,观察发现,“役用鸭”、金定鸭和苏邮1号每天的活动时间分别为324.50 min、315.75 min和314.50 min,极显着高于高邮鸭和“白改鸭”(P<0.01)。2、为分析比较不同鸭品种在稻田间的生长发育和肌肉品质差异,经田间合理补饲后,在90日龄回捕时进行屠宰性能和肌肉品质测定,结果表明,金定鸭、“役用鸭”和苏邮1号等小体型鸭体重达1.3 kg以上,中体型的高邮鸭和“白改鸭”上市体重在2.1-2.2 kg之间,各品种均能达到相应的标准体重。屠宰性能测定发现,各品种的屠宰率达80%以上、全净膛率达60%以上,稻鸭共作模式下各个鸭品种生长发育良好。肌肉营养价值测定结果显示:“役用鸭”、金定鸭和苏邮1号的胸肌蛋白含量最高,而水分含量最低;pH值以“役用鸭”最高,显着高于金定鸭(P<0.05);高邮鸭的脂肪含量和胶原蛋白含量最高。3、为了筛选出适宜于稻鸭共作的鸭品种,选择零日龄耐水时间、育雏期成活率、田间工作时间、上市体重以及田间回捕率等与稻田放养鸭性能相关的重要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 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1%,建立了稻鸭共作下鸭的综合性能评估模型:Y=0.307zx1+0.356zx2+0.296zx3-0.483zx4+0.233zx5,经过对综合得分进行排序,确定“役用鸭”、金定鸭和苏邮1号为适宜于稻鸭共作的鸭品种。4、为进一步验证所选鸭品种对稻田生态和水稻生长的作用效果,以金定鸭为试验对象,按照稻鸭共作标准技术方案及有机水稻栽培要求进行水稻和鸭的管理,经田间杂草调查发现,稻鸭共作区杂草发生为3.26株/m2,对农田杂草的控制率达99.5%;稻鸭共作区土壤的碱解氮水平较对照区提高了 13.58 mg/kg,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虽有一定下降,但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稻鸭共作的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比对照组分别提高10.26%、2.15%、2.72%(P<0.05),水稻产量比对照组增加了 75.24 kg/亩;稻鸭共作的经济效益高于对照组25162元/hm2。稻鸭共作对鸭的生长性能、肌肉品质以及稻米品质均有一定程度的促进和改善作用。综上所述,金定鸭和“役用鸭”体型较小、田间游动时间长、耐水性能好、成活率高,在回捕时可达到标准体重,能充分发挥稻田役用潜力,用于稻鸭共作可获得良好的饲养效果和稻田工作效果;苏邮1号活动力尚可、产肉性能良好、肌肉品质突出,对回捕稻田放养鸭的屠体有较高要求的可选苏邮1号用于稻鸭共作,也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同时稻鸭共作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杂草、改良土壤、提高水稻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张漫慧[8](2019)在《笼养朱鹮繁殖状况调查及其粪便基因组PCR性别鉴定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朱鹮是我国Ⅰ级野生保护动物。近年来,采用建立人工朱鹮种群和自然保护区相结合的方法显着扩大了朱鹮的种群数量。但目前朱鹮种群分布还不够广泛,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较为薄弱,因此朱鹮的保护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同时由于缺乏快速便捷的朱鹮性别鉴定方法,给朱鹮的人工繁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建立一种经济有效的朱鹮性别鉴定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首先对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楼观镇的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朱鹮人工繁育种群近10年(20092018年)的繁殖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使用无损伤采样的方法收集朱鹮的粪便样品,结合硫氰酸胍-硅珠法开发出一种朱鹮粪便基因组提取的试剂配方和操作程序,建立了一种朱鹮粪便基因组PCR性别鉴定方法,取得结果如下:1.本研究整理了楼观台朱鹮人工繁育种群20092018年共计10年的繁育记录,对朱鹮的繁育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楼观台朱鹮人工种群的种群总数、性别比例与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老龄朱鹮所占比例较大,如何妥善安置处理老龄朱鹮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楼观台朱鹮人工种群管理人员形成了较为成熟和规范的人工辅助繁育技术,但朱鹮亲鸟扔雏行为还未得到妥善解决;雏鸟成活数可在人为干预下保持稳定,繁殖相关数据指标年间变化差异显着,碎卵相比死雏、腐卵在繁殖失败中所占比例较高。2.本研究使用试剂盒对雌性与雄性朱鹮的血液样品进行基因组提取,将其作为PCR扩增阳性模板对鸟类通用引物2467F/2530R用于朱鹮性别鉴定的可行性进行验证。PCR扩增结果显示:在雌鸟出现353 bp、552 bp的2条预期目的条带,在雄鸟出现552 bp左右的预期目的条带,因此该引物可用于朱鹮性别鉴定。上述PCR产物测序结果与NCBI数据库序列比对一致,证明此引物扩增的片段位于朱鹮性染色体CHD-1基因。3.本研究使用改良硫氰酸胍-硅珠法提取粪便基因组DNA,确定了实验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试剂的组成成分,确定了调试与优化后的操作程序,最终获得了与专业试剂盒相当纯度与浓度的基因组模板,使朱鹮性别鉴定更为廉价便捷,更有利于实际检测中的推广与应用。4.本研究采集了47份粪便样品(24份雌性粪便样品,23份雄性粪便样品)使用自提法提取朱鹮总基因组DNA,得到了40份(19份雌性粪便样品,21份雄性粪便样品)浓度与纯度大致处在正常范围内的粪便基因组模板,使用引物2467F/2530R对获得的粪便基因组DNA进行普通PCR,均可得到与预期结果一致的目的条带,本方法鉴定效率为85.11%。本研究通过对人工繁育朱鹮种群的繁殖状况进行调查,对朱鹮繁殖率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为提高笼养朱鹮繁殖率提供知识支撑。同时,使用优化后的硫氰酸胍-硅珠法提取朱鹮基因组DNA,结合成熟的PCR基因扩增法开发出一种可用于朱鹮性别鉴定的实验方案。试验证明该改良后的方案经济有效,可有效避免朱鹮人工种群管理过程中的错配误配问题,为朱鹮繁育工作提供便利。
梅艺思[9](2019)在《南京国民政府的劳作教育研究(1927-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劳作教育,是政府基于发展生产、建国育民的需求开展的一项教育改革和制度建设,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实践的历史过程。历史从来都是社会复杂的合力之果,已有研究主要从教育学角度关注劳作教育理论、教育家的劳作教育思想等静态方面,而忽视了劳作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因此从历史学角度,全面深入地把握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同时以问题意识展开对劳作教育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研究才能更加全面客观地呈现这一历史现象。本文以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劳作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发展演变过程以及与国民塑造、农村经济恢复建设等方面的内在联系,以求深入考察社会变迁下劳作教育与社会、经济、教育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鉴于发展生产、保障民生以及实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统治当局开始实行教育改革。工作科的设置拉开了劳作教育的序幕,该科由清末民初的手工一科发展演变而来,继之工作科被改为劳作科,劳作教育最终确立。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劳作教育受到中央与地方政府的重视。在教育部的提倡和号召下,各省市教育厅局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劳作课程标准积极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更加具体的实施方案。为了促进劳作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教育部在师范学校开办劳作专修科专门培养劳作教员,同时辅之以举办短期劳作科教员补习班加强在职教员的专业技能,另教育部将劳作教育列入对外教育交流的事项之一,主动学习日本开办劳作教育的先进经验。这些举措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劳作教育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劳作教育与时下公民科及职业教育的紧密联系,故劳作教育也参与到国民性改造的事业中。而劳作教育课程标准的设计筹划者熊翥高在川沙县开展的生产劳作教育试验对推动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副业的发展有明显效果。1934年底,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职业学校及中小学劳作科成绩展览会”既是为了检视成绩、革除积弊,同时也是推广劳作教育的措施,扩大了这种新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展览会所呈现出的劳作教育成绩也许令人不甚满意,但南京国民政府劳作教育在推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占有一席之地,并给予当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启示和借鉴。
俞燕[10](2019)在《地方品种鸡群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及检测净化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肉瘤病毒群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根据病毒囊膜蛋白的抗原性,ALV可分为A~J 10个亚群,以及新鉴定的K亚群。其中,对鸡具有致病性的外源性ALV包括A、B、C、D、J和K亚群。自1908年首次报道并分离到ALV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该病的发生和流行,我国肉鸡、蛋鸡及地方品种鸡群也普遍存在ALV的感染。除典型的肿瘤性病变外,ALV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生长迟缓、产蛋下降等亚临床表现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禽白血病是垂直传播性疫病,至今尚无有效的药物和疫苗可供使用,控制该病最有效的措施是通过病原检测,淘汰阳性鸡,达到净化种群的目的。国际育种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实现了对经典外源性ALV的净化,2005年前后又实现了 ALV-J的基本净化。国内一些自繁自养的育种公司从2002年起也开始在种鸡核心群开展禽白血病净化,有些已取得显着效果。但在大多数黄羽肉鸡和众多地方品种鸡群中,禽白血病仍在流行和蔓延,对我国家禽种质资源的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本研究对某原种场保存的20多个地方品种鸡进行了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全面了解地方品种鸡群禽白血病感染动态;并对分离到的一株ALV-K全基因组做了系统分析,解析其来源及分子特性;针对地方品种鸡群流行最广的ALV-A、ALV-B、ALV-J和ALV-K,建立了多重PCR检测方法;为丰富禽白血病检测净化技术,对种公鸡精液ALV检测方法进行了摸索和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DX、LY、XJ和LH 4个地方品种鸡核心群开展了禽白血病净化示范,验证和完善净化技术方案,为原种场禽白血病净化提供参考依据。1.地方品种鸡群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为深入了解我国地方品种鸡群禽白血病流行情况,2013~2017年间对某原种场从全国各地收集并保存的26个地方品种鸡开展了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包括血清学ALV-J和ALV-A/B抗体检测、蛋清p27抗原检测、血浆和组织病料病毒分离检测等;对部分外源性ALV分离株前病毒DNA的env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将分离株gp85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各亚群ALV参考株进行比对和绘制遗传进化树,鉴定病毒亚群,并进行序列分析。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有22个鸡种ALV-J抗体呈阳性,18个鸡种ALV-J和ALV-A/B抗体呈双阳性,且绝大多数(19/26)鸡种ALV-J抗体阳性率高于ALV-A/B抗体,个别鸡种ALV-J抗体阳性率大于50%。蛋清p27抗原检测结果显示,各品种鸡群均存在排毒状态的母鸡,尤其YJ、WX、BJ、DJ和ZJ鸡种蛋清p27抗原阳性率高于50%。血浆病毒分离检测结果表明,各品种鸡对ALV均易感,感染水平存在显着差异;大部分(15/21)鸡种母鸡病毒血症阳性率高于公鸡,但差异不显着。56个外源性ALV分离株经亚群鉴定,27株为ALV-J,17 株为 ALV-K,8 株为 ALV-B,3 株为 ALV-A,1 株为 ALV-C。其中,有 9 株 ALV-J、3株ALV-K、1株ALV-A分离自组织病料;其余毒株均分离自表观健康鸡群血浆样品。表明,ALV-K已成为除ALV-J外,对地方品种鸡感染最严重的外源性ALV。与参考株相比,ALV分离株gp85氨基酸序列普遍存在点突变、插入或缺失性变异,部分变异呈规律性。研究结果证实了禽白血病在地方品种鸡群感染的普遍性和复杂性,开展禽白血病净化工作势在必行。2.K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为全面了解ALV-K基因组特性,本研究对在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从LY鸡种血浆样品分离鉴定的一株ALV-K(JS13LY19株)前病毒DNA进行了分段克隆和测序,获得全长基因组序列,并将其各基因片段与GenBank登录的ALV参考株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JS13LY19株基因组全长7483bp,符合复制完整C型反转录病毒特征,缺乏肿瘤基因。其gp85氨基酸序列与ALV-K参考株一致性90.9%~98.6%,显着高于其它亚群ALV,遗传进化树上与ALV-K参考株划为同一支;其中,与ALV-K原型株JS11C1一致性最高,二者显示出较多位点的规律性变异,但也存在5个位点差异。JS13LY19株gag、pol、gp37、LTR、UTR与内源性ALV显示更高的一致性(92.0%~99.4%);LTRU3区比大部分外源性ALV LTR少了一个CAAT enhancer盒、PRE盒、CArG盒及Y盒。推测,JS13LY19株极有可能是JS11C1株与内源性ALV重组产生。拥有内源性ALVLTR及U3区转录调控元件的部分缺失,可能使JS13LY19株转录能力下降而致病性降低,其生物学特性有待进一步研究。3.禽白血病病毒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鸡群中存在的外源性ALV主要包括ALV-J、ALV-K、ALV-A和ALV-B。为快速掌握鸡群感染状态,本研究针对ALV-A、ALV-B、ALV-J和ALV-K参考株,设计了一条通用上游引物PF和四条特异性下游引物AR、BR、JR和KR,通过构建质粒标准品,对最适引物浓度、退火温度、循环数等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一种能同时检测ALV-A、ALV-B、ALV-J和ALV-K的多重PCR方法,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了验证,将其应用于从地方品种鸡群分离的119份ALV样品的检测中。试验结果显示,使用 0.2 μM PF、0.1 μM AR、0.1 μM BR、0.1 μM JR 和 0.1 μM KR,56.0℃退火温度和30个循环的反应条件,建立的多重PCR方法检测效果最优,能检测出最低10 pg/μL的ALV前病毒DNA样品,特异性高,重复性好。对ALV样品的检测结果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基本相符,并能更高效地检测出ALV的多重感染。表明,地方品种鸡群除单一感染外,还存在 ALV-B+J、ALV-J+K 的二重感染,以及 ALV-A+B+J、ALV-A+B+K、ALV-B+J+K的三重感染。本研究为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外源性ALV初步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撑。4.种公鸡精液禽白血病病毒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选择合适的检测材料与方法对禽白血病净化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探讨种公鸡精液ALV检测的可行性与实用性,本研究对LK品种种公鸡精液经过滤、稀释、离心、冻融等不同处理方法,以及精液不同稀释度对病毒分离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将确定的检测方法应用于LK、MQ和LH 3个品种种公鸡的检测净化中,同时与血浆病毒分离或血浆斑点杂交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以血浆病毒分离为标准,精液样品经稀释离心后,取上清接种DF-1细胞,确保在培养基中最终稀释度为1:28~1:56时病毒分离效果最佳。初步应用结果显示,不同鸡种精液p27抗原ELISA检测阳性率均最高,但并不能将血浆和精液病毒分离检测为阳性的鸡均检出,存在“假阴性”;同一鸡种血浆和精液病毒分离阳性率高低不同,在LK和MQ种公鸡中,二者阳性符合率均低于50%,两种方法不可互相取代;LH种公鸡精液病毒分离阳性率显着高于血浆病毒分离,亦高于血浆斑点杂交,二者阳性符合率分别为100%和36.4%,精液病毒分离效果优于血浆病毒分离。研究结果提示,对种公鸡精液进行ALV检测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由于不同鸡种净化进程不同、带毒排毒状态不一,检测方法也应灵活运用。本研究为种禽场禽白血病净化材料的选择与方案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5.地方品种鸡群禽白血病示范性净化本研究在2013~2016年间对原种场保存的DX、LY、XJ和LH 4个鸡种核心群开展了禽白血病净化,通过新建净化鸡舍,采用1日龄胎粪p27抗原检测、6周龄血浆病毒分离、25~27周龄血浆/精液病毒分离+蛋清p27抗原检测、36~40周龄血浆/精液病毒分离+蛋清p27抗原检测等净化方案,在强化饲养管理的基础上,经过2~3个世代净化,各品种鸡群取得了显着净化效果。DX鸡种经过3个世代净化,25~27周龄蛋清p27抗原阳性率由26.4%降至0.3%,36~40周龄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由36.4%降至0.4%,公鸡病毒分离阳性率连续2个世代均为零;LY鸡种经过3个世代净化,6周龄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由33.2%降至1.2%,36~40周龄蛋清p27抗原和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均降至零;XJ鸡种经过2个世代净化,留种前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由61.8%降至0.9%;LH鸡种经过2个世代净化,留种前蛋清p27抗原阳性率由20.7%降至1.9%,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降至0.2%。禽白血病净化对种鸡生产性能的影响,以DX鸡种为例,经过3个世代净化,育雏期、育成期和产蛋期死亡率均逐级下降,净化第一世代效果最为显着;产蛋性能亦明显提高,43周龄总产蛋数平均增加了 13枚/只,66周龄总产蛋数平均增加了 23枚/只。本研究为众多地方品种鸡群及原种场禽白血病净化工作的开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专业育雏值得推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专业育雏值得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伊犁鸡(乌孙山草鸡)养殖经济效益分析——以伊宁市奶牛场察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伊犁牧区“乌孙山”草鸡养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 “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与经济效益分析 |
2.1 养殖地点与经营方式 |
2.2 伊犁鸡(乌孙山草鸡)孵化与育雏程序 |
2.2.1 孵化程序 |
2.2.2 育雏程序 |
2.3 伊犁鸡(乌孙山草鸡)免疫程序 |
2.4 经济效益分析 |
2.4.1 合作社的成本与利润 |
2.4.2 农牧民的成本与利润 |
3 结语 |
(2)一年级小学生隐性知识习得的教育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核心概念 |
1.1 隐性知识 |
1.2 内隐学习 |
1.3 教材插图 |
2 理论基础 |
2.1 内隐学习的实验范式 |
2.2 隐性知识的相关理论 |
3 理论应用与实践 |
3.1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关系 |
3.2 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关系 |
3.3 隐性课程的显性设计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 |
1 问题提出 |
1.1 隐性知识教学的问题提出 |
1.2 教材插图的问题提出 |
2 研究意义 |
2.1 理论意义 |
2.2 实践意义 |
3 研究思路 |
第三部分 研究设计 |
1 研究内容 |
1.1 研究目标 |
1.2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教育现场实验法 |
2.2 其他辅助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各组前后测成绩比较 |
3.2 自变量不同水平的合并成绩比较 |
4 讨论 |
4.1 关于课堂教学影响的分析讨论 |
4.2 关于教材插图设计影响的分析讨论 |
4.3 关于认知过程影响的分析讨论 |
4.4 个案资料补充 |
4.5 教学建议 |
5 不足与展望 |
5.1 研究不足 |
5.2 研究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实验材料一 |
附录 B:实验材料二 |
附录 C: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禽舍环境监测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禽舍环境监测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禽舍环境影响因素研究与结构设计 |
2.1 禽舍外部环境分析 |
2.2 禽舍内部环境分析 |
2.2.1 禽舍温度因素分析 |
2.2.2 禽舍湿度因素分析 |
2.2.3 禽舍光照因素分析 |
2.2.4 禽舍通风因素分析 |
2.3 新型禽舍的结构设计 |
第3章 禽舍环境监测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 |
3.1 禽舍环境特点分析 |
3.2 禽舍环境控制方式分析 |
3.3 禽舍环境控制策略研究 |
3.4 禽舍环境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分析 |
3.4.1 禽舍环境温度模型的建立 |
3.4.2 禽舍环境湿度模型的建立 |
3.4.3 禽舍光照控制分析 |
3.4.4 禽舍氨气浓度模型分析 |
3.5 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的原理及设计 |
3.5.1 禽舍神经网络PID控制器的结构 |
3.5.2 禽舍神经网络PID控制器算法的实现 |
3.6 禽舍PID神经网络解耦控制器的设计 |
3.6.1 禽舍解耦控制器的结构 |
3.6.2 禽舍温湿度解耦方案的设计 |
3.7 禽舍环境控制系统仿真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禽舍环境监测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禽舍环境监测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
4.2 禽舍环境监测控制系统设计总体思路 |
4.3 禽舍环境监测控制系统信息采集节点方案设计 |
4.4 禽舍环境监测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4.4.1 单片机的选择 |
4.4.2 传感器的选择 |
4.4.2.1 温度传感器 |
4.4.2.2 湿度传感器 |
4.4.2.3 光照传感器 |
4.4.2.4 氨气传感器 |
4.4.3 禽舍通信方式的选择 |
4.4.4 禽舍环境监测控制系统辅助单元设计 |
4.4.4.1 继电器驱动电路 |
4.4.4.2 单片机I/O口扩展 |
4.5 禽舍环境监测控制系统的硬件维护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禽舍环境监测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禽舍环境监测控制系统主程序设计 |
5.1.1 AT89S52单片机主程序设计 |
5.1.2 神经网络PID控制程序设计 |
5.2 信息采集与控制程序设计 |
5.2.1 温度模块程序设计 |
5.2.2 湿度模块程序设计 |
5.2.3 光照模块程序设计 |
5.2.4 氨气模块程序设计 |
5.2.5 通风模块程序设计 |
5.3 无线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
5.4 液晶显示程序设计 |
5.5 上位机界面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禽舍环境监测控制系统实验与分析 |
6.1 环境监测控制系统硬件调试 |
6.2 环境监测控制系统软件调试 |
6.3 系统应用结果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4)蛋鸭智能化养殖系统集成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思想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2.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蛋鸭养殖技术理论 |
2.2 农业物联网系统理论 |
2.3 现代化蛋鸭科学管理理论 |
3.蛋鸭智能化养殖集成系统分析与研究 |
3.1 蛋鸭智能化养殖系统分析 |
3.1.1 智能化养殖模式应用需求的分析 |
3.1.2 蛋鸭养殖子系统分析 |
3.2 蛋鸭智能化养殖系统总体架构设 |
3.3 蛋鸭智能化养殖系统信息通道设计 |
3.3.1 信息通道的架构设计 |
3.3.2 信息通道的模块化设计 |
3.4 蛋鸭养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
3.5 本章小结 |
4.蛋鸭智能化系统的智慧运行与管理应用 |
4.1 蛋鸭智能化养殖系统业务管理应用 |
4.1.1 自动化精准环境控制业务管理 |
4.1.2 数字化精准饲喂管理业务管理 |
4.1.3 良种繁育数字化业务管理 |
4.1.4 鸭场生产业务管理 |
4.1.5 鸭场疫病业务管理 |
4.2 蛋鸭智能化养殖多子系统联动控制 |
4.2.1 子系统间的联动控制 |
4.2.2 系统业务管理的联动控制 |
4.3 养殖系统集成与联动的价值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STEM理念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培养STEM领域专业人才,是驱动科技与经济快速发展所需 |
1.1.2 培养具备STEM素养的现代公民,推动全民科技教育 |
1.1.3 STEM理念融入教学,促进中学生物学课程改革 |
1.2 研究现状 |
1.2.1 有关STEM教育的主要研究内容 |
1.2.1.1 STEM教育内涵 |
1.2.1.2 STEM教育性质 |
1.2.1.3 STEM核心理念 |
1.2.1.4 STEM素养 |
1.2.1.5 STEM教学模式 |
1.2.1.6 STEM教育评价 |
1.2.2 STEM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向上的发展趋势 |
1.2.2.1 美国STEM教育起源与发展 |
1.2.2.2 其他国家STEM教育引入与发展 |
1.2.2.3 我国STEM教育研究与发展 |
1.2.3 STEM理念与我国中学生物学教学融合发展现状 |
1.2.3.1 取得的进展 |
1.2.3.2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行动研究法 |
1.5.3 问卷调查法 |
1.5.4 比较研究法 |
2 理论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STEM教育 |
2.1.2 STEM素养 |
2.1.3 跨学科整合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3 基于STEM理念的生物学实践活动的设计 |
3.1 设计原则 |
3.1.1 整合性原则 |
3.1.2 真实性原则 |
3.1.3 系统性原则 |
3.2 设计依据 |
3.2.1 STEM教育核心理念 |
3.2.2 生物学课程标准 |
3.2.3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教材 |
3.2.4 学生基础与学习兴趣 |
3.3 活动内容 |
4 基于STEM理念的生物学实践活动的实施 |
4.1 教学模式 |
4.1.1 基于工程设计的教学模式 |
4.1.2 基于科学探究的5E教学模式 |
4.2 基于STEM理念的生物学实践活动实施原则 |
4.2.1 安全第一 |
4.2.2 以学生为中心 |
4.2.3 合作性原则 |
4.2.4 开放性原则 |
4.3 基于STEM理念的生物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
4.3.1 预实验及实验材料的准备 |
4.3.2 支持性学习文本的应用 |
4.3.3 活动实施 |
4.3.4 基于STEM理念的生物学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
4.3.4.1 孵化箱的设计与制作 |
4.3.4.2 鹌鹑种蛋的测量、记录与孵化 |
4.3.4.3 幼鹑行为的观察 |
4.3.4.4 鹌鹑蛋内有细菌吗? |
4.4 基于STEM理念的生物学实践活动评价 |
4.4.1 诊断性评价 |
4.4.2 形成性评价 |
4.4.3 终结性评价 |
4.4.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前测结果分析 |
4.4.3.2 实验组学生前后测结果分析 |
4.4.3.3 对照组学生前后测结果分析 |
4.4.3.4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后测结果分析 |
4.5 分析与讨论 |
5 总结与建议 |
5.1 研究成果总结 |
5.2 建议 |
5.2.1 对生物学及其他科学类课程中融合STEM理念的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 |
5.2.2 对教学中落实生物学课程标准有关要求的建议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一 STEM素养调查问卷 |
附录 二 基础知识诊断性测试 |
一、 单项选择题 |
二、 多项选择题 |
附录 三 同伴评价材料 |
附录 四 工程和设计:孵化箱设计产品等级评价量规 |
附录 五 选取的种蛋记录表 |
附录 六 科学探究实验报告表格 |
附录 七 工程设计实践报告表格 |
致谢 |
(6)GD蛋鸡农场项目的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商业计划书撰写方面 |
1.2.2 经营管理方面 |
1.2.3 蛋鸡养殖与鸡蛋市场方面 |
1.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内容 |
第二章 项目概况与发起公司优劣势 |
2.1 项目背景 |
2.2 项目总体规划 |
2.2.1 项目选址 |
2.2.2 项目建设规划 |
2.3 项目发起公司优劣势 |
2.3.1 GD食品有限公司优势 |
2.3.2 GD食品有限公司劣势 |
2.4 发起公司对项目定位 |
2.4.1 进入上游养殖行业 |
2.4.2 为品牌建立自家农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项目建设计划与运营管理 |
3.1 项目建设计划 |
3.1.1 建设布局 |
3.1.2 土建规划 |
3.1.3 设备方案 |
3.1.4 实施进度安排 |
3.2 环境影响与环保措施 |
3.2.1 环境影响 |
3.2.2 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
3.3 节能评价与节能措施 |
3.3.1 项目综合能耗情况 |
3.3.2 综合节能措施 |
3.4 项目组织与管理 |
3.4.1 组织机构与职能划分 |
3.4.2 项目建成后治理模式 |
3.4.3 技术培训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深加工产品消费市场分析与营销计划 |
4.1 项目产品分析 |
4.2 消费市场分析 |
4.2.1 市场消费结构分析 |
4.2.2 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
4.2.3 消费需求期望分析 |
4.2.4 功能蛋概念市场分析 |
4.2.5 消费人群画像分析 |
4.3 营销计划 |
4.3.1 市场细分 |
4.3.2 目标市场选择 |
4.3.3 市场定位 |
4.3.4 销售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投资与财务效益分析 |
5.1 投资计划 |
5.1.1 总投资估算 |
5.1.2 建设投资估算 |
5.1.3 流动资金估算 |
5.2 投融资计划与退出方式 |
5.2.1 融资计划和资金使用计划 |
5.2.2 退出方式 |
5.3 营业收入及成本估算 |
5.3.1 销售收入估算 |
5.3.2 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估算 |
5.3.3 项目总成本及经营成本估算 |
5.4 项目的净现值和内部报酬率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风险分析及对策 |
6.1 基于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确定敏感性因素 |
6.2 基于多因素敏感性分析定量估测风险 |
6.3 风险防范对策 |
6.3.1 禽流感的基本特点 |
6.3.2 禽流感防范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稻田放养适宜鸭品种的筛选及其对稻鸭共作系统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研究背景 |
2 稻鸭共作的发展历程 |
2.1 “稻田养鸭”的起源与发展 |
2.2 稻鸭共作技术在日本的发展 |
2.3 稻鸭共作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
3 稻鸭共作技术相关研究进展 |
3.1 稻鸭共作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 |
3.2 稻鸭共作对稻田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 |
3.3 稻鸭共作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的研究进展 |
3.4 稻鸭共作对鸭生长发育及肉品质的研究进展 |
4 当前稻鸭共作存在的问题 |
4.1 鸭品种良莠不齐 |
4.2 鸭高效饲养技术缺乏 |
4.3 水稻草病虫害防治仍很棘手 |
4.4 稻鸭共作标准化技术亟需建立 |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不同鸭品种在稻田的生长发育与行为学差异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主要试验仪器 |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鸭品种耐水时间比较 |
2.2 不同鸭品种育雏期成活率比较 |
2.3 不同鸭品种田间行为学观察 |
2.4 不同鸭品种田间回捕率比较 |
2.5 不同鸭品种田间生长发育监测 |
2.6 不同鸭品种屠宰性能的比较 |
2.7 不同鸭品种常规肉品质的差异比较 |
2.8 不同鸭品种在田间综合性能的比较 |
3 讨论 |
3.1 不同鸭品种耐水性比较 |
3.2 不同鸭品种育雏期成活率比较 |
3.3 不同鸭品种田间行为学观察 |
3.4 不同鸭品种的成鸭回捕率比较 |
3.5 不同鸭品种生长性能比较 |
3.6 不同鸭品种屠宰性能的比较 |
3.7 不同鸭品种常规肉品质的差异比较 |
3.8 不同鸭品种在田间综合性能的比较 |
第三章 金定鸭对“稻鸭共作”系统效果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仪器与试剂 |
1.4 测试指标与方法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稻鸭共作对鸭屠宰性能的影响 |
2.2 稻鸭共作对鸭肌肉常规肉品质的影响 |
2.3 稻鸭共作对鸭胸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2.4 稻鸭共作对鸭胸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2.5 稻鸭共作对稻田杂草的影响 |
2.6 稻鸭共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2.7 稻鸭共作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
2.8 稻鸭共作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2.9 经济效益分析 |
3 讨论 |
3.1 稻鸭共作对鸭屠宰性能的影响 |
3.2 稻鸭共作对鸭肉品质的影响 |
3.3 稻鸭共作对鸭肉氨基酸的影响 |
3.4 稻鸭共作对鸭肉脂肪酸的影响 |
3.5 稻鸭共作对稻田杂草的影响 |
3.6 稻鸭共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3.7 稻鸭共作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
3.8 稻鸭共作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3.9 经济效益分析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笼养朱鹮繁殖状况调查及其粪便基因组PCR性别鉴定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朱鹮性别鉴定的研究进展 |
1.1 朱鹮研究概况 |
1.1.1 朱鹮的生物学特性 |
1.1.2 朱鹮的研究进展 |
1.2 朱鹮的濒危与保护 |
1.2.1 朱鹮的历史 |
1.2.2 朱鹮的保护 |
1.3 鸟类的性别鉴定 |
1.3.1 鸟类性别鉴定的方法 |
1.3.2 朱鹮性别鉴定的研究进展 |
1.4 鸟类粪便基因组提取的研究进展 |
1.4.1 鸟类基因组提取的原理与方法 |
1.4.2 鸟类粪便基因组提取的应用 |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朱鹮人工繁育种群繁殖状况的调查 |
2.1 研究地点和方法 |
2.1.1 研究地点 |
2.1.2 研究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楼观台人工种群概况(截止到2018年12 月) |
2.2.2 楼观台朱鹮人工种群繁育过程 |
2.2.3 楼观台人工种群繁殖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朱鹮粪便基因组PCR性别鉴定方法的建立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材料和处理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朱鹮性别鉴定引物2467F/2530R的验证 |
3.2.2 朱鹮粪便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设计 |
3.2.3 改良硫氰酸胍-硅珠法进行朱鹮性别鉴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朱鹮性别鉴定引物2467F/2530R的验证 |
3.3.2 改良硫氰酸胍-硅珠法与试剂盒法进行性别鉴定的对比研究 |
3.2.3 改良硫氰酸胍-硅珠法进行朱鹮性别鉴定的效果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南京国民政府的劳作教育研究(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回顾与思考 |
三、研究思路、方法、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一章 劳作教育的缘起与确立 |
第一节 劳作教育产生的背景 |
一、社会生产方面 |
二、教育方面 |
第二节 劳作教育的制度化确立 |
一、从手工教育到劳作教育的演变 |
二、劳作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 |
第二章 政府开办劳作教育的举措 |
第一节 各省市劳作教育实施方案的编订 |
第二节 政府推行劳作教育的措施 |
一、分科师范教育:劳作师资之培养 |
二、短期培训:开办劳作科教员补习班 |
三、推进中日劳作教育之交流 |
第三章 劳作教育下的国民与社会 |
第一节 劳作教育与国民塑造——劳作科与其他科目的联络教学 |
一、劳作教育与公民训练 |
二、劳作教育与职业训练 |
第二节 劳作教育与社会生产恢复建设——以川沙县生产劳作教育试验为例 |
一、植棉试验与农业生产 |
二、养鸡试验与农村副业 |
第四章 成果展示:全国职校及中小学劳作科成绩展览会 |
第一节 劳展会的旨趣 |
一、检视成绩,革除积弊 |
二、纠正认识,扩大影响 |
第二节 筹办劳展会经过 |
一、筹备事宜 |
二、各省市开预展会 |
三、全国劳展会开幕 |
四、评判委员会审查劳展会展品 |
第三节 官方对的劳作教育成绩的评鉴 |
一、各省市出品情况 |
二、各类展品出品情况 |
第四节 民众对劳作教育成绩的态度 |
一、赞誉者 |
二、怀疑者 |
三、不满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地方品种鸡群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及检测净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禽白血病研究进展 |
1 禽白血病病原学 |
2 禽白血病流行病学 |
3 禽白血病检测技术 |
4 禽白血病防控措施 |
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地方品种鸡群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K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及序列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章 禽白血病病毒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五章 种公鸡精液禽白血病病毒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六章 地方品种鸡群禽白血病示范性净化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得成果及奖励 |
四、专业育雏值得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 [1]伊犁鸡(乌孙山草鸡)养殖经济效益分析——以伊宁市奶牛场察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J]. 谢鹏贵,耿明阳,胡常红,邱新,沙比提·阿不都热西提,张海兰,陈霞. 畜禽业, 2022(01)
- [2]一年级小学生隐性知识习得的教育实验研究[D]. 杨荞羽.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3]禽舍环境监测控制系统的研究[D]. 王云奇.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 [4]蛋鸭智能化养殖系统集成应用研究[D]. 苏响.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5]基于STEM理念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为例[D]. 李娜.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6]GD蛋鸡农场项目的商业计划书[D]. 张翘.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7]稻田放养适宜鸭品种的筛选及其对稻鸭共作系统的作用[D]. 罗璇. 扬州大学, 2019
- [8]笼养朱鹮繁殖状况调查及其粪便基因组PCR性别鉴定方法的建立[D]. 张漫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12)
- [9]南京国民政府的劳作教育研究(1927-1937)[D]. 梅艺思.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10]地方品种鸡群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及检测净化技术研究[D]. 俞燕. 扬州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