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止和纠正在统计工作中玩数字游戏的不正之风(论文文献综述)
许汉泽[1](2018)在《行政主导型扶贫治理研究 ——以武陵山区茶乡精准扶贫实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不同于西方反贫困战略之中认为市场导向的经济增长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最主的方法,中国的扶贫实践之中首要强调的是国家行政力量的主导与政府的作用。“精准扶贫”正是在行政力量主导之下自上而下发起的一项综合性的扶贫治理运动,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取得了瞩目的减贫效果。本文通过对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A贫困县茶乡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详细考察,深入研究了这种国家行政主导型扶贫治理模式的运行机制与实践逻辑。通过对于中国农村扶贫治理进行长时段历史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通过制度变革与经济增长减贫阶段、农村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治理阶段、“开发式扶贫”与“保护式扶贫”共同作用的综合性扶贫治理阶段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的脱贫攻坚阶段。历史的逻辑突出了以下两条主线:第一,国家开始利用市场对贫困个体进行激励,进而提高其收入水平,但是随着经济滴漏效应(trickle-down)的减弱,贫困人口不能够在市场之中获得收益;第二,在行政方面,扶贫领域被纳入到了正式化的行政体系,国家也开始集中统一资源配置,但是完全依靠行政科层体制扶贫资源并不能够有效传递到贫困人口身上,出现了扶贫瞄准困境。面对扶贫领域的市场与行政的双重失灵,这就需要国家主导的精准扶贫政策出现。首先,对于行政科层本身,行政主导型扶贫治理表现出的是科层化与逆科层化的双重逻辑。第一,政府内部上层将行政问题政治化,在压力型体制之下压力层层传导将扶贫工作上升成为地方政府的中心任务;第二,对于政府中层来讲,采用地方部门负责人挂帅“高位推进”来打破科层制内部“条块”的界限,设立临时性攻坚指挥部门,动员科层内部各种力量投入到脱贫攻坚之中;第三,对于非正式化化的下层村级组织则采用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以及“第一书记”等形式嵌入进去,并推动村级组织与村干部的向行政科层化转型。其次,行政主导型扶贫治理表现在行政对于市场发挥的整合作用。行政整合市场是行政工具化的表达,其手段主要包括:第一,各级政府在目标责任制度的要求之下,采用“行政包干”的方式从主导产业的选择、典型产业的打造以及市场主体的组织等各方面进行干预;第二,在脱贫的行政压力之下建立了“利益捆绑、责任连带”的利益联结机制与“打包”发展和示范带动机制,有效地保证了贫困人口在市场中的获益;第三,再具体的经营主体选择上,加强对资本“内生—内向”型企业/合作社的扶植力度,产业扶贫的扶贫济困功能得到凸显。最后,作为一种资源分配的精准扶贫政策到了乡土社会落地之后容易出现社会治理困境。行政主导型扶贫治理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困境主要体现在:第一,从宏观结构层面来讲,基层治理结构对于精准扶贫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合理、不稳定的基层治理消解了精准扶贫政策的实行效果;第二,从微观角度来看,自上而下输入的扶贫资源进入到村庄社会之后面临着分配难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使农民上访行为增多,地方政府遭遇治理困境;第三,完全依靠农民自主参与的民主化的决策形式又会在乡土逻辑的影响之下出现失效的结果。所以在精准管理的过程之中需要加强国家的主导与干预,在有效应对以上困境的同时最终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戚伟[2](2018)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净化政治生态的探索及经验研究》文中指出净化政治生态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党自身面临更多的考验和危险。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中国共产党结合时代特征、历史任务和人民愿望,旗帜鲜明地提出正风肃纪,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并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首先,界定概念、确定理论分析框架。界定了政治生态的概念,辨析了政治生态与从政环境的区别联系,指出政治生态是政治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和状态,具有系统性、整体性。根据评判党内政治生态好坏的直观标尺,指出应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逻辑起点,并以整体、系统的观点搭建理论架构,从主体、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分析政治生态的系统内部结构,探索要素之间作用机制。其次,归纳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净化政治生态的具体做法。第一是提高主体自净能力,包括从理论上明确了反腐斗争的新形势,实践上概括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高压反腐、法治反腐新举措;第二是强化制度遵循,概括了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总结了历史经验,列举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举措,归纳了提高制度执行效力的做法;第三是突出文化引领,从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个人解读,强调用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和核心价值引领党员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用严格的制度规范和保障党内文化建设。再次,总结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净化政治生态的基本经验。包括:树立宗旨意识,通过作风反腐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筑牢政治生态建设基本面;突出关键少数,强调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相结合;凝聚行动合力、用系统方法将思想、文化和制度建设融入净化政治生态的实践;自我革新,以创新性、革命性思维解决党内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最后,阐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净化政治生态的时代意义。其一,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构成部分;其二,在实践上,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理论遵循,为各级领导干部推进政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赵娜[3](2016)在《基于组织理论视角的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执行力是政府部门把握党和国家的战略方向、确定战略目标和实施战略行为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也是政府行使公共权力、履行自身行政职能的根本途径和效果。当前中国在政府执行力建设方面做出了许多尝试和努力,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进展。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和“四风”整改措施以及掀起的反腐风暴,使地方政府执行过程中的本位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贪污腐败、奢侈浪费等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受到强烈的震撼和整肃,使地方政府的执行观念、执行方式、执行作风等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然而,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思想狭隘、认识不足,对不当利益的追求受到打击和扼制之后,其执行态度变的消极抵触、精神状态萎靡不振、执行动力匮乏、执行意识弱化,消极执行、被动执行甚至执行不作为、滥作为等现象愈加突出。再加上地方政府执行的环境不佳、目标管理缺失、结构不合理、制度不健全、执行的领导和人员的业务素质欠缺等制约因素依然存在。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导致一些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执行力“黑洞”凸显。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运用组织理论和系统论等,将地方政府执行力视为一种执行过程中相关要素彼此渗透、制约基础上输出的系统合力,通过文献研究法、实证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确立相应的分析维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研究层面深入探究和分析当前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现实原因与对策,寻找症结所在,并以此为基础“对症下药”,对进一步有效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在具体研究中,本文首先提出了一个基于组织理论和系统论之上的研究地方政府执行力的组织五要素分析路径,即组织环境、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制度与组织人员五大要素。其中,环境是组织生存的“土壤”,目标是组织活动的愿景和归宿,结构是组织内各部分之间相对稳定的机制化的排列关系,制度是组织为实现目标和促进有效运行而制定的各种规则,而人员则是构成组织的基础因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领导者和执行人员。这五大组织要素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一种网络结构,共同作用于地方政府执行力。任何一个要素出现问题,都会成为地方政府执行过程中的“短板”,从而降低执行力的整体水平,呈现出弱化的现象。这种分析和判断与实际情况是否契合呢?通过展开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对当前地方政府在某些执行领域和层面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执行力弱化趋势和问题,寻找到现实依据。以此为基础,剖析了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现实表现和危害,系统分析了弱化的复杂原因。然后,以此为依据,提出改善地方政府执行环境、强化地方政府目标管理、优化地方政府组织结构、加快推进地方政府制度建设、规范地方政府公务人员执行行为等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价值或主要贡献试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研究旨趣和研究视角的转换。目前已有的与本文类似的研究,或者只是泛谈了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却并未深入展开;或者只是研究了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某一具体原因,如政策原因、制度原因、主体原因等,不够系统和全面;或者研究的理论成果因为时代背景的变迁已显过时,等等。而本文研究的视角则是聚焦在当前的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现象,致力于对党的“十八大”之后,地方政府在面临经济“新常态”、改革力度全面加大、反腐压力剧增等环境骤变的过渡期,在某些执行领域和层面出现执行力弱化的原因进行系统性和深层次的探讨。其次是研究方法的新尝试。本文在针对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问题展开研究时,并不是随机的、碎片化的分析各种孤立的原因,而是试图把问题分析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中去,凸显系统性结构化的分析视角和方法。本文依据组织理论,认为执行力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包括人的因素在内的一种组织行为,是组织各个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产生的系统有效性,这是本文的研究思路。
黄国彦[4](2015)在《HJ区领导班子绩效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HJ区位于郑州市区北部,黄河南岸,黄土高原余脉邙山脚下,是郑州市内五个行政区之一。近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HJ区委、区政府围绕“强投资、夯基础、调结构、求提升”总要求,凝心聚力,克难攻坚,积极推进以新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大主体”工作,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较快的发展态势。在HJ区领导班子大力发展经济实力的过程中,试图建立以“考核”为核心,以“治懒治庸”为导向,以“考人考事、官评民评、当上当下”三个结合为特征的领导班子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但是,随着HJ区绩效考核管理各项实施办法的推进,如何提高其领导班子绩效管理却始终不得其法。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领导班子绩效考核管理机制研究与创新,是行政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在收集整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具有鲜明公共管理特征的绩效考核体系为理论依据,借鉴国内外领导班子绩效考核的成功经验为研究案例,系统地研究了HJ区领导班子绩效管理。首先,将从研究案例中提取的成功经验与HJ区绩效管理特点相结合,编制了适合HJ区实际情况的《HJ区领导班子绩效管理调查问卷》,对全区现在的领导班子绩效管理进行全面的实地调查,收集、汇总、整理数据。其次,根据调查汇总数据,对全区现在的领导班子绩效管理现状,逐一进行统计学分析。再次,对调查问卷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整理,归纳出HJ区领导班子绩效管理在工作目标、社会评估与自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产生原因深入分析。最后,通过建立领导班子工作目标、加强党的建设、建立社会公认评估、建立工作制定区领导班子绩效考核指标考评标准操作规程、编制HJ区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工作指导书、加强对绩效考核具体负责人培训、加强理念管理、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考核程序等方式,对HJ区领导班子绩效管理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本研究的研究特色主要有:一是设计HJ区领导班子绩效管理调查问卷,开展了较为全面的实地调查,提高了全区领导班子成员的绩效管理参与程度;二是在管理制度的有机组合,创新手段的优化集成的基础上,对领导班子绩效考核管理,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全面研究;三是通过对国内外大多数典型成功案例的深入剖析,总结出来了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完善指标体系、强化绩效激励责任制等一系列较为适合HJ区领导班子绩效管理实际情况的完善措施。
贾利亚[5](2015)在《当代中国反腐败社会参与机制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对反腐败社会参与机制构建进行了研究。描述了选题的理论和现实背景,综述了国内外反腐败社会参与的研究状况,指出课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所在。对反腐败社会参与等概念进行了辨析,梳理了社会参与的理论基础。回顾与分析了我国近现代关于反腐败社会参与的状况,考察了清廉指数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并得出对当代中国反腐败社会参与的启示。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式,对我国反腐败社会参与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究。根据机制的构成和运行原理,提出了当代中国反腐败社会参与机制构成要素,包括:顶层设计、参与主体、参与内容、参与形式、参与效果等。最后提出了反腐败社会参与教育动员、协调运行、量度适衡、规范制约、保障激励等机制的设计。本文认为:反腐败社会参与是中国反对和治理腐败的重要力量,而且,社会参与反腐败更具基础性、长期性、持久性和稳定性,因而也更具有治本功能,反腐败社会参与机制的完善才是治本之举,也就是毛泽东所强调的民主监督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法宝;反腐败主体不只是“执政党+政府”,而应是执政党、政府和社会“三驾马车”的格局,在当前党委和政府作为体制内反腐败力量做出很大努力并取得明显效果的时期,得出这一结论,更显出作为理论研究应有的严谨态度;反腐败社会参与需要立法,要依法有序进行,做到有序有度有效,既不消极无为、松懈怠工,又不急进冒进、形成群众运动,而实践中反腐败社会参与的专项法规条例尚未制定;五大机制的构建并使其现实化是实现反腐败社会参与的重要标志和保障。
王强[6](2015)在《县区政府年度目标考核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目标管理这一先进管理理念在政府绩效评价中的引入,年度目标考核这一科学的方法在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升行政服务效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尽管经过了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政府目标责任考核的体系仍然不够健全,在体系建设、目标设置、监督管理、考核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县区级政府在我国行政体系中位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对县区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目标管理理论为基础,以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为例,通过对其年度目标考核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来探索政府绩效管理的科学化路径和方法。研究从目标设置分解、日常监督管理、考核奖惩兑现三个方面,分析地方政府在实施年度目标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对改进地方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健全目标管理体系、实现细化量化结合、增强考核管理的参与度、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显然,地方政府经济调节职能正在相对弱化,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却在不断强化。鉴于不同的评价主体之间利益偏好的不同,避免从自身利益出发的行为影响评估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坚持从制度和技术上整合评价主体之间的利益差异,努力构建一个多元的立体的评价体系,从而实现对政府绩效评估的全面化和科学化。此外,研究基于县区政府的具体情况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丰富理论体系和指导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卢涛[7](2013)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及其监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诚信”对于转型经济,特别是转型经济中的资本市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资本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价格发现、资金筹集的场所,其功能的有效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引起的股价波动、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等问题严重损害资本市场功能,打击投资者信心、损害市场效率,甚至会危害国家经济乃至政治安全。因此,系统研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及其监管机制,在宏观上有利于提高资本市场效率,维护投资者利益,在微观上有利于促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和公司的诚信意识。论文第一章为导论。该部分提出本文的研究动机和研究意义,界定相关概念,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本章阐述了财务报告舞弊的普遍存在及其巨大危害,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对财务报告舞弊进行了准确的概念界定,总结了与财务报告舞弊相关的概念,包括盈余管理、会计错误和会计信息失真等。该章指出本文研究内容:在对财务报告舞弊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对基本理论分析之后,研究了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并对中美财务报告舞弊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后,提出了基于我国国情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监管路径。本文使用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文献回顾,具体包括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财务报告舞弊的侦测识别,和财务报告舞弊的监管。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国外特别是美国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系统,形成了财务报告舞弊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办法。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只有20多年的历史,相比美国而言,我国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除此之外,中美两国财务报告舞弊比较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中比较少见,本文在这方面则进行了初步尝试,通过比较研究,试图从美国经验中获取一定参考价值。因此,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本文确定从财务指标角度进行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研究,并基于和美国对比角度提出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监管思路,在研究方法上,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三章,笔者分析了财务报告舞弊的经典理论,包括信息不对称和利益驱动理论、产权理论、博弈论、“有限理性”理论和其他财务报告舞弊理论。信息不对称和利益驱动理论认为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是利益驱动,而信息不对称则是财务报告舞弊的必要条件;产权理论认为上市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导致的“委托一代理”问题是导致上市公司特别是中国国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根本原因;博弈论理论认为财务报告的提供者和需求者存在不完全相同的利益诉求,再加上相关制度的不完善,报告提供者和需求者会就会计信息真实性进行博弈,而信息的真实性将取决于博弈双方最终所达成的均衡;“有限理性”理论从过程理性和结果理性角度来分析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该理论认为现行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这是财务报告舞弊的诱因。此外,本章还从白领犯罪、烂苹果理论和外部性理论角度分析了财务报告舞弊。第四章介绍了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第一节总结了财务报告舞弊七种常见手段,并介绍了各种手段的具体操作方法;第二节介绍了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方法,包括关注审计风险较大的会计账户、从外部观察财务报告舞弊、从报表勾稽关系观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和移动指标波动预警等;第三节介绍了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包括单变量分析、多元判别分析、逻辑回归模型、线性概率模型、专家系统、递归分割算法、神经网络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等,并指出了这些模型的优点和缺点。第五章对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进行基于中美比较的逻辑回归分析。这一部分笔者对上一章提出的各种模型进行了优劣对比,并最终选择了逻辑回归模型作为本文的实证模型。实证研究了与财务报告舞弊有关的因素,试图分析与财务报告舞弊相关的客观指标。通过对中美两国的样本分别进行分析,以期发现两国之间的差异。在变量的选择方面,出于数据可获得性和可度量性考虑,本文实证研究使用了可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直接获取的舞弊动机指标而不是环境控制指标。在研究中,本文将样本分为舞弊公司和非舞弊公司。美国样本59个舞弊公司和51个对比公司的逻辑回归分析表明,操控性应计账目在三年内的波动(财务报告舞弊发生当年以及发生前两年)与财务报告舞弊有正向关系。结果还显示财务报告舞弊与舞弊发生当年及前一年经营状况恶化程度有关系。通过单变量分析与多变量分析,分别生成一个二维模型和一个四维模型,来判别并归类110个公司的样本。实证结果表明,四维模型的表现优于二维模型。对中国样本69个舞弊公司和58个对比样本公司进行同样的逻辑回归,发现应收账款在三年内的波动情况与财务报告舞弊有正向关系,而存货在三年内的变化与总资产收益率ROA和财务报告舞弊有负向关系。通过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分别生成一个二维模型和一个三维模型,来判别127个样本。实证结果表明,三维模型的表现优于二维模型。根据中美差异,我们可以看出美国舞弊公司更倾向于采用虚假销售、提前确认销售或有意扩大赊销范围调整利润总额等方式进行财务报告舞弊。而中国舞弊公司则倾向于通过非营业活动提高净利润的方式进行财务报告舞弊。第六章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产生因素。第一节指出,利益驱动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根本原因,而最主要的利益驱动则来自于上市公司、地方政府和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第二节从我国资本市场的融资制度角度分析了我国企业偏好股权融资。再次,本文比较了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并指出股权融资的低成本性、低风险性和无偿性是我国上市公司偏爱股权融资的重要原因。第三节指出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决定性因素,并指出道德和制度是财务报告舞弊的决定性因素。在分析了道德的内涵和道德对人类观念和行为的影响之后,本文从证券市场的约束机制和监管机制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财务报告舞弊的原因。在分析制度因素之后,本文从道德角度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决定性因素进行了分析:本文阐明了道德的内涵特别是职业道德的内涵,在分析职业道德时,本文重点分析了会计职业道德在财务报告舞弊中的决定作用,并从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引发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第七章探讨财务报告舞弊的监管路径。第一节介绍了基于博弈主体的财务报告舞弊治理模型,广义的财务报告舞弊治理参与方包括监管机构、外部审计者、内部审计者、公司高层管理者、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等。监管机构包括证券监督委员会和会计准则制定者,他们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治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也正是从这一角度来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治理。第二节回顾了“安然事件”之后美国财务报告舞弊监管政策。《2002年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的出台不仅是在新形势下对19世纪30年代大萧条出现之后美国制定的《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补充和修改,而且对会计和审计行业规范、公司治理责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析师合规尽责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职责和权力等给予了新的诠释。第三节从股权分置后我国资本市场环境变化和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所存在问题的角度分析了基于中国国情的上市公司监管环境。第四节提出了基于美国经验和我国国情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监管路径。监管层面应该借鉴美国经验,建立健全证券评级制度、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和完善上市公司诚信机制。通过这些措施,以达到对中国资本市场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加强监督管理的目的。本文最后一章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贡献和研究局限性,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罗中枢[8](2012)在《干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探析》文中认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既是选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也是选用干部的必经程序,还是干部考核和管理的必要手段。近年来,在干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方面存在民主异化、制度缺陷、环境不佳、技术欠缺、组织不力等问题,应该从科学理解"民主"及其质量、科学理解"群众"并有序拓展群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建立民主推荐、测评的科学制度和机制等方面努力,以提高干部民主推荐、测评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温明[9](2011)在《当前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在利益导向机制失衡的现实环境中,统计数据成了一些人随意摆弄的数字游戏。针对当前统计数据普遍失真、政府统计公信力下降的问题,从干部考核制度、统计管理体制、法制建设与执法力度、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阐述了提高统计信息质量应采取的措施,以期为统计工作的真实完善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付景涛[10](2011)在《政府绩效评估中的政治和技术 ——以珠海市“万人评议政府”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无论奉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一个国家都需要设法使官僚机构承担治理责任。中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执政党需要通过整治官僚机构实现执政目标,由于绩效评估被证明是有效途径之一,这使得政府绩效评估成为了非常显要的公共行政活动,完整意义上的政府绩效评估包括主观型和客观型两种模式。过分追求政府绩效评估的形式上的技术理性,评估权力的单边运行和绩效信息的内部循环,妨碍了我们完整地理解并科学地使用这一战略工具。珠海市从1999年开始推行的“万人评议政府”属于主观型政府绩效评估的范畴,它早于其它发展中国家于2004年开始推行的“公民计分卡”活动,体现了执政党为了塑造负责任的官僚机构所付出的努力。政府绩效评估是公共预算的近邻,瓦尔达沃斯基和鲁宾从政治视角理解公共预算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由于政府绩效评估涉及到不同主体的利益,相关主体会围绕评估技术的运用而加以主导或施加影响。因此,基于政治和技术的视角理解、描述和解释“万人评议政府”是恰当的,可以为我们在中国的情境下理解公共行政提供新的理论。在政府绩效评估的语境中,政治是相关主体围绕评估技术的运用作出的决策和选择,持有的态度和表达的要求。技术是选择评估主体,分配评估权力,产生和使用评估结果的方法、规则和程序。在理解政治和技术的内涵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获知相关主体对评估技术的运用加以主导或施加影响的方式是什么?这些政治行为是如何影响评估的技术质量的?评估的技术质量与评议对象和评议主体关于绩效评估的认同度之间是什么关系?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加透彻地理解作为政治和技术的统一体的政府绩效评估,寻找改善其实践效果的途径。论文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历史性个案研究,收集数据的主要方式是文本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论文概括了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路径约束,提供了一个模式分类框架,界定了“万人评议政府”中的政治和技术的内涵。论文的主要发现是:决策者通过选择评议主体,分配评议权力,设计计分方法和选择结果处理方法主导了评议的过程和结果;评议对象通过质疑评议结果的效度对评议施加了影响;在控制评议对象和评议主体的自身利益的条件下,“万人评议政府”的技术质量与评议对象和评议主体对评议活动的认同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论文的研究结论是:首先,政治主导技术,技术约束政治,两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其次,政治和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非均衡的,两者在初始阶段是均衡的,政治主导在中间阶段的优势明显,技术约束在结束阶段的优势明显。改进“万人评议政府”的实践效果的关键是提高评议对象和评议主体的认同度,与此相对应的方式是合理选择评估主体,合理分配评议权力,对评议对象进行合理的分类,提高绩效信息的使用质量。
二、防止和纠正在统计工作中玩数字游戏的不正之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止和纠正在统计工作中玩数字游戏的不正之风(论文提纲范文)
(1)行政主导型扶贫治理研究 ——以武陵山区茶乡精准扶贫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主要的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2.3 概念界定 |
1.2.4 分析框架 |
1.3 研究方法和资料说明 |
1.4 论文具体章节构成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述评 |
2.1 在治理研究之中找回国家 |
2.2 关于中国国家治理的研究 |
2.3 关于中国扶贫治理的研究 |
2.4 关于精准扶贫政策的研究 |
2.5 对于当前研究的总结评析 |
第三章: 历史视野下的中国农村扶贫治理及其转型 |
3.1 贫困的贫困研究:一段被忽略的扶贫史 |
3.2 制度变革与经济增长背景下发展式扶贫(1978-1985):不是为了扶贫的减贫阶段 |
3.3 农村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治理阶段(1986—2000):从扶贫救济到扶贫开发 |
3.4 综合性扶贫治理阶段(2001—2011):“开发式扶贫”与“保护式扶贫”共同作用 |
3.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的脱贫攻坚阶段(2012—2020):从扶贫瞄准到“精准扶贫” |
3.6 小结 |
第四章: 政治突破官僚:精准扶贫的科层与逆科层化逻辑 |
4.1 精准扶贫对科层体系的重构 |
4.1.1 县级扶贫机构的设置与组织现状 |
4.1.2 乡镇扶贫机构的设置与组织现状 |
4.1.3 贫困村扶贫机构的设置与运行机制 |
4.1.4 扶贫任务压力的下村级工作行政化 |
4.2 政治突破行政在精准扶贫中的表现 |
4.2.1 扶贫工作队的构成以及运作 |
4.2.2 地方政府行政统筹能力提升 |
4.3 技术治理遭遇乡土逻辑 |
4.3.1 “精准扶贫”的地方实践过程及其困境 |
4.3.2 “精准扶贫”实践与政策表达背离的乡土逻辑 |
4.4 精准扶贫与基层党建的耦合 |
4.4.1 茶乡案例:精准扶贫与基层党建的耦合机制 |
4.4.2 耦合性治理:比较视野中的“政治一行政”关系 |
4.5 进一步讨论 |
第五章: 行政整合市场:产业扶贫、合作社与精准帮扶 |
5.1 产业扶贫的谱系:历史脉络与概念分析 |
5.2 地方政府主导打造扶贫产业的实践逻辑 |
5.2.1 “再造历史”与产业包装 |
5.2.2 “典型产业”的选择与打造 |
5.2.3 产业扶贫中的行政包干制 |
5.2.4 目标责任下利益联结机制建立 |
5.2.5 “打包”发展与示范带动机制 |
5.3 产业扶贫几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
5.3.1 产业扶贫的微观组织模式 |
5.3.2 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的限度 |
5.3.3 合作社参与扶贫治理的政治逻辑 |
5.3.4 产业帮扶过程中扶贫功能的凸显 |
5.4 行政工具化表达:对市场与资本的双重规制 |
第六章: 行政治理社会:精准管理、分配政治与地方政府治理困境 |
6.1 作为国家资源分配的“精准扶贫” |
6.2 治理消解扶贫:基层治理对于精准扶贫的影响 |
6.3 资源输入下的农民上访与地方政府被困的治理 |
6.3.1 扶贫政策执行本身所引发的上访 |
6.3.2 扶贫资源分配不均而引发的上访 |
6.3.3 历史遗留事件问题化而进行上访 |
6.3.4 贫困话语的自我建构而进行上访 |
6.4 精准管理过程中的动态调整与村民评议 |
6.4.1 上级督查与动态调整的背景 |
6.4.2 脱贫攻坚中的突出问题整改 |
6.4.3 精准识别“回头看”与村民评议 |
6.5 资源输入下的分配政治与道德农民的理性化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 |
7.2 精准扶贫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 |
7.3 扶贫治理与反贫困的中国经验 |
7.4 论文不足与延展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流程图 |
附录2 驻村帮扶单位及驻村工作队责任考核表 |
个人简历 |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净化政治生态的探索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学术脉络梳理 |
1.3.2 当前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理论架构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政治系统理论 |
2.2.2 生态环境理论 |
2.2.3 矛盾学说 |
2.3 理论架构 |
2.3.1 逻辑起点 |
2.3.2 实现路径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净化政治生态的时代背景 |
3.1 国际背景 |
3.2 国内背景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净化政治生态的探索 |
4.1 勇于改革以提升自我自净能力 |
4.2 完善制度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
4.2.1 加强党内制度顶层设计 |
4.2.2 完善党内政治生活制度 |
4.2.3 提高党内制度执行效力 |
4.3 培育文化以营造风清气正氛围 |
4.3.1 以正确导向和内涵引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
4.3.2 以增强党员党性和信仰塑造党内政治文化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净化政治生态的经验 |
5.1 坚持人民主体性原则 |
5.2 突出关键少数的作用 |
5.3 注重行动合力的汇聚 |
5.4 贯穿自我革命的精神 |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净化政治生态的时代意义 |
6.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净化政治生态的理论意义 |
6.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净化政治生态的实践意义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组织理论视角的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论题选择与价值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价值 |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评析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简要评价与研究展望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四节 文章的分析框架 |
第一章 组织理论:一种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分析工具 |
第一节 组织及其相关理论概述 |
一、组织理论及其发展 |
二、组织理论中关于组织与组织要素的研究 |
三、系统论与政府“理性经济人”假设 |
第二节 地方政府执行力分析路径的建构 |
一、已有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分析模式及其不足 |
二、地方政府执行力“组织五要素”分析路径的建构 |
第二章 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问题的实证调查 |
第一节 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问题调查的目的、对象和方法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法 |
第二节 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问题的实证调查设计、分析和总结 |
一、分析指标 |
二、信度和效度分析 |
三、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四、访谈结果分析 |
五、调查小结 |
第三章 当前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表现及危害 |
第一节 当前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表现 |
一、执行效率普遍不高 |
二、执行成本持续高企 |
三、执行效果普遍不佳 |
四、执行满意度呈递减趋势 |
第二节 当前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危害 |
一、降低政府的行政效能 |
二、削弱政府公信力 |
三、阻碍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 |
四、妨碍经济新常态的转型发展 |
五、迟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
第四章 组织理论视角下当前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组织环境原因:执行生态总体不够优化 |
一、政治生态环境方面 |
二、法治环境方面 |
三、资源环境方面 |
四、文化环境方面 |
第二节 组织目标原因:制定不合理与实施不规范 |
一、目标制定不合理 |
二、目标实施与监控不到位 |
三、目标结果考核不健全 |
第三节 组织结构原因:职能转变滞后与权责不一致 |
一、央、地政府间权责分配仍未理顺 |
二、职能转变尚未到位 |
三、机构改革推进缓慢 |
四、人员编制不够合理 |
第四节 组织制度原因:权威不足与落实不力并存 |
一、制度本身仍不完善 |
二、制度权威明显不足 |
三、制度落实依然乏力 |
第五节 组织中人的原因:执行行为失范与业务水平不足 |
一、执行态度愈加消极 |
二、执行动力机制缺乏 |
三、执行作风不够端正 |
四、执行能力明显欠缺 |
第五章 组织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因应之策 |
第一节 改善地方政府执行环境 |
一、改善地方政府的政治生态环境 |
二、改善地方政府的法治环境 |
三、改善地方政府的资源环境 |
四、改善地方政府的文化环境 |
第二节 强化地方政府目标管理 |
一、准确把握地方发展方向 |
二、进一步规范目标实施过程 |
三、健全目标考核体系 |
第三节 优化地方政府组织结构 |
一、加快推进央地关系的法治化 |
二、以简政放权推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
三、推动机构改革向纵深发展 |
四、加快推进编制改革 |
第四节 健全地方政府执行制度 |
一、加快完善制度体系 |
二、提升制度权威 |
三、强化制度落实力度 |
第五节 规范地方政府公务人员的执行行为 |
一、确立良好的执行心态 |
二、激发正确的执行动机 |
三、严格遵守新时期的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 |
四、提高公务人员的执行素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后记 |
(4)HJ区领导班子绩效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 论文研究背景 |
二 论文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问题与框架 |
一 研究的问题 |
二 研究的框架 |
第三节 研究理论基础与方法 |
一 领导班子绩效管理理论基础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HJ区领导班子绩效管理现状 |
第一节 HJ区领导班子绩效管理考核对象与管理范围 |
一 HJ区领导班子绩效管理考核对象 |
二 HJ区领导班子绩效管理范围 |
第二节 HJ区领导班子绩效管理考核内容与考核程序 |
一 HJ区领导班子绩效管理考核内容 |
二 HJ区领导班子绩效管理考核程序 |
第三节 HJ区领导班子绩效管理考核等次与考核结果运用 |
一 HJ区领导班子绩效管理考核等次 |
二 HJ区领导班子绩效管理考核结果运用 |
第三章 HJ区领导班子绩效管理现状调查问卷分析 |
第一节 基本情况分析 |
第二节 工作目标分析 |
一 工作实际分析 |
二 完成重点目标任务分析 |
第三节 社会公认评估分析 |
第四节 自身建设分析 |
一 思想政治建设分析 |
二 反腐倡廉与作风建设分析 |
第四章 HJ区领导班子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HJ区领导班子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工作目标中存在的问题 |
二 社会公认评估汇中存在的问题 |
三 自身建设中存在问题 |
第二节 HJ区领导班子绩效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工作目标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二 社会评估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三 自身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五章 HJ区领导班子绩效管理体系构建及组织实施 |
第一节 领导班子绩效管理成功模式分析 |
一 深圳模式 |
二 长沙模式 |
第二节 成功案例的启示 |
一 理念层面 |
二 内容与方法层面 |
三 手段层面 |
第三节 HJ区领导班子绩效管理的组织实施 |
一 加入理念管理与做好制度定位 |
二 从管理的属性出发把握绩效考核 |
三 构建科学的政府绩效考核程序 |
四 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 |
五 完善指标考核体系 |
第四节 HJ区领导班子绩效管理组织实施的有效保障 |
一 打造专业队伍 |
二 坚持阳光操作 |
三 构建信息平台 |
第六章 结论 |
一 主要结论 |
二 不足与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1:调查问卷 |
附录2:县(市)区领导班子政绩考核评价要点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当代中国反腐败社会参与机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附图清单 |
附表清单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2.1 研究的内容 |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与分析 |
1.3.2 国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1.3.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社会参与的界定 |
2.1.2 反腐败社会参与的界定 |
2.1.3 反腐败社会参与机制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多学科视域下的社会参与理论 |
2.2.2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参与的理论论述 |
2.2.3 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论述 |
3 中外反腐败社会参与的历史考察 |
3.1 国内反腐败社会参与的历史考察与启示 |
3.1.1 古代中国社会参与的畸形状况 |
3.1.2 近代中国萌芽式的社会参与 |
3.1.3 国民党时期“遮遮掩掩”式的社会参与 |
3.1.4 中国共产党对反腐败社会参与的探索 |
3.1.5 国内反腐败社会参与历史考察的启示 |
3.2 国(境)外反腐败社会参与的历史考察与启示 |
3.2.1 国(境)外反腐败社会参与的历史考察 |
3.2.2 国(境)外反腐败社会参与的经验启示 |
4 我国反腐败社会参与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方法与样本概述 |
4.1.1 问卷调查过程与样本介绍 |
4.1.2 深度访谈方式及基本情况 |
4.2 反腐败社会参与的现状 |
4.2.1 参与热情较高,以法维权的意识不断增强 |
4.2.2 参与渠道不断拓宽,政府和主管部门更加重视 |
4.2.3 参与制度的建设逐步完善 |
4.3 反腐败社会参与存在的问题 |
4.3.1 反腐败社会参与的运行关系出现障碍 |
4.3.2 反腐败社会参与有失度失序失效现象 |
4.3.3 反腐败社会参与自身参与能力不足 |
4.3.4 反腐败社会参与激励保障缺失缺位 |
4.3.5 反腐败社会参与法律制度规范尚未完善 |
4.4 反腐败社会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4.1 政府部门对反腐败社会参与有不正确认识 |
4.4.2 反腐败社会参与缺少有效的教育引导 |
4.4.3 腐败自身特征不利于反腐败社会参与 |
4.4.4 社会环境对反腐败社会参与存在制约 |
4.4.5 反腐败社会参与缺乏有效的机制保障 |
5 当代中国反腐败社会参与机制的要素构成 |
5.1 反腐败社会参与顶层设计的确定 |
5.2 反腐败社会参与主体的选择 |
5.3 反腐败社会参与内容的归结 |
5.3.1 对政令畅通和遵纪守法的监督 |
5.3.2 对廉洁从政和作风效能的监督 |
5.4 反腐败社会参与方式的筛选 |
5.4.1 传统参与方式 |
5.4.2 网络参与方式 |
5.5 反腐败社会参与功效的实现 |
5.5.1 反腐败社会参与功效的途径优势 |
5.5.2 反腐败社会参与功效的评价标准 |
5.5.3 反腐败社会参与功效的实现价值 |
6 反腐败社会参与机制构建设计 |
6.1 构建教育动员机制 |
6.1.1 尊重教育对象的差异,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
6.1.2 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动员作用 |
6.1.3 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导作用 |
6.2 构建协调运行机制 |
6.2.1 协调反腐败社会参与和党的领导的关系 |
6.2.2 协调反腐败社会参与和发展稳定的关系 |
6.2.3 协调反腐败社会参与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
6.2.4 协调反腐败社会参与和专门机构的关系 |
6.2.5 协调反腐败社会参与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
6.3 构建量度适衡机制 |
6.3.1 把握反腐败社会参与的广度 |
6.3.2 把握反腐败社会参与的程度 |
6.3.3 把握反腐败社会参与的频度 |
6.3.4 把握反腐败社会参与的效度 |
6.4 构建规范制约机制 |
6.4.1 反腐败社会参与的制度化 |
6.4.2 反腐败社会参与的程序化 |
6.4.3 反腐败社会参与的组织化 |
6.4.4 反腐败社会参与的配套化 |
6.4.5 反腐败社会参与的规范化 |
6.5 构建保障激励机制 |
6.5.1 反腐败社会参与要依法开展 |
6.5.2 反腐败社会参与要予以保障 |
6.5.3 反腐败社会参与要予以激励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关于反腐败社会参与的调查问卷情况 |
(1) 调查问卷 |
(2) 调查问卷各题情况统计 |
(3) 对反腐败社会参与的建议汇总 |
(4) 问卷分析的结论和启示 |
附录二:访谈基本情况一览表 |
作者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县区政府年度目标考核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四) 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
1.理论工具 |
2.研究方法 |
(五)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二、目标考核的概念、原则和意义 |
(一)目标考核的概念 |
(二)目标考核应当遵循的原则 |
1.坚持考核体系的科学性 |
2.增强考核办法的操作性 |
3.提高考核运作的透明度 |
4.扩大考核主体的参与度 |
(三)实施目标考核的意义 |
1.有利于提升管理服务能力 |
2.有利于优化内部资源配置 |
3.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主动性 |
三、文峰区年度目标考核概况 |
(一)文峰区年度目标考核工作发展历程 |
(二)文峰区年度目标考核工作现状 |
1.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能 |
2.考核内容及指标体系 |
3.组织实施过程及结果运用 |
(三)文峰区实行年度目标考核以来取得的成效 |
1.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规范的目标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 |
2.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
3.促进了干部队伍作风的转变和行政服务效能的提升 |
四、文峰区年度目标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文峰区年度目标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
1.目标设置分解不合理 |
2.日常监督管理不到位 |
3.考核奖惩兑现不及时 |
(二)文峰区年度目标考核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科学化水平不高,未能实现动静结合与时俱进 |
2.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常态化的监督管理机制 |
3.结果运用不充分,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
五、改进文峰区年度目标考核工作的对策建议 |
(一)健全目标管理体系 |
1.构建动静结合的管理体系 |
2.结合实际科学设计考核目标 |
(二)实现细化量化结合 |
1.细化考核方案 |
2.量化考核指标 |
(三)增强考核管理的参与度 |
1.深化考核主体的参与 |
2.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 |
(四)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 |
1.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
2.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
六、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及其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财务报告舞弊广泛存在 |
1.1.2 财务报告舞弊危害巨大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概念 |
1.3.1 财务报告舞弊 |
1.3.2 盈余管理 |
1.3.3 会计错误 |
1.3.4 会计信息失真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小结 |
2 相关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1.1 财务报告舞弊成因 |
2.1.2 财务报告舞弊识别 |
2.1.3 财务报告舞弊监管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财务报告舞弊成因 |
2.2.2 财务报告舞弊识别 |
2.2.3 财务报告舞弊监管 |
2.3 国内外文献简要评述 |
2.4 小结 |
3 财务报告舞弊基本理论分析 |
3.1 从信息不对称和利益驱动看财务报告舞弊 |
3.2 从产权理论看财务报告舞弊 |
3.3 财务报告舞弊的博弈论观点 |
3.3.1 会计信息真实性与博弈论 |
3.3.2 财务报告舞弊的博弈论分析 |
3.4 “有限理性” |
3.4.1 “有限理性” |
3.4.2 “有限理性”对财务报告舞弊的理论分析 |
3.5 财务报告舞弊其他理论 |
3.5.1 白领犯罪(white-collar crime)理论 |
3.5.2 烂苹果理论 |
3.5.3 财务报告舞弊的外部性理论 |
3.6 小结 |
4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 |
4.1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主要手段 |
4.1.1 虚构经济业务或交易事项 |
4.1.2 通过虚拟资产,隐藏债务增加所有者权益 |
4.1.3 使用关联交易 |
4.1.4 运用不恰当的会计政策 |
4.1.5 利用时间差异舞弊 |
4.1.6 掩盖重大交易事项 |
4.1.7 利用非经营性交易舞弊 |
4.2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方法 |
4.2.1 关注审计风险较大的会计账户 |
4.2.2 从外部观察财务报告舞弊 |
4.2.3 从报表勾稽关系看舞弊行为 |
4.2.4 异常指标波动预警 |
4.2.5 关联交易剔除法 |
4.3 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模型 |
4.3.1 单变量分析法 |
4.3.2 多变量分析法 |
4.3.3 线性概率模型 |
4.3.4 递归分割分析 |
4.3.5 专家系统 |
4.3.6 神经网络模型 |
4.3.7 逻辑回归模型 |
4.3.8 其他理论与方法 |
4.4 小结 |
5 财务报告舞弊识别实证分析 |
5.1 模型简析与选择 |
5.2 变量选择研究 |
5.2.1 舞弊动机指标 |
5.2.2 控制环境的指标 |
5.2.3 确定变量 |
5.3 美国样本结果 |
5.3.1 样本选择 |
5.3.2 数据分析和实证结果 |
5.4 中国样本结果 |
5.4.1 样本的选择 |
5.4.2 描述性统计 |
5.4.3 单因素分析 |
5.4.4 多变量分析 |
5.5 中美比较和结论 |
5.5.1 中美数据分析结果归纳分析 |
5.5.2 结论及启示 |
5.5.3 其他国家财务报告舞弊案例 |
5.6 小结 |
6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分析 |
6.1 利益驱动是财务报告舞弊产生的根本原因 |
6.1.1 上市公司的利益驱动 |
6.1.2 中介机构的利益驱动 |
6.1.3 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 |
6.2 股权融资偏好是财务报告舞弊产生的催化剂 |
6.2.1 我国证券市场特殊融资制度 |
6.2.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 |
6.3 财务报告舞弊的决定性因素 |
6.3.1 制度因素 |
6.3.2 道德因素 |
6.4 本章小结 |
7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监管研究 |
7.1 基于博弈主体的财务报告舞弊治理模型 |
7.1.1 公司治理概念 |
7.1.2 公司治理在财务报告舞弊监督防范中的作用 |
7.2 “安然事件”之后美国监管政策研究 |
7.3 中国上市公司监管环境 |
7.3.1 关注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资本市场监管环境变化 |
7.3.2 重点关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
7.4 我国上市公司监管策略分析 |
7.4.1 中美证券监管措施差异比较 |
7.4.2 强化信息披露监管 |
7.4.3 强化公司内部控制,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
7.4.4 完善关联交易监管,防止关联交易非关联化 |
7.4.5 借鉴国外经验,细化会计准则并保证其有效实施 |
7.4.6 建立健全证券评级制度 |
7.5 小结 |
8 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结论和局限性 |
8.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8.2 主要研究结论及主要贡献 |
8.3 本文研究局限性 |
附录:财务报告舞弊识别中美样本选择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干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增强干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已成为当务之急 |
二、目前干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 民主异化影响民主推荐、测评的质量。 |
(二) 制度缺陷影响民主推荐、测评的质量。 |
(三) 环境不佳影响民主推荐、测评的质量。 |
(四) 技术欠缺影响民主推荐、测评的质量。 |
(五) 组织不力影响民主推荐、测评的质量。 |
三、积极探索干部民主推荐、测评的科学内涵和运行机制 |
(一) 科学理解“民主”及其质量。 |
(二) 科学理解“群众”, 有序拓展群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
(三) 探索建立民主推荐、测评的科学制度和机制。 |
(四) 营造良好的民主环境, 搭建公开透明的竞争平台。 |
(五) 切实加强组织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 |
(六) 建立健全民意分析机制。 |
(七) 注意把握好民主进程的节奏, 防范政治风险。 |
(9)当前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1.利益导向机制的失衡、行政干预公开化, 催生统计数据失真 |
2.现行统计系统管理体制不利于保障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
3.统计执法力度薄弱, 对篡改统计数据不能做到依法追究严肃查处 |
4.统计工作人、财、物配备不到位 |
二、完善统计工作制度的相关对策 |
1.进一步完善各项干部考核机制和政绩评价体系 |
2.改变统计系统管理体制 |
3.加强法制建设与执法力度, 完善统计信息的质量保障和监管制度 |
4.加强统计队伍建设, 提高统计人员自身的素质 |
(10)政府绩效评估中的政治和技术 ——以珠海市“万人评议政府”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评估 |
第三节 基本概念界定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第五节 理论选择与论文框架 |
第二章 “万人评议政府”的路径依赖 |
第一节 对官僚机构存在的问题的概述 |
第二节 执政党整治官僚机构的努力(1949—1976) |
第三节 执政党整治官僚机构的努力(1976-1992) |
第三章 “万人评议政府”的发起和战略目的 |
第一节 “万人评议政府”的缘起 |
第二节 评估目的和评估模式的选择 |
第三节 注意力政治和评估主题的变化 |
第四节 地方官员的激励机制与地方发展模式 |
第五节 经济特区的政治与“万人评议政府”的战略目的 |
第四章 “万人评议政府”的评议主体和评议对象 |
第一节 评议主体和评议对象的匹配度 |
第二节 以企业为特色的评议主体 |
第五章 “万人评议政府”的过程 |
第一节 评议方法 |
第二节 评议结果及其运用 |
第三节 决策者对评议活动的主导 |
第六章 “万人评议政府”的结果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二节 评议对象的反应 |
第三节 战略目的之实现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
第一节 政治和技术互动视角下的政府绩效评估 |
第二节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和后续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1 |
附录2 |
附件 |
四、防止和纠正在统计工作中玩数字游戏的不正之风(论文参考文献)
- [1]行政主导型扶贫治理研究 ——以武陵山区茶乡精准扶贫实践为例[D]. 许汉泽.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净化政治生态的探索及经验研究[D]. 戚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 [3]基于组织理论视角的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问题研究[D]. 赵娜. 吉林大学, 2016(08)
- [4]HJ区领导班子绩效管理研究[D]. 黄国彦. 郑州大学, 2015(03)
- [5]当代中国反腐败社会参与机制构建研究[D]. 贾利亚. 北京科技大学, 2015(09)
- [6]县区政府年度目标考核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为例[D]. 王强. 郑州大学, 2015(01)
- [7]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及其监管研究[D]. 卢涛. 东北财经大学, 2013(07)
- [8]干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探析[J]. 罗中枢. 新视野, 2012(05)
- [9]当前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 温明.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2)
- [10]政府绩效评估中的政治和技术 ——以珠海市“万人评议政府”为个案[D]. 付景涛. 中山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