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探讨

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探讨

一、对21世纪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周冲[1](2020)在《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教学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和功能已超过人们对体育的认知,成为培养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普修课教学不仅仅是运动技能和技术传授过程,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乒乓球作为国球,在广大群众中广受欢迎,相应的对教练员的需求也是非常可观的,高校乒乓球教学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与优化,来满足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人才的需求。为更深入了解乒乓球普修课在体育教育专业中实际开展情况,本文以教学优化理论为理论依据、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为现实依据、学生自身发展为内在依据,以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为研究方法,对湖南省8所高校体教专业乒乓球普修课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结合教学优化理论对乒乓球普修课教学进行纠治。调查发现湖南省8所高校乒乓球普修课存在的问题:教师“教”:1、湖南省8所学校乒乓球普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重技能轻文化、重课上轻课下现象积弊很深;2、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现有的场地不足和器材质量不佳等问题建议学校购买器材以及要定期维修场地,消除安全隐患,为教师的教和学生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3、研究发现8所学校乒乓球普修课师资年龄结构失衡,要针对新进教师少等问题进行优化;4、湖南省8所学校乒乓球普修课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掌握,但对于学生未来就业和学生继续学习的衔接的需要优化;5、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以乒乓球“技术+理论”为主,教学实践中过多的注重知识面广度的了解且内容简单,缺乏技术技能实践能力培养;6、调查发现乒乓球普修课教学中老师教法、教学辅助等单一;学生“学”:1、学生思想上对乒乓普修课认识不重视,学习态度不端正以及学习兴趣不浓,以完成学业、拿到学分为目的,导致教学和学习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让位于考试,学生的学习让位于学分。进而提出如下对策:在教师“教”的方面:(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课上课下一体化,对课下作业进行要求,重视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素质的发展,实现德技双馨。(2)学校及时更新质量不佳体育器材,确保体育器材、场地设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努力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3)尝试从人才引进、交流学习、鼓励科研、政策激励等方面扩充师资力量。在学生“学”的方面:(1)从起点和结果出发,加大进班考核“门槛”和学业完成的要求;(2)从过程出发,强化激励力度,将普修科纳入评奖评优,升学保研的指标体系;

苏笑悦[2](2020)在《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文中认为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张占营[3](2020)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以来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国家出台一系列与此相关的政策予以保障和提升。但仍面临部分学校体育开展不理想和学生体质下滑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各环节出现了进展缓慢甚至于停滞的现象。因此,开展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的研究是针对我国高校体育事业发展提出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探索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各环节,运用实证的方法揭示高校体育政策执行现状,以期分析出政策执行面临的挑战和相应的改善渠道,旨在为高校体育工作提供借鉴,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文章在政策分析理论、政策执行理论和组织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文献资料法、政策文本分析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进行理论阐释和实证研究,以期获取我国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各部分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为实际的政策执行提供理论参考,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研究结论显示: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是相关政策执行主体通过政策宣传、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推进落实、沟通与协调以及评价组成的一系列政策执行活动,以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政策数量上已形成一定规模,政策和内容覆盖较为全面,规划上也有较为宽广的视野,政策工具和价值手段使用较为全面,为我国高校体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政策前瞻性不足、政策配套不完整、政策工具和价值手段使用不协调等问题。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体育政策执行面临众多机遇和挑战,其中机遇表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有些环节如组织准备、物质准备中教师专业水平、政策评价中机制和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实施较好,为我国高校体育发展注入活力,挑战则表现在政策宣传中相关主体认知障碍、物质准备中各项资源有待完善、组织中权责划分和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推进落实中政策本身和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调整、沟通与协调过程中障碍与利益冲突有待化解、政策评价指标与执行激励机制有待健全。对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可从凝聚有关主体对于政策执行的价值共识,提升政策宣传力度;拓宽政策执行所需资源渠道,保障执行物质准备;优化组织结构,提升体育工作效率,健全工作机制,增强政策科学程度;优化沟通方式,协调利益矛盾解决;改进评价方式,通过激励机制建设进行政策执行的改善和提升。

吴清源[4](2019)在《基于CiteSpace的我国高校网球研究(19892018)知识图谱分析与展望》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网球运动在我国高校的蓬勃发展,对于我国高校网球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历经长期发展,相关研究已积累了较多的成果,但对这些成果的历史梳理多停留于定性分析上,缺乏深入系统的探究。因此,运用知识图谱全面深入地分析我国高校网球研究的作者、机构、合作情况、研究热点和前沿,探索其发展趋势,将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以CNKI上收录的1989年初至2018年底的2208篇我国高校网球研究相关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知识图谱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网球研究的作者、机构、研究热点、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1)从年度发文量发展趋势来看,我国高校网球研究经历了萌芽阶段、激增阶段、稳定阶段与下降阶段。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网球研究的起步相对较晚,但研究阶段及其规律体现了时代特征。(2)我国高校网球研究的学者和机构尚未建立稳定的合作研究网络,合作规模较小,合作研究以校内为主;研究机构主要以体育院校为主;近一半以上的硕博学位论文成为高校网球研究的主体成果。(3)高频关键词及其演进研究表明,在我国高校网球研究发展历程中,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网球教学”。具体而言,体现在“网球文化”、“网球课程”、“网球教学”、“网球选项课”、“实验研究”、“教学方法”、“快易网球”等方面。(4)突变词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网球的研究前沿主要集中于“选项课”。具体而言,体现在“网球选修课”、“体育教学”、“教学质量”、“高校网球教学”、“快易网球”等方面;而“网球运动员”、“多球训练”、“网球训练”、“多球练习”是2011年之后出现的研究前沿。(5)我国高校网球研究发文前30位作者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各高校网球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大学生网球基本技术动作较差,专项技能不足;我国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数量不足,影响了网球人才的发展;大学生网球缺乏竞赛体系,未能打造中国大学生网球品牌赛事;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在网球运动中受伤情况较多;大学生网球运动的终身体育意识缺乏。(6)高校部分专家访谈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网球研究存在的问题是:起步相对较晚,参与面不够广;研究手段较单一,缺乏多学科的交叉应用。其解决对策是:强化高校网球育人作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关注大学生网球技术的评定标准的研制;突出“教体结合”视角下的高校高水平网球运动员的培养;强化高校网球竞赛模式的改良。(7)高校部分科研人员调查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网球研究的未来走势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第一是“育人”,具体表现为网球文化、教体结合、育人作用、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第二是“竞技训练”,具体表现为网球技战术训练、竞赛模式与管理、体能训练、心理训练。第三是“教学”,具体表现为网球教学技能评定标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第四是“综合应用”,具体表现为运动损伤与康复、“互联网+”、场地建设与优化。研究建议:(1)各研究者和科研机构之间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形成以老带新、强强联合等多种合作模式,优势互补,统筹规划。(2)加强相关硕博研究生的培养力度,为这一研究领域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引导他们结合研究热点、难点、重点,开展探索性实证研究,进一步提高研究质量。(3)积极组织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把握最新的研究动态与前沿,拓宽研究思路,促进我国高校网球研究不断进步。(4)学者和科研机构应进一步围绕网球文化、网球课程、网球教学,开展选项课的改革,加强网球基本技能教学的实践与实验研究,提高教学质量。(5)进一步探索、创建与完善大学生网球竞赛体系,构建中国大学生网球品牌赛事,强化高校网球竞赛模式的改良。(6)注重网球研究手段、研究方法的开发,强化高校网球育人作用,研制大学生网球技术的评定标准,加强高校高水平网球运动员的培养。

常泽军[5](2018)在《基于知识图谱软件对1996-2016年体育课程期刊文献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学界对于课程的研究方兴未艾。体育课程作为课程的一个重要分支,不同学者从多个研究视角出发,采取多种研究方法,对体育课程定义、体育课程改革与实施、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体育课程体系、体育课程目标和体育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这些研究结果推动了体育课程研究不断深入和全面,同时也促进了体育教学甚至是整个学校体育工作的良性发展,为体育教学及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本文用篇名以“体育”并含“课程”或含“体育课程”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1996年至2016年体育课程领域研究文献2361篇,采用文献资料、共现分析、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理论及观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了解体育课程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及以往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局限,并对未来体育课程研究的趋势进行探讨。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体育课程研究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体育教学、体育课程改革、体育课程理念、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主体和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改革是推动体育课程发展的直接因素;体育课程理念不断拓宽,“人的全面发展”在体育课程理念中的作用得以体现;体育课程目标从“理想化设计”向“可操作性”转变,但对于学生道德、情感、兴趣的评价操作上仍有难度。体育课程目标评价仍存在争议,体质评价应该在体育课程评价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仍然存疑,虽然体质评价在课程评价中占重要位置,但是对“改善青少年体质”作用不足。2.相关科研机构及学者合作研究较少,研究较为分散、协同效应发挥不明显,相关科研机构和学者应加强合作,聚焦研究视角对体育课程进行深入持续研究。3.体育课程研究范畴基本涵盖了课程论研究范畴,其研究与体育课程改革实践联系密切,初步形成了研究者群体规模。4.体育课程学术研究的规范性仍不足,体育课程的研究范畴还待进一步明确,大部分研究成果停留于重复性研究,缺乏理论创新和群体合作。5.影响体育课程研究的外部动力主要包括母学科课程发展、社会环境及相关政策导向作用和体育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三个方便因素。6.体育课程研究的趋势包括亟需厘清体育课程研究范畴,加强学术规范性,在研究中注重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高校与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进行合作式研究;体育课程研究方法更趋于多元。

陈龙[6](2015)在《对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承载着促进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的使命,是青少年增强体质,全面锻炼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公共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目前人们对于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而对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研究还比较匮乏。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相关理论研究虽有一定的加强,但还远远跟不上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随着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与推进,高校公共体育遗留的问题日益凸显,为使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更好的发展,本文采取了一系列研究方法,如: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归纳演绎法和数理统计法等,通过这些研究使本文更深入地剖析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在研究深入的同时,挖掘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发展存在的更多问题,分析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并结合相关专家意见提出可行性建议。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高速发展,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对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研究不足,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目标概念的混淆不清,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与教学的不完善,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匮乏,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缺乏体育课程本身的评价等。针对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善。首先,加强大学体育课程理论及体育教学改革研究力度;其次,针对体育课程目标,进行相关完善,并优化体育课程的设置,强化体育教学的实施;然后,降低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提供体育课程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最后,汇总体育课程发展的相关信息,做好课程的评价与反馈,形成课程发展的良性循环。总之,建设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项长久艰巨的工程,这不仅需要对公共体育课程本身的改善,还需要我们体育人自身的升华与提高,以及更多人对公共体育的关怀与投入。只有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才会更加丰富与完善。

朱韬[7](2014)在《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下,人才的需求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有效动力,高等教育扩招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高等教育扩招一方面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便于高校大众化教育与高校稳定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扩招随之给安徽省带来的就是人才的质量问题,安徽省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质量和人才竞争能力,这同时也给安徽省普通高校的自身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当前对于安徽省体育人才培养来说,体育院系规模扩张与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成为体育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高等教育扩招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发展的难题,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安徽省体育人才出口的有利保障。本研究主要是对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人才培养情况进行探讨,从安徽省普通高校选取5所学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为理论基础,以培养适应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育人才为宗旨,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改革,以原先的精英人才培养为蓝本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新的探讨;研究证实了当前安徽省体育人才培养质量总体水平趋于下降趋势;对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巢湖学院、滁州学院的体育人才培养情况进行深入的解剖分析,并提出了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研究目的旨在为21世纪初安徽省体育本科院校的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以解决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矛盾和困扰,为安徽省体育人才培养开拓一条健康、持续发展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计萍[8](2012)在《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普修教材建设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9个版本田径教材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教材建设的演变历程,并对9个版本田径教材的结构、内容等进行比较与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同时还对21世纪出版的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普修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教材建设策略,这对加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普修教材建设,进一步提高教材编写质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其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体育教育本科专业5套教学计划(课程方案)的颁布与实施等方面是影响我国田径教材建设的主要社会背景因素。(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教材建设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一批供田径课程使用的、具有较高水平和质量的田径教材。(3)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教材,在形式结构上,经历了由少到多、层次逐渐分明的变化;在结构功能上,逐渐趋利于教学发展的需要。田径教材内容呈现出编写定位更加明确、由竞技化内容向健身拓展性内容转变、内容体系趋于合理、理论内容相对固定、内容更加简洁实用、实践内容(技术项目)去难扬易等发展特征。(4)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版本田径教材缺乏技术学法内容的介绍,文字表达过于直白,教材仍存在着忽视学生学法传授、部分内容更新缓慢、内容重复现象较严重、教材内容呈现方式较单一、教材适用性与针对性有待提高等问题。(5)21世纪出版的田径普修教材编写指导思想较明确,其主要表现在全面贯彻《课程方案》和《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突出田径普修教课程应涵盖的教学内容等方面。教材建设策略:正确认识和处理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科学确定编写指导思想;加强对教材编写内容的研究与选择;加强教材编写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全面总结田径教材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升教材编写质量;切实把握教材设计与编写的基本原则;顺应田径教材建设多元化发展趋势,积极开发系列化、立体化、电子化教材;加强教材更新,缩短出版周期。

陈钿壬[9](2011)在《济南市普通高校体育课“三自主”教学模式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自进入新世纪,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着。2002年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与实施,又进一步的加快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进程。这一改革趋势,引起了高校体育人士的普遍关注与重视。新《纲要》明确了体育课以学生为主导的体育教学发展方向,其核心要求是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老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简称“三自主”选课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在新《纲要》颁布实施的10年中,各高校对新《纲要》提出的新理念的理解如何,根据新《纲要》规划建设体育课程程度如何,都是亟待探讨的问题。本课题以新《纲要》提出的“三自主”体育课程模式为指导思想,以济南市7所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校体育部领导、部分体育任课教师以及部分学生的调查,对现有的体育课“三自主”教学现状、教学评价、教学效果、教学条件以及学生主体性调查进行调查。本研究运用文献法、专家访谈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济南市普通高校体育课“三自主”教学模式实施状况进行调查,并对“三自主”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显露出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探讨,从而得出结论如下:济南市普通高校都实行了体育课“三自主”教学模式,80%的能选到自己满意的体育项目,74.7%的学生能选到自己满意的任课教师,63.0%的学生能选到满意的上课时间。在体育课程项目设置方面,济南市7所普通高校都开设的体育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开设田径、乒乓球、健美操的学校有6所,开设羽毛球、体育舞蹈项目的学校有3所,开设游泳、网球项目的学校有2所,轮滑、攀岩、定向越野的学校有1所。在教师专业特长和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方面,大部分体育教师都是田径、篮球、武术等传统大体育项目的专业教师,有些教师可以兼顾一些新兴体育项目。但总体来说,新兴体育项目专项教师还是比较稀缺。学生对高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情况持满意态度的达到80.0%,仍有20.0%的学生选不到理想的体育课程,这与学校开设体育项目以及新兴项目教师稀缺有很大关系。在教师男女比例与年龄结构方面,在调查的105名教师中,男体育教师89人,女体育教师16,性别比例大约为6:1。由此可见济南市高校体育教师性别结构失衡。所调查教师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有23人,占调查总数的21.9%,30至39岁的有62人,占调查总数的59.0%,40至50岁有13人,占调查总数的12.4%,50岁以上的有7人,占调查总数的6.7%。这说明济南市高校的体育教师群体年龄结构相对合理,教师年龄呈现年轻化特点。在教师职称学历和学生选择教师方面调查显示,博士学历有12人,占到总数的11.4%;硕士学历有42人,占到总数的39.8%;本科学历有51人,占到调查总数的48.6%。教师职称方面,教授有10人,占到调查总数的9.5%;副教授38人,占到总数的36.2%;讲师41人,占总数的38.9%;讲师以下16人,占到总数的15.2%。济南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学历职称结构方面较为合理,仍有四分之一的学生选不到理想教师,这要求教师应进一步提高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性。在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方面,在1112份学生调查问卷中,分别有265人和436人选择非常满意和满意,合计达到701人,占到总数的63.0%。而选择不满意的人数有357人,占总数的32.1%,还有54人选择了无所谓,占到总数的4.9%。可以看出,目前济南市普通高校对体育课时间安排上还有待拓展,努力创造多时段上课时间,有利于分散过于集中的学生,才能缓解场地、器材的不足,才能更好的达到体育课效果。本课题根据体育课“三自主”教学模式的要求,运用帕累托分析法得出影响济南市普通高校体育课“三自主”教学模式开展的5个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场地、器材设施不足;大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及上课目的;教师及同学影响;体育课程项目特点;体育课程考核标准。本课题在掌握了济南市普通高校体育课“三自主”教学的基本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济南市普通高校的具体情况,对济南市高校体育课“三自主”教学改革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学校领导给予足够重视,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2、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和“三自主”教学模式的认知,指导学生科学选课。3、建立更科学合理的体育课评价标准。4、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5、进一步拓展体育课程资源,在时间与空间方面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

丁洁[10](2011)在《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目前现行的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条件下,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以适应我国后奥运时代社会对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是我国当前体育院系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整理近10年国内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献资料,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外比较研究四个方面将当前国内主要研究观点综述如下,并在此基础上评述各家之言。

二、对21世纪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21世纪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教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阐释
        1.3.1 教学
        1.3.2 优化
        1.3.3 乒乓球普修课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文献综述
        1.4.2 国外文献综述
        1.4.3 文献述评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2.2.2 文献资料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实地考察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教学文件使用分析
        3.1.1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政策的落实情况
        3.1.2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课程标准
        3.1.3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教学论
    3.2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教学软硬件设施保障
        3.2.1 乒乓球普修课教学场地器材现状与分析
        3.2.2 乒乓球普修课教学师资队伍现状与分析
    3.3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教师教学现状与分析
        3.3.1 教师对乒乓球普修课教学现状评价与分析
        3.3.2 教师对乒乓球普修课教学目标认识与分析
        3.3.3 教师对乒乓球普修课教学内容选定与使用分析
        3.3.4 教师对乒乓球普修课教学方法选择与分析
        3.3.5 教师对乒乓球普修课教学考核认识与分析
    3.4 湖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学生学习态度调查与分析
        3.4.1 学生选择乒乓球普修课学习兴趣调查与分析
        3.4.2 学生选择乒乓球普修课学习动机调查与分析
        3.4.3 学生在乒乓球普修课堂上活跃度现状与分析
        3.4.4 学生对普修课教师教学方法喜好调查与分析
        3.4.5 学生学习后乒乓球技术水平变化调查与分析
    3.5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3.5.1 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需求差异
        3.5.2 教学内容与课时计划划分不足
        3.5.3 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选择偏差
        3.5.4 教学进度设计与实施进程反差
        3.5.5 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达成矛盾
    3.6 影响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教学因素分析
        3.6.1 教师的教学让位于考试
        3.6.2 学生的学习让位于学分
    3.7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教学优化对策探讨
        3.7.1 优化教育理念
        3.7.2 改善场地器材
        3.7.3 拓展师资力量
        3.7.4 细化教学目标
        3.7.5 明晰教学内容
        3.7.6 创新教学方法
        3.7.7 完善教学考核
        3.7.8 改善学习态度
        3.7.9 控制教学进度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教师教学方面
        4.1.2 学生学习方面
    4.2 建议
        4.2.1 教师教学方面的建议
        4.2.2 学生学习方面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2)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2 研究边界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1.2.5 时间语境:当代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1.3 研究内容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1.4 研究综述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1.4.4 总体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6.1 跨学科研究
        1.6.2 比较研究
        1.6.3 类型学研究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1.6.5 文献研究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1.7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北美洲
        2.1 美国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欧洲
        2.2 芬兰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3 英国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2.4 法国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2.5 德国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大洋洲
        2.6 澳大利亚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亚洲
        2.7 日本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2.8 韩国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2.9 新加坡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3.5.2 深圳荔湾小学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4.2.1 影响因素纳入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4.3.1 行政班制教学
        4.3.2 包班制教学
        4.3.3 走班制教学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4.3.5 研究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5.2.1 “做中学”理论
        5.2.2 建构主义理论
        5.2.3 问题求解理论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5.2.5 学校城市理论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5.6 本章小结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6.1.1 教学空间集
        6.1.2 组成要素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6.4.1 串联组合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7.1.1 教学中心
        7.1.2 技术路线
        7.2 设计原则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7.1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8.1.1 概念与分类
        8.1.2 技术路线
        8.2 设计原则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8.3 室内开放空间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8.4 校园景观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8.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成果与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以来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1.1 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背景下落实高校政策效果的需要
        1.1.2 高校体育政策执行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1.1.3 包括《纲要》在内的高校体育政策执行情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1.1.4 对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的研究是落实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关于政策执行方面的研究
        2.1.1 国外关于政策执行的研究
        2.1.2 国外关于政策执行研究主题
        2.1.3 国外关于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研究
    2.2 国内关于政策执行方面的研究
        2.2.1 国内关于政策执行的研究
        2.2.2 国内关于政策执行研究主题
        2.2.3 国内关于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政策文本分析法
        3.2.3 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4.1 理论基础
        4.1.1 政策分析理论
        4.1.2 政策执行理论
        4.1.3 组织理论
    4.2 核心概念界定
        4.2.1 学校体育政策
        4.2.2 政策执行
        4.2.3 体育政策执行过程
        4.2.4 体育政策执行过程要素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纲要》实施以来高校体育政策文本内容分析
        5.1.1 《纲要》实施以来高校体育政策总体概览
        5.1.2 《纲要》实施以来高校体育政策制定主体
        5.1.3 《纲要》实施以来高校体育政策主题类聚
        5.1.4 《纲要》实施以来高校体育政策工具选用
        5.1.5 《纲要》实施以来高校体育政策价值结构
    5.2 我国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实证分析
        5.2.1 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宣传
        5.2.2 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物质准备
        5.2.3 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组织准备
        5.2.4 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推进落实
        5.2.5 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沟通与协调
        5.2.6 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评价
    5.3 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5.3.1 政策宣传中相关主体存在认知障碍
        5.3.2 政策物质准备中各项资源有待进一步完善
        5.3.3 组织准备中权责划分和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5.3.4 推进落实中政策本身和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调整
        5.3.5 沟通与协调过程中障碍与利益冲突有待化解
        5.3.6 政策评价指标与执行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5.4 《纲要》实施以来政策执行过程改善途径
        5.4.1 凝聚价值共识,提升政策宣传力度
        5.4.2 拓宽资源渠道,保障执行物质准备
        5.4.3 优化组织结构,提升体育工作效率
        5.4.4 健全工作机制,增强政策科学程度
        5.4.5 调整沟通方式,协调利益矛盾解决
        5.4.6 改进评价方式,进行激励机制建设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于CiteSpace的我国高校网球研究(19892018)知识图谱分析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校网球研究
        2.1.2 合作研究
        2.1.3 研究热点
        2.1.4 科学知识图谱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网球运动在我国高校发展历程的相关研究
        2.2.2 我国高校网球课程的相关研究
        2.2.3 我国高校网球竞赛的相关研究
        2.2.4 我国高校网球运动员技战术分析的相关研究
        2.2.5 知识图谱在我国网球科研中应用的相关研究
    2.3 国外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高校网球研究评述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可视化知识图谱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专家访谈法
        3.2.5 问卷调查法
        3.2.6 逻辑分析法
    3.3 研究工具及操作流程
        3.3.1 研究工具
        3.3.2 操作流程
4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高校网球研究的阶段与特征
        4.1.1 萌芽阶段(1989~2003年)
        4.1.2 激增阶段(2004~2014年)
        4.1.3 稳定阶段(2015~2016年)
        4.1.4 下降阶段(2017~2018年)
        4.1.5 小结
    4.2 我国高校网球研究高产作者与合作情况的可视化分析
        4.2.1 我国高校网球研究高产作者分析
        4.2.2 我国高校网球研究作者合作的可视化分析
        4.2.3 小结
    4.3 我国高校网球研究机构与合作状况的可视化分析
        4.3.1 我国高校网球研究机构的类型分析
        4.3.2 我国高校网球研究机构的发文类别分析
        4.3.3 我国高校网球研究机构合作的可视化分析
        4.3.4 小结
    4.4 我国高校网球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
        4.4.1 我国高校网球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4.4.2 我国高校网球研究热点演进的可视化分析
        4.4.3 我国高校网球研究前沿的可视化分析
        4.4.4 小结
    4.5 我国高校网球研究发文量前30位作者的观点分析
        4.5.1 30位作者观点中所取得的成绩分析
        4.5.2 30位作者观点中提出的问题及建议
    4.6 我国高校网球研究当前热点、问题与未来走势的调查研究——以中国大体协网球分会部分专家访谈为例
        4.6.1 部分专家对我国高校网球研究热点的看法
        4.6.2 部分专家提出的我国高校网球研究存在的问题
        4.6.3 部分专家对我国高校网球研究未来走势的分析
    4.7 我国高校网球研究未来趋势的调查研究——以全国高校网球科研论文报告会部分参会教师为例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B 高校网球未来研究走势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知识图谱软件对1996-2016年体育课程期刊文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课程
        2.1.2 体育课程
    2.2 体育课程研究综述
        2.2.1 关于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2.2.2 关于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2.2.3 关于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
        2.2.4 关于体育课程实施的研究
        2.2.5 关于体育课程目标的研究
        2.2.6 关于体育课程评价的研究
        2.2.7 关于体育课程管理的研究
        2.2.8 关于知识图谱软件在体育研究应用中的研究
3.研究对象、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共现分析法
        3.2.3 可视化分析法
        3.2.4 内容分析法
        3.2.5 访谈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分析工具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分析
    4.2 体育课程研究关键词特征分析
        4.2.1 体育课程研究关键词特征描述
        4.2.2 体育课程研究的内容分析
    4.3 体育课程研究成果机构特征分析
        4.3.1 体育课程研究成果机构特征描述
        4.3.2 体育课程研究成果机构特征分析
    4.4 体育课程研究成果作者特征描述与分析
        4.4.1 体育课程研究成果作者特征描述
        4.4.2 体育课程研究成果作者特征分析
    4.5 对体育课程期刊论文研究的思考
        4.5.1 体育课程研究呈现的总体特征
        4.5.2 影响体育课程研究的外部动力
        4.5.3 对体育课程研究的反思
        4.5.4 体育课程研究的趋势
5.结论与研究不足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对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课程的理论基础
    2.1 课程的概念
    2.2 课程的作用
    2.3 课程的组成
    2.4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概念
    2.5 本章小结
3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理论薄弱
    3.2 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概念混淆不清
    3.3 体育课程与教学设计仍然不完善
    3.4 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中的制约因素
    3.5 缺乏体育课程本身的评价与反馈
    3.6 本章小结
4 改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议
    4.1 重视体育课程理论,强化体育教学改革
    4.2 完善体育课程目标,推进体育课程发展
    4.3 优化体育课程设置,紧抓体育教学实施
    4.4 减少发展制约因素,保障体育健康发展
    4.5 加强体育课程评价,注重体育课程反馈
    4.6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2 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状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3 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问题的调查问卷
附录 4《华中科技大学体育课教师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学生问卷

(7)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研究情况
    1.4 国外研究现状
        1.4.1 为社会提供体育人才培训的基地
        1.4.2 建立专门的体育科学研究机构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法
        2.2.5 比较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相关概念的定义
        3.1.1 体育专业人才
        3.1.2 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3.2 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3.2.1 体育人才院校培养类型划分
        3.2.2 体育人才培养规模情况
        3.2.3 专业教师队伍概况
        3.2.4 基础教学硬件条件概况
    3.3 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方案
        3.3.1 体育人才培养的思想
        3.3.2 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3.4 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3.5 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分析
        3.5.1 扩招对安徽省体育教学质量的影响
        3.5.2 影响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质量主要因素
    3.6 构建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6.1 构建思想
        3.6.2 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3.6.3 构建方法
        3.6.4 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新型人才培养构成要素
        3.6.5 体育新型培养人才的模式
        3.6.6 构建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8)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普修教材建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相关概念的解释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教材建设历程的回顾
    3.2 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教材的调查与分析
    3.3 21 世纪出版的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普修教材的调查与分析
    3.4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普修教材建设的策略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济南市普通高校体育课“三自主”教学模式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整体改革的宏观理论研究
        1.2.2 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微观理论研究
        1.2.3 “三自主”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
        1.2.3.1 “三自主”体育课程模式的实践研究
        1.2.3.2 “三自主”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对体育课程三自主教学模式的理解
        3.1.1 体育课程的含义
        3.1.2 体育课“三自主”教学模式
    3.2 济南市普通高校体育课“三自主”教学模式实施现状
        3.2.1 济南市普通高校体育课“三自主”教学模式实施的基本情况
        3.2.2 济南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师资状况
    3.3 体育课“三自主”教学模式下学生主体性调查现状
        3.3.1 学生自主选择上课内容现状
        3.3.2 学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现状
        3.3.3 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现状
    3.4 影响济南市普通高校体育课“三自主”教学的因素分析
        3.4.1 帕累托分析法
        3.4.2 影响济南市普通高校体育课“三自主”教学主要因素的确立
        3.4.3 对影响济南市普通高校体育课“三自主”教学主要因素的分析
    3.5 济南市普通高校体育课“三自主”教学模式发展对策
        3.5.1 领导部门重视体育,强化高校体育经费的投入
        3.5.2 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引导学生科学、合理选课
        3.5.3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综合业务能力
        3.5.4 建立合理科学多元的评价标准
        3.5.5 充分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与空间
4 结论与建议
    4.1 济南市普通高校体育课“三自主”教学模式实施现状
    4.2 影响济南市普通高校体育课“三自主”教学主要因素
    4.3 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研究现状
    2.1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现状
        2.1.1 关于培养目标定位依据的研究
        2.1.2 关于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研究
        2.1.3 关于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关系的研究
    2.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现状
        2.2.1 关于课程设置的探讨
        2.2.2 关于课程设置改革的研究
    2.3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
    2.4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3 小结

四、对21世纪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教学优化研究[D]. 周冲.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D]. 苏笑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以来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研究[D]. 张占营.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4]基于CiteSpace的我国高校网球研究(19892018)知识图谱分析与展望[D]. 吴清源.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1)
  • [5]基于知识图谱软件对1996-2016年体育课程期刊文献的研究[D]. 常泽军.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6]对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探究[D]. 陈龙.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6)
  • [7]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研究[D]. 朱韬. 安徽工程大学, 2014(05)
  • [8]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普修教材建设的研究[D]. 计萍. 苏州大学, 2012(03)
  • [9]济南市普通高校体育课“三自主”教学模式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陈钿壬.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
  • [10]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 丁洁. 搏击(武术科学), 2011(02)

标签:;  ;  ;  ;  ;  

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