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改进的聚丙烯酰胺絮凝剂从锡石-石英混合物料选择性絮凝锡石(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胜,付君浩,韩海生,穆迎迎,高建德[1](2020)在《微细粒矿物分选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我国矿产资源的典型特点是贫、细、杂,随着粗粒嵌布矿产和富矿的日渐枯竭,微细粒矿物在不久的将来必定成为资源提取的主体,如何保证其高效回收是我国矿产资源利用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微细粒分选技术的发展,深入剖析了微细粒矿物高效开发利用的瓶颈问题。增大颗粒的"表观粒径",将微细粒浮选的问题转化为常规浮选;根据颗粒与气泡的匹配性原理减小气泡尺寸和高选择性新型浮选药剂的设计与开发,依然是微细矿物浮选分离发展的重要方向。选择性磁团聚—磁选分离技术可以克服传统微细颗粒浮选在气泡颗粒碰撞效率、矿浆流变性和溶液化学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不足,具有一定潜力。但是颗粒间的碰撞、吸附、团聚和脱附过程及机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其工业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距离。总而言之,传统单一分选技术很难突破现有技术瓶颈,微细粒矿物高效分离问题的解决必须在交叉领域寻求突破。
柏帆[2](2019)在《都龙微细粒锡石浮选新型捕收剂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锡是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具有众多优良特性,用途广泛,经济价值巨大。目前,工业上用于生产金属锡的主要是锡石,然而近年来,随着锡矿资源储量逐年下降,优质锡石已开采殆尽,锡石逐步细杂化,因而,微细粒锡石的有效回收是目前锡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次试验研究对象为华联锌铟公司新田选矿厂的微细粒锡石,当前选厂使用的锡石捕收剂JSY-19用量达到1400g/t,成本较高,且经检验尾水存在砷超标现象,针对以上问题,选厂迫切需要在保证指标的前提下,找到能降低成本且不污染环境的方法。新型锡石捕收剂KX-01是一种改性过的羟肟酸类捕收剂,成本低,且无毒无害,本论文针对新型锡石捕收剂KX-01进行了初步试验研究,证明了KX-01对微细粒级锡石有着良好的捕收效果,为选厂提供了一种选择。论文首先对锡石浮选给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试验结果说明,矿石由多种组分组成,成矿复杂,有价金属Sn含量仅为0.27%,且嵌布粒度极其细小,属于难选类型的微细粒级锡矿。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探索试验和条件试验,确定了锡石浮选的最佳工艺流程和药剂制度,并根据上述条件进行了开、闭路及对比试验,由结果可知,在使用KX-01作为锡石浮选捕收剂时,闭路最终精矿产品的Sn品位为5.016%,回收率为74.075%,相较于JSY-19,精矿品位小幅下降,但Sn回收率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表明捕收剂KX-01能够在保证精矿品位符合工业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提高锡回收率,对于锡石有着良好的捕收效果。锡石纯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使用KX-01作为锡石捕收剂时,浮选锡石的最佳矿浆pH区间为6.58,锡石回收率与捕收剂KX-01用量呈正相关,当捕收剂用量大于30mg/L时,锡石回收率趋于稳定;吸附量测定试验表明,在常温条件下,当pH=7左右时,捕收剂KX-01在锡石表面的的吸附量最大,且药剂在锡石表面的吸附量与捕收剂KX-01用量成正比;Zata电位测定结果表明,锡石纯矿物的零电点pH在4.3左右,在与捕收剂KX-01的作用后,锡石表面的动电位整体负移,主要以化学吸附的形式吸附在矿物表面;红外光谱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捕收剂KX-01在锡石表面发生了化学键合,主要以化学吸附的形式吸附在矿物表面。
陈禹蒙[3](2019)在《锡石与方解石、斜绿泥石的浮选分离基础研究》文中提出锡是现代工业不可缺少的金属,主要应用于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以及航空航天等行业。我国锡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探明储量的24%。但是,可开发利用的锡矿资源禀赋较差,具有矿物共生关系复杂、锡石嵌布粒度细、脉石矿物含量大和泥化严重等问题,从而导致了浮选锡精矿的品位差、回收率低。分析我国六个典型锡矿床可知,碳酸盐矿物方解石、层状硅酸盐矿物绿泥石和氧化矿物石英是广泛存在于锡矿床中的脉石矿物。目前,锡石的浮选分离研究多集中于浮选药剂的研发以及工艺流程的优化,关于脉石矿物影响锡石浮选的研究较少,低品位多金属锡矿难以高效分离的内在原因尚不清楚,浮选过程中锡石与脉石矿物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仍不明确。因此,研究锡石与脉石矿物如何浮选高效分离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以锡石、方解石、斜绿泥石和石英为研究对象,采用浮选试验、Zeta电位测试、XPS分析、ICP-MS分析和接触角测量等方法,研究了石英、方解石和斜绿泥石对锡石浮选的影响,并提出不同的调控方法,以提高其与锡石浮选分离的效率。通过单一矿物浮选试验研究了锡石、方解石、斜绿泥石和石英的可浮性,采用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探究了锡石和不同脉石矿物的浮选分离特性及规律。研究表明,与水杨羟肟酸相比,油酸钠对锡石具有较好的捕收能力;在锡石与脉石矿物浮选分离的三种体系中,水杨羟肟酸对锡石具有较好的选择能力,硝酸铅可选择性活化锡石;硅酸钠、六偏磷酸钠和羧甲基纤维素对锡石、方解石、斜绿泥石和石英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难以保证锡石的高效回收;在锡石-石英的浮选分离体系下,石英对锡石浮选的影响较小;在锡石-方解石的浮选分离体系下,方解石对精矿中锡石富集具有严重的影响;在锡石-斜绿泥石的浮选分离体系下,斜绿泥石会干扰精矿中锡品位的提高。由于方解石严重影响锡石的回收,基于方解石表面微溶解特性,系统研究了方解石表层Ca2+溶出对锡石浮选的影响,并提出了加入硝酸铅对钙离子抑制锡石进行调控。研究发现,随着溶解时间的增加,方解石表层Ca2+的溶出量不断增加;油酸钠或水杨羟肟酸作捕收剂,方解石表层溶出的Ca2+导致锡石回收率下降;由Zeta电位和XPS分析结果得知,钙离子主要以Ca(OH)2和Ca(OH)+的形式吸附于锡石表面,影响捕收剂在锡石表面的吸附;结合浮选试验和溶液化学的分析可知,在矿浆pH=8时,油酸钠的有效组分OL-和(OL)22-与Ca2+发生沉淀反应,水杨羟肟酸的有效组分SHA-与Ca2+发生络合反应。由于沉淀反应和络合反应导致矿浆中捕收剂有效浓度降低,可以通过增加捕收剂的用量提高其有效浓度;采用吸附量试验研究了单一体系或者竞争体系下,铅离子与钙离子在锡石表面的吸附能力,并采用动力学吸附方程、吸附等温线方程和吸附自由能对结果进行拟合和计算,发现两种离子在锡石表面吸附的吉布斯自由能均小于零,说明吸附是自发进行的,当钙离子和铅离子同时存在时,铅离子在锡石表面的吸附能力强于钙离子,两种离子在锡石表面的吸附是一个化学反应和物理吸附均占一定比例的复杂吸附过程,且在锡石表面的吸附接近于单层吸附。由于斜绿泥石会干扰锡石品位的提高,系统研究了斜绿泥石恶化锡石浮选的原因,并提出了采用反浮选流程进行锡石与斜绿泥石的分离。研究发现,斜绿泥石进入锡石精矿的主要原因分为罩盖和夹带两个方面;锡石与斜绿泥石的表面具有明显的亲疏水性差异,两者之间除了范德华力和静电力之外还存在界面极性作用力,当两者之间的距离小于15nm时,界面极性作用力占主导地位,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表现为引力;SEM-EDS结果发现锡石表面罩盖了细粒的斜绿泥石;在油酸钠或水杨羟肟酸体系下,斜绿泥石的水回收率与回收率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说明斜绿泥石会被夹带进入精矿,且斜绿泥石的夹带率随着其粒度减小、起泡剂浓度和矿浆浓度升高而增大;反浮选试验结果发现,油酸钠作捕收剂和铝离子作锡石抑制剂的药剂组合可以实现锡石与斜绿泥石的浮选分离;由Zeta电位、XPS分析和溶液化学计算结果可知,铝离子抑制锡石的主要原因在于Al(OH)4-吸附于锡石表面,导致离子态的油酸根(OL-)和缔合物((OL)22-)在锡石表面的吸附量较少,从而降低了锡石的可浮性。论文的研究结果丰富了锡石与脉石矿物浮选分离的研究体系,深入地认识了锡石与方解石和斜绿泥石分离过程的影响因素,揭示了锡石与脉石矿物的浮选分离特性及规律,为锡石及常见脉石矿物的分离提供理论支撑。
徐晓衣[4](2018)在《微细粒锡石高效回收工艺与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锡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在新兴产业中的地位无可取代,随着锡富矿资源日趋枯竭,细粒、微细粒锡石的回收成为热点。锡石性脆,在碎磨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的次生矿泥,锡细泥的回收利用一直以来都是选矿界的世界性难题。本文以含Sn 0.47%的低品位微细粒锡石为研究对象,原矿总体粒度在-0.074 mm粒级,是典型的微细粒~细粒嵌布,锡石与脉石(包括有害杂质矿物)之间的交生关系复杂,选别难度较大。依据矿样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开展微细粒锡石高效回收工艺与浮选药剂优化等试验研究,以期达到锡细泥的高效回收利用,突破制约我国难选贫铟锡锑多金属高效分离的技术瓶颈,解决该类矿石精矿品位低、回收率低等关键技术难题。通过双液浮选与常规浮选对比试验可知,双液浮选与常规浮选相比在选别指标上有较大差距,而且操作复杂,药剂用量大,暂时不适合用于生产现场。在“浮-磁-重”联合工艺试验中,使用新型捕收剂JLS-1#+P86,经过“一粗-二精-二扫”闭路试验流程,最终可得到品位为16.68%,回收率87.48%的浮选锡精矿;使用现场捕收剂CS-6+P86,经过“一粗-二精-二扫”闭路浮选流程可得到品位为16.17%,回收率85.53%的浮选锡精矿;两种药剂浮选锡精矿品位基本相同,新药剂回收率略高于现场药剂,且药剂用量少,可以考虑使用JLS-1#替代CS-6。原矿在抑制剂Na2C03用量为1000g/t,捕收剂JLS-1#+P86用量400+100g/t,磁选磁场强度0.3 T,摇床冲程和冲次分别为14mm、400次/分的条件下,经过“浮-磁-重”闭路全流程试验,最终获得品位为50.25%,回收率68.05%的锡精矿产品,指标良好。药剂与锡石作用机理研究表明:锡石可浮性较差,需要添加浮选药剂改善其浮选性能;两种捕收剂均以阴离子吸附于锡石表面,新型捕收剂JLS-1#+P86在锡石表面吸附性能较好于现场捕收剂CS-6+P86;JLS-1#+P86在锡石矿物表面的吸附形式既有物理吸附也有化学吸附,并且以化学吸附为主。
赵泓铭[5](2018)在《锡粗精矿精选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锡是一种具有优良特性的金属,是工业发展、科技进步的一种重要金属资源,有着广泛的用途和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锡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国锡矿的进口日益增大,除进口合格精矿外,也进口部分粗精矿。所进口的粗精矿由于达不到冶炼要求,常需要再进行精选加工。由于进口锡粗精矿品位高,粒度较细,价值高,论文针对此类锡粗精矿开展研究,探寻新型高效的工艺技术,在生产合格精矿的同时,提高回收率,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论文研究矿样为来自缅甸禅邦的锡粗精矿,原矿锡品位为13.08%,伴生有价元素含量不高,有害元素含量低,金属矿物以锡石为主,原矿细度为-0.074mm占64.10%,单体解离锡石较多。针对原矿品位及锡石单体解离度高的特点,采用一段螺旋溜槽精选,螺旋溜槽中尾矿一段摇床再精选,一段摇床中矿再磨二段摇床分选,分段获得合格精矿的“能收早收”的重选工艺流程,可获得产率29.37%,Sn品位42.80%,回收率96.11%的合格锡精矿。原矿经重选后产生的尾矿锡品位为0.72%,品位较高,-0.038mm粒级占尾矿锡分布率的74.39%,锡金属主要分布在细粒级中。采用硝酸铅作活化剂,JSY-19和P86为捕收剂,2#油为起泡剂,在矿浆pH值为8.0的条件下,经一粗两精一扫浮选,可获得品位为5.26%,作业回收率为78.94%的锡富中矿,最终尾矿品位为0.17%,实现了锡重选尾矿中锡石有效回收。全流程试验表明,采用一段螺旋溜槽、二段摇床精选与尾矿浮选的工艺流程,可得到产率为29.57%,Sn品位42.53%,回收率96.15%的合格锡精矿及产率7.62%,Sn品位5.27%,回收率3.07%的锡富中矿,锡金属的总回收率达到了99.22%,实现了锡粗精矿的高效低耗分选。对锡石浮选药剂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捕收剂JSY-19是细粒锡石的有效捕收剂,其在锡石表面的吸附作用主要是以化学吸附为主,能显着提高锡石表面的可浮性。硝酸铅能够有效活化锡石,提高细粒锡石的回收率,通过铅离子静电吸附于锡石表面,而使捕收剂更易于化学吸附于锡石表面,实现其对锡石浮选的活化作用。
王骆宾[6](2016)在《锡细泥矿石综合回收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对于锡的需求持续升高,导致容易采选的锡矿资源日益减少,微细粒锡矿泥越来越多。这些矿泥由于回收技术手段的限制而大量囤积在尾矿中,不仅使得锡精矿中锡的回收率偏低,而且还会导致药剂用量增加和生产成本提升。该课题以以广西某选厂锡细泥为研究对象,其中锡以锡石产出,原矿中锡的品位低且粒度细,其在-38μm粒级的金属分布率达百分之60以上。脉石矿物以石英和方解石为主,其中石英主要分布在38μm以上粒级中,方解石粒度较细,集中分布在-38微米粒级中。本论文通过纯矿物人工混合矿实验,研究了锡石、方解石以及石英的选择性分散絮凝行为。针对混合矿中锡石及方解石易异相凝聚的情况,通过条件实验探索并最终确定了以矿物之间充分分散为前提,选择性絮凝方解石为目的的原则流程。在一定量CMC为分散剂、APAM为絮凝剂,以及适宜的pH值和一定的搅拌时间与强度的作用下,最终取得的选择性分散絮凝指标中,混合矿沉降率比自然沉降条件下提高了13%。混合矿中方解石的回收率上升了24.76%,石英的回收率上升了12.81%,而相比之下锡石的回收率只上升了1.42%。其选择性分散及絮凝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实际矿石实验中,通过方案探索,最终采用了选择性分散絮凝—超声波预处理浮选—摇床精选的联合分选工艺流程。在多次条件实验的基础上,确定了以水玻璃和CMC为组合分散剂,APAM为选择性絮凝剂,螯合类GYB和脂肪酸类731为组合捕收剂的药剂制度,并按上述方案流程进行了开路和闭路试验。在原矿Sn给矿品位0.42%的情况下,最终通过分选闭路试验获得的锡精矿中含锡30.16%,锡回收率达81.14%。在机理研究方面,本文以表面Zeta电位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药剂在方解石、锡石及石英表面的吸附强弱;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了在不同的pH条件下锡石、方解石以及石英表面捕收剂的吸附量大小;利用红外光谱分析的方法探明了药剂与锡石、方解石及石英的作用机理。
王佩佩[7](2013)在《羟肟酸类捕收剂与细粒锡石的作用机理及浮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细粒锡石,通过寻找合适的组合捕收剂,开展了单矿物浮选行为以及重选尾矿的浮选分离研究。首先进行了羟肟酸类捕收剂对细粒锡石、方解石和石英单矿物的浮选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烷基羟肟酸(庚基、辛基、壬基)对锡石的浮选效果较好,且随烷基碳链长度的增加,浮选适宜的pH范围增大;辛基羟肟酸在中性及酸性条件下对锡石的选择性较好。水杨羟肟酸对锡石选择性较好,捕收性不强;组合羟肟酸捕收剂C水杨羟肟酸:C辛基羟肟酸=1:1时,锡石的浮选回收率较高且与脉石回收率相差较大。接着分别考察了Ca2+、Mg2+、Pb2+、Fe3+、Fe2+以及A13+的存在对细粒锡石浮选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离子对锡石浮选的影响主要由矿浆pH决定,金属离子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对锡石浮选也有影响。以组合羟肟酸为捕收剂,能够较好地实现锡石与石英混合矿的分离。CMC和六偏磷酸钠能够在碱性条件下抑制方解石的浮选。在不加抑制剂的情况下,以组合羟肟酸为捕收剂,在弱酸性及中性条件下能较好地实现锡石与方解石混合矿的分离。溶液化学计算分析中表明:锡石浮选回收率较好的pH范围内主要为药剂离子-分子共吸附模式。辛基羟肟酸的存在使得锡石的零电点负移并使矿物动电位降低,动电位测试及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吸附反应中涉及到了静电力、氢键力和络合作用力,其最终产物可以表示为锡石的O,O-五元环结构的螯合物。辛基羟肟酸捕收剂浓度大于30mg/L时,其在锡石矿物表面可能形成了多层吸附。针对某摇床尾矿采用预先脱硫-浮锡工艺,闭路实验可获得锡精矿品位3.58%,回收率81.93%的指标。
黄根[8](2013)在《浮选调浆的界面效应及过程强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界面效应不仅发生在浮选过程,同时也发生在浮选前的调浆过程。随着微细粒矿物分选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浮选柱为代表的“无搅拌”浮选技术的应用,浮选调浆被赋予更多的内涵与要求。浮选调浆不仅要实现难溶性药剂以及矿物颗粒分散和粗颗粒悬浮,而且要完成药剂在矿物颗粒表面的铺展,特别是微细粒以及难浮矿物颗粒的铺展。调浆过程的界面效应以及强化对整个矿物分选,特别是微细粒以及难浮矿物的分选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论文针对微细粒及难浮矿物调浆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提高浮选回收率与选择性为目标,从浮选调浆界面效应入手,研究了药剂的分散、药剂在颗粒表面的吸附和颗粒之间的聚团等界面行为,结合不同结构和操作条件下搅拌流场的模拟,分析了调浆过程中流体剪切率和湍流程度对调浆的影响,然后进行了高效调浆过程设计与设备开发,形成高效调浆新方法并完成了高效调浆与柱式分选配合的柱式短流程矿物分选新工艺。论文首先研究了调浆对浮选过程及其动力学的影响。探讨了不同粒度和表面疏水性的煤泥颗粒在不同搅拌速度调浆后的浮选行为,研究表明,搅拌速度的提高可有效提高颗粒的浮选速率,粒度越小、表面疏水性越差的颗粒调浆时需要的搅拌速度越高。针对微细粒调浆过程中容易随流体无滑移地运动的特点,探讨了双层叶轮搅拌和变速搅拌对微细粒铝土矿浮选调浆的影响,通过调整搅拌方式有效提高了微细粒的调浆效果。浮选调浆的界面效应研究。通过颗粒药剂吸附量测定、显微图像分析和沉降试验等方法研究了铝土矿颗粒搅拌调浆的界面效应。分析了不同搅拌速度和搅拌时间调浆后颗粒与药剂的吸附以及颗粒之间的聚团等行为,结果表明搅拌速度的提高强化了微细粒的调浆效果,有效促进了药剂在颗粒表面的吸附,提高了颗粒聚团中目的矿物的回收率和选择性。高剪切和强湍流作用下药剂的分散和固液界面传质机理探讨。从药剂的分散和乳化以及固液两相之间的传质对非离子型和离子型捕收剂作用下的调浆机理进行了分析,对于难溶于水的非离子型捕收剂,剪切力是促进其分散的动力,通过药剂的分散可显着提高颗粒与药剂之间的碰撞频率,对于水溶性的离子型药剂,剪切率和流体脉动速度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微细颗粒和药剂之间的传质效率。湍流剪切作用下颗粒的界面效应分析。对于铝土矿颗粒的调浆,由于颗粒表面亲水,因此调浆过程中需减薄颗粒表面水化膜才能完成药剂在颗粒表面的吸附。通过对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分析表明粗颗粒在较低的湍流强度下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搅拌动能,随着颗粒粒度的减小,颗粒的搅拌动能逐渐降低,同时随着颗粒表面疏水性的降低,颗粒间的能垒逐渐增加,因此,对于微细粒以及难浮颗粒的调浆,需尽可能提高调浆过程的剪切率和湍流程度,以强化调浆效果。基于单轴的高剪切强湍流搅拌流场模拟研究。系统研究了以水为介质的单相流场中挡板、搅拌转速和叶轮直径对搅拌槽内流场特性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结构和操作参数时搅拌槽内脉动速度和剪切率的分布和变化规律,通过添加挡板可极大的削弱搅拌槽内切向速度,提高流体剪切率大小和作用范围,搅拌转速提高有利于提高流体脉动速度和剪切率的大小,但剪切率作用范围变化较小,叶轮直径增加有利于提高剪切率的作用范围,但剪切率和脉动速度大小增加缓慢,随着叶轮转速的提高或叶轮直径的增加,叶轮消耗的功率显着增加,而剪切率或脉动速度提升的幅度逐渐减缓,因此,单独依靠增加叶轮转速或叶轮直径来提高流体剪切和湍流脉动作用有限。新型高效搅拌方法与过程设计。基于对单轴搅拌槽中流体剪切率和脉动速度的分析,构建了双轴双层叶轮搅拌型式。与单轴普通搅拌型式相比较,在叶轮功率略有减少的情况下,搅拌槽中流体脉动速度的大小和频率及剪切率的大小和作用范围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使搅拌槽剪切作用特征更加突出。在数值模拟结构优化的基础上,研制了φ300×400mm和φ600×800mm的双轴搅拌装置。高效调浆和柱式分选的短流程分选工艺开发。以低品位铝土矿和细泥含量较高的煤泥为对象,开展了高效搅拌和柱式分选相结合的试验研究,试验表明,-0.038mm尤其是-0.010mm微细粒级的分选效果明显改善。新型搅拌装置在调浆方面优势明显。
叶国华,童雄,路璐[9](2010)在《从锡尾矿中回收有价金属的进展及相关建议》文中指出评述了从锡矿山尾矿中回收有价金属的进展状况与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我国锡矿山尾矿的特点及难以再选的原因,并在归纳和分析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新形势下锡尾矿中有价金属的综合回收提出了相应的思考和建议,包括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今后需加强研究的重点等,以供参考。
张慧[10](2010)在《组合捕收剂浮选细粒锡石作用机理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细粒锡石的有效回收是锡石选矿的难题。浮选是回收细粒锡石的重要方法,而浮选捕收剂则是保证锡石选别效果的关键。本文主要研究了组合捕收剂浮选细粒锡石的作用机理,并系统进行了组合捕收剂实验室的应用研究。本文首先进行了ZF药剂、辅助捕收剂(TBP)及其他锡石浮选药剂对锡石、方解石、石英纯矿物以及人工混合矿的浮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捕收剂对锡石浮选的最佳pH值不同;方解石在浮选pH范围内均保持较好的可浮性,而石英则基本上不浮(或回收率较低);试验考察了抑制剂对三种纯矿物的抑制作用。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实际矿石含Sn0.79%,矿样中锡石嵌布粒度微细,属难选锡矿。采用组合捕收剂,通过硫化矿浮选-磁选除铁-分级-粗粒重选、细粒浮选的方案对实际矿石进行锡石选别,获得了锡精矿含锡40.48%,锡回收率为53.77%的技术指标。动电位测试结果表明:组合捕收剂的加入可使锡石表面动电位负移,表面动电位与溶液的pH环境关系较为显着,与捕收剂用量关系并不显着。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锡石的本征吸收峰发生位移,矿物表面生成了新的特征峰,组合捕收剂中的C=O和P=O与Sn配位形成多元螯合物,与药剂作用后的SnO2表面存在大量的非极性的烃链基团,正是这些非极性的烃链基团的疏水作用才使得锡石上浮而得到分选。
二、用改进的聚丙烯酰胺絮凝剂从锡石-石英混合物料选择性絮凝锡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改进的聚丙烯酰胺絮凝剂从锡石-石英混合物料选择性絮凝锡石(论文提纲范文)
(1)微细粒矿物分选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浮选分离技术在微细矿粒分选中的应用 |
1.1 微细粒矿物浮选分离的瓶颈问题 |
1.2 基于增大颗粒表观粒径的微细粒浮选强化分选技术 |
1.2.1 剪切絮凝浮选分离技术 |
1.2.2 选择性絮凝浮选技术 |
1.2.3 载体浮选分离技术 |
1.3 基于减小气泡尺寸的微细粒浮选强化分离技术 |
1.3.1 微泡浮选技术 |
1.3.2 纳米气泡浮选技术 |
2 新型高效捕收剂的开发与组装 |
2.1 新型高效捕收剂的设计与研制 |
2.2 组合浮选药剂的使用 |
3 磁分离技术在微细粒矿物分选中的应用 |
3.1 磁絮凝—磁选分离技术 |
3.2 基于扩展DLVO理论的选择性强化磁团聚 |
4 结论 |
(2)都龙微细粒锡石浮选新型捕收剂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锡资源概述 |
1.1.1 锡性质及用途 |
1.1.2 世界锡资源概述 |
1.1.3 我国锡资源概述 |
1.2 锡矿物种类及特征 |
1.2.1 锡石的性质 |
1.3 锡选矿研究现状 |
1.3.1 锡石重选 |
1.3.2 锡石浮选 |
1.4 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背景、意义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试验研究方法 |
2.1 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
2.1.1 实际矿石矿样 |
2.1.2 纯矿物的制备 |
2.2 试验设备与药剂 |
2.3 试验研究方法 |
2.3.1 实际矿石浮选 |
2.3.2 纯矿物浮选 |
2.3.3 吸附量的测定 |
2.3.4 Zata电位测定 |
2.3.5 红外光谱分析 |
第三章 试样矿样工艺矿物学研究 |
3.1 矿样化学元素组成分析 |
3.2 矿样锡物相分析 |
3.3 矿样组成分析 |
3.4 锡金属在各粒级的分布情况 |
3.5 扫描电镜及X-射线能谱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锡石浮选试验研究 |
4.1 探索试验 |
4.2 碳酸钠(Na_2CO_3)用量试验 |
4.3 抑制剂(CMC)用量试验 |
4.4 活化剂(KT-51)用量试验 |
4.5 捕收剂(KX-01)用量试验 |
4.6 辅助捕收剂(P86)用量试验 |
4.7 2~#油用量试验 |
4.8 一次精选捕收剂(KX-01)用量试验 |
4.9 粗选浮选时间试验 |
4.10 精选次数试验 |
4.11 开路试验 |
4.12 闭路对比试验 |
4.1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捕收剂KX-01 的作用机理 |
5.1 纯矿物浮选试验 |
5.1.1 矿浆pH对锡石浮选的影响 |
5.1.2 捕收剂浓度对锡石浮选的影响 |
5.2 吸附量测定 |
5.3 动电位测定 |
5.4 红外光谱分析 |
5.4.1 锡石的红外光谱分析 |
5.4.2 KX-01 及其作用前后锡石的红外光谱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C)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3)锡石与方解石、斜绿泥石的浮选分离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锡资源特点 |
1.1.1 国内外锡资源概况 |
1.1.2 我国锡矿资源特点 |
1.2 锡资源选别研究进展 |
1.2.1 选别工艺研究现状 |
1.2.2 浮选药剂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意义和内容及课题来源 |
1.3.1 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1.3.2 课题来源 |
第二章 试验研究原料与方法 |
2.1 试验原料及设备 |
2.1.1 纯矿物制备 |
2.1.2 试验药剂和设备 |
2.2 主要试验和分析方法 |
2.2.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2.2.2 浮选试验 |
2.2.3 Zeta电位测试 |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2.2.5 接触角测量 |
2.2.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MS)分析 |
2.2.7 扫描电镜显微镜(SEM)及能谱仪(EDS)分析 |
第三章 锡石及脉石矿物可浮性研究 |
3.1 锡石及脉石矿物的晶体结构及表面性质 |
3.1.1 矿物的晶体结构 |
3.1.2 矿物的润湿性 |
3.1.3 矿物的表面电性 |
3.2 锡石可浮性研究 |
3.2.1 矿浆pH值对锡石可浮性的影响 |
3.2.2 捕收剂对锡石可浮性的影响 |
3.2.3 调整剂对锡石可浮性的影响 |
3.3 方解石可浮性研究 |
3.3.1 矿浆pH值对方解石可浮性的影响 |
3.3.2 捕收剂对方解石可浮性的影响 |
3.3.3 调整剂对方解石可浮性的影响 |
3.4 斜绿泥石可浮性研究 |
3.4.1 矿浆pH值对斜绿泥石可浮性的影响 |
3.4.2 捕收剂对斜绿泥石可浮性的影响 |
3.4.3 调整剂对斜绿泥石可浮性的影响 |
3.5 石英可浮性研究 |
3.5.1 矿浆pH值对石英可浮性的影响 |
3.5.2 捕收剂对石英可浮性的影响 |
3.5.3 调整剂对石英可浮性的影响 |
3.6 小结 |
第四章 脉石矿物对锡石浮选的影响 |
4.1 锡石-方解石混合矿浮选行为研究 |
4.1.1 捕收剂用量对锡石-方解石混合矿浮选的影响 |
4.1.2 铅离子用量对锡石-方解石混合矿浮选的影响 |
4.1.3 方解石含量对锡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 锡石-斜绿泥石混合矿浮选行为研究 |
4.2.1 捕收剂用量对锡石-斜绿泥石混合矿浮选的影响 |
4.2.2 铅离子用量对锡石-斜绿泥石混合矿浮选的影响 |
4.2.3 斜绿泥石含量对锡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
4.3 锡石-石英混合矿浮选行为研究 |
4.3.1 捕收剂用量对锡石-石英混合矿浮选的影响 |
4.3.2 铅离子用量对锡石-石英混合矿浮选的影响 |
4.3.3 石英含量对锡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方解石溶解对锡石浮选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
5.1 方解石表面溶解性质研究 |
5.2 钙离子在锡石表面作用机理研究 |
5.2.1 钙离子对锡石表面电性的影响 |
5.2.2 XPS分析 |
5.3 钙离子对锡石浮选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
5.3.1 油酸钠体系 |
5.3.2 水杨羟肟酸体系 |
5.4 方解石对锡石浮选影响的调控 |
5.4.1 铅离子对含钙溶液中锡石浮选的影响 |
5.4.2 铅离子和钙离子竞争吸附模型 |
5.5 小结 |
第六章 斜绿泥石的罩盖与夹带对锡石浮选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
6.1 斜绿泥石对锡石表面的罩盖作用及机理研究 |
6.1.1 锡石与斜绿泥石之间EDLVO理论计算 |
6.1.2 颗粒间作用行为SEM-EDS分析 |
6.2 斜绿泥石在锡石浮选中的夹带作用及机理研究 |
6.2.1 斜绿泥石粒度对夹带行为的影响 |
6.2.2 起泡剂浓度对夹带行为的影响 |
6.2.3 矿浆浓度对夹带行为的影响 |
6.3 斜绿泥石与锡石浮选分离研究 |
6.3.1 反浮选试验研究 |
6.3.2 铝离子的作用机理研究 |
6.4 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4)微细粒锡石高效回收工艺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锡资源概况 |
1.1.1 锡石的基本性质及用途 |
1.1.2 锡矿资源分布特点 |
1.2 锡石选矿研究进展 |
1.2.1 锡石选矿研究现状 |
1.2.2 微细粒锡石浮选工艺研究现状 |
1.2.3 微细粒锡石浮选捕收剂研究现状 |
1.3 双液浮选法简介 |
1.3.1 双液浮选的理论基础 |
1.3.2 实现双液浮选分离矿物的条件 |
1.3.3 双液浮选在处理微细物料方面的优点 |
1.4 选题的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试样制备 |
2.1.1 实际矿物试样制备 |
2.1.2 纯矿物试样制备 |
2.2 药剂与仪器设备 |
2.2.1 试验药剂 |
2.2.2 试验仪器设备 |
2.3 研究方法 |
2.3.1 纯矿物浮选试验研究 |
2.3.2 实际矿物双液浮选试验研究 |
2.3.3 “浮—重—磁”联合工艺流程试验研究 |
2.3.4 Zeta电位测定 |
2.3.5 吸附量测定 |
2.3.6 红外光谱测试 |
2.3.7 接触角测定 |
第三章 矿石工艺特性分析 |
3.1 矿石化学成分 |
3.2 矿物组成及含量 |
3.3 主要矿物的产出形式 |
3.4 矿石结构构造 |
3.4.1 矿石结构 |
3.4.2 矿石构造 |
3.5 锡石的嵌布粒度 |
3.6 主要矿物的镜下鉴定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试验方案选择 |
4.1 常规浮选试验 |
4.1.1 捕收剂用量对常规浮选的影响 |
4.1.2 组合捕收剂配比对常规浮选的影响 |
4.1.3 常规浮选开路试验 |
4.2 双液浮选探索试验 |
4.2.1 捕收剂种类及用量对双液浮选的影响 |
4.2.2 煤油用量对双液浮选的影响 |
4.2.3 搅拌强度对双液浮选的影响 |
4.2.4 “脱泥—再磨”对双液浮选的影响 |
4.2.5 双液浮选开路试验 |
4.3 试验方案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浮-磁-重”联合工艺优化试验 |
5.1 锡石浮选特性研究 |
5.2 捕收剂优化 |
5.2.1 捕收剂种类及用量 |
5.2.2 辅助捕收剂种类及用量 |
5.2.3 组合捕收剂配比 |
5.3 浮选开、闭路试验 |
5.3.1 浮选开路试验 |
5.3.2 浮选闭路试验 |
5.4 磁选条件试验 |
5.5 摇床条件试验 |
5.6 全流程闭路试验 |
5.6.1 现场药剂全流程闭路试验 |
5.6.2 新药剂全流程闭路试验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作用机理试验研究 |
6.1 纯矿物浮选行为试验研究 |
6.1.1 捕收剂GYB+731对锡石浮选的影响 |
6.1.2 捕收剂CS-6+P86对锡石浮选的影响 |
6.1.3捕收剂JLS-1~#+P86对锡石浮选的影响 |
6.1.4 不同pH值下锡石的浮选行为 |
6.2 捕收剂作用下锡石表面润湿性的测定 |
6.3 捕收剂作用下矿物表面Zate电位的测定 |
6.4 捕收剂在锡石表面吸附量的测定 |
6.5 锡石与捕收剂作用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锡粗精矿精选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锡的性质及用途 |
1.2 国内外锡资源概况 |
1.2.1 国外锡资源分布概况及特点 |
1.2.2 我国锡资源分布概况及特点 |
1.3 国内外锡矿选矿 |
1.3.1 重选 |
1.3.2 浮选 |
1.3.3 其他选矿方法 |
1.4 锡石选矿未来的发展方向 |
1.5 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5.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样、药剂、仪器及试验方法 |
2.1 试验矿样 |
2.1.1 实际矿样的采集与制备 |
2.1.2 单矿物的制备 |
2.2 试验药剂 |
2.3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4 试验方法 |
2.4.1 实际矿样试验方法 |
2.4.2 动电位测量 |
2.4.3 润湿角测量 |
2.4.4 吸附量测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矿石性质 |
3.1 原矿性质 |
3.1.1 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3.1.2 X射线-衍射分析 |
3.1.3 粒度筛析 |
3.2 纯矿物矿石性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原矿重选试验 |
4.1 螺旋溜槽试验 |
4.1.1 螺旋溜槽分选探索试验 |
4.1.2 螺旋溜槽精选试验 |
4.1.3 螺旋溜槽精选中尾矿再选试验 |
4.2 溜槽中矿和尾矿摇床分选试验 |
4.2.1 一段摇床分选条件试验 |
4.2.2 摇床中矿再磨再选试验 |
4.3 螺旋溜槽-摇床重选扩大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重选尾矿浮选试验 |
5.1 重选尾矿性质研究 |
5.1.1 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5.1.2 X射线-衍射分析 |
5.1.3 粒度筛析 |
5.2 浮选探索试验 |
5.2.1 捕收剂种类试验 |
5.2.2 抑制剂种类试验 |
5.2.3 活化剂试验 |
5.2.4 提高精矿品位和回收率探索试验 |
5.3 锡石浮选条件试验 |
5.3.1 pH值试验 |
5.3.2 活化剂用量试验 |
5.3.3 抑制剂用量试验 |
5.3.4 捕收剂用量试验 |
5.3.5 辅助捕收剂P86用量试验 |
5.3.6 矿浆浓度试验 |
5.3.7 精选次数试验 |
5.3.8 扫选次数试验 |
5.4 浮选开路试验 |
5.5 浮选闭路试验 |
5.6 全流程试验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浮选药剂作用机理研究 |
6.1 细粒锡石表面性质 |
6.1.1 表面润湿性 |
6.1.2 表面电性 |
6.1.3 溶解性 |
6.2 浮选药剂与细粒锡石表面的吸附特性及作用机理 |
6.2.1 JSY-19在细粒锡石表面的吸附特性 |
6.2.2 硝酸铅对细粒锡石浮选的活化作用机理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6)锡细泥矿石综合回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锡石的性质及锡的用途 |
1.1.1 锡石的性质 |
1.1.2 锡的用途 |
1.2 锡细泥选矿研究现状 |
1.2.1 锡细泥的成因及特点 |
1.2.2 锡细泥选矿方法简介 |
1.2.3 锡细泥浮选工艺研究现状 |
1.2.4 锡细泥浮选药剂概述 |
1.3 选择性絮凝浮选技术简介及絮凝剂的理论研究 |
1.3.1 选择性絮凝浮选技术简介 |
1.3.2 絮凝剂的理论研究 |
1.4 超声波预处理技术在选矿中的应用现状 |
1.5 选题的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实验设备、药剂、矿样及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备及仪器 |
2.2 实验药剂 |
2.3 矿样制备 |
2.4 实验研究方法 |
第三章 人工混合矿选择性分散絮凝行为的研究 |
3.1 无药剂自然沉降实验 |
3.2 人工混合矿的选择性分散工艺实验 |
3.2.1 混合矿物分散剂种类及用量实验 |
3.2.2 搅拌时间及搅拌强度对混合矿物分散的影响 |
3.3 人工混合矿的选择性絮凝工艺实验 |
3.3.1 絮凝剂种类及pH值对人工混合矿选择性絮凝的影响 |
3.3.2 APAM絮凝剂用量实验 |
3.3.3 搅拌时间及搅拌强度对人工混合矿絮凝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际矿石分选实验研究 |
4.1 矿石性质 |
4.2 分散剂对实际矿石浮选的影响 |
4.2.1 分散剂种类及用量实验 |
4.2.2 CMC+水玻璃组合分散剂用量实验 |
4.2.3 CMC+水玻璃组合分散剂比例实验 |
4.3 絮凝剂对实际矿石浮选的影响 |
4.3.1 不同矿浆pH值下的絮凝剂种类实验 |
4.3.2 APAM絮凝剂用量实验 |
4.4 金属离子对实际矿石浮选的影响 |
4.5 捕收剂对实际矿石浮选的影响 |
4.5.1 捕收剂种类实验 |
4.5.2 组合捕收剂用量实验 |
4.5.3 组合捕收剂比例实验 |
4.6 超声波预处理对实际矿石浮选的影响 |
4.6.1 超声波-浮选工艺制度的确定 |
4.6.2 不同功率与时间的超声处理对浮选的影响 |
4.7 实际矿石浮选动力学实验 |
4.8 实际矿石精选试验 |
4.8.1 浮选法精选锡开路实验 |
4.8.2 摇床重选法精选锡开路实验 |
4.9 实际矿石综合回收闭路试验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机理研究 |
5.1 药剂对矿物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分析 |
5.1.1 分散剂对矿物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 |
5.1.2 絮凝剂APAM对矿物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 |
5.1.3 捕收剂对矿物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 |
5.2 捕收剂在矿物表面吸附量的分析 |
5.3 药剂与矿物表面作用前后红外光谱的研究分析 |
5.3.1 分散剂与矿物作用后红外光谱变化的研究 |
5.3.2 絮凝剂与矿物作用后红外光谱变化的研究 |
5.3.3 矿物与组合捕收剂作用后红外光谱变化的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羟肟酸类捕收剂与细粒锡石的作用机理及浮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文献综述 |
1.1 锡矿物的资源概况 |
1.1.1 锡金属矿的性质和用途 |
1.1.2 锡矿的分布及资源现状 |
1.2 锡石选矿的研究现状 |
1.2.1 锡石重选 |
1.2.2 锡石浮选 |
1.3 细粒矿物浮选新理论及发展方向 |
1.3.1 矿物颗粒的相互作用及机理研究 |
1.3.2 颗粒气泡的相互作用研究 |
1.3.3 锡石浮选药剂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案 |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的思路及方案 |
2 实验研究方法 |
2.1 试验样品采集 |
2.1.1 纯矿物来源及性质 |
2.1.2 实际矿样的来源 |
2.2 试验药剂和设备 |
2.3 研究方法 |
2.3.1 单矿物浮选实验 |
2.3.2 动电位测试 |
2.3.3 红外光谱测试分析 |
2.3.4 吸附量测定 |
3 细粒锡石、方解石和石英的浮选行为研究 |
3.1 不同捕收剂体系下矿物浮选行为研究 |
3.1.1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矿物浮选行为研究 |
3.1.2 十二烷基磺酸钠对矿物浮选行为研究 |
3.1.3 水杨醛肟酸对矿物浮选行为研究 |
3.1.4 烷基羟肟酸体系下矿物浮选行为研究 |
3.1.5 水杨羟肟酸对矿物浮选行为研究 |
3.1.6 组合捕收剂对矿物浮选行为研究 |
3.2 组合羟肟酸药剂体系下,金属离子对细粒锡石浮选的影响 |
3.2.1 Ca~(2+)对细粒锡石浮选的影响 |
3.2.2 Mg~(2+)对细粒锡石浮选的影响 |
3.2.3 Pb2+对细粒锡石浮选的影响 |
3.2.4 Fe~(3+)对细粒锡石浮选的影响 |
3.2.5 Fe~(2+)对细粒锡石浮选的影响 |
3.2.6 Al~(3+)对细粒锡石浮选的影响 |
3.3 组合羟肟酸药剂浮选分离锡石与石英 |
3.4 组合羟肟酸药剂分离锡石和方解石时抑制剂的选择 |
3.4.1 CMC对矿物浮选的影响 |
3.4.2 六偏磷酸钠对矿物浮选的影响 |
3.4.3 木质素对矿物浮选的影响 |
3.4.4 人工混合矿的浮选分离 |
3.5 本章小结 |
4 锡石与药剂的作用机理研究 |
4.1 电负性计算 |
4.2 溶液化学计算分析 |
4.3 方解石的溶解度计算分析 |
4.4 动电位测试 |
4.5 红外光谱测试分析 |
4.6 吸附量的测定 |
4.7 本章小结 |
5 云南某锡石重选尾矿中锡的综合回收研究 |
5.1 矿石性质 |
5.2 脱硫试验 |
5.2.1 脱硫硫酸用量试验 |
5.2.2 脱硫硫酸铜用量试验 |
5.3 浮锡条件试验 |
5.3.1 抑制剂种类及用量试验 |
5.3.2 捕收剂种类及用量试验 |
5.4 浮选开路试验 |
5.5 浮选闭路试验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浮选调浆的界面效应及过程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图清单 |
表清单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2 浮选调浆的界面效应 |
1.3 搅拌调浆问题分析 |
1.4 微细粒浮选改善方法 |
1.5 调浆方法和设备研究现状 |
1.6 搅拌槽内流场特性的研究进展 |
1.7 课题的提出 |
1.8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调浆对浮选及其动力学的影响 |
2.1 调浆对煤泥浮选及其动力学的影响 |
2.2 微细粒铝土矿调浆浮选试验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微细粒铝土矿调浆的界面效应研究 |
3.1 铝土矿表面药剂吸附研究 |
3.2 微细粒铝土矿聚团粒度分析 |
3.3 聚团选择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搅拌槽流场的数值模拟和优化 |
4.1 计算流体力学理论与模型 |
4.2 数值模拟步骤 |
4.3 搅拌槽内流场的数值模拟 |
4.4 搅拌槽内流场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 搅拌槽结构设计与优化 |
4.6 不同搅拌型式下流场的综合评价 |
4.7 本章小结 |
5 浮选调浆机理研究 |
5.1 搅拌槽中流体动力学特性分析 |
5.2 颗粒间的相互作用 |
5.3 颗粒的聚团和破坏动力学研究 |
5.4 药剂的分散和乳化 |
5.5 固液两相间的传质 |
5.6 本章小结 |
6 高效调浆与柱式浮选试验研究 |
6.1 低品位铝土矿浮选 |
6.2 煤泥浮选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从锡尾矿中回收有价金属的进展及相关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锡矿山尾矿综合利用潜力分析 |
2 从锡矿山尾矿中综合回收有价金属的研究进展 |
2.1 多金属锡尾矿再选的研究现状 |
2.2 锡尾矿中微细粒锡石及锡矿泥回收的研究现状 |
3 锡矿山尾矿的特点及难选的原因 |
4 思考及建议 |
5 结 语 |
(10)组合捕收剂浮选细粒锡石作用机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序言 |
1.2 锡石的选矿工艺 |
1.2.1 锡石的重选 |
1.2.2 锡石的浮选 |
1.2.3 锡石浮选新技术的研究 |
1.3 论文工作的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试样、药剂、仪器及试验方法 |
2.1 试验矿样 |
2.1.1 单矿物的制备与性质 |
2.1.2 实际矿石性质 |
2.2 试剂与仪器 |
2.2.1 试剂 |
2.2.2 仪器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单矿物浮选实验 |
2.3.2 实际矿石浮选试验 |
2.3.3 动电位测试 |
2.3.4 红外光谱测定 |
第三章 浮选分离研究 |
3.1 单矿物浮选研究 |
3.1.1 不同捕收剂作用下pH值对单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3.1.2 捕收剂用量对锡石可浮性的影响 |
3.1.3 抑制剂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3.2 人工混合矿浮选分离研究 |
3.3 小结 |
第四章 实际矿石浮选试验 |
4.1 工艺矿物学研究 |
4.1.1 原矿化学多元素分析 |
4.1.2 原矿物相分析 |
4.1.3 矿石矿物组成 |
4.1.4 主要矿物的嵌布粒度 |
4.1.5 锡石SnO_2的选矿工艺特性 |
4.1.6 锡在矿石中的赋存状态 |
4.2 原则流程的确定 |
4.3 锡石选别前的准备作业 |
4.3.1 硫化矿选别试验 |
4.3.2 磁性矿物选别试验 |
4.3.3 分级及脱泥试验 |
4.4 锡石的选别试验 |
4.4.1 粗粒锡石重选 |
4.4.2 细粒锡石浮选 |
4.4.2.1 粗选捕收剂种类及用量试验 |
4.4.2.2 辅助捕收剂搅拌时间试验 |
4.4.2.3 粗选介质调整剂种类及用量试验 |
4.4.2.4 粗选脉石抑制剂种类及用量试验 |
4.4.2.5 粗选浓度试验 |
4.4.2.6 浮锡开路试验 |
4.4.2.7 浮锡闭路试验 |
4.5 全流程试验结果 |
4.6 小结 |
第五章 药剂与矿物表面作用机理研究 |
5.1 锡石晶体结构与表面性质 |
5.2 动电位测定 |
5.2.1 锡石的Zeta电位与pH的关系 |
5.2.2 捕收剂浓度对锡石的Zeta电位的影响 |
5.3 药剂与矿物作用的红外光谱分析 |
5.3.1 ZF药剂与锡石的红外光谱分析 |
5.3.2 辅助捕收剂与锡石的红外光谱分析 |
5.3.3 组合捕收剂与锡石的红外光谱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用改进的聚丙烯酰胺絮凝剂从锡石-石英混合物料选择性絮凝锡石(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细粒矿物分选技术研究进展[J]. 陈文胜,付君浩,韩海生,穆迎迎,高建德.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0(04)
- [2]都龙微细粒锡石浮选新型捕收剂试验研究[D]. 柏帆.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3]锡石与方解石、斜绿泥石的浮选分离基础研究[D]. 陈禹蒙.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 [4]微细粒锡石高效回收工艺与机理研究[D]. 徐晓衣. 江西理工大学, 2018(01)
- [5]锡粗精矿精选试验研究[D]. 赵泓铭.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6]锡细泥矿石综合回收工艺研究[D]. 王骆宾. 江西理工大学, 2016(06)
- [7]羟肟酸类捕收剂与细粒锡石的作用机理及浮选研究[D]. 王佩佩. 中南大学, 2013(05)
- [8]浮选调浆的界面效应及过程强化研究[D]. 黄根. 中国矿业大学, 2013(07)
- [9]从锡尾矿中回收有价金属的进展及相关建议[J]. 叶国华,童雄,路璐. 金属矿山, 2010(06)
- [10]组合捕收剂浮选细粒锡石作用机理及应用研究[D]. 张慧. 中南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