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江中永生——记“抗洪英雄”高建成(论文文献综述)
夏莲[1](2011)在《我国自然灾害报道中典型人物报道的框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在国家遭受自然灾害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媒体塑造的典型人物。面临灾害时,典型人物勇敢无畏的奉献精神能激发大众的积极情绪,增加人们战胜灾害的信念,这对救援工作和灾后重建有着积极的作用。我国自然灾害报道中的典型人物报道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高大全”报道模式发展到“片面完美”模式,最后发展到人文关怀模式。笔者查阅资料了解到,我国自然灾害报道中的典型人物最早是在1998年的抗洪报道中出现的,此后的“非典”报道、2008年的抗冰雪报道、汶川地震报道、玉树地震报道、舟曲泥石流报道中也涌现了大量的典型人物。本文利用框架理论研究了这儿次灾害报道中的典型人物报道,总结了三种不同的报道框架:“神”化英雄报道框架、“片面完美”报道框架、人文关怀报道框架。本研究采用了钟蔚文、臧国仁在《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一书中提出的文本框架高、中、低三层结构分析的方法,从这三层结构入手研究我国自然灾害报道中典型人物所采用的儿种报道框架是如何建构的。在研究内容上,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概述框架理论、自然灾害报道及典型人物报道,对其起源、定义及发展状况等进行了简单的叙述。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主要运用框架分析的方法对1998年的抗洪报道、“非典”报道、2008年的抗冰雪报道、汶川地震报道、玉树地震报道、舟曲泥石流报道中的典型人物报道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了三种报道框架,并从高、中、低三层结构分别对这三种报道框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三部分是总结,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报道中的典型人物报道的三种框架的分析,总结了报道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典型人物报道未来发展的方向。
孙茂庆,张农科,侯家才,郭嘉[2](1998)在《大江中永生——记“抗洪英雄”高建成》文中研究指明 8月12日,中央军委江泽民主席签发命令,授予在抗洪抢险中为救群众和战友英勇牺牲的空军某高炮团指导员高建成"抗洪英雄"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军官兵向他学习。8月13日上午,当长江第五次洪峰向湖北荆江逼近的关键时刻,江主席来到了长江大堤,来到了抗洪军民中间。江主席在讲话中,深情
周晓瑾[3](2018)在《《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文中指出《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是党的政治宣传的具体方式之一,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宣传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思想宝库。但是,时代的发展却暴露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局限性,民众主体意识的高涨、价值观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勃兴、使《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巨大挑战,于此,非改进其报道无以阻止《人民日报》“英模报道”之颓势。本文在绪论部分梳理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研究的历史和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第一章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并介绍了《人民日报》创刊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其“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与报道栏目变化。第二章分析了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情况。通过结合不同时期《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数量和类型的变化统计表,分析了变化的整体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在第三章中,论文分时期呈现了英模报道数量变化和英模报道类型变化、分析了报道英模的形象变化和形象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形象变化造成的社会效应。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构成的挑战和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具体而言,《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宣传理论更新的挑战、社会价值多元和英模精神单一的挑战以及政治宣传效应衰退的挑战。应对挑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其次,要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再次,要改进报道方式、技巧和风格,最后,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英模报道的实效性。
付晓晓[4](2014)在《灾难报道的英雄叙事——以《人民日报》为例对不同历史时期灾难话语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大陆主流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时常采用英雄叙事的话语策略,塑造关于灾难的特定话语。不同历史时期的灾难话语因具体社会情境而变化,与意识形态密切勾连。在依附于意识形态的总体逻辑之下,灾难报道的英雄叙事可以起到遮蔽社会失序状态、动员社会大众的作用。
范海松[5](2008)在《大江中永生——记“抗洪英雄”高建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8月12日,中央军委江泽民主席签发命令,授予在抗洪抢险中为救群众和战友英勇牺牲的空军某高炮团指导员高建成"抗洪英雄"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军官兵向他学习。
裴鸣,吴迪[6](2014)在《英雄人物家庭观念变迁研究——以《人民日报》灾难报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一、引言新闻事业产生以来,英雄人物便有了"媒介形象"。在新闻媒介中,我们的媒体特别是党媒塑造了很多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媒介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呈现出了时代应有的特色与痕迹。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新闻方式,英雄人物隶属于典型人物,但又高于典型人物。而灾难报道本身具有破坏性,灾难事件中的英雄人物塑造也经历了一段发展历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传播内外部机制的变化,英雄形象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对1998年以后发生的
孙茂庆,张农科,候家才[7](1998)在《大江中永生──“抗洪英雄”高建成》文中研究说明
洪文军[8](2015)在《触摸英雄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文中指出对于世界,你是一名士兵;对于母亲,你是整个世界。仰望英雄,仰望星空,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辉与美丽,让我们倍增了前行的信心与力量。1."父母为我费了多少苦心才使我们成人,尤其是我那慈爱的母亲,我当年是瞒了她出国的。我的妹妹时常写信告诉我,母亲天天为了惦念她在异国的爱儿而流泪,我现在也懊悔此次在家乡工作时竟不去见她老人家一面,到如今已是死生永别了。前日父亲来时我还活着,而他日来时只能看到他的爱儿的尸体了。我想起了我死后父母的悲伤,我也不觉流泪了……"行将就义,陈觉内心对父母的愧疚,字字泣血,肝肠寸断。他写给妻子
刘伯韧[9](1999)在《典型报道亦可写短些》文中研究说明1991年10月27日,首届“中国新闻奖”36名复评委员在南京向新闻界同行发出呼吁:要多发短消息,减少长通讯。 时至今日,我国许多报纸上出现的新闻通讯,较之以往,数量少了些,篇幅也短了些;但那些以通讯体裁写成的典型报道,其篇幅仍然很长。本文仅以1998年报纸上发表的部分典型报道为例予以分析,笔者认为,典型报道亦可写短些。
郭婷[10](2017)在《《人民日报》1998年与2016年抗洪救灾报道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7月初开始,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重大灾难的发生总是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媒体成为了民众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人民日报》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这样重大灾难新闻中的表现如何?与1998年的抗洪救灾报道相比有什么不同?引发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官方媒体在之后的灾难新闻报道中又该怎么样去改进和发展?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去回答这些问题。首先,本文以《人民日报》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1998年和2016年的抗洪救灾报道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在灾难报道中对于灾情的报道信息由单一转向全面,而且更倾向于客观;整体的报道方向由政府和党的救灾宣传转向为民众对灾难的认知;报道手法也比原来更加的细腻和生动,展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其次,本文探究了发生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在于18年间我国的外部社会背景和内部媒介生态发生的巨大变化。从外部社会背景来说,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国际形势和国内外舆论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主要的社会因素都影响着传媒报道方式和内容的变化和发展。从内部媒介生态来说,新媒体的崛起、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搏弈、新闻从业人员素养的不断提升等因素也使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做出了一些改变。最后,通过总结和反思,本文认为《人民日报》在抗洪救灾报道中的表现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人民日报》应与新媒体相互配合,一起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坚持信息公开透明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受众需求;保持“喉舌”功能,彰显平民化。这样才能使得《人民日报》能够在坚守党的舆论阵地的同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二、大江中永生——记“抗洪英雄”高建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江中永生——记“抗洪英雄”高建成(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自然灾害报道中典型人物报道的框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材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2章 框架理论综述 |
2.1 框架理论的源起 |
2.2 新闻框架(news frames) |
2.3 本文中采用的理论框架 |
第3章 自然灾害报道及典型人物报道概说 |
3.1 典型人物报道 |
3.1.1 典型人物报道的源起、概念及特点 |
3.1.2 典型人物报道综述 |
3.2 自然灾害报道及其新闻价值 |
3.2.1 灾害的定义及分类 |
3.2.2 自然灾害报道的定义及其新闻价值 |
3.2.3 自然灾害报道综述 |
3.3 我国自然灾害报道中的典型人物报道概说 |
第4章 "神"化英雄的报道框架——1998年抗洪典型人物报道 |
4.1 框架的高层结构:主题框架及其意义世界 |
4.1.1 主题设置与报道框架 |
4.1.2 主题建构下的意义世界 |
4.2 框架的中层结构:人物选择、新闻材料与写作手法 |
4.2.1 以军人为主的典型人物 |
4.2.2 新闻材料:英雄事迹、生活表现及亲友表现 |
4.2.3 文学写作手法:故事化、情节化 |
4.3 框架的低层结构:高频词汇与报道基调 |
4.4 "神"化英雄框架的特点 |
4.4.1 典型人物形象单一 |
4.4.2 把人塑造成神 |
4.4.3 宣传味重,新闻性弱 |
4.4.4 长篇幅报道 |
4.5 "神"背后的推手 |
4.5.1 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 |
4.5.2 时代的需求 |
4.5.3 保守的媒体环境 |
第5章 "片面完美"报道框架——2003年"非典"典型人物报道 |
5.1 框架的高层结构:主题框架与意义解读 |
5.1.1 主题设置与报道框架 |
5.1.2 意义解读 |
5.2 框架的中层结构:人物选择、新闻材料与写作手法 |
5.2.1 典型人物选择:医护人员 |
5.2.2 报道材料以工作表现为主 |
5.2.3 写作手法以简单客观的叙述为主 |
5.3 框架的低层结构:关键词与报道基调 |
5.4 从"高大全"到"片面完美"转变的原因 |
第6章 人文关怀报道框架——2008年冰雪灾害报道、汶川地震报道、2010年玉树地震报道、舟曲泥石流报道中的典型人物报道 |
6.1 框架的高层结构:主题框架与意义解读 |
6.1.1 主题设置与报道框架 |
6.1.2 主题建构下的意义世界 |
6.2 框架的中层结构:人物及材料选择 |
6.2.1 典型人物选择:万花筒式的人物群像 |
6.2.2 报道材料:展现人性闪光点的小故事 |
6.3 框架的低层结构:高频词汇与报道基调 |
6.4 平凡人物成为英雄的原因 |
6.4.1 媒介环境的变迁 |
6.4.2 时代的变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3)《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
(一)研究方法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政治宣传与《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概述 |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在苏联的实践 |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
第二节《人民日报》的创刊 |
一、创刊及发展 |
二、功能地位 |
第三节《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 |
二、“英模报道”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栏目变化 |
第二章 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 |
第一节 历年英模报道总量统计 |
一、报道统计概述 |
二、报道数量与分布 |
第二节 英模构成的类型分布 |
一、英模行业结构分布 |
二、英模性别结构分析 |
三、英模的政治面貌结构统计 |
第三节 英模报道的品质结构分析 |
一、政治品质 |
二、劳动品质 |
三、道德品质 |
第三章 《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演变 |
第一节 建国头十七年《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数量变化 |
二、英模形象 |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
四、社会效应 |
第二节 极“左”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数量变化 |
二、英模形象 |
三、变化原因分析 |
四、社会效应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报道数量变化 |
二、形象分析 |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
四、社会效应 |
第四章 《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挑战及其应对 |
第一节 英模报道的挑战 |
一、新时代需要新宣传理论 |
二、社会价值观多元,英模精神单一 |
三、政治宣传的效应衰退 |
第二节 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方法 |
二、群众路线理论的实践与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 |
三、改进报道方式、技巧、风格 |
四、新媒体技术运用与提升英模报道实效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1950 年—1965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附录二:1966 年—1976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附录三:1977 年—2002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灾难报道的英雄叙事——以《人民日报》为例对不同历史时期灾难话语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雄叙事:作为灾难报道的话语策略 |
二、不同历史时期灾难话语的变迁 |
1、唐山地震 |
2、九八洪水 |
3、汶川地震 |
三、遮蔽与动员:灾难话语的意识形态属性 |
(6)英雄人物家庭观念变迁研究——以《人民日报》灾难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英雄人物“家庭观念”的媒介形象变迁 |
(一) 毫无“人性”的英雄 |
(二) “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英雄 |
(三) “内心情感外化”的英雄 |
(四) “有普通人的普通行为”的英雄 |
三、英雄人物家庭观念变化的动因分析 |
(一) 传播观念的嬗变 |
(二) 报道方式的内在要求 |
(三) 社会责任意识的凸显 |
(10)《人民日报》1998年与2016年抗洪救灾报道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灾难报道研究现状 |
(二)《人民日报》灾难报道研究现状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样本选择 |
(四)类目建构 |
第一章 1998年与2016年抗洪救灾报道对比分析 |
第一节 1998年与2016年抗洪救灾报道内容对比分析 |
一、1998 年与2016年报道主题分析及对比 |
二、1998 年与2016年报道体裁分析及对比 |
三、1998 年与2016年报道倾向分析及对比 |
四、1998 年与2016年报道主角分析及对比 |
第二节 1998年与2016年抗洪救灾相似主题报道的文本对比分析 |
一、对灾情报道的文本对比分析 |
二、对典型人物塑造的文本对比分析 |
三、领导人慰问救灾类报道的文本对比分析 |
第二章 1998年与2016年抗洪救灾报道对比总结 |
第一节 1998年与2016年抗洪救灾报道的相同之处 |
一、党和政府的宣传报道占据重要主体地位 |
二、塑造正面典型,弘扬社会正能量 |
三、着重塑造军人的正面形象,报道救援抢险 |
第二节 1998年与2016年抗洪救灾报道对比变化 |
一、灾情报道更加全面 |
二、报道理念:救灾宣传-灾难认知 |
三、报道手法更加丰富生动 |
四、报道倾向:正面为主,逐渐偏向客观 |
五、报道内容:逐渐凸显人文关怀 |
第三章 1998年到2016年抗洪救灾报道变化的原因探析 |
第一节 外部社会背景发生的巨变 |
一、不同特殊政治时期改变的需要 |
二、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 |
三、科技迅猛发展对报道方式的改变 |
四、诸多灾难事件报道后的反思教训 |
第二节 内部媒介生态的日益改变 |
一、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冲击 |
二、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博弈 |
三、新闻从业人员素养的提高 |
四、受众需求和媒体发展的需要 |
第四章 关于我国抗洪救灾报道的反思 |
一、与新媒体相互配合 |
二、坚持信息及时公开透明原则 |
三、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受众需求 |
四、保持“喉舌”功能,彰显平民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大江中永生——记“抗洪英雄”高建成(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自然灾害报道中典型人物报道的框架分析[D]. 夏莲. 陕西师范大学, 2011(10)
- [2]大江中永生——记“抗洪英雄”高建成[J]. 孙茂庆,张农科,侯家才,郭嘉. 防汛与抗旱, 1998(04)
- [3]《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D]. 周晓瑾.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4]灾难报道的英雄叙事——以《人民日报》为例对不同历史时期灾难话语的分析[J]. 付晓晓. 新闻世界, 2014(07)
- [5]大江中永生——记“抗洪英雄”高建成[J]. 范海松. 党史天地, 2008(Z1)
- [6]英雄人物家庭观念变迁研究——以《人民日报》灾难报道为例[J]. 裴鸣,吴迪.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10)
- [7]大江中永生──“抗洪英雄”高建成[J]. 孙茂庆,张农科,候家才. 北京教育, 1998(S1)
- [8]触摸英雄内心最柔软的地方[J]. 洪文军. 新湘评论, 2015(15)
- [9]典型报道亦可写短些[J]. 刘伯韧. 新闻前哨, 1999(09)
- [10]《人民日报》1998年与2016年抗洪救灾报道对比研究[D]. 郭婷. 兰州大学,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