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酸浓缩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分析法测定水样中微量金属元素(论文文献综述)
陆妍[1](2018)在《电化学富集/转移技术用于近岸海水中铜离子的检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洋拥有优越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近岸海域由于受陆地、海洋和人类活动的多重影响,成为污染最严重的海洋区域。铜作为一种生命必需元素,广泛参与海洋生物体内各种酶的形成,同时也会参与海洋系统中的碳氮循环以及铁运输等过程。因此,为更深入探究铜离子(Cu2+)在海洋系统尤其是近岸海域中的循环变化情况,需要发展灵敏准确的方法对Cu2+进行分析检测。目前,国际上已有多种检测水体中Cu2+的方法,例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离子色谱法和电化学方法等。但大多数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样品前处理,如去浊去色、提纯、富集等。常用的富集方法有吸附法、萃取法、沉淀与共沉淀等等,但这些方法都存在需要大量的化学试剂,操作繁琐费时,重现性不好,不易实现自动化分析等缺点。电化学方法除了灵敏度高、分离性好以及仪器能小型化、便携化等特点外,作为预处理方法也具有一定优势,如增强分析信号,减小基质干扰等。目前电化学方法作为前处理富集手段已被用来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无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方法联用。本论文针对目前海水中Cu2+检测所存在的介质背景干扰严重、富集效率低下、仪器大型化和前处理过程操作复杂等问题,研发了两种电化学富集/介质转移便携装置,并将其应用于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电化学溶出伏安法定量检测实际样品的前处理过程,实现对海水中Cu2+的灵敏准确分析。研究工作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电化学介质转移用于混浊水体中铜离子的检测研究。采用电化学和标准比色法联用检测Cu2+。电化学沉积作为预处理及介质转移分离步骤,分光光度法作为Cu2+定量检测方法。联用方法能消除Cu2+所在介质的背景干扰,检测浑浊或有色水样中的Cu2+。在电化学介质转移过程中,Cu2+在电位从10mL浑浊有色水样中被转移到10 mL空白缓冲溶液中,继而用国标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法(HJ 485-2009)进行定量检测。在使用裸玻碳电极的实验条件下,检测Cu2+的线性范围是16~160 μmol/L,检出限为2.5 μmol/L。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重复性,同时通过加标回收率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并已成功应用于实际混浊水体中Cu2+的测定。2.电化学富集用于标准海水中铜离子的检测研究。为了进一步提高电极的富集效率,设计了包含一个内置大直径工作电极(9 mm的玻碳片电极,GCP)的大体积电解池。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电极的有效面积,在电极上修饰上平均粒径为40 nm金纳米颗粒(AuNPs)。对富集前后的溶液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利用该电解池,裸玻碳片富集600 s的效率从先前体系的1%提高为9.4%,修饰上AuNPs的玻碳片富集600 s的效率提高为18.6%。在最优实验条件下,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分别是10~100 nmol/L和100~1000 nmol/L,检测限是6.5 nmol/L。该方法已被成功应用于不同盐度标准海水样品中Cu2+的检测。3.电化学富集/转移用于实际海水中铜离子的检测研究。为了进一步提高检测体系的富集效率,设计了集富集溶出于一体的多功能电化学池,并用于海水中Cu2+的检测研究。多功能电化学池主要包括大体积富集池、小体积溶出池和大直径工作电极三个部分,先采用修饰金纳米颗粒的玻碳片(AuNPs/GCP)为工作电极(工作直径9 mm),在富集池中对100 mL水样富集600 s,然后于溶出池中以700μL的溶出液中进行溶出,再用二甲酚橙(XO)作为显色剂进行吸光度的测定。对显色剂的显色时间、显色pH和显色剂的用量等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最优条件下结合富集和介质转移方法之后,介质中的Cu2+浓度约提升为原溶液中的30倍,该体系被成功应用于实际海水中Cu2+的检测,检测结果与ICP-MS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并已成功应用于黄海海水连续8天的定点检测。
许兰淑,周金池[2](2016)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环境及食品样品中痕量元素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环境及食品样品中痕量元素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主要涉及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中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包括干法、湿法和微波消解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环境样品中痕量元素的样品前处理新方法(包括固相萃取、在线富集和超声波辅助技术等)和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食品中痕量元素的前处理新方法(包括浊点萃取法、悬浮液进样法和紫外光解法等)。
钱良友[3](2015)在《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其对痕量钯的吸附性能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由于纳米二氧化硅的化学活性好、表面积大、吸附容量高,在化学、力学和生物学等方面显示出很高的活性而被广泛关注,在分析检测中常被用作固相萃取剂。但是,在酸性条件下,纳米二氧化硅容易凝聚成团和失去活性。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本实验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化学修饰,用改性后的纳米二氧化硅作为分离富集材料,以原子吸收光谱法为检测手段,对药品酒石酸唑吡坦和环境水样中的钯进行预富集与测定,由此建立了简便、高效、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结果准确的检测痕量钯的新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全面综述了测定痕量金属元素的意义及方法,对常用的分离富集方法、吸附材料做了简要介绍,重点对纳米二氧化硅的特性、应用以及制备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2.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二氧化硅,再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化学修饰,并运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对其修饰前后进行表征。以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为检测手段,系统研究了在静态条件下改性纳米SiO2对痕量钯的吸附性能,探讨了钯在改性纳米SiO2上的最佳吸附条件和饱和吸附容量。该法应用于地质标准参考物质(批号为GBW07291)中钯的测定,实验证明此方法具有准确,灵敏,简便的特点。3.研究了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在动态条件下对痕量钯的吸附性能,并结合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酒石酸唑吡坦中痕量钯。实验优化了具体检测条件,并对方法进行了方法学验证。该方法测定痕量钯的线性范围为0.00400.0 ng/mL,相关系数为0.9992,方法的检出限为1.48 ng/mL,方法回收率在96.4%101.4%之间,钯对照品溶液(100 ng/mL)的RSD为2.6%(n=7)。该方法操作简便、迅速,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可用于酒石酸唑吡坦中痕量钯的测定。4.自制PTFE微柱,将改性纳米二氧化硅作为固定相填充在其中,接入到在线流动注射的程序中,将流动注射技术与原子吸收光谱仪联用,系统研究了在线条件下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对痕量钯的吸附性能。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500μg/L;相关系数为0.9987;检测限是0.248μg/L;采样体积为7.5 mL/次;测定100μg/L Pd(II)溶液RSD(n=7)为1.8%;流动注射分析的富集因子为45,采样频率(f)为12/h。该方法应用于不同环境水样中痕量钯的测定,结果满意。
刘郦雅,星成霞,王应高,张胜寒[4](2015)在《工业水中痕量铁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铁含量是评价锅炉给水、炉水以及蒸汽品质的主要指标。综述了近年来水中痕量铁测定方法的研究及应用。主要对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化学发光法等方法以及相关技术的联用进行了归纳和评述。概述了不同分析方法的检出限、线性范围、实际应用对象等方面,展望了痕量铁测定方法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王世豪,周广柱,王翠珍,尹鑫[5](2015)在《硒元素测定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本文总结了准金属元素硒的理化性质和在自然界中的各种存在形式,归纳了目前测定硒的不同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总结比较了不同测定方法的适用浓度范围及检出限,并对提高测定灵敏度提出方法联用等建议。为针对不同样品的最佳测定方法选择提供参考。
彭淑香[6](2015)在《分散液相微萃取—连续光源—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水样中的痕量重金属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采用一种新的测定水体中痕量重金属的方法:分散液相微萃取法(dispersiveliqμid–liqμid microextraction, DLLME)与连续光源-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CS-GFAAS)联,能够高效、高回收率、低消耗、低污染的测定环境水样中的低浓度的Cr(VI)、Pb(II)和Co(II)。论文对DLLME方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并在最佳的试验条件下,将其应用在实际水样的测定中。文章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部分:1.简单阐述了水体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与危害,以及当今样品预处理技术中不同萃取方式在测定金属方面的研究进展。特别详述作为一种新型的微萃取技术的DLLME,包括对其原理、影响因素的概述,以及其在分析痕量元素方面的应用研究。2.论文采用标准溶液优化了连续光源-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Cr(VI)的灰化温度和原子化温度,得到最佳温度为1300℃和2400℃。实验采用分散液相微萃取浓缩富集水样中痕量Cr(VI),通过乙醇的分散作用快速将吡咯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铵(APDC)-铬(VI)螯合物萃取到四氯化碳中,并优化了萃取5mL水样的条件,优化结果为: pH=2.0,温度为35℃,螯合剂0.012g/L,萃取溶剂30μL,分散剂0.5mL,萃取时间5min。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测定铬(VI)的最低检出限为0.005μg/L,线性范围为0.052.00μg/L,对浓度0.20μg/L,1.00μg/L铬(VI)标准液分别测定10次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3%和2.4%;模拟实际水样,研究环境水样中可能存在的干扰离子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误差均在10%以内,说明该法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抗干扰能力。本方法成本低、方便快速、灵敏度高、环境友好。3.建立了以APDC为螯合剂,四氯化碳为萃取溶剂,乙醇为分散剂的分散液相微萃取-连续光源-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中痕量铅的方法。并对pH值、萃取时间、温度和盐度等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考察。结果表明,DLLME萃取5mL水样的最佳条件为:pH=7,温度为55℃,螯合剂0.012g/L,萃取溶剂30μl,分散剂0.5mL。在此条件下,Pb(II)的LOD为0.15μg/L,线性范围为1.0040.00μg/L,对浓度5.00μg/L,20.00μg/LPb(II)标准液分别测定10次的RSD为4.1%和2.6%。本方法应用于自来水和河水中痕量铅的分析,加标回收率在96.8~104.6%之间,测定结果令人满意。4.建立了以APDC为螯合剂,四氯乙烯为萃取溶剂,乙醇为分散剂的分散液相微萃取-连续光源-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中痕量钴的方法。详细探讨了pH值、萃取时间、温度、盐度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DLLME萃取5mL水样的最佳条件为:pH=3,温度为40℃,APDC相对浓度0.012g/L,四氯乙烯25μl,乙醇0.5mL。在优化条了的条件下,Co(II)的LOD为0.03ug/L,线性范围为0.054.00μg/L,对浓度0.50μg/L,2.00μg/LCo(II)标准液分别测定10次的RSD为2.3%和1.7%。本方法应用于自来水、河水和湖水中痕量铅的分析,加标回收率在94.34~107.17%之间,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尚尔坤[7](2014)在《微乳体系—苯芴酮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铁元素的研究》文中指出铁元素是生命体不可缺少的一种微量元素。人体缺铁,会患缺铁性贫血等疾病。铁含量超标也会引起铁中毒,同样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一直以来铁元素超标问题未能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人们饮食健康和食品安全理念的逐步树立,人们开始意识到摄入过多铁元素对人体的伤害。因此,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操作简单的检测铁元素含量的方法已是非常有必要的。测定铁元素含量的方法较多,其中分光光度法是测定铁元素含量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该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不需要特殊仪器、价格低廉、易于实现等诸多优点。但分光光度法也有一定的缺点,如灵敏度欠佳、准确度不是很高等。为了避免这些缺点人们又陆续建立了不少测定铁元素的方法,但这些方法也都存在各自的优点与不足。本试验以苯芴酮与三价铁在碱性环境下反应生成蓝色络合物的原理作为基础,在其中加入吐温-80微乳对反应物进行增溶和增敏,显着的改善了常规光度法的灵敏度与准确度。本试验选择吐温-80作为表面活性剂,对能够形成微乳的常见助表面活性剂和油相进行筛选和优化,比较了不同的醇和不同油相形成微乳的能力,筛选出吐温-80/无水乙醇/乙酸异戊酯/水为形成微乳体系的最佳组分,并对微乳的外界影响条件进行考察,确定了形成微乳的最佳条件。本试验以3mL苯芴酮显色剂、4mL吐温-80微乳液为最佳配比制备显色剂检测铁元素。回归方程为:y=0.1359x+0.009(R2=0.9993)。当三价铁浓度在0~0.6μg·mL-1的范围内,表现出很好的线性相关性。检出限为0.0065μg·mL-1,相对标准偏差为2.46%-6.30%,回收率为96.01%-98.15%,说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度与精密度。与常规的苯芴酮分光光度法比较,在相同的条件下,吐温-80微乳-苯芴酮分光光度法的吸光强度更大,灵敏度得到了显着的提高。通过对两种方法进行准确度与精密度试验,以及进行检出限测定,结果表明微乳法比常规法的回收率更好,相对标准偏差和检出限更小。应用此法对海带、纯牛奶和花生中的铁元素进行测定并与国标原子吸收法相比较,利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测定结果差异不大(P值均大于0.05),说明了该法的测定结果具有良好的可靠性。本研究改良优化了苯芴酮显色剂的配方。在苯芴酮试剂中添加微乳液,利用微乳液的增溶、增敏特性,克服了常规苯芴酮法本身灵敏度低、准确度差的缺点。加之苯芴酮法本身所具有操作简单、干扰物少、重复性好等优点,改良后,使得该方法更加趋于完善、实用,可以应用于微量铁元素的检测,为建立快速、简便的铁元素测定方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杨琳[8](2013)在《浊点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环境样品中不同形态的Cr、Mn、Co和Cu》文中指出重金属污染一直是破坏生态环境和危害人类健康很严重的问题。由于重金属元素的迁移性、毒性以及危害的严重性并不完全决定于其总量,而是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化学存在形态,因此,鉴别和准确测定环境样品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本文将环境友好、高富集能力的浊点萃取技术和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的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联用,建立了测定解毒铬渣浸提液中的Cr(Ⅲ)和Mn、土壤中有效态钴、烟草中铜的新方法。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部分:(1)浊点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解毒铬渣中Cr(Ⅲ)和Mn以甲基红为络合剂,OP为表面活性剂,建立了浊点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解毒铬渣中Cr(Ⅲ)和Mn的新方法。方法基于甲基红与Cr(Ⅲ)和Mn络合,被萃取到表面活性剂相中,从而实现和其他金属元素的分离。该方法详细研究了影响浊点萃取效率的几种主要因素。在最佳实验条件下,Cr(Ⅲ)和Mn的线性范围分别是0.05~2.00μg·mL-1、0.005~1.00μg·mL-1,线性相关系数分别是0.9993、0.9999,Cr(111)和Mn的检出限分别是0.05μ·mL-1、0.0035μg·mL-1,相对标准偏差分别是1.3%、1.8%。对解毒铬渣样品浸提液中Cr(Ⅲ)和Mn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分别在89.0~110.0%和90.0~105.0%范围内,说明该方法准确度好,结果满意。(2)浊点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中的有效态钻采用0.1mol·L-1盐酸对土壤中有效态钴进行浸提,以甲基红为络合剂,TritonX-114为表面活性剂,建立了浊点萃取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联用测定土壤中有效态钻的新方法。并研究了影响浊点萃取的几种主要因素。在最佳实验条件下,钴离子的线性范围是0.10~2.00μg·mL-1,方法的检出限是0.03μg·mL-1,相对标准偏差是3.3%,该法用于郑州郊区和四川烟草地土壤样品中有效态钴的测定,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4.0-104.0%范围内,结果满意。通过测定发现不同地区土壤中有效态钴占钴总量的比例相差较大。(3)浊点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烟草中的铜建立了一种测定烟草中铜的新方法。采用微波消解法对烟草样品进行前处理,然后以头孢唑啉钠和柠檬酸三铵为络合剂,OP为表面活性剂,与铜形成了多元络合物,对处理好的烟草样品溶液进行浊点萃取,提高了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详细研究了pH值、缓冲溶液用量、络合剂用量、表面活性剂浓度及平衡时间和平衡温度对浊点萃取的影响,并优化了实验条件。另外,还研究了常见的一些阳离子和阴离子对铜测定的干扰情况,用酒石酸钾钠溶液进行掩蔽,有效地掩蔽了A13+、Cd2+对测定的干扰。在最佳实验条件下,铜离子的线性范围是0.03~1.00μg·mL-1, R=0.9997,检出限是0.01μg·mL-1,相对标准偏差是4.3%,应用该方法对烟草样品中的铜进行测定,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0.0-106.7%范围内,结果满意。
杜英秋[9](2013)在《纳米材料富集分离与ICP-MS联用测定重金属离子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检测技术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当对样品组分进行直接准确定量分析时,有时还是会遇到困难,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有些样品本身的物理化学状态不适合直接测定;二是样品组分含量极低,而分析方法对极低含量组分的灵敏度不够;三是由于基体干扰,无法对待测组分准确测定,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富集分离技术来完善检测方法,通过对待测组分的富集分离,不仅能大大提高待测元素浓度,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基体干扰,有效改善方法的检出限、精密度和准确度,更好的扩大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是目前元素分析中公认的先进检测技术,该技术具有检出限低、线性范围宽、灵敏度高、样品消耗少等优点,但该技术也存在缺点,如会受基体效应影响,需要进行内标法校正,对高盐样品耐受较差,测定高盐样品时需要使用高盐雾化器等。如今,固相萃取与光谱检测的联用技术在痕量元素分析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固相萃取超强的富集分离能力大大弥补了单一检测技术在元素测定过程中出现的很多不足,随着富集分离技术的发展和对材料科学认知的深入,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优越性能,作为富集分离材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论文将自制的纳米二氧化铈和二氧化锆作为富集分离材料,以ICP-MS为检测手段,系统的研究了纳米二氧化铈和二氧化锆对几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建立了完整的痕量元素分析方法,具体如下:采用水热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锆,以其为富集分离材料与ICP-MS联用,研究了纳米二氧化锆对Ni(Ⅱ)的吸附性能,并建立了痕量Ni(Ⅱ)的测定方法,该法检出限为0.029ng/mL,相对标准偏差为2.7%,并成功将该法应用于实际水样的分析,方法回收率为96.3%101.4%,结果满意。系统地研究了纳米二氧化锆对Ba(Ⅱ)的吸附性能,以ICP-MS为检测手段,优化实验条件,建立了纳米二氧化锆为吸附剂ICP-MS测定痕量Ba (Ⅱ)的方法,该法检出限为0.007ng/mL,相对标准偏差为0.13%,并成功将该法应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方法加标回收率为98.6%106.2%。采用室温固相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铈,研究了纳米二氧化铈同时富集分离Pb(Ⅱ)和Cd(Ⅱ)的最佳条件,建立了纳米二氧化铈富集分离ICP-MS同时测定痕量的Pb(Ⅱ)和Cd(Ⅱ)的方法,该方法对Pb(Ⅱ)和Cd(Ⅱ)的检出限分别为0.0017ng/mL和0.0092ng/mL,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76%和0.94%,将本方法应用于实际水样中痕量Pb(Ⅱ)和Cd(Ⅱ)的同时测定,方法回收率分别为Pb(Ⅱ)93.59%106.4%,Cd(Ⅱ)96.20%108.9%,结果满意。
曾丽汾[10](2013)在《基于浊点萃取光谱色谱联用法测定水样中铬形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浊点萃取技术(CPE)是近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兴环保型液-液分离富集技术,它主要是利用了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与浊点现象,通过改变实验参数(如pH值、离子强度、温度),使得被测物质与螯合剂形成的螯合物进入表面活性剂相而与水相分离。浊点萃取具有萃取效率高、操作简便、经济、安全、便于与分析仪器联用等优点。因此常用于富集痕量或者半痕量样品的前处理手段。微量元素在样品中的含量低,不同形态的同种元素的分离也极为困难,从而要求分析技术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很高的选择性(元素形态选择性)。已用于研究元素形态的手段很多,但当样品中共存几种形态的性质很相近,直接测定它们会彼此干扰,必须先分离后测定。本文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及原子吸收光谱法(AAS)作为检测手段,以浊点萃取技术作为痕量铬元素的预富集前处理技术,并应用于实际水样中的痕量铬形态的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同时兼备分离和检测两种功能,一直广泛应用于有机物的分离及检测中,本文将HPLC应用到金属铬的形态分析上,建立了以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APDC)为螯合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14为浊点萃取剂下同时富集水样中的Cr(Ⅲ)和Cr(Ⅵ)的CPE方法。以甲醇-水为液相流动相,对富集后的Cr(Ⅲ)和Cr(Ⅵ)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测定。对影响浊点萃取效率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考察,在最优前处理条件下Cr(Ⅲ)、Cr(Ⅵ)的富集因子分别为15与17,检测限分别为:0.96μ g/L,和1.92μ g/L。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测定自来水、河水中Cr(Ⅲ)和Cr(Ⅵ)的测定。在不同的介质pH下,同一种螯合物对同一金属不同形态有不同的螯合效率,同时Cr(Ⅲ)和Cr(Ⅵ)在不同pH下存在形态及水解特性差异大。基于上述性质,本课题将前处理浊点萃取技术作为元素形态的分离技术,以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为螯合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14为浊点萃取剂,当调节pH为8.5时,DDTC只与Cr(Ⅲ)螯合,而不与Cr(Ⅵ)反应的特性,实现了水中Cr(Ⅲ)和Cr(Ⅵ)的分离。当调节反应介质pH为4.8时,DDTC能同时螯合Cr(Ⅲ)、Cr(Ⅵ)两种形态。经过浊点萃取过程后的表面活性剂富集相经适当稀释后经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影响浊点萃取效率的各种因素。在最优前处理条件下,对实际水样中铬形态进行分析。测定结果与上述CPE-HPLC测定结果相符。
二、酸浓缩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分析法测定水样中微量金属元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酸浓缩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分析法测定水样中微量金属元素(论文提纲范文)
(1)电化学富集/转移技术用于近岸海水中铜离子的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铜在海洋中的作用及影响 |
1.2 海水中铜的检测方法 |
1.2.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1.2.2 原子吸收光谱法 |
1.2.3 原子荧光光谱法 |
1.2.4 离子色谱法 |
1.2.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
1.2.6 电化学分析法 |
1.3 常用的预富集方法 |
1.3.1 萃取法 |
1.3.2 吸附法 |
1.3.3 沉淀与共沉淀法 |
1.3.4 电化学方法 |
1.4 本论文的工作意义 |
第2章 电化学介质转移用于混浊水体中铜离子的检测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3 电极预处理 |
2.2.4 样品预处理 |
2.2.5 实验步骤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介质中的吸光度信号对比 |
2.3.2 沉积电位的影响 |
2.3.3 沉积液pH的影响 |
2.3.4 沉积时间的影响 |
2.3.5 清洗时间的影响 |
2.3.6 显色时间的影响 |
2.3.7 标准曲线、电极富集效率、检测限、重现性和选择性 |
2.3.8 实际样品检测 |
2.4 结论 |
第3章 电化学富集用于标准海水中铜离子的检测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3 电极预处理 |
3.2.4 样品预处理 |
3.2.5 电化学实验过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大体积电化学池装置 |
3.3.2 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形貌 |
3.3.3 修饰电极对铜离子的电流响应对比 |
3.3.4 电解液pH的影响 |
3.3.5 富集电位的影响 |
3.3.6 富集时间的影响 |
3.3.7 干扰实验、重复性实验和电极富集效率 |
3.3.8 标准曲线 |
3.3.9 实际样品的测定 |
3.4 结论 |
第4章 电化学富集/转移用于实际海水中铜离子的检测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仪器 |
4.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2.3 电极预处理 |
4.2.4 样品预处理 |
4.2.5 实验过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一体化多功能电化学池装置 |
4.3.2 显色剂的介绍 |
4.3.3 显色pH的影响 |
4.3.4 显色时间的影响 |
4.3.5 显色剂用量的影响 |
4.3.6 标准曲线 |
4.3.7 实际样品的测定 |
4.4 结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今后工作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环境及食品样品中痕量元素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
2 测定环境中痕量元素的样品前处理新方法 |
2.1 固相萃取 |
2.2 在线富集 |
2.3 超声波辅助技术 |
3 测定食品中痕量元素的前处理新方法 |
3.1 浊点萃取法 |
3.2 悬浮液进样法 |
3.3 紫外光解法 |
4 结语 |
(3)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其对痕量钯的吸附性能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微量金属元素分析检测的意义 |
1.2 检测金属元素的常用方法 |
1.3 分离富集金属元素的常用技术 |
1.3.1 萃取分离法 |
1.3.2 沉淀与共沉淀分离法 |
1.3.3 离子交换分离法 |
1.3.4 浮选分离法 |
1.3.5 色谱分离法 |
1.4 富集分离材料的种类 |
1.4.1 螯合树脂 |
1.4.2 离子印迹聚合物 |
1.4.3 壳聚糖 |
1.4.4 中孔分子筛 |
1.4.5 纳米二氧化硅 |
1.5 本文的立题思想及研究意义 |
第2章 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其对痕量钯的分离富集性能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设备 |
2.1.3 仪器工作参数 |
2.1.4 纳米SiO_2及改性纳米SiO_2的制备 |
2.1.5 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纳米SiO_2及改性纳米SiO_2的表征 |
2.2.2 pH值对吸附钯的影响 |
2.2.3 温度对吸附钯的影响 |
2.2.4 时间对吸附钯的影响 |
2.2.5 洗脱剂种类及用量的选择 |
2.2.6 洗脱时间与洗脱温度的选择 |
2.2.7 静态饱和吸附容量 |
2.2.8 改性纳米SiO_2的耐酸性 |
2.2.9 方法的分析特性 |
2.3 方法的验证 |
第3章 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动态分离富集-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原料药酒石酸唑吡坦中痕量钯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试剂 |
3.1.2 实验仪器设备 |
3.1.3 仪器工作参数 |
3.1.4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仪器检测条件的选择 |
3.2.2 样品流速对吸附率的影响 |
3.2.3 洗脱剂体积及洗脱剂流速的选择 |
3.2.4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
3.2.5 精密度 |
3.2.6 加标回收率 |
3.2.7 钯的动态饱和吸附量 |
3.3 方法的应用 |
第4章 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在线流动注射富集分离环境水中痕量钯的性能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试剂 |
4.1.2 实验仪器设备 |
4.1.3 改性纳米SiO_2的制备和应用 |
4.1.4 流动注射过程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pH值对吸附Pd的影响 |
4.2.2 流速的影响 |
4.2.3 洗脱剂的影响 |
4.2.4 微柱的重用性 |
4.2.5 干扰离子的影响 |
4.2.6 分析特性 |
4.3 方法的应用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工业水中痕量铁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测定方法 |
1. 1 分光光度法 |
1. 1. 1 普通分光光度法 |
( 1) 邻菲罗啉法 |
( 2) 苯基荧光酮类法 |
( 3) 磺基水杨酸法 |
1. 1. 2 固相分光光度法 |
( 1) 树脂相分光光度法 |
( 2) 泡沫塑料相分光光度法 |
( 3) 萘相分光光度法 |
( 4) 聚氯乙烯膜相分光光度法 |
( 5) 甲壳素相分光光度法 |
1. 1. 3 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 |
1. 2 原子吸收法 |
1. 2. 1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
1. 2. 2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
1. 2. 3 氢化物原子化 |
1. 2. 4 冷蒸气原子化 |
1. 2. 5 对于改进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几点想法 |
1. 3 化学发光法 |
2 我国工业水中痕量铁测定研究存在的问题 |
3 结论 |
(5)硒元素测定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硒的基本性质与赋存特征 |
2 硒的测定方法 |
2.1 荧光法 |
2.2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
2.3 原子吸收光谱法 |
2.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
2.5 分光光度法 |
2.6 电化学分析法 |
2.7 色谱法 |
2.8 其他方法 |
3 常用硒测定方法的选择 |
4 硒测定方法的发展趋势 |
5总结 |
(6)分散液相微萃取—连续光源—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水样中的痕量重金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样品前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1 液相萃取(Liquid Phase Extraction ,LPE) |
1.2.2 固相萃取 (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 |
1.2.3 固相微萃取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 |
1.2.4 超临界流体萃取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FE) |
1.2.5 微波萃取 (Microwave Assisted Extraction,MAE) |
1.2.6 浊点萃取 (Cloud Point Extraction,CPE) |
1.3 分散液相微萃取(DISPERSIVE LIQUID LIQUIDMICROEXTMCTION,DLLME) |
1.3.1 概述 |
1.3.2 分散液相微萃取的基本原理 |
1.3.3 DLLME 的影响因素 |
1.3.4 分散液相微萃取的应用 |
1.4 测定金属离子的仪器分析方法 |
1.4.1 分光光度法 |
1.4.2 原子发射光谱法 |
1.4.3 原子吸收光谱法 |
1.5 连续光源-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
1.6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二章 DLLME-CS-GFAAS 测定水样中痕量铬(VI)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2.2 主要试剂及溶液 |
2.2.3 试验方法 |
2.2.4 实际样品的测定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1 仪器最佳条件的选择 |
2.3.2 实验最佳条件的选择 |
2.4 与其他测定方法的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DLLME-CS-GFAAS 测定水样中痕量铅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试验方法 |
3.2.3 样品的测定方法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萃取溶剂及其体积的影响 |
3.3.2 分散剂及其体积的影响 |
3.3.3 APDC 的用量 |
3.3.4 pH 的影响 |
3.3.5 萃取温度的影响 |
3.3.6 萃取时间的影响 |
3.3.7 离子强度的影响 |
3.3.8 共存离子的干扰实验 |
3.3.9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3.3.10 富集倍数的计算 |
3.3.11 实际样品的测定 |
3.4 与其他测定方法的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DLLME-CS-GFAAS 测定水样中痕量钴(II)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仪器 |
4.2.2 主要试剂 |
4.2.3 实验方法 |
4.2.4 样品的测定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萃取溶剂及其体积的影响 |
4.3.2 分散剂及其体积的影响 |
4.3.3 APDC 的用量 |
4.3.4 pH 的影响 |
4.3.5 萃取温度的影响 |
4.3.6 萃取时间的影响 |
4.3.7 离子强度的影响 |
4.3.8 共存干扰离子的影响 |
4.3.9 分析特征量 |
4.3.10 富集倍数的计算 |
4.3.11 实际样品的测定 |
4.4 与其他测定方法的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微乳体系—苯芴酮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铁元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立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铁元素含量的检测方法概述 |
1.2.1 X射线荧光光谱法 |
1.2.2 动力学电位法 |
1.2.3 原子吸收法 |
1.2.4 化学发光法 |
1.2.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
1.2.6 荧光猝灭法 |
1.2.7 液相色谱法 |
1.2.8 分光光度法 |
1.3 微乳体系简介 |
1.3.1 微乳的研究进展 |
1.3.2 微乳状液的微观结构 |
1.3.3 微乳状液的性质 |
1.3.4 影响微乳形成的因素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原料与试剂 |
2.1.2 仪器 |
2.2 方法 |
2.2.1 微乳体系组成的筛选 |
2.2.2 外界因素对微乳体系的影响 |
2.2.3 微乳体系类型鉴定 |
2.2.4 微乳体系稳定性评价 |
2.2.5 吐温-80微乳体系-苯芴酮分光光度法测定铁元素方法的建立 |
2.2.6 方法学评价 |
2.2.7 应用性验证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微乳体系组成的筛选 |
3.1.1 油相的筛选 |
3.1.2 助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
3.1.3 微乳体系Km的筛选 |
3.2 外界因素对微乳体系的影响 |
3.2.1 温度对微乳体系形成的影响 |
3.2.2 盐种类的影响 |
3.2.3 盐浓度的影响 |
3.2.4 pH值的影响 |
3.3 微乳体系类别的鉴定 |
3.4 微乳稳定性评价 |
3.4.1 静置试验 |
3.4.2 离心试验 |
3.5 反应条件的确定 |
3.5.1 反应的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3.5.2 反应时间的确定 |
3.6 反应条件的优化 |
3.6.1 显色剂用量的选择 |
3.6.2 吐温-80微乳液用量的选择 |
3.6.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3.7 吐温-80微乳体系-苯芴酮光度法测定铁元素方法的确立 |
3.7.1 标准曲线的建立 |
3.7.2 方法检出限的测定 |
3.7.3 方法的精密度与准确度试验 |
3.7.4 与常规光度法的比较 |
3.7.5 离子干扰试验 |
3.7.6 应用性验证结果 |
4 讨论 |
4.1 微乳的制备 |
4.2 微乳形成的影响因素 |
4.3 建立方法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浊点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环境样品中不同形态的Cr、Mn、Co和Cu(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环境样品中重金属概况 |
1.1.1 重金属的概念及环境样品中重金属的危害 |
1.1.2 环境样品中重金属污染现状 |
1.2 重金属元素形态分析研究意义及进展 |
1.2.1 铬形态分析的研究意义及进展 |
1.2.2 锰形态分析的研究意义及进展 |
1.2.3 钴形态分析的研究意义及进展 |
1.2.4 铜形态分析的研究意义及进展 |
1.3 浊点萃取技术 |
1.3.1 浊点萃取的原理 |
1.3.2 浊点萃取在环境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参考文献 |
2 浊点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解毒铬渣中Cr(Ⅲ)和Mn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仪器工作条件 |
2.2.3 样品制备 |
2.2.4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pH值的选择 |
2.3.2 缓冲溶液用量的选择 |
2.3.3 甲基红浓度的选择 |
2.3.4 OP浓度的选择 |
2.3.5 平衡时间的选择 |
2.3.6 共存离子的影响 |
2.3.7 工作曲线及检出限 |
2.3.8 实际样品分析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3 浊点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中的有效态钴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仪器工作条件 |
3.2.3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
3.2.4 土壤样品中钴总量的测定方法 |
3.2.5 浊点萃取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H值及缓冲溶液用量的选择 |
3.3.2 甲基红浓度的选择 |
3.3.3 TritonX-114浓度的选择 |
3.3.4 平衡温度和平衡时间的选择 |
3.3.5 共存离子的影响 |
3.3.6 工作曲线和检出限 |
3.3.7 土壤样品中有效态钴含量及回收率测定 |
3.3.8 土壤样品中钴总量及有效态钴占钴总量的比例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4 浊点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烟草中的铜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仪器工作条件 |
4.2.3 样品前处理 |
4.2.4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pH值及缓冲溶液用量的选择 |
4.3.2 头孢唑啉钠浓度的选择 |
4.3.3 柠檬酸三铵浓度的选择 |
4.3.4 OP浓度的选择 |
4.3.5 平衡温度和平衡时间的选择 |
4.3.6 共存离子的影响 |
4.3.7 工作曲线及检出限 |
4.3.8 实际样品分析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论 |
硕士期间发表及待发表文章 |
致谢 |
(9)纳米材料富集分离与ICP-MS联用测定重金属离子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元素检测常用的现代仪器分析技术 |
1.1.1 分光光度法 |
1.1.2 原子吸收光谱法 |
1.1.3 原子发射光谱法 |
1.1.4 原子荧光光谱法 |
1.1.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
1.1.6 X 射线荧光光谱法 |
1.1.7 离子色谱法 |
1.1.8 其它 |
1.2 元素分析中常用的富集分离技术 |
1.2.1 溶剂萃取富集分离技术 |
1.2.2 浊点萃取富集分离技术 |
1.2.3 离子交换富集分离技术 |
1.2.4 浮选富集分离技术 |
1.2.5 液膜富集分离技术 |
1.2.6 沉淀富集分离技术 |
1.2.7 微波辅助萃取富集分离技术 |
1.2.8 固相萃取富集分离技术 |
1.2.9 固相微萃取富集分离技术 |
1.3 固相萃取中常用的吸附材料 |
1.3.1 无机硅胶 |
1.3.2 活性炭 |
1.3.3 树脂 |
1.3.4 纤维类 |
1.3.5 生物吸附材料 |
1.3.6 新型吸附材料-纳米材料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课题来源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分析方法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材料表征 |
2.2.1 X 射线衍射(XRD)分析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 |
第3章 纳米二氧化锆富集分离 ICP-MS 测定环境样品中的镍 |
3.1 前言 |
3.2 实验方法 |
3.2.1 水热法制备纳米 ZrO_2 |
3.2.2 纳米 ZrO_2富集分离 Ni(Ⅱ)的实验过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纳米材料的表征 |
3.3.2 绘制工作曲线 |
3.3.3 pH 值对纳米 ZrO_2吸附 Ni(Ⅱ)的影响 |
3.3.4 纳米 ZrO_2用量对吸附的影响 |
3.3.5 吸附时间对吸附率的影响 |
3.3.6 洗脱液种类及洗脱液浓度的选择 |
3.3.7 洗脱时间的选择 |
3.3.8 富集倍数实验 |
3.3.9 静态吸附容量 QS |
3.3.10 共存离子的影响 |
3.3.11 检出限和精密度 |
3.3.12 回收纳米 ZrO_2的再生实验 |
3.3.13 纳米 ZrO_2与普通 ZrO_2吸附对比实验 |
3.4 实际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纳米二氧化锆富集分离 ICP-MS 测定环境样品中的钡 |
4.1 前言 |
4.2 实验方法 |
4.2.1 纳米 ZrO_2的制备 |
4.2.2 纳米 ZrO_2富集分离 Ba(Ⅱ)的实验过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绘制工作曲线 |
4.3.2 pH 值对纳米 ZrO_2吸附 Ba(Ⅱ)的影响 |
4.3.3 纳米 ZrO_2用量对吸附的影响 |
4.3.4 吸附时间对吸附率的影响 |
4.3.5 洗脱液种类及洗脱液浓度的选择 |
4.3.6 洗脱时间的选择 |
4.3.7 富集倍数实验 |
4.3.8 静态吸附容量 QS |
4.3.9 共存离子的影响 |
4.3.10 检出限和精密度 |
4.3.11 回收纳米 ZrO_2的再生实验 |
4.3.12 纳米 ZrO_2与普通 ZrO_2吸附对比实验 |
4.4 实际样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纳米 CeO_2富集分离 ICP-MS 同时测定痕量铅和镉 |
5.1 前言 |
5.2 实验方法 |
5.2.1 室温固相法制备纳米 CeO_2 |
5.2.2 纳米 CeO_2同时富集分离 Pb(Ⅱ)和 Cd(Ⅱ)的实验过程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纳米 CeO_2的表征 |
5.3.2 Pb(Ⅱ)和 Cd(Ⅱ)的工作曲线 |
5.3.3 pH 值对纳米 CeO_2同时吸附 Pb(Ⅱ)和 Cd(Ⅱ)的影响 |
5.3.4 纳米 CeO_2用量对吸附的影响 |
5.3.5 吸附时间对吸附率的影响 |
5.3.6 洗脱液种类及洗脱液浓度的选择 |
5.3.7 洗脱时间的选择 |
5.3.8 富集倍数实验 |
5.3.9 静态吸附容量 QS |
5.3.10 共存离子的影响 |
5.3.11 检出限和精密度 |
5.3.12 纳米 CeO_2的再生实验 |
5.4 实际样品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基于浊点萃取光谱色谱联用法测定水样中铬形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自然界中铬的存在形态及转化 |
1.2.1 天然水体中铬的存在形态及转化 |
1.2.2 土壤中铬的存在形态 |
1.2.3 生物中铬的存在形态及生物活性 |
1.3 金属离子浊点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 |
1.3.1 浊点萃取过程 |
1.3.2 浊点萃取主要影响因素 |
1.3.3 浊点萃取的优点 |
1.4 浊点萃取技术与分析仪器的联用 |
1.4.1 与原子吸收光谱(AAS)的联用 |
1.4.2 与高效液相色(HPLC)的联用 |
1.4.3 与其他分析方法的联用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浊点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于水样中铬的形态分析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及试剂 |
2.2.2 仪器工作条件 |
2.2.3 实验步骤 |
2.2.4 实际样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浊点萃取过程的建立 |
2.3.2 HPLC条件优化 |
2.4 方法评价 |
2.4.1 共存离子对CPE的影响 |
2.4.2 标准曲线及其相关线性 |
2.4.3 检测限、精密度及富集因子 |
2.4.4 生活水样中铬的测定 |
2.5 小结 |
第三章 浊点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选择性萃取Cr(Ⅲ)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及试剂 |
3.2.2 仪器工作条件 |
3.2.3 实验步骤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课题可行性分析及方法的建立 |
3.3.2 DDTC对Cr(Ⅲ)选择性浊点萃取过程的建立 |
3.4 小结 |
第四章 浊点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实际样品中铬的形态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及试剂 |
4.2.2 仪器工作条件 |
4.2.3 实验步骤 |
4.2.4 实际样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CPE同时萃取Cr(Ⅲ)、Cr (Ⅵ)方法的建立 |
4.3.2 共存离子对浊点萃取过程的影响 |
4.3.3 标准曲线及其相关线性 |
4.3.4 实际样品测定 |
4.4 小结 |
第五章 课题总结、难点及创新 |
5.1 总结 |
5.2 难点 |
5.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酸浓缩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分析法测定水样中微量金属元素(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化学富集/转移技术用于近岸海水中铜离子的检测研究[D]. 陆妍.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18(10)
- [2]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环境及食品样品中痕量元素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J]. 许兰淑,周金池.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16(02)
- [3]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其对痕量钯的吸附性能研究与应用[D]. 钱良友. 湘潭大学, 2015(04)
- [4]工业水中痕量铁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 刘郦雅,星成霞,王应高,张胜寒. 华北电力技术, 2015(03)
- [5]硒元素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 王世豪,周广柱,王翠珍,尹鑫. 山东化工, 2015(06)
- [6]分散液相微萃取—连续光源—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水样中的痕量重金属的研究[D]. 彭淑香. 苏州科技学院, 2015(09)
- [7]微乳体系—苯芴酮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铁元素的研究[D]. 尚尔坤. 东北农业大学, 2014(01)
- [8]浊点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环境样品中不同形态的Cr、Mn、Co和Cu[D]. 杨琳. 郑州大学, 2013(11)
- [9]纳米材料富集分离与ICP-MS联用测定重金属离子的方法研究[D]. 杜英秋. 黑龙江大学, 2013(S1)
- [10]基于浊点萃取光谱色谱联用法测定水样中铬形态的研究[D]. 曾丽汾.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3)
标签:原子论文; 吸收光谱论文; 原子吸收论文; 原子吸收光谱法论文;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论文;